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0 04:5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紡織工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循環經濟
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舉辦了兩次循環經濟的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已將“循環經濟促進法”列入立法計劃。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閉環流動的循環式經濟,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有三大操作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屬于源端控制方法,旨在減少生產時使用的物質和能源流量,實現資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消減;再利用屬于過程控制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或包裝容器以初始形態多次使用;再循環屬于終端控制方法,要求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通過“資源化”手段,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
針對紡織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操作原則,提出了在紡織工業建立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的構想?;谘h經濟理論的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供應鏈,要求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環境和社會效益,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原料獲得到產品最終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因此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的,由纖維原材料生產商、紡紗(繅絲、合成)、織造、染整、終產品生產企業、運輸、銷售、服務部門、消費者、回收處理企業構成的網絡,其目的是使紡織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根據紡織工業的特點,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主要著眼于“高利用”和“低排放”兩個環節。從源端開始就進行了控制,采用生態環保型原材料、染料、助劑,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可再生,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在設計產品時就考慮到產品在其使用階段的能耗和產品的廢棄方式或處理工藝,使廢棄工藝減少污染環境,并盡量使這部分能耗降至最低;使用能源、資源消耗少的加工工藝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料,以及紡織品廢棄后最大限度地回收重用或循環再用。圖1是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的簡化模型。
重要意義
由于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集成了供應鏈管理、生態環境、清潔生產、快速響應等多個熱點問題,可以產生降低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保護環境、快速響應市場等多重效益,因此它對于我國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在供應鏈的源端就開始考慮原材料及輔助原料的環保和節約,強調在生產階段中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末端的廢氣排放治理技術,為我國紡織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紡織工業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把各環節具有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戰略聯盟,各成員企業致力于各自綠色生產核心競爭力的業務過程,企業間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合作,并使聯盟高效、順暢地運行,從而保證真正的生態紡織的實現。有利于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要求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如精益生產、敏捷生產等。去除一切不產生價值的環節,提高生產柔性,上、下游企業生產、交貨協調、準時,合理安排庫存,實現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無縫連接,從而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和生產周期,加快新產品的上市速度。有利于提高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或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構建快速響應最終市場需求的供應鏈有利于提高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的集約型轉變,促進產業升級。
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紡織工業的特點,建立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供應鏈評價體系。在該評價體系中,不僅要考慮傳統供應鏈的評價指標,還應把能源利用率、耗水量、重復用水率、清潔生產情況、產品使用能耗、產品的回收效率、生態紡織材料的使用比率以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環境治理費用等綠色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中。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的評價與選擇。根據已建立的循環供應鏈的評價指標體系,選用合適的評價方法選擇戰略合作伙伴,以確保真正實現紡織工業供應鏈及其各節點企業的生態性,將具有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戰略聯盟,實現資源的最優整合。構建紡織工業快速響應型循環供應鏈。以終產品生產企業為中心,向上與原材料生產商、紡紗(繅絲、合成)、織造、染整等上游合作伙伴形成戰略聯盟,向下與運輸、銷售、服務部門、消費者、回收處理企業等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又由回收處理企業、廢料回用企業形成閉環系統。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管理決策支持系統開發。在紡織工業循環供應鏈的設計及優化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決策與優化方法,這些方法大多比較復雜,而且計算量很大。因此,需要開發一套輔助決策系統幫助決策者完成供應鏈的設計與優化工作。
一、新世紀以來紡織行業變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紡織工業抓住了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加充分地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和產業體系完整、結構不斷調整優勢,大規模吸引先進技術、資金和先進管理經驗,同時積極提高企業研發創新能力,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生產總量
中國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9626億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37980億元(見表1),年均增長率達18.72%。分階段看,“十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的年均增長率為20.99%;“十一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的年均增長率為14.75%。
(二)出口貿易
隨著國際紡織品貿易自由化,以及中國加入WTO,中國紡織工業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加快。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從2001年的543.23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713.3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5.44%。
(三)投資
中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從2001年的430億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3102億元,年均增速達28.02%。中西部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也由2001年的25%上升到了2009年的43%,行業投資向中西部轉移趨勢明顯。
(四)勞動生產率
新世紀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加大了技術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投入,采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改造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發揮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開發原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加強了產學研和產業鏈集成創新,使產業技術水平和效率迅速提高。規模以上企業的以工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從2001年的12.22萬元/人年提高到2010年1—5月的37.83萬元/人年,年均增長約12.40%。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的紡織行業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而國內消費市場快速發展,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共同推動中國紡織行業的企穩回升。
(一)全球貿易格局基本情況
近年來,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較快,占世界紡織貿易的比重逐漸增加見表5。2001年—2008年的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達8.60%,其中,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達19.42%。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負增長。今年以來,受到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的逐步推進等影響,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較快的恢復性增長,2010年1—7月,出口額達1128.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
(二)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國內主要政策情況
1.行業方面:2008年下半年以來,政府有關部門連續4次提高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從11%提高到16%,對中國紡織服裝恢復國際競爭地位、穩定市場份額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2月,國務院公布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恢復行業發展信心,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09年,國家在紡織行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方面共投入專項資金13.3億元,帶動社會投資280多億元,國家投資項目在一些重點行業的重點領域中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2.市場方面:2009年,全行業在國家“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重民生”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在行業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內生驅動力作用下,中國紡織行業運行已經走出谷底,呈現了企穩回升、發展逐漸向好的良好局面。3.消費政策:鼓勵消費的政策領域之寬、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廣前所未有。中央財政投入資金450億元,補貼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減免住房交易相關稅收等,使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投資政策:實施兩年新增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924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1%,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的快速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下降的缺口。4.就業政策:中央財政安排就業專項資金426億元,比上年增長59%。實施困難企業緩繳社會保險費或降低部分費率、再就業稅收減免及提供相關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穩定和增加就業。5.社保政策: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資金2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6%。普遍建立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出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
三、“十一五”的成績及形成的格局
(一)科技貢獻率
“十一五”以來,全行業共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技術獎;行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每年增加1000余件。與2005年相比較,2008年,全行業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94%;2009年,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翻了一番。全行業4年中共引進國外先進裝備156億美元,采用國產先進裝備1966億元,目前,1/3左右的重點企業技術裝備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標志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纖維材料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紡織品開發和生產加工技術取得明顯進步、綠色環保技術開發和應用進展突出、產業用紡織品發展迅速、信息化技術得到推廣、紡織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及制造水平大幅提高。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許多問題,例如:科技投入強度仍然較低、人才嚴重缺乏、創新體系和標準體系尚未全面建立、品牌企業設計和把握時尚能力仍待提高。
(二)品牌貢獻率
創名優品牌、開發新產品、依靠產品質量搶占市場,已經成為全行業多數企業的共識;品牌戰略已成為部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2009年,約占全行業企業總數8%的4000戶企業創造了全行業1/3的利潤總額。
(三)產業集群
2002年,我國紡織產業集群開始試點。目前,經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認定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就有164個,產值占全行業總產值的一半。
四、“十二五”總體構想
“十二五”期間,量的增長不再是重點,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加大技術紡織品發展力度將是紡織行業的發展思路。高性能、高仿真、功能性新型材料發展及應用;回收再利用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是未來紡織行業發展的方向;低碳、節能環保的發展模式;新型能源產業的發展都將給紡織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1紡織工業發展狀況
從2011年1月~9月反映出的數據看,紡織全行業表現為增長的態勢,規模以上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上升29.43%,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2.54%,從業人數增長6.36%。從分類來看,國有控股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5.6%,利潤總額增長36.75%,而從業人員下降1.97%;集體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5.2%,利潤總額增長25.35%,從業人員增長4.45%;民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1.75%,利潤總額增長34.65%,從業人員增長9.85%;外商控股企業業務收入增長21.91%,利潤總額增長22.98%,從業人員下降0.16%;其他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2.6%,利潤總額增長44.54%,從業人員增長7.19%。從生產產量看,棉紗同比增長11.3%,布增長13.34%,服裝增長9.48%,化纖增長16.06%,全國紡織服裝出口1907.17億美元,同比增長24.02%。為什么數字表現與環境感受不一樣呢?應該說感受是確實存在的,但是這些年我們堅持科技創新、堅持自主品牌提升起到了作用,化解了一部分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從出口可以看到,2011年1月~9月出口數量增長3%,而金額增長24%,說明單價在增加,剔除原料和成本漲價因素外,附加值仍是增加的,這說明創新是上述數字增長的關鍵。
2紡織工業發展的不足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全行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建立紡織強國目標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仍存在許多對外依賴,科技研發還缺少基礎研究的支撐,優秀拔尖人才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紡織行業的科技發展狀況和創新能力與完成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科技創新能力與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特別是技術原創能力相對薄弱;先進工藝技術的應用范圍仍然偏小,品牌建設尚未形成體系,產業創新體系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等。
3紡織工業發展創新內容
把創造性的勞動融入物質生產中,即智慧、非物質因素通過物質體現才是未來紡織工業發展和提升的方向。因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制訂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時,主要突出創新、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建設。紡織“十二五”規劃創新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即通過物理學、生理學、工程學、美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理論研究,開展智能紡織品服裝的研發與試制,為產業化技術奠定基礎。研究纖維加工機械復雜性系統動態特征,為提高纖維生產的自動化、集成化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等。
(2)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如纖維材料技術(重點發展超仿真纖維、高新技術纖維和生物質纖維技術,優化天然纖維品質和品種等)、紡紗工藝技術和織造工藝技術(加強高效、節能新型紡紗、織造工藝技術的研發,研究紡紗過程質量控制技術和織造技術等)、染整工藝技術(推廣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技術,突破生物酶精煉、棉織物低溫漂白、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新技術等)、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生產技術(加強服飾和家紡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加強服裝企業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加快高性能土工膜、單絲濾料、復合材料產業化研發,掌握一批自主原創核心技術等)、節能環保技術、紡織裝備技術、紡織信息化技術、紡織標準研究等。
(3)完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如: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共同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創新主體間締造產業技術聯盟;建立技術轉移機構,推動產學研用緊密合作,強化紡絲行業創新平臺建設。
4紡織工業發展創新形式
4.1堅持科技創新
引導全行業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堅持技術創新的主要形式。大量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只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干,奮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我們不能否認我國全行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一事實,同建立紡織強國目標要求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仍存在許多對外依賴,科技研發還缺少基礎研究的支撐,優秀拔尖人才仍比較匱乏,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造成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因此,實現紡織科技強國是紡織強國建設的基石,是首要任務。
4.2堅持品牌建設創新
我國紡織自主品牌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十一五”)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世界品牌強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品牌貢獻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有利于品牌健康成長的品牌生態環境要不斷優化,在行業內廣泛建立質量、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價值體系。擁有一批綜合實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社會責任意識高的支柱性品牌,在產業鏈各環節上形成良好的品牌生態。如果說科技生產力作為基石是建設紡織強國的硬實力,那么品牌就是建立在基石之上又滲透于基石之中的軟實力。品牌價值更多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市場建立起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相互依存的信賴關系,這種信賴關系直接影響著交換價值。所謂相互依存關系,從一般意義上就是指生產為消費生產出消費的對象和消費的方式(生活方式),而消費為生產提出生產目的。生產創造著消費,消費也創造著生產。所謂非物質性相互依存,就是文化創造力。生產一種產品,就是生產一種文化。在品牌建設方面,主要堅持以質量為產業的生命,堅持以創新為品牌的靈魂,堅持以快速反應為品牌的市場適應力,堅持以社會責任為品牌的保障。
4.3堅持可持續發展方式創新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把發展低碳、綠色和循環經濟作為紡織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重點任務。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方式的不斷創新。
4.4堅持人才建設創新
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建立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相對應的人才是第一資源。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是實現紡織強國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人才競爭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焦點。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大國,都把創造性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文化創意與設計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建設紡織強國具有根本性的戰略舉措觀念。要創新人才體制,優化人才結構,要重視尖端科技精英和市場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并積極推動紡織人才服務市場化創新機制建設。堅持以上創新工作,主要是針對目前我國紡織工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即科技創新能力與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特別是技術原創能力相對薄弱,先進工藝技術的應用范圍仍然偏小,品牌建設尚未形成體系,產業創新體系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等;同時也是為應對未來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金融、環境、原料、市場等方面不確定因素的增多而采取的未雨綢繆的措施。
5結束語
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是幾代紡織人的夢想,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盡管有不少困難,但是有利因素也越來越多。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努力實現我國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利用各種資源,在全體紡織人的努力下,紡織工業一定會滿足并承擔起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紡織行業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眾多的紡織企業中,普遍存在浪費能源以及對能源計量重視力度不夠的問題。很多企業只追求眼前一時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浪費。還有一些企業對于工程設計中既有的節能、計量設計并沒有按照要求落實到實際生產的能源利用中去,也沒有進行能源計量工作,使得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法對具體的能源消耗進行考核和跟蹤,這就直接影響了整個企業對能源實施節能環保相關措施以及相關制度的制定,也就無法對生產中產生的能源消耗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和控制了。另外,部分紡織企業在某些項目實施之前,缺乏對市場行情的了解以及對投入生產后所產生的各種能耗的分析和比較,在進行擴建或者更改項目實施開始之前也沒有進行相關的比較和調研,根本沒辦法達到節能目的。有些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并沒有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尤其是在能源利用方面,缺乏對項目可能產生的能源消耗以及消耗產生的成本投入的考慮,以致于會出現經濟效益降低的情況,不利于企業未來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紡織工業設計中的熱能節能措施
2.1蒸汽傳輸系統的熱能節能應用
2.1.1做好保溫措施
在紡織行業工程設計中,做好蒸汽傳輸系統設備保溫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這種保溫結構時,要按照選擇原材料的要求使用不吸水的材料,例如不銹鋼或者塑料薄膜等,可以有效提高蒸汽傳輸的能效作用。
2.1.2做好蒸汽疏水閥的檢測和維護
在蒸汽傳輸時,是否順利與蒸汽疏水閥的實際情況有著直接聯系。當蒸汽疏水閥遭到損壞,那么大量的蒸汽就會泄露散失,所以要做好對蒸汽疏水閥的不同段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工作,一旦發現疏水閥有損壞則要及時進行更換或維修。
2.1.3加強對管道泄漏問題的防護
蒸汽傳輸系統的正常運轉是需要多臺機械設備進行連接之后才能得以實現,這個要求會使蒸汽傳輸管道的接口數量會不斷增加。相關數據表明,如果蒸汽傳輸系統運轉時,因為管道泄漏,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能源消耗,長期就會形成對資源的浪費。所以要全面做好蒸汽傳輸管道的檢查工作,特別是蒸汽傳輸管道接口位置的的檢查工作,一旦發現有蒸汽泄露,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2.1.4合理調整蒸汽傳輸管道的內徑
蒸汽在管道中傳輸時,會產生熱能的自然損耗。在蒸汽傳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縮小蒸汽傳輸管道內徑,會使得蒸汽傳輸的壓力加大,同時使蒸汽傳輸的內阻逐漸增加,從而造成蒸汽的能量消耗增加。所以要綜合考慮經濟因素來對蒸汽傳輸管道的內徑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減少不必要的蒸汽損耗。
2.2耗熱設備的節能措施
2.2.1耗熱設備的保溫
對耗熱設備進行保溫,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其對熱能的消耗,同時還可以對生產車間的環境給予改變,減少車間降溫所消耗的電能。當前,在部分紡織車間的生產現場,保溫不好的設備其熱能耗散會造成生產車間溫度升高,需要采取措施對車間進行降溫,例如使用大型電扇等,但這會導致設備的熱能損失逐漸加大,使得耗熱機器例如烘筒、窯爐等的溫度得不到有效保證。就滌綸染色工序而言,通過對高溫高壓染色機機身進行保溫,能夠降低其熱耗約三分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發展的需要,市場上所提供的保溫材料已經可以完全滿足紡織工業耗熱生產設備的保溫需要。
2.2.2提升生產機器的熱能利用效率
當前,紡織業生產設備熱能利用率不高的情況居多,其原因主要是機器設備的熱供應機器和烘筒烘干機的進風孔太大,使得風量變大,導致大量的熱能流失。要提高生產機器的熱能利用效率就需要對熱定型機設備和烘筒烘干機進行排風量和進風量大小的控制,只有有效控制風量,才能保證足夠的熱量。這也要求在選擇紡織生產設備時,要更加注重其節能性和高效性,并注意避免選擇生產鏈條已經切斷或國家淘汰的生產設備。企業也要善于通過循環節能的意識來對廢水進行更加科學環保的利用,提高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率,從而不斷優化對余熱能源的利用效果。
2.3熱能余熱的有效利用
2.3.1熱能設備煙氣的余熱使用
一部分紡織企業由于生產發展的需要,對用汽量的要求標準較高,在這種情況下,要提高其生產效率,并充分利用熱能能源,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熱能能量利用率,通過熱能所釋放的余熱來更好的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運轉。而對于普通的中小型紡織企業而言,在正常的熱能利用過程中,沒有得到利用的余熱能源就占據了總熱耗的三成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能源的浪費。在當前能源利用的情況下,就我國目前已有的節能技術來說,充分利用設備所形成的余熱能量、廢水所產生的余熱能量以及各種產熱機器設備所形成的余熱是完全可以實施和完成的。其中可以通過對煙氣余熱熱量的利用,或者是通過對產生熱能的機器設備進行保溫來降低空氣和水的溫度。還有一部分紡織企業的熱能設備的熱交換面積不夠,所產生的空氣熱量有限,不能形成可以利用的熱能余熱。
2.3.2機器設備尾氣的余熱利用
窯爐、熱定型機和烘干機這些設備所產生的尾氣熱量特別高而且熱量充足,這種余熱非常有利用前景。機器設備所產生的余熱熱能主要是通過尾氣的余熱把進入機器的空氣溫度進行加熱,這種自動順便加熱的過程有效降低了熱能消耗。另外就是陶瓷窯爐這一類型的設備所排放的尾氣溫度偏高、尾氣所產生的煙塵濃度很高,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陶瓷質微過濾孔管式除塵器,來對其尾氣進行預熱過濾再利用,從而更好的節能。
2.3.3提高設備的實際熱利用率
在很多企業中,最常用耗熱設備的實際熱利用率普遍較低,如熱定型機的排風量超出限制是導致其熱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解決措施是從設備的排風量著手,把排風量控制在所規定的有限范圍內,才能有效提高其熱利用率。
3結束語
紡織行業企業在能源利用方面應逐步擺脫過去的隨意化,形成更加積極主動的節能意識,本著更好使用能源和循環節能利用的原則來促進企業發展觀念的改變,充分對能源進行合理配置和開發利用,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者要具有重視和引導節能的理念,并對企業發展中的節能方案和設計進行重點分析和探討,制定各項有效的節能制度來更好的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作者:張時良 單位:溫州市工業設計院
本文重點解析紡織染整工業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中,如何正確把握GB4287-2012。
1、標準適用范圍
GB4287-2012只適用于“紡織染整工業企業或生產設施”,也就是說不適用于“接納紡織染整工業企業廢水的集中式工業污水處理廠(站)”。
2、術語和定義的增加
相對GB4287-92,新標準GB4287-2012主要增加了對“標準品、排水量、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的定義,其中必須注意的是,排水量是“指生產設施或企業向企業法定邊界以外排放的廢水量,包括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外排廢水(含廠區生活污水、冷卻廢水、廠區鍋爐和電站排水等)”,而GB4287-92中的排水量“不包括冷卻水及生產區非生產用水”。
3、水污染物控制指標的調整和提高
相對GB4287-92,GB4287-2012不僅大大提高了對“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懸浮物、色度、氨氮、硫化物、苯胺類、六價鉻”等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控制要求,而且增加了“總磷(防止地表水富營養化)、總氮(防止地表水富營養化)、可吸附有機鹵素”等控制指標,同時取消了對“銅”(目前紡織染整企業已不再使用含有銅化合物)的控制指標;為了廣泛適應于全部行業并與其他行業接軌,將“最高允許排水量(m3/百米布)”控制指標調整為“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m3/t標準品)”。
4、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的解讀
4.1、GB4287-2012定義了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是“指用于核定水污染物排放濃度而規定的生產單位印染產品的廢水排放量上限值”,并制定了“棉、麻、化纖及混紡機織物,真絲綢機織物(含練白),紗線、針織物,精梳毛織物,粗梳毛織物”的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當實際生產產品不同時,需要根據FZ/T01002-2010《印染企業綜合能耗計算辦法及基本定額》進行換算。
4.2、GB4287-2012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只適用于單位產品實際排水量不高于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的情況。如單位產品實際排水量超過了單位產品基準排水量,必須將實測水污染物濃度換算為水污染物基準排水量排放濃度,并以水污染物基準排水量排放濃度作為判定排放是否達標的依據,具體換算公式可查詢GB4287-2012。
4.3、在企業的生產設施同時生產兩種以上產品、可使用不同排放控制要求或不同行業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且生產設施產生的污水混合處理排放的情況下,應執行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最嚴格的濃度限值,具體水污染物基準排水量排放濃度換算公式可查詢GB4287-2012。
5、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時水污染物的確定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的主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各級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對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批復”,如果以上文件沒有明確說明,不建議監測以下水污染物指標:①六價鉻:主要來源于不繡鋼滾筒印花(屬于淘汰工藝,已基本不采用)和毛印染工藝中可能采用的重鉻酸鉀助劑。②硫化物:主要來源于硫化染料,因為有毒屬于淘汰染料(部分企業還在使用)。③二氧化氯:主要來源于漂白中的亞漂(用亞氯酸鈉在酸性條件下產生二氧化氯漂白),同時GB4287-2012中采用的《水質二氧化氯的測定碘量法(暫行)》(HJ551-2009)”測定方法,也“適用于亞漂設備及含有大量亞氯酸鹽的廢水”;二氧化氯極其不穩定,一般的實驗室也不具備HJ551-2009的實驗室計量認證能力。
6、廢水處理后回用水水質要求
紡織染整工業項目要求低濃度印染廢水經處理回用于生產,回用水水質要求可參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批復”,并可參考“紡織染整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471-2009)”中“7廢水回用工藝設計”,該技術規范中明確了回用水用途和水質要求。
7、其他(印染定型機廢氣中油煙廢氣的監測與評價)
印染定型機是紡織行業中主要耗熱機械設備之一,在加工定型過程中由于溫度較高(約200℃),坯布中部分油污(特別是滌綸絲在織造過程中添加潤滑油劑)會轉變為油煙進入定型廢氣中造成油煙污染,可采用油煙凈化設備處理后高空排放,但是印染行業定型機排放油煙目前尚無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此由紹興縣環境保護局等單位負責起草,2013年4月浙江省紹興縣質量技術監督局了紹興縣地方標準《印染行業定型機廢氣排放限值》(DB330621/T059-2013),按“最高允許油煙排放濃度不超過40mg/m3”進行考核,并參照《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GB18483-2001)中的檢測原理,對油煙進行進行監測、分析。以上是筆者通過對近年來所完成紡織染整工業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工作的積累,供同行們探討。
作者:沈燕 蔣志剛 王黎明 單位: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
一、湖北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
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國紡織業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是棉紡織業。到1885年,進口的棉紡織品開始超過鴉片,“在進口貿易中,遂常占第一位,是年中國輸入之棉貨,值三千一百五十萬兩,占進口總值百分之二五.七;至1891年增至五千三百余萬兩,占進口總值百分之三九.八?!盵4]1888年底,張之洞電請使英大臣劉瑞芬代為訂購紡織機器、考察辦廠事宜。1889年,他向清廷奏請開辦織布局。他說:“自通商以來,中國之財溢于外洋者,洋藥而外莫如洋布、洋紗??贾ㄉ藤Q易冊,布、紗、毛三項,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漸稀,即織土布者亦買洋紗充用。光緒十四年銷銀將及五千萬兩。棉布本為中國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紗,反為外洋獨擅其利。耕織交病,民生日蹙,再過十年,何堪設想?今既不能禁其不來,惟有購備機器紡花織布,自擴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權?!盵5]同年,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抵鄂后,他立即與繼任兩廣總督李瀚章商量,將訂購的紡織機器移至湖北。1892年底,湖北織布官局廠房在武昌文昌門外臨江地方建成,1893年1月開工試生產,有布機一千張,紗錠三萬枚(后又增加一萬錠)。不僅機器設備從英國購進,同時還聘請英國技師負責生產、技術與管理。雇用工人約2,500名,每日出紗約100擔,能織原色布、斜織布、花布等。產品暢銷鄂湘川等省,甚至遠銷海外,獲利頗豐,1897年張之洞在《華商用機器制貨請從緩加稅并請改存儲關棧章程折》中說:“湖北織布局一開,而江漢關進口之洋布,已歲少十萬匹?!盵5]織布局的興辦,為湖北紡織工業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深處內陸地區的湖北,其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首功當歸于張之洞。1893年底,張之洞鑒于“湖北織布局業經辦有成效,惟體察沿海各口商務情形,北自營口、南至鎮南關,洋紗一項進口日多,較洋布行銷尤廣,川、楚等省,或有不用洋布之區,更無不銷洋紗之地”,認為“開源塞漏,斷以此為大宗?!盵5]他立即讓織布局籌劃增辦紗廠,原本打算興建南、北紗廠,置紗機九萬余錠,官商合辦。1895年,北紗廠建成,五萬多紗錠裝機完工并開車生產,即湖北紡紗局。至此,紗、布二局共有布機千臺,紗錠九萬枚(見表3)。在籌設紗廠的同時,張之洞委派候補道劉保林到上海考察機器繅絲辦法。繅絲局于1895年5月底開工,官方本金10萬兩,商人本金2萬兩,繅車300盆。1897年,張之洞集紡麻機104臺,機器價格、運費、保費共計14,043磅,成立湖北紡麻官局。至此,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下簡稱“四局”)成立,構成了比較完整的近代紡織工業體系,武漢一舉成為華中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也是僅次于上海的中國第二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紡織工業基地?!八木帧钡陌l展并不順利。其一,紗布機器從英國訂購,由英商派人安裝。英方技術人員雖然安裝了機器,但對一些關鍵性的技術問題秘而不傳,致使紡出的12支、14支紗粗如繩索,織出的平布比帆布還厚,產品銷路不暢。其二,采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原則。官派的督辦不懂也不愿按市場經濟規律來經營和管理工廠,上下其手,中飽私囊。如1897年紡紗局開工后,商董以官權太重,請歸官辦。張之洞遂籌款改歸官辦,同時退還商股15萬兩[5]。其三,負擔沉重?!八木帧痹诨I建過程中多次舉債,甚至高息借貸,加上挪用紗、布廠資金供鐵廠、槍炮局使用,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資金鏈。1895年5月,布局總辦瞿廷紹、蔡錫勇致電張之洞,報告布局“活本太少,無可周轉,官辦終無大起色,似宜及早招商?!盵6]其四,甲午戰敗,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后,外國紡織企業得以在中國本土開辦工廠,他們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以及低價傾銷等手段,對中國民族機器紡織業進行打壓。因此,“四局”僅經營10年就難以支撐,只好招商承辦。1902年,“四局”由粵商韋紫峰組織的應昌公司承租,年租金10萬兩,資本80萬兩。經營10年(到1911年結束),獲利一百余萬兩。1911至1938年間,又先后由大維、楚興、楚安、開明、福源和民生等公司承租。“四局”租給商辦,為私營紡織企業的興起打開了另一扇大門。1904年,華升昌布廠在武昌成立,有資本銀1,440元,職工20多人,布機30臺,以生產電光綢布為主,是武漢最早的私營織布廠之一。1906年,漢口廣利織布公司開辦,機織棉布潔白、細致,不遜于進口布,銷路甚暢。1907年,武昌商學兩界劉繼伯等人倡立“求實織造公司”,除了織造花布、羅布、絲布,還有絨衣褲、毛巾、鞋襪、帽子、手套等品種。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宜昌、襄陽、漢陽(孝感)、荊州、鄖陽等地相繼開辦了各類機器紡織企業。其中,僅漢陽就有成章、自新、承記、順昌、同康、錦彪等六家小型毛巾廠,共有織機66臺,職工114人,月產毛巾4,400打。
二、湖北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歷史影響
湖北近代機器紡織業的興起,改變了數千年的手工生產方式,開創了湖北地區城市集中規模生產和農村分散手工紡織長期并存的局面,以大機器紡織工業品為主力,展開了與洋紗、洋布的競爭。這不僅在中國紡織史上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為之后湖北乃至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一)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平衡了紡織企業的區域布局,有力地推動了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面對洋紗、洋布的洶涌沖擊,而上??棽季诌t遲未能建成,張之洞向清廷請辦機器紡織企業,他在奏折中說:“現計中國織布商局僅有上海一處,經營十余年尚未就緒。若粵省開設官局營運有效,再能推廣于沿江各省,悉變洋布為土布,工作之利日開,則漏卮之害日減?!盵5]湖北織布局的開辦,打破了上??棽季质陮@膲艛啵苿恿似渌貐^紡織企業的出現;近代機器紡織工業在內地的出現,對全國機器紡織工業的合理布局與整體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湖北紡織企業創辦后,發展雖不順利,盈利也無法與每年幾千萬兩的洋紗、洋布比。但前后縱向比較,在張之洞身體力行操辦之下,成效還是比較顯著,“湖北織布局一開,而江漢關進口之洋布,已歲少十萬匹?!盵5]1893年底,上??棽季忠虮灸臧l生火災而毀于一旦,湖北棉紡錠30,440枚,占全國紗錠77.1%;布機1,000臺,占全國100%。到1899年,湖北紗錠90,665枚,占全國紗錠497,270(含外資160,548枚)的18.23%;布機1,000臺,占全國2,016臺的49.6%。誠然,即使沒有張之洞的努力,十年專利權在甲午戰后也會作廢,但湖北織布局的創辦,使湖北等地近代棉紡織企業興起的時間,至少提前了五年。繼滬、漢織布局之后,“數年以來,江、浙、湖北等省陸續添設紡紗、繅絲、烘繭各廠約三十余家”,陜西也“集股開設機器紡織局,已遣人來鄂考求工作之法?!盵5]甲午戰后,華廠在資金、技術、銷路等方面剛剛起步,“洋商見我工商竟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紗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者,有推押與洋商者?!盵5]很難想象,推遲五年起步的中國機器紡織業,在與洋商競爭時,面臨的困難和競爭結果又會是如何。
(二)為紡織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官辦”、“官督商辦”,一直是人們詬病張之洞新政的理由,也被認為是湖北“四局”失敗的原因。后一原因本文前面已有分析,至于張之洞熱衷官辦,尚需進一步分析。上海織布局被張之洞認為是商辦,但多年未見成效;民間人士也時有集資合辦紗廠的提議,但情形卻是:“近年以來,中國殷商大賈屢有議及此者,徒以資本難集,心志不齊,迄今尚無成效?!盵5]所以,張之洞認為“大率中國創辦大事,必須官倡民辦,始克有成”[5],興辦實業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政府帶頭。當然,如何處理“官督”主導作用和“商辦”主體地位的關系,“四局”留給后人更多的是鏡鑒而非表率。張之洞興辦紡織工業,“無非欲收已失之利,還之于民,”[5]從來不是為了自己或者小集團的私利。當“四局”限陷入困境后,他聽從建議改為商辦。此后,除了1908年在武昌創立過湖北氈呢廠等企業,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采取措施促進企業的發展上。比如,1898年在漢口設商務局,而清政府直到1903年才設商部;1898年開辦了包括紡織教育在內的工藝學堂;1907年在武昌設立“手工善技場”(即模范大工廠),推動紡織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創新。
(三)開展紡織教育與研究,推動了中國紡織科技的進步,開啟了中國近代紡織教育的步伐湖北“四局”從開辦之時起,一直注重組織人員潛心研究、改進技術工藝,這從湖北制麻局對麻紗紡織工藝的研究可窺一斑。1906年張之洞在《機器制麻仍懇暫免厘稅折》中說:“制麻、織布同用機器,而難易迥別。各國進口麻貨,花樣日新,百余年來無人籌議抵制之法,湖北創辦麻局,經臣規劃多年,極力提倡,該局精加研究,不惜資本,至今日始能與洋制麻貨相等。”[5]同時,張之洞在湖北大力發展紡織教育,為全國培養紡織人才。張之洞創辦的包括紡織教育在內的湖北工藝學堂,師資除了從留學生中選取,還從日、美等國聘請,招收的學生除了兩湖地區,后來還有來自浙江、江蘇、河北等地的。已有研究者對此做過總結,故此不贅述。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創新,湖北機器紡織企業能夠生產的色織布達到27個品種,其中包括床單2種、毛巾數種。[6]1911年,湖北參加在意大利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獲獎廠商14家,獲獎項目17個,金牌5個,銀牌與銅牌各2個,最優等獎8個。其中紡織業獲獎5個,氈呢廠羊毛呢獲金牌獎;鄖陽永順生廠絲織物獲銀牌獎;應昌公司制麻局的葛布、緞絲布,繅絲官局和漢口肇新公司的絲織物均獲最優等獎。[6]可見,湖北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推動了中國紡織科技的進步,開啟了中國近代紡織教育的步伐,為全國各地培養了紡織人才,所以它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而且是全國性的。
作者:朱麗霞 黃江華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阿克蘇地區棉花資源豐富,是中國優質長絨棉生產基地。發展紡織工業,改善民生,岀口創匯,對新疆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重慶市輕工業設計院在阿克蘇地區各級領導專家的信任重視和支持下,參加紡織工業城的規劃設計建設工作。紡織工業城總體規劃設計于2010年8月已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批準實施,并擬升級為國家級特大開發項目。城市總面積60平方公里。紡織工業城是一個要求在5—10年的時間內建成一個600萬紗錠及其產業鏈和龐大的配套工程的特大型工程,是史無前例的。從瓦特發明蒸汽機推動歐洲工業革命,1870年英國曼徹斯特開始建立近代機械紡織工業,到1905年我國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在江蘇無錫和上海創辦申新紡織公司,歷經百年世界上也沒有這樣大的紡織工業城。我國解放后國家大力發展紡織工業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從50年代開始相繼建立了西安、青島等紡織城其規模都不足百萬錠,而布局也沒有如此集中。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歷經數十年,也只有國棉32廠等32個大中型紡織廠,只有200多萬錠及10多個大中型印染廠。因此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成如此規模特大的現代化紡織工業城,任務非常光榮艱巨,必須用科學發展觀落實各項工作。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所以紡織工業城的建設必須把科學技術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實現生產出高產、優質、低成本的紡織產品,創世界名牌占領國內外市場,并達到節能、減排、生態、環保、低碳的目標。紡織工業城的建設必須解決一系列的矛盾,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1)產業結構、產業鏈、產品方案和市場變化市場需求的矛盾。
(2)大量的能源、水消耗量和節能減排,生態、環保、低碳的矛盾。
(3)阿克蘇地區水資源欠缺和印染廠黏膠纖維廠用水量大的矛盾。
(4)紡織工業城的建設大量采用現代化先進科技及設備和人才培養及人員素質提高的矛盾。
(5)龐大的資金需求和短時間內落實資金的矛盾,招商引資和落實優惠政策的矛盾。
我們必須用矛盾論的哲學思想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來解決這些矛盾,用實踐論的方法論扎扎實實解決好規劃、設計及建設中的各種問題,迎難而上,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在戰術上重視困難,取得紡織工業城建設的圓滿成功,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社會、經濟繁榮,平安穩定,安居樂業。搞好紡織工業城建設規劃是先行,設計施工中處理好各種工程技術問題是關鍵,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領導、管理、設計,施工班子是難以高效完成建設任務的。
1綜述
阿克蘇紡織工業城的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其設計理念必須符合21世紀現代化科技進步的要求。把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節能環保、生態平衡及合理布置防風林帶,利用再生能源節電,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供熱,熱電廠爐渣制成建筑材料變廢為寶。污水循環利用節水,適度綠化美化,平安暢通,使紡織工業城能生產出高產優質,低成本的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吸引國內外商家到阿克蘇紡織工業城投資辦企業。
為了多、快、好、省地建設好紡織工業城,以上要求決不是一句套話,必須把科學技術的先進性、經濟性、合理性放在首位。要不斷了解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能源的動向。由于整個工程牽涉的技術專業多,技術難度大,工程復雜,若設計得好,可達到投資省、耗能低、生態環保好,獲得最佳的經濟及社會效益,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為此重慶市輕工業設計院為了搞好紡織工業城總體規劃,已認真的對整個工程做了初步設計,對整個工程的重要數據進行了計算,對600萬錠324個工廠(工業建筑面積約900萬㎡,民用、公共、物流、倉儲建筑面積約700萬㎡,其中居住小區10個約320萬㎡,主商業干道8公里商住樓約240萬㎡,25k㎡水庫濕地周圍別墅區旅游區及其他建筑140萬㎡。)“體型尺寸”及電網、熱網、水源和給排水管網、天然氣管網的排布進行了研究,保證做到花最少的錢,用最少的地投產后能安全正常運行,持續保持高產優質低成本,保持生態平衡,廠房內外空氣含塵量達到國家標準,污水處理排放達到國家標準,熱電廠煙氣排放達到國家標準,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設計研究:
1)產業結構及產品方案。棉紗以高支紗高端產品為龍頭用1、2級長絨棉保證產品質量。2、3、4、5級棉生產中低支紗合理配置利用棉花資源。以環錠紡為主,適當配置氣流紡及緊密紡等產品達到最大經濟效益。梭織產品以生產高檔服裝面料,高檔純棉府綢為主,可大幅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值及利稅。高檔服裝面料為中、厚織物,可用棉、化纖混紡紗。高檔府綢為60支。80支/2、100支/2、120支/2股線為原料,織純棉府綢制高檔襯衫(1件高檔純棉襯衫售價可達100~500元)。棉化纖混紡紗及純棉紗可作針織物生產針織外衣,運動衣褲及高檔針織內衣。
2)印染及其后整理工藝可大大提高服用性能。提高紡織物檔次是生產高檔產品的關鍵。后整理工藝可以根據品種要求進行各種整理,如:樹脂焙烘,加軟三防整理、四防整理(防縮、防皺、防火、防水)、易去污整理、三防加易去污整理、抗菌整理、涂層整理等。工農醫用等產業用布及生態家紡布可用無紡布及梭織布或經編針織布,其后整理也是提高產品檔次的關鍵,后整理過關可大大提高產品的檔次及附加值和利稅,但我國的后整理技術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必須培養高科技人才自主研發攻關。
3)從全人類對紡織品的需求而言,服用紡織品是最大的需求約占紡織品需求的60~65%,純棉產品尤為國外喜愛為出口創匯的主力。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家紡產品的需求逐步提高占20%左右。隨著工農業生產及建設工程、醫藥衛生、軍工等行業的發展,產業用紡織品約占15~20%(我國無紡布生產由于技術上與國外相比尚有差距,故無紡布在市場上的占有量較小)。因此阿克蘇紡織工業城的產業結構、產業鏈及產品方案必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在規劃中已經充分考慮了這一因素。紡紗廠以10萬錠、8萬錠、6萬錠、3萬錠的規模分檔,這樣既考慮了投資者(業主)的資金實力,也考慮了廠房車間建設投資的最省原則,消防安全原則,棉紡廠多品種生產及變更產品品種管理上的方便原則,車間內溫濕度控制穩定達到高產優質及車間空調除塵系統的合理節能原則,在棉紡廠建成投產后其先進工藝設備的配置,業主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方便的改變產品品種,適應市場變化。
4)梭織、針織、家紡、無紡布生產及染整生產服裝生產,我們在總體規劃中也充分考慮了建廠投資最省原則,工廠年耗用棉紗量染整工廠年產量統一原則、廠房標準化原則,工藝設備先進用人最少原則、工廠電、水、蒸汽、天然氣耗用保證原則,產品品種變化靈活方便原則,業主適應市場變化獲取最大利潤原則。由于現在市場千變萬化,尤其是紡織品的花色品種日新月異,按我們的總規產業鏈配置方案,將能充分適應市場需求,并力爭創名牌。業主需要生產什么品種由市場決定,以獲取最大利潤及社會經濟效益。
2電網管網建設
已對各個工廠及整個工業城的用電量、用水量、供熱蒸汽量、天然氣用量及管網流體力學水力平衡作了初步設計研究計算,保證滿足需要、安全運行。
3設計規范
對國家頒布的最新設計規范,《棉紡織工廠設計規范》(GB50418-2009);《印染工廠設計規范》(GB50426-2007);“紡織工業企業環境保護設計規范”GB50425-2008及其他有關國家規范、規程等作為我們設計的科學依據及準則,確保工程質量。
4開工建設安排
為了加快紡織工業城的建設,必須科學設計齊頭并進,快馬加鞭,全力以赴,嚴密做好設計施工的組織領導工作,加強領導統一指揮,有序實施分期建設,首先保證主干道、防風林帶、熱電廠、水源及水廠工程(一次設計分期施工)、部分給排水電網熱網等工程、部分居住小區、商業服務建筑、紡織印染等樣板工廠(我院已完成樣板工廠初步設計)的先行設計施工。開好頭,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完成紡織工業城的建設。
5紡織工業城600萬錠及后續深加工工廠產能、用地、能耗統計表
6工廠總投資、產值利稅估算表
7城市建設工程投資估算表
其他城市民用及公用建筑700萬㎡,包括倉儲物流、居住小區、商業農貿、政府辦公、賓館酒樓、醫院學校、科研中心、批發市場、會展中心、交通旅游、地標建筑、城市雕塑、文體娛樂、公園廣場、人防工程、消防工程等建筑及設施總投資200億~250億元。(工程投資費用以施工設計報價為準)
8紡織工業城環境保護及節水節能低碳工程規劃
1)紡織工業城工業及生活總用水量325818m3/日,用水量很大。在做好污水處理的同時應盡可能做好廢水利用節約用水。在具體工程設計中,為了方便廢水回用利用,宜每座印染廠(規模年產量4000萬米)獨立建造一個廢水處理及廢水回用利用系統。其規模為日處理廢水4000m3。紡織工業城完全建成后最多共建印染廠32座。每座黏膠化纖廠(規模年產量20000t/年)獨立建造一個廢水處理及廢水回用利用系統,其規模為日處理廢水21000m3。紡織工業城完全建成后最多共建黏膠纖維廠6座。生活污水處理及廢水利用按國家現行有關設計規范執行,做到節水環保。
2)全部紡織印染工廠設計中采用現代最新工藝及設備、全部機器為電腦全自動控制,高產優質用人少。印染生產采有無污染少污染工藝及熱能回收、堿液回收等設施。做到高產優質、低成本,保證城市整個生產系統節水、節能、低碳、環保。
3)紡織工業城600萬錠共建棉紡廠90座,采用我國生產的最先進的空調除塵設備,車間空氣含塵量達到小于1mg/m3,確保廠內外無粉塵污染??照{進排風窗口安裝百葉式消聲器控制噪聲污染。車間空調系統根據天氣變化采用變風量調控車間溫濕度,節約用電。
4)阿克蘇地區3、4月風沙大,整個紡織工業城主干道、次干道及生活小區、商貿區、生態休閑區及廠區內應設置防風林帶和綠化園帶。防風林帶及綠化園帶應配合整個城市美化有機融合,由專業公司設計施工,使整個紡織工業城真正成為生態、環保、宜居、健康的城市。
5)1200MW特大型熱電廠,其煙氣排放采用最先進的脫硫除塵技術能保證達到環保要求。每年100萬噸爐渣做成建材,變廢為寶,改善環境,提高循環經濟效益。
6)整個城市生產及生活采用集中供熱,各工廠及生活區不設鍋爐,由大型熱電廠集中供熱,確保減少大氣污染,抽汽式發電機組最大抽汽量,冬季2800t/h,非采暖季節2100t/h、蒸汽凝結水集中回收。非工廠建筑可設計太陽能供熱采暖,低碳環保。
7)整個城市路燈照明采用風力加太陽能光電池供電,低碳環保。
8)城市垃圾處理采用垃圾發電,節能環保。
9)整個城市電力電氣設備設計中均采用高效節能的最先進設備,確保安全節能。
10)每個工廠及生活、物流區均設計電腦能源使用計量監測系統,確保節水、節能安全運行。
9紡織工業城水資源規劃
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氣候干燥,降水量少,年降水量山區為500~700mm,出山口區為177.6mm.而平原區年平均降水量63.3mm,水資源比較欠缺。根據溫宿縣人民政府溫政函(1998)19號文件精神,水利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于2000年10月完成了新疆溫宿縣臺蘭河流域灌區規劃報告。該報告主要從農業灌溉角度詳細研究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調查了臺蘭河水資源總量。臺蘭河灌區位于溫宿縣東部,距溫宿縣城22km,距阿克蘇市及紡織工業城25km,314國道和南疆鐵路從灌區中部通過,交通方便。由于該規劃報告沒有考慮紡織工業城的大量用水,原考慮工業用水采用地下水是不可能滿足要求的。經我們與阿克蘇地區水利局專家研究協商,認為由于洪水時在保證農業灌溉的條件下,有大量水資源流失,若能充分利用,可保證紡織工業城的用水需求。臺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7.42億m3,到2030年農林人畜總需水量75101.05萬m3/年,總供水量(包括其他水源)86354.84萬m3/年。每年有11250萬m3的余水可供紡織工業城使用,完全能滿足紡織工業城的用水需求?,F在由于沒有大型水庫蓄水,洪水時水資源大量流失,使供水嚴重不足。為了保證紡織工業城供水,水利局專家建議新建一個2億m3的蓄水庫使洪水時水資源不流失。水庫建成后不但能使阿克蘇地區的供水情況大為改善,由于水庫可形成一個2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面,可建一個生態濕地旅游區,成為沙漠地區的一顆明珠,大大改善生態環境,吸引國內外游客到紡織工業城來旅游,提高阿克蘇地區的知名度,推動商貿旅游雙豐收。由于水源及水廠工程量大,技術復雜,必須立即進行勘測設計,及早完成工程施工任務,方能確保紡織工業城順利建成生產。
10紡織工業城循環經濟規劃
1)阿克蘇地區軋花廠廢棄的棉短絨制成棉漿粕,生產粘膠纖維。本規劃建年產20000噸的粘膠化纖廠6座。紡織工業城各紡織廠生產中廢棄的下腳纖維料可供生產無紡布。本規劃建年產5000萬米的無紡布廠兩座。變廢為寶,有利環保,提高循環經濟效益。棉籽可生產食用棉籽油。
2)熱電廠每年100萬噸煤渣制成建材變廢為寶。達標排放的廢水灌溉農田及城市綠地。
11設計與施工要點
1)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為保證紡織工業城多快好省、有序建設、確保不返工不浪費,必須在總規的基礎上作好詳規,集約利用土地。熱電廠、水廠,每個工廠及各種建筑的布置均要正確劃出紅線并編號,算出每條線路的電水汽的能源需用量,以保證正確設計整個城市的電網、給排水、供熱蒸汽、天然氣管網及通訊、電視等網絡。地下管線的設計施工必須與主干道、次干道路網系統、城市防風林帶系統、綠化系統密切協調配合。
2)所有工程項目先進新技術、新工藝,必須先做樣板工程,技術上確認安全可靠可行后再全面設計施工。
12結束語
紡織工業城的建設是一個具有600萬紗綻,集中新建324座大中型工廠及城市配套工程的特大型工程。其整個城市工業及民用集中供熱、阿克蘇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城市太陽能的大量利用及整個城市的生態環保工程,可能是目前國內城市建設最大的系統工程之一。設計施工建設的成功,將對建設節水、節能、低碳、生態、環保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具有示范的效應。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新貢獻。
本工程正在實施建設中,特別感謝阿克蘇地區領導和重慶市輕工業設計院各位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指導。望專家同行提出寶貴建議,使紡織工業城的建設更加完美。歡迎國內外朋友到阿克蘇紡織工業城投資辦企業。
[摘要]
本文根據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歷史的發展,通過調查研究部分毛紡織廠工業建筑歷史及現狀,提出了該類工業建筑保護更新的建議,并補充完善了該地區產業建筑遺存檔案資料。
[關鍵詞]
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建筑歷史及現狀調查研究
一、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發展歷史
1.發展初期早在16世紀歸化城前后,呼和浩特就有了家庭手工業式毛紡作坊。1934年,綏遠省建設廳倡建官商合辦綏遠毛紡織廠,這是綏遠地區第一家用機器生產的毛紡織廠。綏遠毛紡織廠(即今第四毛紡織廠)以“飛羊”為商品商標,寓“飛越洋貨”之意。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據歸綏,綏遠毛織廠成為日本侵華的軍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到1949年,全廠僅有職工106人以及十幾臺不成樣子的舊設備、幾間陰暗破舊的廠房。
2.繁榮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相繼興建了第一毛紡織廠、第二毛紡織廠和第三毛紡織廠。原歸綏毛紡織廠經過改建、擴建,成為具有現代化設備的第四毛紡織廠。1958年,第四毛紡織廠的高級提花毛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毛紡產品和質量明顯提高。1984年8月舉行的“全國第七質量月授獎大會”上,第二毛紡織廠的“金羊牌”毛呢榮獲國家優質品銀牌獎。該廠還在1984年10月,經國際毛紡織業質量最權威的組織國際羊毛局批準,同意采用國際羊毛局標志,標志著該廠毛紡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1985年,全市紡織工業共有毛紡織、棉紡織、針織、服裝等21個企業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原值1.5億多元,凈值1億多元,工業產值3.2億多元。
3.衰落時期20世紀90年代,沿海、內地非畜牧區毛紡生產能力過度膨脹,競爭無序,造成產品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效益下滑,加上國際市場不景氣,國內市場管理混亂,假冒偽劣、摻假制假問題嚴重,呼和浩特毛紡工業困難更加突出。1989年的羊毛大戰,使呼和浩特毛紡工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不強,企業內部機制轉換滯后,經營管理不善,產品開發能力弱,營銷方式落后,生產隨意性、盲目性大,產品積壓,資金沉淀,呼和浩特市的毛紡工業走入無法回天的境地。1997年末至1998年初,呼和浩特市的六家毛紡企業走向衰落,相繼破產。
二、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建筑現狀調查分析
市內共有6個毛紡織工廠:第一毛紡織廠、第二毛紡織廠、第三毛紡織廠、第四毛紡織廠、第五毛紡織廠及毛條廠。各紡織廠大部分位于呼和浩特城南的毛紡織大街——諾和木勒大街上。這條街因毛紡織業的創建而得名,又因毛紡織業的興盛而聞名全國,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條紡織大街。
1.第一毛紡織廠1956年3月8日,內蒙古新建毛紡織廠(內蒙古第一毛紡廠的前身)開始興建。該廠位于呼和浩特南郊,堿灘村、盆窯子村、雙樹村三村交界的一片荒灘和亂墳堆(諾和木勒大街3號)上。在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項目中,第一毛紡織廠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毛紡廠。第一毛紡織廠主要以生產毛線為主,產品除了滿足內需以外還供應東歐的波蘭、捷克等社會主義國家,國內解放軍佩戴的帽子、衣服的領子及人民大會堂的沙發都是由該廠生產和提供的。該廠生產的“群羊牌”毛線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它的各項技術指標都超過當時世界知名品牌——英國“蜜蜂牌”毛線。隨著城市工業發展,城市用地重新規劃,第一毛紡織廠附近的建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第一毛紡織廠卻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中得以保存,成為市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紡織工廠,也因此留住了時代的印記。紡織廠破產后,廠區內建筑陸續廢棄,目前該廠大部分廠房、倉庫、煙囪及大型機器仍保存相對完整,只是常年處于廢棄無人管理狀態,破敗不堪。其中小部分倉庫、廠房、廠區空地等保存較完好的建筑,作為附近商場、飯店、相關單位的貨品倉庫、車庫、停車場等,仍在使用中。毛紡織廠周圍建筑大多為紡織產業從業者的生活區,他們曾經為呼和浩特紡織工業奉獻青春,為我國的紡織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2.第二、三毛紡織廠第二毛紡廠始建于1958年,1962年正式投產,位于第一毛紡織廠的東北方,諾和木勒大街80號附近。是一座生產大型精梳毛紡織產品的工廠。主要生產純毛、毛混、化纖三類產品。紡織廠倒閉后,城市規劃部門將這片土地重新規劃,原廠房及配套建筑完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現代化居住小區,紡織廠曾經的繁榮景象也隨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第三毛紡織廠建于1966年,是一個全能性的粗梳毛紡織廠。1985年規模為2616錠,年產粗紡呢絨156萬米,產品70%內銷,30%出口,面向港澳及遠洋。成品綜合一等品率99%。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該廠因與第二毛紡織廠相鄰,多數廠房和配套建筑也遭完全拆除,但仍保留了幾處建筑:倉庫、辦公樓、部分車間等,在保留的老廠房中筆者看到,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但磚混結構的房屋基本保存完好,部分廠房和倉庫仍作為物流倉庫、汽修廠、建筑材料儲存倉庫等在使用。其中,緊鄰呼倫貝爾南路的辦公樓(原中服集團)截止到筆者調研前,仍在改造狀態。目前,該建筑外立面基本改造完成,內部空間改造正在施工。未來該建筑將作為某裝飾公司繼續投入使用。目前為止,該辦公樓改造是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建筑改造的首例項目。
3.第四、第五毛紡織廠第四毛紡織廠位于現呼和浩特中山路附近,其前身是原“綏遠毛織廠”,1954年改名地方國營呼和浩特市毛織廠,1958年該廠生產的提花毛毯進入國際市場。1980年,更名為內蒙古第四毛紡織廠,并進行了總體改造工程。先后出口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所產“山丹花”牌毛線被紡織部評為優質產品。主要產品有:純毛、混紡提花毯、駝絨毯、素毯、呢毯等。第五毛紡織廠是1981年在原呼和浩特市郊區(五里營)農機修理廠廠址新建的。當時是以郊區農機修造廠的大部分職工和市第二羊毛廠合并組建為市絨衫廠。1983年6月更名為第五毛紡織廠。主要產品為羊毛衫、駝絨等。1984年試制成功的繩狀呢染機和吸泥機,填補了自治區紡織機械制造的空白。第四、五毛紡織廠主要產品都是地毯。20世紀90年代相繼倒閉后廠區均遭拆除,從此標志著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繁榮的第四、五毛紡織廠退出歷史舞臺。由于新世紀產業結構調整,如今,原本遠近聞名的毛紡織廠已經變成呼和浩特市中心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和生活區,融入到城市建設中。紡織工業的輝煌也只能留在那一代人的記憶里了。
三、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建筑保護更新改造建議
我國工業社會開始時間較晚,人們對工業遺產保護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國內一些較發達工業城市開始慢慢重視工業建筑遺產的價值,對待工業建筑遺產不是一味地拆除而是開始有了對其進行保護與更新的措施。把一些工廠、倉庫等改造更新為新穎的藝術工作室已經是十分普遍的改造手段,將大片產業建筑更新為創意產業園區進行出租出售,投資較少,且容易收回投資成本獲得經濟效益,這也是近幾年國內產業建筑改造更新的大趨勢。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城市,產業特色影響著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從新中國“第二五計劃”開始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呼和浩特市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毛紡織工業基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昔日多家毛紡織工廠陸續宣布破產,原有的廠區,一部分已完全改變功能融入城市建設;一部分瀕臨荒廢等待改造及更新。適宜的更新策略能夠保證產業文化的延續性,發掘產業遺存蘊含的多重價值,創造出具有地域性文化氣質的城市環境,進而提升首府城市品質。針對呼和浩特市現存紡織工廠現狀,本文提出以下幾點保護更新建議:
1.公共空間開發模式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紡織工廠是目前保留較完整的一片紡織工業用地,部分廠房、大型機器均具有歷史價值。根據其所處地理位置可考慮改造成為廣場或公園等一些公共開發空間。結合廠房和一些大型設備建造一些公眾可以參與的娛樂設施,作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綜合場所,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措施。同時也可達到對該地區紡織工業文化宣傳與傳承的目的。這種開發模式國內可借鑒的成功案例是上海的夢清園主題公園規劃設計,夢清園位于上海市中心蘇州河老虎爪灣段南岸,是在原上海啤酒廠舊址上規劃建造的,隨著夢清園改建工程的實施,其周圍迅速成為高密度中高檔住宅區域。夢清園區內完整地保留了老上海啤酒廠灌裝車間、釀造樓、煙囪等建筑及構筑物,加以保護性修繕,力求恢復原貌。結合公園功能需求,將其作為園區內的中心建筑,并用以收藏和展示蘇州河及其沿岸地區有關啤酒釀造的文物古跡、工業史料、工業設備等。夢清園不僅滿足人們游園、休閑的需求,也保護了舊工業建筑,延續了相關工業歷史文脈,還增強了市民對待歷史的參與性。
2.住宅地產開發模式住宅地產開發模式是指在舊工廠原址或附近開發打造居住區,對既有的舊工業建筑進行景觀式改造和再利用,使之融入到該居住區或精品住宅中,以此提高住宅的環境品質和審美樂趣。呼和浩特市第三毛紡織廠現存廠房、倉庫等建筑緊鄰一居住小區,根據其現狀,可考慮結合該居住小區配套公共建筑,保留修繕部分可繼續使用的廠房建筑,賦予其新功能,使其成為居住小區的一大特色,不僅為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提供了一種可能,也呼應了城市文脈和人文因素。這種開發模式國內的優秀案例是天津的萬科水晶城。水晶城是萬科地產在2003年推出的大規模高品質居住社區,位于天津市區南部,是在原天津玻璃廠舊址上建造的、中國第一個以保留工業時代歷史遺跡為主題的大型社區。保持原有建筑歷史風貌,將原有調運鐵軌、廠房、吊裝車、煙囪、古樹等遺留物巧妙的融入到現在的建筑中,賦予其在社區內新的功能,不僅使得該居住社區獨具特色,同時還使得相關工業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3.歷史展示開發模式工業遺產可反映當時工業化過程的特定階段或者功能,也具有一定的物質文化意義。因此,在原址上修建工業博物館比在傳統博物館中展示舊有物品器械更方便、生動。通過展示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激發市民參與感和認同感。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歷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部分歷史資料出現斷層或缺失,針對紡織文化構建主題博物館、展示館、展示廳等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對歷史信息和資料進行保護,也是對該類型工業建筑的開發和再利用。這種開發模式國內外成功優秀案例較多,如德國的關稅同盟煤炭焦化廠、青島啤酒博物館、四川美術學院重慶校區的坦克庫等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四、結語
調查中了解到,呼和浩特市針對紡織工業建筑的改造與更新目前正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受到地區經濟發展、城市工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吸取借鑒國內外優秀實踐經驗的同時,仍需結合該地區城市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相關法律法規等因素,綜合考慮,才能制定出適宜的更新策略,提高毛紡織工業建筑歷史的關注度,保證城市工業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作者:辛夢瑤 范桂芳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一、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背景
萌芽期(1919—1924):1919年,閻錫山在其叔父徐一清的幫助下擬籌資150萬銀元,以一百元為一股共15000股,在榆次城北門外成立“山西晉華紡紗股份有限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累積,到1924年6月1日晉華紡織廠正式開工生產,并同時改名為榆次晉華紡紗廠(晉華紡織廠編《生命的歷程?晉華紡織廠生產經營情況及1994—2001年虧損因素分析》,2002年)。發展期(1924—1937):1929年,晉華紡紗廠擴存股本到300萬元(銀幣),并擴建廠房,增加紗錠,設備也在不斷地補給更新,到1934年,除租賃祁縣織染廠外,晉華成為共同擁有紗錠41744枚、布機480臺、毯機4臺的全能紡織廠。1935年11月隨著上海技術人員的輸入,晉華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1937年春季增加線錠1504枚,成為舊晉華產量最高的年份(晉華紡織廠編《生命的歷程?晉華紡織廠生產經營情況及1994—2001年虧損因素分析》,2002年)。低谷期(1937—1945):1937年10月3日晉華由日寇實行軍事管理,改名為“軍管理第十二工廠”,主管者為“東洋紡績會社”。1942年改歸山西產業株式會管理,更名為“榆次紡織廠”。八年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從該廠榨取巨額利潤達51577004日元,相當于24個晉華紡織廠。廠里許多設備損壞嚴重,陷于癱瘓(山西晉華紡織一廠破產清算組《山西晉華紡織一廠歷史回顧》)。恢復期(1945—1949):1945年晉華被國民黨接管,直屬山西省西北實業公司。1948年7月18日榆次解放,晉華恢復生產。1949年9月開出紗錠26000枚,布機492臺,當時的工人全部就業。全年共生產棉紗1.23萬件(2232噸),棉布340.19萬米,棉毯4800條,總產值(以1957年不變價計算)為946.93萬元,占1937年的38.23%(山西晉華紡織一廠破產清算組《山西晉華紡織一廠歷史回顧》)。
二、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優勢
晉華紡織廠從艱難地創辦,逐漸地發展,到跌入谷底,后逐漸恢復,其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也經歷了一些發展和變化。生產技術主要包含5個方面:廠房建筑、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動力供應、原料分析;經營管理包含3個方面:銷售管理、經濟效益、人員分配。
(一)生產技術
1.廠房設備齊全
一戰后,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車間廠房也由以前的磚木改為鋼筋水泥結構,除限于地面和其他原因偶有二層或三層外,均為鋸齒式平房。晉華聘請英籍工程師李密度設計廠房圖紙,采用當時流行的單層鋸齒形廠房,絕大部分采用混合結構。晉華共有8個庫房,其中1—5#庫為成品庫,6—9#庫為原棉庫。成品庫采用普通的磚混磚木結構庫房,頂上有透氣孔,窗戶開在右側面,采光較好;原棉庫面積要較成品庫大一點,庫房門設計呈歐式風格,更為獨特的是窗戶開在房頂,每座庫房均有7扇窗戶,庫房前部房頂各有兩個樣式別致的透氣孔。晉華的生產及配套設施較為全面,建筑布局比較合理,除廠房主要部分為混合結構外,其余均為磚木結構,且建筑風格各異,其中會議廳為典型的歐式風格,其余建筑較好地體現了中西結合的風格,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思想。
2.生產設備精良
英國的紡織機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晉華在建廠之初便采用當時較為先進的英國、日本等國的機器設備進行生產。企業的機器設備不斷得以更新和補充。當時,晉華主要有紡紗車間、織布車間、織毯車間、機電車間、修繕間、實驗室、通風組及皮輥房等8個生產區域。晉華的主要設備里進口機器所占比例達到85%以上,基本上為抗戰前從英國和日本進口。也就是說,1937年以前,晉華就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采用新式設備,具備了較為先進的生產能力,并且直接建立了以電氣動力為標準的近代化大工業生產體系。比如,晉華所進口的這套紡織設備的開清聯合機組,每臺每小時的棉條產量即達到空前的6公斤左右,不僅省時、省力,而且生產效益與明清時的手工機械相比已是天壤之別。這批先進的設備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
3.生產工藝完善
建廠伊始,晉華就注重采用當時先進的生產工藝,尤其是1935年由天津中國銀行代管后,從上海調入一批技術人員,其生產工藝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主要生產工藝為:紡紗:依次為原棉、送花、開包、松花、配花、除塵、喂花、頭道清花、二道清花、三道清花、過磅、梳花、頭道并條、二道并條、三道并條、頭道粗紡、二道粗仿、三道粗紡、過細紡機、飲紗、搖紗、磅重、成捆、包紙、成包、印刷、送車儲存,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流程。紡線:經筒子機并成筒子,經合股機合成線,以后與制紗同一工序??棽?經紗—過筒管車、牽經車、漿紗車、穿筘、上織機;緯紗—過緯紗機、送廠開織;整理—驗布、括毛、碾光、疊折、縫布、印牌、成包、送庫儲存。正是因為該生產工藝較為科學,故建國后還運行了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說是晉華對我國棉紡織業的一個獨特貢獻。
4.動力供應便利
機器的運轉有賴于動力的消耗,故動力產額的大小成為工業化的重要指標。建廠伊始,晉華使用蒸汽作為動力。隨著電氣設備的增多,全廠設備的電動機均為交流電動機,數量達1656臺,動力供應不成問題。為此,1929年晉華在距榆次5公里的源渦村建立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發電廠,安裝當時較先進也是山西省功率最大的1150KW透平發電機1臺,但缺點就是耗水量極大。為此,在發電廠專門建有貯水池。加之,榆次又是產煤區,所出產的煤質高價優,發熱量高,故燃料的供應可以就近取材,且能充分供應。
5.原料供應充足
我國固有品種的棉花,在長度、清潔度等方面無法達到當時紡紗機所需要的棉花品質,為此,1933年山西開始建立棉花技術指導體系,改臨汾棉業試驗場為山西省棉花試驗場,在榆次等地設立分場,設立改良棉軋花廠,統一軋花,確保棉種純潔度。此后,山西的植棉面積急速擴大,棉花產量也得到大幅提高。晉華所處地理位置較好,毗鄰黃河流域的一些主要產棉區。所需原棉外省主要是河北石家莊,省內為曲沃、翼城、臨汾、洪洞、榮河、文水及汾陽等地,供應充足,收購、運輸便利且質量相對較好。一般而言,晉華棉花年需求量基本上穩定在近8萬擔,約占全省年用量的一半以上。
(二)經營管理
1.產品銷售便利
晉華的主要產品有桐葉牌10支、14支、16支棉紗,三環牌20支、22支、32支、42支棉紗;三晉牌18磅粗布,明月牌16磅粗布,明星牌細布,三環牌各種色毯。產品種類較多,較好地滿足了當時各類消費人群的需求。產品銷售分代銷、批銷、設莊運銷及門市發行四種,銷往省內各地及平漢鐵路沿線河北石家莊、清苑、獲鹿(今屬鹿泉市)、河南許昌等地,并出口到國外,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榆次處于交通樞紐地位,同蒲鐵路和正太鐵路在榆次交匯,且石太鐵路在晉華廠內設有站臺,極大地方便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這是當時國內其他紡織廠所不具備的。
2.經濟效益起伏大
晉華1919年建廠后,久經戰亂,抗戰期間又經歷了日本人的軍管,經營不穩定,經濟效益起伏較大,但上世紀30年代可以說是晉華發展的黃金時期。1937年為晉華廠歷史上產值最高的年份,因其正趕上抗戰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公司生產穩定,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箲鸨l后,日本人對晉華實行軍管。此期間,一方面因為日本人的殘酷盤剝,另一方面因為晉華工人的抗日情緒高漲,所以經濟效益非常低。1947年榆次解放前,因閻錫山致力于內戰,所以晉華廠經濟效益每況愈下。直至榆次解放后晉華廠回到人民手中,晉華廠才煥發出新的活力,生產經營漸趨穩定,經濟效益逐漸恢復到抗戰前水平。
3.人員分配合理
晉華廠最高權力機構為“董監會”,設董事長1人,常務董事2人,董事6人,監察4人,共計13人,均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山西文史資料第63輯》)。第一,管理和技術人員。晉華廠直接管理生產者為經理和副經理,均由董事會聘任。在天津中國銀行代管期間,晉華改革領導體制,設置了“四總”,即總工程師(相當于廠長)、總秘書、總會計與總稽核,后三職由徐一清之子徐士珙兼任(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山西文史資料第63輯》)。廠內生產管理多由工程師、工務主任、工務員等擔任。雖尚未達到科學管理及工作合理化水平,而與論工論貨工資之厘定(并條、粗紗論亨司,細紗論木棍及重量計算工資),以及工人之訓練考核(招募生手工、由教師制定機臺、專事訓練按期考試),均有相當改進。在技術人員方面,晉華開辦前就請外國技師進行設計工作,同時徐一清還派許多中專生去南通張謇的紗廠實習,以盡可能多地儲備技術力量。在晉華的百余名職員中,有20余名技術人員來自天津、上海等地,其余則為創辦發起人和大股東舉薦入廠。第二,工人。晉華生產工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掌握一定技術的熟練工,另一類是普通工人。前者包括機匠、工頭及紡紗熟手,大都從上海、天津、河南等地聘請而來,約200人。如“清花間的于阿四,梳棉機匠譚金保,粗紗間的陳阿俊,細紗間的胡四高和陳順甫,搖紗間的莊金鏢、動力間的王玉林”等,都是開工時從外地聘請來的師傅。后者包括徒工和養成工,基本上均從榆次城鎮和郊區招來。工人入廠前要填寫“保證書”,大致內容為:自愿上工,遵守廠紀,服從指揮調遣,保證三年內不離廠等。填好后由本人畫押,并由介紹人和鋪保蓋章。一些技術工種的徒工,入廠工作后,第一個月工資為押金,本人不得領取,由公司扣押,以防不測(榆次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榆次文史資料第9輯》)。公司對聘請來的外省職員和工人,在住宿、托兒等方面給予一定優待,如帶家屬,還分配給家屬宿舍,其他職員則自找民房。1924年6月1日,當時有20名工程技術人員,100多名職員,500多名工人。1937年,職工人數3200左右,日開2班,每班工作12小時,全月每人工作28天以上。1937年,晉華職員96人,男工1333人,女工339人,童工31人,學徒89人,職工來源以本地為最多,其余多為河南和河北人。工資每月23000余元。
三、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劣勢
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在生產技術方面有五大優勢,經營管理也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流程。但是晉華紡織廠的發展還是十分艱難,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約,也有自己的一些劣勢。
(一)晉中地區歷史條件的制約
工業的發展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工業的命運隨著國家命運的起伏而起伏,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會影響工業的發展。紡織工業的發展是因為洋務運動的興起,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而當時國際上也以紡織業發展為主,所以晉中紡織業發展的機會很好,利益很大。但股東們、軍閥們不是為了民族工業的壯大,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為了支撐軍閥的軍費開支,并鞏固其地位,不斷地籌措資金來興辦企業。當無利可圖時,投入也就不復存在,尤其是晉華走向低谷的時候,資金成為了大問題,當然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日本侵略者對該廠生產設備只使用,不維修,為了經濟利益,無限制地、無休止地剝奪勞動人民的成果。從晉華紡織廠的發展來看,建廠時的股東主要是山西的地主、商人和官僚資產階級,而后被日本人控制,最后又被國民黨接管,利潤一直是管理者的追求,而利潤的高低也是制約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利潤高就擴大規模,利潤低就減員減產,中國特殊的國情是晉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二)晉中紡織工業缺乏先進技術
在投產初期,晉華雖然購買了很多先進的機器,雇傭了大量的工人,看似龐大的企業,其實完全沒有競爭力,因為企業沒有自己研發的技術和科研人員,而工人只是一味地按照指令做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尤其是當1935年日本在我國傾銷紡織品,致使晉華產品銷售不暢,造成積壓,其實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了缺少技術的弊端,晉華只是購買了設備,沒有完全掌握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晉華的技術也沒有革新,造成了晉華紡織廠的技術落后,很難與歐美、日本的紡織業進行競爭。這時晉華紡織廠與太原紡織廠聯合,但是治標不治本,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技術落后的問題。直到從上海引進了技術人員之后,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抗日戰爭的爆發,晉華剛想改革的愿望就此破滅了,一直到解放以后才慢慢恢復生產,引進和找回技術人員。但是,從抗日戰爭到建國這段時間內技術長時間地和國際脫軌,是造成晉華紡織廠技術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三)晉中紡織工業的人員缺少改革和創新的意識
晉中近代紡織工業停滯不前的一部分原因是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沒有開拓和進取的意識和精神。管理者辦廠和救廠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紡織廠的發展,所以管理者短淺的目光也是制約晉華發展的一大因素。從員工的角度看,員工沒有接觸過西方文化,不懂得技術的重要性,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養家糊口。管理者和員工的不積極態度也是晉華發展受阻的一大原因。制約晉華紡織工業發展的根本原因還是人們缺少對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了解,缺乏和西方交流的渠道。紡織科學技術教育的缺失,是整個紡織工業所面臨的問題,當然國家強大了,才能談教育和技術。所以強國要以科技教育為主,增強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才是正道。通過對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實力、技術力量、人員素質依舊是影響工業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工業技術要發展,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國家,要有自己的設備和技術人員,要有奮發向上的思想動力,這對于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來自于《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中強單位: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一、四川紡織工業發展現狀
紡織工業是四川的傳統工業,現已形成化纖業、棉紡織印染業、毛紡織業、麻紡織業、針織業、絲綢業、縫紉制造業、紡織機械制造業等門類,建成了成都、遂寧、綿陽、內江、南充、達川等6個紡織工業基地。
四川省的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生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四川紡織工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由原來的44.5萬錠增長到109萬錠(不含重慶),基本形成了棉、毛、絲、麻、化纖、印染、針織、服裝等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綜合競爭力有所提高,國際貿易逐步擴大。這期間紡織工業產值占到全省工業產值的15%,上繳利稅占省財政收入的10%,并且是主要的出口創匯產業。從總體上看,四川紡織工業的發展與全國基本同步,但在發展的水平、質量、效益等方面與東部有較大差距。
四川紡織經濟總量占全國的份額在逐年減少,20年前排前10位,1996年排第12位。2004年總產值占全國紡織的1%,排第13位,占全省總產值4.87%。
在西部12省(市、區)中,四川紡織經濟總量居西部第1位,占西部紡織經濟總量的23.4%?;w、印染布產量居西部首位,紗和坯布產量居西部第2位。出口創匯居西部第1位。
二、四川紡織工業存在問題分析
產品缺乏競爭力。四川紡織工業以棉紡織初加工為主,技術含量較低,深加工和加工增值較高的產品比重較小,技術、信息、人才、資金、設備等方面比較薄弱。東部發達省份的紡織工業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與西部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四川省內多數紡織企業主要以加工出口型為主,沒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貼牌、定牌生產,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
國有經濟比例過高,民營經濟發展較慢。2000年,全國紡織工業資本結構中,國有經濟比例為26.88%,其中東部16.94%,西部60.92%,四川省接近50%。國有經濟,較難適應現代紡織工業生產的小批量、多品種、高品位、快交貨和售后服務等新特點。
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主要包括:能在生產第一線指揮、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精通國際貿易慣例、商務談判的人才,能運用WTO規則的綜合型人才;拓展市場的營銷人才;好的設計人才;熟練工人。
掌握信息落后。我們常說四川紡織的設計創新能力弱,沒有獨到的產品,這與信息掌握不全有很大聯系。紡織信息網絡的發展顯然有利于縮小四川紡織業與外界的差別?,F在省內許多紡織企業還未參與電子商務,想參與又對電子商務不太了解,只好進行觀望,這樣勢必會坐失良機,在未來的市場竟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宏觀環境不利。沒有制定四川省紡織工業發展戰略和修訂現行產業政策,建立產業運行監測分析信息制度,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為了發展技術密集、有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行業,政府應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三、四川紡織工業發展對策與措施
1.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我國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步伐。四川紡織企業應集中現有優良資產、優勢資本和優良技術裝備,開發市場適銷的特色產品,增加高附加值,提高產品毛利率,改善資產結構,提高企業整體素質。積極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大力開發國內潛在市場,在競爭中保持優勢。
積極推進企業應用計算機管理軟件和網絡信息技術,在重點優勢企業中建立完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升級。
2.發揮民營企業市場開拓能力
由于民營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更快,控制成本能力更強,激勵機制更完善,因此出口增速更快,對出口增長的貢獻更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勵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形成企業產權多元化;二是制訂國有企業退出規劃,促進劣勢企業退出市場;三是鞏固成果,要求有毛紡企業的地方要進一步做好規劃;四是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經貿委《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以及四川省的《實施意見》,繼續采取多種有效方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通過一系列措施減少紡織國有經濟在全行業中所占的比重,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推行產權改革,使民營經濟成為我省紡織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3.培養紡織業高素質人才
引進與培育人才。四川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引進與培育紡織服裝人才,并配置到適合其發展的崗位中去,作到真正的人盡其才。對于人才的培育,應著力打造具備服裝品牌創建、推廣與國際營銷能力的人才,為四川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人才激勵。目前許多企業的領導將人才的流失僅僅歸因于物質因素,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四川的紡織服裝企業應在完善物質激勵的同時更加重視精神激勵的作用。首先,要設計出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使得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時獲得滿足感;其次,對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現要予以表彰;再者,對于能力突出者,要提供更多的職務晉升的機會;最后,要提供更多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4.發展電子商務
90年代初期,電子商務就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經營方式在美國、加拿大等國興起。而當今紡織服裝工業也越來越向多品種、小批量、短周期發展,生產、管理、銷售無不需要快節奏處理。目前,四川紡織服裝企業在運用紡織電子商務上,都還停留在網上廣告、查詢、電子郵件往來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在銷售與生產之間建立快速反應系統,難以做到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為了使四川省紡織企業在未來的商戰中處于有利地位,須制定相應的對策。要轉變觀念,積極引進和培養電子商務人才,建立企業管理網絡系統,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網頁,利用網絡了解紡織市場供求信息,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把握生產與經營的先機。
5.政府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宏觀環境,針對目前紡織服裝企業大量發展、相互壓價、無序競爭等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現象,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做好以下方面:構建公平競爭環境,嚴格監督制度,鼓勵企業創新,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制度改革。
另外,要健全行業協會職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的管理經驗和方法,發揮行業協會對行業的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行業協會可以組織企業聯合開發和考察,進行產業損害調查,及時行業預警信息,把行業協會建設成企業之間交流的大平臺。
最后,政府主管部門應該主動采取必要的手段,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幫助紡織工業減少損失,引導紡織工業走向良性發展之路。
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主要包括兩類機構,一類是經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批準成立的紡織工業類事業單位,另一類是在民政部注冊成立的全國性紡織工業類社團組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全國性紡織行業協會,管理并帶領上述兩類紡織工業類機構在各個紡織細分領域開展工作,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發揮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向上聯系著工業與信息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家宏觀管理部門,向下聯系著全國棉、毛、麻、絲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在各個紡織服裝細分領域發揮著“中樞神經”的作用。他們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僅決定著“中樞神經”的健康狀況,也不可避免的影響著各個紡織細分領域的健康發展。因此,反映并支持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的經濟發展,不僅是對這類機構的關注,也是對全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關注。
根據國資委對國有資產年報工作的要求。我們對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進行了年報統計。至2007年末,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單位共26個,其中事業單位9個,社團組織17個。單位在職人數780人,其中事業單位在職人數477人,社團組織在職人數224人,其他人員79人,26個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均為獨立核算單位。
對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經濟發展的分析與對企業發展的分析有所不同。他們大多是非盈利性組織,不能從利潤變化的角度去分析,而主要是以收入水平變化,凈資產水平變化,資產周轉率水平變化等方面去分析。我們主要對收入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資產周轉率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比較。
收入增長率。是指本年度收入增長額同上年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了機構的經濟發展能力,該項指標越高,說明機構的經濟發展能力越強。
我們以同期總收入對比進行統計。2007年末,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總收入3.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事業單位總收入1.3億元,年增長率為11.3%;社團組織總收入1.9億元,年增長率為12.7%。兩類機構的收入增長率比較接近。
在總收入中,事業單位的財政性收入略有增長,事業收入增長明顯。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中事業單位中收入增長率大于零的占78%,事業單位中收入增長率大干27%的單位占的33%,說明大多數事業單位的收入在增長,其中三分之一的事業單位收入增長較快。但預算事業單位收入的增長,大部分仍依靠財政性收入,非預算事業單位則完全依靠自營收入,這也是這類機構經濟發展較慢的原因。
社團組織中“提供服務收入”的增長高于“會費收入”的增長。社團組織的收入中,會費收入增長相對較低,收入的增長更多的依靠開展各類業務活動,為相關企業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實現。
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中社團組織中收入增長率大于零的占56%,小于零的占44%。說明多數社團組織的收入在增長,但也有近半數的社團組織收入在下降。
凈資產增長率。是指本年度凈資產增長額同上年凈資產的比率,它反映了機構對投入資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該項指標越高,說明機構的資本增值能力越強。
通過對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分別進行統計,2007年末,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凈資產4.2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事業單位凈資產2.2億元,年增長率為6.3%;社團組織凈資產2.0億元,年增長率為31.8%。
事業單位中凈資產增長率大于零的占55%,小于零的占45%。說明多數事業單位的凈資產在增長,少數事業單位的凈資產在萎縮。凈資產增長率大于21%的占33%,說明三分之一的凈資產增長較快,而多數事業單位凈資產增長一般。
社團組織中凈資產增長率大干零的占78%,說明大多數社團組織的凈資產在增長,少數社團組織凈資產增長較快,其中前三名增長率均大于235%,可謂是高增長。凈資產增長率小于零的占社團組織總戶數的22%,少數社團組織的凈資產在萎縮。社團組織凈資產的增長速度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
資產周轉率是反映運用資產以產生銷售收入能力的指。資產周轉率以收入額除以平均資產,反映了資產的周轉效率的高低。該項指標越高,說明單位的資本周轉速度越快。
通過對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分別進行統計,事業單位中資產周轉率大于0.5的占55%,小于零的占45%。說明多數事業單位的資產周轉率較好,少數事業單位的資產周轉率較差。
社團組織中資產周轉率大于0.5的占39%,小于0.5的占61%,說明大多數社團組織的資產周轉率較差,少數社團組織的資產周轉率較好。
通過對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經濟指標的比較,我們初步得出了幾點結論:
一、兩類機構的收入增長率相差不大,收入來源相對穩定。
二、兩類機構的凈資產增長率相差較大。事業單位的凈資產增長率較低,說明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能力較差。社團組織的凈資產增長率高達31.8%,說明其以自身資產為基礎,自身積累能力挖掘潛力較強,社團組織的資產使用效率較高,表現出較強的資產增長趨勢。
三、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社團組織總資產的增長明顯高于事業單位。
2007年末,社團組織類單位資產額2.88億元,年增長率為19.9%;事業類單位資產額2.86億元,年增長率為7.2%;社團組織比事業單位資產額增長率高1.7倍。社團組織的總資產不僅在2007年末首次超過了事業單位的總資產。而且在增長速度上大大領先于事業單位,這說明社團組織通過開展各類業務活動,總資產的增長幅度明顯好于事業類單位。
四、事業單位與社團組織在流動資產方面,兩類機構相差不大。
按資產性質分類,2007年末事業單位流動資產總計為1.95億元,同比增長17.5%;社團組織2007年末流動資產總計為1.96億元,同比增長19.5%。兩類機構的流動資產同時獲得了大幅度增長,顯示出良好的財務流動性。
五、社團組織的固定資產增長率明顯高于事業單位。按資產性質分類,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總計2007年末為0.45億元,同比增長4.5%;社團組織2007年末固定資產原值為0.36億元,同比增長9.1%。兩類單位相比,社團組織的固定資產金額雖然低于事業單位,但其固定資產增長率則明顯高于事業單位。從固定資產總量來看,兩類機構的固定資產總量都偏小,從實物量看,有房的不多,有車的不少,僅僅處于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
六、社團組織的負債率略低于事業單位。按資產性質分類,事業單位負債合計2007年末為0.66億元,同比增長10.4%;社團組織2007年末負債總計為0.75億元,同比下降6%。兩類單位相比,社團組織的負債率略低于事業單位。兩類機構均無銀行貸款資質,不能負債經營。
七、社團組織的人均資產值明顯高于事業單位。按人均占有資產值分類,事業單位人均資產2007年末為600406元,社團組織2007年末人均資產為830478元。
兩類機構相比,社團組織人均資產值明顯高于事業單位。這說明社團組織的職工要比事業單位職工占有更豐富的經濟資源。
總之,通過對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經濟發展的對比,使我們初步了解了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的資產結構,開始摸清了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資產的輪廓,也看到了資產管理中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
為解決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的資產管理問題,針對機構調整與改制、產權轉讓、資產評估、資產重組、對外投資、固定資產處置、財務監督等一系列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實踐,為這類機構資產管理和服務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
19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務運動重點舉辦民用工業的時期,也是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時期。探討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原因及歷史作用,不僅有助于紡織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對于洋務運動的研究也會有所裨益。
一、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原因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不斷侵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出現的。具體來說,它的興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1洋布、洋紗的大量輸入,使中國傳統手工紡織業受到嚴重打擊,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同時,紡織品商品市場的發展,為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辦創造了條件。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憑藉天津、北京條約,不僅繼續在通商口岸大量銷售洋布、洋紗,而且不斷向中國內地滲透,行銷日廣。據統計,1842年中國常年的進口總值中,棉制品僅占8.4%,1867年上升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優勢躍居進口貿易的第一位(注: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第8-9頁)。這種狀況極大地排斥和打擊了中國土制棉紡織品的生產與銷售。洋紗以其質優價廉很快挫敗土紗,成為中國手工織布者的首選之物。這樣一來,手工紡紗者大量減少,手工織布者在洋布的沖擊下也日漸減少,中國的手工棉紡織工業不再依賴農業。其結果是,農民勞動力大量過剩,手工業者成群破產,成為興辦近代紡織工業及其近代工業所需的廉價勞動力。與此同時,大批原來紡紗織布以自給的人,成為紗、布的消費者,商品市場上的紗、布流通量擴大了。紡織品市場的日益發展,為興辦近代紡織業創造了條件。
1.2洋布、洋紗的大量輸入,也使洋務派官僚感到財源不保,白銀外流,認為只有購置機器,設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李鴻章指出:“英國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銀三千數百萬,實為耗財之大端?!揭速彊C器紡織,期漸收回利源?!保ㄗⅲ豪铠櫿氯?冢汉D铣霭嫔纾?997,第5冊,第2684頁。)又說:“自非逐漸設法仿造,自為運銷,不足以分其利權,蓋土貨多銷一分,即洋貨少銷一分,庶漏卮可期漸塞。”(注:李鴻章全集.??冢汉D铣霭嫔?,1997,第3冊,第1339頁。)為此,李鴻章積極籌建上海機器織布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近代棉紡織企業。張之洞較李鴻章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焦慮不安。他在給光緒皇帝的《擬設織布局折》中說:“竊自中外通商以來,中國之財溢于外洋者,洋藥而外,莫如洋布、洋紗。……考之通商貿易冊,布毛紗三項,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漸稀,即織土布者亦買洋紗充用,光緒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銷銀及將五千萬兩?!薏紴橹袊杂兄?,反為外洋獨擅之利。耕織交病,民生日蹙,再過十年,何堪設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來,惟有購備機器,紡花織布,自擴其工商之利,以保權利?!保ㄗⅲ簩O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第一輯下冊,第907-908頁。)1888年,張之洞決定在廣東創辦紡織廠。不久,他由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遂將紡織廠移到湖北籌創,先后建立了湖北紡織四局。
1.3西方近代紡織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對一些買辦、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量,他們或是仿造紡織機械,或是直接投資購買西方機器辦廠,從而導致了民族資本紡織工業的興起。如華僑商人陳啟沅早年在南洋經商之時,曾遍歷各埠,對機器繅出的廠絲之精美極為羨慕,從而“考求機器之學”。回國后,他于1872年在廣東南海縣仿造機器,創辦繼昌隆繅絲廠,開中國近代民族紡織工業的先河。上海買辦黃佐卿則于1881年投資10萬兩,從法國購進繅進車100臺及其它輔助設備,創辦公和永繅絲廠,成為上海民族資本機器繅絲業的先導。
綜上所述,西方近代紡織技術的日趨成熟和洋布、洋沙的大量輸入中國,使棉紡織手工業受到嚴重打擊,但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
二、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辦
紡織工業包含許多行業。即使在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時期,也有繅絲、軋花、紡織機器制造、毛紡織、棉紡織等行業。
近代紡織工業發端于繅絲業。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沅創辦繼昌隆繅絲廠,仿造法式雙捻直轄式絲車,取名“機汽大偈”。其基本特點是使用蒸汽鍋爐,把蒸汽通過蒸汽管輸送到各繅絲工作臺上煮繭,大大提高了繅絲質量和產量。該廠投產3年,盈利豐厚,影響日廣,南海等縣民營機器繅絲廠隨之相繼出現。到1881年,廣東有10家繅絲廠,2400臺絲車,每廠有工人四五百人。同年,上海公和永繅絲廠誕生。1887年,法國向中國訂購生絲,出口增加,公和永繅絲廠的絲車由100臺擴展到900臺。到1894年,上海有機器繅絲廠12家,絲車4000余臺,年產絲4400擔。據不完全統計,1894年全國機器繅絲廠有120家,絲車3萬多臺,工人3萬余人,工人總數占10余種新工業的一半。(注:中國近代紡織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上卷,第17頁。)這種情況表明,機器繅絲業已成為近代紡織工業的一支排頭兵。
軋花業也是較早引進機器生產的行業之一。1876年前后,上海奉賢縣程恒昌創建軋花廠,擁有軋花機100臺,柴油發動機5臺,工人224人,是中國最早的動力機器軋花廠。此后,較著名的有寧波通久源軋花廠,成立于1887年,引進日本機器,聘請日本技師,雇傭工人三四百人。在上海,1891年前后相繼成立了棉利公司、源記公司、禮和永等軋花廠。僅上海、寧波兩地在1895年就擁有240余臺動力軋花機,工人1200人左右。動力機器軋花業初步形成。
隨著繅絲業與軋花業的興起,中國紡織機器制造業應運而生,但當時還處于仿制洋機器階段。上海永昌機器廠是最早仿制繅絲機的工廠,成立于1882年。該廠仿造意大利式繅絲車及絲廠用的小馬力蒸汽機,產品暢銷于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為這些地區機器繅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張萬祥錫記鐵工廠則是最早仿制日本式軋花機的工廠,成立于1887年,其產品在最盛時供不應求。因軋花車暢銷利厚,許多鐵工廠也陸續購進車床仿制,并有所革新。
上述這些企業,就性質而言,屬于純粹商辦的紡織企業。而毛紡織、棉紡織企業,在近代紡織工業興起時期則屬于官辦、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性質。
毛紡織企業的創辦,當時僅有甘肅織呢局一家。1876年,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撥款20萬兩在蘭州籌建,從德國購進蒸汽機2臺、毛織機及其配套設備56臺,并聘請德國技師13人。1880年9月建成開工,日產呢絨145米左右。1881年,全年共生產呢絨1.8萬米左右,但銷路不佳。1882年冬,德國技師合同期滿回國,次年即發生鍋爐爆炸。這家官辦企業就停工歇業,近代毛紡織業在其草創階段只曇花一現即行夭折。此后25年里,中國再沒有出現新的毛紡織廠。
棉紡織業的創辦起步最晚,但后來居上,迅速發展成為近代紡織工業的主體。上海機器織布局是一家官督商辦、規模較大的棉紡織企業,創設于1876年,實際籌創始于1878年。歷經12年周折,終于1889年12月28日試車,1890年投產。該廠共有紗錠3.5萬枚,織機530臺,工人約4000人??棽季珠_工后,營業甚盛,紡紗利潤尤厚。據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記》1893年5月10日所記:織布局每月獲利1.2萬兩。李鴻章為大利所誘,決定大規模擴充紡紗,令出使英國大臣速購紗機百部。不料新機訂購未妥,織布局于1893年10月19日發生嚴重火災,延燒全廠,損失70余萬兩。訪局被焚后,李鴻章急圖恢復,并于1894年9月部分建成開工,改稱“華盛紡織總廠”。在上海,由官商合辦的棉紡織企業則有華新紡織新局,成立于1891年,有紡錠7000余枚,1892年增加2000余枚,1894年增設布機50臺。據統計,至1895年,上海共有棉紡織廠7家(包括被毀的上海機器織布局),紗錠約21萬枚,布機2300臺。(注:中國近代紡織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下卷,第8頁。)在武昌,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布局是當時一家規模較大的官辦棉紡織企業。該廠于1892年底正式開車,設備有布機1000臺,紗錠3萬余枚。該廠紡織的棉紗、棉布“甚合華人之用,通行各省”,因而“利源日廣”。只是該廠從籌辦起就靠官方貸款維持,以致形成沉重負擔,而織布局所得利潤又被張之洞用于補助鐵廠及槍炮廠,使織布局的發展舉步維艱。此外,張之洞在甲午戰爭后還相繼建成紡紗局、繅絲局、制麻局,與織布局合稱“湖北紡織四局”。
近代紡織工業興辦的狀況表明,至1894年甲午戰爭,以棉紡織工業為主體的近代紡織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和商辦的格局。
三、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歷史作用
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初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它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3.1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作用。如前所述,洋務派官僚興辦紡織工業的動機除了追求利潤之外,就是為了保護利權,堵塞漏卮。而一些具有“實業救國”思想的有識之士,更有與外國資本勢力“商戰”的意圖。參加過上海機器織布局籌建的鄭觀應提出:“方今之時,……籌一暗收利權之策,則莫如加洋布稅,設洋布廠”,“自織洋布,以與之抗衡”。他還上稟李鴻章,請“給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飭行通商各口,無論華人洋人均不得限內另自紡織?!保ㄗⅲ恨D引自陳梅龍.論晚清上海機器織布局的性質.近代史研究,1986(3).)鮮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設廠的問題。結果,李鴻章給予了十年專利權。這一“十年專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國資本勢力的作用,打擊了洋人試圖在中國公開設廠的陰謀。1882年,美商豐泰洋行經理和英商祥生般廠經理集資在上海辦紗廠,就被當時的兩江總督左宗棠所禁止。1888年,日本資本家在上?;I建軋花局,李鴻章三令五申,指示上海道臺據約與日商力爭,禁止設立。甲午戰爭前,外國資本企圖涉足棉紡織工業的嘗試屢次受挫。當然,“十年專利”同時也不準華商另行設局,這樣就束縛了民族資本棉紡織業的發展,削弱了抵制外國資本的力量。當時,洋布、洋紗的輸入有增無減,進口額從1882年的2300萬海關兩增至1891年的5200萬海關兩,十年間增長1.3倍。而上海機器織布局年出布24萬匹,湖北織布局年出布90多萬匹,兩者之和相當于1890年進口棉布1556萬匹的7.4%。(注:中國近代紡織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上卷,第13頁。)這雖然打破了國內機織布市場“外洋獨擅之利”的壟斷局面,但兩相比較,洋務派官僚從洋商手里收回的利益,實在是九牛一毛,只起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作用。洋務派官僚“保護權利”的動機與實際效果的巨大反差,正說明他們在洋務運動中所標榜的“自強求富”是何等蒼白!
3.2近代紡織企業,采用大機器生產,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的新發展,引起了生產變革和社會變革。一方面,采用大機器生產的紡織企業,勞動生產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工人人均日產棉紗是手工紡紗的近50倍,人均機織布是手工織布的6倍多。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反映了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不論是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還是商辦企業,都是以商品生產為目的,追求利潤,因此都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中國出現。這種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然而,這種新的生產關系從一開始,就受到封建主義管理方式的種種限制。封建衙門式的管理制度束縛了企業的生命力。政府委派的總辦、督辦等負責人掌握著企業用人、理財和業務經營的大權,這些人不懂得近代企業經營管理方法,更不懂紡織技術,在生產管理上依賴洋人,而在生產技術和管理等方面過分依賴洋人,又導致企業往往受控于洋人。在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近代民族紡織工業不可能得到發展。在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很難得到充分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所造成的。
3.3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過程,既是一次引進西方紡織技術、開拓近代紡織生產過程,也是一次訓練和培養紡織工人和技術力量的過程。通過大規模生產實踐,中國第一批近代紡織產業工人和技術力量開始出現。盡管那時紡織工人受封建管理制度的壓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們在實踐中掌握了生產技術,成了后來發展紡織工業的先驅。
3.4紡織產業工人是中國早期工人階級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之一。自從國人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甘肅織呢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出現到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已有紡織廠79家,紡織產業工人總數達5萬人,占當時全國產業工人總數15萬人的1/3。正如指出:“工業無產階級人數雖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保ㄗⅲ哼x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卷,第8頁。)紡織產業工人一誕生即展開了革命斗爭。1891年,上海機器織布機匠就為爭取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率先罷工。1891-1911年,有記載的紡織產業工人罷工斗爭達35起。這預示著中國政治舞臺上一種新的重要的政治力量正在形成,將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的影響。
總之,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起,不僅對紡織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社會政治也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