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00:02: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時政新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時評;歷史;定義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25-01
自1998年11月《中國青年報》推出“冰點時評”專欄,“時評”這類文體在紙質媒體上迅速崛起,研究時評也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點。但是對于時評的定義,這一首先應該解決的本源問題,現在的學界尚無定論。中國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馬少華認為,“時評,其實就是最狹義的新聞評論,它與‘新聞評論’的概念沒什么不同?!薄赌戏街苣犯呒壘庉嬠沉疑浇o“時評”的定義是:“‘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略稱?!薄八ā?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10188.html" target="_blank">新聞評論’,或者說‘新聞評論’是它的‘子集’。”《新京報》的評論員、時評版編輯艾君則認為,“時評是對新聞的評論,歸根結底,時評是新聞的一種,它和消息、通訊、特寫、圖片報道等一樣,是‘新聞’大家庭中的一員?!币陨狭信e的各位都是在學界或者業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他們對時評的定義卻有很大不同。馬少華認為時評等同于新聞評論,鄢烈山認為新聞評論是時評的一種,艾君則認為時評屬于“新聞”的范疇。筆者認為,對于新聞時評的認識,最終目的是將其與報紙媒體上刊載的其他評論類文體區別開來,從而適應當下報紙媒體的創新發展、滿足受眾的需求。所以,筆者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淺析時評的產生過程,在此基礎上對“時評”的定義做一概述。
一、“時評”來源于近代早期報刊的“論說文”
“時評”既然屬于新聞類文體,就應當從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新聞業產生之后去尋找時評的源頭。中國在近代報刊出現后,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評論家,但他們的文章大多是對時政進行寬泛‘‘論說”的政論文,并無具體的針對對象,很少涉及時事。如《變法通議》、《少年中國說》等等,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政論文。如果將當時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的此類政論文列入“時評”的范疇,筆者認為是不可取的。雖然二者都是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而且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行文格式進行寫作,但是,時評以新聞為前提,新聞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霸u論文章的高低,關鍵在于你掌握的信息量,因為世界上的‘道理’是很少的,不過那么些條而已?!毙侣勗跁r評中作為前提是必然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論說”盛行的時代,一些真正現代形態的新聞評論開始零星出現了。
二、論說文向時評的過渡:夾敘夾議的文體出現
早期的新聞媒體,無論中西,都沒有報道與評論嚴格區分的規律和傳統。這種傳統和規律是在以后逐漸建立的。而在早期,則往往是夾敘夾議。梁啟超1898年主編的《清議報》自第26期起創設了“國聞短評”專欄,經常發表的都是一事一議,針對性強的小短文,專門發表對當前時局或某些熱點問題的見解、評論。華中科技大學的吳廷俊教授就認為:“‘國聞短評’的寫法是新聞與評論緊密結合,對報刊政論文重突破,為后來風行于各報的‘時評’的起源?!钡沁@種夾敘夾議的文體更類似于‘‘雜文”文體。仔細比較之下,就能發現雜文與時評的諸多不同:時評時效性強,雜文時效性弱;時評偏重于對事實的判斷,更加客觀,雜文則更多地注入了作者的個人感情,主觀色彩濃厚;時評語言更加平時樸素,雜文會追求辭藻華美,偏重語言的美感;等等。所以這時出現的夾敘夾議的文體也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時評”。
基于上述認識,本人在執教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實踐的基礎上,開展了“以‘活動促發展’,促學生感悟和內化道德認識,實踐道德行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活動導學的實踐探索。在學生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用活動導學,有效拓展思品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多樣化的舞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1.開展課前“分享感悟”“時事評論”。
結合教材的內容,七年級階段開展“分享感悟”,八年級階段開展“時事評論”活動。首先,提前布置,抽出兩名同學,做好準備;然后,每節課前5分鐘由兩位同學分別上臺展示或演說,“分享感悟”只要能結合所學知識即可。“時事評論”結合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或是國內外、本地區的時政重點、熱點問題,結合課本知識來分析評論、展示或演講完畢,由學生起來點評,或者交流收獲。
為了保證課前“分享感悟”“時事評論”的質量和效果,我要求學生事先把要分享、要評論的東西先填寫在一張A4紙上,課堂上演說完后再交給老師。這樣即使活動不流于形式,讓同學真正做到有備而來,又可保證活動質量,讓學生言之有物,儲備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料。
“時事評論”主要是學生從報紙、網絡上選取一些新聞,結合書本所學進行評論。涉及面也非常廣,大體分兩類:一是涉及公民與法、公民與道德的社會熱點新聞評論;一是涉及時政焦點的新聞評論。學生為了評論時理據充足,查閱了大量的課外資料,學會了用書本上的觀點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學以致用,為思品課的開放性奠定堅實基礎。
2.開展課后“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電子小報”“寫學習反思”“寫小論文”“社會調查”及完成“探究作業”。
“制作多媒體課件”一般是每學期提前選出一課內容,分成幾個環節,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己備課并制作多媒體課件,最后在課堂上,由學生當小老師,展示并演說,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充當學生角色。“環境保護”“多元文化‘地球村’”等主題是最適宜學生自學的內容。從學生制作的課件效果來看,學生們對課本內容的處理、課件的制作技巧有些連教師都自愧不如。
“制作電子小報”一般是結合所學教材內容,有選擇性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電子小報,一般每學期兩次,并集中在班級展示。
“寫學習反思”每學期次數不定,每次大的活動、考試后,就要求學生寫反思,如“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電子小報”,完成“探究作業”“期末考試”后就要求學生人人寫反思。
“寫小論文”“社會調查”一般結合所學教材內容開展,“社會調查”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調查報告以Powerpoint或電子小報的形式完成,學期末在課堂上匯報展示。這兩項活動的難度相對較大,一開始我是全班布置并培訓,讓同學觀察模仿。后來重點培養一些學生組成小組,開展社會調查、寫小論文。
一 加強新時期播音理論的研究勢在必行
廣播電視每天播出的節目有四大類:新聞性節目、知識性節目、娛樂性節目和服務性節目,而新聞性節目是廣播電視的骨干,是立臺之本,發揮著電視——這一現代化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的強大功能:政策宣傳、輿論監督和傳遞信息。數字信息化時代的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是空前的,信息即財富這一觀點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F代人們對廣播電視新聞的播音質量要求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時期,只是它表現得更加多樣化,更加細微化而已。如何為廣大人民群眾奉上喜聞樂見的新聞節目,是每一個從業者孜孜以求的目標。播音理論的研究不僅不應停滯,反而應該在新時期有新的進展。因此,加強理論的研究和探討勢在必行。
筆者曾經看過一則幽默故事,有一個人,經常作同樣一個夢,在夢中,他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但夢醒之后,卻怎么也記不起來那個秘密是什么,終于有一天他從夢中醒來記下了那個天大的秘密,秘密是這樣的:香蕉瓤大香蕉皮也大。本人在從事新聞播音工作的十年經歷中,總結了一些并不成熟的經驗和心得?;蛟S這篇論文也是如此,在各位看來內容并無多大新意,無非是香蕉瓤大香蕉皮也大的陳詞濫調,但對于我和我的搭檔卻并非如此,因為它是我們多年來用心學習的結果。
本人學習新聞播音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那就是先覺其易,后覺其難,再覺其美。先覺其易是無知者無畏的必然表現,認為播音只要普通話相對標準就行了,就是照本宣科。這一階段我與搭檔著實在普通話語音、字詞、語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這為我們在語言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來我們發現,僅僅語音和字音標準還遠遠不夠。做到這一點,僅僅是成為一名合格播音員最基本的要求而已。因為播音員這一崗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從業者不僅要有很強的政治責任感,還要有很強的新聞敏感和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第二階段的我們對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播音員產生了懷疑,每次播音之后總是感覺力不從心、顧此失彼、不能盡意,留有很多的遺憾。也許這正是播音藝術的魅力所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地學習,我越來越能感受到播音的美感。這中間不僅包含著創作的愉悅,經常的遺憾之后,總激發著新的創作熱情,不時帶來自豪的享受。這就是發現播音美感的第三階段。不過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的,或許以后我還會有更多的感受,但這就是現階段的我。
說到央視新聞的播報,大家首先會想到新聞聯播,其播音語言的特點是:語音標準,語法規范、語氣莊重大方,富有時代感,是播音的典范。它運用的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很多,例如,停連、重音、情景再現、內在語等。在此不再逐一分析,本文只談談筆者認為的一些直接影響播音質量的細節,抑或可以說被有些播音員忽視的小問題。
電視節目的播出不同于報紙,線性傳播的不可逆性是廣播電視媒體最大的特點,也是其最大的弱點。為了加大單位信息量,新聞播報普遍提速是必然的選擇。像一些民生新聞的播報,播音員語速都非??臁5覀儜撝v究提速的技巧,否則便會“語”速則不達。當前盲目提速造成新聞播報中有幾種弊?。河械牟ヒ魡T平均壓縮音節,聲韻含混,語音清晰度明顯降低;為了提速有的播音員播報新聞時,發音動程減小,發音部位前移形成唇齒間發音的小氣音色;還有的過快的速度使語流的自然曲線受損,或蹦字或語流高架,嚴重地影響著語意的表達;心理和機體的緊張感造成氣息的下意識上提和僵化,使整體語氣躁動,影響了語言的自如順暢。
播報提速的“度”是受人的聽覺反應、思維反應的客觀極限制約的,在其允許范圍內講究快的技巧,使信息量盡可能加大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盡量多的傳遞信息,提高語速呢?一般來講打破標點符號的限制,在整體內容的宏觀控制和驅動下少停多連,用語氣的轉折和錯落(而不用停頓)來鮮明語意、區分層次是提速的有效方法。再者,調大整體結構和語句內部的疏密對比,也就是說大膽帶過次要或重復的部分,而伸展、加強重要部分,也是提速的好方法。
到底我們播報新聞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語速?是快好還是慢好?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云南新聞》,經過多年的實踐,多人的探索,本人認為應該在每分鐘280字左右。主要原因:(1)由受眾群的特定性所決定。觀看《云南新聞》的多為老年朋友和縣市的一些基層干部,他們對稿件內容的清晰度要求相對較高。(2)稿件內容決定了云南新聞的播講速度,云南新聞的內容多為時政新聞,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舞士氣、弘揚主旋律的正面報道為主,故而不宜太快。(3)寫作方法決定云南新聞的語速。時政新聞最大的特點就是邏輯性強,書面用語多,長句多,術語多,如果語速過快往往使人不知所云。
但如今的時政新聞與以往的又有所不同,隨著政府職能的轉型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新聞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故而播報云南新聞的速度一定要張弛有度。這一點直接關系著宣傳效果好壞。
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不同,我臺的《都市條形碼》和《民生關注》以貼近實際生活和群眾而得到廣泛關注,節目的定位和收視群以及內容決定著播報的語速應比時政新聞稍快,應該在每分鐘300字以上。
二 語氣在時政新聞的播報中地位非常重要
語氣的問題曾被多次提起,在專業書籍中也是闡述的重點。在此我們不再贅述。但在工作中最易被忽視被遺忘的就是語氣問題。5?12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曾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趙普以其良好的形象和適度的點評受到了一致好評,這與他多年來從事新聞播報,有著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播音技巧密不可分。這其中語氣的運用發自肺腑,真誠而關切,絲毫不做作,使人能夠感受到他的關懷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假的?!扒閯佑谥裕斡谕狻?。相反,以質疑、反映問題深刻見長的白巖松老師,依然故我,那一成不變的帶有懷疑色彩的語氣使人聽了很不舒服,甚至討厭。柴靜平白的陳述、客觀冷靜的語氣使本來非常感人的事跡遜色很多,相信如果換成那些語言功底更深的播音員來做這些節目一定會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語氣把握不好輕則使人聽了不舒服,重則使人反感或表情達意不充分甚至錯誤。
三 時政新聞的播報還要注意音高問題
音色、音高、音量、音長是聲音的四個物理屬性,每個人的音色都不同,有中音音色,也有的人聲音整體偏高,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了使人聽起來更加親切自然,播音員的音色越來越渾厚,許多播音員為了“貼近群眾”,刻意模仿,壓低聲音,這種做法要不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運用比較自如的聲音,做到氣通、喉松、聲實就行,練聲只能美化我們的聲音而不可能徹底改變。緊張做作的聲音是不存在美感的。聲音的高低應順其自然切忌模仿。在這里還要注意兩個人在對播時,一定要與自己搭檔的配合,在可控制的聲區內盡量與搭檔的聲音和諧相容,不應為了賣弄自己的聲音或不顧不注意搭檔的音調,各唱各的,就像音樂中所說的那樣,一個在c大調上另一個在d小調上,這樣使人聽起來很不和諧。音高的問題雖說很小,但卻直接影響我們的播音質量。
四 長口播的播讀方法
1.不要緊張,穩定的心態是播好長口播的關鍵
將長口播分解成片段,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有一個馬拉松冠軍說,他從來不去想終點,他只是在想下一個目標,因為比賽前他總是踏勘一遍路線,將比賽分成很多個賽段,跑完一個賽段再跑下一個賽段。這樣他就不會覺得比賽的路程有那么長了。播長口播就像跑馬拉松,急躁和求快是出錯的根源。
2.自然的氣息是播長口播的基礎
很多播音員播不好長口播,關鍵是沒調整好氣息。任何人說話時無論語速多快內容多少都不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關鍵在于說話時我們不去考慮氣息。氣息是自然的、流動的。貪一口氣念了多少個字和吸氣太深,對念好長口播是非常不利的。
3.對稿件的理解是播好的前提
在工作中由于有的同志不理解稿件,或備稿不充分,都會出現斷句、重音不正確、語義不清的現象。長口播尤其需要對稿件的理解,否則不出錯倒是奇跡了。
圍繞一個主要任務: 以深度提升引導力
同志在六中全會上將“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提到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方面”的高度,提到了“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考驗”的高度,使之成為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政治任務。
《解放日報》必須在堅持正確導向前提下,率先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自覺地用“引導力”標準推動并檢驗各項工作,在體現輿論引導能力的六個方面―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當好排頭兵、領頭羊。
一、“以深度提升引導力”是黨報的必然選擇。
在輿論學中,引導力可以提煉為三個要素:公眾、議題、共同意見。圍繞這三個要素,有三個途徑可以提升輿論引導力。其一,爭取更多數量的受眾(即發行量);其二,主導議題的設置(即所謂話語權);其三,影響共同意見。
前兩種引導力競爭,黨報都有先天局限:黨報當然要確保一定規模發行量,但不是追求單純的數量增長,而且事實上也難和市場化都市類媒體比拼發行量;黨報當然要主導主流輿論的議題設置,但顧忌多、限制廣,在這方面總體較弱,尤其和網絡媒體相比空間有限。
第三種途徑(影響共同意見)的競爭,則又可分為兩種形式,或訴諸感性,或訴諸理性。黨報當然要追求入情入理,但不能煽情、濫情;提供正確而深刻的見解和觀點,黨報責無旁貸。由此可見,體現權威、責任和公信力的“深度”,正是黨報輿論引導力的核心體現,也是黨報在引導力競爭上的主戰場。
深度首先是一種報道樣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深度報道,深度報道越來越成為紙質媒體應對廣電媒體和網絡媒體挑戰、發揮優勢的主戰武器。
而隨著深度報道的深入開展,深度更加是一種態度,它衡量的是我們對黨的新聞事業的忠誠度。
二、“以深度提升引導力”是主要任務
1. 追求深刻內容。黨報宣傳的內容和形式僵化,以及“無過就是功”的指導思想,已成為黨報的垢病。提供深度和優質的內容,是黨報工作的核心。
2. 體現深情服務。作為一張大報,必須要有對于我們時代廣泛而有深度的介入。要加強與受眾、信源和客戶的交流互動,比如讓記者編輯走進大學,讓優秀報道“走”出版面,請社會公眾走近報社,請名家名人走向講壇。
3. 堅持深度挖掘。實現“三貼近”,前提就是“三深入”。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是黨報的優良傳統,是黨報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報引導力的源泉。
4. 致力生動講述?!按猴L化雨”取代了“疾風驟雨”,“理直氣和”取代了“理直氣壯”,“還原感性”取代了“宏大敘事”,一場我們黨新聞史上的深刻變化正在悄然蒞臨。我們的文風要改“手勢”,版面要“變臉”。
5. 依靠深度動員。要深度激勵人力資源,激活采編人員的工作熱情和事業激情,盡管難以做到人人滿意、事事滿意,但關鍵是要氛圍公正,機會均等,舞臺開放。
6. 走向深度融合。“讀者參與”是報人長期追求的目標,也許只有在網絡時代,讀者參與才真正有了更廣泛的基礎和可能,因此,報網互動是黨報與新媒體融合的起始點。
7. 達到深度滿意。就是得到上級、讀者、廣告客戶和公眾的深度認可。
打造兩條品牌線:以品牌鞏固引導力
要實現“以深度提升引導力”的任務,就必須以打造品牌為突破口和著力點。經過多年建設和積淀,也經過去年以來對時政新聞品牌的新探索,《解放日報》的品牌建設將進入一個新階段。今年的主要目標是:傾力打造兩條品牌線,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成效用時政新聞和理論文化兩條品牌線固定下來。
一、“以深度提升引導力”以品牌為抓手
1. 欄目品牌是輿論 “氣場” 的容器。
黨報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必然體現在它的“氣場”,就是“鼓舞人心、激勵人心、啟迪人心的精神力量”。氣難聚而易散,這種來之不易的“氣場”,怎樣才能不曇花一現?我們認為,品牌是最好的容器。
2. 欄目品牌是“速讀時代”的“路標”。
媒體品牌是吸引閱讀、鞏固閱讀的有效途徑。有人說,今天我們已經進入“速讀時代”,能夠在讀者手里停留20分鐘的就是好報紙。《解放日報》每天16個版,平均下來每個版也就不到100秒鐘。抓住這幾十秒,吸引閱讀,留住閱讀,需要一個“路標”,而承擔這個職責的,往往是那些讀者熟悉、具有較高認知度和認同感的品牌欄目。
3. 欄目品牌是黨報總品牌的支撐。
媒體品牌是從“總品牌”和“分品牌”兩個層面展現出來的。比如,《解放日報》是總品牌,而報紙欄目中的“解放論壇”、“朝花”就是分品牌。有種觀點認為,要真正形成一個媒體品牌(總品牌),起碼要有3個欄目品牌(分品牌)支撐。
二、黨報的第一條品牌線是時政新聞
在時政新聞這個新聞宣傳的正面戰場上,深度報道的樣式和對報道深度的追求就是傳統媒體無可替代的強項,其體現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更是黨報無可替代的優勢。而目前全國黨報品牌欄目大多集中在言論和副刊領域,形成時政新聞類品牌是提升引導力的當務之急?!督夥湃請蟆窇摳F數年之功,在時政新聞報道領域圍繞深度報道塑造新品牌,打造時政新聞品牌線,形成“解放系列”―《解放調查》《解放分析》《解放監督》和《解放論壇》。
三、黨報的另一條品牌線是理論文化品牌線
長期以來,《解放日報》在思想理論文化領域擁有雄厚的品牌實力,形成了包括《朝花》《解放周末》《觀點》以及“讀者出題 專家解答”等在內的品牌系列。今年,這條品牌線要保持特色,發展優勢,在傳承中培育新增長點。
1. 《朝花》是歷史悠久的文藝副刊類品牌。要廣交名家,推崇精品,深化文章內涵,以更雋永的風格展現時代精神特質。要加強雜文的組稿,發揮黨報雜文的影響力。
2. 《解放周末》是影響日益廣泛的文化類品牌。要堅守定位,彰顯人文特色,更加注重新聞含量、文化含量、思想含量;要“吸引力”為先,努力去“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3. 《觀點》是近年成長起來的頗具個性和影響的思想評論類品牌。要繼續保持朝氣和銳氣,充實底氣,更加大氣;要緊跟新聞、圍繞主線,力爭第一時間體現深度引導;要著眼于提升黨報對網絡輿論場的引導力,今年在經過深入思考籌劃后,將推出“網上熱點,黨報聲音”新欄目,探索網絡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聯互動。
4. 《讀者出題 專家解答》繼續著眼于回答干部群眾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對接讀者需求,深化品牌影響力。要進一步強化與讀者的互動交流,擴大讀者參與面;可請專家學者走到讀者和群眾中去,進一步體現黨報理論宣傳的貼近性。
建設六項機制:以制度保障引導力
要實現“打造兩條品牌線”的目標,就必須以制度為保障。不能復制的成功,可稱為奇跡;能夠復制的成功,可稱為模式。對于黨報事業,一種能夠傳承、能夠推廣的方法,或許更有意義。
我們追求的深度,不完全是偶然的個別勞動創造的,而應是由嚴整的生產線通過集約化生產能夠批量制造的。要保證深度能夠批量生產、品牌能夠持續維護,就要有制度,就要對黨報內容生產的一些普遍性規律作出制度性安排。
今年要建設六項長效機制,為打造兩條品牌線構建制度保障。
1. 深入基層機制
“辦公到基層”活動在幾個主要采訪部門選點,繼續推廣。最終要求每位記者在其分工領域內選定一個基層單位作為聯系點,在那里安上自己的“第二辦公室”,每周有一定時間去“上班”;讓每位報社領導和員工每年都有一定時間在基層調查、研究、學習,真正懂國情、知民意、明形勢,培育起與人民群眾的真感情。同時,考核評價機制也跟進考慮,以有利于鼓勵記者編輯深入基層第一線。
2. 滿意度調查機制
改變辦報以少數人滿意為標準,要逐步建立滿意度調查機制。
(1)引入“影響力指標”。比如中央權威媒體對本報報道的轉載率。據不完全統計,去年《解放日報》稿件被《人民日報》轉載10篇,被《新華文摘》轉載27篇。今年起,每半年要統計這些影響力指標,作為衡量新聞宣傳質量的重要標準。
(2)引入專業市調。今年起,定期聘請社會專業調查機構,對黨報市場表現進行客觀評估。黨報只有贏得市場,贏得引導輿論的市場基礎,才能說是去滋養黨,而不是依賴黨的滋養。
3. 品牌研發機制
“解放系列”的四個品牌,每個都要成立品牌小組。每個品牌小組由一位報社領導帶領,由跨部門乃至跨報刊的人員進行柔性組合。品牌小組的功能是:
研究―研討欄目品牌的特性、規律,總結講評有關報道;
規范―在實踐基礎上形成該欄目品牌的操作要求;
培訓―根據不同品牌的要求,對有關采編人員開展專門培訓;
策劃―進行部分選題策劃,交由有關采訪部門落實。
4. 工作策劃機制
(1)選題招標制度。對重大題材、重要報道,采取公開招標方式,鼓勵采編人員打破條線束縛,自由組合,競標選優,提高記者“挑大梁”的積極性。今年重大宣傳報道任務繁重,但這也為鍛煉隊伍、鍛煉人才提供了難得的空間,為機制創新和調試提供了寶貴機遇。
(2)選題申報制度。記者可自報選題和課題,經過評審批準,可以請一段時間“采訪假”,帶著任務離開日常報道一段時間,報社保證其正常收入,以鼓勵記者真正走出去、沉下去、想深刻、出精品。
(3)新聞監控制度。除了自上而下的招標和自下而上的申報,還要在報社和部門層面建立選題監控生產機制,提高報社和部門雙重的選題發現力、原創力、策劃力和指導力。
(4)工作計劃制度。各部門每年要制定工作預案,經報社論證批準后執行,期末要進行考評。
5. 學習培訓機制
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市場分化越來越專門化、媒體受眾的閱讀要求越來越專業化,黨報和黨報集團的工作人員,除了較高的政治素質,還要提高專業素養,否則就會缺少敏銳性和辨別力,就會不?!盎蝿印?,甚至還會因為說“外行話”,為受眾所棄,為市場所拒。
(1)報社層面。要定期圍繞品牌建設、重大報道,組織專業和專題的新聞研討會,通過對各門類新聞題材、體裁的細化研究,使記者編輯做到心中有方向、報道有方案、版面有方略,減少和避免報道的簡單化和表面化。今年,將培育各類專門性業務平臺和專業性業務培訓,如最近成立了“改進領導活動和重要會議報道小組”,報社領導牽頭,由負責市委、人大、政府、政協及要聞版編輯參加,定期研討,率先探索,及時推廣。
(2)部門層面。要根據各自工作業務特點和隊伍建設需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開展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的學習培訓或業務沙龍。比如新聞編輯部的每月業務練兵要堅持下去,黨政部的“青年記者編輯沙龍”要開拓功能,經濟部是否可以提出讓每位記者編輯拜一位經濟學者為師,科教部的制定《科教衛報道手冊》的計劃希望盡快落實,等等。
(3)個人層面。對工作幾年后的年輕記者編輯,對他們遇到的“三年之癢”“五年之癢”或者說是“發展瓶頸”,今年起報社要為他們定期分析會診,評析作品,研討成長規劃等。
6. 交流互動機制
一直以來交流互動都是提高黨報深度的重要手段,是延展黨報引導力的重要途徑。
在這方面,今年提出“高低搭配”。
(1)“高”,就是名家。高端人物,明星人物,這些通常是獨家報道、獨特觀點的獨家信源,而且在輿論引導上,通常具有較大的勢能。黨報應該善于借勢,正面引導。
(2)“低”,就是民生。今年,要特別重視為百姓提供度身定制的生活和服務信息,成為他們須臾而不能離的生活參考。比如,要建立民生政策“自動應激機制”,及時解讀重大民生政策。
就黨報在社會上的輿論影響力而言,“高”和“低”都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3)形成黨報和黨報集團品牌活動系列。要利用市委機關報的優勢,加強與各方的聯動,調動整合社會資源。黨報要繼續開門辦報,加大對交流互動的制度支持,策劃組織好一批有創意有影響的活動,通過深度交流觸發深度碰撞,通過真情互動激發深度思考,通過創意活動引發深度關注。比如,辦好“文化講壇”“解放經濟講壇”“和諧長三角論壇”“名醫話健康”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延展黨報引導力,擴大黨報影響力。
今天,在某人的Blog上看到了一些關于“69圣戰”和批判90后的論文??吹搅司W上一些評擊90后與韓國人的內容新聞,我也有很多話想說。
上海世博會上舉行的韓流演唱會,因門票未按原公布的數量發行,一群女孩,為了爭奪購買門票去看那十幾位她們夢寐以求的“哥哥”們,引發了一場踩踏事件,讓我心寒的是女孩們竟然對保護她們的民警進行辱罵和毆打,是什么讓民警臉上充滿無奈與悲傷,是她們,是受民警保護的她們。尋找了很多關于此事的報道,各道一詞,我不知道所說的是不是事情正確的經過,報道上也沒有公布人員傷亡情況,我希望不會有人在這場事件中因此而喪生。
其實,我不恨全部的韓國人,我恨的只是那幾位毆打了中國婦女的韓國人,與一些只會炒作的韓國媒體。一些韓國的歌星丑陋的一面已經公之于眾了,為什么你們還是不顧一切的去愛捧,甚至為了幾個韓國的歌星來辱罵中國的世人,被打了還要向別人道歉,我相信這一定少不了90后的姐姐妹妹們啊。祖國的花朵不應該敬愛祖國嗎?有關心過時政和國內外的事嗎?前突后翹的,身體是成熟了,可思想上卻還是如此的幼稚。(因為女性比較好體現出話語的含義,請廣大女性同志諒解)宣言個性是好事,但也要理智,不理智,就是不成熟的表現,非常幼稚,什么事都不顧后果,不顧大局,我相信一個成熟的人。絕對不會做出類似的舉動,這是某人說的一句話,不是很深奧,通俗易懂,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做不到?
剛剛花了好長時間在壇上翻看一些關于90后的論文和發生的事件,我嘆服了,嘆了新聞上關于90后的都沒有好事,甚至不堪入目,打架,搶劫,吸毒,殺人,弓雖奸……,但我更服了我也是個90后,不得不承認我也是個90后,慶幸我受過些教育,不至于大好青春在監獄里度過,不至于成為上下樓鄰居飯后討論的熱點,卻成為社會大眾批判的群體之一(80。70后)。我替90后可憐,但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非主流,殺瑪特,這些流行漸漸在90后的群體里散開,一些盲目跟風的人陷如了其境,使得80和70后的人們看來不爽,一群另類,非大眾化的人,腦殘,再結合一些關于90后丑事壞事不雅的新聞,人們對90后的看法和觀點都一致,那就是這群人絕對有問題。真的,有時候我真的不想承認自己就是一個90后,在這樣的環境下迫使我想成為一位出眾非比尋常的90后,我堅信,一個讀過一百本國內外名著的人和一個讀過一百本校園小說的人站在一起所顯現出的底蘊和內涵會是截然不同的。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迫切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觀點得到認同。骨子里的不自信揣著濃濃的功利心,蒸騰出一碗膩歪歪的心靈毒藥。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后果,當今社會嗎?中國的教育制度嗎?誰知道!~
外國媒體整天都等著中國的花朵們犯事(也不例外70。80后的人),好去抄作,好去損中國,不論是誰,做好自己的本分,所以的所以,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能有點成績就最好,沒有也別給社會添亂,這樣就很好了。
寫這些是因為看了有關韓國與中國太多的新聞,始終是在韓國明星上引發的,不管怎樣,哈韓也好,哈日也好,哈臺灣也好,給中國丟臉的話就回家哈你爸條熱狗去。
求真務實 克難攻堅 力推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時期科學發展張增順 (8)
著眼當前 謀劃未來 努力實現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常吉 (11)
立足文化 依托科技 推動企業跨越式發展田海明 (14)
數字出版,我們共同的關注迎春 子樂 (16)
編輯要有“站位”意識——《談美書簡》編輯歷程的啟示郝銘鑒 (36)
立項帶動研發,策劃提升績效——試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語文教學內容集成方案”遲寶東 胡彥博 靳靈芝 (45)
文科學術論文摘要的正確寫法楊海文 (49)
大照片小照片運用實例任悅 (53)
學術期刊封面封底信息翻譯芻議王棟 (56)
淺談學術論文鑒審中的學術交流朱大明 (60)
淺析網絡時代電視新聞選題策劃與內容選擇——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為例李宇 (63)
對跨媒體合作的思考——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與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跨媒體合作為例鐘慧麗 (67)
略議3G網站的媒體特征與受眾本位的編輯策略韓冰 (71)
淺論編輯的情懷、理念與追求朱法元 (79)
淺談圖書編校質量審讀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李紅 倪春梅 (82)
找回工作中的真實馬學海 (93)
中國成為新聞出版強國的戰略思考柯維 (4)
加強總編輯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必然要求李朋義 (7)
與時俱進,履行職責,做好總編輯工作——出版社轉企改制后的總編輯工作高峰論壇綜述仁文 (10)
2010年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16)
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登記注冊工作總結會議暨人事處長培訓在寧波舉行仁文 (75)
企鵝出版集團調整全球業務經營架構王艾 (88)
整合媒介資源,促進媒體發展——訪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總編輯陸瑩吟春 (17)
關于中國編輯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吳平 (22)
編輯主體意識及其強化辨正吳有定 (25)
淺談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主要特點蔡雯 (29)
《選題論》再版瑣言趙航 (33)
知音共賞、優化升華的主導方——《方輿勝覽》部分編輯文件分析熊國禎 (36)
不朽的大師 永恒的傳奇——復旦版《中國科技的基石——葉企孫和科學大師們》出版札記賀圣遂 (39)
策劃出版“清華版工程碩士系列教材”有感宮力 蔡心奕 (44)
淺談外語學科學術著作出版孫玉 (46)
選題工作的方略與選題論證的工具楊九詮 (49)
淺議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五個方面——以中國新聞獎獲獎廣播作品為例王宇 (55)
收視行為“碎片化”背景下省級衛視的編排思路岳廣鵬 (59)
淺析個人博客助力圖書營銷的幾種方式——以部分暢銷書作家的新浪博客為例王立平 李軍蓓 (63)
正確設置議題,引導網絡輿論蔣瑋 (69)
圖書出版流程質控鏈的建立與實施齊學進 周曉洲 (71)
第二屆韜奮杯全國出版社青年編校大賽參考答案(2009年) (76)
第二屆韜奮杯全國出版社青年編校大賽答題情況分析魏運華 潘正安 李紅 (79)
永遠的情結張小平 (83)
啊,我那可愛的“紅氣球”瓜田 (85)
那濃得化不開的情誼——訪尼泊爾編輯家協會散記周百義 (86)
淺談互聯網時代青年編輯必備的職業素養蕭瀟 (89)
《咬文嚼字》批評的特色與意義陳信凌 熊婧婧 (92)
從中國走向世界:我國科技出版的發展之路——評《科技出版國際競爭力研究》謝新洲 (95)
關于出版企業資本運營問題的幾點思考柳建堯 (4)
商務印書館對促進國際出版文化交流的貢獻楊德炎 (7)
關于編輯創造力的思考賀圣遂 (11)
老樹新枝林正茂——訪江西教育期刊社社長、總編輯賀林香岑邊 (16)
論編輯風格的形成周蔚華 吳燕 (24)
論編輯活動的普遍屬性馬瑞潔 (27)
精心策劃 全程參與——以《我的事業是父親》為例潘煒 (34)
做好高職教材編輯策劃工作的思考郭慧珍 (38)
執行政策法規,做好醫學選題策劃——以人民衛生出版社雙效選題為例郭向暉 (41)
《重慶商報》的創新發展之路劉建春 (45)
彰顯檔案魅力 滿足文化需求——以《中國檔案報》副刊《檔案大觀》為例屈建軍 (47)
編導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要求及應注意的幾個具體問題孫玉雙 趙越 (50)
本土化:廣東南方少兒頻道的制勝策略張瑞紅 (55)
2009年度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初、中級)試題參考答案 (58)
旁搜遠紹 持之有故——評章宏偉《故宮問學》徐柏容 (64)
我們用什么來續寫文明——兼評《出版六十年編輯的故事》胡守文 (67)
海倫·斯諾與她的中國作品王芳 (70)
中國編輯學會第14屆國際出版學術會在南京召開 (69)
中國編輯學會第14屆年會優秀論文評選結果揭曉 (95)
首屆網絡編輯與網絡文化建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仁文 (96)
中國近現代美術期刊的歷史貢獻及研究價值盧培釗 (74)
高艷華與《五四飛鴻》董延梅 (77)
以人民大眾的利益為要求——鄒韜奮報刊編輯思想的核心及其時代意義袁新潔 (80)
編輯何以為“大”蔣子龍 (85)
是回憶錄,更是啟示錄——喻建章的《我的七十年出版生涯》編余札記張國功 (88)
我的愛與怕 張利 (93)
回顧與展望——堅定信念,振奮精神 確保新聞出版業健康平穩較快發展柳斌杰 (4)
探尋新規律 迎接新挑戰——中國廣播2009發展展望王求 (6)
創新經營 發展報業尹明華 (8)
推進三個創新,實現新的跨越彭波 (10)
2009年互聯網業可能出現的跡象吳徵 (11)
全國新聞出版(版權)局長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童文 (5)
、新聞出版總署、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向黃濤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童文 (16)
傳播動態 引領研發——《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舉行創刊50周年紀念活動齊蓉 (34)
敬告讀者、作者 (55)
第二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子樂 (59)
第四屆全國電子與網絡編輯年會在洛陽召開陳少華 (96)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轉變觀念,促進發展劉杲 (12)
編輯的使命——由兩本再版書談起李春林 (14)
改革開放30年校報編輯理念的發展創新汪保安 (17)
好書:體現著多重價值——參加“讀一本好書”有獎征文引發的思考薛正昌 (20)
“外向型”出版物價值的實現與提升——以《快樂漢語》為例施歌 (22)
策劃需明智 實現靠堅持——出版《現代經濟辭典》的點滴體會芮從東 (25)
圖書策劃五個“點”熊穆葛 (29)
生活書店的“聯合廣告”范軍 (30)
期刊編輯遏制學術腐敗的審稿實用方法劉芳 易冰源 (31)
傳統期刊網絡化拓展的有效范式徐小敏 (35)
創意時代的期刊創意楊青 (38)
轉制后少兒期刊編輯隊伍的培養和管理——以四川《少年時代》雜志為例史梅 (42)
社科學刊文前摘要需要規范化 (45)
弘揚文化 傳承文明 開掘創新——廣播評書節目制作的幾點體會鄒宇平 (46)
充分發揮電視評論的形象性優勢李冰 周鳳革 (49)
創作電視紀錄片的幾個關鍵點趙琪 張芳 (52)
把握重點熱點 有效引導網上輿論舒斌 楊國煒 (56)
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云——地方報業集團網站如何提高新聞影響力邱虎 (60)
報紙編輯出版業的新跨越——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報業全媒體數字采編系統嘗試“第二次跨越”田勝立 (64)
編輯素質與悟性修養鄭一奇 (66)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F0003)
陳廷一傳記文學系列 (F0004)
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出版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王一嬋 (72)
解析國外期刊動作的“規?;迸c“專門化”張守榮 (76)
美國雜志品牌延伸的新媒體轉向羅昕 (80)
報章文體的演進與形成
其實,報章文體并非梁啟超所獨創,這是一種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報刊文體,這種新文體的形成有著較長的演進過程,最早大概要算中國古代文人們寫的政論文章了吧。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著議政的傳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中國文人更甚。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國文人歷來有一種深沉的歷史責任感,中國文壇歷來洋溢著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弘大氣象。于是,以“言論報國”便成了一些文人實現政治抱負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中國的政論文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李斯的《諫逐客書》、賈誼的《過秦論》等就是古代政論文中的名篇。后來報刊上的政論與這種傳統的政論文相比,其實并沒有根本區別,可以說是由其脫胎而來的。
當然,報刊政論文體從中國傳統的政論文發展成為另一種獨立的文體,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它始見于外國人在華出版的一些中文報刊?!暗谝环葜形慕鷪罂恫焓浪酌吭陆y記傳》雖刊有言論稿,但均為闡發教義之作,未見有對政治時事的評說?!敝蟮摹啊稏|西洋考每月統記傳》辟有言論專欄,政治時事性很強,可說是最早重視政論的外人辦的中文報刊。但作者多為外國人,他們的中文水平不高,寫出來的文章詞義不甚可曉,也并未引起讀者的重視。此后很長時期所出版的中文報刊(包括由中國人所主編的報刊),均不設言論欄,政論也較少見。直到1872年《申報》創刊后,才把言論列為必備的內容,開報紙重視言論之風。此后外國人創辦的中文報紙《字林滬報》、《新聞報》等均仿效,一時蔚為風氣”。這些外報對推動這種政論文體的成長曾作出過一定的貢獻。“這些報紙曾經發表過相當數量的評論時政、鼓吹改革的文章,其中也有若干頗具見解的佳作。這些文章形式上有較大的自由,不拘一格,為適應不同讀者的文化水平,文字較淺顯通達。少見雕琢。政論文體的若干特色在這里已初見端倪。中國報刊上的最初的政論文體就是在這些報紙上產生的?!?/p>
遺憾的是,報刊政論文體并沒有從此一帆風順地發展下去。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報紙,“它們所刊的論說大多為應景之作和一些無關宏旨、格調平庸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對當時影響較大的八股文、桐城派古文有所突破,但這些舊傳統對它的束縛仍然存在”,在盈利的目標驅使下,報刊政論文體的發展不會太順利。而真正推動報刊政論文體向前發展的是國人自辦的報刊,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屬王韜的《循環日報》,王韜本人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報刊政論家。他不僅在實踐中為報刊政論文體的改革作出了榜樣,同時也對這種文體的寫作提出了指導性的原則。他在報刊政論文體的發展上功不可沒??墒?,由于受所處時代及真正的政論文體起步較晚等原因的局限,王韜的政論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一些被束縛的痕跡。真正對報刊政論在理論及實踐上有全面發展并且使之成為一種成熟形態的人,是梁啟超。
梁啟超與“時務體”
梁啟超主筆《時務報》時期,雖很年輕,卻早已是“康、梁”并稱、名聞全國了,尤其是他的那些以駢散合一、筆端帶有豐富感情的文字寫成的政論文體――“時務體”,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在《時務報》創刊號上,就有梁啟超的《論報刊有益于國事》、《變法通議自序》兩篇文章,他獨具一格的酣暢淋漓的新文體令讀者耳目一新。前者是梁啟超作為主筆登上中國文壇的一個開場白,他摒棄了一切陳舊的文章做法,開篇即開門見山地寫道:
覘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血脈不通則病,學術不通則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視肥瘠。漠不相關,語言不通,故閩粵之于中原,邈若異域。惟國亦然,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緣為奸,內外不通,故無知己知彼之能。而守舊之儒。乃鼓其舌,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
梁啟超開篇的這些“通塞”之論,實在是留給后人的至理名言,同時,也是他“時務體”的典范之作。而另一名篇《變法通議》,則更是將他的“時務體”展現得淋漓盡致。
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起。流質炎炎,熱冰遷,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烏,飛魚飛龜,袋獸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藉日不變,則天地人類,并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
文中所展示的“變”、地球之形成及人類萬物之進化,對于當時的國人來說還是極為新鮮的,梁啟超以他獨有的語言生動地將這一幅幅畫面展示給讀者。因此接受這天下之公理,一般民眾并不艱難。梁啟超的文字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給國人以極大的震動。《時務報》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銷量已突破一萬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一時間,“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更有對梁啟超的文章評價之高如此者,恐無人能及:
雷鳴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風云,震駭心魂,時或哀感曼嗚,長歌代哭,湘蘭漢月,血沸神銷,以飽帶情感之筆,寫流利暢達之文,洋洋萬言,雅俗共賞,讀時則攝魂忘疲,讀竟或怒發沖冠,或熱淚濕紙。此非阿諛,惟有梁啟超之文如此耳!
如此看來,報章文體在梁啟超主持《時務報》筆政時,已是頗具規模了,成為公認的維新派諸報刊的文章魁首。之后。梁啟超還經歷了《清議報》的過渡,但真正代表其成熟文風的,則是《新民叢報》了。
梁啟超與“新民體”
《新民叢報》的創刊,把梁啟超推上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無人能及的巔峰。相隔不到一年,較之于《清議報》上的文章,梁啟超的筆下顯得從容多了,“大概是從日本人的諸多翻譯中汲取了不少新的知識,由人類而環球,由環球而中國,由興衰而民族,由民族而英雄,總之寫的是屬于世界的人類文明史的興衰之別、‘新民之道’”。
自世界初有人類以迄今日,國于環球上者何啻千萬,問其巋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圖占一顏色者,幾何乎?日百十而已矣。此百十國中,其能屹然強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將來可以戰勝于天演界者,幾何乎?日四五而已矣?!?/p>
《新民叢報》的大部分文章都出自梁啟超之手,他的文字華美犀利,文風恣肆,筆鋒飽含感情。流亡生活不僅沒有使他步入頹廢,相反以其知識的廣博、新穎及筆力的雄健和推論的嚴密,聯想的奇妙而使眾多的年輕人傾倒。他無可爭議地成了中國“言論界之驕子”。難怪黃遵憲在《致飲冰室主人書》中贊嘆道:“《清議報》勝《時務報》遠矣,今之《新民叢報》又勝《清議報》百倍矣!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秉S遵憲還認為,中國幾十家報紙,“無一非助公之舌戰,拾公之牙慧”。至少。從形式到議論,中國的報章因之而“大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