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08:2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司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成立專業站務公司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對客運站歸屬管理的簡單調整,而是從提高效率、創造公平的經營環境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慮。因此,如何超越傳統的客運站場模式,在更高層面實現班線、設施、人員等資源的優化,就成為站務公司建立管理機制的關鍵。從各地站務公司的管理實踐來看,通行的作法是,對站務中心和各客運站之間重新分工,強化站務公司作為客運經營主體的地位。由站務公司對原來獨立運行的客運進行歸并、整合,凡內容相近的業務盡量合并,如將原來分散于各車站的調度、營銷、后勤保障等工作集中起來,由專門機構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營銷、統一后勤保障,以此降低客運服務的總成本。從表面上看,站務公司是由同一區域幾個相近的客運站合并組建而成的。從實際運營的角度來看,站務公司絕非各客運站之間的簡單相加。除了業務職能的整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原有的組織機構進行整合。最顯著的表現是,原客運站自成體系、獨立運行的格局被徹底打破,改變了原來各車站規模小、管理機構偏多、人員配置“小而全”的狀況。除候車、檢票、報班、發車等非得在特定車站完成的業務之外,車站服務中凡具備合并整合條件的業務(如調度、售票、后勤等)則盡量合并,由站務公司成立新的業務部門統一處置,實行規?;\營和集約化管理。這樣,站務公司的定位除了作為交運集團內部的一個管理層級之外,同時也成為具有經營權和決策權的實體,被賦予特定經營職能;而各客運站則成為站務公司業務體系中的執行單元。由于客運站只負責具體的客運業務,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層次,原來的一些機構和科室因此而可被縮減甚至裁撤??瓦\站的定位也因此發生了根本改變,即從原來集決策、經營和執行職能于一體轉向僅以執行職能為主。客運站工作的重點變為改進服務和降低成本。前者通過服務標準化工作推進,后者則依賴于客運站內部挖掘潛力,實施精細化管理。
二、站務公司的運營管理
作為總攬交運集團客運站業務的專業公司,站務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與傳統的獨立運行的客運站有根本區別。一方面,站務公司必須統一下屬各車站服務的風格,確保各車站服務品質和服務形象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發揮站務公司經營的規模化優勢,實施集約化管理,以提高經營效率。目前,我國汽車客運站的標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客運站的服務管理的主要依據是各省市主管部門的客運站場評優標準文件。各站務公司對標準化工作重視程度不同,服務標準化文件水平參差不齊,體系完整規范的標準化文件更是少見。整個行業服務標準化水平低下,應與眾多客運站的服務標準化工作基礎較薄弱有關。截止目前,整個公路客運行業尚未建立服務質量標準體系。但有一些企業已開始注意到建立服務標準的必要性,并有一些企業著手自主建立企業層面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如重慶交運集團站務中心在國內首次建立了汽車客運站服務標準化管理體系,其內容包括客運站的服務設施標準、環境標準、服務過程標準以及服務管理標準。該標準化體系對于客運站服務流程進行了梳理和優化,并基于服務藍圖建立較為完備的客運站作業標準。由于客運站實行自主經營,市場化運作,決定了客運企業在提升服務的同時,必須同時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因此,各地站務公司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內部挖潛和精細化管理,以有效地控制客運站運營成本??瓦\站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成本構成了客運站總成本,特別是可變成本的主要部分。減少用人工成本就意味著經營效率提升。客運站降低人工成本的常見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人員配置向一線服務崗位傾斜,大幅度壓縮后臺管理人員。客運站主要定位于業務執行主體,其他后臺服務職能則由站務公司整合后統籌安排。這樣就可大大壓縮各客運站的管理層次和管理人員規模。二是同類崗位合并。原分散于各客運站的業務和崗位進行合并,利用規模效應減少用工。如各客運站的調度、計算機和網絡維護、物業保障等崗位,可由合并后的機構承擔。新機構業務規模大,有利于提高效率,自然也可節約崗位和用工。三是淡化崗位界限,“一人多崗”。對于一線員工的服務崗位不必做嚴格限定,可根據需要在幾個內容相近安排工作,分工不分家。如售票與檢票、前臺服務等崗位之間打通,便于隨時進行人員調配,靈活排班,節約工時。因為客運站各崗位雖有差別,但除售票崗位外,其它崗位技能要求普遍并不高,只要員工接受過必要的培訓都能夠勝任。四是兼崗或一崗多責。如候車廳保安和前臺服務等崗位,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相近,則不必嚴格限定其職責范圍,宜以一崗為主,兼顧相近崗位職責。最典型的例子是不少客運站均由值班站長或現場保安代行現場調度職責,并不設置現場調度崗位。再如保衛人員,除門衛之外,其它保安等崗位兼任現場服務等職責應無任何障礙。
三、隊伍建設和人員優化
與航空和鐵路行業相比,我國公路客運行業人才隊伍明顯落后,整體層次偏低,嚴重影響到公路客運業的發展水平。但近幾年來,也有一些客運公司在隊伍建設方面進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這些企業中,由于員工隊伍素質高,學習能力強,有創新意識,特別是善于向航空、鐵路、甚至酒店、金融、IT業等現代服務行業學習,服務管理水平提高很快,整個企業面貌大為改觀,展示出現代服務業的勃勃生機。過去對于公路客運行業人員素質差、技術含量低、管理落后等傳統觀念正在被改變。各地站務公司在隊伍建設和人員優化的主要作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全員培訓,即面向所有在職員工開展各種層次的培訓活動中層以上干部的培訓內容主要是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基層員工以服務技能培訓為主。公司在培訓方面舍得投入。如中層干部培訓與高校合作,學習與MBA教學體系大致類似的課程體系,對管理干部進行現代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公司高層帶頭參加,教學過程組織嚴密,既有平時考勤,又有各種考試;特別是將培訓與薪酬、聘任和晉升等聯系起來,避免培訓流于形式。另外,利用視頻、現場培訓等方式面向一線員工開展技能培訓,尤其是將培訓活動作為班組建設的重要內容,使培訓貫徹于平時工作之中,做到經?;椭贫然?。
2.招聘專業人才大約從2000年起,江蘇蘇汽集團、無錫客運集團、煙臺交運集團等大型客運企業開始在長安大學等專業院校招聘研究生和本科生。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些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發生了根本改變,員工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專業結構等得到了徹底改變。這些企業對于引進的高校畢業研究生和本科生實行了特殊的培訓辦法,要求新進畢業生必須從基層一線服務崗位做起,逐步擇優進入管理層。經過多年的工作,這些公司管理層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人員的升級,大量專業人才進入公司管理層,成為公司干部隊伍的主體。
3.全員上崗,不養閑人所有機關干部必須文武雙全,平時做好管理工作,忙時隨時能夠上崗值班。這些公司要求,新進入公司的每一個員工不得直接進入管理崗位,必須先輪崗和參加各種培訓,熟練掌握售票、檢票、前臺服務、調度等技能,成為通用型、全能型人才。經過多年堅持,這些公司培養了一支面向一線、技能熟練、敢打敢拼的管理干部隊伍。遇到春運或高峰期,站務公司上下,包括所有機關工作人員可以隨意安排到任何崗位頂崗,真正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四、信息化與技術創新
近幾年來,各地一批公路樞紐站落成并投入使用。這些客運站外觀大氣時尚,內部設施先進完備,一改公路客運站場場地狹小、設施落后的面貌,其現代化程度完全不輸于火車站或航站樓。但要使現有的客運站發揮作用,還必須像鐵路、航空一樣,及時地開展技術創新,逐漸淘汰低效、落后的人工作業方式。我國公路樞紐站出現較晚,信息化工作水平還不算太高。但也有一些企業借鑒航站樓和火車站的做法,對信息系統進行了改造。改造后的信息公示系統具有多途徑、動態化、自動化、人性化等特征,極大地改進了乘客和車方的服務體驗。
1.多途徑候車大廳、售票、檢票口、候車處LED展示;廣播;計算機、手機終端QQ、微信等網絡渠道以及電話熱線等,保證乘客可以方便地獲得車次等信息。
2.動態化及時提供車次等相關信息,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及時更新車站的各類信息,提高服務質量。
3.自動化運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實現GPS、售票、檢票和調度等信息的自動整合,提高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如智能報班系統可大大簡化報班環節,不僅節約人力資源,也極大地方便了車方。
4.人性化利用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逐漸普及的條件,開發相關軟件,將相關信息定向給乘客或車方等服務對象。如面向乘客班次提醒、天氣預報、溫馨提示等服務信息,面向車方調度信息、報班信息、證照到期檢驗等提示服務信息等。
五、客運站場資源的商業開發
所謂利率互換是指雙方簽訂一個合約,規定在一定的時間里,雙方定期交換以一個名義本金作基礎,用不同利率計算出的現金流。這里交換的本金之所以是名義上的,是因為雙方并不交換本金,只是用它來計算互換的利息額。
利率互換作為一種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參與者能夠把固定利率轉換成浮動利率,或把浮動利率轉換成固定利率,使它們的資產和負債的期限更加緊密及匹配,從而達到規避利率風險、降低融資成本、調整和改善資產負債結構的目的。
在我國,利率互換還是個新生事物。2006年2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利率互換市場的正式啟動。但它一經出現,就表現出了迅猛的發展勢頭。截至2006年3月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在推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成交的名義本金總額就已經達到145.1億元,其中1年和3年期利率互換的名義本金量為10.1億元,而5年和10年期互換的名義本金則高135億元。具體而言,利率互換產品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企業使用任何資金都有其相應的成本。一般而言,不同的公司由于其資信等級不同,在籌集資金時的利息成本會存在差異。利率互換是一種基于比較優勢、實現利益共享的交易,即互換得以發生的基礎是交易雙方關于資產價格的走勢的準確性判斷具有比較優勢,并且在不同的利率借貸市場上具有比較利率優勢。其具體做法:持有同種貨幣資產或負債的交易雙方,以一定的本金為計算基礎,其中一方以固定利率換取另一方的浮動利率,通過互換,交易一方以其某種固定利率資產或負債換成對方浮動利率的資產或負債。
假設有A、B兩家公司,A公司希望借入浮動利率資金,而B公司則希望借入等額的固定利率資金,但它們在金融市場上的融資能力不同,其融資利率水平如下表1所示:
A公司和B公司融資利率比較
固定利率浮動利率
A公司6%LIBOR+40bps
B公司8%LIBOR+80bps
絕對成本優勢2%0.4%
相對成本優勢A公司B公司
由上表可以看出,A公司融資的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利率水平均比B公司低,具有絕對融資成本優勢。但通過比較可以發現,A公司在兩種利率市場上對B公司的優勢不相等。A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B公司則在浮動利率市場上擁有比較優勢,因此,雙方就存在了互換的基礎。
如果不作利率互換安排,則A公司的資金籌措成本是“LIBOR+40bps”,B公司的資金籌措成本是8%,總融資成本為“8%+LIBOR+40bps”。為了降低融資成本,A公司和B公司可以利用各自的相對成本優勢進行巧妙的利率互換,即由A公司借入6%的固定利率資金,B公司借入“LIBOR+80bps”的浮動利率資金,這樣總的資金成本為“6%+LIBOR+80bps”,比不進行利率互換安排的資金節省了“2%-40bps”即節省1.6%。如果平均分配,各自可以享受到資金成本降低0.8%的好處,即A公司以“LIBOR-40bps”的利率為B公司支付浮動利率,B公司以則以7.2%的利率為A公司支付固定利率。這樣互換的結果,使得A公司和B公司的融資成本均得到大幅降低,而且不會給企業增加任何財務風險,不影響企業的資信狀況。
二、規避利率風險
利率互換是一項常用的債務保值工具,可用于中長期利率風險管理??蛻敉ㄟ^利率互換交易,可以將一種利率形式的資產或負債轉換為另一種利率形式的資產或負債。一般地說,當利率看漲時,將浮動利率債務轉換成固定利率較理想;而當利率看跌時,將固定利率轉換為浮動利率較好,從而規避利率風險,降低債務成本,同時還可以固定自己的邊際利潤,便于債務管理。
假設C公司以“LIBOR+1%”的利率從浮動利率貸款者那里借款。由于擔心LIBOR會上升,因此該公司與某金融機構簽訂利率互換協議:C公司以固定利率6%向該金融機構進行支付,而金融機構以LIBOR向C公司進行支付。通過利率互換,C公司將原有的浮動利率負債轉換為固定利率負債,將融資成本鎖定為7%,從而幫助C公司在利率上漲的市場環境中規避了利率風險。
LIBOR+1%6%
LIBOR
利率看漲時利率風險的規避
相反,如果C公司借入的是6%的固定利率貸款,并且預測市場利率有下跌趨勢,那么C公司可以通過利率互換協議將原有的固定利率負債轉化為浮動利率負債“LIBOR+1%”,從而實現在利率下跌的市場環境中規避利率風險的目的。
6%6%
LIBOR+1%
利率看跌時利率風險的規避
三、有利于資產負債管理
資產負債管理就是從安全性和收益性出發,尋求最佳的資產負債結構。利率互換是兩個當事人之間定期交換兩種名義貨幣相同、本金相等但利率不同的債權或債務的利息支付。由于交易雙方本金相互抵銷,現金流只是利息差額的交換,因此利率互換與其他資產或負債結合使用可以改變相關工具的現金流,由此合成所需的資產或負債。通過利率互換公司可以鎖定某項資產或負債的未來幣種及其利率,使它與該項資產或負債未來相匹配。因此可以在不依賴或不改變存量債務結構的條件下,通過利率互換大幅度地降低利息費用,使公司在浮動利息、固定利息負債以及資產中實現特定的結構,從而調整和改善其資產負債結構。
1.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內涵分析。風險管理是期貨公司針對市場傳導的風險處理必須承擔的責任,在這一環節期貨公司處在被動的位置。關于期貨公司風險管理主要可從廣義及狹義的層面對其加以理解,從廣義層面來看主要是期貨公司處置的交易風險結果由誰承擔,是其在期貨市場法律環境當中所處位置及法律關系決定的。而從狹義的層面來說主要是期貨公司處置投資者由于市場價格波動產生的交易風險承擔的責任。風險管理是期貨公司對市場傳導來的需要分散及化解風險的義務,主要是通過一定程序及手段進行的實施,是期貨公司能否持續發展的基礎。
2.期貨公司的主要問題分析。從當前我國的期貨公司風險管理的情況來看,在諸多層面都存在著問題,主要體現在風險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嚴格的執行。雖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都有著認識,但在實際的業務處理過程中還依然存在著不按規則要求辦事的狀況,經常會發生人情及關系在風險管理當中混雜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期貨公司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所以在交易及開戶等出入金的環節會以客戶的需求為主,所以就會出現行情有著大波動的狀況下為滿足客戶需求遷就客戶進而違規的情況發生。另外就是期貨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善建立,監管制度影響著金融機構對風險采取的態度,并通常對其風險的調和起到了重要決定作用。雖我國一些期貨公司在控制制度上有著建立,但總體來看都缺乏鮮明的個性,主要是為能夠和監管機構的監管要求相符合制定的,所以在適用性方面就會受到諸多層面的因素限制。還有就是風險識別判斷的科學性不強,缺乏進行風險管理的定量模型,不同因素對風險影響程度的諸多問題判斷是根據模糊經驗作出的,所以就缺乏科學性。風險管理的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化,風險管理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客戶資信相對較差。再有就是抗風險能力低及風險管理的差異化及靈活性不足,保證金封閉運行當中有著風險存在。
二、期貨公司風險管理的問題成因及應對策略探究
1.期貨公司風險管理的問題成因分析。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產生的問題因素是多樣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的期貨市場法律體系正不斷完善,但其中的問題當前還比較凸顯,其中的內容和當前飛速發展的市場需求已經不能有效的適應。還有就是在適度的競爭環境方面相對比較缺乏,我國的期貨市場在行政色彩上較為濃厚,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力相對較大。而期貨公司在一些業務上充斥著大量不正當競爭手段,這些方面都使得我國的市場秩序相對比較混亂,公司的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對期貨的風險就大大的增加了。再有就是融資渠道比較匱乏,沒有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造成風險增加的因素。另外就是期貨公司的內部問題原因,主要體現在其規模較小以及業務的范圍比較狹窄,管理的體制及手段都比較落后,內部控制體系還沒有完備的體現出來。
2.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問題的應對策略探究。對我國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進行完善要從多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要建立合規風險管理長效機制,積極的倡導合規文化建設。這是期貨公司實現風險管理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從具體的措施實施方面主要從高層做起,主動合規,全員合規,制度先行,對制度的落實及執行情況要加強檢查,明確合規報告的內容及途徑,建立合規問責以及內控考核機制。同時也要能夠開展合規培訓,從而促進合規文化建設。強化內控管理制度的建設,主要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明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潛在事件的影響,對風險和機遇加以區分。要對每項可能發生的風險分為措施以及既規避和減少等幾個策略進行實施,并要從固有風險以及隨即風險的角度進行考慮,制定相關的制度以及程序從而保障相應方案的執行。還要能夠對風險管理的基本制度進行有效的完善,梳理業務規章制度及合規風險點,內部合規管理制度建設要和業務管理流程執行及修改得以有機的聯動。所以這就需要做好內部合規管理工作,對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要能夠打破部門間條塊分割及各自負責的部門風險管理模式,避免由于制度的缺失而產生合規風險點。完善退出機制及程序的設計等配套措施,要在有效市場經濟體系當中采取優勝劣汰的方法進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期貨公司市場退出機制會對金融體系產生一定影響,但只是一味進行保護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從具體情況來看,市場經濟過程中,倒閉是資源配置機制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對這一情況進行處理就需要就需依靠資金支持,所以監管者就要能夠制定出處理問題期貨公司的適當安排。構建合規風險管理處罰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建立合規的問責機制,并建立合規內控考核方案。在這一環節主要是確定合規內控考核指標,公司的合規風險指標主要分為重要影響及一般影響類型,從重大影響類型來看主要就是受到監督部門及主管機關處罰等產生的損失。而一般的影響則是指沒有按照規范進行經營和操作,受到監管部門關注及公司發生風險事件所造成的媒體負面影響的情況。考核可通過扣分的結果并入到公司年度績效管理考核的整體方案當中,各部們合規內控權重比例要結合公司及各部門簽訂績效合同約定執行。對整體的業務結構進行調整,改善管理的模式,并要能夠形成風險控制的文化。管理模式的改善非常重要,首先要能夠對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從而實現期貨公司決策科學化,規避內部人控制風險,再者就是對其管理架構進行合理化的調整,對其業務結構也要合理化的調整,開展一些創新的業務。還有就是良好的風險控制氛圍能夠為期貨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這就需要期貨公司在內部要能夠形成風險控制的文化及防范風險的意識,這不僅有利于公司的發展,同時也能夠推進這一行業的文化建設進程。
三、結語
近年來,全面預算管理日益被我國企業,特別是被大型國有集團公司重視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當然,從實踐情況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預算觀念模糊、預算控制不嚴謹、預算考核形同虛設等等,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
一、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目的和意義
全面預算管理是發達國家成功企業多年積累的先進管理經驗,是被實踐證明的一種企業實施戰略目標管理、加強內部控制、優化資源配置、創造經濟效益、提升管理水平的現代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已被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普遍采用。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我國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要求國有獨資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將預算作為制定落實內部經濟責任制的依據,健全企業內部約束機制,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從國內外企業經驗來看,集團公司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意義在于:
(一)規劃未來活動
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以戰略目標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對內外部環境的預先思考,以預算的方式對企業未來整體經營規劃和經濟活動進行的總體安排。市場經濟越發達,市場風險就越高。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要關心當前的經營成果,而且要關注未來的發展前景,防范未來的經營風險。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有效地組織和協調企業的經營活動,使企業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企業的市場機會和威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經營決策的效果,使企業在遇到重大問題之前就能根據對未來的預測做出調整,以預算來防范和減少經營風險,以預算來推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落實目標責任
實行全面預算管理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劃分企業的經濟目標責任主體,明確他們的責、權、利。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將企業的戰略規劃分解為分企業年度經營目標,并將年度經營目標層層分解到各部門、各單位和各責任人,通過預算指標的分解和對預算執行過程、完成結果的全面追蹤和問效,實現責權利相結合,使企業年度經營目標的實現有了堅實、可行的基礎,也為企業出資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資信保證。
(三)有效配置資源
企業的目標無限,資源有限,財務資源是企業最基本的資源。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可將企業的財務資源和非財務資源與業務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統籌運作,并對其運作實行監督、控制和考核。通過資源的整合和集中運作,有利于加強各部門、各單位的溝通與協調,強化成本管理,充分挖掘企業的內部潛力,節約支出,實現投入產出比的最大化。
(四)提供管理標準
全面預算管理不僅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管理控制的重要標準。一方面,全面預算管理通過整合企業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可對企業的各項作業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整合企業價值流,建立預算標準,對企業各部門及其員工的行動方案進行規范與控制,使企業的經營活動有目標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時,全面預算是企業業績評價的基礎,可以通過預算標準的優化,改善關鍵業績指標,推動責任業績評價,實現企業整體經營業績的提升。
二、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與控制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20年代全面預算管理在美國的通用電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產生之后,這一方法很快就成為大型現代工商企業的標準作業程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越來越多的集團公司開始借鑒國外經驗,摸索運用預算管理,實現集團公司對分子公司的內部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集團公司對預算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且缺乏處理實務的經驗,在預算執行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一)預算管理的概念模糊,觀念滯后
預算包括預測,但不僅僅是預測,還有計劃。一個好的預算不是依據實際報表進行簡單的數字調整,也不應該是憑空想像的數字安排,而應是以科學的預測和切合實際的業務計劃為基礎,多次上下往返討論而決定的。但許多集團公司的管理者把預測當預算,簡單地認為將事先的估計或判斷反映到財務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中,就是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而且,由于財務預算貫穿于全面預算的始終,以致于很多人認為全面預算就是財務行為,是財務部門控制資金支出的計劃。因此,把預算管理歸為財務部門的事情。
(二)預算管理導向不明確
國外企業的預算管理具有以戰略管理為導向、以價值管理為主線、注重預算執行與過程控制、密切聯系市場動態等特點,但我國集團公司的預算管理導向不明確,重預算編制,輕預算執行和控制,結果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即:預算編制是一套數據,而預算執行是另一套數據,使預算喪失了它的權威性和約束性。
(三)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
全面預算就是集團公司總體規劃的具體化和數量化的說明。全面預算所表述的是一個理想中的經濟活動狀態,在其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的影響是正面的,有的影響是負面的。為了確保達到集團公司預算所確定的目標,在預算批準后的實施過程中,還必須要建立有效的預算控制制度,以便實施有效的控制。但現實預算管理的實踐中,很多集團公司缺乏有效的預算控制制度,導致預算控制不力。
(四)與業績評價、激勵機制相脫節
預算是考核評價各責任層次與單位的工作成績和經營成果的重要“標桿”,為考核評價各部門工作業績和薪酬提供了依據。預算管理既要注重過程,又要注重結果,而且要把預算的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與業績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預算管理與業績評價的融合。然而,實踐中卻往往是預算管理與業績評價相脫節,考核與獎懲相脫節,導致業績評價不客觀,獎懲制度不合理,因而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我國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與控制的對策
(一)樹立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理念
全面預算管理是一種使企業資源取得最佳生產率和獲利率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基礎是公司治理結構,起點是企業的發展戰略,核心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集成式管理。它的核心職能就在于利用價值量指標與非價值量指標對企業的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實現企業運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化,進而實現“四流”的高效合一。作為一種全面管理行為,沒有戰略引導為基礎的預算是沒有目標的預算,也就難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價值;而沒有預算支撐的戰略是不具有操作性的、空洞的戰略。集團公司必須建立戰略研究機制,制定明確的長期戰略目標和短期戰略目標。全面預算要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由集團公司的最高管理層進行組織和指揮,由各級業務及其他專業管理部門來編制與執行。全面預算管理的過程必須取得從集團公司高層到員工的支持和參與,注重各部門的溝通與協調,促進合作與交流,保證預算管理與企業戰略目標的一致性及各部門、各環節和人員行為觀念的基本統一。
(二)實施有效的全面預算控制機制
預算管理的本質要求是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企業目標的實現而開展,在預算執行過程中落實經營策略,強化管理、控制和約束。因此,要建立一套內部控制柜架來加強預算的控制。1.完善集團公司治理結構,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全面預算管理是在企業治理結構下界定出資者與經理層權、責、利關系的游戲規則之一,一個健全的企業預算制度實際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體現。良好、有效的預算管理必須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條件,以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前提。因此,集團公司要不斷營造、優化有利于預算管理與控制的環境。否則,預算管理可能成為一紙空談。2.貫徹預算的“剛性原則”。預算是約束企業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的法則,一經確定,在企業內部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嚴格執行。在預算的執行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環境變化、或有事項、業務流程的結構性變化對預算執行的影響,而且要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預算調整,對例外事項進行管理,杜絕違規操作,保證預算的準確性和預算控制的有效性。3.確定預算控制的重點內容。預算控制以成本控制為基礎,以現金流量控制為核心,通過實施重點業務控制和現金流量控制,確保資金運用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資金合力,降低財務風險。4.建立信息反饋系統。預算執行信息的及時反饋,有利于及時反映預算執行的差異,企業需要在預算實際執行中不斷收集、分析信息,根據反饋信息作出相應的決策,從而保證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實時的調節和控制,保證預算目標的完成。5.建立預算管理的預警機制。全面預算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預算預警系統,通過該系統作用的發生,樹立風險意識,將非正常業務活動和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損失。6.強化預算監督。預算的執行與監督是緊密聯系的,有力的監督是有效執行的重要保證。加強內審機構的權威和職能,健全內部審計監督控制制度,使內部審計與監督不應僅僅對財務會計信息和經營業績真實性與合法性的結果進行審計與監督,而且更重要的是對預算制度和預算貫徹執行情況的過程進行審計和監督,強化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使經營管理處處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約。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Cartner公司提出了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CRM)的概念,該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人士的高度重視。Gartner公司對這一概念所下的基本定義是: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等數據處理與傳輸技術,搜集處理與客戶相關的信息并加以分配與利用,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或戰略目標??梢哉f,CRM理念的出現是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過?;蛳鄬^剩已成為全球經濟的基本特征,這樣,短缺經濟時代“供給創造需求”的觀點必然被“需求創造供給”的觀點所取代;在市場營銷領域,“客戶中心論”也必然會取代“產品中心論”。
保險業作為一項提供服務的產業,它能夠將多個微觀主體的不確定性集中起來使其整體具有較好的確定性。顯然整體的確定性與投保主體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即投保主體數量越大整體確定性越好,反之則確定性越差。就某一具體保險公司而言,保戶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其推出的保險產品的市場吸引力、該公司的市場形象及營銷能力等,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時,保險公司通過客戶關系管理還可以降低保險市場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傊?,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使保險公司達到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業績之效果,而這兩者都能提升保險公司的價值。
一、CRM:重構保險公司價值鏈
價值鏈描述的是一系列連接公司的供應方和需求方的價值增值活動,通過分析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公司管理者能夠重新設計他們的內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按照傳統理解其價值鏈可簡單描述為:研究并開發保險產品、產品宣傳、銷售產品、理賠與資本運營等。然而,這種理解無疑是不夠全面的,正如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專家Jeffrey.F.Rayport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每個企業都同時在兩個領域展開競爭,一個是可見的物質世界,另一個則是由信息構成的虛擬世界。勿庸置疑,對于競爭十分激烈的保險業,與客戶相關的信息理應成為信息領域競爭的重點。
傳統的價值鏈模型將信息看作價值增值過程的輔助成分而非價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戰略管理專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戶信息是最重要的)創造價值的虛擬價值鏈的概念,這條虛擬價值鏈由五個環節組成:收集、組織、挑選、合成、分配信息。物質領域的傳統價值鏈與信息領域的虛擬價值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從而使傳統的價值鏈模型衍變為價值矩陣模型。由于與企業相關的信息復雜多樣,本文僅分析CRM對保險公司價值創新的重要作用。
1.保險產品是一種金融產品,但它與物質商品一樣只有符合客戶需要才會有市場。廣泛收集客戶的需求信息,才能夠讓保險公司有效開發出富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我們知道,就某一類型的保單而言,其銷量越大,則保險公司獲得穩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發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保險產品,首要的問題是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保險公司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戶的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為其研發的產品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從而保證能在承擔的風險變小的情況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險公司通過CRM所取得的這一效應可被稱為客戶關系管理的規模效應。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保險公司在產品研發階段可取得的另一優勢可被稱為“柔性制造效應”,這是指保險公司通過CRM,深入了解客戶的保險需求,為某些客戶量體裁衣地開發保險產品,這些保險產品一般銷量不大,因而保險公司為該產品承擔的風險較高,根據“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原則,保險公司索要的保費也相應較高,所以這類產品也可能成為保險公司利潤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險公司開發此類產品,其主要動機并非從利潤角度出發,而是為了在客戶心中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為公司的主導產品開拓市場。
2.就保險產品的營銷而言,CRM通過計算機與網絡等技術在保險公司與客戶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通過CRM系統,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網絡廣泛宣傳自己的產品,讓客戶認知、了解并最終接受它們的產品;通過CRM系統與電子商務系統的結合,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銷售它們的產品。不難理解,網絡銷售在金融等服務業領域有著比物質商品領域更大的優勢,因為它們不涉及物流等通過網絡難以解決的問題。由于網絡本身受地域范圍的限制較小,所以通過CRM與電子商務系統的融合,保險公司可以實現新的范圍經濟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單的理賠階段,CRM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做到迅速、準確。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保險公司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了解所發生的保險事故,對保險責任進行準確的界定,從而使理賠工作能迅速準確地進行。這樣客戶的滿意度會得到提高,保險公司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統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險公司的資本運營,但由于通過CRM,保險公司能夠取得較為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源,從而能增強保險公司資本運營的計劃性,提高資本運營效益;而保險公司資本運營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險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費的空間,有利于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在投資型險種逐步成為保險公司主導險種的今天,資本運營效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保險公司產品的市場吸引力,決定著它們在市場上的得失成敗。
二、CRM:實現保險公司在混業背景下的戰略協同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出臺等為標志的金融混業的形成。目前我國仍然堅持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的制度,但無論是從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角度,還是從分散風險和適應全球競爭的需要出發,我國金融業必然要走混業經營的道路。其實,在我國金融實踐中,已經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試點,如比較有名的“光大集團模式”,實質上就是一個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互相協作的混業經營模式。
在混業經營的情況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價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獨立組成部分的簡單加總。公司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決策時應追求“2+2=5”的協同效應。公司實現協同效應的途徑總的來說有兩條:一是通過物質資源公司可實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戰略,在供銷渠道上獲得協同效應,也可以利用物質資源在生產中通過規模經濟實現協同效應;二是通過無形資源追求協同效應。日本戰略管理專家伊丹廣之在他的著作《啟動隱形資產》中指出,隱形資產是一種無形資源,它可能是技術專長、商標、顧客認同度,也可能是一種增強員工凝聚力的企業文化。伊丹廣之認為,只有隱形資產才真正是公司獨有的用之不竭的競爭優勢的源泉,因為從公司某一部分發展起來的隱形資產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時,并不會被消耗掉,而且還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實現良性循環的局面。
在我國金融業逐步實現混業經營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經營的協同效應是每一個金融企業的必然選擇。以銀行業與保險業混業經營為例,要實現協同效應,一種方式是通過共用物質資源來實現,如保險業利用銀行業布局廣泛的營業網點為其提供代收保費業務等,但依靠這種方式實現的協同效應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種實現協同的方式是利用企業的無形資源。
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它們通過向客戶提供服務獲取利潤,客戶就是它們的最為重要的資源,正如美國客戶服務專家安妮。琳達告誡企業經營者們時所說的那樣:“對任何企業而言,客戶永遠是最重要的;他們不依賴于我們,而我們卻得依賴他們;他們的光臨是我們的榮幸,他們是企業的命根子,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戶,我們只有關門的份了?!笨梢院敛豢鋸埖卣f,對于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良好的客戶關系與優良的客戶管理能力是它們利潤的源泉,也是它們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從我國金融業目前的狀態來看,銀行業與保險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發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國的保險業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因此其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要滯后于銀行業。我國的銀行業在長期的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客戶關系資源,擁有充足的客戶信息。一旦銀行業與保險業混業經營,保險業可以充分利用銀行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它們的客戶資源,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優勢。在混業背景下,銀行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對保險業的促進至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在銀行客戶資料庫中尋找潛在客戶,分析他們的保險需求,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以擴大自己的利潤源泉;(2)借助銀行在廣大客戶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險公司及保險產品的客戶信用度,改善保險公司的市場形象,提高其營銷能力;(3)通過客戶信息資源共享和聯合營銷,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等。同時,保險業在客戶關系管理方面的進步也會對銀行業產生促進作用,如銀行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戶的誠信狀況,從而降低其信貸風險等。
三、全面推進保險公司的客戶關系管理
推進客戶關系管理、實現價值創新是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理念和技術這兩個層面出發。
1.就理念層面而言,我們需要從本質上認識客戶關系管理??蛻絷P系管理的概念雖然是20世紀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卻早已存在,它是市場競爭的產物,是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的必然選擇。買方市場的根本特征是產品或勞務生產的相對過剩,以此為背景,銷售必然代替生產成為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而處理好與客戶間的關系則是解決企業銷售問題的中心環節。Gartner公司在對客戶關系管理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時,著重強調了技術因素,可以說以這種方式界定的客戶關系管理是狹義的,我們應當從更廣義的角度去理解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國的保險公司廣泛樹立客戶關系管理的理念,積極探索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客戶關系管理的技術因素,就會使那些暫時還不具備利用網絡和計算機軟件管理客戶關系的保險公司在實踐中停滯不前。那么廣義的客戶關系管理應當如何界定呢?
客戶關系管理的本質內容由客戶關系管理所依據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構成。(1)CRM所依據的基本理念:客戶中心論;(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處理和運用與客戶相關的各種信息;(3)中間目標:保留老客戶、開拓潛在客戶、拓展市場、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終目標:實現企業效益(或公司價值)的最大化。
根據以上理解,保險公司的客戶關系管理既可用現代方式(即Gartner公司所定義的方式)來實現,也可利用傳統方式來實現。保險公司實現客戶關系管理的傳統手段包括:(1)客戶分析;(2)客戶訪問;(3)客戶調查;(4)保單跟蹤;(5)及時準確理賠;(6)糾紛處理;(7)客戶關懷等。由于一般保險公司都有較多的基層營銷網點,它們以上述傳統方式進行客戶關系管理,首先是不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其次也可以說這種方式是以現代方式實現客戶關系管理的基礎。
(一)業務核算劃分
商貿經營屬繳納增值稅項目,全部集中在總公司核算,款項由總公司收支,發票由總公司開具,與商貿經營相關的費用,如運費等均由總公司支付。延伸服務、業務、貨場業務屬繳納營業稅項目,由分公司核算,款項由分公司收取,相關稅金由分公司在當地繳納。企業所得稅在取得稅務部門認可后匯總繳納。
(二)資金方面
實行一定程度的收支兩條線的管理辦法,各分公司沒有融資、投資的權利,沉淀資金全額上繳總公司。收入方面,如按上述業務劃分,分公司經營延伸服務和業務,均應采取預收款形式經營,理論上不應該產生新的債權債務,分公司所形成的收入均應有現金流入,分公司每季將實現的所有收入扣出變動成本和稅金后的現金流入凈額全額上交總公司。支出方面,總公司根據批準的間管費用支出預算按進度撥付資金,分公司在預算范圍內使用。
(三)資產管理方面
各分公司資產由總公司授權經營使用,分公司承擔相應資產的折舊、稅金、維護、維修等費用,并對資產保值增值負責。總公司對所有資產擁有處置權,可根據情況在各分公司間調劑使用,最大限度避免資產閑置。分公司購置、處置資產均需總公司批準。
(四)計劃下達及全面預算
總公司需成立預算管理委員會,由相關領導及財務、業務、結算、人勞、辦公室、管理部等相關部門參加,參照物流公司收入利潤計劃、工資計劃、費用壓縮計劃、資金總盤子、業務劃分等情況,分別對分公司預算中的收入、稅金、費用中的工資及附加費、辦公費、小汽車費用、差旅費、會議費、業務招待費等費用,支付主業合同費用,以及固定資產購置、大修計劃等支出進行審核確認。各分公司的費用支出與收入利潤計劃掛鉤,在基本費用預算外,對超計劃完成收入利潤計劃指標的,可按一定比例增加其費用預算,以提高分公司積極性。年初各分公司按照收入利潤計劃、費用壓縮計劃、工資計劃、大修計劃等規定,編制全面詳實的財務預算,經總公司審查批準后執行。
(五)財務監察
通過財務監察,確保分公司執行統一的財務制度和規定,及時發現財務管理中的不足之處,對分公司提出的新增預算進行核實,參與對分公司的經營業績考核。
(六)考核機制
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是避免集權帶來的分公司積極性不高這一缺點的重要手段,總公司要根據各分公司業務量、人員構成等情況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勵辦法,除各分公司自身核算的業務,總公司的商貿經營業務分站點核算并統計在各分公司的任務完成數內,季度和年度統一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相應增加或減少分公司的工資總額計劃,在工資總額計劃內,對分公司內部獎勵政策,應給予一定的權限,便于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執行預算結余的分公司,可按結余數的一定比例予以工資計劃獎勵。
(七)財務管理制度
統一總分公司會計核算科目,由于現物流公司總分公司的業務比較單一并且大體相同,前期通過調研,確定統一的會計明細科目,特別是費用科目,各分公司嚴格按統一科目進行會計核算,禁止自行增加會計科目;分公司獨立核算總公司授權經營的業務收入和相應的成本稅金,在當地納稅;各項費用在批準的預算內支出;分公司執行總公司制定的工資和獎勵制度、內部控制制度等財務政策和制度,執行統一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使用統一格式的財務單據及各類表格;分公司對其歷史遺留和新發生的債權債務負責;分公司無所有者權益,沒有利潤分配的權利,所有可供分配利潤由總公司進行分配。
二、總分公司財務管理模式實踐總結
關鍵詞:財產保險公司應收保費管理
近年來,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應收保費總量不斷增加,其表面上表現為保險責任與交費的時間差,背面則在于保險公司的財務管理中的一系列問題。加強應收保費的管理,對防范風險、提高公司競爭力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財產保險公司應收保費的現狀
應收保費是指保險合同已經生效、符合保費收入確認條件但尚未收到資金的保費,待以后收到保戶交納的保費時,沖減應收保費。投保人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應收保費要對應相應保險單承保的風險責任。一般企業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經發生、可準確計量的,確認收入的同時可確定盈利;而由于保險成本的事后確定性,取得保費收入的成本是對未來的一種估計,不能準確預計和計量。這與會計上的應收賬款所對應的已完成事項有本質的差異。在保險期限沒有結束前,應收保費不能按照簡單的應收款項處理。
從性質上看,應收保費是保險企業對投保人的一種債權,表現為保險責任與交費的時間差。但是部分財產保險公司利用應收保費賬戶進行相關財務處理,以達到逃避和謀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險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與繳納保險費兩個條件,而財產保險合同的生效不需繳納保險費。只要保險合同成立,約定了保險責任起訖時間即生效。因此,應收保費比較嚴重的主要是財產保險公司。目前,關于應收保費在保費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認為在3%-5%。人保系統把應收保費比率定為5%,而保監會下達給財產保險公司應收保費比率的底線定為8%。
實事上,我國財產保險公司應收保費比率過高且各財產保險公司之間不平衡。中國人保、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公司低于認可標準8%。但中國人保是從原來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立而來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時,會對其歷史上的財務包袱進行處理。平安保險和太平洋保險的數據是以集團公司為基準的,因壽險公司的應收保費比率低于財產保險公司,比率可能會被稀釋。比率遠高于8%的有中華聯合、香港民安、東京海上火災保險等。華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標與8%較為接近??傮w上看,幾家大的財產保險公司的指標要遠低于中小財產保險公司的同項指標,這反映出較為規范的內控管理。
從縱向看,多數財產保險公司各個年份的比率有較大的波動性。以平安保險為例,從1990年到1995年,應收保費比率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達到15.4%;而從1996年到2000年應收保費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該比率又有反彈趨勢,達到6.21%。比率的不穩定性可能與經濟環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
應收保費的險種分布較集中,主要在機車險、企財產保險、貨運險等傳統險種上。由于國家規定交強險須先交保費再出單,一般不會出現應收保費,而車險中的商業險應收保費的比例就較高。另外,應收保費還呈現出季節性分布特點,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這與應收保費產生的時段及年終的大力清繳有關。
二、應收保費的產生
我國財產保險業近年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2007年財產保險業保費收入更是達到了1997.73億元人民幣,逼近2000億元大關。保險收入的增加帶動了應收保費的增加。就應收保費的會計意義,可按產生的原因將其分為正常的應收保費和不正常的應收保費。
1、正常的應收保費
(1)信用政策形成的應收保費。由于展業和市場競爭的需要,財產保險公司針對一些大客戶簽發的機車險、企業財產保險、貨運險的大額保單或招投標業務,會在保險費率和保險交納期限上給予優惠,從而形成部分應收保費。
(2)正常的流轉過程中形成的應收保費。保費在正常的流轉過程中,由于出單與結算之間的時間差以及保單在流轉過程中的正常失誤如網點保費結算滯后,也會形成應收保費。有些保險業務如個人住房按揭險、貨運險、航運險等業務是通過銀行、郵政及交通運輸部門等中介網點代辦代收的,而財險公司與中介的結算慣例通常是月結或季結。保險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費從投保人到保險人的環節,減緩了資金流通速度,導致保費結算期限較長從而產生應收保費。另外,一些不能在業務處理系統直接出單的保險業務,如某些業務、定額保險,要進行手工補錄,由于補錄時間緊、工作量大等原因補錄數據不到位,未能及時進行收付保費的結轉確認,也會產生應收保費。
(3)系統處理方式和操作失誤產生的應收保費。由于財產保險公司的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已經實現了無縫對接,業務系統中每錄入一張保單,財務系統就會自動確認保費收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錄單操作失誤(錄入的信息不能隨便刪除)及復核把關不嚴,導致同一張保單重復錄入,財務系統相應進行多次確認,從而虛增一部分應收保費。
2、非正常的應收保費
財產保險公司的應收保費中相當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據其產生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惡意拖欠行為產生的應收保費。部分投保人以各種借口比如經營狀況不佳、資金周轉困難惡意拖欠保費。有些人出于提高傭金、甚至侵吞保費的目的,進行隱瞞欺騙,不按時向保險公司劃轉保費。因拖欠而形成的應收保費,壞賬率往往較高。而在清收過程中財產保險公司又畏懼訴訟成本,一般不通過法律途徑加以解決,進一步縱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為。
(2)保險公司的違規造假行為形成應收保費。由于各保險公司的產品費率和支付給人手續費的最高限額均由保監會審批,部分財產保險公司為了擴大銷售額,承諾給予保費回扣或變相降低費率,即“暗返”。利用虛掛應收保費的方式支付給人法律規定以外的高額手續費,這部分多支付的手續費以應收保費的形式存在,實際上卻不能收回,徹底成為了壞賬。另一方面,保險機構索要高額手續費,為躲避監管機構的檢查,在會計上以掛應收保費的形式對支付的費用進行處理,但實際上已無法收回;還有一些保險公司通過出具批單反向沖減保費收入,達到“暗返”的目的?;鶎颖kU機構為完成上級規定的指標任務,達到多提費用的目的,通過“應收保費”賬戶進行造假。以上情況產生的應收保費通常被稱為“虛應收”。這也是監管部門對應收保費監管的重點部分。
(3)營銷人員變動導致的應收保費。保險營銷人員的流動非常頻繁,部分財產保險公司對業務員缺乏有效的管理。一旦營銷人員變動,就有可能留下一部分保單因客戶資料遺失而無法收款。
三、不良應收保費的影響
應收保費的數量太多,甚至發生很多不正常的應收保費時,會對財產保險公司造成不良影響。
1、降低會計信息真實性
一方面,應收保費長期掛賬,虛增了保費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業務系統的設置,部分財產保險公司由于應付未付的批減保費會存在一部分負數的應收保費。這實際上是財產保險公司的一項債務,而正數的應收保費是一項債權,兩者對應的債權人和債務人通常不是同一人,不能直接抵減。如財產保險公司直接沖減正數的應收保費,會降低應收保費數據的真實性。
2、加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第一,它直接造成了現金流的減少。應收保費占用了保險公司正常的現金流,公司可能因現金周轉困難而出現支付危機。另外應收保費缺乏流動性和收益性,直接影響了保險公司的資產質量。第二,加大了企業償付風險,不利于正常的賠付。對于已生效但尚未收到保費的財產保險保單,一旦出險,保險人就需承擔響應的賠付責任,而應收保費造成的大量未收回的資金則給正常賠付增加了壓力。第三,保監會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有著嚴格的規定,大量的應收保費直接影響公司的償付能力。再次,應收保費作為收入雖未收到款項,但保險公司須據此預繳營業稅和所得稅,增加了經費負擔。第四,無論是否收到款項均要進行分保(再保險),又增加了保險公司的分保成本。第五,應收保費易誘發經濟犯罪。應收保費的長期大量存在,有可能給不法分子貪污挪用、弄虛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機,如已經收到資金而不入賬,或未繳費出險時,用賠款沖抵應收保費。
四、針對不良應收保費所采取的對策
由于過多的應收保費給財產保險公司造成不良影響,為了防范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應收保費的管理。
1、加大保險宣傳力度和提高誠信的投入
部分客戶片面認為投了保就有保障,繳費的時間不是決定因素。對此保險公司要加大宣傳,鼓勵主動繳費,消除產生應收保費的客戶因素。另外,樹立全員防范經營風險的意識,實現穩健經營、風險可控的發展。
2、根據投保業務的質量進行有選擇的承保
在擴大市場份額和業務規模的同時還要考慮成本效益原則。首先,保險公司要在收入和費用、規模與效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其次培養業務員對企業的責任感。按照保戶信譽程度、償債能力、當前財務狀況和實際支付保費的能力制定信用政策,降低應收保費產生的可能性,從而確保保費的實收率。
3、充分利用特別約定
利用特別約定可以有效提高應收保費的實收率。比如,在特別約定中增加保單生效或失效的條件,以減少在不能按規定時間收取保費時的保險責任;在特別約定中增加繳費時間,以及未繳費合同失效條款,以減少保險責任,促進保費的及時回收。
4、建立科學的回收管理機制
應收保費發生后,保險公司應采取各種措施,盡量爭取按期收回保費。有效的措施包括對回收情況的監督、提取壞賬準備和制定適當的收賬政策。在制定收賬政策時,要以應收保費總成本最小化為原則,在收賬費用和所減少壞賬損失之間做出權衡。
5、完善公司內部控制體系
通過開展應收保費的審計調查工作,摸清應收保費的底線,了解其管理現狀。保險公司各部門之間要積極配合,以公司利益為重,加強風險管控,有力推動應收保費的管理工作。
通過上述措施的結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保費的比重,將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這對我國財產保險企業的健康發展以及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競爭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姜星明:財產保險公司應收保費有關問題的探討[J].金融會計,2004(11).
[2]丁少群、梁新潮:我國保費收入核算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J].會計研究,2005(10).
[3]鄔潤龍:應收保費認可標準初探[J].上海保險,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