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4 03:3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議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給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此,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探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途徑。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城市在發展中遇到了種種生態與能源的問題。這大大限制了城市的即時發展和擴展前景。生態經濟的出現為此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與方向。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調整產業結構,完善政策法規,建立生態經濟項目等,必將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同時。走生態經濟之路,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人文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生態經濟 可持續發展 城市環境
我國國民經濟近些年發展迅猛。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也是少有的幾個保持高速增長的國家。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變得更加重要。城市作為人們生活的載體,如何解決它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了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同時,大量的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也給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帶來了方方面面的挑戰。另外,那些正在興起的中小城市。更需要借鑒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總結來提高自身的發展水平。
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從分析城市發展中帶來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人手,以生態經濟學為基礎。討論分析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城市發展的生態環境現狀與原因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還更多地依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這就意味著要大量的消耗能源和資源。同時。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大,也吸引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這也進一步加大能源與資源的消耗量。資源需求的增加和過度開采,直接導致能源危機、資源破壞和生態環境退化,并進一步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啟動離不開各種方式的投入。怎樣的投入、多大的投入才是最經濟的投入,這就需要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來證明。
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還包括大氣、水、土壤的污染問題,地下水資源問題,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人口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生態問題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目前城市的發展,也會成為將來城市發展的一個瓶頸。引起城市環境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源過度利用
這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最大問題,經濟增長的很大部分靠的就是能源的耗費。中國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耗已經嚴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一些擁有相對豐富資源的城市,這一狀況尤為嚴重。眾所周知,能源與資源的消耗不僅僅是單純的能源問題,它涉及更多的是生態環境問題。大量的能源與資源的開采是不是會超出環境的承載范圍。開采過程中會不會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能源與資源在使用后會帶來什么樣的環境污染與破壞,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來污染、破壞。又會制約城市的發展。
(二)人口不斷膨脹
城市吸引了眾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的激增引發了諸如就業、居住、城市交通問題以及其他由于貧富差距過大產生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加劇了地下水位下降、溫室氣體增加、城市污染等生態環境的惡化。
(三)政府的環境政策體系不健全
首先,政府對城市發展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的預見性不強。即對重大問題的政策調控和干預能力不強。處罰和監管力度不夠。其次。在對大眾的環保意識培養上,沒有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及相應的引導。人們過于追逐物質利益。環保意識卻相當淡薄。
二、生態經濟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生態經濟的出現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出現成為可能。并進一步為解決城市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帶來解決的途徑和希望。
(一)生態經濟的內涵與意義
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其中較權威的定義是著名生態經濟學家Robert Costanza給出的:生態經濟學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闡述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也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最緊迫的問題(包括可持續發展、酸雨、全球變暖、物種滅絕、財富分布)。生態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拓展這些交叉領域,將現代經典環境經濟學和受生態學影響的學科都納入其子學科之列,同時也鼓勵用新方法來考慮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
生態經濟融合了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具體形式。包括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的循環經濟。其實質和核心就是生態經濟。王松霈曾提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理論是生態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并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他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三個基本理論范疇: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平衡和生態經濟效益。其中生態經濟系統是載體。生態經濟平衡是動力,生態經濟效益是目的。
(二)與生態經濟相結合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
1、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或取締城市中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部門或行業。加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減小第一產業比重,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促使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2、建立健全的政策環境體系。首先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及時的應對機制,規范整個經濟發展環境并加大監管力度。在法律上規定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范圍與強度。給定城市發展需要遵守的生態與經濟的政策體系。不應只看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不應因噎廢食放棄經濟的發展。而應該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應加大宣傳并全面普及,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觀。
3、加強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大創新研究,更高效地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的短缺能源。能源問題是城市發展的大問題,解決好能源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另外。選擇合適的清潔能源對緩解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城市周圍促進生態農業,城市市區推廣生態社區。在城市周邊,建立綠色農業示范區,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同時可以把剩余勞動力進行轉移,促進小城鎮建設,緩解大城市各方面的壓力。與生態旅游結合,建設生態景點、度假旅游、農產品加工整個產業鏈,帶動城市周邊地區的迅速發展。建成農業旅游“衛星城”。社區的環境就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環境,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優化社區,使處在這個環境中的人們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自覺維護這個環境。這樣的社區逐步擴大就會帶動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進步。
5、與國際城市交流,借鑒成功之處。參考國際大都市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借鑒的同時也要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的特點、資源優勢,充分分析自身的發展之路。
我國所倡導的和諧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之間的友好關系,也是生態經濟從另一個層面上的反映與應用。生態經濟的基礎就是要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針對現在城市遇到的問題,如能源短缺、環境惡化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等。要想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也需要走生態經濟的道路。同時,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選擇適合本國特色的生態經濟之路,以此保持發展速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 隨著對生存和發展問題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可持續發展已被確定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戰略。城市作為社會的實體,能夠反應社會發展的情況,而交通設施建設和交通管理可以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 城市交通 可持續發展 交通規劃
一、引言
所謂可持續發展,即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后代子孫在未來追求自身需要的能力。就城市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環節是自我調節成長和最小化廢棄物。很明顯,在北美和亞洲的許多城市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的汽車化(以私人汽車作為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背道而馳的,因為它增加城市中機動車輛的數量,占用過多道路資源,浪費能源并且造成更多污染,長遠而言必然惡化城市生態環境,降低整體生活質量。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如何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為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實現人和物的移動,而不是車輛的移動。而這樣的戰略目標只有通過政策法規和嚴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各個城市交通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過于集中的投資也帶來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工地太多,影響交通,造成居民心情煩躁,體現了發展上不具有的繼承性和平穩性;二是過于集中的投資,使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能力嚴重不足,搶進度、趕工期,造成工程質量差,隱性問題多,工程的使用壽命短,維修資金急劇增加,影響了新設施的建設和今后的發展。
所以,當務之急是提高我國城市整體管理與文明水平,適應國民經濟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現有城市交通的不可持續性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機動車密度較低,但由機動車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和城市交通堵塞問題比較嚴重。這就說明了我國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存在體制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1.空間資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發展不充分,導致交通結構不合理,道路、停車場等土地和空間資源低效配置。道路與交通管理設施建設滯后于車輛和交通流量的發展,停車場等靜態交通設施嚴重不足。
2.時間資源浪費。交通擁擠已使城市機動車行駛速度急劇下降,并直接導致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下降,客流減少。不合理的交通結構產生巨大的時間成本。
3.環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些大城市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對多項大氣污染指標的貢獻率已達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氣污染來自汽車的廢氣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為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兩側的噪聲污染不斷加劇,全國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線噪聲超標(大于70dB),嚴重影響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動。
4.資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別是個人機動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資源。交通運輸的資源消耗,主要表現為運輸發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運輸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車為最,比如美國53個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車占領,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將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車”。而更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項資源――交通運輸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說,現代強大的交通運輸系統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驅動的。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參與者法制觀念淡薄,交通違章現象十分嚴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高額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交通事故的損失非常高,在發達國家,僅公路運輸交通事故的經濟損失一般達到其GNP的1.5%~2.0%。
三、如何實現交通發展的可持續性
交通需求是一種永遠也無法完全滿足的行為,無限的“供給”是不現實的。在考慮現實需求的基礎上,節制交通需求,進行需求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調整城市規劃和布局。在做整個城市的規劃時,交通問題應該當作重點問題予以考慮。對于布局已大體形成的城市,不可能對現有布局做大的調整??梢詼p少對現有中心商務區的投資,避免新增交通流的產生,同時在城市周邊新建中心商務區,減少向市中心區的出行。在主要的人流集散點之間,優先考慮大運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應明確各分區的功能,明確各主要道路的交通功能。城市交通規劃,應統籌考慮路網、公共交通設施用地、公共交通方式、地面與地下交通等諸多因素,同時應對行人和自行車行駛作出合理安排。路網布局和路面設計應有利于公共交通,發展輕軌交通的城市,可以根據城市規模及現有道路,選擇采用軌道在現有道路面上設置或設計成與汽車共享式軌道設置,在城市主次干道設置公交車專用道,確保公交車運行速度和準點率。采取工程措施,保證公共交通優先權,輕軌交通應單獨設置交通信號,在車輛接近交叉口處自動傳感設置通行信號;特大城市、大城市公共汽車可單獨設置通行信號裝置,在專用道交叉口處設置自動傳感通行信號,同時變更交叉口其它信號燈,減少其在交叉口處的等待時間。在城市交通規劃中,還應考慮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為城市公共交通留有發展空間,同時,應逐步建立健全城市道路設計、施工標準體系,不再以公路標準來設計施工城市道路。
2.優先發展高效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要充分認識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國人多、人均自然資源量少,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城市化必須走集約式發展之路,因此,我國的城市化必然是人口高密大、居住方式集中,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在城市化迅速發展背景下,城市交通問題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由于私家車的迅猛發展,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已遠遠不能與私家車保有量的增長相適應,大中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已越來越嚴重。總理指出: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適應我國城市發展和城市交通發展的正確戰略選擇。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不僅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減少污染、方便居民出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較成功的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的公共運輸網絡由以下4部分組成:
(1)城市捷運系統(Mass Rapid Transit,MRT)。MRT是新加坡公交系統的主干,基本覆蓋全國主要地區,總長86公里,設48站,擁有載客量為1,200人/輛的機車共90輛。MRT承擔了連接主要地區間頻繁交通干線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證了整個交通系統宏觀運行的效率和穩定。
(2)城市輕軌系統(Light Rail Transit, LRT)。LRT是MRT的補充和拓展,主要用于連接捷運站與主要居住區和商業區,從而實現真正的門對門交通。新加坡目前已建成的武吉班讓輕軌系統,全長 7.8公里,共13站,連接武吉班讓和蔡厝港捷運站。整個系統全自動操縱,使用無人駕駛機車,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運行效率。從每個輕軌車站到附近的公寓最大步行距離不超過400米,大大降低了出行者的總體交通時間。
(3)公共汽車系統。公共汽車系統的主要作用是承擔區域內部和相鄰區域間的近距離交通。所有公共汽車均采用自動公交車費卡計費,提高了運行效率,該卡同時也可用于地鐵和輕軌交通。另外,公共汽車中轉站用“電子”公告板提供公交信息服務(如下一班車的到達時間),方便乘客進行線路和交通方式選擇。
(4)出租汽車系統。出租汽車系統用于填補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間的空白,是形成完整的公交系統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加坡共有出租車約18000輛,分屬4家公司所有,私人擁有出租車的數量很有限。大約70%的出租車裝置有全球定位系統,便于統一管理。
3.加強運營管理。安全、方便、快捷、舒適的城市交通系統,不僅是居民出行的需求,也是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保證,這主要依賴于交通管理部門的運行組織。(1)在各公交站臺各線路實時運行時刻,運行時刻要注意各班次和換乘之間的銜接,讓乘客了解各班次時間,做到心中有數,掌握自己出行時間,減少旅途中趕班次的盲目性;(2)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逐步建設公交專用道和公交車輛信號自控裝置,減少公交車在交叉口的等待時間,確保其運行速度;(3)以每條線路為單位,確保車輛運行的準點率,尤其是對每輛公交車而言,應落實責任制,保證自身準點率,避免出現車輛集中到站現象,人為造成運力的不平衡;(4)要加強調度,合理安排運力,保證在時刻表的出發時點,都有公交車輛準時開出站點,尤其要安排好上下班高峰時段的運力,保證乘客乘得上車、準時到得了站,增強公共交通對居民出行的吸引力;(5)要提高車輛運行水平,以此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從車輛行駛平穩程度、報站、車內衛生、車體整潔度等方面入手,讓乘客感到安全、舒適。
4.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城市交通健康發展。公共交通應成為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應采取切實的措施,以改善公交系統的運輸效率。實際上,如果能減少個體交通,則公交系統的運輸效率會大大提高。對私人小轎車的發展,必須把握好“車”與“行”及其“停”三方面條件的協調發展,主要是加強交通需求控制和管理,城市可以根據自身的道路容量制定總量控制或地區控制措施。所以要做好宏觀交通監測分析工作,及時采取調控手段,特別是在市中心地區,限制小汽車通過量。此外,還要疏解大城市中心區人口,調整城市土地使用功能。城市人口密度過密必須疏解,這是改善城市環境、保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由于大城市交通矛盾集中在城市中心區,首先要利用土地級差效應,把市中心區的工廠、倉庫以及不適宜市中心功能的用地,遷到城市外圍地區,適當分散城市的活動,從交通總量上尋找新的平衡。還要加強大城市政府的集中領導,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前提下,由市政府建立有效的城市交通行業管理體系。當前,由于管理分散,體系內部不銜接,急需建立高層次的決策機構――城市交通委員會,統一制定城市交通發展戰略,集中管理和指導城市交通建設,統籌集資、融資和體制改革工作,把現有城市交通管理機構與城市財政、計劃、物價、土地、稅務等部門的職能與職責協調好,保證重大交通決策得以實施。
5.提高全民交通意識。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應是現代人的一個起碼標志。如果每人都能規范自己的交通行為,則交通效率可大大提高??梢詫⒊鞘薪煌ń逃诤系叫W義務教育中,加強對城市各行業職工的交通知識和安全教育,提高全民交通意識,依靠城市的全體市民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
四、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物流發展方向
物流是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一環,物流過程中不僅有物質循環利用、能源轉化,而且有價值的轉移和價值的實現,因此,物流涉及了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而且,現代物流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既產生經濟效益,也產生社會效益,當然,其效益有正也有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如廢氣污染、噪音污染、資源浪費、交通堵塞、廢棄物增加等,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
首先,物流領域的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中國的物流業目前仍然以傳統物流方式為主,而且由于我國企業長期以來受條塊分割及“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束縛,大多自建車隊、倉儲設施,這種企業自辦物流模式投資大,但規模效益低,造成物流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據統計,目前我國商品周轉率只有發達國家的30%,每平方米庫存的商品量只及發達國家的25%,配送差錯率為發達國家的3倍。每年因包裝造成的損失約150億元左右,因裝卸、運輸造成的損失約500億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損失在30億元左右。倉庫過剩量達到40%,公路貨運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組織,空駛率多年來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產業引導和規劃,時下又有許多企業正熱衷于建各類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立體倉庫,這無疑會加大物流資本存量,與發展現代物流、提高整個社會效益的目的背道而馳。
其次,物流活動的諸多環節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危害。這種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流系統正常運行時所產生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這些廢棄物包括物流設備如運輸工具、倉儲器具等在工作過程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噪聲以及物流過程產生的廢棄包裝材料以及物流設備報廢等;二是物流系統在異常情況下產生的物質泄漏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化學危險品的物流活動所產生的物質泄漏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
在我國,最早對物流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是1997年6月9日在北京召開的“97亞太國際物流會議”,與會專家指出:“可持續發展是各行各業在21世紀需要加以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當然,物流業也不例外”。會議認為:在世界經濟全面發展的今天,人們所面對的則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物流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最大的利益原則加以對待,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在此之后,部分學者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指導,再根據現代物流的內涵,提出了“綠色物流”這一概念。
綠色物流是部分學者近幾年提出的一個新課題,目前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定義。以下是國內學者的兩種定義:“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的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
與此同時,隨著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發展,綠色供應鏈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币灿袑W者提出了“生態供應鏈”的概念,認為生態型供應鏈的目標是在滿足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通過對供應鏈進行生態型設計或促進,使整個供應鏈對外界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降至最小。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已認識到發展綠色物流的必要性。
總的來講,雖然在北京亞太國際物流會議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與物流問題,但此后的研究工作進展不大,未能突破上述綠色物流、綠色供應鏈管理等概念。研究成果主要是針對物流系統某些環節的單項技術,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想的指導。一方面研究工作著重于研究物流與環境問題,而忽視了物流與資源消耗,物流與社會發展等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工作大多將資源與環境作為外生變量來加以分析,以尋求一些緩解物流與環境兩者之間矛盾的辦法,并未將資源、環境、物流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慮。
事實上,物流系統是與外界環境密切聯系的復雜的、動態的、開放的大系統,同時它又是聯系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重要橋梁。我國近年來掀起了一股物流熱,但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物流理論與實踐缺乏足夠的重視。目前的物流理論研究側重于建立高效運行的從原材料供應到商品配送的單向物流系統,其核心思想是建立需求拉動的供應鏈系統及企業內部生產物流系統。目前只注重物流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物流對社會系統及環境系統的作用與影響的研究方法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也造成了現代物流循環在理論研究上的阻塞現象。
21世紀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作為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循環物流能使有限的自然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并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它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物流作為新興的物流方式,能夠滿足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符合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要求,開發建設綠色物流將是我國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選擇。
五、結語
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沿著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和系統學方向不斷完善,同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還涉及到自然環境的加速變化、自然環境的社會效應、自然環境的人化痕跡、城際與城鄉之間發展的相對均衡、發展效率與發展質量和發展公平的有機統一等,力圖把當代與后代、區域與全球、空間與時間、結構與功能等有效地統籌起來。在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目標和發展途徑。
【摘 要】本文認為生態城市是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式,通過對生態城市內涵和建設生態城市意義的闡述,結合涪陵城市生態狀況,著重從城市生態學和環境經濟學的視角,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創建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涪陵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以咨政府決策者參考。
【關鍵詞】城市生態化;建設;涪陵區
城市生態化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1984年l2月,中國生態學會在上海舉行“首屆全國城市生態科學研討會”并成立“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專業委員會”。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設生態城市,1988年初開始進行生態城市試點,邁出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步。之后許多城市如廣州、上海、寧波、昆明、成都、貴陽、長沙、揚州、深圳、廈門、銅川、十堰、安吉、長興等也先后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我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全面發力,涪陵作為重慶對外開放的門戶前沿、“1小時經濟圈”東部增長極、“一圈”輻射、帶動“兩翼”的戰略節點,2009年又成功獲得三峽后續規劃試點區、移民生態工業園重點區、森林工程示范區等“先行權”,2010年3月順利通過了重慶市文明城區、山水園林城區檢查驗收,“三創”(創市級文明城區、山水園林城區、衛生城區)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適逢盛時,筆者認為,生態城市作為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式,理應成為當前打造宜居涪陵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課題。
1.生態城市的內涵與理念
“生態城市”是上世紀70年代“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前蘇聯生態學家O.Yanitsy在1984年首次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中國學者黃光宇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并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生態城市”目前學界尚無統一的定義,但可以理解為與生態文明時代相適應的人類社會生活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狹義上講,生態城市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概言之,生態城市應該是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
“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它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結構合理、關系協調等特點。“生態城市”與普通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也不完全等同于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園林城市等,它是基于其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嶄新模式,是一個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因此,在本質上,生態城市建設是在區域水平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平臺和切入點,是城市由傳統的唯經濟增長模式向經濟、社會、自然有機融合的復合發展模式的轉變。生態城市建設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載體,是全民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運動。通過生態城市建設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指數,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建設生態城市的意義
生態城市作為對傳統的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城市化運動的反思、揚棄,體現了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與協調,是人類自覺克服“城市病”、從灰色文明走向綠色文明的偉大創新。建設生態城市,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戰略舉措,具有深遠的意義。
2.1 建設生態城市,是推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沙掷m發展作為21世紀的主旋律,揭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篇章,帶來了人類社會各領域、各層次的深刻變革。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并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理應責無旁貸地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決策。
2.2 建設生態城市,是有效解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矛盾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熱島效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較為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和城市發展難題。
2.3 建設生態城市,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需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區域性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對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地形成資源、要素、人才的“聚寶盆”,處于競爭的有利地位。城市生態化將成為新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
2.4 建設生態城市,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它體現了城市發展理念中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理性的人本主義的轉變。城市屬于生活。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優化的人居生態環境日益成為市民安居樂業的生活需求。
3.涪陵城市生態狀況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網絡結構,也是人類在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殊人工生態系統。城市是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統一。城市生態系統又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方向。做好城市規劃可以更好的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們生活的舒適度,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對城市規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對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措施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也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面對能源日益緊張的現狀,如何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當前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
1概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能源日益緊張的現狀,我們不得不面臨人口以及環境和資源如何與社會經濟相互協調發展的問題。我國人口眾多,許多資源相對短缺,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著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特別是大城市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是目前必須重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人們確定城市發展的規模與方向都是根據在一定時間段內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目標來確定的。怎么樣來更好的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資源來完成城市空間布局的合理以及其他各種建設綜合起來就是城市規劃。一個城市想有合理的城市建設首先就必須對城市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并以它為依據來對城市的發展規模以及方向進行建設。城市的合理發展,首先必須通過科學地預測和規劃,明確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在規劃的指導和調控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城市的發展目標。城市的不斷擴大以及整個系統功能的復雜化對城市規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在城市規劃上下大手筆。我國人口眾多,許多資源相對短缺,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著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由于我國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任務繁重,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與西方國家相比更為突出,在城市規劃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尤為重要。
2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2.1城市規劃缺少公眾參與我國對城市的規劃大部分地區都是政府統一統籌規劃管理,基本上都沒有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在城市規劃方面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是否符合人們生活生產并無從知道,沒有體現出人民的意愿。這就出現了一種不是特別良好的現象: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政府部門過分的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城市規劃的社會綜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城市規劃是多種效益綜合考慮最大利益的規劃,是一種利用人類的理性對城市資源進行再分配的有效活動,是一種在矛盾交織的環境中形成的一種公共性、協商性的機制。城市的規劃過程中缺乏社會公眾參與的機制,主要還是我國現階段實行的城市規劃中缺乏公眾的參與,完善這一條例已經迫切需要。
2.2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中難點城市規劃是為了實現城市合理有序的發展,合理的方案尤為重要,結合城市具體的背景以及城鄉統籌的和諧發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F階段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中的難點主要是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過程中能否將規劃中的目標予以落實以及能否制定出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國在城市規劃的時候積極推進城市化的工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整體發展的核心的情況下,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規劃協調不是特別合理、土地經濟性利用不是特別明顯以及整體的城市規劃沒有進行認真的落實等等。
2.3城市規劃過于盲目城市規劃指標過于提前,規劃中十幾年完成的任務在幾年內就予以完成,過于減少了城市規劃的時間。有些城市建設時序混亂,建設綠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遺棄,城市生活環境質量嚴重下降。部分城市規劃建設不善,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生態遭到破壞。城市和郊區以規劃不協調,體制存在分割現象,建設管理混亂不堪。一些城市規劃建設不善,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生態遭到破壞。而且很多城市出現建筑風格基本相同,廣場、馬路、人工湖以及商辦樓相似,出現裝城現象。
3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措施
3.1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公眾參與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發展趨勢,強調公眾參與有助于使規劃師有意識地接受和協調各方利益尤其是保護一般民眾的利益;同時,公眾參與也有利于增強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當前,城市規劃建設的主導力量仍然是政府和開發商,公眾參與是薄弱環節,從長遠看公眾參與必將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公眾參與應逐步擴大參與的范圍,豐富公眾參與的手段和途徑,完善公眾參與的立法工作,最終實現公眾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面參與。
3.2城市規劃建設生態化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要開展城市的生態建設,努力達到和諧統一人與自然。城市的生態化建設主要是指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即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堅持在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我們城市規劃的目的是建設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社會文明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還要努力將土地的使用以及廢棄物處理達到城市建設的最佳使用狀態,更加合理的使用各方面的資源。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要在充分運用城市基礎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城市的規劃要緊密的圍繞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開展,努力將環境列為規劃的重點內容當中,通過對生態環境的合理規劃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城市發展特色,實現城市生態規劃建設。
3.3城市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城市規劃過程中的基礎建設非常重要,是一個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是協調城市各類設施的紐帶,促使城市適度聚集和日趨社會化,為城市獲取最佳經濟、社會、環境效而且是社會分工和高度社會化的產物。對于城市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可以分為水資源及給排水系統、源系統、郵電系防災系統、環境系統能。在當前基礎設施建設中要想有效改善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并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處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還有很多。
3.4做好建設與保護工作在城市規劃的同時也要注重這方面的保護,有關部門要采取措施積極的處理城市生態建設的保護。發展計劃局負責統籌規劃,宏觀指導;土地、水利、地礦、海洋、林業、農業、旅游等各環境保護部門則負責統一監督管理,具體負責生態監測生態評價、生態監理等工作。
4結語城市未來的發展是合理高效的發展,合理的城市規劃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求快速的發展,要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發展。城市的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要合理的規劃好,盡量避免重復規劃的現象。我相信只要各個部門長期的綜合的考慮與并有效的實施,我國的城市規劃一定會出現良好的發展狀況,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