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1 02:10: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學業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雙導師制 醫學高等 護理教育 新型培養模式
近幾年,我國護理學專業教育發展較快,無論是辦學層次還是培養規模都顯著擴大,許多原本是中等的護理專業逐漸升格為高等教育。但醫學高等護理(簡稱高護)教育畢竟起步較晚,辦學經驗少,教學規律有待進一步探索。因此,要加強高等護理專業教育研究,特別是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促進醫學高護教育快速發展。
雙導師制通常是指給研究生配備校內指導老師和校外指導老師,其中,通過校內指導側重專業理論指導,校外導師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前,雙導師制逐漸推廣到本科教育,這樣能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提高學生實踐認知能力,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臨床護理教學是醫學高等護理教育的轉折點,是理論結合實踐走向臨床崗位的第一步,也是由學生角色向護士角色轉換的重要階段[1]。目前,國內外許多知名醫學高校都十分重視臨床護理教學這一關鍵環節。將雙導師制應用于臨床護理教學是一種新型培養模式的有益嘗試,但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雙導師的選擇:校內導師的選擇以本專業教師為主,校外導師亦稱臨床導師,其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熱愛護理專業,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嫻熟規范的護理操作技能;具有大專(含)以上學歷的主管護師、高級護師,并從事護理工作10年以上。
2.導師的職責:校外導師根據教學實綱制定帶教計劃和培養目標,督促學生完成實習任務,參與教學查房、專題講座、護理病案討論等教學活動,解決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評判思維能力、病情觀察分析及臨床應變處理能力。完成本科室的帶教任務及學生的出科考核等,向護理部和校內導師反饋學生的實習情況。校內導師要幫助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提高對護理專業內涵及護理專業的職業情感的認識,從臨床實踐逐漸認識護理專業的價值,形成穩定的專業思想,指導護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設計、撰寫。
3.“雙導師制”的實施和質量控制。校外臨床導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一對一地帶教,以自身豐富的經驗、發展的眼光幫助護生走出專業上的困惑,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實習生活,使學生體驗到一種家的溫馨。另外,通過參加院內組織的醫療護理講座,觀摩新技術操作,激活他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有機結合。采用綜合評價方式,評估“雙導師制”教學效果。測試內容包括試卷測驗、無記名問卷調查、模擬場景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重點考核學生的實際能力、咨詢能力、疾病護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2]。
4.“雙導師制”的實施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雙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各實習科室的整體護理、查房、病案討論和小講課等臨床實習活動,提高臨床護理能力、護理教育能力和臨床應變處理能力,正確處理各類醫患關系,鍛煉學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如護患關系、護護關系、護醫關系等。很多導師本身就是護理部主任或護士長,積累了長期從事護理工作的寶貴經驗,她們的工作方式方法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增強學生的護理管理意識。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初步掌握觀察、發現、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初步的收集資料、處理數據的能力,培養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導師結合臨床指導學生設計與撰寫畢業論文[3],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5.“雙導師制”的實施可提高自身素質。臨床導師以往習慣于日常事務性工作,帶教的意識不強,通過擔任臨床導師,感到自身的角色發生很大改變,一種無形的壓力促使導師不斷提高認識,轉變傳統護理帶教觀念,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很多導師在指導學生的實習中,發現自己的知識匱乏,需要在實際帶教過程中努力學習,不斷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護理導師。
6.雙導師制是在導師制基礎上的補充與發展。校內導師側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構建健全的人格,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護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意識,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促進護生人格健全發展,培養護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幫助護生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但是,相當多的內容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學生缺乏實際的體驗。校外導師則側重臨床實踐,結合臨床實例融入團隊精神,提升護生的評判思維能力,恰當處理醫患關系,為今后真正承擔臨床護理工作打下基礎。校內外導師相互結合是對傳統導師制的補充與發展,可明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由于雙導師制教學模式在臨床護理學中實施時間較短,尚有許多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應建立健全導師培訓制度,引導學生主動與導師溝通,進一步提高護理本科生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玲.本科護生雙導師制臨床帶教初探[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4):88-89.
[2]張利香,薛淑好.護生臨床實習期院校雙導師制模式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8):106-107.
關鍵詞: 醫學生 幸福感 影響因素 提升策略
“一切技術、一切規劃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幸福是人們行為所能達到的一切善的頂點,幸福是始點、是本原,正是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事情”[1]。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要把我們教育的人變成幸福的人”[2]。自宣讀醫學生誓言之日始,他們已經擔當著為人類衛生事業創造幸福的重任,包括創造自身的幸福。社會是人的集合體,醫學生只有提升自身幸福感知力和幸福創造力,才能真正關愛人的生命、健康及價值,關愛病人、社會的幸福感訴求。
一、影響醫學院校學生幸福感的幾個因素
(一)醫學專業學制相對較長,在個人經濟方面是一種壓力。如預防醫學、口腔醫學等學制五年,臨床醫學學制從五年到七年、八年不等。相比于其他同齡綜合性大學專業學生,在其他學生已經工作得風生水起的時候,醫學生奔忙在教室、實驗室、醫院等衛生部門實習、見習,學費和其他生活費用開銷巨大。普通醫學生大多還是靠獎學金、研究生生活補貼及家庭資助,與之相對應的是醫學生就業后收入與其他專業同齡人并無太大差異。經濟上的壓力與幸福感知碰撞,徘徊于理想與現實之間,正如歌曲所唱:“有時會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二)醫學專業詞匯晦澀難記,內容與形式繁雜,對學生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醫學生低年級主要以學習高等數學、物理、化學、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疾病概要等醫學基礎課為主,隨著學習推進,藥理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醫學專業課動則上千頁,不但要理解,更要記憶,專業醫學詞匯夾雜醫學英語對醫學生的學習技巧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不少科目要求學生在小白鼠、蟾蜍、小白兔等動物身上進行相關操作,對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這些困難恰恰跟醫學生幸福體驗密切相關。
(三)醫學院??荚囋碌摹褒R加尼克效應”對學生心理素質是一種考驗。醫學院校學習科目內容繁雜,所以考試前溫習周期必然很長,校園常??梢娽t學生幾個月埋頭在教室、圖書館準備期末考試。這段時間被約定俗成地稱為“考試月”。“考試月”期間,大多學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焦慮、煩躁、憂郁等,行為上出現抱怨、爭吵、失眠等現象。毋庸置疑,醫學生這段時間的幸福感知不高。
(四)醫學院校學生性別比例相對失衡,學生社會交往需求滿足度較低。由于醫學院校入學門檻及投入產出比等因素,學生男女比例差距較大,臨床醫學專業相對比較平衡,但是其他幾乎各專業學生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如護理學男生人數屈指可數。在此基礎上,醫學院校女生的社會交往受到很大限制。盡管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發展,似乎可以淡化這個問題,但畢竟網上社交資源繁雜難辨,以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醫學院校學生社會交往需求滿足上處于較低水準。
(五)衛生行業單位招考制度,對畢業前醫學生來說又是一場攻堅戰。醫學生寒窗苦讀,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是對艱辛求學之路最好的慰藉。但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單位在招收員工時,都會進行省市區統考。因此,穿戴整齊的醫學生穿梭于圖書館、課堂、實習單位、面試單位,成為醫學院校畢業季獨特的風景。他們需要在完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間隙準備求職筆試、面試,是醫學生艱苦醫學生涯的集中匯演,對就業單位的滿意度在此幾乎可以等同于幸福感。
二、醫學生幸福感提升策略分析
(一)提高專業認識,穩定專業思想。入學開始,要加強對醫學生灌輸醫學事業的神圣性,體現在人們對健康事業的奉獻精神,對醫術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對有志于醫學事業的大學生來說,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類健康事業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成為合格的醫務人員,必須花費多于常人的時間與精力學習與探索實踐,從而從事相關職業。否則,非但不能提高社會健康水平,反而會因此制造悲劇。同時,醫學院校教育者應該注意:物質第一性是永遠不變的法則。對于立志于醫學事業的大學生來說,學校應該設立針對不同人群的獎學金制度。由于生源不同,教育基礎差異造成的大學期間,尤其是大學初階段學習成績差異,要根據不同學生類別設立獎學金,如對于新疆、等少數民族設立單項獎學金,鼓勵他們在學習上取得的進步,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堅持不懈,學有所成。對于其他醫學生要增加獎學金受眾比例,在經濟上適當、及時給予鼓勵,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減輕他們在經濟上與其他院校學生的落差與專業前景的正確認識形成合力,促進醫學生醫學之路的幸福感提升。
(二)加強學業指導,改善教學計劃。醫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在于對超量知識點的理解記憶,盡管記憶、推理、演繹等學習能力具有先天遺傳因素,但通過科學的強化教育,卻可以提高到一定水平。因此,入學開始應組織高年級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講授學習技巧,邀請專家開設醫學啟蒙講座,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慢慢熟悉醫學術語,產生探索醫學的興趣。對于醫學基礎課,可以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開設不同進度與學時的教學計劃,讓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為醫學專業課學習具備類似的學習基礎。在專業授課中,專業教師要注重隨時監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不斷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未來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醫學學習技能與醫學課程教學效果。
(三)變革考察方式,加強心理疏導。目前醫學院校對學生科目考察的方式仍然以筆試為主,所以除選修課外每門課的成績都關乎獎學金評定及其他資格選拔。通常每學期十門左右科目的復習迎考讓學生身心俱疲,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對于主干課的學習效果考察可以和非主干課考察形式區分開來,采取多種途徑與形式,如PBL教學過程中的發言記分、實驗操作中的現場打分及隨堂測試成績結合評測教學效果。另外,注意監測學生心理變化,根據監測情況針對性開展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及時解決醫學生郁結心理,讓陽光照進心靈。
(四)創新校園活動,提高學生素質。醫學院校性別失衡現象客觀存在,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觀。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僅可釋放醫學生的壓力,而且可以增強醫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及獲得社會支持的能力,個體感受到的壓力和社會支持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學校團學工作部門應該大力弘揚校園文化,創新開展普及性廣的文體交流活動、與專業技能訓練結合的競技比賽,擴大學生參與面,努力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社會交往對于醫學生來說,歸根結底是鍛煉他們的組織管理、語言表達、理解溝通、團隊合作能力。這些是合格的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進行幸福感知、幸福創造、幸福傳遞的基本前提。
(五)注重職業規劃,強化職業指導。對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從新生入學開始,自他們步入神圣醫學殿堂那刻,對于自己未來要從事的工作性質、內容、標準就必須有清楚的認識,對于自身與未來從事工作必備素質之間存在的差距必須有清楚的認識,從而清楚地認識在校期間從哪些方面提升自己。將職業指導貫穿始終,讓他們從理論到實踐循環往復,螺旋式提高。醫學生增進職業認知、提升職業技能的同時是增強醫療衛生事業的職業認同感與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吳式穎.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