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0 10:57: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社會統計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章摘要】
統計學在現代社會經濟中得到廣泛地運用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手段。統計學與社會經濟存在著密切聯系。本文通過分析統計學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將統計學更好地運用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
【關鍵詞】
統計學; 社會經濟; 關系
1 統計學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統計學在社會經濟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為收集經濟數據提供必要的方法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必須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立經濟數量模型,開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經濟數據。經濟統計學給出了各種經濟統計指標的科學定義和計算口徑,給出了具體收集各種指標的方法和途徑。離開了統計學的支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夠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經濟數據。
1.2 為總結和提煉客觀經濟現象的數量變動規律提供方法
社會經濟的個別現象受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了相當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過統計的大量觀察法,才能從偶然中發現必然,總結出現象變動的數量特征。微觀經濟學中著名的恩格爾曲線(Engel’s curve)與宏觀經濟學中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就是通過統計觀察發現數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為檢驗經濟學理論的真實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論基礎
任何經濟理論都只是相對真理,只能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較好地解釋某些經濟現實。因此需要人們利用經濟數據去檢驗這些理論是否能夠與實際情況相符。這種分析被稱為實證分析。實證分析所獲得的新知識常常為實質性學科的研究開辟新的領域,例如消費函數。
2 社會經濟統計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
美國著名統計學家Tukey1962年發表了題為“數據分析的未來”的長篇文章,論及對數理統計研究的評價標準。對分析數據工作有無直接作用。是否發明了新的統計方法或者將一些統計方法組合應用于新的領域。對分析數據工作有無間接作用。雖然未發明新的統計方法,但就學科的理論框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為學科的發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開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領域。如費歇在1921年發表的題為《理論統計學的數學基礎》和1925年發表的題為《點估計理論》的文章,雖則并末提出新的統計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主導了以后許多年的數理統計學的研究思路影響延續至今。成果的數學水平。解決或推進有統計學背景的數學問題方面有獨到和創新之處。
對于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來說,衡量社會經濟統計研究成果也可以有類似的三個標準:
第一,經濟學標準。通過對經濟數據的分析,發現了新的經濟規律,或者是很好地論證和說明了某種經濟現象發展的趨勢和數量變動規律。
第二,對經濟數據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經濟指標及其核算方法、發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將產生于其他領域的方法成功地應用于經濟社會領域,或者是巧妙地結合運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對經濟數據分析工作的間接作用。雖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學科的理論框架進行有益的探討,為學科的發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開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領域。關于大統計學科的討論等等,經濟統計領域大國民核算體系的提出等等也屬于類似的工作。
長期以來,我國的數理統計學界,采用發展純數學的方法去發展統計學,特別是在成果評價方面,重理論輕實用。這種“政策導向”使許多數理統計學者對實用問題不感興趣。研究內容流于空疏,無補于實際。
我國的經濟統計學界沒有很好地將現代統計方法應用于社會經濟領域,去得到一些非統計專業的經濟學者難以得到的很有參考價值的定量分析結論。因此,難于獲得社會的支持。使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無法形成。相當一部分經濟統計學論文的統計特色不夠鮮明,不會江統計學深入運用到社會經濟領域。與經濟學其他學科的研究沒有明顯的區別。個別論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論述或數學公式的推導,而很少統計方法與統計數據的應用。
3 統計學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正確運用
3.1 堅持統計學的正確方向
對社會經濟進行研究時,需要應用通用的統計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結合有關經濟理論,建立和完善以有關經濟現象為對象的特定的統計方法。因此,搞經濟統計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經濟理論,而應該從我國國情出發,要密切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將研究適合經濟領域特有的統計方法作為研究的重點,同時積極參與重大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發揮經濟統計學的作用。
3.2 經濟研究最重要的是經濟思想而不是數學公式
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經濟學家的水平,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高低的標準。我們在對社會經濟進行深入研究時,不能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不注意問題的實質和方法的適用條件,片面追求復雜的方法和復雜的模型。我們應該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復雜問題。
3.3 重視社會經濟思想的運用
在肯定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需要指出:經濟學不是數學。在經濟研究中,經濟思想是最重要的,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工具。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靠經濟學知識而不是數學取勝。
摘 要:本文對恩施州從農信社獲得過貸款的農戶進行了實地調研,并結合從當地農信社獲得的數據,利用SPSS17.0分析軟件,從覆蓋力的視角對恩施州農信社的社會扶貧功能進行了全方位的統計描述。研究發現:以農信社為首的微型金融機構的社會扶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但微型金融機構已出現偏離其“社會扶貧”功能的趨勢,而且,金融服務落后和金融產品單一是制約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微型金融;社會扶貧;覆蓋力;平均貸款規模
作為一種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的制度安排,理論上,微型金融的出現可以打破民族地區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雙重瓶頸,并實現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然而,在落后的經濟面貌、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等條件制約下,特別是當商業化成為一種既定的演進趨勢時,民族地區的微型金融是否能充分發揮其社會扶貧功能,從而顯著地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和改善貧困人群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福利?本文試圖通過對恩施州土家苗族自治州的調研對此問題展開分析。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下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建始、巴東、宣恩、咸豐、來風、鶴峰6縣,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全州8個縣市都是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內的貧困縣。此次調研主要集中在恩施、利川和巴東等3個縣市共5個鄉鎮進行。調研方式主要是發放調查問卷、走訪貸款農戶以及與當地信用社工作人員進行座談。另外,我們還得到當地農信社的支持,獲得部分數據。由于農信社在恩施州提供的微型金融服務中占絕對優勢,因此,本次調研的對象主要是從農信社獲得過貸款的農戶。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15份,回收問卷202份,實際有效問卷198份。利用SPSS17.0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雖然微型金融的社會扶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但微型金融已出現偏離其“社會扶貧”功能的趨勢。金融服務落后和金融產品單一是制約微型金融社會扶貧功能的主要因素。
一、文獻綜述
“社會扶貧”是微型金融得以興起的最大動力?;糍惗鳎℉ossain,1988)、雷曼尼(Remenyi,1991)、奧特羅和賴恩(Otero和Rhyne,1994)、霍爾庫姆(Holcombe,1995)、漢得克(Khandker,1998)和沙瑪(Sharma,2002)等學者認為:微型金融的小組貸款和動態激勵兩大機制的設置,能很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窮人缺乏合規的抵押擔保所帶來的風險,從而能增加窮人的貸款機會并改善其福利;微型金融提供的基礎教育、健康、保健、疾病預防和環境保護等相關信息,也能大大改善窮人的生活狀況和社會福利。此外,賈賓(Mahjabeen,2008)對孟加拉的研究還表明,微型金融在使窮人的消費、收入以及福利都有較大程度提高的同時,還使貧困地區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得到降低。
那么,如何衡量微型金融的這種社會扶貧功能呢?現有文獻大多認為,微型金融的社會扶貧功能最終體現在覆蓋力(Outreach)上。而在衡量微型金融的覆蓋力方面,分別有覆蓋深度(客戶的貧困狀況)、覆蓋廣度(客戶中窮人的數量)、覆蓋質量(客戶對機構、產品及信貸員的滿意度)和覆蓋范圍(包括金融產品和服務種類)等指標(見表1)。
其中,平均貸款規模是現有文獻中衡量微型金融社會扶貧功能最常用的指標。平均貸款規模增加則表示其偏離了社會扶貧功能的使命(巴特和唐,2001;施賴納,2002;卡爾等,2007),但平均貸款規模并不能很好地區分貸款規模的分布(賴恩,1998);并且,即使微型金融的貸款規模增加,微型金融也仍可擴大對窮人的覆蓋(坎皮恩和懷特,1999)。因此,單一的平均貸款規模指標并不能很好地衡量微型金融的社會扶貧功能。基于此,本文圍繞貸款農戶首次獲得貸款時的收入、首次獲得貸款的額度、對貸款利率的評價以及對貸款過程的評價等13個問題展開調研,以期能從覆蓋深度、覆蓋廣度、覆蓋質量和覆蓋范圍四個維度對微型金融的社會扶貧功能進行全方位刻畫。
二、統計數據描述及分析
(一)在農信社辦理過的業務
這是一道多選題,結果顯示,在存款、貸款、匯款和保險中,辦理過存款和匯款業務的分別只有36.36%和25.25%,沒有人選擇辦理過保險業務,而選擇只辦理過貸款業務的占到57.14%。
從農信社所辦業務來看,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的“存貸匯”老三樣業務上,創新能力不足,業務品種單一,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那為什么不把錢存到農信社?農戶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沒有余錢儲蓄;二是農信社沒有自動取款機或很少,辦理業務不方便;三是辦理其他銀行卡,在儲蓄的同時也方便在城里打工的親屬往家里匯款;四是更信任或者已經習慣在國有商業銀行辦理存款業務。
(二)首次獲得貸款的時間
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發展經歷了兩個轉折期:一是2003年,農信社初步確立商業化演進的取向;二是2006年,農信社試圖在“政策性目標和商業性資本”之間探索出新路徑,由此帶來農信社經營方向和經營策略的改變。為了區分這種改變對貸款農戶的影響,我們依據首次獲得貸款的時間,對調查對象進行了分類。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對象首次獲得貸款的時間依次為:2003年及以前(36.7%)、2004—2005年(16.3%)、2006—2008年(30.0%)、2009年及以后(17.0%)。
(三)首次獲得貸款時的家庭年均收入
在所有調查對象中,首次獲得貸款時家庭年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8.37%;0.5—1萬元的24.49%;1—2萬元的占34.69%;2—3萬元的占17.35%;3萬元以上的占5.10%。以上數據表明,在獲得貸款的農戶當中,以中等收入的農戶(家庭年均收入在0.5 —2萬元)獲得貸款的比例最大,低收入的農戶(家庭年均收入在0.5萬元以下)和高收入的農戶(家庭年均收入在2萬元以上)獲得貸款的比例相對較小。
調查發現,低收入農戶大多從事傳統種植業,經濟基礎較差,抗風險能力弱;同時,由于這部分弱勢農戶償還能力相對更差而難以加入到貸款聯保小組,因此,當地農信社不愿意給這部分農戶發放貸款。并且,隨著農信社向商業化方向演進,為降低貸款風險,農信社也通過提高貸款條件而將貸款對象鎖定為較高收入農戶。如當地農信社規定,貸款者必須找一個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擔保才能申請貸款。顯然,這一舉措將更多的低收入農戶排除在外。
(四)首次獲得貸款的額度和目前的貸款額度
2003年前貸款額度在0.5萬元以下的占32.65%;0.5—1萬元的占29.59%;1—2萬元的占20.41%;2—3萬元的占14.29%;3萬元以上的僅占3.06%。而在客戶目前貸款額度上,調查對象的選擇依次為:0.5萬元及以下(9.18%)、0.5—1萬元(19.39%)、1—2萬元(30.61%)、2—3萬元(19.39%)和3萬元以上(21.43%)。
這些數據說明,首次獲得貸款的額度正在不斷增大。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戶進行生產的成本上升,所需貸款增加;另一方面,農信社的商業化改革使得貸款額度不斷增加。另外,從與調研對象的訪談中得知,部分調研對象申請過一次貸款后就再沒有申請貸款,因此他們選擇的“目前貸款額度”還停留在初次獲得的貸款額度。這一結果有可能導致實際新增貸款農戶的貸款額度的整體水平被低估。
(五)貸款的實際用途
這是一道多選題。調研結果顯示,借貸資金的實際用途依次為:購買化肥、農藥和種子等(17.3%)、開展種林和養殖業等(24.5%)、做生意周轉資金(30.6%)、教育(8.2%)、房屋修建(9.2%)、臨時性支出(如婚嫁喪娶)(7.1%)、其他(12.2%)。
這些數據反映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恩施州農戶的貸款雖然主要是用于生產性用途,但消費性用途也占到一定比例。另外,當地農戶透露,雖然貸款審批程序較為嚴格,如信貸員會到實地了解貸款人擬投資的項目,一旦貸款審批下來后,貸款人如何使用貸款并沒有受到嚴格監督,因此,仍然會有很少部分貸款人將貸款挪作他用。
(六) 對貸款利率的評價
在所有被調查對象當中,認為貸款利率太高了的占9.18%;偏高的占32.65%;合適的占44.90%,為獲得更多貸款,可承受更高利率的占13.27%。
這一數據表明,較高的貸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戶的借款意向。但我們與部分調研對象交談中發現,這些人對貸款利率究竟是多少并沒有很清晰的認識,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年利率是多少。他們中很多人只是信貸員讓他們交多少利息才交多少利息。調研同時發現,與貸款可得性相比,部分調查對象為獲得更多貸款,愿意承擔更高利率。這一數據說明,部分農戶的貸款需求非常強烈。
(七)獲得貸款次數
部分學者指出,應將“微型金融機構的客戶是否繼續使用該服務”作為度量微型金融機構提高窮人福利的一個衡量標準(施賴納,1999)。因為如果客戶繼續使用該服務,說明他們獲得的收益超過了成本。調研結果顯示,69.3%以上的客戶獲得過兩次及以上的貸款。考慮到部分農戶存在多次申請但只獲得一次貸款的情況,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大部分客戶都愿意繼續使用該服務。
(八)貸款的影響
13.27%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帶來多少收入還背負了債務,27.55%的認為沒什么很明顯的影響,選擇改善家庭生活質量和增強了家庭未來收入能力的則分別占18.37%和40.82%。
進一步訪談表明,較早獲得貸款的農戶其貸款主要用來購買化肥、農藥和種子等簡單的生產資料,并且貸款額度有限,因此對農戶的影響有限;而近年來,貸款用途主要用于種養殖業和生意周轉金,并且貸款額度不斷增大,貸款資金除了做初始資本外,更多的是用于擴大再生產。相應地,貸款對這部分農戶就具有較好的正面影響。當然,部分生產失敗的農戶則背上債務。
(九)還款狀況
63.27%的被調查者選擇按時歸還貸款;稍微拖欠一段時間的占26.53%,而選擇能拖就拖的和選擇經常由于特殊原因無法歸還的較少,分別占6.12%和4.08%。這些數據表明,整體而言,農戶還是值得信賴的。
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貸款農戶不能按期償還貸款。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一是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脫節造成部分農戶在短期內無力歸還貸款。由于現代農業已打破傳統農業的春種秋收模式,一些特色農業的生產周期多在1—3 年左右,而小額貸款的發放是以年度計算,在這期間農戶可能還沒有銷售產品取得收入而無力償還。二是我國微型金融機構的還款方式沒有采用定期還款制度而是到期一次性還清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貸款農戶的還款壓力。三是我國微型金融機構普遍存在“重放輕管”的錯誤認識,貸款發放后,部分信貸員不會主動跟蹤檢查貸款農戶資金使用情況,進而根據發現的問題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此外,由于恩施州農信社的信息化工程展開較晚,早期由手工操作時,即使貸款農戶有尚未清償的貸款,其也可能繼續申請獲得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貸款農戶的信用意識。從而導致拖欠款的發生。不過,隨著2005年恩施州農信社信息化工程的全面鋪開,未償還貸款的農戶將自動被系統剔除而不能再申請貸款,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戶的信用風險。
(十)對申請貸款過程的評價
對申請貸款過程評價中,認為容易、按規定程序申請就行的占34.69%;認為不容易、得有熟人幫忙的占57.14%;認為難、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的占8.16%;沒有人選擇“很難,有時花了很多錢還沒申請到”。
該數據表明,農民貸款所支付的除了利率這種顯性成本外,還有一部分隱性成本(花費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小額貸款原則上是農民申請、相關信貸員對農民授信評級(大隊干部協助完成)、評級授信之后農民就可以攜帶一本通存折、身份證、戶口簿到貸款窗口辦理信貸業務。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農戶是否能獲得貸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與信貸員是否熟悉。如果很熟悉,則比較容易獲得貸款。
(十一)對信貸人員的評價
貸款者對信貸員的評價總體而言還是比較滿意的。其中,評價滿意的占39.80%;一般的占48.99%;差的占9.18%;很差的占2.04%。
通過訪談可以發現,對信貸員評價滿意的往往是獲得貸款比較容易的貸款農戶,而部分農戶對信貸員的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人為造成的“貸款很難”。如一位受訪者表示,他想通過農信社貸款來建房,但通過各種正規程序很久后都沒有結果。最后,他找到一位和信貸員關系很好的中間人,那位信貸員才審核通過他的貸款申請。然而,在貸款發放期間,信貸員表現出“陰晴不定”的態度,他只好給信貸員和中間人送禮并請客吃飯。他貸款兩萬元,但貸款過程中,花費了一千多元。此外,還有部分農戶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對貸款政策、程序等不是很清楚,部分信貸員也不情愿給予詳細解釋,使得一些貸款農戶對信貸員的評價不高。
(十二) 最希望農信社做出的改進
除了利率外,貸款條件和貸款額度,以及貸款期限等都可能是抑制農戶申請貸款或降低農戶對貸款滿意度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農戶的回答相對分散就可以反映出來:貸款條件更簡單些(21.43%)、貸款利率更低些(43.88%)、貸款額度更大些(22.45%)、貸款期限更長些(9.18%)、服務態度更好些(2.04%)和辦事效率更高些(1.02%)。
此外,還對“您身邊是否有農戶申請過但沒有獲得貸款”這一問題進行過調研。結果表明,仍然有較多農戶無法從農信社獲得貸款。整體而言,農戶“貸款難”還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貸款農戶及與當地信用社工作人員座談等形式,對恩施州從農信社獲得過貸款的農戶進行了實地調研。結合從當地農信社獲得的數據,利用SPSS17.0分析軟件,對恩施州農信社社會扶貧功能的現狀進行了統計描述。根據這些統計描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結論:
(一)微型金融的社會扶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
總共59.19%的調研對象認為貸款具有正面影響(提高了目前生活水平和增強了未來收入的能力),這一數據為本結論提供了佐證。而且,調研結果同時顯示,有44.90%的貸款農戶認為現行貸款利率適當,甚至有13.27%的貸款農戶愿意承擔更高的利率。另外,還有69.3%以上的客戶獲得過兩次及以上的貸款。因此,本文基于調研對象對金融產品評價的視角,得出農信社的社會扶貧功能得到初步顯現的結論。
(二)微型金融出現了偏離其“社會扶貧”功能的趨勢
首先,從反映覆蓋深度的指標來看,即使不考慮調研對象首次貸款時間的影響,無論是首次獲得的貸款額度,還是目前貸款額度,或平均新增貸款額度,調研結果都表明,這些數據都正在偏離其“額度較小的,適合窮人需要”的初衷。其次,從反映覆蓋廣度的指標來看,首次獲得貸款時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集中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而且,與農戶的座談發現,貸款用途和投向也正從單一的農業向農業、商業和種養殖業發展,也說明農信社正在偏離其服務于“低收入家庭”和服務于“弱質產業”的初衷。
(三)金融服務落后和金融產品單一是抑制微型金融社會扶貧功能的重要因素
調研結果顯示,在對申請貸款過程的評價中,分別有57.12%和8.2%的貸款農戶認為貸款難和很難;而在對信貸員的評價中,評價滿意的只占到39.80%。這些數據說明大量貸款農戶對微型金融及其信貸員的服務質量并不滿意。金融服務落后的一個間接證據是,微型金融的目標之一是在服務于農戶的同時對其進行“金融培訓”,最終使廣大農戶成為“信用畢業”的“銀行化”客戶。但從貸款農戶的還款狀況來看,很顯然,微型金融還需要提供更多質量更好的金融服務來培訓廣大農戶。此外,從反映覆蓋范圍的維度,調研結果也清晰地顯示出,廣大農戶在農信社的業務辦理還非常單一。因此,如何設計出科學靈活易于操作且能滿足農戶需求的,包括信貸產品、保險產品在內的整套金融產品和服務,是微型金融面臨的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摘 要:本文根據社會經濟調查的原則、流程及統計學方法等,調查華南師范大學2012級MBA全體同學2013年5月31日上、下班花費時間及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1日網上購物消費金額指標。本次調查運用分層抽樣、隨機數表法、抽樣誤差計算、區間估計的調查方法,進行調查、計算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關鍵詞:分層抽樣;隨機數法;抽樣誤差;置信度區間
1 調查方法設計及原則
分層抽樣方案設計的原則須科學、有效、便利,也必須保證有較高的效率,即在相同的樣本量的條件下,方案設計應使調查盡可能小、精度盡可能高,即目標量估計的抽樣誤差盡可能小。抽樣方案必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不僅便于具體抽樣的實施,也便于后期數據處理。按照此原則,我們將全班112名同學按性別分為男、女兩層并按姓氏排序編號。統計結果為男生69人,女生43人。
2 隨機數表抽樣法
隨機數表是統計工作者用計算機生成的隨機數組成,并保證表中每個位置上出現哪一個數字是隨機數表等概率的,利用隨機數表抽取樣本保證了各個個體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真正的隨機數是使用物理現象產生的:比如擲錢幣、骰子、轉輪、使用電子元件的噪音、核裂變等等。這樣的隨機數發生器叫做物理性隨機數發生器,它們的缺點是技術要求比較高。而通常我們使用的隨機數表是使用偽隨機數,這些數列是“似乎”隨機的數,實際上它們是通過一個固定的、可以重復的計算方法產生的。計算機或計算器產生的隨機數有很長的周期性。它們不真正地隨機,因為它們實際上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但是它們具有類似于隨機數的統計特征。本次調查采用隨機號碼表法抽取樣本,完全排除主觀挑選樣本的可能性,使抽樣調查有較強的科學性。本文的隨機數表為EXCEL表通過函數“=INT(RAND()*(b-a)+a)”生成,代表生成范圍在(a,b)之間的隨機整數。
將全班112名同學按性別分為二層。第一層為女同學,共43名人,按姓氏的拼音首字母排序,并編號1、2、3......43;第二層為男同學,共69人,采用
相同的辦法排序,并編號1、2、3......69。
3 分層抽樣調查
欲了解華南師范大學2012級MBA全體同學2013年5月31日上、下班花費時間、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1日網上購物金額以及這兩個個指標,對30個樣本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數據收集的方法為網絡調查,被調查者采用收取郵件方式對調查問卷作回答。發出問卷30份,有效回收30份。調查統計結果列出下表:
分層抽樣具有比純隨機抽樣高的抽樣精度,但由于分層抽樣中各層的樣本的具體情況在抽樣檢驗之前是未知的,所以我們也就無從知道樣本的均值、方差。必須根據調查數據作進一步的計算與分析。
4 抽樣誤差的計算
在112名同學總體中隨機抽出30個樣本,采用比例分配法把樣本中的女、男分為兩層,這里:N=112,n=30;N女=43,n女=21;N男=69,n男=18。
(一)指標1:上周五(2013年5月31日)上、下班花費時間
1、樣本均值計算:
2、樣本方差計算
3.置信區間
(二)指標2:上一周(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1日)網上購物金額
1.樣本均值計算
2.樣本方差計算
3.置信區間
5 分層設計分析
分層設計效應的目地在于為抽樣調查提供一個近似的、好用的估計來提高調查效率,并對群內的一致性進行分析。以下數據的計算結果(表-5)是嚴格按照分層抽樣比,選擇兩個代表性指標,對全班同學的上、下班花費時間,網購消費水平作總體估計。
判斷調查的抽樣精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要因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目地而定。一般誤差在5%范圍內,抽樣精度較高,在5%-10%之間抽樣精度較好,在10%-20%之間數據是可用的,在20%以上,可以認為抽樣樣誤差較大。數據均可根據抽樣調查在允許誤差的范圍內進行修正。所以為了提高抽樣精度,三個調查指標的數據計算都是在允許誤差95%的置信度區間內進行。
其中,置信水平可以分析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內的概率,而置信區間是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樣本統計值與總體參數值間誤差范圍。其區間范圍越大,置信水平越高。
指標2網上購物金額抽樣誤差37.78,從抽樣誤差的角度來看,完全可以滿足推斷總體的要求。在置信水平為95%的前提下計算出的置信度間隔148.1最寬,表明置信水平最高,用該數據來估計全班同學的網購消費水平的可信度就最高。由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全國居民平日在互聯網上的錢主要用于上網、購物、玩游戲,繳納各種生活費用。隨著中國網購市場日漸安全規范,人們越來越喜歡網上購物這種新型的消費方式。
指標3上周鍛煉身體的時間其抽樣誤差15.01,從抽樣誤差的角度來看,也可以滿足推斷總體的要求。在置信水平為95%的前提下計算出的置信度間隔58.84較寬,表明置信水平較高,用該數據來估計全班同學的上周鍛煉身體的時間可信度也較高。一份《2012年度中國職場人平衡指數調研報告》中指出 “廣州職場人工作時間全國第一,平均睡眠時間最短”。 由此可見,人們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對于本次調查華師全體同學的鍛煉時間均值為73.39分鐘,這個結果還是比較讓人欣慰地。
總之,通過對30個樣本的兩個指標進行抽樣數據分析,對全班同學的數據作代表性估計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抽樣誤差水平很低。因此,上下班花費時間、網購消費水平、鍛煉身體情況的樣本數據對推算全班總體具有較好的精確度,為進一步了解全班同學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摘要: 對經濟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統計教育,更離不開具有高素質的又有超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針對目前統計學的師資狀況存在的問題,試圖對加強統計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提出淺薄的建議,盼望統計教師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力爭把統計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關鍵詞: 統計教師;社會實踐;提高能力
0 引言
統計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統計現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隨著傳統的、封閉的教學方式的改變,統計課已經由原來的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案例教學、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等形式多樣的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隨著教學體制的深化與改革,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對統計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能在講臺上傳授書本知識,又要求教師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只有同時具備這兩項條件,才是當今合格的統計教師。
1 目前高校統計教師存在的問題
1.1 知識老化 現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社會實踐中的統計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教材依舊沒有太大的更新,非常需要有大批的具有理論知識又有一線的實踐經驗的教師對現行的統計教材的內容推陳出新,使得統計教材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實用的實際操作技能?,F在,有部分教師具有相當高的學歷,但是沒有實踐經驗,他們從大學課堂到講臺,缺乏對相應學科的動向的深入了解,拿不出貼近實際的案例和觀點來更新教學內容。還有部分老教師,不學習新的知識技能,用十年前的授課內容與方法對十年后的學生進行著教學工作。
1.2 教學方法陳舊 由于缺少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從書本到書本的“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還在統計課堂上大量使用,而缺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也是從書本到書本,沒有創新,沒有變化。老套、陳舊的教學方法帶來的是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學生們不愛學,覺得沒有用處,沒有樂趣。教學方法的陳舊大大傷害了學生們學習統計學的積極性。
1.3 統計教師缺少社會實踐能力 我這里的實踐能力指的是實際解決企業決策統計分析等能力,并非單純指用軟件計算幾個例題。相比會計專業的老師而言,很多會計教師都在外面兼職,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計教師自己實踐經驗非常豐富,也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但統計老師在這方面相對較差,似乎只講課的多,具體在實踐中怎么做,可以做什么,連統計教師自己都不知道。很多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的講課有點紙上談兵。學生有的可能不愿意學習,這其中也有一部分老師的責任。
1.4 教師的社會實踐往往存在著走形式、混經歷的缺陷 現如今,各高校非常注重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往往派教師前往企業實習實訓。基于財務統計的特殊性,即:首先財務統計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他們需要熟練的人長期連續的工作,才能保證對單位的深入了解和對單位數據的更深層次的解讀,需要與相關的工商、稅務部門進行接觸與交流,在與稅務工商部門的工作交流中不允許出現任何一點點錯誤,否則企業就會遭受處罰,新人上路都需要時間的,所以,企業怕新手,那是“傷不起”的啊,也就是直接花錢買傷害。而且單位領導需要對工作者的人品和工作能力都要充分的了解,生怕單位的統計數據的不正確,會對決策者研判未來形勢產生致命的打擊。因此,企業并不真正歡迎的短時間下基層的教師。只有企業了解你的人品、能力等,覺得你能勝任時,才逐漸把相關的企業的數據資料交給你,逐漸放手讓你去做。這個過程最快需要一至兩個月,因為統計核算的周期最短是一個月。這個時間恰恰就是教師實訓的最長期限。假如企業覺得你的能力不能勝任時,也就安排你做些表面的很膚淺的工作,這對教師并沒有太大的提高,且教師在企業實踐沒有定量的考核,只要混夠了時間,實習單位在《教師實踐表》上蓋個公章,回去就算實習完畢。
1.5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的虛假 在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的途中,各個高校派教師外出培訓,全國寒暑假期間,由國家教育部認證的《雙師證》的培訓如火如荼,教師只要交納培訓費,在指定教室上課十四天,就可獲得“雙師證”。這個雙師證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外行人都能看的懂,不用說專家學者了。
獲得如此的雙師證的教師,依舊不能在企業中得心應手,又如何教授學生實踐哪?雙師證有如此的水分,如何來評判教師的實踐能力哪?
摘要:在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中,統計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有6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本文的出發點是中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變革與發展。
關鍵詞:社會經濟統計學 變革 發展
進入新時期以來,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美國金融風暴之后,我國一躍成為新興經濟體,國際地位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有著漫長的歷史,研究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變革與發展,對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概況
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隨著我國的統計學學科建立而發展。以新中國建國第一個30年為標志,可以將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歷史發展分為兩個部分。一般情況下,將前30年統計學發展的過程,稱之為小統計時期。這是由于我國當時對統計學認識并不全面,統計的意識也不強烈,統計途徑也相對落后所決定的。當時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還處于相對停滯階段。
1978年,以我國國家統計局在四川召開的統計教學科研會為標志,從1978年至今,通常稱之為大統計時代。在這期間,我國統計學科在真正意義上開始完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才逐步建立起來。大統計時代的到來,將傳統的數理統計準備轉變為應用統計,發揮統計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二、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變革
(一)學科名稱的變革
統計學在我國的歷史雖然并不短,但是就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這個專業學科名稱而言,由于其學科歸屬一直有爭議,導致其學科名稱變革多次。這以學科國際上通用的名稱就有兩個,Government Statistics和Official Statistics,二者都是從組織統計方的角度進行的命名,但是這兩個名稱在我國并不適用。同樣只是單純按著數理統計和應用統計對其命名也不完全適用。隨著時展,我國統計內容也在變化,由于這種統計是通過認識所在社會經濟現象為主要目的的統計,以經濟學和統計學兩個學科為主要依托,以社會學為發展導向,故將其命名為社會經濟統計學。
(二)教材的變革
在小統計時期,我國使用的經濟統計學教材多引進蘇聯教材,由彼得羅夫著的《經濟統計學教程》是當時使用率比較高的教材之一。1957年,《經濟統計學講話》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的第一本經濟統計學教材正式出版。這本由徐前、戴世光、于濤等我國統計學著名學者共同撰寫的統計學教材,與《經濟統計學教程》相比更為簡潔明了,適合我國統計教學使用。但是隨著的開始,從教學到教材的發展都停滯不前。一直到大統計時期的開始,1980年,陳應中的《社會主義經濟統計學》的出版,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教材的才逐步恢復。
(三)體系的變革
由于小統計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并沒有完全建立,這里主要圍繞大統計時期的體系變革進行探討。大統計時期初期,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這個時期的經濟統計,主要以傳統經濟統計內容逐步向新經濟統計內容過渡為主。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體系開始逐步完善。在經濟統計教學中,宏觀經濟統計理論進一步被強調升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體系建立基本完成,以2001年出版的《國民經濟統計學》為例,這本書由佟哲暉和邱東編寫,是在1992年的教材的升級改版,相比之前的版本,新教材圍繞著我國經濟運行總體過程進行編寫,將我國經濟資源、經濟總量、經濟過程、經濟動態、經濟結構、經濟核算等統計融入其中,構成了我國社會經濟統計相對完整的體系。
三、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
(一)統計工具發展
進入信息時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統計統計的飛速發展。在保證原始統計資料搜集準確的前提下,相比傳統統計方法,依托計算機技術的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更節省時間,分析也更為詳細,統計結果也更為準確。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統計軟件變化升級多次,指向性也更加明確。針對不同統計對象,可以使用不同的統計軟件。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繼續發展,統計軟件的程序設計會更加完善,實際應用性也會更高。
(二)統計學科發展
大統計發展至現今,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依托的學科不僅僅只有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三門,只要是與社會、國家、經濟發展的有關學科,都可以為我國社會經濟社會統計提供理論依據。但是要注意此依據,并不代表將全部的學科融合為一門學科,而是在不同的統計中,提供更加有效準確統計的理論保證。
(三)統計體系發展
近年來,我國很多學者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統計體系提出了新思路,將統計體系進行擴充,包括環境、經濟、人口、社會、科技、資源等幾個方面。這一思路以經濟、社會、環境現象為依托,對三者間的密切關系進行有效統計,組成一個理論上相對嚴謹的我國社會經濟統計體系。以目前社會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社會經濟統計體系會不會更加豐富,依然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可以預見未來的統計體系,必然向著更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的方向發展變革。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必須找出更合適我國發展的方向,無疑我國社會社會經濟統計是確定發展方向的有力保證,它是我國國際政治經濟交流的語言。只有在經濟統計有力支持下,我國的發展才會更加穩定迅速。
摘要:在統計學中,將總體中各單位的標志值按大小順序排列,位于中間位置的標志值即為中位數,它是一個位置平均數值。它不受數列中極端變量值的影響。在變量數列中有一半單位標志值小于中位數,另一半單位的標志值大于中位數,因而中位數也叫分割值。
關鍵詞:統計學中位教學
如何確定中位數呢?首先是中位數位置的確定,其次是數值大小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理論中,一般來說分以下兩種情況:
(一)當變量值個數較少且為非連續變量的情況下,則資料不必分組。在未分組資料中,中點位置=(n+1)/2,式中n代表變量值個數。當n為奇數時,中點位置所對應變量值即為中位數;n為偶數時,則中點位置的前后兩個變量值的算術平均值即為中位數。
例如: 有5個人的工資額為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則中點位置為3[=(5+1)/2],中位數即第3個人的工資額700元。如果4個人的工資額為500元、600元、700元、800元,則中位位置為2.5[=(4+1)/2],中位數為第2個人和第3個人工資額的算術平均值650[=(600+700)/2]元。
(二)當變量值個數較多的情況下,無論是連續變量或是非連續變量,則資料一般進行分組。因此在變量數列分組情況下(組距式數列),如何確定中位數呢?在教科書中,確定中位數位置一般采用∑f/2而不用(∑f+1)/2,為什么?對這個問題有以下三種說法:
1.在次數分配數列條件下,如果采用(∑f+1)/2會使采用較小制累計和較大制累計所確定的中位數所在組數不同。
2.對數列中這一中間分割點,如同幾何學中所指不見空間的一點,所以應為(∑f)/2,而不用( ∑ f+1)/2。
3.對連續變量數列的情況用∑f/2,而對非連續變量數列的情況用(∑f+1)/2確定中位數位置。
以上三種觀點的說法對嗎?筆者認為不妥,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為什么?首先上述第一種觀點并不是必然現象,以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的《統計基礎》一書,第77頁例4-23為例:
我們通過計算發現,不論采用較小制累計或采用較大制累計,無論采用∑f/2或(∑f+1)/2,可得出其中位數是第5組同樣的結論,不過計算出的中位數的數值不同。因此第一種觀點不能支持的。
第二種觀點,它同樣是一牽強附會的觀點,因為它不符合統計研究和統計方法的宗旨。從統計學研究對象的特點來看,它有四方面主要的特點:1.社會性,統計研究的內容、形式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在社會現象中,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是融為一體的,因此,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是認識現象的前提條件 和基礎依據。2.整體性,即統計研究的對象并非個體現象的數量方面表現,而是總體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磫栴}應從整體角度出發。3.具體性,統計學研究對象的數量是具體的數量,而不是抽象的數量,它是具體事物在具體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的數量表現。4.數量性,統計是研究社會現象總體的數量方面和數量關系,是在定性的前提條件下進行定量研究。再者從統計方法而言,無論是從定性分組的角度,還是綜合指標分析方面考慮,或從大量觀察的方法來看,要求我們分析研究問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把問題單一化,而應當將質與量有機聯系起來 。
對第三種觀點,更是難以成立,因為不論次數分配數列是否是連續變量,只要沒有一組累計次數正好等于∑f/2,就不影響確立中位數所在組數和數值。
在什么情況下用∑f/2與(∑f+1)/2作為中位數的位置采用插補法計算出兩種不同中位數呢?即當次數分配數列是非連續變量,∑f為偶數,而某一組累計次數正好等于∑f/2時,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例如:如下資料所示
某車間日加工零件數資料如下:
關于中位數位置及數值計算方法有:
1、若采用公式∑f/2,則有∑f/2=56/2=28(人),中位數在第二組;
其數值大小則有Me=L+[(∑f/2-Sm-1)*i]/fm=60+[(56/2-12)*9]/16=69(個)。
2、若采用(∑f+1)/2,則有(∑f+1)/2=(56+1)/2=28.5(人),暫且認為中位數在第三組;則有中位數值為:
Me=L+[(∑f/2-Sm-1)*i]/fm=70+[(56/2-28)/15]*9=70(個)
上述兩種方法都是不正確的,按照中位數本義,此中位數的具體值應在69~70之間,也即是69.5(個),上述結果也是可以通過觀察看出來的。因此中位數數值在一般情況下,往往通過觀察而定,在無法確定時,才用插補法計算,而近似估計,此法也并不精確,不過是一個估計值。通過上述分析,對中位數確定采用(∑f+1)/2或(n+1)/2更合理。即使采用∑f/2作為參數,也應在使用中分清前提條件,尤其認清中位數中“位”的重要性,以及“數”的來龍去脈,把握好“位”與“數”之間的關系。
[摘要]本文總結了有關社會科學研究論文中統計學方法的應用問題,并從描述性分析、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等方面,闡述了在統計學方法的應用中,經常出現的錯誤、正確應用的關鍵、通常采用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問題等,以便讀者應用時予以參考借鑒。
[關鍵詞]社會科學 統計方法 應用問題
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在應用統計學時,統計分析是其關鍵環節,資料性質分析、資料類型的判斷、統計方法的選擇等各個環節都應把握好,否則,其分析結果將是沒有意義的。本文擬通過對社會科學實證研究論文中應用統計分析方法出現的問題,從描述性分析、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等方面進行解析。
一、描述性分析問題
在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一般首先要對社會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發現其內在的規律性,再選擇進一步的分析方法。描述性統計分析要對調查總體所有變量的有關數據做統計性描述,主要包括數據的頻數分析、集中趨勢分析、離散程度分析、分布形態以及一些基本的統計圖形。
描述性統計分析雖然較為簡單,但如果對某個事件或某種現象的描述不清楚或存在偏差,那么其后的所有分析都將值得懷疑,而描述的偏差可能會引起公眾或學術界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誤解,甚至誤導政府決策。
1.均值的誤用
均值是用于描述樣本集中趨勢的最常用指標,但應注意,對于正態或近似正態的對稱分布樣本,它是較好的指標,一般與離散趨勢指標中的標準差一起描述數據資料(即形式);而對于偏態分布的樣本,則常用中位數來描述集中趨勢,一般與離散趨勢指標中的四分位數間距一起描述數據資料(即形式),究其原因是均值容易受到極端值的影響。
對于兩個分布完全不同的樣本,可能會得到相同的均值,因此均值在某種程度上抹殺了樣本內部的差異,而往往這種內部差異正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或應當引起人們注意的。為了彌補均值的這種缺陷,一般在報告均值的同時,也應該報告標準差,或用直方圖或散點圖的形式描述分布,以展示群體內部的差異。
2.絕對數的誤用
因為社會調查研究比較容易得到大容量的樣本,所以對任何小概率事件,用絕對數報告都會出現較大的數字,單純對絕對數的強調往往會產生誤解。比較合理的方式一般是在報告某事件絕對數的同時,給出該事件的發生率或占研究樣本的比例。
3.相對數的誤用
相對數常用于描述定性資料的內部構成情況或相對比值或某現象的發生強度,一般有比與率兩種形式。雖然比與率的計算形式是相同的,即兩個絕對數之商乘以100%,但它們的含義是不同的。率用于反映某種事物或現象發生的強度,而比則用于反映部分與整體或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的關系。當數據的比較基礎相差懸殊,用絕對數表述沒有可比性時,就要借助于相對數。
應用相對數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如:百分比與百分率的混用;當分母很小時,只計算百分比或百分率,而沒有報告樣本量;當比較兩個或多個總體率時,沒有考慮到各總體對應的內部構成情況是否一致,而直接比較等。
例如在報告流動人口犯罪問題時,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流動人口犯罪率高于常住人口,其實是忽視了流動人口的年齡和性別構成與常住人口完全不同,且青年男性是犯罪率較高的人群,這樣對兩個不同群體的比較往往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二、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問題
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是指所觀測的結果變量是定量的,而且希望考察定性的影響因素取不同水平時,定量觀測結果的均值之間的差別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定量資料的統計分析在統計學應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出現的誤用也比較多。
正確選擇定量資料統計分析方法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正確判斷統計研究設計的類型;再是檢驗定量資料是否滿足“獨立性、正態性及方差齊性”的前提條件[1]。前者要求使用者對統計研究設計的類型較為熟悉,后者則需要進行預分析,可適當借助于統計分析軟件。根據前提條件是否滿足來決定用參數假設檢驗或方差分析,還是用非參數檢驗方法,進而根據對統計研究設計類型的判斷,確定采用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
對定量資料作統計分析時,常犯的錯誤有:
1.不管統計研究設計類型,盲目套用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
2.不驗證“獨立性、正態性及方差齊性”前提條件,而直接應用參數檢驗法;
3.將多因素設計定量資料人為拆成多個成組設計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法;
4.將多因素設計定量資料用單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解決,或用一元分析替代多元分析等。
三、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問題
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是指觀測結果為定性變量的統計處理問題。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也是很廣泛的,通常根據影響觀測結果的原因變量性質分為三種情況:
1.原因變量都為定性變量,此類資料就是通常理解的定性資料。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有:檢驗、秩和檢驗或Ridit分析、Spearman秩相關分析、線性趨勢檢驗、一致性檢驗(也稱Kappa檢驗)、加權檢驗、對數線性模型等。
2.原因變量中既有定性變量,又有定量變量。這類資料的統計分析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結合專業知識先將定量的原因變量離散化,使其轉化為定性變量,然后采用上面3.1的統計方法處理;二是先對定性的原因變量,采用啞變量技術進行處理,轉化為多個二值變量,賦予0或1值,然后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或多值有序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處理。
3.原因變量全部為定量變量。這類資料的分析可以直接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或多值有序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處理。
定性資料的最常用表達形式是列聯表,列聯表有多種類型,如橫斷面設計的四格(或稱2x2)列聯表、隊列研究設計的四格列聯表、配對研究設計的四格列聯表、雙向無序的R×C列聯表、單向有序的R×C列聯表、高維列聯表等,不同類型所用統計方法也不同,所以處理這類資料的關鍵是分辨出列聯表的類型,從而選擇相應統計分析方法。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常犯的錯誤主要就是列聯表的誤判,從而錯誤的選用統計方法。
四、相關與回歸分析問題
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常局限于統計描述,較難從數量角度對變量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研究;回歸分析則是研究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可實現對自變量進行控制,對因變量進行預測,及對隨機變化趨勢進行適當修勻。
相關分析可用于對定類、定序、定距及定比等尺度的各類資料進行定量描述,但各類資料的計算公式是不同的,所以應用時,需要判明資料的類型;而回歸分析則要根據因變量性質的不同,選用不同的回歸分析方法,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因變量為連續型變量,具體的,當為非時間性的連續型變量時,可用線性回歸分析、多項式回歸分析、非線性回歸分析等;當為時間變量時,可用COX半參數回歸分析、指數分布回歸分析及威布爾回歸分析等;當為隨時間變化的連續型變量時,則需要利用時間序列分析。二是因變量為離散型變量,需要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數線性模型分析及多項Logit模型分析等。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相關與回歸分析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應用時也經常出現一些錯誤:
1.沒有結合問題的專業背景和實際意義,就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其結果有時可能是莫名奇妙的,可能出現所謂的虛假相關。
2.對于較簡單的線性相關與回歸分析,不注意應用條件,盲目套用。一般地,Pearson相關分析要求兩變量都是隨機變量,且都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若不滿足條件,應采用其它相關分析法,如Spearman相關分析等。而線性回歸分析則要求因變量必須是隨機變量,且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在回歸分析前,先要進行統計檢驗,證實兩變量的顯著相關性,再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才有意義。
3.只求得相關系數或回歸方程,而不進行參數假設檢驗就下統計分析結論。因為相關系數或回歸方程都是由樣本數據求得的,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必須通過其相關參數的假設檢驗來判定。
4.多元回歸分析策略的錯誤。在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對多元回歸分析的應用,不少人采取的策略是先用單變量分析,得到有統計學意義的多個變量,再將它們引入回歸方程進行多變量分析,用逐步回歸法進行篩選,從中選出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這種分析策略是不正確的。因為自變量之間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在單變量分析中無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并非在多元回歸分析中也沒有意義。正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先綜合分析各種變量之間的作用、實際意義及關系,有些可作為控制變量(如性別、年齡等),將經過初步篩選的所有變量代入回歸方程進行分析,再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必要時可多用幾種篩選變量的方法,同時要注意自變量間的交互作用,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得到較為可靠的結果。
摘要:隨著競爭的加劇,物流在企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全面、準確地對物流成本進行核算和控制,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首要問題。本文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物流成本構成、核算方法,并運用預測模型分析法與統計學分析兩種方法,結果物流成本的統計學估算方法的計算結果與回歸方程擬合結果基本一致。
關鍵詞: 物流成本構成;核算;統計分析
一、 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構成及核算
與發達國家物流業相比較,中國的物流成本要高的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物流成本僅占GDP的9%左右,而中國的物流成本估計要占GDP的20%左右。
1.我國社會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依據美、日各國對社會物流成本的分類,把我國的社會物流成本也分成運輸成本、倉儲成本以及物流管理費用三個部分。
2.運輸成本的計算
按照美國物流成本核算機構在計算運輸成本時采用的公式:
運輸成本=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油料管道運輸+航空運輸+貨運費
3.倉儲成本的計算
倉儲成本的計算比較復雜,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均是參考Alford-Bangs公式來測算存貨持有成本。根據對工業企業和商品批發零售企業庫存金額的估算,以及前面關于存貨倉儲成本占存貨價值比例的估算.
4.我國物流管理費的核算
除了運輸費與保管費之外,公司物流部門、倉庫、配送中心等管理及運營所需的費用,均屬于物流管理費用的范圍。物流管理費用無法用總體估計的方法求得,日本是將該項目分為制造業與批發、零售業兩類,利用物流管理費用占營業額的比例計算得出的。將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的產出總額,乘上日本物流協會根據行業分類調查出來的各行業物流管理費用比例0.5%計算得出。
二、我國社會物流成本的統計學分析
下面運用物流成本統計方法對模型的測算結果進行檢驗。
1.運輸成本統計
我國2003年各貨運行業收入:鐵路:784.30億元 公路 2102.97億元 水路774.6億元 郵政電信5414.21億元航空1148.67億元 合計10224.75億元
2.倉儲成本統計
2003年包含原材料庫存在內的工業企業庫存總額為46854.5億元,商業批發零售企業庫存為4557.77億元,合計總庫存金額為46854.5+4557.77=51412.27億元。
從而可以計算出2003年度的倉儲成本為:
51412.27*23.52%=12092.17(億元)
3.物流管理費用
物流管理費用仍然按照運輸成本和倉儲成本的4%計算,則物流管理費用計算為:
(10224.75+12092.17)*4%=892.68(億元)
4.物流總成本
將前三項相加,得到2003年我國物流成本的統計核算數為:
10224.75+12092.17+892.68=23209.60(億元)
占GDP總額的比重為:
23209.60/117252*100%=19.79%
5.局限性
物流成本的估算是來自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數據來源的限制,使得這里估算的我國物流成本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從面影響到物流成本演化模型的準確性。
三、結論
物流成本的統計學估算方法的計算結果與回歸方程擬合結果基本一致??梢哉J為根據統計核算結果擬合的方程較好地再現了物流發展與我國GDP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在各國經濟上的角色均占有顯著的地位,如果一國可以以較小比例的資源完成其國家的各項物流活動,則顯示這個國家的物流效率和效益比較高。這說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物流活動造成的成本開支所占比例很大,說明我國物流事業的發展也大有潛力可挖。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裝備制造學院
摘要:對于《社會統計學》課程,學生常有三種認識誤區,即將社會統計學數學化、工具化和本質化。這三種認識誤區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分清社會統計學與數學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統計思維方式,以及使學生合理認識社會統計學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統計學;認識誤區;教學
社會學中運用統計學方法始于上一世紀30、40年代。幾十年來,統計學的思想、技術和方法對提高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科學研究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社會統計學》已經成為社會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然而,在實際教授這門課程時,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片面認識,還有些甚至抱持著錯誤的認識。這些認識上的不足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而且也會對學生的學習這門課程的效果產生嚴重影響。本文將探討在《社會統計學》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認識誤區,以及糾正錯誤認識的辦法,以便更好地進行這門課程的教與學。
一、《社會統計學》課程的三種認識誤區
1.將社會統計學數學化。在社會統計學的教學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原因在于,許多學生認為社會統計學就是數學中的一種,主要講授的是數學計算方面的知識,而他們往往數學基礎比較差,認為自己數學學不會,社會統計學也肯定學不好,因此對這門課程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并難以克服。許多學生在面對這門課程時,往往心情復雜:一方面認為這門課程高深誘人,另一方面又覺得這門課程與數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正是由于思想上產生這種認識,所以許多學生對這門課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2.將社會統計學工具化。這種認識誤區就是把社會統計學視為由一堆統計公式和方法組成的工具箱,這門課程的教學就是把這一件件的統計工具教給學生,學生運用這些統計工具就可以正確地進行研究、解決問題。根據這種認識,社會統計學的內容就是一個個零散的公式和方法。其實,這種認識沒有看到社會統計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沒有看到隱藏著這些知識背后的嚴密一體的一整套統計思想和觀念。的確,社會統計學實質是通過各種統計方法來分析數據,認識事物和問題,它的研究分析對象是數據,但是這些公式和方法的背后有一個系統的邏輯思想為基礎,只有掌握了統計背后的思想,才能正確運用這些方法,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因此,如果學生對社會統計學進行工具化理解,也會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只注重統計學知識、統計公式和方法的學習,忽視對統計思想和觀念、統計知識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就難免出現認識模糊,看不到這些統計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最終也不能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合理運用。
3.將社會統計學本質化。這種認識將統計視為科學分析的代名詞,認為只要運用社會統計學的知識和方法,就能夠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一些人認為,當數據充足的時候,統計就可以代表一切,通過統計計算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除此之外,不需要了解其他的東西。的確,統計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測試,可以為人們用來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使人們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認識事物。然而必須明確的是,盡管統計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思考和研究,但統計不能代表一切。在統計分析的整個過程中,人的思考是核心,脫離了思考的統計分析,這種分析不會是可靠和有效的,將會帶來不可預測的結果。簡言之,統計分析不能代替人的思考過程。社會學家鄧肯(Duncan)將這種認識譏為統計至上主義。他(1984)曾指出,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學推理,事實上,量化反而可能會引人誤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經??梢钥吹竭@種我稱之為統計至上主義的病態:把統計計算混同于做研究,天真地認為統計學是科學方法的完備基礎,迷信存在能夠評價不同實質性理論之優劣或是能夠評價任何‘因變量’之各種原因重要程度的統計公式;幻想一旦分解了那些隨意拼湊起來的變量間的共變關系,就可以以某種方式不僅證明了一個‘因果模型’,而且能證明一個‘測量模型’?!?
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出認識誤區的辦法
上述三種認識誤區對社會統計學的教與學都起到很大的消極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糾正這些錯誤認識。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統計學與數學的關系。教師首先要告知學生,社會統計學并不是單純的數學方面的知識,這門課程的重點不是數學推導,所以對學生的數學水平要求并不高,學生只要具有初等代數運算水平就完全可以滿足本門課程的學習。和數學相比較,統計學不僅僅是進行計算得到答案,也并非推導定理、證明公式。社會統計學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是描述,即用某種方法對資料進行總結概括;第二是歸納,即根據從總體當中抽取的樣本的分析來對總體進行概括。統計學的核心是統計思想與觀念,而不是列示統計表、繪制統計圖、求解平均數、建立模型等知識與技能。因此,在統計學習過程中即使碰到復雜煩瑣的定理證明、公式推導,也只是手段、方法。這門課程關注的重點是以這些定理和公式為基礎的統計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定理和公式涉及較少,并且也不很復雜。因此,并不是數學基礎不好,就注定學不好統計學。通過這樣的講解,盡可能地消除學生的誤解,打消學生的疑慮,使學生放下心理包袱走進這門課程。
2.注重社會統計思維方式的培養。統計思想是統計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是否很好地建立統計思想,是統計學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講解社會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和觀念,強調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統計思想、概念、觀念,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統計思想和觀念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換言之,社會統計學教學的過程,就是統計學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教學的過程,而不是統計方法和統計公式的講解、學習和套用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非常重視學生的統計學思想和觀念的塑造,對學生進行統計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而不是重點關注知識的講授、公式的講解和推導。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如何處理數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基本的統計思想和觀念,掌握了如何進行統計思考,如何搜集、利用和分析數據來達到認識和了解事物的目的,懂得了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來探索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重要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統計思想和統計能力都更為扎實和牢固,真正達到這門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
3.合理看待社會統計學的作用。首先要明確的是,統計并不必然意味著科學,統計方法不能將任何研究“點化”成“科學的”。統計學不能用來檢驗任何想要檢驗的觀點,也不能防止那些濫用、誤用或弄虛作假的人借此亂作結論。實際上,統計學方法的應用有嚴格的規則和范圍,對由統計獲得的結果的解釋不能超越數據的限定范圍。其次,統計學可以幫助人們正確深入地思考問題,但不能代替思考本身。對事物的認識和解釋的決定權不應該留給統計工具和數據分析,而應該留給人的思考和思維。學習和運用統計學時,常會發生的一種傾向就是過于依賴程式化的統計檢驗,而不是實質性的知識。事實上,普遍的經驗是,只有對社會過程有實質性的理解,統計方法才能夠產生富有成效的研究。過于專注統計方法本身,而缺乏對實質性問題及其背后的社會過程的理解,往往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統計模型和方法都要嚴格服從以科學為中心的任務。統計方法在指導研究時不應該與所關注的實質性問題分開。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完善,社會經濟統計學已經成為了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級學科,并且在實際的教育學習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經濟統計學專業的設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教育內容中的空白,促進了社會經濟數據的統計更加科學合理,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一級學科;社會經濟統計學;專業學科;教育體制
一、前言
社會經濟統計學專業的設立,是適應了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細化完善的體現,對實際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成為了一級學科的背景下,社會經濟統計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針對社會經濟統計學進一步發展所需要接受的挑戰以及發展機遇進行研究,進而分析學科發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希望推動相關學科的不斷完善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提供準確的統計數據。
二、社會經濟統計學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1.面對的機遇
(1)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學科地位。社會經濟統計學體系的構建,從根本上確立了一級學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斷深化完善過程中多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作為一門一級學科,社會經濟統計學是有著廣泛的數據和現實依據,在我國傳統的教育內容中早已經存在,只是由于其相關的知識涵蓋范圍被社會經濟學所包含,導致沒有成為一門一級學科,具體的研究內容也僅限于表面膚淺的研究,對實際的經濟發展促進作用不是很明顯。如今成為了一級學科后,社會統學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進,使得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對經濟活動中的數據統計的結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與日俱增,為其發展奠定了現實基礎。
(2)彰顯社會統計學的學科特色。由于社會經濟統計學成為了一門一級學科,其相關的研究目標得到了具體的確定,相應的學科特色也得到了彰顯。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研究主要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相應數據和指標,通過統計學的處理來為實際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導,保證經濟發展處在一個健康有序的軌道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遇到的挑戰
(1)學科類別有待確定。社會經濟統計學所屬于的學科范疇目前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其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經濟,那么理應屬于經濟學范疇,但是反方面的觀點是統計學基礎主要是運用統計原理進行分析,應該劃歸理學。相關的爭議導致學科內容和相關聯系還沒有明確確定,成為了學科發展所遇到的挑戰之一。
(2)課程機構問題。由于還未明確劃分所屬范圍,導致學科內容容易出現重理輕經濟的現象,理科課程占據了主體,而對經濟的研究停留在淺顯的層次,課程結構出現偏差,導致學生對發展方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會經濟統計學遵循的原則分析
1.遵循歷史發展軌跡
統計學最開始的發展是以統計人口、財產、土地等數據發展而
來的一門專業學科,其相應的歷史發展軌跡是統計學發展的主線,也是學科研究和發展的重要指向,社會經濟統計學在成為了一級學科之后,雖然研究的內容和運用的知識及方法較最初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卻不妨礙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所需要遵循的歷史軌跡,其出現的差異只是時展的體現,并不能成為偏離發展軌跡的依據。
2.拓展學科的認知
社會經濟統計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數據以及信息。數據的體現是有著現實依據,因此對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認知就不能脫離實際的研究對象而成為抽象的數據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實際就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實際的學科發展過程中需要拓展學科的認知,與理學進行嚴格地區分以形成自身的學科特色。
3.規律研究與方法研究并重發展
社會經濟統計學研究的實際經濟數據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是指導實際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但是也不能忽視方法的研究,對于經濟形勢的迅猛發展,相應的研究方法也會不斷被深化挖掘,實際的學科發展需要將雙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來推動學科發展,防止出現單腿走路的現象,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準確科學的支持。
4.立足于中國實際的國情進行學科發展
社會經濟統計學成為一級學科,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為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需求對統計學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從而將社會經濟統計學獨立出來進行專業的設置和研究。因此學科的發展就必須遵循我國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進行研究發展,才能夠對經濟社會提供有效的幫助,來揭示實際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政策提供現實依據的參考。
四、總結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統計學成為一門一級學科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必然形成的趨勢,也是滿足我國經濟數據統計分析的更高要求的體現,其相應的研究內容和方法還需要時間來進一步豐富,然而其所起到的指導作用卻是有目共睹的。
摘 要:社會統計學在研究社會形態,促進社會發展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诖?,本文根據對社會統計學學科發展的原因進行相關分析,對社會統計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對未來的社會統計學的發展繁榮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社會統計學;發展;研究;問題;建議
社會統計學科研究的早期方向就是國家社會統計工作的具體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社會統計學研究發展最初的風向標。發展到今天,社會統計學的學術研究相對于實際的統計工作已經有了明顯超前,已能夠進行社會統計工作的實際開展。因此,今后社會統計學發展的方向就是豐富相關研究,使實際的統計工作能夠更加完善。
一、社會統計學繁榮發展的原因
(一)統計部門做出的努力
國家統計局為了促進“社會統計學”的繁榮發展,所采取的措施不僅具有很好的開創性,同時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首先,1980年到1983年,第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在統計部門的努力之下終于建立起來了。這期間經過一系列的發展,通過指標的制定,相關研究力量的組織,最終促成了學科的建立,這標志著我國的社會統計研究的基礎理論工作已經基本建立起來。
其次,1983年到1990年,統計部門對指標進行了相關的修訂最終對資料做出了整理出版。這期間是社會統計學發展較為迅速的一個階段,發展的目標以出版相關資料和完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為主要任務。
再次,1990年到2010年,這期間的發展以統計部門對社會統計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為主要任務。1999年之前,社會統計學研究的立足點是以完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1999年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發改委聯合提出全國性的評價方案《我國地區間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方案》,這標志著社會統計研究第三階段的開始,體現出社會統計學研究的應用性特點,標志著社會統計研究向著綜合評價方向發展。其后,經過多年的發展研究,在21世紀初的近十年的時間,對《我國地區間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方案》進行了多次分析探討,最終在2008年完成了修訂完善。
最后,2010年到現在,統計部門面臨新的發展契機。客觀地說,統計工作進行到“全國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層面,似乎已是結構完善,達到了“極值點”,但是在社會統計學發展逐步細化的當下,社會統計學的研究成果向統計工作的轉化,將會是這一段的主流。
(二)專家學者的努力
首先,在1980年到1983年,學者們的學術研究以“引進”為主,以介紹國外的社會生活的評價指標、國外的社會指標運動、國外流行的社會發展與為主,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構建社會統計學必要性與可行性的研究。
其次,在1983年到1990年,學術研究也漸漸繁榮,討論分析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的完善,在前一階段“引入”的基礎上,研究者開始關注“社會指標體系”中國化的問題,使社會統計學研究沿著系統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
再次,在1990年到2010年,學者們的研究在各領域的研究逐步得到積累,有些研究領域的內容極大豐富,出現社會統計學分支領域研究上延伸的現象,甚至開始出現一些社會統計學的新研究領域。
最后,2010年之后的發展,社會統計學研究內容的迅速膨脹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已有領域的研究更新。二是新領域的誕生。三是已有領域向獨立學科方向的前進。
二、研究的繁榮局面
(一)繁榮的環境
近年來,社會統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具體表現為下:
首先,國際對社會統計的重視。國際社會對社會統計的關注除了對“社會統計數字”的關注之外,還有某些值得推薦的綜合評價指數以及專門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國際社會推薦的指標體系,不僅開展較早,并且多由國際組織推薦或使用,同時也不斷在不同的新主題中得以延續。
其次,中國大眾對社會統計的重視。與中國統計能力與整體統計知識普及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社會對社會統計更多的是“無意識”的關注,不過人們關注社會統計的熱情非常高漲。
(二)繁榮的根源和表現
社會統計學存在自己的方法論基礎以及內在邏輯性,這是社會統計學迸發生命力的源泉。當下,社會統計研究內容迅速膨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已有研究領域的更新。二是新領域的誕生。三是已有領域向獨立學科方向的蹣跚。
三、社會統計實踐需要關注的地方
社會統計學早起研究發展的風向標是國家社會統計工作是,但是時至今日,學術研究相比實際的統計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的超前。所以,改善相關統計工作,繼續繁榮社會統計學領域的研究,最終使其上一個新臺階是今后應做的努力。
首先,繼續深化時間利用的官方統計工作。時間利用不僅可以直觀反映調查對象的時間利用情況,也能夠反映一國調查對象在時間分配上的規律性,通過相關信息的調查挖掘,也可以反映無酬家務勞動統計范疇的內容,還可以反映調查對象生活的福利狀況。
其次,積極進行職業分類更新工作。中國職業分類需要更多地反映勞動者以及生產部門的利益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要改變分類的視角,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不過這需要很多專家學者及政府人員的努力。
再次,積極進行貧困統計更新工作。需要考察的問題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貧困脆弱性研究。其次是動態貧困測度,在此時貧困購買力平價研究。還要積極進行社會保障統計更新工作?,F階段雖然存在關于社會保障統計的討論,但尚未建立起社會保障統計體系。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優化。
通過上文論述,對社會統計研究以及學科的建立等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分析了我國社會統計學科的發展歷程,這是政府部門的政策建立以及學者的學術研究共同的結晶,其次論述了我國社會統計學繁榮的一些表現和原因,最后對未來的工作中需要關注的一些方面做了簡要分析,希望上文的論述對未來我國的社會統計學的繼續發展完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摘要:社會保險管理工作中應用統計學方面知識,如平均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能直觀、準確、動態地反映社會保險工作的完成計劃、人員增減變動及監測分析評估社保工作完成情況等信息。為全面提高社會保險業務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資源保障。本文以統計學知識在社會保險業務管理中的實際運用,探討利用統計學如何改進社會保險管理辦法,使社會保險管理手段更加高效、科學和完善。
關鍵詞:統計學;社會保險;應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及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各項指標已成為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項重要依據。而社會保障體系各項指標的采集離不開強有力的社會保險統計的支撐與支持,因而加強社會保險統計工作,充分利用統計信息資源,也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一、統計分析在社會保險管理工作中的意義
(1)通過收集、整理、分析和匯總各類社會保險對象的基礎信息數據,依據基礎信息數據統計所提供的資料,為今后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提供了科學依據。(2)對社會保險事業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資料,實行統計監督,及時提供大量準確、科學的數據,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社會保障工作的運行態勢,并對統計數據中反映出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分析、建議,為社會保險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支持和保障。(3)通過統計分析能夠透過現象表面的數量特征認識其內在的數量規律性,揭示其本質特征。建立起預測、預警工作機制,因此,統計分析是社會保險事業深化認識、研究規律的有力武器。
二、統計分析在社會保險管理工作中的幾個應用方面
例1:在養老保險工作中,通過收集2003年各地區參保人數、實際繳費人數及繳費人數所占參保人數的比例數據來和2004年上半年完成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測出2004全年各地區參保人員、實際繳費人員及繳費人數占參保人數的比例,來分析解釋2003年與2004年的人數增減情況。
2004年上半年各市養老保險體管理工作主要指標情況統計表
上表采用統計學平均數、構成比及對比分析法判斷和預測社會保險工作2004年全年完成情況,從統計表中直觀得出所需的數據,一目了然。由于充分利用了統計信息資源,為領導層戰略決策、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據。
社會保險中養老金的發放是實現社會保障體系“老有所養”重要指標,是推動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的目標。由于每個職工個人情況不同,養老金的計算方式又各不相同,那么采用何種計算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職工的應享受最大權益,是廣大職工群眾尤為關切的問題。
例2:改革后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計算公式。
職工參加工作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后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х本人累計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х1%(繳費年限滿一年的,計算到月)
計算公式:S基=
式中:S基為計算基礎養老金時的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X0、X1、X2……Xn-1:為職工退休當年,前一年,前二年……前n-1年的本人繳費工資;C1 、C2 、C3……Cn:為職工退休前一年,前二年,前三年……前n年當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參保人員視同繳費年限繳費指數之和,視同繳費年限的繳費指數每年均按1.0確定;Z:為參保人員累計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本人退休年齡相對應的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按國家統一規定執行)。
以上數據計算方式中包括應用了統計學中計算平均數,還有指數數列運算等方式來計算出職工個人賬戶養老金額。計算式中綜合參照考慮了每個職工繳費年限、參工年限、退休年限及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等大量的統計信息資源,做到了公正、公平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了社會穩定,體現了社會保險“減震穩壓”的作用,可見統計學在社會保險工作中的應用非常重要。
例3:在醫療保險工作中應用。
工作中我們經常要用大量文字表達所需要的數據,效果往往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如果我們用統計圖來表達我們所需要的數據是不是更好呢?如想知道近幾年來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使用情況以及統籌基金支付情況,可以用統計表中的柱狀圖形來直觀顯示:
上例通過統計柱狀圖列出了近五年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及統籌基金支付情況。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出每年的數據變化情況,比起用文字來表述數據更加簡略、直觀、一目了然。如果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嘗試改變舊有的工作方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統計學在工傷保險工作中的應用。
由于我省屬煤炭能源基地,矽肺患者在工傷保險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為了了解工傷矽肺患者的肺功能狀況及其對生存質量的影響,為調整社會保險政策及改善工傷矽肺患者傷殘待遇提供依據,隨機抽取160名矽肺患者,采用肺功能測量分析儀和生存質量量表,對矽肺患者進行肺功能測定生存質量調查,數據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用統計學中的構成比方式顯示160名矽肺患者肺功能在正常、輕度、中度、重度損傷中所占的比例,矽肺患者肺功能損傷主要以中度損傷為主,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矽肺患者肺功能,減少合并其他疾病,促進生存質量的提高。
不同肺功能分級矽肺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
在不同肺功能矽肺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表中,根據矽肺患者肺功能的不同分級,通過采用統計指標中的雙側界值測算做為醫學參考值范圍的估計,總分越高,傷殘程度越嚴重。圖表數據對今后社會保險工傷傷殘待遇的適當調整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三、結語
社會保險是社會經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社會保險統計指標與社會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社會保險統計指標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互關聯性。我們要根據社會保險業務特點,建立起社會保險統計分析指標體系,運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統計信息資源,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內容和權威的數字,預測新趨勢、提出新建議,提高對社會保險事業準確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促進社會保險事業的蓬勃發展。
摘 要 在經濟處于社會基礎地位的時代,統計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國社會經濟統計學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本文的出發點是中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變革與發展。
關鍵詞 社會經濟統計學 變革 發展
進入新時期以來,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美國金融風暴之后,我國一躍成為新興經濟體,國際地位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有著漫長的歷史,研究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變革與發展,對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概況
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隨著我國的統計學學科建立而發展。以新中國建國第一個30 年為標志,可以將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歷史發展分為兩個部分。一般情況下,將前30 年統計學發展的過程,稱之為小統計時期。這是由于我國當時對統計學認識并不全面,統計的意識也不強烈,統計途徑也相對落后所決定的。當時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還處于相對停滯階段。1978 年,以我國國家統計局在四川召開的統計教學科研會為標志,從1978 年至今,通常稱之為大統計時代。在這期間,我國統計學科在真正意義上開始完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才逐步建立起來。大統計時代的到來,將傳統的數理統計準備轉變為應用統計,發揮統計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二、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變革
(一) 學科名稱的變革
統計學在我國的歷史雖然并不短,但是就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這個專業學科名稱而言,由于其學科歸屬一直有爭議,導致其學科名稱變革多次。這以學科國際上通用的名稱就有兩個,Government Statistics 和 Official Statistics,二者都是從組織統計方的角度進行的命名,但是這兩個名稱在我國并不適用。同樣只是單純按著數理統計和應用統計對其命名也不
完全適用。隨著時展,我國統計內容也在變化,由于這種統計是通過認識所在社會經濟現象為主要目的的統計,以經濟學和統計學兩個學科為主要依托,以社會學為發展導向,故將其命名為社會經濟統計學。
(二) 教材的變革
在小統計時期,我國使用的經濟統計學教材多引進蘇聯教材,由彼得羅夫著的 《經濟統計學教程》是當時使用率比較高的教材之一。1957年,《經濟統計學講話》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的第一本經濟統計學教材正式出版。這本由徐前、戴世光、于濤等我國統計學著名學者共同撰寫的統計學教材,與 《經濟統計學教程》相比更為簡潔明了,適合我國統計教學使用。但是隨著的開始,從教學到教材的發展都停滯不前。一直到大統計時期的開始,1980 年,陳應中的 《社會主義經濟統計學》的出版,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教材的才逐步恢復。
(三) 體系的變革
由于小統計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并沒有完全建立,這里主要圍繞大統計時期的體系變革進行探討。大統計時期初期,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這個時期的經濟統計,主要以傳統經濟統計內容逐步向新經濟統計內容過渡為主。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后,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體系開始逐步完善。在經濟統計教學中,宏觀經濟統計理論進一步被強調升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體系建立基本完成,以 2001年出版的 《國民經濟統計學》為例,這本書由佟哲暉和邱東編寫,是在1992 年的教材的升級改版,相比之前的版本,新教材圍繞著我國經濟運行總體過程進行編寫,將我國經濟資源、經濟總量、經濟過程、經濟動態、經濟結構、經濟核算等統計融入其中,構成了我國社會經濟統計相對完整的體系。
三、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
(一) 統計工具發展
進入信息時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統計統計的飛速發展。在保證原始統計資料搜集準確的前提下,相比傳統統計方法,依托計算機技術的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更節省時間,分析也更為詳細,統計結果也更為準確。在不到20 年的時間里,統計軟件變化升級多次,指向性也更加明確。針對不同統計對象,可以使用不同的統計軟件。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繼續發展,統計軟件的程序設計會更加完善,實際應用性也會更高。
(二) 統計學科發展
大統計發展至現今,我國社會經濟統計學依托的學科不僅僅只有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三門,只要是與社會、國家、經濟發展的有關學科,都可以為我國社會經濟社會統計提供理論依據。但是要注意此依據,并不代表將全部的學科融合為一門學科,而是在不同的統計中,提供更加有效準確統計的理論保證。
(三) 統計體系發展
近年來,我國很多學者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統計體系提出了新思路,將統計體系進行擴充,包括環境、經濟、人口、社會、科技、資源等幾個方面。這一思路以經濟、社會、環境現象為依托,對三者間的密切關系進行有效統計,組成一個理論上相對嚴謹的我國社會經濟統計體系。以目前社會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社會經濟統計體系會不會更加豐富,依然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可以預見未來的統計體系,必然向著更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的方向發展變革。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必須找出更合適我國發展的方向,無疑我國社會社會經濟統計是確定發展方向的有力保證,它是我國國際政治經濟交流的語言。只有在經濟統計有力支持下,我國的發展才會更加穩定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