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3 21:0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關于紫砂作品“五葉壺”創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中涌現出無數珍貴的藝術品,散發著燦爛的光輝,其中紫砂壺發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從傳統手工藝品發展至今,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珍貴藝術品,隨著時代的演變,當很多其它工藝品淹沒于歷史的洪流中時,紫砂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脫穎而出,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林根深蒂固地屹立著,如同一顆明珠。紫砂壺之所以發展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有了如今的成就,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的傳承與創新,它相較于其它藝術品,更表現出一種豁達包容的美,這種包容讓它承接了傳統與時代,吸收了多種工藝美術形式的精華,在造型上不斷突破,在內涵上不斷提升,讓平民百姓、文人雅士都能從中有所領會、深入人心。
據傳,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壺是明代一位叫龔春的書童根據金沙寺中的一棵老樹設計制作而成,老樹樹身遍布樹瘤,龔春便根據這老樹的形態特點將作品設計得古拙質樸,壺身也是遍布樹瘤,疤結橫生,滿是滄桑歲月的痕跡。在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中,人們發展出多種多樣的壺式,有簡潔的光器,有規則的筋紋器,有如“供春壺”一般生動的花器。紫砂作品“五葉壺”(見圖1)是融合了光器與花器的技法制作而成的一把壺,此壺在圓器的基礎上采用雕、塑的花器裝飾技法,使得作品簡約中不乏自然、生動之美。此壺是根據禪宗中的“一花開五葉”的偈語制作而成,形如其名??v觀此壺,身筒圓融飽滿、穩定敦厚,平足壺底托起壺身,顯得莊重大氣,流暢柔和的線條處理細膩、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圓器的曲線之美;壺流與壺身暗接,雖為直流,線條卻并不僵直,略帶曲度,如同自然生長的樹干;圈把與之對應,流、把相輔相成,提攜了作品的氣勢,流、把上皆飾以樹結,以彰顯勁拔之感,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氣息;壺頸微收,與壺身過渡自然,壺蓋與壺口子母線吻合,唇邊突出,線條柔和,更顯層次感,同時也給人以優雅之感;壺蓋穹起,蓋面弧度延伸開來與壺身相融,形成連貫的曲線,可見線條處理得巧妙獨到;壺鈕以捏塑的技巧設計成一片自然卷起的葉子,形態立體、造型生動,同時壺身也雕飾出四片葉子,四葉均勻分布于壺體,形式一致,葉片經脈清晰、刻畫自然,與壺鈕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地形成“五葉”,凸顯了主題。在泥料上,此壺選用優質原礦段泥制作而成,青綠帶灰的色澤感顯得幽靜莊重,卻又不乏清新自然的氣息,細膩的泥質中不乏點點金砂的顆粒點綴,給人以吉祥之感,契合禪宗莊重、吉祥的氛圍。此壺以泥料、造型與裝飾的相互搭配,來凸顯“一花開五葉”的主題,造型端莊大方、清新自然,給人以古拙雅致的審美意境。
2紫砂作品“五葉壺”的文化意境
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是因禪脫離文字,存于天地、方寸之間,只要明心見性就可以成佛。從迦葉尊者開始直至菩提達摩,禪宗法脈在印度傳承的祖師共經歷的二十八位。法脈傳到達摩祖師,祖師遵循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的教言,將正眼法藏帶入中土。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在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有一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雪中的一抹映紅,可它那嬌俏的花朵下又有著誰人都不可侵的傲骨,當風霜來襲,它的樹干永遠粗壯蒼勁,哪怕留下傷痕累累依然風姿綽約。眾人皆說,松樹傲岸挺拔,梅花圣潔孤傲。其實,松與梅何嘗不是惺惺相惜的?早年讀龔自珍的《病梅館記》,記得江浙人喜歡的梅是“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彼膳c梅同,“曲之、欹之、疏之”才出神韻??梢?,松與梅堅強的外表下也有著獨到的智慧,與中國人所提倡的“剛柔相濟”同出一源,面對風雪偶爾彎下自己的身軀,而彎腰是為了更好地抬頭,“剛柔并濟”也是如此,外柔內剛是一種人生智慧,只有擁有這種智慧才能更好地生活。紫砂套組作品“松梅茶具”以松與梅為創作題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哲理,給人以啟迪。
3結語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紫砂壺無疑也面臨著重大的淘汰危機,如何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是每個藝人都應該思考的,隨著時代變革,紫砂從業者的身份也發生著變化,我們不再只是簡單的手藝人,更是藝術者,現在大多數紫砂從業者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系統培訓,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學習和進步,我們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文學素養,提升自身的閱歷,豐富人生經驗,對作品進行更好的設計,為作品賦予深刻的思想力和精神力,讓其滿足當下人們物質和文化的雙重需求。
參考文獻
[1]范菊華.論自然情景的提煉和升華——紫砂“松梅樁壺”的創作領悟[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4):113-114.
作者: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