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09:08: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主觀層次上對主觀體驗的積極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對幸福、滿足、樂觀、快樂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在于使人們滿意自己過去的生活,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對未來保持樂觀的態度,主要是對人類主觀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對個人層次方面的個人特點進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巧,對美麗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處理事情的寬容,發明創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個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養或加強這些方面,必須具備來自個體的積極情緒;三是對群體層次組織系統積極方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積極社會、學校、家庭的建立,從而達到提高群眾美德、增強群眾責任感、提升職業道德的目的。積極心理學是根據消極心理學而產生的,保留了消極心理學好的方面,舍棄了消極心理學不好的方面,對消極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同時,應用消極心理學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積極心理的研究,對人類的優點和價值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學,使心理學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潛力和創造能力,激發人類的活力。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使人們對生活的信念更加堅定,幫助人們尋找獲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在消極心理學影響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來自于消極的態度
一直以來,我國心理學始終采取消極的取向來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研究的對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態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操作性定義為測量有沒有具體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論學者和理論實踐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解,他們基本都認為只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說明心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心理疾病。這種對心理的理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對當代大學生的潛能意識的開發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的核心目標,這就使得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方面上。使人們對大學生積極良好的心理教育培養缺乏應有的標準和內涵。
(二)因過于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忽視了積極方面的培養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過分注重消極方面,具體就是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這種消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生通常被老師當作是問題的根本來源,教育者常常覺得大學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或是將消除心理缺陷或弱點當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沒有問題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身的消極方面,從而忽視自身的積極品質。所謂的消極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幫助大學生開發潛能、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因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學生的自身發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培養意志力的問題以及良好的行為等等,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學生工作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該問題,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意見、對策,并且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內容,進行相互討論。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測試的手段去判斷學生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解決心理問題上,導致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組成的,甚至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準備的,認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過分注重心理問題,從而忽略了潛力的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個體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積極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終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所謂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研究,以發現人類本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良好品質,并通過這些進一步深入挖掘人類的無限潛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啟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極的,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問題的方面,把所謂的心理健康定義為沒有精神疾病。很顯然,這既不全面又不科學。心理健康存在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主觀,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觀體驗,影響主觀因素的潛在因素只能作為客觀條件。二是積極層面,所謂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極方面少,而是積極的方面比較多。
(二)關注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并且應當有著積極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積極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極心理的重點需要放在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向上的思維、積極的心態、積極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過積極心理學教育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多數來咨詢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因而大學生與心理學教師處于對立的狀態。雖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觀念中,也時刻強調不要使大學生與心理教育教師的關系處于對立狀態,他們之間應該相對平等,因為良好的咨詢關系,更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過程中,應該做到熟練運用解決心理問題的溝通方式,但這僅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和原則。在咨詢者,即問題學生觀念的影響下,這些都形同虛設,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相對立。教育者沒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學生即被教育者放在問題學生的位置上,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這樣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潛意識,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小心翼翼地生怕因為過多的接觸心理教育老師或心理室,而令同學感覺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四)重視積極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資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積極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只關注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面,這樣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常常處于校園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所開的一門學科,或者,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甚至有的學校還把心理教育與其他的學科劃分開來,好像大學生心理教育課只是心理輔導和咨詢者的工作,別的老師與心理教育沒有關系,這必然導致大學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組織和健全系統的支持,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本文的分析和闡述我們還可以了解到積極心理學的實際概念,積極心理學不僅僅在于如何治療心理疾病和保護人類心理健康的研究,還是研究人類面對生活的態度和樂觀的心態的一門心理學科學。積極心理學要求,每一位心理學家都要以一種極其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審視人類的潛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谠瓉磔^為完善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的技術,對積極心理學中人類的力量和人類的美德等方面進行研究,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有效地達到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的最終目的。
作者:汪大偉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一、積極心理學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1.豐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關注問題的成因、對策的探究等描述層面的問題,較少關注如何滿足學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主要倡導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具備調適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暫時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論指導下,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從嶄新的視角來展開工作。
2.創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傳統的“問題導向”模式的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形成的。積極心理學則是以研究人類積極力量與美德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從消極逐漸轉換成積極,這是一次理論的創新。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在于發展一門挖掘和培養人類積極力量的科學,運用適當的測量和評估標準探索個體內部的積極力量,采取縱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積極力量的形成階段和方式,并通過有效的方法來干預和預防消極力量的滋生,從而更好地塑造個體內部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測量與評估技術也得到了創新和提高,作為一套以正面指標來評價心理健康狀況的新型體系,其技術手段主要是把結構化的問卷作為測評主體,并與其他方法有效結合,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測評體系。
二、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構建
1.積極心理學體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構建一套完善的積極心理學體系為基礎,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中,全面、科學、實效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培養。主觀幸福感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認知性和情感性的整體評價,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養成是其積極情緒體驗培養的重要部分。近年來,我國出現教育資源的短缺、學業繁重、就業壓力加大等現象,導致大學生缺乏主觀幸福感,形成消極的心理狀態。因此,為使大學生能夠積極面對壓力和挫折,培養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的獲得有三種基本的積極體驗,即對過去生活的滿意感、對現在生活的福樂感、對未來的希望感,這就衍生出培養大學生積極體驗的三個子目標。積極心理學主張,通過引導大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去生活的愉悅上,擺脫痛苦的經歷,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感;通過調動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目標明確性,加強他們的福樂感;通過引導大學生建立信心面對未來的挫折,提高他們的希望感。只有從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第二,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完善。擁有積極人格的個體會采取更富有成效的應對策略來處理生活中各種壓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養大學生形成合理的歸因方式、解釋風格以及內在的心理動力,就可以幫助他們不斷完善人格。積極心理學把人格分為樂觀型和悲觀型兩種。賽里格曼認為,人們在面臨成功或失敗時都會自我解釋其原因。樂觀型解釋風格認為失敗或挫折只是暫時的,由外因引起,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當外部環境改變時情況自然會好轉;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則會認為失敗和挫折是長久的甚至不可改變的,并且他們會將此悲觀心理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積極的,注重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外物;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往往是消極的,注重外界的影響,他們容易形成壓抑,緊張,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問題。因而,調整大學生的這些負面情緒,需要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從而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
2.積極心理學體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積極心理學體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既要獲得制度、環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師資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第一,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觀層面的探索。一是要從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按照國家要求配備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工作人員,規定其職稱走教師系列或思政系列,從而確保隊伍穩定性;同時確保工作經費的投入及軟硬件配備等。二是學校上下都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質教育和專業培養中,這是一個系統工作,要貫穿新生入學到畢業就業的每個環節。三是要創建積極的物質和人文環境。高校的校園物質環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景觀,學校整體的布局規劃、校園建筑、綠化美化和周邊環境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氣質。創造積極的人文環境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包括優良學風的建設、公平的獎懲制度以及積極校園文化的營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關系。高校要積極挖掘家庭的潛能,開展“家長學堂”等心理普及活動,將積極心理學教育滲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運用自身的學科優勢為社會多作貢獻,相應地,社會也將帶來正向的反饋,在這種良性循環影響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將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第二,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觀層面的探索。一是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將弱化以往的問題導向,更多地將積極心理學內容滲透到課程建設、校園活動及宣傳中,在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中通過發掘個體自身的力量來有效地預防、治療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師資隊伍培養是重點。在對專業人員培訓基礎上,要充分利用中國特色的黨團隊伍力量,積極建設基層心理輔導工作站,加大對兼職人員的培訓力度,將培訓規范化、系統化,完善和強化學校的預防體系網絡。三是發揮同伴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設立和完善朋輩互助工作制度,專業的培訓及督導,培養一批大學生朋輩組織,通過他們將積極的心理學理念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終達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優勢展現亮點。開展基礎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優勢展現的首要前提,通過展現學校的特色亮點以及與其他學校的相互交流借鑒,有利于學校自身的發展,能更好地服務本校。五是積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情況如何需要接受積極的評估體系檢驗,內容主要包括: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部門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詢室、專兼職人員配備情況、經費下撥情況等;對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進行評估,包括是否開設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是否運用積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解決問題,實現自我的成長等;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評估,通過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量表對個體和群體進行測評,包括生活滿意感、主觀幸福感、積極的內在動力、積極的人際關系等,從而對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實現積極教育的目標進行效果評估。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養人才,優秀的人才必須以身體和心理完滿狀態為前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實施從消極向積極的轉移,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作者:莊濛杰 奚曉嵐 王玨 單位:江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現有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現狀
1.1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與對象范疇的狹隘
目前許多高校將心理學這一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本意是希望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好,教學的要求很低,理論與實際的脫離,缺乏了針對性等各種原因,令公共心理學的作用于價值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在另一方面,現今的公共心理學課程大多是針對師范與教育類的學生,承載了許多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而心理學探討的是人類心理行為發生的規律,其適用范圍遠不止學校教育心理。將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對象范疇擴大,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關于人、關于自身的知識,充分發掘與利用個人資源,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國《心理學》教材存在:對心理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哲學式闡述多,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調控的操作性知識少。理論色彩和普教色彩過濃,實際操作的案例過少,無論體系還是內容都可視為對《普通心理學》的簡單模仿,缺少非專業特色和應用操作性。
1.3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緒論課”是《心理學》課程與學生的首次相識,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對改課程的學習態度。當老師和學生在認知和判斷時,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學課“心理化”,神秘的談心理,真實的講自己,實用的指導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心理學神秘的好奇感和輕松的興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慣例緒論模式忽視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學考成的考核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式眼科的閉卷考試一種是相對寬松的論文檢查;不論是哪一種的考核,現在的教師只是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當心理課程學完之后,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排解焦慮緊張;面對緊張的人際關系,不能妥善的處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沒有足夠的挑戰能力。
2高校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2.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現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采取極端立場。下面從思維、情緒、性格等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2.1.1思緒
雖然大學生的思緒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顯著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不夠深厚,因此在觀察、分析事物特別是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容易出現脫離現實、主觀、片面、固執、過于自信等。
2.1.2情緒
當代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人際變化、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會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內隱性欲外顯性并存的特點。但是,由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在某些環境因素影響下,大學生會表現出與內心體驗不一致的外部行為。有的大學生還會有愛情的體驗,由于自身的心理發展水平、家庭、畢業分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大多有過愛情的煩惱。
2.1.3性格
大學生的性格已相對穩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認為,我國大學生表現出三個突出的性格特點。一是聰慧好強,喜歡表現;二是恃才傲物;這是第一個特點的極端表現。三是緊張困惑,虛假老成;由于學習、生活壓力及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感和困惑感。另外,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學生傾向于追求成熟、老練,但由于本身經驗不足,所以表現出虛假成。
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活、學習、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它不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因此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群體。
3教學改革的探討
3.1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為學生學習其它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奠定基礎,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方法
心理學的教學應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課堂講授,教師講、學生聽;有的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課堂上教師提問并進一步總結、歸納;有的可以采用試教法,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有的可以采用討論法、團體活動法教學,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動課的形式;有的可以開展心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的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改變單一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多媒體等進行教學。有人在心理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結果發現,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發揮了教學的雙邊互動?,F代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直觀、形象,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改變考核方式
逐漸改進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實際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如果課程成績評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為20%案例分析報告或深度訪談報告、30%實訓表現和50%課程考試三大模塊。案例分析報告主要是對相應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深度訪談報告則是圍繞某一心理話題對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深度訪談記錄;實訓表現則由小組共同評定;課程考試以真實教學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綜合性的論述題為主。
4心理學教學完善人才
心理學教學研究和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心理學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在于:現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與日益增長的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心理學教學工作現狀的差距,這種差距反映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亦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成長發展的主觀愿望和內在動力,從而也推動著高校進一步科學地確定心理學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以及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標準、師資建設的定位,有助于心理學教學的規范化和科學化,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優化教學手段,保證教學的投入和效果。然而,高校心理學從發展水平上看,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思想觀念、理論建設、教材建設、制度建設、師資建設、教學實踐、科研水平等均存在諸多不足,這說明我國高校的心理學教學工作仍將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