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1:47: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地理教學探索3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教育的不斷改革與創新,一些老舊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階段的教學要求和學生日益多元化的學習需求,所以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了各個學科的教育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是一門具有地域性、實踐性及開放性的綜合型學科,其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微課教學模式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整合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與微課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此外,微課教學模式具有資源全球化、教材信息化、教學多元化的特點,也是未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
一、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內容占據較大的篇幅,內容枯燥,且教師習慣沿用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一般采用說教式教學方法,這種學習氛圍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做到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并記憶教學知識點。但是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模式,很好地彌補了傳統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缺點,其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喜好且貼合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明確微課的主題與目標,讓學生在觀看微課時可以清晰直觀地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學習與探究。不難看出,微課可以讓教師輕松把控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達到針對性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以其便捷的優勢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微課具備時間短、針對性強、內容精練與覆蓋面廣等特點,它以視頻為載體,將教學內容直觀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現階段被廣泛應用于教育中的新型教學模式;并且微課教學模式兼具了儲存模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設備和播放軟件進行觀看和學習;且微課視頻對移動設備和播放軟件也沒有特殊要求,其利用過程十分便捷。在實際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海量的微課視頻內容能通過移動設備,如電腦、手機、平板等,指導學生學習,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及興趣愛好選擇學習章節,進行查缺補漏、提前預習或復習等,提升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
(三)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模式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絕對的主導權,學生只需要被動地接受和學習知識就可以完成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教學任務。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僅不會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微課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初中地理課堂中的主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進行微課的觀看與學習。微課具有傳播載體豐富的優勢,學生學習初中地理學科時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學習時間與復習時間。微課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不僅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態度。(四)有利于促進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互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因為地理并不是中考的主要學科,所以課程設置上安排較少,學生在課堂中不理解的問題只有經過了一定時間后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長時間的拖延會導致學生對原本就不受重視的初中地理學科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并且長時間不與地理教師見面會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有些學生會羞于向教師請教問題,導致問題一直存在。所以,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采用微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和解決這些問題。微課視頻的設置中有對課程的評價板塊以及對任課教師的留言板塊,學生在觀看微課時,可以在這兩處板塊進行留言,對課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問題進行提問,教師在接收到這些留言后對學生的留言進行一一解答,一一回復。這樣的方式避免了傳統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漏洞,還能使教師更深入直觀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微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豐富微課內容。
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模式的有效實踐
(一)構建豐富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習慣將自己作為課堂中的主導照本宣讀,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且其主觀能動性很難在課堂中得到發揮。初中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其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且理論知識較多,這導致教學氛圍十分枯燥且壓抑,長此以往,學生會因為不能理解地理知識而對初中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降低,逐漸產生厭學心理。但是微課教學模式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微課具有短、小、精的特點,能夠將分散的地理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并且微課教學模式可以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且形象,為學生構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有效提升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例如,在教師講解“日本”“埃及”“俄羅斯”等課程時,為有效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與微課教學模式相整合,幫助學生在課程一開始就進入學習狀態,提升學習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模式中的視頻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地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特征、人文風俗及地域特色等內容,在課程一開始就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先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對這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再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這些地區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等內容的教學,通過對歌曲和視頻的學習、觀看及教師的講解,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中,進而更好地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提升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與微課教學模式整合的水平。
(二)教學資源多元化,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一般都是教材內容、教學參考書、課程標準及練習冊等,這些教學資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思維,導致教師的教學思維固定化、模式化,教學模式也十分陳舊單一,學生學習初中地理學科的質量也很難得到提升。但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與微課教學模式的有效整合拓展了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ヂ摼W上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其教學的各個章節知識,且種類也五花八門,不僅包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動畫、圖片和音頻等,還包括了許多文字資料。這些教學資源的出現豐富了教師在備課時的教學資源渠道,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便于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在教師講解“海陸變遷”時,這節課的概念較為抽象,為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教師就可以借助微課教學模式中的互聯網渠道搜集一些有關板塊移動的動態視頻添加到微課的視頻中,方便學生直觀地觀看板塊運動的運動方向、頻率等細節,從根本上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或者在講解“‘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這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抖音上觀看一些有關香港和澳門的人文風俗等視頻,短小豐富的視頻形式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這種方式十分日常和方便。又或者在講解“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這節課時,可以添加一些《鄉村愛情》電視劇的搞笑片段在微課視頻中。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開拓教師的教學思維,提升其教學水平,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的知識加深記憶,學會利用網絡搜索和探尋自己不理解的知識,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
(三)改變教學方式,優化學生學習成績
一方面,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微課教學模式展現的教學內容具有更鮮明的色彩和更豐富的內容及形象,這樣的教學手段深受學生的喜愛,并且微課教學模式能夠將地理知識中抽象的、微觀的、宏觀的、現實的、非現實的各種事物立體、直觀地展現,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新的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欲望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師在講解“海陸變遷”這節課時,可以在電腦上為學生演示六大板塊運動的Flash動畫,使學生了解到擠壓運動和板塊張裂運動對地殼活動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這樣的教學模式能讓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鮮活且立體起來,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有序的思維框架和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節課的知識和內容,進而提升其學習水平和學習質量。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與微課教學模式的整合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因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大多是圖文結合的內容,且地圖圖像上承載了許多地理信息,對地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的質量。但是在實際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都不具備讀圖意識,在學習中經常將地圖一覽而過。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模式將教材中的地理圖片放大后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并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圖技巧,認識地圖信息,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讀圖意識,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并養成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拓展其地理思維。例如,在講解“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區域劃分的相關圖解展示給學生,通過指示筆的光線閃爍向學生展示四大地理區域的有效劃分,增強學生讀圖的空間想象力,并激發學生對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礎上與學生討論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主導因素,這樣的方式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微課教學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不僅彌補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拓展了教學資源渠道,還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微課教學模式的優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謝銀雪 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第九中學
初中地理教學探索2
一、教學實踐研究的背景
自2015年起,我市中考招生考試改革中將初中地理作為一門考查學科,地理考查采用全市統一的在線機考方式,采用合格/不合格的評價方式,不再計入中考總分。筆者與同行們開展大量教學實踐探索,實現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一周二課時),僅僅使用地理教科書、《地理圖冊》、《地理填充圖冊》三件寶貝,達到地理課程綱要的目標,努力讓學生喜歡地理,學好地理,人人合格;在合格的基礎上,融合“激趣”—“對話”—“遷移”,達到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2016年9月,《全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并提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3方面,綜合指標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列為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當前,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用性和關鍵性以及如何培養等問題已成為地理教育工作關注的熱點,也成為筆者探索分時段模塊化任務單學習方式的重要指導和預成目標?!胺謺r段課堂”是一種基于我校學情、指向教學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界定;也是提高學生學力,實現“知識型”課堂向“能力型”“理解型”課堂轉變的教學探索,符合初中階段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要求。它主要探討的是:依據課程學習的知識邏輯、學生認知的交互邏輯,結合不同課型的特點,以劃分課堂教學時空環節的方式,推動“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學習創新力”發展與統整的教學模型的建構。
“激趣”——用情境創設、知識回顧、導學問答、預習反饋、框架梳理、閱讀質疑等多種教學活動,在學生已有“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習動機”,為課堂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和學力的提升奠定基礎?!皩υ挕薄哉Z言、動作、行為等為中介,引導學生與教師、文本、同伴、自我進行反復的交流,在維持“學習動機”和提升“學習毅力”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建構、視野的交融、素養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斑w移”——“對話”階段后,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綜合運用“學習能力”“學習毅力”解決相應的問題,形成“創新力”。實踐之中我們收獲頗豐:以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教學目標為主線,以適應初中地理教學的分時段模塊化任務單學習方式為核心,將地理教科書、《地理圖冊》、《地理填充圖冊》融為一體,以教科書中的重要地圖為載體,結合課堂教學的分時段要求,融合“激趣”—“對話”—“遷移”,巧設學習問題情境—交流解決問題之道—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從地圖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基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培育地理學科特有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實現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合作解決問題、及時訓練鞏固的高效課堂。實踐中,我們的體會是: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的編設,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把握兩個基礎:學生的現有學習力基礎和教學目標的基礎要求;發展兩個潛力:學生可能的發展學習力和教學目標的提升要求。學習任務單編設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二、分時段模塊化任務單教學案例
案例:人教版八年級第五章“四大地理區域”分時段模塊化任務單教學設計與實施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再思考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關于中國地域差異的內容有以下3條: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用事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人教版八年級第五章“四大地理區域”模塊中圖5.5“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該圖在八年級地理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核心作用,學生牢固理解與掌握此圖,并與各章節地理知識融合,等同于學活了八年級地理?!俺猩稀北憩F為:靈活運用中國地勢分布特征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干濕區劃分布圖、中國1月氣溫分布圖、中國溫度帶分布圖、中國農業分布圖等,予以綜合,得出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內在因素和合理性?!皢⑾隆北憩F為:以此圖為基礎,第六至第十一章的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中國在世界中涉及的許多內容,都是此圖在不同區域的進一步細化。在教師精心準備教學資源、積極有效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組合作,充分利用地理教科書、《地理圖冊》、《地理填充圖冊》三件寶貝,達成教學目標。以下是筆者和同伴互助合作的教學實踐。
(二)分解細化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結合學生地理素養的實際,本模塊設計立足學生地圖素養的培養與提高,以便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基本學習目標設置如下:在地圖上明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綜合分析四大區域劃分的主導因素,比較四大區域的核心地理特征差異。依據教學目標,確定的主要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如下(教科書、地圖冊、填圖冊三合一綜合使用):1.讀透一張圖:結合教科書P6“活動”,讀透圖5.5“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2.練好兩道題:《地理填充圖冊》P3:第2題“圖釋導學”,第3題“圖文轉換”。3.對比中升華:圍繞《地理圖冊》P8~9“中國地理分區”圖,研究四大區域核心地理特征。
(三)學生基本學情及教學資源準備
學生進入八年級下區域地理學習,對于八年級上階段的地理知識可能已經淡忘,正好利用本模塊“四大地理區域”中圖5.5“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對所涉及的核心內容以地圖形式呈現,進行梳理、比較與運用,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綜合思維素養。本課時所需的中國地理對應地圖,課前就要準備好(建議以PPT的形式),以備學生需要引導時加以利用。
(四)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編列:以PPT投影方式,呈現任務
分時段任務1.“我會讀圖”(自主學習):讀教材圖5.5“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與圖5.1“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首先獨立完成下列問題(遇到困難可同同學交流)。1.將圖中的界線A與等降水量線相比較:界線A大致與 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并用紅筆描繪此等降水量線;確定界線A的主導因素是 。2.將圖中的界線B與等降水量線、1月等溫線相比較:界線B大致與 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并用紅筆描繪此等降水量線;界線B大致與1月 ℃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并用紅筆描繪此等溫線;確定界線B的主導因素是 ??;界線B在東部地區的分布接近 嶺 河。3.將圖中的界線C與三級階梯分布線相比較:界線C與第__級階梯分布線基本吻合;確定界線B的主導因素是 。分時段任務1的答疑安排。“小小老師”(同伴互助):針對同學在“我會讀圖”任務中未能解決的問題,首先由同學提出問題,其他同學予以解答,根據解答狀況,對解答的同學予以表揚并記錄,供階段性表揚用。教師準備資源,在需要時予以支持。分時段任務2.“爭取滿分”:按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P3~4第2題“圖釋導學”、第3題“圖文轉換”,同伴可以互助,有疑問提出,教師隨機抽取2~3名學生的《地理填充圖冊》,予以學習成果的展示與點評,激發學生“爭取滿分”。分時段任務2的答疑安排。由于任務2的內容綜合性強,學生在獨立完成過程中,或許會有疑難之處,鼓勵同伴之間開展互助,同伴解決不了的,可以尋找“小小老師”幫助,教師及時表揚。分時段任務3.“讀圖提升”:運用《地理圖冊》P8~9,緊緊圍繞教科書P6“活動”主題,前后4人為一組,討論并用簡約的語言予以表述,羅列要點并記錄在教科書“活動”上。分時段任務4.“當堂PK”:必答競賽與搶答競賽。第一輪必答競賽(基礎知識再強化):教師展示教學課件“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圍繞教科書“活動”,針對界線A、B、C設計必答題(每組一題),要求對照投影地圖,分別闡述界線A、B、C劃分的依據,并在投影地圖中準確地指出。第二輪搶答競賽(四大區域情境再現):教師展示四大區域最為典型的景觀圖片,要求學生判斷圖片景觀對應的四大區域,并能結合所學過的地理知識予以分析。分時段任務4的評價方法:任務4的搶答部分,任務設置的難度逐漸升高,學生通過景觀圖片辨別所對應地區,在此基礎之上分析地理原因。要給予小組開放性討論的時間,學生會羅列出許多知識點。在評價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給小組加分,以期更好地激勵學生,拓寬學生的思維。
(五)“四大地理區域”分時段模塊化任務單教學實施反思
分時段任務1的實施中,與原先教學預設吻合,學生在等降水量線、1月等溫線劃分的知識點處出現遺忘,經“小小老師”環節,學生自主提出疑問、同學給予幫助,基本都能解決,共計2人提出問題,2人主動解答,獲得課堂“小小老師”獎勵。最后教師用PPT出示相關劃分圖、分布圖,進一步加強知識的鞏固。分時段任務2的實施中,與原先教學預設吻合,有一定的難度,經任務1的鋪墊,同伴互助,問題得以解決,全班準確率較高。在“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板塊,經“小小老師”環節,共計分析出10個意義,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分時段任務3“讀圖提升”環節,由于任務1、任務2的鋪墊,抽取3組學生“活動”成果,運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準確率為100%,說明小組討論是有效的。分時段任務4的“當堂PK”,學生的討論話題參與積極性可以說是非常高。必答部分表現優秀,全部完整準確地表達了出來,各組均得滿分。搶答部分,景觀配對區域均正確;地理原因分析部分難度有點偏大,學生羅列出來的知識點特別多,學生也特別活躍,都力爭為小組得分;課堂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對四大區域的核心地理特征,未能及時引導好。
三、提升地理核心素養的分時段
模塊化任務單教學的實踐再思考經過一系列的自身和同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以教科書中的重要地圖為媒介,以適應初中地理教學的模塊化任務單學習方式為核心,將地理教材、《地理圖冊》、《地理填充圖冊》內容做三合一的分時段模塊化處理,確實可以培養學生以地圖為核心的地理學科特有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確實可以實現融合“激趣”—“對話”—“遷移”,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合作解決問題、及時訓練鞏固融為一體的高效課堂。一是地理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的設計一定要立足課程標準,體現地理學科特色、地理學科特有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地理學科重要特色是通過地圖呈現地理事物空間分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要求任務單教學設計要充分利用地圖來實現教學目標,用地理學科特有的語言——地圖來表達地理事物,揭示內在地理規律。在實際教學中,提升學生面向未來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要貫穿每一堂地理課,做到潤物細無聲。二是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的設計一定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做任務單前一定要對學生的學情做細致分析,學習目標的確定既要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又要符合學生的學情,設計出學生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務,有助于維持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三是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要以問題方式呈現,把地理教科書、《地理圖冊》、《地理填充圖冊》三位一體進行整體處理,把內容問題化,問題系列化,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四是分時段模塊化學習任務單要體現多樣性,既有獨立完成的,也有同伴互助完成的,更有小組合作完成的?;A知識的作業性練習,最好獨立完成;難度不大,跳一跳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需要拓寬討論,尤其是針對教科書中的學生“活動”部分內容,要精心設計成適合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
作者:朱文慶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
初中地理教學探索3
通過調查發現,初中地理的核心素養有四個大的要素:人地協調觀念、區域認知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地理綜合思維。這些核心素養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及技能的有效途徑之一。所以,開展初中地理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重視地理課堂中的核心素養培養。鑒于這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所以下文對相關方法進行了簡單闡述,希望可以使教師將教材中的各種資源利用起來,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為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實踐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地理教學的問題
(一)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調查表明,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往往會通過強行灌輸的方式教學,這種方法下學生可能會學過就忘,但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探究,便有助于學生加深印象,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雖然能夠實現理論知識的講解,但是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因此學生將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核心素養。
(二)沒有把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重視起來
理論知識的教學并不是讓學生應付考試,而是幫助學生學會知識的靈活應用,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就目前的教學情況看,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存在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一問題。而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實際教學時無法真正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充分結合,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講解理論知識為基礎,無法將其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初中生并不具備良好的能力,因此無法對各個區域中所形成的現象展開分析,無法將知識與問題充分結合,學生也就無法真正形成因地制宜開發區域的觀念以及知識探究的能力。
(三)沒有把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教授,還需要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培養,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把完成教學任務當作了根本,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了教授,沒有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所以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及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地理教學的策略
(一)將課前導學重視起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根本,是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實踐中發現,想要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就需要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前導入環節,通過借助一些教學手段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轉變為自主學習的狀態。那么,為何要從課堂導入環節入手呢?這主要是因為課堂導入環節屬于教學的初始階段,在此階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促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及主動性,課堂教學的質量也會獲得進一步提升,當然學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環境與區域開發”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如果直接對知識進行講解,那么學生是沒辦法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在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如果此時教師直接講解理論知識的話,學生自然無法聽進去;二是初中地理知識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如果教師在講解時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而是直接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將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真正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并且能夠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完成教學內容的導入。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圖文聲并茂的知識,因此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播放《航拍中國第一季》中與新疆相關的一期。因為這一節目以紀錄片的形式為大家展現新疆的地理情景,所以能夠為學生的聽覺以及視覺帶來一定沖擊,促使學生對新疆地區的地理特征以及土壤植被等一些特征產生興趣,并有一定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為有趣,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圍繞視頻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如:“通過對此視頻進行觀看,大家對新疆存在怎樣的了解?”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能夠對相關內容展開深層次思考,并且圍繞自己看到的內容完成問題的回答。在學生完成問題的回答之后,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問題答案,為了方便學生展開觀看,教師可以有意識將教學內容制作成思維導圖模式。之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大家知道接下來要學習什么內容嗎?”學生在完成問題的回答之后,教師可以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環境與區域開發引入,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與探究中。事實證明通過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前導入,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二)對人地關系進行滲透,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進行培養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想要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進行培養,往往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完成人地關系的滲透,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真正了解到人地協調關系能夠產生怎樣的好處,并且促使學生了解人地關系不協調形成的后果。與此同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闡述人地關系,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了解。例如,在教授“農業”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需要知道,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育部門提出的要求,是學生能夠全方位成長與發展的前提,所以,開展課堂教學前,要對教材內容中與人地關系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并且能夠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完成滲透。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時,教師需要對種植業分布以及畜牧業分布等一些基礎的知識展開簡單的講授。在學生了解了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案例講解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人地關系,使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如教師可以把南方的?;~塘當作案例,通過引導使學生對其運行方式及內在的生態學原理進行探究,促使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協調的人地關系。在進行不協調的人地關系的滲透時,教師可以引入前幾年青海湖過度捕魚的情景,學生在完成內容的閱讀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人地關系不協調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通過運用怎樣的措施,才能夠真正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此過程中,將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究人地關系構建存在的重要作用以及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事實證明,在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完成人地關系的滲透,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協調觀念,并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效率。
(三)開展微專題教學活動,使學生的綜合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綜合思維屬于一種基本的認知方法,也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展開綜合思維的培養,根據研究調查,通過設計微專題教學活動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微專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切入小、深度大,能夠促使學生對一個區域進行全面了解,可以讓學生將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掌握。例如,在進行“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應該重點對學生展開綜合思維的培養,這也是課堂教學目標之一,為學生的全方位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可以先對基礎知識進行教授,在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開展降水量與黃土高原環境改善之間的關系的微課題教學。不過,教師需要知道這樣的微課題的難度是很高的,而初中生的能力無法達到教師理想的教學要求,所以這需要教師真正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固土措施和降雨對植物種植的影響方法入手,展開深層次的探究。通過開展微專題教學,為學生創設黃土高原的情景,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氣候、植被以及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了解,促使學生建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由此可見,教師開展有效的微專題教學活動,可以使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在加深知識印象的基礎之上,促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四)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視起來,對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進行培養
地理學科最大的特點便是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研究的主要是地球表面,這一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著密切關聯,其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想要真正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在教授“工業”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需要知道,理論知識的教授雖然可以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可以讓學生考上心儀的學校,但是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因此,教師在完成相關知識的講解之后,應該有意識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并且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設計合適的作業,如調查區域內工業生產情況。這樣的作業具有一定的實踐性以及難度,所以教師需要把學生分成十人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通過合作的形式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登錄區域的官方網站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真正了解環境對工廠的影響。在學生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完成實踐調查報告。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發現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地理實踐力,課堂教學的效率及質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培養。由此可見,教師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視起來,并且基于教學內容進行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使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得到有效培養,可以讓學生發現地理學習的樂趣所在,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綜上所述,教師不能只對理論知識進行教授,這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無法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需要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方法:將課前導學重視起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對人地關系進行滲透,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進行培養;開展微專題教學活動,使學生的綜合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視起來,對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可以運用于實際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姚維東.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名師在線,2020(30):81-82.
[2]賴東.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學科課型模式的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8):872-873.
[3]李林.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改革探析[J].讀寫算,2019(06):175.
[4]張國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31):153-154.
[5]黃文濤.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路徑探討[J].中文信息,2019(06):138.
作者:張勁松 單位: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