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9 15:52: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科學技術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社會問題日趨綜合化和復雜化,為應對新變化、解決新問題,亟須跨學科專業知識整合,新文科理念應運而生。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的專業發展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實習實踐等方面存在問題。新文科理念下,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應立足全方位、深層次、高質量發展,充分整合和利用學校優勢資源,嘗試教學改革,探索與建筑科學、地質科學、材料化學、電子信息科學等工科類專業結合的道路,互補共贏,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助推專業發展。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應開拓全新的教學、科研與實踐領域,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加強學科交流合作,借鑒工科專業教學方法,推動專業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文科;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
伴隨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增強,立足學校全面、綜合發展,工科院校開始設立文科專業。如何發展工科院校的文科專業?作為學校非特色、非強項的文科專業,如何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資源,走出一條自強之路,長遠發展出路又在何方?2020年11月,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召開,會議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也為工科院校文科專業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時,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主要圍繞工科院校文科專業發展困境及新文科理念下的解決對策等,展開分析研究并提出見解,如黃震方的《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類專業本科課程改革與“金課”建設》、梁志等人的《“新文科”理念下的歷史學本科人才培養路徑初探》,為文章深入探討奠定基礎?!笆濉币巹澮詠?,黨和國家對于文物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之國家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化趨勢的增強,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對從業人員素質也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為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具備教學資源和技術基礎的工科院校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打破了只有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傳統,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發展補充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由于實踐探索剛剛起步,學界尚無專門系統論述,因此,如何發揮學校的優勢資源,有效組織專業教學、科研與實習成為工科院校需要探討的課題。文章從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發展現狀、教學改革的方向及意義等方面進行系統闡述,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見解,以期對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實踐有所助益。
一、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現狀
工科院校,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從事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教學和研究的高等院校,其特色和優勢學科包括建筑、水利、電工、電子信息、儀器儀表、化工制藥等。目前,工科院校的人文類教學資源,如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學等專業課程大多扮演著“大學語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政治教育”等公角色,屬于人文通識性教育。相較于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工科院校的文科專業起步較晚,教學和科研力量相對薄弱,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發展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及實習實踐等方面面臨困境。首先是師資力量。截至目前,國內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本科高等院校僅三十余所,擁有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及相近專業的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權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數,每年輸送的高層次人才數量有限。受學校定位、辦學特色、人才政策及個人擇業觀念等多種因素制約,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人才引進困難,教師缺口大,加之工科院?,F有文科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師資不足成為制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學任務需借助外聘兼職教師完成,現有師資力量難以完全支撐課程教學要求,人才引進和師資隊伍建設任重道遠。其次是硬件設施。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硬件設施的短板集中表現為圖書文獻不足和實驗設備短缺。工科院校雖設有圖書館和資料室,但多為工科類圖書圖冊,少量人文社會科學書目為通識用書,因此,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專業性極強的文科類文獻資料,在工科院校的圖書館和資料室中比較罕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師生自主學習的開展及學術視野的開拓。同時,我國文科實驗室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特別在“儀器設備配備和定制、專業實驗人員培養及實驗標本搜集”等方面存在困難[1],硬件設施不足同樣是制約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是實習實踐。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辦學目標為培養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其實踐性”[2]。相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實踐技能的提高更為緊迫。但由于實習經費、實習設施、實習基地及考古發掘資格等因素的影響,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實習開展困難重重,是制約國內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較為單調枯燥,也很難將文物保護中的某一問題剖析透徹,因此,急需加強學生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3]?;谧陨淼陌l展現狀與教學資源,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解決學生實習實踐問題的難度更大。
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方向
為解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工科院校需要積極調整,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和專業優勢,探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與校內其他專業,如建筑科學、地質科學、材料化學及電子信息科學等的聯系,探索交叉、結合的道路,互補共贏,充分借助學校優勢和特色資源,助推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發展。具體而言,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建筑科學在古代建筑修復和保護中的應用
古代建筑作為人類遺存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體現了時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是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伴隨現代社會對古代建筑保護意識和關注程度的提高,古代建筑修復和保護成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研究的重要內容。古代建筑修復方案的設計、建筑框架的構建、建筑材料的選取及建筑技術的采用等專業問題需借助建筑科學相關理論和技術予以支撐和解決。相對于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在建筑科學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例如,國內建筑學比較先進的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其古代建筑修復和保護技術同樣位居國內前列,正是建筑科學在古代建筑修復和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有力佐證,也為其他工科院校探索建筑科學專業與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中的古代建筑修復和保護相結合的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地質科學在考古勘測和發掘中的應用
調查、勘探和發掘是田野考古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其離不開地質科學與技術的應用。同時,地質科學與考古學的交叉和融合,又衍生出新的考古學分支學科———地質考古學。地質科學與測繪技術在田野考古中應用廣泛。例如,通過對遙感影像線性體的研究,以發現古都邑城垣和隍溝、陵墓垣墻和墓道,通過對遙感圖像亮度值向量或波譜樣式在特征空間聚集情況進行點群分析,以發現古墓群和古建筑遺址[4]。除此之外,高精度磁測、電阻率法、自然電場法及探地雷達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對古代遺址和遺跡的勘探也具有重要意義,地質科學的發展為考古調查、考古勘探與發掘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質基礎。工科院校地質科學的人才儲備和實驗設備優于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可在該領域進行嘗試。
(三)材料化學在文物修復和保護中的應用
文物修復和保護是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工作者的核心技能和主要任務,伴隨材料化學迅猛發展,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前傳統修復材料無法解決的問題,如耐高溫、耐腐蝕、耐沖擊等,借助新的修復材料得以有效解決。材料化學在修復古代壁畫、文物彩繪、土遺址、古舊字畫、檔案圖書、電影膠片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5]。以古代建筑修復為例,碳纖維增強材料、玻璃纖維增強材料、連續玄武巖纖維材料等新材料逐步取代傳統的磚、瓦、木、石等建筑用材,成為重要的建筑修復材料。又如,骨角器的修復摒棄了傳統修復材料,使用濃度較高的化學合成材料———三甲樹脂膠加以黏合??v觀國內現階段的學科和專業分布,材料化學多為工科院校的特色專業,將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文物修復和保護中,有利于推動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核心技能的提高,是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嘗試突破的重要方向。
(四)電子信息科學在博物館數字化中的應用
信息化時代,電子信息科學對人類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數字化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需求。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博物館作為封閉空間,大規模向參觀者開放具有較高風險,這使得博物館工作者充分意識到建設數字化博物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何把握好現代科技手段運用的張力和界限,已成為新時代博物館工作的關鍵所在[6]。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等將實體博物館以三維立體方式呈現,改善和提升參觀者的游覽體驗,需要強大的技術力量作為支撐。工科院校的電子信息科學專業理論和技術水平相對先進,因此,依托電子信息科學優勢,也是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途徑之一。
三、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意義
與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相比,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發展,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及實習實踐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發展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工科院校同樣具備不容忽視的優勢,可借助發展成熟的建筑科學、地質科學、材料化學、電子信息科學等工科專業,探索其與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結合的途徑,走出一條互補共贏的道路。工科院校可著重培養學生在古代建筑修復、遺存勘探、文物修復及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等方面的實踐技能,這些可作為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改革嘗試和探索的方向,這對于專業的全面、快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改革傳統教學內容,開拓全新的教學與研究領域
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主要依托歷史學、考古學等文科專業人才和設備,這是工科院校相對薄弱的環節。然而,工科院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同樣具備獨特的優勢,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工科院校中的建筑科學、地質科學、材料化學、電子信息科學等優勢專業,便能有效地為現今社會的古代建筑保護、考古發掘、文物修復及博物館數字化等提供技術支撐。因此,探索工科專業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相結合的道路,不僅有助于推動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使其突破現有的教學和科研邊界,同時也開拓了全新的教學和研究領域,促進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更加全面的發展。
(二)突破原有教學模式,重視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注重實踐是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與其他文科專業的主要區別之一。文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與之相比,工科院校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組建時間較短,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小,工科實驗室中的建筑學、地質學、材料學等專業精密儀器設備齊全,具備良好的實踐條件,能夠彌補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在實驗設備方面的短板,提高學生在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文物修復及博物館管理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改革,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三)增強學科交流合作,學習和借鑒理工科教學方法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方式主要為課堂講授,教學方法通常為講解法和討論法。通過教師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了解并掌握歷史學、考古學、文物學及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這是文科專業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是知識的講解者和傳授者,引導整個學習過程的開展,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傳授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但也存在弊端,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發揮、自覺學習和主動思考不足、對知識理解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探究和鉆研。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通過與工科專業交流合作,可以借鑒其教學方法。例如,將實驗法用于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又如,考古學文化的性質分析和判斷,可以借鑒工科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等。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教學方法完善和教學理念革新。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專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工科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全方位、高質量發展,需要克服現有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及實習實踐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和問題,立足學校自身優勢,將發展成熟的建筑科學、地質科學、材料化學及電子信息科學等工科專業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相結合,探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的全新思路和發展模式,助推本專業多領域、深層次發展,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可佳.文博類實驗室的建設與功能發揮[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9):11.
[2]湯惠生.建立新型的高校文博專業實習教學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6(7):93.
[3]胡飛.民族院校文物保護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大學教育,2017(1):110.
[4]秦穎,馮敏.地質與考古[J].安徽地質,2001(1):75.
[5]侯亞飛,馮璐,楊千社,等.材料化學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現狀[J].絲綢之路,2014(24):104.
[6]張文慶.淺析現代科技手段背景下的博物館建設[J].文物世界,2020(4):62.
作者:趙延旭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