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7 03:11: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造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評價幼兒美術創造力應以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為依據,綜合判斷。首先,興趣是幼兒美術創造的基礎。應在培養幼兒興趣的基礎上,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心。濃厚的興趣能夠促進幼兒學會不斷感知和聯想,通過色彩、線條、圖形等審美情感的過程,發散思維,最后創造出形象的過程。其次,評價幼兒美術創造力必須借助思維能力以及進展水平這兩個尺度。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的引導,使其學會將腦海中的形象和場景通過流暢的線條以及圖形表現出來?;蚪o出兩張相似圖片,讓其找出異同,引導其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這些手段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二、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創造性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創造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這個創新型社會要求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2.創造性的培養是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富有創造力的美術作品體現了一個人的個性、情感、自我價值。幼兒美術教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應應用不同表現方法,通過繪畫以及手工作品來開發幼兒的智力、創造才能以及審美素養,引導幼兒運用線條、色彩等,自由大膽地地表現其對世界的認知,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必不可少。3.幼兒階段是創造力開發與培養的黃金階段,通過美術教育這一手段來教育幼兒,既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發展需要,又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人的要求。
三、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的可能性
1.幼兒的自發性。幼兒的自發性源于他們由興趣而引起的創作的欲望。這種自發性會讓幼兒專心于美術的創造,在自發性的引導下,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其思維的靈活性。因此教育者找到激發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發性的正確方法,就會使其在美術創作中自發表現成為可能。2.幼兒的創造性的想象。幼兒不會受到條條框框限制,想象力奇特且大膽,幼兒這種突出的創造性想象較強是因為其思維發展水平比較低,不能用抽象的思維推理和思考,而這也是想象的基本特點。而想象的特點和幼兒思考問題方式相符。3.幼兒的表現欲。幼兒不像成人一樣有那么多的顧慮,他們不會受到習慣和規矩的制約,表現欲比成人強,他們與眾不同的想法中更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而美術活動中自由開放的環境給幼兒提供了良好的表達機會,幼兒的表現欲可在美術創作中得到滿足。因而教育者若給幼兒提供自由發揮創造的環境,并加強引導,激發其表現欲,就能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五、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的培養的方法和途徑1.尊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表達和表現方式,給幼兒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空間。2.將幼兒美術教育活動和幼兒園的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游戲中既能獲得快樂,又能學到知識。3.肯定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作成果,增強其自信心。4.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5.帶領幼兒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6.以幼兒年齡及性格特點為依據采取不同教學手段。幼兒的繪畫能力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涂鴉期、基本圖形期以及涂繪期。教育者應針對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的不同繪畫能力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合理的教學方法。7.運用不同的繪畫形式來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教育者應利用幼兒日記、主題畫、自由剪紙等不同形式的繪畫來激發幼兒的興趣。8.對幼兒加強情感教育,激發其創作靈感。情緒情感不僅會影響幼兒美術創作的欲望,還會影響其創作內容。當幼兒情緒高漲時,就會富有創作激情,思維也較活躍,有利于其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四、結語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科學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邏輯的嚴密性,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創造素質中的特殊地位,數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前蘇聯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最合適的學科是數學和物理.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未能充分發揮數學教育在培養學生創造素質方面的作用,這種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數學教育改革,應把現行教學大綱所提出的學生幾大能力的培養提高到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高度上來認識,用以指導數學教學實踐.我們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教育的陣地,要更新觀念,不斷改進方法,使學生受到創造素質的教育,為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作出貢獻.本文就數學創造教育在當前應當確立和強化的幾種觀念,作些探討.
一、非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觀念
非邏輯思維包括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和數學審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覺、靈感思維在人的創造思維能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審美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之間的橋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法國數學家彭加勒認為,數學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功能的綜合.真正有創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嚴格思維,又善于不嚴格思維的人.這實質是說在數學創造發明的過程中,既包含非邏輯思維,也含有邏輯思維,且非邏輯思維占據優勢,是邏輯思維主導下的非邏輯思維,兩種思維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和作用,創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數學的創造發明過程往往是先通過形象、直覺、靈感、審美等非邏輯思維迅速找出問題的突破口,再通過邏輯思維作出嚴格的證明.非邏輯思維是打開數學創造大門的鑰匙.
數學王子高斯認為:發現和創新比命題論證更為重要,因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補行證明往往只是時間問題.許多數學家總結發現真理的過程是“長期積累,偶爾得之”,“大膽猜想,嚴格論證”.這就說明數學真理的發現取決于非邏輯思維,而真理的論證則取決于邏輯思維.如當代數學家納爾遜1983年指出:“與一般n維空間不同,在四維空間中至少存在兩種不同的微分結構.”四維空間的這一奇妙性質,立刻轟動整個數學界,沒有很好的非邏輯思維能力,作出這樣的判斷是難以設想的.再如非歐幾何學的建立,完全是人們追求簡單美的結果,這說明有美感才會有數學創造.
中學數學雖然對社會來講,一般不會有客觀上的創新結果,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對于培養其創造素質是極為有利的.長期以來,人們在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視邏輯思維,過分偏重于演繹推理,過分強調形式論證的嚴密邏輯性的嚴格作用.數學教育僅賦予學生以“再現性思維”的嚴重弊病,對非邏輯思維的認識不足,忽視形象思維在創造中的作用,忽視直覺思維的頓悟作用,忽視數學審美的橋梁紐帶作用.甚至認為數學思維只有邏輯思維,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素質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在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非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數學美的鑒賞能力,要把純演繹式的教材體系,還原為生動活潑的數學創造思維活動.揭示思維過程,講清概念的來龍去脈,利用數學中的“形”,創造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形象、直覺思維訓練,設計問題對學生進行猜想的訓練,使數學教學成為“再創造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數學創造教育的目的.
二、數學語言能力培養
的觀念數學語言是科學語言,它的符號與圖形都是用來表示數量與空間形式及其關系的,是認識量與空間形式及其關系的有力工具.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載體,語言可促進思維,深化思維,思維又可創造語言.
數學語言的發展與數學思維的發展更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如數的發展產生了復數語言,而復數語言的發展又產生了復變函數論這門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數學學科.數學語言所表達的創造性的數學思維過程,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創造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數學語言具有準確、抽象、簡煉和符號化等特點.它的準確性可以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學生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的培養,它的簡煉和符號化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規律,也有利于思維.一個公式、一個圖形勝過一打說明,符號公式的和諧與簡潔美,有利于學生記憶、有利于分析問題、有利于計算和邏輯論證.如學習復數時,“1<|z|≤2”所表示的意義,若用日常語言說明就較麻煩,而懂數學語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維恩圖表示集合間的關系,使抽象問題變得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掌握其內在聯系.
學生語言的發展就是思維的發展.一個人沒有很好的數學語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創造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學教學就是傳播數學語言,要把數學當作一門特殊的語言來研究,要確立數學語言培養的觀念.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形成,重視數學語言與日常語言間的轉譯,重視符號圖式的表示和運用以及知識網絡縱橫交錯的聯系.如會用符號語言列方程解應用題,會用函數語言描述運動模型,會用邏輯語言論證,會用計算機語言指導計算.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還存在著不重視數學語言培養的現象,如有的學生對數學問題表述不清、認識模糊,這一問題較為嚴重地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用數學語言分析和解決量與空間形式方面的問題的能力,應成為數學創造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非智力因素培養
的觀念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活動起著促進或阻滯作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頑強的意志能促進數學創造,甚至可以彌補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態度和習慣則會阻礙和干擾數學學習和創造.許多人有較好的智力因素和學習條件,但沒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一個人的創造素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智力因素承擔著加工和處理知識信息的任務,非智力因素在創造過程中起著動力性作用.從培養人才來看,只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才會產生高的創造效應.
可喜的是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現象.用紀律、分數、名次、向家長告狀等簡單方式來代替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書”,不管“育人”,不注重數學教學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師表作用,這都是不符合現代教學要求的.我們在教學中應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育人因素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培養,自信心和頑強意志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肅認真的作風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創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數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和行為觀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在廣大教師頭腦中確立,“重教輕學”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老師貪多求全,一味講解,拼命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思維沒有得到充分展開,知識僵化,依賴性強.這種“注入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相悖的,嚴重阻礙創造思維的發展.
要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要當好引導者,重視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和探索問題.數學教學是揭示數學思維過程的活動,教師要充分暴露思維過程,使數學教學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創造民主課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互相爭論,互相啟迪,這樣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如本世紀末30年代后期法國出現的著名的“布爾巴基”學派,就是由一批年輕人經常集會,在一起探討各方面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取得的數學成就碩果累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再創造,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有利于培養數學能力,特別是創造性能力.
五、確立數學應用的觀念
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觀念.有人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也有人說數學是科學的仆人,不管怎么說,其意義都是說明數學應用于一切科學,數學的創造都是其物質性的,它來自于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又為生產和生活實際服務.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生產力,數學教育不僅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數學教育必須面向大眾,聯系實際,注重數學的應用價值.長期以來,我們數學教育是以概念和數學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以及例習題的純形式數學的模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嚴謹的枯燥形式出現,與實際應用脫離較遠,與當今世界有些發達國家的注重實際、聯系生活的數學教育相差甚遠.學生在課堂完成純數學的學習,沒有一點實踐環節,畢業后應用能力普遍較差,這種理論脫離實際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當今社會無處不用到數學,計算機知識、概率統計、線性規劃、系統分析等等現代數學知識在經濟建設中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數學教材必須改革,要重視應用,拓寬知識面,突出“數學建?!?,引入“問題解決”.數學教學要加強實踐環節,要用數學語言描述現實世界的一些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建立模型,解決問題.這不僅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而且有助于學生靈活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對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觀念
數學思想方法是人們對數學知識的本質的認識,是數學的思維方法與實踐方法的概括.數學的知識內容始終反映著兩條線,即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每一章節乃至每一道題都體現著這兩條線的有機結合.沒有游離于數學知識之外的數學方法,同樣也沒有不包含數學方法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寓于數學知識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突破往往導致數學知識的創新.如數學中的優化思想、模型方法、統計思想在經濟建設中的廣泛應用,從而誕生許多新的數學分支;再如尋求“高次代數方程求根公式”的問題源于16世紀,在其后的300年中總有不少著名數學家為之不懈地奮斗,但直到19世紀法國數學家伽羅華創立了“群論”的思想方法以后,才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
關鍵詞:撰寫意義 如何撰寫 經驗總結 案例型
一、論文撰寫的目的及意義
從教師來講是提高自身素質和適應能力的需要。教育科研能加速教師的成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撰寫論文的過程,就是教學業務水平、理論研究水平和寫作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就是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和升華的過程;就是從經驗型“教書匠”向研究型專家轉化的過程。要實現好這一轉化就必須走教育科研這條充滿挑戰和智慧的道路。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如果你想讓教師上課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從學校來講:這是增強競爭能力和發展后勁的需要。教育科研能造就名師,可以創造名校。
從學生來講:學生是教育論文的直接受益者。我們教師所寫的教育論文,大多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經驗總結,或者是對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從實踐中來,又運用到實踐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學生。
二、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的方法
(一)經驗總結型教育論文的撰寫
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是中小學教師和領導最常寫的一種教育論文,它將在教育(包括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實踐中,獲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體會、認識或教訓,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使之成為條理化的理論性總結。
(二)案例型教育論文的撰寫
1.案例型教育論文的類型
案例型專業論文,其關鍵詞是案例,主要包括:課題實踐案例、教育敘事案例、說課案例、課例評析案例、教育教學片斷反思、課題活動心得體會、教改感悟、問題探討、教育現象引發的思考等。
2.案例型專業論文的格式與寫法
案例型專業論文的表現形式體現為多樣性,寫作格式也很靈活,經過羅列、歸納、整合,我們分類來看:
(1)課題實踐案例的寫作格式:可以參照調查報告或課題研究報告的寫作格式
進行。
(2)教育敘事案例=背景+事件敘述+反思評述。
(3)課例評析案例=課例+評析。
(4)教育教學片斷反思=片斷+反思(歸入3)。
(5)課題活動體會=活動+體會(舉例:《換一種方式來教育》)。
(6)教改感悟=一兩個鮮活的小故事+一段感悟總結。
(7)問題探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8)教育現象引發的思考=教育現象引發較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有普遍意義,反映本質問題的話題。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 論文統計與分析 研究熱點 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是專業的教學類期刊。該期刊精選并全文轉載全國歷史教育專業期刊及教育類綜合期刊中的歷史教育論文。這些轉載論文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能更好地透視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年度熱點。本文將以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為研究樣本,通過不同角度的統計分析,探究2015年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熱點,并據此展望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度全文轉載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統計與分析
1.欄目設置情況分析
欄目設置情況可以較全面地體現期刊的辦刊宗旨和辦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學科的研究傾向和研究熱點,起到引導讀者閱讀和指導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了25個與中學歷史教育相關的欄目,全文轉載了98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從表1可以知道,論文轉載數量比較多的欄目是《教學研究》《學科視點》《教學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的與中學歷史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多達11個,具體為《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概念教學》《學科核心素養》《歷史教師專業成長》《價值觀與歷史教學》《探究教學》《問題教學》《教學目標確立》《高三復習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和《歷史故事運用》。其中,專為歷史學科設置的專題欄目有《歷史教學設計》《歷史概念教學》《價值觀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師專業成長》和《歷史故事運用》,一共轉載了16篇論文,其他專題欄目則是歷史與地理兩個學科共有。在這些專題欄目中,每年都出現的是《高考試卷評析》欄目。與2014年的專題欄目對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更加重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教育價值觀以及歷史教學方法等研究。
2.源雜志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數量分析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來自25種不同的期刊(見表2)?!稓v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教學月刊》的論文轉載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轉載了45篇論文,大約是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46%。由此可知,這三大期刊是宣傳和促進我國歷史教育發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教學與管理》《中小學教師培訓》《江蘇教育》等教育類期刊也發表了一些高質量的歷史教育論文。
3.作者情況分析
(1)作者合作情況分析
統計分析論文作者的合作情況,能直觀地認識全國不同單位之間在歷史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交流狀況。在《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里有16篇合作論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門與普通中學的合作論文有7篇,約占總數的44%。在合作論文中,同單位以及同省不同單位合作的論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論文有6篇,占合作論文總數的37.5%,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長。歷史教育研究應該提倡跨地區、跨單位的交流探討,利用信息化條件更好地開展歷史教學研討,通過不同活動與全國各地的歷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發文分析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所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的作者來自80家不同的單位。其中,有2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分別是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和四川省成都樹德中學,還有16家單位被轉載了2篇論文,分別是北京市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福建省寧德市教師進修學院、江蘇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科學教研部、浙江省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省大港中學、江蘇省常熟市中學、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高級中學、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3)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的分布情況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布局特點。由表3可以知道,《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所轉載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集中分布在江蘇、浙江、北京、廣東、福建、上海和四川這7個省市,說明這7個省市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熱情較高,狀態活躍,在2015年發表了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蘇、浙江、北京3省市所發高質量論文數量排名前3,表明這3個省市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水平較高,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門和歷史教育工作者對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視。
(4)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分布
根據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的系統歸屬能夠知道,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生力軍分布在哪些單位系統,不同單位系統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活躍狀態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大致可分為高等院校、普通中學、出版社和編輯部、教研部門四大類,本研究中這四類單位系統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別是32.65%、50%、2.04%和15.31%。據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學歷史教育的主陣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門的研究者也成為研究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主體力量。
二、2015年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點
1.歷史課程研究
“當學生完成學校歷史課程的學習后,他們應該知道些什么?他們能夠做些什么? 如果學生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后僅僅積累了一些需要記住的歷史事實的話,那是遠遠不夠的”[2]。歷史學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而中學歷史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承載功能。一節好的中學歷史課,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而且還應該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馬維林、黃敏指出:歷史教學的最高目標應該是價值引領。歷史價值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求真、揚善、唯美的情懷,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引領學生感悟時代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各國文化和關心人類共同命運(第6期)*。唐琴、石曉健認為承擔公民教育任務的歷史課堂忽略了“人”,弱化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價值;把歷史學科教育價值概括為“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歷史價值判斷能力的孕育”;主張通過構建學術性課堂促進學生歷史知識、學科素養和歷史意識的發展,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時代觀,倡導適應時代需要,符合社會進步和世界潮流的價值立場;認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構成了21世紀歷史新課程基本的“時代性價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歷史教學中“一分為二”式的評價過于簡單化和公式化,簡單套用“一分為二”式的評價導致了歷史教育價值缺位;主張歷史教師就應該大膽摒棄“一分為二”式的中庸評價方式,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表明我們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是真正用價值引領學生(第6期)。歷史教育是一種歷史認識教育。歷史課程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陳志剛認為歷史教師應當在課程實施中進行正確的歷史認識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富于社會批判和建設精神的現代公民素養,獲得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第6期)。王鳳俠也指出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習者健全成長,對其靈魂以價值引領;歷史課僅有史實、僅做事實判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價值判斷;歷史教應抓住歷史認知和價值觀沖突的問題鍛煉、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第5期)。
歷史教育總目標的實現需要具體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徐賜成認為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教育目標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問題,擬訂教學目標應該是教育總目標在具體教學內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擬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有完整的教育視野,從教育教學的本義出發關注學生的主體認知地位,以歷史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為本。他認為歷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續文化傳統,二是增進社會理解,三是資佐現實發展。歷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標理論研究為據,把握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大致發展線索,了解教學目標分類學的基本思想(第7期)。
2.歷史教學策略研究
“教學策略是教學步驟、方法、手段或技術的總稱”[3]。歷史學是一門富有生命力與思想的人文學科,時間跨度大,文化內涵深厚,因此歷史教學總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難以深刻理解歷史現象,不能生成復雜的歷史思維。要解決這些教學困惑,郭子其認為教師應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學策略,通過營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位置記憶,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習得遷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創造性思維(第3期)。歷史教學不可能依靠灌輸得到理解和內化,需要師生交流對話與教師的適當點撥。方穎基于對話教學的新型教學形態研究了“心理契約”理論下的高中歷史對話教學策略,認為在對話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責任感和共情心”為基礎的“心理契約”,有助于師生相互理解,增強交流意愿,實現思維交互和情感共鳴,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提高教學有效性(第7期)。盧曉華認為點撥法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借助“互動”“情境”和“評價”等手段幫助學生回到歷史現場,在看似淺顯處點撥使學生逐漸深化認識,在思維盲點處點撥使學生厘清分析路徑,點明歷史線索,掃清思維盲點(第6期)。為了實現課程目標系統,幫助學生形成對所學知識的整體認知,陳善松和吳國雄倡導整體性教學策略。他們建議在實際教學中,不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都從學科系統和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整體認知建構,通過整體設計教學目標、整體梳理歷史脈絡以及整體認知歷史要點進行科學、有效的歷史整體教學(第9期)。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4]。要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生成復雜的歷史思維,郭子其認為歷史教學應該重視詮釋方法的價值,引導學生將自我的經驗與智慧融入歷史發展進程中,設身處地地理解歷史,以獲得豐富而開放的意義,從而達成深度認識,獲得明了的歷史見解(第11期)。沈素英則認為歷史教學應該站在文化視野的高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學生釋放潛能的文化背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組、整合與探究,將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培養能力與提高認識并重,融合理性與人文精神,開闊學生眼界,啟迪學生智慧,促進學生掌握方法、形成價值觀和確立人生目標與理想(第8期)。
3.歷史教學方法研究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習慣于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學科概念、觀點和原理,如果學生記住了這些知識,并能在各種測試中準確地予以復述,就被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然而,這樣的“掌握”是受到質疑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知識的學習并沒有觸及理解過程及學生內在洞察力的培養。所以,陳新民認為應該重視歷史教學設計和開展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跨學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問題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第4期)。為使歷史探究性學習更有效,更好實現歷史課程目標,作為歷史課堂的主導者必須在學習主題、課程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問題情境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設計、開發和重新建構(李南亮,第4期)。歷史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的設置應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事實性問題入手,設計解釋性問題,進而推進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逐步思考,形成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提升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其中,事實性問題是基礎,解釋性問題是深化,評價性問題是升華。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你有什么啟示”“你怎樣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問題時才不會出現啞口無言、信口開河、語無倫次、生拉硬拽等現象(吳波,第5期)。
4.歷史教育測評研究
表現性評價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方法,正逐漸成為高中歷史學科學業評價的主要方式。表現性評價的標準稱為表現性評價量規。馬曉麗認為一個完整的表現性評價量規應該包括活動主題、評價內容、權重設置、程度描述、評價標準、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法和評語建議,在創制表現性評價量規時應注意把握好適切性、可操作性和參與性原則。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經驗和實踐總結,她提煉出的表現性評價量規程序為解讀課程標準、確定評價內容、明晰要素特征、選擇量規類型、描述評價等級、擬定評價量規以及修正完善標準(第2期)。
每年高考過后的全國熱門話題之一就是對高考試題的評析。中學一線歷史教師通過研究解讀并借鑒文章對高考試題的評析,可以深刻認識高考試題的總體面貌及其命題趨勢,把握不同題型并總結其答題方法,從而進一步反思和改進往后的日常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備考指導。馮一下認為2014年方法類試題數量急劇增加,這將導致史學方法類試題作為一類相對獨立的試題出現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并推動高中歷史教學重視史學方法滲透。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化對方法目標的認識,更多地了解史學方法,科學地制定史學方法教學策略。(第1期)郭子其J為高考歷史試題品質的優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歷史思想與價值來考查歷史思維,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卷Ⅱ第40題強調歷史人物的活動與人的歷史思考,強調時代特點與思想內涵的歷史性思維,強調思想價值的滲透與思維能力培養,富有歷史的時代氣息,考查了多樣多層的創新思維能力,而且試題設問具有開放性,關注考生的鮮明個性,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第12期)。
四、結語
根據《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5年全文轉載的歷史教育論文數據統計發現,一線歷史教師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主體,教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院校,也是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見明顯的變化規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況增多;標注參考文獻的意識較弱,但這種情況正在好轉。與此同時,被轉載論文的平均引文數量和引文比例,說明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研究還處在主觀總結為主的“經驗型”階段,而非“學術型”階段。
據此,筆者對歷史教育刊物、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群體提出以下建議:一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負重任的開拓者。從現有的情況看,一線歷史教師仍將是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群體,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門的歷史教育研究者仍將肩負著將歷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處的任務。研究者還應關注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加強對歷史教育主體的研究。二是歷史教育期刊為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臺。雜志需要關注理論又重視實踐,亦要呼吁關注中西部地區的中學歷史教育現狀,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視,也可以以雜志為媒介,加強東、中、西部研究者之間的交流。
[ 注 釋 ]
[1]張家輝,哈斯塔娜,喬麗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獻計量學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幼兒教育論文開題報告
1.選題依據及研究綜述
(一)選題依據
幼兒教學不僅對教學內容的知識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時對教學過程的娛樂性與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兒歌由于其結構簡單、語言愉悅等特點更能夠為兒童所接受。從前人的研究經驗來看,兒歌教學主要可以分為兒歌學習與兒歌創作等兩種形式。其中兒歌的學習能夠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而兒歌的創作則是對幼兒的語言理解、語言組織等能力進行綜合訓練。此外,此種形式更能夠增加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感,對其后續的學習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從幼兒兒歌創作的意義以及其具體的教學過程來對兒歌創作教學法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續的學習與工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二)研究綜述
幼兒有著自身的學習心理特征與學習特點,因此幼兒教學與傳統教學有很大的區別。近年來針對幼兒教學的文獻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在幼兒教學方式研究、兒歌創作與教學模式等。
2.課題的基本內容
本文所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對兒歌創作小學應用進行理論分析。從理論的角度研究幼兒的學習與心理特征,并對兒歌創作教學的優勢進行分析。
第二,對目前兒歌創作教學的實踐現狀以及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問題對后續的兒歌創作教學法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對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體實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課題的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本文研究重點為對兒歌創作教學法的系統梳理以及此種方法在幼兒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本文的難點在于相關的研究較少,此種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完善的教學體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提出兒歌創新教學法,并系統研究其在幼兒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同時對其教學設置以及注意事項進行研究,能夠直接指導相關的教學工作的開展。
4.論文提綱
本文研究提綱如下:
摘要:
關鍵詞: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目的
1.2 研究內容與意義
1.3 文獻綜述
二、幼兒教學特征分析
2.1 幼兒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兒教學特征分析
三、兒歌創作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
3.1 兒歌創作對培養幼兒識字能力的作用
3.2 兒歌創作對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作用
3.3 兒歌創作對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作用
3.4 兒歌創作對培養幼兒成就感與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兒歌創作教學法構建及其注意事項
4.1 老師-學生互動模式
4.2 學生-學生互動模式
4.3 家長-學生互動模式
4.4 老師-家長互動模式
4.5 注意事項
五、總結
參考文獻
5.進度安排(包括文獻查閱、方案設計與實現、實驗與計算、論文書寫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參考文獻
[1]林俏霞. 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文學課程中的兒歌創作訓練[J]. 教育教學論壇,2014,01:249-250.
[2]楊寶風. 兒歌創作新探[J]. 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02:78-79.
[3]鄭黎麗. 基于兒歌特質進行兒歌創作[J]. 語文建設,2012,22:26-28.
[4]周思締. 譜寫孩子心中的歌——與師范專業的學生談兒歌創作[J]. 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8:17-21.
[5]陳小芳. 兒歌:灑向童心的種子[J]. 思想理論教育,2005,10:62-63.
[6]王巍. 小學兒歌教育實踐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7]陳喬芬,郭富生. 激發說寫興趣 引導兒歌創作——《六個矮兒子》教學賞析[J]. 云南教育,2006,11:38.
當前,從音樂教育論文的總體情況來說,實證性音樂教育論文相對薄弱一些,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顯得不足,這同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夠了解實證性音樂教育研究、不夠熟悉實證性音樂教育論文的寫作有關。因此,重視和加強定量與實證研究,不僅具有音樂教育實踐意義,同時也是提高音樂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
音樂教育調查報告
音樂教育調查報告是作者就某種音樂教育現象,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的實踐過程,在收集并分析大量音樂教育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規律性認識而形成的研究報告。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音樂教育調查報告可以分為描述性調查、解釋性調查和預測性調查,其中描述性調查以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目的,是最常見的一種調查類型。根據調查對象的數量,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根據調查研究的內容與范圍,可以分為概況調查和專題調查。在音樂教育研究中,專題調查是比較廣泛應用的一種形式。
一、音樂教育調查材料的收集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以精心設計的書面調查項目或問題,向被調查對象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音樂教育調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信息面寬、效率高和便于進行定量分析等特點。問卷法可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類型:封閉式問卷是在列出調查項目的同時,提供若干供選擇的答案,主要用于被調查對象預期反應較難準確把握的場合;開放式問卷只提出問題,不列出答案,主要適用于廣泛了解及深入調查的場合,其特點是具有彈性,收集的信息豐富、生動,易收到非預期的又具有價值的信息。在教學中,問卷調查法常常用于了解學校音樂教育的基本情況,教師音樂教學和科研、進修的各種情況,學生音樂學習以及對音樂教學的意見與要求,等等。
問卷的設計應包括題目、導語或說明、問題、結語和被調查人信息幾個部分。一般來說,問卷的題目就是研究的課題,在問卷上標明課題可以讓調查對象明確調查者的意圖,如“中學生音樂學習心理調查”、“音樂教師繼續教育情況調查”等。導語和說明部分是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內容,以及填寫問卷的方法等,為了獲得調查對象的支持與合作,最好采用書信形式,用語應誠懇、親切、簡明。問題是調查問卷的核心部分,是作者根據想要獲得的材料而設計的問答題。結語主要是對調查對象的致謝語,有時也可省略。
2.訪談調查法
訪談調查法是通過訪問談話的形式向被調查對象收集信息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靈活、簡便、易行,缺點是用時較多,而訪談者能否有效調控訪談情境、與被訪者進行良好溝通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訪談效果。
訪談調查的步驟主要包括:擬訂訪談方案(訪談目的、對象、順序、問題等),約見訪談對象(事先書信或電話聯系被訪者,約定訪談內容和時間、地點等),實施訪談調查(從適宜話題切入,注意言辭的親和性和可接受性,耐心聽取被訪者的談話,并做好記錄)。訪談結束后應對被訪者表示謝意,努力留下良好印象,以備需要時再次進行補充訪談。除此之外,也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機會即興進行訪談調查,比如在會議上聽取了某方面音樂教育專題后,隨即與報告人、發言者進行詢問、交流式訪談;或在觀摩了某堂音樂課后,馬上和授課教師、學生進行面對面的現場對話、互動式訪談,都可能了解到訪談者需要的信息,從而獲得第一手調查材料。
3.會議調查法
會議調查法是通過會議座談的形式向被調查對象收集信息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省時省力,獲得的信息和材料也比較可靠。不足之處是由于多人同時參與,如果會議調控不力,容易偏離主題,影響調查質量。
運用會議的方式進行調查,其要點是:會前需準備好調查提綱,并提前發給參會人員;調查會人數要適宜,太多不利于充分發言;邀請的參會者應是對調查內容比較熟悉的人;會議由調查者親自主持,態度應誠懇、熱情,并善于調控會議,做好記錄。
二、音樂教育調查材料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語言描述的形式揭示被調查對象特征的信息處理方法。其目的是對調查對象做概念、性質和程度上的界定與說明。定性分析法具有關注事物發展過程及其相互關系,而且靈活性較強的特點。
在音樂教育調查信息和材料的處理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能體現學科特征及屬性,因此,該方法被大量的使用。但分析者應該注意把握好分析的尺度,盡量淡化主觀色彩,把描述建立在調查信息和材料的客觀基礎上。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數值形式以及數學、統計方式反映被調查對象特征的信息處理方法。其特點是對調查對象進行數量化的分析和計算,并判斷出它的價值;關注被調查對象的可測性:分析過程具有嚴格而規范的程序,往往借助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進行,因此效率較高,客觀性強。
一般。定量分析過程遵循著這樣幾個步驟:第一,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類;第二,描述數據分布的形態和特征;第三,檢驗和鑒別分析的結果;第四,進行相關因素的分析。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分析
在音樂教育調查信息的處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因此,不要在運用一種方法時貶低和排斥另一種方法。其實,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并不能截然分開,分析時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寫作
撰寫音樂教育調查報告是在收集和分析音樂教育調查材料基礎上形成調查報告文本的過程。一般,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撰寫可包括下列三個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調查研究的目的、對象、內容及方法等。首先,要闡述調查的目的是什么,通過這一研究想解決什么問題;其次,應交代調查的對象有哪些,調查的內容和問題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樣的調查方法與手段。例如《高中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調查報告》的前言:“在高中課改中,音樂鑒賞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那么如何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效率,已成為高中音樂教師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根據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統計學等基本原理,在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并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聯合進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應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以找出影響學生音樂鑒賞學習效率的相關因素,提出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學習效率的建議?!贝送猓部上日f明調查研究的緣起,然后再分別闡述調查目的、對象、內容 及方法。
2.調查數據整理與分析
這是整個調查報告的重點部分,一般由三項內容構成:一是數據統計內容與方法說明,即調查了哪些內容和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調查數據的整理,這是整個調查報告的核心,例如《高中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調查報告》中,圍繞“影響音樂鑒賞學習效率的若干因素”這個調查主題,分項列出“學校音樂氛圍”、“學習者個性”、“學習者興趣”、“學習者習慣”、“學習者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等方面因素對音樂鑒賞學習效率影響的調查數據,并分別運用表格和文字加以呈示和描述。三是對調查數據的分析,這是在調查數據整理的基礎上采用定量方法或結合定性方法作出具體分析的部分。在數據的基礎上作出有效地分析,關系到調查報告的質量,影響著調查報告的結論。
3.調查結論與建議
這一部分是依據調查數據的分析,來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與提煉,最后形成調查結論和提出建議。撰寫調查結論與建議應注意運用音樂教育理論聯系音樂教學實踐的原則,要建立在有理有據基礎之上,特別是對局部和細節的分析越具體,提煉越細致,效果就越好。具體寫法上一般是先寫結論,后寫建議,這種方法寫起來比較清晰,有條理;但也可將二者綜合在·起來寫,比如分別提出若干項建議,而以數據分析的結論作為建議的理由,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建議(可以作為小標題)得到了強化和突出。
音樂教育實驗報告
音樂教育實驗報告,是作者為了檢驗某種音樂教育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操作實踐活動后,在獲得并分析大量音樂教育數據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驗證性的研究報告。實驗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較之其他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更多的優越性,可以避免研究過程中的許多局限性,更易獲得科學的結論,因此經常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音樂教育實驗的理論假說
音樂教育實驗研究首先要確立課題的理論假說,因為理論假說是建構音樂教育措施與音樂教育效果之間的因果對應關系,是一種假定性解釋,這是音樂教育實驗的一個基本前提。音樂教育的理論假說應包括該假說要解決的音樂教育問題和支撐該假說的主要理論,以及該假說能夠解釋的相關音樂教育事實。例如《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驗研究》的理論假說:“‘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是以欣賞為主導、唱歌和演奏樂器并重、音樂常識與基本技能訓練貫穿其中的音樂教學新體系。其理論基礎體現為音樂教育目的及音樂教育手段兩個方面:從目的來看,基礎音樂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一種音樂教育,培養更好、更深的欣賞力,是普通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提高音樂文化素質及審美能力,接受并創造音樂文明,對于完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從手段的角度來說,‘欣賞’是在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產生學習動力的一種有效方式,是進行音樂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所以,‘音樂教育必須建立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上,它是音樂教育的中心”’理論假說的產生既可從音樂教育實踐的觀察、感受、積累中獲得,也可從音樂教育理論出發,通過思辨的方式,推理、演繹得出??傊?,它是實驗者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符合邏輯的推斷與假想。
二、音樂教育實驗的實施要點
一般說來,音樂教育實驗的實施包括這樣幾個環節:1.具有周密的實驗計劃,包括實驗目的、任務、范圍、對象、時間、步驟、測量方法等等,要深思熟慮,多方研討和修正。2.選擇明確的實驗形式和方法,包括單組、等組和循環等形式,應反復推敲和比較,確定最合適的方式。3.確定適宜的實驗對象,這一點至關重要,對象必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比如不能選擇具有特殊音樂才能的兒童去代表一般情況,不應使各實驗組教師的基本條件(專業素質、教學經驗及責任心等)過于懸殊。如果選用成績最好的學生編成實驗班,由最有經驗的教師任教,加上給以最好的物質條件,那么這種實驗的結果就沒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全體,無推廣價值。4.善于控制實驗過程中的全部條件,以便觀察實驗因子所產生的作用。5.對自變量的操作、控制過程要詳盡地記錄,對因變量的觀測要事先確定評價標準和方法,對原始數據的檢測要準確、無誤、可靠,反復核對結論。6.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找出實驗實施與實驗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把現象分析上升到本質分析,形成理論性結論。
值得實驗者注意的是,實驗手段的科學與規范是課題成功的重要保證。有了優化的實驗課題而缺乏科學規范的實驗手段,實驗也不會卓有成效,科學結論就不易得出。此外,慎重地處理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實驗結論,努力保持實驗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都是一個好的音樂教育實驗所應具備的。
三、音樂教育實驗報告的寫作
音樂教育實驗報告的撰寫必須具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該項實驗研究所確立的理論假說,二是該項實驗研究實施對象、方法、過程、結果的有效數據和全部記錄。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才能構成這種實證性的音樂教育論文的寫作。一般,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撰寫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闡述實驗課題的緣起,介紹有關背景情況,以及實驗目的、意義、對象等。寫法上應簡明扼要,例如:“普通音樂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其目的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兩條藝術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提高音樂文化素質及審美能力,接受并創造音樂文明,進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和諧的人。就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許多教改經驗和模式都是‘技能型’的,帶有較明顯的專業教育痕跡,而真正美育意義上的音樂教育尚未被充分認識,缺少一條較好的改革途徑。為此,探索音樂審美教育的一般規律,提出音樂教學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與最佳方法,就成為‘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驗研究’的方向和旨歸?!?/p>
2.概念界定
這一部分主要是對課題概念的內涵進行說明和界定,具體闡釋實驗的理論假說。例如《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驗研究》課題含義是什么?什么是“以欣賞為中心”?怎樣理解“欣賞性”原則?實驗者都要給以具體的解釋和闡述。
3.實驗方法和過程
這一部分是實驗報告的主體部分,闡述某項音樂教育實驗的具體過程和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實驗對象的選擇條件、方法與數量,實驗分組的原則、類型,實驗因子的描述,自變量的調控,以及對無關變量的處理等。這部分內容是對某項音樂教育理論假說的實證部分,應盡可能寫得詳細、具體和充分。
4.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是實驗報告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把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檢測后用圖表的方式加以體現并做相關說明,同時輔以能代表實驗結果、能體現自變量與因變量因果關系的典型實例,以表達該項實驗獲得的結果。
5.結論與問題
這是實驗報告的最后一個部分,一般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把實驗現象上升到本質認識,從而得出關于某種音樂教育假說的科學理論;二是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或解答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或指出實驗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寫作實證性音樂教育論文應注意的問題
音樂教育論文作為音樂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種形式,其寫作方法同研究方法密切相關,這就是說,不同類型的音樂教育論文寫作應該建立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
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寫作,其材料必須是調查所得,因此“調查性”就成為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第一屬性。調查者應牢記:調查是報告的基礎,如果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話,那么沒有調查也就沒有報告。就文字分量而言,應該七分是調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結論,就調查報告所用時間而言,調查者要把主要時間集中在收集調查材料上,在“調查”上下足工夫后再談“報告”,這是調查報告區別于其他文體的重要特點。
論文關鍵詞:《“圖片策略”在語言活動中運用的思考—從語言活動《家》說起》
幼兒園教學具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學習資源,對幼兒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越來越注重教學中教具的選用。教具的正確選用,不僅給教學帶來了活力,充實了教學的
摘要聯想,圖片中的情景發生之前之后和之內之外的情節,以此來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感知、理解和講述圖片的內容。所以,怎樣巧妙地使用這一教具來更好地促進語言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在語言活動中應如何有效地運用“圖片策略”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案例闡述及分析:
《家》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詩,巧妙地運用白云與天空、小鳥與樹林、小河與魚兒等一對對依戀關系,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美好的畫面。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初步了解客觀事物之間的一些簡單聯系。詩歌工整而統一,以擬人化的形式,描繪出了自然界萬物之間親密的聯系,很適合中班幼兒進行欣賞學習和仿編活動。如何上好這樣一節活動?我選擇了圖片作為活動的教具。但在幾年的實踐中我根據情況不斷地改進圖片的設計和使用,產生了不同的效果。現就三個不同時期所使用的三種不同的“圖片策略”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1.教學掛圖的使用,給幼兒以完整的印象。記得第一次上這個教材時,由于學園有現成的教學掛圖幼兒教育論文,我就選擇使用了這個教具。掛圖設計精美,色彩鮮艷,很快就吸引了幼兒的興趣。通過教師的朗誦,幼兒將語言與圖自然地結合起來,很容易就理解了兒歌的內容。但在學習朗誦的時候,幼兒必需借助掛圖和教師的指圖才能按順序完整地進行朗誦。所以,在活動后對教具的選擇我進行了思考,覺得使用掛圖對于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有一定的局限性,對這一教具應進行改進。
2.貼絨式圖片的運用,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內容論文提綱怎么寫。由于教學掛圖存在的不足,我在以后《家》的教學當中改用了貼絨式的圖片,就是繪制一幅背景圖,有藍天、樹林、小河等,而小鳥、白云、小魚等則用貼絨圖片,通過提問一一將圖片貼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的方式,使幼兒更快更容易地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同時也更快地記憶了內容,更易于幼兒進行朗誦。但我們也發現,幼兒在開始進行完整朗誦時需要教師進行指圖,才能按兒歌的順序進行朗誦。如何讓孩子能進行更自主性的學習呢?
3.圖譜法的采用,促進幼兒自主性的學習。今年我們成立了語言課題組,對語言活動中師幼互動的策略進行探究。我根據以前的經驗和反思,決定將貼絨式的圖片改進成“一一對應式圖片”,即將藍天、白云、樹林、小鳥等制作成圖片,采用圖譜法進行教學。這種“一一對應式圖片”提取了詩歌中的主要形象,使得主體更為突出,采用數學中的一一對應式排列,即藍天的圖片下排白云的圖片,讓幼兒更加明確一對對依戀關系,突出了自然界萬物之間親密的聯系。教師通過提問一一出示(或請幼兒貼出)相應的圖片,從而使幼兒通過圖片的展示自主地學習兒歌,記憶兒歌內容,教師則在旁根據情況給予幫助或是提醒。
以上三種圖片的設計和使用呈現出了不同的教學效果,其實體現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改進。我們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改進都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師幼間的互動。三次采用的雖然都是“圖片”,但卻是從平面到貼絨再到對應式圖片,體現了從靜止到能動的狀態,每一次的改進都使教具更具操作性。盡管只是使用簡單的幾張圖片,但通過教師的設計,借助于語言、動作、表情來配合使用,使圖片和自己的講解融合幼兒教育論文,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和學習目標。讓我們做到了傳統式教具的使用同樣能夠像多媒體教學一樣在教學活動中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圖片的設計與使用應該從從教學內容的情況出發,選擇對自己活動更加有效的“圖片策略”,才能使圖片在教學中發揮作用。
三、案例啟示:
隨著課改的推進,幼教界也開始提倡“樸素教育”:即不要求教師把大把的時間花費在教具的制作上,把教學形式設計得很花哨,而應以樸實、有效的方法給予孩子相關的知識、經驗、情感等。所以,“圖片策略”在語言活動中的運用正是符合了“樸素教育”的精神。因為我們所說的“圖片”,可以是印制優美的圖片,可以是教師繪制的圖片,可以是拍成的照片,還可以是幼兒畫的圖片,甚至于是教師在活動中臨場發揮繪制的圖案等等。這些都不需要我們老師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制作,有的甚至隨手即可拈來,從而讓我們將時間用在了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圖片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即我們前面一直提到的“圖片策略”。那么,如何恰當地使用這一策略提高語言活動的有效性呢?
1.分析教材,選擇適當的“圖片策略”。根據幾年來在語言活動中的實踐,綜合上述案例中所提到的,我們總結出了幾種不同的“圖片策略”:教學掛圖式、操作貼絨式、靈活圖譜式(又分圖標法、圖文法等)以及多媒體播放式等。怎樣選擇這些策略呢?我們知道,教材是選擇教學方法的第一根據,所以對教材就要全面地進行分析,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特點,才能有助于我們選擇適當的教具,完成教學目標。如上述的案例詩歌活動《家》,根據其作品的特點,采用圖譜式的“圖片策略”是最適合這個的活動。而兒歌《小熊過橋》,是以小熊這一幽默感、善良、小朋友喜歡的動物形象為線索,采取擬人化的手法,通過明快的節奏展現出小熊過橋的心理活動,所以采用一整幅的有趣的情節畫面,就能觸動幼兒的感情,扣住幼兒的心弦。又如近年來幼兒園經常開展的繪本故事教學活動,是透過圖畫與方字這兩種媒介在兩種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繪本中的圖畫一般是手繪之作,生動迷人,體現了作者的繪畫風格。如果我們采用描畫下來制作成掛圖的方式,一來工作量大,二來也較難表現出原作者的風格,無法讓幼兒體會到其中的韻味。因此,我們較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將圖書的畫面經過掃描幼兒教育論文,再通過幻燈片播放的方式進行教學。
2.關注細節,正確地使用“圖片策略”。不論是何種“圖片策略”的使用它們的目的始終是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服務。盲目的使用,只會在教學中起到反作用,我們應該了解圖片這一教具的特點,并且在使用時注意一些小細節,如圖片要適時取出和收回。如果注意不到就會很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每一種圖片教具在使用前,老師要事先作好充分準備,自己先練習操作一遍,以免上課時手忙腳亂,失去了應有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如故事《河馬村長》中,我們設計了一套可移動式的圖譜,提取故事中的主要元素制作成圖片和簡筆畫,根據故事的講述、提問通過出示、移動、連線相應的圖片,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故事的幽默與風趣。盡管是一樣的教具,但由于兩位教師處理的細節不同,呈現出了不同的教學效果。一位教師只出示了故事的主要角色,講述第一段故事后提問:“你覺得河馬村長會給小動物安排哪些工作呢?”孩子們的思維馬上被激活起來,把自己了解的工作一一安排給了每只小動物,顯示了孩子生活經驗與想象力的融合論文提綱怎么寫。而另一位教師則將角色和工作圖表全部出示在黑板上,同樣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就很自然地將角色與工作圖表中的工作一一對應起來,缺少了猜想的趣味性,同時也阻礙了幼兒的想象力。
3.優化組合,促進“圖片策略”運用的有效性。
應該說,幼兒園的語言教學離不開圖片。以前傳統的幼兒園統編教材中,有相應的配圖和教學掛圖配套使用。在當前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幼兒園自主選擇的內容范圍也無限擴大,而這些作品卻往往沒有可供教學使用的圖片。因此,語言活動教學圖片的設計也就成了一個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
對幼兒來說,好的圖片不僅能將整個文學作品支撐起來,而且通過靈動的角色小圖片的出示和移動以及變化,能讓教學環節絲絲入扣,層層推進。而對教師來說,圖片反復、多樣化的呈現方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種優化的圖片呈現方式,能強化文學作品的情節,突顯人物個性,有利于幼兒對作品的整體感知和理解。語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在于教師如何將一個適宜幼兒園教學的語言素材進行巧妙設計,讓幼兒被活動教具所吸引,增強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幼兒教育論文,產生敢說、想說、愿意說的快樂情緒。比如在設計圖片的時候,可將一些形象上較難表現的通過打印或是事先描繪好的方式呈現,而一些簡單的形象或是符號等就可以通過邊講解邊提問的方式直接呈現,或是直接全部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既節省了制作教具的時間,又讓幼兒有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同時也是師幼間互動的一種小策略。如詩歌《春雨》中,我將詩中的種子、麥苗等用圖片展示,而發芽、開花、長大等詞語則是在邊朗誦時邊用簡單的圖案或符號直接表示出來,同時詩中的重復句則引導幼兒用符號或圖案來表示。這套形象、直觀的圖符相結合的圖譜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此外,在活動中我還首次嘗試引導幼兒通過傾聽教師的朗誦,學會用和看簡單的符號標識進行朗誦。這一策略的采用讓我發現孩子這方面能力的潛力,他們不僅很準確地評價了老師的朗誦,而且能踴躍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據幼兒的答案,我在詩歌的圖譜上標上了“- - - - ”、“︿﹀︿﹀”等符號,幫助了幼兒有感情地進行朗誦。
此外,要靈活地運用“圖片策略”,教師還要在繪畫、即興畫上下苦工,以熟練的繪畫技能、簡筆畫的快速,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這樣才能夠把圖片用動態的形式展現,既能讓幼兒很清楚地觀察到細微之處,又能省去多媒體使用的繁雜程序,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活動中師幼的有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