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6:2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析我國礦山地質災害與防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根據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巖土體變形災害、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和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等三大類型,對這些類型及其亞類型進行了論述。并闡述了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議。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國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我國是采礦大國,開采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導致礦山開采環境不斷惡化。近年來,重大地質災害明顯上升。
1 礦業開發與地質災害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對礦物的需求與消耗,這也為礦產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然而由于迅猛發展的中小型礦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礦山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落后,大多無環保措施,加劇破壞礦區環境。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 巖土體變形災害
1)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礦山采空區,若保留礦柱不足,或因礦柱受損而失去支撐能力,就會造成地面塌陷。特別是那些礦體埋藏較淺,產狀較平緩的礦區(如煤礦),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礦體埋藏相對較深的地下開采礦山,如果不能及時回填和崩落采空區,當其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大面積塌陷。此外,在巖溶分布區,還會因礦山排水疏干而導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破壞可耕地資源、建筑物,毀壞道路、水庫,還可直接導致礦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毀,或使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縫灌入坑內,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產。
2)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
3)坑內巖爆 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
4)采礦誘發地震 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5)場庫失穩 場庫失穩主要是由于尾礦壩潰決崩塌繼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礦壩崩壩事故常給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1)礦坑突水涌水 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2)坑內潰沙涌泥 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3)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3 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1)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 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2)地熱 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礦山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及礦山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災點的分布特點劃分不同層次的防治區,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3.1 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1)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
2)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
3)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 。
4)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
5)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
6)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7)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3.2 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
1)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
2)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
3)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3 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
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3.4 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
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通過上述地質環境恢復工作,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礦山的生態功能,達到生態恢復與維護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目的。
4 結束語
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加強監測與信息化管理、防止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而重要的工作。
【摘 要】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我國礦山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潛在災害隱患突出,且煤炭礦山重于非煤礦山,金屬礦山重于非金屬礦山;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礦山規模、開采方式、礦產類型及所處地域息息相關。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加強監測與信息化管理、防止礦山地質災害才能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保障。地質災害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礦山地質災害是廣義地質災害的一種,它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作用和社會影響正日趨嚴重,已不容忽視。我國是采礦大國,只有建立了全面的礦山地質災害的防護,才能減輕井下作業人員的安全。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防治
0.概述
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被逐漸破壞,地質災害時常發生。地質災害其實就是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地質災害的發生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其次是人為建設活動引發的,如興建水利工程、架橋、修路引發的地質災害(滑坡、塌陷等)。
1.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
1.1礦坑突水
也稱坑道突水,是在工程開挖和礦床采掘等過程中,大量水流突然涌入地下洞室和礦山井巷的現象??拥劳凰且环N與工程和采礦活動有關的誘發性地質災害,是工程地質問題。發生坑道突水的直接原因是掘進和采礦過程揭穿或溝通了富水和導水結構,以及暴雨、山洪等暴發水源,使地下水或地表水大量而突然地涌入坑道。影響坑道突水的因素很多,涉及補給水源、富水、含水和導水結構、突水途徑和通道,以及影響突水性質和特征等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并與現代地應力作用和工程作用密切相關。某一坑道是否會發生突水,由該坑道在地下(地表)水補給、徑流和排泄的統一流場中所處部位,以及工程和采礦對圍巖的影響來決定。特別是處于巖溶水處于積極交替狀態,富水性極強時,更導致礦區突水次數和強度增大。究其原因,絕大部分是由于礦層底板隔水層太薄或斷層破碎帶削弱了底板隔水層強度,因而承受不了底板水頭壓力及礦山壓力的結果,有時由于中奧陶統發育巖溶隱落柱,使上覆巖層陷溶,塌陷裂隙把巖溶水引入礦坑造成突水。此地質災害在我國礦山地質災害中最常見之一。
1.2瓦斯爆炸
是由瓦斯和空氣混合后,在一定條件下,遇高溫熱源發生的熱鏈式氧化反應,并伴有高溫及壓力(壓強)上升的現象。是在一定條件下是一定濃度的甲烷和空氣中的氧氣在一定溫度作用下產生的激烈氧化反應。瓦斯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使爆源附近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向外沖擊,造成人員傷亡,破壞巷道和器材設施,揚起大量煤塵并使之參與爆炸,產生更大的破壞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氣體,造成人員中毒死亡。在我國煤礦中,其發生的幾率較大,必須嚴格控制瓦斯濃度和火源才能降低其發生的幾率。
1.3采空區的地面變形
采空區是由人為挖掘或者天然地質運動在地表下面產生的“空洞”,采空區的存在使得礦山的安全生產面臨很大的安全問題,人員與機械設備都可能掉入采空區內部受到傷害。由于地下采空區具有隱伏性強、空間分布特征規律性差、采空區頂板冒落塌陷情況難以預測等特點。如若出現采空區的地面變形,在礦山中容易出現將井下作業人員因礦區塌陷導致的在井底被困。
1.4巖爆
也稱沖擊地壓,它是一種巖體中聚積的彈性變形勢能在一定條件下的突然猛烈釋放,導致巖石爆裂并彈射出來的現象。發生條件:在硬脆巖體高地應力地區,硐室開挖過程中發生巖爆。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圍巖強度適應不了集中的過高應力而突發的失穩破壞。
1.5滑坡
邊坡滑坡是露天礦山最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它也是發生頻度較高、對露天礦山安全影響特別重大的災害,凡是露天開采的礦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地質災害。歌樂山礦從過去和已有的資料來看,開采邊坡和高陡邊坡滑坡規模較小,最后都是以崩塌的形式完成能量釋放尋求邊坡穩定,滑坡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排土場大規模的滑坡變形。
1.6泥石流
露天礦山由于開采范圍大,開采高度深,無植破覆蓋,排土場渣上堆積高,在雨季因邊坡滑坡、崩塌都極易形成泥石流災害,造成對采區內設備沖毀和破壞采區生產系統,也是露天礦山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受雨水沖刷,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下雨時地表積水就裹帶大量泥沙經排水系統流向下大天池池塘,淤堵排水溝渠;同時排土場在持續降雨和大暴雨時,山水匯集對排土場渣仁沖刷形成泥漿混合體,侵蝕排土場附近土地。
2.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
防治瓦斯的措施主要有:加強通風。使瓦斯濃度降低到《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濃度以下,即采掘工作面的進風風流中不超過其百分之 0.5,回風風流不超過百分之一,礦井總回風流中不超過百分之0.75。加強檢查工作。及時檢查各用風地點的通風狀況和瓦斯濃度,查明隱患進行處理,是日常進行瓦斯管理的重要內容。對瓦斯含量大的煤層,進行瓦斯抽放,降低煤層及采空區的瓦斯涌出量。
坑道突水防治措施很多,其原理都是盡可能地保持固有地質體及其水文地質的平衡狀態,強化抗突能力,削弱突水條件。常用的基本上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類針對性設施和手段,包括排水疏干、工程與水源之間保留防水礦柱、修建水閘墻、門、灌注水泥漿、堵塞可能的滲透途徑和通道等。
對于采空區主要是:①建立可行化的系統,對不符合安全或設施不健全的不允許其私自采礦。在我國,小的礦井眾多,有許多并不具有開采煤礦的資質,沒有政府的允許就私自采礦,并對礦區的安全設施較低,內有建立健全的安全系統,并私自采井,對地質災害影響較大。②對開采人員的培訓較低,沒有合理的進行開采。只有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做好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應有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來進行合理的開采,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環境。③建立系統化的防護措施,有計劃的進行開采。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滑坡治理主要是指排土場的滑坡治理。通過改變排土場邊坡形狀,降低排土場分層高度和增加分層個數,清挖和形成安全平臺,放緩排土場最終邊坡角,使其小于渣土自然堆積角,永久性地改變排土場受力的應力狀態。排土場排土工作面形成2%的反坡,防治雨水匯集沖刷排土場邊坡;排土場頂部適當設置截洪溝和排水溝,及時將地表積水通過排水溝排出排土場外;加強對截洪溝、排水溝檢查疏導,確保排水暢通;暴雨過后,及時對排土場進行檢查和積水疏通,防止積水倒灌排土場。降低排土場邊坡滑坡區域分層高度和增加分層個數,放緩排土場最終邊坡角,使其小于渣土自然堆積角,降低排土場的重心高度,根本性的改變排土場受力狀態。
礦區泥石流的治理方法:減少粘土層渣土堆排量,實施采區內部排土場堆排,自果樹排土場終了部分及時綠化植樹種草;消除或減輕水的危害,與排土場治理滑坡治水方法一致;廢石、渣土剝離合理堆放;采區內禁止亂倒亂排廢石和渣土,剝離按照采區統一規劃、指定位置堆排;同時根據剝離開挖中巖土體性質的不同區別對待,堅硬的巖塊排于底部,渣土排于表層。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礦山資源開采規模越來越大,受采礦技術、管理等因素及礦山地質本身的情況的影響,礦山開采過程中存在許多地質災害,對社會環境發展和建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要合理的分析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的治理和預防礦山地質災害。
[關鍵詞]礦山 地質災害 主要類型 措施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開采礦山過程中,常常因為開采技術破壞了礦山的生態平衡,再加上礦山地質本身的自然因素,很容易造成地質災害,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要仔細的分析礦山地質災害主要類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受人為作用和自然地質共同作用,破壞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人類生命安全、破壞生態環境平衡的災害。由于礦山種類比較多,分布廣泛,導致礦山地質災害的影響很大,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1冒頂片幫災害
冒頂片幫災害在礦山地質災害中比較常見,冒頂片幫災害是指由巖層脫落、地層坍塌、采礦等因素造成的礦山垮塌,在礦山地質穩定性比較差的地區,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的垮落,造成冒頂片幫事故。冒頂片幫事故發生之前沒有很明顯的預兆,突發性很高,不容易防范,冒頂片幫是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之一。
1.2井下突水災害
開礦人員在井下違規操作、開采礦山,造成隔離層失穩,引發地下水層、暗河從采空地區中噴發出來,引起地質災害。由于礦坑突水的地理條件比較復雜,有許多破碎帶,很容易降低礦頂的穩定性,增加安全隱患。井下突水的規模比較大、破壞力強、突發性高、發生井下突水后,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生產,危害性極大。
1.3地表坍塌災害
在礦山地下采礦過程中,很容易對地表造成破壞,影響礦山地理平衡,進行地下采礦時,如果礦頂的穩定性差,受到震動后,地表會發生坍塌現象,地下采空區受到影響也容易發生垮塌,造成地質災害。地下采空區垮塌容易引起地表給水,對采空區上方的環境造成影響,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
1.4礦山崩塌、滑坡災害
崩塌、滑坡災害是露天礦山最常見的地質災害,采空區山體滑坡、礦場采坡失穩、礦產尾礦壩坍塌都屬于崩塌、滑坡災害,礦山崩塌、滑坡災害發生頻率高,對礦山安全有嚴重的影響。
1.5深部巖爆災害
深部巖爆是一種與地質作用力有關的地質災害,礦山開采到地下1000m以后,由于承受較高的地應力,巖層很容易發生巖爆現象。深部巖爆是在高負荷開采條件下,受地應力作用,巖石的彈性應變力突然釋放,造成巖石破裂,破裂的巖石很容易造成開采人員傷亡事故,深部巖爆的突發性比較強、危害性大、對礦山影響比較大。
1.6地下水位變化災害
礦山在開采過程中,需要進行疏干排水,大規模的疏干排水很容易引起地下水的變化,降低地下水位,破壞地表水體系,減少地表水蓄水能力,大范圍圍的疏干排水很容易造成巖溶坍塌,影響礦山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
1.7化學污染環境災害
一些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會制造一些廢水、廢渣等廢物,如果不及時的處理這些廢物,長期堆積會對礦山造成嚴重的化學污染,破壞礦山自然環境,礦山化學污染災害很難處理,對礦山地質影響比較大,并且影響的時間比較長。
1.8其他地質災害
礦震、礦山泥石流、礦山水土流失、瓦斯突出、地熱等災害同樣會破壞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礦山地質災害。
2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策略
礦山開采主要在巖土層進行,要采用有效的偵查手段、建立完善的礦山開采地質災害評估體系,加強安全開采的宣傳力度,加大礦山環境的維護力度,做好礦內安全防護措施,禁止違規操作和開采,有效的防止礦山地質災害。
2.1采用有效的偵查手段
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要采取地球化學勘查手段、地球物理勘查手段等先進的偵查技術,嚴格的監視礦內情況及礦山地質情況,對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嚴密的監控,及時的預測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盡可能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2.2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評估體系
礦山開采企業要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評估體系,在礦山開采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客觀、科學的評估礦山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及發生地質災害的程度,確立合理的防范措施,在開采礦產的同時有效的維護礦山地質的環境平衡。
2.3加強宣傳力度
礦山企業要加強采礦安全的宣傳力度,積極的提高采礦人員的安全意識,規范采礦人員的操作方式,提高采礦人員的警惕心理,培訓采礦人員突發災害的應對能力,加強采礦人員生存手段的訓練,通過大力宣傳,讓所有的礦山開采工作人員明白安全生產的重要性,減少人為造成的礦山地質災害。
2.4礦內安全防護措施
要做好礦內的安全防護工作,礦坑、礦井等礦下生產的設計要穩固,對出現地形開裂、變形的地方要做好勘察工作,及時的采取預防措施,加強礦內安全生產監督工作,及時處理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防止污染礦山環境,要加強礦內潛在危險的排查工作,盡量減少礦內的安全隱患,確保采礦人員的生命安全。
3總結
礦山地質災害對礦山的正常開采有重要的危害,要根據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采取有效的手段,防止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為礦山開采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摘要: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巖(土)體變形災害、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和因礦體內部結構引起的災害等三大類型,重點對這些類型及其亞類型進行了分析,并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質災害 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防治措施
引言
我國是礦業開發大國,設備和開采技術相對落后,由于疏于管理導致礦山開采環境不斷惡化。近些年來,重大地質災害明顯上升的趨勢。地質災害在我國華北地區是多發的,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的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的一個分支,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
1. 地質災害與礦業開發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對礦物的需求與消耗,同時為礦產開采企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利益。然而由于迅猛發展的中小型礦山管理不善,加之小型礦山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落后,大多無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措施,對礦區環境破壞加劇。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井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隆起、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 巖土體變形災害
2.1.1 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礦山采空區,若保留礦柱不足,或因礦柱受損而失去支撐能力,就會造成地面塌陷。特別是那些礦體埋藏較淺,產狀較平緩的礦區(如煤礦),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礦體埋藏相對較深的地下開采礦山,如果不能及時回填和崩落采空區,當其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大面積塌陷。此外,在巖溶分布區,還會因礦山排水疏干而導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破壞可耕地資源、建筑物,毀壞道路、水庫,還可直接導致礦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毀,或使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縫灌入坑內,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產。
2.1.2 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
2.1.3 坑內巖爆 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
2.1.4 采礦誘發地震 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2.1.5 場庫失穩 場庫失穩主要是由于尾礦壩潰決崩塌繼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礦壩崩壩事故常給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2.2.1 礦坑突水涌水 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2.2.2 坑內潰沙涌泥 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2.2.3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3 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2.3.1 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 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2.3.2 地熱 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礦山的地質條件和地形特點及礦山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災點的分布特點劃分不同層次的防治區,以便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般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3.1 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3.1.1 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
3.1.2 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
3.1.3 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
3.1.4 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
3.1.5 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
3.1.6 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1.7 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3.2 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 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
3.2.1 科學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
3.2.2 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
3.2.3 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3 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 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3.4 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 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4. 結束語
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減少水土流失,再造礦山的生態功能,達到生態恢復與維護人類與環境和諧的目的。有效 、合理地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礦山環境、加強監測與信息化管理、預防礦山地質災害、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艱巨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