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
時間:2023-01-02 12:1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既有相關的專著,又有大量的論文。其研究不僅涉及到哲學、倫理學、教育、文學、美學各個領域,而且與現代化等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逐漸把研究引向深層次和多方面。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契合的研究,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評估研究等,都正視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潛在的規范功能,較多地展示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積極意義。但總的來說,理論探討多,實踐路徑少。本文試圖從當代中國大學德育實踐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通過挖掘其優秀的教化資源和所蘊涵的多維的德育意義,尋找現實價值開發的路徑,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轉換而成為現代化過程的道德資源,從而將傳統文化的功用價值落到實處,以求在大學德育實踐層面上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德育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以儒學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理想人格、審美情緒等精神成果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的內涵是:首先,吸收傳統文化精華,可以豐富和創新21世紀的現代德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道德生活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可資利用的德育思想資源,個體道德的發展應該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資源之上。正因為如此,借鑒一切可資利用的德育資源,在切合于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創造性改造和發揮,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國社會德育資源,這就是中國傳統德育功能的現代價值之所在。其次,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理論體系在中國社會有互補性。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傳統文化精華,體現出中國德育文化的“民族化”特點。具體說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鑄就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是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立足國情,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大學德育的重要精神資源
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我們告別了物質匱乏的時代,但卻面臨道德資源的嚴重不足。要避免或限制現代化帶來的消極效應,價值觀的調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為現代化過程提供合理的價值范導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無疑蘊含著多方面的資源,這是維系我們民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根基。我們現在提倡的熱愛祖國、集體主義、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嚴謹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先人后己、勤學不倦等等,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淵源。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對于彰顯我們道德建設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義。
(三)當代大學德育必須立足于本土文化
學校德育工作是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奠基工程,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學校德育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會生活中如何分清是非、善惡、美丑界限?如何壓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等等。要解決我們面臨的道德問題,還是要“近取諸身”,不能企盼外來宗教或依靠空洞的說教,歷史已經證明,這些做法根本不能解決中國的痼疾。因此,我們不應忘卻傳承文明,只有復興中國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才是唯一出路。我們不僅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成世界經濟強國,還要把中國建設成文明之邦,必須發揮傳統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重視對它的現實價值的開發,促其盡快實現現代轉換。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并且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取舍、充實、更新,形成了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中國優秀優統文化能使大學生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理論思維的訓練,能開啟他們的智慧和原創精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儒學說到底是關于學做人,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的學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自從有了人類就產生了,在這個問題上,儒學突出了仁愛、和諧、秩序的“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中國哲人強調內心的平和與修養,因此在對待外部自然的態度上不是強調征服,而是追求與天地萬物協調共存。今天,當人類社會面對生存、能源、環境等等難題困擾的時候,“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是多么富有遠見,富有歷史的穿透力!這種思想在任何時候、任何空間都對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具有長久的指導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倡變革與創新的當推《周易》,即《易經》?!兑捉洝肥侵腥A民族文化思想的起源,它以最簡單的原理說明宇宙的來源,萬物的始生及人類社會的進化法則,博大精深地囊括了上古社會的哲理、倫理、政治、經濟、管理、軍事、法律、天文、醫藥、預測、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盡管其中有不少不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但瑕不掩瑜,其精華部分在過去、現在以至于將來都會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已是《易經》的真義和精神?!兑捉洝分?,首先是變化的意思,因為宇宙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發生變化的。《易經》重視且提倡人們應不斷發展創新,不要思維守舊,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其次,《易經》也主張不易,即持之以恒,堅韌不拔,如其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健”就是經久不衰,剛健強勝、永恒不變的意思。再次,“易”則是容易,不畏艱難則是“易”,倡導的是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另外,《易象》上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這是說從小應該不斷擴大知識面,多實踐前賢的言論及行為,使自己的道德學問大有蓄積。這一切,都能從哲學的、歷史的、審美的層面開啟當代青年學生的智慧和原創精神。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導大學生傳承民族的優秀人格,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中華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古典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詩人們憂國憂民的深思,獻身報國的壯志,對于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的選擇都是很好的教材。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古代詩詞就具有鮮明的進步性,思想性。其后,歷代愛國文人都用瑰麗的詩句抒發熱愛祖國的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愛國詩人屈原為使楚國強大富饒而追求不息的愿望的強烈表達;杜甫“向來憂國淚,寂莫灑衣襟”的憂國憂民思想每每讀來都感人至深;王昌齡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豪情,激勵了多少將士,奮發沙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岳飛的一首《滿江紅》千古傳誦,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萬世流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當代青年學生從中不僅能吸取知識與學問,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激勵他們去實現為祖國更加繁榮富強而奮斗不息的人生價值。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固有的倫理道德精神能滋養學生的心靈,推動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質
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精神內容豐富,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博大寬容的氣度,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舉世公認的美好品質,主要表現為:整體主義,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他還認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從而強調了社會的整體和諧;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是成功之首;荀子強調“群居和一”,“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這就是說,只要全社會團結協作,同心同德,就能夠實現國富民強,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歷代儒家學者的大力倡導下,團結協作的整體主義思想已深入到各個階層,孕育了中華民族仁厚、寬容、博大的胸懷。我們今天弘揚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道義主義,孔子主張“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上”,認為君子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為人處事堅持道義至上的原則。他還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導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為人生價值的第一取向。他提出做人的基本德性是“智、仁、勇”,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繼承并發掘了這一點,提出“仁、義、禮、智”,皆以“仁”為核心,仁者,愛人,即對人的關心和尊重。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們在古為今用,重德求善時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關心人和尊重人仍然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內容??思褐髁x,早在《易經》中就有“謙謙君子,用涉大川”的說法,認為君子應始終保持謙虛,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重大成就,即使遇到再大的艱險也無法阻擋他們奮進的步伐??鬃又赋觥翱思簭投Y為仁”,中國古代另一位杰出思想家老子則提出了作為生活準則的“道”。老子認為:作為人類行為所依循的“道”,應致虛守靜,強調慈、儉、樸等,這些思想表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克己、謙虛的美德,對于莘莘學子們在學業上專心攻讀,生活上勤儉節約均有裨益??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統一的中華民族精神,概括起來主要是“究天人之際”的探索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經世濟民”的責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寶貴財富。
三、結語
對青年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徑。我們要以全球化的時代趨勢為背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目標,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特點和德育功能為切入點,選取一些歷史上對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要作用,而在今天現實生活中仍然包含著積極因素的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一番歷史的考究和現代的詮釋,并切實將其繼承、弘揚和融貫到德育的理論和實踐之中,為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個新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融合。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思想學術、制度禮俗、科學技術、實物古跡、書法繪畫、醫學武術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自強奮進的精神支柱。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一、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現狀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肩負著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擔負著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先進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他們之中不乏“追韓逐美”之輩,他們看韓劇、穿韓裝、過圣誕節、學習國外禮儀……,對于外來文化津津樂道,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淡漠甚至鄙視,不知何謂儒家文化之精髓、對中庸貴和之道不明就里,對忠貞守信、仁義孝悌的典故更是難以言狀,特別是對古代圣賢、名人軼事、經典名著、書法繪畫知之甚少,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這些都值得我們警醒。因此,要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燦爛文化和樸素道德思想,增強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淀。大學語文教學無可厚非地肩負著這一艱巨的任務,它融知識與道理于一體,是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載體和最佳資源。
二、大學語文課程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的素質教育課程,其內容包涵了哲學思想、自然事理、社會倫理、民族意識等,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課程,有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審美,潛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曾提出,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應用能力,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秶摇笆濉睍r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加強文化人才政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教育”。
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困境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而運作乏力,主要表現在:學生語文功底較差,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高職院校以學制短、專業課程要求高、實踐教學比重大等為由,擠占大學語文課時,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把它開設成為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程,學時安排不固定,時開時停,隨意性較大;在師資、教材、教法、評價等方面也較為混亂。由此,大學語文漸漸喪失其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隨之擱淺。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語文教學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打鐵先要自身硬。高職院校教師要大膽進行教學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盡快成“名”成“家”。要與時俱進,新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教學規律和特點,改變傳統的純文本授課方式,選定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分成“模塊”,例如在文言文教學單元,除了教學本身的目標、任務和知識點以外,還可融入歷史人物、社會風俗、地理人情、哲學思想等小的模塊,組織設計好“每一次課”,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項目或單元,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討論、鑒賞、比較、研究、專題報告、講座等方法和各種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增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感情,調動學生在教學雙邊活動中的思維活躍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修身養性,提高個人做人與為文的品位。
(二)編寫適用教材和講義,強化技能培養。
高職院校要拓寬人才培養的知識和能力的內涵,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業務操作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沒有過渡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不斷加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就要圍繞其人才培養目標,以提升學生語言功底、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為主要任務,增強教學的實用性。教師在編寫講義和教材時,要廢除以選用教材為樣本而編寫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課程體系為唯一依據的教材體系,依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和講義,與具體教學內容相結合,依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可融入演講(辯論)技巧、口才訓練、職業道德、民俗文化鑒賞等技能培養的內容,增強文學知識的深度與厚度,強化思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培養對應的專業人、崗位人,并為其接受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打下基礎。
(三)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綜合評定學生。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不能僅以一張試卷衡量學生的成績,要取締原有的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將學生技能的掌握、興趣的保護與激發、求知欲的滿足、綜合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內化為評價標準,形成涵蓋知識、能力、素養各方面指標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做”進行全面檢測和綜合評價,體現過程性考核與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試與筆試相結合、論文與答辯相結合、論文寫作與閱讀能力考查、口語表達能力考查等形式,結合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
現代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技能、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要與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現代文明同步,加強對學生在語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禮儀、社交能力、人文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人格尊嚴,確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從而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倪懷慶 關于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與教學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吳曉燕 關于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10年第10期
[3]喬守春 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現途徑.《天津電大學報》.2011年第1期
[4]王蘊玉 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初探.《學術論壇》.2012年5月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淵源,而且時現代中國社會乃至借界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分別從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是提升中國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是建設現代文明的基本條件,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個方面研究了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并就傳統文化中“羊官貴長”的權威主義對現代社會民主、“人治傳統”對現代法治、“重農抑商”時現代商品經濟、因循守舊對現代革新創造精神等四個方面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論述。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具有強大的遺傳性,滲透在每一位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為建設今天中國的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它對現實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在當今國際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和諧國家,實現民族復興乃至實現世界大同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些名副其實的不朽之作,世代相傳,百讀不厭,而且其智慧之火將永不會熄滅,照耀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珍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搶救保護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樹立尊重傳統文化的理念,不僅要自覺從書本上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要懂得中華傳統民俗、習慣,既要懂得民族的現實,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歷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實質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說到底,只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只有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華民族的資源得到更為充分和有效的發揮與利用,才能使中華民族在地球村中發出更為響亮的聲音,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傳統文化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多與王朝政治或社會理想相關聯。一部陳舊老書,一部古代文學經典,披散著歷史的灰塵,脫落于現代社會,特別是易中天、于丹等當代大家以古人圣賢道理為原料,深人淺出地將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及其生活緊密結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給大眾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個鮮活的實際問題以啟示,而且能與實際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經驗總結相驗證,也能給受過創傷者的心靈以撫慰,提升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品位,開闊著人們的眼界與胸懷,在診譯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發揮了構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并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國軟實力為根本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血脈”,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歷經世代傳承,形成符合時代特點的中華文化,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征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相聯系,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轉換,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四)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準則,影響著世世代代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儀表,并對中華民族的人格追求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儒家的修身理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華禮儀之幫、文明古國美譽的重要條件。儒家文化中的“學而知之”、“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張,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古往今來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奮勇前進。也正是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國人民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推動了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社會文明的今天,其現實意義仍不可忽視,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豐富現代德育理論,弘揚優秀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實現中國的持續昌盛。在日益興旺發達的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為實現和平掘起、發達文明提供支撐的基本條件。
(五)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兼容性,對外來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動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助推器”。
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脈相承的,北宋時期的學者張載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為建立和諧國家、和諧世界的思想源泉。當今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國家的中國孔子學院的興起,必將增強、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感染力,并對實現世界大融合,推動全球各國的友好交往與和平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消極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轉變的艱難歷程中,特別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撞擊中,中國文化既顯示了其優秀的品質和豐富的內涵,同時也暴露了其種種缺陷與弊端。雖然經過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歷史變遷,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已經瓦解,新的文化體系已初具規模,但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傳統價值觀的沖突并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充滿活力的因素繼承發揚得很不夠,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其中消極陳腐、不利于現代化的東西批判得還不徹底,這些都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著消極影響。
(一)“尊官貴長”的傳統對現代民主精神的負面影響
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由家長制帶來的尊官貴長觀念阻礙了民主意識、民主風氣的形成,是束縛現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礙,也是封建專制主義權威傳統的表現之一。比如商鞍“貴長而尊官”、韓非“以吏為師”等都是這種權威性的反映,它積淀在傳統價值觀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長”或“長官意志”。誰一旦當了官或做了什么長,便在社會上受到尊敬,而不問其政績如何。在這種觀念的束縛下,往往把“民主”當作“長官”的恩賜,自已不敢爭取。這種觀念與社會主義民主精神相對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個別鄉村干部的長官意志和霸道作風嚴重地影響著干群關系,甚至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對傳統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傳統對現代法制精神的負面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深厚的人治傳統,《中庸》中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便是比較典型的人治觀念。這種觀念認為,政治好壞完全取決于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壞,因此不論為政者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賢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從制度上、法制上考慮為政的根據與方法。這種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形成一種牢固的價值觀念,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執法不嚴,甚至以情代法的現象都是傳統人治觀念的反映。顯然,如果不改變這種傳統價值觀念,即使有種種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難以真正實行。
(三)重農抑商對現代商品經濟的負面影響
重農抑商作為一種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演進過程中,與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相結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義,“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工商眾則國貧”等思想主張影響深遠。而現代社會是以工業文明為特征的商品經濟,促使傳統的維系人際關系的價值系統失去了效用。在以商品經濟和市場發展為特征的工業化社會中,求利與競爭是促進社會,特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因此“重農抑商”的傳統價值觀勢必成為發展商品經濟和現代化的障礙,必須從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放棄。全、社會的法律政策與法律保障安全。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初中學生;教育影響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無數中華兒女,更是初中學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學生思想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對提高初中學生綜合素質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初中學生思想教育的積極作用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是一種對祖國充滿熱愛、忠誠的感情及愿意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情感。初中學生將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要任務,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會成為鼓勵初中學生將來參與祖國建設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更有利于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林則徐等歷代愛國英雄身上體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許多初中生是在父母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動不動便對社會不滿,怨老天不公,缺少社會責任感。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啟迪人們將為國為民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值得初中學生學習,不但要有強烈的愛國義情感,更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體現出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道德情操。當前許多初中學生沒有道德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仁愛之心和感恩之心,驕傲自大、心胸狹隘,屢屢做出違背道德標準,甚至是觸犯法律的事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文化素質低下,道德水平不夠。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底蘊對于道德情操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意志力和自強精神。由于特殊的成長背景,初中學生中的許多人缺少吃苦耐勞的毅力,獨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現了家長跟到學校照顧起居的可笑場面,培養初中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自立能力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的自律精神;“頭懸梁、錐刺骨”、“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功夫深,鐵柞磨成針”的刻苦鉆研精神;“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不強者不達”的自強精神,恰恰是中國初中學生身上缺少的品質。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刻苦鉆研、不斷創新的精神。時代需要文明,時代呼喚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與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分不開,萬里長城、都江堰、圓明園、四大發明等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初中學生如果能夠將這些文明和精神繼承,那么在世界未來的發展必將是不可阻擋的。
二、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對初中學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徑
1.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在學校營造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沐浴在文化的氣息中,成長在文化的熏陶下。任何一門傳統的文化藝術都是高雅的,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還會彌漫在校園的每個腳落里,因此,在校園里創設一種文化藝術的氛圍與之相適應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樓墻壁都是堅實冰冷的水泥磚墻,為使墻壁生動起來,我們可以對墻面進行創意,如將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進行裝裱,把名人名言懸掛于墻上,讓師生感到賞心悅目。
2.編寫傳統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弘揚的基本載體,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其宗旨要體現中華民族基本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價值,并結合地域的傳統文化資源,突出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可以向每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所需,可以開發書法課、楹聯課、圍棋課等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的研發,促進學生個性潛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3.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通過各種學生活動的開展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營造,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可以邀請國學名家到校園內開設傳統文化系列講座,鼓勵學生建立相應的學習型社團,進行自主研究,并通過文藝表演、電影節、知識競賽、寫作比賽、演講比賽、研討會、讀書節等各種活動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
關鍵詞:孝文化;孝道;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進校園,潛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人能產生暗示,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十分深刻,表現在幼兒的身上更為突出。為此,我們利用環境的創設和布置,拉近師幼之間、家園之間的距離,彰顯孝文化。在園內,我們進行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設,無論是墻面還是走廊或戶外操場墻面,都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示,同時通過經典誦讀、孝行活動、教育課程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家長、老師詮釋“孝”的豐富內涵和其具有的現實意義。
1.“傳誦經典”了解“孝”
園內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對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級段的孩子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傳播教育活動:每天的幼兒餐前活動,我們針對各年齡幼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優美詩詞》《三字經》《弟子規》,讓孩子通過誦讀,了解古詩詞的魅力和含義;在幼兒園“六一”匯演中,孩子們還進行了“誦經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僅讓孩子深入了解中國舞蹈的肢體美,也讓幼兒更多地了解中國詩詞的美;慶元旦活動中,大班孩子們朗誦了《弟子規》,并以舞蹈編唱的形式展示給家長們看,從中感受到“關愛與孝敬”的重要性;我們還將中國優美詩詞《憫農》《靜夜思》編到課間操中,師幼邊唱邊跳,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快樂成長”踐行“孝”
為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結合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關于組織開展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活動,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學雷鋒”活動中,幼兒園青年團員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來到西湖街道開展了以“走進社區?關愛老人”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全體青年團員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長用行動踐行了孝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長輩。
3.“禮儀教育”學習“孝”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孝、懂得“孝”、踐行“孝”,幼兒園開設了專門的禮儀教育課程。全書共有六冊,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兩冊,每冊22個教育主題,全書共132個教育主題,結合幼兒園禮儀主題教育,按基本禮儀、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節日禮儀5個部分,包括了6歲以內幼兒遇到的大部分禮儀場景及內容,每一個活動充分展現了禮儀的重要性,讓幼兒學會知禮懂禮,學做孝順、禮貌、懂事的孩子。
4.“校園環境”傳承“孝”
良好的校園環境、室內的主題墻飾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教育的契機,所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環境教育,園內創設了孝文化主題墻,讓孩子們在欣賞、學習中傳承“孝”。幼兒園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傳統主題特色:一樓用傘、燈籠和中國結進行裝飾,燈籠和中國結的結合更是一種孝文化的傳遞;二樓以扇子為主題,在扇子上用毛筆書寫了許多成語,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樓以“團團圓圓”為主題的吊飾,有家長、孩子、老師們共同制作的繡球;結合教學活動,張貼幼兒自主收集的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供孩子們了解、學習。
二、教師隊伍重建設,身體力行推“孝道”
1.傳統節目,寓教于樂
孝文化的傳播應該從教育幼兒的教師們做起。教師要身體力行,在與幼兒、家長、同事的溝通言行中,踐行孝文化,更要善于發揮教育機智,捕捉教育時機,創造性地在教育實踐中滲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國開展傳統文化節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師們排練節目的高效率。老師們排練了《茶藝》、古代宮廷話劇《守時》、情景劇《學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陽紅》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級優秀節目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2.演講比賽,展露風采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青年教師的蓬勃風采,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師德素養與自身修養,提升青年教師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學習,我園結合上級文件精神,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四有’好老師”的主題演講比賽,老師們用平凡、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詮釋。
3.自主閱讀,提升修養
書可以給我們傳遞新的知識,書可以給予我們正能量,書可以讓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書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老師們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自主閱讀,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師都閱讀了一本經典書籍,并撰寫了讀書筆記,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提升個人修養。
三、家園共育同攜手,合力互動興“孝道”
我們積極利用家長會、親子活動、家園共育欄等途徑,搭建家園共育橋梁,向家長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家長攜手,培養幼兒的孝心,共同推進幼兒園的孝文化教育。
1.體驗活動促孝行
“應該這樣做”和“我要這樣做”是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真切情感體驗中,懂得為什么要“孝”,怎樣“孝”,從而讓“孝”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體驗活動,如重陽節活動,孩子們親手制作了手工賀卡,攜帶了蘋果,送給爺爺奶奶,祝他們平平安安,爺爺奶奶臉上都露出喜悅的笑容;“三八”婦女節活動,給媽媽送上自己用真誠制作的賀卡禮物,讓她們感受溫暖和愛;母親節、父親節時,鼓勵孩子回家主動為父母端上一盆洗腳水,給父母洗腳,并將自己對父母的愛大膽表達出來,體驗親情的溫暖。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義,有助于他們從小就踐行孝文化。
2.成長足跡展孝行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思政課 教學研究
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是我們的民族之魂。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核心靈魂的體現,正是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在時代的發展長河中可以屹立幾千年而不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使他們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對于國家和社會培養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的現狀
(一)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尚淺。
中華民族在5000 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蔚為壯觀,是值得全體中華兒女為之驕傲的,也是我們承載接續的一筆無與倫比的財富。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2]。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當代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令人不太滿意。調查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知道儒家、佛家、道家并能夠區分三者的觀點,某些學生不能完整地描述三大家的基本觀點。對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國四大名著,只有很少的學生非常熟悉內容,大多數學生大概知道內容,有的甚至沒有看過書籍,就看過一兩部影視作品等。因此,他們很難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毋庸置疑,從總體上來說,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程度尚淺是不爭的事實。
(二)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到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然能夠傳承到現在,就說明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具有超時代的價值。但是,當代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了解多少呢?通過相關調查可以發現,某些大學生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與他們的現實生活脫節,已經過時了。他們體會不到中華傳統文化對身心發展甚至人生規劃的一個積極的影響,看不到中華傳統文化對今天的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看不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目前,某些大學生崇拜的不再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而是現代比較流行的歌星、明星和影星等。他們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是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科學家、教育家和醫生等已經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他們奮斗的目標是哪些職業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
(三)一些大學生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某些大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普遍認同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表示愿意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但是在實踐的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也不高。他們大多數人喜歡瀏覽時尚雜志、韓劇美國大片等,很少有人主動閱讀中華傳統人文經典或者文史哲類書籍。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夠真正讀完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人數非常之少。西方的許多節日以迅猛的速度和超高的普及率走進國人的生活,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瀾,一些大學生熱衷于過洋節,對許多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等的來歷、習俗如數家珍,而對于中國一些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卻知之甚少。由于受到美日韓等西方文化的沖擊,部分大學生更熱衷于追捧新鮮時尚的外來文化,缺乏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責任感,造成傳統文化意識的淡薄[3]。
二、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程度不容樂觀的重要原因
(一)一些高校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
在社會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高校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就業率,因此在培養方向和課程設置上,不可避免地“因需施教”,只注重專業課程的拓展加深,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一些高校并沒有采取相關的措施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未引起重視,甚至有的高校沒有開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如此培養出的人才,雖然具有一定學科的專長,能夠較好地融入現代社會龐大的有機體,適應高速運轉的社會運行要求。但是,這樣的人才是不完整的,缺少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底蘊。雖然不能即刻明顯地暴露出弊端,但是長時間下去,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弊端[4]。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在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某些大學生往往只關注前者,認為更加務實,自覺忽略后者。
(二)思政課教師傳統的理論灌輸模式。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知識、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等內容。因此,在思想理論課教學中,無論是教學目的,還是教學內容,都必須重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5]。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既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狀況。但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年級較輕,缺乏教學經驗,對傳統文化和理論課的學習不夠,很少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多以照本宣科和灌輸式方式進行教學,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加上學生態度不端正、學習熱情低,上課無精打采,提不起興趣,只是為了獲得學分好順利畢業。讓這樣一門與時展緊密相連、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學科成為擺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多元化價值觀念與市場經濟的沖擊。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文化多元化已成為一種現狀。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趁機向發展中國家兜售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等。多元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影響了一些大學生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大學生思想不成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看問題不夠全面,再加上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產品充斥大學校園中,如圖書、音像制品和報刊等。久而久之,某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開始對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等由最初的好奇到盲目崇拜,懷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的價值觀念,這也就意味著對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伴隨一些問題的出現。如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的理念,使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選修科目時對于他們認為是無用的,根本就不會學。加上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面臨各方面的競爭,考級、考證……總之,功利性的職業至上理論讓某些大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忽略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弘揚和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高校思政教師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高校思政課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而思政課教師則承擔著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涵的傳承和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開展此項教育是一項知識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教學效果,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承擔此項重要的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思政課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并深刻領悟其內涵和蘊含的精神,不斷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其次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比如優秀傳統文化中“清正廉潔、艱苦奮斗”即是新形勢下思政教師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6]。高校教師要以身作則,堅守職業道德,做到道德自律,因為老師良好的道德品質、生活方式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
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內容等方面結合傳統文化的特點展開教育。思政課教師可運用故事教學法和微課、慕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專題講座、課堂討論、觀看錄像等形式增強教學感染力,強化教學效果。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搜集一些簡單、深刻,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給學生,除傳統“講”的方式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等。如此通過視覺方面的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社會實踐是高校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實踐接受新知,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領悟。在思政的實踐教學課上,教師可依據高校大學生的特點,依托學生處、院團委、社團等在重大傳統節日或紀念日開展一些既喜聞樂見,又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化,如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百家講壇、傳統文化藝術展覽、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實踐體驗活動,使大學生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思政課老師可以結合文化保護傳承與區域特色文化等實際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獨特之處。文化館、名人故居、歷史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等都可以作為高校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場所。
(四)搭建傳統文化的網絡教育平臺,使其潤物細無聲滋養學生的心靈。
網絡教育平臺是新媒體時代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具有與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高校思政課除了重視課堂教學外,還應重視網絡教學。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使網絡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教育平臺。思政課教師可以搭建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思政教育專題網站,將傳統文化放置在微信、微博、博客等新時空語境下,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現代數字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如開設傳統優秀文化論壇、制作數字化文化遺產傳播視頻等,通過這些舉措,調動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潤物細無聲地凈化學生的心靈。
四、結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時,應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實際相聯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所在,提高高校的思政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巴曉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2014,(7).
[2]賈銅濤.論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49-50.
[3]劉紅英.中國傳統文化走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55-57.
[4]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西安大學新聞網,2010,(12).
[5]唐東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6):101-103.
近幾年,相繼出現了一些有關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策略性研究的論文及研究報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兒階段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認為死記硬背的方法,違反了現代教育科學理論。鑒于此,幼兒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時,既要積極剔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對其誦讀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實踐教學中,幼兒誦讀經典在整體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國城鄉之間開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的活動,但是收效甚微。筆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學及幼兒園做過詳細的調查,對經典誦讀較為重視的是本市的幾個重點小學,利用課余時間,教師要求學生背誦了《論語》、《百家姓》、《三字經》、《笠翁對韻》、《弟子規》、《聲律啟蒙》等國學經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絕大多數幼兒園中,對經典的誦讀相對較為缺失,這一點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學研究證明,孩子13歲以前是記憶力的最好時期,也是語言文化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道德觀念、人文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無疑是最佳的。并且人們還通過各種方法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訓練,諸如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通過鼓勵增強記憶信心、在游戲中訓練記憶力、在興趣中促進記憶力,而國學經典誦讀即是一種一勞永逸最為有效的訓練方式。
在幼兒啟蒙教育階段,重視國學經典誦讀,使幼兒自小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和精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積淀,對于幼兒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格的塑造有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總的來說,現如今對于國學經典的誦讀個別小學實施得比較好,而絕大多數幼兒園就缺失得多,這將是幼兒教育的一個極大損失,希望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的必要性
要在幼兒階段積極開展經典誦讀,必須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認識到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的積極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張瑞敏曾說:“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孫子教我賺錢”。老莊的達觀,屈原杜甫的憂國憂民,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于鄉里小兒”的高潔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這些都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精神瑰寶。再如,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的《史記》,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學文學價值之外,在為人處事方面也給當今的人們以很大的啟發:褒貶善惡,歌頌真善美,貶斥假惡丑,這里有愛國精神、憂民精神、奮發有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國學經典誦讀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以及《四書》、《五經》等等,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態度,使幼兒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養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民國時期,我國之所以出現了許多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與他們從小形成的國學文化積淀是分不開的,當然,這也是經典誦讀的必然有效的結果。古人一向就比較注重國學經典誦讀,從秦漢時期到清朝末年,語文教育最基本的教與學的方式就是熟讀精思,口誦心惟,那么唯一的課程就是國學經典。古人尤其注重《四書》、《五經》的學習,比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總稱為《四書》,據說它們分別出自于曾參、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稱為《四子書》。南宋著名儒學大師朱熹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與此同時,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也是符合黨的十《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價值向傳統文化回歸的宗旨。
當今社會,許多與國學經典誦讀有關的研究報告、教學計劃,往往強調的是在中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經典誦讀習慣,而忽視了幼兒階段,其實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是非常必要的。“誦讀”,顧名思義即為朗讀和背誦,而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寫詩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諧,注重對仗對偶,講究平仄相間,要求“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追求讀起來瑯瑯上口,“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文言文駢散結合自不待言,詩詞曲賦更是精美絕倫了。而幼兒又是記憶力“一心多用”的關鍵時刻,在長期的培養中,熟讀成誦,這樣才能從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體會文本的內涵,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學習。另外相對于孩子的中小學階段,幼兒階段學習的壓力相對較小,可以有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播放一些國學經典篇目,日積月累,效果自然是相當明顯的。
三、幼兒國學經典誦讀切實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劉大??在《論文偶記》中說“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痹谟變簣@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記憶力的強化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增強、幼兒人格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進行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亦應有切實可行之方法:
1、熟讀熟誦、持之以恒
經典誦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都強調了熟讀熟誦的重要性。
2、營造環境、激發興趣
在家中,可以通過播放CD,播放背景音樂,營造國學經典誦讀的環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兒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互相學習,或同幼兒一起觀看一些有關國學經典的綜藝節目,提高幼兒誦讀的積極性;同樣,在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競賽,通過比賽,從而激發孩子們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據研究證明,幼兒的學習能力一直處于一種變化過程中,從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長大后的“一心一用”,這個過程是一個衰退的過程。家長和幼兒園應該抓住幼兒這個特點,諸如,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可以播放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錄音,使幼兒“一心百用”,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教育目的。
3、積極探索、提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