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6 16:2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態環境保護探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南四湖屬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流域跨魯、蘇、豫、皖4省34縣,直接入湖河流53條,其中湖東28條、湖西25條,流域面積3.17萬km2。湖區降水呈現“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29.6億m3,其中汛期占全年徑流量的80.4%;地下水水資源豐富,埋深較淺,受湖內滲水影響較大。南四湖屬富營養型湖泊,盛產魚、蝦、葦、蓮等多種水生生物,底棲動物資源在全國同類型湖泊中處于首位,是濟寧市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目前,南四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是我國14個水質良好河湖之一。
1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1.1水岸治理不協同
南四湖污染防控涉及工礦企業、鎮村生活、畜禽養殖、農業面源污染多方面,流域內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戰”,污染防治措施落實不同步,產業布局與當地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農業面源污染尤為嚴重,且尚無有效防治措施,沿湖周邊有2.3萬余公頃稻田,秸稈還田后浸泡腐爛,高濃度稻田退水直接入河,給南四湖生態帶來很大壓力。
1.2保護與整治不平衡
南四湖保護與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方方面面,如果治理標準不一、保護力度不協同,往往會導致“洪澇災害搬家、風景這邊獨好”的現象。近年來,南四湖入湖河流中除重點河流泗河、洙趙新河、東魚河已進行了綜合整治外,其他河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不僅不同河段防汛標準不一,且仍有部分堤防有缺口,如湖東堤郗山至韓莊閘約15.6km堤防仍未封閉,沿湖區域仍面臨洪澇災害威脅。
1.3因湖施策不聯動
南四湖流域內不同省市間污水排放標準不一,汛期上游來水集中匯入南四湖,對湖區水質達標造成巨大影響,流域環保治污壓力大。隨著“三區三線”劃定,自然保護區政策和現實發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1.4管理體制不健全
由于南四湖區域長期以來缺少統一環湖保護與發展規劃,導致現行管理體制條塊分割,治水主體分散管理,各區域、部門之間協調運轉不夠高效;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生態治理協同聯動不足,水污染、水生態監測體系尚不完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滯后。
2提升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2.1嚴格水域空間與岸線管控
1)嚴格執行河長制。強化河長、湖長履職盡責,嚴格執行南四湖岸線利用規劃,規范岸線開發利用行為,建立流域和地方聯合執法常態化機制,常態規范整治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四亂”問題,充分運用衛星影像、無人機巡查系統,不斷實化河湖“強監管”,及時跟進督導排查,實行閉環管理,直至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2)完善沿湖交通航運網絡。一是對現有碼頭進行規劃整合,規劃建設港口作業區。二是推進京杭運河航道升級改造,提升標準化、網絡化航道建設水平,打造國內領先的內河高等級航道。三是推進“濟寧—南陽島—微山島”旅游專用航線建設,完善提升支線航道,深挖航道避免船舶拖底運行,減少底泥擾動,形成與干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絡。
3)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布局建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創新應用,建設“數字南四湖”智慧平臺,構建覆蓋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旅游等各領域的“一張圖”。
2.2加強水資源保護
1)構建水資源保護利用體系。一是加強南四湖流域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實施河道攔蓄、水庫增容、局域水資源調配等工程,逐步構建“庫河同蓄、互連互通”的雨洪資源利用格局。二是啟動抬高上級湖蓄水位論證,提高調蓄能力,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建設。
2)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狀況、供需情況、開發利用潛力等實際情況,以流域和湖區雨洪資源開發為重點,加快建立完善多水源利用格局。
3)健全完善水資源調配利用機制。一是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為目標,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進一步明確南四湖初始水權,協調做好南四湖水量分配。二是建立沿湖取用水統一的信息共享公開與通報機制,嚴格取用水管控。三是完善流域管理與地方屬地管理相結合的機制,建立健全定期例會交流制度,磋商解決跨省、市水事糾紛問題,構建和諧穩定的供用水秩序。
2.3加強水污染防治
1)加強直接入河湖污染控制。一是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空間管控要求,統籌水岸協同治理,開展南四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入湖河道綜合治理等工程。二是實施城區排水系統提質增效,提高城市初期雨水接納凈化水平,對排水管網、檢查井、城區河道定期開展清淤疏浚,減少城市面源污染入河。
2)推進全域黑臭水體整治。一是推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實施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清查修復管線滲漏、錯位等問題。二是加快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進度,做到污水處理能力與污水管網相匹配。三是實施沿湖鎮村農村污水治理,開展養殖種植業污染、生活和生產垃圾、工業污染和內源污染等治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3)強化特征污染防治。一是實施污水綜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礦井水除鹽等項目,加快涉硫涉氟工礦企業整治或水源替代。二是加快凈水廠升級改造,完善流域“治用?!斌w系,發揮水質凈化效益。三是實施稻田回水綜合治理,建設生態隔離帶或農業面源攔截消納工程,減輕面源污染影響。
2.4加大南四湖水環境綜合整治
1)強化水安全綜合保障。一是統籌實施防洪減災和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健全完善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體系。二是全面提升防洪減災能力,按照“上攔、中滯、下排”和蓄泄兼籌的思路,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構建以湖庫、河道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防洪工程體系。
2)加快沿湖防洪除澇工程建設。一是加快湖東滯洪區及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湖東堤郗山段至韓莊段治理工程建設,盡快發揮重大工程防洪除澇作用。二是全面梳理重點河段、重點區域水利安全風險和短板。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勢控制、護岸護坡、堤頂防汛道路建設等各種措施,著力提高環湖外圍干支河道防洪除澇水平,實現環湖堤防整體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洼地除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
3)科學推進沿湖村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一是科學優化布局沿湖村莊,結合推進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二是加強對歷史文化要素的保護,推動具有沿湖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聚力打造大運河沿線風貌帶。
2.5開展南四湖水生態修復
1)建立完善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體系。建立完善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體系,以提高環境承載力為目標,整合生態修復和自然資源開發保護政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構建流域覆蓋的生態修復格局,塑造“華北南四湖生態明珠,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美好愿景。2)加強保護區生態系統建設。一是開展水體富營養化治理工程,定期打撈清理腐爛水生植物,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減緩湖底抬高及湖體沼澤化進程。二是健全科研檢測管理體制,完善基礎硬件設施,構建完整的科研監測體系,切實提高科學監測水平。
2.6健全南四湖執法監管機制
1)強化執法合力。實行“河長+警長+檢察長”模式,建立聯席會議、線索聯合會商、要案聯合辦理“三聯”機制。重點打擊跨區域、跨流域非法采砂、破壞水資源、水生態行為,促進刑事司法和涉水行政執法的有效銜接,形成河湖執法合力。
2)合力提升水環境風險防范。一是采用空天地一體化調查技術,系統開展生態環境調查監控及效果評價,綜合評價修復效果,為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二是建設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智能監管網絡,整合現有監測網絡,打造涵蓋資源、環境、地質災害、野生動植物等的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對生態環境開展持續監控保護。
3結語
提升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發揮好南四湖生態、資源、產業、文化等特色優勢,既有利于維持好南四湖生態系統完整性,也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南四湖生態承載能力,對有效改善南四湖生態功能、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打造水清岸綠、生態宜居、文化繁榮、產興民富的幸福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王利 李寧 張力 單位: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
生態環境保護探究2
0引言
作為城市發展瞄準點,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是城市各項工作穩步進行的基礎保障,對城市的全面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同時也是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的有力保障。結合城市發展實況,深挖生態環境建設路徑,努力實現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在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形成生態環境建設反作用力,為培育城市產業與生態環境建設融合新業態提供有效推動力。
1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推進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1.1獲取顯著生態建設成效
城市經濟的穩步發展,能夠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強勁推動力,并借助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成效,為城市發展提供雙重保障。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現階段的環境保護難度持續加大,環境治理任務日益艱巨,為了提升環境治理成效,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需要以充足、多元化的資源為支撐。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能夠有效改善從消耗到治理的發展弊端,新型發展理念的深入與革新,促使現階段城市發展在環境保護與低碳制造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局面,在促進科技、服務、設備不斷更新的基礎上,實現環境保護路徑的多元化發展,為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提供有效推動力,為城市環境的高質量修復與治理提供堅實的基礎。
1.2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與環境協同推進城市發展,可以有效避免產業結構不科學的現象,各大產業根據現階段的發展要求,不斷調整經營結構,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質量的穩步提高。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理念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發展效率,還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發展動力的科學轉變,對形成依托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產業模式具有顯著成效。經濟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發展,可以促進生態化產業的快速形成,為城市各項產業由低到高的科學轉變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經濟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發展,可以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并為各大產業的科學化轉型提供強勁推動力,為新時代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創造機會。
1.3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
作為城市發展新理念,以綠色生態環境為主推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能夠加速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對打造科學、高效的新型業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能夠不斷明確生態環境的保護意義,對各大產業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起到了助推作用。經濟與環境的融合發展也是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茖W的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戰略能夠以群眾的美好向往為目標,實現對城市產業結構的不斷革新,為新時代的城市建設開拓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在實現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優化城市環境,以此為人民群眾營造和諧溫馨的生活環境,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穩步提升奠定基礎。
2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城市發展困境
2.1缺乏強勁的發展保障力
根據現階段的城市發展實況來看,新型發展模式缺乏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導致新產業態勢的形成缺乏充足的發展支撐,對城市的穩步發展極為不利。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凸顯各項發展資源的實效性,部分城市將經濟、人力資源置于發展態勢良好、結構相對完善的產業,對一些新興技術企業、環境治理策略研究企業的支撐力度明顯不足,導致城市產業結構偏重問題日益突出,對城市的經濟、環境的持續發展較為不利。
2.2缺乏高品質的龍頭企業
通過對各大城市生產結構的調查數據來看,制造業在總產業中占比較大,產業結構相對完整,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發展成效,但各大制造企業之間的聚集強度遠遠不足,導致其無法形成較大規模,致使各大企業的生產優勢無法正常發揮,零散型的發展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城市的發展。雖然部分企業的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無法形成超強龍頭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影響力較弱,發展優勢不夠突出,城市發展缺乏大批量的國際品牌,導致城市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競爭核心逐漸轉向了技術創新、智能化發展等方面,而我國各大產業的核心技術優勢不明顯,國際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各項新型技術的研發力度不足,導致我國在高智能、精制造等方面缺乏發展優勢,極不利于城市的穩步發展。
2.3生態環境形勢較為嚴峻
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環境保護難度持續增加,生態環境形勢較為嚴峻。人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促使生活、工業垃圾種類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攻堅難度,不利于實現經濟與環境協同推進城市發展的目標。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我國水資源相對匱乏,人均占有率世界排名較低,森林、綠化面積嚴重不足,沙漠化問題嚴重,森林覆蓋分布不均,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阻礙了環境治理工作的推進。城市工業生產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各種工業生產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嚴重污染了周圍環境,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極大地阻礙了經濟與環境協同推進城市發展腳步。
3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城市發展的建議
3.1加大生態經濟建設宣傳力度
為了加大對企業生產的監督力度,實現經濟、環境的協同發展,相關部門應不斷加大生態經濟建設宣傳力度,并以當今流行度較高的媒體方式向社會積極傳播正能量,以此端正企業發展思想。通過自媒體、環境保護活動、企業文化滲透等方法,對群眾和企業進行科學引導,使全民意識到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此實現生態經濟建設理念扎根于經濟發展的目的,為各大企業轉變發展理念和創新經營方式提供有效支撐。相關部門也可以借助環境保護模范企業評選,調動城市產業群的環境保護積極性,在綠色經營、低碳出行等理念的大力宣傳下,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助力城市持續發展。
3.2在產業生態化中謀求致富之路
為了在產業生態化中,精準、快速謀求致富之路,在實現經濟穩步提升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需要企業站在全新的發展角度審視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構建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策略。在城市發展中,深耕生態環境建設路徑,通過科學的方法保持城市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優勢,為城市創造更豐厚收益提供有效支撐。作為新時代的新型發展理念,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輔助企業深挖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有效策略,在拓展城市發展資本同時,實現致富路的有效拓展與延伸,為激發城市發展活力,促進經濟活動的多樣化、全面化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3.3做好生態環境的修復重建工作
及時修復與重建遭破壞的環境,保障生態廊道的有序暢通,是實現經濟與環境共贏的有效渠道。對于部分由臨時用地造成的環境破壞,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較高的修復重建計劃,以此實現對碎片式生態區的有效連接,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通過修復與保護工作的同時進行,加快生態環境建設速度,為構建良好的城市發展布局提供有效服務。對于部分沒有造成嚴重損害的生態環境,相關部門要以修復為主,借助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修復措施,高效、及時地修復城市生態廊道,為打造和諧的經濟與環境關系助力。為了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并減輕相關部門的工作壓力,政府部門應樹立生態發展理念,通過相關管理條例的實施,實現科學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3.4構建高效益產業群
生態環境建設具有明顯的輻射性特點,為了有效提升城市產業群與環境協同建設機制的有效性,需要不斷強化企業的發展內驅力,并通過各大企業的橫向、縱向對比,實現經營模式轉化、產業結構升級目的。相關部門可以通過適當的鼓勵政策,強化企業的綠色經營理念,借助良性競爭實現各產業的優勢互補,在充分發揮區域產業群優勢的同時,加強對各項發展資源的科學利用,實現區域內各項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構建系統性較高、綜合素質過硬的產業群,實現龍頭企業核心影響力的穩步提升,以此突破零散經營的發展弊端,強化各企業之間的聯系,避免地區產業之間的惡性循環,為形成區域內的產業集群效應提供有效服務,為城市的經濟、環境協同發展助力。
3.5加大生態產業結構建設
作為經濟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科學的生態環境體系是關鍵,是促進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有力保障。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產業之間聯系密切,而構建經濟、生態環境協同建設機制,不僅可以轉變傳統犧牲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錯誤觀念,還能優化城市產業生態結構,精準打擊不良發展行為,是努力做大企業經濟、實現環境與經濟共贏的有力保障。結合城市發展切實需求,以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制定科學的產業經營策略,實現企業的科學轉型,以此助力經濟與環境的友好發展。加大生態產業結構建設,不僅可以顯著提升城市經濟,還能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科學保護,使城市發展由線到面的科學轉變,打破城市傳統發展方式的束縛。
3.6完善協同發展政策引導
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引導者,相關政策完善程度,直接關系著經濟與環境協同推進城市發展品質。科學、合理的政策引導不僅可以激發產業轉型活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拓展,還能提高環境保護措施的有效性,使各大產業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對城市經濟與環境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部門應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以生態產業建設為發展目標,通過稅收減免、政策補償的方式,給予企業經濟、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提高其對生態產業結構建設的重視,為城市的全面發展助力。相關部門也應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科學引導企業的經營、生產模式,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科學保護,以此助力城市的穩步發展。
4結束語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延伸,生態產業發展理念是實現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對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并獲取更顯著的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有效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相關部門可以從加大生態經濟建設宣傳力度,在產業生態化中謀求致富之路,做好生態環境的修復重建工作,構建高效益產業群,加大生態產業結構建設,完善協同發展政策引導,構建完整的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形成發展合力,以此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為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雙贏目的,提供有效支撐。
作者:朱逸軒 牛婷婷 王彥發 王富磊 單位:新疆科技學院
生態環境保護探究3
五泉山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南部的皋蘭山北麓,是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因在此處有五處泉水出露而得名,五泉即“惠泉、蒙泉、甘露泉、掬月泉和摸子泉”。相傳西漢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途中在此駐軍時,士兵口渴難耐,霍去病手執馬鞭,連擊地面五次,鞭響泉涌,遂成五泉。然而,以泉得名的五泉山公園,目前卻面臨著泉水斷流問題。相比濟南趵突泉、敦煌月牙泉等著名泉水景觀,五泉山泉水由于得不到重視和缺乏高品質開發,導致不能開展全面有效的泉水保護工程。蘭州旅游素有“一游五泉、二看黃河”之說,可見五泉山對于蘭州市城市魅力的重要性。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五泉山泉水保護和高品質開發應該成為城市重點工程進行建設。為保護泉水生態環境,讓泉水永葆清流,打造名副其實的五泉山泉水名片,提升蘭州市獨特旅游魅力,同時讓更多人認識五泉山泉水來由和積極參與泉水保護工作,本文從水文地質角度系統分析了泉水成因以及目前泉水斷流的環境問題,進而為保護泉水提供可行的對策建議。
1地理地質背景
研究區位于五泉山公園,屬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地處黃河上游黃土丘陵梁峁區,海拔為1540~1650m,多年平均降雨量為324mm,年均氣溫為10.3℃。北距黃河干流約3km,黃河自西向東徑流,西側為黃河一級支流雷壇河[1],流域面積為259km2,自南向北匯入黃河,干流長度為43k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11m3/s,但目前該河流已經斷流。研究區自下而上、由老到新出露的地層巖性主要包括新近系(N)泥巖、砂巖、砂礫巖和第四系(Q)早更新統五泉礫石層(Q1)、中更新統離石黃土(Q2)、晚更新統馬蘭黃土(Q3)、全新統砂礫石、碎石(Q4)等。新近系泥巖、第四系五泉礫石層、離石黃土在研究區僅有零星分布,泥巖未見底,五泉礫石層和離石黃土層厚度分別約為90m、大于200m,馬蘭黃土在五泉山表部廣泛分布,厚度10~50m,全新統砂礫石及碎石主要分布在雷壇河溝谷地帶。構造上處于蘭州斷陷盆地—城關盆地南部邊緣的皋蘭山隆起帶,西側為雷壇河斷裂,近南北向展布,該斷裂第四紀以來活動比較活躍。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和蒙泉自西向東依次在五泉山坡腳分布(圖1)。在早期水流充沛和無人為活動影響的條件下,泉水會在五泉山的東、西兩側,從巖石裂隙中自然流出,形成瀑布,故被當地百姓俗稱為“東龍口”和“西龍口”,而五泉正好夾在東龍口和西龍口之間。根據筆者2021年9月4日實地調查和走訪,目前五處泉水均已斷流,泉口所見積水均為雨水或自來水,但是在蒙泉往上直行72m處,有一處泉水景觀—懸崖吐液(圖1),仍有幾處泉眼正常涌水,以泉群線狀分布,現場有很多游客在排隊接水品嘗,水質清澈、口感甘甜,這是因為泉水富含鍶等微量元素,屬于鍶型礦泉水。目前,甘肅省已發現417處天然礦泉水,類型包括鍶型、偏硅酸型、鋰型、碘型、鋅型和硒型六類,其中以鍶型為主[2]。五處泉水及懸崖吐液具體位置、現狀情況詳見圖1。因此而言,蘭州市五泉山名為五泉,實際還有其它泉眼分布。
2泉水成因與環境問題分析
2.1泉水成因分析
第四紀以來,由于蘭州斷陷盆地南部邊緣皋蘭山的不斷隆起,使得雷壇河河道向西北側變遷至目前所處河道位置,最終在五泉山一帶留下了雷壇河古河道。古河道主要巖性為五泉礫石層,又被稱之為五泉礫巖,主要巖性為河流相的礫石層、砂層等沉積物和山前或山麓地帶間歇型流水沉積形成的洪積礫石層[3],屬于較好的含水層和導水通道,為泉水出露形成了基本的水文地質條件(圖2)。根據泉水的出露原因可以將其劃分為侵蝕泉、接觸泉、溢流泉、涌流泉和斷層泉[4]。由于五泉山泉水的出露位置位于五泉礫石層(含水層)與底部新近系泥巖(隔水層)接觸部位,同時水源含水層類型為潛水含水層,因此從出露成因分析,五泉山泉水屬于接觸下降泉。此外,分析6處泉水所處地表高程,蒙泉、惠泉處于同一高程,介于1585~1588m,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懸崖吐液處于同一高程,介于1614~1617m,表明幾處泉水還可能存在著一定的成因差異。根據2011年甘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完成的《蘭州市五泉山水資源保護水文地質勘查報告》,這是因為蒙泉、惠泉出露在五泉山坡腳的滑坡體上,屬于滑坡成因導致原有地形下降,而后四者由于滑坡向下滑動錯斷了原有古河道含水層,因此導致泉水在滑坡后緣含水層與底部泥巖隔水層的接觸部位出露(圖3)。五泉山泉水主要在每年7月至9月的雨季在雷壇河上游阿甘鎮至二十里鋪一帶接受河道滲漏以及大氣降水等補給并以潛流形式自東南向北西徑流(圖2),泉水流量與雷壇河徑流量大小緊密相關,具有季節性變化的特點。
2.2泉水環境影響分析
目前,五泉山泉水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泉水流量衰減和斷流。據2006年《甘肅日報》記載[5],位于西龍口的惠泉在若干年前是五泉中泉水流量最大的,被當地百姓用以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水源,因此被稱為惠泉。此外,位于五泉山西南側雷壇河中游的水磨溝也有諸多泉水出露,與五泉山公園隔山相望,因此又被當地百姓稱為后五泉村。表明在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若干年前,五泉山一帶生態環境良好,地下水流量較大,處處有泉水出露。然而,近幾十年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改變了地下水含水系統和流動系統,泉水流量出現了快速衰減。1988年[5]西龍口泉水流量為1036m3/d,但是到1995年[6]五處泉水已經只剩下兩處泉水—蒙泉、惠泉,兩88處泉水流量分別為190m3/d、400m3/d,至今五泉山五處泉水已經全部斷流,只剩下東龍口處的泉水懸崖吐液仍然在自流。泉水斷流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嚴重干預,在五泉山山體內部修建防空洞對含水層造成破壞和雷壇河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泉水補給來源減少等是導致五泉山泉水斷流的主要原因[7]。五泉山公園泉水斷流不僅直接造成了泉水景觀的消失,使五泉山變得有山無泉、有名無實。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曾經也出現過停噴現象,最長停噴時間長達926d,嚴重損害了濟南“泉城”的文化形象,而且阻礙了當地旅游業發展,但是經過濟南市政府高度重視和及時地恢復性治理,使得趵突泉自2003年實現噴涌以來,至今已連續噴涌18a而不斷流[8]。開展五泉山泉水恢復治理和品質提升改造項目,進一步挖掘與泉水相關的文化與自然魅力,如此既會提升五泉山公園整體環境,也會為蘭州市南北兩山生態文明建設增姿添彩。
3泉水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建議
3.1制定相關政策保障泉水生態保護
為加強泉水保護,山東省濟南市、山西省等先后出臺了《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等制度性文件,為該地區泉水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五泉山地區泉水作為在蘭州市主城區集文化與自然一身的獨特景觀,有必要出臺相應的泉水保護管理辦法,大力保障五泉山及其周邊后五泉村等泉水景觀的恢復性治理,促進蘭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為蘭州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塑造蘭州黃河之濱城市形象增添光彩。
3.2科學劃定泉域生態系統保護區
泉域是指泉水的匯水范圍,包括補給、徑流和排泄區。五泉山地區泉水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對其補徑排條件還缺乏全面掌握,因此應加強對五泉山及其周邊泉水的專項水文地質勘察研究,進一步摸清五泉山地區泉水的間接補給區、直接補給區、徑流區和排泄(出露)區,參考相關規范或地方經驗,合理劃定泉域保護區范圍和級別,設立保護區標識,并制定相應的分區分級管控措施。
3.3積極開展雷壇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治理
雷壇河是黃河蘭州段的一級支流,主溝長度43km,流域面積259km2,也是五泉山泉水重要補給來源,其徑流量及水質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五泉山泉水動態。目前,雷壇河已經干涸斷流,河道沿線環境還存在著污染風險,但是在60a前水量還比較大[9],水質受人類活動影響小。為恢復五泉山泉水生態,永葆泉水清流常在,需加強對雷壇河水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保護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避免水資源過度開發,或采取生態補水等方式,保障河水生態流量[10],同時防止河道干流不受污水排放和垃圾污染等影響。
3.4加強泉水出露點景觀品質提升改造
目前,五泉山5處泉水已經采取了較好的品質開發,但是對于五泉以外的其它泉水出露點并沒有采取較好的泉水景觀提升改造和保護性開發措施,整體仍然處于無序開發管理的狀態。為系統改善五泉山公園泉水生態環境,需加強對五泉山及其周邊泉水出露點的日常維護和品質升級改造,打造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景觀。
3.5加快建立科普及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基地
五泉山公園作為蘭州市主城區為數不多的景點,是人們悠閑游玩的好去處。然而,作為以泉水得名的公園,其泉水卻不被人熟知,甚至日漸淡忘。同時泉水作為水生態環境變化的“晴雨表”,具有重要的環境指示意義。因此,在泉水生態系統改善和景觀品質提升的基礎上,要加大對五泉山泉水的宣傳,加快建立科普或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基地,開展泉水常態化監測管理,引領更多人關心泉水生態,讓人們認識到保護泉水的重要價值及其意義。
4結語
(1)五泉山泉水位于蘭州市城關區南部皋蘭山北麓的五泉山公園,相傳與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有關,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第四紀以來的構造抬升導致的皋蘭山底部隆起使得雷壇河古河道向西變遷,并在五泉山留下了古河道,為泉水出露提供了充分的含水條件和導水條件。泉水所處含水層巖性主要為五泉礫石層,上覆黃土,底部隔水層為新近系泥巖,主要接受五泉山南側雷壇河河道滲漏和大氣降水等補給。水文地質條件分析認為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屬于接觸下降泉,蒙泉、惠泉屬于滑坡泉。
(2)五泉山5處泉水已經全部斷流,現僅有1處泉水出露點—懸崖吐液仍有泉水自流,主要歸因于在五泉山修建防空洞破壞含水層及雷壇河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泉水補給量減少等人類活動影響。本文針對泉水斷流問題,提出了制定相關政策、開展雷壇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等五方面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邢夢雅,劉婭莉,楊小妹,等.基于生態紅線劃定的小流域生態保護開發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7):120-123+140.
[2]張家峰,丁宏偉,康亮,等.甘肅省飲用天然礦泉水類型與分布特征[J].甘肅地質.2021.30(2):70-77.
[3]武安斌,劉金坤,宋春暉.蘭州盆地下更新統五泉山組的粒組特征及其成因探討[J].蘭州大學學報.1988.24(3):108-118.
[4]周訓,胡伏生,何江濤,等.地下水科學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4.
[5]吳夢寒,陳泳.假如五泉山泉水枯竭[N].甘肅日報.2006.09(005).
[6]徐兆祥.略述蘭州五泉山礦泉水的形成[J].甘肅科技情報.1995.5:59.
作者:馬寶強 王瀟 湯超 李莉 單位:甘肅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