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16:17: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地質災害治理論文3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0引言
隨著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加劇,自然災害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在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的威脅最大,重大地質災害可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受到高度重視。因此,為了避免地質災害,有必要對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水工環地質監測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作用
水工環地質監測的廣泛應用有力地推動了地質災害管理創新的發展,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各種先進精密設備儀器在水工環地質監測中的應用,一直難以取得進展。在我國水工環地質監測中,固定的長期開發周期不夠,很多技術裝備有待完善,開發體系不夠成熟,在地質災害管理應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因此需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優化措施,確保調查結果真實有效,對技術人員要求更加嚴格,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術資質和專業技能水平,鼓勵技術人員深入地質領域,深入基層開展工作,定期開展研究實驗的實際調查,運用有效方法得出真實結論,并根據調查結果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及時發現地質災害,減少隱患,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提供堅實的保障。
2水工環地質監測技術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
2.1水工環地災治理中的遙感信息監測技術應用
2.1.1遙感信息技術應用原理與方法遙測技術廣泛應用于地質研究,具有獲取基本構造、地質標志、水文標志等特點。從采集到的圖像特征可以理解地下水的分布規律,通過間接植被分析證明地下沉降;可通過遙感技術入滲檢測古河道分布特征。還可以借助紅外熱成像來檢測地表水的確切位置等,實現水污染監測。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遙感信息技術已經從單源向多源、從靜態向動態發展。該技術對來自多個來源的信息進行復雜分析,其中“復合”對象包括照片、地圖、遙測信息和非遙測數據。根據物體的特征,選擇最佳延時照片,并采用合理的分類算法對其進行分類。在災害管理中,遙感信息技術主要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首先,研究從中等遙感圖像獲得的調查數據,識別危險區域,然后通過研究從更高的傳感器圖像獲得的調查數據,在距離上標記危險地質體。上述原則的應用取決于準確性和多樣性。其準確性決定了其實施的對象和目標?!暗途取边m用于區域監測,以幫助控制災害機制的變化?!案呔取笔侵笇ν{組織的詳細監控,以便確定其活動的優先級或目標。此外,遙感技術的應用指南見表1
2.1.2遙感信息技術應用的優缺點廣濟掃描遙控傳感器不僅優化了紅外和可見光采集技術,還擴大了服務帶寬,增強了遙感信息技術應用的便捷性。目前,用于災害管理監測的傳感器和遠程傳感器已經具備探測波長更長的電磁波的能力,對紅外和可見光的探測已經達到納米級水平[1]。遙感信息源價格昂貴,必須實時或定期提供,以獲得實地災害預警和預報。由于資金有限,不能廣泛使用,只能用于重點項目?,F有的高分辨率圖像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離實際需求還很遠。遙感信息技術在災害監測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主要用于宏觀調查。因此,加強這項技術的研發是十分必要的。
2.2北斗定位監測技術在沉降地質監測中的應用
2.2.1北斗地質沉降監測方法北斗定位系統以衛星定位站參考技術為基礎,使用雙差分模型優化RTK技術和數據同步監測站。以參考點為基礎,綜合判斷地質傾角監測點的變形情況。在北斗定位中,地質沉降監測的實施依賴于定位的準確性,因此被稱為北斗高精度測量技術。為解決電磁波的電離層延遲問題,可以采用雙頻接收機同時處理兩個不同頻率的載波信號[2]。在觀測數據中的誤差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觀測信息對其進行校正,并可以創建相應的模型。此外,距輸出和載波相位為北斗定位解決方案提供支持。
2.2.2北斗沉沒地質監測的實現首先,地下水活動規律對于監測地質沉降非常重要。必須監測不同氣候環境中地下水位和水量的變化,以充分了解其對地質沉降的影響。其次,基準站的選擇是監測系統可靠性的保證。參考站必須配備北斗接收器才能接收觀測數據。要知道施工區域的坐標,選擇穩定區域。為保證基準站建設區域內有足夠的信號覆蓋,視野要寬,區域內不能有障礙物。為了避免來自參考站的干擾,必須遠離高壓電力線和大型變電站。應盡可能避免使用這種高功率無線設備。參考站不需要有人值守,必須配備備用電源,通信必須流暢穩定。最后,做好監測站的設計工作。根據變形特點,合理設置檢測中心。為了達到觀測的目的,真實地反映變形,在測點配置一個衛星接收器。監測站必須選擇地質變化和重大變化的位置。觀景臺必須充分發揮作用,以避免阻擋或反射多條路徑,并且必須在1.5m至1.7m的距離內操作。
2.2.3通信網絡的選擇初步建設完成后,還需要建立一個通信網絡,在站點之間建立有效的通信。適用于北斗地質監測系統的方法有很多,如無線藍牙、無線WIFI、ZigBee、受限光纖等。由于中心距小,植被面積大,必須采用無線傳輸通信。基于系統采集到的大量數據,并且地點之間有合適的距離,CPE+無線基站+網橋是實踐中最理想的通信方式。2.3GNSS技術在滑坡應急變形監測中的應用
2.3.1GNSS技術測試內容①設置檢測基站。探測參考站應綜合考慮目標位置山體的走向和形態,結合巖土結構和滑坡區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定位。②設置動態檢測點。這個過程是監測GNSS技術的主要部分。通過部署自動檢測系統,即可完成在目標區域的地質數據的掃描,并根據掃描的數據結果,指定相應的報告,包括對這些位置的監控。在這種過程環境下,需要高度重視通信系統的建設,嚴格控制通信質量,防止后期因數據采集不足而造成監控質量的損失。③設置信號接收器監視器。該過程的重點是使用GNSS技術監測滑坡的緊急變形。接收器位置的選擇,尤其是金屬礦物的位置,必須與控制站的位置相結合,防止后續信號接收受到諧波干擾[3]。④數據處理的監控。這部分主要涉及計算機軟件數據處理和后續人工分析評估。需要說明的是,同濟大學GPSADJ軟件系列和TGPPS主要用于二維和三維網格的橫向區分。如圖1。
2.3.2GNSS技術的應用特點①高準確率。GNSS平面監測數據精度達到5mm水平。如果可以同時使用5顆以上的衛星進行監測,精度可以達到1cm。這種高精度的監測數據,尤其是大范圍的區域監測,也非常適合一些大型項目。②監測方法多樣。GNSS監測技術可分為動態、靜態和快速三種模式。動態檢測精度為5mm,實際誤差小于2cm。靜態監控需要3到5個接收器來創建檢測網絡并在指定區域進行操作。這種靜態跟蹤主要用于平面工程類項目的變形監測。而快速監測則適用于短期內發生的邊坡變形或公路工程變形等。③天氣和地質作業。它的主要特點是不受氣候和地形的限制,適用于任何有信號的區域。2.3.3GNSS技術應用注意事項設備的質量決定了GNSS監測技術在地質災害中的有效性,因此,必須選擇合理的GNSS技術檢測設備。在實際應用中,更好的接收器,如NSS、gv-X9、北斗GNSS、單頻GNSSOceanSuperstar。設備的選擇應考慮到可靠穩定的信號接收、準確的數據處理,以及選擇具有更高價值和可取性的設備。
3應用案例
3.1應用背景通常情況下,常見的區域地質災害監測形式,是一種動態監測的方式,借助群測群防的方式,獲取區域分為內非重點區域的地質災害情況,以常見的監測方式判斷重點地區內的地質災害情況。群測群防的方式運用中,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并且監測的方式單一,監測效果不佳,難以發揮地質災害的預判效果。伴隨科學技術的方式,現代化的測繪儀器的研發,促使地質災害的預判方式的革新與發展,如TCA2003測量機器人,這種設備可以在地質滑坡等災害預判中發揮良好的監測作用,是監測領域新興的監測技術手段之一,但這種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能夠與這類設備匹配上的隨機軟件較少,因此,改設備目前并未被國內大面積推廣和運用。這也進一步導致目前常見的地質災害檢測方式,依然沿用傳統的手工收集操作并結合全站儀自動設備進行精準照準,并通過人工記錄和計算數據的方式來推測某一地區的地質災害情況。完成外業監測后,內業整體數據的程度更為復雜,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并且所獲取的監測數據也存在人工誤差,導致所判定的結果常常出現問題。持此之外,地質災害即將要發生之前,由于氣象信息和地質條件都存在不穩定性因素,傳統的變形監測方式,無法達到實時獲取地質災害信息的目的,給民眾的人生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所以,如何研發一套具備精準預判地質災害的監測系統軟件,提升地質災害的自動化預判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如圖2)。
3.2工程概況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00MW,是規模較大的工程項目之一。在上庫進水口處有一個高邊坡,在不同高程的馬道上布置了14個表面變形觀測墩,設計要求是以上庫控制網點TB03、TB05作邊坡監測的工作基點,按照二等控制網的要求進行觀測。在TB03架設儀器,TB05作為后視方向,選取監測點TS11、TS12、TS13、TS14作為觀測對象,分別采用機載監測與傳統人工作業方法,對白蓮河上庫高邊坡按照方向測回數6次、距離測量16次進行觀測,兩種監測方法每個點平均觀測時間如表2所示。若在每個目標區域的定點位置上,均進行盤左盤右的觀測,并設立五個定點位置,通過六次巡回的測量方式進行數據計算,若通過傳統的觀測方式,則總共需要至少32小時的觀測時間,并且要保持觀測過程的連續性,避免收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擾。若在觀測的過程匯總,觀測人員所觀測的數據布囊達到規范的限值要求,則需要多增設兩個巡回的測量。其次,在整體觀測數據的過程匯總,需要將各個部分的數據信息進行修正,或者是通過借助其他計算軟件進行數據的整合和計算,這些工作仍需要花費多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完成。而本研究中通過借助機載觀測的非往事,觀測一個周期大概需要二十五小時,同時觀測的過程中,完成借助機器設備,不需要人工進行輔助,完全進行自動化的數據收集,并且若出現超過限度的觀測數據,則系統會進行自動重測。在整理完數據后,系統還能完成數據的修正和整合排序,避免人工觀測的誤差同時也能很好地節約觀測時間。
3.3工程總結本研究中分析的測量機器人地質災害變形監測系統,與傳統的預測設備相比,很好地解決了難以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處理軟件的弊端,其具備的特點如下:①本系統具備多項技術優勢,可更為高效、更為全面地監測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地質變化情況,對地殼的運動進行觀測和記錄,減少人工監測和計算誤差錯誤情況的發生;②本系統所采用的移動周期監測方式,與傳統的監測手段相比,效率更高,成果更為顯著,在觀測、數據記錄、限差檢查、數據預處理、成果輸出、平差計算、成果分析等方面凸顯出極大的技術形式,可減少人工的作業強度,同時也能提升監測的總體質量;③本系統通過CDMA無線傳輸功能模塊,以及氣象傳感器的輔助,完成遠程地質災害的監測和管控,同時也能能達到自動化監測的目標,可顯著提升地質監測的準確性和精準度。
4結語
綜上所述,水工環地質監測技術多種多樣,具有不同的優勢、內容和范圍。在災害管理的應用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充分利用跟蹤技術。監管者要監督運行,合理選擇監測設備,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質量。
作者:劉國謀 徐玲俊 單位:河南省地質局生態環境地質服務中心
地質災害治理論文2
0引言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地質災害,具有危害性極強、運動速度快、突發性強、時間短暫等特點,通常情況下,當出現泥石流災害后,洪水災害也會更為嚴重。除此之外,泥石流還具有極強的侵蝕力,以沖擊、泥沙淤埋以及泥沙堵塞等方式對流經途中的各種設施進行破壞,危害大、范圍廣,是威脅山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巨大隱患。因此,研究泥石流災害治理十分重要。
1治理技術方法
在當前的泥石流災害治理過程中,較常應用的治理方法包括排導、攔擋停淤、固定護坡等,為了切實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明確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選擇應用合適的治理方法,成為一項極為必要的工作[1]。
1.1排導方案若泥石流發生區域的河道比較寬闊,但河床的坡度比較小,那么河水對泥沙的疏導能力較弱,因泥石流災害帶入到河道中的泥石將會使河道區域出現堵塞現象,進而對河道正常排水產生不利影響?,F階段,為了切實保證河道附近區域的安全,依據河道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排導方案,通過在河道上游建設排導槽,用于攔截水流對岸坡、溝底的沖刷,以此降低泥石流勢能,提高疏水能力,增強河道泥沙疏導能力。
1.2攔擋停淤通常,在泥石流災害發生后,溝內水石難以有效分離,需引入一種攔擋停淤結構滿足溝水處理要求。攔擋停淤是一種通過在泥石流發生區域中途設置谷坊、堤壩的方式,抬高溝底侵蝕基點,在避免泥石流攜帶泥沙大量增加,減緩泥石流整體流速的同時,實現泥石流規模的有效控制,在避免泥石流對周邊區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基礎上,有效解決泥石流溝內的水石分離問題,攔截固體物,使清水下泄、溝道區域出現淤平現象,形成可以利用的壩階地。
1.3固底護坡考慮到泥石流發生區域的中段可能存在大量堆積物,這部分堆積物在泥石流沖擊下,將會使泥石流的規模不斷擴大,進而增大泥石流整體的危害性。現階段,為了切實降低上述問題出現的概率,在溝道、溝底部分設置一些密集谷坊壩群,并在其兩側修建一定的護坡擋墻,可以在提升邊坡穩定性、實現泥石流流動區域管控的同時,有效減小泥石流的規模,切實保障周圍環境、人群的安全。
1.4避讓措施采取有效的避讓措施可降低特大型泥石流的發生概率。在修建水庫、鐵路或開發旅游項目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進行施工,減少工程修建與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溝口、主溝交匯處是危險區域,是泥石流災害的高發位置,工程建設與資源開發需避開此類地點,由于客觀原因無法避開時,應修建防護工程。
1.5生物措施生物措施是治理泥石災害的方式之一,利用植物生長特性,穩固泥石流發育分布區的土壤結構,達到治理泥石流的目標。該治理措施作用時間長,治理效果良好。常見生物治理方式有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植物的根系可提升土壤的穩定性,破壞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條件,使特大型泥石流災害的出現概率顯著下降[2]。1.6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即根據需要,將多種治理措施同時用于泥石流災害治理,全面整治特大型泥石流高發區域的環境,大幅度降低出現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同時,搭建泥石流災害預測系統,根據泥石流高發區域的地質特點,分析泥石流災害的形成原因,并制定預測泥石流災害的方案,為特大型泥石流災害治理爭取更多時間,編制應急預案,保證用于泥石流災害治理的措施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治理工程施工方法
2.1工程概況某地區的泥石流災害威脅著下游村莊38戶168名居民、400m道路、10畝耕地,村莊輸電線以及公共設施等也受到影響,涉及總資產約820萬元。根據DZ/T039004《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3],該地區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級為三級,設防標準為20年一遇。
2.2治理方法考慮到當地河溝溝谷內松散固體物質堆積較多,來源較為豐富,溝床比降較大,匯水集中,水動力強,因此,該地區泥石流屬于稀性泥石流。治理本地區泥石流災害的基本任務是緩解坡降,對松散固體物質進行封固;減少泥石流的沖出量,盡量降低泥石流重度。為了該地區遭20年一遇降雨時,切實降低泥石流產生的不利影響,在明確該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綜合應用排導、攔擋停淤、谷底護坡等施工技術,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4]。
2.3“排導槽+重力式擋土墻+排水溝”綜合治理方案應用
2.3.1排導槽施工沿支溝設置排導槽,根據現場施工環境控制排導槽規格、溝壁厚度,使排導槽斷面呈U型。選用M10漿砌片石進行排導槽溝幫的砌筑作業,在墻面上開設泄水孔,控制外斜坡度,使排導槽進口段呈喇叭形。采用PVC管制成花管,按一定間距將花管以梅花形安裝布置,控制邊墻基礎埋深,并選用M10水泥砂漿進行邊墻抹面處理。按設計配比制成C10素混凝土,沿排導槽底部澆筑混凝土層,在溝身間隔一定距離設置一道伸縮縫,并選用瀝青砂漿進行縫隙填充處理。考慮到此類排導槽施工場地原本屬于泥石流堆積區,土體結構松散、堆積層較厚,因此,待完成排導槽土體開挖作業后,應將基礎設置在碎石土層處,保證結構穩定性[5]。
2.3.2重力式擋土墻施工考慮到項目施工區域內可能有滑坡,為避免在治理工程施工環節發生坡體變形、滑動等問題,需沿泥石流通過路線在滑坡體前緣處設置擋土墻。在重力式擋土墻施工環節,合理設置擋土墻防護長度、墻體高度與基礎埋深,墻體厚度由頂部向底部遞增,頂部厚度小于底部厚度,背溝側垂直設置,通常將臨溝側坡比控制在1:0.3。選用M15漿砌塊石進行擋土墻砌筑作業,沿墻身每間隔一段距離設置一道伸縮縫,選用瀝青砂漿進行縫隙填充;在擋土墻底部澆筑C15毛石混凝土墊層、頂部澆筑C20混凝土壓頂,并且在墻身開設泄水孔,完成擋土墻施工作業。在進行重力式擋土墻施工時,相關人員應重視質量控制,確保施工工藝的實際應用價值可被完全體現,質量控制措施如下所述:(1)加強對施工方案設計的管理力度,分析重力式擋土墻施工位置的泥石流災害治理需要,確定重力式擋土墻的斷面形式,合理選擇用于重力式擋土墻施工的材料,保證重力式擋土墻與周邊環境相適應;(2)當施工中發現邊坡穩定性差時,應轉變施工方案,采取分段或跳槽方式繼續施工,必要時應在施工位置加設支護裝置;(3)堆放施工材料的位置應與施工坑保持適當距離,間距至少在2m以上,且需避免機械在施工坑邊緣行駛,保障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4)合理選擇土方回填方式,施工人員應分層回填施工坑并夯實,將回填區域頂層制作成排水坡,該排水坡外向坡度不小于4%。
2.3.3排水溝施工為防范因坡面積水威脅周圍居民安全,結合施工場地地形與土層結構特征,沿原有建筑群周圍修建排水溝。排水溝斷面應呈梯形,依據設計規范,對于排水邊墻超標準高度,以水深超高0.3m計算;選用M10漿砌塊石進行渠道砌筑作業,將允許流速控制在設計值以內;在局部陡坡位置設置排水溝時,當測得渠道流速超過允許限值時,采用設置跌水的方式進行消能、抑制水流速度;針對排水溝的溝幫、溝底處選用M7.5漿砌石進行砌筑作業,并在基底敷設水泥砂漿墊層;沿排水溝斷面宜以一定間隔布設若干道沉降縫,采用瀝青砂漿進行縫隙填充,獲得良好封閉效果。在此基礎上,將排水溝與排導槽、靠近邊坡部位的排水溝進行有效連接,即可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提升治理工程的施工效果。為保證排水溝的施工質量,充分發揮排水溝的泥石流災害治理作用,施工人員應注意以下問題:(1)根據治理需要制定排水溝施工方案,明確排水溝的施工工序,要求施工人員嚴格按照規定順序完成施工,施工順序一般為土方開挖、排水溝基礎施工、墻身施工、頂部施工、勾縫、回填土方;(2)排水溝基礎施工中容易出現分體下沉開裂的現象,影響施工質量,因此,施工人員應保證排水溝兩側回填工作進度統一,提升施工質量,避免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滲水、漏水等問題;(3)掌握排水溝與邊坡、擋土墻之間的異同點,了解排水溝在泥石流災害治理中的作用,以此為基礎制定施工方案;(4)了解排水溝在施工圖中的表現方式,確定排水溝的施工位置,嚴格按照施工圖中位置完成排水溝施工。
2.3.4蓋板涵施工技術要點由于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常引發山體滑坡一類災害,需引入蓋板涵施工方案,其施工技術要點如下。
(1)選擇符合施工建設需要的材料施工人員應保證進場的砂子、水泥、石子等材料經過試驗,確認材料質量達標,并將檢查結果報送監理工程師,簽字認可后,應用到工程施工中。
(2)測量放樣為保證施工活動與設計方案一致,在正式施工前,需要依據設計圖紙的要求開展測量放樣工作。在此過程中,先以設計圖紙為基礎,組織測量人員對本標段涵洞附近的控制點、交點、中線以及水準點進行復測,詳細地測量放樣,定出涵洞的位置、標高及幾何尺寸,正確地測放基礎開挖邊線及護樁,以便為后續施工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測量放樣過程中,如果發現實際情況與設計圖紙存在一定的偏差,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將偏差信息報監理工程師進行審批,以確保設計方案、施工方案調整獲得通過,進一步提升工程質量。
(3)開挖基坑在明確施工區域后,開展基坑開挖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基坑開挖的坡度為1:1.5,同時,為了便于開挖施工活動的正常開展,需要在涵洞四周預留1.0m寬的施工空間。在本次工程開挖施工時,為了提高施工效率,主要采用機械進行開挖施工。在基底開挖施工過程中,為了防止擾動持力層,應預留20cm采用人工開挖。
(4)基底處理為保障該工程基坑施工的質量安全,在進行后續施工前,需要對基底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具體來說,在基底處理工作中,需要先排凈基坑底部的積水,然后由試驗人員對基底做動力觸探試驗,保證承載力達到設計值250kPa后,再開展后續施工。若基坑的承載力未達到設計值,則需要通過基坑換填的方式,保證基坑承載力能夠滿足后續工程施工的需要。在本次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應用了基坑換填的施工方法,基底換填10cm厚1:2夾砂碎石并分層夯實。
(5)安裝模板在基底處理施工活動完成后,可以開展支模施工,在此過程中,施工人員可先按照結構物的尺寸進行測量放樣施工,然后按照圖紙的要求進行模板安裝。在模板安裝過程中,不僅需要保證模板表面平整,接縫嚴密不漏漿,幾何尺寸準確,還需要保證在安裝前模板內側涂抹適量的脫模劑,并且模板安放牢固。
(6)混凝土施工在模板安裝工作完成后,可以進行基礎和墻身的施工。在此過程中,基礎與墻體采用混凝土澆筑的施工方式,為了保證混凝土澆筑的質量安全,可以以沉降縫為參照,開展分段澆筑施工。施工時,應嚴格按照混凝土配比試驗要求開展混凝土配比,并且在正式澆筑前,對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坍落度進行檢查。同時,為了避免在澆筑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出現離析問題,可以采用溜槽下料的施工方式。在振搗基礎與墻身部分的混凝土時,應保證振搗均勻、密實、不漏振、不過振,直到混凝土的表面平整且不下沉、無氣泡、無上漿為止[6]。
(7)蓋板施工在基礎、墻身施工完成后,開展蓋板施工。蓋板施工采用現場澆筑的方式。蓋板結構中的鋼筋在工作間集成完成制作,保證符合技術規范要求后,由汽車運至現場進行安裝。蓋板結構施工過程中,澆筑的混凝土配合比需符合施工方要求,并嚴格按照設計和規范的要求施工。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澆筑要按照施工作業規范開展,為了減少氣泡的出現概率,可以運用插入式振動棒對混凝土進行振搗處理。同時,澆筑頂面時,應控制好流水面高程,其他按照相應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處理[7]。
3結語
泥石流作為常見的地質災害,對山區居民以及工礦企業的影響十分嚴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山區地區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應對山區泥石流災害進行積極治理,通過相應的方案設計與施工,盡可能減小泥石流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助力當地健康發展。
作者:趙會兵 單位:建材天水地質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地質災害治理論文3
0引言
管道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種類型,主要是指發生在長輸油氣管道沿線,危及管道運行安全的地質災害。當管道沿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比較復雜的山區鋪設時,受山區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地質條件,以及采石、取土等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管道地質災害特征更為突出。山地油氣管道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水毀、巖溶塌陷等。水毀分為坡面水毀,河溝道水毀,臺田地水毀三種類型[1]。由于管道地質災害的嚴重性和頻發性,管道企業不斷的重視和研究油氣管道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危害特征,以期能夠深層認識管道地質災害,為管道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依據。
1管道地質災害及發育特征
1.1地質災害分布調查204處地質災害點,其中,原有災害點51處,新增災害點153處,水毀類災害點有157處,滑坡災害點22處,巖溶塌陷災害點15處,崩塌(危巖)災害點10處。水毀類型地質災害中,坡面水毀占49%,河溝道水毀占30%,臺田地水毀占21%。管道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整體處于較低水平。204處地質災害點中,較低風險點有157處,低風險點有38處,中風險點有9處。中風險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是水毀和滑坡、塌陷,其中,水毀災害點7處,占比最大,為77%,以坡面水毀和河溝道水毀為主,臺田地水毀危害相對較小?;聻暮c2處,主要是小型、淺層堆積體滑坡為主。
1.2地質災害危害特征(1)水毀。坡面水毀多發生在管道橫向、或順向穿越土石山區。受坡面坡度、平整度、植被覆蓋等因素影響,降雨在坡面匯流形成侵蝕和挾帶能力,引起水土流失。坡面水毀的破壞形式以橫切管道、順蝕管溝和溯源侵蝕為主[2],對管道主要危害是沖刷管道覆土,沖毀管道擋土墻、截水墻等附屬設施,使管道淺埋、露管、懸空等。河溝道水毀破壞形式可分為河溝床沖刷下切、河溝床淤積抬升和巖坡坍塌。根據管道與河溝道相對空間關系,可將管道河溝道水毀劃分為管道穿越河溝道、管道跨越河溝道、管道順河溝床及管道順巖坡敷設4種。不同的敷設方式,其破壞程度不同。河溝道水毀主要危害是對管道上、下游河床沖刷、下切及河岸凹部的側向沖刷,使管道露管、漂管,沖刷河床使管道架空。河溝道水毀數量相對固定,一般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工程治理后可得到有效的控制。(2)滑坡。由松散土層、碎石土地、風化殼和半成巖土層組成的斜坡、較陡坡體在暴雨沖刷、浸潤等作用下易發育滑坡災害?;聦艿赖奈:εc管道敷設位置相關[3]。若管道在滑坡體內敷設,會受到滑坡體平行管道軸線方向的摩擦力拉壓和垂直管道軸線方向的推擠,管道在較大應力作用下會發生彎曲變形,拉裂甚至斷裂。管道橫坡敷設時危害程度更大?;掳l生前,坡體前緣巖土體會有松散現象,或坡體兩側出現有溝谷、裂縫,坡體上呈現異常臺坎,甚至有積水洼地,地面開裂、馬刀樹或“醉漢林”等明顯標志。(3)巖溶塌陷。巖溶塌陷主要發生在巖溶地區,巖溶結構上方土體受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而變形破壞,會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槽等,并伴有裂縫、局部下沉,或有地下水從地面向上涌出等特征[4]。區域地下水資源豐富,建設期,管溝采用石方回填,回填土遭受地下水長期浸蝕,也會發育巖溶塌陷。巖溶塌陷會導致管道上方覆土流失,造成管道埋深不足、露管。嚴重時甚至造成管道懸空。
1.3地質災害影響因素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發育的影響因素不同,一種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是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發育主要影響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質結構、人類工程活動、降雨條件和地表、地下水活動等[5]。(1)地形地貌。地形起伏大、溝谷縱橫,管道穿越土質山體,易發育坡面水毀、滑坡災害,山體雨水在坡腳處匯集,易發育河溝道水毀,同時也會增大滑坡的風險。平緩地帶,人工修建排水渠、河溝等,河溝道水毀發育較多。在巖溶地區較易發育巖溶塌陷。(2)人類工程活動。山區自然環境對人類工程活動非常敏感。不合理的開墾,取土、堆放重物、修建房屋等極易誘發地質災害。在管道上方堆放重物,修砌建、構筑物,會對埋地管道造成擠壓,產生徑向應力。不合理的取土、采石活動,會改變坡體結構,發育不穩定斜坡,進而發育滑坡災害。大面積的砍伐坡體樹木,破壞植被,是坡面水毀主要誘發因素之一。(3)降雨條件。降雨是各類地質災害最主要的誘發因素。雨水滲透地表,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體穩定性,會發育滑坡災害。強降雨會導致地表水土嚴重流失,在河流、溝谷、洼地短時間匯集,形成強大徑流,沖刷力極強,是坡面水毀、河溝道水毀的主要誘發因素。在巖溶地區,降雨最終會以地下水形式誘發巖溶塌陷。(4)地層巖性。管道沿線巖土體類型復雜,性質各異。不同土體性質決定了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在碎石土、砂土區域,土體結構松散,滲透性強,經地表水、地下水侵蝕后流失,易發育水毀災害。斜坡地帶土質斜坡結構疏松,遇水后結構不穩定,易發育滑坡災害。(5)地表、地下水活動。管道沿途穿過較多河流、溝渠,水流季節性變化明顯,枯水期,水量小,雨季時,水量暴漲,水流下切力和側蝕力增強,易發育河溝道水毀。在管道通過坡面地段,由于坡面不平整,地表水流經坡面匯集,對坡腳、坡面的沖蝕作用下易發育坡面水毀。發達的地下水系,運移過程中會對巖土體產生強烈的浸蝕,使土體物理強度降低,結構改變,最終發育水毀、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
2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2.1監測預警措施對于危害較小,或穩定性較好的地質災害風險點,可利用人工巡檢和監測預警系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防治。將地質災害風險點巡查與管道日常巡檢相結合,建立地質專業人員、管道區段長、巡線工三級巡檢機制。建立地質災害風險點臺帳清單,劃定風險等級,分級制定風險防控措施。在雨季,外聘地質專業人員駐守作業區,聯合作業區開展地質災害點巡查工作,及時發現異常,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加強巡檢管理,在地質災害點設定巡檢關鍵點,由區段長、巡線工定期巡檢,雨后加密巡檢,通過治早治小妥善處置小型地質災害。在潛在滑坡地段,可安裝管道應變監測和坡體位移監測系統[6],做好數據對比分析,了解坡體位移量變化趨勢及降雨對坡體位移的影響等,找出坡體發育特征,制定有效控制措施。
2.2工程治理措施對于危害性較大、穩定性較差的地質災害點,可選用工程治理措施。受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影響,不同類型管道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方法不同,即使同類型地質災害,也需要現場勘察地形地貌特點,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將截排水溝、錨固、抗滑樁、擋土墻、削方減載壓腳等,兩種及以上措施相結合用以治理滑坡、不穩定斜坡,可取得良好成效。坡面水毀治理常采用截排水溝、擋墻、截水墻等。河溝道水毀主要采用護岸、過水面、地下防沖墻等措施。修建水工保護設施要結合地質特征、特點,因勢利導,要以疏水排水為原則,堅決不能以堵代疏。巖溶塌陷常采用清除填堵、灌漿加固、結構跨越的方式進行處理。小型塌陷一般以清除填為主。開挖難度較大的塌陷可將水泥砂漿、混凝土等材料通過巖溶洞口灌入洞隙中,以強化土層、洞空填充物,隔斷地下水通道。采用疏、導、排、圍等措施以阻止地表水下滲也很重要。
3結語
山區油氣管道沿線地形地貌、地質結構復雜,地質災害分布廣、范圍大,種類多?,F場勘查山區管道沿線204處地質災害點,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是水毀、滑坡、巖溶塌陷,其中水毀以坡面水毀和河溝道水毀為主。滑坡以淺層、小型滑坡為主。巖溶塌陷對管道危害相對較小。論述了水毀、滑坡、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及危害特征,從監測預警及工程治理方面提出針對性風險控制措施,為管道安全運營管理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魏孔瑞,姚安林,鮮濤,等.川渝地區山地管道主要地質災害成因及工程治理[J].管道技術與設備,2015(02):19-21.
[2]郭磊,劉英男,項衛東,等.長輸天然氣管道坡面水毀風險敏感因素辨識[J].油氣儲運,2015,34(05):477-481.
[3]劉曉娟,袁莉.劉鑫.地質災害對油氣管道的危害及風險消減措施[J].四川地質學報,2018,38(03):488-492.
[4]宋光嘯.覆蓋型巖溶區地面塌陷災變規律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20.
[5]郭守德,王強,林影.中緬油氣管道沿線地質災害分析與防治[J].油氣儲運,2019,38(09):1059-1063.
[6]鄒永勝,李雙琴,高建章,等.天地聯合的區域山地管道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15):192-196.
作者:王錫軍 黃梓軒 李福 梁章憲 鄧寶信 陳飛 單位:國家管網集團西南管道南寧輸油氣分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銷售廣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