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11:10: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要做到創設的問題生活化、數學活動實踐化、作業形式應用化,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應用到生活之中的樂趣,形成數學素養。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教材中應用意識的展現狀況,提出了小學生數學應用意R和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策略常言道:學以致用。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數學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體現。所以,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讓教學和作業實踐停留在看、記的學習模式,要通過實踐體驗來培養小學生的應用意識,進而引導他們深入探索,遷移知識技能。形成數學素養的關鍵。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教材中應用意識的展現狀況,提出了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問題創設生活化
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要重視問題的有效設計,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分析探索的數學問題能夠與生活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這樣學生才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應用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積極搜集應用事例,加深對數學應用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現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和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案例一:《認識分數》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展示多媒體春游圖片,提出問題“這個周末有2個小朋友去春游,他們帶了很多好吃的東西,同學們來看一看?(多媒體展示)有:2瓶水、4個蘋果、1個蛋糕。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把這些食品平均分給這兩個小朋友,怎樣分才合理呢,不要讓小朋友覺得不公平。
學生討論,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小組建議。
模擬回答情況:學生會很簡單的分好水和蘋果,對于蛋糕也會簡單地思考,一人一半。
教師總結:這個一半蛋糕怎么表示呢?這里就需要我們復習一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師演示多媒體蛋糕平均分的方法。
總結: “半個”用我們學過的數表示不了,所以今天要學習新的數――“分數”,在黑板上板書1/2。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整個數學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教師可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編制一些與生活、科學有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其萌發學好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把學和用結合起來,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學“認識分數”時, 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生活化問題的設置后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了 “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學生帶著明確的解決問題的目的去了解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告的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整體性,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數學活動實踐化
素質教育要求小學數學教育要有足夠的實踐活動內容,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小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數學應用意識不斷增強。
案例二:《正方形》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校園手工區”的設計圖。
提出問題:為了展示你們的風采,老師想布置一個手工區?,F在老師這有一條花帶總長24分米,如果要布置手工區的長為7分米,那么它的寬是多少分米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提出解決方案。
教師活動:在大家的努力下手工展示臺做好了,但是老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還能怎么美化一下呢?
學生自由發言暢想。
教師提出問題:聽了大家的看法,我決定設計一個花環展示,出示PPT,說明花環的布置的平面圖是一個不規則圖形,你能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活動:手工區如此漂亮,學生的展示品要放入其中,那么如果每個同學的展示品都是正方形,邊長為10厘米,8個同學的展示品等拼成什么圖形,那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以上這個案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實踐生活化,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數學應用意識的作用,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活動和實踐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觀念、科學態度、合作精神和應用意識的過程。學生利用了正方形的相關知識解決了學校手工區的設計實踐活動,將知識與實踐活動、生活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了,學習活動輕松自由,模擬任務的完成真實化,學生積極性極高。
三、作業形式應用化
小學數學活動除了課堂活動之外,還要有課外活動,對課外活動的指導要改變作業形式,讓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梢圆捎玫淖鳂I形式包括:第一,數學課外調查。數學課堂教學后的,拓展的可以采用數學課外調查的形式來布置作業。例如:學習了統計表后可以讓學生調查家庭支出情況;學習了比例后可以讓學生將每個月的水電支出設計成比例形式來表示;學習了正方形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布置房間的地板磚情況。第二,數學日記形式。每節課學習后都要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樣學生能夠記錄自己的學習感受,同時也融合了語文學科的知識。數學的發展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作業的布置也要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體現了知識的實際操作意義,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自動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條件。
四、加強課外實踐
鄧小平同志教導我們說:實踐出真知。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才能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加強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在學完“垂線段最短”性質后,利用體育活動時間讓學生跳遠,并測出自己的跳遠成績;統計初步知識學完了,讓學生自己估算學習成績波動情況等等。如此設置,不但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和概念,更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就會逐漸形成。這也是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上文是筆者集合一線教學實踐對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教學培養的分析與討論。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要做到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生活化、數學活動實踐化、作業形式應用化,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應用到生活之中的樂趣,形成數學素養。
[摘 要]
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從小就了解數學的應用,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高。
[關鍵詞]
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應用能力;人教版小學數學
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科,是一門實用性學科,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諸多數學問題,可以說,數學來自于生活,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過于強調數學定理與公式的地位,割裂了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致使學生難以把握知識與實踐間的紐帶,不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現象,更不善于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呼喚數學的生活價值,期待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此進行探討。
一、結合生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應用興趣
生活無處不數學,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蘊含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學生缺少的,是發現數學的眼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數學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創設生動的數學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搭建起一座數學與生活相通的橋梁。首先,應引導學生開啟“慧眼”,主動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可以采取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故事創設導入情境的方式,例如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學習開始時,教師講述這樣一個事例,“昨天晚上老師路過菜市場的時候,聽到一位阿姨在和蔬菜攤主還價,豆角一塊五一斤,阿姨想買三斤,讓攤主給她算便宜些,五塊錢三斤給她算了,攤主不語”。事例講到這里戛然而止,學生還未能反應過來,但略加思考后,學生便明確了事例的重點,教室里出現了清脆的笑聲,此時教師可請學生進行解釋。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阿姨想買三斤豆角,一共是四塊五,如果算五塊,還多花了錢”,通過一個生活小故事,成功導入了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而教師也可以再接再厲,對學生的意識進行引導,“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數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平時也要多多觀察,多多發現,將有趣的數學故事分享給大家”。
其次,應注重數學思想與方法應用于生活的教學引導,萬變不離其宗,數學思想涵蓋甚廣,并且簡潔精辟,諸如轉化、分類、數形結合、整體思想等均可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教學過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不知該從何入手推導其面積公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一內容與之前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做對比,學生發現似乎可將圓沿半徑剪開拼接成長方形進行計算,教師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驗證猜想,經過試驗,學生發現拼接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即為圓周長的一半,寬則是圓的半徑,進而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πR2。在這一公式推導過程中,運用了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時可側重于數學思想的深化,“同學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會遇到不知所措的情況,這種情形下,不要過于擔憂,仔細回想已有知識經驗,將新問題劃分為一個個小的部分,將未知轉化為已知”。通過類似總結,學生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得到進一步加深,其數學應用興趣也得到有效激發。
二、巧妙設置探究問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在學生數學應用興趣得到激發后,教師應注重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深入體會實際問題數學模型的構建過程,逐步增強其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五年級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學習后,學生已經掌握規則形體體積計算方法,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進行生活情境拓展,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鑰匙、馬鈴薯、橡皮泥等,讓學生思考一下如何計算此類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可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探討交流。經過討論,學生提出了一些設想,如將燒杯內裝入足以覆蓋物體的水,將物體浸入水中,觀察水的體積變化,即為物體的體積;而橡皮泥、馬鈴薯這類物品可將其分割成規則的小塊,比如說每一塊一立方厘米,邊角位置達到半塊的算作一整塊,不足的則舍去,然后數一共有多少塊得到物體體積。在這一討論過程中,學生運用了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教師應對其表示肯定,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方案是否可行。而在實驗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像紙頁這類物體無法采用分割法與轉化法,學生們開動腦筋,想到與分割法相對應的疊加方式,即將大小、規格相同的紙頁疊在一起,構成一個長方體,測量其長、寬、高,計算體積再除以紙頁數,即可得到一頁紙的體積。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處于領路人的位置,學生依靠所學知識經驗自主解決生活情境問題,數學應用意識與動手操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與此同時,教師應合理設置課后練習題目,盡量以生活問題為背景,強化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學習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測,計算教室的面積,可以多人協作,記點測量,而掌握了方法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按照比例繪制一張家里的平面圖,在其中標注每個房間的長、寬以及總面積。這種有趣的作業形式可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有助于學生將數學意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生活中蘊含的數學實例是豐富多彩的,在學生對此產生興趣,有了意識后,教師可考慮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到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應用數學方法加以解決。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小數混合運算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預習,尋找一個與新內容相關的生活小例子,在課堂上交流。學生積極響應,在課堂上展示了多樣化的例子,包括藥品說明書、超市購物單等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其轉化為題目,例如藥品服用說明中提到一日600至900mg,分3到4次服用,小兒遵醫囑或依照體重6至8mg/公斤給藥,藥品規格為200mg×50片,學生經過分析發現服用量最少的情況下一次吃一片,一天吃三次,而最多一次1.5片,依據不同病人的身體狀況合理用藥,不僅完成了數學知識的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技能。面向中高年級學生,其行為能力與思維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教師可讓學生帶著數學知識融入社會實踐中,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簡單統計學習后,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社會調查,如小區內居民的水利用情況、小區內樹木綠化情況、學校周邊的商店分布情況等等,學生需要自己設置問卷、查閱資料、奔走調查,而后制成統計圖與統計表,形成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數學活動,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勢必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而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們將用數學思想去考慮,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實現數學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還可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實現數學的工具作用,讓學生進一步認知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百分數學習時給出這樣一組數據:我國機動車年污染物排放量可達4709.8萬噸,其中,一氧化碳占72%,碳氫化合物占8.5%,顆粒物占14.8%,其余為氮氧化物,問學生可從中得到什么信息。學生經過計算,得到每一種污染物的具體排放量,教師則可展示如此龐大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傷害,可結合圖片與視頻短片展示霧霾、酸雨、臭氧層空洞等嚴重環境問題,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惡果,進而樹立節能環保的理念,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地球大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數學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應用的習慣,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能力發展。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非常重要。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信息來源于生活之中,數學充分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從數學的角度嘗試解決,而生活中的經驗又是數學知識的源泉。
關鍵詞:數學;應用意識;生活化;來源于生活
一、捕捉生活中數學的“身影”
1.引導學生挖掘數學知識的原型
我們所教的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尋到他們的原型,充分利用原型就可以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消滅掉,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打心眼里想去學習數學。
2.找尋生活中數學的“身影”
在我們的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假如讓我們的學生探尋新知的背景,挖掘新知形成的全部環節,讓我們的學生既能知其然,還可以讓我們的學生知其所以然,將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充分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找尋到生活中數學的“身影”,促使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有效發展。例如,學習數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到應用的實例,像學生的桌椅如果不牢固,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穩定性來使桌椅穩固。還有我們居住的房屋上面的房蓋,所利用的三角形就是采用它的穩定性的原理,例子太多。讓小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去找尋,非常容易找到,因此,理解起來也非常容易。
3.關注數學生活情境的創設
在我們的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至關重要,因為創設生活情境可以輔助教師數學教學的開展,面對數學問題存在的真實性,那我們就可以改變小學數學教學中那種脫離生活情境的窘況,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欲望,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與了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例如,學習“百分率的意義”的時候,可以讓小學生在自己身邊找尋有關百分率的例子,如,出粉率、發芽率、出勤率、合格率、及格率、優秀率等等,例子就在學生的身邊,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多了,數學知識的掌握就扎實。
二、強調數學由生活中來,最終服務于生活
我們所強調的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其主要意圖就是讓我們的小學生能夠充分利用他們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認知我們的世界,用他們所掌握的數學語言去描繪我們的世界。也就是說,數學是由生活中來的,最終還是服務于生活中去。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理論就能從實踐獲得,得到實踐的檢驗,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通過實例,使學生對數學公式加深了解,熟練掌握。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旨在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加大學生體驗成功的頻率,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應用意識;培養
小學數學教育必須重視數學應用的教學,將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應用能力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學生具有適應生活和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親身應用所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處理問題。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呢?
一、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即使是應用題教學,也只是把事先編好的現成的題目出示給學生,學生只是根據幾個必需的條件套用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卻不知道解決某一問題需要處理哪些信息和數據,更沒有領悟到數學對于這一問題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其具體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如教第九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車架、電線桿架、橋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讓學生通過推拉等實踐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并運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如修補搖晃的椅子,學生會馬上想到應用剛學過的“三角形穩定性”,給椅子加上木檔子形成三角形,從而使椅子穩當起來。這樣使學生學得容易且印象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數、形隨處可見,無處不有。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的廣泛。
2.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與體會。
例如: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搜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并做出今后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二、引導學生尋找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尋找數學問題,是學生探索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條件。如在三年級學生認識長方形的周長之后,我是這樣做的:讓三四個學生為一組,量一量教室內門框、窗框、鏡框等長方形的長與寬,并設計一下做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給每種不同的材料標上單價,讓他們計算一下,選擇怎樣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經濟實惠,又滿足需要。
三、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學生帶到學校大操場的一塊空地上,讓學生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個面積是30平方米的花壇,可以有多種設計方案。學生對這道題積極性十分高,他們幾人一組,一邊測量一邊設計,顯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設計出十幾種圖形優美、很有創意的花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把教學過程看作問題解決過程,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先要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這一知識重新進行組合,有一個新的認識,然后要對分割法、平移法、面積相加減等方法進行選擇,看哪些方法更適合于設計,方式得到擴展。這樣,在設計過程中,既解決了沉重的基礎知識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有拓寬了長方形的知識(計算簡單的組合圖形),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實踐鍛煉的機會,強化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中的數學實踐活動。
比如:讓學生參與家庭管理活動。讓他們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糧、副食、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再將搜集的數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你家一周共需開支多少錢?照這樣計算,一個月的基本開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購置一臺800元左右的熱水器,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從家庭這一特殊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數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樸素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搜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引導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比如針對下面的生活實例:兩位老師帶46名學生去公園游玩,公園門票成人每張10元,兒童每張5元,公園還規定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可以實行八折優惠,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買票比較合算?根據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幾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一般學生都能想到的,根據有46名兒童和兒童票5元這兩個信息,可以得到買票所要付的錢是5×46=230元;第二種方案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題目告訴了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就可以實行八折優惠,如果多買4張兒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錢是否少一些呢?老師要求學生實際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過計算,學生發現,多買4張兒童票,看起來好像要多給錢,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最終還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種方案要少付30元,兩種方案相比,學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種方案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會逐步變得深刻而靈活,既提高了學習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總之,通過各種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加大學生體驗成功的頻率,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應用意識 培養 數學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1 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于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于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小哪個數可以剛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么半個該用什么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2 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于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痹诮虒W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除法“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對學生來說是容易掌握計算的步驟和方法的,但是學生往往忽略橫式答案的書寫格式,常會忘記寫余數,缺乏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針對學生計算時出現的情況,設計了一道情境題:老師準備和大家一起去參觀周圍的飲料廠的情況,合興藍山飲料廠生產濃濃咖啡,一車間每分鐘生產73罐,平均裝3箱,每箱可以裝多少罐?還剩多少罐?學生列式是73-3=24(罐)……l(罐),這次余數l沒有丟掉。為什么不能少寫l呢?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把1漏寫了,如果驗算的話,結果會和題目的總數73不相符合了;有的說,l是余下的l罐,也是工人叔叔、阿姨通過勞動換來的產品,不能隨便的就少寫或者漏寫了;有的說,做完了題目就要細心檢查,改掉粗心大意的習慣。學生的回答真有一翻道理,原來余數是有實際的意義的。學生從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切實了解了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計算的結果,感受到學習計算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為了計算,同時感受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就在自己的身邊有待解決,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意識,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3 搜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搜集有關資料并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關于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簽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梢宰寣W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了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4 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笨梢娕囵B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如:教學“千克和克”時,分小組活動,稱一稱自己小組準備的蔬菜和水果,像l千克西紅柿或茄子大約有幾個,l千克蘋果或桔子、香蕉大約會有幾個。創造動手、動腦的機會,引導學生嘗試、體驗生活。設計開放化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廣泛的數學經驗,學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時也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5 重視實習作業,開展探究性活動,學以致用
學生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親身經歷概念與過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當他們需要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又與他們的實際能力相適應的問題時,他們便發現需要數學知識,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抓住學習要點,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滲透應用意識,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突出實踐性,有利于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