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08:5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孝道思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孝; 諫諍; 贍養; 娶妻生子; 美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7-0150-02
孝,古往今來,一直是永恒的話題。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可見,中國人把孝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問題上。在孝的內容和要求上,古代圣賢都有各家之言。孟子認為,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
在當代,一些人對孟子的不孝觀提出了完全的質疑和否定,他們認為這是封建孝道觀,不符合時代要求,應該完全擯棄。持此種觀點者,我想他們對孟子的孝道觀不加以認真分析,就枉下結論,是不科學的?!安恍⒂腥?無后為大”是否要繼承發揚或批判去除,應從其具體內容和實際功能中把握和利用。
“不孝有三”究竟指的是哪三種情況呢?趙岐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1 諫諍即孝
孟子視“阿意曲從,陷親不義”為不孝,即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實質要求子女對父母錯誤言行要諫諍,是對愚忠愚孝的一種批判,是家庭民主,父母子女平等的一種表現。要求子女不能是非曲直不分就對父母的言行唯令是從,尤其是父母出現過錯時,應該及時進言幫助父母改過,使父母不離善道,這才是真正的孝。
孟子認為“諫諍即孝”,它是一種特殊的孝行,將曲意阿從,陷親不義作為三不孝之一,足見對諫諍的重視程度。傳統孝的倫理思想關于諫諍的論述更為集中。荀子認為:“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可見諫諍是善意的,作為臣屬、子女、 朋友 ,當君主、 父母、 朋友有不義行為時,不是聽之任之,阿意曲從,而是能夠以諫諍的形式加以勸阻,使他們往好的方面發展,這就維護了個人、 家、 國的利益??梢?儒家學說是反對不分是非曲直而盲目地服從父母之命的,主張從義不從父,當發現父母之不義時,子女對父母有諫諍的義務,使父母不離善道,即是孝。相反地,如果一味地子從父令,則是不孝。
孝子侍奉父母,應該以父母及家庭的名譽為重。人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說人一生都在學,且學不完,所以說人老了也易犯錯,那么我們做小輩的,看到老人錯了就要耐心指出并溫言相勸,以免人到暮年還自毀清白,陷入不義之中。當父母有過失,子女必須微言進諫,使其過錯慢慢消失。作為父母,都愛自己的子女。所以子女對父母進行諍諫時,與外人的進言相比,父母較容易接納悔改。諫諍對愚忠、愚孝是有一定的抵制作用的,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現代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平等的,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作為子女一定要直言相諫,規勸父母。這既是為了保全家庭的聲譽,最終也是為了父母好,子女能這樣做就是真正的孝。何況諍諫體現出的家庭生活的民主性,有利于家庭團結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員共同健康發展,因此建設現代和諧家庭應該大力提倡。
2 贍養父母即孝
孟子認為“家貧親老,不為祿仕”為二不孝,即做子女的,在家窮困潦倒之時,即便你再清高不愿為官宦之人,也要委屈自己當官取得俸祿來供養父母,否則就是大不孝。實質就是要求子女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難,受到多么大的委屈,也要對父母進行物質贍養。
贍養父母,養親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根據時代需要賦予其新內涵,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有的成年子女以反對封建孝道為借口,虐待父母,遺棄父母,這是極端錯誤的。封建社會曾把贍養父母涂上一些神秘色彩,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剝去“ 孝 ”字上的虛偽的外衣,發揚親子間真誠的愛。我們必須嚴厲地斥責那些把反封建反資產階級思想做不養父母借口的人,他們是無良心的、的。要知道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資產階級思想,而是天之經,地之儀,是人類的美德。
3 娶妻生子即孝
孟子認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三不孝,即做子女的為了自由而不娶妻生子,只圖自己一人快樂是不可取的,因為沒有妻子就沒有子孫后代,這種斷香火絕代之事是三不孝中的最高不孝,這是對祖宗不孝。實質,子女到了一定年齡,為了家族的發展,為了宗族后繼有人,就應該結婚生子,這便是孝。
從一個家庭來說,生兒育女,是“萬世之始”,“上以事宇宙,繼承對祖先的祭祀,下以繼后世”,只有娶妻,繁衍后代,才能祭祀祖先,才能使家族后繼有人,才能使父母年邁時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終,才能使一個家族得以延續保存下去。當前有一部分年輕人以反對封建孝道為借口,以經濟壓力為由,以人口壓力為由,不結婚不生子的“丁克一族”越來越多,我想他們是為自己逃避壓力,逃避責任,為自己一時貪圖享受,尋求自由和快樂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誅不知,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對父母之大不孝。我想一個人在經歷了兒童的懵懂、青年的沖動、中年的拼搏之后,更渴望的是老年的那份安詳與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如果沒有后人,“空巢老人”將會日益增多,他們將在孤獨與寂寞中了此一生。
孟子提出的孝道觀念與他所處的時代是分不開的,當時社會人口較少,生被看作天地之大德,多子多福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子不僅是宗族的延續,人的生產的需要,也是小農自然經濟的客觀要求。同時,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也體現了中國人熱愛生命,重視生命,并在后代的生命中延續歷史的深刻的哲學意識。
4 三不孝思想中的消極內容
孟子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在講究封建門第和光宗耀祖的傳統中,孝竟表現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特色,傳宗接代成為“孝”之最重,認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這又不能不說是對中國傳統中孝文化的消極引導。
“無后”,實際上是針對兒子而言的,按照孟子的這一“無后為大”的孝道觀,為延續祖宗的香火,光宗耀祖,要生兒子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國古代的意識觀念中,沒有兒子,家族就沒有繼承人,“香火”就斷了,既然孝行中,以孝敬父輩和祭祀祖先為首要,沒有兒子,豈不是對祖先的最大不孝。因此千方百計生兒子,是中國古代家庭的首要大事。多子多福這一思想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依然還盛行,他們只求子女多,越窮越生,造成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得不到保障。同時,過快的人口增長,給中國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資源短缺,工作就業壓力增大,生活水平下降等。
因此,生育雖是家庭的基本只能,但它不能被“無后為大”的消極因素所左右,不能自然的繁衍后代,而必須根據社會的需要。當前,我們既要有生兒育女的理念,又不能有“無后為大”的思想,提倡優生優育優教的政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5 余論
針對“孝”的理念“孝”的思想,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帶著有色眼鏡完全的否定過去,不能以反對封建道德思想為由,全面批判孟子的這一“孝”行觀。我們也不能因為是圣賢的思想,傳統的東西,就全盤接收,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正確的分析和評判,更應該從現實的社會需求出發對傳統的思想批判的繼承和吸收。我想,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孝”的思想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的,是順應當時歷史發展潮流的,無論是對每個家庭的團結和諧,還是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是有進步意義和作用的。即便是今天,贍養父母,尊敬父母,對父母的過錯及時進言,仍然是中華文明所尊崇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這種積極的孝文化是我們應大力提倡的,是推動現代家庭美德建設不可缺少的,是構建現代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所不可缺少的。當然,對于孟子“孝”的思想中消極的內容,我們則要堅決擯棄,因為它們早以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了,甚至成為人們思想的枷鎖,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孝;論語;孔子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美德之一。其實,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產生,在西周的銅器銘文之中“孝”字從老從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輕人攙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諸父諸祖亦應善事?!?《金文詁林》卷八)在遠古的氏族和部落社會之中,“孝”的意義是很廣的,是指對本族中年長者的尊重、敬愛、贍養和祭祀[1]。隨著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和社會長時間的發展,“孝”也由對族中老者的尊敬變成對父母的關愛,成為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重要倫理規范,甚至在今天,對生者的“孝”更為受到重視。但是綜觀《論語》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時期更為接近,那就是“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義務,還是忠于國家的品德基礎,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士的標準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撫慰和祭奠。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傳統意識形態的動搖,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況之下,傳統宗法社會中維持人際關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嚴重沖擊,子弒父、臣弒君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整飭社會秩序,重建孝道倫理的過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及其發展的前提。《論語》記載了孔子的學生有子所說的一句名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边@句話是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質也就無從談起。有子繼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說這是對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痹诹硪槐救寮医浀洹缎⒔洝分羞€有一句話說:“孝乃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比寮覐睦碚撋峡隙诵⑹侨藗愖钪匾囊刂?。“仁”是孔子強調為圣人的必要準則,而孝作為仁的內核,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認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亂即為不忠,孝悌者鮮犯上而無作亂,是忠君愛國思想的擁護者。我們現在常說“孝順”一詞,似乎孝敬就代表著順從長輩或者權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來順受?很多人因此產生誤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實,僅就這一點,孔子早就給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問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從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獨立意志和價值的準則呢?孔子的回答是:“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于父,臣不可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在“孝”之外,孔子還用了另一個道德的準則“義”來規范它的實行。如果上級或者長輩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執行??梢钥闯?“義”作為一個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倫理關系的,《荀子•子道篇》記載了同樣的一段話。魯哀公問孔子同樣一個問題。子貢認為“子從父命”就是孝。孔子說子貢是“小人”??鬃又赋觥白訌母浮辈荒苷f子“孝”,臣從君,也不能說是臣“貞”。孔子說:“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總而言之,“孝”是子對為什么要從“父之令”的審慎的把握。把握的標尺就是“義”。“孝”由此就成為小輩或者臣子依據一種更高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根據一定的認識論方法處理與君和父的關系的一種品性。在這種解釋思路下,“孝”不是無原則的服從,“孝”是學道的表現和成就,是對自己內心最高價值準則的服從?!靶ⅰ辈皇菍﹂L輩和上級的單向的義務。
其次,孔子認為在精神上的孝,意義遠大于物質的供養。關于這一點,孔子在《論語》中多有論述,對于不同弟子的提問,他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義都是一致的。他認為一般人所說的養就是孝的觀念是有問題的。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就是家里豢養的動物,都能在物質上被給予很好的照顧,那么給父母的物質供養就不足以成為孝與不孝的分界線。能夠區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難的,要做到面對父母的時候,不厭煩而有愉悅之色,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擺著一副臭臉,父母就是天天食鮑魚吃燕窩也不會開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吹竭@兩句,心中感慨頗多,孔子的教導對現代人來說指導意義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遠門并非易事,正所謂“父母在,不遠游”。但是今天,除了農村那些出不來的人,還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園,守護自己的父母?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誰考慮到父母的感受?每當我們推說加班加點而沒空探望他們的時候,我們是否記得孔子的教誨?那首《?;丶铱纯础吩诖蠼媳钡淖呒t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一點,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內心的想法,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癥結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關切比物質的豐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笔堑?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質和言行上的態度就不會受到父母的微詞,唯有疾病,是天災,很難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沒有辦法的。這種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毀?!彼宰匀坏牟“Y成為父母也是孝子最無能為力和擔憂的事件。另外,孔子還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對于父母對自己孩子的看法,向來都被認為有主觀的成分,但是人們不會對孝子父母對孝子的看法有懷疑和不好的評價。孝道作為人倫之一,那個時代是大家很重視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認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對社會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時,就連父母家人也變成了“孝”的監督者,他們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參考的。由此可見,孝在當時已經被提升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
再次,孝道對政治能夠起到作用。除了間接地從孝到忠,孝道還可以淳化社會風氣,教化大眾,安定社會。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認為,在家族里對長輩的孝敬,對兄弟的愛護,可以維護一個家族的正常次序,這是有利于社會安定的,當然是為政的一個方式??鬃舆€解釋說: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在他看來,倡孝實際上就是一種用德行來影響政治,作用于社會與百姓,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治國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張用孝教化百姓。“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孝經•廣要道章》)對人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為人君者也?!?《孝經•廣至德章》)這樣社會就會穩定,形成“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局面?!缎⒔洝房芍^儒家經典,雖然直接吸收孔子的思想不多,但《孝經》對孝的思想的闡發可以說是繼承了孔子的傳統,又生發開來的。特別關于孝和政治的關系,很好地繼承了孔子的想法。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國社會舞臺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從漢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貫穿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我認為,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舉孝廉的政策應該就是儒家孝學說影響巨大的有力證據。舉孝廉之人,直接為官,看來孝真是與政治不可分割了。到了元明清時期,很多文人創作的戲曲和小說更是體現了用孝來教化大眾的思想傾向。比如《琵琶記》、《任孝子立地成神》等等。
最后,《論語》中提到,孝不僅是生養,還是死葬,不僅是對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對死后亡靈的尊重,慎終追遠,這才是孝的完結。比如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边@里的“違”應指的是違背禮節。就是說不管長輩是否在世都必須按照禮節來侍奉他們。對于死去的人,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睏畈ⅰ暗馈敖忉尀楦篙吅侠淼臇|西,引發了學者的爭議,有人認為,三年不改,難道超過三年就可以把合理的東西改掉嗎?我覺得這是鉆牛角尖,孔子說過,順從并不是孝,這里應當采取楊的解釋,即在父喪的三年之內,尊重父輩遺留下來的合理的教義,三年之后,可以添加或者根據具體要求進行修訂,但是對合理的東西至少保證三年的不變化。沒有什么對錯只之分,只不過時移事易,對待不同的事件一定有不同的正確防范。對于喪葬的禮節,孔子認為并不是越隆重奢靡越是孝。正如前面所說,孔子重視的是心,而非物質。同樣在論語中,他說:“禮,與其奢也,凝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儒家在強調“哀戚”的神色,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憂傷,就是對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時,儒家又認為這種悲哀之情是有節制的。要“致乎哀而止”(《論語•子張》)要有三年之祭,“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但“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而對于喪祭之事,孝子必須恭敬嚴肅,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喪事不敢不勉”(《論語•子罕》)表達了在祭祀時對先輩要虔誠。
可以看出,雖然在《論語》中,只有十九處明確地提到了“孝”,但是那些關于祭祀、關于忠、仁的闡釋也是跟孝不可分割的。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理解,“孝”乃是研究孔子甚至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一條重要線索,從《論語》到《孟子》、《荀子》和孝經,以及后世諸多的儒學經典,都清晰地記錄了“孝”的發展軌跡。無怪乎有學者認定,中國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孝的文化。當然在談到孝道的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過分絕對、片面地愚孝和死板遵守儒學教義對民族精神的傷害,對于每一種思想,我們都應當審慎和警惕,保持客觀的研究姿態。
參考書目:
(1)魯行經院學報范玉秋林雨2002年第5期論《孝經》對孔子“孝”的思想的發展
(2)東岳論叢2005年5月第26卷第3期黃開國先秦儒家孝論的發展與《孝經》的形成
(3)《孝經譯注》汪受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5)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李淑霞論孔子思想中的誠信與孝悌問題
關鍵詞:《孝經》;孝道思想;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274-02
《孝經》是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全書只有1 800字左右,卻說盡了“孝道”的內容和價值,且可操作性強,認真研究《孝經》,取其孝道思想精華,這對當代大學生如何進行孝道教育,盡快使個人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將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孝經》中的孝道思想
(一)個人行孝的三個層次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薄缎⒔洝费孕?,是將孝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愛護自己身體,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二是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增長才能,服務民眾,報效國家。即“中于事君”。三是生時積極立功,力爭揚名。即“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以實現圣人的主張建功立業,流芳后世為父母增光,為“終”?!缎⒔洝氛J為人不能脫離家庭及社會,因此樹立人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明確個人對家庭、社會應盡義務,以此促成人與家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實現天下的安定盛世。
總之《孝經》在把個人行孝劃分為由低到高的三個不同層次,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樣行孝這一基本問題。當然這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對孝道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孝道的認識必然會有差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孝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在當今時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親
孝的本來含義即為事親。“夫孝,始于事親?!保ā堕_宗明義章》)“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保ā都o孝行章》)《孝經》明確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親,如何事親?父母平日居住,子女應時時至誠敬之心,孝順須出于真誠。對父母的“孝”主要體現在“愛”和“敬”上。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兩樣。孔子說:“今之孝子,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孔子認為對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質上的奉養,因此他特別強調一個“敬”字。奉養時要盡量使父母高興,父母年老有病,子女應心中擔憂,但不可表現出來,應該尋求良醫為父母治病,不可疏忽。父母去世時子女要表現出最大的悲哀,祭祀時要表現出最大的嚴肅,只有做到了“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才算得上能夠事親,才可稱為孝子。
《孝經》認為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只重視物質供養,而不重視對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身居上位而驕橫,就會招致滅亡;身居下位而犯上作亂,就會招致受刑,在同事中爭強好勝,就會招致動武即“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保ā都o孝行章》)。如果這幾條不改,就是每天用山珍海味來供養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子。
二、《孝經》中的孝道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啟示
(一)《孝經》倡導感恩知報教育有助個人的健康成長
《孝經》中的孝道思想就其實質來講就是要倡導感恩知報教育,認為孝的意義不僅在于對父母長輩的敬愛,還應擴展到社會中對他人的尊重與善待,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互相關照、互相幫助、和諧友愛的大環境,這種大環境不僅是形成當代人際和諧關系的根基,也是形成良風美俗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的重要根基。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感恩知報的意識,并使這種意識上升為每個社會成員基本道德,成為人的道德規范,并且由感父母之恩推廣為對兄弟姐妹、他人及社會的感恩知報。那么,我們的家庭和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親善、和諧的。在這種親善、和諧的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大學生必然會傾向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繼承我們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才會廣敬博愛,才會樂于奉獻,將來走上社會后才會盡力多作貢獻。
(二)《孝經》強調人的責任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孝經》中的孝道思想的另一重要內涵是強調人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人的綜合素質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素質,它首先要求個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其次要求個人必須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要負責。只有每個社會成員對父母、對他人及社會都有強烈的責任,這樣整個家庭才會穩定溫暖,整個社會才會安定和諧。當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各種的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冷漠,人的關愛和責任意識日趨淡化,一些大學生深受社會影響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和責任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隨著我國與西方國家經濟文化的深入廣泛交流,西方價值觀對人們的消極影響,使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實用享樂的價值觀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其次,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出現暫時的社會混亂是難免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愛,無私奉獻的意識日趨淡化。再次,網絡信息廣泛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對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使一些大學生難以選擇,更難以抵抗。最后,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家中的寶貝,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愛都集中于子女身上,極力滿足子女的各種欲望,父母的這種非明智做法容易使孩子成為家庭的小公主與小皇帝自私自利。而當代學校教育也出現一些偏差,當今的學校普遍追求升學率,普遍重智育而輕德育,造成德育內容空洞化,嚴重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和社會需要,正是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一些大學生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和責任感。
由于天倫親情的血緣關系,當今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首先應從對父母負責入手。而對父母負責最重要的就是要對父母行孝道,自覺孝敬雙親關愛父母,因此加強孝道教育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要把養老敬親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重點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人類各種關系中最親密的人際關系。自古以來,贍養父母被視為子女的道德責任。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問題尤其是養老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加之人口眾多,社會養老在短期內難以落實,目前我國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子女如何養老,如何盡孝成為社會的熱點的問題。當今子女贍養失去勞動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責任。但另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是,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而且現代人多注重事業,加之當今生活節奏快、人們流動性強、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孝”的意識日益淡化、甚至被遺忘了。很多人過分注重自我,追求個人發展,針對當今現實如果忽視和淡化了養老敬親教育,那么,家庭的和諧穩定、社會的和諧發展必然會難以提及。當然,這并不是要求大學生要能夠提供給父母多少物質上的供養,因為孝道所包含的內容遠不止物質供養,更重要的是精神關愛。大學生目前還不具備物質供養父母的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有能力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感與需求,尊重父母的意見,給父母充分的精神關愛,珍惜父母的血汗錢并以自己優良的品德、優異的學習成績、能力的全面發展,健康的身體,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回報父母,并為將來承擔養老敬親的責任而積極準備,使父母從子女那里看到希望,做父母心中的太陽,使他們幸福快樂,這正是父母眼中最大的“孝”。因此,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養老敬親教育是當今大學生孝道教育中的重點。
(四)孝道教育應是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切入點
孝是兒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真誠回報,是道德之本。自古以來孝道的提倡與實踐保證了家庭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對家庭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今應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一個人的優良品德由孝產生,要通過孝道教化來培養。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無從談起。因此孝道教育應是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切入點。高校要通過孝道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行孝,以孝敬父母為基點,還要孝敬所有長輩;擴而大之以善待天下人,還要努力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為父母、為國爭光。高校必須發掘古代孝道教育的思想資源,進行孝道知識的灌輸,使同學們認識到什么是傳統孝道文化的精華及今天孝道的時代內涵,要改變思想道德教育課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大學生直接參與孝文化的討論與實踐,增強他們對孝道的道德認同。同時加強典型事跡宣傳,促使大學生爭當孝子。高校應不失時機地創設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強化大學生的行孝和敬老意識,也可通過“我給父母獻愛心”、“我給老人送溫暖”等有意義的活動,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學生的孝心與孝行,通過孝道教育,使當代大學生在繼承傳統孝道精華的基礎上,通過積極行孝,努力實現自己個人素質全面提升。
總之,《孝經》是中國古代孝理論的集大成者。孝道教育是中華教育的起源,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始終處于核心地位,我們應借鑒歷史上孝道教育的寶貴經驗,并結合當今大學生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將孝道教育納入道德教育之中,引導大學生分清是非,辨明善惡美丑,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正確的孝道觀,人生觀從而不斷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呂友仁,等.禮記全譯·孝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關鍵詞:《論語》;孔子;孝道;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076-02
一、《論語》中孔子關于孝道的思想
《論語》一書中孝字共出現19次[1],談到“親”但與“孝”密切相關的有5處,雖沒出現“孝”或沒出現“親”,但與“孝”有關的有8處,其中有兩處為曾子引孔子語。這些內容體現了孔子對于孝道的觀點。
(一)對待父母要態度恭敬
孔子思想中的孝道,不僅是對父母要“養”,還要有“敬”即恭敬的態度。對子女來說,盡到對父母贍養的義務是孝道的最基本的內容。但在孔子看來,僅僅供養父母吃喝、為父母辦事是遠遠不夠的。即所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舉此例意在說明,養而無敬愛之心,跟養犬馬一樣,就不是真孝。因為它缺乏孝道最為實質的內容――“敬”。只有既“養”且“敬”,才能顯示出人和動物的區別[2]?!独锶省菲杏小笆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鄙钪?,子女和父母必定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子女如何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見,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孔子認為,父母不聽從子女的意見,子女要做到不怨恨。這一點需要子女發自內心的恭敬。
(二)對待父母要關心其精神
孔子還要求子女要關心父母的精神?!稙檎返诎苏拢鹤酉膯栃?。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以反問的形式回答了子夏的提問。雖然沒有具體說如何做,但是明確表達了僅僅供養酒食是不夠的含義?!独锶势返谑耪掠邢嚓P內容,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段文字說明要常伴父母左右,即不要讓父母擔心。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具體的做法。這一章歷來有不同見解。一是父母在世時不遠游,這是強調遠游不符合孝道的原則;二是如果遠游,必須有一定的去處,計劃好往返行程的時間,表述了以孝道為原則的靈活性。作為倫理道德規范,前者為重;作為現實行為準則,后者可行[3]。兩種說法都有理,但第一種解釋未免愚孝,使父母的存在成為限制子女人身自由的原因。實際上該章的重點并非“不遠游”,而是“游必有方”。古代通訊不暢,子女遠游,提前告知父母去處,可以讓父母了解情況,減輕憂慮?!胺健弊謶欠轿弧⒌攸c,而不是方法?!安贿h游”的核心是讓父母放心,是子女關心父母精神的主動表現。
(三)對待父母要記掛想念
《為政篇》第五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陽貨篇》第十七章: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從上面兩章內容可以看出,孔子所謂孝道,關注生前,也關注死后。生前之孝注重物質上的供應和精神上的關心,死后之孝則注重喪禮和心意??鬃拥乃枷牒诵氖恰翱思簭投Y為仁”,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待父母的喪事,必須要有禮節。這個禮節可以不奢華。根據《八佾篇》第四章: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睂巸€不奢,表明孔子認為禮絕不能取消的觀點。同時,孔子對他的學生宰我將三年之喪改為一年的想法給予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宰我的看法是對親情的傷害。孔子認為,父母辭世后,子女在感情上應對父母的離去感到悲痛,因為子女對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之情正如“人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懷”的恩情一樣綿長[3]??鬃诱J為宰我沒有真正從內心體味失去父母的刻骨銘心之痛。在心中對父母沒有足夠的想念,是“不仁”的行為。
過于強調守孝三年,導致父母去世,孝子守喪多年,不結婚,不耕作,虛度年華,是儒家思想被指責推崇愚孝的原因。宰我可能注意到這一點才提出縮減守孝的時間。但可以看出,孔子注重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想念。強調守孝三年的形式,只會造成如漢魏時期舉孝廉父別居的虛情假意。物極必反,愚孝會出現如魯迅先生批判過的郭巨埋兒之類的極端現象,喪失人倫。這是對孔子本意的曲解??鬃釉鴮υ鴧⑹芷涓赴舸驎r不知躲閃而批評他不孝,因為父打子一旦出現傷亡,為父者會后悔,為子者不能盡孝。后世宣傳郭巨埋兒,其意義整個顛倒。當代社會不可能守孝三年,作為子女更實際的是照顧好父母的生前,以及在心中懷有思念之情。
二、孝道思想的當代價值
孝道是中國傳統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重視孝道的傳統,并且一直將孝道作為重要的倫理道德考察依據。孝是中華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中頗有特色的部分。在現代社會里倡導與弘揚孝的精神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孝道在當代的得失及其原因
孝道在當代一方面在發展,另一方面又有倒退。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和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老年人的壽命在增加,子女可以有更多盡孝的機會和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造成的生活節奏加快,親子之間的關系逐漸異變為單純的贍養關系,親情的感覺逐步淡化。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由于自身工作和其他客觀的原因,子女很難像古代一樣長期生活在父母周圍。當代的老年人,有相當一部分有傳統的大家庭觀念,雖不要求長期的共同生活,但是仍然希望子女的陪伴。同時,大部分老年人對社會贍養模式缺乏信任,希望維持傳統的子女贍養模式。而這正是在當代經濟發展模式下難以兩全的結果。
在子女方面,一邊要顧及自身的生活,一邊要顧及老年人的贍養。在傳統的大家族和大家庭模式已經解體的現在,其負擔相當沉重,特別在是老年人因衰老或疾病喪失勞動甚至是活動能力的情況下更加明顯。有的子女為了照顧老年人,必須放棄工作和相當的私人時間,在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其整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只能維持一個相對較低水平。由此造成一種現象,即同等情況下守孝道會生活困苦,不守孝道反而生活幸福。
這些新情況所帶來的沖擊對孝道建設無疑產生了打擊,并且對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阻礙。孝道屬于東方文化,因此對比西方社會可以找到一些啟示。西方社會父母養育子女,子女成年之后,在觀念上就認為子女屬于獨立的對象,以后父母不再對子女具有特殊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由于子女的定性是成年之后具有獨立性,所以他們對自己的父母也沒有中國式的贍養責任和義務。不排除有一些情況屬于例外,但是整體上西方老年人的贍養主要由社會負責,老年人對自己的晚年可以主動安排。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主要是對于自己子女未成年之前的照料。這種模式稱為“接力式”。中國的模式屬于“反哺式”,即父母照顧子女,晚年由子女照顧父母。這種模式和以前中國傳統社會大家族的生活方法相關,所以會與當代大家族解體情況下的現狀產生矛盾。
(二)孝道的當代價值體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個人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中國傳統的大家庭模式即使不會徹底解體,也只會成為相對個別的現象,整體上會向小家庭模式進行轉化。孝道的建設應該順應這種潮流,而不是逆流和復古。在個人的道德建設方面加強孝道的建設,一味強調盡孝守孝是無意義的。吸收西方“接力式”的優點,即轉變自身的思想,積極地嘗試社會養老。在子女方面,也要主動地參與,譬如對社會養老的地點設施進行詳盡的考察,盡量抽出時間對父母進行探望和精神上的交流等等。學習西方“接力式”絕對不是不管不顧,而是在原有“反哺式”的基礎上對物質層面進行分離,同時對精神層面加強。譬如孔子思想中的孝,不僅是對父母要“養”,還要有“敬”。孝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道德觀念,不僅是自身修養的問題,對社會穩定和諧也有重要影響。充分分析當代孝道發展過程中的得失,積極推進社會化養老與家庭養老的合理結合,改變養老態度,不僅有助于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還可以使老年人在物質層面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在精神層面上得到更多滿足。
三、總結
幾千年來直至現代,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一直保持著充分的生命力。研究學習孔子關于的“孝”的倫理道德思想,對于我們建設當代美德、促進自身的修養依然有很大幫助。不可否認,孔子在《論語》中表達的“孝”的思想由于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必然存在著它的歷史局限性。正因如此,對待孔子和他的學說、思想要有認真的態度,應該仔細地揣摩其中蘊含的有價值的思想,辯證地保留和弘揚其中有益的部分。畢竟,孝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道德觀念,不僅是自身修養的問題,對社會穩定和諧也有重要影響。正如論語中所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關鍵詞:孝道思想、道德教育、幼兒教育
一、前言
孝道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倫理道德的基石,也是貫穿于中國社會家庭關系的一條主線。孝道在儒家文化中的定位十分重要,在內涵上也非常的豐富。
從大的角度講,孝道主要包括“敬養、敬享”兩個部分,即“生則敬養,死則盡享。”這句話就是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恭敬地贍養他們,在父母死去之后要恭敬地祭享他們。具體要求有:“居則事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用今天的話來表述就是:孝子對待父母,平時應表現得很恭敬,贍養時父母要表現得很高興,父母生病時要表現得非常憂慮,父母去世時應表現得很悲哀,祭祀父母時要表現得很敬畏。此外,還必須注意的一個原則就是:“孝子不諛其親”。做兒女的對待有過錯的父母,既要“不義則爭”,又要“諫而不逆”。所謂“不義則爭”,是說當父母的行為不合乎禮儀時,做兒女的就要極力勸諫。否則,無原則地聽從父母的教育和命令,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孝子。所謂“諫而不逆”,是說當父母有過錯時,兒女要加以規勸,但必須講求規勸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強行違拗父母的旨意。如果說孩子明知父母有過錯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而不去糾正和爭論,那也被視為不孝。而由此可見,儒家所主張和倡導的孝道文化,絕不是只講親情沒有原則的愚忠愚孝,而是入情入理、情義兼顧的德性要求。
二、《弟子規》中孝道思想解析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對孝道教育十分重視,有的朝代明確以孝治國,弘揚孝道的傳說、故事和文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中又以清代蒙學經典《弟子規》最為著名?!兜茏右帯吩队柮晌摹罚髡呃钬剐悖ü?662年至1722年)為山西新絳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從五大方面具體論述了一個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德行規范,是為世人所公認的啟蒙養正的最佳教材。
《弟子規》中的孝道思想主要集中體現在“入則孝”、“出則悌”這兩個章節里?!靶笔侵袊幕幕A,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币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了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他就可以關愛到其他許許多多的人?!案改负簦瑧鹁?,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順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薄兜茏右帯分械倪@句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在家中,當父母喊叫我們時,我們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應;父母有事情要我們去做,我們就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我們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耳朵里記在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時,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難過。
書中不僅談到了上述兒童要聽父母話,接受他們的教誨的做法,還具體談了侍奉父母的優良做法:“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备嬖V為人子女要體貼用心,要養成向父母請安、報平安的習慣,居處、職業要穩定,以免父母擔憂。書中甚至對父母生病和過世后都有詳細的規定,談到要精心侍侯病中父母,辦喪事要合乎禮節:“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書中提出的孝道思想對我們今天巨大的啟示。反思現在,不可否認的是當今孝道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少家庭內部矛盾重重,家庭成員之間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遺棄老人事件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識以至于做出各種出格的事情,對老人的不尊重,不幫助,甚至蠻橫無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家中,由于年青一代在價值觀念行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與老年人的差異,日久便滋生出對老人的不滿,對老人嫌棄冷淡,變相虐待,還有一部分人將一些有錢,善做家務的父母當作了天然銀行和保姆。這一切不僅給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因此,強化孝道教育勢在必行。
三、《弟子規》對我國幼兒孝道教育的啟示
孝道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互惠的道德推理,是在幼兒身上就開始出現的早期道德發展階段的典型特征。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弟子規》是非常重視幼兒孝道教育的。它的內容淺顯易懂,貼近生活實際,語言通俗明白,句式整齊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方便我們以這種簡約的形式滲透到幼兒孝道教育中。它也啟示我們要發揮傳統文化的道德引領作用,在幼兒中提倡孝心教育。
(一)父母要重視對幼兒的孝道教育
筆者認為,家庭是幼兒接觸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艾F代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最初的道德觀念、為人處世的原則是從家庭中得到的?!彼?,要培養孩子的孝道意識就不能忽視家庭的啟蒙作用。
《弟子規》啟示我們,家長要通過日常生活來加強對孩子的孝道教育,重視對兒童習慣的培養。《弟子規》很重視利用日常生活中兒童最易接觸的事情對兒童進行孝順父母的教育。如父母在吃飯時不要光給孩子加飯夾菜,也要鼓勵孩子主動給父母長輩加飯夾菜。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更應該要求孩子記得父母的生日,在生日這天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種強調兒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形成行為的道德習慣的做法與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也大體吻合?,F代心理學認為,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對其所從事的活動執著追求。要知道,中華民族傳統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觀點是永遠有生命力的。
(二)幼兒教師要注重對孩子孝心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廣泛地為孩子創造受孝心教育的機會,讓孩子在活動中產生情感感受,培養孩子愛父母、愛家人的意識。教師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例子熏陶孩子,講一些有關孝子的故事,比如《弟子規》中涉及的黃香孝順父母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典范。
其次,教師要重視活動引導。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為子女付出了多少,學校可以通過小品、表演等形式倡導孩子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讓他們模仿,也要努力從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
(三)社會要為幼兒孝道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社會方面,全社會都應該營造一種孝道氛圍,為兒童感恩教育創造情境。因為幼兒感恩教育不僅是父母和老師的事情,也是全社會的事情。社會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孝道教育使養老敬老觀念深入人心,并通過社會教化與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有效地營造一種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以實現全社會的家庭和諧與幸福。
論文摘要:傳統孝道具有較強的道德教育功能,不僅有豐富的教育內容,而且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為切入點,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應從加強孝道認識、更新孝道觀念、培養孝道情感、踐行孝道行為、堅定孝道意志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境界。
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已然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意識,提升其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層次,并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的道德行為,成為困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課題。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對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的推動作用積極而且現實。
一、傳統孝道有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涵
所謂孝道就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贍養、關愛、送終等等。傳統的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個對父母孝順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愛的教育。我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礎之上,傳統的孝道滲透著極強的教育色彩?!墩f文解字》中講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養子使做善也”,二者聯系起來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這說明我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礎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孝道寬泛、多層次、全面的內涵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范,引領著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國,孝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記載,《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表明孝道是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在社會上尊老敬老;在國家則忠于君王,報效朝廷??梢钥闯?,西周時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長幼之道的狹義內涵,而擴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國家,將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鬃釉凇缎⒔洝分姓f:“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鬃诱J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身體力行的法則。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要把學生培養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進行孝道教育?!胺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鬃訉⑴c其弟子曾參關于孝道教育的對白編輯成《孝經》,成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僅如此,孔子還對如何加強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樹?!墩撜Z》記載子游問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孝心,應該和顏悅色、真誠坦蕩,盡孝道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是一種精神溝通和心靈撫慰,做到這一點最重要也最困難。孟子也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而子女對父母盡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業?!缎⒔洝吩疲骸鞍采硇械?,揚名于世,孝之終也”。
崇尚孝道是中華民族育己育人、勸世規人的主旋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不僅留下了珍貴的、科學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優美的故事和傳說。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故事和傳說至今仍被人們作為價值文化傳承,并且已經成為新時期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切入點
傳統孝道歷經風雨,生命力依然旺盛,歷經坎坷,目標依然執著,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依然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為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切入點,是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現狀客觀分析得出的結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家、社會、學校的普遍關注,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個原因:
(1)西方文化沖擊的外部原因 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傳統孝道與西方思潮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使傳統孝道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偏離了正確的軌道,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的重新調整和國人在此過程中的理性思考,傳統文化正煥發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構孝道教育的最佳時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運行的內部原因 有的高校在開展道德教育工作時盲目追求“高標準”,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徑,“一口吃個胖子”,忽視道德教育的循序漸進,造成高校道德教育嚴重脫離實際,使學生產生了厭煩心理和抵觸情緒。愛祖國、愛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標,但是,大學生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愛,何談愛他人呢!如果我們能從孝道開始,從培養大學生愛父母做起,逐步推進到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主義,使大學生愛的視野逐漸擴大,愛的眼光不斷高遠,愛的層次不斷升華,不僅學生樂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筆者曾在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課教學中開展“講感動故事”活動,約有超過60%的學生選擇講述的是親情故事,尤其是母愛的故事不僅被學生反復講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學生的共鳴。
(3)大學生的自身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過分溺愛,出現了父母與子女的角色錯位,造成孝道觀念的弱化。一些大學生在校不切實際的“高消費”,一些大學生很少與父母聯系,偶爾聯系也是以催要各項費用為目的,此情況進一步惡化,帶來大學生整體道德修養水平的滑坡,成為影響公眾對大學生社會評價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構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1)培養目標的一致性高校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終極目標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各個領域內的道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品格修養,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養學生,中心思想是把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進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國家,推崇敬業報國,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國”。我國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以孝治天下”。
(2)價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是其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貢獻的大小??鬃咏逃龑W生的目的在于培養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強調道德修養發軔于孝道,體現在孝道,孝為德之門,德為孝之顯。
(3)教育內容的相融性對大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大學生強化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利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內容教育人們,能夠更加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無疑是傳統美德的核心和精華。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學生道德修養要求學生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學生道德修養提倡助人為樂,推己及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孝道要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大學生道德修養秉承愛國為道德的最高境界,強調愛國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張“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大學生道德修養強調循序漸進,知行統一,行勝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途徑
如使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貫徹孝道內容,應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外部環境和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做好如下幾介方面的工作:
1 強化孝道意識
大學生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孝道養成對于培養其高尚道德品質的基礎性作用,認識孝道行為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和提升大學生的文明素質的支柱作用,使他們產生對孝道教育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喚回其樸素的天性之愛,并進一步探討孝道的精深內涵和精神實質,逐漸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手段和,目標。沒有好的態度,一切皆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觀念
傳統孝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產生有一定 的時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時代和特定階級的烙印,存在著不合乎我們當今時代要求的消極內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專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也有濃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內容,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行”等。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孝道為切入點,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摒棄其消極、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賦予傳統孝道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進一步內化為大學生永恒的精神追求,為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培養孝道情感
孝道作為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起點和基礎,大學生不僅要“知之”,而且還要“好之”、“樂之”,要培養大學生對孝道的強烈的情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順境,無論逆境均應對孝道“不離不棄”,達到“自律”、“無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筆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講課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腦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將這些人在自己的意識里抹去,通過這樣相對“嚴酷”的體驗,培養他們的孝道情感。
4 踐行孝道行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大學生在了解孝道理論、孝道作用的基礎上,能夠實踐自己的孝道行為,如果光有孝心而沒有孝行,便不能說遵守了孝道,孝道貴在實踐。大學生沒有參加工作,沒有自己穩定的經濟來源,遵守孝道應主要從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圖報,知父母的生育之恩、養育之恩、惦記之恩、期望之恩,以愛惜身體、珍愛生命報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孝道層次,把盡孝同大學生的學業及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在完成自己的學業中盡孝,在為他人、為社會的服務中盡孝,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盡孝,同時認真看書學習,苦練基本功,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為將來能盡更大的孝道積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5 堅定孝道意志
所謂孝道意志是指人們在履行孝道義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地克服困難、排除障礙而進行行為選擇的力量和堅持精神。許多人不愿意盡孝道,因為盡孝既無功更無利,只有無窮的義務、付出和奉獻,在此過程中會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會面臨諸多挑戰和誘惑。偶爾盡孝,不是真正的盡孝;認為此時盡孝會占便宜,便盡孝,否則便不盡孝,也不是真正的盡孝;看別人不盡孝,自己便也不盡孝,也不是真正意義的盡孝。高校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大學生做到在整個社會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時候起模范帶頭作用,在整個社會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時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詩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6,28,6,
【關鍵詞】孝道;當代大學生;教育;策略
孝道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原發性概念,孝是人的所有品行中最偉大的。而當今正處于思想活躍、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受到社會、家庭和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印象,對孝道的認知呈現出新的特征,其對孝道的認知直接關系到今后主流社會文化的建設。因而,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對孝道進行全面認知,分析其演進和功用,找出提升當代大學生孝道水平的策略。
一、在大學生中開展孝道教育的社會意義
(一)實現大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為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本質上,孝即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能克制內心偏執、利己、刻薄之念,以公正、客觀、包容之心對待工作和生活,避免負面心態和情緒對自身造成過多影響,通過孝這個內因不斷地主動完善自身人格。
而在當前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顯得尤為迫切。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不了解父母工作之辛苦,加之高考壓力,生活中心無旁騖,缺乏對父母關懷和理解的主動性,而進入大學后,脫離父母管束,自由空間迅速增大,個體獨立性增強,對父母的感恩意識也因空間距離而弱化。因此,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進行孝道教育以完善學生人格的黃金時期,也是關鍵時期。
(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隨著現代人際交往增多,現代新孝道倡導知恩圖報教育,將孝從家庭擴展到社會關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超越親情、友情,進化為一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整體氛圍,這種氛圍不僅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安定的社會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耐挫力
“身體發膚,受之親而愛之不敢忘,則不為不善以虧其體而辱其身,此所以為孝之始也”。當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學生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這與儒家孝道思想的要求是契合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孝道思想的精華并將其充實到德育內容中去,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明白對自己生命的珍惜、珍重與善待的重要性。愛自己就要愛他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自己對父母的孝心、愛心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轉化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委屈時不使用極端的手段,才能避免在校園慘劇的發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挫力。
二、加強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幾種途徑
(一)營造孝道教育校園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學好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提升的基礎,能夠“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其影響之深遠甚至能惠及學生一生。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全面統籌,合理布局選題,多部門協調,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易于接受。而孝道連接了學生和家長,顧及了學生自身情感和切身利益,易于獲得學生的參與和認可。同時,還應認識到,孝在本質上即感恩,而良好的校園孝道文化,在當前時期,亦有利于調節師生關系,更有利于調節部分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認知沖突。
(二)發揮榜樣先鋒模范作用
大學生正值人生道路選擇的重要時期,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單純反復式說教的德育極易受到學生的抵觸,而榜樣的作用則不可小覷。
而在榜樣的選擇和表彰方面則可以創新工作方式,如通過網絡投票、布告張貼等方式,廣泛宣傳,評選“孝道之星”、“感動校園”之類的孝道榜樣,邀請榜樣學生的家長到學校參觀交流,進而調動學生的廣泛參與性。其目的則在于過程而非結果,其他學生通過這個過程了解了別人的孝道事跡和方式,通過身邊的榜樣對比自身,建立孝道意識。
(三)開展豐富的孝文化主題活動
除進行前述榜樣評選活動之外,孝文化主題活動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力求生動活潑。
這些主題活動如感恩節、重陽節、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父母生日推出主動打電話給父母、送溫暖到敬老院活動等;建立孝道相關社團協會,深入開展社區活動;舉辦孝文化的主題講座,或由學生自己收集孝道相關材料,并匯總報告;孝文化主題班會;舉辦感恩歌曲演唱比賽,觀看親情電影;收集、展示成長照片并評選;學生請假、探親由班主任提示注意孝道;在學期開始、結束時期,開展全校性的孝道宣傳;與通信運營商聯系,開通針對學生的“親情號碼”,并以孝道作為廣告宣傳切入點;種植“感恩樹”、“成長林”,等等。
(四)針對孝道認知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孝首先是一種私德,由于個人成長環境不同,個體在孝道認知方面有不可避免的差異性。因而進行孝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承認和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這在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筆者在學生工作中發現,部分學生的孝道認知有偏差,主要是由子女和父母的“代溝”引起的。如父母對子女的孝心評價采用傳統孝道標準,獨生子女問題也加大了父母對子女的情感依賴,而子女個性強,在孝心具體表現方式上與父母期望有顯著差異,因此造成子女和父母的情感沖突,此時則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輔導,以求得子女和父母的溝通與諒解。男女學生群體在孝道表達方式上也有顯著差異,這也要求采用差異化的孝道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