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3:33: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網絡文化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網絡文化產業在我國發展迅猛,不僅成為文化產業的基本的形態,而且可以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因為,探索網絡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意義重大,為此本文對網絡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探索進行了探討,并對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網絡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探索與分析
不同類型的文化產品生產方式及產業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別,與傳統文化產業相比,網絡文化產業有自己獨特的產品生產方式和產業發展模式。此外,區域文化資源的多樣性決定了區域網絡文化產業模式的多樣性,參考和借鑒國際國內已有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有效整合區域內各種各樣優勢資源,研究適合于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筆者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探討了網絡文化的發展模式。
一、在宏觀層面,網絡文化產業應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網絡文化消費日益普及,廣泛的社會需求為網絡文化產業化提供了市場基礎。事實上網絡文化消費與現實文化消費異質同一,在基于網絡環境的文化市場中,也會產生現實的商品交易和資金流動,實現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行為。網絡文化市場中的信息流、資金流、交易流自由流動,構成了獨特的網絡市場環境,有效地減少交易成本、成為網絡文化市場繁榮的有利條件。市場經濟對網絡文化產品生產的具有調節作用,市場化發展雖然降低了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力,但網民所倡導的社會基本價值觀,卻通過產業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政府在對網絡文化產業進行監管的同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以引導。
在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突顯網絡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文化生產的產業屬性,努力尋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用市場機制引導網絡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在中觀運行層面,應培育和完善網絡文化的產業鏈
發達國家的網絡文化產業擁有完整、綿長的產業鏈,從產業的架構上看,網絡文化產業涉及制造、運營和服務三個層面 ,形成自下而上的產業鏈,有上游、中游、下游和周邊產業的區分。上游產業主要是網絡文化(包括軟件)的設計、開發和制造:中、下游是指網絡文化產品的接入、支撐和服務;周邊產業是指以網絡文化產品為核心延伸出來的產業(如網吧等),上述四個方面互動成一個動態的產業生態圈。由于網絡文化的產業鏈很長,涉及面很廣,各地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架構產業鏈,選擇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環節切入網絡文化產業,從資源的開發、加工整合、中介營銷到創造知識產權各個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目前以動漫產業園區為核心產業聚群正在形成,并已吸引大批動漫企業入駐,怎樣構建動漫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及動漫教育培訓、科研、產業孵化、產品展示、信息交流、體驗等中心仍需進一步探索。由于網絡文化產業鏈涉及面較廣,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上、中、下游企業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網絡文化產品開發商、運營商、渠道商等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之間的脫節。因此應采用多種形式加強產業鏈上各企業間的交流與互動,實現信息的有效暢通,從而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三、在微觀操作層面,強調三點
首先,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是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網絡文化產業是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甚至蘊涵較強藝術特色的產業,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在高校開辦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培養文化產業創意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是快出人才的途徑之一。目前,大專院校都設立了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將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此外,各地還可以大力引進國內外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其次,網絡文化產業內容“本土化”運營模式。與國際和國內競爭者相比,我們最了解本地的用戶,最了地方網絡文化市場,因此,特色鮮明的本土化運營模式是增強地方網絡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法寶,應給予高度重視。再次,建立以網民的網絡文化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根據網民的文化需求,通過提供適合于網絡消費者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發展網絡文化產業,如用X-PLUS雜志制作平臺打造品牌網絡雜志定期出版發行。如果網絡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夠像工業產品一樣按特定的規格規?;a,就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更好地滿足網民文化消費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網絡文化產業有較快發展。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的數字顯示,中國出版物版權引進勢頭趨緩,版權貿易逆差已有所縮小,從2003年1:15的輸出與輸入比下降為2004年的1:8.6。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在政府的關懷下,在服務商、網民的精心呵護和創造中,也正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另一方面,雖然中國電影業“盛況空前”,中國國產電影仍然被排除在西方主流市場之外。當務之急是必須盡快增強文化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首先要開發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
為了促使網絡文化產業流金淌銀,快速崛起,不僅需要加速文化業向網絡領域的拓展,而且還要加強網絡文化產品的推陳出新,選擇高效的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引導產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進而提供優質網絡信息服務,增強文化產品的競爭實力。
摘要:中職學生的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學習壓力輕,行為偏差較多,認知力和自控力不強,如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他們極易被迅猛發展的網絡文化所困,從而直接影響其日后成長的質量。因此,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應關注網絡文化,共同努力,創建一個良好的、相對科學完善的網絡社會文化環境。
關鍵詞:網絡文化中職學生影響措施
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使網絡文化迅速形成,作為“第四媒體”的網絡,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不僅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而且也極大地左右著當代中職學生的成長。網絡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使他們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為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網絡給學生帶來了種種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由于網絡上的內容擁有多元化和多樣性,不同的民族觀、價值觀、宗教觀、道德觀強烈的撞擊在一起,加上網絡無序、虛擬、隱蔽的特性和網上不良信息的傳播,導致部分中職學生出現了思想混亂、道德感弱化、責任感下降、網絡成癮等問題。因此,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探索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正視問題,正向引導,對促進中職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
1.改善人際交往關系
網絡文化為中職學生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通過網絡可以實現與眾多素不相識的人廣泛交往,大大地豐富了人際交往的渠道。虛擬世界能夠滿足現實社會中難以實現的愿望,相互之間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平等意識。所以網絡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職學生的性情,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心態變得平和,縮短了心理距離,特別在緩解心理壓力,調節同學之間關系等方面,更顯示出優越性。
2.拓展知識視野和思想空間
網絡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的共享局面,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
觸到全世界各種各樣的信息。鼠標一點就可以獲取自己喜歡的各層次、各專業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極大提高了未成年學生的判斷能力和現代意識,開闊了視野,促進了其思想觀念的更新,為他們全面了解社會開辟了新的窗口。他們可以在網絡上了解到書本上、課堂上所沒有的新知識。網絡文化的全球性與超越時空性,讓中職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人和事。
3.提高了綜合素質
網絡文化大大提高了中職學生的知識占有量,增強了其思維的多樣性、靈活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觸網絡文化,有助于知識的及時補充與更新,可以改變以往接受知識的滯后現象。網絡實現了人類文化的互補。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載體,更為文化和思想交流提供了“陣地”,網絡文化的共享性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他們創新意識和探求新知的濃厚興趣,為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及機遇。
二、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
1.價值觀取向多元化
網絡的多元化,對中職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重大影響。文化的沖突、各種價值觀的沖突,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惑。學生在接受時會感到目不暇接,有時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囫圇吞棗,有時甚至飲鴆止渴,最終導致喪失是非、美丑的判斷標準與判斷能力。較大地影響了學校德育育人的環境,使青少年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面臨很多新的困難。
2.人際交往的親和感下降
網絡提供給我們新的情感溝通方式,而中職學生恰恰容易在這種交往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價值和終極關懷,從而陷入“網”中,產生虛擬的依賴感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一旦出現網絡交往的失敗,往往容易對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產生懷疑、敵意甚至悲觀的態度。因此,長期通過計算機做媒介與人交往,容易導致無視幸福存在、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現象。
3.道德意識呈現弱化趨勢
網絡文化可以使學生以虛擬身份在網上選擇信息,參與活動,發表言論。網上行為空間的自由度大于現實社會的自由度,網絡中暗藏的大量不健康信息和網絡相關法規不健全,管理不夠有力,技術支撐不強,這些情況極易導致少數中職學生道德水準和審美情趣的下降,使道德失范現象嚴重。這些孩子往往認為觀念“越新、越奇、越異”就越好,對談論理想、信念以及社會傳統倫理道德等觀念毫無興趣,甚至認為是“不識時務”。久而久之,這些人的道德品質不但會失去“本”,而且會丟掉“根”。
三、應對網絡文化消極影響的措施
網絡使得青少年與世界聯系更加廣泛,網絡文化對正在成長的中職學生來說,其影響力正處于初期,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教育和引導,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使他們成為網絡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1.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充分認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通過網絡上的非強制性的,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將其滲透在校園文化的各項活動中,達到教育目的。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中學會鑒別,學會選擇。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校園網絡,校園網為學校德育工作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健全校園網,高度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利于中職學生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
2.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提高中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認知能力,減少網絡不道德行為,特別要發展青少年的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隨著網絡文化不斷滲透,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日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及網絡道德知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健全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是現實社會,還是虛擬的網絡社會,都需要法律和道德來規范。
3.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文化
職業學校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優勢來推動素質教育,讓學生明確網絡真實價值所在,培養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在資源共享中獲得自我教育。網絡資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生在豐富的網絡文化面前往往會不知所措、盲目瀏覽,浪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學校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積極尋找各種有利的網絡資源,自覺瀏覽那些文化層次較高的網站,為自身的成長發展服務。
網絡文化對中職學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分析這種影響時,既要有超前意識,更要有現實的態度及科學的方法。網絡文化十全十美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一方面要加強網絡法規建設和網絡倫理教育,提高中職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和網絡行為自律意識,推動網絡文明建設,發展健康向上、科學、大眾的網絡文化;另一方面要切實結合青少年學生的實際,建立信息更多,質量更高的中文信息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要加強校園網的建設,樹立科學網絡文化導向,加強網絡管理,規范學生網絡行為,使學生在"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
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驚人,“網絡化生存”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重要生活方式?;ヂ摼W作為信息載體所具有的影響力,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而影響著政府組織的運行,影響著執政思維與執政方式,這是我們思想文化和新聞傳播領域的一個新陣地。高層領導對網絡輿情非常關注。2008年6月,總書記前往人民網,實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今年2月28日,溫總理在兩會前夕走進新華網直接問政于民。黨和國家領導人用實際行動,給我們適應時代特點、引領網絡文化做出了榜樣。
但是,我們還有些同志對網絡媒體、網絡輿情存在著誤讀和不適應現象。比如:其一,片面理解網絡,缺乏相應工作機制。毋庸諱言,現在還有相當~部分人不會或不屑于使用網絡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網絡存在偏見,不愿意接受來自“虛擬世界”的聲音,認為網絡世界是虛擬世界,網絡民意也是虛擬的,不用理會,因而消極對待,對網絡輿情置若罔聞,反應緩慢。有關方面也沒有建立網絡輿情收集、研判、引導、應對、應用的工作機制。據報道,《人民日報》與人民網聯合推出了“地方政府開通社情民意通道,你們那兒通了嗎”的網絡調查,7天共有7111人次參與調查,96.8%網友認為政府社情民意不順暢,而反饋不及時、遭遇推諉塞責、溝通渠道形同虛設,是網友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一邊是高達近100%的政府網站普及率,一邊是96.8%的網友認為社情民意通道不暢通,這說明包括政府網站在內的社情民意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其二,被網絡輿論牽制,喪失輿論主動權。一方面認為,網民的言論只是片言只語,覺得無所謂。有的充滿猜測、謾罵、荒誕低俗、比較偏激的言論,與其看到和聽到不那么“順眼”、“順耳”的“壞話”、“惡言”,不如不看不聽,“眼不見為凈”。另一方面,不清楚在網上發言的群體不能得到正確引導,可能會誤導社會,我們就會喪失輿論主動權i意識不到,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誰就能掌握輿論導向的主動權。
其三,跟不上業態發展的速度,疲于應付。一方面不了解網絡媒體的“對話”方式和業態發展,對其應用和管理,趕不上網絡媒體的發展變化,常常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過濾失真信息,主動預防。遇到突發事件,一味刪帖,一味封堵信息,降低了新興媒體的影響力,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針對上述問題和傾向,加強網上輿論引導應著重抓好這樣幾項工作:
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加強對重點新聞網站的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傳統新聞媒體人才和技術的優勢,整合網絡資源,實現新聞網站之間、網絡與傳統媒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增強新聞網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動功能,做強主流網站,吸引更多網民。建立政府網上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政府信息的權威性,切實增強重點新聞網站的公信力、影響力。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ヂ摼W產業突飛猛進,但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互聯網管理多頭運行、責任不明,亟需創新,制定適應地區網絡發展與管理的制度。應建立網絡閱評制度,定期對重點網站開展閱評,通過對網站輿論導向、編輯技巧、網頁質量等點評,改進網站報道質量,把握正確輿論導向;逐步實行論壇版主實名制,重點版塊發貼先審后發;健全輿情收集、研判、處置制度,收集研判涉及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網上輿情,并及時處置:落實有害信息處置制度,各部門通力加強信息溝通,規范查處流程,發揮整體效能,及時封堵刪除各類有害信息,凈化網絡環境。
加強行業自律、堅持文明辦網?;ヂ摼W業務經營者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自律,文明辦網?;ヂ摼W協會制定文明上網公約,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開展綠色上網活動,倡導網民文明上網、理性上網。開展文明網站、文明頻道、文明版主等網絡文明創建活動,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陣地。
加強人才引進和隊伍建設。人才和隊伍是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保障。加強網絡輿論引導,需要既懂技術、更懂新聞傳播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網管隊伍中懂技術的多、知新聞的少,不能及時發現問題,無法很好地預防。一方面,應多渠道引進既懂技術又懂新聞傳播的復合型人才,優化現有人員結構;另一方面,應對現有技術人員加強新聞業務知識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增知擴容,提高職業敏感性,打造強有力的網絡輿論引導隊伍。
制定網絡輿論應急預案,實行分級制管理。與各大網絡加強溝通聯系,成立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建立網絡輿論應急預案制度,及時、準確有關信息,澄清事實,解疑釋惑,主動引導網上輿論,維護社會穩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縮小和消除突發網絡輿論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按網絡輿論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可將其分為特別重大(I級)、重大(II級)、較大(III級)和一般(IV級)四級,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一旦遇到突發網絡輿論事件,及時啟用對應級別預案,積極穩妥處置好。事件處置后,轉入正常管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已成為一個有五億網民的網絡大國,互聯網不僅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而且作為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一種新興的文化――網絡文化也隨之而興起,滲透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并強調“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边@不僅為網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而且深刻闡述了網絡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發展網絡文化,提升先進文化的傳播力
網絡文化既是種精神文化又是種物質文化,是建立在現代傳播技術基礎上的新型文化,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時代性和大眾性,在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倳浽谝暡烊嗣窬W時曾提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
網絡傳播具有時效性、海量性和時空壓縮性等特點,在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著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是現代傳播體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代表著現代傳播事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這些優勢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網民中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深入持久地開展網絡文明建設,大興網絡文明之風,在網上大力倡導和諧文化、誠信文化、廉政文化,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抵制網上黃賭毒等不良文化;在網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發揮網絡文化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發展網絡文化,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力
網絡文化是種集文字、聲音、圖像于體的多媒體的文化形態,因其大眾性、參與性、娛樂性而深受廣大網民的歡迎,人們不但能上網讀書、看報、聽音樂、看電視,還能聊天、交友、從事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網絡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文化消費和“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也是網絡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力。
要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傳播,制作適合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精品佳作;要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打造批有影響力的綜合性網站和特色網站,培育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有社會責任感的網絡內容提供商;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既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又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的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增強網絡文化產品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還要鼓勵網絡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的業務,擴大網絡文化的消費市場。
發展網絡文化,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
互聯網是種極具個性化的傳播工具,特別是隨著博客、播客、微博的出現和普及,使網絡文化更具大眾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特征。網絡傳播的交互性使置身于網上的每個網民都可能成為家出版社、一家廣播電臺、一家電視臺,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創造者、傳播者;網絡傳播的虛擬性能大大節省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的成本,消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自由的發揮,使人的潛質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掘。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網絡傳播為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提供了廣闊而現實的空間,我們要加快互聯網的普及,大力縮小地區、城鄉之問的數字鴻溝,讓更多的群眾參與網絡文化的建設;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鼓勵網民創作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要積極發展新的網絡文化樣式,在網上開展各種網民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讓蘊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
發展網絡文化,增強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互聯網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發明之一,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這決定了從網絡文化誕生之日起就與網絡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中,網絡文化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廣告、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并已成為文化產業中最有活力的新軍。
據對北京市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分析,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的收入占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的37.6%,遠遠高于新聞出版的8%和廣告會展的11.7%。不僅如此,網絡文化產業還加快了向傳統文化產業的滲透,促進了傳統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藝演出的技術改造、升級換代和結構調整,推動文化產業從低端向高端的轉移。
從更高的層面看,建立在數字化基礎上的網絡文化產業不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對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我們要把發展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重點扶持批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網絡文化企業,建設批特色鮮明、創新性強的網絡文化產業基地,打造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網絡文化品牌,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產業對文化產業的示范、引領、集聚作用,提高網絡文化產業對文化產業及整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發展網絡文化,提高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
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網絡大國,但不是網絡強國,不僅表現在互聯網的普及率還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也表現在信息輸出輸入流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巨大的落差。這種落差所造成的勢能,為西方特別是美國進行文化擴張和文化滲透提供了條件,他們在輸出信息的同時,也輸出他們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文化,企圖把西方文化滲透進世界各國人民的意識當中。
在網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新形勢下,網絡文化在國際文化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它不僅關系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關系到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發展網絡文化,不僅要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網上思想文化陣地,還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在網上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話,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鑒;要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網絡文化企業,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進入國際文化市場;還要抵制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入侵,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讓網絡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