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9 09:46: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水電可持續發展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水電作為農業生產領域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是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陣地,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助力。廣東是小水電大省,通過分析廣東省小水電現狀、存在問題、新時代面臨形勢和發展思路,探討新時代下推動廣東省小水電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小水電朝著生態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管理規范、經濟運行合理的目標發展。
一、廣東省小水電現狀評價及存在問題
1.現狀評價
廣東省是小水電大省,共有小水電站9858宗,電站數量居全國第一??傃b機容量788.4萬kW,主要分布于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單站平均裝機容量為799kW(全國平均數為1729kW),其中10000kW以上82宗,占比0.8%,500kW以下6667宗,占比68%。廣東省小水電站56%為私營電站,79.4%為引水式電站??梢姡瑥V東省小水電主要呈現數量多、單站規模小、分布零散、地處偏遠的特點。廣東省小水電分布與貧困人口分布基本一致,在山區農村用電、防洪灌溉、經濟發展、脫貧致富、人員就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乳源縣全部鄉鎮享有小水電集體收益共1200萬元;乳源縣投入9353萬元精準扶貧資金入股當地國有水電公司,每年為5353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小水電分紅約1000萬元。陽山縣105個貧困村每年享有小水電分紅約810萬元。此外,小水電也是冰災、地震等災害條件下可靠的備用電源,便于就近保障農村供電安全。
2.存在問題
廣東省小水電受行業早期發展理念、技術、管理水平等限制,主要存在安全、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問題。(1)部分小水電運行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由于廣東省水電站開發早,建設歷程長,部分水電站設備老舊,運行多年,設備未技改或及時更新,加之維護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1996年以前建成的小水電站數量占廣東省小水電總宗數的39%,老、破、舊問題突出,難以實現規范化管理,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且難以管控。據統計,全省335宗小水電站附屬水庫大壩未按要求開展安全鑒定工作。汛期部分電站影響河道防汛行洪,存在安全風險。(2)部分小水電違規建設,影響生態環境由于早期發展理念滯后,違規建設、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地區的小水電問題比較突出,部分審批手續不全,部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存在自然保護區內開發水電的現象,損害了原河道的天然生態環境。小水電早期開發未關注廠壩間生態流量需求,電站未設置專用生態流量泄放設施或未按要求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枯水期取水發電對河流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引水式電站廠壩間河道減水脫流現象明顯。(3)部分小水電水能利用率低,自動化水平低,監管難,經濟效益不穩定廣東省部分小水電站水能利用效率不高,受流域降雨及來水影響,經濟效益不穩定,流域小水電群缺乏高效運行調度技術體系支撐,各自為戰。廣東省全自動運行的農村水電站數量少,自動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村水電站分布小而散,地處偏遠山區,由于城鎮聚集效應,農村人口減少導致人力成本及維修費用逐年提高,壓縮電站利潤,加之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技術水平低,傳統的現場查勘任務重、數量多,監管難問題突出。(4)部分小水電站廠容廠貌差,文旅產業缺乏,社會效益不突出部分老舊電站廠容廠貌差,與周圍環境不協調,難以滿足美麗鄉村建設的需求。農村小水電低碳效應尚未形成市場效應,大多數電站注重經濟,文旅產業缺乏,社會效益不突出。需要通過小水電多元價值挖掘,多產業融合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二、新時代廣東省小水電面臨形勢和發展思路
1.新時代廣東省小水電面臨形勢
廣東省小水電經過“十二五”“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已呈現較好發展面貌。廣東省小水電站數量居全國第一,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三,產業具備集聚發展基礎;廣東省電站多分布在粵東西北山區,具有帶動鄉村振興發展、實現產業驅動山區經濟的作用,發展優勢較大;目前國家正處在能源低碳發展的轉型時期,農村水電作為重要的低碳清潔能源應貢獻出更多的力量。為解決早年的粗放式發展遺留的生態環境、違規建設等問題,推進小水電行業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廣東省自2020年以來開展了小水電清理整改核查評估和退出試點工作。根據電站現狀情況將全省小水電站劃分為三種類別進行分類整改,分別為保留類、整改類和退出類。其中整改類的占比最高,達到83.65%,為8332宗;其次為退出類1548宗,占比15.54%;保留類最少,為80宗,占比0.8%。通過小水電清理整改,退出一批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電站、未辦理環評或環評不通過的電站、對生態有嚴重影響的電站,整改不經濟的“僵尸”電站,在整改一批存在生態影響、安全隱患的電站基礎上,再淘汰一批綜合效益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和為負的電站,小水電存在的問題得到部分解決,在安全、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新形勢下需要與時俱進,在新時代低碳發展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機遇、新的定位,擔當新的使命。
2.新時代廣東省小水電可持續發展思路
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水電的外部面貌和內部條件都面臨更高的要求,小水電的發展面臨新挑戰。對于占比接近85%的廣東省內整改和保留類小水電站,全省積極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綠色小水電示范電站創建和落實生態流量泄放等工作。通過小水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高安全生產水平,消除安全隱患。通過綠色小水電示范電站創建,為行業綠色轉型升級發展樹立示范標桿。通過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改善廠壩間河道的生態環境,恢復河道連通性。生態流量泄放減少了小水電發電收入,而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需要增加安全投入,對小水電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新時代“雙碳”目標和科技發展為小水電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遠程集控和能源互補等技術的不斷突破,為小水電綠色轉型和現代化發展注入新動力。多地引入第三方機構,探索對電站群進行綠色改造和現代化提升,開展河流梯級調度,開展水風光儲多能互補或小微型抽水蓄能改造,開展小水電文旅產業融合等,通過一系列舉措降低電站運營成本,減少棄水,提高水能利用率,新增發電量,實現小水電多元可持續發展。對于占比15%左右的廣東省內退出類小水電站,開展核查評估工作,評估后仍需退出的需要指導其有序退出。而對于拆除成本高、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二次環境破壞的退出類小水電站,需要挖掘其剩余價值,探索與文化弘揚、旅游推廣、鄉村產業振興等融合發展的模式。綜上所述,新時代廣東省小水電可持續發展思路應在保障安全基礎上,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小水電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同發展。
三、新時代廣東省小水電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1.改造老舊設備,強化安全生產
針對廣東省整改和保留類小水電站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要對癥下藥,消除安全隱患。一是要按規定對電站水庫大壩進行安全鑒定,對蓄水不足10萬m3但存在“頭頂一盆水”情況的水庫或前池進行安全評估,電站要按規定開展安全檢測與評價。二是要按要求及時更換或改造老舊機電設備,對影響公共安全的擋水引水設施、金屬結構等進行改造、加固或更新,淘汰落后產能,消除安全隱患,增設上下游水位監測設施。對棄水較多且有擴容潛力的小型水電站技改時可考慮增容。三是按照《農村水電站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標準》要求,對全省農村小水電站進一步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及評級工作。通過這些舉措,強化小水電安全生產,守牢小水電安全運行底線。
2.推動綠色轉型,復蘇河湖生態
廣東省小水電實現綠色轉型,恢復河流生態,需要進一步推進落實生態流量泄放和綠色小水電創建工作。目前廣東省已成功創建58宗綠色小水電站,占全省整改和保留類小水電站總數量的0.69%,占比極低,綠色小水電創建工作仍有待深入推進。而生態流量泄放工作對電站的發電效益存在影響,部分電站業主為了提高發電效益,存在未安裝生態流量泄放裝置、少放或者不放生態流量的現象,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的監管工作也需要進一步落實。對于復蘇河湖生態,一是要根據生態流量相關標準和電站歷史生態流量保障情況,以河流為單元逐站復核生態流量,必要時進行調整或明確生態流量調度要求。二是可以新增或確定生態機組,新增或改造生態流量泄放、監測設施設備。三是在落實生態流量泄放后,河流生態功能自然修復仍存在困難、減脫水河道水生態問題仍存在的,采取一系列水生態修復措施,如新增生態跌坎、生態堰壩等。綜上,通過創建綠色小水電,落實生態流量泄放,修復減脫水段河道水生態,進而改善流域生態系統,更好地實現廣東省小水電綠色生態發展。
3.發展集約智能,提升現代化水平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監測技術與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通過科技創新融合相關技術,推動小水電產業數字化、集約化和智能化,提升小水電現代化水平,已經成為破解小水電站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的重要方向。廣東省目前僅有1000多座農村水電站實現了現代化改造,因此要進一步推進全省小水電的現代化發展。一是要加快小水電自動化改造,全面提升電站智能化水平。按照“無人值守,遠程控制”要求,改造電站自動控制系統,提升自動化及信息化水平,實現真正智能監管。二是要大力發展小水電集中控制運行,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以區域或流域為單位組建小水電站群,建設集控中心,實現電站群綜合運行方式決策,逐步開展電站遠程監控、集中監控的集約化運行。整合安全、生態監管與集控運維,構建運維平臺和監管平臺,以小水電站群替代單個小水電站,通過規模化經營為產業鏈技術的持續創新提供動力。三是要高標準實施小水電現代化提升試點,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按照“先試點、再推廣”的模式,選擇符合條件的區域或流域開展小水電現代化提升試點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示范工程。
4.探索“風光水儲”,助力低碳發展
小水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應自覺服務“雙碳”目標,探索利用電站周邊自然條件和資源,因地制宜推進“風光水儲”多能互補發展,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效益。一是在光能、風能資源豐富的電站庫區或周邊,探索風光水多能互補發展。風能、光能與水電年內的發力峰谷存在錯位,在發力時間段上水電與風電、光能存在較好的互補性,風能、光能“枯期”水電發力,而水電“枯期”風能、光能可提供一定支撐。如在水電站非豐水期以外的時段,利用電站并網線路空閑容量來傳送新能源電量上網,可為光伏發電節省接入系統部分的投資,實現水光互補。通過風電互補,可解決部分自用電的需求,特別是大壩的日常照明。二是探索小水電改造為混合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儲能工廠的新模式,提高小水電的現有資產利用率和運營效益。根據小水電站上下庫條件,利用小水電站原有設施設備,通過改造頂峰機組、增設儲能泵站等,實現混合式抽水蓄能。夏季洪水期水量大可以發電,枯水期發揮抽水蓄能作用調節風光。小水電融合“風光水儲”發展可以在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領域整合優化科技資源,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用于風光水互補與水電儲能改造科技創新領域,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供給能力,推進水電等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5.探索產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小水電作為廣東鄉村發展和轉型的見證者,應主動扛起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通過挖掘全省小水電蘊含的水文化、周邊的農林牧副漁產業、旅游資源等,探索以小水電為核心多樣化發展的新模式,實現“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一是要提升小水電內外部廠容廠貌,與美麗鄉村建設相匹配。二是挑選條件合適的梯級電站或片區,開展小水電工程生態化、景觀化改造,整合當地水生態、水文化、民俗傳統、旅游、產業等資源,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新業態,打造水利風景區,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是對于退出類小水電站,挖掘其多用途價值,實現資源再利用。如廣東省佛山市甘竹灘洪潮水電站,通過挖掘其工程建設的歷史意義,打造了弘揚小水電先進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退出類小水電站探索改造為物資倉庫、休閑娛樂場所、民宿、徒步驛站、科普或歷史展館等的發展新模式,助力報廢電站“枯木逢春”。四是可充分利用保留下來的建筑物和設備等現有資產,開發旅游、文化、民俗、民宿、餐飲等經營性項目,不斷創新小水電發展新模式,盤活周邊的農林牧副漁業。同時,積極挖掘流域民俗歷史文化,興建“青山秀水”文化底蘊深厚的新農村風貌,推動周邊農業、產業鏈轉型發展,發揮小水電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歐傳奇.我國綠色小水電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7(8).[2]付浩龍,李亞龍.關于加快長江流域農村水電綠色發展的思考[J].人民長江,2020(S2).
[3]楊晨.廣東省農村小水電綠色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廣東水利水電,2021(11).
[4]曹騰飛,周斌,郭慶斌,等.關于江西省綠色小水電現代化提升工程的思考與建議[J].水利發展研究,2021(1).
[5]張學進.推進我國綠色小水電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8(18).
作者:沈思敏 劉樹鋒 關帥 楊晨 曾晨軍 崔靜思 湯楚翹 肖妮 單位: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水利部農村電氣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