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6 05:0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入學教育是新生認識環境、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比較分析傳統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初步構建了順應新時期大學生特點,滿足新生需求的新生入學模型,明確了其應遵循的長期化、課程化、專業化、全員化、信息化特點,建立動態反饋調節機制,將入學教育通過專家模式、朋輩模式、班團模式、體驗模式等多種形式展現,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校新生 入學教育 模型 機制
0引言
新生時期是大學生活學習中一個重要階段,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大學四年的生活方式乃至未來人生目標的制定。新生入學教育作為大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第一項重要內容,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性部分,是實現學生打好基礎、完成角色轉變、適應學習生活的重要手段,對新生的成才和發展起著“導航”作用。通過入學教育,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樹立新的學習和生活目標,不僅能使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有助于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形成,而且對高校優良學風、校風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1新生入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入學教育時間短期性
傳統的入學教育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學的前兩周,時間短暫而內容繁雜,這種教育方法不符合教育規律。同時,在新生開學的這一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對新環境的興奮與新奇,尚未能感受大學生活,對入學教育的主要內容難以取得共鳴與深入理解,學習效果不明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1.2入學教育師資臨時性
當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主講人多是學校的思政教師及學生工作系統的一線人員,流動性大,人員結構單一,專業教師和專家級人員參與有限,水平參差不齊,難以保證講課的質量和效果。
1.3入學教育形式單調性
新生入學教育多數以報告會、介紹會、講座等形式展開,形式簡單枯燥,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教育效果不理想。雖然部分高校意識到這些問題并改進,但容易忽視其有效性,使入學教育最后趨向于形式化。
1.4入學教育交流單向性
大多數高校入學教育仍然采用灌輸式教育方式,將學生置于教育的被動方,師生間交流不對稱,忽視學生的需求和感受,這些都不利于改進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更難以收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1.5入學教育內容滯后性
傳統的新生入學教育在內容上常年不變,局限于向學生介紹學校沿革、專業設置、規章制度等內容,缺乏與時俱進的的突破與創新,未能根據新形勢及90后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導致教育實效性不強、吸引力不夠,影響了整個入學教育的效果。
2構建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型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建立新時期高校入學教育模型,完善體系、機制及流程。
2.1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特點
(1)長期化:教學計劃按照一學期甚至一學年設計,教育內容均勻分布,保證教育內容的長期浸潤和熏陶。
(2)課程化:入學教育內容課程化有助于學生學習目標更清晰,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更強,有益于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學習的目標性、考核嚴肅性和學習主動性的管理力度;同時對于授課人員,課程化可以使他們制定更為詳細的教學計劃,增強教學的目標性、考核的規范性。
(3)專業化:入學教育的大部分內容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求,如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指導教育等,聘請邀請在該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教授進行授課,有體系、有層次地引導學生,避免傳統入學教育凌亂的拼湊,將入學教育建設成具有專業體系和構架的課程。
(4)全員化:入學教育的授課人員不應只有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還可以挖掘社會資源,加強校企互動,另外高年級優秀學生也可以成為新生導,參與教學。
(5)信息化: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大學生對網絡媒體的應用成為其獲取資訊的重要平臺。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生動、靈活、交互性強的入學教育形式,利用新媒體手段實現及時、多渠道的信息,對提高入學教育效果有重要意義。
2.2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動態反饋調節機制:
加強和完善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增強入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需要建立動態反饋調節機制。根據反饋控制理論,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動態反饋調節機制應包括建立反饋通道、跟蹤反饋信息和進行調節控制。
開學前成立入學教育委員會并初步制定入學教育教學計劃。委員會成員由三部分組成:學校從事學生工作與專業教學的領導、入學教育授課人員、學生工作一線人員如輔導員等。委員會的人員構成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1)一線學生工作者參與,可以更好地保障反饋通道的建立,使入學教育更貼近學生實際情況。一線學生工作者及時在開學前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方式進行前置式入學教育及反饋信息收集;在入學后通過走訪寢室、學生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和收集新生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在入學教育過程中及完成后等多個時間節點通過問卷及走訪進行信息反饋收集。
(2)學校從事學生工作的領導參與,既可以保證學校領導對入學教育目標、形式等進行宏觀層面的指導監督,實時了解入學教育進展,又可以跟蹤反饋信息,對信息反饋并調節控制后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3)入學教育授課人員參與,一方面保證了授課人員對入學教育整體工作有較好的理解把握,提出改進意見,另一方面有助于授課人員及時、有效地掌握課程和學生狀況,調整教學的進度、深度,變換教學方法與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2.3 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型
專家模式重在打造專業化、系統化的入學教育課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版塊開設貫穿一學期的課程,從專業角度為學生研究、分析、解讀。朋輩模式是通過同齡人的經驗和感受,感染和引導同齡人,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途徑。朋輩模式通過著力宣傳一批優秀的高年級學生事跡,影響和教育新生;同時,通過學生導生制度的建立,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新生班導生,在入學教育體系中承擔如學業引導、生活指導等工作,使入學教育更有針對性、共鳴感,朋輩模式也能夠實現更加平等的互動和交流。班團模式通過組織班級團隊活動,或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項目比賽,使新生盡快熟悉和建立友誼,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在集體榮譽與積極向上氛圍的引領下,盡快融入集體,處理好人際交往問題,提高團隊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與個人能力。體驗模式是脫離開傳統的課堂教育,將消防安全教育等內容以實地演習等形式展開,為學生模擬情境并提供指導,相比傳統模式更加符合90后學生渴望參與體驗的實踐性心理特點,使學生以更加直觀、生動地體驗完成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需要高校和學生工作者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及時開展調研,了解掌握新形勢下新生的思想動態和特點因材施教。以上模型僅是對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流程的系統優化,具體到每一方面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完善,切實發揮出入學教育的作用。
【摘要】大學新生入學伊始,從十數年考試壓力中釋放之后,往往陷入“盲”與“茫”的狀態,失去人生目標、缺乏學習動機,“混”的情況也并不鮮見,而大學階段是他們跨入社會的重要準備階段,能否充分利用這個重要階段迅速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未來擇業的自由度、崗位的層次及未來成就的大小。所以,引入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是大學生人才培養體系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大學生完成高等教育、順利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并獲得良好職業發展和生涯成功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 重要作用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剛入學的新生會對未來感到迷茫,在入學教育課程中有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僅影響到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和態度,更有可能影響今后求職甚至職業生涯的成敗。結合自身工作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安排和上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新生盡快了解職業生涯的內涵,轉變觀念,確定今后的職業目標,并且設計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和途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它包括學習規劃、生活規劃、愛情規劃和未來職業規劃。從在校大學生的角度來看,此階段主要是職業準備期,這一階段也是大學生在校受教育的階段,是大學生就業前從事專業、職業技能學習的時期,也是職業生涯的起點。然而新生剛入學時對大學學習生活和所選專業還不太了解,容易產生心理偏差,認為大學生活比較自由,管理比較松,從而放松對自己的管理和要求,處于較迷茫狀態。若此階段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不及時進行,會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個體所處的家庭以及社會有密切的關系。且考慮到實際條件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職業生涯規劃也需具備適當的變通性。即,規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主體要隨時根據自身實際來評估并調整。
通俗講,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即:你未來打算選擇何種行業,何種職業,何種組織,想達到何種成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如何通過學習與工作達到你的目標等。
二、大學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必要性
1.就業形勢對大學生提出新的要求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社會對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已逐漸無法滿足就業需求。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高校要用科學發展觀來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觀。因此,要突破高校以往單一的就業指導形式,加入創新就業教學內容,從對學生單純的就業指導轉向職業生涯規劃的全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生涯可持續所需的認知能力,使他們能夠激發和擴展自己的潛能,主動創造機會與社會聯系。培養其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促進大學生生涯發展的主導方式,在高校開展新生入學教育體系意義重大。
2.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
據調查,目前,高校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和就業過程中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具體表現在學習動力不足、自我認知不清、對職業不了解、對社會恐懼等。這些學生難免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對未來生活和職業目標的規劃與準備。針對這些問題,高??赏ㄟ^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加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其接收并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發展這一全新概念,使大學生準確察覺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態和工作價值觀,并認識自己的個人特質,個人期望和抱負,建立完善適切的價值觀,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生涯抉擇技巧,根據自我規劃,選擇最適合的、與自己生涯目標匹配的生涯路徑。
3.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引發大學生對自我理想、自身發展、職業選擇等的思考,也可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做到自立自強,讓新生從一進大學開始就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來培養和提高自身能力,從而為將來擇業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而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和人生價值。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加強學生實踐,使其在實踐中加強自身綜合能力。
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開展的好壞,關系到學生能否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和規劃未來的人生發展,關系到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實效。因此該課程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上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夠教育和引導新生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明確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以及今后的職業目標。
2.通過該課程,可引導新生學會客觀準確地評價自己,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差距,以平常樂觀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生活,讓學生滿懷信心地迎接各種挑戰,把握好大學的黃金時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學業,奠定未來職業競爭的優勢基礎。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緊密銜接,使新生盡快融入校風和學風建設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方位滲透到學生的教育管理中,通過一系列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指導學生形成適合其個體的生涯規劃方案,分解目標,落實步驟,最終實現個人生涯發展目標并滿足社會需要。
四、新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學原則:1.生涯理念和規劃意識的傳遞為第一要務,在所有教學環節中貫穿始終。生涯規劃的教育,一定要談生活的目的和意義,要能啟發學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涯,并以此激勵其安排好學習生活。2.明確大學生的生涯發展任務,并聯系學生實際,幫助學生把生涯規劃意識轉化為學習和成長動力。
教學方法:1.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學科特點、社會經濟發展及專業實際,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出發,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案例、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互動參與、討論、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教學方法評價要以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應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引發學生思考,有助于其制訂既實事求是、又富有激勵功能的發展規劃,有助于學生主動按照職業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課程定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定位為一門素質教育類課程,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力。課程重點應放在“不僅讓學生了解,更要讓學生會做”。根據筆者經驗,在課程過程中加入“破冰活動”、“興趣島”等類型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堂“體驗”,自己去感悟大學時間的寶貴,真正主動地為自己制定計劃并實現自己的目標。
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目標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幫助在校學生認識專業與職業、職業與事業的關系,幫助他們了解工作世界、職業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具體要求;激發學生積極的自我探索行為,發掘職業興趣、潛能、個性特點,價值觀等等,從而在求職擇業中能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引導學生形成對個人生涯發展的責任意識,認識到求職擇業是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完全依賴社會、學?;蚋改?,從而能夠有意識的主動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拓展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同時為今后職業與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指導學生設立生涯發展的短、中、長期計劃,在思想品德、專業知識、基本技能、職業能力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進行培養和塑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大學生實施職業發展短期計劃,提高學生理性生涯決策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讓學生了解,更要讓學生會做。
筆者課程實踐發現,在新生中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于新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我認識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己以及對自己的專業認識更加客觀、清晰??傊?,在高校新生中開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更好地發揮該課程在新生入學教育體系中的實效是值得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成就,特別是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但成功只有主觀努力使不夠的,關鍵是方向的選擇是否正確。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社會舞臺上扮演什么角色、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我們自己是可以把握的。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職業的規劃者和耕耘者,為實現自我價值揚長避短,為走向自己的目標而奮斗!
[摘要]文章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以高校新生輔導員的視角探討了分層次、分階段對貧困新生進行幫扶、教育和引導的方法和步驟,通過物質上幫扶、學業上引航、改善人際關系和指導其進行職業規劃等途徑滿足其不同層次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滿足貧困新生層次需求的有效對策,包括動員多方力量、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做好認定和資助工作、加強針對性指導、提供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建立人際關系和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等。
[關鍵詞]高校貧困新生 需求層次理論 入學教育
貧困家庭大學新生進入高校的校園除了要像其他新生一樣必須經歷學習環境從指令性到指導性、學習方式從他律到自律的轉換過程外,還要背負沉重的生活壓力,敏感和缺乏自信使他們在遭遇挫折后更易產生自卑消極的心理,進而引發人際關系緊張和自我封閉等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如何做好貧困新生的入學教育是近幾年來困擾高校的一個棘手問題。若解決不好,不僅影響著高校的穩定與發展,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需求層次理論概述及其在高校貧困新生教育引導中運用的現實意義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基本觀點。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該理論把人的需求按照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其結構似一個由低到高逐級形成并逐級得以滿足的“金字塔”。其中生理需求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就像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水、食物、穿衣、睡眠等一樣,是一切需要中最優先的需要。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類對生命財產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等的追求,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威脅和恐懼。社交需求,也稱愛與歸屬的需要,是人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如結交朋友,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其實質是人們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尊重需求,即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增強他的信心,反之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信心。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
現實世界中人的需求往往是共同存在并相互交叉的,但總體來講,層次越低的需求出現得越早,需求的力量也越強,層次越高的需求出現得越晚,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后就會產生較高一級的需求并隨之支配和激勵人的行為。
2.需求層次理論在高校貧困新生教育引導中運用的現實意義。從行為科學這一重要理論出發,對于剛剛踏入校園的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這一群體而言,不盡相同的貧寒家境、迫切改變自身命運的強烈愿望以及面對的陌生環境,往往會讓不同的個體產生復雜多樣的需求,如衣食保障的需求、融入集體的需求、學業的需求、爭取榮譽的需求、職業規劃與發展的需求、順利就業升學的需求等。當這些需求沒有經過科學、客觀的分析并通過合理的指導逐層得到滿足或延遲滿足,由此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又無法及時、正確和有效的排解,將對某些大學貧困新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一些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貧困新生教育引導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層的踐行者和實施者,更應緊緊圍繞著貧困新生這一特殊群體,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客觀分析每個貧困大學新生的切實需求,從面對、尊重和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入手,根據不同個體的需求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幫助他們合理、逐層設立和修訂相應的發展目標,以目標激勵引導他們發展自我,成長成才。因此,基于需求層次理論來研究如何做好高校貧困新生教育引導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與理論意義。
二、高校貧困新生的層次需求分析及解決策略
大學貧困新生表現出的入學后生活學習適應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心理波動等問題,在很多大學貧困新生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具有極強的代表性,但又有其特殊性,高校新生輔導員應在深入了解每個貧困新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客觀分析貧困新生現實需求,分階段、分層次逐步解決其遇到的各種困惑。
1.物質上幫扶,幫助高校貧困生“自立”。高額的學費讓本就貧困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高校貧困新生就是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走入校園的,物質條件的相對懸殊給貧困新生帶來了經濟壓力和思想包袱,致使他們深感自卑,他們有迫切改變現實的需求,但又無能為力。高校新生輔導員應從物質解困入手,在理解尊重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渡過適應期。第一,解貧幫困首先要解決高校貧困新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高校新生輔導員應通過新生入學“綠色通道”、愛心捐助、減免學雜費和保險費等優惠政策,確保貧困新生順利入學并解決他們在開學初最基本的食宿問題,緩解他們的經濟負擔和生活壓力。第二,加大宣傳力度,發動學院師生及社會愛心人士幫扶。在征得同意的基礎上,新生輔導員可以適度開展一些貧困新生事跡的宣傳報道工作,讓校內外更多社會上愛心人士認識和了解這個特殊群體,校外的愛心力量作為學校資助工作的有效延伸,可以有效解決貧困新生在開學初遇到的很多實際困難。第三,認真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有效利用國家和學校的優惠資助政策。利用好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對高校貧困新生進行資助是幫扶他們最為有效的手段。高校新生輔導員應高度重視,并應嚴格按照評選規程公開、公平、公正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和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發放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獎助學金的育人功能,并使之成為貧困新生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動力。第四,鼓勵自強自立,積極聯系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變“輸血”為“造血”。為了讓高校貧困新生盡早樹立自立、自強的人生觀,避免產生對助學金的被動依賴,高校新生輔導員還應通過提供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和校外兼職信息等工作讓貧困新生體會依靠勞動改善自己生活狀況的快樂,逐漸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學會自立。
2.學業上引航,幫助高校貧困生“會學”。習慣了高中學習模式的大學新生在剛入校后普遍都會出現學習上的不適應,“死讀書”“讀死書”、耗時間低效率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與更注重“自學”和學習效率的大學學習格格不入,特別是對于貧困大學新生更迫切需要學會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就需要輔導員貼近貧困新生細致地開展好教育引導工作。第一,引導貧困新生正確面對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克服焦躁情緒。第二,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積極引導貧困新生制定詳細的學習時間表,做到學習和參加有益的活動互不沖突,提高學習效率、保障學習時間,做到課前預習與課后及時復習相結合。第三,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鼓勵貧困新生通過圖書館、網絡和購買相關書籍等方式,主動尋找更為優質的學習資源來進一步拓展自己對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引導高校貧困新生學會學習,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自學能力。
3.改善人際關系,幫助高校貧困生“自信”。高校貧困新生在思想、心理上的負擔往往比生活上的壓力還要大,他們有融入集體的需要與愿望,有時甚至急于證明自己,但在遇到挫折后又會產生自卑心理和消極心態,不愿意向老師、同學敞開心扉,進而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慢慢變得孤僻、自閉?!靶睦矸鲐殹钡哪繕司褪菐椭麄冋业阶孕?,重新融入集體生活。高校輔導員應針對貧困新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困惑,幫其找出自身的欠缺,開導他們只有自己敞開了心扉,才能更好地被別人接納。同時,新生輔導員更應動員班集體的力量,特別是授意班委帶動同學們主動去接近和關心他們,集體活動給他們主動表現的機會,加強與他們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人際關系的改善,會讓高校貧困新生重新找到“自信”。
4.依托大學生發展與職業規劃課,幫助高校貧困生樹立“自強”的目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迫切需要通過大學教育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他們更需要在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設立“自強”的目標,規劃職業發展的方向,為之奮斗,自強不息。高校輔導員在與貧困新生探討職業發展時,應充分結合學校面向大學新生開設的“大學生發展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著重突出榜樣的作用,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突出實際案例的教育和引導,讓學生找到自己發展的模板,并幫助貧困新生制定、完善詳盡可行的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
三、在高校教育引導中滿足貧困新生層次需求的有效對策
1.動員各方面力量,關心關愛大學貧困新生。大學的貧困生工作不是單一的解困助學,而是一項寓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是和諧校園建設和人才培養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單純依靠學生工作人員特別是新生輔導員的力量根本無法做好這件工作,學校應動員全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力量關心關愛大學貧困新生,切實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
2、以人為本,用愛關注貧困新生的真實需求。首先,高度重視對貧困新生的教育引導工作。貧困大學新生入學階段的教育引導工作是否到位,直接關系著這部分學生能否及時、順利地適應大學生活,對他們大學學業生涯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要求高校新生輔導員必須拿出足夠多的精力來做好貧困新生的工作,同時在處理貧困新生的工作時要給予大學貧困新生足夠的尊重,講究方法,避免方式方法過于簡單、直接而產生的不良影響。
其次,走進貧困新生群體,用愛心貼近他們的實際生活,關注他們的真實需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校新生輔導員在面對大學新生中的貧困生時更要以情感人,這就需要走到這部分學生中間去,真心實意地與他們溝通和交融,關懷、理解他們,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學生敞開心扉,才能讓他們把平時不愿意講的內心話講出來,才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切實需求和真實想法,制訂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和具體舉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
3.公平公正地做好新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和資助工作。給予有效的物質幫扶是做好貧困大學新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公開、公平、公正地做好新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和資助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這項工作出現失誤,會使新生輔導員在大學貧困新生中迅速喪失威信和公信力,甚至造成師生關系惡化,致使后續工作陷入被動。
4.加強針對性指導,積極引導家庭貧困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第一,要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大學生活。大學貧困新生更應科學地分析和認識大學生涯,應通過入學教育、名家講壇、師生交流會、專業導論課、學長導航、警示教育等措施盡快幫助他們認清專業發展前景,學會專業學習思維,牢固樹立專業即是“飯碗”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意識,培養他們自覺將大學的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更合理地安排好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第二,要適應大學學習特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新生輔導員應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大學貧困新生了解到大學的學習主要以自主學習為主,課余時間增多。學生應該注意學習方法,上課要認真聽講、做好筆記,下課后整理筆記。另外大學里有浩瀚的圖書資料,大學生應該多往圖書館跑,大學接觸的知識面廣,專業性也強,多去圖書館才能滿足知識的儲備。
5.有效開展大學貧困新生的心理健康輔導。應進一步完善宿舍、班級、學院、學校四級聯動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讓貧困新生能及時、有效地排解出現的不良情緒,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同時,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教育家庭經濟困難生正視家庭經濟困難,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通過樹立和宣傳逆境成才的典型來激勵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其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6.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朋輩關系是大學生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它成為大學生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源頭。但很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面對陌生的大學環境更易產生自卑心理,不善于人交流,表現為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人際關系漸趨淡漠,朋輩提供的支持也就大大減少。因此,新生輔導員應該在班內營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交往環境,指導其交往技巧,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
7.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加強大學貧困新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大學是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起點,大一更是生涯規劃的關鍵階段。因此,面對目標缺失、生涯困惑的大一新生,特別是新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新生輔導員首先要依托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針對不同專業發展的前景和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及時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盡早確立自己的現實目標,用目標牽引的方式引領和激勵他們的成長成才。
四、有待探討的問題
前文中針對高校貧困新生入學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深入探討。第一,按照目前高校的師生比,輔導員數量仍不足,繁雜的日常工作使得輔導員無法將大學貧困新生的工作做細做實。第二,對新生中的困難學生進行資助是做好貧困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但單純的提供物質支持的方式,非常容易增加大學貧困新生的心理依賴,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此外,高校目前開展的資助工作并沒有很好地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教育導向相結合,沒有發揮資助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在新生班級如何客觀公正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依然有待進一步探索。新生入校后一般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按照高?,F有的評定流程,新生間在不是非常了解的情況下,僅依靠申報材料或貧困證明,評議出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摘要】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設計好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體系, 多種方式相結合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提高新生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將為今后大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等學校大學新生入學教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人才培養,始于成功的新生入學教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即是幫助新生快速地融入大學生活,樹立新的奮斗目標,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開啟大學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良好開端,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內容。
一、入學教育的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深入,迅猛的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群體的成長要求對現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內高校高度重視新時期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把入學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對入學教育的內容、形式、途徑以及方法進行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質量和效果也有著顯著的提高,但是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仍不容樂觀。據了解,國內高校都為新生設置了入學教育活動,但許多僅限于“全體大會,講校史,講個人英雄史”,上一堂大規模的思想教育課。不少新生反映,這種形式的入學教育缺少具體和感性的指導,聽下來收獲不大。
二、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體系
1、愛國愛校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命脈,又是品德教育的中心。愛校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礎。在新生入學時進行愛國、愛校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和建設文明的和諧校園具有重要作用。軍訓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是對新生的意志力、吃苦耐勞、組織性和集體榮譽感等方面的綜合考驗。開展軍訓對于學生增強愛國愛校主義、集體主義觀念、牢固樹立國防意識,培養民族精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深化愛國愛校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2、專業思想教育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學習教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學生初入校門,對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和陌生,對學校和專業也不盡了解。為使新生盡快適應高校學習生活,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通過介紹專業情況、培養目標、社會需求,使他們對所學專業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指導他們在學習環境中重新審視自己,激發新的學習動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的競爭。其次可以通過學生會、社團組織等,加強新生與同專業師哥師姐之間的溝通,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專業學習交流活動,讓新生能夠較好地獲取學習經驗,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3、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學,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作為剛入學的新生,從原來熟悉的環境中突然來到陌生而又新鮮的大學校園,在心理上對新的生活環境有種新鮮感和畏懼感。這就容易導致一些不良心理情緒,失落感、焦慮感、排斥感、沾沾自喜感、消費的差異感、松懈感、解放感、空虛感等心理感受錯綜復雜。因此,對大學新生及時地進行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成為新生入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從大學新生心理特點出發,多形式、多渠道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矛盾,走身心健康成長之路。
4、誠信教育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公民的道德范疇,也是當今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向大學生灌輸誠信教育的知識已成為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品質的迫切需要。現如今,全國各所高校主要圍繞學生誠信求學、誠信交往、誠信社會行為等方面對新生進行誠信教育,引導學生端正治學態度,發揚科學治學的精神, 強化學術道德及規范教育,堅決杜絕上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學術態度不端正等不良學習行為。培養學生誠實為人、誠信做事的優良品質,嚴懲假困難、惡欠費、亂言表等不良行為。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培養誠實、守信的人。
三、關于新生入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就新生而言,入學教育能讓學生了解學校、認識老師。通過老師能了解專業,了解大學學習的特點和模式,盡快熟悉大學環境,適應大學生活,并盡早做出學業規劃,踏踏實實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但當前新生入學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考慮和重視的。
1、統一教育與多形式教育相結合
統一教育是指一段時間內的連續教育,多種形式教育是將教育內容分散穿插于其他教學及實踐環節。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多、任務重,一定要堅持統一教育與多種形式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有計劃地進行。一方面,學校利用入學教育周(月)等形式集中精力地對新生進行系統的入學教育;另一方面,學生工作部門還要將教育貫穿于大一學年,將新生入學教育納入學生教育管理總體框架,統籌安排,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教育內化,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確保教育效果。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建立學校與家庭聯動教育機制,通過致新生家長的一封信、召開新生家長會等形式,向新生家長們介紹學校、學院、專業的基本情況,闡述大學素質教育理念及各項學籍管理和日常規章制度,爭取獲得家長對大學教育理念的認同與支持。同時,還可以請新生給家長寫一封信,表達感恩之情,表述學業規劃,展望未來發展。通過學校、學生、家長的互動,使得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引導學生的過程中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實現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優勢互補。
3、重點教育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入學教育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不能流于形式,光看表面。新生們的家庭情況、高考成績、性格特點、生活習慣、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深入到學生中去,細致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注重個別引導,化解疑難,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同時還要把握重點人群, 重點關注和疏導心理上存在明顯負面情緒、家庭經濟困難、上網成癮或有其他特殊困難的新生。重點做好以養成教育、專業思想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主的發展規劃教育,使學生從一入校就能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整體規劃、形成科學的成才觀和發展觀,從而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良性循環。
大學生入學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對于剛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入學教育的意義非常重大,直接影響他們在大學階段的學習效果和成長模式,甚至影響到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和作為。高校只有不斷完善入學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方式方法,為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打好基礎,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