時間:2022-11-01 00:37: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數乘法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能力在交流中提高
師:(出示購物場景圖)請看屏幕,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鉛筆,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師:(出示問題“買2支鉛筆要多少元?”)
師:你會算嗎?
生:0.3×2=0.6(元)
(出示問題:買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買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學生口答算式,教師板書)
師:為什么這三題都用乘法算?
生1:第一個問題,買2支鉛筆要多少元,也就是求2個0.3是多少。
生2: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分別是求9個0.06是多少,3個0.8是多少。
師:請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三道算式都是小數乘整數。
師:在這三道算式中,一個因數是小數,一個因數是整數,都是小數和整數相乘。(板書課題:小數和整數相乘)
師:請看屏幕,我們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個0.8。
師:通過涂色我們知道,求3個0.8用乘法算。從圖中可以看出:0.8×3=2.4。剛才同學在口答算式時,也說出了這幾道算式的結果,能說說你們是怎樣算的嗎?
生1:第1個問題,先算整數乘整數,3×2=6,0.3×2=0.6。
生2:第2個問題,我也是這樣算的:9×6=54,0.09×6=0.54。
生3:8×3=24,0.8×3=2.4。
師:從同學們剛才交流算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時候,都把它先看作是整數乘整數。
賞析計算教學應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算法。在建構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賁老師深知這一點,在上課伊始時,他通過對話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了小數乘整數的意義。然后又在觀察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構建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這就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產生了新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交流計算方法時,思維能力便得到了發展。
能力在思辯中提高
師:我們再看一個問題。(屏幕出示)看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媽媽買了一個西瓜,正好是3千克,每千克2.35元。
屏幕出示問題:5元,夠嗎?10元呢?
師:你能口算這題,不簡單!如果估算,可把2.35元看作是3元。
師:也就是說,買3千克西瓜的錢數,比6元多,比9元少。
師: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豎式計算?請大家試著在作業本上用豎式計算2.35×3。
(生試算,師巡視。出現兩種寫法:一種是末尾數與3對齊,一種是小數點與3.00對齊)
師:請大家比較,兩種寫法的計算結果相同,都是7.05,但兩個豎式有什么不同?
師:說說你們在寫豎式時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要相同數位對齊,所以小數乘法的豎式也要相同數位對齊。
生2:我在課前預習時,看到書上的豎式是末尾對齊。
師:你認為小數和整數相乘的豎式應怎樣寫呢?
(學生爭執不下,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 )
師:我們一起對照豎式,口述回顧剛才的計算過程。(學生說“三五十五、寫五進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寫零進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師示意學生“暫?!保┻@一段計算過程,我們特別熟悉——
師:對!剛才口述的這一段內容,是按照整數乘法的算法在進行計算。所以在寫成豎式時,末位對齊。當成整數乘法計算后,還要在積中點上小數點。
師:這題積中的小數點在什么位置?
師:聯系之前我們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積是兩位小數,小數點在7的右下角。關于在積中點小數點,你有什么想法?
師: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說,積有幾位小數,要看因數。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相同。這是大家現在的猜想,也與先前所算的3道題是一致的。
賞析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在思辨中提高能力。當學生在筆算的過程中出現兩種不同的寫法而產生分歧的時候,賁老師并沒有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把方法直接告訴學生,平息爭執。而是讓學生充分表達各自的觀點,再引導學生回顧計算過程,發現小數乘整數和整數乘法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對小數乘整數豎式寫法的正確認識。在表達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對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重組,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能力在反思中提高
師:再看幾題:
師:這幾題,算完了嗎?
生:沒有。還要在積中點上小數點。
師:對!按照大家剛才的猜想,這幾題在算得的積中如何點上小數點呢?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閃爍顯示所點的小數點,因數和積中小數部分的數字添加底色。
(學生用計算器驗證計算結果)
師:請大家看屏幕。(出示:14.8×23)
師:你能直接說出得數嗎?
生:紛紛搖頭。
師:需要幫助嗎?希望告訴你哪一個算式和得數,就能直接說出這道算式的得數?
有學生搶答:148×23。
屏幕出示:148×23=3404。
學生口答出14.8×23的得數之后,教師依次出示:148×2.3=________,0.148×23=____。學生口答出得數,教師追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屏幕出示:1.48×23=34.04。
師:繼續看屏幕。這三題不要計算,你能說出它們的積各是幾位小數嗎?
屏幕出示:
學生當堂獨立完成豎式計算。
生反饋,師析因。
賞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回顧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本節課中,理解積中小數點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賁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形式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了三次反思:(1)“按照大家剛才的猜想,這幾題在算得的積中如何點上小數點呢?”;(2)“學生口答出得數,教師追問學生是怎樣想的?!保唬?)反饋學生做錯的題目,引導學生反思錯因。使學生在反思中對如何確定小數點位置形成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確定小數點位置的能力。
能力在練習中提高
師:接下來,我們再做一組口算題。題目出示之后,請根據題目直接寫得數。每行3題,就寫3個得數。
(屏幕逐題、逐行出示。學生寫得數。指名報得數核對。)
師:0.2×5的積為什么是整數?是怎樣算的?
師:這組口算題,每題0.5分。你能用一個算式來描述你能得到幾分嗎?
生:0.5×9=4.5(分)。
師:從這個算式中,你知道他做這組題的情況嗎?
生:他9道題全對。
師:請學生用算式描述各自口算題做對的情況。
師:其實,我們大家剛才就是應用今天新學的小數和整數相乘的知識解決了一道實際問題。今后,我們將一起繼續探討小數乘法的有關問題。
《小數乘法的意義》一課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并能結合意義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得數。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置學生于開放的情景活動之中,讓其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其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二、片斷與反思
片斷一:創設購物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逛購物嗎?
生:(興奮地)喜歡!
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到大家熟悉的蘇果超市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圖)
師:從這個貨架上,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多少元?
生2:每包餅干1.2元,買4包餅干多少元?
生3:每包方便面0.80元,買2包方便面多少元?
生4:每千克蘋果3.00元,買1.50千克蘋果多少元?
生5:每千克橘子4.00元,買2.5千克橘子多少元?
師:太棒了!大家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我們就把它們作為今天研究的問題,好不好?
生:(異口同聲)好!
反思: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實際相連,創設購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讓他們從生動、具體的背景材料中發現、探索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不僅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片斷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數學模型。
師:你們看,這幾個問題是老師一個一個地講給你們聽呢,還是你們自己來研究呢?
生:(齊聲)自己研究。
師:這幾個問題,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來研究,也可以一個一個地研究,好嗎?
生:好。(生獨立思考、探索研究)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想不想把你們想法跟別人交流交流?
生:想!
師:好,讓我們各抒己見吧!
生1:我研究的是第一個問題,算式是0.2×3,因為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就是3個0.2,這和整數乘法意義相同,所以用乘法計算。
師:0.2×3等于多少呢?你會計算嗎?
生1:會,我用3個0.2相加,0.2+0.2+0.2=0.6元。
生2:我是這樣想的,0.2=2角,2角×3=6(角)=0.6元。
生3:我用的是畫圖的方法:一個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根棒棒糖0.2元,就涂2份,3根就涂6份,也就是0.6元。
生4:從他們的計算結果中,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可以直接用整數乘法計算,再看因數中有一位小數,積就有一位小數。
師:厲害!你們竟然有這么多的好方法,真令老師佩服。特別是這位同學還發現了計算的規律,這對于今后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生5:我選擇的是第四個問題,我想每千克蘋果3.00元,這是蘋果單價,1.5千克是蘋果的數量,根據單價×數量=總價,列式為3×1.5。
師:那么怎樣算出它的得數呢?
生5:1千克蘋果是3元,0.5千克就是1.5元,合起來就是4.5元。
生6:也可以用1.5+1.5+1.5=4.5(元)。
生7:先用3×15=45,再看因數中有一位小數,所以積也有一位小數,即4.5元。
反思:對于0.2×3=0.6,3×1.5=4.5,同學們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積極主動地嘗試,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可謂殊途同歸。在探究過程中,由于學生已從他人的思想方法中得到啟發,他們都能利用連加的方法,單位換算成整數計算的方法,以及用幾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計算小數乘整數的結果,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只有學生親自經歷探索過程而發現數學知識,才會印象深刻,掌握牢固,運用自如,同時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體驗到經過努力獲得知識的成功的喜悅。
片斷三:運用新知識,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師:(出示課本第4頁第2題)你能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說這幾道小數乘法算式的意義嗎?
生1:0.3×4表示4個0.3是多少?
生2:5×0.3表示5個0.3是多少?
師:誰能說明每幅圖所表示的意思?
生:每個正方形代表“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平均分成100份,每小格代表0.01。
師:現在讓咱們動手涂一涂。(學生獨立涂一涂,填寫得數)。
師:根據涂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全班反饋)
師:我們知道了0.01×10=0.1,0.01×100=1,那么0.01×1000=?
生:0.01×100=1,那么0.01×1000,結果擴大10倍得10。
師:你能計算6×2.5嗎?請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生1:2.5+2.5+2.5+2.5+2.5+2.5=15
生2:6×2=12,6×0.5=3,12+3=15
師:小數乘法的用處可大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數乘法,請同學們課后找一找這樣的例子,并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把你找到的結果寫到數學日記里。
反思: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多層次練習,多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操作涂一涂,不僅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而且體現了數和形的結合。鼓勵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尋找能用小數乘法解決的問題,寫下有意義的數學日記,做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三、點評與拓展
一、整體通讀,確定要求,提出困惑
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的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成績的快速提升而過于注重解題技能技巧。如何喚醒教師對數學學習過程價值的重新認識?集體備課組要求教師重讀《數學課程標準》,并結合課本及《教師教學用書》,細化本年級數學教學的整體目標與要求,認真備課,并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分析和思考應重點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如何培養。
小數乘、除法這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師教學用書》,比較容易把握單元教學的相關要求。在集體備課之前,首先讓教師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整理出教學難點:
(1)小數乘、除法時準確確定小數點的位置;
(2)聯系生活實際,靈活運用“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取積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
(3)熟練進行關于小數的簡便運算;
(4)探索因數與積、商與被除數之間的變化規律,能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5)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加強運算意義的理解指導。
教師提出的教學難點,大多都是教學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集體備課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師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計算教學中,計算技能的掌握貌似是最重要的,如何才能體現數學學科的教學本質,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關于歸納運算法則的時機,教師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觀點:一些教師認為為了讓學生更熟練地進行計算,要盡快給出法則;而另一些教師則認為,要延遲“和盤而出”,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悟”方法,在嘗試、失敗與成功中獲得自己深刻理解的運算法則。
二、以生為本,突出思維,促進發展
【研討】小數乘、除法的算理與法則。
運算法則是關于運算方法和程序的規定,運算法則的理論依據稱為算理。運算法則是指怎樣算的、算理說的是為什么這樣算。運算法則是計算的向導,是正確計算的前提。那法則究竟該不該歸納?在什么時候歸納比較合適呢?集體備課中,教師們積極商討,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位教師認為,小數的乘、除法,都是在整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小數乘法的算理,其實是利用“轉化”的思想,把小數轉化為整數后,探討數發生了什么變化、要怎樣處理積的過程。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能領悟到面對新知識,可以嘗試用轉化的方法,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從而解決問題。小數乘法、除法乃至以后的數學學習,幾乎都是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的。所以,要讓學生自己嘗試、自己悟算理,而不是用“法則”過早禁錮學生的思維。
“我覺得算理要講,但法則可以早點給孩子,每學一例,都可以小結一些,有利于學生記憶和運用,對于后進生來說,這更為必要。”另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同意見。
“那我們來嘗試一下這兩種方法,看一看最后的效果如何,到時再談談自己的感受。”一位年輕教師有點興奮地提議。
【反思】他們爭論的焦點實際上就是處理好“算理”與“法則”的關系。要提高、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必須牢固地掌握法則和熟練地運用法則。根據最后的討論結果,讓教師們根據任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試驗。在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的班級,可以盡快給出“法則”,而在學生思維相對不太活躍的班級,則采用“延遲和盤托出”,給學生創造了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關注如何正確進行小數乘、除法的計算。當發現計算錯誤時,先讓學生自己找理由,再讓其他同學幫忙指正。幾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準確陳述小數乘、除法的算理,并很容易地概括出計算的法則。這樣做可能會多花些時間,但給了學生思考、理解、運用、自悟自得、不斷調整、大膽有序表達的機會,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此,在實踐中,處理“算理”與“法則”的關系時,應該根據任教班級的實際情況來把握總結歸納法則的最佳時機和有效方法。
三、分析例題,找準連接,明確起點
教材上的例題講授,經常只給出了例題,卻沒有突出學生已有的知識生長點,這會導致年輕教師把握不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難以喚醒學生用已有的知識,使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研討】小數除法的教學關鍵要注意什么?
“三、四年級學生學習了計算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而且也比較熟練地進行試商了,為什么一遇到小數除法就亂了套?”一年輕教師問。
“你知道小數除法的關鍵點是什么?”一老教師反問。
“把除數擴大為一個整數”,年輕教師答。
“方法是怎樣的,你的依據是什么?”老教師追問。
……
“是商不變的規律,是學生們進行小數點移動、實現除數轉化成整數后才進行計算”,年輕教師自言自語。
【反思】在計算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關鍵性知識的突破,明確知識的來源,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并學會舉一反三。教學的最佳狀態,就是把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就是要充分挖掘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有效學習新知掃除障礙。例如,小數乘法時末尾的“0”可以劃掉,依據就是小數的基本性質??瓷先ケ容^容易理解,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少孩子比較難做到。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還要給予積極喚醒,利用思維定勢,進行單項練習或題目辨析,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五年級的小數乘除法單元教學,一改以往比較單一的數學知識點或內容,一道例題是多個知識內容的大組拼,學習障礙多,有時教師自己都不清楚關鍵點在哪里、相關的基礎知識有哪些。因此,教師自身要善于發現、明確知識的起點,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鋪墊,才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有效運用。
四、聯系生活,重組教材,題組推進
【研討】求積或商的近似值。
聯系生活實際,靈活運用“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去尾法”取積的近似值或商的近似值,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
“上學年,我校有兩位老師到外省學習,回來后曾進行移植課例《用除法解決問題》,當時老師并沒有簡單地說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而是大量運用生活實例,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產生取商的近似值的需要,而且明確是怎樣取的,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取積的近似值的教學也可以模仿操作嗎?”A教師問道。
“加強數學知識聯系實際,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教取積的近似值時,我覺得只是書中有要求,緊迫感不大,沒有喚醒學生的內需”,B教師應接道。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C教師說,“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喚醒學生的這種內需呢?”
“算錢的時候”,B教師應道,“如一千克蘋果4.5元,買了0.75千克,要多少錢?得數肯定是三位小數,我們可以讓學生先掉到這個陷阱里,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這樣會容易記住。”她恍然大悟。
“嗯!其實,在教取積的近似值時,要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產生‘內需’,到學習商的近似值時,還可以進行對比,盡管商的千分位是小于5的數,如果涉及付錢,還是要用‘進一法’取近似值,否則就會出現錢不夠買的現象。”A教師頓悟了。
教師們根據討論對教材進行了整理,總結出不同的題組進行教學。
題組一:
(1)1千克蘋果4.5元,媽媽買了0.75千克,要付多少錢?(請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小數位數)(這道題的答案不唯一)
(2)1千克蘋果4.5元,媽媽買了0.8千克,要付多少錢?
題組二:
(1)1千克蘋果4.5元,買了0.75千克,要多少錢?
(2)準備瓶子裝醬油,每瓶能裝1.25千克,有24千克醬油,要準備多少個這樣的瓶子?
(3)用彩帶包裝禮物,每份大約要用1.5米,有25米彩帶能包裝多少份這樣的禮物?
【反思】沒想到移植課例《用除法解決問題》給教師們帶來如此大的影響。而且,當時,備課組也是遵循設計者的意圖,弱化了“進一法”“去尾法”這兩個名稱,通過不同的題組,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方法,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感悟什么時候要用“進一法”、什么時候要用“去尾法”,這樣的教學強化了數學理解,突出了數學的本質,確實讓大家開了眼界。
其實,在運用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也應運用題組,促進學生根據問題理解題意而不是用定勢思維“大數除以小數”來解決。
題組三:
(1)媽媽買5千克蘋果花了10元,每千克蘋果要多少錢?
(2)媽媽買5千克蘋果花了10元。如果只有1元,能買多少千克蘋果?
通過題組教學,讓學生經歷“悟”與“學”的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建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循序漸進,強化對比,靈活變式
【研討】簡便運算。
中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學會了五大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也學過減法和除法的性質。到了五年級,學生對簡便運算感到困惑。一是對所學的運算定律有些遺忘了;二是對數的拓展感到不適,如1.02可以看做是1+0.02,9.9相當于10-0.1;三是五年級還要求學生結合積的變化規律與商不變的規律等進行簡便運算。
對此,教師們經過商討,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如:25×4=100,125×8=1000,2.5×4=10,1.25×8=100等。
第二,指導學生合理靈活地對算式進行變形。如:2.5×4.8,2.5×99,16.35×9.6-0.96×63.5等。
第三,要強化簡便運算的審題步驟:(1)看算式的運算符號;(2)想數的特點;(3)考慮用哪個運算定律;(4)回顧檢查。
【反思】誠然,簡便運算是學習的一大難點,要讓學生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學習時,可分階段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專項練習,然后對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對比。如乘法結合律與分配律,學生們總是誤寫成:(A×B)×C=(A×B)×(B×C),這其實是對運算定律本身不理解。只有在對比再認知中,促進學生真正理解,再進行綜合練習,幫助其理清算式中數的特點并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計算,讓學生認識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要擇優選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必定能得到發展。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時,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整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分數乘法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數學分數乘法教學反思范文一一、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理解。
在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中,“探索”是一個關鍵詞——“結合具體的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這是由數學目標中“數學過程”“問題解決”兩個維度決定的;同時“探索”的過程也是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活動,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達到是活動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單元的分數乘法(1)中,由于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于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法(3)中,由于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并且用圖形表征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復雜,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妥當了。具體的講就是:教師通過簡單的具體事例進行集體引導,這便是“扶一扶”。再通過具體的探索要求幫助學生嘗試著探索比較復雜的實例,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顧學生所做作業,出現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1、脫式計算(自覺運用簡便運算)的題,有許多學生盲目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采取應對措施:注意讓學生明白簡算的目的,分數的簡算,原則上與整數、小數簡算相同,都是在不改變結果的前提下改變運算順序,盡可能減少計算的繁瑣性。但方法卻不同,整數和小數往往是湊整十、整百的數,而分數則是為了好約分。
2、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單位“1”的理解、根據分數意義來分析題意,而忽略了單位化聚的計算方法的復習,以及兩步計算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重點評講。
三、采取應對措施:
練習課中先復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文字題,結合復習題讓學生回憶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對分數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一個數占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不同,為學習相應的分數應用題打基礎。
復習分數乘法應用題時,根據分數乘法的數學模型,說出問題也就是求什么,寫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教學中要注意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強化分率與數量的一一對應關系,這有利于學生弄清以誰為標準,以及分率和數量之間的關系。
問題可以引發思考,思考促進改變方法,得法扭轉教學局面。說明教師教學不怕有問題,有了問題想辦法解決就會使教學損失減少到最小。在課堂上多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后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前的準備細致周到,教學失誤的可能性就會更小。
數學分數乘法教學反思范文二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一個月的時間又過去了,第一單元的教學也基本上完成了?;仡櫡謹党朔ㄟ@一單元的教學,在備課時一直被如何處理分數乘法意義困惑。后來一想,如果從數學應用的角度來看,學生只要能從具體的實際問題中判斷兩個數據之間存在相乘的關系就可以了,而這個相乘的關系在本單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時,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整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時,從學生所熟悉的整數和小數乘法的意義入手,引入分數乘法。
此外本單元在備課之初,師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學完分數乘整數和一個數乘分數后要先補充一個課時比較分數加法和分數乘法之間的區別,再進行分數乘法混合運算和簡便計算的教學。當時的自己是聽的一頭霧水,不明白師傅的用意。直到真的開始教學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才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雖然在師傅的提醒下自己有進行分數加法和乘法的對比教學。但是晚上的作業還是有部分學生計算分數加法時按照分數乘法運算的規則進行計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這時自己才知道師傅當時為什么要讓自己對比分數乘法和加法??吹綄W生的作業,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在課前復習時再次講解分數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讓學生在計算的時候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雖然這個問題解決了,但是學生在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又遇到了另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在計算加乘混合運算時,特別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問題時,先計算加法而不是先計算乘法,在老師的指點之下才恍然大悟。說明學生對于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不夠熟練。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也應著重強調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
本單元的教學,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內容。在幫助學生分析題意時,學生如果會畫線段圖,對于理解題意會有很大的幫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級時,比較少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根據線段圖理解題意。因此當六年級明確要求要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時,學生剛開始時很不習慣,畫出的線段圖也不能很好的反應題意,對于這一方面,教學時需要再進行加強,因為這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單元的教學如果學生能根據題意畫出合適的線段圖,對正確解答問題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在教學中注重對單位“1”的理解,重點放在在應用題中找單位“1”的量以及怎樣找的上面——先找出問題中的分率句再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為以后應用題教學作好輔墊。在以后教學前我還要深鉆教材,把握好課本的度,向其他教師請教,取長補短。在課堂上多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后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分數乘法教學反思范文三在教學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和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中,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等活動,即先形象具體,后抽象概括,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算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操作,直觀感悟,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出發,利用知識的遷移和擴展,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教學時先通過對整數乘法的復習,使學生明確整數乘法的意義,再充分利用直觀圖,使學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把直觀操作與抽象推理相結合,理解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由于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我盡量加強直觀,變抽象為形象,多給學生創造對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在推導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而概括出分數乘法的法則。
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的學習態度。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并不困難,但要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和練習,培養其認真審題、注意運算順序、觀察數字特點,、選擇簡便方法等良好的計算習慣和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景,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同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學生在聯系和比較中找到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獲得探索知識的體驗。
一、細導細究,導在新知萌芽處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新知的獲得離不開舊知的遷移。尤其在新知建構的萌芽處,教師要抓住細節,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結合生活情境,進行探究交流,激活學生的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認知。
如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教材呈現的是買西瓜的情境,為使其更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我將其改為買文具的情境:橡皮筋每根0.06元,買5根多少錢?鉛筆每支0.5元,買6支多少錢?羽毛球每個0.8元,買3個多少錢?
學生列出算式:0.06×5,0.5×6,0.8×3。我接著問:“你怎么理解這三個算式?有什么特征?”學生發現:三個算式都是小數乘整數。乘法的意義是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因此學生的經驗被激活,從而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0.06×5就是求5個0.06是多少;0.5×6就是求6個0.5是多少;0.8×3就是求3個0.8是多少。如何算更簡便?學生從自己的加法計算經驗出發,認為:橡皮筋每根6分,5根就是3角,換算為0.3元;鉛筆每根5角,6支就是30角,換算為3元;羽毛球每個8角,3個就是24角,換算為2.4元。
在課堂中,我通過在新知萌芽處層層設疑,讓學生思考小數乘整數的計算策略,據此建立初步意識:可以先將小數化為整數,而后進行換算。這樣既能夠避免學生只注重計算結果,而忽視算理的學習誤區,又能夠使學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精導精學,導在思維綻放處
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注重數學活動經驗的發展和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由此,教師的導學重擔便落在訓練學生扎實的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上。基于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抓住學生的動態生成,實現學生高效精學,突破難點和重點。
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整數除以分數”時,學生根據教材例題得出“4÷■”,并提出猜想:整數除以分數等于整數除以分數的倒數。如何證明呢?學生根據“分子分母同時乘以相同的數,商不變”的規律驗證“A÷■=(A×M)÷(■×M)=A×M”。根據學生的思路,我設問:整數除以單位分數可以這樣計算,一般的整數除以分數也可以這樣嗎?學生繼續推導得出“A÷■=(A×■)÷(■×■)=A×■”。那么是否所有的分數計算都可以這樣呢?學生的思維一旦打開,就能在層層深入中逐步建立數學模型,證明如下:(1)分數除以整數,■÷M=(■×■)÷(M×■)=■×■;(2)分數除以分數,■÷■=(■×■)÷(■×■)=■×■。由此學生可以知道,A數除以B數(B數不為0)等于A數乘B數的倒數。
在以上課堂教學中,我抓住學生思維生成這一環節,從商不變的規律入手,拓展學生思維,回顧整數、小數除法,從而推導出除法的運算法則,使學生的兒童思維建立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之上,對所學的數學整體知識有了直觀的把握。
三、深導深思,導在結果反思處
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反思和質疑的習慣。從數學本質來講,數學思維的發展和提升,離不開反思和質疑。但在當前教學背景下,課堂上,學生忙著動手實踐,忙著做習題,極少有教師肯放手給予學生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操作多、思考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能力自然就薄弱。由此,在數學課堂導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在課后積極設計反思總結的環節,深入引導學生思考。
如在蘇教版教材“解決問題策略之替換”的教學中,學生根據例題能夠得出將大杯替換成小杯,或將小杯替換成大杯的兩種方法,為此我進行引導:這是什么策略?為什么要采用這種策略?學生深入反思后認為,這種替換策略的運用,是依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確定的。例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進兩種杯子,不能直接求出每種杯子的容量,因此需要采用替換策略。題目中有已知的條件“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由此可以得到,大杯是小杯的3倍,可以將1個大杯替換為3個小杯,或者是將1個小杯替換為■大杯。
學生通過反思,能夠明確替換策略在解決問題中的適用條件,更深刻地理解替換策略的價值在于可以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教師上課離不開教材,一本教材的編寫編排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更影響教學實踐,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就談談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教學實踐。
1.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分析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是"以人為本"的基本設計思想來設計編排的,將數學知識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進行排版的,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教材在教學內容上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圖文并茂,各知識點都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并且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小數乘法這一部分知識,過去的教材幾乎是把這部分拆分為小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小數、小數乘以小數三大部分進行教學,并且分別總結出三個計算方法。然而小數乘法的關鍵是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北師大版教材在本單元教材編寫打破了這樣的編排順序,安排了"小數點搬家",讓學生觀察三種商品價格:6.00元,0.60元,0.06元,通過三種商品的價格的小數點位置不同,進行引導學生比較這三個小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街心廣場"這一知識傳授,是通過計算三個平面的面積。1、廣場的面積30×20=600(平方米):2、花壇的面積:3×2=6(平方米);3、地磚的面積0.3×0.2=0.06(平方米)。由于本知識點的數目比較小,大部分學生容易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我們如果通過三個算式之間的關系,轉換成分米計算;也可以利用圖解,算出得數。在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小數乘法只要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再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這一計算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小數乘法。通過這兩個教學實踐活動能夠鍛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避免學生知識范圍過于狹隘。
2.北師大版學校數學教學實踐的具體要求
2.1按照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教學安排。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使用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按照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實際更多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向,結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訂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案。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學習的薄弱點,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幫助學生完成小學數學學習。例如"小數的意義"把小數的認識范圍擴大,不僅以元、角、分為單位的錢數可以用小數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數表示。如賽跑、身高、體重、住房面積等。通過對這些例子的討論,使學生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從學生過去學習的"元、角、分和小數"引入,先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見到的小數。然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的方式出示課本中的六幅圖,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意思,讀一讀里面的小數。通過這六幅圖的啟發,讓學生在小組內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和同學交流。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所找到的小數的機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在每個情境中小數表示什么,由此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意義的興趣。樹立起學生的小數觀念,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時,可以先講解小數的意義,由難及易,步步深入。
2.2把課堂當作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數感。小學數學的教學形式主要是課堂教學,教師應當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學生學好小學數學的關鍵,教師可以進行教學方式多元化的教學,結合教材要求,開展一些與數學學習相關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感。激趣的最好方法就是進行游戲教學,在聯系生活實際認識小數的基礎上,這里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教材中采用數形結合的形式把小數和十進分數聯系起來,認識小數的意義。教學時,要注意從實際情境、直觀模型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體會小數的意義。如,除了利用直觀模型得到0.1與1/10的關系外,還可以借助商品價格等情境,進一步體會0.1的意義。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通過直觀模型的方式認識數是幫助學生建立數感的重要方面,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小數數位概念與小數、分數之間的互化關系。
2.3認真研讀教材意圖,營造趣味性課堂的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中,組織活動形式多樣與激發學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以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為重點,在教學中以實現學生的人生價值為最終目標,積極認真地研讀教材編排意圖,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北師大版低年級教材就采用圖文并茂,處處聯系實際,教材中有許多充滿歡樂情趣的游戲,讓知識回歸生活。這樣,我們的教學就可以使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充滿趣味與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地學習數學,教學工作者需要認識到數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強、邏輯性強的綜合學科,光依靠傳統教學意義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學方法是很難在小學生心底引起共鳴,是難以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只有將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呈現在小學生面前,讓小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才能實現小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和諧發展。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看似很簡單
【起點預設】
與“整數乘法”相比,“小數乘整數”只是多了“積中小數點位置的確定”。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乘法的計算經驗,本堂課我就以此為起點,抓住不同,重點解決“怎樣確定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課中練兵】
1、教學用乘法豎式計算“0.8×3”。
2、學生獨立計算“2.35×3”,并觀察因數與積各是幾位小數。
3、猜想:如果用一個三位小數乘3,積會是幾位小數?如果用一個四位小數乘3呢?
4、出示4.76×12、2.8×53、103×0.25,先猜一猜積是幾位小數,再用計算器計算驗證。
討論:通過剛才的計算和比較,你認為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可以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5、根據148×23=3404,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
6、用乘法豎式計算:3.7×5 0.18×5 46×1.3 35×0.24
學生反饋情況如下:
① 4 6 3 5
× 1.3 × 0.24
② 4 6 3 5 3 5
× 1. 3 ×0.2 4 × 0.2 4
1 3. 8 1.4 0 1 4 0
4 6. 7 0 7 0
5 9 .8 8.4 2. 1 0
第1、2題正確率達95%,第3、4題正確率僅為8%。
其實還不懂
【二探起點】
反思上述案例,之所以影響目標達成,產生教學內耗,關鍵在于教師沒能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過低或過高地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但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人為地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探究價值,遠離了學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的智慧無法得到發展。案例中,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思維障礙估計不足:1、整數乘法(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學生三年級學的內容,時隔一年半,學生對于兩個部分積如何對位等書寫格式上的規定已淡忘。2、學生剛
學了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對本課新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干擾,學生每寫一步就會不自覺的把小數點對齊。3、學生并未完整感知小數與整數(兩位)相乘的豎式實例,對于“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并不理解。由于教師沒有探明學生的學習起點,出現各種問題亦是理所當然。
理清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我對本課的起點預設作如下調整:1、解決“怎樣確定積中小數點的位置”;2、讓學生完整感知“小數與兩位整數相乘”的豎式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
【再次練兵】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自主嘗試,探索算法
a、學生嘗試計算 “0.8×3”。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算的?
指出:“0.8 × 3”也可以用乘法豎式計算。(板書豎式)
討論:誰來說說用豎式計算“0.8×3”的過程?0.8是幾位小數?2.4呢?
b、獨立計算“2.35×3”。
交流:誰來說說用乘法豎式計算的過程?2.35是幾位小數?“2.35×3”的積是幾位小數?
c、猜想:如果用一個三位小數乘3,積會是幾位小數?如果用一個四位小數乘3呢?
3、驗證猜想,歸納方法
a、出示4.76×1 2、2.8×53、1 03×0.25,要求先猜一猜每道題的積是幾位小數,再用計算器算一算,看計算結果與猜想的是否一樣。
討論:通過剛才的計算和比較,你認為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可以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b、計算“2.35×12”。
學生敘說,教師板演。
學生模仿進行豎式計算。
學生完整地說說計算過程及注意點。
c、小結:計算小數乘整數時,一般可以先按整數乘法算,再看因數里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并點上小數點。
4、練習鞏固,形成技能
a、根據148×23=3404,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
b、用乘法豎式計算:3.7×5 0.18×5 46×1.3 35×0.24
學生反饋情況:95%的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方法,5%的學生在“豎式對位”、“點小數點”方面不太適應。
路徑在哪里
在“小數乘整數”案例研究中,我通過對“小數乘整數”學習起點的幾次探索,認為教師可以從“把握起點、定位目標、選擇路徑”三個維度來追求教學的真實性、有效性、人文性,為后繼的教學行為提供一條比較準確、豐富的教學基準線。
一、 把握起點——學生已經具備什么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不是帶著單純的空腦袋走進教室的,并非是“一無所有”地走進課堂。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現實活動中的經驗積淀乃至他們兒童時期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許多關于數學的樸素認識,都構成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特定視界”,影響并制約著數學學習。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經驗背景,打破“零起點”教學慣性思維。那么如何才能找準學習的認知起點呢?
1、整體通纜探明起點
探明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需要以整體思維通纜教學,關注相關內容的彼此關聯和前引后滲。落實在備課中,就需要不斷追問:一問學生學習作螺旋式上升的根基是什么?在哪兒實現遷移、促成生長?學生是否已經遺忘?如果遺忘,又該如何喚醒?二問學生剛學的知識經驗有哪些?在這些剛學的經驗中,哪些能為本課的學習服務,哪些會對新知的學習產生干擾?這些干擾在教學時如何通過巧妙引導予以回避、或辨析、或順應、或同化?這些在教學時都應心中有數,教中有招。
如上述案例中,我們在整體通纜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起“先按整數乘法計算”的心理需求,順利溝通小數與整數相乘、整數乘法的聯系,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形成一個新的認知結構。同時,我們通過“學生敘說,教師板演”來規范學生的書寫格式。這樣設計就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2、借助外力把握起點
如果說探明學習起點,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一種內在思維意識,那么把握學習起點則必須借助外在的教學行為來實現。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已經“知道”這個層面,更要關注“到底知道了多少”(深度)以及“哪些學生已經知道,哪些學生不知道”(廣度)。只有從這兩個維度出發,才能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方法上講,課前談話、平時了解、調查統計等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當然在課堂上我們也可以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情境,從情境反饋的信息中了解起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現場生成的學習資源,在觀察、思考、分析、討論中,開展教學,從而獲得教學信息。
二、定位目標——學生需要提升什么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目標也是開發教學內容,創造性使用教科書,靈活選擇教法,進行科學調控和評價的依據。而把握好學習起點,可以使我們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認知水平,尤其要緊緊圍繞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而設定目標。日本著名數學家米山國藏曾指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后,幾乎沒有什么機會應用……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鉆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著眼點等,都隨時隨地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边@段話耐人尋味,值得我們深思。
備課時,我們應關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應該從哪些緯度來確定教學目標。這又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起點,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有時可以適當提升、拓展教學目標,有時需要降低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確定之后,再去思考采用何種方式來落實目標。這樣我們的數學課才永遠不會偏離方向。同時教學目標的定位,也直接影響到上課的效果,教師只有明確了應達到怎樣的“度”,才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掌握好“火候”。
三、選擇路徑——怎樣引領更加有效
1、鼓勵探究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剛剛開了一個頭,一些學生就會把后面的知識講出來,結果往往被老師搪塞而過。久而久之,學生即便懂了,也只有老老實實地跟著老師重復那個過程,顯然,“跟著重復”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結果是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要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對策之一就是引領學生在學習的現實起點上作探究。我們可以讓學生展現他們已有的知識狀況,這種知識展現對于學生來說是激動人心的。當他們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與老師的時候,他們是在享受,享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并且,他們會以極大的熱忱,把自己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盡其所能告訴老師和同學,這既是對自身學習進行再思考的過程,也是給其他同學以激勵的過程,而我們的任務,則是根據學生不同的現實起點,抓住本節課學習內容的要點,以問題的形式要求同學們繼續研究,給予解決。面對問題,不論是起點高或低的學生,都會爭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因為他們愿意享受這種因學習而帶來的被重視的快樂。
2、適度整合
教學內容安排有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編排的過程中,編者考慮學生全面的認知水平。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根據現有學生的起點,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地調整,提高教學效率。如“平移與旋轉”一課要解決“平移”、“旋轉”這兩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相當困難,在教學中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將這它分為兩課時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相反,有的內容由于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學生的起點相對較高,我們可以將兩課時的內容整合為一課時的內容展開教學。如五年級下冊的“確定位置”,由于學生在低年級就已初步獲得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觸到一些數對知識,我們根據學生實際整合兩課時的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思維含量,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3、拓展應用
在學生現實起點比較高的情況下,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探討,不僅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滿足了學生探索奧秘、挑戰自我的內心需求,并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進一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