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10:54: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隨著我國西部大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加強,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外語能力一直是限制經濟發展的瓶頸。利用西部地區高校外語資源,促進校企合作,加強高校人才交流平臺建設,促進高校外語畢業生本地就業,鼓勵風險投資進入,促進高校外語資源進行產業化轉換,是彌補西部區域經濟在高速發展中外語能力短缺的有力措施。
關鍵詞: 地方高校;教學資源;西部區域;經濟發展
0引言
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12年,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12年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同意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提出西部大開發“十二五”時期的奮斗目標。我國西部正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西部地區農、林、牧、礦產、旅游等產業在國家的大好政策下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發展時,而人才,特別是外語人才卻是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1西部經濟發展對外語的需求及高校外語人才就業現狀
西部地區經濟大發展時的人才短缺,特別是外語人才短缺,這與我國在進入21世紀以來高速發展的高等教育極不相符,根據相關統計,到2011年我國普通高校的毛入學率為26.2%,十年以后,我們大學的毛入學率將達到35%-40%。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的階段,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連年不斷加大。從就業市場上看,有的地區大學生供不應求,有的地區供大于求,廣大的西部地區缺少大學生,特別是外語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學生不愿意去。這需要政策引導,也需要大學生就業觀的轉變。在這樣的情況下西部的經濟發展一方面是人才短缺,特別是外語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是高校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特別是外語專業的大學生。當然這當中有許多是由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不愿意到西部區域進行就業的原因。然而,我國現有高校1500多所,這其中有90%以上都是地方高校。這些地方院校,特別是西部地區的地方高等院校在這當中更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地方高校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省、市所屬的高等院校,地方高等院校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要立足本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為地方經濟出謀劃策,建言獻策。充分發揮科研、人才、信息優勢,促進西部區域經濟發展。
2外語教育對西部經濟發展的影響
西部地區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農、林、牧、魚、礦產、旅游等產業亟待發展時對外語有著巨大需求。西部地域遼闊,邊境線長,周邊國家眾多。我們與這些國家的經濟交往不斷加強,就需要我們進行外語交流??梢哉f是西部邊境線上的經濟就是一種外語經濟;其二,我國西部擁有眾多的能源與礦產及農、林、牧、魚、旅游等產業的發展急需引進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些都是離不開外語的;其三,我國西部地區的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特別是各地特色家產品極其眾多,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這些農產品已經走出了國門,進行著對外貿易,然而由于缺少精通外語的對外貿易人才,這些優秀的農產品只能是底價競爭國內市場,或者是通過東部沿海的外貿公司進行。當然對外資的吸引與應用更是少之又少。在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人才與信息資源優勢是地方政府在較短時間內解決這一短板首要之選。
3外語人才培養與科研要與地方發展對接
在我國對于外語教育中如何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外語人才,教育界在上一世紀末就已經開始了漸入的研究。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見》指出:“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小,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的培養模式?!碑斎?,具體培養成為什么樣的復合型人才要根據地方高校要服務的地方區域經濟的特點,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外語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4地方政府要營造利于地方高校外語資源服務地方建設的平臺
4.1 實現高校與地方外語科研機構科技力量的整合在西部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越來越顯示出了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在主動進行搭臺,營造出更利于高校外語教學資源發揮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環境。主動對地方的經濟團體和高校外語教學資源時行牽線拱橋,促進校企合作。為高校外語教學科研與地方區域經濟團體搭建合作平臺。
4.2 地方政府要為地方高校搭建外語人才交流平臺地方政府在積極主動建立起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為高校畢業生和地方企業的人才需求搭建起人才交流的供需平臺。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中緊缺的外語人才的本地就業,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充分利用這人才交流這一平臺促進更多的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急需人才更快捷地進行地方區域經濟建設。
4.3 政策導向促進外語資源進行產業轉換利用政府政策導向功能,促進高校外語教學資源向區域經濟熱點方向匯聚。當然,地方政府在促進校企合作、加大地方高校外語專業人才交流,促進外語畢業生的本地就業外,鼓勵一些風險投資進入高校,促進高校外語教學資源的外語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換。這種風險投資不僅僅傳統意義上的資金投入,更是集金融服務、管理服務、市場信息服務為一體,通過綜合的配套服務,促進高校外語資源的產業化轉換。
促進西部區域經濟的大發展,突破西部外語人才短缺瓶頸,使地方高等院校,特別是西部地區地方高等院校更應當立足本土服務于地方經濟,促進外語教學模式轉變,加大外語教學資源產業化轉換,使西部區域經濟更加廣泛地融入到全國經濟大發展之中,西部地方政府更應當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平臺、畢業生本地就業平臺、促進高校外語教學資源產業化轉換平臺,抓住一切地方高校外語資源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
[摘要] 構建和諧社會使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既迎來了歷史機遇,又面臨著諸多挑戰。根據當地區域特色,及時抓住機遇,正確應對挑戰,以促進西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 和諧社會 西部區域 經濟發展
一、構建和諧社會為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
1.構建和諧社會為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外部條件。構建和諧社會為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就是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共同進步。一定意義上,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啟動了一種動力機制,它將使所有可控資源在東西部區域之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以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東部地區存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優勢,構建和諧社會大背景就意味著,為西部地區吸收、引進東部資源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
2.構建和諧社會為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發展思路。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目標,不僅包括一國范圍內各區域之間,而且還包括一個區域內部各因素之間協調、和諧狀態。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面對現實經濟社會問題提出的奮斗目標。鑒于此,它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策略。這意味著,和諧也是生產力。因此,西部地區就可以直接以和諧作為發展的原則和目標,避免產生經濟發展造成的代價,或將代價降低到最小程度,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有利條件
西部地區包括新疆唯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云南省和廣西省等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7%,人口相對稀少,僅為全國人口的23%。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經緯跨度大。其所處位置形成的地域特色,對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1.自然資源較為豐富。首先,西北各省區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無論總量還是人均量在全國排名都是較靠前的,其他礦產資源,如鉛礦、鋅礦等也極為豐富;其次,西南地區的能源礦產資源擁有量同樣豐富。其中,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相當于全國水能蘊藏量的51%,十大有色金屬占全國總儲量的60%~70%,磷礦、鐵礦更是名列全國首位;再次,西部自然資源的豐富還表現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其生物物種之豐富為國內和世界所罕見。
2.西部地區的潛在優勢還表現在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方面。在西北,遍布名山、大川以及名池,更有無數的人文歷史遺跡。在西南,旅游資源同樣多姿多彩,宜人的氣候、詩畫般的自然風光、多彩絢麗的民族風情,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這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西部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不利因素
1.思想觀念落后。相對而言,西部地區受近代、當代人類文明的沖擊較少,思想觀念的解放趕不上時代的要求。觀念保守,不愿甚至不敢為天下先,溫飽即安,小富即安,甚至甘愿清貧。這在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身上表現尤為明顯。
2.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口素質較低。建國以來,西北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82年~1999年,雖然降為15.4‰,但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個千分點。從總體上看,西部地區人口素質較低,文盲半文盲較高。寧夏回族自治區為25.6%,青海農村牧區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1.6%。
3.教育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西部地區雖然高校不少,但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于各省會城市,如西安、成都等。同時,職業教育發展滯后,導致各種實用型人才資源不足。此外,由于近年來一些中高級專業人才特別是高新產業技術人員大量流失,以及科技人員待遇差、人均科研經費不足等原因,造成西部地區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4.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層次低。在西部,盡管近年來已修建了數條鐵路、公路,但其網密度水平還是處在相對較低水平。而且其公路網等級低,通達能力差。即使西北交通最發達的陜西省也還有1000余行政村未通公路。2005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比全國平均值高5.76個百分點,比東部高8.93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比全國平均值低3.52個百分點和1.74個百分點。該年西部第一產業容納、滯留全部勞動力的63.61%,大大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02個百分點。單就工業結構分析,其采掘業和原料業比重高,高附加值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產業結構層次低,使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仍處于初期階段,而我國總體工業化水平已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中期階段。
四、構建和諧社會條件下,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應對策略
1.構建和諧社會是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與指導原則。首先,西部地區應抓住歷史提供的良好機遇,在政策、體制等社會軟環境層面進行調整,為有利于吸納東部地區的各種資源創造條件;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科學發展的觀念。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體現。促進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樹立長期、科學發展的觀念,決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2.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提高人口和勞動力素質。西部地區多為少數民族,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需引導和鼓勵少數民族家庭少生優育。同時,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以提高人口和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研院所與地方經濟合作,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改善科研條件,采取優惠措施,促進科技創新能力。
3.立足本地,走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西部地區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立足當地特色,開發獨特發展之路,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以人文歷史景觀為例,發展旅游產業是帶動西部第三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但要把旅游業真正建設成為西部支柱產業,應進行科學規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旅游產品開發,同時,重視網絡技術,推廣旅游電子商務。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西部經濟競爭力。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力。促進西部經濟發展,首先就要加強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其次,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結構;再次,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西部地區經濟的總體競爭力和發展能力。
【摘要】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的經濟發展中生態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制約著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態屏障、開發生態資源,就能適應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生態的經濟發展形勢,減少因經濟發展而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關鍵詞】生態屏障經濟發展合理開發
1前言
區域的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發揮自然物質基礎與區域、人力、經濟活動有關的各種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條件對一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西部擁有各種豐富的物質生態資源,這些天然的自然生態資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屏障,對西部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限制作用,從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了西部的原生態資源。
2西部生態屏障的現狀
2.1西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如果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
西部雖然是現在中國擁有最多原生態景觀,最多礦產資源,且天然氣、煤、水能、有色金屬、鹽礦等資源在全國資源總庫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重要資源依托區域。由于人們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該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區、高原和荒漠為主,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完善
以鐵路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區)的鐵路密度(按營業里程算)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國同期的對應數字則分別為72.97和1768.76;運輸也與鐵路運輸類似。交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尤為重要,而西部由于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態環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態屏障。
2.3西部自然氣候不穩定,多屬自然災害頻發地
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而我國西部受特殊的生態環境的束縛,災害也是非常的頻發,這些自然災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
3生態屏障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原因
3.1以出讓資源的形式來發展地區經濟,導致該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區走入了越窮越開發,越開發就越窮的惡性循環。加之治理速度遠不及退化速度,生態安全威脅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更加劇了地區經濟貧困化和農民貧困化,巨額的生態赤字導致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該區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斷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
西部地區由于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對外公路通道建設不足或對外通道不順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通往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公路通道數量較少,等級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響著西部經濟的發展。
3.3由于地處氣候多變區,自然阻斷了一些外資的流入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較多,氣候干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雨水不足,從而決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態環境,易發較為強烈的生態災難。災難的頻發也會該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氣候的強烈變化,使得某些產業在此地無法興起,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4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治理不足
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力度不足,過度的開發,又沒有合理的治理。這樣只會讓生態屏障效應越來越明顯。生態的脆弱性經不起污染,很多產業引進不進來,因為他們花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治理由于企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單一,網絡覆蓋不夠廣,很多較為落后或偏僻的地方還沒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為山區,地勢兇險,有些地區電網都還無法覆蓋。通訊、電網都無法涉及,通訊就更無法全面地展開。西北有很多地區,目前還處于極度干旱的狀況,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設也是困難重重。
4.3西部地區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養人才不足,外來引進人才的機制不健全,導致西部人才匱乏。由于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收入上,工作環境條件上,以及用人觀念意識上的相對優勢,西部地區優秀人才向東部地區流動的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
4.4西部投資環境不具吸引力,國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資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資源,也拉動不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國家預算不足,自籌資金有限,引進的外資也是少之又少,也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5建議及解決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態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保護了西部地區的某些原生態景觀和資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既能讓西部擺脫生態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態環境。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5.2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從一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向優勢產業調整,發揮原生態的獨特優勢,變生態屏障為生態優勢,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多的外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要高,不能搞重復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旅游等第三產業。
5.3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東部現在是新技術和各領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東部的各種資源也是有限的,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就可以與西部的資源優勢互補,將技術與資金引進西部,形成合作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
5.4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事業,能源等等。這些都是發展西部區域經濟的前提與保證。打破原有生態屏障的束縛,加快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必須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A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的增長中有著很大的貢獻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隊伍:一是發展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術素質;二是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專業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比重;三是制訂優惠政策,穩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從國內外聘請高素質專家,開發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