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6 11:51: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教學探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人體工程學”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因為它理論性極強,實際教學中,教學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從分析人體工程學教學目標、課程現狀出發,提出了幾點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希望對環境藝術專業人體工程學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體工程學;環境藝術;設計
設計服務于人。人總是在某一個環境中使用著某些物質設施,或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或是人類生活的空間環境。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能很大程度取決于這些設施是否適合人的行為習慣和身體各方面特征,所以學習人體工程學,并將人體工程學的設計要素應用于設計之中,才能使設計更好的為人服務。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涵蓋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各類人們使用的家具、設施,又包括人們生活的各類室內外環境,作為設計專業課程之一的人體工程學的學習應該達到這樣幾個目的:
(一)為確定空間場所范圍提供依據。影響場所空間大小、形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人的活動范圍及設施的數量尺寸。
(二)為設計家具、設施等提供依據。家具、設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無論是人體家具還是儲存家具都要滿足使用要求。
(三)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人的感覺器官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感覺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這也是人體工程學的一大重要課題。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的現狀分析
筆者將多年在實踐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分析如下:
(一)學生
(1)積極主動性不夠,被動學習的情緒明顯。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對人體工程學在大量環境設計實踐中的重要性缺乏廣泛的直觀、切身的體會;
(2)實踐中運用人體工程學在時,往往各種因素的復雜性會給學生的主動學習設置思想障礙。即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生日常接觸的繪圖桌椅、餐廳桌椅、會議室桌椅、學生寢室臥具、學生寢室環境、洗漱間環境、教室環境、餐廳環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內、外環境入手,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與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家具及環境在實際使用中造成的種種不便的原因,也會因為問題的復雜性造成積極主動學習的障礙。
(3)環境藝術類學生大都為藝術類考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思維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實例講解過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慮各種人體靜態尺寸、動態功能尺寸之外,還要考慮一定的使用狀態、使用方式等等,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導致設計結果的截然不同,因此,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精益求精的設計態度,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人體工程學需求的家具或環境。
(二)教師
(1)大部分教師注重理論教學,而非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建立學生正確的設計思維為主要教學目標。目前的人體工程學教材內容偏重理論、原理、公式、數據,較為枯燥,使藝術類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的重心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鍛煉其人體工程學設計思維為主要培養目標。
(2)注重理論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決單個實際設計問題的精確性。大量的理論使得學生有了一些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意識,但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時,面對相對復雜的情況,導致學生手足無措,教師應注重設計實踐的有效設計及精確的指導。
三、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學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學為主,拋磚引玉
課程各章節內容的安排應以經典案例空間為切入點,提出案例,先讓學生討論如果自己遇到這樣一個設計項目,應考慮人體工程學的哪些因素、應如何設計?讓同學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利用教學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討論、分組討論,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將學生的討論結論歸納并一一列出,同時記錄學生們疑惑的內容,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聽課,并要求課程之后讓同學自己解決剛才遇到的問題,不足之處教師再進行糾正和補充。
(2)以實踐教學為目的,理論指導實踐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使學生在日后面臨實際設計項目時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人體工程學課程本身是直接服務于環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應以面向實踐為主要目的。課堂之上教師講解的各種案例,學生總會感覺離自己很遙遠,是天方夜譚,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真實的設計項目,親身體驗設計項目時面臨的種種問題,這樣才會有更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欲望和沖動,從而上課時才能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學方法上
(1)納入豐富的多媒體手段
現在的多媒體已經廣泛而深入地應用到學校課堂里,教師上課不再是傳統的言傳身教,而是集言、聲、樂、動畫、媒體剪輯等等融為一體的生動有趣的視、聲覺盛宴,眾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體課件比賽,也證明了高校對教師多媒體技術的重視。為了削弱人體工程學給學生帶來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師在多媒體制作上也應花一番心思,不僅僅加入圖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視頻,例如國內外著名設計師的設計思想、某款著名家具的設計思路等等,拓展了學生的見聞、增加了對設計專業的喜愛。
(2)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
人體工程學是設計的尺度基礎,對學生的設計思想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它在設計專業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師應在理論教學之后組織相應的課程設計,宜采用學生生活常見的現實生活現象為題材,可以先討論,教師再指導,最后學生自己完成設計。整個課程應完成5-6個課程設計,有效鍛煉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體工程學課程應該以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縝密的設計思維,較強的獨立的設計能力為目的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希望通過教學改革,對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教學及人才培養起到理論及實踐方面的示范作用。
一、人體工程學課程現狀
從課程設置來看,人體工程學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通常安排在大學二年級的下半學期,是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前的專業基礎課,有8周的課程安排,共32個學時。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的課程主要為基礎必修課,如素描、色彩、設計構成、圖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從課程內容來看,人體工程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研究的內容和范圍極其廣泛。因此,許多專業都開設了此門課程,只是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在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及時間安排上略有不同。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課程的內容包括人體工程學及其應用、人體工程學基礎(包括人體生理學知識、心理學知識、人體測量學知識)、人與環境(包括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行為與環境、視覺與環境、聽覺與環境、膚覺與環境、嗅覺與環境、人和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行為與室內設計(包括居住行為與戶內設計、商業行為與店堂設計、餐飲行為與餐廳設計、觀展行為與展廳設計、人際行為與室內交往空間設計)。從教師授課情況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體工程學涵蓋的理論知識多、涉及范圍廣,若要在短短8周的時間內既對每個章節進行細致的分析講解,還對每個知識要點進行擴展和延伸,時間明顯不夠。因此,教師通常以理論課的方式講述人體工程學,主要講授人體工程學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課程結束后以傳統的理論考式進行考核。從學生學習情況來看,相比專業課程而言,人體工程學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學分分值較少。大部分學生認為此課程屬基礎理論課,以理論課的心態對待,對人體工程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課堂出勤率不高,常出現遲到、曠課現象。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
教師圍繞教材內容,固守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模式,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是導致人體工程學教學效果差的直接原因。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常常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習慣性采用機械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要點,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很難將知識內化成與實際經驗相符的內容。加之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這種授課方式既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教師很難收到學生反饋的信息,更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進而不能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教學調整。
(二)同質化教學,缺少與專業課程的聯系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人體工程學常以基礎課的形式引入不同學科專業,如工程制造專業、工業設計專業等。教師常以講述的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陳述式的講解,往往忽略人體工程學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重點與難點,若均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講授相同的內容,必然導致學生對該課程在本專業的作用理解不足,做不到有的放矢的學習,影響學習效果。
(三)缺乏實踐環節,理論與實際脫節
人體工程學屬應用型學科,需要在理論框架上輔以實踐教學。但是,目前教學中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時間占據了全部課時,實踐部分流于形式,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授課教師將本門課程定性為理論課,僅按照理論課的步驟和方法,圍繞書本內容完成講解部分;二是課堂缺少實驗環境,無法進行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三是課程學時少,除理論講授之外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踐教學,導致本門課程終究無法與專業相結合,最終淪為一門講授純理論的課程。
三、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明確課程定位
人體工程學包含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的行為模式、人體基本數據、人與環境關系的分析,其內容是環境藝術設計順利實施的基礎。教師應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人體工程學在專業中的基礎作用,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課程設計。同時,在上課之初就應該向學生指出人體工程學課程的重要性及其與本專業其他課程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工作更好的開展。
(二)轉變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改變學生以往作為教學附屬者而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產生學習惰性的現象。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體系的構建者、信息加工者,提高了學習的能動性,強化了學習效果。教學模式的轉變,首先要求教師改變教學理念,由知識的傳輸者轉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加強師生互動,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通過案例分析、課題討論、現場教學等環節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使理論與專業有機結合起來。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學時的限制,人體工程學的實踐課題很難在既定的教學時間開展,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體工程學只能作為理論課的形式出現。若僅注重理論框架的完整性而忽視與實踐課題的結合,勢必會限制其與專業課的聯系,也必然會使其成為無關緊要的理論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教師可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實地調研、小組討論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對人體工程學的認識,使人體工程學真正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課。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在教學中以實踐為導向,以理論為指導。人體工程學和環境藝術設計都屬于應用型學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理論更好的指導實踐。教師講授理論時,可將文字講解與視覺圖片相結合,用圖片展示空間形態,用文字做闡述,如在講到人的行為與環境的關系時,可聯系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以某一行動路徑為導向,分析學生的行為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空間形態,并對行為模式與空間形態之間的相互制約的關系做進一步的解釋。
第二,引入調研課題,開展實踐教學。在學生已基本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實踐課題,如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自然觀察法、實測法、資料研究法、調查分析法等,對人體、家具進行測量,制作人體模型或空間模型;或是對校園空間進行實地考察與測量,分析人的行為模式與空間形態的關系等。課題實施的方式可以是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團隊合作。通過對個案的調查、測量、分析、總結,將教師口中抽象的理論與學生切身體驗結合起來,轉化成形象、生動、可感知的內容,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第三,設計課堂討論環節,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前期實地調研課題的開展,學生對空洞的概念、數據、原理有了更多的理性認識。教師設計課堂討論環節,鼓勵學生以匯報演講的方式,對前期調研的成果進行總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理論——實踐——總結的過程,使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習能力,逐步完善知識體系。
第四,考核內容既要涵蓋基礎知識,又要體現專業特色。人體工程學涵蓋的知識點多,教師常采用問答的模式進行考核,雖然能夠考察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卻不能考察到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無法了解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考核形式應多樣化,內容應當從理論與專業結合的角度設計,如針對室內設計方向的學生,考核內容可以是“完成一套居室空間的平面布置圖”。由教師提供原始建筑圖,學生假定空間性質、人群使用情況等,完成對空間的分析與布局。如此,學生將人體工程學課程學到的知識綜合運用于實際案例中,既得到了實踐的機會,又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專業間的聯系。
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結合尚處于探索階段,教學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晦澀難懂、專業特點不突出等問題。人體工程學的教學改革應緊密圍繞專業特色,轉變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的,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構建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緊密聯系的學科體系。
作者:趙菁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設計服務于人。人總是在某一個環境中使用著某些物質設施,或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或是人類生活的空間環境。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能很大程度取決于這些設施是否適合人的行為習慣和身體各方面特征,所以學習人體工程學,并將人體工程學的設計要素應用于設計之中,才能使設計更好的為人服務。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涵蓋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各類人們使用的家具、設施,又包括人們生活的各類室內外環境,作為設計專業課程之一的人體工程學的學習應該達到這樣幾個目的:
(一)為確定空間場所范圍提供依據。影響場所空間大小、形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人的活動范圍及設施的數量尺寸。
(二)為設計家具、設施等提供依據。家具、設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無論是人體家具還是儲存家具都要滿足使用要求。
(三)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人的感覺器官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感覺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這也是人體工程學的一大重要課題。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的現狀分析
筆者將多年在實踐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分析如下:
(一)學生
(1)積極主動性不夠,被動學習的情緒明顯。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對人體工程學在大量環境設計實踐中的重要性缺乏廣泛的直觀、切身的體會;
(2)實踐中運用人體工程學在時,往往各種因素的復雜性會給學生的主動學習設置思想障礙。即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生日常接觸的繪圖桌椅、餐廳桌椅、會議室桌椅、學生寢室臥具、學生寢室環境、洗漱間環境、教室環境、餐廳環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內、外環境入手, 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與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家具及環境在實際使用中造成的種種不便的原因,也會因為問題的復雜性造成積極主動學習的障礙。
(3)環境藝術類學生大都為藝術類考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思維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實例講解過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慮各種人體靜態尺寸、動態功能尺寸之外,還要考慮一定的使用狀態、使用方式等等,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導致設計結果的截然不同,因此,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精益求精的設計態度,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人體工程學需求的家具或環境。
(二)教師
(1)大部分教師注重理論教學,而非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建立學生正確的設計思維為主要教學目標。目前的人體工程學教材內容偏重理論、原理、公式、數據,較為枯燥,使藝術類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的重心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鍛煉其人體工程學設計思維為主要培養目標。
(2)注重理論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決單個實際設計問題的精確性。大量的理論使得學生有了一些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意識,但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時,面對相對復雜的情況,導致學生手足無措,教師應注重設計實踐的有效設計及精確的指導。
三、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學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學為主,拋磚引玉
課程各章節內容的安排應以經典案例空間為切入點,提出案例,先讓學生討論如果自己遇到這樣一個設計項目,應考慮人體工程學的哪些因素、應如何設計?讓同學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利用教學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討論、分組討論,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將學生的討論結論歸納并一一列出,同時記錄學生們疑惑的內容,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聽課,并要求課程之后讓同學自己解決剛才遇到的問題,不足之處教師再進行糾正和補充。
(2)以實踐教學為目的,理論指導實踐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使學生在日后面臨實際設計項目時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人體工程學課程本身是直接服務于環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應以面向實踐為主要目的。課堂之上教師講解的各種案例,學生總會感覺離自己很遙遠,是天方夜譚,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真實的設計項目,親身體驗設計項目時面臨的種種問題,這樣才會有更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欲望和沖動,從而上課時才能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學方法上
(1)納入豐富的多媒體手段
現在的多媒體已經廣泛而深入地應用到學校課堂里,教師上課不再是傳統的言傳身教,而是集言、聲、樂、動畫、媒體剪輯等等融為一體的生動有趣的視、聲覺盛宴,眾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體課件比賽,也證明了高校對教師多媒體技術的重視。為了削弱人體工程學給學生帶來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師在多媒體制作上也應花一番心思,不僅僅加入圖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視頻,例如國內外著名設計師的設計思想、某款著名家具的設計思路等等,拓展了學生的見聞、增加了對設計專業的喜愛。
(2)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
人體工程學是設計的尺度基礎,對學生的設計思想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它在設計專業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師應在理論教學之后組織相應的課程設計,宜采用學生生活常見的現實生活現象為題材,可以先討論,教師再指導,最后學生自己完成設計。整個課程應完成5-6個課程設計,有效鍛煉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體工程學課程應該以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縝密的設計思維,較強的獨立的設計能力為目的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希望通過教學改革,對人體工程學課程的教學及人才培養起到理論及實踐方面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