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09:44: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農村經濟與科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內的廣泛應用,一方面可以為農產品的增長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創造奇跡,另一方面由于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和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后果。在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正負效應的悖論中,人類不得不從整體發展的思維觀出發,提出了“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簡稱SAKD)的全新發展戰略。文章深入探討了現代科技在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從當前甘肅省的具體情況來看,要真正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著力解決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科學技術資源不足的問題,就必須處理好農業人才的培養、農業技術的創新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科技悖論;SAKD選擇;甘肅問題;對策建議
1科技在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悖論及其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
1.1科技進步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正負效應的悖論
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體系。技術是建立在社會實踐經驗和科學知識基礎上在有目的的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藝的總和,是關于如何把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知識?,F代科學技術以其巨大的歷史力量和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文明進程。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正面效應;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負面效應。正如愛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形象地指出:“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科學技術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悖論正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大規模、大范圍地在農業生產領域廣泛應用所產生“雙刃劍”作用的具體體現。而且隨著科學活動的深入,其“雙刃劍”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為農產品的增長和農業生產率提高創造了奇跡,使得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一樣具有了規?;I化和商品化的特點,顯著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另一方面,由于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和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對生態環境和農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后果。這種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耗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實踐證明,人類必須在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的同時,樹立整體思維觀,正確處理農業、人口、環境、資源、生態等方面的關系,才能扭轉和排除這些非持續性因素的影響,不斷探索農業長期持續、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可持續農業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并得到廣泛認可而迅速發展起來的。
1.2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一種現代科技條件下的理性選擇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與實踐的展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可持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mre--SA)概念的提出及前期探索階段。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發表的《寂靜的春天》(The SilentSpring)與1981年美國農業科學家萊斯特?布朗出版的名著《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分別在不同時期對推進西方農業發展戰略的轉變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會于1985年通過了“可持續農業研究教育法”,明確提出了“可持續農業”這一新的農業發展戰略與模式。
二是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或稱可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SARD)概念的提出階段。1991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荷蘭召開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發表了著名的《關于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動綱領》,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戰略,(簡稱SARD)的概念,把持續農業(SAD)和農村發展(SRD)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年9月,聯合國總部正式成立了世界可持續農業協會fWodd SustainableAgriculture Association,簡稱WSAAl,這對于世界各國可持續農業觀念的普遍形成和深入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共識與深入發展階段。1992年6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把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寫入議程的第14章,從而使可持續農業從一種戰略構想逐步轉向世界各國具體的實踐。1997年6月,在德國的布朗瑞格專門召開了國際可持續農業會議,會議通過的“布朗瑞格宣言”對全球可持續農業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系統總結和發展。2002年8月,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執行計劃》和《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指出今后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人類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水與能源等五個方面。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在中國,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第十六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中國2l世紀議程》明確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中國的農業與農村要擺脫困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現代科技在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科學技術對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可以迅速提高農業產品的品質與產量,從根本上解決甘肅農村的貧困問題,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沙掷m發展并不是羅馬俱樂部所提倡的零增長,它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因此對于甘肅當前的農業與農村而言,所謂發展,一定程度上講就是要保護資源環境、解決農村貧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科技的進步有利于新的替代性,能源的發現可以解決甘肅農業發展中面臨部分資源有限性的問題。人類的需要必須通過生產活動來滿足,但生產過程必然包含限制性的因素,如資源、能源、以及科技本身等,農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只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才可以通過無土栽培與能源替代等方式解決資源稀缺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問題。例如在甘肅,降水不足是影響甘肅農業發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只有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才能解決問題。
三是科學技術的運用和推廣,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使甘肅農村經濟運行更加科學合理。中國農業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在廣大農村至今還延用著比較落后的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以粗放化的經營和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為特征,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滲透,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農業中的種植和養殖方法將會更加科學合理,農村經濟運行方式將會逐漸向集約化方向轉變。因此,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導力量,只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才能有效地形成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系統。
四是科技進步是解決甘肅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和保證。當前隨著中國農業機械化、化學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凸現出來。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是維系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生產生活的水資源基礎,但近年來,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每年遞減流量達1.11×107m3,黑河流域下游平均年減少流量1.24×107m3,三大流域下游均不同程度的出現了水退沙進、沙進人退的生態危機。要解決此類環境問題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學技術如衛星遙感技術等的發展不但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環境監測、培養環保意識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治理農業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
3 農業科技在推動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技術資源不足,農業科技含量較低
截至2002年,在甘肅全省科技活動機構中,農業科技活動機構共有81個,其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有3098人,科學家和工程師1666人,共有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R&D)8484萬元。
3.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在甘肅農業發展中,這種“瓶頸”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在種子科學方面,缺乏有關種子的品種及自交系純度、萌芽質量、外形分類和分級等的研究,與“兩高一優”的現代農業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在耕作技術方面,引種套種、少耕免耕,雜播輪作等耕作技術尚不能結合當地客觀實際,推廣起來有很大難度;在灌溉技術方面,水利用率極低,保水劑蓄水劑研究剛剛起步,旱作農業(即雨養農業,年降水250~500毫米,且無灌溉)是全省農業生產發展的最主要的生產景觀;在施肥技術方面,化學肥料復合程度較低,有害成分殘留量高,有機肥的施用越來越少;在農產品儲運方面,保鮮加工技術落后、產業連接附加值低。
3.3科學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而絕大多數科技研發機構又不在農村,更不是以農村集體經濟為依托成長起來的農民自組織結構體系,所以,農業科研機構“學在官府”的情況下,科學技術推廣是聯系生產與研發環節的重要橋梁。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指出:“就重點而言,用于把新知識帶給個體農戶的支出也許是任何一個貧窮的農業經濟中所能做出的生產率最高的投資?!睆母拭C的實際來看,目前缺乏專業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1999年甘肅省共有農業科技人員17947人,只占同期農村人口總數2021.14萬人的0.89%,而且這部分農業科技人員中一半以上根在城市,與農戶沒有良好的利益共享機制的約束,異化現象比較嚴重,靠科技壟斷向農民謀求暴利,而真正的農民科技人員卻很少。因此,農業科技的擴散速度很慢,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能力有限。甘肅省在“八五”期間共取得各類農業科技成果3250項,其中有586項分別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廣轉化率僅38%。
3.4農業科技體制存在弊端。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
農業科技體制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全省農業科技“存在‘一差兩低三不足’(即農業科研裝備水平差;科研投入低、科技人員收入低;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科技儲備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以及體制、機制不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等問題?!币虼耍拭C近年來出現的農業科技人才嚴重流失現象對農業生產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已日趨嚴重。甘肅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8年。中青年高層次人才嚴重不足,1998年至2002年,甘肅調出高級職稱人員999人,調入僅30人。
4 提高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水準,促進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學技術,要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然而,農業科技與農業教育相背離是制約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國的農村經濟是小農經濟,它對科教的依賴性很小,中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都是“離農”教育,因此教育救不了農業㈣。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從教育和科學技術兩方面抓起。鄧小平講:“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睆漠斍案拭C的具體情況來看,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要著力解決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科學技術資源不足的問題。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農林教育,全面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整體素質,著力解決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人力資本缺乏的問題。甘肅農村現有勞動力的狀況與水平和經濟發展要求的矛盾從根本上說是教育落后所造成的。面對農業全球化發展的國際形勢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知識、技術、人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的客觀事實,各級地方政府必須首先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科教興農戰略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轉變觀念,自覺地把科技、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具體來講,甘肅農村不但要著力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和“素質教育工程”,促進基礎教育和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同時還要更加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不斷拓展農林教育的渠道,通過聯合辦學、委托培養等形式,培養高層次的農業人才;通過發展農村成人學校、農民院校的辦法,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力爭在全省農村和農業領域形成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興科技的良好氛圍,真正把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二要加速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產品的研發能力。首先,要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抓住當前全球形成的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農業科技革命這一歷史機遇,利用現代基因技術如細胞和胚胎工程育種分子標識技術等,加快農產品的品種改良和新品種的研究與培育。盡可能培育出更多的符合甘肅乃至西部地區地域特征的具有特殊功能基因的抗旱、抗鹽堿、抗病蟲害而且生長快、耗水少的作物畜禽新品種,為甘肅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良的作物品種支持。其次,不斷創新耕作、灌溉、施肥與沙漠化防治技術。耕作制度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投入產出比例關系,甘肅省廣大地區目前還一直沿用傳統農業的耕作制度體系,因此研究和推廣現代耕作制度,引導農民實施引種套種、少耕免耕,雜播輪作等耕作技術勢在必行。在灌溉技術方面,水資源緊缺且利用率極低的甘肅廣大地區必須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放在節水農業技術創新上,重點研究和發展生物節水技術、工程節水技術、耕作覆蓋化學保墑節水技術、水肥耦合調控節水技術以及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處理利用技術等。在施肥技術方面,要提高化學肥料復合程度,盡量減少有害成分殘留,并大力提倡施用有機肥,確保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品質。在沙漠化防治技術方面,不但要大力發展防沙治沙技術,而且要積極發展沙產業,如進一步開發沙漠旅游業等等。再次,加強農產品儲運、保鮮和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不但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而且還能直接增加農業產業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三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要從根本上解決甘肅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難的問題,就應該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特別是縣鄉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一是要通過“一戶一業”、“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生產示范來推動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二是要組織好從中央到地方,從科研院所到田間地頭的專業化農業科技推廣組織系統及其人才隊伍。三是完善農業科技信息網建設,不斷消除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四是強化農業科技服務功能,如產前的技術培訓與宏觀指導、產中的技術支持與產后的市場信息與行情咨詢與參謀等。
摘 要: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學者對中國的農業科學和技術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科學和技術內容分析,在進度農業科技在農業科技和投資的作用這些問題等方面。
關鍵詞: 科技進步;農業科技技術;體系推廣
科技即是科學和技術,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慢慢積累起來并且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知識和經驗,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能和技巧”。他們兩者雖然在概念上是相對獨立的,各自有著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的交界面卻是模糊不清的,科學與技術已經逐漸的成為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也正由于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促進、緊密結合,才能夠推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科技逐漸的成為影響社會、文化、經濟、軍事、政治等的決定性力量。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農業科技進步的內涵
對農業科技進步概念的界定,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學者就開始提出了許多的觀點,并對其進行了廣泛的辯論,在上個世紀末基本上達成了比較一致的觀點,近年來很少有新的觀點提出,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兩類:
(1)農業科技進步是一個不斷的創造新理論和發明新技術,推廣應用新成果,把新的農業科學技術資源變為物質財富的增值,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前進的過程。
(2)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指人們利用農業科學技術來實現一定目標所取得的進展。目標可以是改善農產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還可以是降低生產所需成本,提高生產的效率,也可以是改善生態環境、節約能源、減輕勞動強度等。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科學技術進步又可以被分為技術革命還有技術進化這兩大類。當科學技術進步表現為對原有技術或科技體系的改革和創新時,或者在原有科學技術組織原則或原理的范圍內發明新的技術體系和創造科技時,這種進步就被稱為技術進化;當科學技術進步表現在技術或科技體系發生質的變革時,這就被稱為技術革命。廣義的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僅包含了上述對狹義的農業科技進步所包含的內容,而且還包含了農業管理人員、決策水平與智力水平等軟科技的進步。
上述的兩類觀點對農業科技進步界定的角度是不同的,定義(1)注重界定農業科技進步的連貫過程,定義(2)則注重界定農業科技進步的范疇。其實兩種界定的內涵都是相同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對農業科技進步公認程度比較高的界定是:農業科技進步是在農業經濟增長中剔除勞動、土地與資本等純經濟要素投入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說,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概念己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根據上述分析,為了體農業科技技術進步的連貫過程,本文所采用的是定義(1)的定義,并據此將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分為研究與開發、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應用和農產品社會價值的實現四個環節。
(二)經濟發展的內涵
從西方的經濟的發展思想史,我們可以發現在西方的經濟學領域中有個相似的傳統,就是把經濟的發展看做是為物的積累,而經濟的發展目的就是發展經濟,而且還把經濟的增長當做是為產出的增加;而將經濟發展定義為結構的改變,這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研究課題。在現代經濟的研究過程中,經濟發展不僅僅包括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產出量的增長,而且還包括了了不發達經濟地區為擺脫落后、貧窮,實現現代化的過程。經濟發展核心要素就是一個結構相互變化的過程,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社會結構、制度結構、經濟結構以至觀念習俗、文化法律的變化。
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動態的歷史的發展過程,它除了包括數量關系的變化外,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包括了經濟活動質量相互變動的關系,比如“各部門之間投入分布的變革,以及產出結構的變革”。經濟的發展不僅僅就是著產出的增加,而且還是隨產出的增長而出現的收入與產出結構上的變化以及文化條件以及經濟條件的變革。這種發展所必須的擴張都不能不被認為是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就是經濟的發展,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又有很多,其中科學技術進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技術的進步被經濟學家稱為影響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之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關系尤為密切,國內、外學者對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的問題進行了很多的研究。主要產生了以下幾個理論。
(1)馬克思主義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作為創始人,他對科技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及由科學決定經濟關系中的重大作用在他所編寫的《資本論》中進行了深入的、系統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觀點。他指出:“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力量”。恩格斯、馬克思認為,“現代工業和現代自然科學一起改變了整個的自然界”
鄧小平在論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時候,就己經跳出了工業經濟時展的模式框架,發展了經濟關系與現代科技之間的新的動態和新的關系。他指出“科學技術是我們的第一生產力,這也就說明科學的技術對現代社會經濟以及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變革性地作用,這樣科學技術也就成為了經濟發展過程的原動力”。
也精辟的論述了第一生產力的實質意義和內涵。他指出:“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就是要把經濟的建設真正地轉移到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依靠科技進步的步伐上來,這是一場深刻而又較廣泛的變革。這不但能夠提高極大的勞動生產力,并且還可能會引起上層建筑以及生產關系之間發生深刻的變革。”
(2)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熊彼特在他所編寫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理論及概念。依照熊彼特的觀點,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源動力就是創新,而企業家則是實現和完成創新得主體,信用是企業家們以要素重新組合的、以預期收益為擔保的支付手段。他用經濟發展創新理論解釋了資本主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周期性問題。
他的經濟發展創新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創新理論。他把創新定義為構建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企業家們與生產各要素之間的重新組合”。他認為創新理論的概念有著五個方面的內容:生產一種消費者們不怎么熟悉的物品,或是與過去的產品有質上區別的新的產品,或者是采用另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該產業部門以前從來都沒有使用過的、而且必需能夠是商業經營過程中能對一種產品的新方法進行生產;獲得新的供應產品的來源,即獲得的半成品或原料有新的供應來源,不用理會這種來源是否已經存在,還是首次被創造出來。
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可以較好的解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它將“創新”做為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突出了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和核心作用。
(3)新經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研究的內生化
1956年,由索洛提出了科學技術進步決定經濟增長的增長模型。該模型顯示,經濟的增長不但由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增長率所決定,還由勞動和資本的收入增長的作用權數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所決定。在索洛的增長模型里,技術的進步被作為單一的一個因素,歸入到了經濟的增長理論當中,并且對這個理論給予較為系統的研究,比較完整的解釋并且描述了經濟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而增長的原因。
進入到20世紀60年代后,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舒爾茨,他將生產中的技術因素延生到了人力資本上來。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能夠產生遞增的效益,人力資本既人的健康、能力、知識等質量的顯著提高,這對經濟增長地作用遠比勞動力和資本的增加要重要很多,人力資本對于經濟的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新的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內生性上給出了與實踐相一致的解釋,其要素收益遞增的新觀點,為長期增長、經濟持續發展找到了可靠的動力和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面對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農業可否通過科技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組成的課題組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
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
1.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
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點。一是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后的科技力量;二是優化布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三是擴大開放,更多的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
2.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
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的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下大力氣把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3.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針對農業產業化對技術的需求,篩選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適當引進進行組裝配套,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并通過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大成果推廣計劃、星火計劃,大力推進農村的科技進步,積極引導東部鄉鎮企業上水平、上規模、出效益。
4.切實提高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能力。一是突出應用研究,努力解決嚴重制約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性技術難題;二是抓好基礎研究與基礎性工作,為農業科技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特別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機理、雜交優勢機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與產業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農業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四是要針對21世紀養活16億人口對技術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與技術儲備。
5.建立一個宏大的、高質量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幅度地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國的人口多,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還很低,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大。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體系。
6.加速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新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應由研究開發、技術服務、科技管理和科技企業等部分組成。針對農業科技多頭管理、重復和分散的現狀,建立協調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重組,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機構。將農業研究開發機構分為技術開發類、科技服務類和基礎公益類三大類,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術開發類機構轉變為科技企業或進入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發展;科技服務類機構轉變為企業或實行企業化管理;公益類農業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項目和基地的形式給予支持。對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進行改革,建立隊伍多元化、運行市場化、形式多樣化的服務體系。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民營農業科技企業,逐步形成國家、地方、企業、民營等多元化的農業科技體系,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擇優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培養一批世界知名的農業科學家。
7.抓緊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體系。
通過信息體系的完善,使科研單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農業生產實踐對科技的需要,使生產經營單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農業技術信息,促進科研面向生產、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8.抓緊建立農業標準體系。
盡快制定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在內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
9.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和農科教結合的突破口。
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按照實現農業區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指導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興農的投入。
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各級政府、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特別要增加各級財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到20世紀末,使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視三項任務
1.戰略重點和布局
在科技項目發展上,不斷總結成就,尋找差距,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對重要農業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進行攻關。
"十五"期間的重點和布局。"十五"農業科技工作,緊緊圍繞農業新階段對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產類技術的基礎上,特別強調有關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對技術的需求。擬著重突出以下幾個方面:(1)針對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對科技的需求,大力發展以大幅度提高單產和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的增產技術。(2)針對我國農產品品質較差的現狀,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品種結構,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為核心的優質技術。采用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吸收、轉化等多種途徑,盡快改變我國目前的農產品質量不佳的狀況。(3)針對提高農民收入、擴大內需的要求,發展以加速農業產業化為目標的高效農業技術,著眼于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開發新技術,開拓新產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4)21世紀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將是國際農業競爭的熱點,要針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大力加強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并加速實用化、商品化、產業化,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5)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公益性強的特點,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性建設工作,特別是農業、林業、水利、氣象等部門的長期定位觀測和基地建設,進一步強化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等基礎性工作。開展以農機、節水灌溉機具、肥料、農藥、農膜為主的支農工業技術研究,為農村科技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條件。(6)發展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環境為主的林業科學技術。開展生態林業、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荒漠化綜合治理。(7)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以改善環境為主題的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體系。(8)針對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發展區域性綜合配套技術。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優勢,促進全國農業快速、持續、均衡發展。為提高西部大開發的起點,"實施農科教戰略西進緊急行動"。
中遠期戰略重點。(1)充分利用生物的遺傳潛力。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好的動植物新品種,重視資源與環境問題。(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護和有效利用水資源。今后,應因地制宜地加強灌溉農業、節水農業、雨養農業和旱地農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的配套技術研究。(4)食物安全、國人營養和健康。(5)提高科學種植與養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增加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動植物綜合生產力。(6)改進農產品加工、儲運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保鮮、加工、儲運、包裝、銷售和綜合利用等技術,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技術保證,尤其要重視發展飼料工業和食品工業。(7)關注轉基因動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產,使我國農業緊跟世界高科技先進水平。此外,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農業等也都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方向。(8)針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水平的實際,利用信息社會即將到來的有利時機,把農業生產中的"軟件"部分,特別是管理水平提升到應有的高度。
2."十五"期間體制改革問題
改革的指導思想。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以結構調整、機制轉換、人才分流、制度創新為重點,從農業發展的需求和農業科技自身發展的特點出發,調整農業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進發展。
轉制改革的方案設計框架。農業科研機構轉制將按照分類指導,抓大放小,適當歸并,促進發展的思路,積極有序地推進。
分類指導。目前對農口不同類型的科研院所,應根據其不同特點,進行院所定位,分類指導。對從事農業、林業、氣象、水利水文資源、生態環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災減災、節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術等公益性研究及應用基礎性研究的科研機構,按非營利性機構的機制進行運行和管理;對從事成果推廣、技術咨詢、信息服務、專業培訓、分析測試、質量標準等的科研機構,要轉變為實行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或中介機構;對具備研究開發優勢并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或具備產業開發能力的科研機構,要轉為科技性企業或進入企業。
抓大放小,適當歸并。根據未來農業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單位專業結構分布情況,應在專業重組,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重點依托綜合性科研機構,穩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農業科研隊伍。保留若干個研究院,按非營利機構運行,由中央管理;歸并若干個科研單位,按非營利機構運行;若干個科研單位轉為企業;若干個科研單位轉為中介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若干個科研單位進行結構性調整并轉化。
促進發展。通過改革,進一步促進科研院所的結構調整和機制轉變,同時,配套進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財務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創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農業科技發展,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有利于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的新型農業科技體制。
組建和完善國家、部、?。ㄊ校┘壯芯恐行摹⒅攸c實驗室、高科技園示范區、開發區、高科技集團等。近期將主要依托農口各部門的直屬研究院所,聯合有關院所、高校,通過組建國家級或地方級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高科技園示范區、高科技集團等科研機構,集聚農業最優秀科技人才,圍繞關系農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和技術創新,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在科技的使用上進行革命性變革,重視發揮科技的綜合作用,借助綜合國力,深層次地改變農業生產的重大機制問題。
由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由于我國食物資源的豐富多樣和人口眾多,通過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類食物的資源成為人的食品以及創造出新的食品種類,其革命性變革的巨大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
由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這是挖掘飼料潛力,增加我國優質飼料的重要途徑。
由傳統的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整個國土資源開發機制。我國廣大的丘陵山區、草地、海陸水面和灘涂都可發展各具特點的農業產業,特別是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可以開發出人類未曾有過的農業產業,前途不可限量。
由傳統的農產品簡單加工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使農產品在農村多層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現代化產業。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從以下九個方面的比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農作物品種
我國擁有豐富的品種資源,但在種質資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發掘利用,野生種、邊緣種優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術保存種質資源和人工創造新種質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資源鑒定和品種資源工作體系也不夠完善。另外,在良種繁育體系與制度方面,不如發達國家規范化、科學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個體、器官或細胞水平上,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術
目前我國的耕作栽培技術體系仍停留在常規耕作技術與經驗上,同國外開展的以計算機為主的規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較,還有相當差距。在利用化學調節劑調控作物生長發育方面,有的專家認為與國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與少耕理論風靡全球,而我國的土壤科學基礎研究還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進國家的肥料利用率穩定在50%-70%,而我國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減產科技
據專家估計,我國植病生物技術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蟲行為機制、害蟲與寄主植物關系、害蟲與天敵間的生理、生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在農產品產后運輸、貯藏、保鮮、加工設施和技術也有很大差距。據估計,北京因糧食儲藏條件而導致蟲蛀、霉爛和其他侵害損失的糧食總和達500萬公斤。每年約有15%的生鮮果蔬損耗掉,直接經濟損失達兩億多元。
植物生物技術
目前國外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程度相當高,形成產業的產品主要有:細胞和組織培養產業,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試管苗和脫毒苗;微生物農藥,如蘇蕓金桿菌;生物技術農產品;獸醫治療藥物和防治疫苗品;農用診斷試劑;家畜胚胎移植技術;單細胞蛋白;人工種子和胚芽等。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仍然較低,研究設備和手段,工業化生產還相當落后,生物產品商業化生產、產業化發展還不夠。
畜牧業科技
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水平只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總體上落后10-15年。特別是在畜牧業基礎學科研究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較明顯。有些研究還幾乎是空白。
農田灌溉技術
瑞典、英國、奧地利、羅馬尼亞、法國等國的噴灌面積均已超過80%,美國、俄羅斯約為40%,美國微灌面積到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達到總灌溉面積的3%,以色列灌溉面積中約2/3為微灌,1/3為噴灌。我國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無論在材質、性能、自動化程度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自動控制設備方面差距更大。
農業機械化技術
從大量生產的現有產品來看,機具性能、質量技術水平,只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國際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應用方面,農業機械化程度,機耕率為80%,機播率為77%,機收率為70%,而發達國家則全面實現機械化。
農業信息技術
計算機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僅有10多年的歷史,但從世界范圍看尚屬起步階段,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比較仍存在著較大差距,應用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目前,農業計算機應用水平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
林業科學技術
我國現有的林業技術水平同林業發達國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茖W技術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頃蓄積只有33.3立方米,遠遠低于我國森林總蓄積每公頃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國有林地面積只占全部林業用地的50%,而美國為95%,瑞典為98%,日本為96%;我國的樹木利用率很低,樹林出材率只占全樹的25%,而林業發達國家已從原來的全樹利用發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利用;我國每公頃森林年均凈生長量僅為2.7立方米,而德國是6立方米,芬蘭是4立方米,美國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啟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緊迫性
1.適應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種技術和農業化學技術為主導的農業技術革命的帶動,到20世紀中葉,農業得到高速的發展。相應地,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導致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新材料、航空與航天、自動控制等現代技術的興起,使農業面臨啟動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并將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這次新的農業技術革命將導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再次振興。
2.再次振興農村經濟的客觀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生了兩次革命性進展。第一次是農業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順了農村的經濟關系,是農業生產力巨大的全面釋放,奇跡般地快速達到農業生產的成倍增長,為終止我國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歷史創造了根本條件。第二次是鄉鎮企業的廣泛興起,使農村進行了歷史性的產業大調整,農村工業占全國工業增幅的主要地位,開拓了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出路,把農民引向小康。這兩次革命性進展,已各持續了一段時間?,F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將以突出科技為特點。
3.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方針、道路一些基本問題的客觀需要。
我們應著眼于以下幾個在20世紀尚未解決好的基本問題:
缺乏可靠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科學技術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強有力的第一生產力,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時解決農業發展中面臨現實矛盾的客觀需要。
農產品質量差、農業效益低,是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它導致農民收入低,結構調整難。在"入世"之后,對農業的挑戰更為激烈,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顯露出來。在未來人口增長和需求多樣化進程中,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更加突出。鄉鎮企業技術推動的發展后勁不足。鄉鎮企業是農村非農產業轉移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由于產品升級、布局調整等問題,使其發展面臨轉折時期,難度較大,減弱了農村經濟實力,成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戰略思路和目標
1.戰略指導思路。要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根本方向,促進科技與經濟和市場的有效結合。堅持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的有機銜接和有效配置,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既要加速常規技術的組裝配套、大面積推廣,又要力爭使農業高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業或集團;既要抓好農業增產技術,又要加速發展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技術;既要造就一批學術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又要培養一大批農業科技企業家,并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2.總體目標。
"十五"期間要把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撐作為核心任務。
到2005年,使我國農業科技關鍵領域科技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五年,科技在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氣象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35%、55%、55%和60%以上,農業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到2020年,農業科技的基本任務是:滿足食物安全的技術需求。為實現糧食總產達到六億噸、肉類總產6500萬噸,人均日攝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質75克、脂肪75克等目標,提供技術保障。
為農村經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為實現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提供技術與示范樣板區,帶動輻射面涉及全國范圍。
為農村國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為科學使用農業資源,發展新興產業,為基本控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提供技術與示范樣板區并輻射全國。
1、前言
就當下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建設,有利于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朝著商品化方向進步。農業科技檔案建設,也是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它能夠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證新農村經濟建設能有一個科學的依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下經濟建設的焦點問題,加強新農村經濟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本文對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策略的研究,將注重分析當下農業科技檔案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使之更好地與新農村經濟建設保持一致性,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2、當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農業科技檔案建設工作不夠重視,檔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難利用農業科技檔案更好地指導農業實際生產。部分科技人員不注重科技檔案建設工作,沒有意識到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的重要性,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在建設過程中,相關制度不夠健全,相關資料收集存在遺漏性,很多重要的農業科技信息沒有進行有效記錄;第二,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無法落實到位,相關工作沒有一定的標準進行,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不規范,很難將之應用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當中;第三,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滯后性,無法適應當下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形勢。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不能對相關的農業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管理,無法對新農村經濟建設進行有力指導,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存在較大的滯后性,難以滿足現實發展需要。同時,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難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工作效率不高,難以真正發揮農業科技檔案的現實作用[1]。
3、加強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經濟建設必須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對新農村經濟建設起到較好地指導作用[2]。
(1)對傳統觀念進行變革,重視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
傳統觀念的變革,樹立新的農業科技檔案發展理念,是推動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要注重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工作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指導性地位,使之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農業科技檔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樹立市場觀念,將檔案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現狀有機結合,積極工作,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2)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為發展前提和首要條件。對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制度進行完善,變革當下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檔案在整理和編排過程中,能夠符合相關標準,在查閱過程中,能夠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進而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
(3)提升檔案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專業化
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是保證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具專業化特征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業科技檔案更好服務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專業化隊伍建設,讓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具有較好的專業化水平,能夠保證工作的效率化,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符合相關標準,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進行科技知識查閱,指導實踐生產。同時,檔案工作人員要對農業知識進行有效地了解,對區域種植情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能夠更好地對農業科技知識進行有效宣傳,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4)注重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效果,強化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農業科技檔案是記載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檔案,具有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并能夠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新農村經濟建設,就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一種變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下經濟發展需要,提升農業經濟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發展,使農業生產能夠增產增收,提升農業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獲得經濟效益,進而提升農民收入[3]。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科技檔案可以更好地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理論基礎,指導新農村開展實踐生產活動,提升農產品的產量,更好實現農業經濟商品化發展目標。
作者:劉玉峰 單位:陜西省府谷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