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13:0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行業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鍛煉人際溝通能力,信息傳遞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為畢業生求職增加亮色,積累社會時間經驗。文秘教育專業十一個實踐性,操作性都很強的綜合性專業。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文秘學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取得成功的重要依托。
2.了解社會需求人是秘書職位和稱謂。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本次就業市場招聘會進行實地考察,可以零距離的獲得文秘人才在社會就業市場上的需求狀況,以及市場企業針對文秘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給自己一個恰當合理的價值定位,并及時根據市場所反饋的信息進行自我糾正與自我完善。
3.提高山東農業大學文秘教育專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進行招聘會市場考察,以小記者的身份和廣大企業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并且十分注重向廣大企業進行宣傳文秘教育專業。文秘學子憑借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較高的綜合素質給企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文秘教育專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這樣就有利于自己將來的就業,并且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做一個良好的鋪墊。
4.考察報告是作為秘書學課程的論文成果之一,是寫好畢業論文的提前演習。為設計秘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師教學,學生確定目標等提供參考。參與招聘會考察并且嘗試書寫調查報告可以培養自己的時間能力與寫作能力,而且可以豐富自己考察報告的寫作技巧。
二、畢業市場舉辦情況
此次畢業生招聘市場于三月八日在山東農業大學南校區體育場舉辦,招聘市場涉及300余家企業(大部分為山東省內,且多中小型企業)招聘主要面對農業,林業,水利工程等的人才就業。人才招聘面相對狹窄。
三、調查情況
我組首先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題,預定調查時間,然后于三月八日集體對招聘企業的工作人員盡心調研。調查情況如下:
據統計,本次招聘會共提供招聘崗位7000多個,來自全省17個地市,以及北京、上海、河南、江蘇等省外地區的350余家用人單位到會招聘畢業生,其中,菏澤、壽光、昌邑、泰安等地市的人事局專程帶用人單位組團參會。
在這些招聘單位中,有20家招聘文秘方面的人才。如菏澤開發區曹州農用化學有限公司,招聘文秘5人;山東勇進集團有限公司招人事助理、高級文員各一人;銀河紡織集團服飾有限公司招經理助理市場主管各一人;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招會務后勤和業務經理等等。從上述企業及招聘職務中,我們可以看出招聘文秘人才的企業是比較多的,而所需的秘書類型也是五花八門的。
此次調查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招聘文秘的數量、比重和所屬行業;文秘的類型、數量、及其待遇;單位對文秘人才的學歷、性別、專業能力職業資格證書、辦公自動化、外語、速記、雙專業雙學位的要求及比重:用人單位對文秘專業的了解情況。以及是否接受實習生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看到在來我校招生的380多家企業有20多家企業招收文秘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但苦于我校目前尚未有該專業的畢業生,所以許多企業都不是很理想,或者有的就選著比較優秀的其他專業的畢業生。
四、調查中錯在的一些問題
調查中還發現,文秘一發生了一種潛在的變化?,F在的文秘已不同于以往的文秘,現在企業要的是專業的文秘。例如一個與農業有關的企業,它會招聘懂農業的人,例如農學或種子專業的人才。而非簡單的會寫文章,會管理的人才。也就是說,更注重一個專業。所以,文秘具有極高的被取代性。所以我們要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方面涉及一些東西,防止知識的單一單調化尤其要懂得法律方面的知識,要知法、懂法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為社會及自己將來所在的單位謀取利益。
五、多方查閱
從人才招聘市場回來后,我們又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文秘教育方面的文獻資料以及關于文秘教育的網上的最新動態信息,了解文秘教育的最新發展方向及需求:為此,我們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對文秘類型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地理備課;地理教學;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既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的知識,學好地理既要有一定的理科基礎,又要有較好的文科素養。故很多學生都認為地理知識紛繁復雜,難以學好,是文科中的瓶頸,見到地理課就頭疼,就感到乏味。教師的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好。其實只要教師勤于探索,方法得當,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會到學習地理的趣味,是會改變這種現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下面筆者就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個人之淺見。
一、精心備課
正因為學生認為地理難學,地理教師才更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要認真吃透教材,理出每節課的重難點。認真分析學生,揣摩學生的難學點、易錯點和興趣點。認真思考,找到通俗易懂的教法,精心準備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有精心備好課,教師才能充滿自信、充滿激情地教學,才能更好地感染每位學生,教學內容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
二、充分利用直觀手段,化抽象為具體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很多知識要求學生有較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單純依靠學生的見聞和感受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各種直觀教具,或多媒體、幻燈片等教學手段,才能把內容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也才能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如筆者用籃球和墨水演示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看到地理教師拿個籃球進教室,演示還沒做,學生的眼睛就亮了,興趣也就來了。在講解“地球的運動”這一難點時,運用多媒體播放電腦制作的教學軟件,模擬演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一目了然。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集中,興趣盎然。假如沒有適當的教學手段,那這些課的內容是非常抽象難懂的,學生也會覺得非常吃力乏味,久而久之,對地理的學習就興趣全無了。
三、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
好多學生對地理沒興趣,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地理可有可無,學了沒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感到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地理,地理對生活有用,從而使他們努力學好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在學習“宇宙環境”時,要求學生比較現實生活中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日出日落時間的差異,根據月相推測農歷的日期和晚上的時間。在學習“交通線的區位”時,要求學生觀察描述家鄉交通線的路徑并說出路徑走向的原因。在學習“農業活動”時,分析家鄉農業生產的地理條件,要學生為家鄉農業的發展出謀獻策。學習“旅游地理”時,要求學生對家鄉的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進行評價等。這樣學生就會領悟到地理對各個行業都很重要,為了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生活,必須學好地理。有求知的欲望,學習興趣自然也就來了。
四、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摘要:以“寧波商幫文化”課程的教學實踐為例,從該課程開設目的、設計理念等出發,具體探討體驗式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應用和所取得的成效,為高職院校職業人文素養課程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 :高職院校;職業人文素養;“寧波商幫文化”課程;體驗式教學法
作者簡介:莊丹華,女,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和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3-0060-03
根據2014年5月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而這也是許多高職院校多年努力的方向。當前,隨著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招生人數迅速增加,分數線不斷下調,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偏低,由此帶來一系列教育問題,而對于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間的高職學生來說,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對固定,要引導提升其人文素養難度也很高。為了培養高職學生具備“高素質”,為他們成為“職業人”做好準備,高職院校有必要專門開設適合學生就業所需的人文素養課程,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感染、影響學生,提升其職業人文素養。如百年老校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該校以“傳承寧波商幫精神,培養現代商幫人才”為辦學特色,致力于培養具有現代商業意識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吃苦耐勞,并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為此,該校特意開設了“寧波商幫文化”課程,以幫助學生提高職業人文素養。為提高教學實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推廣使用了體驗式教學法。
所謂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皩幉ㄉ處臀幕闭n程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體驗式教學法做了深入的闡釋和演繹,經過幾年實踐,已取得明顯成效。現以該課程為例,探討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院校職業人文素養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寧波商幫文化”課程開設的目的與課程設計理念、主要教學內容
(一)開設目的
“寧波商幫文化”的開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職業倫理和良好的職業人文素養,使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具備或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和誠信、務實、協作的精神,并增強愛國愛鄉的情感;同時培養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理念與思路
“寧波商幫文化”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和現代商業意識,故不以知識點的講授和掌握為目標,而重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有所觸動,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全面實行體驗式教學,達到課內外、校內外有機結合,使以“創業、務實、誠信、協作”為核心的寧波商幫精神深入學生的心靈,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三)課程教學內容
1.課堂教學。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寧波商幫精神與人才培養、寧波商幫崛起的背景、寧波商幫的發展歷程、寧波商幫的典范人物、寧波商幫的經營謀略、寧波商幫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進行有傾向性的講授。
2.參觀考察。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由主講教師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考察寧波幫文化旅游區(含寧波幫博物館、江南第一學堂、包玉剛故居等),請資深講解員隨同講解,播放相關資料片,以從多個方位體會、感悟寧波商幫精神。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寧波商幫文化”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寧波商幫文化”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明確采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互動中體驗、實踐中體驗,逐步實現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且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使學習成為“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的循環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不斷厘清自身的思想認識,對“寧波商幫精神”產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師引導,學生主導
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加入教學進程,共同探討。一方面,組織教師對“寧波幫”現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統地研究,并結合其他商幫進行類比,貫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以真實的材料、生動的實例感染和引導學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老師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鄉的經濟、文化、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特質撰寫考察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講解交流,開闊眼界,并加深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交流方便,打破課堂的局限,建立課程網站,內容呈現方式符合學生課外學習需要,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同時,利用QQ空間等和學生加強溝通、聯系,拓展教學時空。
(二)校內課堂教學與校外參觀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參觀寧波幫文化園區,并請博物館提供導游和講解,實行現場教學,讓學生直觀印證教學內容,撰寫心得體會,從而對其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為此,“寧波商幫文化”課程建立了固定的實踐體驗教學基地:寧波幫文化旅游區(含寧波幫博物館、江南第一學堂、包玉剛故居等),在導游、講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證了校外教學的順利進行。
專門組織學生參加在寧波幫博物館召開的“2011全國商幫文化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是“新時期下商幫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研討會由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全國職業經理人協會聯盟、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寧波市職業經理人協會、寧波幫博物館執行承辦。本次全國商幫研討會有徽商、晉商、甬商、粵商、陜商、魯商等全國各地商幫積極與會,是國內商幫最集中、探討最深入的研討會之一,也是國內級別最高的商幫研討會。部分師生參加研討會的討論并作大會發言。
(三)課程教學與課外主題教育活動(現代商幫講壇)有機結合
現代商幫講壇以現代商業文化建設為核心,具體包括寧波商幫精神、商業經營之道、創新創業事跡、地域文化內涵等。主講人包括本?。ㄊ校幉ㄉ處?、浙江商幫等研究專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專家,本省(市)經濟研究專家,行業協會負責人,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的校友等。每學年開設10次以上大型講座,以達到進一步傳承寧波商幫精神,培養學生現代商業意識,營造出以現代商業文化(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的目的。
在兩年中,現代商幫講壇開設了20多場,所開設講座包括:寧波商幫在上海的崛起、保稅港區建設與寧波經濟發展、寧波商幫的經營謀略、寧波幫成長的土壤、家電業國際發展趨勢及國內發展現狀、學生理財規劃、寧波中小企業生存狀況與大學生就業、寧波市工程造價行業現狀及其發展研究、如何成為優秀的外貿業務員、甬商大講堂—放飛心靈、甬商大講堂—激情與理性、甬商大講堂——職業精神、甬商企業轉型升級與產品創新設計、從甬商成功的秘訣談大學生創業、高職學生走向職場融入社會之要領、寧波商幫文化與當代企業家價值、當代高職生如何適應民營企業文化等。講座與課堂教學互相補充、有機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給他們不同視角的體會與感悟。
(四)采用體驗教學評價方式
改變傳統的以考查知識點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體驗教學評價的方式,從注重結果評價轉化為注重過程評價,更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情感交流與理解溝通而不是知識的增減,更關注教學的互動過程而不是教學的知識授受結果,更關注師生在情境中參與的程度而不是結果的正誤。由單一的評價標準轉化為多元化評價標準,在學習評價上,采取包括課堂觀察、測試與練習、學生作品評價(小團隊考察報告加現場匯報)、學生體驗與反思(參觀心得等)等多元化評價標準,著重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期中考試要求學生介紹、提煉自己家鄉的經濟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學匯報;期末考試要求學生將參觀考察寧波幫文化園區的情況進行介紹,并結合每位同學的參觀心得,也制作成PPT匯報,與全體同學共享。考試成績由任課教師和學生代表共同評定。從任教過的班級來看,進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試學生普遍參與熱情很高,現場氣氛熱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效果
“寧波商幫文化”課程系公共必修課,計16學時,在模具、機電、電子、自動化、樓宇、企業管理、市場營銷、金融、投資理財、電子商務、應用英語、產品設計等10多個專業一、二年級學生中開設,5年來已開設百余個班級,學生數近五千人。就學評教的結果來看,基本上排名在前三分之一,而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這門課從一開始純粹的傳統課堂教學到實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受學生歡迎的程度明顯提高,有時甚至很熱烈;從學生的心得來看,體會明顯加深;學生能舉一反三,用以分析體會自己家鄉的經濟文化和共同的價值取向,說明這樣的教學改革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下面列舉幾位學生的參觀心得。
“包玉剛,邵逸夫……那一個個偉大的寧波名人,用他們堅韌不撥、努力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了很多的奇跡,并對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對中國教育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梢娊逃聵I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前進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這些寧波名人也確確實實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同時也把自身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大學生的我,通過這次活動,更是受益匪淺,對于未來大學三年有了更準確的規劃以及更明確的目標,說白了,人就這短短幾十年,我們應該實現自身的價值,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p>
“在這次博物館的參觀中,我學到了許多,堅持、努力是他們的精神;公平競爭是他們從商的原則;永不放棄是他們固有的態度;而扶貧救濟,更是他們內心的最真摯的表達。我們學習、生活,都應該不放棄,自信的面對一切?!?/p>
“通過這次寧波幫博物館的參觀,我認識到了從商的積極一面。我以前并不理解從商的真正含義。自從聽了商幫文化研討會后,我知道了,從商,就是把商人集結起來,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回饋社會,回饋消費者,努力把社會建設得更加美好。以前上商幫課的時候,一直都感覺到寧波商業歷史的魅力,在參觀完博物館后,我更加感到寧波商業實力的雄厚,我要努力學習商業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p>
從“寧波商幫文化”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感受到體驗式教學法的成果,教師陪伴和尊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肯定和支持,給學生提供各種體驗的方式和氛圍,極大地激發出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深層心理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職業人文素質,達到了教學的初衷。
關鍵詞:生產性;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崗位職業能力
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構架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必須緊跟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對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充分的研究與學習、吸收,在教學實踐驗證中不斷提升環境設計專業的“高層次、多維度、寬口徑、多平臺”的人才培養質量。而且環境設計專業的建設發展應以學科科研建設為根本性引領,以“學科科研驅動專業構建”“教師研究促進專業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工程實踐”這三大專業建設思路為主旨,強調本專業與其交叉專業的融通式共同建構,從而凸顯其專業建設雄厚而寬廣的學科知識系統。
一、崗位職業能力與課程系統精準對接
環境設計專業的整體構建應體現開放融通的學科特點,強調創新能力培養、對接職業技能標準的環境設計課程知識體系,深化以“理性教學、夯實基礎、鼓勵創新、整體設計”為主題的1~4年級的精細化本科教學改革方案。整合課程、精煉主干、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即形成以“現代室內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小型建筑設計”三大設計課程群為主干核心,技術類和人文類課程為兩翼的“一核梢懟繃⑻迨?、研究型、蕦Щ闹R框架體系。其次,須積極探索分階段和多層次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設計實踐教學的主導地位,啟發學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體到抽象”“設計理論鏈接設計案例操作”的專業認識規律,籍此形成由認知實踐、工程實踐到真實項目設計、畢業設計的完整實踐學習過程。另外,還須積極建設制度化的國際聯合教學平臺并開展校內跨專業的課程設計、校企合作交流設計,綜合塑造“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施工設計”三大職業崗位群,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內生性培養。通過設計課程教學、設計工作坊課程、企業贊助課程、競賽課題導入課程、校際聯合畢業設計課程等多種形式,加強實踐性教學的力度和厚度。在環境設計專業建設過程中,亦可延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和職業界人士為環境設計專業師生提供最前沿、最實用、最經典的學術講座,以建構濃厚的“學術型、研討型、實戰型”設計教學氛圍與人才培養機制。
在制定專業課程系統、綜合素質培養與多方面能力訓練方案的過程中,可在參考國家重點院校相關課程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多輪式深化研討,充分論證與修訂完善環境設計專業吻合社會人才需求要點的動態式培養計劃,以更好地體現“應用型、高素質、重復合、促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促進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綜合提升,推動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質量與三大崗位群職業能力要求的精準對接(見表1)。具體的建設措施包括推進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全面轉向具有互動特征的、師生開放探討的研究型教學,加強實驗性、主題性課程的建設,深化畢業設計及設計報告的質量管理以及學生設計工作室建設等措施,積極推行“實驗設計工作坊”“設計創新孵化器”等創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機制,開辟第二課堂,培養專業拔尖的學生,且進一步通過教學設施的重構、實踐基地及企業導師的拓展,為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營造綜合的工作模擬氛圍,幫助其自主創業。
二、支撐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條件
(一)構建一支富有“創造力、研究力、實踐力”多元化結構的教師團隊
環境設計專業師資應具有多元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高素質特色,“自強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應是教學團隊成員所共同推舉的大學精神和教學文化,即不僅追求設計理論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設計實踐底蘊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須形成一支學歷、職稱和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專業梯隊,專業教師亦應具有較高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水平、穩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統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責任心對每個教學環節進行認真實施,為培養優質的應用型環境設計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還應持續不斷地培養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積極鼓勵他們參與社會項目的設計,或采取與企業合作等方式,將其設計實踐的經驗、體會融入課堂,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積極摸索出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平臺國際化、師資隊伍多元化、優秀生卓越培養持續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構出一個科學、合理、系統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群。
(二)搭設一個富有成效的“三位一體”式專業發展支持架構與系統平臺
1.教學改革支持
(1)學校層面可通過招生就業渠道、實習渠道調研用人單位和實習單位意見,并召開相關工作研討會,反饋至環境設計專業的職前培養;學校須鼓勵環境設計專業進行深度的行業和社會調研;應適時組織召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會,組織商討人才培養的修訂,邀請學科專家、行業專家參與相關討論,聘請相關專家審定修訂后的人才培養動態方案等等。
(2)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加強高水平課程建設。以精品課程、MOOC課程、微視頻課程等教學資源建設為龍頭,鼓勵環境設計專業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課程資源數據庫建設,比如展開校級精品課程立項建設,積極鼓勵其申報國家、省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并予以資助。
2.裝備條件支持
(1)基礎性設施建設。在實驗中心建設方面,結合設計教育類的特殊性,學校應整合校內資源,創建集教學實訓、教學模擬、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開發等多個功能于一體的設計基礎實驗中心,該中心由學校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實踐能力訓練服務。
(2)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特質的特色性設施建設。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學校統一規劃、統一預算,對于重點專業方向(如室內設計方向、建筑設計方向等)特色發展的專業實驗室予以支持并采取優先建設的原則,持續加強環境藝術設計實驗室、建筑材料與結構設計實驗室為主導的設施建設。
3.經費重點支持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建設所需的實踐條件、圖書資料、師資引進等費用,學校根據規劃,統一預算,進行資助,對重點專業方向執行優先預算、優先資助的原則。
三、全方位吸引優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過加強招生宣傳,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過獎、助學金,國內外合作交流等激勵措施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通過與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及環境設計企業、建筑設計企業、工程施工企業、創意文化企業、產品設計企業等合作單位采取委托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持續吸引與保障優質生源,同時也可為其解決高層次設計與管理人才的緊缺問題。
(一)制度
1.激勵機制回饋優秀學生
建立與學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適應的環境設計專業招生工作制度,如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對高分考生的獎勵力度,凡達到省一本線被正常錄取并報到入學的考生,即可獲一學年學費獎勵;亦積極回應考生的關切,發揮新媒體在招生宣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優質師資吸引高質學生
建立開放、多元、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從國內外重點引進具有教授職稱和博士學位的學科帶頭人;扶持并創造條件使相關教師晉升職稱;實施學院“特聘教授崗位制度”。保證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師源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德才兼備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為吸引全國及本省的高質量優質生源提供師資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學生
利用社會資源,拓寬學術交流的渠道,了解學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寬知識視野,建立長期與國內外著名院校、同類院校、專家學者的信息聯系和學術交流機制,建立與行業企業緊密的合作交流機制,為學生的個性成長與共性發展提供廣闊舞臺。
4.師生互動關愛就業學生
通過進一步完善合理的學生成長制度機制,開拓創新,團結協作,加快改革與發展步伐,鼓勵教師加入各類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并兼職或擔任專家評委,不僅能夠提升本專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更能為學生的就業鋪設通暢的管道路徑。
(二)措施
1.以實踐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學質量
在切實保證基本教學要求的同時,結合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大力推進設計實踐教學改革,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創新研究型的實驗性設計教學項目;在管理運行方面應建立時間、空間、內容“三維”開放的公共運行管理機制,以滿足不同個性、不同水平、不同時間安排的學生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在完善“1+2+1”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通過教學計劃的修訂,優化課程組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專題設計,進行從課堂匯報、設計報告到實踐成果的綜合評定,由此完善環境設計實踐課程的系統性,提高實驗性設計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2.以課程建設為依托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加大實驗性與主題性教學的力度,增設實驗性藝術綜合設計、時尚設計等教學專題,并逐漸向研究型課程過渡。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從高等教育學學理的層面進行課程的全面整合,確立課程標準,重組課程結構,擴充教學資源,改革課程設置,凝煉課程內容,注重原創性的課題設計與作業編排。擴大現有任選課的門類,增設講座、報告和交流課程。加強各類設計社團的體系性建設,如景觀設計社團、室內設計社團等,強化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
3.以產教融合作為支點開發設計實踐教育
構建實驗、觀摩、校內實訓、考察、實習、研習相結合,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積極探索定崗實習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為主線,以藝術設計實驗、創新和操作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完善、拓展、建設等方式,建立實驗型、創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內實驗室,以彌補一般課堂教學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時,鼓勵師生帶著專業研究問題和項目深入企業,詳細了解企業的生產、建設、服務、管理和運行規律,掌握企業各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將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崗位實際需求相結合,鼓勵師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相關調研報告,收集形成相關教學案例,取得相關專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行業資格證書。
四、環境設計專業培養實效的評估機制
評估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能否達成,關鍵在于“三個強化”,即強化環境設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專業建設的合理定位,并強調“兩個突出”,即突出專業的內涵建設和突出專業特色發展。同時,構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以推進本專業設計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設計教育質量;建立與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依據培養目標以及產學研結合標準、人才培養對設計產業發展的適應性等對本專業辦學狀況進行“評價與診斷”。
本專業評估流程中的自評報告是自評工作的文字表現形式,應對照指標要求,通過舉證的方式,詳細說明為了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所開展的各類各級評價評估方式與效果,以及教育教學實踐與取得的成效,以闡釋本專業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以及目標達成的程度?,F場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實本專業《自評報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了解《自評報告》未能反映的相關問題,對本專業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程度做出判斷,并明確指出本專業存在的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通過《自評報告》與《現場考察報告》,進而輸入得出本專業的《認證報告》,以全面評價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即說明定期評價培養目標的達成度以及定期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的制度、機制是否已形成,同時,必須詳細闡明培養目標的制定過程、持續修改過程中行業和企業的介入情況(見圖2)。
關鍵詞:日語;商務實踐;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169-02
一、日語商務實踐課程的意義
傳統的日語教學課程一般設有基礎日語、聽力、口語、寫作、翻譯、精讀、語言文學課等語言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授知識,讓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對話、寫作、聽取、讀取信息、翻譯等形式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內容設置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但是大部分畢業生進入企業后發現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并不是以其原始的面貌出現在業務文件里。任何一個企業也不會給你一道填空題,讓你選擇合適的副詞進行填空。也不會給你一道閱讀理解題,問你“這個”指的是哪個。而是讓你直接去接電話、傳達內容、收發郵件、做會議記錄、制作報價單、甚至是讓你制作PPT并站在大家面前進行展示演說等。這些內容對于新入職的員工來說,確實較有難度。雖然大部分日企在新員工入職時會進行統一的培訓,但是如果在校期間接受過商務實踐類課程培訓的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時,其理解能力將大大高于普通學生。
針對這類問題,解決校企間存在的距離,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踏出校門的時候掌握日企相關的基本知識,很多學校開設了日語商務實踐課程。這種實踐課程超越了書本、課堂和學校的局限,使學生能夠利用專業知識拉近與社會的距離。教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只是做出適當的指導和說明,學生則是課程的主體,實際動手動腦來進行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商務實踐類課程,學生不但可以在學校里接觸公司日常業務的常見文件類型,并懂得如何解讀和制作。還能夠了解日企員工的從業常識、日本商務禮儀等。在實踐課程中掌握的知識能力由于具有容易與現實接軌的性質,可以大大增強日語系畢業生的工作競爭能力。所以說,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在校期間是否參與過實踐課程,在就職和實際工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日語商務實踐課程的種類及應用
日語系實踐課程與理工科不同,不是研究學科本身的內容,而是將日語作為工作、交流的工具進行實踐操作。而這其實正是回歸了學習日語最初的目標,還原其作為交流工具的本質。即使是對將來準備考研、或者進行日語其他相關內容研究的學生來說,這種實踐類課程也是接近企業業務流程、了解日本企業文化的機會。學校根據學生的日語水平高低將實踐課程分為商務場景會話實踐、商務文檔實踐、商務綜合項目實踐、商務禮儀實踐、商務翻譯實踐等。根據授課內容既可以將課程安排在實踐學期(有的學校叫做小學期、第三學期),也可以安排在理論學期。例如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有專設的實踐學期,時間在第二學年開始的前一個月,一般為8月中旬到9月中旬。共有四個教學周,實踐課程當中,學時最多的課程每天4個學時,一個月可以達到80個學時。
商務場景會話實踐主要設置在大一的實踐學期,此階段大一學生掌握了簡單對話所需的至少1800個單詞和150個副詞與語法,大部分人接近N3水平。在授課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會話范本,使學生模擬商務場景制作簡單的會話并進行發表。這種實踐課程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書寫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事實證明,從大一開始接受這種實踐訓練的學生,到大四的時候對于會話發表已經能夠輕松駕馭。
商務文檔實踐主要是鍛煉學生對日文辦公軟件的處理能力,內容主要有日文錄入、日文word文檔處理、日文PPT處理、日文Excel處理、日文Outlook使用方法等內容。這類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學生進入日企后能夠迅速適應工作。這個環節能夠為日后的商務流程和商務禮儀課程起到鋪墊作用。商務綜合項目的課程內容在處理過程中需要制作多種日文文件,商務禮儀課中由于包括求職等內容,需要制作個人簡歷,這個時候日文辦公軟件的處理能力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
商務綜合項目實踐。以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為例,使用的是日語綜合項目實訓的全日文教材,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日本企業日常業務的流程并參與其制作的過程。每年的實踐學期都會對即將步入大四的學生開設這門課程。教材中將日企分為酒店業、IT業、會展業和旅游業四個行業,學生也分為四個方向進行授課。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利用Excel、World、PPT、Outlook、等辦公軟件制作提案書、會議記錄、日程安排表、宣傳手冊、報價單、問卷調查、進展報告書等日企常見文件。綜合項目實踐課程不但為學生提供使用日語的場景還能鍛煉學生處理日企日常業務的能力,這種課程將會是今后日語商務實踐課程的主流方向。
商務禮儀實踐課程主要針對高年級學生開設。以提高畢業生就職競爭力、了解日企文化、了解日本商務活動流程等為教學目標。著重對學生的禮儀、敬語、著裝、書寫簡歷等方面進行指導。并且為了讓學生早期適應面試場景和流程,課堂上要進行模擬面試,學生從準備面試到面試當日以及面試后續工作等內容將會得到系統地培訓和練習,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面試的各種形式并且掌握面試技巧,進而提高其成功率。
商務翻譯實踐。目前商務翻譯實踐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普通的翻譯教材,前期學習翻譯理論及技巧,后期進行翻譯實踐演練。因為翻譯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相對于其他課程教材來說較為容易找到。但是翻譯實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較多問題。例如,學生進行分組會話時,總會出現只說日語和只說漢語的學生,真正能得到翻譯方面實踐的學生只是少數。此外,還會出現樂于翻譯和積極上進的學生總是演繹日方人員和翻譯人員的角色,而成績相對較差、沒有學習積極性的學生總是喜歡挑選漢語的角色。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做較多的工作,注意提醒學生調換角色,平均分配角色,兼顧大多數學生的實踐需求。商務翻譯的場景安排一般分為機場迎接、酒店入住、工廠參觀、業務洽談、雙方會議、公司聚餐、觀光旅游、機場送機等模塊。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商務日語實踐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應避免出現教師在前滔滔不絕,學生在下昏昏欲睡的情形。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如需分組完成任務時,教師應做好相應的考核標準,并且將個人得分和小組得分進行分別管理,最后按照計算公式得出個人得分。評分時可以分為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三個部分。但應注意各自的比例,教師評價應維持在60%以上。
在分組過程中應將專業成績較好的學生與較差的學生適當搭配,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實踐課程最后應以成果物的形式結課。成果物可分為紙版成果物、電子版成果物、錄像、發表、照片等多種形式。教師應根據課程需求在大綱中對成果物要求進行明確說明。成果物評分細則以及得分應與最終考核標準一致。
授課教室應有投影儀、音響設備以及電腦、電源接口等設備。最近也開始有學校為教室配上Wifi,這對實踐課程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如果有會話發表、場景表演等內容,應選擇講壇面積較大的教室。授課班級人數可以按照普通日語授課班級劃分,不可合并班級。實踐證明,如果實踐課授課人數超過30人,不但授課教師難以掌控課堂,每個學生獲得實踐及發表的機會將會減少,教學效果較差。因此商務日語實踐課程在授課時學生人數不宜超過30人,以20~25人為佳。分組時也應控制人數,可根據授課內容不同靈活分組。
如果有校外實踐例如企業參觀、實地考察等內容時,應注意學生安全,合理安排路線,并配有相應的參觀報告或考察報告等考核項目。
四、日語商務實踐課程面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日語商務實踐課程仍處于起步階段,其授課形式及內容各大院校各有千秋。但是目前面臨的問題仍有共通之處。首先,師資問題。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就職于學校,企業經驗較少。對于日本商務禮儀以及商務流程等知識,很多教師也是通過書本上得來的理論知識。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時,有些老師顯得力不從心。很多教師雖然專業知識過硬,但由于實踐課程經常涉及到跨學科、跨行業的內容,因此很多教師在處理問題時經常會出現現學現賣的情況。作為改善措施,教師除了增加有關商務方面書籍的閱讀量,更應該到實際的企業當中鍛煉。當然,這不能缺少校方的支持。教師既可以利用假期到企業實習,也可以以一個學期為單位長期在公司實踐。只有培養出復合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復合型的學生。這是前提,不可缺少。
其次,在硬件設施上應配套。由于商務實踐課程涉及到文件處理、PPT展示、發表模擬會話、進行模擬面試等內容,如果教室硬件設施不配套,課程實施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如果要開始日語商務實踐型課程首先應完善教室的硬件配套設施。
當然在教材不足、合作企業良莠不齊、課程內容未形成體系等方面仍需不斷改善,筆者相信今后商務日語實踐課程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注釋:
①學時為45分鐘.
②以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日語系本科學生為例.
參考文獻:
[1]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務人才需求與商務日語教學改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2).
[2]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日語系實訓系列教材開發.劉子璇[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
關鍵詞:高校教師;勞動力市場;薪酬
一、行業基本狀況描述
1998年大學擴招使得高校數量、招生數明顯上漲;然而教師數卻增長緩慢,基本維持在每年10%左右,與80年代前期較接近。直接導致高校生師比急速上升,大大刺激了對高校教師的需求。盡管在2003-2005年短短兩年間高校教師數量激增241 181萬人,但生師比仍有逐年遞增的趨勢。
同時,高校教師隊伍學歷構成也發生了變化,2003-2005年間,擁有博士學位的高校專任教師數量增加2%,碩士學位增加3%;擁有本科學位的減少4%,??埔韵聞t減少1%(表1)。高校教師隊伍,尤其是綜合性、研究性高校的教師隊伍越來越趨于高端人才化,高學歷趨勢加強明顯。高校教師需求之大,學歷之高,很少有行業能與之匹敵,理應是高端薪酬形象。然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
的2002年全國平均工資前15位的行業數據,高校只位于第10位;日常經驗也顯示,相同高級別學歷的畢業生,似乎更愿意去咨詢、投行這樣的高薪高強度行業,選擇從事高校教師的并不占多數。個人以為,在這樣的職業選擇中,薪酬指數的高低起了很大作用,是對高校教師這一行業實際與心理預期差距的反應。
相關研究也發現,高校教師對目前收入的滿意度并不高。黃瑛(2005)對高校人力資源激勵制度的相關調查研究表明,高校教職工對激勵制度最為不滿的正是薪酬制度(薪金和住房福利)。朱新秤、卓義周(2005)對廣州市大學青年教師收入滿意度的研究:采用五點式記分法,滿意度為3.07,處于中等。2004年高等學校收入分配情況調查組對北京、上海、吉林、湖北、四川27所地方大學的教師對收入滿意度的調查分析結果是:對收入滿意的教師僅占30.8%,不足1/3。
二、我國高校教師薪酬制度
(一)50年代的供給制向工資制變化
1954年起高等學校建立并實行全國統一的工資制度,將仍實行供給(包干)制待遇的人員一律改為工資制待遇,廢止工資分計算方法改行貨幣工資制,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全國高等學校教職員工工資標準表修訂為貨幣工資標準表,并執行國務院的物價津貼表。高等學校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包括工資標準表中的貨幣了水平,但工資結構沒有變化。
(二)1956年第一次全國工資制度改革
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統一的等級工資制。1956年國務院先后下達《國務院關于工資改革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工資改革中若干問題的規定》。取消物價津貼制度,形成了之后長達30年之久的全國統一職務等級工資制。高等學校工資制度則實行分類管理:高等學校教職員工工資標準表分為行政、教學、教學輔助人員三個工資標準表,采取一職數級,上下交叉的辦法。其中,《全國高等學校教學人員工資標準表》共分12級,相比以前的工資制度加大了級差,減少了級別。1978年起,高等學校全面實行了獎勵制度。對附加工資采取隨工資增加逐步沖銷的措施,未恢復獎勵制度的高校大部分職工實行了年終獎。
(三)1985年第二次全國工資制度改革
建立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期以職務工資為主的結構工資制。1985年出臺的《關于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問題的通知》,結束了整整執行了33年的職務等級工資制,實行以職務工資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工資制。同年的《高等學校教職工工資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對高等學校教職工工資制度隨之進行了改革,教職員實行以職務工資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工資制。結構工資由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津貼和獎勵工資四個部分組成。
(四)1993年第三次工資制度改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引入津貼制度的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工資制。制定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此次工資制度改革明確了事業單位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特點的工資制度,與國家機關的工資制度脫鉤。高等學校工作人員基本工資制度參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制定并實施。對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三種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實行不同的管理辦法。1999-2000年前后,隨北大清華之后,我國眾多大學進行了校內崗位津貼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崗位津貼制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變了以往單一等級職務工資制的分配方式,使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教師收入大致分成以下四塊:
1.基本薪酬。在高校,教師的基本薪酬主要是指基本工資,是教師薪酬中的固定部分。按國家有關規定,根據職稱、年限確定,即專業技術職務工資。
2.崗位津貼。
高校教師的津貼通常是指崗位津貼,它是教師薪酬中可變動部分。據統計,在薪酬中30%-40%為基本薪資,60%-70%為其他,崗位津貼則是后者中的大頭。
3.福利。
高校教師的福利部分包括住房補貼、節假日工資、醫療保健、養老保險、公積金等。
4.額外收入。
通過創收帶來的額外收入包括不記入崗位津貼的課酬,如成人培訓、承擔課題等所帶來的收入,也有一些教師以開公司的方式獲得兼職收入。
三、薪酬比較分析胡敏(2003)對我國高校教師工資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教師工資差異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職稱以及職稱聘任的時間,而性別、學歷以及年齡等,并不是影響工資差異的主要因素。但學歷和年齡并非對工資影響弱,只是它們的影響已經被歸于職稱和職稱聘任時間中了。國外學者則發現科研的影響特別重要:Gomez & Balkin(1985)認為大學教師收入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在一流刊物的文章發表;Hansen(1988)將影響大學教師薪酬因素的理論分為三類:外部因素、市場競爭和制度力量。其中,外部因素的觀點認為,大學教師整體的報酬水平取決于州撥款公式的改變等外部因素;市場競爭的觀點重視學術勞動力市場中教師供需關系;制度力量的觀點則指出工資是管理者強化教師行為規范的手段。
此外,還發現了諸多影響高校教師收入的其他因素,Sowell(1975)指出婚姻狀況是不可忽視的因素;Linda(1988)從性別的角度研究教師收入差距;Ransom & Michael(1993)研究了資歷的消極影響,為促使基礎性科研的發展,學者們認為應當增加這方面教師的報酬,David, Jerry &Sheldon(2001)對此進行了分析。以上基本從教師個人的各種因素來分析收入差距,Levernier & William討論的卻是AACSB(American Assembly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認證對不同學校教師工資水平與學科差別的影響。對于教師工資領域的精簡與倒置問題,Lillydah(1992),Jennings Jr(1997),Haskell(1998)等都進行了探討。
(一)國際比較
數據來源:原始數據來源 世界銀行(World Bank)
1.美國。美國的研究型高校的四個級別中存在明顯或是固定的亞級別,除了行政職位級別和薪酬外,各級別中的教師是一致的。工資實行年薪制,根據個人不同的背景設置不同的年薪,不存在各種形式的補貼,教師根據每年所取得的成就獲得相應的加薪。
美國高校教師工資水平與其他白領行業比較,教授工資高于所有白領(參見表3、表4),校內教師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其他人員。
2.法國。講師和助理教授的職位逐漸退化,由在讀的博士生擔當。教師分副教授和教授兩類,在副教授和教授中根據工作年齡和學術成就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亞級別(表5);法國高校教師的薪酬是采取職務等級制,根據教師所處的級和等,設定相應的薪酬,在薪酬結構上采取寬帶津貼結構。法國教師工資根據“一般公務員工資指數”來確定并與物價指數掛鉤。大學教師的月薪一般在2-3萬法郎之間,待遇很高。
3.德國。
高校教師可以分成兩個層次:教授和學術中層。教授是學術權威和特權階層,一方面負責科研和教學活動,安排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擁有穩定而優裕的生活條件,幾乎都是終身的國家公務員。教授一般分成等級分明的三類;學術中層是高校中的骨干力量,位于教授之下的教學科研人員,根據被聘資格、工作任務、工資待遇、勞動關系、工作合同期限以及職業前景等可以分成四個等級(表6)。學術中層任期制的公務員,并以謀取教授職位為最終職業目標。
德國教授的工資由基本工資、工齡工資和家庭補貼三個基本部分構成。教授依據工資等級一般被稱為C2教授、C3教授、C4教授,其中C4教授級別最高(占大學教授的55%),他們的含稅起點工資比非教學科研人員要高出近30%。還可以通過與學校的談判而獲得特殊職位津貼。
4.印度
印度高校實施的是時間等級工資制度,教師的薪酬結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基本工資和各種補貼,其中基本工資又包括起點工資和年度增額工資。教師的工資從最低起點工資到峰頂工資按照定期增額的方式增長,不過不同職稱的起點工資和年度增額不同。高校教師收入水平在印度國內都屬于中上階層,教師的生活條件優裕。
5.中國。我國研究型高校的教師職務等級一方面與美國相同,四個級別并存,但所不同的是助理教師、講師、副教授和教授一般是依次遞進的,并明確規定從講師一級級晉升的各種條件,包括工作年限等。另一方面,為了體現同一等級中教師收入和貢獻的不同,教師職務等級中也劃分成不同的亞級別,這與法國的制度非常相似。但與以上4國高校教師相對優越的生活水平相比,盡管近年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純粹計算工資收入,仍處于中等水平(表8)。這導致很多優秀的畢業生不是選擇出國,就是擇業,同時很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師也紛紛選擇“跳槽”,使得現期和未來的教學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高校教師的薪資水平僅僅位列第16,與第一位的證券業差距將近一半,收入在平均收入超過3萬元的各行業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這幾乎與高校教師高學歷性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圖3中筆者選取了幾個學歷構成與高校教師最為接近的行業來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看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新興行業(證券業、軟件業等)發展涌現甚至超過了已有行業。高等教育行業在21世紀初期平均薪資還是介于金融業與計算機業之間的,但是2003年證券業與軟件業從行業中的興起,成了獨立的力量跑在了高薪的前面。而高等教育業的薪資水平雖然見長,但是相對緩慢,在05年已經落在幾個行業的后面,06年差距更為明顯。
除去可以明確比較的薪酬不算,高校教師還有其他的經濟吸引力嗎?也許可用“機會收益”來概括。但是機會收益是因人而異的,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結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職業風險小。與其他職業相比,高校教師工作相當穩定。國內大部分高校未完全市場化,用人體制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時代色彩;并且這個職業對從業者有較高的要求,就業門檻逐年增高;從資產專用性的角度講,教師在高校期間所獲得的技能具有非常強的專用性,離開高校這個舞臺,將很難有用武之地。這從客觀上形成了對高校教師的職業保障,否則很少有人會安心在教師這個行當發展。2)閑暇的價值。從勞動時間看,高校教師制度內一周的平均課時一般不會超過6節,每年2個月的寒暑假,有相當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從勞動過程看,高校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享有很高的自由度,不必執行類似其他行業的每日8小時工作時長。3)個體需求層次的滿足。工作動機的非貨幣化,工作的創新性與挑戰性。4)隱性收入,類似于政府官員行為中的尋租。
參考文獻:
[1] [美]博格斯著.知識分子與現代性危機[M].李俊、蔡海榕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北京市經委勞動工資處編.工資改革與結構工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遼寧省教育廳赴美高校人力資源配置與管理培訓考察團.美國高校人力資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訓考察報告[J].遼寧:遼寧教育研究,2001,(8)13-18.
[4]胡敏.高校工資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
[5]果永毅.法國教師待遇不低.環球時報.1999-08-20.
關鍵詞:林業教育;生態環境;專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蘇的森林覆蓋率、林用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在全國分別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個“資源小省”。但江蘇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把江蘇變成了“產業大省”:2004年,江蘇林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五位;苗木,面積全國第一,產值全國第二;“十五”期間,全省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楊樹成片林面積和蓄積量、林木種苗花卉面積、銀杏面積、以楊樹為主的人造板年產量,列全國第一位,其中,林業技術人才功不可沒。
生態環境是當今世界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改善生態環境,夯實國民經濟發展基礎,2004年,江蘇省開始實施“綠色江蘇”行動,這是我省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其主體是植樹造林,目標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0%和40%。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撐。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目前人才嚴重不足。由于種種原因,江蘇的林業人才已出現斷層現象,有的地區40歲以下的專業人才幾乎為零,有的林業場圃甚至沒有技術人員。因此,培養生產一線的林業技術人才已成為重要課題。據江蘇省林業主管部門估計,“十一五”期間,全省共需各級各類林業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業管理人才1800人,專業技術人員4100人,專業技能型人才8100人。
這是江蘇省林業職業教育建設、發展的機遇。作為江蘇省內高職高專中唯一的專業,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江蘇林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責無旁貸,也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一、已有基礎與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礎。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林業專業創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蘇除南京林業大學外,唯一開設林業技術專業的學校。經過近三十年的辦學,目前在省內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畢業生遍布縣、鄉林業部門,是江蘇省基層林業隊伍的主力軍,為江蘇林業發展做出了公認的貢獻。專業擁有一支產學研結合的師資隊伍,積極從事科研推廣和產業開發工作,已擁有3項國家發明和新型實用專利,獲得江蘇省、鎮江市科技進步獎3項,開發形成了“無土草毯”、“彩葉苗木”兩大產業,并積極開展林業實用技術培訓,近5年來,培訓已達1000多人次。現為教育部林業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全國林業職教分會常務委員單位、中國林學會化學除草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江蘇省林學會理事單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②實踐教學條件的先進性和工位數需要進一步提高;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建設目標與重點、內容
1.建設目標。堅持“三農服務”的辦學宗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之路,創建“五段遞進式”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把本專業建成國家重點專業,在全國職業院校同類專業中起引領示范作用。
2.建設重點。①利用校內實訓基地、職教集團、校外合作企業三個平臺,創建“五段遞進式”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②園林植物栽培教學工場、植物工廠化育苗技術實訓中心,建成國內一流。③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建立一支“雙師”教學隊伍。④以“技能包”為核心,以4門優質課程為重點,構建課程體系。⑤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提升三農服務能力。
3.建設內容。①教學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植物工廠化育苗實訓中心:A建設目標:示范實訓基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建成特種園林園藝植物的種苗中心,成為引領“彩葉苗木”等地方特色產業升級的龍頭。B建設地點:校本部和農林科技示范園。C建設內容:總投資290萬元,其中省財政資金140萬元。新建4000m2智能溫室,分為:設施播種區(200m2)、微體扦插區(600m2)、組織培養區(700m2)、種苗嫁接區(500m2)、設施栽培區(2000m2)等部分。D建設功能:本中心集實訓教學、技能培訓、科技研發、種苗生產等為一體。滿足專業的植物種苗工廠化繁育、設施環境調控、管理養護等實訓需要,具有80位學生同時實訓的工位數;成為植物品種開發、繁育技術研究的場所,并向社會提供技術培訓和優良種苗。園林植物栽培教學工場:A建設目標:示范實訓基地。建成國內同類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種質資源庫和教學標本園,成為江蘇省“彩葉苗木”、“室內空氣凈化植物”、“觀賞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設地點:主校區和農林科技示范園。C建設內容:總投資440萬元,其中省財政資金140萬元。分植物引種區和栽培開發區兩個部分:植物引種區,200畝,建設期內,實現林木種質資源1800種(品種)、觀賞草種質資源220種(品種)的目標;栽培開發區,100畝,分設施栽培和大田栽培兩個區域,重點圍繞“彩葉苗木”、“室內空氣凈化植物”、“觀賞草”三類植物,建立較為先進的栽培技術體系。D建設功能:具備園林植物引種、示范、推廣和產業開發等功能,成為集教學、實訓、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基地。具體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滿足園林技術和林業技術以及相關專業教學實訓需要,具有120名學生同時實訓的工位數;二是開展園林植物引進、擴繁和鄉土樹種開發等科研活動;三是向社會提供園林實用技術培訓和優良苗木。②師資隊伍建設:以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為核心,堅持“專兼結合”的建設方針,建立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項目期內,師資隊伍培養計劃如下:A專業帶頭人: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副高及以上職稱,“雙師”素質。能正確把握專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地區和行業企業對專業發展的需要,能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和教學計劃,具有全面實施專業教學的能力。B骨干教師:分別為《林木種苗生產》、《林木培育》、《森林保護》、《森林資源清查》等4門專業主干課程負責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副高及以上職稱,“雙師”素質。能配合專業帶頭人實施專業教學,制定計劃,能把握本課程的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并負責相關課程年輕教師的培養。C行業專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職教師:通過學院“茅山能人”計劃聘請能工巧匠。要求在創業教育、企業運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測繪等方面中具有一項專長。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或技師。其中“創業教育”必須具有成功創業經歷者;“企業運作管理”為企業管理階層人員;“苗木培育”、“森林測繪”必須為第一線技術人員,具有較高的實踐水平,能獨立承擔實踐教學任務。D“雙師型”教師:每學期選派教師,通過校內實訓基地鍛煉、職教集團成員單位企業掛職、新農村建設蹲點等途徑,切實提高實踐水平。實現“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80%以上的目標。
三、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改革
1.建立“五段遞進式”的全程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提高就業競爭力,本專業在校內實訓基地基礎上,借助職教集團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實施全程實踐教學辦學模式。
林業技術專業“五段遞進式”全程實踐教學模式:
第一段:1~3學期。校內實訓基地。以“管好一棵樹,護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課余時間,管好責任苗圃;根據行業崗位技能標準要求,理實結合,開展專業實踐實訓教學,切實掌握職業技能。
第二段:4學期上。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根據“高級種苗工”要求,開展實踐實訓。
第三段:4學期下至5學期上。進入遞進式提升階段,并開設新內容。
第四段:5學期下。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根據“高級營林工”、“高級森林管護工”、“森林資源檢測技術人員”的要求,開展實踐實訓。
第五段:6學期,校外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2.構建以“技能包”為核心的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參照國家林業行業工種以及江蘇就業狀況,確立了構建以“技能包”為核心的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以及目標崗位(表1)。
3.課程建設目標。根據本專業就業崗位面向,確立《林木種苗生產》、《林木培育》、《森林保護》、《森林資源清查》等為項目課程,按照學院“優質核心課程”、“精品課程”的要求進行建設,制定課程標準,編寫以“技能包”為主的工學結合活頁教材和技能實踐訓練方案。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公共管理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其具體目標見表2。
專業核心課程實行以技能考核為主、理論考試為輔的成績評價體系。制定技能訓練項目以及考核標準;理論考核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可以采用開卷、論文寫作、口試、分析考察報告等形式。
4.服務“三農”能力建設。①推廣林業實用技術,致富當地農民:依托專業技術優勢,展開“紅葉石楠繁育技術規程”、“無土草毯生產技術規程”研究,實現生產標準化;依托“植物工廠化育苗實訓中心”、“植物栽培教學工場”,進行綠化樹種研究開發,選育1~2個優良鄉土樹種,進行擴繁技術和栽培技術研究;篩選室內空氣凈化植物,為“室內綠化”產業提供技術支撐。②開展林業職業技術培訓:項目期內,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開展林業技術人員和新農民培訓,通過三年努力先后為江蘇省培養了1525人林業人才。③開展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與西部地區5所職業院校同類專業建立交流合作關系,對口支援,為其提供實訓、專業教學資源等服務。④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建設:組織本專業師生積極參加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新農村示范點建設,進行村鎮規劃設計和農民培訓,提供綠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