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05:29: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德育困境探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社會發展需求對于人才的渴望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社會不在只是單一的需要有專業素養的人才,我們對于同時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的優秀人才需求量變的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創新,但是在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困境,本文針對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解決對策進行了簡要的研究與論述。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思想觀念都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的前行,大學教育無論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上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針對這種新形勢的變化,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滿足當代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近年來,我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黨、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但是,我國的大學生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著很大的困境,因此,本文就針對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對策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與論述,旨在為提高我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有效的參考。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我國張耀燦、鄭永廷等專家編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采用一定的思想觀念和政治觀點對一定的階級、政黨和社會群體中的組成成員進行帶有目的、計劃和組織性的影響,從而使組成成員形成具有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主要內容,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這一定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定義具有特定的歷史性與階級性,當我們所處不同的時代或者所處不同的國家其表現形式和內涵是不同的。以前我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這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強調將其當成是一種政治思想工作的工具從而對全社會進行教育。而現今,我國的發展這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開展,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開始了飛速發展,我國在教育體制上也不斷的進行改革,社會對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變得更高,面對這個新的歷史時期,新形勢下我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新的要求。目前,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則是要依據黨和國家的要求,對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從而更加符合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使學生不斷提高思想意識和道德修養。
二、我國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雖然我國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視,但是在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臨的困境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的高等院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視。當今社會,我國的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已經處在了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學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夠重要,在理論課的開設上也存在問題,很多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用專業知識的課程來代替,沒有足夠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時,無法達到很好的思想教育目的;(二)我國的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存在著問題。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主要采取與專業課講授方式相同的工作理念,一味的進行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傳授,忽略了學生自身的思想交流,缺少了學生的參與性,從而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我國的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配備上存在素質能力相對較差的現象。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是學生學好思想政治的重要導師,其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好壞程度。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師水平還有待提高;(四)我國的大學生在思想上雖然具有先進性但是在行動上卻又具有滯后性。我國的高等院校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水平的總體層次不低,但是在具體的行為和實踐上卻存在著很多問題。河南理工大學的張悅對河南理工大學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了一千名的不記名調查,調查報告表明在一些有違思想道德的行為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這種行為
不對的,但是也有很多學生都承認自己確實有過類似行為;(五)我國的大學生在學生生源和教育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由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等級的學校眾多,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其生源結構較為復雜,在文化基礎和知識結構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很多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斷能力,但是仍然有一些學生存在著道德失范的現象;(六)我國社會的激烈競爭,對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多學生受到了社會上一些不好的思潮影響,對財富產生了劇烈的渴望與崇拜,從而導致學生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等。
三、我國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如何加強和改革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大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措施:(一)學校要從平時日常的管理制度入手,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制進行強化,強化思想政治教的制度性和規范性。要采用制度和機制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保障,學校在制定教學工作時,要大力抓好政治理論課程的宣傳工作,將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和考核相結合,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滲透到學習的規章制度中去,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二)大學校園應加強對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學校領導應從思想上加深認識,確實的了解思想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思想教育課程的理論課時,避免削減思想教育課程的事件發生;(三)學校要將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以人為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學理念的革新要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并且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于不同的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等。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激發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主要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在課堂上要積極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四)我國的高等院校應提高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的管理者應該在師資力量、資金支持和課程建設上給予足夠的支持,切實的解決高校師資力量假設問題。一方面,學校要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將政治理論教師的篩選工作切實做好。另一方面,學校還要定期組織思想政治老師進行專業培訓,并與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業務交流等。同時學校還可以安排住著教師進行社會實踐和出國考察等內容,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教師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證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五)我國的大學應該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從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由于我國的高等院校生源的差異性和復雜性,良好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離不開和諧的校園學習氛圍的。我國的大學可以在和諧的校園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開展有關思想教育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在活動中親身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六)改革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教育的重點。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著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和服務學生的教育機制。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除了要加強學校的教學質量,還要加強建設學校中其他的基礎配備,如食堂、醫院等,保證學生的切身利益問題。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要保證獎學金制度的完善和公平,保障貧困同學的利益問題。學校還應設立單獨的心理健康機構,努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有障礙的學生度過難關健康生活。
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國的大學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仍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與困境。如何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養,培養具有優秀思想道德修養的大學人才,對我國全面開展小康社會,全面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摘要:德育作為中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對國家長遠發展,還是對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學生本身也并不看重德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诖?,文章對當下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出現大學生德育教育困境的原因,即德育教育教學方法僵化、功利性思想盛行、德育與智育相混淆。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課程;困境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德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對各學段院校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見國家十分重視德育。思想品德課程貫穿整個教育體系,大學教育也不例外。雖然國家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高,但是在大學校園中,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卻遠不及國家要求,大學生德育教育陷入發展困境。
一、當下大學生德育教育困境
(一)德育地位和實際教學情況不對等
德育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教學中一直強調德育對學生的心理、道德水平、人格品質等方面的重要影響作用。在大學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課程)是公共課,共有四本教材,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兩大部分,分兩年學習,統稱為“思修”課程。很多學校將“思修”課程設置為公共課,所有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這門課程,這也是學校響應國家對德育的重視的表現。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雖按規定進行一定的課時教學,但是其教學方式上的隨意性較明顯,沒有嚴格的評價機制和硬性的實踐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重視。許多學生在課堂中不認真聽講,將“思修”當成可有可無的課程,只要考試達到及格線就可以,而不關心其在生活中的具體作用。德育地位和實際教學情況的不對等體現為國家重視德育與大學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的矛盾。
(二)德育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
在大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教材來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目前的大學德育教育中一個明顯的困境就是德育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密切。德育內容的理論化程度高,教材與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同時,在教學中也沒有建立規范的大學生道德水平評價機制。通過考試對大學德育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方式是不合理的,無法對大學生的實際德育效果進行準確分析,教師也沒有對學生提出硬性要求,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接受了德育理論與知識,但卻沒有將其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無法將所學德育理論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久而久之,大學生就容易產生德育教學無用的心理,學生也不愿意努力學習德育知識。此外,教師進行的德育教育課程內容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可。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而學生聽不進去,德育教育流于表面,學生自然也不會將德育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三)大學生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從整體上來看,盡管大學生德育現狀處于上升階段,但是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道德水平參差不齊仍是目前大學德育教學的阻礙之一。就全體人民群眾而言,大學生道德水平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參差不齊的現象。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孕婦、小孩等弱勢群體讓座是常見的行為,但也存在一些大學生視而不見的現象;許多大學生能恪守校規和法律規定,但也存在少數違反規定的事件,如新聞中報道的大學生投毒事件;大多數大學生能將垃圾投入垃圾筒,但是也存在一些大學生在思想上或者品德上的不端正現象,如亂扔果皮、紙屑等垃圾,口吐臟話等。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投毒事件,嚴重表明,目前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大學生群體中極個別學生的特殊心理特征給大學德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也表明目前大學生整體素質有待加強。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亦或是學生本身,都應該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應提高他們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并積極配合相關工作,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道德水平,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出現大學生德育教育困境的原因
(一)德育教育教學方法僵化
大學采用的教學方式依舊是班級授課制,這種授課方式就目前來說,依然是中國學校所采用的主要授課方式,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發揮作用,大學采用班級授課制教學方法進行德育教學本無可厚非,問題出在德育教師身上,某些教師由于種種原因,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對著教材照本宣科式地講解德育內容,其教條化和僵硬的教學方法既不能活躍課堂氣氛,又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枯燥無味的教學過程更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就導致大學生對德育教學產生厭煩心理。
(二)功利性思想盛行
在當前的大學教育中,一個較為明顯的現象是功利性思想盛行,這種功利性思想主要表現為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性或者其所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同時,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就業率也是其工作重點之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門對學??荚u的重要指標。因此,造成很多高等院校將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學生就業率上[1]。相應的,對德育工作的投入和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在功利性、世俗化思想的影響下,大學生在大學校園中的行為舉止上可能存在不單純的動機。一些學生在大學中積極參與各類社團活動、參加學生會競選、積極入黨或者擔任學生干部等,其動機不是為了更好地為大家服務,而是為了在大學中給自己增添所謂的“成績”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是為了文憑,希望憑借大學文憑獲得更好的工作;有的學生在校過程中廣泛交友,也是為了擴充人脈,為將來作打算[2]。在如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企業對于學生能力和人脈的要求頗高,不是所有企業都對學生在大學中除考試成績之外獲得的成就有所要求,但是對文憑的重視程度依然較高,學生取得的其它各方面的成就也確實能為學生加分。當然,不是所有大學生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的行為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也有一部分學生確實不是為了給自己增添砝碼,而只是純粹享受學習交友的樂趣。同樣的,也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片面追求就業率,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慮,綜合提升學校實力??傮w來說,高等院校中存在的功利性、世俗性思想對大學德育教學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對德育的不重視。
(三)在教學中混淆德育與智育
國家強調,在教育中要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雖然國家一直強調德育的重要性,但是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下,智育即智力教育成為目前教育教學的主線。教師通過教學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的理論知識,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模式一直存在于在智育過程中。在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同樣也采用了這種模式。有些教師認為,德育就是知識的掌握,強調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概念、道德規范等理論知識的灌輸,認為大學生只要掌握了理論知識就實現了德育目標[3]。而事實上,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意味著實現了德育目標,因為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是由成績決定的,不是說一個大學生在德育考試中取得的成績越高,這個人的德行就越好,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明顯將智育和德育混淆在一起,也造成了德育教學的理論化,進而導致德育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嚴重脫節。
三、結語
文中對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困境進行分析,得出三點造成大學生德育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梢钥吹降氖牵髮W生德育教育的現狀確實不容樂觀,德育教育陷入困境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德育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全面發展、人格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高校、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重視德育的作用。
作者:趙華珍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持續創新,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充分借助這些媒體特有的影響力與滲透力,使當代大學生對體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產生順從與認同,通過道德引領使其內化為自身心理結構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首先對微信及其特征進行了分析,然后指出了微信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積極影響和挑戰,最后以微信為場域,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的紓解途徑進行了討論,得出了一些結論,希望借此為德育實踐提供可供參考的信息。
關鍵詞:道德教育;大學生;微信;困境紓解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會公眾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人,都將成為文化建設的關鍵內容[1]。當前,由于多元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加劇,一些人從個人利益出發,超越道德底線,極大的破壞了社會秩序和我們可以構筑的道德體系[2]。加強對社會公眾(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教化,不但能借此凈化社會風氣,還能使之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微信及其特征解析
(一)微信源起與發展
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社交通信工具,它在更為廣闊的信息媒介中極速發送文字、語音和視頻,實現雙人或多人之間的溝通。這種新媒體中具有代表性的即時通訊服務手機社交軟件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規?;褂?,今天,微信的適用人群已經突破了7億,每兩個中國人中有一個在使用微信。在社會交往領域,微信已經部分的取代了原始溝通和其他基于新媒體的溝通,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必備的社交溝通工具。因此,借助這一工具開展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具有明顯的現實可能性與實踐必要性。
(二)微信的特征解析
微信能夠在大學校園里備受關注,它除了具備傳統的手機溝通方式具備的便捷性、即時性和互動性外,還具有以下特征:(1)微信的功能十分強大,能夠突破運營商和操作平臺的限制,組建更為龐大的社交網能夠在客觀上打造一個全民社交圈(理論是完全可能),擴展了信息傳播的場域,信息在橫向和縱向空間中都能夠得到傳遞,使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得到了保障;(2)微信以智能手機為載體,通過軟件和移動信號實現了人際互聯,極大適應了移動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訴求,這對提高信息傳播的準確性、便捷性創造了條件;(3)微信使用門檻較低,用戶能夠通過計算機或者手機客戶端直接下載微信軟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二、微信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積極影響
微信給大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有力契機,為高校的德育工作創建了一個嶄新的、開放的德育平臺。
(一)為高校德育創設了新的輿情引導通道
微信的德育內容能夠激發大學生道德自律的熱情,他們在主動參與、評論和轉載的過程中,不但能擴大高校德育工作的社會覆蓋面,還能為高校德育創設了新的輿情引導通道,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3]。微信借助“強連接”關系實現對特定信息的評論和轉發,更容易引發對德育話題的關注。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借此收集大學生微信輿情,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向進行掌握。能夠更有針對性的組織微信德育的內容,通過與德育相關的熱議話題,讓大學生參與討論。同時,也能收集到一些偏激的思想和言論,這對有針對性的進行科學疏導、確保德育工作收到實效有明顯幫助。
(二)為高校德育創建了嶄新平臺
微信的雙向互動功能十分強大,能夠在信息傳播和人際溝通中發揮明顯優勢[4]。不但能提高大學生把德育理論內化為自身品質和行動實踐的效率,還能進一步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兩者能夠形成更為平等的關系,對促進德育工作者和大學生之間更為緊密的溝通大有裨益。另一注意的事實是,高校中,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大多為年輕人,他們與大學生都屬于思想活躍的人群,都喜歡以微信為媒介進行德育工作,彼此之間的溝通障礙十分有限,與傳統的“道德說服”相比,大學生更愿意接受這種生動活潑的“微信德育”,德育效果也會因此明顯提升。
(三)為高校德育提供了全新的內容
高校中,德育工作者借助微信平臺開展德育工作,解除了空間約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增強德育的時效性。此外,微信由于與移動互聯網相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海量信息都可以通過微信捕捉。都能夠與朋友圈的人共同分享豐富了德育工作的內容[5]。德育工作者能夠上傳、轉發具有教育意義的任何德育內容,也可以通過群發達到更廣泛的德育效果。
三、微信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挑戰
隨著微信的進一步普及和更多功能的全面釋放,對大學生學習和工作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微信的高校德育的主體、客體和介體因此而遭遇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大學生德育主體的挑戰
微信在校園中廣泛,德育主體要接受方面的挑戰:(1)在微信場域中,信息的傳播具有極為分散的特性,“去中心化”和“多中心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德育主體的天然中心地位被不斷稀釋,通過何種方式把大學生吸引到德育主體周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在微信場域中,要求德育主體除了要具備必要的政治理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較強的工作能力與強大的生理心理素質外,還具備一定水平的移動通信技術素質,不但要熟知微信的各項功能,還能熟練的加以應用,能夠與大學生一起成為微信的主要參與者,并借此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確定德育工作的邏輯起點[6]。
(二)對大學生德育客體的挑戰
微信對德育客體提出了較高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微信具有“通訊游戲”的特征,長時間使用能夠使大學生產生工具依賴,甚至成為微信的受害者。導致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對現實世界中事物的理解能力就會降低,(2)微信衍生出大量重復信息甚至垃圾信息。大學生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立體化信息的海洋中,不斷被吸引、被影響,也增加了這一群體對德育信息進行選擇和關注的難度;(3)微信的“自媒體性”使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認知出現了偏差。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感逐漸消失,時間也以破碎化、間斷化的形式存在。大學生的理性思維被潛移默化的消解,對德育的認知逐漸淡化。
[摘要]文章分析了政治與德育博弈背景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四大困境:道德教育與社會現實分離、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離、德性培育與規范教化分離、灌輸教育與學生主體性分離,并針對各個困境分別提出有效破解方法,尋求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德育博弈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反思
一、大學生道德教育釋義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加以維持,并相應地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的存在使得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有了共同遵循的規矩、準則,是人們用來調節人與人關系的簡單原則。人類社會最初的道德是以風俗習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風俗習慣逐漸形成較為系統的道德框架。對于道德是如何產生的,在學術界曾有過爭論。倫理學家、思想家們從自身角度出發,對于道德的產生以及道德所受到的影響作過精彩的論述,概括來講主要有道德天賦論、道德神啟論、道德自然論、道德發展論、道德選擇論等觀點。約翰?馬丁?里奇和約瑟佛?L.戴維提斯在《道德發展的理論》中講到:“道德發展(moral development)是指個體辨別正誤,形成倫理價值體系,學會實際的道德行為的能力的成長”。道德發展理論解釋了個體是怎樣形成道德的,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是以培養良好的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為目的,而進行的行為道德規則教育。
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倫理道德的作用日趨明顯,現階段對大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不僅不能弱化,反而更要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指高校依據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和學生道德發展的內在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系統地對大學生施加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的影響,并通過其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以使其養成高尚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動。大學生道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教育,它以道德這種社會意識形態為內容,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開設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政策課為主體,融合人文選修課和各類思想道德教育資源為一體的大學德育課程。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歷史考查
(一)傳統道德教育的建構
“道”原義為“路”,在道德一詞中就引申為規范、規矩;“德”與“得”相通,但“得”偏重于物質利益的獲得,“德”盡管與“得”同音,卻包含著精神和意識層面獲得的意思。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秉承“合智德、通內外”的教育理念。早在孔子時,就設定了“以德主教、以德統智”的教育模式①。這種模式主張的是有利于學生的德性修養達到自由發展的教育途徑。
傳統的道德教育傳授著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強調傳統規范的維護與遵守,強調道德知識的傳輸與接受。謙和好禮、克己奉公、仁愛孝悌等道德規范成為中華民族長期遵循的美德。這些都對建構具有當代意義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目標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的道德教育延續著儒家倫理道德思想而展開,不僅在內容上反映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在教育模式上也沿襲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道德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要求以受教育者的認知為主,輔之以情感教育,注重道德品質的傳授,崇尚道義。其最大弱點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要求受教育者從道德的約束性和規范性去思考道德問題,缺少道德反思、道德批判和道德創新,更多的是一種被動接受。
(二)當代道德教育中政治與德育的博弈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道德教育實質上就是政治教育,這種政治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德育為政治服務”。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高校德育課程主要開設“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這三門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的最基本課程。1951年,國家將三門課程調整為:“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民主主義論”,著重講授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思想。這一時期,高校德育的一大特色便是突出德育為政治服務,強調一元價值觀導向的絕對性。隨著國內政治氣候的演變,這種傾向更為突出。
1964年,教育部、了《關于改進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規定了高校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教材以及師資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指出高校德育課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列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向他們進行無產階級的階級教育,培養革命的接班人?!啊逼陂g,高校德育曾一度受到沖擊,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71年。高校復課后,德育課以講解包括“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在內的四本馬列著作和著作為主,教學成了政治運動的附屬物,直到結束。197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規定高校的德育理論課程應開設“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四門課程。此后,國家分別于1985年、1995年和2005年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的課程改革和調整。
當前,高校德育課程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課”,課程著眼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較高政治理論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透過我國高校德育產生發展的演變過程,我們不難看出:“德育”和“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改革開放之前的高校德育基本上是貫穿著“德育為政治服務”的理念,突出政治、強調服從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特點。突出政治必然就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強調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接受和服從,要求學生在統一的政治標準條件下的一致性。德育為政治服務的思想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變化而越來越受到挑戰。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政治和德育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三、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
(一)道德教育與社會現實分離
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劇,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迎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的沖突碰撞,西方勢力和意識形態的不斷滲透,使得青年大學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出現價值觀迷惘、道德觀紊亂、信仰危機以及和個人行為失范等問題,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然而,現有道德教育的理論解釋力缺乏,難以回應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帶來的深層次影響,難以全面審視和應對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復雜社會變革的耦合關系,道德教育理論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嚴重不足,從而導致大學生道德實踐的迷茫和困惑。大學生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脫離社會現實,處于“自然界”與“生活世界”的背離狀態。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空洞抽象的道德規范知識,學生體驗不到自然界與生活世界的鮮活生動和豐富多彩。這種割裂了與社會現實聯結的道德教育,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②。
(二)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離
道德教育要從根本上遵循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和規律,將傳授道德知識與提升道德實踐相結合,實現提高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和培養道德行為等過程的完整貫通,不能簡單地將道德教育的這一過程等同于一般意義的智育過程,把生動的道德實踐轉換成固化的規范知識傳授,并且以單向灌輸、顯性課程和大班授課等形式加以實施。然而,當前的道德教育實踐卻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生硬的道德知識灌輸,教育者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性與物性的區別,缺少對人性的關注,使道德學習成了概念學習,“德育”成了“智育”,“育人”成了“育物”。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訓練思維能力,而忽視培育和啟發道德精神與價值理性,學生學到的只是工具性的知識,缺乏道德品性的提升,導致學生普遍“有知識、無文化”“有知識、無道德”;另一方面,學科設置越來越注重專業化,將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原本相融的系統簡單分割,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別執行各自的職能③。
(三)德性培育與規范教化分離
大學生道德教育通常強調規范的教化和約束。這種程式化的固有德育模式,抽離了學生個體性的本質內涵,教育者在德育課堂上所傳授的道德規范和概念顯得空洞抽象和蒼白無力,難以真正滲透受教育者的心靈。一些學生在行動上表現的言行不一、言過其實;或放縱,或盲從(規范);或姑妄聽之、陽奉陰違;或難以正確應對情感糾葛、人際障礙、信仰危機,在錯綜復雜的現實困境面前無所適從。正因為道德教育出現了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人文空場”,將規范的教化與德性的培育過程阻隔,甚至代替了德性的培育,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道德訴求,對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的規律重視不夠,從而使道德教育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樣一來,本應充滿人文關懷、促進大學生德性提升的道德教育,變成了缺乏主體性道德建構意義、枯燥乏味、惹人抵觸的道德說教。
(四)灌輸教育與學生主體性分離
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質上表現為灌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希望學生無條件接受并認同預設的道德價值、道德規范和道德理想④,其工具性色彩突出。反觀當前我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地位明顯,學生往往從屬而被動地接受教育,這是一種封閉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難以對道德價值進行正確判斷和自主選擇,對于教師主導的各類既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學生只能簡單被動地接受。大學生有著豐富的個體差異,其道德修養、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各有不同,因此,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應不盡相同。當前,激發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體性是應然的選擇,就是要教育引導學生根據道德教育的目標要求和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將教育的目標要求轉化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并付諸實踐,培育主體精神,發揚個性品質,追求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唯此,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才能真正實現。長期以來,在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中,我們往往更多地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而忽視了社會對于個體的尊重與滿足。正是這樣一種整個社會對個體與集體的評判觀念,才形成了說教和遵從的道德教育。
摘 要:“90后”大學生是社會熱議的一代新群體。德育環境特混雜、家庭德育欠養成、學校德育亟須更新是這一群體的德育困境??赏ㄟ^因人施教,凝聚力量展現高校大德育魅力;查行施教,釋放家庭生活德育的內在力量;凈境施教,營造良好的網上網下育德環境;順性施教,激發“90后”德育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措施來化解德育困境,提高德育實效。
關鍵詞:“90后”大學生;德育困境;因人施教;查行施教;凈境施教;順性施教
“90后”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國公民。2008年,我國各大高校迎來第一批“90后”大學生。在國內外局勢深刻發展的關鍵期,“90后”備受世人關注。人們時而因他們是“道德缺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啃老一代”而憂心忡忡;時而又因他們是“勇敢的一代”、“有責任有擔當的一代”、“海寶一代”而無限欣慰;他們被貼上了“80后加長版”、“非主流”、“火星文”等標簽。矛盾的稱謂和個性化的標簽折射出濃烈的道德評價色彩?;虬蛸H的道德評價,客觀地說明了“90后”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道德問題。為此,有必要從德育的角度,深入分析“90后”大學生的德育問題,進而提出合理的應對之策,以便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
一、“90后”大學生德育之困
第一,德育環境混雜。當今世界進入了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新時代的“90后”沒有經歷先烈走過的曲折求存之路,沒有經歷祖輩政治風雨,沒有經歷父輩艱難走過的生活磨難。他們面對的是社會相對穩定、言論相對自由、生活相對富裕、網絡相當發達的新時代。網絡為他們打開廣闊的學習生活空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諸如“黃、黑、假”等信息垃圾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的價值觀?!?0后”大學生無可避免地將受到這些負面信息的影響[1]。有的網絡成癮,使得網絡惡搞、網絡炒作、網絡人肉盛行;有的熱衷網絡shopping,瀟灑地享受生活而不去考慮未來;有的過分標新立異,叛逆地發出與時代主題不符的聲音。此外,市場經濟重利輕義之風的泛濫,使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大行其道;貪污腐敗等不良風氣喧囂塵上,加大了對“90后”大學生宣揚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會理想的難度。面對價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模糊的“90后”大學生,魚龍混雜的網上網下德育環境亟待治理。
第二,家庭德育欠養成。目前在校的“90后”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家庭的中心,并備受長輩的呵護和父母的疼愛,有的甚至發展到溺愛的程度。這種溺愛易使他們養成唯我獨尊的“小太陽”性格,加之從小相對狹小的生活空間和同輩交往,使“小太陽”更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校的“太陽”常以自我為中心,容納不下他人。多個“太陽”并存的宿舍極易產生室友矛盾,造成室友關系僵化,嚴重者甚至發生打架斗毆致傷致死等慘?。粙蓱T的生活養成“90后”大學生相對較弱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避免人際關系緊張,出現了“90后”大學生家長“陪讀”的現象。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集體主義、人際和諧、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在“小太陽”們身上無形流失;傳統尊老愛幼、鄰里團結等家庭美德對“小太陽”們影響式微,對嬌慣的“90后”大學生而言,良好的家庭德育欠養成。
第三,高校德育亟須更新。作為整個家庭中心的“90后”大學生,承載著家庭、社會、國家的厚望。1999年高校擴招,包分配政策的瓦解,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業難”成為即將邁入職場、貼著“前衛、叛逆、自我”標簽“90后”畢業生不可回避的現實難題?!昂笆旰?,他的工資可能還不及外出打工的同鄉”。面對壓力,“90后”大學生開始分化:部分家境好的,抱著萬事無所謂的態度,悠閑地過著“啃老”生活;無條件而仍在校深造的“90后”則直面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有的因落差過大,因點滴不如意事件,而輕易走上了不歸路。目前,與“90后”接觸較多的是輔導員。目前,雖然輔導員配給已有了較大改善,但面對瑣事多,且與以叛逆著稱的“90后”大學生,輔導員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成效較為隱形的德育工作之中。加之其他教師的精力主要放在教研一線,使得高校德育無法真正落到實處。高校德育沒能真正解決“90后”大學生的難題,在提高“90后”大學生承壓耐挫能力和生命自強意識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
二、“90后”大學生德育之策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盵2]這表明中央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并為此做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的同時,也啟示我們,德育工作要從實際出發——因人施教,從大學生日常生活出發——查行施教,從大學生生活環境出發——凈境施教,從促進大學生發展出發——順性施教。四方面舉措齊頭并進,可一定程度上破解“90后”大學生的德育之困。
第一,因人施教,凝聚力量展現高校大德育魅力。高校是大學生德育的主陣地。解決“90后”大學生德育之困,首先要凝聚高校力量,貫徹大德育觀念——輔導員專業化育人和教職員工全員育人相結合。如班主任在開學之初,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入校后有針對性地引導“90后”積極規劃職業發展目標,并分步驟指導實施,使他們大學四年行之有的;德育課教師要改善灌輸方式,努力探索新的德育方法,承擔其專業知識育德的責任;輔導員要加大專業化育德力度,如通過班級QQ群等方式,及時與學生平等耐心的交流與溝通等;學工部門要鼓勵“90后”大學生開展自我管理,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引導“90后”關注彼此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逐步堅定各自的理想信念;團委部門引導和支持“90后”大學生社團開展一些精品德育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磨煉其意志與耐挫能力,培育并提高其團隊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使“90后”悅納自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第二,查行施教,釋放家庭生活德育的內在力量。家庭德育承擔著“90后”品德啟蒙與發展的重任。要充分重視家庭生活育德的力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辦家長培訓機構,搭建家長、學校、社會的交流平臺。如幫助家長轉變愛子觀念,嘗試有效的交流方法等。讓家長借助這樣的交流平臺,了解“90后”大學生的言行,愛孩子而不嬌慣孩子,并針對孩子自身的言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如針對自理能力差的“90后”大學生,家長要鼓勵他們獨立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小難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針對內向的“90后”大學生,在假期鼓勵他們外出聚會,多接觸社會,提高其社交能力;針對壓力大的“90后”大學生,家長要主動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針對其自身興趣愛好與發展能力,合理地規劃發展目標。同時,父母要有榜樣意識,做尊老愛幼的表率,以自身言行感化“90后”。如常去照看老人、關心小輩發展,增強“90后”大學生的親情觀;男女平等,夫和妻暢,引導“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偶觀等??傊?,家庭應最大限度地釋放生活德育力量,使“90后”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
第三,凈境施教,營造良好的網上網下育德環境?!叭胫ヌm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古訓告誡我們要重視成長環境。面對當前復雜的德育環境,在不能完全隔離其負面影響的前提下,迫切需要我們治理和凈化“亞健康”環境來優化網上網下育德環境。首先,加大網站建設與管理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網絡監管隊伍,保障“90后”安全獲取信息。其次,凸顯法律的威懾力與強制性,健全法律法規來約束不良行為。加大對貪污腐敗、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的懲處力度,警示后人。最后,提高自我媒介素養,為“90后”營造寬容的輿論環境。如提高自我明辨是非及駕馭媒介的能力,不給“90后”亂貼標簽,不過多指責他們的言行,以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來遏制網上網下不良信息的傳播,以博大的胸懷來引導“90后”正確地認識社會不良現象,提高他們對不良信息的辨認力和抵抗力等??傊?,他律與自律相結合,齊心凈化、維護與優化育德環境,讓“90后”在良好的環境中熏染、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順性施教,激發“90后”德育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啟發我們:“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以需要為核心是自我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3]?!?0后”大學生生長在物質條件充裕的時代,其低層次需要大多得到了滿足。而今,他們追求較高層次的需要,即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實效,就迫切需要我們以其行為及性格特點為突破口,順性施教來滿足其尊重需要,并鼓勵他們追求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如傾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對事物的看法;體悟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的行為表達方式;了解他們的困惑,尊重他們的選擇。在此基礎上,以榜樣的力量吸引他們深入剖析自我,激發他們強烈的自我實現需要。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榜樣選取的多樣性及宣傳的藝術性。如打破官本位、錢本位的偏見,將在各行各業為社會做貢獻的師兄師姐納入榜樣行列,擴大“90后”大學生的就業眼界;選取他們身邊的學習榜樣、工作榜樣,以一批鮮活、真實、可見的榜樣感染他們,激發他們向善、從善的動力;同時,以“90后”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藝術性宣傳,如印制個性獨特的榜樣文化衫、設計包含榜樣創業、榜樣工作的電腦游戲等,以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宣傳方式滲入“90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開闊其眼界,調動其自教自律的潛能,使他們在認識自我中激勵自我、在自我教育中調控自我,在調控自我中完善自我,促進“90后”大學生自覺全面地發展,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世紀接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