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3 08:51: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生態工業技術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麗水工業生態化評價
麗水工業制造業產值占比超九成,采礦業企業少、占比小,缺乏代表性,水力發電綠色環保且效益高,本文以2013年數據為基礎,通過對10個指標的分析,得出制造業各維度上的優勢產業,結合產業集聚度,綜合分析得出麗水生態工業發展的著力點和主要方向。
(一)以經濟效率為標準的經濟有效性評價以固定資產凈值、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主營業務成本、各項費用作為投入指標,將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加值、營業利潤作為產出指標,選取增加值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固定資產周轉率4個指標,從生產要素消耗帶來的經濟產出角度評價經濟有效性。1.增加值率。六成規上工業行業增加值率高于全市水平(19.72%),制造業排名前5位的是: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50.9%)、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31.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9.1%)、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28.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25.9%),基本以勞動密集型為主。2.勞動生產率。全市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9.64萬元/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金屬制品、紡織、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六成行業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為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重工業。3.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成本費用率為9.2%,17個行業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21.8%)主要產品為木制玩具、石雕等文化創意產品,附加值明顯高于其他行業,與金屬制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和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分列前五位。4.固定資產周轉率。18個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高于平均水平(5.0%),其中化學纖維制造業只包含兩家開業時間較早的老企業,固定資產凈值低,固定資產周轉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缺乏代表性,予以排除。此外,排位靠前的行業有: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農副食品加工業。從經濟效率角度考慮,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紡織、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造紙及紙制品、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二)以環境效率為標準的環境友好度評價以萬元產值能耗量、萬元產值SO2排放量、萬元產值COD排放量分別測算能源友好度、大氣友好度和水環境友好度,分析得出環境效率優勢行業。1.能源友好度。2013年,麗水規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為0.1296噸(等價值)。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汽車制造、金屬制品業等17個行業低于全市水平。2.大氣友好度。2013年,麗水工業排放SO22.44噸,萬元產值SO2排放量為1.1千克。SO2排放輕重工分化較為明顯,排放較多的行業有:橡膠和塑料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紡織業。而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通用設備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等輕工業則排放明顯較少。3.水環境友好度。2013年,全市工業共排放COD0.98噸,萬元產值COD排放量為0.45Kgs。橡膠和塑料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金屬制品、農副食品加工、造紙和紙制品業合計約占總排放量的6成。單位產值排放量較少的主要行業有: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通用設備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從環境效率角度考慮,以下14個行業具有相對優勢:紡織服裝服飾、紡織、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文教美工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金屬制品、專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三)以創新效率為標準的創新能力評價以科技經費內部支出/主營業務收入作為科技投入、新產品產值率作為科技產出、專利申請數/企業數量作為知識產權測算,從創新效率角度挑選優勢產業。1.科技投入。2013年,麗水規上工業R&D經費支出10.61億元,增長17.0%,萬元產值R&D經費支出59.2元,13個行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裝備制造業5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汽車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業。2.科技產出。近年來,麗水工業不斷加大投入,提升新產品研發力度,2013年規上工業實現新產品產值372.29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20.8%,13個行業超平均水平,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高達57.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新產業產值率近50.0%3.知識產權。2013年,麗水規上工業共申請專利1598件,其中制造業1588件,占99.4%,戶均專利申請數1.34件,12個行業高于平均水平,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3.40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3.35件)和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2.82件)位列前三。從創新效率角度考慮,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文教美工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和醫藥制造業具有相對優勢。(四)綜合評價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三個維度上的優勢行業,本段通過以下匯總分析,得出綜合優勢行業:各行業按照各項指標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即得1分計算,總得分在7分以上的行業有以下12個行業,綜合優勢產業總體可歸納為四類:1.傳統優勢產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金屬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業;2.特色產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業;3.新興產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醫藥制造業;4.其他非代表性行業:紡織服裝服飾業。
二、麗水生態工業發展方向與建議
1.樹立品牌,做大做強做優傳統優勢產業。傳統優勢產業通常規模大,集中度高,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以納愛斯集團為龍頭的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以遂昌元力集團建筑五金為代表的金屬制品業、以閥門和切削工具產業為代表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和以青田意爾康集團為代表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即具有以上特點,2013年,四大行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7.4%。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國內經濟向新常態轉變,麗水工業應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向高端化發展,提升實力和競爭力,發揮支柱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強大動力。
2.打造“名片”,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特色產業是在長期發展中積淀而成的特有的資源、人才、技術、管理、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麗水目前廣為人知的地方“名片”有青田石雕、云和玩具、龍泉青瓷、寶劍。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作為特色行業的代表,包含木制玩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制造,在綜合評價中以9分高居第一,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創新效益均具有絕對優勢。生態工業發展應抓住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立足深厚文化土壤,充分發揮本土工藝美術大師的引領作用,提升產品創意設計與研發,加大品牌培育,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名片”。
3.提質增量,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近年來,麗水裝備制造業發展較快,2013年已有從業人員10.5萬人,占工業從業人員的28.5%,其中規上企業512戶,從業人員6.96萬人,實現增加值119.08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3.9%,對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拘纬闪耸袇^微電機、閥門精加工、高低壓電器;青田閥門鑄造和精加工;縉云機床、工模具、縫制設備、日用五金、照明器具;遂昌建筑五金;龍泉汽車空調配件等特色產業集群。優勢行業中一半屬于裝備制造業。生態工業發展應以裝備制造業提質增量為主抓手,堅持創新驅動,以精密化、專用化、自動化、智能化為方向,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
4.依托科技,助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麗水高新技術產業雖然保持了持續較快的增長,但與全省尤其是發達地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1.51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4.7%,占比分別低于全省和工業進程相近的衢州10.9和16.7個百分點,居全省末位。皮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電氣機械及器材、通用設備制造是我市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支柱產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醫藥、汽車配件制造是近年來的新增長點。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完善園區平臺建設,不斷培育和引進各類人才,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導產業和事關長遠發展的戰略產業加以培育和推進。
5.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推進綠色環保能源產業開發。麗水地處浙西南山區,境內有六大水系,常年降水充沛,水資源較為豐富。2013年,全市水電總裝機容量160.38萬千瓦時(不包含緊水灘、石塘、灘坑電站),水力發電企業803家,合計發電量43.94億千瓦時,其中規上工業企業24家,實現增加值12.32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5%。景寧縣被水利部授予“中國農村小水電之鄉”稱號,小水電已成為麗水的支柱產業之一。此外,縉云括蒼山、大洋山、慶元雙苗尖、云和黃源、遂昌白馬山風電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各地應當因地制宜,從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各個環節,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積極、穩妥、規范、有序地開發綠色資源,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
作者:陳葉青 單位:麗水市統計局
作者:李江利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F代科技教研部
美國學者里夫金所著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指出,技術創造出來的更多的是對人類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納指出,自然環境惡化的根源在于現代技術的失控。美國學者弗?卡普拉在《轉折點》中指出,現有的污染僅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顯表現,許多尚未被人們所認識的作用帶來的危險可能更大,技術正在毀滅我們的生態體系等。這些觀點都是通過對技術引發的生態問題的反思,把批判的觸角伸向了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了對整個社會的全面批判。
技術的生態學批判的本質是與“全球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針對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是以普世價值原則為基礎的,是一種關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時,也正是技術的生態化創新,為生態理論的發展和生態社會的建設開辟了道路,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了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明確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但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執行中必然會面臨經濟發展、技術條件、人類決策行為等因素的制約??沙掷m發展的理論只能從宏觀上指導,還缺少很多微觀層面技術系統的支撐。當人們將發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續發展時,就必然會聯系到人們選擇技術的態度,尤其是對于技術發展方向的選擇。
在傳統的價值觀念中,人們認為,自然界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類可以通過技術的實現來滿足自己的目標要求,“技術不僅可以使我們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還能慷慨地授予我們更加富裕的生活?!?
這些觀念使得人們過分地依賴技術,從而也就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過分提高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關系的破壞。而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正是辯證地看待技術與環境、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它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思想基礎,對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彌補傳統技術理論的生態缺陷,還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系統的協調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技術創新的生態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時,落實生態化技術的載體便成了下一個要面臨的課題。而生態工業園區作為生態工業學的一種具體的實踐形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府所選擇。
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必要性
生態工業園的概念由美國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確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義了這個概念。較為統一的定義是:生態工業園是繼工業園和高新技術園的第三代工業園,是目前工業園的最高級形態,是生態工業的重要實踐形式。它是由自然、工業和社會構成的一個區域性系統,系統成員依據循環經濟理論、產業生態學原理及清潔生產要求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通過成員之間的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來實現園區在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具有橫向耦合性、縱向閉合性、區域整合性和結構柔性等優勢,是區域層面循環經濟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實踐。
其中,第一代的工業園區又稱之為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這類企業技術含量較低,對環境的污染較為嚴重。第二代的高新技術園區主要是以應用高新技術的企業為主。目前我國城市工業園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前兩代。這是由于我國正處在工業轉型發展的初級階段,工業發展仍然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體現高新技術前沿的產業仍為少數。這就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線性的物質流動生產過程為主。這種發展模式伴隨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帶來的自然是環境和資源的不可持續性發展。
然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點。它是以循環的物質流動生產過程為主。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各個生產過程的副產物和廢物都能夠進行充分的循環和交換,能量也有著梯級利用,同時還可以重新整合生產力要素,使園區內的資源達到最優化配置。不僅如此,園區內的企業還可以增強競爭優勢:通過變廢為寶、物質的循環利用等可以增大企業的成本優勢;通過副產品的利用、資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業的交易費用的優勢;同時園區內的企業還可以實現資源集成的共享優勢等。這樣便實現了高產出、低排放、低收入的運行效果。在這種模式下也就極大地減少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壓力,最大化地緩解了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
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正處于初始階段。截至2010年4月,我國已經批準建設的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共有30個,其中只有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園區通過了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三部門組織的現場驗收,被正式批準為我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在這些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過程中,技術問題是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所面臨的最基礎、最核心的問題之一。生態技術是生態工業的載體,脫離了生態技術,生態工業的實現便無從談起。因此,生態技術在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過來,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又會對技術生態化的實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建立二者之間的關系,并深入討論二者之間的關系,對技術生態化的實現和生態工業園區的良性運作都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生態化實現與生態工業園建立的關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技術的“生態化”已經不單單是指生態學層面下的生態化,而是指哲學層面下的一種生態化。這里的生態化從內涵的層面來講,應該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協調、平衡相依、彼此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從外延的角度理解,應該包括由多個元素構成的開放式的動態系統,這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人的生態化,而不單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技術生態化的實現過程應該是一個全面的生態化實現過程,其中應包括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技術生產的生態化以及技術成果的生態化。
技術創新的生態化較之于傳統的技術創新應該是一種體系,是一種新型的創新體系。這樣的“創新”需要建立在企業和經濟社會的一個開放式的動態系統中,在技術創新的每個環節中引入生態的觀念。這個生態的創新應該包括工藝的生態創新、產品的生態創新和資源的生態創新等。它是以生態保護為基礎,在企業和經濟社會的一個開放式的動態系統中,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效益,從而使資源、環境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系統之間盡可能地達到一種良性的循環,以確保企業、經濟乃至于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正是在企業和社會的開放式的動態系統中,要求在基礎設施、資源等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園區內自然、企業和社會的區域循環經濟。同時,生態工業園區內較為完善的生態技術服務體系可以為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態工業園區內倡導的綠色意識以及生態工業園區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帶動功能、產業集群等特點都為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工業園區是技術創新生態化實現的一個必然要求。
技術生產的生態化不僅包含技術層面的生態化,還應該包含管理層面的生態化。技術層面的生態化指的是在技術生產的過程中使用生態技術,實現環境污染和資源破環的最小化以及綜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層面的生態化指的是建立一種生態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它的本質是將生態學的思想貫徹進入企業管理的過程中。管理層面的生態化不僅包括合理調整生態生產關系和經濟生產關系、組織生態生產力和經濟生產力,還包括使用生態的組織方式,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資源,從而使生態經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協調。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協調同樣需要在開放式的動態系統中實現。系統、效率、相互協調等顯然是描述生態工業園區的關鍵詞。
生態工業園區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態管理體制:在園區的層面要求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在企業層面要求其自身實現生態管理;在產品層面要求其開發的產品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從而使園區內的生產力要素實現有機的組合,使園區內生產關系和生產組織形式實現新的突破,進而達到生態經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協調。因此,生態工業園區也是技術生產生態化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
技術成果的生態化指的是技術生產的產品對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生態技術的使用可以降低其產品對自然、經濟和社會的破環。然而,技術的異化是生態技術發展過程中同樣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可以盡可能地降低技術的異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以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和廢物為例,生態工業園區可以實現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各種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從而實現物質和能量的階梯使用,達到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如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它由六部分組成:甘蔗田、制糖廠、酒精廠、造紙廠、污水處理廠、肥料廠。其中包括甘蔗田制糖廠(甘蔗渣)造紙廠的生產鏈,制糖廠(糖蜜)酒精廠(廢酒精)肥料廠,造紙廠污水處理廠(沉泥)肥料廠,肥料廠甘蔗田這四條生態鏈。它們之間相互耦合,又整體閉合,從而實現了生產過程中副產品和廢物的充分利用以及物質和能量的階梯使用,盡可能地實現了技術成果的生態化。因此,生態工業園區是技術成果生態化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不論是技術創新、技術生產還是技術成果,都只有在一個開放式的動態系統中,才能夠達到一種相互協調、平衡相依、彼此促進、共同發展的生態化狀態。而生態工業園區便成為這種生態化實現的重要途徑。然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又對生態技術的需求尤為凸顯。我國生態技術的發展還僅僅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許多生態技術都還十分落后。這些都成為制約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關鍵因素。積極地推進技術創新的生態化,對于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創新生態技術,加強與之相關的研究和應用。因此,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是實現技術生態化的重要途徑,而技術生態化的實現是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重要保障。
一、棲霞市生態工業經濟發展新特點
1、生態工業經濟已成為棲霞市經濟發展主方向。到2014年底,生態工業經濟已初步形成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汽車及船舶零部件產業等四大產業集群。據調查,2014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生態工業企業共計30戶,已投產、尚未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企業12戶。
2、“一體兩翼”生態工業發展布局已初步形成。按照突破“一體兩翼”的發展思路,園區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逐步完善,承接煙臺市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為生態工業經濟發展培育了良好的發展載體。“南北兩翼”抓住潮水機場、八角港口和煙青城際鐵路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在促進工業經濟崛起、引領高端產業發展等方面承擔了更大的份額。北翼的經濟開發區已培育成高端產業發展的龍頭,松山街道、臧家莊鎮與開發區一體發展,加快對接融合步伐,拉開了生態工業經濟大發展的框架。南翼的桃村鎮借助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品牌優勢和煙青城際鐵路開工建設的機遇,加大基礎設施配套改善力度,著力打造煙臺市衛星城和棲霞南翼經濟中心。
3、汽車和船舶零部件產業呈現規?;l展。2014年規模以上汽車和船舶零部件企業有13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056.4萬元,利稅6040.1萬元,利潤3844.5萬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26%、4.04%、3.24%。
4、新能源產業迅速崛起,全市能源結構發生根本變化。2014年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3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70.2萬元,利稅1661.3萬元,利潤927.5萬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0.36%、1.1%、0.78%。新能源產業發電量(含中節能生物質熱電,不含余熱發電)達到30114萬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5.8%,相當于節約標煤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6萬噸。其中風電發電量22930萬千瓦時,生物質發電7184萬千瓦時。到“十二五”末,棲霞市包括風電和生物質熱電的新能源發電量將達到15億千瓦時,加上余熱發電,總發電量將達到17億千瓦時以上,折標煤約50萬噸,將有望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以上,全市能耗結構將出現明顯變化。
5、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強勢。2014年,節能環保及新型建材企業9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9489萬元,利稅28697.8萬元,利潤15344.2萬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0.06%、19.23%、12.92%。其中:新型建材企業6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684.5萬元,利稅22197.9萬元,利潤11543萬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91%、14.88%、9.72%。
6、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效果顯著。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產業化取得成效。一是利用農作物秸稈發電供熱。二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替代木材。三是利用枝條生產食用菌等。通過這些方式,年可利用農作物秸稈30多萬噸,節約標煤10萬噸,節約替代木材10萬立方米,創造經濟價值近4億元。水泥企業余熱發電項目可節省30%左右用電量,降低了成本,節約了資源,是典型的“小循環型”生態工業項目。目前五戶水泥生產企業均已進行余熱發電項目改造,年發電量達到2.4億千瓦時,折標煤7.3萬噸。包括旋窯水泥利用粉煤灰等各類工業固體廢物,三菱水泥協同處理城市污泥,新型墻體材料產業利用各類工業固體廢物,中節能生物質熱電、萬華生態板綜合利用各類生物資源等在內的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實施,完善了水泥和生物質資源產業鏈。
二、生態工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態工業經濟總量偏低,質量不高,科研能力較弱。2014年,棲霞市230戶規模以上企業中,生態工業僅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11%,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僅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16.43%?,F有生態工業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研發能力較弱,42戶企業中僅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大部分企業處于產業鏈的初加工階段。2、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水平較低。工業園區是發展工業的主戰場和主陣地,目前棲霞市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離生態工業園區要求仍有一定距離,主要表現在:(1)產業規劃不盡合理。生態工業園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產業鏈的互補,但棲霞市工業園區招商過程中對產業鏈接重視不夠,除了新型建材產業以外,各相關企業間能源、資源的鏈接關系比較松散。資源的加工是同向的,企業間幾乎沒有物質流,絕大部分企業的原材料從外地采購,產品又銷往外地,標準的“兩頭在外”。(2)公共平臺建設滯后。生態工業園建設的目的就是使一個企業的副產品或廢物(包括能量)用作另一個工廠原料,達到梯次利用和層級利用,實現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由于園區相關設施建設滯后,導致物質和能源在企業間不能有效流動,無法實現生態工業園建設目的。3、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力度不夠。棲霞市的傳統產業包括機械、化工、黃金、食品、紡織等行業,工藝相對落后、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盡管近幾年不斷進行技術改造,仍處于中低端運行,企業應付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低。
三、構建棲霞生態工業發展模式
為了更好的推動棲霞市生態工業發展,結合棲霞市生態工業現狀和趨勢,建議:
(一)著力抓好生態工業經濟發展模式落實1、生態工業是以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清潔生產和廢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工業發展模式,高效、循環和層級利用是其三大突出特點。為確保生態工業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準確到位,全市上下要大力宣傳生態工業發展模式,理解生態工業的內涵和實質,以便明確工作方向,指導全市生態工業快速健康發展。2、建立生態工業考核評價體系。在全市機關崗位責任制考核體系中設立生態工業考核指標,給予相應分值。設立生態工業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積極采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進行節能改造的企業給予獎勵,鼓勵企業進行節能技術改造,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同時嚴格行政執法,加大對企業違犯節能法律、法規的處罰力度,引導企業不斷改進生產經營方式,向生態企業轉型。
(二)打造生態工業發展載體1、加快三區融合,打造20公里生態工業經濟長廊。加快開發區、臧家莊和松山對接融合步伐,推進三區一體發展,按照生態工業園區的標準和要求,搞好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和水平,加快融入煙臺藍色經濟區,培育高端產業發展龍頭和生態工業經濟隆起帶。經濟開發區作為棲霞市經濟發展龍頭鎮,要大力做好循環化改造,把循環化改造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有效形式,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2、把棲霞市桃村鎮的臺灣農民創業園打造成生態創業園區。以桃村為主體,實行鎮園一體、統籌發展,圍繞汽車零部件、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產業,積極承接周邊城市產業轉移,抓好臺資項目引進建設,打造棲霞生態工業南翼中心。三是其他鎮街應結合當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工業。
(三)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1、完善新型建材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大節能技改力度。加大建材產業補鏈項目建設力度,延長水泥產業鏈。瑞祥干混砂漿、新建華管樁、寶業建材、白洋河水泥攪拌站等一批水泥產業鏈補鏈項目陸續建設投達產,增加了棲霞市水泥產品的當地消耗量,避免了高能耗的熟料外銷,降低了水泥行業單位能耗水平。(1)加快產業鏈上已有關聯項目建設,完善建材產業鏈條,降低水泥行業單位能耗。幫助山水水泥骨料廠200萬噸石子、興昊水泥余熱發電、三菱水泥熟料生產線節能環保技術改造項目等項目盡快建成投產,盡早發揮節能效益。(2)加快推進富氧助燃等節能新技術推廣應用。棲霞市旋窯水泥企業年能耗總量約100萬噸標煤,若全部采用富氧助燃技術,年可節約標煤8萬噸以上。該裝置已在河南天瑞集團汝州水泥有限公司日產5000噸生產線、成都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日產12000噸生產線等旋窯生產線上成功運行,產品質量有所提高,綜合節能率達到8%以上。目前三菱水泥正在探討方案可行性,如果可行,可相繼協調其它四戶水泥企業開展調研,盡早實施。(3)鼓勵水泥產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工信部、山東省經信委先后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做好水泥磨機置換改造優化產能布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據水泥行業現狀,做好磨機改造工作,整合磨機產能,推進兼并重組,棲霞市的置換改造實施方案正在編制中,以進一步推動水泥行業改造升級。2、加快農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產業鏈建設。(1)建立農作物秸稈回收體系。一方面大量秸稈被遺棄,焚燒,而企業又面臨原材料收集困難,外購運輸距離遠,導致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建議當地政府引導收購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回收利用渠道,公安、交通、林業等部門在加強管理的同時給予支持。(2)加快萬華生態板產業鏈延伸。一是要加快萬華生態板生產工藝研究,提高工藝穩定率和成品率,降低成本,擴大生產。二是發揮萬華棲霞公司的龍頭作用,加大招商力度,建設萬華生態家裝產業園,引進表面裝飾、家具加工等生產企業,實現規?;洜I,健全產業鏈。(3)加快臧家莊新型復合模壓托盤等項目建設,使秸稈綜合利用成為棲霞市一個新興的循環經濟產業。3、打造完整的風電產業鏈。按照《棲霞市風電及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劃》有序推進風電場建設,推動唐山硼風電、莊子風電等風電場的旅游資源開發。打造桃村風電裝備產業基地,以安得利斯公司為依托,鼓勵其與大型風電整機生產企業合作,大幅提升生產規模、產品等級和技術創新能力。打造風電人才培訓基地。煙臺風能電力學校是全國唯一一所全日制風能電力學校,面向全國培養風電開發、風電設備制造、風電配套產品與技術研發等多領域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四)加快淘汰落后,促進傳統產業優化轉型升級一是加快淘汰落后。鼓勵企業加大“能效對標”力度,對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淘汰落后目錄,利用先進技術對現有裝備進行節能技術改造,提高企業裝備水平,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按照國家節能惠民有關規定,采購國家財政補貼的高效機電設備。二是積極推進企業退城進園,抓好企業技術改造。充分發揮老企業嫁接改造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堅持不懈地推進企業技改擴能,實現快速膨脹、滾動發展。棲霞市現處于爬坡趕超的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新常態經濟發展形式下,以科技創新和開放開發為動力,以工業園區和項目建設為載體,著力構建循環工業產業鏈,推進循環發展和清潔生產,努力推進工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走出一條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生態工業化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全市工業轉型跨越發展。
作者:史曉婧 單位: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棲霞市分校
1.切實加大工業節能減排力度。
工業是我區耗能大戶、排放大戶。我區工業能耗由2001年的2172.44萬噸標準煤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11502萬噸標準煤,占全區總能耗的比重由48.78%猛增到2010年的60.91%。能耗與排放緊密相連,能耗決定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大部分是在煤炭等能源燃燒過程中排放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就是生產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高能耗必然伴隨高排放,減排必先節能。抓住工業用電量、用水量就抓住了工業節能減排的“牛鼻子”。工業是內蒙古能源消耗的重點領域,因而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我區發展生態工業,必須切實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把萬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下來。我區工業能耗、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與我區經濟發展階段有關,與產業層次處于低端有關,與工業結構比較單一有關,與工業發展方式粗放有關,更與推進節能減排的體制機制有關,特別是與沒有把工業節能減排指標分解落實到工業企業直接有關。把工業節能減排指標科學分解落實到每戶工業企業,實行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可以倒逼企業采用節能減排技術,實施技術改造,主動節約能源資源、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使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外部不經濟向內部經濟性與外部經濟性相統一轉變。建立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倒逼機制,在整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可以形成企業自覺增加研發投入、自主創新步伐加快;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的積極效應。
2.切實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就是要把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這就要求圍繞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發展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配套企業,根據該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引進一些可以消化這些廢棄物的企業入園,同時通過對龍頭企業產生的剩余能量進行利用,實現物質和能量的階梯利用[3]。生態工業園區是圍繞骨干企業發展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配套企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載體。因地制宜規劃、設計和發展生態工業園區,有利于形成產業集群,產生產業集聚效應,提高產業組織程度與產業規模競爭力。
3.推進生態工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和重點工程。
一方面需要制定支持企業積極主動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對增加研發投入、研究開發節能減排技術或采用節能減排技術,在節約能源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上取得突出成效的企業給予財政補助。一方面需要制定支持一般工業園區向生態工業園區升級的政策。生態工業園區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著力于園區生態鏈和生態網建設,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從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
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生態工業園區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資源最優化配置。與此同時,實行工業節能減排指標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要求分解落實到企業的制度。企業是耗能、污染物排放和固體廢物廢棄的主體,也是節能減排、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主體。只有把節能減排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指標分解到每戶企業,才能確保完成節能減排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的目標。發展生態工業,推進生態工業園是內蒙古自治區節能減排、改善民生的重要環節;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使社會走上可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的關鍵所在。
作者:劉倩雯 白潔冰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