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4 04:44: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產教融合和協同創新教學模式探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文以“互聯網+產教融合”思維為著眼點,深入分析了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研究了“互聯網+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和科研協同創新體系,以推進職業院校教學模式改革,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0引言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當今形勢下提高教學質量、擴大就業范圍、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便是深化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可促進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生產制造、創新創業四大鏈條的有序銜接,也是促進當前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盎ヂ摼W+”戰略實施以來,各個傳統產業與網絡新思維相結合,提升了傳統產業的經濟競爭力。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結合“互聯網+”新思維,基于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構建協同創新的產教融合教學體系,整合校企雙方生產和教學資源,推動傳統教學模式向信息化、個性化和開放化轉變。
1“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和協同創新的意義
基于“互聯網+”背景,推進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地方產業和職業院校強強聯合,職業院校為地方產業提供智力庫,并進行人才輸出,地方產業可為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生機活力。另外,產教融合模式本身的科研技術力量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持。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通過構建信息化、數字化的產教融合和協同創新平臺,推動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變革。首先,利用大數據分析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職業能力,分析企業所需人才的受教育層次、數量、規格和時間等,分析人才分布區域數據;其次,依托上述精準用人數據制定詳細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生產操作的具體要求和細節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企業人才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再次,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實時共享產教融合相關動態信息,從而引導高校教師從企業實際需求方面設立課題,課題以解決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社會服務等問題為研究內容,這樣才能將高校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實際社會生產力。
2“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和協同創新面臨的困難
“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在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欠缺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強,以項目化教學引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使職業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從簡單的計算機設備、基礎網絡建設轉向數字化校園和云教學平臺的搭建,建設內涵不斷深化。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必然限制“互聯網+”產教融合相關的教學進行,但是檢驗學校信息化水平的標準不僅僅是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完備程度,還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觀念和意識、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關?!盎ヂ摼W+”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大數據處理分析能力欠缺,不能深度挖掘社會需求大數據背后隱藏的信息,也就無法暴露出傳統校企合作辦學的潛在問題,不能發揮產教融合的最大優勢。
2.2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深度不夠
若想打破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分離的傳統教學模式,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開發以“行動導向”為主線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課程體系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為本位,以企業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課程應以企業的真實生產過程、工藝流程、服務要求、管理模式等構建學習情境,以典型的產品(服務)作為原型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建立工作任務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聯系,學生通過自主查找信息、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等親身實踐,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由于企業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日常工作任務繁重,很難深入參與產教融合,再加之“互聯網+產教融合”在前期信息化建設上需投入較多精力、財力,不易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企業具備進行“互聯網+產教融合”模式改革的強烈意愿,但是實際參與較少。校企雙方要爭取政府和行業等完善產教融合的動力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的支持,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吸引企業主動參與高校辦學方向、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等重大問題的決策。
3“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教學模式變革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更多的需求是能夠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與專業技能高度融合的多元跨界復合型人才。因此,構建多元的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尤為重要,高校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最貼近未來工作環境的綜合性學習環境,為學生日后的職業技能發展打好基礎,同時通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升高校師資力量、科研力量和企業的生產力,實現校企協同創新發展。
3.1構建“互聯網+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著力解決“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課程定位與崗位需求”“實踐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問題。運用“互聯網+”思維,共享校企雙方資源,尋找雙方利益結合點,最大限度地提高雙方合作的積極性,推進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優化課程體系架構,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建信息化教學平臺,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共同開發優質教材,共同實施培養過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在實施過程中,通過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研學結合,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模式,融“教、學、做”于一體。另外,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能夠將教師上課的視頻實時傳送至企業端,供企業員工培訓使用,實現資源共享,推進校企協同創新發展。學校根據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及培訓計劃,制定規范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和頂崗實習實施細則,培養真正適合企業需求的學生。企業實時將人才培訓中的相關問題通過信息化共享平臺回傳至高校,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實現人才培養的全程跟蹤。職業院校教師亦可針對企業員工開展專業培訓,使員工實現在崗狀態下提高專業技術能力,而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
3.2構建“互聯網+”科研協同創新體系
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學與科研的協同創新。高校是科研創新的動力源泉,大多數科技成果來源于高校,所以高??萍紕撔缕脚_的作用尤為突出。雖然高校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強,但是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品推廣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而企業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高校的科技創新平臺搭配企業的市場推廣平臺,可以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也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為高校教師提供實踐平臺,助力高校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學校為企業員工提供理論進修平臺,實時掌握技術前沿發展趨勢,企業亦可依托高校的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站培訓和考證,提高企業員工專業技能水平;企業工程師作為實訓教師,與學校教師合作開發實訓教材、職業技能鑒定站題庫等。
4結論
基于“互聯網+”的科研協同創新體系由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打造,實現信息、知識、經驗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流通。校企協同創新的原動力在于彼此優勢資源的互補,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又在穩定的合作基礎上推動著協同創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