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1 01:1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新課程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之前實施的《全日制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顯著的變化。下面我們將從其內容變化以及其新增內容的可操作性層面,來分析新課標理念變化所帶來的信息。
一、新課標理念及部分概念的增加和變化
1、強調了語文課程性質的人文性
新課標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我們看見,此次語文課程的定義更加飽滿,且飽含人文氣息,巧妙的把語文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其本質中應體現的人文性統一起來,客觀、全面的闡述了語文課程的本質和使命。我們知道,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輔相成的,假如語文課脫離其工具性的一面,就喪失了語言文字的基礎,語文課將顯得蒼白無力;相反,如果忽視了語文課課程所應具有的人文性,語文的授課也將失去意義,整堂課也將失去靈魂。所以,只有將語文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體現語文這門課程的魅力和精髓,也能樹立學生正確對待語文的態度以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
在新課標中增加了“繼承、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的部分。語文教育不僅是語言文字能力教育,同時也是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以及個人素養、品性的塑造。當今社會提倡學生在文化、素養、品性及價值觀上的全面發展,語文的學習也應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中飽含了許多值得后世推崇的理念和精神,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并發揚這種優秀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并從內心接受這種文化熏陶。
3、關于寫字、識字的比重變化
新課標中提出了“多認少寫”的思想主題。以第一學段為例,關于識字與寫字的要求由原來的“認識1600-1800個字,會寫800-1000個字”到“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其中800個左右會寫”,這樣的變化不僅適當的減少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要求也更加明確,是“識字寫字”這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的基礎階段,并為進入第二學段學習做了充分準備。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多認少寫”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以及心理變化的過程。
就低年級而言,多識字有著重要的意義。多識字,不僅能為日后獨立閱讀打下基礎,也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激發自主學習興趣,并進一步延伸至課外閱讀,多角度、發散式地認知文本精髓。同時,在“多認少寫”的基礎上,新課標又建議先認清“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中的三百個字,進一步明確了常用的漢字,在引導學生學習和認知方向上起到“風向標”的作用。
4、強調“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重要性
在新課標中,多次出現“非連續性文本”,并指出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有助于更便捷、更高效的理解文本,并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胺沁B續性文本”舶自國際閱讀素養測試項目,其有異于傳統的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出現,概括性更強、信息量更豐富、主旨更明確,是呈現文本信息的一種直觀表現形式。
在語文教材里也存在一些非連續性文本,例如課本中的插圖、閱讀資料補充或小資料鏈接等,學生通過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學會從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概括歸納能力和挖掘信息的能力有著指引的作用。同時,文字與圖像的結合應用,更加直觀、生動,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閱讀理念的塑造有著積極作用。
5、閱讀范圍的延展
傳統教學理念中,教材文本是學生學習的主體,甚至是唯一的讀物,有的教師亦不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此次新課程標準中對課外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能力之一。強調課外閱讀,就是希望學生不要只局限于課內的閱讀,應將閱讀范圍擴展至課外讀物,有助于開拓學生發散思維、豐富閱讀量。為營造出一種愛讀書的氛圍,就要求教師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上做到位,可以經常開展一些課外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展示和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品位。
二、 在操作性上的變化
1、進一步規范漢字書寫
隨著電腦的普及應用,有很多學生已經用電腦取代了紙筆進行交流,漢字的書寫逐漸出現不規范甚至是錯別字,新課標中針對這個問題,對漢字的書寫在不同學段做出了相應的要求。從第一學段中的“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到第二學段的“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再到第三、第四學段的“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這些都體現了對于書寫的重視。
在書寫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又給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和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還要提高書寫質量。同時,為了能讓練字教學落到實處,新課標還提出了要在第一、二、三個學段中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進行寫字訓練,并將漢字的書寫情況作為作文的評價之一。
由此可見,新課標對于漢字的規范書寫以及教師的正確指導方式都頗為重視,正確、規范的漢字書寫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塑造和漢文化的傳承有著積極的作用。
2、增加信息化多媒體學習
在新課標中,關于課程目標與內容的要求增加了“多媒體”一詞,鼓勵學生“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媒體學習語文”,這有助于學生掌握多媒體學習的方法和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能夠豐富信息量,對于語文的學習有必要的幫助。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相應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新的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育技術的優勢,向學生展現“完美課堂”的定義。在寫作教學中應“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教師可利用網絡,選取寫作話題,也可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自由發揮。
在綜合性學習中,新課標要求教師應“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教材編寫建議中也提到了“重視現代技術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綜上可見,這次新課標在學生、教師、教材三個方面都提出了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要學會利用新的技術學習、教學,切實將新技術融入語文課程中。在現今信息共享和高速傳遞的時代中,要學會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優勢,拓展語文學習的資源,提高語文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3、評價的多樣性
相比于以往“只重結果和成績”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更鼓勵教師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充分、客觀評價以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同時,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發揮評價的多種功能、恰當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多元化。這有助于教師多方位、多角度評價學生,同時得以將教學質量反饋回來,能更高效、更直觀的反應出教學過程的不足。
三、關于新課標可行性和發展的看法
1、教學的可行性
閱讀教學建議中提到:“閱讀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我理解的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生有共同的學習目標,相互幫助一起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的活動。集體討論顧名思義就是集體交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集體討論也應該屬于合作學習的一部分,既然閱讀要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那如何防止集體討論出的結論代替個人閱讀?
在寫作教學中提出了:“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痹趯懛ㄉ嫌帧肮膭顚W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想象的概念就是對已有的東西的加工,產生新形象的過程。要求學生不說假話、空話,這里的假話和空話與想象中的事物是否存在矛盾?例如李白的詩寫到:“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睆淖置嫔峡创_實是假話、空話,如何有三千丈白發?但是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這個寫卻又有獨特的味道。我們知道作文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種想象的部分應該和假話空話是有所區別的,教師應該如何判斷學生的作文是想象中的事物還是假話、空話?又應該如何定位學生的作文?所以在寫作教學中可以就假話、空話與想象中的比喻、夸張、擬人等表現方式做一個比較,進一步界定何為有用的、合適的真話,何為無意義的空話。
在閱讀評價中說到“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遍喿x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作品、作者三者相互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外人無法參與其中的。比如在閱讀一些作品時候,學生可以體會到作品描寫的意境,會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生平經歷,對作品描寫空白的部分,會自己給予想象補足,對不同的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體驗,這些都是來自學生內心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評價的時候對于這方面的評價要怎么進行呢?
2、語文知識結構構建和語文學科教學
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習的關鍵嗎?這個當然是不可置否的。新課標中也增加了對語文知識關注的力度。語文知識包含了語言、文字、文學的知識,同時也涵蓋了關于聽、說、讀、寫的體驗。學習語文知識需要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建立起對語文知識完整系統結構的構建,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但僅靠一系列的語文知識支撐語文學科一定是搖搖欲墜的。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一門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學科,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學習?這是個值得研究關注的問題。
3、教師教學理念與新課標思想的一致性
此次新課程標準在觀念層面和操作層面上都有新的要求和長足的進步,目標更明確、指導更具方向性、教學方式建議更具時代感,這些都反應出新課標在指引理念上的不斷完善。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好比教師,“事”為教學,而“器”則指具有引導作用的新課標,要成事,不僅需要有好的器物,更需要工匠有好的手藝。同樣的道理,要使教學“成事”,必然需要教師和新課標在理念和步伐上做到一致。新課標緊隨時代潮流,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法上都發生著變化,這就要求教師也應豐富自己,緊隨新課標、緊貼時代趨勢,唯有做到這樣的一致性,才能將語文教學做好、做精。
四、總結
我們看到,此次新課標在諸如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要求等輔助教學措施上都有著長足的改進,應該說這樣的改進是必要的,對學生而言更加切合學習過程的心理和生理變化,對教師而言則需緊隨主旨思想,樹立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但一個新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的開展,體系也才能得以完善,新課標也是如此。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斷吸收新理念、新思想,同時需要用實踐來證明其可操作性,以此來加以改進。語文教育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得出經驗,進而得以逐漸完善,我們也期許語文教育能夠進一步完善,讓語文學習變得更有樂趣,也更具有時代氣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胡根林.2011版語文新課標的“不變”與“變”[J].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06期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同時,也是中高年級的“必修課”。習作知識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語文知識的素養積累,學生作文寫得好與壞可以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細心輔導學生學習寫作知識,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會寫作文、能寫出好作文。
習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人的一生是離不開寫作的。一個人良好的寫作基礎就是在小學的學習階段三年級開始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作文方面的修訂中可以知道:要求改變了提法,把中高年級的“作文”改稱為“習作”。這就要求學生大膽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同時,淡化了文體的要求,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新課標三年級下冊作文教學的目標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學好作文最關鍵的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讓學生喜歡上作文,即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愛好。如果不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教學生寫好作文也就無從談起了。那么,又應當如何去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呢?
第一,要讓學生感覺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一件煩惱的事。而讓學生覺得寫作是件快樂的事情。首先就要改變過去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機動靈活的給學生布置作文題目。正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所提到的,讓學生自由、靈活地去寫作,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多用肯定和激勵的方法,慢慢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第二,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過去的作文教學實在是忽視了學生的想象,認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學生多少創造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喜歡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學生內心世界真實的反應,表達了他們的童真童趣。例如:我在教學《神筆馬良》一課之后,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有了神筆會做什么,不給學生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只作簡單的引導。此次習作給了我驚喜,孩子們的想象大膽、奇特,充滿了人情味,讓人感動。
第三,可以結合閱讀名著,進行作文訓練。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鼓勵學生多讀好書、讀名著,積累寫作經驗。我教的班級,結合閱讀《三國演義》進行了人物描寫的專項訓練,我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寫法去寫你熟悉的人,效果非常好。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中學語文;課程內容;變革
新語文課程標準反映出課程在內容上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經驗,精選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边@一改革內容既是對我國傳統課程內容總結、反思的結果,也是當前語文教育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思考。
一、傳統語文課程內容特點
1.傳統語文課程內容強調學科知識,難、繁、偏、舊
難,語文課程內容忽略了學生智力接收水平的實際需要,缺
乏科學的依據,沒有經過系統地調研與跟蹤調查,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使得課程內容不能適應學生正常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要。
繁,語文課程內容對語文知識點進行過度肢解,使簡單的知識變得煩瑣、龐雜,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調重復知識要點、缺乏系統學習的科學性,失去了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偏,傳統語文知識雖然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完整性,選擇的內容強調豐富性,但這些知識是為學科專家準備的,對于成長期的中小學生來說,語文知識偏離了學習的正常軌道,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舊,語文教材中編寫的知識過于陳舊,幾十年不變,特別是一些文壇大家的作品反復在課文中出現,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學生知識豐富性的提高,也與當代社會科學的發展難以適應,脫離現實社會生活。
2.傳統語文課程內容忽視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傳統的語文課程內容片面地以教學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被壓制,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被教師忽視。我們知道兒童生活的世界應該是充滿陽光、豐富多彩的,兒童的知識學習應該在有滋有味的現實生活當中獲得。如果語文課程內容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虛幻的理論世界中去尋找知識、去獲得靈感,這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新課程標準下語文課程內容特點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打破了傳統語文課程內容僵化、單調、缺乏科學性的特點,力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現狀的偏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毙抡n程標準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語文課程內容的總結與反省,也進一步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強對新課標精神的理解。語文新課程內容最大的變化主要體現為:基礎性、時代性和實用性、綜合性、人文性等特點。
1.語文新課程內容以突出基礎性為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要求中小學生必須不斷加強對新課程內容基礎知識的理解?;A教育階段的學生,其學習任務不是培養某門學科的專家,而是為基礎服務的,應當給學生最基礎、最通用的知識,語文學科知識結構的特點在于:“它具有最強的穩定性、最廣的適應性、最長的實效性、最快的遷移性,這些知識應該是終身受益的。”所以,“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就是我國本次語文課程改革在總結了我國以往課程的經驗教訓之后,應對新時代的要求提出來的。
2001年的語文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突破學科中心,強調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它根據教育實際需要,確定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重點需要學生把握與理解。同時,對語文基礎知識點進行重新界定。
總之,語文新課標對學習內容進行嚴格要求與總量控制,刪減了傳統語文教科書中過時的、陳舊的、當今社會生活中很少運用的知識點以及一些倫理性過強、對學生來說偏難的內容,以利于促進新教材向合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2.語文新課程內容以突出時代性與實用性為特點
一定時期的教科書內容與當前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某種程度,一定時期的教材內容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不僅為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而且需要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學生,共同促進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時代性的需求,讓新課程在內容上增加了大量反映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時代性較強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內容應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诖?,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中學習新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抽象問題,并逐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3.語文新課程內容的綜合性特點
傳統語文課程等多強調學科至上,學科中心本位思想,片面地割裂各種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不僅阻礙了學生學習知識并且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同時也妨礙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過分強調學科本位,必然會導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隔閡,同時也會增加學習科目,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傳統語文教材往往注重于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科的系統知識,體系是完備豐富的,但僅僅只是局限在語文學科范圍之內。針對上述問題,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傳統課程標準的片面性做出了修改,重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將語文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融合,跨越語文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鴻溝,真正實現知識的整體融合。
4.語文新課程內容的人文性特點
新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加重了對語文三維目標知識結構的理解,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加重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學習語文知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培養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的優秀人才。
三、語文新課程內容給語文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傳統語文課程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由教師掌控,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與操控者,培養學生“了解、理解、應用”語文知識;語文新課程標準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求注重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學生“經歷什么”“體會什么”“感受什么”重點挖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除了形成正確的結果性目標外,還增加了學生體驗性目標的形成。注重引導學生去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使用探究,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語文新課程內容的提出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巨大挑戰。具體而言包括:
第一,新時期語文教師應具有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綜合性價值,語文教學不是單一、獨立的,應該結合其他學科知識,達到整體性效果。語文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要學會將不同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并且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套完備的知識體系。
第二,新時期語文教師應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不斷進行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現,強化了語文教師對于知識結構教學的最優化過程,同時也迫使教師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不僅要加強學習過程中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要通過各種途徑養成身學習的意識,擴展自己的知識儲存,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創新思維教育培養重要性
我國的教育方式與國外的教育方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國外學校的課堂教學與我國的課堂教學相比,氣氛活躍,且上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另外,我國學校教師總是提醒學生“吃”透課本知識,將知識傳授的方式局限性大。國外教育倡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國外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設法引導學生的眼光轉向課本之外的知識,在讓學生保持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以及探索欲的同時,也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以及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手工課,我國的學校老師會說“我們這節課學習捏小雞,老師怎么捏,你們就怎么捏”。而美國老師的教學方式則是“這節課我們學習捏橡皮泥,你們想捏什么動物就捏什么動物”。從上面這個例子就能夠看出來,我國所實施的是定式思維教育,而國外則實施的是創新思維教育。由于我國的教育一直都是定式思維教育,這種教育的局限性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開發不了創新思維,所以《語文課程新標準》的制定是受了國外教育的影響?!墩Z文課程新標準》的理念將我國課堂教學長期以來的舊觀念轉向關注每一個同學的發展,其次還兼收并蓄了現代國際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經驗。
語文課程創新思維培養策略
語文教師必須要接受和適應新課程理念 《語文新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里面多出了一些新理念。之所以說語文新課程的核心是語文素養,是因為《語文課程新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語文課程應該全面關注并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課程的創新思維除了要面向全體學生,還要使每個學生都養成最基本的語文素養。說白了,語文素養就是通過語文課程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語文的情感。語文教師通過《語文課程新標準》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及運用語文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的聽說讀寫能力及學生的創新思維。
其次,《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該標準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貫徹以生為主的思想觀念。在教與學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學生探究,教師引導的教學方式。
語文教師要建設開放且靈活的語文課程 語文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給學生舉一些語文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例子。其次,語文新課程的理念提倡教師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所以,語文的教學方式不應該只局限于課本、教室,而是應該融于社會生活中;教師不應該將課堂教學過程看作是動態教案的演繹,而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靈活的確定教案,盡可能地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需求。教師必須要注重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及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特別是年齡比較大的語文教師,更要克服在長期教學中所養成的習慣,力戒講解式、陳述式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要采取探討式的教學方式。
語文教師除了要接受和適應新課程的理念,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具備更全面的知識、能力以及實施創造性的教育。只有這樣,小學語文課程才能夠開發小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小學生的持續發展。
語文老師要實施《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活動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教師從學生的管理者變成為學生發展的引領者和幫助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領者以及教學內容的研究者,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更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另外,教師在語文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既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學習語文知識,也要敢于對問題提出質疑,針對問題敢于發表不同意見,這些正是創新思維的前提條件,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只有打破陳舊的教學思想,開拓新的教學方式,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學生也才會得到持續發展。
結束語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模式大都在跳著“老四部曲”:第一,介紹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
自從《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后,它對語文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建議、評價建議都作了許多新的修訂,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對小學古詩教學的基本模式作了一些改革嘗試。
二、對古詩教學基本模式幾點探索
(一)課前自學――引導學生解背景,知詩人。
在傳統古詩教學模式中,古詩的創作背景對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有重要作用。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
信息化時代,學生借助網絡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變得更加容易?!?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環境?!闭n前對古詩背景的自學,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上,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币虼耍@樣的設計,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文史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詩人于謙創作的《石灰吟》這首詩,課前讓學生自學了解詩人,搜集古詩創作的背景資料。學生在教師沒教古詩前,就已經通過自學了解到于謙16歲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人生志向,他們把自己和16歲的于謙對比,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以至于有學生在匯報交流時,就流露出對于謙的無比欽佩之情。
當然,教師在學生匯報自學成果的過程中,可以收集學情信息,尋找教學起點,這也是“課前自學”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
(二)課中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明詩意。
《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造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把握古詩意思。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分小組,自由討論,理解古詩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記號;然后讓他們在全班交流中,大膽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并提出疑問。
其次要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感知后,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學情,根據學情,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么“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準備。
筆者教《石灰吟》一詩時,在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就先分小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的解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再通過組織全班交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全詩的理解,最后教師依據學情,通過《七律?》中的“只等閑”作知識遷移,理解詩句中的“若等閑”,通過“改變人稱”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并進行適當提升。這樣,教師的教,就教在了“學生不會”處,既少而精,又印象深。
(三)以讀帶想,以想促讀――幫助學生悟詩情。
《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一學段閱讀目標與內容指出: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閱讀目標與內容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閱讀目標與內容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基于這三個學段的要求,我們發現,三個學段都強調了“誦讀”和“展開想象”,的確,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練含蓄。有音樂、建筑、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巧妙創設情境,通過范讀、點讀、誦讀,評價使學生能讀出詩的語調、韻律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其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詩意想象畫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入情入境地、有感情地誦讀,就是學生感悟詩情的外在表達。
(四)重積累,巧運用――豐富學生文化積淀。
《2011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敝赋觯盒W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于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指導培養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筆者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在低段教學中,但在學完古詩,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教學中可通過改寫“文包詩”的形式,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情境。總之,通過這些語言實踐過程,目的在于指導學生運用古詩,豐富積累,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及興趣。
一、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教師與學生誰來唱“主角”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教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再說,就算是講,又該如何確定介入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講深了,不僅學生難以聽懂,且屬越俎代皰之舉,似乎又走回了“滿堂灌”的老路;講淺了,對學生的理解又沒什么實質的幫助。
二、古詩、文言文教學到底該不該逐句翻譯講解
為繼承和吸收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國的大中小學各階段的語文課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詩詞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遠及語言的變遷,加上初中生的語言知識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們對這類作品的理解相當困難,因此,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給出“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淺顯要求,并重點強調了朗誦和積累教學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若教師將這些內容多講點,又怕影響學生對詩意美的感受,若講的不夠,也會造成學生對詩文中的語句理解不夠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們在后面的教學環節如作品主題的探究,課文的理解背誦,名言佳句的靈活使用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多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閱讀課怎么成了視像的“看圖”課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本教材中有對查閱資料,了解訊息的要求,而且在綜合性學習中設計的絕大部分活動里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動手搜集與活動主題有關的各種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光盤、錄音磁帶甚至于實物等,有的甚至還需要學生走上街頭做實地調查,可就我的學生來說,他們多數都是農村孩子且都在住校,他們到哪里去上網查資料呢?可若是不搞這些上網查資料、做社會調查的準備活動,這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又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學生做不到這些,就只有老師自己去查找,然后用多媒體給演示出來,這樣一來語文教學從文字“閱讀”轉向視像“讀圖”,導致一些語文課 “看圖”有余、“讀文”不足。把本該需要學生通過文本的朗讀和背誦來培養其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的教學環節變成“視圖”環節;把本該鑒賞文本的精彩語言的“閱讀”課,演繹成了熱熱鬧鬧、地地道道的視像“看圖”課。學生被動地隨著課件的畫面走,成了課件畫面的 “奴隸”。學生在這過程中又到底得到多少呢?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條件;教學方法;觀念
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銳意進取、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現筆者結合自己進行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教學的實際,談談對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幾點粗略的看法。
1. 語文新課程改革所需的理論和觀念 新課程所需理論和觀念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在教學中應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聯系起來,把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重視學生實踐,既生動活潑又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進而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領導的觀念必須更新,在制度上應大膽創新,建立新的考核評價制度,從多角度、多方位來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綜合性評價。而教師的觀念轉變主要表現在怎樣對待“教”與“學”的關系上,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重視學生的“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而不重在教師的“教”。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實際行動來推動新課程改革。
2. 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所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 進行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也需要合適的條件?!爸灰谐渥愕年柟猓m量的水份和合適的土壤,一粒種子就會發芽,就會茁壯成長?!币涣7N子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條件,同樣,進行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也需要合適的條件――寬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學者大膽創新的教學環境。這教學環境可分為“硬壞境”和“軟環境”?!坝箔h境”指新課程改革實驗所需的一些設施、設備,它包括錄音機、電腦、投影儀等一系列多媒體之類的設備,也包括語音室、電腦室、學校信息網等設施。然而,這“硬環境”在廣大農村學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虛設――有幾臺電腦但又不能上網。一些綜合性的語文活動根本無法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展,例如“探索月球奧秘”綜合性活動等,學生無法上網查閱資料?!坝箔h境”嚴重制約著農村學校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發展,成了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
但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卻是“軟環境”――教學評估評價機制。俗話說“硬件”不夠“軟件”湊?!坝箔h境”可在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逐步來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實際“硬環境”靈活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實驗。而新課程改革能不能順利開展,新課程改革能不能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關鍵就在于教學評估評價機制。
3. 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措施
3.1 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 這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前提。特別是重視學生個性評價導向,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和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币虼?,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多種語文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3.2 創設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尋求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是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教與學之間“學”的重要性,突出了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傳統教學是不能體現這些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和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尋求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建構和形成新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