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11:45: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景觀規劃設計應用3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對場所的認識
1.1場所的定義場所即活動的地方,是由具體的物質組成的一個整體,是物質的性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等的總和,將決定物質組成的“環境的特性”,即場所的本質[1]。一般而言,場所都具有其“特性”或“氣氛”,因此,場所是定性的、整體的現象。
1.2場所結構場所由自然和人造物質組成,其結構通常以“地景”與“聚落”來描述,物質的集中、發散或包含與被包含,形成場所系統,即“空間”,“空間”是三維的環境,集中性、方向感、韻律感是空間具有的主要特質,空間特質讓人感受到場所的“特性”[2]??臻g的特性是比空間更普遍而又具體的概念,一方面暗示綜合性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具體的造型,以及空間界定元素的本質。特性一般指能感受到的氛圍,是任何場所中最豐富的特質。人們置身場景中往往被其特性所震撼,如莊嚴的、廣博的,這成為人們體驗的重要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場所的特性受時間的影響,因季節、氣候、文化背景而不同。特性由場所的物質材料和造型所決定。因此,置身于一個場景,天空的顏色、地面的質感、建筑的立面、植物的疏密以及此時的天氣等共同帶給人們立足的氛圍。
1.3場所精神場所精神是基于建筑環境的現象學基本觀點。場所精神即人在參與場所活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種場所氛圍,對場所萌生出的歸屬感或認同感,即人和物存在于場所的意義所在。場所的氣氛由場所的空間及其特性形成。場所不同于一般空間的組合,重要的是空間及其特性所構建的方向感和認同感背后所蘊涵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獲得存在的立足點,就需要辨別方向,知道置身何處以及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人們感受到歸屬于某一個場所,即表示有存在的立足點。
2服務區場所的組成要素
2.1自然要素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景觀是構成環境的基本要素,優美的自然景觀能引起人的審美和欣賞活動,帶給人難忘的體驗。(1)天景。服務區所在地的天空景象,如日月星辰、旭日夕陽、云霧冰雪、風雨陰晴等,是構成服務區場所的要素,光陰的變化讓人們感知到時間的存在,是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資源。(2)地景。大尺度的山景、戈壁、沙漠、草原、海岸等地景資源讓人震撼。我國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山景如峽谷、奇峰、石林、洞穴等造就了江山如畫的景色。高速公路穿山越嶺,服務區有的被群山包圍,有的傍山、臨崖,有的可遠觀山景。(3)水景。澤水而居是人的天性,服務區臨近水體,可觀江、觀湖、觀海,包含水景,成為場地中的景觀。(4)生景。主要是森林草原、古樹名木、植物群落等生態景觀,隨季節變化,調節改善氣候,帶給人們清新的環境。在設計中既要保留自然生境,通過效仿生景,如采用鄉土樹種等方式,更好地與生景融合。
2.2人工要素1)建筑。服務區的建筑主要有綜合服務樓、加油站、維修站和設施設備用房等。一般建筑在環境中占主導作用,成為主體。通常服務區綜合樓布置于場地的中央,建筑的外觀基本定格了服務區的風格。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尺度等影響著服務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建筑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展現了當地獨有的文化,如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沉穩大氣的晉派建筑以及巴渝吊腳樓民居,特色鮮明。2)公共活動空間。服務區的公共活動空間是停車場和主體建筑之間的場地,是組織交通以及協調使用休息設施相互位置關系的空間。除滿足人的通行外,廣場還具有休息放松、集散交流的作用。適宜的空間尺度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太空曠顯得缺乏層次,太狹窄又顯得擁擠。作為特定的一個區域,廣場的路徑、節點、邊界、標志物等構成的意向以及鋪裝、綠化、文化小品、休閑設施等展現的空間特性決定了廣場的氛圍。3)綠地。服務區的綠地由外圍綠地、緩沖綠地、節點綠地、建筑周邊綠地等組成。綠地是場所空間中的配套與補充,起到豐富景觀、美化建筑、改善小氣候的作用。植物的豐富性,喬木、灌木、地被的不同層次搭配,以及天然的色彩、質感、氣味,帶給人們不同的景觀體驗。4)停車場。停車場是服務區用地占比最大的設施,通常一個服務區50%的面積為停車場。服務區須滿足不同車輛的停車需求,如小車、客車、貨車、超長車等,?;?、牲畜等車輛的???,無障礙停車區。停車場的布置需要綜合考慮車輛的類型、數量以及??繒r長。停車場的整體布局、地面鋪裝、綠化景觀及標識標線等組成了停車場的特性。
3基于場所精神的服務區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3.1尊重自然首先,尊重自然是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服務區沿高速路分布,大致間距為50km,這就要求設計人員要科學對待服務區的選址,盡可能地避免為建設服務區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其次,服務區的布局應避免生搬硬套,充分理解周邊環境的特性,并以此為設計的靈感,通過再現、模仿、抽象概括等方法,在形式和內涵上尋求與環境的一致性。在山區高速公路建設中,服務區選址尤其困難,難免會通過填挖來實現服務區的場地平整。重慶大觀服務區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為了避免山體開挖,保留服務區場地中的山體和植被,服務區綜合樓與加油站打破了傳統的整體式布局,而分布在山體兩側,整個服務區與環境互相環抱,營造了親近自然的環境氛圍。周邊環境植被茂密,服務區綜合樓建筑則選取了森林元素,詮釋了尊重自然、源于自然的理念。
3.2融于環境服務區被周邊環境和高速公路圍合。氣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以及環境的質感、肌理、色彩等形成了環境獨有的特質。要讓服務區融于環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環境資源,強化環境的特性,形成服務區與環境的共鳴,人們置身和諧的氛圍中,留下難忘的體驗,由此對環境產生認同。其一,在設計中通過采用鄉土元素,體現服務區環境空間的地域性,讓受眾真實感受到所在何處,體現環境對人心理上的關懷;其二,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如水體、林地等,通過依山就勢的布局,讓服務區置身于大自然懷抱中,以開放的形式展現自然風光的美麗,并與之融為一體?;貧w自然、展現鄉土能成為當今環境空間設計的主流,與城市生存空間的緊張與壓抑是分不開的。鄉土元素來源于本土環境,普遍存在和使用于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洗禮,蘊含了人們的記憶和情感、經驗和智慧,鄉土材料已不僅僅是物的概念,更是彰顯地域特性、精神內涵的文化符號。鄉土元素通常分為鄉土材料和鄉土經驗。
鄉土材料主要有鄉土植物、石材、木材、竹材、磚、瓦等,與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協調性,易于形成具有鄉土意味的輕松有趣的環境氛圍;鄉土經驗即傳統的結構形式、建造技術以及人們對自然的理解,長久以來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它融合了當地人們生存的智慧,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號。服務區的建筑、文化小品、休閑設施可以作為鄉土經驗的載體,通過對鄉土經驗的表現,有益于構建意味深遠的景觀空間。東廬山服務區依山傍水,自然環境的山清水秀與服務區的外向型布局相得益彰,讓服務區成為賞景觀景的好去處。另外,服務區充分利用了濱水和山林資源,采用大量的鄉土植物、當地特色石材,布置了休閑廣場、棧道、景觀廊道等營造親山親水的園林式服務區。
3.3清晰的方向性良好的方向性能讓空間更加有序,在環境空間的活動更便捷,從而帶給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方向性對于服務區與環境而言,主要是其空間的特性,如水平延伸、垂直挺立,體現了小環境與大環境的關系。就服務區及使用服務區的人而言,方向意味著從一個起點到目標點的趨勢。場所精神理論將方向性作為環境空間存在的意義所在。路徑清晰、意象明確是構建方向性所期望的效果。在服務區的環境空間中,讓路徑和節點、空間易于辨識是提高方向性的主要方式。標識系統是最直接的對方向的明示。在節點、交叉口,根據車行和人行的需求合理布置標識牌,引導人們達到目標點。在服務區樓、公廁、車輛維修點等提示人們目標點所在。標識系統以醒目、易識別為原則,在色彩、質感、文化符號上要與環境協調統一,比例尺度、文字大小等要符合人體工程學。標志性強的綜合樓建筑如高聳的塔樓等,可以讓人們遠遠地看到服務區,清晰地感知自己身在何處。特色鮮明的節點小品景觀、植物造景、景觀廊架、鋪裝色彩和紋理特色等,輕松又自然地向人們暗示了方向。
3.4以人為本的環境
3.4.1合理的空間尺度人作為個體存在于環境中,環境是否舒適怡人,主要取決于與周邊的人、環境的空間關系。心理學將個體空間需求分為4種距離:親密距離(15~45cm)、個人距離(45~100cm)、社交距離(1~3m)、公共距離(≥3m)。外部環境不同的空間規模、功能和容量,讓人產生不一樣的感受,表現為心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用性。密度過大,個體領域被侵犯,會讓人感到擁擠帶來的壓力;密度過小,人們覺得空間顯得空曠、寂寥。根據人們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活動和行為,可將環境空間分為公共空間領域、友情空間領域、私密空間領域3個層次。選擇適宜的空間尺度可以提高人們在環境中的舒適度。如二人閑聊空間座椅擺放距離不宜太遠,個體放松舒展身體需相對寬松的環境等。友情空間是高速公路服務區內的主要社交空間,活動人數一般在3~5人,5~10m的空間領域比較恰當。友情空間蘊含在公共空間中,公眾空間可以理解為由多個散布的友情空間組成。服務區空間環境設計中,要考慮友情空間的領域和容量。
3.4.2倡導通用化設計服務區的受眾以出行目的劃分為司機、旅客、游客,包含老人和兒童、健康人和病弱的人,殘障人,外國人和本國人等。出于各類人群對環境的感知和需求的差異,服務區面向大眾,需要倡導通用化設計營造無障礙的環境,降低環境對人們能力的要求水平,盡可能讓更多的人利用、享受環境。如在設計安全活動的位置加強標識和色彩提示,減少或避免尖銳物體在環境中的出現,盡可能地去掉臺階、增加扶手,完善中文、英文、盲文文字標識等,這都將讓孕婦、殘障人士、老人和兒童充分感受到環境中自由、平等、尊重的氛圍。
4結語
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背景下,高速公路服務區勢必將被納入整體的交通規劃、文化旅游產業規劃中,這將更有利于區域基礎設施及資源的共享和開發。服務區是高速公路網的節點,也是一個完整的空間場所系統。服務區要留得住人,成為大區域的旅游路線中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積極地去處理“環境和服務區的關系”,處理在服務區場所中活動的“人、車、環境”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共生的氛圍。
作者:胡曉紅 單位: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
景觀規劃設計應用2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國內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人們對鄉土民俗文化愈加重視。如何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鄉村振興可分為五種類型:帶動產業振興的項目驅動型,助力生態振興的集聚提升型,實現人才振興的創業激活型,提升文化振興的古村活化型,引領組織振興的紅色旅游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使文旅產業煥發出新的發展活力,既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又深化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葜菸挥趶V東省東南部,擁有充足的鄉村旅游空間和自然資源。2021年,惠州“十四五”規劃在加快發展文旅產業及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劃,提出引導資本流向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同時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景觀規劃設計,這對鄉村振興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來,惠州市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高標準編制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探索全域鄉村景觀規劃建設模式,完善配套公共設施,提升服務意識,培育新業態。因此,對在美麗鄉村視角下深化惠州全域景觀規劃設計進行研究,是惠州市從戰略高度合理規劃和有效扶持美麗鄉村建設的需求,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鄉協調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形象的現實需要。
一、惠州鄉村文旅資源及建設規劃概況
(一)惠州市鄉村文旅資源分類1.非遺鑒賞型文旅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一個國家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包括傳統技藝、民俗文化、藝術表演等?;葜菽壳坝袊壹壏沁z3項、省級非遺27項、市級非遺74項、縣級非遺156項。2.生態康樂型文旅資源惠州市依托豐富的山林海資源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及文旅產業升級,完善提升村莊綠化美化,利用北部山區森林資源引進項目,依托象頭山、羅浮山、南昆山、蓮花山四大名山,構建綠色生態長廊,發展生態康樂型旅游。3.民俗體驗型文旅資源惠州地處客家、廣府、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且水域陸路交通發達,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特征?;葜菝袼自趲X南民俗中有其獨特的亮點,其中包含以粵菜三大菜系之一的東江菜系為特色的東江飲食文化;以龍形拳、李家拳、白眉拳、莫家拳、東江麒麟、客家山歌、惠東漁歌、舞火狗為特色的游藝民俗;以蘇東坡傳說、羅浮山神仙傳說為特色的東江民間文學;以東江涼帽等為特色的東江民俗服飾等。東江民俗文化中多種文化形態兼容共存,使得惠州保存了大量的民間民俗活動。4.古建活化型文旅資源惠州市有關部門支持鄉村積極活化古建筑資源,打造村級文化部落。目前,惠州多個鄉村已利用古建筑積極發展特色民宿及文化部落,如博羅觀背村、惠城墨園村、惠陽周田村、博羅旭日村、龍門功武村等。同時,在傳統客家村落及歷史建筑中對客家文化、漁家文化等鄉土文化進行活化利用。目前,博羅上良移民村、惠陽秋長木公幌村、鳳悅秋長谷里、良井原鄉、旭日古村、萬洞古村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區的發展各有特色。
(二)惠州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概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惠州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惠州市正在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的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在《惠州市美麗鄉村村莊規劃編制指引》的指導下,惠州市目前正在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村莊規劃建設,未來將合力推進鄉村振興及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現代美麗鄉村。2017年,惠州市提出要做中國鄉村振興典范、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科技產業中心、深莞惠先進制造示范基地、低碳生活質量引領區。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將惠陽區良井鎮打造為大灣區生態科技示范第一鎮,將矮光村、時化村、大白村、霞角村等連片行政村,建設為省級新農村示范片核心區。
二、惠州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現存問題
惠州通過文化賦能旅游,并采取美麗鄉村建設助推文旅融合快速發展的思路。鄉村文化旅游景觀規劃建設在此背景下得到初步發展,但仍存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管理體制不成熟、品牌宣傳渠道狹窄、配套文化旅游設施不足、本地文化特色未深入開發等問題。
(一)項目同質化現象明顯近年來,許多鄉鎮村莊在打造文旅項目時,未能充分結合本地自然和人文資源,項目同質化嚴重,鄉村照抄照搬其他地區旅游項目和經營模式等現象屢見不鮮,鄉村人居環境從建筑材料、景觀設計風格到植物選擇等都出現同質化現象,導致千村一面局面形成。
(二)不重視景觀原真性保護不重視對鄉村景觀原真性的保護,區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對鄉村景觀原真性的保護包括對人文社會元素及鄉村生態元素的保留,保持鄉村生態景觀的原真性是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三)引領性品牌企業缺乏目前,許多鄉村雖具有景觀規劃意識,但沒有成熟的規劃策略,零散資源整合能力及整體規劃能力仍需提升。如今,國家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為景觀規劃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如果沒有龍頭企業推動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將無法提升產業附加值,也無法吸引人才返鄉、下鄉創業。
(四)專業性人才緊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文旅產業的專業人才主要包括管理運營人才、科技人才、本土文化傳承人三種。管理運營人才能對本地資源進行有效開發;科技人才能為當地資源的有效開發和保護提供技術支撐;本土文化傳承人是本土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和傳遞者,其老齡化和消逝會直接導致本土文化藝術流失率的提高。目前,由于培養與保護機制不健全,文旅產業出現領頭羊缺失、人才外流等現象。
(五)本地特色文化開發不足針對惠州特色文化開發不足的問題,應該在挖掘惠州本土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提高惠州本土文化自信,依托政行校企的力量,打造區別于江蘇永聯村、浙江高家堂村、河南平樂村等案例的惠州區域美麗鄉村建設案例。
(六)服務單一化在開發鄉村文旅項目時,易出現無層次、單一化的狀況。鄉村文化旅游服務層次及功能過于單一,不能針對各類細分客戶的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服務。
三、惠州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一)政策利好,推動三大產業融合發展惠州市印發的《惠州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創建工作方案(2021—2023年)》及《惠州市推進鄉村旅游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對深入推進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保障作用。圍繞“鎮-村-組”區域整合、“點-線-面”功能聯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核心線索,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綜合服務功能強、宜居宜業的鄉村產業融合示范鎮。同時,構建示范帶推動鄉村旅游,突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通過點線面結合,高標準創建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形成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二)因地制宜,引入優質企業統籌規劃根據大灣區經濟建設的方向,引入優質企業進行景觀規劃設計。近年來,良井鎮采用市場化模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產、村、人”深度融合。其中,霞角村計劃通過引入具有鄉村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實力的大品牌,整合廢棄零散房屋土地,統一進行景觀規劃,打造生態旅游村。
(三)以人為本,保持鄉村生態景觀的原真性充分尊重當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依據當地的鄉村文化資源和人文特征,為其制定適宜的旅游發展策略,真正做到從鄉村旅游環境及內容兩個方面來體現傳統的鄉村文化,這也對鄉村自然人文環境的原真性有一定的要求。通過對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狀況、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因地制宜,在發揮本地文旅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進行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
(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升級優化傳統農村產業對惠州傳統的農村產業進行升級優化,發展生態觀光農業。通過將傳統農業區規劃為觀光農業區,實現產業升級。生態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它是立足于生態建設,利用農業資源、農田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文化,為人們提供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以及體驗農業的一種農業經營活動。生態觀光農業規劃將為霞角村片區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綠色基礎設施,促進農旅產業融合發展。(五)活化古建,科學開發及保護利用傳統村落承載著獨特的鄉土文化,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近年來,惠州市引導鄉村依法合理地開發鄉村古建筑旅游,活化鄉村古建,打造傳統村落、文化部落。目前,惠州市博羅縣觀背村打造了特色文化部落,惠城墨園村、惠陽周田村、惠東范和村、博羅旭日村、龍門功武村等多個鄉村利用古建筑,發展特色民宿及其他相關產業。同時,可以在客家傳統村落及建筑中,融入客家文化、漁家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龍門農民畫等優勢資源,活化傳統建筑。
(六)組織文化活動,活態弘揚傳統民俗文化惠州非遺資源豐富,其中,國家級非遺3項、省級27項、市級74項、縣級156項。因此,要在惠州豐富的非遺資源及民俗文化中,挖掘惠州傳統客家文化、農耕文化等,建設文化體驗區,提高本土文化自信。秉持著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突出文化的理念,以觀光、休閑、采摘、購物、品嘗、農事活動體驗、客家風情互動及原生態拓展訓練等文旅活動為載體,將農旅文活動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追求設施與農業系統、生態系統、人文景觀系統的和諧統一,為游客提供一種自在、自然、幽靜、野趣、新奇的新型游樂空間。
(七)細化客源,進行差異化景觀設計及活動規劃文旅產業目標市場可被粗略地分為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通過細化客源市場,可根據不同需求將客源市場分為家庭度假、商務休閑、文化游覽、鄉村休閑、婚慶蜜月等多種類型,并針對不同類型客群進行差異化旅游景觀區域規劃及活動規劃。四、結語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助推下,通過進行多形式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建設生態農業區、農產品展銷區、黨群活動基地、民族風情區、兒童游樂區、特色民宿區、原生態拓展訓練基地等多種區域,帶動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鄉土景觀營造、傳統村落文化保護、鄉村文旅融合等協調發展,促進鄉村農業發展提質增效與鄉村旅游經濟發展。開展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對穩步推動惠州鄉村高質量發展及大灣區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侯婷 單位:惠州城市職業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景觀規劃設計應用3
皖南區域作為安徽省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一體化戰略蓬勃發展的先行區域,在中國經濟、社會環境不斷調整和變化的今天,鄉村景觀規劃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困難,鄉村傳統的景觀規劃逐漸顯露不足,并呈現出與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同步性,而面對外部變化及影響,彈性理念主張更多地做出對不確定性與適應性的考慮,這對于緩解鄉村景觀經濟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規劃之間的矛盾沖突,具有長遠的效果。
1彈性理念和鄉村景觀概述
1.1彈性理念概述“彈性”一詞最初是物理定義,是指造成物體產生變化的外力撤去以后,變形物體恢復其本來的形狀以及尺寸的能力[1]。1973年,彈性發展思想首次由霍林引進于生態學,主要是指生態系統所具備自我修復的一種能力。隨后在2003年被引入城市規劃領域,近年來,彈性思想逐漸被運用到建筑設計和景觀規劃中,面對外界變化、干擾,彈性思想主張更多地開展環境與適應性的考慮。在鄉村景觀規劃中,逐漸突破早期可持續性規劃思想中靜態的觀點,并提出彈性方法對于解決農村景觀的復雜環境和動態問題具有重大的價值[2]。彈性理念強調鄉村景觀在面臨自然災難、人為干預等所表現出來的自我修繕能力,達到鄉村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這對于緩解鄉村景觀開發進程中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和開發項目之間的沖突具有較高的價值。
1.2鄉村景觀概述鄉村通常泛指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生活來源,群眾聚集或相對散居的區域;而自然景觀則主要來自于文化的領域,指的是由自然與人造景物相結合而組成,或在某些區域存在的天然景觀[3]。余寧等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考慮,認為鄉村風景是一種包含了農業生產性景觀、農村自然生態與鄉村聚落景觀等內涵的與城市人居生活密切有關的整體自然空間結構;王鵬則主張,鄉村景觀是“農民生活”和“農產品”自然景觀之間的融合景象。鄉村風景概念,普遍認為是以人工、天然和農耕生產自然景觀為基礎,以鄉土建筑風景、農村自然群落風景布局,以及農村人文生活自然景觀為特色的田野風景。鄉村景觀對鄉村旅游的形象塑造和發展至關重要。
2彈性理念應用于鄉村景觀規劃中的重要性
2.1穩定鄉村景觀生態系統景觀彈性的意義在于利用景觀自身的恢復以及調整功能,人類能夠在惡劣自然災害出現時,對周圍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從而可以減少人以及自然環境雙重壓力背景下對鄉村景觀環境造成的破壞。彈性景觀通過對環境的調節功能,將有利于維護農村生態系統,為保障農村生態系統的穩定,從而延續鄉村自然景觀所擔負的穩定鄉村生態系統的功能責任[4]。
2.2提升場地綜合效能彈性理念在滿足功能設計的基礎上,考慮到空間設計的實用性。通過運用場地高差,整合景觀設施,進行植物配置,讓景觀節點不只具備風景游憩的作用;將鄉村河流駁岸以生態護坡的形式呈現,將臺階式護坡與種植池結合起來打造實用性空間;把鄉村水體打造成可以用來涵養水源的生態“海綿體”;通過建造綠化長廊等鄉村生態屏障,全方位營造鄉村生態景觀空間。2.3促進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構建鄉村彈性景觀是人類應對自然環境的主要手段,從長遠目標來看,能夠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當前隨著人類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過去的傳統設計可以短期內減緩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但是沒有辦法在長時間內改變自然環境現狀。把“彈性景觀”思想融入鄉村景觀規劃中,以加強自然環境變遷間和人們活動條件的適應性。并利用人工手段,發掘土地天然潛能,把鄉村經濟發展以及當地特色人文自然環境相結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推進鄉村景觀生態發展。
3皖南地區鄉村景觀規劃存在問題皖南地區是指安徽長江以南的地區,面積約3.58萬km2,包括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黃山6市,是目前我國最大最完好的古村落聚居地[5]。皖南山區鄉村群山環繞、峰戀起伏,構成了“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家鄉”的主要特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皖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迫切需要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步,鄉村景觀規劃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生態環境承載過重,鄉村景觀抗干擾能力全面減弱皖南農村地區基于其中國水網空間特點,是自然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地方。近年來,中國水線生境破壞、自然資源環境污染、中國水質型缺水和雨洪調蓄功能失衡等環境問題時有發生,對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和公眾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農村生態網已成為農業系統中重要的環境調節器,通過鏈接由包括湖蕩、河系、濕地公園、農林作物用地等中國水線生境組成的各類天然斑塊,構成了可以有效抵御、吸收外界影響的綠色空間連接體。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工業化的影響,自然生態網絡也遭到不同程度地開發建設,影響了邊界的生態效率,環境鑲嵌度、特異性逐漸變大,環境抗干擾能力也逐漸降低,鄉村自然體系已無法抵御各種突然沖擊以及慢性壓力。
3.2環境保護和發展問題凸顯,生態系統自維持能力日益下降大量的耕地、魚塘、水果林、湖蕩等,組成了整個皖南城鄉系統中的主要控制區域,特有的水陸共生的環境網絡有效保障了系統自身功能和與外界生物過程的相互傳遞、交互,這些城鄉水網生態農林作物用地對于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維護系統的自維持能力等方面具有著決定性意義。但是,在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雙重驅動下,各類工程無序施工加快了皖南城鄉水生態景觀體系的發展,造成了城鄉水環境系統結構、過程與能力的明顯改變,自然資源嚴重透支、人居條件下降的狀況日益嚴重,由于現階段中國傳統、剛性的設計方法以及對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彈性設計運用的忽略,導致了水鄉生態景觀體系對干擾環境的緩沖和控制功能逐步下降。在此背景下,亟需引進彈性技術,增強鄉村景觀的恢復與再造意識。
3.3鄉村環境吸引力不斷減弱,景觀規劃設計的靈活應變能力不足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增長,各類要素在城鄉地域范圍內交叉結合、流轉,鄉村不再是為城市居民供應產品要素的依附地,從而也給皖南鄉村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由于皖南區域的大量精細化發展空間產品,直接造成了大量包含傳統水鄉布局、民居民俗建筑等重要內容的傳統人文符號的消失,鄉村特有的公共空間設計與生活網絡也逐步遭到破壞,農村歷史文脈的斷裂,村莊環境魅力逐漸減弱;由于以行政管理為主的空間規劃,逐漸出現了“權力“獨立性取代“權利”獨立性的趨勢,景觀規劃設計的靈活應變能力不足,村莊的主導地位缺失,大面積的鄉村面貌建設逐漸脫離了實際需要,無法解決鄉村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安全等基本需要。
4彈性理念下的皖南地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4.1規劃設計原則
4.1.1遵循自然規律原則大自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基礎,創造了積極的條件。但是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容納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其也是遵循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發展的。鄉村景觀系統在自然界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但也很容易受到破壞,所以當規劃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自然條件,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要對大自然有敬畏的態度,遵循各種自然規律。這樣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彈性作用,充分對當地的自然資源進行利用,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可以還原甚至重建遭到損壞的景觀系統,對空間規劃進行合理的安排等。規劃時要遵守自然發展進化規律,讓各個系統相互輔助,從而增強內部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4.1.2整體性發展原則整體性發展包含基本內涵和特別內涵,基本內涵的意思是組成整體以及各個基本要素并不是單一出現的,是彼此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彼此約束形成一個系統的總體。而特別內涵就是與各單一基本要素對比,具備基本要素所缺乏的特性以及功用。但總體功能并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相加,只是各基本要素功能的簡單湊合。鄉村自然環境由地形、氣象、水文、土質、植被等因素構成,如果某種因素出現變化,就必然會導致其它因素也出現相應改變??偟膩碚f,各構成要素的各組成部分要相互綜合融通,互相聯系,形成統一的整體,共同形成特色的鄉村景觀,進而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以及鄉村特色文化的展示。
4.2規劃設計策略
4.2.1多種功能相互協調鄉村景觀因其具有復雜的形態以及多樣的變化,在進行規劃時需要考慮到涉及的多種因素,需要考慮各種復雜的現象。多種功能可以混合起來使用,當受到外部變化時,某種功能會產生新的隱形功能,如鄉村公園,在大多數時間是人們游憩、娛樂的好地方,人們可以在鄉村公園里聊天、下棋以及跑步等,可是一旦有暴雨發生,鄉村公園就成了雨水儲存的地方,具備了雨水管理設施功能,因此在進行鄉村公園設計時,娛樂設施一般會選擇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區域,一旦有降雨發生,水就會通過地勢高差流入較低的綠地中,進而補充地下水資源;將具有相關聯系的各種功能區域構建成一個整體。通過不同等級的游憩道路把具有同種功能的區域串聯起來,形成不同功能種類的游覽線路,將周邊環境以及各種綠地融合在一起。還可以通過道路把展示區、休憩區、文化區、娛樂區等多功能區域聯系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4.2.2營造彈性空間基于空間彈性理念的景觀設計要把空間功能的層次性放到重要地位,給未來留出彈性發展空間,從而最大程度增加后期景觀營造的靈活性,并結合研究區域的空間維度,依據地域條件,研究不同功能下空間的使用情況。要想形成“彈性景觀”,必須做到空間利用效果最優化,建立多元化共存的發展態勢。在道路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到道路的等級,根據不同的等級設計不同的使用功能;水體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水體的觀賞性,還應建設“海綿體”以應對各種氣象條件下的水位變動。在空間場地設計中增加讓人們休閑游玩的賞景場所,以增加游人的參與度,并提供適應游人各種觀光需要的景觀節點,在考慮使用人群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劃分,創建多元化使用場景,通過對空間邊緣本身的弱化與柔和處理,以及邊緣的剛性與柔性的組合設計營造多層次空間;在景觀設計中強調空間層次感的設計,使設計的景觀空間即使在極度不良條件下,盡管減少部分功能,但也能夠保持基本功能,從而構成四季有景可賞,隨處有景可觀的風景空間。進而創造出更加富有變化與創造力的景觀空間,同時增加空間的整體性強度以及體驗性。
4.2.3建立彈性管理體系彈性設計注重為后期的管理發展打造彈性空間,使鄉村景觀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并獲得更持久的管理彈性空間。在對未來發展的預見中,通過彈性對策,可以增強信息系統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注意追蹤并持續彈性調節,使各個系統之間互動,以達到移動的平衡狀態。當外界環境受影響時,信息系統自主調整回歸后,才會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當遇到外界相似干擾時,能明確應對方式。與此同時,也要將彈性方法運用到政策、規范等后期的管理實踐中。應對未來的干擾時,必須強化過程式思維方式,對其進行分析;隨著多層次的深入學習過程,要對在不確定性中的設計方式進行改變,進行向外延伸和反饋,讓系統呈現自組織的良好狀態;要對人們的教育、科普進行加強,使系統本身以及各層次的社會資源都靈活掌握調節機制。
5結語
傳統剛性的鄉村景觀規劃沒有滿足新時代美好鄉村建設的要求,嚴重威脅了中國鄉村的生命力。彈性理念給中國鄉村景觀規劃研究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思路,思維方法也由強調內在關聯逐步轉化為強調對城鄉外部人力資源環境適應的系統思考。本文根據皖南地區所具有水網地區的自然生態特點,試圖構建一種相對全面系統的鄉村景觀規劃方法,并以此實現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九玲.彈性設計理念指導下的駐馬店平輿縣小清河景觀規劃設計[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8.
[2]胡中慧,丁金華.鄉村景觀的彈性規劃理論與應用初探———以蘇南地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6):219-225.
[3]宋嶺,黃洋.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3):71-72.
[4]靳筠,吳亞旗.基于彈性理念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方法[J].鄉村科技,2020,11(28):50-51.
[5]王瑞云.皖南古村落景觀的地域性符號分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2(01):83-84.
作者:宋炳良 張亞娜 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