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8 10:3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庖丁解牛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快樂因素
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快樂因素,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前提。透徹理解教學內容,還有利于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運用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找到教材中“快樂教學”的突破口如同庖丁解牛一般,選準突破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筆者曾設計過《胖乎乎的小手》的教學導入方案,如兒歌法、談話法、謎語、掛圖法等,但都不能完美體現教學內容,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之后覺得,“看手――畫手――夸手”導入方案有“點火之效”。讓學生伸出小手感知“胖乎乎”;畫手時板書,加深對“胖乎乎”詞義的理解;在夸手中實現對教學的拓展。這種貼近現實,層層推進,學生很快有滋有味進入“樂中學、樂中發展”的境界。
重視教材中“快樂教學”的語言材料《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蹦切┳畹湫偷恼Z言材料,必須對教材的深入鉆研才能獲得。同時又必須將其巧妙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才會收到良好效果。如《四季》一課,“尖尖、彎彎、鞠著躬、大肚子一挺”等鮮明生動、極具個性的語言材料感悟與領會得當,有助于調動學生進行讀、演、說、評,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演中感悟,在說中理解,在評中升華。
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快樂教學”的切入點課堂的活力,在于創造。對于一些抽象、枯燥、易混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善于創造,同樣能成為快樂的教學契機,成為點燃語文課堂活力的火花。如一年級的漢語拼音教學,學生很難有學習興趣可言,教師可在充分利用教學插圖的基礎上,給學生增加實物學具。如采用兩根普普通通的毛線,利用兩根毛線設計造型變化,演示拼音魔術表演,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枯燥的教學內容霎時變得生動、有形、有趣了,學習當然也就積極主動、有滋有味了。
創新“快樂課堂”教學模式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于學會經營課堂,建構師生、生生交往互動的語文課堂。經營的主導者是教師,理念是學習方式的轉變,途徑在于教會學生讀書,落腳點則是學生在快樂中發展。
創設快樂的學習氛圍營造一個良好、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小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提升學習興趣。首先,營造“快樂教學”的教室環境:通過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擺設、黑板報的合理利用等,建立識字王國、動畫城。其次,因材施教設計教具:如把《雨點兒》一課中的生字卡制成雨點狀,《胖乎乎的小手》的生字卡制作成小手狀,《自己去吧》一課可設計成小鴨、小鴨媽媽、小鷹、小鷹媽媽的頭像。這樣可大大增強學生的興趣,感受學習的樂趣。
創設適應學生發展的學案以學生為主體是經營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則,教師應根據教學事實調整教學內容。教師心中裝的不僅僅是教案,更應是學生。因此,首先要選擇適合學生生活經驗和“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提問,才能幫助學生感受“跳起來摘桃子”的快樂。其次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學生學習易疲勞、精力分散開小差,教師不應大聲訓斥,而應因勢利導,把不利的教學因素化解為有效的學習動力。
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快樂
朗讀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優勢所在,引導學生讀出情感,才能真正享受朗讀的樂趣,受到情感的熏陶,產生獨特體驗。
抓關鍵詞句,指導學生讀出味道《靜夜思》這首詩如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傳統觀念,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即使讀上千遍,也難以入情。但在教學中,可抓住關鍵詞“明月”“思故鄉”等,講述李白思鄉的故事,可收到較好的朗讀效果,學生讀得津津有味。再如《雨點兒》的第一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在教學時可抓住“飄落”二字,引導學生反復品味“飄落”的意境,讀起來才具韻味。
品人物語言,引導學生體驗角色如《自己去吧》中,小鴨媽媽和小鴨、小鷹媽媽和小鷹的對話,《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媽媽、姥姥和蘭蘭的對話等,都是極好的語言訓練材料。學生對分角色朗讀興趣濃、熱情高、參與意識強,在教學時,讓學生分小組讀、指名讀、開火車讀、角色表演等,引導學生體驗讀的快樂,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培養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化平淡為神奇,帶領學生連讀帶演課文《菜園里》生字多、線索雜、內容平,是篇難度較大的識字課文,但該文讀起來瑯瑯上口。教學時,教師拿出小竹板,邊讀邊引導學生演。學生爭相來表演,有的當堂能背誦。
還有片面強調合作交流,不論是否必要,每節課都讓學生合作交流好多次,從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實效,如果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活動情況,就會發現有學生不能認真參與合作交流,甚至做與合作交流無關的事。這種合作交流,使得一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不愿獨立思考的壞習慣,交流時只做一個聽眾,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有些教師,上課前沒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上課隨機讓學生合作學習,針對性不強,有些交流討論的內容層次淺,沒有交流討論的價值。
這些現象看上去是課堂組織問題,實質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想提高課堂效益,必須深入對課堂有效性的研究。那么究竟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呢?
華東師范大學崔永教授從理論上給予了很好的詮釋。他強調有效教學應著眼于兩個層面的研究:(1)怎樣教才是有效的?(2)怎樣證明教得有效?而有效教學的核心有三個:我們期望學生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結果?我們如何知道學生是否獲得了這些學習結果?我們如何設置或安排活動才能使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可見,這三個問題的靈魂就是來自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坝行А辈⒉皇枪叛哉f,而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具體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課程綱要》的編制,將課程標準、教學與評價,通過目標導向將三者統一起來,使三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再通過課堂觀察,將課堂教學內容庖丁解牛般地分解開來,經過同伴互助合作、研究交流,使課堂的專業活動更加趨近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江蘇省錫山中學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從運用該理論指導的層面上進行了驗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校經過對課程標準的細化分解,使課堂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課程標準相對應,加之評價體系科學合理,教育教學質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為我們的求索之途點亮了明燈,使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敢地實踐,運用專家系統的思想,同行成功的經驗,根據自身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有效教學的實踐,以期使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有質的改變。
具體地說,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要進一步強化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特別是對學科課程標準的再認識。
必須明確有效教學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下完成的,那么要想教得有效,就必須吃透國家課程標準。因此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一致,備課、上課、評價每一個環節都能直觀地體現課程標準的落實。必須從思想上樹起教師新課程改革的信念,使教師能一頭扎進新課程的研究之中,理清每一個學習領域對學生不同素養的要求,突出關注學生學習、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細致地分析研究,不求大而全,但求細而精,點點突破。層層推進。
二、正確把握課標和教材
雖然在有效教學的研究中,都要進一步重新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模塊。但由于現在提倡“一標多本”,即:各門學科全國只有一個課程標準。但教材可以多樣;而教材的編制又是一些站在高位的知名學者所編,是否符合我校學生實際,是否能夠適應學生認知規律等,都給教師正確把握教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認真研究各種版本的教材,合理配置教材,科學整合使用教材,制定出基于我校實際、切合學生需要的課堂教學文本;使我們的教學多一些實效,少一些空洞。
三、強化“首席教師”負責制的學科建設
每個學科通過啟用明白人,使之能夠統攬學科,制定出符合學校需要的三年一輪課程規劃;對現行模塊教學做出科學整合,真正實現學科教學校本化,體現新課程要求中貼近學生需求的要求;并引導備課組編制出《學期課程綱要》,使學期課堂教學有綱可依;認真組織教師,將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科內容標準分解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使課堂教學目標真正成為能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目標;通過目標導向的教學與評價,使課堂教學細致、規范,直擊目標。
四、強化聽評課制度中課堂觀察的落實
通過集體培訓和案例研究,吸取先進校的先進經驗,變革傳統的聽評課要求。嚴格按照新課改理念,將課程標準分解到課堂教學的學習目標之中;將關注教師才藝展示的全方位聽評課,轉化成為任務分解、目標明確的基于課標要求的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的精細化課堂觀察,通過組內成員的互相合作,瞄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關鍵點的教學技能運用,肯定有效教學份額,糾正無效勞動成分,使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更加科學合理,符合有效教學設定的要求,取得課堂效益的最大化。
五、注重深層評價與及時反饋
在教學中,除課堂上要嚴格按照《學期課程目標綱要》要求及教案設計思路落實課時學習目標外,還要依據課時學習目標要求編制直達目標的課時訓練題。課后,通過對課時訓練題的分析,再結合其他教師課堂觀察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擬定單元學習測評題。要遵從知識的接受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的規律,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地滲透學習目標中的關鍵測試點。使知識測評能夠經歷多層次評價及反饋。同時,要加強過程評價與發展性評價,使學生能夠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健康成長。
鑒于此,我們一定要在認真研讀課標的基礎上,對不同版本教材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整合,使之與我們的學生實際相吻合。要使我們能夠完整準確地把握整個學段的課程標準;并能將課程標準細化分解到每一個模塊的每一課時對應的學習目標中,再根據這樣的目標要求編制出相應的檢測評價試卷,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操作都扎實有效,避免盲目跟從,僵硬執行,低效教學。
一、巧解牛,“龍骨”初布――運思于課前
古語說得好,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將這句話用于語文教學同樣也是非常適宜的,那就是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先要學會“運思”,初布“龍骨”。
運思于課前,走進教材??梢哉f,教材解讀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步,但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語文教師的第一項能力,應該是教材解讀和教材提煉的能力。因為教師一旦走進課堂,就必然涉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教師要有“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的深入教材的意識和覺悟,直到自己讀懂、讀透、讀出教材的意蘊,使自己真正走進教材。
運思于課前,篩選思路。有了走進教材的基礎,我們還要去思考如何用最佳的教學形式和過程,讓學生讀懂、學會并掌握,進而形成能力。篩選思路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選點切入,以點帶面”。切入的這個“點”至關重要,它往往是教師“匠心”的體現。因此,要反復比較、精心選擇。“精準”是前提,“巧妙”是藝術,要像庖丁解牛那樣切中“肯綮”,要像“沖開水底天”那樣去“投石”。占領了這個制高“點”,牽一發就可以動全身,只需“動刀甚微”,四兩撥千斤,那么教材的內容就能“如土委地”了。
運思于課前,規劃流程。思路僅僅是通向教材的“主干道”,是語文教學的一條主線,還遠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圍繞這條主線,尚有許多內容需要我們去預設,去規劃,如圍繞主線應該帶出哪些內容、需要由哪幾個環節構成、教學的先后次序怎樣安排等,都需要有一個設計和反復比較的過程。流程的規劃,重在“合理而順暢”。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綠 》一文的教學。教參在解讀、分析文本時,將“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一句確定為文章的“文眼”。于是,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授課時都從這個“文眼”著手,以“梅雨潭的綠為什么值得驚詫”為教學的主線,梳理全文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思路未嘗不可,筆者卻不作這樣的思考。筆者始終覺得文末的“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一句中的“女兒綠”是本文的“神”,因為我總覺得朱自清先生筆下的“女兒綠”是由綠寶石之王“祖母綠”和中國千年佳釀“女兒紅”雙向仿詞而來,突出的是梅雨潭之綠“鮮嫩”和“醉人”兩個特點,而這正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是梅雨潭之綠為什么值得作者“驚詫”的原因所在。從“女兒綠”的仿詞修辭和特點切入,似乎更能高屋建瓴,文章內容的梳理也更為便捷。
二、靜凝眸,“幽徑”暗香――激思于課中
因疑設問,以問促思,這是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思維的“通用技術”,疑問和問題都是思維的表現形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系列問題,學生通過主觀努力進行解答,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激思的過程?!耙蛞稍O問,以問促思”的過程,看似尋常卻最奇崛,這其中有“三問”值得我們靜心“凝眸”。
凝眸于“巧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钦邌柕们?,愚者問得笨。”古人所謂的“循循善誘”,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巧問”是一個以“智”引“智”的過程,更是一個以“智”激“智”的過程,“若要問得巧,智慧少不了”。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基點、重點、難點、疑點,高屋建瓴、因文制“問”,角度要新,視點要高,挖掘要深,手法要活,要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筆者在教學賈平凹的散文《 秦腔 》時,以“一問”(“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齊 吼 秦腔”,這中間用哪個字最能體現秦腔的特點?)切入,以“二問”(從文章看,“秦腔”之所以要“吼”,形成的條件有哪些?)展開到文章“秦地”“秦人”兩塊內容,以“三問”(“秦腔”的實質究竟是什么?給“ 的秦腔”補全內容)收束,就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凝眸于“曲問”。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趣味性就不強,甚至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有時候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變“直”為“曲”,曲徑通幽,或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扒鷨枴钡男问皆谟凇案念^換面”,關鍵在于“營造情境”,精髓在于“問于此而意在彼”。
記得錢夢龍先生在執教《 愚公移山 》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一句中的“孀”和“遺”二字的含義,沒有“直問”其義,而是巧妙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愚公的鄰居,那個七八歲的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開始被問住了,看看課文注釋,才恍然大悟:“這小孩沒爸爸!”問題一“曲”,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
凝眸于“追問”。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后續動作”,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問題回答結束后的“下一個”教學步驟和教學策略。沒有一定難度和適當梯度來適度“抑制”和支撐的課堂是空虛的,“追問”要求教師自身對問題的理解研究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只有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同時,還需要教師發揮引領、點撥的教學機智。但是追問不等于濫問、亂問,更不等于漫無目的地“巡航”。追問的問題與前一個問題必然要有某種內在關聯,或延伸,或拓展,或補充,所謂“環環相扣”是也;追問還要注重方式,或趁熱打鐵,或對癥出擊,或雪中送炭;追問更要講究時機,或追問于學生思維的混沌狀態,或追問于學生回答的臨界甚至錯誤狀態,或追問于學生思維的僵持狀態。
追問是一種機智,追問更是一門藝術。追問集中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素養、教學機智、教學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可以最及時地啟發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寬思維的廣度,增進思維的深度,鍛造思維的強度。一句話,語文教學要將“追問”進行到底。
三、再回首,“背影”漸朗――反思于課后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再思考、再認識,是教學過程的“再回首”。教學反思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從中可見教學反思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還沒有認識到教學反思的價值,缺乏反思的意識和覺悟,在一節課或一個“教學單元”結束之后,總感覺“責任已盡”,因而“如釋重負”,接著匆忙奔向下一個目標,去完成下一個任務。如此,勢必就會如歌中所唱的“再回首,背影已遠走”“再回首,云遮斷歸路”了。特定的“那一個”教學的“背影”終將遠去,要使這“背影”逐漸清晰明朗,就需要我們對教學“再回首”“不斷回首”,讓自己的思維在逝去的教學“背影”上稍做“逗留”。
反思即批判。教科研是教育教學的第一生產力,而反思則是一種便捷的科研方式。我始終覺得,教師教科研的核心內容就是反思,是一種指向明確而集中的“源于課堂并最終歸于課堂”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上,沒有人永遠得意,也不會有人永遠失意。當一個“教學單元”甚至一節課告一段落時,我們要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用不滿和批判的眼光對教學的目標、教學的設計、教學的流程和學生的學習等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分析;要善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瑕疵和問題,同時還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利再戰。一句話,要學會“挑刺”。當然,對于得意之處也要總結和提升提煉,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但不能一味陶醉。
通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引導、鼓勵教師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揚長避短,朝著合乎自己審美、個性和特長的目標去努力,盡快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在發展中形成的,也是在發展中完善的。教學風格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發展性是絕對的。一個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探索追求的過程。教學風格的發展是教師個性不斷自我優化的過程。教學風格的形成需要千錘百煉、精心雕琢。
L.舒爾曼將教師專業知識分為八個部分,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情境知識、關于教育的目標、教育理念及教育哲學。
教師專業成長與知識結構變化呈現出以下趨勢:
專家教師 ■
經驗教師 ■
職初教師 ■
■原理知識(學科的原理、規則,一般教學法知識)
■ 案例知識(學科教學的特殊案例、個別經驗)
■ 策略知識(運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研究表明,職初教師、經驗教師和專家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案例知識和策略知識是他們的最大差異。教育教學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更多還是通過職后教育和自我學習而取得的。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專業能力的發展提高也并不僅僅是從教時間的累積,而更需要教師勤于學習,勇于實踐,潛心揣摩,不斷總結,善于反思。
一、模仿入格:在課堂觀察中學習起步
“入格”:這是教學風格形成的起點。觀察、模仿優秀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盡快形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對于那些剛走上教學崗位、教學時間短、教學經驗不足、對課堂教學的規律性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還處于了解階段和認識階段的年輕教師來說,更需要虛心學習模仿??梢杂^察、模仿優秀教學設計的“精妙之處”;觀察、模仿優質課光盤或錄像,模仿優質課對教學各環節的把握;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如何處理教材、駕馭課堂。學習優秀教師親切民主的教學態度、端莊典雅的教學氣質、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優美流暢的教學語言、機敏靈活的教學機智,形成多樣的組織教學和自然大方的體態語言。在學習中要求教師結合自己的實際教情與學情對別人的課重新進行組織、整合與創新,借鑒吸收別人的養分,融入自己個人的智慧與獨到的見解,達到“借智補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教師在觀察模仿中必須堅持“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的原則,不能一直消極地停留在觀察模仿這一水平上,而應在模仿、借鑒他人經驗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認真思考,消化、吸收適合自己特點的有益的“內核”,努力發現和總結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以充實自己在課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積極主動的模仿,也有消極被動的模仿。優秀教師的成長表明,他們一開始任教就避免不顧實際和自身特點而消極模仿別人教學經驗的做法。他們是在博采眾長的同時,分析自己的長處,形成寓理于史、寓情于史情感教育的特色。因此,不考慮自己個性特點、任教學科的性質、學生實際等,采取盲目、消極模仿別人教學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終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的。因此,模仿必須注意高標準,嚴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二、立格定型:在課堂觀察中探索磨煉
在模仿達到相當熟練的程度后,教師通過自己的思考,刻苦鍛煉教學基本功,逐漸能做到把別人的經驗“為我所用”,開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方法來進行探索性教學,邁出建構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重要一步。當然好課還需磨礪出?!澳フn”,即同一節課,課題組年輕教師先上成型課;然后在優秀、專家教師引領下進行反思,在平行班級上提高課;再在優秀、專家教師引領下反思,上完善課。
“立格”是形成教學風格的一個關鍵階段,注意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學思結合,在模仿別人教學的過程中,多加思考,抓住其教學風格的精髓;二是學用結合,把模仿與運用、大膽創新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廣東的吳老師自稱是“菜鳥級”教師,她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步入新課程遠比其他有經驗的教師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要多些。比方說,她對成功的課例“帕帕奇”就無法完全照搬,因為她暫時不具備嫻熟駕馭開放式課堂的能力。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彷徨不前,而是經過思考,設計了既有利于學生發展也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案。她以真實史料為基礎,創設了一個“穿越時空之旅”的情境??梢娝]有停留在新教師的模仿階段,更沒有刻意地設計形式上熱鬧而沒有實效的情境教學,而是立足于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材料,經過深度思考訓練,形成“論從史出”學科能力的基點之上的教學風格。
隨著教師的積極努力和教學工作經驗的積累,在課堂教學工作中開始擺脫模仿的束縛,逐步進入探索階段,例如開始鉆研教學語言和表達藝術、教學板書板畫藝術、示范性藝術等,教師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增強,教學個性特征開始外露,教師開始有意識地研究課堂教學藝術的形式與效果。盡管學習模仿是形成教學風格的需要,但是要真正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必須在學習眾多優秀教師獨特教學風格的基礎上,著眼于自己教學風格的形成,作出準確的定位。教學風格的選擇定位是建立在教師思想道德水平、已有的教學經驗、個人特長、興趣愛好、生理心理特點等的基礎上,需要教師認真客觀地對這些因素加以分析、思考、提煉。正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教學風格模式,正確地為自己教學風格的形成作出定位,是形成教師教學風格的關鍵。
通過課堂觀察,在其他教師的協助下,對教學預案和試教進行認真研究、反復推敲、細致打磨,保證該課教學成為質量較高的精品課。磨課活動中,通常先由執教者試教,學校領導和同學科教師課堂觀察,從教師語言與教態、教學設計與課堂生成、師生課堂交往行為、教學手段的選擇與運用等方面各抒己見。這是一種以課堂觀察為基礎、以持續的實踐與反思為特征、以全員自主參與為表現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動。課堂觀察是集體智慧淬煉的平臺,集體議課反思,在不斷的上課與議課反思中,完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實效。在完善某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形成共享的優秀案例,煉出相關教學的方法策略,悟出某些教學規律來,打造出上課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
課堂觀察中的反復磨課對于一個執教者來說,其作用除了外顯于“成功的一節課”外,隱性的影響來得更珍貴,那是一種思維碰撞后的頓悟、理念偏離后的矯正、實踐層面上的指引,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樂在其中。
身在一線的教師,一般說來,有的是實踐經驗,缺少的是理論支撐,所以,針對教師理論素養不高、理論與實踐轉換渠道不暢、轉換方式呆板的現狀,磨課是有效的“催化劑”。通過磨課,讓執教者(也包含參與者)對課堂教學有更深層次的把握,從磨課中實實在在地獲得教學策略,增加教學理解,生成教學機制,讓所要上的課能更符合教學的理念、要求和原則,讓課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學規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通過課堂觀察來挖掘和打磨一節課是一個不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向前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反復揣摩和推敲:試教、、再試教、再,直到最后成功。只有經過這樣一次次地輪回、不斷地打磨,才能磨出教師創新思維的火花,磨出教師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師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師對教學藝術的獲得?!笆昴ヒ粍Α?,沒有長期的磨練,哪能應付自如?哪能窺探到教育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我們通過課堂觀察集體打磨、多次打磨、特色打磨,在不斷的打磨中練就教師過硬的本領。打磨的過程,是一個集個人才華和集體智慧于一體,教學藝術水平因之螺旋上升的過程;是一個在探究如何上好課的路上,不斷否定自己但又逐步走近成功的過程。一次次的顛覆,一次次的重整,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修改,就像“蠶的一次次蛻變,最終吐絲結繭變蛹化蛾、脫胎換骨”――信心在鼓勵中堅定,亮點在意外中生成,困難在矛盾中化解,教學風格在磨礪中形成。
教師在進行獨立教學的基礎上,開始能夠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征,進行藝術加工,以自己的某種特長為突破口,定向發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使教學進入個性化階段。在成敗中反思,寫教后記、反思日記。在對比中反思,通過觀課評課、感悟自己教學,把教學過程中給人以啟迪的地方寫下來。這時,教師的教學從內容理解到教學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對自己和別人的教學,也有所創新和突破,逐漸實現“破格”?!捌聘瘛币馕吨處熥约旱慕虒W風格既來自他人而又異于他人,同時也意味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對他人教學風格的一種超越。這一階段突出表現在教師改革與綜合運用教學方法、探索和研究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方法及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教學效果,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創新與開拓,使教學藝術發揮明顯的效應。
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意味著教師教學藝術的相對成熟和教學能力的日臻完善,教學效果更為有效,是優秀教師執著追求的境界。教師的教學風格反映了不同教師的生活經歷、教學功底、能力水平、思維特征、個性特長、文化底蘊、思想素養等。教學風格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教學實踐中,在對教學藝術的不斷追求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教師在知識修養、個性特征與教學技巧上都存在差異,所以在教材處理、教法設計、語言運用、對知識的體會及表現手法、教學過程的思維和活動安排,都會各有特色,這要求教師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個性傾向、能力系統、教學優勢等,有意識地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中,余杭高中生物組的教師們給工作了六年的青年教師鄭超這樣的評價:“鄭超老師并不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老師,性格比較沉穩,但對創設情境、利用模型、展示教學有一定的研究,若能長期研究下去,可能會形成富有理性和邏輯性教學風格,可朝這一方向繼續努力?!边@個綜述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堂觀察可以基于被觀察者本人的實際情況,挖掘個人特色,逐步理清該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對于年輕教師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全組教師幫助他,觀察他的課堂,讓他不斷完善自己的課堂。扶他上馬,送他一程,這就成功一半了。
教師的教學藝術風格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具有獨特而穩定的表現,呈現出濃厚的個性色彩,散發出誘人的魅力。在教與學的規律指導下,能和諧恰當地把課堂教學藝術風格融入教學實踐之中,教學活動中處處閃爍著創造性的火花和濃厚的個性色彩。而教學個性是一種獨創,是教師的自我在教學中的一種彰顯。教學個性根源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層次的領悟,根源于教師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他個人的情趣、氣質、性格,并不斷升華。
此外,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鑒也是形成教學風格的一個必要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個教師都應該積極借鑒他人的教學風格,虛心學習他人有益的教學經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大膽改革,勇于創新,最終形成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教學風格。
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特級教師李惠軍老師是上海市普陀區“李惠軍歷史工作室”領銜人,擔任全國歷史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兼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歷史教育專業碩士指導教師和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免費師范生指導教師,《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雜志特約研究員,目前上海乃至國內中學歷史教育界頗具影響力的中生代領軍人物。他的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就很具有代表性:
剛開始執教時,李老師的課堂教學主要是關注教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來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并正確區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通過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邏輯結構來設計教案和教學流程。在教學方法上自然以講授為主,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來吸引學生。這一層次可謂基本到位。但隨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日漸深入人心,李老師從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尤其注意課堂中和學生的交往互動。在日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討論、專題探究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積極創造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這一層次可謂基本到形。在一次次“靈感”的沖擊和一次次的“頓悟”后,李老師進而提出“一課一靈魂”的教學理念,主張課堂教學要突出真正的歷史“靈魂”。提倡學生真正的“神動”而非缺失靈魂的“聲動”“形動”“群動”,并提出了“多元互動”的四個關鍵節點:情境要別開生面、疑竇叢生;問題要引人入勝、沉緘深邃;誘導要啟而有法、開而弗達;過程要隨機調控、形散神聚。正如他所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教學之道本身就是在‘有道’與‘無道’,‘此道’與‘彼道’之間往復穿行、漸行漸悟的無際思量過程”??梢姡耙徽n一靈魂”的提出,是對前人“一課一中心”的又一次發展和提升。這一層次可謂到神韻。李老師的教學藝術發展,猶如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經歷“族庖、良庖、道庖”,由技進乎道的三重境界。
一位教育專家這樣說過:“我們希望嚴謹的教師創造出嚴謹的課堂,豪放的教師創造出豪放的課堂,智慧的教師創造出智慧的課堂,靈秀的教師創造出靈秀的課堂,幽默的教師創造出幽默的課堂。我們呼喚豐富多彩各具個性的新課堂!”確實,沒有教師的獨特風格,就沒有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與藝術性。只有個性化的教師,才能設計出個性化的課堂,才能把各門課上得“博大精深”,上得“激情燃燒”,上得“風流蘊藉”……也正是因為教師“另辟蹊徑”“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個性化教學,才讓教育改革有了“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燦爛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