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4 14:55: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人工智能實踐探究3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工智能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其更加強調智能化、模擬化、拓展化。大學英語學習強調學做合一,將英語實用性與理論基礎進行有效融合。人工智能教學的教學設計具有多樣性,但教學設計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要圍繞學生的興趣取向、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來進行設計。通過輕松、新穎的教學活動構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思路。在人工智能教學的運用中,還要注意以提升英語素養為基礎,不斷進行拓展和探究,尋找適宜的教學模式,利用英語課堂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在人工智能教學的輔助下,逐步提升英語教學水平[1]。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英語教學優勢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大學英語教學視角下,英語的思維習慣、文化背景與我們使用的漢語是完全不同的,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對教學模式有清晰的認知。人工智能技術首先帶來的是讓學生耳目一新的教學模式,也是學生興趣的來源。在一個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的氛圍中,學生會更加愿意去思考相關知識,也能主動去觀看一些英文影視資源或者讀物,促進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發展。英語學習肯定不能完全依靠教材,因為一門語言其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局限性的學習只能應付學習任務,卻無法把英語語言變成自身的技能。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地完成學習探索,找到高效的教學路徑,把復雜的、難以理解的概念簡單化,變成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讓學生面對英語學習不再茫然。教師需要開發更多的人工智能應用,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欲,把被動聽課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讓學生跟隨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盡情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去思考和拓展英語知識。同時,在興趣的牽引下,促進學生投入更多的努力,完成自身學科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強化學生實踐英語運用對大學生來講,英語學習不再是單純為了考試,對于即將進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講,實踐運用能力就是重要的教學指標。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能夠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運用場景。把學生的思維從漢語思維導向英語思維,將學生置身于英語環境中,促進學生敢于使用英語、愿意實踐自身所學[2]。比如“howareyou”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打招呼方式,教師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給學生營造生活中實際會面的環境,讓學生們進行貼合實際的翻譯,比如可以根據場景翻譯成“你好嗎”,或者“你最近怎么樣”,這樣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完成英語學習,感受不同場景下英語的應用模式,有效促進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發展。此外,人工智能的運用可以在課堂中導入大量的情景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找到英語學習的路徑,得到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合理開發運用,學生們能夠從豐富的教學內容中找到英語實踐的更多路徑,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拓展學習范圍在教學改革中一再強調,英語課堂的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得到能力的培養及英語素質的發展。根據我國當前的教育情況來分析,我們平時的語境基本都是以漢語為主,造成學生的英語學習范圍相對狹窄,缺少拓展資源的融入。大學英語教師需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教學優化,拓寬英語課堂的教學范圍,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把大量教材不具備的教學內容,比如生詞、句子、文章、視頻等教學資源導入到英語課堂上。當前很多大學生都能取得不錯的考試成績,但是在日常運用中卻出現問題,上文提到的實踐能力不足是一個原因,因此,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并不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語言規律,這是進行機械復制模式的學習,導致學生對英語的認知僅僅來自書本,把英語學習變成了模式化的任務。因此,教師需要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從網絡海洋中尋找符合大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完成英語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思維進行完善,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詞匯庫,也能開拓自身的英語文化視野,讓學生形成對英語學習的正確認知,積累更多的知識,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策略
(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完成翻譯訓練大學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給學生帶來相對靈活的學習路徑,改變呆板的教學環境。英語教學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通過網絡進行教學已經被很多教師采用。利用人工智能中蘊藏的無數英語學習資源,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素材,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優化提供助力,教師可以不僅僅只是依靠書本上的知識獲取資料。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教學,無形中幫助教師解決了很多困難和難題。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化的生活實踐角度去學習英語,并在不斷實踐中磨煉自身的英語素養,尋找自己在日常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并在實踐過程中對自身的不足進行著重鍛煉,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學做合一的學習體系,這樣學生就能夠快速彌補學習中的不足。同時,教師要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教學資源利用進行有效的優化,不能簡單地搜索出一篇教學視頻,或者教學課件,讓學生照著學就算完成了任務。實踐活動的設計本身就需要趣味性的內容作為輔助,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投入地參與其中。另外,教師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很多翻譯教學或者實踐過程中,學生完全通過人工智能來進行輔助翻譯,把人工智能技術當成是翻譯機或者說應用工具,這是不對的,容易造成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依賴,而自身英語翻譯能力并未得到鍛煉。所以英語教師也必須合理構建教學活動,保障實踐過程不偏離教學目標。舉例來說,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學實踐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發揮人工智能技術中便捷的溝通互動優勢。例如,以中秋節為主題,展開網絡化教學,要求學生為自己的父母挑選中秋禮物。教師首先讓學生與自己的父母針對實踐題目進行溝通,了解父母的想法,比如有的學生的母親想要一條連衣裙,也有的學生的父親想要一個刮胡刀,讓學生有了一定的實踐方向,然后再利用電腦人工智能登陸亞馬遜商城全球購物網站,在網站中找到這些商品后用英語與客服交流,學生可以將父母的想法或者要求用英語告訴亞馬遜購物的客服,比如:Mymotherwantsadarkbluedress或者Isyourra?zorwaterproof,然后再將客服的英文回答翻譯成漢語,以微信或者QQ等人工智能通訊方式傳輸給自己的父母。此時,學生就相當于扮演一個父母與外語客服之間的翻譯角色,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翻譯能力,并且實現漢譯英、英譯漢的雙向語言鍛煉,強化了學生的生活英語。在實踐活動完成后,教師要注意設計總結環節,幫助學生對實踐過程進行分析,并提出和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線上討論模式,或者問答模式,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構建高效的實踐課堂[3]。
(二)通過人工智能完成情境對話創設我們都知道,英語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幾個要素,而對于大學英語學習來講,僅靠熟練地掌握教材文章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聽說能力。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設計中,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資源優勢,為學生構建與英語對話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模擬出真實的感受,實現對學生英語聽說實踐能力的鍛煉[4]。對于學生來說,從漢語思維轉向英語思維是有一定困難的。學生若是在學習的前期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接下來的聽說練習過程也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十分重要。人機對話能夠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對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在人機對話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煉學生的英語對話能力,在對話的基礎上,學生扎實掌握知識點,不僅牢固掌握知識,還對人機對話具有濃厚的興趣,由此學生更加積極鍛煉自己的聽說能力。于是,教師便可以利用人機對話模式來進行情境創設,在其中添加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內容,吸引學生的關注和重視。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OnedaytourtoBeijing”這篇文章時,為了增強聽說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教師可以將文章中場景片段帶入課堂,比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模擬出北京的一些街景、文化古跡或者風景名勝等,在課堂上營造出游覽北京的體驗,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人機對話,人機對話設備具備較強的識別度,所以人工智能設備可以根據學生的所思所想,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完成。比如學生:“WhereisthemostfamousscenicspotinBeijing”,人工智能設備則模擬導游的角色:“TherearemanyplacesofinterestinBeijing,suchas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theForbiddenCityandsoon”。學生:“Iwanttoseethenaturalscenery.Doyouhaveanyrecom?mendations”或者:“Isthereanyspecialfoodyoucantaste”這些句子能夠帶給學生新穎的詞匯和實景應用的模式,為學生拓展學習范圍。讓學生通過生動的情境以及相對自由的人工智能對話內容,對文章主要講述的主題有深刻的理解,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思考對英語的聽說能力進行鍛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從人工智能對話出發,進行英文交流和探討,這樣便能夠逐漸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構建英語語境,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此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引導下,逐漸進入學習狀態,并幫助大學生掌握英語聽說技能。
(三)結合人工智能創設新穎的英語拓展活動高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就是要學生自主地進行英語學習和思考,尋找和發現其中的疑問。如果一直用一種模式進行教學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模式被局限,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足,無法運用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教學中要克服這種弊端,加強對學生個體的重視,給學生一個可以自主思考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英語邏輯思考能力,并養成良好的翻譯習慣。英語教師可以結合人工智能平臺,給學生一定的學習主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析式學習。英語演講是大學生日后會參與的重要活動,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推動作用。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下,學生通過直觀性的視頻內容,融入到活動主題當中,能夠顯著提升內心體驗,把新穎的教學素材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融合,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參與思考,所以這其中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和設施是所有英語教師需要進行開發利用的。教師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任務進行探索,或者將教學資源制作成視頻素材,供學生們在線上進行觀看或學習,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舉例來說,大學英語教師可以設置一個“mydream”的主題演講活動,讓學生進行英語實踐練習,現代的教學模式更應該注重人工智能+教育相結合,以人工智能和教育為中心開展教學,創建新的教學模式。隨著網絡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學生可以自主地通過網絡學習知識,查找資料。人工智能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這也推動了人工智能與教育相結合的發展和進步。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給學生用英文展示未來的發展宏圖,包括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建設、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既帶給學生一定的英語學習資源,開拓學生的眼界,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運用人工智能查找自己感興趣的資料[5]。然后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課件內容寫一篇屬于自己的中英文演講稿。貼合實際需要的題目是學生非常喜歡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把自己的個人想法和理念用英語進行完整表達,可以借用課件中的一些英語句子或者資源,但也要引導學生敢于創造,敢于發現新疑問,指導學生進行一些有深度的英語表達,其可以先用英語講一講自己未來將從事什么職業,或者自己希望哪些技術可以得到突破,然后進行英語演講。通過演講主題活動參與到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描述,從而得到思維的鍛煉。
三、結束語
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體系中的應用是重要的教育發展方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立體化的學習模式。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與現代課堂教學的融合已經成為教學創新的主要方向。大學英語教師也需要對此作出更多的嘗試,探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英語教學水平的更多路徑,將原始的傳授型課堂變成立體化的綜合性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拓展學習的范圍,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作出貢獻。
作者:邵春曼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人工智能實踐探究2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種新的技術科學,擅長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理論、方法和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夠精準模擬人,甚至超過人的智能。近些年,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傳統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其技術優勢有效革新了傳統行業的運行模式,社會和生態等多個層面均受益,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跨越性發展,一些傳統的人類勞動也被人工智能技術所代替,人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解放。但就在人們驚喜于人工智能技術便利性的同時,大學生的勞動觀卻受到了消極影響。雖然當代大學生見證了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行業的進階性改造,但大學生普遍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景和意義沒有充分的認知,這使得部分大學生片面性地認為勞動已經可以被技術所取代,故而形成了不正確的勞動觀。而勞動是人類立身之根本,更是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構成,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又具有不可逆的特性。故而,在當前的背景下,必須重新審視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現狀并進行革新,由此才能穩定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持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1]。
一、當代大學生勞動觀現狀
(一)大學生普遍不認同勞動的內生意義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能夠維持人的正確發展。而我們國家,也是依靠勞動才得以迅速發展。從根本的角度來看,無論人們創造出怎樣的技術,利用技術手段替代了多少傳統的勞動工作,人們創造技術的過程也是一種腦力和體力的勞動。簡言之,技術發展就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無論技術高度如何提升,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無法離開勞動。勞動并不是單純的機械性做工,而是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手段,這便是勞動的內生意義。但當代大學生普遍對于勞動有著片面性的理解。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勞動就是機械性無意義的工作,人們開發技術代替人工,就是為了某一天能夠徹底將人類從勞動中解放。加之當前各類媒體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宣傳重點,也都圍繞在人工智能取代了某些勞動工作等層面。當代大學生長期接觸這類信息,潛意識里就會認為有了人工智能技術后,人就不用參與勞動的錯誤思想。這種思想直接否定了勞動的內生意義。而在學生已經形成錯誤勞動觀的基礎上,教師再要求學生參與勞動,學生便會認為教師在強迫自己參與無意義的工作,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二)大學生心理上開始依賴機器勞動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投入社會實踐后,的確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部分的人類勞動。掃拖機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馬桶等性價比較高的技術產物層出不窮,真正令人們獲得了解放雙手的切實利益。而大學生身處在社會當中,親眼見證了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勞作解放的過程。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依賴于人工智能的技術服務。在此基礎上,傳統的勞動方式,便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哪怕是最簡單的勞動活動,也對人們有著不容小視的益處。這是因為勞動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手段,是保障人們在任何場合中都能夠妥善自處和發展的必要手段。社會和科學行業都無法保證科技技術永遠有效,那么人們就更要培養自身的基本勞動能力。但很明顯,當代大學生并未意識到掌握勞動能力的重要性。他們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充分依賴著機器勞動,甚至有人認為勞動本就應由機器來完成。而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會令大學生逐漸喪失勞動能力,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附庸,而非技術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喪失自我發展中最重要的主動權。
(三)部分大學生逐漸抵觸勞動實踐社會勞動實踐是高校為了幫助大學生形成勞動能力的重要實踐項目。社會勞動實踐期間,學生們將會參與到基層的勞動工作中,在勞動的過程中感悟勞動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技術尚未投入使用前,大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的積極性較高,這是因為在過去人們的勞動只能依靠自主,或一些簡單的機械性工具來實現。絕大多數的勞動工作,都需要學生主導,這會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參與感和操作滿足感,也會讓學生意識到,無論借助怎樣的工具,勞動歸根結底都要依靠人類來完成。但人工智能技術投入使用后,人在勞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相對下降。一般普通的、簡單的勞動活動,都可以實現無人工參與。而當代大學生耳濡目染,就會認為當前的勞動,已經不需要人來負責。如此一來,一旦高校要求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學生就會認為這些勞動工作本不該由自己負責,內心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加上在許多學生家庭中,都配有相關的人工智能設備,學生很少參與家庭中的勞動。因此,當學校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實踐時,學生會因缺少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對勞動實踐產生抵觸心理[2]。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勞動觀教育宣傳力度較小教育雖然是每個國家發展的關鍵,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而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宣傳力度參差不齊。在高校環境中,專業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方面是因為專業課教育質量關乎學生未來就業發展的質量,故而會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專業課教育始終是高校教育宣傳的重點,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會不遺余力地宣傳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性,這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深刻認同了專業課的主體地位。但勞動觀教育很顯然并沒有得到同樣的宣傳地位。許多高校雖然積極開展勞動教育,但也只是將其置于必修課當中,只要求學生出席、完成學分考核,并不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廣泛的宣傳。于是在對比之下,大學生便會下意識地忽略了勞動教育的本質價值。
(二)勞動觀教育形式急需更新觀察部分高校內開展的勞動觀教育可知,許多高校開展勞動觀教育的形式比較落后?,F有的勞動觀教育,都是依托于課堂勞動觀知識灌輸,以及社會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口頭教育來實現。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教育環境如何變化,勞動觀都是由教師一個人口頭描述,缺少趣味性,更難以促進理解。且這種形式的觀念教育,并沒有深挖每一位學生對于勞動的觀念意識,也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和思想上進行設計,自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而課堂教育和社會勞動實踐這兩個載體也不具有吸引力。許多高校給出的勞動教學實踐,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校內或者社區內的衛生清理工作,這類工作和學生在家庭中所參與的家務勞動相差無幾,學生的勞動視野無法打開,也就無法建立對勞動的正確認知。不僅如此,如果校方選擇的實踐場地衛生水平過差,反而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負面意識。并且,當前學生已經經歷了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勞動
活動的改革,如果學校堅持將AI技術摒除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就會讓學生對校內勞動觀教育和真正的勞動產生割裂感,認為校內勞動觀教育都是形式主義,而這并不利于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培養。(三)勞動觀教育意識缺乏創新教育質量雖然受到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教育的方向和方法,都是由教育意識決定的。教育意識指的是教育者對于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具體包括某個教育的地位、作用,所需的人才規格、辦學質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教育過程等元素??梢哉f教育意識決定了教育的一系列開展手段。教育意識是一個活動的意識過程,而不是單純的范圍和定義。正確的教育意識必須立足于教育本身,和外界環境對于教育成果的需要去設定。換言之,高校勞動觀教育意識的確立,不能僅圍繞勞動本身,還要考慮外界對于勞動的一系列影響。而當前高校普遍開展的勞動觀教育,基本都存在意識不足的問題,也就是對外界的審視不足、不徹底。許多辦學人員認為,勞動教育的本質和重點是勞動,只要抓好勞動這一點,讓學生們密切參與勞動便能夠達到教育目標。但學生不僅僅受到學校的影響,外部環境也同樣在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沖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改變了學生的勞動觀。因此,高校必須創新勞動觀教育意識,迎接外界環境對內部教育的挑戰[3]。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人工智能影響作用,創設全新勞動觀教育體系首先,高校要更改勞動觀教育的結構,要盡量避免沿用傳統的勞動模式,而提升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成為勞動的主導者,先建立一個明確的勞動目的,再去實踐勞動項目,這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主動性,也能讓學生正確意識到勞動的價值。其次,高校要更改勞動觀教育的邏輯,勞動觀教育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教育活動。每個階段所開展的勞動觀教育,要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最后,高校必須強調勞動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其教育地位。勞動觀教育必須得到大力宣傳,學生要密切參與到校內維護的工作中,并且要起到主動性作用,要讓學生先承擔勞動主體者的工作,再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感悟勞動的重要性,切勿舍本逐末。
(二)強調人和技術的主次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高校應該明確開展勞動觀教育的本質,那就是要讓學生建立堅定且經得住考量的勞動意識,教育目標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學生要充分明確和認同教育的內生意義。而這種想法成型的關鍵在于,學生必須明確人是技術的創造者,人創造技術的過程也是一種勞動,勞動不僅僅是掃地拖地,更是思考和建造。教師可將AI技術作為切入點,先帶領學生分析AI技術生產的根本意義,讓學生明白勞動的多樣性,以及勞動的本質作用。校方也可以讓思政教師參與到勞動教育中,讓思政教師為學生講解勞動在我國的重要性,讓學生進一步建立勞動榮辱觀。其次,教師們也要對學生的現狀進行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當下的勞動觀,以及學生勞動觀成型的過程和要點,并針對性建立對應策略。假設學生勞動觀錯誤,是因為本身懶惰,那么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負責腦力勞動,再讓其在完善腦力勞動成果的過程中,切實參與到體力勞動中,以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學生體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最后,校方要定期對學生的勞動觀進行觀測調查,頻率可以控制在每月一次。具體則要對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測,重點排查教師是否安排了有意義的勞動,或是能夠調動學生主體性的勞動。一旦發現學生再次出現參與不積極的問題,要及時挖掘根本原因并加以解決。
(三)活用AI技術更新勞動實踐形式,強化學生正確勞動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不但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素材,更可以利用其技術優勢,將其作為教育手段加以應用。人工智能是技術科學,可以模擬真人互動,更能夠代替學生進行一些思考。對此,建議高校將人工智能技術引用到勞動實踐過程中,讓人工智能成為學生的助手,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正確的勞動觀。首先,教師可以將學校內的某個建設項目“承包”給學生,由學生自發組成團體,自發分配勞動任務。這期間,教師只提供簡單的輔助作用,校方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項目推進期間,學生需要自主為人工智能分配工作,并負責調試人工智能。由此,校方便能夠淡化社會勞動實踐中的“勞動”外顯屬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勞動。在學生完成項目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對過程中出現的正確勞動意識、勞動行為進行總結,幫助學生以辯證的思維看待勞動,明確勞動也是可以突破固有思維,在形式創新、內容創新的基礎上完成的。其次,校方也可以承擔一些基層的勞動項目,要求學生負責設計勞動過程,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重點是讓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明確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以及人工勞動在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勞動的本質和勞動的意義,成為勞動最根本的擁簇者。
(四)創建家校教育協同模式,強化學生勞動價值觀雖然大學生已經相對脫離了家庭環境,長期生活在學校之內,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視。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同樣根深蒂固,如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法達成一致,產生協同作用,勞動觀教育就無法達到最根本的目標。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之所以抵觸勞動,根本原因就是其家庭對于勞動的認知觀念同樣不正確。對此,高校必須要先同學生的家庭取得聯系,要保證家長和學校對于勞動觀的認知在同一個維度上,對于已經利用人工智能取代家中一部分勞動活動的家庭,學生父母要定期為孩子強調技術只是取代了部分勞動,而勞動的主動權仍然在人們的手中。而對于一些對勞動有著消極認知的家庭,校方要積極調整家長們的思路,要求家長在家中營造積極勞動的氛圍,以此來鼓舞學生崇尚勞動。校方也可以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校內勞動實踐活動,可以讓家長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能力,感受到父母所處時代的勞動氛圍,用勞動文化感染學生,幫助學生夯實正確的勞動價值觀[4]。
四、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人類社會提升了勞動生產的效率,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就此停下了勞動的腳步。無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大學生都需要掌握全面的勞動能力。而高校在此過程中,必須起到引領作用,既要正確認知人工智能對大學生的影響,更要基于影響過程循序漸進改善大學生的勞動觀。人類勞動形式持續性升級,大學生勞動觀的教育也需要不斷迭代更新,不要將影響大學生勞動觀的科學技術視作洪水猛獸,而是要積極利用一切學生認可的元素,去提升教育的上限。如此,才能有效平衡外界影響因素和內部勞動觀教育目的之間的沖突,實現對大學生勞動觀的有效教育。
作者:王康 單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人工智能實踐探究3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種新的技術科學,擅長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理論、方法和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夠精準模擬人,甚至超過人的智能。近些年,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傳統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其技術優勢有效革新了傳統行業的運行模式,社會和生態等多個層面均受益,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跨越性發展,一些傳統的人類勞動也被人工智能技術所代替,人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解放。但就在人們驚喜于人工智能技術便利性的同時,大學生的勞動觀卻受到了消極影響。雖然當代大學生見證了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行業的進階性改造,但大學生普遍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景和意義沒有充分的認知,這使得部分大學生片面性地認為勞動已經可以被技術所取代,故而形成了不正確的勞動觀。而勞動是人類立身之根本,更是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構成,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又具有不
可逆的特性。故而,在當前的背景下,必須重新審視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現狀并進行革新,由此才能穩定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持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1]。
一、當代大學生勞動觀現狀
(一)大學生普遍不認同勞動的內生意義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能夠維持人的正確發展。而我們國家,也是依靠勞動才得以迅速發展。從根本的角度來看,無論人們創造出怎樣的技術,利用技術手段替代了多少傳統的勞動工作,人們創造技術的過程也是一種腦力和體力的勞動。簡言之,技術發展就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無論技術高度如何提升,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無法離開勞動。勞動并不是單純的機械性做工,而是實現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手段,這便是勞動的內生意義。但當代大學生普遍對于勞動有著片面性的理解。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勞動就是機械性無意義的工作,人們開發技術代替人工,就是為了某一天能夠徹底將人類從勞動中解放。加之當前各類媒體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宣傳重點,也都圍繞在人工智能取代了某些勞動工作等層面。當代大學生長期接觸這類信息,潛意識里就會認為有了人工智能技術后,人就不用參與勞動的錯誤思想。這種思想直接否定了勞動的內生意義。而在學生已經形成錯誤勞動觀的基礎上,教師再要求學生參與勞動,學生便會認為教師在強迫自己參與無意義的工作,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二)大學生心理上開始依賴機器勞動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投入社會實踐后,的確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部分的人類勞動。掃拖機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馬桶等性價比較高的技術產物層出不窮,真正令人們獲得了解放雙手的切實利益。而大學生身處在社會當中,親眼見證了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勞作解放的過程。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依賴于人工智能的技術服務。在此基礎上,傳統的勞動方式,便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哪怕是最簡單的勞動活動,也對人們有著不容小視的益處。這是因為勞動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手段,是保障人們在任何場合中都能夠妥善自處和發展的必要手段。社會和科學行業都無法保證科技技術永遠有效,那么人們就更要培養自身的基本勞動能力。但很明顯,當代大學生并未意識到掌握勞動能力的重要性。他們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充分依賴著機器勞動,甚至有人認為勞動本就應由機器來完成。而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會令大學生逐漸喪失勞動能力,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附庸,而非技術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喪失自我發展中最重要的主動權。
(三)部分大學生逐漸抵觸勞動實踐社會勞動實踐是高校為了幫助大學生形成勞動能力的重要實踐項目。社會勞動實踐期間,學生們將會參與到基層的勞動工作中,在勞動的過程中感悟勞動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技術尚未投入使用前,大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的積極性較高,這是因為在過去人們的勞動只能依靠自主,或一些簡單的機械性工具來實現。絕大多數的勞動工作,都需要學生主導,這會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參與感和操作滿足感,也會讓學生意識到,無論借助怎樣的工具,勞動歸根結底都要依靠人類來完成。但人工智能技術投入使用后,人在勞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相對下降。一般普通的、簡單的勞動活動,都可以實現無人工參與。而當代大學生耳濡目染,就會認為當前的勞動,已經不需要人來負責。如此一來,一旦高校要求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學生就會認為這些勞動工作本不該由自己負責,內心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加上在許多學生家庭中,都配有相關的人工智能設備,學生很少參與家庭中的勞動。因此,當學校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實踐時,學生會因缺少勞動能力和勞動意識,對勞動實踐產生抵觸心理[2]。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勞動觀教育宣傳力度較小教育雖然是每個國家發展的關鍵,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而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宣傳力度參差不齊。在高校環境中,專業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方面是因為專業課教育質量關乎學生未來就業發展的質量,故而會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專業課教育始終是高校教育宣傳的重點,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會不遺余力地宣傳專業課學習的重要性,這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深刻認同了專業課的主體地位。但勞動觀教育很顯然并沒有得到同樣的宣傳地位。許多高校雖然積極開展勞動教育,但也只是將其置于必修課當中,只要求學生出席、完成學分考核,并不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廣泛的宣傳。于是在對比之下,大學生便會下意識地忽略了勞動教育的本質價值。
(二)勞動觀教育形式急需更新觀察部分高校內開展的勞動觀教育可知,許多高校開展勞動觀教育的形式比較落后?,F有的勞動觀教育,都是依托于課堂勞動觀知識灌輸,以及社會勞動實踐過程中的口頭教育來實現。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教育環境如何變化,勞動觀都是由教師一個人口頭描述,缺少趣味性,更難以促進理解。且這種形式的觀念教育,并沒有深挖每一位學生對于勞動的觀念意識,也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和思想上進行設計,自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而課堂教育和社會勞動實踐這兩個載體也不具有吸引力。許多高校給出的勞動教學實踐,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校內或者社區內的衛生清理工作,這類工作和學生在家庭中所參與的家務勞動相差無幾,學生的勞動視野無法打開,也就無法建立對勞動的正確認知。不僅如此,如果校方選擇的實踐場地衛生水平過差,反而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負面意識。并且,當前學生已經經歷了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勞動活動的改革,如果學校堅持將AI技術摒除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就會讓學生對校內勞動觀教育和真正的勞動產生割裂感,認為校內勞動觀教育都是形式主義,而這并不利于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培養。
(三)勞動觀教育意識缺乏創新教育質量雖然受到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教育的方向和方法,都是由教育意識決定的。教育意識指的是教育者對于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具體包括某個教育的地位、作用,所需的人才規格、辦學質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教育過程等元素??梢哉f教育意識決定了教育的一系列開展手段。教育意識是一個活動的意識過程,而不是單純的范圍和定義。正確的教育意識必須立足于教育本身,和外界環境對于教育成果的需要去設定。換言之,高校勞動觀教育意識的確立,不能僅圍繞勞動本身,還要考慮外界對于勞動的一系列影響。而當前高校普遍開展的勞動觀教育,基本都存在意識不足的問題,也就是對外界的審視不足、不徹底。許多辦學人員認為,勞動教育的本質和重點是勞動,只要抓好勞動這一點,讓學生們密切參與勞動便能夠達到教育目標。但學生不僅僅受到學校的影響,外部環境也同樣在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沖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改變了學生的勞動觀。因此,高校必須創新勞動觀教育意識,迎接外界環境對內部教育的挑戰[3]。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人工智能影響作用,創設全新勞動觀教育體系首先,高校要更改勞動觀教育的結構,要盡量避免沿用傳統的勞動模式,而提升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成為勞動的主導者,先建立一個明確的勞動目的,再去實踐勞動項目,這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主動性,也能讓學生正確意識到勞動的價值。其次,高校要更改勞動觀教育的邏輯,勞動觀教育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教育活動。每個階段所開展的勞動觀教育,要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最后,高校必須強調勞動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其教育地位。勞動觀教育必須得到大力宣傳,學生要密切參與到校內維護的工作中,并且要起到主動性作用,要讓學生先承擔勞動主體者的工作,再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感悟勞動的重要性,切勿舍本逐末。
(二)強調人和技術的主次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高校應該明確開展勞動觀教育的本質,那就是要讓學生建立堅定且經得住考量的勞動意識,教育目標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學生要充分明確和認同教育的內生意義。而這種想法成型的關鍵在于,學生必須明確人是技術的創造者,人創造技術的過程也是一種勞動,勞動不僅僅是掃地拖地,更是思考和建造。教師可將AI技術作為切入點,先帶領學生分析AI技術生產的根本意義,讓學生明白勞動的多樣性,以及勞動的本質作用。校方也可以讓思政教師參與到勞動教育中,讓思政教師為學生講解勞動在我國的重要性,讓學生進一步建立勞動榮辱觀。其次,教師們也要對學生的現狀進行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當下的勞動觀,以及學生勞動觀成型的過程和要點,并針對性建立對應策略。假設學生勞動觀錯誤,是因為本身懶惰,那么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負責腦力勞動,再讓其在完善腦力勞動成果的過程中,切實參與到體力勞動中,以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學生體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最后,校方要定期對學生的勞動觀進行觀測調查,頻率可以控制在每月一次。具體則要對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測,重點排查教師是否安排了有意義的勞動,或是能夠調動學生主體性的勞動。一旦發現學生再次出現參與不積極的問題,要及時挖掘根本原因并加以解決。
(三)活用AI技術更新勞動實踐形式,強化學生正確勞動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不但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素材,更可以利用其技術優勢,將其作為教育手段加以應用。人工智能是技術科學,可以模擬真人互動,更能夠代替學生進行一些思考。對此,建議高校將人工智能技術引用到勞動實踐過程中,讓人工智能成為學生的助手,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正確的勞動觀。首先,教師可以將學校內的某個建設項目“承包”給學生,由學生自發組成團體,自發分配勞動任務。這期間,教師只提供簡單的輔助作用,校方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項目推進期間,學生需要自主為人工智能分配工作,并負責調試人工智能。由此,校方便能夠淡化社會勞動實踐中的“勞動”外顯屬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勞動。在學生完成項目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對過程中出現的正確勞動意識、勞動行為進行總結,幫助學生以辯證的思維看待勞動,明確勞動也是可以突破固有思維,在形式創新、內容創新的基礎上完成的。其次,校方也可以承擔一些基層的勞動項目,要求學生負責設計勞動過程,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重點是讓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明確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以及人工勞動在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勞動的本質和勞動的意義,成為勞動最根本的擁簇者。
(四)創建家校教育協同模式,強化學生勞動價值觀雖然大學生已經相對脫離了家庭環境,長期生活在學校之內,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視。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同樣根深蒂固,如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法達成一致,產生協同作用,勞動觀教育就無法達到最根本的目標。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之所以抵觸勞動,根本原因就是其家庭對于勞動的認知觀念同樣不正確。對此,高校必須要先同學生的家庭取得聯系,要保證家長和學校對于勞動觀的認知在同一個維度上,對于已經利用人工智能取代家中一部分勞動活動的家庭,學生父母要定期為孩子強調技術只是取代了部分勞動,而勞動的主動權仍然在人們的手中。而對于一些對勞動有著消極認知的家庭,校方要積極調整家長們的思路,要求家長在家中營造積極勞動的氛圍,以此來鼓舞學生崇尚勞動。校方也可以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校內勞動實踐活動,可以讓家長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能力,感受到父母所處時代的勞動氛圍,用勞動文化感染學生,幫助學生夯實正確的勞動價值觀[4]。
四、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人類社會提升了勞動生產的效率,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就此停下了勞動的腳步。無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大學生都需要掌握全面的勞動能力。而高校在此過程中,必須起到引領作用,既要正確認知人工智能對大學生的影響,更要基于影響過程循序漸進改善大學生的勞動觀。人類勞動形式持續性升級,大學生勞動觀的教育也需要不斷迭代更新,不要將影響大學生勞動觀的科學技術視作洪水猛獸,而是要積極利用一切學生認可的元素,去提升教育的上限。如此,才能有效平衡外界影響因素和內部勞動觀教育目的之間的沖突,實現對大學生勞動觀的有效教育。
參考文獻:
[1]周家璇.人工智能賦能高校勞動教育變革的發展與實踐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2(6):64-68.
[2]何鵬飛,楊薇.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22,29(2):134-140.
[3]趙麑.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變革及應對[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2,43(2):99-103+116.
[4]劉瑞,韓同友.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探析[J].淮陰工學院學報,2022,31(2):35-39.
作者:王康 單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