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05:0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校園文化發展的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文化價值屬性是大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與歸屬點。從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視點出發,分析了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中的體制文化、制度文化、學制結構及對校園文化建設上存在的認識誤區等幾個問題,提出了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整合,與構筑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 多校區大學 校園文化 文化整合 建設路徑
多校區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由精英式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轉變中的一項重要標志。多校區大學,拓展了高等院校辦學空間,增強了高等院校的市場化教育競爭能力,并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化,區域布局結構的合理改善,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的明顯提高。但是,多校區大學也都面臨著如何整合各校園文化價值、觀念意識、行為范式,構筑新型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課題。只有實現了多校區大學文化價值精神的凝聚,體現立校之本,展現大學價值精神,才能真正實現多校區大學的發展。因此,以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為視點,構建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就成為多校區大學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而現實性課題。
一、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的新變化校園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導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指以校園為基本空間,以師生員工為主要對象,包括精神面貌、價值觀念、道德行為、人際關系、文化氛圍以及建筑格式等為基本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是指學院全體師生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理念和行為規范,具有育人的功能。優良的校園文化,為高等院校樹立起良好社會公益形象提供有力的文化價值精神范式,并在一定基礎上構成市場化高等教育競爭能力或高等教育核心發展動力。與單校區大學相比較,多校區大學的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發生了新變化:第一,由單一校區大學校園,向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校區教育教學組織結構的格局轉變。第二,從一元空間地理位置中的校園文化體系,向二個或多個不同空間地理位置的校園文化體系的轉變。第三,由獨立單一層級體系的校園文化組織,向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各校區校園文化―系、部、院校園文化―專業學科文化等多層次分散性子系統校園文化層級結構的轉變。第四,由同區域同質化均等化校園文化資源的共享性權益,向非區域非同質非均等校園文化資源的差異化權益的轉變。
二、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多校區大學既改變了單校區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的模式,也就必然給校園文化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1.體制文化的問題多校區辦學格局的出現,各校區校園文化體系的確立,從區域地理位置、專業學科體系、學生人員構成、教育文理類別、學制要求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情況,這就從管理體制上,提出了多校區大學管理體制文化的問題。是沿用已有的單校區集權管理體制,還是對各校區實行授權或分權式管理體制,還是二者的混合結合式管理體制。校區個數越多,校區的學科專業屬性越強,管理制度的個性化要求就越高,制度條例相應也就越精細。所以,管理體制就成為校園文化發展的核心關鍵。多校區大學不是各校區的數字相加,而是現代大學組織體系種的新型組織系統,能否建立起適應現代大學組織體系、整合教育資源、提升管理能力、強化高校治理能力,管理體制文化就是核心。十幾年來的我國高校多校區大學的實踐與探索,管理體制的不成熟,直接影響著“一種大學精神”的確立。2.制度文化的缺失管理體制文化的不成熟,直接的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在多校區大學的管理中,每一個校區都必須建立起適合各自學科專業發展特點的管理制度、管理條例、管理文化等。對合并型校區而言,合并前各校區都有著自己的制度文化底蘊,合并后雖然各校區制度文化的建設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其實質是不同的。擴展型校區,由于不同校區的學生構成不同,校園文化的主體、層次、內容和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如果要照顧到各校區的個性化要求,忽視了制度文化的統一性,也就容易產生忽視“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要求,集權式或授權式管理制度,是二種有著本質差異的制度文化體系。3.文化底蘊的斷層新建校區一般都遠離老校區的城郊或異地,缺乏老校區深厚的文化積淀,歷史承繼。雖然新建校區在規劃上比較科學、設計上也能注重人文氛圍的營造,整體環境非常優美,但時間短,缺少蘊含學校精神的歷史性建筑、標志性物體等文化體,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和提煉而成的校訓、校風和校歌,以及師生員工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情感氣質等文化精神范式,在新校區的體現沉淀還需要有個過程,新老校區之間的聯系不便,也導致了校園文化的匱乏,以及與老校區的校園文化的差距性,必然影響校園文化的同質化共享性權益的得或失,影響共同大學精神的培植。4.辦學層次的瓶頸各校區合并前辦學層次不同、治學理念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管理思想不同、價值取向不同,這些差異,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合并后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同時,各校區合并前辦學主體的不同,也帶來各校區大學師生間的相互認同感問題,一般低層次院校容易認同接受并積極融入高層次院校,而高層次院校(特別是學生)存在對低層次院校不認同心理,這對于整體性校園文化建設時,直接影響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認同效益。5.“三重三輕”的誤區一是重繼承、輕創新。一些大學注重對傳統校園文化的簡單繼承,在創新上不積極。二重本部、輕分校。以主校區校園文化為準繩,輕視或忽視其他校區的校園文化的存在。三重校園硬件的建設,輕文化的開發、管理的經營、制度的確立。其結果必然是校區間校園文化的差異化狀況越來越嚴重,影響共同“大學精神”的確立,進而導致各校區文化精神上認同感的大幅差異。
三、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整合及其建設路徑如果沒有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沒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沒有“大學精神”的認同與確立,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范式,也就沒有多校區大學跨越式的發展。1.“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要求,整合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凝聚是立校之本,這既是推進多校區大學的發展出發點,也是多校區大學組織結構體系下追求共同文化價值精神的歸屬點。從一元組織體系向多元子系統組織結構的發展,就要在文化價值精神上由一元向多元校園組織結構中拓展,再由各分散性校園文化向一元文化價值精神體系的凝聚與再集中。集中與分散、分散到再集中,螺旋式上升,促進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的凝聚與升華,實現多校區大學跨越式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對立統一中發展。在多校區大學中,大系統與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聯系。從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多校區大學就是要把整合各子系統之間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平衡各種利益、合理分配、協調關系等,就是要在同校名下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政策制度,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整體與個體的平衡與協調,科學與人文的平衡與協調、學術研究與科技服務的平衡與協調,使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各要素之間得到平衡與協調,從而重新整合資源效益,構筑新型組織結構有機體、獲得更大的組織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組織系統、創新更具發展潛力的體系核心,凝聚新的競爭能力與發展動力。所以,整合校園文化構筑大學精神。第一,確立各校區校園文化多樣性,尋找共同性,交流碰撞中整合并融合校園文化價值精神,大學精神引領大學發展之靈魂。第二,整合校園文化,從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中,整合校園文化價值體系,推進大系統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文化體系的確立。第三,多校區大學組織系統下,整合多校區大學教育教學科研核心能力,服務社會建設事業。這是大學精神物質體系的外化,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大學的文化價值精神體系之中。第四,構筑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體系,培植新文化、創立新價值、創新新精神,以大學精神引領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建設。2.推進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建設路徑第一,以大學精神為目標,制定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戰略規劃體系。以管理體制的確立、管理制度的規劃為契合點,對多校區大學整體校園文化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整合校園文化價值,提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戰略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構筑適應現代大學管理與高等教育發展要求,具有鮮明特征的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第二,構筑“一體多翼”的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充分發揮多校區校園文化的主體性、主動性,豐富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事業,豐富多校區大學文化精神生活,提升大學文化價值精神范式。第三,以校區功能、資源整合為手段,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完善的校園文化設施,是塑造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物質前提、物質載體。第四,以網絡文化為載體、強化信息建設平臺,構筑多校區大學的網絡信息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網絡信息平臺,打造數字化校園文化發展與建設管理模式,實現各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時空共享、增強校園文化權益的普遍性,統一性,增強“大學精神”的認同感,傳承責任感。第五,借助社會力量促進校園文化大發展,展示校園文化的優質性并服務于社會社區文化發展。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不同校區的社會資源,為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繁榮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與保障。傳播新文化、匯聚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推進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共同發展。
【摘 要】校園廣播站是傳遞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廣播作為一種新聞傳播媒體,在校園文化中能夠傳遞很多信息,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收到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受到廣大老師的喜愛和學生的追捧,本文主要圍繞高校廣播站來進行闡述,把發展校園文化作為目的,深入廣播站,分析廣播站的作用和特點,把廣播站和校園文化結合起來。
【關鍵詞】高校廣播站;校園文化;發展;研究
一、廣播站的特點分析
高校宣傳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廣播站的方式以外,還包括了一些諸如校報、網站、電視等方式,但是通過廣播站的方式來的更加的直接和有效。廣播站很早的時候就有了,一直延續下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媒體載體,可以更加方面的傳遞信息給同學和老師,在宣傳工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廣播站的建立從傳統的角度上來看是非常好的,和高校其他媒體相比具有自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一個是很方面收聽,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不受任何地域的限制,只要在校園里就可以,隨時都可以收聽,吃飯、散步、看書都不受影響,是一種主動接受的過程。其次就是制作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和校報比起來要低很多,而且可以自由進行,學生可以自由的接受廣播這一資源。對于學生而言,通過校園廣播獲取資訊更方便、更經濟。此外,校園廣播給聽眾以想象的空間。
二、校園廣播站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園廣播站對學生傳播的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緒,在有限的時間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氛圍,能夠讓學生產生一種對青春的遐想,能夠做到傳播校園文化這點就已經足夠了,為什么說少不了校園廣播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廣播站的宣傳內容上來看,廣播站的責任還是非常大的,要傳遞學校教書育人的內容,也要把黨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是黨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廣播可被視為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采訪、寫稿、編稿、審稿、播音、評價和反饋等環節。高校的校園文化包括了多方面,諸如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學習文化等等方面,通過廣播站把這些內容宣傳到學生的腦海里,對于建立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是非常積極向上的。
其次是從廣播站的宣傳形式上來看,校園廣播能夠和諧校園氣氛,調節校園文化氛圍,這也是為什么要建立廣播站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廣播能夠宣傳校園文化,傳遞正能量,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和文化氛圍,這點通過校園廣播站是可以做到的。其他媒體和社團都有著自己的目的性,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校園廣播就是通過自己的內容來吸引到更多的同學,它宣傳馬克思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愉悅師生的身心,創造校園良好氛圍。
最后從效果上來看,個人感覺通過校園廣播所達到的效果遠比報刊和網站來的好,有更多人能夠通過廣播收聽,受眾面比較廣。校園文化中其他的社團和組織進行的活動雖然比較多,很多也比較有特色,但是由于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具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校園廣播能夠發揮自身特點,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的優勢,給學生和老師提供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受眾精神生活的需要,活躍校園文化生活。且校園廣播節目結合學校的實際,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三、校園廣播站在校園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廣播站在校園文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在學生群體中,在教師群體中也起著積極的作用,畢竟是一種廣播的方式,只要在校園里都可以聽到,所以能夠起到連接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橋梁,也能夠積極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接下來就來說說具體校園廣播站在校園文化中的作用。
(1)輿論導向作用
廣播站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一旦出現輿論問題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在進行校園廣播的時候輿論導向很重要,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能夠樹立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關鍵的時候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通過校園廣播能夠傳遞一種健康的校園環境,能夠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能夠體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一面,充分體現了校園廣播的魅力所在。所以在高校廣播站中一定要加強思想素養的提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立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激勵作用
通過校園廣播能夠起到激勵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廣播內容能夠激勵學生和老師的激情,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通過廣播的積極引導,能夠形成力量鼓舞到學生和老師,可以通過有聲語言為高校各項工作和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
(3)信息傳播作用
廣播是信息傳播的一種形式的體現,在當前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中,僅僅通過報紙和電視已經滿足不了,廣播相對來說是比較快的一個傳播載體,能夠通過音樂、語言、文化等方式傳遞給人們,讓人們通過聽覺潛移默化的去接受信息。校園文化的信息內容非常豐富,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接踵而來,我們應該發揮廣播的優勢,迅速的把這些信息傳遞出來,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掌握到學校的動態,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之中。如果有其他單位的人員來進行參觀的話,校園廣播則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四、總結
通過上面的分析,得知高校廣播站和校園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畢竟廣播站面對的是學生群體,面對的是一個知識群體,那么對廣播內容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具備高質量,融政治、知識、文化藝術于一體才可以。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求有過硬的廣播隊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都有很大的變化,我們應該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觀念,努力把廣播站的作用發揮出來,建設更好的校園文化。同時,校黨委及宣傳部門也應該大力扶持,這樣才能將高校廣播辦成高校精神文明的窗口,辦成廣大師生的“知音”,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摘 要] 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體現出不同的文化氣息和文化色彩,是整個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民族高校在發展特色校園文化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為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論略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走在時代前列,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而民族高校作為中國民族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作為濃縮了的民族大觀園,其教學、研究和學校文化,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其校園文化具有特殊性。文學人類學家認為,人們所習慣的行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深入推動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與人文本,德育為先,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的可能性
民族高校校園文化既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因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交匯融合,形成了特殊的民族高校校園文化。而民族高校發展特色校園文化何以成為可能,是緣于以下三個方面的緣由:
(一)民族高校的民族性有利于發展特色校園文化
民族高校的民族性特征,顧名思義就是民族高校在各方面都表現出民族性。不論是學校建筑風格,還是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民族成分,還是各民族同學所舉辦的民族活動等等,無不展現出民族高校的民族性特征。正是這些特色,民族高校為培養少數民族高素質的人才、研究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對外展示民族政策和交往、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獨特而又重要的作用,為建設特色的物質文化提供有力的素材,加深各民族彼此的了解,促進各民族的大團結。
(二)民族高校的文化多元性有利于發展特色校園文化
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這樣海納百川的一個大舞臺上,充分展示各自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因而在不同民族學生組成學校主題的民族高校里,表現出多種文化并存的狀態。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相對合理性,因而民族高校校園文化的文化多元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西北民族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中維吾爾族和藏族學生占大多數,但是維吾爾族和藏族是兩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民族,維吾爾族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為背景的民族,該民族在食物等方面有所禁忌,性格較為內斂;而藏族則是信仰佛教為背景的民族,性格較為豪放。維吾爾族和藏族學生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互相尊重、相處融洽,充分說明了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可以看出民族高校多元的文化形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有助于提高本民族對其他民族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國家的民族政策,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高校的綜合性有利于發展特色校園文化
在民族高校里,不同民族的學生彼此存在各方面的差異,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這些差異往往會導致行為上的沖突。美國教育人類學家迪西認為,學校是促進一種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規范與社會目標的教育。民族高校的校園文化對不同文化的滲入不斷進行著綜合,使各種不同的沖突得到協調,使各種文化朝著社會主流文化趨同,同時又不失其特性。民族高校所提倡的優良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將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消除因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沖突,有利于增強各民族學生的集體意識,不僅對構建和諧校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構建和諧社會更是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緣由,民族高校發展特色校園文化議題歷來是黨和政府以及高校和社會所關注,并且為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提供可能。
二、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初具規模,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民族高校校園文化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一些方面還很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當前,民族高校發展特色校園文化面臨一系列挑戰
第一,校園制度文化雖較為完善但缺乏人文關懷。校園制度文化是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體系。民族高校建設制度文化,目的是為所有學生和教師在一個規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工作、學習、生活。但是部分民族高校在出臺各項規章制度時,沒有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程度不高,缺乏民族特色,人文性體現不夠。這樣各民族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能被激發和調動,制度規范不能內化為各民族師生員工自覺意識,不能很好的運行和執行,不能很好的起到規范、制約和激勵作用。
第二,校園精神文化內容多樣但挖掘不充分。校園精神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良好的精神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內化為校園文化主體的自我要求,實現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校園精神文化主要表現的內容眾多,如觀念態度、人文素養、校園產品、校園精神等等,但是部分民族院校雖然在建設校園精神文化方面內容很多,但是每個內容所彰顯的內涵并不清晰,并沒有達到校園精神文化的效果,不能完全潛移默化的影響各民族師生們的觀念和行為,育人功能弱化。
(二)民族高校發展特色校園文化存在一些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全球化和市場化大發展、大變革的背景下,民族高校開放程度增加,其負面的文化、社會現象等對民族高校消極影響日益加深,阻礙特色校園文化的發展。第二,民族高校教育對象大多是少數民族,部分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在制定一些規章制度時并沒考慮這些特殊因素,趨于與非民族院校一致,不能體現自身的特色。第三,民族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無論是在政策、經費、管理等方面,還是在人文社會學科建設尤其是政治理論課建設方面,都投入不足,導致高校穩定缺少了文化這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針對民族高校建設特色校園文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使其民族高校能夠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道路。
三、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的實踐取向
發展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是一個很重要亦很迫切的問題,針對以上民族院校在發展特色校園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在給予充分的認識的同時,更要結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和民族高校校園文化的實際需要,通過切實的實踐取向促進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發展。
(一)物質文化方面
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及物質基礎,校園文化發展的初始階段往往直接通過不同的物質層面表現出來。而高校的物質文化主要表現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高校景觀建設和標志性文化建設等方面。民族高校作為區別于非民族高校的院校,物質文化方面具有非民族高校的一般規律,又有區別于它們的特殊性。民族高校發展特色物質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發揮其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調動民族大學生求真向善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滋養民族大學生的精神和心靈,積淀人文精神,從而推動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的構建和和諧發展。
(二)精神文化方面
高校校園精神文化,是高校珍貴的無形資產和第一財富,是校園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其內容主要包括:觀念態度、人文素養、校園產品、校園精神。民族高校發展學校的精神文化:首先要突出民族特性,促進民族大團結;其次著力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氛圍,實現各民族文化的整合,弘揚民族精神;最后要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潛移默化的影響民族大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
(三)制度文化方面
積極倡導和強化民族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的構建,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作為保障,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民族高校作為一個文化教育單位,其管理制度帶有濃厚的文化和民族氣息,這樣民族高校制度文化應運而生。提升民族高校的制度文化的構建,要從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三個方面開展。首先,要依據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結合本校的實際,制定和完善學生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體系。其次,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適時修改,不斷完善。最后,要保持制度的公開性,嚴格執行加強監督。可以說,一所學校制定與執行什么樣的制度,推行什么樣的育人政策和管理策略,即存在著潛在的導向作用,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重要的規范作用。
(四)行為文化方面
民族高校構建特色校園文化過程中,不僅僅要從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方面著手,更要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即所謂的行為文化。民族高校要千方百計的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以達到優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目的,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成長,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各民族深受本民族文化藝術的熏陶,有著自己民族獨特的豐富文化,要多開展各民族相關的活動,曾強其參與的欲望,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促進各民族大學生更好的發展;還有利于消除因民族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沖突。并且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體育是他們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內容,如同一本無形的教科書,借助這種形式,開創校園特色文化氛圍的新形式。西北民族大學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方面進行過許多嘗試:選擇一些內容積極健康和影響范圍較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開展相應的慶祝活動、舉辦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節以及開展針對少數民族的知識競賽等。
總之,發展民族高校特色校園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要將時代的特點和民族特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構建出即有時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校園文化;才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培養出更合格優秀的大學生。
作者簡介:賈偉(1984-),女,漢族,河南漯河人,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校園文化是校園內一切文化現象的總和,在校園內,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在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也無法獨善其身,而是受到了社會各種文化觀念的相互撞擊,表現出了社會化、大眾化、市場化和創新化的特征。在各種文化觀念的沖擊下,高校校園文化出現了新的問題,需要每一所高校提出新的對策,努力營造科學、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富有新時代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
關鍵詞 :校園文化;發展走向;高校
一、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走向。
(一)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社會化。
從傳統意義上講,高校校園文化是純潔的“象牙塔”文化。然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媒體,以其特有的互動性、開放性的特點深受廣大青少年和教師的喜愛。廣大師生可以及其方便地登陸校內外網站,接受各種信息,發表言論,參與活動等。以網絡為平臺的各種交流增多,打破了高校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界限,加快了高校校園文化社會化的進程。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易受社會流行時尚、熱點問題等的波及和影響;另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的輻射作用也不斷擴大。
(二)高等教育的普及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大眾化。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過渡。自然而然,原本屬于社會精英的高校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再加上高校部分知識分子因政府、市場、利益驅動等多種原因在各種媒體上頻頻露面,成為社會所追捧的“教授明星”。而今流行的百家講壇、論語解說等就是高校校園文化大眾化的典型代表。
(三)市場經濟、實用主義思想的沖擊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市場化。
在“知識就是金錢”口號的影響下,在大學畢業生不再是社會精英的背景下,大學生面臨著進入勞動力市場,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的激烈競爭。因此,知識的實用性,個人的能力成為大學生今后找工作的基礎。市場利益的驅動為高校校園文化打上了市場化的烙印。不少學生競賽類活動,比如市場營銷大賽等進一步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市場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高校的校園文化,已經不僅僅是自發沉淀的結果,而是一個自覺建設甚至是市場包裝的過程。
(四)社會對新奇的要求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創新化。
“創新”是現代社會的流行詞語,隨著高校校園文化的社會化發展,創新成為高校校園文化追求的靈魂。校園內部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人成為校園文化的代言人,學校也大力提倡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
二、高校校園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抵制主流教育,叛逆支持非主流文化。
隨著高校校園文化的社會化、大眾化,不少大學生對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流教育產生質疑,使我們長期堅守的主流意識面臨被削弱的危險?,F代傳媒以無所不在的形式沖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在校的大學生們對我們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等報以嘲諷的態度,而對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產生崇洋媚外、民族虛無主義的文化殖民意識,淡化了中華民族的意識和愛國精神,片面追求去道德化和非政治化的娛樂方式和消費方式。
(二)抵制校園集體活動,組織策劃市場性、功利性的活動。
校園集體活動本是學校為鞏固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圍繞新時代主題或者某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如國慶、校慶、紀念五?四)所開展的一系列主題活動。然而,學生對這些學校所組織的主題活動缺乏熱情,而熱衷于組織策劃有商業單位贊助的營銷活動,面向學生的銷售、盈利活動等。學生急于把所學的知識與市場相聯系,與經濟利益相聯系,功利思想嚴重。
(三)抵制傳統的師生關系,片面強調民主平等。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教師的權威、學生對教師的服從。而隨著網絡媒體的普及和現代傳媒的發達,為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社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學生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客觀世界,而對課堂上老師的講課和家庭里家長耳提面命的說教不屑一顧,傳統的“師道尊嚴”被棄之如敝履,傳統的師生關系受到了極大地沖擊。其實,這本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更加平等的象征,教師也應該變教育觀念,以開放的姿態做好傳道、授業、解惑者。但是,不少學生片面強調師生的民主平等,認為教師只是為學生服務的,而完全忽視一個大學生對教師對長者應有的尊重,大有顛覆傳統師生關系的傾向。
(四)抵制學校知識課堂,積極參加各種校外輔導班。
大學生逃課如今已經成為了高校校園的普遍現象,學生更多地憑借自身對課程的興趣或者對某位老師的興趣有選擇性地去聽課。如果學生對本課程不感興趣或者對老師本身有抵觸情緒,就會選擇逃課。但是對校外的各種輔導班,如英語四六級,各種上崗證的培訓班卻較為熱衷,認為這些培訓班更有針對性,可以為自己今后的就業增加砝碼。
三、解決高校校園文化中所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正確處理高校校園文化中主流價值認同與多元化的關系。
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必須防止主流價值觀的削弱,只有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校園文化發展才能具有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增強高校校園文化的包容性,利用好信息網絡化的優勢,減少信息網絡化和高教大眾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高校校園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豐富校園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為培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正確處理學校課堂能夠和校外輔導班的關系,加強校園物質環境和師資建設。
學校課堂與校外輔導班并不是沖突的關系,學校管理者應有意地引導學生利用課外輔導班來充實提高自己,填補學校課堂的空白。同時,要不斷加強校園物質環境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校園硬實力和軟實力對師生的吸引力。校園建筑既有滿足教學、科研、生活需要的使用功能,又有審美方面的要求。校園建筑的總要求是使校園內每一種物化的東西都能體現學校的精神和特色,都能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用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努力使學校的墻壁說話。有了融物質生產與藝術創造于一體的校園建筑,會自然提升教師和學生對學校的熱愛和依戀之情,從而推動校園文化地和諧、健康、積極發展。
(三)正確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
在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跨文化的交流日漸增多,這對于高校師生形成更開放的視野是極為有利的。然而,不少師生卻因此而盲目推崇西方文化,抵制中國的傳統文化,西方文化殖民傾向在高校內蔓延。因此,高校校園文化要正確處理好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關系,努力找到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途徑,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走出一條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國的,屬于中國先進大學的文化發展之路。
(四)正確處理思想政治教育與實用主義思想的關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針對高校校園文化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正確把握實用主義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排除“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娛樂文化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占領學校的思想陣地,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占領課堂、社團、論壇、網絡等,對事關政治方向,重大原則問題,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決不能給錯誤的言論提供傳播的場所。其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不能單一、刻板,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把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同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上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最后,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實用主義思想之間并不是完全沖突的關系,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的擇業觀的教育,更要看好市場辦教育,更好的緩和、解決招生與就業之間的矛盾。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摘 要:本文重點介紹了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在提供校園文化服務方面的職能;強調了該校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廣新疆少數民族校園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少數民族 校園文化
新疆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全區有47個民族(其中13個主體民族),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少數民族獨特的民風民俗、以《古蘭經》為精神要義的社會行為規范和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心理構成了新疆多元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從伊斯蘭教義衍生出的民族文化在與地理環境長期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迥然異于漢民族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這些民族文化對于新疆高校來說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由于不少高校在認識上的片面化與形式化,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得不到充分發掘應用,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用于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推動各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當前應當高度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
1 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相關職能
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作為新疆醫科類大學圖書館,通過幾十年的不懈地努力,目前已建成了館藏實體資源和網絡虛擬資源在內的巨量文獻信息資源,通過對資源進行科學加工,整序和管理維護,其豐富的資源已涵蓋醫學、理工、信息、人文、史哲等多個方面。尤其在少數民族醫藥學及人文、史哲資料方面具有疆內其他高校無可替代的優勢。同時,圖書館通過做好流通閱覽、資源傳送和信息咨詢工作,組織協調全校的文獻信息工作,積極開發文獻信息資源,參與文獻保障體系建設,開展文獻信息服務,積極實行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實現了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事業整體發展。此外,作為圖書館的亮點工程,在全面加強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圖書館查新站因成績突出榮獲教育部資質認證,成為全疆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在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方面有較大優勢??傮w而言,該圖書館具有文化傳播、信息服務及信息素質教育的多重功能。
1.1 文化傳播功能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源動力,在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始終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旗幟作用。文化既表現在對民族社會發展的歷史導向作用上,又表現在對社會內部凝聚、規范和發展前行的驅動作用上。高校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的寶庫和文獻信息的資源中心,是通過文獻資料的流通和傳播來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機構。其通過對各民族文化不斷深入地繼承與創新、借鑒與吸收,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更新和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使各族大學生在接受先進文化熏陶同時,也使各民族文化能夠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1.2 信息服務功能
1.2.1 為學術帶頭人提供特別服務
為科研服務是高校圖書館一項重要功能。新疆醫科大學在五十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在各領域、各專業造詣深較深的民漢專家學者。他們大多為研究生、博士生導師或學術帶頭人,在科學研究及各民族文化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倡導先進,大學圖書館特別重視為其提供相關信息服務。
1.2.2 為學生撰寫論文提供專題服務
圖書館根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需求,為其提供質量與層次較高的信息服務。向其提供相應的信息檢索點,提供最新期刊信息及圖書評述等,建立少數民族醫藥特色數據庫,使他們成為科學研究領域重要的研究群體。
1.2.3 為科研項目提供重點服務
圖書館的學科館員根據教師需求主動向他們提供各類信息。學科館員還可選定有關重要課題作為服務項目,對課題立項到成果鑒定的所有程序進行一站式跟蹤服務,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
1.3 信息素養教育功能
信息素養是指能夠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技術與技能。信息素養教育就是教會學生一種人生道路上不斷突破自己、創造有意義、有成就人生的技能。當前,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已全面承擔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任務。一是因為該圖書館有得天獨厚的信息素養教育的物質基礎。圖書館在傳承傳統圖書館職能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數字化圖書館的設置,使圖書館成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也使圖書館成為各族學生在信息環境中能體驗到多彩的人文環境。二是寬敞、舒適、人文化的學習環境更適宜于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中的能動性學習。三是高校圖書館具有一批業務素質高的專職人員。這些人有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多年的實踐經驗,熟悉本校學科結構,了解本館信息源類型,能同學科教師進行密切配合從事信息素養教育工作。
2 新疆少數民族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
2.1 校園文化的含義
大學校園文化是指以大學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國家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為主導,以大學校園精神為底蘊,由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共同創造形成的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就新疆少數民族校園文化而言,由于新疆高校均為民漢合校,少數民族在高校中占有相當比例,在自治區大力提倡“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思想的指導下,新疆高校校園文化更應體現出民漢文化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消除隔閡,增加互信,并使良好的文化氛圍猶如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學生不斷進行滲透和感染,指導、規范著每位師生,培育和激發著師生“感恩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的群體意識與歸屬感,從而對各族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各族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使各族學生自覺受到熏陶和感染,激發其對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2.2 校園文化是課堂教育的延展
高校校園文化通??煞譃檎n堂教育和課外教育,兩者相輔相成。課外教育是在高校校園中由師生互動共同創造的文化現象,它往往更能給學生以啟發,給學生以榜樣的力量,更能激發學生吸收創新的靈感,如何發揮校園文化這種獨特的功能,引導各族大學生把所學專業、自身民族特色文化及自己的志趣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對各類文化具有正確的選擇力,這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創建一種各民族文化交融、互相學習、互相理解、共同提升的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環境已是時代的迫切需求。從另一個角度說,作為多民族聚集的高校,新疆高校校園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能從側面反映一所高校的包容力和綜合辦學水平。
3 新醫大圖書館在推動少數民族校園文化方面的作用
少數民族文化是每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習俗的積淀,而大學的校園文化則是建校以來若干年的文化傳承的積淀。大學圖書館作為大學的文獻信息中心、信息素養的培養基地,其在推動少數民族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3.1 先進文化的導向作用
新疆醫科大學校園文化是一個開放兼容的系統,各種思想理論、觀念思潮都在這里匯集和碰撞。由于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憑借其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醫學典籍館藏、文獻及具有高度負責任的教師隊伍,憑借無可辯解的史實和現實向學生旗幟鮮明地傳播正確的文化和文明信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思想,使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學習中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不斷修正思想軌跡,促進思想與專業素養的全面發展。此外,圖書館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文獻的研究與推廣力度,大力宣揚研究成果,通過邀請著名專家授課、教師講座、民漢學生就某些研究課題互動交流,全面推動文化研究雙向認同活動。圖書館還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導讀工作。引導各民族學生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校園風氣。并根據學生的閱讀傾向,幫其確定閱讀目標,最大限度地縮小文獻資料與學生閱讀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他們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促使各族學生在健康向上先進的校園文化中鑄造品格、陶冶情操,啟迪思想,開發智力,鍛煉能力,使學生在文化、才智和精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3.2 提高素質的教育作用
一是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涵養。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充分利用學生充沛的精力和求知的欲望,通過知識庫中具有各族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不斷將各學科、各民族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并通過消化轉變成其自身的能力素養、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變成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二是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養。為全面加強各族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重點通過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和實踐,深化了研究生的信息意識,掌握了通過網絡獲取和利用各自專業及相關文獻信息資源和基本方法,熟悉了與本專業相關的常用檢索系統和數據庫使用方法;學會了分析課題、評價檢索結果及如何獲取原始文獻;培養了研究生的自學能力,為終身教育奠定基礎。三是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隨著科技查新平臺的搭建,圖書館針對研究生開展了科技查新工作,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相關能力。在教學中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通過示例教育,使研究生了解科技查新的工作流程,學會查新的方法、步驟及論文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為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奠定了基礎。
3.3 引領現代化的服務作用
新疆醫科大學圖書館倡導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圖書館服務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尤其在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并使之趨于現代化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圖書館通過豐富的館藏向讀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可以幫助各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二是圖書館利用自身的電子資源和網絡資源優勢,用先進文化去引導學生,使其網絡資源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三是圖書館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圖書館通過為師生提供良好的閱覽條件和讀書環境,使學生深知識和人文環境的熏陶,提高了綜合素質,并進一步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