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10:2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建筑底部空間的環境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實體和空間是高層建筑設計的兩個最基本要素,但更重要的空間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特別是高層建筑底部的空間與環境設計。因此,本文就對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做一些探究。
【關鍵字】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
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對于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來說非常重要,雖然人們日常都生活在高層建筑中,但對于其底部的空間與環境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實際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高層建筑的密集、其內部人員的不斷聚集、交通工具的迅速發展,使得城市中街道意趣不斷喪失,車輛逐漸增多占據大量街道或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綠化面積也不斷減小,最終引起了高層建筑的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直接導致人在高層建筑中的生活質量下降。這使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與城市空間的環境設計產生矛盾。因此,人們須對底部空間環境設計加以關注,以期使高層建筑的底層空間成為自身和城市空間的過渡和滲透,提高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利用率和舒適度。
一、高層建筑空間環境設計理念綜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人們更加關注綠色生態的人居環境,城市建設和規劃亦是如此。以綠色生態的觀點進行建筑施工、環境建設已成為了當下建筑規劃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眾所周知,高層建筑的設計施工會對環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高層建筑的施工設計不應僅停留在完善自身建筑的層次上,而是應該綜合利用城市的開敞空間、景觀景象、歷史文脈等城市生態元素。高層建筑作為城市的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整個設計過程應該圍繞著環境設計而展開。同時,它的開敞空間、街道空間、交通空間、立面造型等都應是建筑設計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層建筑的設計要以整體環境為立足點,同時兼顧城市環境條件、限制條件和可利用的資源,不斷地完善自身系統,使得高層建筑的內、外空間組成有機架構組織,將高層建筑的內、外空間不斷地組建成一個完整的空間環境體系。
二、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與設計的指導性原則
上面已講到高層建筑在建設施工時,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性,而高層建筑底部空間和環境作為高層建筑空間環境設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直接與公共空間、街道空間、車輛以及其他城市元素接觸,所以我們對于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應該予以更加嚴格的要求。下面將介紹一些關于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的指導原則。
1.整體性。整體性指的是建筑空間與城市中的一些其他的城市因素(如生態、交通、文化、公共空間等)的組合。整體性是系統設計的主要強調內容。在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過程中,應遵循整體性的原則,突破高層建筑空間自身存在的封閉問題,積極的將生態、文化、交通、生活等其他的城市因素引入環境系統中。通過將城市的街道引入高層建筑底部、將高層建筑立面的設計與周邊環境相適應、與城市文脈相適應等手法,實現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的多層次建設,最終實現建筑空間與城市的融合、滲透。
2.開放性。開放性指的是將建筑的底部空間進行開放性建設,提供給公眾使用,實現建筑空間底部的“公共化”。建筑空間底部的開放性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對于形式多樣、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生活空間的需求,同時,積極地將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因素融合,緩解了我國城市建筑、城市空間的擁擠狀態,不斷地促進連續、寬松的城市空間的形成。
3.步行性。我們都知道步行可以減少車輛對能源的損耗,減少環境污染。所以高層建筑底部的公共空間設計應該把步行這個健康綠色的因素添加進去,將機動車輛道路避開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通過集約化的交通手段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步行空間系統。同時,在這個空間系統內根據確定的環境添加適當的娛樂設施、商業、綠化等,進一步擴大人的休閑服務空間,以此來舒緩高層建筑中人的情緒和生活,使高層建筑的底層空間成為自身和城市空間的過渡和滲透。從城市設計角度,對減少城市的擁擠度和嘈雜度也有很大幫助。以期將高層建筑打造成能產生情感歸屬、情感認同的建筑。
4.文化性。高層建筑作為現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插件,它的規劃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和環境設計中的文化體現,或者說文脈傳承不僅僅體現在了高層建筑的建筑造型本身,更可以在建筑與城市的和諧,與人的和諧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體現。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的設計一定要應對這個城市的文脈,同時加以認同和配合,使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不會對其產生陌生感,相反如果他們因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設計與環境的設計產生認同感,提高城市局部舒適度的話,該高層建筑的設計規劃無疑是成功的。
三、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
1.綠化設計
在如今的城市環境設計方面,綠化日益重要。它不僅可以豐富城市景色,同時還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生態,創建宜人環境。高層建筑是一個人員密集的地方,在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進行綠化設計,不僅可以為內部人員過濾煙塵,凈化污染,還可以降低一定的城市噪音,局部緩解熱島效應。在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進行綠化設計,應以高大的喬木為設計核心,加上大面積草坪,多層次立體式綠化,另外還可以對綠化帶進行一些特色的建筑修飾,使環境更加優雅,更加宜人。
2.路面設計
高層建筑的底部是人們活動最頻繁的空間,同時也是人們在視覺上接觸最多的地方,所以非常有必要對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進行路面設計。路面的設計不僅可以滿足路面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時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質感等增加路面的識別性,對人們的活動進行一定的引導,進而提高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交通安全性能。當然,路面設計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因地制宜的進行搭配和施工,但是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以一種路面設計材料為主作為該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主導,不同的材料對空間的變化或空間的使用性能進行提示,以此來創造視覺上趣味性,同時保證了統一中的多樣性建設;其次,路面設計材料的運用應該與其他設施的水平界面要素協調一致,這樣才會顯得相得益彰;最后,當路面出現高低變化的情況時,路面設計的材料要進行適當的變化調整,達到明確提示人們的作用,從而避免意外的發生。
3.室外設施設計
在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可以增加室外設施的安裝設計,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空間的使用性。高層建筑底部的空間可以根據商業建筑的性質和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合理的布置一些花壇、交通標志、廣告牌、桌凳、垃圾箱等。這些室外的設施不但可以滿足人們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時設施經過簡單的藝術化處理,還可以提升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品質。
結語:
近幾年,高層建筑大量施工建設,而高層建筑空間的序幕就是高層建筑底部的城市空間,它不僅是城市整體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起到了協調建筑中的人和建筑本身之間關系的作用,時刻影響著高層建筑在所在城市的區域和環境。但是,許多的城市設計與環境設計沒有能在高層建筑建設前進行有效設計,導致了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與環境設計質量低下,使其與城市空間環境設計產生矛盾或者脫節。因此,我們必須對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和環境設計加以關注,不斷提高環境設計的工作質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利益利用和環境利用,才能創造出美麗的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加快城市化建設的友好型發展。
論文關鍵詞: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設計理念;設計原則;設計方法
論文摘要:高層建筑帶來的環境質量下降問題,使人們對環境設計有了新的要求。陰影、聚風效應、街道情趣的喪失、擁擠的車輛、人行交通、綠地減少、紀念性建筑受到視覺破壞等外部空間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內容。鑒于此,文章對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進行了探討。
一、空間環境設計理念的演變
以生態學的觀點看待城市、建筑、環境已成為當代高層建筑設計的特點,由于高層建筑相對于低、多層建筑對環境的影響更加明顯,高層建筑設計不能夠停留在獨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高層建筑的開敞空間、景觀、輪廓線、歷史、文化資源都是城市的生態元素。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在設計概念上的差異已不十分明顯,綠化、樹木等自然元素,也不再單純地被列為外部空間的組成,而被廣泛地引入到了建筑的內部空間之中,作為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組成的高層綜合辦公建筑的環境設計,整個設計過程應是圍繞著環境設計而展開的系統工程,作為城市環境中的一個環節,它的開敞空間、公共空間、街道空間、車、人交通空間、體量、造型及動力供給、信息的收發等都是城市的組成部分,設計要從整體環境出發,同時城市環境條件也為高層建筑提供了相應的限制和資源作為自身完善的系統,內部、外部的空間組成本身又應有明確的架構組織關系,使內、外空間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的原則
(一)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城市中各種關系的組合,建筑、交通、開放空間、生態系統、文化傳承等因素互相交織,是一種整合狀態的系統設計。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整體性原則要求以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為中介,建筑空間突破自身的封閉狀態,積極介入城市環境系統,變為一種多層次、多要素復合的動態開放系統,其職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體系的范疇而越來越多地接納原本屬于城市的功能,從而使建筑與城市走向一體化。建筑空間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為城市交通的集散樞紐,屋面成為城市廣場,使建筑空間真正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建筑與城市相互聯結、滲透。
(二)開放性
開放性原則要求適應現代化開放城市發展的趨勢,將建筑的底部空間向社會開放,使其“公共化”,或將室內與半室內空間與城市空間結合,作為城市的公共活動空間供公眾享用。這些大小不同、形態豐富、功能多樣的公共空間,既是某幢建筑的,也是屬于城市的,每幢建筑的底部空間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并且與城市道路、人行天橋、街道花園等其它城市空間融為一體,形成連續通暢的城市空間環境,減少了堵塞感,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度,形成了富有活力與魅力的城市生活場所,并滿足了人們對豐富多樣性城市公共空間的需要。
(三)步行性
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的城市設計應將步行條件設計置于中心地位,機動交通應圍繞步行交通考慮,通過集約化的交通組織,形成安全、舒適、宜人、連續的步行空間系統,系統由商店、娛樂場所、賓館及居住單元構成,其中將充分設置人們能游憩的開放空間,以緩解現代城市空間的擁擠和嘈雜。在這個步行區域中人們更加親密,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動較多,從而營造了一個具有情感歸屬和情感認同的現代城市社區。同時,步行的實現可以減少車輛對能源和土地資源的需要,減少污染。
(四)文化性
高層建筑可以說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體,每個設計都應是對現有城市文脈的尊重、認同與配合,從而使一個城市的秩序逐漸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對城市的認同感,從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對于高層建筑底部公共空間城市文化內涵的體現與傳承不僅體現在建筑風格上,更體現在對傳統街道尺度、居民活動模式與生活習慣的尊重與保持方面。如舊金山的波特曼酒店緊挨著一個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奧林匹克浪子俱樂部,波特曼采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同時吸收了周圍建筑的一些獨特的品質:如色彩、材料、肌理、尺度和形式等,最終使酒店與特定場所的歷史文脈相協調。
(五)人本性
城市的本質就要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在現代城市中,街道因為汽車的介入成為交通的機器。鋼鐵和混凝土的發展使超大尺度的建筑物隨處可見,因而,現代城市設計開始關注城市和建筑對人的滿足,人性化設計就是一種從人的需求著手的設計思想。人的需求在實質環境中,主要表現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說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為人們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理條件。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認知、愉悅、多層意義等幾個方面。一個好的建筑的城市空間,應該能同時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高層建筑城市空間人性化設計的意義在于:首先,通過空間比例的設計,消解大體量的建筑主體對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其次,利用空間質感和色彩的變化,塑造舒適的、吸引人的空間環境;此外,精心設計庭院、屋頂花園等室外景觀,并合理布置足夠的、舒適和美觀的并與整體空間效果匹配的室外設施。只有在每個細節的設計中都認真的考慮到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鋼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中創造出一個宜人的空間環境。
三、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方法
(一)路面設計
路面不僅是高層建筑底部人流最頻繁的活動空間,也是人們視覺上接觸頻率最高的界面,路面不僅能滿足路面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還可以通過特殊的色彩、質感和構形加強路面的可識別性,以劃分不同性質的活動空間,對人流進行引導和疏散,給人以方向感和方位感,從而進一步提高底部空間交通的安全性能。路面的視覺效果使人們產生獨特的激情感受,滿足人們對美感的深層次心理需求,營造溫馨宜人的氣氛,使高層建筑底部空間更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吸引人們駐足進行各種公共活動,從而使底部空間成為人們喜愛的城市高質量生活空間。路面在設計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鋪裝和搭配,注意以下要求:(1)通常以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材料為主,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間的變化和提示不同區域的使用性質或創造視覺趣味時采用,并保證在鋪裝統一中多樣;(2)鋪地材料的運用應與其他水平界面要素統一協調,在統一中形成對比;(3)當鋪地出現高低變化時,交接材料要變化,給人以明確提示。鋪地與垂直界面上其他要素交接處最好以材料的變化來形成明確的過渡,較粗質的鋪裝材料只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大面積使用的不同材料交接處,也應使用變化的材料以表示交接明確,交接材料要略高級一些。
(二)綠化設計
在現代城市空間環境設計中,綠化的設計越來越重要,綠化的加入使城市空間環境的構成更加豐富?,F代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空氣中充滿灰塵。通過綠化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生態,形成宜人的小氣候。例如在底部空間區域的邊界,種植高大的喬木,可以擋風遮塵,過濾空氣中的塵埃,隔絕城市中的噪音。大面積的草坪可以降低地面的輻射熱、調節建筑周圍的小氣候。綠化可以引申出多種空間創造手法,例如分割、圍合、遮掩、過渡等。綠化設計應根據高層建筑與其場地環境的不同狀況選擇不同的綠化形式與空間組合。例如,在城市交通繁忙鬧市區的建筑,應種植高大的樹木來遮聲降噪,減少煙塵污染。對于要求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相互滲透的建筑,可以選擇低矮的灌木種植成“綠墻”氣柔化實墻造成的封閉隔離感。對于用地寬闊的建筑,可在其周圍種植大面積的草坪,點綴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一個宜人的室外空間。
(三)水體設計
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環境中的水體主要設置在公共人流聚集比較多的地方,由于水體具有天然的美感,因此在城市空間環境中,水體的設計與處理十分重要。水不僅僅能帶給人感官上的美感,而且還有許多實際的功能,比如可以調節小氣候,建筑物前的水池可以有效的降低周圍氣溫并且增加空氣濕度。另外噴水池還可以過濾空氣,減少空氣中的灰塵。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在空間意義上,水體還可以用作區域的劃分,可以拓寬空間,將有限的空間距離加大。水體還可以作為景點,成為區域中心,創造富于趣味的空間。在高層建筑底部城市空間中水體的形態有許多,主要包括:(1)靜水。平靜的水面可以把城市空間聯系起來,并且可以反射街景與高層建筑本身,擴大視覺感受,它與環境小品、綠化等相結合,會更加有效果。(2)噴泉。噴泉會使空間更富有動感和中心感,并且可以和燈光、音響相結合,形成音樂噴泉。
(四)室外設施設計
城市空間設計中,適用的設施是設計的重點之一。室外設施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空間是否真正適用。高層建筑底部城市空間設計中為滿足人們的各種活動需要,及一些輔助功能的需要,應合理的布置足夠的座椅、桌凳、路燈、垃圾箱、電話亭、售貨亭、廊、亭、花壇、交通標志和廣告牌等。這些室外設施不僅具有確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過藝術化的處理,能進一步增強城市空間品質。在評價特定區域中公共環境的質量時必須把能否為人們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條件作為最重要的因素來考慮。目前高層建筑底部城市環境,很少有集納人們停歇座談的設施,特別是在商業建筑中,疲勞的人們一般只能靠在墻邊或樹下。可坐的設施不僅是座椅,還可以是水池、花壇、雕塑、臺階的邊緣。
摘要: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研究了高層居住建筑底部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F代高層建筑底部空間是高層建筑豎向系統與城市環境水平系統的結合部,它已越來越多的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本文在此談談自己的觀點,希望同行業工程設計人員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底部空間; 環境設計
一、前言
底部空間是高層建筑豎向系統與城市環境水平系統的結合部,它是交通組織的焦點,市區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城市生活的舞臺。如何把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與周邊環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既創造出內部空間的活躍氛圍,又能使底部空間與城市環境相協調,是建筑師必須致力解決的問題。,和諧的城市整體空間環境。 近十年建設的高層建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功能的多樣化與綜合化,而這一特點體現最集中的部位又是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無論是高層綜合體,還是普通的高層建筑,在其裙房中布置的經常是這樣的功能空間:商場、餐飲、娛樂、健身、會議、展廳、中庭等,這種功能的集合既為建筑內的使用者提供了服務,又對外開放服務于整個城市,成為市民商業生活的焦點和社會交往的場所。因此,高層建筑與城市地面的結合通常采用加強的方式,即以裙房或擴大底部面積的方式來取得與城市環境之間更廣泛的聯系。建筑師根據基地的不同條件,當用地較緊張時,采取底層全部或部分架空的手法,留出供人們休息、娛樂的空間,并形成建筑內與外的溝通;當用地較寬裕時,就作成各種形式的廣場和庭院,創造出一些向公眾開放的活動場所;同時,在底部空間的設計中還融人對公眾的社會使用方式的考慮,即對人在空間中的行為心理、社會生活體驗等多種需要的考慮,諸如安全、交往的需要、視覺愉悅的需要、各種活動的需要以及社會文化心理的需要等等,體現出明確的人性化設計理念。如高層建筑的中庭溢滿光線,廣場中的各種裝飾、小品、綠化和活動的人、上上下下的電梯構成一幅生動的空間場景,這種活躍的設計就是以造成人視覺和心理感受的愉悅為目標的。
二、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與保護問題分析
人類源于自然,與自然共生,熱愛大自然是人類的天性,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人們都愿意接近自然。但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產與生活越來越向城市集中,城市也由于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等原因,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因而,近年來,人們已經對保持城市生態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在生態系統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綠化也更加地重視。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師十分重視拓展高層底部的綠化空間,把綠化作為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設計中的必要元素進行考慮,同時把水、陽光、空氣等也請進了現代的室內設計中,這既豐富了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也使建筑內外環境相融合,滿足了人們“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要求。這也使得城市中即使在高層最密集的地區,也不難看到大面積的草坪和成片的綠蔭。以福斯特和馬來西亞的楊文博士為代表的建筑師則更進一步,以空中花園的方式把綠化帶到了高層建筑的每個角落,開創了全方位的“生態高層”新領域。
三、流暢的立體化交通系統問題分析
底部空間是高層建筑垂直、水平交通的匯聚點和內外交通的轉換點,這里不僅有大量的人流,還有相應的物流與車流,這也對建筑底部空間的設計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它既要防止人、車流的交又干擾,還應有適當的集散空間。同時,高層建筑底部空間的交通組織實際上也是城市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系統的一個末端。為與城市交通網絡取得更通暢的聯系,創造高效、豐富的交通空間,只有在高層建筑底部建立起一套以人車分流為主,并結合城市廣場、街道和地下空間的立體化交通系統,才能既緩解高層中心區地面交通的壓力,提高了運營效率,又解決人車分流的問題,行人活動也不再局限于常規的人車共行的街道,而是通過四通八達的空中、地下步道進人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中,這也為給高層建筑底部空間和城市注人了新的活力。
四、綠化水體問題分析
在綠化布置中,可用形式各異的圖案作為設計的母題,配以不同品種的植物,構成交叉的美麗圖形,無論置身其中還是從旁瀏覽,都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形態各異的植物從外面自然延伸到架空層,弱化了架空層與開放空間之間過渡的生硬感,而這種建筑邊緣綠化占了樓盤整個綠化面積的相當一部分比重,成為改善綠地生態效果的重要手段。綠化設計要點: 一是可進入性。綠化是營造良好居住環境的前提,但是綠化僅供觀賞是不夠的,好的綠化設計應該使人能夠親近,這就要求綠化設計應與小路、硬地相結合,并適當配以坐憩設施,充分滿足人們交往活動的需要。二是利用綠化隔斷、錯落,創造豐富的休閑場所。架空空間能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避風雨的休息、娛樂場所,在這里他們能夠下棋、聊天、游戲、甚至有些體育活動,依據各種活動的特性,可以通過綠化隔斷、空間錯落的暗示作用.組織不同的休閑場所,滿足各種活動要求。另外綠化還可以軟化界面,有些高層小區的交通部分的墻體要落地,簡單的將實體落地必然會生硬,可以通過綠化軟化接地的界面,形成良好的過渡,不但整體效果很好,而且還美化了環境。還可以將室外空間的綠化、人行步道、水系、小品有組織穿插、延伸至底層架空空間,達到空間的延續、滲透,使得整個組團空間成為一種開敞的外部空間與壓縮的半開敞底層空間有節奏交替變化的序列空間,這種對單一空間多層次的劃分、收放,擴大了空間感。三是植物的選擇。建筑底層架空式開放空間的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其架空空間上布置的綠地、花草樹木應與當地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生態的特點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綠化品種本身在特定地區的生態合理性,如陽光、植物、風向和水面,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受人工因素影響,植物的選擇受到限制,室內園林綠化和架空層的園林綠化都是由人工仿自然創造的。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土壤和空氣,也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室內綠化和架空層綠化對植物影響最大的是光照,在光照程度、光照時間與光質都不滿足植物生長要求的情況下,室內綠化和架空層綠化只能選擇蔭生植物,因此對營造各種各樣園林景觀增加很多限制。綠化設計中為了讓春夏秋冬各種花草樹木能夠交相輝映,應注意引進各種時令花卉及各類綠化,運用構筑物、水體,在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城市高層居住區中創造與自然環境密切聯系的空間環境。
五、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高層建筑迅猛地發展起來。但同時,超高超密地建設摩天樓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又讓人們不得不把曾經忽視的城市環境上升到重要地位,相應的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設計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注重。綜上所述,與自成系統、相對獨立的多層建筑不同,高層建筑底部空間是與整個高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功能上為主體部分提供服務和附屬空間;在交通上承受主體中大量的人流、物流;在造型上受建筑主體結構形式的限定;在空間環境上要減緩主體的壓力并創造安全愉悅的空間感受,并進一步與城市空間相契合。這一系列的約束條件構成了底部空間獨有的特征,這也是建筑師在設計中可以充分發揮的切人點,我們要根據我國條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抓住這些特征,從底部空間的交通組織、空間結構和形體環境等方面出發,樹立明確的目標,把高層建筑的底部空間與周邊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創造出精美的高層建筑和宜人的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