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公文范文 >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施工BIM技術的應用
時間:2022-08-10 09:1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施工BIM技術的應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工程概況研究
S站的主體結構在A路的南側,和已經建設完成的12號線呈T字型。對于S站而言,其外包的總長度是209米,且東側的基坑長度是58.14米,西側的基層長度是91.24米。該車站屬于雙柱三跨兩層地下車站,且地下一層被設置為站廳層,而二層是站臺層,站臺的實際寬度是12米。其中,S站的標準段開挖深度在17-18.2米范圍內。在工程項目施工建設的過程中,重點與難點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壓線路的下方成槽與加工施工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2、施工建設中要全面保護12號線路已經建設完成的車站;3、連接12號線路車站結構的施工方法;4、嚴格控制施工建設降水對于12號線路的影響
1、bim模型的三維可視化應用。通過對可視化三維模型的運用,能夠對任意構件幾何特征與空間位置予以直觀觀察,確保施工技術工作人員能夠對設計意圖形成深入了解,縮短識圖的時間,為施工建設提供輔助作用。其中,三維模型中涵蓋了工程項目所涉及的全部數據信息,在比較施工現場和模型的基礎上,即可了解施工問題,并對容易發生的問題加以預測,實現施工的全面優化。
2、碰撞檢測的應用。在傳統的施工圖紙中,受設計因素影響,無法在設計環節實施整合性檢查,所以很容易在施工建設中形成結構的碰撞亦或是空間過緊等問題。在此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中,引入了Navisworks軟件,借助其碰撞檢測的功能,對工程項目中各專業間碰撞進行了檢測,總計數量為150處。通過對BIM軟件平臺的碰撞檢測功能運用,能夠提前掌握圖紙存在的問題,并且向設計企業反饋情況予以變更,以免受圖紙因素而引發停工或者是返工的問題,進一步優化項目管理工作的效率,進而為現場施工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施工進度的合理控制。1.模型信息的全面共享。由咨詢公司向施工方移交BIM模型,而施工方的工程師需要審核模型,針對其提出修改的建議。隨后,結合施工方提出的建議,咨詢公司將適當調整模型,制作滿足雙方需求的模型。而將其應用于施工建設過程中,施工方需要向咨詢公司提供總進度計劃與年度、月度進度計劃。對于咨詢公司而言,要細化月進度的計劃,向每個月的三維形象進度向項目部門提交。工程項目的施工方需要結合BIM公司的形象進度,事先安排人員、原材料與機械設備,有效地規避工期浪費問題的發生。2.施工順序銜接的合理性。開展維護結構施工建設的時候,對BIM模型加以利用,能夠完成較小施工場地內高壓旋噴樁與鉆孔灌注樁施工的銜接,使得施工工期縮短了20天。特別是在開挖基坑的環節,在對BIM技術進行利用實施模擬的基礎上,可以事先了解安裝鋼支撐的負面作用,使得鋼支撐的安裝速度得以加快。3.施工籌劃的適當調整。由于該工程屬于換乘車站,所以OTE風道不同于普通的風道。一般情況下,風道都會掛于中板的下方部位,結構形式相對簡單。而在此工程項目中,OTE風道的結構形式則十分復雜,借助風道的上縱衡量,能夠實現風道支承位于結構柱與內襯墻之上。在BIM模擬的過程中,即可了解到施工風道與梁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落實中板施工作業之前,需要完成OTE風道與上部梁體系的施工建設,縮短了車站的整體工期。
4、實施跟蹤并管理物料。在BIM模型當中,涉及到建筑材料全部信息內容,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材料規格、保修日期、出廠日期以及尺寸等進行查找,并比較和分析施工現場使用的施工材料,構建施工物料的管理系統,為施工質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對BIM技術充分利用的過程中,能夠實時跟蹤并管理物料,在模型信息的全面共享之下,為建筑物運營及維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能夠滿足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
5、施工過程的5D虛擬。有機整合BIM三維模型、工程量成本信息以及時間信息,即可實現施工過程的5D虛擬構造。通過5D虛擬,能夠為施工規劃的改進與完善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還能夠及時發現存在的風險,規避潛在浪費情況的發生。在5D虛擬構造的作用下,能夠將施工項目的計劃、工程量以及實際的施工進展情況真實地展現出來,在和施工現場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施工的進度與成本加以控制。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BIM技術應用在該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能夠對施工的進度、風險以及成本等予以控制,為精細化與信息化施工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必要對其展開進一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