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6 11:41: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科技創新戰略探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由于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經濟發展和資源消耗之間矛盾加劇,中國“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終結,以消耗資源、勞動力輸出為主的中小企業亟待尋求新的出路。
1科技創新戰略是中小企業內涵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市場需求多樣性要求企業具備科技創新能力,進而能夠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科技發展的帶動下,消費者越發追求個性,市場需求的多樣性越發明顯,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無限的機遇與空間。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近六成的經濟總量和近一半的財政稅收,提供了近八成的就業崗位,在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促進科技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眾多的中小企業中,誰能率先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誰就占有了主動權。中小企業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重大轉型期,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都在提高,舊有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單純靠規模擴張推動發展會產生嚴重的產能過剩,這條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中國經濟發展要從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升質量和效益為主,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中小企業必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長遠意義。中小企業實現自我發展,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取得市場競爭優勢,需要企業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中小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就需要具備核心競爭力,“要把增強創新能力與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增強科技面向經濟主戰場、服務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能力。”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2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涉及面廣、數量多,中小企業的發展更事關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穩健增長和國民就業的嚴峻問題。第一,中小企業缺乏創新資金,反映出中小企業創新驅動力不足。許多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創新意識,另一方面是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即便想在創新方面有所作為但是面對經費短缺,許多企業也只能望“洋”興嘆。第二,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能力弱。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創新手段多是對一些成熟技術進行模仿,這種模仿創新并不是真正的創新,模仿的多是中低檔的資源消耗型的制造技術。對低技術的模仿創新正是很多企業無法成為全球性的行業領導者的原因。歐盟限制溫州打火機的安全鎖便是西方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模仿創新型企業對他們消費市場的影響而設置的技術壁壘。在此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也逐漸看到他們所面臨的模仿創新的“天花板”,中小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不從創新來獲取企業發展的動力以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那么企業必將被不斷變化的市場所淘汰。第三,中小企業缺乏創新人才,且人才易流失。中小企業由于社會大環境和自身實力等原因,吸收創新人才難度大。另外,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發人員,由于企業內部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創新人才流失大,導致企業缺乏后備創新力量,從而制約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第四,中小企業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盡管中小企業具有動態、靈活、開放、高效、適應性強的優勢,許多中小企業也進行了較多的創新研究,但其創新成果轉化率不高。中小企業研發成果,受創新觀念、資金投入等的影響,沒有切實吻合市場需求、企業需要,另外,由于還受到產權等因素影響,成果轉化率較低。
3科技創新戰略下中小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機制
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擁有高新技術的中小型企業已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中小企業經濟快速發展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創新,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自身的水平又制約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經營活動處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下,不可能離開內外部環境而獨立地取得發展。
3.1外部推動
外部環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土壤,所謂外部推動即企業外部環境的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創新是文明進步的動力,在國家高度重視創新的同時,市場需求變化,大力激勵企業創新,在全社會形成創新的熱潮,在企業間形成創新驅動的趨勢。在如此社會大環境下,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同行業間競爭需要,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條件下,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并獲得更大的發展就會自發地在企業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業間形成競爭,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企業面對同行業的壓力會逐漸分化,開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后在企業間形成創新趨勢,反過來推動社會大環境下的創新水平的提升。
3.2內部驅動
企業創新活動與企業內部環境密切相關,組織制度創新為中小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內部環境的保障,通過技術創新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提供技術支持,通過企業文化的創新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提供文化保障,通過組織層級結構的創新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提供機制保障。企業通過積極的創新活動去改變企業內部環境和氛圍,在企業內部形成創新的思潮,引導組織成員創新,逐漸在企業內形成創新驅動的意識,讓創新習慣化并成為一種團隊精神。在企業內形成創新的意識,創新的意識遠比創新的方法重要,創新驅動發展所涉及的方法、途徑很多,而且市場變化很快,市場新的需求在不斷地體現出來。因此,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擁有創新的技術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創新驅動的本質,樹立創新的意識,學會用創新的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以不變(創新的思維)應萬變(變化的市場)。所以說,中小企業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最終目標是在企業內形成創新的意識、創新的思維。社會環境和企業創新密不可分,社會環境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背景,創新的環境正是在社會的環境中才得以體現。如果把企業創新環境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社會環境便是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也正是在社會環境的激勵下才得以產生。所以說創新良好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創新的靈感,會比其他企業進步更快。
3.3創新機制
企業組織的結構及運作的程序,以及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都會影響企業的創新,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這是影響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環境因素。在創新機制上,企業設立專門的創新組織機構來領導創新,明確創新的目標和責任,合理組織管理人員努力提高管理的勞動效率,以此機制來領導創新、推動創新。
3.4創新目標
企業經營方向與環境密不可分,生產方向和經營目標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決定了企業要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小企業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企業、國家、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企業必須以滿足顧客需求來獲取利潤,通過自身活動來尋求發展,這種自身活動即是以創新為動力的發展。企業經營目標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企業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來調整目標,每一次目標的調整都是一種創新。為實現創新目標,必須利用必要的創新手段,創新手段包括要素創新、要素組合方法創新、要素組合結果創新。要素創新是企業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利用勞動手段作用于勞動對象使之改變物理形式、化學性質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要素包括材料和設備。要素創新即是對材料和設備的創新。要素組合方法創新即指生產方式創新,利用一定方式將不同生產要素加以組合是產品形成的先決條件。包括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的時空組織兩個方面。要素組合結果創新即指產品創新,生產要素組合的結果是形成產品,企業通過不斷創新產品來謀求生存和發展,包括品種創新和產品結構的創新。中小企業要利用創新驅動發展,就必須提高認識,從企業自身角度來探尋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方法。制定符合中小企業發展需求的科技創新戰略,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能力,以創新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力求找到轉變中小企業經營發展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內涵式發展路徑。
作者:王敏 徐麗華 單位:攀枝花學院
[摘要]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轉變科技管理方式,創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徑。在河南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建設中原經濟區方面作用越來越大?;诖?,本文探究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對策。
[關鍵詞]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對策;體制機制
1加強對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重視程度
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首先要提高聯盟的社會和法律地位,在各級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視。強化各種資金和協調支持力度,化解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在運行中與現有管理制度、體制和機制之間存在的矛盾,進一步加強聯盟管理,進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運行過程中的凝聚力。
1.1營造好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環境
經過多年發展,河南農業科技創戰略聯盟取得了重要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和實際發展需要而言,聯盟在研發投入及技術創新能力、管理水平、產業鏈協同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為此,要綜合運用政策、規劃、標準、資金和項目管理等手段措施,為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要編制好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科技創新規劃和聯盟本身發展規劃,以提升聯盟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產出和成果轉移轉化為目標,進一步優化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環境。圍繞產業化和市場化,加強政產學研用結合,支撐聯盟可持續發展。緊盯農業現代化建設短板,瞄準科研、轉化、應用、服務等關鍵環節,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農業重大需求,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以企業為主體,加強技術能力、產業能力、市場能力、服務能力的融合,推動產學研用結合加強分類指導,發揮骨干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協作配套發展,完善河南省農業產業生態體系。
1.2加強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利益載體平臺建設
動力強不強是聯盟建設成敗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加強動力條件建設能凝聚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創新公用服務平臺,包括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科技文獻、大型科學儀器公用共享、專利數據庫管、科技情報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務平臺、科技研發與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并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為依托設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創建、產學研合作等。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獎勵扶持和研發補助,推進產學研聯合,進而化解聯盟創新過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訴求,加強聯盟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提升聯盟之間合作的價值,強化聯盟成員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成本,激發聯盟成員之間協同創新的激情,促進聯盟科技創新支撐河南省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1.3制定針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法律
出臺針對性較強的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法律法規對聯盟發展極為重要。要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身份給予法律確認和保護。同時,維護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正當合法權益,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與科技創新成果給予保護,對聯盟中的欺詐和背叛行為嚴懲不貸。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研發項目產生的成果和知識產權協議簽訂基本原則、程序,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的辦法,明確違約責任追究力度。
1.4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發展針對性的政策
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在產業技術規劃、產業技術路線圖制定、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課題論證、實施主體地位。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主渠道,農業產業大部分科研項目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來申報[1]。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法人地位和財產獨立地位政策,使得農業科技創戰略新聯盟擁有法人地位和財務自主權,能夠獨立開設銀行賬戶。改變目前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依托聯盟理事長,成為理事長單位附庸,不能正常開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聯盟穩定持續的財政支持政策,保證聯盟健康運行。通過政府購買農業產業規劃服務、農業產業咨詢服務服務,行業內重大投資、開發項目的可行性前期論證等服務,給予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運行以穩定的經費支持。
2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體制機制
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理事會會議決策制度,設立聯盟專家委員會,明確聯盟專家委員會是聯盟咨詢機構,明確聯盟決議執行組織機構為聯盟秘書處,聯盟秘書處執行聯盟理事會決議并負責聯盟日常事務,做好聯盟科技創新協調溝通、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利益分配、聯盟的宣傳等工作。
2.1完善聯盟科技創新過程協同機制
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多種關系和復雜過程的網絡化組織形式,聯盟必須完善科技創新過程協同機制,使各機制的匹配性、銜接性和包容性與聯盟協同創新系統和諧統一。過程協同設計要注重兩個原則。一是注重目標性與協調性原則。使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的目標不斷提升聯盟績效,促進聯盟技術標準形成與擴散。因此,聯盟協同創新機制的設計應服務于聯盟協同創新的戰略目標和方向,同時注重聯盟多主體、多要素之間協調以及聯盟標準化任務的分工與銜接[2]。二是注重動態性與反饋性原則。由于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要求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機制能夠對外部環境條件進行充分利用、適應并形成有效反饋,因此,必須運用動態的戰略思維開展聯盟協同創新活動。
2.2建立聯盟的戰略協同和資源整合機制
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戰略協同機制。聯盟協同創新的戰略協同的主要任務是聯盟戰略伙伴選擇,進而聯盟成員將針對專利群布局等問題進行協商與談判,因此,戰略協同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的方向。組織內外部學習以及創新過程管理和監控等,是聯盟協同創新的核心環節和關鍵內容。過程協同主要對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運行階段,該階段主要任務是標準技術研發,要求聯盟成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特色,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協同合作完成聯盟標準化戰略目標。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制定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除了內部成員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努力之外,處理好各種外部關系至關重要。技術標準制定涉及政府部門的支持、中介機構的參與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能否與外部主體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渠道影響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技術標準的制定與未來發展。有些主體具有豐富的社會網絡關系,與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等相關外部主體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渠道,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也將主體擁有社會網絡關系的情況作為考核戰略性主體的一項考慮內容。
2.3加強聯盟人才隊伍建設
聯盟屬專業行業,工作人員基本都是高端專業人才,但無法享受政府對聯盟的規范引導、制定規則、扶優激勵政策。所以,要積極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百千萬人才”“長江學者”等各種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并能解決河南省農業各個領域的科技創新技術的人才[3]。特別是注重引進在國內外某一領域(學科)具有領先地位,并能顯著提升河南省農業某一領域(學科)研究水平和產業創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廳要建立聯盟首席專家制度,將這些專家聘為聯盟首席專家,圍繞首席專家建立創新團隊,給予首席專家相應的責、權、利。過去聯盟專家團隊的管理模式較為松散,往往是因為承擔某個項目而隨機臨時召集建立,項目完成后則項目專家組解散撤離。首席專家制度有利于增強專家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領域各行業穩定的科技創新團隊,形成常態化的專家整合管理機制。首席專家帶領研究團隊可以對河南省農業產業共性技術及企業生產關鍵技術論證,全面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并提出項目方案,為申請各級、各類項目作儲備;可以針對單個企業對技術的個性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技研發、技術攻關、咨詢論證等,為企業提供精確、及時、有的放矢的服務。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要主動適應行業發展、市場需要、社會需求,積極創新聯盟骨干力量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構建聯盟實用人才培養體系。積極與全國農業科研單位、高校、龍頭企業合作,借助科技項目研發培養聯盟人才,借助成果轉讓和科研合作培養人才,通過委培定向等方式與院校聯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鼓勵以項目帶技術和人才,以企業發展帶產業發展。并根據聯盟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
2.4加強資金投入
政府加強資金扶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聯盟發展。政府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專項科技創新資金力度,將河南農業重大科技專項、河南重大科技攻關,分不同時期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研發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突破后實施產業化,持續提升河南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投入農業科技服務資金,支持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踐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各種基金來加強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投入研發資金、產業化資金,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增強聯盟對資金需求的滿足度。政府建立農業科技金融體系,為聯盟發展提供相應資金。
作者:王雅坤 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技術展覽館
近年來,隨著江蘇沿海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鹽城的開放度、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正在成為各類創新資源不斷積聚、創新要素加快活躍的地區。深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鹽城市委、市政府按照創新型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要求,確定了到2015年全面達到江蘇省創新型城市標準,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城市的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強化發展思路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狠抓創新型經濟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關鍵措施的落實。
大力推進產業創新發展。立足鹽城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始終堅持“以工興市”第一方略不動搖,推動一、二、三產業實現規模化、鏈條化、高端化、集聚化發展。一是加快新興產業規模發展。堅持市場導向和創新驅動,調整和完善新興產業布局,圍繞國家和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著力做大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四個主導產業,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車、海洋產業、航空裝備等三個先導產業,形成“4+3”的總體布局,力爭到2015年新興產業銷售突破3000億元。二是引導傳統產業高端發展。按照高端化、信息化、品牌化要求,加速汽車、機械裝備、紡織、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向高端環節升級、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形成鹽城傳統支柱產業的技術優勢和特色優勢。汽車要以整車為帶動,形成研發、零部件、汽車服務業一體化的全產業鏈,加快實現“三個千億”目標。三是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以集聚區提檔升級和龍頭企業培育為突破口,高度重視現代科技、物流、金融、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繁榮現代商貿業,推進一批較大體量的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金融城建設,集聚一批金融業務中心、研發中心、區域性總部等功能性機構。到2015年,形成市級以上服務業集聚區40個,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40%以上。四是促進高效農業品牌發展。以生態、高效、外向、現代為目標,持之以恒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依托現代科技的應用,走觀光休閑旅游多元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一批帶動力強、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和基地。
大力推進創新資源集聚。堅持把匯聚創新資源作為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和戰略舉措,著力匯聚三種資源。一是匯聚創新機構。重點引進和發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機構,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實力。切實加大科技專業招商力度,積極興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努力引進一批國際品牌的研發機構,打造物理上較為集聚、方向上較為集中的實驗室群。二是匯聚創新人才。隨著鹽城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和創新創業環境的不斷改善,現在有許多高層次人才都愿意來鹽城工作或創業??梢哉f,在人才引進上我們已經邁過一個很大的坎,接下來應當更大力度實施高層次人才集聚工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以宜居的環境、良好的待遇和廣闊的事業空間,千方百計引進創新型人才和團隊,尤其是具有巨大創新能量的領軍型高端人才,同時通過發展本土教育、組織外出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鼓勵外地院士、教授和各類創新型人才來鹽城開展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科技咨詢,加快打造一支創新型人才隊伍。三是匯聚創新資金。創新離不開投入,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從實踐情況來看,創新投入僅靠財政投入和銀行信貸,既辦不成大事,也不會推進太快。我們將堅持走市場化道路,積極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創新領域,通過引進和設立創投公司、風險投資基金推動創新項目,強化財政、金融對創新的扶持,為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必要的資金。
大力推進創新載體建設。創新載體是承載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平臺。近年來,我們在創新載體建設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對照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要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應進一步抓好三種載體建設。一是進一步抓好研發載體建設。引導企業大力加強企業研發平臺、公共研發平臺、產學研平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到2015年確保大中型企業建有科技機構比例超70%。全面開展消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零專利、零商標活動,推動加工制造企業向科技企業轉型,積極培育新的科技企業。到2015年,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5%,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達7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以上,經濟發展邁入集約型增長方式階段。二是進一步抓好轉化載體建設。積極開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創建工作,加快培育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創造和孵化更多的高新技術成果。積極構建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服務、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強化國家級產業化基地建設,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市開發區突破汽車電子、新能源、光電科技以及信息產業與服務等發展,打造高新技術密集區;鹽都高新區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目標,加快打造新能源、高端裝備產業和科技中心企業集聚區;環保產業園立足環??萍汲嵌ㄎ唬M快提升功能,打造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地;城南新區以加快建成省級高新區為目標,加速科技與人才要素集聚,建設智慧科技城。三是進一步抓好城市載體建設。按照“八大組團”城市布局,扎實推進城市各項重點工程,加快把鹽城建設成為江蘇沿海地區新興中心城市,增強城市對創新資源的吸納能力。圍繞沿海城市定位,以港口碼頭建設為重點,扎實抓好國家綜合保稅區運作和沿海新型港城建設,為廣泛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創造更好條件;圍繞蘇北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進金融城、科教城等大型城市綜合體建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會展經濟;圍繞生態旅游城市定位,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沿海地區灘涂資源,全力抓好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努力實現更多國際層面的合作與交流。
大力推進創新環境優化。主要優化四種環境:一是領導環境。引導各級把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擺上突出位置,扎實加以推進,確保要素配置到位、力度落實到位、精力傾斜到位。聘請一流專家編制創新型經濟、創新型城市規劃,以一流的創新規劃引領創新實踐。二是政策環境。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扶持創新發展的政策外,結合自身實際從增加投入、稅收減免等諸多方面,認真研究和制定有含金量的政策,支持創新型經濟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三是制度環境。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符合鹽城市實際的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動力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優先向自主創新企業傾斜。四是文化環境。創新文化孕育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催生創新實踐,創新實踐收獲創新成果。我們將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大力倡導敢于創新、勇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以此來打牢鹽城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文化根基和社會環境。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行動。加快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堅持科技引領、強化科技研發、注重科技創新。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當前的發展階段,決定我們必須把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到戰略高度,鼓勵各類企業通過技術跟蹤和創新發展,進行“二次創新”,縮小技術差距,形成知識產權,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打牢基礎。二是集成創新。引導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通過各種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集,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包括集成和品牌的創新,不斷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三是原始創新。鹽城雖然各方面的科技積累還很薄弱,但我們將著眼長遠、面向未來,在有條件、有基礎的領域大力推動原始創新,尤其是依托中汽汽車試驗場、國家海上風電研發中心、東風悅達起亞汽車研究中心等一流載體,爭取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更多的原創技術,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
(作者單位:鹽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摘要: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自然條件決定了重慶市必須走特色效益型現代化農業之路。深入分析了當前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主要成效及存在主要問題,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定位與目標,研究探討了推動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的6個戰略建議,對加快推進重慶市特色效益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定位;目標;建議;重慶市
農業科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農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第一生產力持續發展的保障,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1]。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的關鍵時期,而農業科技創新是我國應對市場競爭,緩解資源壓力,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2]。重慶市是一座“大城市”與“大農村”共生、“大山區”與“大庫區”并存的大城市,雖然工業現代化突飛猛進,但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仍受限于自然條件的約束[3]。重慶市90%以上農村是丘陵、山地,其中山地面積占76%,因而自然條件決定了重慶市農業要立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發展,走現代農業之路[4,5],即特色效益型農業現代化之路。
重慶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推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6]。當前重慶市正按照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和“314”總體部署指引方向,圍繞五大功能區建設,整體謀劃,科學布局,以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為支撐,努力推進全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整體躍升。在深入分析了當前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成效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定位與目標,研究探討了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建議,對加快推進重慶市特色效益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參考價值。
1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成效與存在的問題
1.1 主要成效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迅速,并取得一些顯著成效。一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已基本構建,已基本形成“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應用”三大板塊,即科技創新、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形成前后相繼而又相互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科技引領特色效益型農業的發展儲備了較好基礎。二是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類大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40余個,主要有已建成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西南大學、中國畜牧科技城等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柑橘城、重慶農科城等。三是全市農業科技優勢學科與優勢領域影響力正穩步提升,如在家蠶基因組、榮昌豬、淡水魚、長采收期柑橘、耐熱粳稻、糯玉米、加工型蔬菜、甘藍型黃子油菜、雜交小麥、高淀粉甘薯等動植物良種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擁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得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舞臺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成效突出。據近十年來相關資料,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十分突出,已獲得了各類科技獎勵150多項,科技對農業增效增收貢獻日益顯著,其中2012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0%。
1.2 主要存在的問題
1.2.1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科技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最終將體現在通過創新活動而形成的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和加工業等相關聯的良種、技術、方法、產品及其他技術形式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上。雖然目前重慶市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總量似乎已經不少,但相對于幾十種作物、幾十類畜禽水產品種及近百個農業小行業而言,科技創新成果數量所占比例還是過低。從2006~2012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獲獎情況來看,其中涉農獲獎科技成果39項,占全市科技進步獎總數(808項)4.4%。然而,全市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僅為50%,這與發達國家和我國發達地區農業70%~80%增產增效來自于科技進步還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60%,雖然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但遠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轉化率。這表明重慶市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弱,重大突破性成果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對農業貢獻率也不夠高,不能完全滿足重慶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4,6]。
1.2.2 農業科技研究結構不合理,產業適用性較差 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極為廣泛,從生產到加工,從產前到產后,從田間到餐桌,從自然環境到社會經濟均與農業科技創新息息相關。由于長期受到我國農產品供給不足影響和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僵化等因素影響,導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往往目標單一,農業科技人員要么只重視理論研究而不夠關心科技產業應用價值,要么只重視拿來就推廣應用而不重視基礎研究,從而導致農業科研結構不合理。重慶市農業科技獨立研究起步較晚,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水平相對其他兄弟?。ㄊ校┻€不夠高,不合理的科研結構表現更為明顯具體如下: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基礎性原創研究較少,存在重科研輕中試、重研究輕轉化,重產中輕產(前)后研究,致使農業科技成果呈現出常規技術多,高新技術少;提高產量技術多,提高品質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技術少;組裝配套技術多,創新突破性技術少;產中技術多,產前產后技術少;知識形態技術多,物化硬件產品技術少等特點。這些短板均表明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還不足,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適應性還仍然比較差,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全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的現實需求。
1.2.3 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創新發展條件差 農業科技發展源頭是農業科研投入,農業科研投入是開展農業科學研究的物質基礎,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7]。由于農業是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基礎性產業,因而國內外農業科技投資主體仍然是公共財政。近年來我國財政對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強度一直處在農業生產總值的0.25%左右,與國際平均水平1.00%還有較大差距。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政策保護措施逐漸失效,政府又不斷強化民生基礎保障的農產品價格調控,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十年如一日似的微幅上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很難取得生存空間。這對于受制于山地、丘陵特殊地理條件限制的重慶市而言,傳統農業已不能更好地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來提高生產效率,導致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生產更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更應該依靠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研發出符合區域特點的農業科技成果并推廣應用,才能實現全市特色效益型現代化農業產業升級和轉型。但是,由于重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不完全具備科技投資能力或投資積極性不夠高,企業在農業科研投資中所占比例僅為0.1%,低于全國2.0%的水平,大大低于工業化國家50%水平[8,9]。同時,由于重慶市定位于工業化城市,農業生產總值相對較少,農業科技投入未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全市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水平還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導致重慶市農業科研研發平臺條件日益落后,科技研發團隊實力逐年減弱,突破性農業科技成果已形成越來越困難。
1.2.4 農業科技產業化滯后,企業難以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重慶市農業現代化之路受自然條件和規?;潭鹊偷膰乐丶s束。重慶市山區面積76%,其中中低產田70%、15度以上坡耕地50%,耕地有效灌溉面積30.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均耕地僅為573 m2(剛過國際警戒線566 m2),比全國人均耕地(933 m2)和世界人均耕地(1 920 m2)都少。戶均經營耕地2 000 m2,規模僅為全國平均的1/2、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導致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都難以適應生產規模化、品種專用化、經營產業和服務社會化的發展[8]。人多、地少、地差導致重慶市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十分滯后,至今全市只有極少數農業企業基本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科技研發體系。絕大數農業企業還仍然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成果來維持運轉,缺少具有高科技含量名牌產品和技術獨占性或服務獨占性的產品,更缺少高素質的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市場開拓營銷人才及高水平信息資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因而目前重慶市農業企業還難以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2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與目標
2.1 戰略定位
根據重慶市農業自身特點和產業需求新形勢,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應定位于“兩個增強”。一是著眼于增強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和成果孵化平臺的持續創新能力。以涉農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及時有效地為全市發展特色效益型農業提供科技支撐、攻克關鍵科技瓶頸和破解產業發展關鍵科技難題,并結合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成果示范推廣。二是著眼于增強農業農村經濟核心競爭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主動適應市場對農產品種類及其質量安全的需求,按照“追求高水平、實現新跨越”基本思路,推動全市農業科技進步,夯實農業農村經濟的行業科技基礎。
2.2 戰略目標
重點推進以農業科技進步促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核心目標,提高農業發展整體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達到特色產業優勢突出,現代農業高技術應用成效明顯,農業科技創新環境得到優化,科技研發實力顯著增強。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上,抓住我國擬建設10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區域中心這一機遇[10],以建設長江上游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基本目標,爭取多角度進入國家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更多的區試、試驗、示范基地成為國家級試驗站,構建層次分明、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在農業關鍵產業科技創新上,重點在農作物良種、優質高效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信息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等主導產業上,爭取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力爭到“十二五”規劃末,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0%。
3 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建議
3.1 實施“三個帶動”,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目標
一是發展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帶動農業科技進步。重點深化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領域研究,增強區域農業特色資源研發能力,著力推動種質資源創新、生物特色育種、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綠色農用生物制品、綠色食品加工生物農藥、農牧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領域科技創新。二是強化優勢產業,帶動農業整體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重點以柑橘、生豬、糧油、草食牲畜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以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地道中藥材、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特色水產等特色農產品為切入點,搞好技術開發和成果轉讓,落實試驗、示范、推廣、研發項目,提高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產品科技含量,促進全市傳統農業的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創新農業科技研發合作機制。抓住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機會,深化與國內外涉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各類科技企業的交流合作,積極構建開放式的區域性現代農業創新體系,建設內外交融、合作共進的科研隊伍,以帶動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農業科技發展格局。
3.2 構筑符合重慶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研發體系
一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機構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研發核心。重慶市農業公益性科研機構主要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涉農院系、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重慶水產科學研究所以及區屬三峽農業科學研究所、涪陵農業科學研究所、萬州水產研究所等,這些機構主要承擔基礎性、關鍵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各個農業科研機構還應該在自己優勢學科、特色學科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獨樹一幟,同時培育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建成全市農業科技研發的核心。二是建立以政府為主、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農業相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已毫無競爭優勢,加上重慶市特殊地理氣候環境,對推廣難度大、費用高、風險大、社會生態效益好而直接經濟效益不顯著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政府應繼續起主導作用。同時,加強培育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與農戶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使之成為科研機構的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技術等研發成果的中試基地,才能不斷向企業輸送高新科技成果,提高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逐步形成重慶市農業企業特色突出的核心競爭力。
3.3 構建區域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重慶市特色效益型現代農業進程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機制。2008年起全國農業科技工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集中力量解決一批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問題。目前,重慶市已有1名首席科學家、19名崗位科學家、12個綜合試驗站進入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設立的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綜合試驗站。根據重慶市的特點,相關部門已組建了相應創新團隊,對糧油、生豬、蔬菜、柑橘、蠶桑、茶葉等主導產業和對重慶市現代農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分別設立技術研發中心,進行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家相關部門聯系和溝通,爭取更多的科研機構、科技人員進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3.4 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宏觀引導。建立農業科研基礎性科研投入機制,以科研機構編制人數為基數,預算基礎科研工作經費;依靠政府設立的“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資金”專項,加大農業基礎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充分利用“重慶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項,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二是引導農業企業加大科技資金投入。通過市政府及區縣理論的政策引導,逐步使農業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特別是對那些困難農業企業,要在科技創新上給予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三是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農業科技。重點加強資本市場運作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向農業科技投入,努力拓寬吸引外資、個人等多元農業科技資金投融資渠道,也可加強農業研發機構與農業擔保公司等經濟組織有機銜接,多渠道融資,以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經費少的瓶頸問題。四是加大對科技資金投入的引導。鼓勵引導資金向重點農業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投入,特別是向被列入到農業科技發展戰略任務中重點發展領域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5 優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結構,全面提升人才隊伍質量
一是在搞好人才體系布局。從全國層面來看,在國家農業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中,重慶市優勢學科盡可能爭取列為國家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國家綜合試驗站,其科技人員進入科學家崗位。從重慶市層面來看,高層次科技人員分布不均,科技平臺分布不均,區域性差距大。全市4.9萬名農業高層次科技人才中,90%集中在主城區,其余10%分布在萬州、涪陵和永川。雖然全市有4萬余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分布在各區縣和鄉鎮,但普遍學歷不高??萍紮C構的90%分布在“一圈”經濟區,80%的科技機構集中在主城區。因此,在人才結構布局上,要建一支基礎實力雄厚、研發工作過硬、能理論聯系實際、科技創新能力強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也要建立一支推廣轉化成果能力強、能指導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二是加強農業人才培養。承擔農業科技創新任務的單位要有計劃地培養、引進和交流國內外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和綜合交叉學科人才。到2015年,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的比例應提高,避免人才斷層和知識結構單一。同時還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支農民技術員隊伍。
3.6 實施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戰略,引領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一是走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道路。對科技開發能力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科研單位或科研部門,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對科技成果進行產品的研究開發及生產銷售,形成科研(育種)、生產、經營、示范推廣、質量檢測和售后服務一體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也可以與龍頭企業合作實施產業化經營,主要利用農業龍頭企業資金、生產經營體系優勢,科技成果以出讓、技術入股等形式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還可以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園轉化科技成果,重點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展示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二是增強農業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針對重慶市傳統農業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特點,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辦和成長需要優良的孵化環境,尤其是對初創階段的中小農業科技企業,需要建立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增強創新能力,并制訂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稅收優惠等政策,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管理科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規模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