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04:25: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論文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有: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忽視人的特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解決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這些問題是我們心理學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問題;對策
一、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一)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體系缺乏統一的核心內容,其系統性和整合性不夠,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范式”。有的學者認為,這種龐雜、零亂的現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統一的心理現象被分割成易于實驗和易于控制的小塊,研究者各自為政,聯系甚少;第二,研究課題繁雜多樣:從小學生的記憶實驗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從教學技術到學科教育心理,從學習的神經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門的課題充斥于教育心理學領域。雖然多樣性是學科進步的標志,但我們不得不說教育心理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1];第三,不同時期心理學研究范式的更迭(從行為觀到認知觀、人本觀,再到社會文化歷史觀等),導致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側重點發生變化,使得不同時期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理論局限性。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之所以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現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學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人內心的復雜性、人與人交往的復雜性、教與學情境的復雜性,必然導致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因為研究者認識的局限性。我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往往是由簡單到繁雜、由零散到系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全部認識清楚,這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同樣有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的特性
傳統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實證法,二是現象學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心理學的特點是人研究人,心理學研究的首要困難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學是人研究物,物性變化的表象與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觀而真實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為轉移。在心理學,以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時,無論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設計,終無法避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因主觀因素而造成的偏差。這就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學正是由于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復雜人際關系的影響,無法達到根據外在行為表現以了解內在意識或動機的目的。
(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程度不高
心理學家在面對教育心理學問題時,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與應用。這便有兩種不同的研究類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應該說,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側重于應用的科學,應對教育實踐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不能脫離教育實踐,而應該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結合。但是從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和現狀來看,傳統教育心理學過分注重基礎,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往往是通過將教育心理學原理應用于其他教育學科(如教學法)而間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現在,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大多研究課題均來自于理論而非教育實踐,這也使得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難以對教育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總的來說是對教育心理學學科性質定位不夠明確。具體來講,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脫節。教育心理學研究更多的是從理論到理論,難以指導實踐,而教育部門的實踐工作者雖深感教育心理學有用,卻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學更多的只是服務于學校,這種單一的服務范圍局限了教育心理學廣泛的應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
盡管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學記》中就有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但是中國教育心理學和整個心理科學一樣,屬于“舶來品”。西方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影響更加突出[3]??v觀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主要還是學習借鑒的多,獨立研究的少。
我國教育心理學出現中國化不足的問題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發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首先誕生在西方,它發展早、發展快,有著較好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又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一直處于領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起步晚,尤其是經過“十年動亂”,在80年代后才開始全面復興。當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剛剛恢復,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實踐中又急需有關的知識,因此,只能借鑒和學習國外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獨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確實與西方存在著差距,尤其表現在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這種差距常常使我們只看到學習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獨立發展的必要性。
二、解決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的對策
(一)用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綜觀過去近一個世紀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發展變化,我們能夠發現,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呈現出明顯的綜合化趨勢。
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我們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人類教育的共同目的決定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必須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對象特點和需要是選擇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依據,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依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要,在保障學科主干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選擇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即教育心理學在內容選擇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慮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和對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要在穩定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教育是復雜的系統,人們對教育規律的探索也在與時俱進,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隨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同時教育又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論(比如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都是相對穩定的,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定。
筆者以為,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發展歷史、理論派別等方面的內容;(2)學習心理,主要探討學習心理的規律和方法;(3)教學心理,主要包括教學設計、策略以及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4)教與學的制約因素,主要討論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班級、社會、師生關系等影響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師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
(二)教育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應處理好幾對關系
1.要處理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學的方法,力圖保證所研究問題與結論的客觀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個體或社會的現象,這種研究通常在現象發生的真實環境中進行,借以把握該現象的整體輪廓。在國際上已經有人提出兩種研究取向的結合問題。如“多方法三角測量(cross-method triangulation)”的觀點認為,一個典型的應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質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4]。
2.要處理好實驗研究與史論研究的關系。教育心理學家都強調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主要是指對教育現象有控制的觀察研究。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實驗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學同樣有許多理論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這就是教育心理學的史論研究。實驗研究要以史論研究為基礎,史論研究是實驗研究的升華[4]。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歷程,實際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也正是理論體系的日趨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成熟的基礎。
(三)以素質教育實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指南
21世紀是我國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當代教育心理學要想作出應有的貢獻并使自身充滿生命的活力,就應當結合我國教育實踐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這對于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學的自身發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5]。國內有學者指出,近20年來,教育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經對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如張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學的以下研究成果為我國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1)學生個性全面發展與教育環境關系的研究:(2)學生智能發展與知識學習的研究;(3)學生社會性發展與規范學習的研究;(4)教學的有效性與人才培養規律的研究;(5)教師職業素質與專業性發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為主的學科,其為教育實踐所提供的指導還遠遠不夠。為此,教育心理學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為素質教育實踐提供更多的指導:首先,繼續加強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應該進一步得到重視,為學校審美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其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培養的研究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踐服務。
(四)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
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就是要解決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也稱本土化)這一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主要是指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從研究者本位出發,準確地發現國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心理的相同點和相異點,為世界心理學發展作出貢獻。
發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可采取兩個方向:一是以當代教育心理學重要理論為主題,以本土文化群體為對象,從事驗證性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用以推論解釋文化同質性個體的心理與行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體代表性的人性特質為主題,從中抽取的樣本為對象,從事原創性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建構為理論,以彰顯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特色[6]??偟膩碚f,教肓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應該遵循以下七個字的途徑:攝取一選擇一中國化。
1.當代的教育心理學
早在20世紀初,西方心理學家就開始專注于研究教育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以桑代克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對教育學與心理學進行了最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學》就是第一本講解教育學心理學之間關系的著作,我國也對該書進行了翻譯,并形成了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桑代克在他的書中分別對人性與心理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并對心理學教育的觀點與發展方向進行了歸納,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和內容與之大致相同。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教育心理學的開山之作?,F如今,教育心理學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學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課題方面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它已經將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學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將原本理論化的觀點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正確性進行檢驗。這種實踐行為也促進了教育實踐活動的推廣,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2.教育心理學獨立性發展
在20世紀前期,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心理學體系脫離而出,但缺乏心理學理論的支持,教育心理學開始變得空洞起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并沒有持續很久,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自覺擴展教育心理學內容,并盡可能地脫離課堂式、說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學走進社會,從而實現了教育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這兩大心理學的最廣泛的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心理學的獨立發展時期,該時期的教育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不斷涉及新的領域,提高教育心理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使它不再僅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是作為教育學與心理學兩者結合后的一種服務于校園與社會的實踐性學科。
3.教育心理學研究課題的變化
我們可以從各種學科研究課題的變化上看出其研究重點的改變,這種改變有時候是方向性的改變。其中作為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維特羅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解,他將教育心理學從單一的理論研究轉變為實踐教學,這種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在推廣初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既是參與者,又是傳播者,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試驗對象,這種復雜的關系能否得出正確的結論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開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與教育對象的學習方法方面進行轉變。我們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教學改革為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得很多學生理論豐富,但實踐不足,導致學生無法在畢業后直接進入心理醫學領域獨立工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將真實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課堂教學,這種更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這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在豐富了課堂內容的同時,還培養了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獨立性。因此,傳統心理學的純理論研究方式向實踐教學研究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種轉變必將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學啟發與影響
教育心理學自20世紀初發展到現在,無論是從理論教學到互動式實踐教學,還是從單純的心理學到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統一,都對社會有著不同的啟示作用。受這種啟發影響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國教育界為例,加德納就曾對美國教育進行過批評,他認為教育要結合文化,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響到智力的發展,早期美國對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采取排斥的態度和政策,導致美國民眾無法了解中國,更不用說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種在心理學界對美國政府的批評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之后美國逐漸放開了對中國文化進入美國的限制,將中國文化作為美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也通過對這種文化的包容和學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是心理學家運用心理學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對政府決策進行影響和啟發。
5.總結
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應當全面學習心理學知識,并在教育心理學的未來發展上提出新的見解,通過實踐性教學對其進行檢驗,為未來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尋求正確的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務校園,服務社會,服務國家,這也是每一位教育從業者所應承擔的偉大責任和義務。
作者:易峰 單位:攜程計算機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一、面向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對象由于遺傳因素、所處生活背景環境等不同,個性是有差異的。現代學校的德育目標提倡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防止偏廢一方。這是一個發生在我曾任教班級的真實案例:在學校全員德育教育教學工作大背景下,陳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級的重點關注對象,這是一個性格非常張揚、極具自我意識的女生:上課老是隨意散漫、不分場合地發表對課堂教師的提問意見,經常無故遲到,不聽課睡覺玩手機,周圍的同學似乎挺怕她這個“大姐大”。陳茜情緒起伏比較大,心情不好時還會嘲諷發火。課后我找她談過話,講了許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觀點,談話時對受到的教育沒有太大反感,但不會立即應承,過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決定給她的家長打電話,希望家長配合管教,對學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響模式。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長的聯系很順利,但家長抱怨說管不住孩子,因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發展,只盡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棄與家長的聯系,更不能找到陳茜這樣表現的問題根源所在。我堅持繼續與家長聯系溝通,以期了解更多關于陳茜的情況。原來,陳茜的家長因為工作很忙,與孩子溝通不順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散漫,任其性格發展,漸漸地,陳茜的學習積極性就更沒有了,形成一種與本質性格不相符的張揚,其實是空虛茫然,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于是,我決定潛移默化地改變陳茜,讓她成為一個陽光開朗、積極自信、方向感強的孩子。首先,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我通過談話和觀察,了解到陳茜是個興趣廣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課堂上鼓勵她多參與班級活動,讓她把個人的一些專長發揮出來。我還邀請她下課后到教師辦公室幫忙,做一些雜務性事務,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覺得老師都這么認真邀請她了,所以還是到辦公室幫忙,漸漸地竟開始主動詢問我辦公室的老師們是否有需要她幫忙的地方。這樣的變化一點一點、不知不覺,突然有一天老師們發現這個孩子特別樂于助人、熱心負責。為此,我找機會在班上適時表揚她,漸漸地,我發現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變得沉穩和禮貌,待人接物也越來越隨和積極。此間我經常給她家長電話聯系,家長漸漸重視對陳茜的教育,從以往無可奈何的語氣變得熱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動打電話問我孩子在學校的近況表現。教育就是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放手讓學生做她通過努力能做到的事,信任尊重學生,通過自我管理樹立目標和自信。陳茜的變化,班里的同學和其他老師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觸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師首先要發自內心地接納學生,這有助于學生得到恰當的、有針對性的積極期望感,從而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有助于學生在不斷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樹立強烈的自信心,獲取更大的發展。
二、關愛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個學生叫張某,這名學生頭腦靈活,但自控能力差,寧愿多做勞動清潔也不愿意做家庭作業。開學初幾乎每天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但不奏效。因為該生完成作業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我及時和他的家長取得聯系。在與家長的聯系中,我感受到家長對孩子能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觸動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長必須配合學校教育,因為單方面教育和影響畢竟是有限的。我細心觀察張某,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時非常害羞的學生。每次與張某談話,張某態度都非常誠懇,但顯得比較油滑,似乎油鹽不進,但其實在內心深處還是能接受老師的教育。我意識到這個學生內心渴望被人關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學的理解、老師的幫助、家長的呵護。于是我經常找他到辦公室聊天,用談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影響他。在日常教學中留意他的進步,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幫助照顧班級內其他愛玩愛動的學生。此后,他的表現明顯有了好轉,與同學關系良好緊密起來。在良性循環下,張某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改善,作業開始愿意做了,盡管有時作業完成質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業時都留下評語鼓勵他,到后來這名學生竟然能很認真地完成作業,且上課亂動現象也有意識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顯改善。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只有內心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才能積極自信地面對他人和社會。
作者:吳海若 單位:重慶市兩江職業教育中心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僅僅依靠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更好的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學的輔修課程里,有關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課程,而作為教師,站在一個教書育人的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上,我們學習教育心理學時,在準確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證我們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試問一個心智不健康的教師,又怎么成為一名瘦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呢?教師應該具備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除了能促進生理健康以外,更與工作主動性、效率息息相關,只有處在良好地心理條件下,才能發揮工作最大潛能,取得積極地工作成果,教師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現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給學生傳授學術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養。
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對教師和學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高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這其中包括知識學習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個學生的心理情況、人際關系、朋友圈以及生活狀況都會對學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它往往會關系到學生的成才與前途,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學生,試想一下,一名本性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可能由于老師對他性格片面批評而變得沉默寡言、悲觀墮落。教師了解了學生心理的特點和個性發展,就可明智地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將其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對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功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遷移,使教學產生最佳效果。在學校的素質教育學習中,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良師,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尊重學生的感情,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師作為伴隨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備出色的心理學教育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助于提高師資水平,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心理學有助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并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同時有利于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與我們教師的發展息息相關。
蘇霍林說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發展過程,只有在整個教育生涯中去探索研究學生的心理,從而增加自己心理學知識的積累,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探索人類心理是21世紀重要的學科之一,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逐漸也關注到教育學中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完善。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也將有助于這些規律的完善,有助于教師指導和評價自己的教學,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傊?,良好教育心理素質的養成是通過在施教過程中依靠所學的心理學知識,不斷學習,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調節自己,在不斷幫助學生完善自身心理成長以及人格培養過程中得到升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不論從理論知識的角度還是人格升華的角度,都會讓人受益匪淺,作為教師在的教學過程中,積極的使用總結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讓教育心理學成為教學之路上的好幫手,同時用不斷提高的知識水平結構作用于教育心理學,使之成為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一項武器,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展貢獻添磚加瓦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作者:辛光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將心理學理論運用于職業教育是近幾年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運用心理學知識可較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及性格特點,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能科學性、預見性、針對性地改變學生的思想狀況,干預其行為的發展,促進其有效學習和整體發展,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故心理學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對開創職業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本文的論述,目的是為增強教師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提高教師的預設能力和調控能力,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并從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統的、可操作的、具有推廣價值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和最佳發展。
關鍵詞:心理學;職業教育;應用發展;研究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獨立學科,對于優化課程設計、改善教學方法、分析學生心理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當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學科發展深度不夠,且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影響著整體的教育心理學發展。而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從教學思維角度出發,以心理學教學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提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教學過程中關鍵因素的主張。對教師來說,單純的“教好書”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教師應從創新教學方法入手,將積極心理學的全新理念滲透到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應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地位不高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但對于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育和教學開展程度并不高,重視程度也較低。主要表現在:首先,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正式的以職業教育心理學為主要工作和教學的學術研究機構以及部門,這就不能夠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沒有專門為職業教育心理學提供發表途徑的期刊做為學術發表的平臺。最后,對于相關的教材,例如職業教育心理學材料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可選擇的余地也不多,對于開展這門學科的教學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發展不成熟,內容體系不完善
雖然職業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就其自身而言,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學科內容和體系是相對不完善的,發展也不夠成熟,還有許多的內容需要填充和完善。當前我國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選擇的有關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書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這當中都沒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對于研究對象也都是模棱兩可,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方向和側重點,大多數都自成一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材體系。
(三)研究方法單一,成果質量不高
我國對于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方法和研究方式比較單一,多數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獻法,而真正做到進行實證分析的實例少之又少,導致得出的結果很難具有說服力,不具備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價值。因為研究成果的質量不高,無法在一些具有權威的學術期刊進行發表。首先,這類學術研究成果缺乏創新意識,雷同點多。其次,和學術報告的動機過于功力,有的是改變文章開頭以及結尾,就進行再次發表,造成換湯不換藥的局面。最后,是教師對于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不強,具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往往不具備比較深入的理論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論基礎比較扎實的學者卻缺乏一線教師所擁有的實戰經驗。
二、推進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應用與發展的主要途徑
(一)更新教學理念,完善內容體系
目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材方面不夠完善,多數教材是自成一派,很難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我們應該科學的將其分為理論,實踐以及具體的應用,分方向和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學的開展。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注重對社會的推進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體系。職業教育心理學理論工作者要自覺深入職業教育改革實踐、參與職業教育決策,從創造性實踐中汲取營養,實現理論進步。而實踐工作者也要主動學習職業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在理論的科學指導下,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突出特色。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推動理論不斷創新
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實踐與發展的心理規律,以實踐應用研究為主,加強基礎理論研究。職業教育心理學要以科學發展觀、現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學新理念為指導,突出重點,凸現特色,強化質量,優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設力度著力打造發展品牌,以學科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為基本依托,以科學研究來促進創新發展,以服務職業教育來積極塑造社會形象。
(三)創新運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自產生伊始其常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基于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定量研究,它重視的是研究合乎科學方法,比較客觀強調實證分析。二是基于現象學方法論的定向研究。它不僅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還應把定性研究的方法加入到常規研究使用方法中來,實現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的有機整合。定性研究重視的參與體驗,參與者本身就可以獲得一定的解釋。此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產生新鮮的想法,這種方法對研究者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學界應該將這兩種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確保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運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選擇實驗法,或者是訪談法等。
(四)建立理論和應用層面的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還是實際應用,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拋棄理論研究,過分追求實用。研究者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應該將理論和實際進行集合?,F在的國內學者主張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產物,它更關注的是應用。雖然,教育心理學已經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這種成果還是比較有限的。沒有實際的理論研究沒有價值,沒有理論的實際是很難獲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該抓好理論和實際兩大方面,不能過分重視某一個方面。
(五)個案整理、促交流
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強化W生的心理體驗。積極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也是心理參與體驗的綠城,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感,讓他們在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提高參與性和積極性。職業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應用性和實踐性,應用研究始終是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體,同時要立足于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要圍繞和解決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職業教育心理學中的基礎問題;二是要瞄準和解決能夠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心理學課題。通過和各班輔導員交談,選取典型個案進行研究,尋找其中教育管理成功的規律,以便歸納、總結出一套有效的學生管理和教育方法。定期召開實驗班輔導員教育管理交流會,找出自己認為教育比較成功的個案進行總結,同時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吸取教育經驗,提高教育水平。
(六)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學知識培訓
通過心理學專業知識培訓,能夠增強教育者的意志力、抗挫能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貢獻意識,隨時掌握學生思想狀態,捕捉教育時機,能夠以積極的心理學理念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塑造其積極人格,引導學生綜合發展,從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管理能力。
摘 要:當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內容體系的整合性與系統性突出得不明顯;其次是忽視了人的特性而注重對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效仿;再次是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不能有效地結合起來;最后,本土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對于上述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心理學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務。本文就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對策展開討論,希望對相關學者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問題;對策
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就是要解決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國化這一問題。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主要是指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從研究者本位出發,準確地發現國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本文就是從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中出現的問題入手,分析如何解決該問題,實現教育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1 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內容體系的系統性與整合性不夠突出
當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缺乏系統的核心內容,系統性與整合性沒有達到有效的統一。有些學者認為產生這種復雜凌亂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將統一的心理學現象分割為不同的易于實驗以及易于控制的小部分,研究中缺乏關聯性,各自為政;第二,研究的課題過于繁雜,小到關于小學生的記憶研究,大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上至教學技術研究,下至學科的教學心理研究,再從學習神經心理學至教學策略的探究,種類豐富的研究課題占據了教育心理學整個領域。雖然學科的進步以多樣性為標志,但是五花八門的研究課題并沒有使教育心理學具有一個統一的核心;第三,心理學在不同時期的研究范式更迭,致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側重點不斷變化,不同時期教育心理學中的內容體系均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礙了心理學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難以產生穩定“范式”的原因之一是研究對象過于復雜。其研究對象本應是在學校教與學的情境中人的心理變化,一方面它研究了施教者與受教者在教與學活動中各自的心理活動變化,另一方面也研究這二者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人內心的復雜、人與人交往的復雜以及教與學情境的復雜,最終導致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存在復雜性。除此之外,研究者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我們在學習一門學科時,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一般都是由簡單向復雜過渡,由零散向系統過渡,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全部的內容,教育心理學中也是這樣,它必然存在一個發展與完善的過程。除了復雜性與局限性之外,研究方法與手段同樣也是限制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過多地仿效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人的特性
傳統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實證法,另一類是現象學方法,以上這兩種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側重點不同。
心理學以研究人為側重點,心理學研究中的困難也是研究人。自然科學的研究不以研究者的意志而轉移,其研究物性變化中的表象與真相都是真實且客觀存在的。而在心理學中,將人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時,研究情境設計得再縝密,依然存在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之間因主客觀因素造成的差異。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具有特殊性,因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是自然科學中容易掌控的“物性”,而是研究“人性”,教育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中過于重視效仿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殊不知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我們不能忽視在研究人與人之間復雜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人的外在表現或行為并不能夠代表其內在的意識或者動機。
2 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程度不高
心理學家在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相關問題時,經常會出現理解與應用這兩種不同的研究旨趣。由此產生的研究類型也分為兩類: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重視應用的學科,其直接指導教育實踐的工作,也就是說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理論離不開教育實踐,二者應該有機的結合起來。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與現狀中看,傳染通的教育心理學過多的將重點放在基礎上,提出的理論與方法經常是在教育心理學原理應用于別的教學學科中而間接起到的指導作用。一直到現在,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多數來源于理論,并不是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造成教育心理學實際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對教學實踐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2.2 本土化研究不夠深入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首先誕生在西方,它發展早、發展快,有著較好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又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一直處于領先位置。此外,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起步晚,尤其是經過“十年動亂”,在80年代后才開始全面復興。當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剛剛恢復,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實踐中又急需有關的知識,因此,只能借鑒和學習國外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獨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確實與西方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常常使我們只看到學習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獨立發展的必要性。
3 解決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的對策
3.1 用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以整合的觀點構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我們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人類教育的共同目的決定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必須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對象特點和需要是選擇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依據,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依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要,在保障學科主干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選擇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第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要在穩定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教育是復雜的系統,人們對教育規律的探索也在與時俱進,這要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必須隨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
3.2 以素質教育實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指南
21世紀是我國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當代教育心理學要想作出應有的貢獻并使自身充滿生命的活力,就應當結合我國教育實踐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這對于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學的自身發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國內有學者指出,近20年來,教育心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經對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束語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與教學情境中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律的科學。其特殊功能是將心理學研究人性特質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教師的智慧,用于學校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我們要將教育心理學中的不足之處摒棄掉,并不是僅僅研究中國化的教育心理學,而是要面向世界,以彰顯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特色。
摘 要: 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內涵是多元化的。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教育管理者的理論經驗水平在不斷更新提高。如何使理論化的教育管理學更科學、更直觀、更實際地應用到現代教育生活中,這其中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教育事例經驗總結,從這些真實的案例中不斷得到新的思考和研究。
關鍵詞: 中職教育 心理學 學生個性 德育教育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職教中心。學校開設的專業學習課程較豐富,在校學生普遍在15至17歲之間,其中不乏大齡學生。與普通中學略有差異的是這些學生大多非常自信,性格也開朗,可在學習上投入的精力明顯不夠,喜愛參加各種文化項目活動和體育競賽。這些學生具有飽滿的熱情和真誠的態度,與他們接觸后會變得青春飛揚起來。
一、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重視教育心理學
一位教師或許面對很多名學生,然而對學生家庭而言,這名學生卻是唯一的。在教育教學中,僅僅是單純的教學任務模式,或許僅是書本中的知識教授就夠了,但是對人的培養呢?
人是有生理心理活動的高級動物。教育中,不免涉及一門科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是一門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二、面向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對象由于遺傳因素、所處生活背景環境等不同,個性是有差異的?,F代學校的德育目標提倡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防止偏廢一方。
這是一個發生在我曾任教班級的真實案例:
在學校全員德育教育教學工作大背景下,陳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級的重點關注對象,這是一個性格非常張揚、極具自我意識的女生:上課老是隨意散漫、不分場合地發表對課堂教師的提問意見,經常無故遲到,不聽課睡覺玩手機,周圍的同學似乎挺怕她這個“大姐大”。陳茜情緒起伏比較大,心情不好時還會嘲諷發火。課后我找她談過話,講了許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觀點,談話時對受到的教育沒有太大反感,但不會立即應承,過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決定給她的家長打電話,希望家長配合管教,對學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響模式。
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長的聯系很順利,但家長抱怨說管不住孩子,因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發展,只盡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棄與家長的聯系,更不能找到陳茜這樣表現的問題根源所在。我堅持繼續與家長聯系溝通,以期了解更多關于陳茜的情況。原來,陳茜的家長因為工作很忙,與孩子溝通不順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散漫,任其性格發展,漸漸地,陳茜的學習積極性就更沒有了,形成一種與本質性格不相符的張揚,其實是空虛茫然,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
于是,我決定潛移默化地改變陳茜,讓她成為一個陽光開朗、積極自信、方向感強的孩子。
首先,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我通過談話和觀察,了解到陳茜是個興趣廣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課堂上鼓勵她多參與班級活動,讓她把個人的一些專長發揮出來。我還邀請她下課后到教師辦公室幫忙,做一些雜務性事務,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覺得老師都這么認真邀請她了,所以還是到辦公室幫忙,漸漸地竟開始主動詢問我辦公室的老師們是否有需要她幫忙的地方。這樣的變化一點一點、不知不覺,突然有一天老師們發現這個孩子特別樂于助人、熱心負責。為此,我找機會在班上適時表揚她,漸漸地,我發現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變得沉穩和禮貌,待人接物也越來越隨和積極。
此間我經常給她家長電話聯系,家長漸漸重視對陳茜的教育,從以往無可奈何的語氣變得熱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動打電話問我孩子在學校的近況表現。
教育就是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放手讓學生做她通過努力能做到的事,信任尊重學生,通過自我管理樹立目標和自信。陳茜的變化,班里的同學和其他老師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觸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師首先要發自內心地接納學生,這有助于學生得到恰當的、有針對性的積極期望感,從而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有助于學生在不斷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樹立強烈的自信心,獲取更大的發展。
三、關愛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個學生叫張某,這名學生頭腦靈活,但自控能力差,寧愿多做勞動清潔也不愿意做家庭作業。開學初幾乎每天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但不奏效。因為該生完成作業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我及時和他的家長取得聯系。在與家長的聯系中,我感受到家長對孩子能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觸動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長必須配合學校教育,因為單方面教育和影響畢竟是有限的。
我細心觀察張某,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時非常害羞的學生。每次與張某談話,張某態度都非常誠懇,但顯得比較油滑,似乎油鹽不進,但其實在內心深處還是能接受老師的教育。我意識到這個學生內心渴望被人關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學的理解、老師的幫助、家長的呵護。于是我經常找他到辦公室聊天,用談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影響他。在日常教學中留意他的進步,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幫助照顧班級內其他愛玩愛動的學生。此后,他的表現明顯有了好轉,與同學關系良好緊密起來。在良性循環下,張某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改善,作業開始愿意做了,盡管有時作業完成質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業時都留下評語鼓勵他,到后來這名學生竟然能很認真地完成作業,且上課亂動現象也有意識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顯改善。
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只有內心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才能積極自信地面對他人和社會。
摘 要:物理教育心理學的外延非常廣泛,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哲學等知識,是定量與定性、理論和時間相結合的學科,具有獨立性、實踐性強與綜合性的特點。研究對象為物理教學活動中的學生興趣、意志與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活動與評價、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育觀念等心理活動與交流。
關鍵詞:物理教育心理學 發展 趨勢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教育心理學研究水平空前提高,主要因改革開放,加強了學術交流。隨著教育心理學的整體發展,其思想理念也深入到各個學科當中,并為教學實踐服務。物理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有物理教師的心理、教學評價與測量、教學實踐中的非智力因素、物理知識與能力的教學心理等。比如,就教師而言,主要研究教師的能力、性格、興趣以及教師教育觀、知識結構、職業理想、教學技巧以及教學策略等。下面具體分析國內物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一、綜合化的研究方法
縱觀國內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法與經驗總結法是應用較多的辦法,雖然對我國教育心理學有所完善,但認知神經科學的產生,生理化方向可能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比如,國內物理教育心理學經常采用實驗法做研究,即研究學生學習時呈現出的一種自覺表象活動,實驗法可重復性與控制性強。生理化研究主要利用條件反射原理對人與動物的大腦活動進行研究,并創建高級神經活動理論,在記憶與學習生理機制上研究較為廣泛。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模糊數學、結構方程模型與多層線性模型也應用到了物理教育心理學研究范圍,讓物理教育心理學研究結果具有科學的嚴謹性,是新時代生產力與的完美結合。但是,對科技與數學的過度依賴也不利于物理教育心理學進步,因為其只考慮數字因素,對于其他主觀情感則很少念及。為此,未來物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應該朝著綜合化的研究方法走,相互借鑒完善。
二、多元化的研究取向
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深,國內教育心理學的進步,研究的多元化已經不可爭議的實時。比如,建構主義取向:該理論主要從“學習是什么”、“怎樣學習”兩個方面探討。從國內中學物理教學方面說,影響著教學模式、物理學習目標、課程安排、教師培訓、教師心理以及教學設計等方面。后現代主義取向:即反對約定成俗,贊同多元化,提倡否定、批判、多變以及懷疑,無視還原論,要求脫離傳統。在物理教育心理學方面,主要有教學方式的改變,比如網絡多媒體教學開始逐漸運用起來;班級體差異以及學生間的差異,如學生物理成績高低、興趣愛好等;還包括物理學科的教學心理與跨領域的文化研究等。社會認知取向:該理論主要研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怎樣獲得知識,認為人們的學習通過大腦將知覺的、感覺的東西進行組合并通過領悟而來,而非通過經驗掌握知識。在物理教育心理學中,社會認知理論、認知神經學、內隱學習、動機研究等研究方法較為流行。比如,物理學習需要學生開發大腦的潛能,發揮抽象思維。
三、社會、個體研究均衡
無論是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還是具體的某個學科研究中,學校環境是研究的主要內容,很少關注社會環境,認為學生在學校很少受到社會的熏染。在物理教育心理學理論中,已經排除了學習規律、過程以及本質的畫地為牢,而是把眼光投向社會、家庭,如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教育方式、社區因素以及家庭背景等。在物理教學中也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比如要求學生將物理學知識與社會現象相聯系,與差生交談時試圖了解其家庭背景以方便后續的指導,與家長互相交流了解學生在學校與家庭的具體表現等。除了社會因素外,學生的個體因素也是國內物理心理學的研究趨勢,包括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因素以及學生個體心理特征因素。就學習方式而言,物理教育心理學要面對的是通信科技的發展怎樣讓學生更好的為其所用。雖然網絡通信使得信息的傳播無界限,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可自由選擇,學習地點與時間不受限制等。這就促使物理教育心理學朝著新的方向研究,并以樹立學生主動學習為目標。在實際物理教學中,學生可就某物理難題在網上搜尋解答方案,也可通過“知道”而請教網友解答。物理教育心理學就應著重研究學生的自覺性,能否約束自身不勞而獲,管束好逸惡勞。
四、系統化的研究內容
總體上看,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動機理論、學習理論、發展理論、教學理論與教育社會心理理論等,但社會是朝著更加復雜的方向發展的,未來各學科也就相互糅雜,而排出獨樹一幟。為此,教育心理學的總體理論的融合趨勢是與現實同步的。
比如,物理教育心理學在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等心理學派的基礎上,關于本地的切合實際的研究也日益開展,并將國際心理學派之理論吸收,形成自身獨有特色的系統教育心理學。物理教育心理學從原來的重視學生的學習,到現在反思教師應該進行怎樣的教學,即“教法”,將來,學教并重應該是整個國內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教學從來不可能獨立存在授教者或學習者,缺少任何一方都能定義為“教學”,教學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若來而不往,則非禮也。所以,獨立的研究教或學是有失全面性。教的目的在于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學習過程了解一清二楚基礎上,對教學與學習的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并適當反思、評價,方能提升教學成效平臺。所以,物理教育心理學應該講學習心理與教學心理并重,二者不可或缺。
五、結語
我國教育心理學經數十年的發展取得成效明顯,這是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下,思想的相互交融而發生的。在新時期,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大亮點,而將心理學運用到教學當中確實恰得其所。
【摘 要】從整體上看,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目前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其緩慢的發展速度導致應有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對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本文將首先分析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再進一步討論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深化對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 心理學 發展與思考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發表了一些代表性強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標志其走上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目前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其緩慢的發展速度導致應有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對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本文將首先分析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再進一步討論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深化對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一、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改革與實踐發展的要求與國外的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體系不成熟
目前構建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主要是以下兩條思路:一條是將高職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學相融合與對接;另一條是按照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工作要求來尋找對應心理學理論上的支持和依托。但這樣就會造成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以及教材的編寫中呈現“普教化”的現象,整體趨勢會走向明顯的“復制”和“移植”,使得我國的高職院校缺乏職業教育應有的特色,因此,事實上這兩條思路不太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職業技術的師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夠反映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中最新成果,通過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新課題,將學習心理、師生心理、社會心理、教學心理、職業心理與管理心理等幾個板塊的內容組合起來再加以融匯,來滿足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需求。
(二)發展方向尚不明確
職業教育心理學是一個將職業教育和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相互融合的產物,屬于一門交叉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對其的性質劃分時,學術界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究竟屬于教育心理學還是職業教育學,也都眾說紛紜而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相關規定。從學科走向的未來發展上看,職業教育心理學并未形成一門比較獨立的學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獨特體系的話語結構,或者說職業教育心理學和其他學科間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還有待得到進一步穩固。
(三)其他方面的問題
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1. 地區之間發展普遍不平衡;2. 國家的經費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學科理論基礎相對薄弱;4. 教師的理論創新能力相對較弱;5. 面對重大的現實問題,對其研究的層次不夠深入;6. 教師研究的成果震撼力還不夠大;7. 沒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務以及發展機制等。
二、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未來發展的策略
(一)教育發展理念要與時俱進
要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向和諧的方向發展就得樹立“建設為本、創新為綱”。勤于探索、勇于創新、與時俱進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學所要具備的建設理念。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未來發展,首先要本著為職業教育服務的宗旨,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始終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積極爭取推動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主動探索符合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學實踐和發展規律,謀求實踐研究和應用為主,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理論基礎研究。
(二)教育結構體系要分層整合
其實職業教育心理學屬于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具體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曾經有學者主張,應將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分成理論、應用與專項三大層次,并將應用性較強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再分成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體劃分,我國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實際有社會、家庭和職業學校這三個類別;根據縱向層次來劃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心理學;按照其橫向服務的范圍來劃分,就有崗前、轉崗和在崗這三種。其實無論怎樣分層來整合教育心理學的體系,最重要的還是要站在現今職業教育領域和心理學學術的發展前沿,要處理好推進學科建設和為社會實踐服務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著力建設具有特色的中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結構體系。
(三)隊伍建設要內培外引
高質量專業性的人才隊伍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關鍵性因素。我們必須以網絡化人才隊伍、重視專業化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加強專業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的建設。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廣闊的學術平臺,另一方面還要吸引其他學研究者積極加入到職教心理學的研究隊伍中來。
三、結束語
實踐性和應用性是職業教育突出的特點,職業教育的實踐是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原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應用性、實證性和實踐性的研究,堅定不移地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決策服務,為改革發展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的實踐創新而服務。本世紀的頭20年將是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走向全面應用的關鍵時期,我們有理由對我國未來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發展充滿信心,并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有:內容體系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程度不高;研究缺乏足夠的中國化。我國教育心理學現存問題的解決對策主要是:以整體的觀點研究教育心理現象;建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范式”;建立理論和應用層面的教育心理學。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問題 對策 范式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律的科學[1]。其特殊功能是將心理學研究人性特質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教師的智慧,用于學校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改革[2]。1913―1914年桑代克(E.1.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誕生。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學開始傳入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學者一方面繼續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了一些獨立的研究。盡管目前已取得不少驕人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關注和透視,從而揭示我國教育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以期盡可能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一)內容體系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我國教育心理學在初創時期主要是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后來許多心理學家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做了不少獨立研究。到80年代,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傾向于以基本理論為前提,以學習心理為主干,同時兼顧教育教學情境中其他重要的心理學問題。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中除重視學習心理外,對品德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日漸重視。但這些內容體系所包含的課題在邏輯上孰先孰后,分量上孰輕孰重,目前教育心理學家們尚未取得共識,有的偏重于學習心理,有的偏重于品德心理,還有的則轉向教學心理的研究[3]。這表明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零亂和內容龐雜的現象依然存在。我們認為,我國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缺乏統一的核心,其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夠,沒有建立科學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學者認為,這種現狀可以從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第一,內容龐雜,無統一的理論指導。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取自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以及各學科心理學,學科本身沒有嚴格的理論體系,研究者各自為政,缺乏聯系。第二,研究課題五花八門。從小學生的記憶實驗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從教學技術到學科心理,從學習的神經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的研究,龐雜的課題充斥著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第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領域和方法變化無常,缺乏相對的穩定性[4]。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之所以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現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學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人內心的復雜性、交往的復雜性以及教學情境的復雜性,必然導致教育心理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另一方面,研究者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我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往往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零散到系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全部認識清楚,這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同樣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從產生之初,一直沿著兩種取向發展。一是實證主義方法論取向的定量研究。它強調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注重實證分析,力圖精確而客觀地用數據表達研究結果,具體方法有實驗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如桑代克、斯金納(B.F.Skinner)等人的研究就屬于這種取向。二是現象學方法論取向的定性研究。它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不同于自然現象,主張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進行研究,具體表現為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個案研究和教育經驗總結等方法[5]。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和羅杰斯(C.Rogers)等人的研究則屬于這種取向。這兩種取向貫穿著整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始終。研究方法的創新無疑是推動一門學科前進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還有待加強。我們幾乎沒有自己獨具開創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大多數都來自基礎心理學,脫離了教育教學的實際。具體表現在:一方面,研究方法仍偏重于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影響,在實際研究中定量的方法占據主要地位,并未真正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機結合。另一方面,研究手段缺乏現代化程度。盡管當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使用了諸如計算機等高新技術手段,但他們使用更多的是局限于數據統計和分析,在研究設計和研究過程中的使用還很有限。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具有如下原因:第一,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深遠影響。自馮特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始,實驗法等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便一直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華生和桑代克等行為主義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們紛紛采用實驗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即使是以現象學方法論為指導的人本主義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們也仍然沒有拋棄這些定量方法。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是以定量研究為主,顯得過于單一和陳舊。第二,研究者缺乏創新意識。大多數研究者希望矯正方法內的一些誤用而造成的不足,而學習者則只關心如何熟練運用業已成型的研究方法,兩者都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研究方法的推陳出新。第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探討??v觀現在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書籍,缺少對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專門論述,只分別涉及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多數都是借用,借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心理學現象的實際操作上存在缺陷。
(三)理論與實際聯系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上,對該學科性質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傾向: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應用性學科,它的任務在于把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教育領域。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理論性學科,它既獨立于教育之外但又不依賴心理學的特殊性,更偏重于研究教育現象的心理學規律。這種“應用性”與“理論性”之爭,使得教育心理學在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上困難重重。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性質并存,并偏重于應用性[6]。盡管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結合的程度還不夠高,具體表現為:第一,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脫節。一方面導致研究者在高?;蜓芯繖C構從理論到理論,其研究成果難以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各中小學教師只能從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憑經驗摸索,明知教育心理學有用,但不知如何用。第二,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顯著。教育心理學應該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更直接、更積極的角色,它除了可以用其發現的關于人類學習和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之外,還應該直接參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重大決策,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第三,學科服務范圍狹窄。目前教育心理學只是服務于學校中的教育對象,局限了教育心理學應用的廣泛性。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應當是伴隨終身和全人類的,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的范圍之內。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之所以難以有效結合,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理論研究者對當前教育實際的了解不夠深入,重理論,輕實踐。他們從理論研究中發現問題,而沒有在教育實踐里思考問題,沒能看到教育實踐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應用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和科研水平不夠高,難以從經驗上升到理論。他們忙于繁重瑣碎的教學工作,很少去認真思考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難以將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二、我國教育心理學現存問題解決途徑的初步探索
(一)以整體的觀點研究教育心理現象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知、情、意、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7]。因此,人自身是一個整體,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身心統一、人格健全的人,我們應該以相互聯系的整體觀點來研究教育心理現象,反對把心理現象孤立起來進行研究。例如,我們不僅要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學習,也要從動機、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在整體上把握學習的本質;要在整體上研究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自我監控技能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的有機結合等等。
(二)建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范式”
第一,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橫斷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們的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但是教育心理現象不僅僅表現出不相容,更多的是相容[8]。因此單純使用定量方法并不能有效解決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問題。定性的研究方法強調在自然情境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9]。定性研究能夠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但是定性研究對觀察者的素質要求過高,主觀性強。因此,我們應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力求創造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第二,增強研究手段的現代化,提高研究效能。傳統的研究方法要繼續保留,同時應該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比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豐富,操作更經濟、便捷。
(三)建立理論和應用層面的教育心理學
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并不是主張放棄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構建,一味地追求“實用”,相反,在強調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的研究。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可以建立起理論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性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規律,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理論問題提供科學的依據。應用性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如何將理論用于實踐,解決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為理論性教育心理學提供研究課題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