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17:4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鄉村學校鄉土文化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費孝通先生曾言:“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性是它的典型特征。”[1]鄉土文化是鄉土性的重要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鄉土文化的脈絡中衍生出來的,是其由來發展的根脈。鄉土文化在發展中承載著鄉村一代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追求等,是人們生活樣態的反映。就漫長的發展史來看,鄉土文化應與鄉村學校緊密聯系。但受城市化等影響,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逐漸脫節,學校教育各項層面顯示出鄉土文化日益出現淡化現象,鄉村學校教育疏遠鄉土文化后,成為一種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和消耗的教育[2]?;诖?,采用在地化教育視角,契合鄉村學校所處地區特色和獨有環境,重新審視其與鄉土文化關系,從而促進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的回歸。
一、鄉土文化與鄉村學校關系
縱觀教育與文化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學校作為教育的載體,其發展與文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鄉村學校來說,所處環境及地理位置決定著其與鄉土文化的關系??傮w來說,鄉土文化滋養鄉村學校發展,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3]。
1.鄉土文化滋養鄉村學校發展
對于個體來說,文化含有育人目的,用文化人,借文育人。對于學校群體來說,文化涵有的精神可以助推鄉村學校發展。一方山水一方鄉土,鄉土文化本身是一種精神,它可以滋養鄉村學校的內生發展和特色發展,是鄉村學校健康成長的土壤,是其精神之鈣。在鄉村學校中融入鄉土文化內容,比如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生活方式、鄉村特有的生活經驗、道德秩序等,可以催生鄉村學校的內生發展。通過鄉土文化的融合,形成城市學校所沒有的鄉村學校特色,在特色發展中彰顯鄉村學校文化活力,在鄉土文化系統中筑牢學校精神內涵,讓鄉村學校蘊含現代性和鄉土性,在兩者文化并置中展現出鄉村學校生命源泉之活力,在學校鄉土文化建設中得到發展。2.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鄉土文化是特定地域空間下,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交往中形成的獨特文化。鄉村學校反哺鄉土文化,其所處背景決定在鄉土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價值,利用鄉村學校創新鄉土文化,促使其順應時代的內涵,從而更好地被傳承,是鄉土文化生生不息發展的路徑。內涵有現代性特色的鄉村學校,展現出時代意識、主體價值、理性精神和發展動力文化港灣的滲透,這些內容的滲透或許會解構鄉村符號中一些經典性東西,可能也會丟棄某些與當下主流發展相背離的思想內涵,但不能忽視的是它們最終建構出的鄉土文化與當下的鄉村發展和鄉村現實更加契合[4]。
二、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中日漸式微
鄉村學校本身內涵鄉土性作為自然屬性,鄉土性是鐫刻在其身上的特性,也是鄉村學校固有本質的體現[5],更決定著鄉土文化內隱于鄉村學校發展中的重要價值。鄉土文化是鄉村學校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鈣,它也是推進教育均衡、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資源和有效抓手,鄉土文化進校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鄉村學校設施簡陋、環境蒼白以及缺乏吸引力的缺陷,使鄉村學校有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6]。但當下的鄉村學校僅僅是身在鄉村———地理意義上的“在”鄉村,學校所呈現的學習內容、學生實踐等淡化鄉土文化,使得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缺場,找不到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中的位序。1.學校評價內容與鄉土文化脫軌學校評價處于教育評價中難以忽略的重要內容,是對教育進行評價所運用的理論與方法,指對學校內所有的運行效能和工作成績的評定估量[7]。已有研究指出,在對鄉村學校進行評價時,教育行政部門、社會或者第三方機構一般根據固定的標準去量化和質性進行評價,沒有結合鄉村學校實際進行評價,存在標準上固定、主體方面單一、方法層面單調以及功能層面缺位的問題[8]。鄉村學校依托鄉村,鄉土性烙印在學校發展中,但現下針對鄉村學校的評價與城鎮、城市學校無異,利用學校的升學率和學生的分數進行評定,沒有關注到鄉村學校獨特的鄉土文化傳承功能。
2.學校課程設置與鄉土文化脫離
在尋求城鄉教育差距的縮減等執行過程中,鄉村學校將自身定位日益逐漸朝城市看齊,其內在的培養目標等內容的城市化,使得課程內容、活動等設置“偏城化”,學校課程設置與所處環境的鄉土文化相脫離。課程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場域,雖然國家鼓勵學校進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但鮮有學校組織人員進行鄉土知識進課程。據有關研究顯示,當下的許多鄉村學校不注重將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課程納入校園,在課程實施上也不注重含有鄉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9],鄉村學校課程設置脫離鄉村生活實際,學校隱性文化和顯現課程中都未涉及鄉土文化內容,鄉村學校課程設置缺少鄉土基因。
3.學校實踐活動與鄉土文化脫節
學校所培養的學生需要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這樣的學生不僅要注意通過學習掌握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也需要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的養成。但現下鄉村學校組織架構的活動等,將鄉村學生撥離出他從小生活的精神場域。學生們不能通過學?;顒痈惺茑l村蘊含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精神美[10],沉浸于學校寬闊的題海中,沒有時間與小伙伴下水摸魚,也沒有時間聽長輩們講述鄉土知識。而且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多被機器承包,從前由闔家老小集體進行的勞作日益變少,家長也將學生的重點放在學習上,使得學生們的活動與鄉土文化脫節。無論是學校的正規教育中,還是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熏染中,都缺乏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更談不上對鄉土文化的歸屬于認同。學生對于鄉土文化的情感日漸式微,鄉土對于學生來說成為“他者的世界”。
三、在地教育下鄉土文化回歸學校的路徑
“在地化教育”概念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末,由西方學者提出,最先開始由美國組織進行研究與實踐,隨后發展中日本、澳大利亞等別的教育方面相較先進的國家也逐漸開始實踐,多踐行于鄉村學校。在地化教育不是鄉村學校獨有的專利,它指的是將地方文化、資源、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等兼顧起來進行,在學生課程中滲透“地方文化與資源”等,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參與學習,加強學生與鄉土生態和社區聯系[11]。在我國,在地化教育主要指向偏遠、薄弱地區鄉村學校內生發展的一種路徑,將根植在鄉村學校所處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藝術、環境等內涵的東西用教育的形式引進校園,建構成鄉村學校教育中與一般性知識并行不悖的一部分[12]。農村在地化教育是在地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鄉村學校實施的以鄉村學生的生活圈和鄉村學校所坐落的一方水土為基礎所開展的在地化教育,其核心要義是把兒童、社區和大自然聯系起來[13]。主要指鄉村學校以其所在地方的山山水水及生活為資源,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育結合起來開展教學,主要在于學生、自然和生活的融合。在地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融合發展。
1.在地規劃學校評價改革
鄉村學校評價是鄉村學校內生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統一評價標準之外,根據鄉村學校的特殊性而組織的評價。有學者提出將鄉土文化功能納入鄉村學校發展評價體系,是合乎道理、合乎邏輯,也是解決鄉村學校發展評價與鄉土文化疏離這一現實問題的應有之策[14]。鄉村學校評價要體現“因地制宜”。在評價中將統一的學校評價體系與因地制宜的鄉村學校特有評價有機融合,將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內容的實施納入學校評價體系中,體現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融入的價值,從而使學校管理層重視鄉土文化。在地規劃評價改革應充分發揮校長作用,建立以校長為核心,考慮到鄉村學校特殊性,融入教師、家長、社區人員等多方主體。在外部評價結果中,學校內部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校長需要牢固深化在地化教育理念,將鄉土文化在學校中的運用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基于學校所處地區學生的群體特征及鄉土文化特征,兼顧鄉村學校與當地資源,力圖通過評價的改革,將游離于鄉村之外的“文化孤島”接軌于鄉村之內,使其不僅在鄉村,更是為鄉村。
2.在地重構課程設置體系
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課程的設置在于促使學生健康發展,從而賦予學生精神力量。鄉村學校需要結合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資源,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課程,從而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正確認知。在地化教育變革中將鄉土文化融入鄉村學校中,需要我們對鄉村學校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需要依據統一的教育內容和鄉土資源,重新編排課程內容[15],從而使鄉村中蘊含的鄉土內容編制的校本課程與主流、統一的教育內容為主的國家課程有機融合。因此,學校需要將鄉土素材與學生現有的學科知識融合,從當地鄉土資源中挖掘適合學生發展特征的一部分,將其編制或滲透于課程。對于鄉村學校來說,科學性的一般知識具有普適性,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更好認識時代的發展以及他者的世界;而帶有鄉土性的知識設置能讓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的世界,讓他們在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的同時,認識所處地的鄉土文化資源,形成鮮明的文化個性。進一步來說,鄉土性課程的融入也能夠夯實鄉村學校的文化根基。
3.在地增強社會實踐體驗
鄉村學校除卻以靜態的課程形式將鄉土文化引進校園外,還需要構建鄉村與學校一體的文化交流橋梁,采用動態的活動方式拓寬學校與鄉土文化的深度?,F下的鄉村學校缺少對所處鄉土文化的傳承,造成鄉村學校精神之鈣的缺失,這與學校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活動限于校園內部有關。因此,學校需要將鄉土文化“引進來”,還要鼓勵學生及教師“走出去”?;诖?,學校應將學生單一的課堂、校園活動拓展至校外、鄉村中去,將一維活動空間開放至多維,加大學生的教育空間范疇,使其與鄉村生活、生產、歷史遺跡、民風民俗等相結合。比如浙江上虞市在鄉土文化融入校園方面的成功案例,蓋北鎮小學開辟農業實踐基地,設有百花園、百花果等以供學生親身實踐。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感受田間地頭農民的勞作方式,加深學生的社會情境體驗;去歷史遺跡中“尋根”,從而增強自我認同;規劃一場田野調查活動,讓學生對鄉土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認知。通過“走出去”空間的轉變,讓學生在動態的實踐體驗中在地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實現“他者的世界”與自我世界的融合,進而實現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的在場。鄉村學校是鄉村不可缺少的結構,是鄉土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歷史發展潮流中輝煌過,被改造過,學校布局調整中部分鄉村學校也被撤離,現下面臨脫離鄉土、生源越來越少、師資質量不高等趨勢。但鄉村學校一定會存在,是學校在鄉村的主流模式,是“走不掉的一代”受教育的保障,也滋潤著鄉土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鄉土文化滋潤下,鄉村學校會在學校體系中發展自身特色,構建自我的校園文化環境,從而留住鄉愁,煥發鄉情。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6.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57.
[3]周曄.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N].中國教育報,2020-07-03.
[4]譚敏.鄉土性與現代性:鄉村學校的文化反思與文化自覺[J].教育科學研究,2020(06):18-23.
作者:李曉宇 馬曉鳳 單位:寧夏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