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7 08:57: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醫對現代醫學的啟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重視癥狀體征在診療中的價值,用現代手段對其進行細分和拓展,有助于彌補現代醫學在功能性疾病診療方面的短板。而將平衡觀貫徹到治療當中,尤其將對機體的調節作為疾病治療的重要靶點,有可能在獲得更好療效的同時,避免了對機體調節功能的破壞及耐藥性的產生?,F代醫學是一門建立在嚴格實驗基礎上的科學,但也因此忽略了哲學層面的分析和指導,導致其在方法和策略上容易陷入誤區,造成臨床應用進展緩慢及醫學研究的投入-產出比失衡等問題。
中醫基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以長期實踐經驗總結為基礎,用遠低于現代醫學的技術成本完成了對疾病的有效診斷和治療。尤其在現代醫學較為棘手的功能性疾病診療方面更凸顯優勢。這充分說明了中醫的科學性與現代醫學的互補性。而中醫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診療理念,尤其是其整體觀、系統觀和平衡觀正是現代醫學所欠缺的,將中醫理念進行合理的運用和借鑒有助于對現代醫學的補充和改進。
1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
“還原論”方法是目前醫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均在直接或間接的應用。其指導思想是將高層的、復雜的對象分解為較低層的、簡單的對象進行處理,是一種對復雜系統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然而,現代醫學研究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分解得越細越好,認為只有分解得越細則研究得越深入,從而忽略了相關功能聯系和調控關系的探討。人體是個極為復雜的大系統,各部分間除了縱向的分解細化,還有橫向的復雜聯系和調控關系,每一個成分結構的變化都可能引起相關結構的連鎖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目前技術水平和條件無法闡明這些關系之前,拋開整體談局部則有失嚴謹。只簡單的、割裂的分解會造成信息的嚴重失真,這也是大部分體外實驗或動物實驗有效而在人體應用時卻又無效的一個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中醫亦有由高層復雜對象分解為低層簡單對象處理的過程,盡管限制于科學技術水平,僅將人體簡單的分為精、氣、血、津液、神、五臟、六腑等,但古人智慧地將整體觀貫徹其中,通過五行生克、經絡腧穴、陰陽相制、表里相關等將各個組分關聯成一個有機整體。故這種分解雖較為簡單粗糙且不夠精確,但卻非常實用,足以用來描述和解釋通過“四診”所能感知的身體異常,并有效的指導診斷和治療。這說明,對復雜對象的分解并非越細越好,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合適的分解層次。而結合整體觀,構建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調控網絡亦是推進醫學發展及應用的一個重要方法和步驟,基于歷代醫家總結的人體系統相互作用關系可以為中醫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2重視癥狀體征
得益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醫學的診斷越發依賴各種儀器設備的檢查結果。盡管目前的實驗室檢查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影像學檢查也已精確到毫米級別,但由于人體結構和疾病發生的復雜性,輔助檢查并不能明確結果。對于功能性疾?。ㄈ鐏喗】禒顟B),患者有強烈的不適感,輔助檢查卻無法探知任何器質性病變,此時,通過中醫四診獲取簡單信息,即能對該類疾病進行較為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必定有值得探討和借鑒的地方。對中醫四診獲取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可發現,其大致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癥狀和體征,只不過中醫的劃分更加細致,并依據中醫理論構建了機體的相互關聯網絡,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的概念。癥狀體征在中醫的診療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在現代醫學中,其作用有被弱化的趨勢,甚至有時只是為進一步輔助檢查提供指引,因而有必要重新審視其在診療中的價值。癥狀是患者向醫生陳述(或是別人代述)自身的不適表現,體征則是醫生給患者檢查時收獲的具有診斷意義的證候。概括來說,癥狀和體征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患者感官系統感覺到的信息;二是機體各部分呈現的異常征象。這兩方面是疾病最根本的表現形式,治療的目的是令這兩方面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故其對診療的價值不言而喻。然而,由于人體調控的精密性及系統的相對封閉性,在功能性疾病或疾病發展的早期階段,有些感官系統感受到的信息及各臟器的輕微功能改變難以通過第三方手段進行精準的監測,而只能通過患者的直觀感受及疾病相關臟器狀態的異常體現,這在目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難以改變的,因此癥狀體征在診療中的價值不該被弱化。除對癥狀體征進行細分和對獲取渠道進行拓展外,還應對癥狀體征所反映的機體功能狀態進行深入探討,構建適應現代醫學的證候體系,從而解決現代醫學在某些功能性疾病診治方面的短板問題。
3平衡觀指導治療
疾病的發生主要為兩方面,一是機體自身的功能紊亂和代謝失調,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對機體的損害和影響,這兩方面因素在發病過程中極為關鍵且相互影響。機體自身失調易導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襲,而外在致病因素的侵入,又可加重機體的功能紊亂和代謝失常。治療時要綜合考慮并進行同步治療和調節,則較單方面治療取得更好效果。目前,將機體調節作為疾病治療主要靶點的研究和應用仍然較少,最常見的是通過接種疫苗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從而預防某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在臨床上,更多的是強調對致病因素的祛除,鮮有針對機體功能和代謝的治療措施。這種單純祛除致病因素的治療方法,雖然短期效果不錯,但從長期來看,可能導致機體的免疫和調節能力下降及耐藥性的產生。相比較之下,中醫治療強調的是扶正祛邪和調整陰陽;扶正祛邪是兼顧兩方面因素,并基于機體的功能狀態來選擇扶正或祛邪為主的治法。若機體免疫力和調節功能較差時,應以增強免疫,改善調節功能的扶正為主,兼以祛邪;當機體狀態較好、致病因素也較強時,則選擇消除致病因素的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扶正的方法主要為調節陰陽,即根據機體平衡雙方的偏盛或偏衰情況,選擇損其有余或補其不足,使之重新達到平衡。中醫的治療不僅兼顧了疾病兩方面的因素,還提供了針對機體功能和代謝紊亂的治療策略,原則上可總結歸納為:以平衡的觀念(扶正與祛邪的平衡和機體的陰陽平衡)貫徹治療的始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中存在大量的平衡調節系統,如交感-副交感平衡、酸-堿平衡、免疫增強-抑制平衡等;而人體與外界之間亦存在各種平衡關系,如正常菌群與免疫系統的平衡、體溫與環境溫度的平衡等。這為借鑒中醫治療理念,從平衡的角度探討疾病的病因病機,并用于指導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條件。治療時,應以重建系統的平衡為度,扶祛損補均不宜太過,太過則導致新的不平衡。故,機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調節作為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和應用應被重視。
4結語
現代醫學和中醫是基于不同理念和不同視角的醫學,現代醫學依托人類現代的科學技術成果,具有諸多優勢,但與中醫之間并非簡單的先進醫學與落后醫學、新醫學與舊醫學的關系。中醫依托古代的哲學體系,側重功能性和聯系性,擅長通過整體的思維分析問題,這些正是現代醫學所欠缺的。因此,在呼吁“中醫現代化”的同時,應注重吸收中醫的治療理念,以對現代醫學進行補充和改進。事實上,這兩個過程是一致的。此外,中醫是基于臨床經驗的總結,有許多診療手段尚無法用目前的科學來解釋。但也不應盲目拒絕,可作為科研方向進行研究、證實。通過對中醫的借鑒,將有助于克服現代醫學短板,完善治療手段,從而更好的運用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