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10:3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教師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探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師生活在生動可感的文化圖景中,其教育信念的涵養應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學校文化為基本場域。教師的教育信念是涉及教師精神層面的一個概念,它主要體現教師在看待教育問題時持有和堅守的內在觀念。教師的精神成長離不開文化的熏陶,教師所持有的教育信念是在特定文化中潛移默化生成的,是文化的產物,可以說,教師的教育信念在本質上具有天然的文化性格。
一、何謂教師的教育信念
詮釋教師教育信念的前提是要深刻理解信念的含義。信念從不同的角度解析有不同的涵義。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金炳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指出,信念是指對某種理論、思想、學說的心悅誠服,并從內心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1]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學詞典》的定義是:“信念是主體對于自然和社會的某種理論、思想堅信無疑的看法。它是人們賴以從事實踐活動的精神支柱,是人們自覺行動的激勵力量?!盵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信念是個體想當然地確信為真的先驗性假定,它包含了認知成份、情感成份、評價成份和行動意向,受不同內容情境和時間的影響而具有個體性、相對穩定性、非一致性和非必然性等特征。[3]綜合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三個方面的解釋可以看出:信念強調的是對某些事情、事實或結論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堅信;信念與行動相互影響,且以信念指導實踐為主。因此,信念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從內心里堅信,同時指導行動。石中英曾說,教育概念的真正意義不存在于語詞的邏輯形式之中,而存在于它所依托的文化語境之中,離開了一定的文化語境,我們就很難理解教育學的概念。[4]教育信念與文化密切相聯,教師教育信念的形成和轉變是一個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形塑的過程。簡而言之,教育信念問題是一個文化問題。根據上述對教師教育信念與文化關系的理解,我們可以把教育信念界定為:教育信念是指處于特定文化中的教育者對某種教育觀念、教育價值、教育思想的確認和堅信。具體而言,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和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育行為。
二、教師教育信念構成要素的文化性
教師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不僅表現在教師教育信念本質上具有文化性,同時,教師教育信念的構成要素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性。我們認為,教師教育信念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信念的價值取向、知識基礎和外在教育行為三個要素。
(一)教育信念的價值取向具有文化性
教師教育信念的價值取向涉及的是教師對信念的自我理解,對教育理想、教育理論及基本教育主張的確認和堅信。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教師教育信念的價值取向與文化息息相關?!敖逃辈皇且患?,所以不可追問它“是什么”?!敖逃笔且环N價值的引導和建構,所以我們只能問它“意味著什么”,“追求著什么”。教師教育信念在教學場域中直接支配和調控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實質上也在引導教師思考對于教育觀、教師觀以及學生觀有什么追求,因此,教師教育信念對于教師來講是一種價值引導?!按罅康目缥幕芯勘砻鳎煌褡逦幕尘跋碌慕處熋黠@地持有不同的教育信念,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師也有不同的教育信念?!盵5]文化是一種社會公眾可共同察知或共同認識的現象,按帕森斯的看法,文化是指引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周圍世界的架構,就像教師教育信念是指引教師如何去看待教育場域中發生的一切,包括自己、同事、學生、領導等。教師教育價值取向便不可避免地與文化聯結在一起。文化學者格爾茨認為,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文化就是這一張網,教師與文化相互塑造,教師教育價值取向與文化相互涵泳,教師教育信念價值取向的文化性體現在文化促使教師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完成教育“育人”的終極價值目標。
(二)教育信念的知識基礎具有文化性
教師成長過程中獲取的知識是其教育信念的依據和思想資源,篤信何種知識就會形成何種信念。波蘭尼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個人知識,客觀性與個人性的結合就是個人知識;個人知識的典型特征是它的個人性、默會性與寄托性;任何知識都蘊涵著求知者無所不在的求知熱情。波蘭尼的個人知識觀對于我們理解教師的教育信念具有重大意義。教師的教育信念是教師個人知識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教育信念的生成必然是教師與其所處文化環境主動互動的結果?!敖處煂逃聦嵉恼J識和對教育理論的理解都只是從其個人特有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努力按照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方式行事,探求自己心目中確信的‘真實的教育’?!盵6]作為規范教師的思想與行為的“背景”,教師擁有的知識成為他們所持守的教育信念深層的解釋原則和概念框架。一方面,“各種各樣的格言、警句式的生活常識、簡潔、明快的自然常識,凝重、睿智的政治常識,構成了人們日常的思想與行為的根據……健全的常識是正常人之所以正常的根據。”[7]教師所信奉的格言、常識成為他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思想和行為的根據。另一方面,教師頭腦中的各種類型的知識又常常會帶有其所處時代知識范式和“意見氛圍”的痕跡。正如殷海光所指出的,“從知識社會學的眼光來看,人的思想或見解是多么不易避免他所在時代的‘意見氛圍’之影響。一個人要從他所在時代的‘意見氛圍’中超拔出來,真正作獨立的思想以始終從事獨立的評論,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盵8]
(三)教育信念的外在教育行為具有文化性
行為是信念的外在表現,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有教育行為可以說是其教育信念的反映。人們的一切活動和問題都受人意志的指引,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教師也不例外。例如,一個社會或時代允許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另一個社會或時代恰恰是反對體罰,孰是孰非?這只能訴諸各自的文化傳統,從文化身上找尋根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文化與教師教育行為休戚相關。教師教育行為具有明顯的文化性。教師教育信念對教師行為的影響是潛在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教師教育信念的重要作用,都不能否認教育信念確實實實在在地滲透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關于教師教育信念的研究日趨成熟,學者們對教育信念的研究和認知主要是通過觀察教師的外顯行為,因為研究涉及到精神層面、價值層面、信念層面等,它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心與心的交流或觀察分析教師的外在行為去求索。宏觀上來看,每個時代或社會的教師外在行為有很大的差異,其根本原因在于所處時代或社會的文化氛圍不同,例如,孔子堅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教育信念,當弟子對自己的講學提出質疑時,他不認為弟子不如師,而是選擇與學生一起學習;而當下很多教師在面對學生的質疑時,會認為學生的提問毫無價值,肯定學生甚至會讓自己丟失“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時代教師的教育行為是文化的間接彰顯。
三、教師教育信念的文化涵養
教師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生動可感的各種文化圖景、文化圖式之中,教師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包容在其文化樣式之中。[9]教師身處的復調式文化圖景是涵養教育信念文化性的根基、場域和背景所在。
(一)傳統文化:教師教育信念涵養的文化根基
關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曾這樣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10]而作為教師,更應該從傳統文化中習得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怎樣堅定自身的教育信念更好地為教育事業謀發展。首先,傳統文化對教師構建良好的教育信念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傳統文化一直推崇的師德精神,例如,“誨人不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等敬業奉獻的傳統精神指引著當下廣大教師如何構建教育信念,以及向哪個方向努力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信念。傳統文化中的師德精神對現代教師提出的要求可以歸結為注重道德修養,以身作則,以優秀的榜樣示范給學生,這既是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其次,要加強傳統文化對教師教育信念培養的導向作用。為確保我國教師教育發展的質量,以及培養兼具文化學識和品德修養的未來“好”老師,需要依托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關注教師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同時,也應給與教師教育信念、道德修養、文化涵養等精神方面的品質以足夠重視。對于教師教育文化的發展圖景可以從課程體系方面入手,例如,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比重,通過傳統文化課程教育來提升教師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
(二)社會文化:教師教育信念涵養的文化背景
教育信念不僅僅是教師自身的問題,它還和整個學校、教育界以及社會和國家有重要的聯系,它的重建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社會文化的引領。所謂社會文化,就是指社會中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1]社會文化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性體現在:直接影響教師教育行為和教育信念的學校文化是在社會文化大環境的籠罩下形成的,寬松、積極學校文化的形成需要社會文化的指引,因此,社會文化對于教師教育信念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首先,構建理性和諧社會文化涵養教師的教育信念。這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要求。教育與文化休戚相關,教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無論是教育變革亦或教師個人的改變都離不開社會文化這一主要脈絡。“社會文化是一把達摩克利斯劍,積極的文化可以促使教育正態發展,消極的文化則阻礙著教育前進的腳步。”[12]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轉型影響社會文化的氛圍,社會文化的樣態影響教育的形式,這種影響在教師教育信念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理性和諧的社會文化推動教師積極尋變,構建理性和諧的社會文化是教師教育信念發展的另一文化圖景。其次,完善社會文化管理體制促進教師教育信念的健康發展。和諧社會文化的構建依托于嚴格的管理體制,管理力度不足或者疏于管理,社會文化極有可能會被負能量包圍,這直接影響教育環境,進而影響教師積極教育信念的形成。因此,對于社會文化管理體制需嚴格把關,不可松懈。一方面,要積極營造一種有利于形成積極教育思維、呵護積極教育信念的社會文化理念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借助于社會文化管理體制的創新、政策保障機制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加強促進全社會對教育和教師的尊重,促進教師形成健康的教育信念。
(三)學校文化:教師教育信念涵養的文化場域
人是文化的人,生活在一定文化環境中的人總會受到周圍文化環境的影響。學校教師長期生活在學校中,學校的文化環境對教師教育信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皩W校文化表征一個學校群體成員的價值取向、信仰、態度和行為?!盵13]在這個意義上,學校文化反映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承載著學校和家長的殷切希望,是中小學教師建構積極的、正向的、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方向引導和重要保障。相對于傳統文化、社會文化來說,學校文化對教師文化以及教師教育信念的構建影響更直接、更具體。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以“人”的成長為目標,為學校中的“人”創設優美的環境。首先,要構建校長精神引領的文化氛圍。校長的辦學精神和教育思想直接決定著學校的文化氛圍與整體走向,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學校文化的深層價值導向。楊叔子先生認為,辦學實際上辦的是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就是一所學校特有的學校文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人的觀念和行為,一個好的環境能引領一個人成長。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能激發人的工作熱情。[14]而學校是何種文化氛圍直接取決于校長的辦學精神和教育思想,可以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如果校長具有積極的深刻的教育思想,那么學校也會形成積極的學校文化氛圍。其次,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也尤為重要。如果說校長精神是學校文化的深層價值內核,那么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則是學校文化發展的重要外在條件。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最大阻礙就是功利性的學校制度文化。某種意義上,一種制度甚至就是一種文化,其對于生活其中的人之影響可想而知。[15]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就是確立學校的愿景。愿景會使人產生高度認同感,促使自己做出決策、付諸行動。因此,學校通過制定明晰恰切的愿景,指引教師在自己認同的學校文化中產生真切的感受和認可,讓教師在一種良好、寬松、平等的文化氛圍中獲得成長,同時,當大多數教師對學校愿景的認同感一致時,學校文化就會獲得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1]金炳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565.
[2]林傳鼎.心理學詞典[Z].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307-308.
[3]謝翌.教師信念:學校教育中的“幽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4]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86.
[5][6]易凌云.教師個人教育觀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53,23.
[7]孫正聿.人的精神家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51.
[8]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華書局,2016:456.
[9]龍寶新.教師教育文化創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4.
[10]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EB/OL].新華網,2017-5-29.
[11]樊碩,董海霞.社會文化視域下中小學教師教育信念的表征與重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6,(16).
[12]李家黎、劉義兵.教師信念的現實反思與建構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10,(8).
[13]謝翌.關于學校文化的幾個基本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2005,(4).
[14]姜新生,傅瑤.傳統教師文化的病理現象及現代教師文化建構[J].中國教師,2011,(6):61.
[15]慈繼偉.正義的兩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163.
作者:董海霞 單位:渤海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