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4 22:08: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管理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本文在闡釋管理專業化內涵的基礎上,以管理人員的專家化、企業制度的規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學化作為分析的三條標準,對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的多樣性路徑及其合理性選擇進行探討。
關鍵詞:家族制企業 管理專業化 家族成員專業化 零家族成員
吉爾伯特•羅茲曼認為:“家庭和血緣有一切理由能構成研究現代中國的第一主題”( 羅茲曼,1995)。我國家族制企業做大做強需要突破的瓶頸是管理的專業化和規范化(姜淮、周紅,2002)。管理專業化就是要由具有管理、技術、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的人員來管理企業,改變過去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現從投資者管理模式向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的轉變(呂政、郭朝,2001)。能否有效而順利地實現這一轉變,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家族制企業實現管理制度創新的關鍵。
關于何謂專業化管理,筆者的觀點是:企業的管理崗位是否由受過專門的企業管理或經濟管理專業學習和訓練并具有專業素質的人員擔任,從而實現管理人員的專家化、企業制度的規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學化。家族制企業的管理專業化路徑和取向是多樣性的,并不拘泥于是否引進職業經理人、引進多少職業經理人或是否建立董事會等。本文試圖以管理人員的專家化、企業制度的規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學化為分析的三個緯度,對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模式進行探討。
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模式
從純粹的家族化管理到高度專業化管理之間是一個漸進的連續分布流,存在大量的中間形態或模型,我們難以對每一種形態給出明確的界定或劃分,但這并不影響以管理人員的專家化、企業制度的規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學化為分析標準。這三條標準彼此之間既獨立又相互結合,家族制企業在正式轉變為現代公眾公司以前所進行的變革只要符合這三條標準中的某一條或多條,就可以認為這是家族制企業的管理專業化過程。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進程不存在對與錯的問題,只是不同企業或者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專業化水平有所高低。
家族成員專業化模式
《商業周刊》對世界500強中的家族企業做過研究,許多家族企業認為能干的家族成員比外聘人員更適合管理企業,因此這類企業一般讓家族成員管理企業。事實證明,由于中國人在傳統上內外有別的心理因素,創業者是不愿意將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交給“外人”的,他們必然考慮讓自己的子女接班。在管理人員的專家化方面,家族企業都謹慎地任用職業經理人而首先考慮家族成員的專業化。
“零家族成員”模式
一般地,家族企業招納職業經理人是家族企業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戰略部署?!傲慵易宄蓡T” 模式是指在不改變家族制企業的制度本質下,進行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引入職業經理階層,即股權是個人的,經營是他人的,管理上與現代公司制沒有太大區別。這種模式是朝制度規范化方向前進的典型代表,是企業規模達到較高水平時的適宜發展路徑,特別是跨國公司。
股權化操作模式
變革與創新是家族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有搞好家族企業的內部管理和股權安排,家族企業才更具市場競爭力。這種股權化模式的操作是,通過家族議事會提名董事會,就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樣,董事會任命首席執行官,首席執行官既可能是家族成員,也可能不是家族成員。采用這種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家族企業就和其他非家族控制公司一樣,不再面臨權力交接的問題。
非家族成員專業化模式
員工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與競爭力。非家族成員的專業化,主要是對非家族的現有員工進行培訓,使其提高專業素質并獲得必要的管理技術。這種模式主要是在企業內部對員工的栽培和選拔,這樣既使企業獲得發展,又不會影響企業的家族性質、家族色彩,甚至家族的經營價值觀,同時非家族成員的重用有利于建立規范化的企業制度。
企業集團化模式
選擇集團化型式是現代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它適合于自身實力雄厚的企業。因為融資,家族制企業吸引了外部的投資者,從分散的各自為政的家族企業公司,通過合并、協作、控股、吞并等方式逐漸“變身”為力量聚合的集團公司,利用企業集團的優勢擴張自己的企業和市場。這種模式既能改變企業組織形式,又能相互借鑒現代管理方式,尤其適用同國外企業的聯盟。
崗位專業化模式
家族制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企業規模增大、部門和各種管理崗位增多,原先由企業主直接管理監督員工的生產方式被委托―式科層架構所取代。家族企業對引進來的專業人才都有一個崗位的分析、安排,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家族制與現代企業規則的銜接點之一就是在以家族成員擔任主要管理崗位的情況下,強調實施科學化、專業化管理。
綜合性專業化模式
不管哪種管理專業化形式都不是絕對的,實際上,在大部分家族制企業里,尤其是上規模的企業,都把多種模式綜合運用,各取其長以補其短,體現出較高的管理專業化水平。另外,家族企業走上現代化管理不一定要以家族退出對企業的控制為前提,家族制管理與專業化管理可以進行有機結合,這就也說明實際中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路徑是復雜的、綜合的。
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選擇
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的選擇包括水平和路徑兩個方面。
專業化水平選擇
在影響交易費用和管理分工的變量一定的條件下,我們可以找到家族制企業管理專業化的一個均衡點(李前兵、丁棟虹,2004)。管理專業化的水平低于這個點,沒有完全獲得管理專業化的好處;管理專業化的水平高于這個點,經濟利益將因為管理專業化而受損。因此,對于不同的家族制企業來說采用專業化管理的程度并沒有統一的標準,關鍵是要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發展規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管理專業化水平。但由于影響交易費用和管理分工的變量不斷變化,這個合適的管理專業化水平也是要不斷變化的。從長期看,家族制企業管理方式的變革應是一個動態的均衡過程。
專業化路徑選擇
隱性維度 根據李新春等人(2004)的衡量家族化程度的家族意圖―行為模型,隱性維度主要指家族意圖,包括價值和態度兩個子維度。例如,從態度來看,家族成員愿意服務于家族制企業,并有能力獲得必要的管理技術;或從價值來看,家族制企業需要繼續保留家族文化價值觀。這時候家族成員專業化模式是最好的選擇。相反,若家族成員不愿服務于家族企業或自身管理能力有限,而非家族成員有較高積極性和較高能力從事企業經理人的工作,家族和非家族之間的信任水平高,則適宜采用非家族成員專業化或“零家族成員”路徑。
顯性維度 顯性維度是指在隱性維度影響下的具體行為要素,如家族所有權、家族控制權、家族管理權和家族繼任。例如,采取股權操作化或企業集團化模式,既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又能繼續把持對企業的控制權;當普遍采用“以親治疏”來吸納和整合管理資源,則適合選取家族成員專業化或崗位專業化路徑,即把家族成員安排在關鍵崗位,如財務、營銷、采購,或在同一部門既安排家族成員,也安排家族以外的人員,確保企業關鍵信息和關鍵崗位機密的安全;若企業有明確的家族成員繼任計劃,則會謹慎使用職業經理人。
外生因素 從影響交易費用和管理分工的變量來看,外生因素如市場環境、法律制度、信息技術和經理人市場等等都對于企業行為產生影響。如在法律履約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對成本和風險進行權衡,選擇家族成員專業化的偏好明顯會高于零家族成員模式。相反,假定用RP表示家族(資產所有者)獨自經營企業獲得的總收益,RP將直接等于企業凈收益RPN并等于資產收益RPW與經營收益RPM之和,當外部職業經理能夠為家族帶來的凈資產收益RPW>RP時,即使存在成本,家族也會委托職業經理而非自己來經營企業。另外,資本市場發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等也都會影響對股權化和集團化模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一、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認識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1.資格。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證書并熟知高職教育規律的教師,應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入門條件。同時,“雙師型”教師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而職稱并無任何限定。
2.實踐。相應實踐經驗和應用技能應該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必備素質?!半p師型”教師肩負著傳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進學生職業技能規范的熟練,行業實踐案例講解能夠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給學生講解行業概況和發展趨勢。
3.專業。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應強調: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應用;良好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社會適應和引導能力;專業知識水平較好;專業應用能力較強;創新能力。
4.層次。依據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的不同,“雙師型”教師的層次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層次不同,相應的責任也有差異。講授理論并兼具實踐指導是初級(助教)“雙師型”教師的職責;專業知識和技能較高,把握涉及行業信息和技能,能依據行業動態建言本專業發展是中級(講師)“雙師型”教師的職責;深入企業調研并科學分析,能建言本專業的課程改革、適用范圍、方向變化等是高級(副教授及以上)“雙師型”教師的職責。
(二)“雙師型”教師的特征
1.知識結構。橫向為主的模塊式,是高職教育專業教學特點,而職業崗位以及技術的專項性、操作性和應用性則是特別關注點。為此,專業教師知識結構要多樣化,既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關聯專業或行業知識和技能,并能將這些融會貫通。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變化推動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這當中技術和崗位技術含量在不斷增加。為此,高職專業教師要不斷研究新問題,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學要點,使學生能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
2.能力結構。操作、科研和教學能力,是高職“雙師型”教師能力的基本內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據生產崗位職責進行實踐能力,是任職崗位必須達到的實用技能和專業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應用理論和推進高新技術應用的能力;教學能力,是指有效實施理論、實習和實訓教學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雙師型”教師,既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扎實,又要具備教育和心理學知識,還要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3.素質結構。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職業素質,是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基礎。道德素質,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良好,組織紀律性和團隊精神、敬業精神較好。職業素質,是指崗位所需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與崗位配套的行業思維、知覺反應、思維模式、創新精神和行為模式。
二、培養“雙師型”教師與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發展
(一)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離不開“雙師型”教師培養
學生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是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育的目的和出發點,培養出來的學生應具有對企業管理極強的專業能力。為此,扎實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職專業教師均是來至高校的碩士畢業生。沒有經歷過社會和企業的實踐鍛煉,屬于理論型而非實踐型,教授課程會與實際有所差異,培養的學生應用能力較差。而專業教育質量關鍵在于專業教師教學能力高低,企業實踐經驗豐富而又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教師在理論和實訓教學中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一定優勢,教學質量較高,因而“雙師型”教師成為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離不開雙師型教師培養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涵蓋了生產、采購、人力資源、財務、營銷、物流及行政等企業管理業務各方面,實踐性很強;學好這個專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善于實踐中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發展正是源于不斷地實踐,通過高質量的專業科研成果最終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要努力將自己培養成“雙師型”教師,不斷提升科研和實踐能力,深入企業實踐開展應用科研,解決企業管理的急難雜癥,為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離不開
“雙師型”教師培養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育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培養的專業人才又回報社會成為有用之人,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育必須走與生產實踐和社會需要相結合的道路,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要,培養具備牢固文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較強的、能適應企業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應成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如果專業教師只會照本宣科,那是無法培養出來這種令企業滿意的高技能人才。專業教師,只有親自到企業一線,熟悉崗位應知和應會,不斷更新課程科目和教學內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提高為社會服務能力,逐步培養出令企業滿意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對策
(一)樹立雙師教師隊伍意識,完善相應考核機制促進“雙師型”教師培養
學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穩定“雙師型”教師,如在考核和職稱評定上可把“雙師型”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并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工資標準等。學校要科學測算“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數量、成本和標準,對于新進教師要嚴控。學??梢酝ㄟ^優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貼、課時勞務等辦法適當優待“雙師型”教師。同時建立有助于“雙師型”教師潛能發揮的管理和創業機制,使他們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實地在校工作。學校建立并不斷完善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的考評制度,評價指標從以學術論文為主向以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主轉變,積極鼓勵專業深入企業參加定崗實踐,促進專業教師觀念從學術研究型轉變為”雙師型”。
(二)依托在職培訓和出國進修等辦法加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應給教師進行在職培訓,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去提高實踐能力。學校應從培訓方式和政策導向上向“雙師型”傾斜,免除教師的“后顧之優”。學校可定期派遣專業教師深入相關企業第一線進行調研,搞管理服務和項目合作等,使教師了解企業最新的生產和發展情況,熟悉企業最新的運營模式、生產工作環節等,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同時,學校要創造機會,送優秀的青年教師到國外進修,吸引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拓寬教師的國際視野。
(三)校企開展深度合作以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2+1”校企聯合辦學應成為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主要模式,即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規范教學內容、開展并監控培養過程和考評培養質量,深度合作促進人才培養。學生三年專業學習可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部分,即校內二年時間學習理論知識和接受實訓學習;在企業累計一年時間親自接觸并學習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優秀企業文化,促進實際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長。根據這種培養模式,學??刹捎弥苯訌钠髽I引進實踐與創新能力強、理論水平較高的優秀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也可以聘請他們兼任校內教師,成為校內“雙師型”教師的重要補充。但高職院校在直接引進企業的優秀管理人員時必須重點考核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師潛力,有選擇而不盲目地將他們“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學小組
作為教學小組,教書、育人是所有成員的奮斗目標,為實現某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小組內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間責任明確、彼此間知識技能互補。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學小組有利于推進“雙師型”教師規模擴大和質量上升。為企業輸送優秀管理人才是“雙師型”教學小組的宗旨;該小組由一線的專業教師組成,有利于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和效果并促進教學改革的展開。這里的教師群體包括專職以及兼職教師、企業管理者等成員,目的是為了優勢互補,相互學習,以提高整體教學水平。這種教學小組內,擁有良好的業務協作、有效的教學經驗交流與研討、共享的教學資源、不同年齡層次的業務互幫互助及青年教師成長的良好機制,為高技能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際之間師資力量合作以使資源利用率提升
工商企業管理是一門應用十分廣泛的專業,它的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工商企業管理理論,具有較強企業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業從事基層管理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其就業面向的是各類企業的基層管理崗位。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應突出綜合應用性,對人的關鍵能力、綜合素質有較高的要求。但在現實中,一方面高職畢業生經過三年學校的系統學習,仍然需要用人單位用較長時間、進行較多方面的崗位培訓;另一方面,大量工商企業管理類高職畢業生直呼就業困難但用人企業卻報怨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結果造成“有需求沒人才”的尷尬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在課程設置、知識傳授、能力訓練等方面遠不適應工商管理活動的需要和企業的需求。因此,加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改革,開設面向企業需求的相關課程,無論是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對促進經濟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1 企業班組管理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進行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首先必須從對企業職業崗位群的調查開始,然后對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職責與任務進行逐一分析,確定本專業的職業能力結構,并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確定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以及能力培養的實施模塊。
高職工商企業管理的學生畢業之后首先從事的是企業的基層綜合管理工作,主要有采購、生產、設備、質量、銷售、人力資源、倉儲等一線管理和執行崗位。這些基層管理人員被人們形象的稱之為“灰領”?;翌I是指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技能的人才。培養“灰領”正是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這些崗位需要一定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包括:團隊精神、社交禮儀、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和社會適應等。專業知識技能根據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生產管理崗位須具備的能力包括:生產計劃編制與安排、現場管理、生產調度、設備管理、庫存管理、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
企業班組管理正是基于基層管理崗位能力分析創新開設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管理學、心理學、環境學及生產設施設備等相關知識,及時有效的獲取和處理各類信息,準確把握班組生產現場現狀,制定班組作業標準、工作流程、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配備生產必要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具備從事企業基層管理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通過該門課程內容“班組現場5S管理”的學習,借鑒現代企業管理“5S”管理模式和理念,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意識,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腳踏實地從身邊小事做起,在創造令人心曠神怡的學習、生活環境的過程中培養對持續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提升學生們的職業素養,縮短學生在企業的適應期,增強他們的職業競爭能力。
2 企業班組管理課程建設
2.1 課程簡介
2007年,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被評為自治區級優質專業,為此工商管理教研室制定了優質專業建設方案,提出了改革與調整專業核心課程的計劃。對部分用人企業和學生進行專業調研分析后,經批準,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2007級教學計劃中創新增設了企業班組管理課程。
企業班組管理課程從我國企業班組管理的實際出發,針對班組的重要地位和班組管理的工作特點,詳細介紹了班組長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并結合制造型企業的特點,重點講解班組管理從理念更新到實務操作的諸多方面,包括班組人員管理、團隊建設、計劃管理、現場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庫存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將企業員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等知識技能通過課程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具有高度敬業精神與職業操守的優秀人才。
2.2 教學內容設計
2.2.1 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和企業班組管理職能來設計課程教學。在設計過程中,首先對班組長(制造型企業)崗位能力進行分析和歸納,然后對班組作業流程和工作任務(管理職能)進行分解,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最后按照職業能力和企業班組作業流程的要求,開發和設計學習情境,選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2.2 內容選取
在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時,遵循以下四個原則:(1)符合《企業班組管理》的課程目標;(2)滿足企業班組長崗位能力要求;(3)遵循企業班組作業流程要求;(4)參照職業、行業標準。因此,歸納了7個學習情境及相應的學習工作任務如下表1所示。
表1企業班組管理教學內容
本課程總課時為56學時,理論教學占28學時,實踐教學占28學時。教學重難點體現在:班組人員管理和團隊建設、生產現場5S管理。
2.2.3 教材建設
由于該課程屬于創新開設的課程,暫時沒有比較合適高職學生學習的教材,課程目前使用的是由工商管理教研室老師編寫的課程講義。經過近四年的教學實踐,課程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正得到逐步完善。
3 工商企業管理課程設置思路
工商企業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此類人才的培養,更應突出其實用性特征,就必然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職業崗位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為特色,實現就業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但現行課程體系下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和社會需求。因此,必須對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其思路是:
3.1 課程設置應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課程體系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及時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向,加強崗位能力調查分析,及時、合理地調整培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逐步形成獨特的辦學優勢與辦學特色。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啟動和發展,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協作的深化和承接東部產業的大背景下,區域內中小企業的數量會急劇增加,對人才的需求也進一步擴大。而這些中小企業當中又以加工貿易企業居多,生產一線員工普遍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培訓,因此企業大多愿意招聘經過系統學習的高職院校畢業學生,到基層鍛煉培養成為技術能手,再擔任生產一線管理職務。基于對廣西區域經濟發展與本專業的畢業生以及企業部分管理人員的調研與走訪,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創新增設了企業班組管理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旨在為企業輸送具備一定職業素養、持續學習能力和管理知識技能的班組長和生產線長,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針對部分學生不愿意到企業基層工作的情況,還應開設相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3.2 課程設置應與崗位能力需求相結合
就企業生產一線管理崗位而言,須具備相應的能力(上文已有所闡述)。因此企業班組管理課程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選取及教學方法的采用上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相應能力,比如“結合頂崗實習工作談談假如你是班組長”的討論,開展宿舍5S運動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企業班組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方法,熟悉了企業基層管理的基本技能及作業操作的基本原則與程序,具備了一定的職業素養,畢業后部分學生也走向了企業班組長崗位。由于課程開設時間不長,對學生崗位能力培養的作用評價尚需進一步論證,因此,對于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也在持續進行中。
3.3 課程設置應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相結合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強調要“注重培訓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鉆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人才?!?作為“以學生一畢業即可上崗”為教學目標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獲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便顯得尤為必要。而對于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而言,在職業資格考試方面卻顯得比較迷惘??际裁?,怎么考常常是學生們向筆者咨詢的問題。因此要解決以上問題,就必須將“職業資格(技能) 證書”考試大綱和國家職業標準直接引入到高職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中。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可根據不同的方向設置不同的考證制度并開設相應的專業選修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可考取人力資源師),市場營銷(可考取營銷師)等課程,讓學生根據職業生涯規劃自行選擇學習。同時,對于教師來說,將職業資格培訓納入課程體系,必然要求教師具有培訓資質,進一步推動教師去考證,獲得培訓資格。這必會促使更多的教師達到“雙師”的要求,推進學院師資隊伍建設。
關鍵詞 專業 專業群 課程體系 探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隨著高職院校的迅速崛起,不少高職院校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淘汰老專業,開設新專業,從而造成大量教學資源閑置,相關教師轉型。因此,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選擇500個左右辦學理念先進、產學結合緊密、特色鮮明、就業率高的專業進行重點支持。形成500個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重點建設專業群,提高示范院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蓖ㄟ^專業群建設則可以形成專業群體優勢,集聚師資、實訓等多方面的辦學優勢,實現專業建教學資源共享。
1 專業群建設的內涵與意義
專業集群(以下簡稱專業群)是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能涵蓋某一技術或服務領域的,由若干個專業組成的一個集群。
專業群建設是示范性院校建設的重點,是學校整體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體現,決定了一個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所以高職院校的建設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專業群建設,圍繞專業群建設,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方面進行堅持不懈地積累,是學校發展的長期戰略任務。專業群建設有利于形成高職院校專業的集群優勢,從整體上提升學院在行業和區域內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實踐教學優勢,將分散的實驗資源整合為專業化的實訓條件,降低實訓條件建設成本,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師資隊伍優勢,形成專業教師團隊,增強專業辦學實力;有利于形成學院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提高學院知名度。
2 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為了更好地分析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的必要性,開展了以調查問卷和直接走訪企業與學校的調研活動,召開企業管理各專業負責人研討的方式進行了廣泛調研。針對信息與管理分院老師和學生對象設計了調查問卷,由若干個問題組成,涵蓋不同類型的主觀題與客觀題,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40份,調查分析,調查對象普遍認為專業群課程體系設置要高度重視學生通用素質的養成和基礎能力的培養,專業群職業能力要通過專業群基礎能力與各專業核心能力的課程培養來實現。
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適應學生終身學習與實際工作的需求”。這是我們專業群課程體系及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結點。職業院校按照市場經濟模式運行,面臨三個現實的問題:“招得進、學得好、出得去”,就是新生“招得進”,學生修業期間“學得好”,畢業生“出得去”。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專業群就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三者中“學得好”是關鍵——學得好必定出得去,出得去才招得進。
3 專業群課程體系開發與構建
3.1 專業群課程體系開發理念與方法
目前,企業對職業院校教育質量不滿意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對企業來說僅僅是“半成品”。要想讓企業對教育質量滿意,職業院校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而這需要學生在校期間系統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務的學習。通過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建設與實施實現課程體系與崗位任務的對接,打破依據知識本身的邏輯來設置課程和組織內容的傳統學科模式,轉變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參照點設置課程的組織形式。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的對接,圍繞職業能力的培養選擇課程內容。實現教學情境與實際工作情境對接,依據工作情境構建教學情境(如圖1)。
圖1 課程體系開發的思路方法
3.2 企業管理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
課題組團隊對嘉興地區具有代表性信息類企業和管理類企業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在此基礎上,與相應企業的生產一線技術管理專家座談、研討,分析專業群對應的典型職業崗位,有市場調研與營銷職業崗位、計劃制訂職業崗位、生產與運作職業崗位、會計統計職業崗位、商務溝通與服務職業崗位、采購物流職業崗位、財務與經營管理職業崗位,根據企業生產任務確定專業群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從專業職業崗位和崗位群分析入手,再歸納出典型職業崗位群,針對市場調研與營銷職業崗位、計劃制訂職業崗位、生產與運作職業崗位、會計統計職業崗位、商務溝通與服務職業崗位、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職業崗位、采購物流職業崗位、財務管理職業崗位,同時與企業實踐專家和學校教育專家共同組成“專業群課程體系開發和建設小組”,確定學習領域的專業群課程,最后設計出與企業實際工作相一致的課程學習情景與課業。因此,從專業職業崗位和崗位群能力分析入手,與企業實踐專家和學校教育專家共同組成“專業課程開發和建設小組”,深入企業一線開展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調研,重新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緊緊把握職業能力和持續發展潛力培養這兩條線,建立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對接的行動導向的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同時,在專業群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確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形成電子商務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文秘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完成各專業調研報告,初步構建信息與管理專業群課程體系。
根據以上思路與分析,在共有的生產計劃制訂、采購管理、生產運作管理、統計核算、會計核算、財務分析、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化等工作任務,職業崗位工作任務,整合現有專業, 以“一個公共基礎平臺、多個專業方向”為原則,構建企業管理專業群“管理通用素質課程+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的課程體系。在這樣專業群課程體系框架下,一是重點建設專業群通用素質能力課程。這類課程是根據專業群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所必備的共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各專業技術的共性發展和學科特征要求而設置,由公共課和專業群基礎課組成。即將管理學、基礎會計、應用文寫作、電子商務、生產運作與管理打造成專業群的通用素質重點建設課程;二是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專業核心能力素質課程,這類課程是以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為依據,是圍繞某一工作過程必需、夠用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綜合,是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訓練的綜合。即將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課程;采購與供應鏈、倉儲與配送課程;會計實務與財務管理課程;秘書禮儀等。企業管理專業群課程體系強調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技能型應用性的人才為主線,以企業管理通用基礎課程教育教學為基礎,讓學生先接受專業群所需的共同的通用素質課課程;再通過專業核心能力素質課程和基本技能訓練,然后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差異性、自主進行方向性的選擇,本專業群的專業接受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教育,逐漸縮小學習領域和范圍,逐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和專業專門技能,使學生既具有較大的就業彈性和適應能力,又具有一定的職業就業競爭力。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以核心崗位的工作領域構建專業核心課程,以核心崗位涉及的工作內容構建課程內容,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新的課程體系模式將實現四個轉變,具體包括:課程結構由基于學科體系向基于工作過程轉變;教學設計理念由知識導向向行動導向轉變;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向主動轉變。
總之,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及專業群課程教學實施要經企業專家充分論證,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環節,在制定課程教學實施方案時更要充分考慮課程性質、課程內容、實訓條件、教師素質、教學方法等要素,使課程教學實施科學、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制定了先進的、理念超前的課程體系,而專業群課程實施中不考慮行業與產業鏈的發展動態,那么再好的專業群課程改革也等于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 應智國.論專業群建設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J].教育與職業,2006(14):1
[2] 易新河.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探討[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關鍵詞:校企合作;困境;對策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高職財經類學生開放性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13-ZJ-129);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研項目(編號:GZJG1212919);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科研項目(編號:DDJG1311903)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6月3日
一、前言
建立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以企業第一線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一定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實用型和技能型基層管理人員為目標。該專業的實踐技能課程環節多,內容廣泛,既要求了解“工”的運作,又要求了解“商”的運營;在技能要求上強調分析與實踐相結合。滿足以上要求,必須有合作企業的參與才能較好地達到效果。
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涉及到多個主體――制造型企業、學生、指導教師以及學校。此處從主體的角度,列出當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學生走進企業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理工類專業實習的方式差異很大。理工類的許多專業,適于在實驗室和工廠實習,如金工實習、化學實驗等,很多高校的理工類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實習基地體系;但很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是改革開放以后設立的,有些專業甚至是最近幾年才把實習提上議事日程,實習基礎薄弱,而且需要分散實習,校企合作崗位不足。制造型企業往往認為,學生的實踐可能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占用企業的資源,所以制造型企業對校企合作往往不會有太多的熱心。如果學生實踐人數較多,制造型企業非常擔心校企合作中學生實踐期間的安全問題(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
(二)教師走進企業難。一般中小民營企業缺乏現代企業的管理意識,不重視進行管理和經營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發展方面的規劃,而有研發需求和研發實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業則往往會認為高職院校層次太低,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抱有懷疑;另一方面,就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而言,校企合作實習活動一般要求校方人員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決策中去,往往會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為擔心商業秘密泄露,企業往往不會安排校方師生專職崗位,更不讓觸及企業的核心業務。
(三)企業走進學校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學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請部分企業經歷的人員來上課,學生也有這樣強烈的愿望,以拓寬知識面和增加對未來工作的了解,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這種外聘往往難以成行。學校希望聘請的一般是對企業運作了解較為全面的資深、高學歷管理人員,而這些管理人員在制造型企業都具有較高職位和較高薪酬,一般會因為學校課時費太低、課程安排計劃性太強以及相關教學材料準備太過繁瑣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學校兼職。
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對策
(一)以市場為導向,挖掘企業適宜的校企合作崗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市場導向”是校企合作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經驗表明,凡是與當地市場結合緊密的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標準基本上“零距離”,辦學方向就明確,人才特色就突出,企業包括制造型企業與之的合作就緊密,校企合作呈現良性互動。要緩解工商管理專業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而導致不很受制造型企業歡迎的尷尬局面,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關系,聯系學生實習實訓,對實踐中的職業崗位進行深入挖掘,按市場需求倒推法進行,進行校企合作適宜崗位挖掘。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的目標崗位就制造型企業而言,主要集中在基層管理人員,典型崗位有:生產督導員、采購員/采購計劃員、庫存分析師、生產控制員、生產分析師、質量管理員。與制造型企業的校企合作,可以重點在以上崗位中開展。企業每學期可以對表中的崗位預留一定的頂崗實習人數,以便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能進入企業實訓。
(二)搭建樞紐,通過樞紐的作用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從本意上,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愿意同包括各類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業開展以上崗位的合作,然而由于單一企業同一崗位需要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人數非常有限,企業無法為學校提供適量的崗位供學生實習。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校要尋求一個合作的樞紐,搭建一個平臺,將零散的制造型企業管理崗位需求進行集中管理,擴大校企合作的寬度。樞紐的作用在于通過對企業的影響,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臺。平臺作用從宏觀上體現為:第一,通過多個平臺,將企業分散的管理崗位需求集中化,為高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進行訂單培養等培養模式改革創造條件;第二,通過平臺,企業將參與學校的學生培養,使培養的學生規格能夠滿足企業要求。
尋求樞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校企合作的寬度,最終目的是為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服務。適宜作為樞紐的機構可以是一些行業協會組織或者是人才招聘網站,尤其是行業協會組織。行業協會已經或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組織的四大組成部分(即行政、企業、事業、民間組織)之一。
(三)三導師協調,對學生進行協調管理。由于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頂崗實習中,經常出現恰當的合作企業難尋、實習地點相對分散、較長時間的基層實習崗位過程、需要通過多個崗位的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等特點,校企合作中學生實踐期間的安全問題經常會出現。這可以通過實施三導師協調制來解決。三導師協調制是指給參加校企合作的學生配備職業導師和專業導師、企業導師,由這三類老師對學生進行協調管理。從學生的角度看,校外實習過程中會出現思想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問題等問題,能找到負責管理的人,有人去關心、管理學生;從學校的角度看,則是通過“三導師”協調管理制度把學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使頂崗實習的組織、實施及監控都有效開展起來。從制造型企業的角度看,學生實踐期間的安全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四)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把企業要素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企入?!惫步ㄐ绕髽I級全真實訓基地,是由職業學校提供場地與管理,與行業及企業進行聯合,在校內能夠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企業級全真實訓基地可以學習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領,實現教學與企業對接,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真正實現學生頂崗實習、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引企人?!蹦軌蚪鉀Q基地硬件設施與企業真實生產的“形象”問題,即生產設備、工藝、產品以及上墻的生產管理流程和制度,與企業生產環境相似,要實現基地建設與企業真實生產的“神似”,就必須在重視硬件投入的同時,加強基地的軟件建設。轉變基地管理理念,統籌基地功能發揮,在“引資”的基礎上“引智”,實現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導教師圍繞基地的實踐教學功能,在深入思考實訓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實訓、由誰來指導實訓、為什么要這樣組織實訓、還有沒有更有效的內容方法來替代等問題的過程中,熟知地方的產業發展、工藝水平、產品質量,領會基地建設的本質要求,把企業的眾多要素滲透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產業發展對員工職業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滲透到專業建設的方方面面。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運行機制。教育行為的動機和目標同企業行為的動機和目標不完全相同,在市場體制環境中,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的關鍵,就是保證校企合作雙方較高的積極性。
高職高專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的合作,關鍵在于尋找雙方的利益平衡點,使校企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各種制度的建設至關重要。一是建立相關基礎文件。這些相關基礎文件可以包括:聯合辦學協議、聯合辦學規劃、共建實踐基地計劃、“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企業技術骨干教師聘任管理辦法、企業教學各環節基本要求,等等;二是制定新的考核評價標準。讓制造型企業參與到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質量監控中來。課程評價標準將教育標準、制造型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標準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吳鴨珠.“引企入?!惫步ㄆ髽I級全真實訓基地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5.
工商企業管理學什么 工商企業管理主要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能熟練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管理技術。例如:開拓公司業務、進行銷售統計、對客戶關系進行維護,合理規劃人員安排、為公司節省成本,提高員工工作效率。
課程:《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公共關系理論與策劃》、《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企業經營戰略管理》、《電子商務概論》、《商務談判》、《連鎖經營管理》、《中小企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組織行為學》、《企業文化與形象策劃》。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1、企業管理:各類工商企業、銀行、證劵公司等金融機構,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經征服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已經教學、科研方面的工作。
2、市場營銷:到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從事管理決策、營銷管理、銷售、公關、品牌傳播、理論研究與教學,或者是實際操作與管理性工作。
3、會計小額:主要導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事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的工作。
4、財務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在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征服與事業單位、中介機構從事財務管理、咨詢服務及其他相關經濟管理工作。
5、人力資源管理:到企業、事務單位及征服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
工商管理學專業介紹 工商管理專業(英文:Industr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性很強,它的目標是依據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運用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有效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工科專業企業管理學課程改革項目式親驗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6-0243-01
一、引言
獨立院校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提升人才質量、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實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然而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晚、發展慢,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課程設置缺乏實踐性、教學手段單一化、實踐環節與教學環節脫節等問題[1]。國內外學者針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政策研究、教育體系的建立、方法改革等內容[2]。筆者立足獨立院校工科專業的《企業管理學》課程的授課現狀,通過對知識體系的“項目化”處理、教學方法的“體驗式”革新以及成績考核的“客觀化”創新,探究面向創業《企業管理學》課程的相關改革。
二、現狀分析
筆者根據學者們針對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以及前期面向部分獨立院校的教師及學生開展調研結果發現,各獨立院校開展的企業管理類課程存在的較突出問題如下:
1.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性。面向工科專業開設的《企業管理學》課程,主要采取“講授法”,難以形象講解企業管理的業務流程與運作規范。
2.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大多數《企業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單一,較少能根據具體內容匹配恰當的教學方法,故多樣的教學方法流于形式,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3.教學考核缺乏客觀性。《企業管理學》課程目前主要采用成績考核方式是按照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綜合量化的方式,而這種方式通常無法全面的反映學生企業管理相關知識及能力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項目式+親驗式”教學方法,搭建了《企業管理學》的教學考核體系,形成以項目、自學為導向、注重過程考核的課程改革方案。
三、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塊設計
《企業管理學》是一門通識教育必修課,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基礎課程,在工科類專業教育中,為培養懂“技術”的管理者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將該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創業準備、創立企業以及企業發展,以創業準備階段為例,創業準備階段劃分為六個項目,每個項目具體再劃分為若干任務,以初識企業項目為例,主要劃分為3個任務,即初識企業、初識管理者和能力測評以及初識企業相關法律。
根據以上項目及任務劃分,由教師為學生設定創業情景,按4-6人分組,通過完成項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企業管理學》的興趣。
四、以自主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設計
針對本課程,筆者提出“項目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根據項目的特點匹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創業準備階段的各項目為例,應用“項目式+體驗式”教學方法設計后,以初識企業和機會識別兩個項目的教學方法設計為例,如表1所示:
五、以過程為導向的教學考核體系設計
筆者從應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結合課程內容的項目化改革及教學方法的體驗式改革,提出《企業管理學》課程教學考核體系應注重過程、全員參與,同時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權重,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過程。注重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本課程為例,將課程劃分為3個階段、13個項目,每個項目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務,不同的項目給予不同的分值,根據學生的任務執行情況進行分別評分。
2.考核主體多樣化。考核主體包含老師、組長及小組成員,其中成員互評與組長評分主要考慮項目參與度和項目貢獻度兩個方面。
3.突出重點知識。根據《企業管理學》課程的特點,用分值衡量不同項目的重要程度。
通過以上三項改革,學生的課程成績包括三個部分:考試成績、過程成績以及學風成績,其最終成績可靈活的選擇不同的權重按以下公式計算:
最終成績=考試成績+Σ過程成績+學風成績
過程成績=老師評分+組長評分+成員互評
此外,考試的方式不局限于卷面考試、商業報告、PPT等形式;過程成績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和記錄、作為成績核定依據。
六、結語
面向創業的《企業管理學》課程改革,在傳統的授課基礎上,引入“項目式+體驗式”教學思想,立足創業,將課程內容按照創業過程重新整合,劃分成若干相關的環節,針對學生創新創業,通過豐富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的匹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例如著重考慮從校企聯合的合作方式、師資的培養、學生實踐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杜澤,蘇來英.廣東獨立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的調查及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