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5 09:43: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等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國外考察訪問時,我走訪了國外高校的校長和老師,在談到中國高中生留學話題時他們非常興奮,認為中國高中生的基礎知識一般強過他們本國的學生,特別在數、理、化等方面。經過語言(外語)的提高和強化,不少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深受學校的歡迎。一位多次到中國考察教育的加拿大大學校長這樣說道:“中國高中留學生基礎好,學習刻苦肯鉆研”。在國外學習干擾少、投入的時間多,經過系統的大學專業學習和訓練,不僅掌握了嚴謹的專業知識,而且有更多的時間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這方面,高中畢業到國外的留學生比起大學畢業后再到國外讀研的留學生更具明顯的優勢。
在考察中,我分別接觸了在國外完成學士學位讀研的和在國內大學畢業后留學讀研的中國留學生,對他們進行了比較,前者在語言和對西方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學術方面的成果,較之后者可以說給人的感覺差距是不小的。
一位在加拿大完成學士和碩士的北京留學生告訴我,他的一位高中同學在國內大學畢業后由他幫助到加拿大讀研,一年的語言強化,很難達到專業課題研究的要求,語言強化、專業學習、打工加在一起很吃力,這位同學很后悔當年未能和他一起來加拿大讀大學。
在我的幾次對到外國留學的高中生和大學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中,也同樣是這樣的情形,由于年齡上的差別,他們在外語的掌握、生活環境的適應性,以及所考慮的問題(不少大學生在國內外都有戀愛的朋友、或把朋友一起辦到國外),為了生活等原因,在學習的效果和收獲上便產生了較大的差異。
不少國外企業在用人上對留學生的國外學習、生活的經歷比較看重(這當然和留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有聯系的)。
在工作中我有這樣的感受,當今國際高等教育不僅有豐富和先進的教育資源,而且對中國留學生有很多優惠(如:入學申請、簽證的辦理、較高的打工收入、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等)。不少國家的留學總體費用(學費、生活費等)并不很高(3―5萬元人民幣/年)。特別是入世后的中國急切需要大量的海歸派充實到與國際接軌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應當成為當今時代的領軍人物,應該有較高的收入和待遇,更能實現人生追求與夢想。
一位還在辦理留學申請的高中生家長興奮地說:我的孩子很愛學習,但考試成績不理想,又希望孩子成才,我們全家商量后,親朋好友總動員,連送帶借集中了出國留學的費用,希望孩子有所成就。還有一位家長說,我們想通了,只要孩子肯學,將家里的房產證抵押給銀行,利息我們能承受。高投入、高回報是一個方面,關鍵是孩子的未來會更寬闊,前景會更美好。
這些樸素的語言和行動說明,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子理智地、認真地選擇和思考未來,正在尊重和善待自己的人生,正在為我們的國家興旺發達和個人小家的幸福美滿而奮斗和努力著。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伴之而來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受損的問題日益嚴重,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今,大學畢業生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中被稱為“弱勢群體”。在就業競爭愈演愈烈的壓力下,許多大學畢業生因為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忽視了對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甚至對就業過程中的不公平現象默認和接受,加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應從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高校以及畢業生自身等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與保護
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日益市場化,但就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相比處于弱勢地位,就業過程中合法權益易受到侵害。這不僅會嚴重挫傷大學畢業生服務社會的積極性,還會擾亂勞動力市場的正常運作,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大局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顯得十分重要。
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權益
大學畢業生作為就業的一個重要主體,在就業過程中享有多方面的權益。根據目前就業規范的有關規定,大學畢業生享有的權益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在擇業過程中享有的權利;一是錄用單位給予的權利。
(一)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享有的權利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1、獲取信息權。畢業生有全面、真實獲悉用人單位信息的權利。就業信息是畢業生擇業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只有在充分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才能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用人單位。
2、接受就業指導權。畢業生有權在學校接受就業指導,學校應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職人員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包括向畢業生宣傳國家關于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方針、政策;對畢業生進行擇業技巧的指導;引導畢業生根據國家、社會需要,結合個人實際情況進行擇業。使畢業生通過接受就業指導,準確定位,合理擇業。
3、被推薦權。高等學校在就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畢業生享有的被推薦權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如實推薦,即高校在對畢業生進行推薦時,應實事求是,根據畢業生本人的實際情況向用人單位進行介紹、推薦。不能故意貶低或隨意捧高對畢業生在校表現的評價。
二是公正推薦,學校對畢業生進行推薦應做到公平、公正,應給每一位畢業生就業推薦的機會,不能厚此薄彼。公正推薦是學校的基本責任,也是畢業生享有的最基本的權益。
三是擇優推薦,學校根據畢業生的在校表現,在公正、公開的基礎上,還應擇優推薦,用人單位在錄用畢業生時也應堅持擇優標準,真正體現優生優分,學以致用、人盡其才。這樣才能調動廣大畢業生和在校生學習的積極性。
4、自主擇業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實行招生并軌改革的高校畢業生,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自主擇業。因此,作為求職方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享有自主擇業的權利,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去選擇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家長、學校和用人單位,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擇業意向方面的建議,但不能強迫干涉。任何將個人意志強加給畢業生,強令畢業生到某單位工作的行為是侵犯畢業生自主擇業權的行為。
5、平等就業權。用人單位在錄用畢業生的過程中,應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目前,畢業生的平等就業權經常遭到侵犯,“就業歧視”現象屢見不鮮,它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有待于各項配套措施的完善,就目前來說,更重要的是畢業生自身維權意識的加強。
6、違約及求償權。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簽訂協議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毀約。如用人單位無故要求解約,畢業生有權要求對方嚴格履行就業協議,否則用人單位應對畢業生承擔違約責任。[1]
7、擇業期內檔案、戶口在校保留利。畢業生如在畢業當年未能找到工作,或只是找到非正規就業單位,該生有權在畢業后兩年內將檔案、戶口保留在學校。兩年期滿后,學校無此義務。
8、畢業生享受國家和省政府規定的與就業有關的其他權利。
(二)錄用單位給予大學畢業生的主要權利表現在三個方面
1、履行協議,并接收畢業生的權利。協議書是國家專用于畢業生就業的正式文本,具有法律效力,雙方一旦簽約就有義務嚴格履行協議,不得無故進行更改。用人單位必須依照協議接收畢業生,并妥善安排畢業生的工作,提供相應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保證畢業生的正常工作。
2、按照《勞動法》的規定,提供畢業生各種勞動保障的權利。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報到后應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3、追究用人單位違約責任的權利。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是雙方遵循平等自愿、協商一致原則而達成的協議,雙方均有遵守的義務。如果用人單位一方不能履行協議的內容,畢業生有追究用人單位違約責任的權利。 [2]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受侵犯的原因分析
隨著近十年的擴招,大學生的就業成為困繞社會的難題。面對社會和就業的巨大壓力,當前,我國政府和許多高校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出臺了一些政策,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也在逐年提高。然而由于體制、觀念、市場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非常普遍。
(一)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現象蔓延迅速
如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性別歧視;非本地生源受到地域性歧視;因某些實際并不影響就業的疾病而受到歧視,如招考公務員淘汰乙肝病毒攜帶者;還有身材相貌歧視、經驗歧視、學歷歧視和血型歧視等。
(二)所在高校為提高就業率不顧學生利益
某些高校不為畢業生在擇業期內保管其檔案、戶口,甚至違背畢業生意愿強迫其就業,出現“被就業”現象;學校沒有及時、公開、公平地宣傳就業信息等,都導致大學畢業生處于被動地位,其合法權益屢受侵害,就業質量不高。
(三)招聘單位和職業介紹中介的陷阱層出不窮
如以招聘之名盜取個人信息,如利用大學畢業生提交的身份證復印件開銀行賬戶進行非法勾當,將大學生當作“替罪羊”;招聘單位通過向應聘大學生收取風險抵押金、培訓費、建檔費等各種不合理費用騙取錢財,職業介紹機構提供虛假信息,假招聘,侵吞中介費及中介機構與用人單位聯手坑騙求職者;以招聘之名誘人犯罪;招聘時以高薪為誘餌,進入單位后卻違背承諾;試用期陷阱,通過延長試用期盤剝廉價勞動力;簽訂“一邊倒合同”來侵害畢業生的權益等。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
構建有效的畢業生權益保護體系,切實維護多方主體利益,是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有序建設的當務之急?,F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
(一)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的保護
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可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確定畢業生的就業權益,并對侵犯畢業生權益的行為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予以抵制和處理。必要時可通過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揭露某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和試用畢業生過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行為,以引起社會或上層領導人物的重視,使一些就業問題得到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畢業生就業過程中不公正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二)高校的保護
學校對畢業生權益的保護最為直接。學??赏ㄟ^制定各項措施來規范畢業生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從招聘渠道上防患未然,維護畢業生就業權益。對用人單位在錄用畢業生過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行為,學校應堅決予以抵制以維護畢業生的平等就業權。高等學校在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過程中應進行監督和指導。對于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簽訂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的協議進行阻止。
(三)畢業生的自我保護
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在強調從法律和制度層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背景的同時,必須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權益自我保護的指導和教育。畢業生要有效地做到就業權益的自我保護,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增強法律意識。市場化的就業體制,要求畢業生就業要依靠市場來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畢業生就業也必須走法制化道路。因此,畢業生必須了解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了解勞動用工的相關規定,并且在學習這些法律、政策、規定的過程中,逐步培養成一種用法律進行思維的意識,進而能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真正做到懂得法律、遵守法律、使用法律。[3]
2、樹立維權意識。畢業生應具有強烈的維權意識,在碰到問題時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積極主張權利,是畢業生走出權益自我保護實質性的一步。
3、強化誠信意識。畢業生誠信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畢業生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必須如實向用人單位介紹自己的情況,應實事求是。如果畢業生故意隱瞞自身情況、欺騙單位,可能導致就業協議無效,并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同時還要求畢業生要信守契約,要充分重視就業協議的重要性,協議一旦簽訂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嚴格遵守、履行就業協議內容。二是要意識到用人單位是否誠信。這一點對畢業生的要求更高,因為要判斷用人單位是否誠信,必然要求畢業生有比較豐富的閱歷和經驗,并通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全面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4]然而一些畢業生在這方面做得欠佳,主要是因為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畢業生不敢向用人單位問太多的問題、提太多的要求,許多初涉職場的畢業生認為單位說的都是對的,單位要求的就應該去做,不知不覺中自己的權益已經遭受侵犯。因此必須強化畢業生的誠信意識,特別是鍛煉其中的第二種能力,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當然,畢業生就業權益的自我保護不局限于此,還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自我心理調試,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心理的平衡,要端正求職心態,切忌浮躁和盲目求職。
總之,加強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應建立有效的畢業生就業保護體系,還需要相應的就業主管部門、高校以及畢業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切實有效地維護多方主體的利益,保障畢業生的合法就業權益,從而建立和諧的就業關系,促進高校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內容摘要:自20世紀末我國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逐年激增,導致“就業難”成為社會普遍現象。舞蹈專業畢業生同樣躋身龐大的就業陣容中,與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共同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文章以問卷、訪談的方式,針對全國范圍內的部分舞蹈院校進行了有關舞蹈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從學生和用人單位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期望了解目前我國舞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另一方面也從調查中歸納、分析其原因。
關鍵詞:高等教育 舞蹈 畢業生 就業現狀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國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已從212萬人激增到532萬人,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和擇業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舞蹈專業畢業生躋身這龐大的就業陣容中,其就業狀況愈來愈受到學生、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關注。舞蹈類學生就業狀況與我國舞蹈高等教育飛速發展關系密切,直接體現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筆者以問卷的形式,針對全國范圍內的部分舞蹈院校進行了有關舞蹈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以期對舞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作出分析和總結。
一、舞蹈類高校學生所期望的就業選擇
根據調查,并將普通高校(含師范類)和舞蹈類專業院校(圖1)數據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專業學生與專業院校的學生在所選擇的職業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別,針對不同類型院校的學生,各校會根據自己的辦學標準來實施具體方案,不論是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還是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上都會有其針對性,而這種針對性也是不同學生最初選擇該校的原因之一,并導致其畢業后的擇業方向與院校的培養目標之間存在差異。據圖1數據顯示,普通高校舞蹈學生(簡稱“普通高校學生”)和舞蹈專業院校學生(簡稱“專業院校學生”)在“專業院校老師”“中小學老師”“專業演員”3個選項上差異最明顯,對于專業院校的學生來說,選擇“專業舞蹈院校老師”“專業演員”是繼“高校老師”之后第二選擇方向,對比普通高校的學生超出15%的人選擇“中小學老師”(遵循普通高?!春瑤煼额悺档娜瞬排囵B目標,這類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養基礎教學人才),專業院校的學生在歷經至少8-10年系統的專業培養后,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很難從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識形態中脫離出來,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放棄選擇同自己長期以來已適應的培養模式相關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擴招政策同就業崗位的縮減所造成的就業緊張問題,造成在普通高校和專業院校不同背景下培養的人才卻競爭同一崗位的局面,明顯表現在兩者對于高校教師崗位的競爭。國家專業團體和專業院校教師崗位的減少,使得大批從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們將多年專業院校的教學方式、意識常不假思索地傳授或重述給即將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崗位的群體,而面向廣大普通高校舞蹈學生的崗位同樣有限,加上四年來被培養的專業院校教育意識卻又無法真正擁有扎實的基本功,這種情況造成了擇業錯位。簡言之,人才培養的趨同化始終是高等舞蹈教育事業的硬傷,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舞蹈高校學生首選的就業地點和所期望的薪值
針對擇選率較高的區域,畢業生首選的原因有:50%認為“有較大的發展機會”;20%認為“生活條件好”;20%認為“薪水高”;10%認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據“就業地點分布”(圖2)顯示,“北京、上?!薄爸胁康貐^”“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區”是即將畢業的舞蹈專業學生最期望能夠工作的地區(各專業學生普遍認為),不僅是因為上述3個區域對舞蹈教育事業的開發及重視,同樣也因為這3個區域經濟發展較快,大中商業城市幾乎聚集在此,生活環境較好,物質條件更加優越。盡管也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畢業于西、北部地區的學生大部分選擇就近擇業,這樣的選擇比其去大城市闖蕩也許更加有利。但根據調研了解,凡從上述3個地區畢業的學生卻無一例愿意去外地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這種現象可以說是由傳統的就業觀念與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適應所造成的?!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在這種大眾意識的支配下就業定位較高(圖3),在就業目的地的選擇上多選擇首都、省會和東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對擇業的認識上, 存在“一步到位,終生不變”的觀念,認為發達的城市就會“有較大的發展機會”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僅如此,生活條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選擇上述選項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據對某師范類院校2005級舞蹈學方向本科畢業生的畢業去向調查顯示:該班級畢業人數29人,正式就業率為48%,畢業去向地點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貫所在地,東部地區及珠三角人數其次,僅有一人支援內蒙古。廣大的西部等不發達地區不僅需要經濟實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也應該吸納更多的人才。對此,政府和社會應對有意愿到西部地區就業的學生加大引導力度、提供優惠政策,以平衡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和部分地區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響目前舞蹈類學生就業形勢的首要原因
調查顯示,影響舞蹈專業學生就業形勢的原因大體分為4種(圖4)。目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中還存在著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一些問題,對于高校舞蹈教育體制來說同樣如此。學校的教育模式、專業設置與社會的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與學生的就業需求不相適應,大學生的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就業市場機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畢業生被工作單位拒之門外的原因。在這種狀況下,舞蹈專業學生對求職形勢的看法同樣不算樂觀,調查顯示,10%認為“樂觀”,40%認為“一般”,41%認為“不樂觀”,8%認為“非常困難”。
在被問到“對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的態度是什么”時,不少學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有發展空間”,又要具備“待遇好、穩定”這兩項條件。畢業生對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的態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臨就業單位減少、就業崗位逐年飽和的情況下,上述兩項條件也成為了學生順利就業的絆腳石,導致尚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忽略社會整體的現實形勢,因為期望值過高、擇業挑剔而錯失了許多合適的機會。
四、學生認為培養和獲得社會適應能力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兼職”“專業實習”(圖5)都被選擇,其中參與“社會兼職”“專業實習”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能夠找到較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徑。由此可見,學生非常重視學校提供的各類就業前的實習形式,舞蹈類學生的就業能力在校期間應該得到足夠的鍛煉。
五、學生選擇繼續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擴招政策實行之后,考研和出國成了高校本科畢業生求職之外的兩大熱門選擇,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城市和教育大省,學生選擇考研或出國的幾率高達80%―90%。對于考研熱和出國熱的驟然升溫,相關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認為,由于近年來本科生就業形勢逐漸嚴峻,考研或出國于是成為了眾多對擇業前景感到悲觀的學生的“緩沖地帶”。大部分學生認為,找工作難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國繼續深造,在擁有高學歷的同時還能避開嚴峻的就業形勢,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個奢望。對于高校舞蹈專業的畢業生來說,每年為該專業所設立的相對對口的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許多學生畢業后除了選擇考研、出國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轉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務員的大潮中。從圖6可以看出,“能夠有一個好出路”是莘莘學子在現實的生存環境中夢寐以求的事,認為研究生畢業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條件較好的大城市里,而這成為了很多有“地域情結”的大學生繼續深造的主要動機之一,然而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很多學生發現在繼續深造之后依然面臨就業難的困境;同時,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國舞蹈高校層次的盲目攀升,導致舞蹈專業學生更高學歷層次的新一輪就業競爭。
在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緊張的形勢下,舞蹈專業畢業生的處境更為艱難。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專業學生及家長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處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需求趨于飽和。經過多年專業訓練,家庭、社會、學校均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財力培養的舞蹈人才成為了閑置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且長此以往,勢必對我國舞蹈藝術的長足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盡管當前國家、社會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些政策性措施也開始實施,然而舞蹈專業畢業生似乎難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結合上述調查分析,筆者以為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養目標、人才定位之間存在著矛盾。
隨著高校擴招帶來的生源激增,各地區涌現出大量的招收舞蹈類專業學生的院校。這些院校辦學實力參差不齊,對本校培養的舞蹈專業學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辦學的局面。培養的學生因為在校期間不能接受有針對性、符合市場需求的教育而面臨就業難的困境已成為普遍現象。師范類院校的舞蹈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舞蹈專業課程外,音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實習等與教師素質相關的課程和活動應該被納入師范類舞蹈專業學生的教學體系中;而以培養演員為主的專業類舞蹈院校在當今社會對文化藝術需求多樣化的形勢下,應該適當拓寬辦學思路,設置藝術管理等與文化產業、市場接軌的課程,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以使其更好地就業。
(二)畢業生個人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筆者認為舞蹈類畢業生個人的就業觀念與用人單位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拔璧割悓W生就業最需要具備的素質”圖表中(圖7),在專業水平、實踐經驗等方面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選擇差異懸殊。一方面是舞蹈專業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而對專業水平與就業力的正比關系產生懷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依舊期望通過引進具有優秀專業素質和充足實踐經驗的人才,造成了學生學無所用、用人單位對舞蹈類院校教育質量質疑的局面。在市場經濟體制的運作下,“人才”在21世紀已不只被定義為專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發展”在一個人身上的體現,即綜合素質。畢業生只有具備了較高的綜合素質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對于這一點,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已從過去只埋頭練功、攀比技術而走在象牙塔的時代中解放出來,現在的學生已熟知在自身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綜合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對綜合素質的重視,從側面卻造成了學生與用人單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差異,學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單位中有所體現和提升,強調的是個人的“領導力”,而用人單位則更在乎畢業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踏實勤勞的精神品質。二者之間似乎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這不能不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高度重視,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社會單位、院校和畢業生三方面的積極合作。
(三)舞蹈類院校應該建立健全學生就業指導機制。
就業指導是幫助擇業期的學生依據個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適應的職業的一項工作,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尤其是要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和職業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發展,是一項專業化的工作,它依據心理學、醫學生理學、職業社會學、教育學的原理,對個人的個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斷、咨詢,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知。從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針對舞蹈類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還處于不完善階段,而對于面對嚴峻就業形勢而無所適從的舞蹈類學生而言,校方的就業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某師范大學舞蹈專業的就業情況調查中,當被提及“您首選的獲得就業信息的途徑”的問題時,有超過63%的學生選擇網絡,其次是親朋好友介紹、社會招聘、電視報刊媒體,而首選學校的就業信息的只占不到30%。這說明院校的就業指導機構在學生擇業時所能提供的信息還不構成目前舞蹈類學生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擇業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學校就業指導機構提供哪方面指導”(圖8)的問題時,66%的學生選擇了職業供求信息,這也進一步說明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時,還有42%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機構應該提供就業心理輔導服務,13%的學生需要了解就業政策法規相關內容,可見目前舞蹈類學生的就業指導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針對舞蹈類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應在以下方面盡快盡力健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1.提供多元就業指導服務。學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應該把就業能力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職業供求信息。就業指導機構應該在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起有效溝通的橋梁。由于舞蹈專業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學習舞蹈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就業面窄、綜合素質相對薄弱,這就需要針對舞蹈專業學生的就業服務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科學實施。通過系統的就業指導講座、及時更新崗位信息、開展就業心理指導、宣講就業政策法規等多樣化的指導內容,為舞蹈專業學生有針對性地就業乃至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助力。2.就業指導工作在時間上要有延續性。本次調查的回收問卷結果顯示(圖9),大部分學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時開始接受就業指導,也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大一、大二。因此就業指導工作并非只在畢業時開始,而是要從學生一入學就開展,貫穿大學教育過程的始終,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甚至在學生畢業后形成反饋機制,更好地為在校生服務。相信有科學的就業指導,舞蹈專業學生在就業時能夠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專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和理念能夠得到凸顯;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著利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摘要: 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目前我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兩大熱點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情況,提出了當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并就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特點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對策。
關鍵詞: 高等教育大眾化 就業心理 對策
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情況
從意大利的薩勒諾大學和波洛尼亞大學等中世紀大學的創立開始,歷經近千年的發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戰前,歐美各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但高等學校的大門并非向全體民眾而敞開,其高等教育仍然處于尖子教育階段,或稱精英教育階段。二戰后,世界進入了科技革命新時代,高等教育也隨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戰后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迫切需要大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而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又為高等教育的擴張解決了生源問題,同時隨著大眾民主意識的提高,其要求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呼聲也日益強烈。這些因素的結合,決定了世界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近幾年的擴招,使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大幅度增加,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美國從1901年開始用了約40年才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的過渡。中國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就走完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眾化的轉變。
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大幅度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現象:有崗無人和有人無崗現象并存;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現象并存;高級“藍領”奇缺和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偏低現象并存。從1999年開始,教育部每年向社會公布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但每年公布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時間不同,統計數據所截至的時間也不同。有的年份是依據當年6月初各高校上報的畢業生就業方案(精確到每個畢業生具體情況的軟盤及表格)的數據統計,有的是截止到當年9月份的數據。據統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3年的212萬人增幅到2008年的559萬人,與此同時全國普通高校平均就業率分別為:2003年70%、2004年73%、2005年72.6%、2006年71.9%、2007年70.9%,如果再對比1996年以來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國普通高校平均就業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雖然穩定在70%左右,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待業人數卻在逐年增加。(參見表一)
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特點分析
針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從心理學角度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分析,將有助于化解相關危機??v觀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筆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存在以下的就業心理特點:
認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動過程。部分大學生對就業環境和自我意識存在不正確認知,把社會環境看得過于復雜或過于簡單,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環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環境,突出表現在自卑、自負、從眾三個方面。自卑是指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極的主觀體驗。部分畢業生只看到社會的陰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悲觀地認為自己不如其他同學,埋怨家庭和環境,在求職的時候一味地選擇退縮性的自我防御,喪失了很多好的就業機會。在求職失敗后,他們又以為找到了證明“我不行”的根據。當失敗一次一次發生時,便加重了他們的沮喪感和不平衡感。自負指大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高出自己的實際水平,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相對滯后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狀,認為考上大學就是找到好工作的保證,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在擇業時,只選擇條件較好的單位,不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在面試時,提出過分要求;求職失敗后,又缺乏自知之明。自負的大學生在碰壁后,要么趨于理智,要么轉而陷入自卑的泥沼。從眾是指在群體的影響下,個體放棄自己的意志而采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由于中國應試教育的特點,大學生較少進行自我探索,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不明晰自己適合做何種工作,在就業過程中,“月亮走,我也走”,便出現了從眾現象。
情緒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對大學生就業影響最大的情緒是焦慮。焦慮是指機體對環境中某些即將來臨或者需要做出努力去適應新情況時,在主觀上引起緊張、不愉快乃至恐懼的期待情緒。對于尋找工作的大學生來說,適度的焦慮可以增加其就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增加找到滿意工作的成功率。但過度焦慮卻會使人處于極度敏感的自我防衛狀態,判斷推理的能力下降,行為容易失控。畢業前,部分大學生由于對擇業前景無法準確預期,對畢業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助,往往產生焦慮情緒,具體表現為:情緒易激動,易產生過激行為;擇業目標缺乏理性思考,行動上漫無目的;不能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每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寧。
能力是人順利實現某種活動的心理條件,它是符合活動要求、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特征的總和。就業能力一般涵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包括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應聘能力等。目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一個原因,在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業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得過且過,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缺乏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學校育人方式單調、呆板,只負責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使部分學生缺乏適應能力、溝通能力,不能將自己推銷出去。最后,大學生就業能力缺乏與我國應試教育緊密聯系,大學生從小即以“考試”為指揮棒,缺乏綜合素質的鍛煉,而能力的培養是與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的。
四、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對策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素質呢?
1.改革教育模式結構,增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應把就業指導課程列入大學教學計劃,從低年級便開始相關能力的培養,灌輸正確的就業意識,高年級學生則注重提高他們的職業成熟度。改變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廣開渠道,注意知行統一,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2.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改變大學生的錯誤認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聯系,對影響職業生涯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并確定實施方案。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激發大學生自身內部的動力,促使他們不斷地完善自己。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需要大學生通過自我反省、社會比較、心理測評等方式對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特長等有清楚的了解,還需要對社會現實及發展趨勢有清晰的認識,這可以幫助大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結合社會實際,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調節大學生的情緒狀態。針對畢業生普遍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可利用報紙、網絡、廣播等形式介紹一般知識,以緩解他們的負性情緒,提升其綜合素質。針對個別因就業壓力過大引起的嚴重心理問題,要及時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對其進行系統的指導。
4.加強素質教育實踐,養成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大學生優秀心理素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不能將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應當從中學,甚至是小學就開展就業教育、心理教育,培養他們的優秀品質。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向學生灌輸“就業意識”,加深他們對自己的認識程度,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探索。
5.推進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學生與社會的脫節會造成他們不清楚自身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之間還有哪些差距,在校園內不能有針對性地鍛煉培養自己。應積極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創造條件、提供舞臺,使他們對國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從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縮小他們的認識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阻礙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個現實問題,成為一些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持懷疑、反對態度者的重要理由,而且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社會影響。因此,我們應具體分析造成這一困難的實際原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邁得更為健康有力,也使我們的高校畢業生能夠實現充分就業。我們應該堅信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隨著新的大學生就業制度、體系、理念的不斷建立和完善,隨著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我國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眾化的過程中一定也能解決好高等學校畢業生與市場之間的供需問題,使我國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開發與利用,也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陳萬海萬建(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人力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實現其充分就業,發揮好這部分人才的作用,是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高等學校畢業生是整個社會人才資源中最充滿活力、富于創造性的群體,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自1978年恢復高考招生考試制度以來已培養出數以千萬計的高校畢業生。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280萬人,比上年增加了68萬人。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338萬人,比2004年又增加了58萬人,增幅達20.71%。今后每年都將有超過350萬人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研究和探討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還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而逐步改革和完善的。經過連續多年的擴招,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數有了成倍的增長,同時也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導致一些高校出現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大學生擇業的過程中,它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受,“就業難”的說法實際上應該是“擇業難”。“就業難”是指就業經濟形勢不佳,畢業生過剩,社會不能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而這顯然與我國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目前,我國各類高層次人才總量的不足,人力資源總體素質偏低,依然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量總體上還是呈現上升態勢。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結構有所變化,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需求下降,國有企業、科研院所需求基本穩定,有少量增長,而主要分布于中小城市的私營、民營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旺盛。與此同時,應改善就業服務,并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豐富和改進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全面推進“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構建與新形勢相適應的就業服務體系,努力提高高校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重要的人力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首先要加快經濟發展,拓展就業空間。據測算,通常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為社會提供80萬到100萬個就業崗位,今后5年,我國經濟如果繼續保持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將達到800萬以上,這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其次要進一步深化機關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戶籍管理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為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高校也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就業市場需求分析和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并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采取有力措施,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大力推進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加強對學生創新開拓能力的培養,以增強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高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因為畢業生的擇業意識、就業觀念問題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每個畢業生的就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批寶貴的人才資源能否在現代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咨詢工作,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認清形勢,增強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大學生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專長來確定專業興趣和今后工作目標。并通過認識自我條件和職業要求之間的關系來制定自己合理的求職計劃,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從而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提高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最終贏得就業的主動權。
人力資源作為生產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必然要求通過人才市場進行配置。高校畢業生是人力資源中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關鍵是要構建完善的人才市場網絡,進一步完善就業咨詢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信息庫。將學生個人簡歷、考試成績、獲獎情況、特長、求職意向等情況收集起來,有針對性地將畢業生推薦給用人單位,為用人單位能夠盡快地找到合適用人對象提供便捷的服務。大多數高校畢業生仍將就業目標定位在地理位置優越的大城市、待遇較高的外資、合資企業或知名的大公司,對就業的心理期望值過高。這種擇業觀念與對大學畢業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擇業難”產生的主要原因。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必須轉變思想觀念,解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深層次的體制性、機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礙,進一步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高校應積極拓展就業空間,建立相關專業的用人單位信息庫。及時更新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在學校局域網向學生公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要求和興趣愛好自愿聯系。同時大力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與各類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大學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既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充分體現市場經濟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作用,又有利于畢業生自由擇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還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信息還不能實現全面共享,專業人才市場還不成熟,沒有建成統一的人才網絡。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化的“雙向”信息庫,在全國范圍內為廣大高校畢業生和各類用人單位提供求職和招聘的信息化平臺,將從根本上改善高校畢業生的求職環境,為促進各類高校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提供條件。此外,還要建立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統計監測預警系統和對就業市場的預測系統,及時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作出恰當的分析和預測,為制定就業政策和指導就業提供必要依據。建立以政府為指導、以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實踐,人才市場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連接高校和社會的紐帶。因此,強化人才市場作用,構建人才網絡,進一步強化人才市場的人力資源配置功能,構建統一、共享、實用的人才網絡系統是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有效途徑。研究和探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對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摘要: 高等教育結構與社會人才需求結構的矛盾,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導致人才供求的矛盾,大學生職業選擇與社會需求的矛盾等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原因也多種多樣。為使在任一形式下失業的大學生最大限度地就業,高等教育必須深化改革,因為它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必須積極順應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適時調整專業和學科結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高等教育 改革
隨著高校的進一步擴招,大學生的數量成倍增加,其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能否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直接關系到每一位畢業生的成長和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關系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和和諧發展。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的問題。
1.職業素質低下。
大學生職業素質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自身貪玩、缺乏長期學習計劃和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等,是造成一部分大學生職業素質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實踐經驗成為職業素質低下的又一表現。
2.缺乏生存憂患意識。
一部分學生不思進取,沉迷于網絡、電子游戲,向往羅曼蒂克的愛情;沒有生存的壓力,很多人沒有樹立自食其力的觀念。因而他們的自立意識和能力都很薄弱,對他們說,畢業只是一種形式。
3.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當代大學生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較深,個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一些學生不顧及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以經濟利益為導向,他們滿足的是優厚的待遇和舒適的工作環境。錯誤的精英意識使得他們對職業有過高的期望值,使他們雖然有較高學歷,卻總也找不到滿意的崗位。
4.缺乏主動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很多大學生只埋頭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之中,學與用完全脫節,更不用說創新能力了。而今很多用人單位都改變了以往的只看學歷的人才錄用標準,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已經作為他們招聘人才的重要指標。
還有很多個人因素制約著大學生的就業前景,比如心態不正確,抗挫折能力差,對自己定位不準等,這里不加贅述。
(二)國家政策、社會形勢的制約。
1.宏觀形勢的決定作用。
落后的教育體制使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成為必然。另外,我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了持續良好的發展勢頭,而整體就業形勢并沒有出現好轉的跡象,勞動力供過于求的局面短期內無法改變。
2.學校主體功能缺失。
學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搖籃和主體,對當前大學生就業不樂觀的形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目前的大學教育,計劃體制形式比較明顯,很多專業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并且對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夠重視,很多大學沒有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或者就業指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對大學生就業有所幫助。
3.政府就業服務職能缺位。
政府服務職能缺位也是當前出現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原因。我國在進行各種體制改革和大學擴招的同時,沒有做好配套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滯后、就業市場管理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務職能的缺位,成為造成我國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深化高教改革,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就業
(一)明確辦學目標。
定位高校的辦學方向和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關鍵。創辦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是少數幾所頂尖大學努力的方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方向是把教育與科研緊緊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開放式、綜合型、研究型的高等教育組織模式。而普通大學應以培養實用技能教育的大眾教育、通識教育為主,以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立以人才職業能力為重點的目標體系。
(二)提高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提高大學生質量。首先,注重學生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給學生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他們在校期間獲得一種繼續學習的能力,即使以后失業,在人力資本積累的基礎上也能重新就業。其次,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學生應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以鍛煉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調查,大學生畢業一般要在企業工作一兩年以后,才能真正融入到企業中發揮作用。
(三)完善配套措施。
高校專業結構及學科結構必須做大幅度調整。在專業結構調整上,應適當減少專業知識課程,擴大專業知識面和加大基礎知識課程,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吸取新知識的后勁。教材的編寫要跟上時展,那種以不變教材應萬變發展形勢的做法,只能導致大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落后于時代。在學科結構方面,應誘導大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其成為復合應用型人才。當今社會經濟,一方面現代科技向高度分化發展,另一方面又向高度綜合發展。所以,學校應廣泛地開設文理交叉的選修課,同時也可以采用主輔修制的方法,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攻讀第二學位。
(四)控制擴招規模。
近年來,由于政策的鼓勵,很多高校擴大了招生規模,這就意味著降低了入學門檻,意味著生源質量的下降,出現同一學歷學生良莠不齊的現象。另一方面,有一些高校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盲目擴招,投入的增長跟不上規模的增長,導致軟硬件資源的配備跟不上辦學規模的發展。生均經費的相對減少,使得不少高校不得不緊縮開支,減少必要的教學環節,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有的高校本來是理工科學校,卻擴充為綜合性大學,盲目增加社科專業,但是教學設備、圖書資料、師資力量卻跟不上擴充的速度,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學生的質量受到影響。
可見,高等教育應怎樣擴招,每年增加多大比例,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一般說來,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應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高等教育的規模應與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相適應。適當減緩擴招速度,一方面有利于社會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等學校整合資源,集中有限的資源改善辦學質量。
此外,高等教育擴招還有一個結構性擴招的問題。一方面,國家應當重點扶持和鼓勵名校擴招,從而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國家要嚴格擴招門檻,對投入不足、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高等學校要限制其招生的規模。另一個問題是哪些專業擴招?筆者認為,要從社會人才的需求出發來確定哪些專業可以擴招,哪些專業只能維持原有的規模,哪些專業應當調整、壓縮,甚至停辦、取消。
(五)更新教育觀念。
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還有一個人才結構的問題,即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與社會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需求不一致、不平衡,從而造成大學生人才短缺與人才浪費同時并存的現象。為了解決因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結構與社會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結構需求的不一致而導致的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高校要改變“我們有什么師資,就開設什么專業、提供什么課程”的傳統做法,向“需求導向型教育”過渡,即將專業設置、課程設計與人才市場對大學生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的需求銜接起來,甚至面向社會需要實行訂單式的培養。
(六)改革管理體制。
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當前高等教育管理基本上還是在計劃體制的框架內運行,高等學校法人至今仍然是名譽性的,沒有足夠的自主地位,大學的招生、專業設置等控制權仍然掌握在主管部門和其它政府機構手中,這大大影響了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充分發揮――不是不想做,而是沒有足夠的權限去做!
可見,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教育問題,必須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政府應當放手,給高等學?!八山墶?,切實賦予高等學校法人地位,擴大高等學校自主設置專業、自主招生的權利,這樣才能使高校成為高等教育的競爭主體,才能使高校自主、自覺、自由地按照高等教育的規律,面向社會發展、面向人才市場、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辦學,并且最終對自己的“產品”――大學畢業生負責。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弱這一癥結存在根源的分析,為解決問題提供一個合理的認識基礎。
會計作為企業及其他組織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與其崗位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承擔。這些企業及其他組織管理系統所需要的會計人員,主要來自于高等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因此,高等學校會計教育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我國會計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業家、經濟學家和企業高層財務人員普遍認為:目前的高等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很難直接滿足各層次的會計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認為,高等學校僅完成了學生的一般基本素質教育,會計專業教育僅僅是一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介紹,學生實際會計技能的培養與實際工作需要相差甚遠。
企業及其組織需要什么樣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這個問題已有很多學者做過調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結論。新華網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會計專業為何遭遇‘寒冬’?沒有經驗被拒之門外”,從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方向:動手能力要強。從有關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比較喜歡那些具備一定實踐經驗、能夠合理運用稅務法規、財務技術、會計準則與制度的會計人才。就這種需求而言,我國目前的高校會計教育基本無法滿足,因為我國的高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普遍缺乏相應專業基本技能的實際訓練。
對于這種需求與供給的差異和會計教育的缺陷,很多學者進行了較為深刻的自我批評,需求單位更是認為會計專業的高校教育失敗。筆者對此深有同感,但也認為應當辯證地分析這種形成差異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國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包括那些在國內國際上很有名氣的專家級教師,很多人沒有會計工作的實際經驗,大部分是從高校到高校的“學院派”。他們對相關的會計理論非常嫻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連起碼的會計實務操作都不會,又怎么能教給學生實踐經驗呢?表1的調研結果就是很好的佐證: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調研數據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實務能力、責任心、專業知識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見。如果詳細考證對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斷,恐怕還有很多學生基于教師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沒有很好地結合會計工作的實際案例,來生動地講解教學內容所致。因此,會計專業教師的實務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水平是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實驗教學環節薄弱
這是很多學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見,也反映了我國會計專業教育的實際狀態。由于論述較多且比較全面,在此不再贅述。
三、培養體制的缺陷
看看現在和過去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規劃和教學計劃,就會發現:我國的會計專業教育一般僅有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實習教學環節。由于某些原因,現在很少有企業或單位愿意接受畢業生實習,很多情況下要靠教師的私人關系和學生自身關系尋找實習單位。郭強華、邱云所作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見表2):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從資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學單位安排的實習僅占32.19%,由學生自己聯系實習的則占34.08%,高出了由教學單位統一安排。在實習環節中,除了實習時間短、實習單位落實不易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值得重視:
(一)實習目的無法實現
主要表現在實習學生很難接觸實習單位的實際會計操作。筆者是1986年畢業的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實習時被分配到所在行業的一個處級單位,時間為45天。在當時的情況下,行業主管部門為了鼓勵所屬單位接收本部門院校學生實習,備有專門的撥款項目,名稱為:學生實習經費。所以,很多行業內部單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屬高校學生實習。在實際操作上,我們對會計憑證的取得、編制、審核、憑證流轉、過賬、對賬、匯總、報表編制、文件歸檔等會計業務流程,都有較為完整的操作,且有經驗豐富的實習師傅給予指導,因此,實習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滿足畢業后工作的需要。與此相反,目前很多實習學生即使艱難地找到了實習單位,也很難接觸到所在單位的實際意義上的整個會計流程,不要說實際執行記賬、過賬、報表編制等核心業務,就連填寫正式憑證的機會都很少。2003年,筆者為某高校指導畢業生專業實習40人,能夠親手執行憑證填寫、記賬、過賬、編制報表的學生不過5、6人,僅占參加實習學生總數的15%;能夠查閱公司今年會計記錄資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已不再歡迎,也很少配備較強的指導隊伍,即使是拿非正式憑證、賬簿、報表的訓練,也得不到豐富經驗的會計師的指導、督促和檢查;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單位的真實賬冊,僅僅是通過觀察增加感性認識而已。如此實習,怎么能達到實習計劃設定的目標與要求呢?
(二)教師或教學單位對實習過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夠
過去我們畢業實習時一般有指導教師隨行指導,實習單位還選派較有經驗的師傅給予隨時點撥,能使學生學到現實的會計流程和業務處理要點;而現在多數實習很難有教師陪伴,因為現在會計專業的師生比嚴重失調,還有大量的教師承擔非畢業生的會計教學工作,很多高校的專業實習學生是由專門的輔導員進行掌控的,學生得不到專業教師的合理指導。
(三)學生對實習的認識不足。由于缺乏足夠的專業認識和被動的學習態度,很多學生對專業實習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部分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過程而實習,為了拿到必需的學分而實習,缺乏實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習過程中,缺乏合理的溝通和學習的積極性,沒有盡可能地參與實習單位相關會計業務或活動的欲望,為了度過實習時間而應付了事。
(四)實習單位的選擇相對固定,可接觸的業務類型單一
由于時間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實習單位基本貫徹“從一而終”的思想,不論實習單位規模大小、業務繁簡、性質如何,僅在其確定的單位或會計部門完成實習。而在大型企業中,僅應收賬款會計就有3至4人,如果僅在應收賬款會計崗位上實習,其業務的單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這樣一來,即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實習單位的核心業務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經驗和技能仍顯單調、匱乏。
由于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會計教學的實習環節效果不佳。這一點也可通過郭強華、邱云所作的調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證(如表3):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從中可以看出,認為實習效果很好或較好的學生,僅占調查對象總體的31.82%,認為效果一般的學生占39.93%,認為效果較差和很差的學生占28.25%。調查結果顯示的狀態雖然不是很差,但還是說明實習環節存在需要大力改進的方面。同時,應當注意的是:作為調查對象的是我國在會計教育方面比較先進的重點大學,這些高校的會計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國該專業發展的頂級水平。如果將全國所有會計專業教育均納入考察范圍,筆者相信,這一水平會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實際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給的矛盾
任何用人單位都希望能夠從高等學校得到他們需要且能很快勝任崗位的人才,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這種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現實。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高等學校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繼續和提升,也是專業教育的基本環節。它所完成的專業教育到底應當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理論教育和實務技能訓練如何協調?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要完全達到各種企業和組織的會計人才需求標準是很困難的
因為企業及其組織的類型和性質千差萬別,各自的會計事項和財務規范以及組織目標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業會計而言,盡管逐步建立起統一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但行業差別仍然存在。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要想完全滿足用人單位的差異性需求是不現實的。
(二)高校會計教育,特別是我國專業教育仍然繼續著素質教育的歷程
不僅開展專業教學,還為學生的未來提升和全面適應社會教授知識和培養能力。不論是具體的財務管理、企業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金融會計專業,還是審計、注冊會計專門化專業,都在素質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著不懈的努力,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時間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減,專業方向教育受到沖擊。
(三)筆者認為,雖然會計專業教育需要進一步強調實務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但絕不應該僅就會計技能而開展教學,還要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和事業開拓能力的提高。表4顯示的學生選擇基本印證了筆者的觀點。
資料來源:郭強華、邱云,《全國十四所重點大學會計教學現狀評估及改革方向的調查報告》,2001.6.14。
從表4的選擇結果來看,會計專業大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并不完全統一,個人期望存在較大差異。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不可能完全滿足需求方的個別需求,高校教育還是要根據基本的目標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學校會計教育實務能力培養必須面對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管理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在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與原則、技術與方法以及管理環境在不斷地變化,會計環境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網絡技術應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統化程度的飛躍性提高,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高校會計教育實務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
由于企業資源計劃(ERP)和網絡資源的投入、應用范圍及其水平不斷提高,使企業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財務報表生成、財務信息傳遞等業務的處理介質、作業程序及關鍵控制環節與方式都發生了實質性改變,從而導致對會計人員需求的多方面變化。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要求組織成員的信息化水平必須跟上智能化系統的要求,在知識結構、實務技能等方面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信息技術和應變能力。據調查,某公司由于建設ERP系統,導致包括會計人員在內的部分管理人員被迫離開原來的崗位。分析得知,造成會計人員被大量分離的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
(一)由于系統的引入,計算機智能化系統部分代替了原來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對會計來說,會計憑證錄入、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經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統自動完成,對一般會計人員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某公司實施ERP系統后,會計崗位人員數量下降到原來的40%,一半以上的會計人員不得不離開會計崗位。
(二)現有會計人員的軟件應用水平無法達到智能化系統要求的程度
據我們了解,現在有部分高校會計教育增設了信息系統課程,少數高校的會計信息系統教育水平還很高,對會計軟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開了教學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會計教育還沒有進行滿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統教育,有的僅僅是簡單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育,連基本的實踐環節都沒有。這樣的教育狀況,如何能夠滿足現代管理的要求呢?
以上分析,是筆者根據有關調查和自己的工作體會,對我國高等學校會計專業教育實務能力培養缺陷的總結和歸納。希望有識之士合理把握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從根本上改變高等學校會計教育供給與需求的突出矛盾,提高高等學校會計教育水平。
摘要:針對當前高等教育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下滑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結合作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與體會,就如何發揮指導教師在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指導作用,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法。指出加強畢業論文全過程指導,實現師生良性互動是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高等教育;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
畢業論文是本科生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訓練平臺,其質量又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和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綜合體現。在高等教育規??焖贁U大的同時,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質量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4]。如何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指導教師的角度,結合自身在工作中的實際體會,就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指導教師應明確任務,端正態度,加強責任心
作為指導教師,首先要明確一點,本科畢業論文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本科畢業論文中,學生是核心,而教師的作用是指導者和領路人,教師首先要重視本科畢業論文,在指導過程中既要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從畢業論文開始的命題、選題、開題、實驗、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論文撰寫到最后準備論文答辯,指導教師應參與畢業論文的全過程指導與監控。在整個過程中,要和學生多交流,對學生負起責任,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畢業題目,籠統地交代幾句,就最后等著學生交論文了。
二、科學命題、合理選題
以材料類專業為例,工科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題目及其任務書是由指導教師命題和設計的,然后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加以實施。因此,一篇本科畢業論文的命題及任務書設計一定要科學適當,教師首先要論證所選題目的可行性和現實性,防止出現課題過難而使學生不能按期完成,影響畢業論文進度,或是課題過易而收獲不大。命題要遵從兩個原則:一是指導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課題來進行畢業論文命題,要有一定的創新性及挑戰性;二是選題要針對現有實驗科研條件和材料專業實際,難度適中,過難則難以完成,過易則得不到充分鍛煉,都會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命題結束,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選題,結合學生研究興趣、所學專業、專業方向及畢業去向選題。比如針對考研的畢業生,引導他們選擇結合縱向科研課題研究探索性較強的命題;針對即將參加工作的畢業生,引導他們選擇結合橫向科研課題具有開發性、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命題。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合理引導他們選題,以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激發他們的興趣,高質量完成畢業論文。
三、堅持并加強畢業論文全過程指導,實現師生良性互動
1.堅持例會制度。為對畢業論文全過程指導與監控,指導教師在論文開始前要制訂例會制度,提出要求,并堅持執行。如例會定在每周末下午進行,要求每個學生例會時有書面的過去一周論文進展的總結和下一周的計劃安排。通過例會,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同時通過書面的總結與報告,讓他們在平時對計算機文字處理與編輯以及數據處理與分析得到鍛煉,并對論文的文字與數據不斷積累,為將來完成畢業論文撰寫打下基礎。因此堅持例會制度,是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進行的全程指導與監控,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舉多得,實現了師生良性互動的有效舉措。
2.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畢業論文的意義及對他們的作用,并樹立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學生選完題后,指導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特點,結合所選命題,耐心講解,讓他們充分認識畢業論文對其知識能力的提高,對其將來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或參加工作都具有的重要作用。
3.引導學生充分調研,認真完成開題。題目選好后,結合畢業論文任務書,指導學生進行文獻調研。尤其是關于文獻中如何運用基本的材料專業知識點來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問題,如何做到舉一反三,對自己即將開展的課題有何借鑒。在充分進行文獻調研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寫出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絕不是記述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流水賬,而是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課題,有所分析、有所評價、有所借鑒;開題報告,應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要有明確的研究內容,和與研究內容相對應的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4.提高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創造寬松的實驗環境和學術氛圍,確保實驗過程順利實施。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得到科學實驗結果的前提條件,因此提高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非常必要。在實驗開始環節,教師要加以言傳身教,認真糾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操作錯誤,注重細節,以免在實驗操作上浪費太多時間。通過例會,及時發現并解決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5.加強畢業論文撰寫指導,開展畢業論文預答辯交流匯報。一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建立在前期實驗內容及取得數據結果的基礎上,遵循學校制定的畢業論文撰寫規范,僅是撰寫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最重要的既要求內容豐富、新穎、科學性強,又要富有理論性和實踐性,且文字通順,層次清楚,邏輯性強。對材料類專業的畢業論文,切忌將畢業論文寫成一篇大的實驗報告,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實驗結果進行合理科學得分析,要學會并善于總結。因此在學生開始撰寫論文前,教師對如何撰寫科研論文應給學生進行講解,也可以找來一些例文供學生參考。寫作結束后,指導教師要對論文進行認真批改,給學生講解論文中出現的問題,最終使之成為一篇標準且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論文撰寫完成后,在進行畢業答辯前,在本項目組教師范圍內,組織學生預答辯,既是課題組內的學術交流,同時又為學生較好地完成畢業答辯做好了準備,不斷強化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及交流能力。總之,在高等教育工科專業教學資源相對緊張,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是高等教育實現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輸出至為重要的環節,很顯然,它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
摘要:針對遠程高等教育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現狀,指出充分認識遠程高等教育畢業論文指導的重要性,通過改進論文指導和答辯環節,使畢業論文工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切實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關鍵詞:遠程教育;畢業論文;指導;答辯
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為適齡青年提供了難得的教育機會,為積極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遠程高等教育中的畢業設計是完成教學計劃,達到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是教學計劃中綜合性最強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對全面提高畢業生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遠程高等教育實行寬進嚴出,學生入學門檻較低,又是在職學習,其工作和學習矛盾較為突出。隨著我國遠程高等教育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畢業論文的質量指導把關和答辯審核,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畢業設計論文的評審、答辯大都采取指導教師或答辯小組寫評語的方法,由于遠程教育的校外學習中心、指導教師、學生之間的相關限制因素,論文質量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目前畢業論文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參加遠程高等教育學習的多為在職人員,多種因素導致他們主動學習意愿不強,學習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取得文憑。遠程高等教育的學習方式和時間都較為松散,在這種狀況下,如果簡單比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學方式,只是將畢業論文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在師生溝通不便、時間緊迫等不利條件下,畢業論文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1.選題
一是學生主動性較差。雖然指導教師提供了論文題目方向,但是由于對學生的崗位和愛好不完全了解,所以提供的題目不能非常全面和具體。對此,一些學生不是根據職業特點或個人特長對教師提供的論文題目作調整,而是依賴老師給出的論文題目。究其原因是學生受傳統觀念的約束,盲目崇拜指導教師的權威性,或者因為工作繁忙,難于搜集資料等原因,其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撰寫論文較為被動。
二是選題不規范,表現在選題超出規定的范圍,不能結合自身職業背景選題,專業相關性較弱。很多畢業生來自中小學的教學崗位,常常忽略專業要求,而是以自己承擔的課程為研究對象,選擇教學改革類的題目。另外,大多數選題存在“泛、大、空”的問題。
三是選題重復程度高,沒有新意,多數都是“老”話題。不僅是遠程教育教學點間重復程度高,跨年度重復程度也很高。比如中國四大名著、“李”、“杜”等文學大家,已經成為每年畢業生的慣例首選,能反映中文學科熱點或者新觀點的選題卻較少。
2.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包括文獻檢索和調查研究,是寫好高質量論文的基礎和依據。閱讀文獻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邏輯推理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但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寫過文獻綜述,對文獻綜述的意義和基本要求知之甚少,對文獻的辨析和綜合能力差,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對多數學生來說,互聯網變成“互貼網”,大量復制粘貼,寫出來的文獻綜述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古典文獻,很多資料學生還沒有讀過,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文獻綜述中還經常出現明顯的事實錯誤。這些充分說明學生不重視文獻綜述對畢業論文的意義。
3.開題報告
它是畢業論文正文的框架,是開始進入論文寫作的準備工作,起結構謀篇、綱舉目張的作用。但大部分學生很少有寫論文的經驗,常常理不出頭緒,不知道如何下筆,開題報告往往缺乏邏輯性,人云亦云,有不少是東拼西湊,沒有新意,只能依賴指導教師的指點多次修改。
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途徑
1.調查學生情況
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使畢業論文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專業水平、工作崗位和學習興趣,從而明確學生最需要的指導內容,以便采用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確定畢業論文的指導計劃。為此需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作調查,了解學生在??啤⒈究茖W習階段的成績、工作環境、科研能力以及論文選題意向。
2.抓好論文指導環節
在畢業設計指導的過程中重點抓學生開題、中期檢查、寫作、定稿、答辯等關鍵環節。
“開題”工作是做好畢業設計工作的前提與基礎。召集全體指導教師和學生召開視頻或音頻“畢業設計動員會”。這樣使全體參加畢業設計工作的教師和學生能夠了解畢業設計的過程與要求。在此基礎上分組進行師生網絡間的咨詢輔導,改變以往直接給學生提供題目的做法,幫助學生確定并審核選題。一方面體現出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選題方向確定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經雙向選擇,再正式確定題目名稱,以利于學生個性化和獨創精神的培養。
教師與每個學生交流,分析題目的研究價值、難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的大小。鑒于大多數學生對學術論文的陌生,教師為他們介紹相關范文,指導學生借鑒、學習成熟的論文寫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對論文的規劃和意見,最終形成評價報告,及時向老師陳述選擇的題目、意義、寫作計劃等。指導教師逐一點評,明確學生論文的題目和內容,給出開題成績。
做好“中期檢查”,保證寫作進度。隨時調整教學指導形式,利用網絡和視頻會議,指導教師與學生交流,檢查學生論文工作的進展情況,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指導。
按計劃審稿定稿。每一次交稿都是一次驗收過程,教師會指出文中的不妥之處,給出中肯的修改意見,學生在拿到反饋回來的文稿后,也必須及時修改、充實論文,再次反饋給老師。改變以往“一錘定音”的做法,更好地檢查了遠程高等教育學生的畢業論文成果,考察了學生的實際科研水平。這種系統的“修”、“改”,也有效地保證了論文的質量。
定稿裝訂后,按照統一標準,公平評判成績。為遠程高等教育畢業論文專門建立“評分標準”和“論文初評制度”、實行多位老師審稿制。指導教師給出自己所帶學生的論文初評意見和成績,并將意見、成績和論文送交其他教師再次評審。明確學生論文的水平,給出能否參加答辯的通知。通過的學生,抽簽進入以教師小組為單位的答辯組。答辯工作安排在期末進行。答辯工作要體現客觀公正的原則,實行匿名打分,指導教師回避制度。
3.加強遠程教育的網絡資源建設
在畢業設計指導的全過程中,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和輔導資料。包括:開題報告樣例、關于畢業論文選題的點評報告稿、中期工作總結報告樣例、論文寫作格式與要求、寫作指導、畢業論文樣例、如何準備本科的畢業答辯、答辯注意事項以及畢業設計實施方案工作計劃等。
論文指導教師還在答疑界面給出推薦書目和網址鏈接,幫助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學校的數字圖書館對遠程教育的畢業生開放,為他們查閱文獻提供便利。
4.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指導教師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重中之重。指導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還必須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具有技術水平高、指導經驗豐富以及高度的責任感等。遠程高等教育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匯集各系(專業)精華,實行以老帶青,重視不同專業方向的指導教師團隊建設。目的在于將各系畢業設計指導的成功經驗與遠程教學方法相結合,應用于遠程論文指導、探索,總結出適合遠程畢業論文指導和答辯的教師組織模式。
5.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輔導學生寫出有水平、有質量的畢業論文,是畢業設計的首要目標。畢業生一般都參加過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在廣泛調研、深入學習和嚴謹論述的寫作過程中,著重訓練、深化和提高學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綜合運用專業課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的能力;與同學老師協作的能力;寫作學術論文等能力。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的路還漫長,“授之于魚,不若授之于漁”,能培養他們的這些學習能力更有意義。
從幾屆畢業生的情況看,優秀的畢業論文,一般都和學生的職業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由于題目相對具體,學生對論文的范圍、深度較易把握,也較易體現創新性,較好地體現學生的個性,還為學生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由于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并得到教師的指點,從而實現了優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個性化、探索性、協作性、終身化學習。
6.增加遠程高等教育的輔助手段
實施一年兩次的畢業論文指導、答辯以及存檔工作,除了常規的在網上教學通知和教學輔導資料,指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還可以通過E-MAIL交流及論壇互動,定期召開遠程視頻、音頻會議。
高校圖書館作為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平臺,在場所、技術和設備上都具有明顯優勢。高校都有成熟的數字圖書館,在學校網絡中心的技術支持下,利用校園網的服務器,各個學習中心的每臺電腦都可以作為遠程高等教育的終端,幫助學生接受遠程高等教育,他們可以通過瀏覽器訪問西南科技大學的數字圖書館,獲得良好的資料支持,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指導。
一、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
全面質量管理(TQM)原為企業管理中的專用概念。美國學者菲根鮑姆對全面質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質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種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考慮到客戶充分滿意的情況,進行市場研究工作、設計、制造和售后服務,把企業各部門的質量開發、質量維持和質量提高的活動構成一體的有效體系。TQM概念是美國國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的觀點:TQM是一個組織的戰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質量管理顧問謝家駒博士給全面質量管理的定義是:它在高層管理的領導及參與下,通過全體員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競爭力的成本,提供高質量且不斷改進的產品及服務,在客戶中建立優質及物有所值的良好聲譽。他認為,全面質量管理的真諦是全面優質管理,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優質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產、設計、采購、維修、人事、會計、行政等)是優質的。
二、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國高等教育界認為,學校可以通過仔細控制的管理改革來改進和提高教育質量。他們相信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技術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來。
將教學和全面質量管理有機地結合,就會產生一個全新的理念――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筆者以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全面質量管理同樣可以運用到成高畢業設計(論文)中,以期將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問題提升到成高教學發展戰略層面上,以過程管理與質量監控為中心,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
三、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
TQM是通過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來實施各項管理活動。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就是通過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來實施各項管理活動――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在質量管理體系中通過諸如質量策劃、質量監控、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實施的全部管理職能的所有活動。
因此,該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質量體系策劃、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結構、形成質量文件三個階段。
(一)質量體系策劃
1.明確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
建設目標可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三者相互銜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標,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的標準化運行程序和質量評價體系,規范管理、嚴格控制、保證質量,確保其質量能順利通過教育部授權的相關質量認證。
(2)中期目標,可定位在保證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標準化運行程序和質量認證標準,為實現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方針和目標作可靠保障。
(3)遠期目標,可定位在參與創建我國成高標準化運行程序和質量評估體系,主持或參與制定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及其相應的質量技術領域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并能在質量評審、認證工作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確立在成人高教體系中的地位。
2.明確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原則
(1)系統性原則:指的是以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質量保障活動的各要素和要素關系。
(2)目標性原則:指在建立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時,要圍繞質量控制過程,合理選擇要素,組織協調各種保障力量,來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
(3)規范性原則:指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質量保障活動的進行要有依據,克服隨意性,使教學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
(4)持續性原則:指要從持續提高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發展管理觀出發,持續地管理和不斷地改進,從體系的組織制度上確保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結構要素的確定與分析
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個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系統。結合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精髓,筆者從教學的過程及多年工作經驗來嘗試構建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始于學生,根據學生的需求,學校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策劃并做教學輸入,進而開展全員性的教學過程,期間不斷地進行教學質量的測量與控制,并進行教學質量的分析和提出改進的措施,最后輸出教學結果,讓學生得到滿意,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學全過程(包括教學輸入、教學過程和教學輸出)和教學全面質量管理全過程(包括教學質量策劃、教學質量控制和教學質量改進)彼此相連,相互作用,共同運動,從而構成了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運動體系,使其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續改進。
1.學生。學生連接著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管理過程的首末兩端。學校管理者依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教學質量管理策略,并通過教學質量管理作用于教學全過程。教學部門依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學質量管理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通過教學全過程提供教學服務和教學效果。
2.戰略與領導。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戰略主要包括學校需完成的任務、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和質量戰略對策四個方面,從抽象到具體,從視野寬到視野窄,從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強,它們之間形成遞進關系。領導主要指方針目標的制定者,在整個質量管理過程中,對各層次的教學質量活動起著指揮、組織和協調的作用,同時擔負著教學資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管理。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包括兩個典型的動態過程,即教學全過程和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教學全過程包括教學輸入、教學過程、教學輸出。教學質量管理過程包括教學質量策劃、教學質量控制和教學質量改進。教學質量管理過程的運行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決策基礎上,這種決策強調以事實為依據。因此,必須加強對成高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全過程的周密設計、監控和調適,以保證各個環節的質量,從而確保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質量。
4.持續改進。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是為了不斷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不斷提高教學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學的每一個層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質量問題,所以每個人、每個層次、每個部門都有改進的職責。它具有前瞻性,計劃性。
5.全員參與。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追求全員參與的意圖在于承認并發揮每個人的積極作用,這里的全員包括教職工,也包括學生。具體地說,全員參與一般是通過授權和決策讓教職工和學生為質量管理做貢獻。
四、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戴明環(PDCA)運行
戴明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重要一部分,又稱其為“PDCA循環”。PDCA循環是一項工作從頭至尾有效進行的保證,是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流程,在質量管理方面具有相當大的適用性,它分別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個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著計劃、執行、檢查、行動(總結處理),四個階段。
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戴明環(PDCA)運行是按照已經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中的結構和要素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質量管理的全過程。其運行是按照預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斷循環,不斷修正質量目標和完善質量管理的環節,也就是遵循PDCA循環的方式,從而不斷提高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育教學質量。
(一)P階段(教學質量體系策劃)
由教務部門制定總體畢業設計(論文)的策劃方案,規定詳細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制訂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規范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制訂詳細的質量檢查評估標準,建立科學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來綜合評價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該評估體系是進行檢查評估的依據,是指導整個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標準和達到的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切實制定、完善教學文件。
2.建立監管機構、提供組織保障。
3.動員布置。
4.確定畢業實習地點和指導教師。
5.落實選題和畢業實習工作計劃。
(二)D階段(教學質量管理運行)
是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過程。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撰寫二部分。
1.畢業實習。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按畢業實習計劃進行文獻檢索、資料收集、調研、測試、分析匯總等工作,同時,完成畢業實習工作日志、畢業實習工作總結、學生實習鑒定表和讀書筆記等。
2.畢業設計(論文)撰寫。對于大部分成人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論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學生眼里是不可及的東西。教學重點應側重于讓學生了解學術規范、論文寫作程序,為以后開展相關工作打基礎。同時,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中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認識和體會。在撰寫階段,指導教師著重指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撰寫能力。指導教師從論文構思、擬定撰寫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冊等環節嚴格把關。畢業設計(論文)撰寫是否符合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規范。保證按工作計劃進行,是完成任務的前提。符合規范的畢業設計(論文)方能參加評審和答辯。因此該階段是質量監控的重點。
(三)C階段(教學質量評審)
包括兩項工作:一是由成立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領導小組評審每個階段的階段性成果;二是將檢查結果與原“計劃”比較,沒有達到計劃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階段性檢查報告;提出整改意見、建議;提供必要的資源和保障。
(四)A階段(總結與持續改進)
針對各階段檢查出的問題,出現的執行與計劃的偏差,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糾偏,督促教師與學生在盡短的時間內整改,完成各階段的工作。這一階段是對畢業設計(論文)基本環節結束后的情況進行評價性監控,一般地,主要有以下工作:評審;答辯組織及成績綜合評定;工作總結和意見反饋;相關資料歸檔,提出質量整改措施等。
(作者單位:桂林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