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30 15:34: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古詩文教學的實踐創新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頒布了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課程核心素養為綱的語文課程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了界定。其中,“文化自信”居于首位。樹立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統文化的豐沃土壤,貫通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傳承和理解中不斷賦予時代的新內涵、新方法,通過內容創新、形式創新、融合創新,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通過古詩文教學落實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呢?下面以《愛蓮說》的教學為例,談一些粗淺的做法?!稅凵徴f》是宋代學者周敦頤的一篇議論散文,通過描寫對“蓮花”的喜愛,表達了作者為人清廉、襟懷坦蕩、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人格”。全文共119字,距今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由于時代久遠,語言差異,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堅持“內容創新”,體現時代性和適切性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理解,就古詩文而言,首要的就是對內容的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古詩文,要賦予時代的新內涵,綻放時代的新風采,適切于學生生活實際,減少歷史的隔膜與距離,讓學生樂于閱讀、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教學時,應對學習內容做適當加工、改造,使其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架設學習支架,拉近古詩與學生的距離,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一)白話鋪路,簡化理解
據歷史記載,《愛蓮說》寫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時間的久遠造成學生閱讀理解上的障礙。教學時,可以先出示《愛蓮說》的翻譯文段,以學生常見的白話文引入學習,讓學生初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再進入文言文的學習,這樣通過白話文鋪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最重要的是,通過文白對比,學生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言簡意豐的特點,更加喜歡上古詩文,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問題導向,強化理解教學時,可以設計“作者愛蓮,課文到底寫了蓮的哪些方面”這一問題導向,帶著學生進入課文主體部分的學習,引導發現作者是從“顏色、姿態、花莖、葉柄、香氣、外形、位置”等七個方面進行觀察和描寫的,再對應文言文熟讀這些具體描寫蓮花的句子。通過問題導讀,學生對文章主體部分這一難點理解了,其余部分也就輕而易舉明白了。同時,學生對文本表達的形式和內容形成結構化的認知,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整體內容的理解。
(三)內容重組,深化理解教學時,按照所寫花的種類,對課文內容進行重組,將描寫菊花、牡丹、蓮花的語句分別歸類。學生把描寫“菊花”“牡丹”“蓮”三種花的句子分別勾畫出來,分類學習,誦讀體會,了解三種花各自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統整學習,開展比較閱讀,了解三種花的共同之處和不同的特點,以及分別在中華文化中代表的不同的文化意象(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從而初步感知“蓮”所代表的“君子文化”。這樣,通過對教材重組,既深化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三種花代表的“文化意象”有了初步認識。
二、堅持“形式創新”,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
文化自信的根本是文化認同,只有學生充滿對中華文化的衷心熱愛,從心底里喜歡中華古詩文,才能通過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傳統文化的教育,特別是古詩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在形式上“做文章”,力求形式新穎、方法多樣,讓學生興致盎然地進入學習情境。教學時,可以通過讀、說、寫、畫、演、唱、創等方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教學《愛蓮說》,采用以下學習形式,課堂氛圍活躍,深得學生喜歡,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一,讀《愛蓮說》?!白x”是古詩教學常用的手段,可以通過老師范讀、學生自讀、小組合作讀、師生對讀、教師引讀、全班齊讀、比賽競讀、表演讀等生動活潑的讀的形式,讓學生反反復復、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讀,與古詩“肌膚相親”,在詩詞中穿行,咀嚼涵泳,從而感受文章內容、主旨和意趣。
其二,繪“蓮花圖”。蘇軾論王維詩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敝袊姼?,自古就有詩畫合一的傳統特點。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把詩歌內容畫出來,將詩歌語言形象化、具體化。教學《愛蓮說》時,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設計“畫蓮”作業,將“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描寫蓮花的文字呈現在“畫面”上,將蓮花的形象畫出來。這樣,在圖畫與文字的相互轉換中,學生動手動腦,既豐富了蓮花的形象,加強了對文章的理解,又加深了對作者情感的領悟。
其三,唱“愛蓮歌”。古往今來,人們對蓮花喜愛有加,留下了不少詩文,也留下了不少曲賦,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學習吟唱這些歌曲。如演唱根據李清照的詞《一剪梅》改編的歌曲《紅藕香殘玉簟秋》、《經典詠流傳》中郁可唯的《愛蓮說》,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培養高雅的藝術審美情趣。其四,寫“君子品”。讀寫結合,不僅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理念,通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既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學時,根據周敦頤的生平經歷,緊扣文本“君子人格”的契合點,設計“周敦頤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與蓮花的習性有何相似之處”這一讀寫結合訓練點,學生自由抒寫,個性化表達對“君子人格”的理解。
三、堅持“融合創新”,突出綜合性和實踐性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任務群學習、跨學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古詩文的教學,可以創設大任務、大情境,通過學科整合,以項目活動為載體,實現融合創新。學生在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
(一)課內外融合
大時代呼喚“大語文觀”。課堂為學生打開一扇門,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堂走向生活,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語文大世界。教學《愛蓮說》時,以課內閱讀《愛蓮說》單篇為例子,開展課外拓展學習,查找、閱讀古今中外有關“蓮”的詩詞曲賦和文學作品;開展“蓮詩詞朗誦會”“蓮字飛花令大比拼”,將課外閱讀成果進行課內展示,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課內課外融合,豐富學生的詩詞涵養,在“大語文”情境中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落到實處。
(二)大任務融合
“大語文”需要“大任務”。2022版新課標提出的學習任務群,對語文課程的內容和組織形式提出了明確要求。大任務、大情境、大項目,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大舞臺。教學《愛蓮說》時,以“蓮文化”的學習探究作為大任務,設計具體的學習項目和任務,如蓮的生長特點、蓮的藥用和食用價值、蓮與宗教(佛教)文化、蓮與詩詞文化、蓮與名人軼事、蓮與君子人格等,形成關于“蓮文化”的學習任務群,學生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任務,開展項目化的實踐和探究,在任務情境和實踐體驗中,加深對“蓮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三)跨學科融合
“大任務”需要“綜合性”的課程支撐,需要從單學科課程走向綜合課程,實現跨學科融合。在《愛蓮說》的教學中,如何落實跨學科融合呢?我們以“蓮文化”為主題設計“學習任務群”,根據學科特點,設置項目任務,開展跨學科學習,深入探究“蓮文化”。在這一主題下,語文學科誦讀蓮花,音樂學科歌唱蓮花,美術學科描畫蓮花,英語學科研究不同語境中蓮的意象表達,數學學科計算蓮的種植面積和經濟收入,生物學科研究蓮花的特性和實用價值……通過跨學科學習活動,讓“蓮”的文化意象、“君子人格”精神、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中。
作者:靳朝陽 單位: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