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03:4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要建設者,為使大學生能更好地承擔起這一重任,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學生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的挑戰。主要介紹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對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識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重要的建設者,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這便要求大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可以適應社會的壓力和在社會中遇到的挫折,但是當代大學生往往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現實情況與自我預期不相符造成消極心理
現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處于學校及家長的保護下,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不正確,往往不是過于積極便是過于消極,對事情沒有一個界定,處于兩極之間。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充滿幻想,這些幻想往往是過于美好且不符合實際的。當大學生真正開始大學生活時,便察覺到大學的現實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大學生不能更好地適應,從而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2.挫折產生抑郁,有自殺傾向,抗壓性差
生活往往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處于家長的寵愛下,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當面對這些挫折時,大學生會產生焦慮、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棄,采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3.互聯網的自由使大學生沉迷網絡
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對大學生來說充滿了誘惑,網絡環境是自由的,大學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悶通過暴力游戲和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抒發出來,隨著這種習慣的逐漸形成,大學生會把生活和網絡環境相混淆,從而做出一些自毀前程的事情。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現方式
1.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認識不深,社會閱歷不豐富,心理承受能力較輕。為了改變大學生這種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要聯合家長鼓勵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讓大學生走出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在新環境中體會挫折,增加對社會規則的認識。如,鼓勵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內打工、勤工儉學,通過勤工儉學讓大學生拋開學生的身份,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體會社會中的酸甜苦辣。
2.豐富教師資源建立術業有專攻的教師團隊
現今大學教師體系中,心理相關專業的教師較少,往往是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后,教師并不能及時發現,從而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學校要豐富教師資源,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或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在大學校園中引進具有心理學知識的教師,做到術業有專攻。同時,要對普通的授課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如,對教師開展心理知識講座或是開展關于心理健康的研討會。普通的授課教師同學生接觸的時間較長,為使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便需要授課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在教師生涯中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和挫折,有時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其次,學校要構建綜合性互補的教師體系,通過將專業性教師同普通教師的教學活動相重合,讓教師之間有話題可談,增加教師之間的熟悉感,當教師授課時察覺到某些學生的異樣時,可以與專業教師進行探討,及時獲得解決的意見、建議。
3.針對大學生普及心理知識
學校要通過各種手段向大學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識。首先,學??梢园汛髮W生心理衛生健康以及心理學等課程引入學科體系中,通過把以上課程設置成大學生的必修課,使大學生了解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在進行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具體操作方法。如,在針對大一新生的期望與現實不符的問題上,授課內容主要應包括人際交往、自我探索、情緒表達與控制、網絡運用、團結協作等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在課堂訓練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體會到新的感受,并將感受到的貫徹到自己的大學生活中。其次,要重視大學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社團組織,學校要積極支持這些社團的各項活動,因為這些社團組織中的成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對這一群體是充分了解的,這些組織進行的活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規避大學生群體中的一些敏感問題。
總之,當代大學生中仍存在許多心理方面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隨著學校的重視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定會使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衛生習慣,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摘 要】主要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及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具體策略,旨在為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輔導;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大,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這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愈發重要。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使之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1.心理抑郁
在大學生群體中,心理抑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不良情緒,是大學生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輕度抑郁有對事物缺少興趣,不愿與人交流等表現,重度抑郁則常表現為苦悶、悲傷,甚至可能導致抑郁癥。目前大學生抑郁心理主要要心情壓抑和苦悶、學習缺少上進心、自我評價過低等表現。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對大學環境的不適應。大學生在入學后,面對的是全然一新的環境,大學生剛剛脫離父母的關照,對新環境感到不適應是再所難免的,由于部分大學生適應能力差,情感脆弱,以致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調節,必然會導致出現消極悲觀的情緒,當這種情緒發展至一定程度,便會引發心理抑郁。另外,人際關系矛盾也是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抑郁的重要原因,大學校園人群密集,如果缺乏溝通技巧,朋友較少,就會感到孤獨、壓抑,如果情況嚴重,很可能演變為心理抑郁。心理抑郁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負面影響非常大,應引起重視。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現,其主要表現為對自己能力或品質的否定。自卑的人總覺的自己比不上比人,悲觀失望情緒蔓延,毫無斗志。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己評價過低、社交能力差、學習能力差等。在進入大學之前,每一個大學生都曾是佼佼者,進入大學后,發現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特別是當自己學習成績落后時,會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總給自己消極暗示,產生自卑心理。社交能力差,會導致孤僻、離群、喪失集體感、榮譽感,當別人受到別人不善的言語時,自卑感會更加強烈。學習能力差會使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遇到的學習問題越來越多,長期得不到解決,學習成績越來越差,自卑感越來越強。自卑心理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極為不利,它會抑制大學生自信,形成內在阻力,嚴重時會導致大學生采取過激行為,必須積極采取對策進行干預治療。
3.職業發展與擇業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已經取消了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這是一把雙刃劍,畢業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大學生的擇業機遇更多,擇業自由度更大,但是大學生的擇業難度也隨之大幅增加。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與日劇增,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與心理壓力。當前對少數大學生而言,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況,許多人不知所措,這對于性格內向、心理適應力弱的部分大學生而言,毫無疑問會讓它們產生矛盾的心理,使他們感到莫名的焦慮、煩躁,職業發展與擇業問題也應當引起重視,否則會導致大學生對未來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策略
大學生在生活休閑和學習時間分配上較之以往輕松自由了許多,在由學生個人對一切事物進行分配和調節之時,從高中時期父母教師嚴格的管束轉變為大學自主支配,這樣突如其來的轉變會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時出現一系列相關心理問題。因此,在大學生入學時,平時學習生活時,畢業季進行擇時,做好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它貫穿在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每個階段和時期。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在社會、學校、家庭給予大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定期的、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問題,加強心理問題指導成為如今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加強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實施心理輔導與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相結合
學校是大學生進行學習生活的最根本的陣地,校方主動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生活條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知識生活上的交流和活躍,學校要定期開展一系列有價值、有意義的團體活動和學習,從多方面下手推動大學生個人榮譽感和自信心的增強,為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打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與此同時,在進行外界的心理輔導之余,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和輔導是極其必要的,自我調節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時科學健康地對自身進行及時有效的調節,從而使得大學生善待自己、接受自己、正視自己,甚至還可以幫助大學生消除不良心理暗示和學習生活中出現的錯誤心理,有效防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
2.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心理輔導
在大學生入學后的學習生活生涯中,心理問題關系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質量的優劣。不同階段的心理問題都會有所差別。在大學生剛入學時期,曾有很多大學生因為孤僻或者不愛言語而逐漸在學校學習期間變成小透明,存在感不強。這種狀況在大學生尚不能適應群體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交流中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從而造成自卑感等不健康的負面心理因素的產生。在進入擇業期、學生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崗位時,往往會有些許迷茫的情緒,此時做好相關的職業規劃,幫助大學生釋放擇業壓力、對個人身份轉變進行保駕護航,從而有效地制止了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
3.個性化定制教學內容,為學生減負
大學教師在進行日常管理工作時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符合其根本特征的施教行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是最佳方式。相應的知識教育是教師主動根據大學生特點進行相對的引導教育??茖W清楚地認識到個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專業知識內容的重要性,防止大學生過重學習生活壓力的產生與發展。以互相不同的專業特點,為學生今后學業畢業的長遠而認真慎重地考慮,從而根除學生在學習生活上走錯路、走彎路,甚至在心理上所出現的相應問題,以最佳的狀態來應對一切挑戰、把握機遇。
4.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學會互相尊重
大學生活中主要接觸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大學教師和處于同一班集體的同學,當教師對某一學生出現類似嘲諷的表情及話語,就會嚴重打擊大學生的自信心,使得大學生產生不好的心理狀態。這種打擊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是巨大的。作為大學的一名教師,開闊的胸懷和淵博的知識是必備要素,同學之間也要以禮待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育時,要教會學生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能夠以科學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事物;尊重他人,才能夠獲取他人的尊重。
5.整合資源,以多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
大學的校內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各種團體部門和組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和積極性,通過多渠道以多種方式展開多層次的心理輔導,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給予同等的關注。不論是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措施,還是網絡環境中的諸如論壇、信箱、網絡聊天等各種形式,都是針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重要內容,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
三、結語
在新的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嚴重,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突發事件不斷增多,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是高?,F實而緊迫的任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面對大學生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努力幫助大學生擺脫困境,健康成長。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單親子女的數量急驟上升。這使廣大的單親家庭和教育培養機構面臨一個新課題――如何教育單親子女,使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本文針對當前單親家庭教育的現狀,制定具體的指導方法和有效策略,促進單親子女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單親家庭大學生;教育對策
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婚姻觀點的改變,離婚率不斷上升。加上其它一些不可測因素(如疾病、意外傷亡),導致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引發的教育方式不當、經濟狀況差等一系列問題,致使單親家庭教育現狀堪憂。本文旨在分析類似這樣的單親家庭學生的問題,以積極地態度從正面探索單親家庭學生的特點及規律,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聯手營建有利于單親家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考。
一、 單親家庭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
原因一:父母雙方相互推卸,結果誰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長沉溺于自己的傷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把孩子當成包袱和拖累,把自己的煩惱發泄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連孩子上不上學都不加理睬,對孩子的成績從不過問,結果造成了孩子成績直線下降,甚至誤入歧途。
原因二:有一方想承擔家長的責任,但力不從心,無能為力。有些離異方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謀生,對于他們來說,能夠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費用就已經不錯,至于對孩子的照顧與監管,他們實在是有心無力,無業農民或下崗職工者多屬這一類。
原因三:有一部分家長忙于生計,無法管教子女。單親家庭父(母) 親在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一些家長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精力和物質條件撫養孩子,往往把孩子交給隔代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或者疏于管教,形成教育的真空,對孩子的學習動態、思想變化一無所知,待問題嚴重時才恍然大悟。
原因四:有的家長管教不得法,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應。離異家長中有一部分,特別是男方性情粗暴。對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結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長為了彌補孩子失去的父愛或母愛,在經濟上對小孩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結果造成孩子好逸惡勞、揮金如土的習氣。
二、根據上述現狀和原因,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進行教育
1、單親家庭中小學生心理問題表現及對策
問題:抑郁粗暴、自卑狹隘、放任對抗、嚴重厭學。
對策:
(1)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進行教育
思想教育,在生活方面多陪陪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溝通,讓孩子試著去接受即成的現實,正確面對人生;
(2)注重將關愛和教育結合起來
對單親學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思想教育上,教師的關愛還更應該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讓學生們在生活中能體會到別人的愛,從而恢復自我對愛的理解,由表及里;
(3)注重環境的營造
特別學生在班集體中生活,班級的力量有的時候能讓孩子走出陰霾的天空。學生的人格教育、集體觀念、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應該是班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集體活動的開展更有利于學生擺脫發泄的情緒,有利于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轉變;
(4)心理健康教育
以學校為例,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學生行為的轉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注意正遷移,用不同的單親孩子成功的例子來激勵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朝目標奮斗。
2、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
問題:
(1)自卑、孤僻、乖戾、嫉妒、冷漠等,情緒波動較大,甚至形成帶有反抗性、攻擊性特征的行為。
(2)敏感、多疑,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融洽的關系,甚至逃避與他人接觸,逃避社會。
對策:
(1)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單親大學生社會化成長中的功能和作用。
(2)引導單親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3)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交禮儀教育
(4)大力開展和諧家庭建設
(5)建立針對單親家庭的社會支持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因離異等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必將呈日益增加的態勢,由此產生的單親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廣大單親家庭和教育培養機構乃至整個社會都必須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筆者在只是對學校中出現的問題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會多觀察、多總結、多探索,為單親孩子的教育問題作出應有的努力。
摘 要: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就大學生群體特征及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進行分析探討,并就如何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提出相應的方案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方案探析
目前,大學生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爆發的高危人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30%左右,并有日益嚴重的趨勢。[1]目前,相關文章已經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進行了比較多的討論,歸納起來主要有環境不適、青春期心理動蕩、個人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等。[2,3]這些結論都是在精細調研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具有相當的說服力。但反而觀之,這些因素幾乎是該年齡段的孩子都要面對的問題。既然每個人都要面對,為何大學生成了心理問題爆發的改為人群,而其他未走入大學校園的孩子沒有發生這種情況呢?在此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要重新討論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大學生在心理問題上體現了其特殊性,大學生心理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1) 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為116. 08,屬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 考試焦慮,普遍存在于大學生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常見問題。(3) 在自我評價上普遍存在光環效應和心理脆弱。(4) 大學生通常會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體。[4]以上心理特點造成了大學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對挫折的經驗和方法。因此,我們應該針對這些特點去尋求大學生心問題的解決方案。
目前已發表文章中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大多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水準不夠、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確實存在諸多悖論,例如大多數高校沒有心理學相關專業,所以沒有專業人才資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師、德育老師兼任。沒有專業的老師自然難以設計出合理高效的課程,而國內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會發展迅速,學生的心理也在迅速發生改變,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學生心理特點就有著明顯的區別。非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團隊既要做到課程設計合理又要做到與時俱進確實非常困難。而因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讓學校專門招募一個專業教師團隊設置設立一個專業學院似乎更加不現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條短時間內難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觀點基礎上,本文就大學生心理問題提出三個解決方案。
一、鼓勵學生加入社團
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滿足興趣愛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讓大學生體驗做具體工作的過程,積累處理問題和面對挫折的經驗。雖然大學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還是心理健康的。參加社團活動有助于讓沒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協助一些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同學走出心理問題。
二、 培養思政教師的心理診斷能力
對于少數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應該由思政教師及時發現,并指導其接受治療。目前國內普遍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認識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把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5]這類情況往往會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學生的病情遭到延誤甚至加重。與生理疾病類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將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因此,應該培養思政教師的心理診斷能力,讓思政教師有能力判斷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三、 借助專業機構
學校的師資資源畢竟有限,不可能建立專業的心理診療機構,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師培養成專業的心理醫生。因此,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應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必要時學校應與專業心理健康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此同時,學校應做好存在心理問題學生和其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學生認識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類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時治療完全可以被治愈。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接受專業機構的診療。
從長遠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從目前的情況出發,似乎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到一個讓大家滿意的程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基于現實、操作性較強的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案。本方案可以在現有條件下,以較小的成本在較大程度上降低心理問題對大學生群體的危害。對于大部分沒有心理問題或心理問題較少的學生,我們采用了鼓勵學生自我調節的方式。對于少數心理問題較大的學生,我們讓思政教師扮演了類似校醫院醫生的角色,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能,不需太多專業設備,只需要幫助學生判斷病情,之后的問題交給專業心理健康機構。而在利用專業機構的過程中,我們也很重視學校在各方面的橋梁作用,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幫助學生盡快解決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全社會所關注的,如何盡早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并及時緩解甚至解決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
摘 要 當前,各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研究如火如荼,各種觀點也是精彩紛呈。論文從心理素質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入手,通過剖析大學生目前所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在此過程中,通過高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努力塑造心理素質與文化素質并重的新一代大學生。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素質
大學是人生是一個重要階段。這一階段正是莘莘學子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時期,作為高校工作者,應當對大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素質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并能善于發現這一階段大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以期塑造心理素質更強更高的新一代大學生,為黨的十八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培養出更多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1 心理素質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大學是學校教育的終點,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橋梁。在這一階段,培養大學生們健全的心智,對他們走出校門,適應社會至關重要。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一些具有什么樣心理素質的大學生呢?
(1) 有樂觀主義精神的大學生。他們能笑對人生,坦然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得失。美國總統華盛頓曾經說過,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因此,要讓大學生們明白,樂觀主義對他們現在的學習,以及今后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2)有知行合一精神的大學生。他們不僅有正確的三觀,還有勇于實踐的決心和勇氣。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要讓大學生們認識到:不僅要認識科學知識,尤其應當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3)有人際交往能力的大學生。他們要有集體主義觀念,胸懷寬廣,學會包容,與他人和諧共處。要讓大學生正確把握人際關系的本質,有效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建立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
(4)有良好家庭觀念的大學生。一個人的未來發展成功與否不是取決于血統,而是取決于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如果他們有一個正確的家庭觀念,對今后走上社會是大有裨益的。
(5)有健康體魄的大學生。健康體魄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身體;二是心理;三是社會適應能力。一個有健康體魄的大學生,他的心理素質也往往較好,并且能承擔一些壓力。
總的來說,如果具備以上的心理素質,大學生的成長就會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現實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并不十分地過硬,也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高校工作者能正確地認識。
2 大學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
2.1 不能有效地適應新環境
近年來的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當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時,個體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刺激。剛走入大學的大一新生,首先要應對的就是與家庭生活環境不一樣的變化,如果沒有經歷過初高中的集體生活的同學,在初入大學時,就會與同寢室的同學,在就寢時的作息時間,說話方式,洗衣休閑等諸多生活方式上是不一致的;在產生了這些不一致后,能否及時進行心理調整,都是至關重要的。一些大一新生對于這種變化一時還不能適應,于是出現了沮喪、孤獨、不安、焦慮等心理不和諧因素。
2.2 不能適應新的學習任務
進入大學,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很多大學生不能及時從高中階段的被動式學習中調整過來,轉向主動式的學習,并制訂好相應的學習計劃;同時,學習的目標不十分明確,學習的方法不妥當,學習的效率不顯著,造成部分科目成績差,甚至掛科等,這些會引起他們喪失自信心,進而引起諸多的生理問題和心理矛盾。
2.3 不能正確地建立戀愛觀
大學生戀愛,當下已經成為校園里的正?,F象。在這看似正常的風景背后,卻潛滋暗長著一系列的問題。如女大學生打胎,如失戀后心理失常等;這說明,當代大學們正處在心理情感發展的關鍵時間段里,必須予以關注。如果不對這份失戀陰影進行很好的梳理,往往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一所高校的某位學生,因失戀而精神失常,從樓上往下跳,讓輔導員輪流看換等等,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弱化的一面。
2.4 對未來就業產生恐懼
由于整體經濟的低迷,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沖擊。當然,也由于大多數高校沒有對學生產生針對性地就業培訓。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不能很好的認清當前的嚴峻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的評價不夠確切,無法確認自己具備什么樣的能力,能夠勝任什么樣的工作,從而產生焦慮、煩躁、恐懼的情緒,使他們對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2.5 不能建立有效的人際關系
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更為廣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面對新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綜觀當下的大學校園,入校的新生大多是90后一代,還有相當多的獨生子女,他們在與人交際中,往往想突出個性,而不懂得隱忍個性,與人合作共事;有的學生在說話辦事中,以個人為中心,明顯缺乏溝通技巧,情緒化地處理一些事情,這些都說明了他們的人際交流中的短板。
筆者認為,只有對上述這些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大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三觀,讓他們以更加強大的心理素質來應對學習、社團等任務,進而為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3 解決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措施
解決大學生心理素質弱化,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辦法很多。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3.1 培養大學生經受挫折的心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學生們初入象牙塔,對未來的學習或工作產生美好的想像,這是人之常情。高校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大學們經受挫折的心理素質。要告訴他們,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往往充滿了艱辛與挫折,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降低了大學生們的心理期望值之后,還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經受挫折后成功的案例很多。作為高校工作者,要有意識地從身邊的人和事入手,這樣說服力會更加顯著一些。
3.2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從中學時代起,我們就接受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大學生們的三觀也在無形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能一勞永逸地看待這方面的教育,要針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不斷刷新的人生,不斷更新的價值導向,有選擇性地對大學生們進行三觀教育。高校工作者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大學作為青年學子三觀定性的重要階段,必須要有正確的三觀導向,如健康、快樂、好學、助人、志向高遠等,以便為社會輸送一批三觀健康、樂觀向上的莘莘學子。
3.3 加強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
對于自已控制能力不強的同學們來說,適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相對來說困難些。當大學生有了一些負面的情緒之后,不分場合與地點,不看對方的情緒,而是傾一時之痛快的宣泄,會給周圍的師生或室友造成一定的傷害,重新修補這種關系,也不懂得一些技巧等。高校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要讓他們學會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緒,要讓大學生們明白,成功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作背景,還要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緒。要教育大學生們,在出現負面情緒時,要努力地轉化這種不良情緒,如化自卑為自信,位移成學習的強大動力;化刀劍為犁鋤,轉換為同學們和諧相處的潤滑劑。某高校針對大學生們年青氣盛這一特點,為有效地疏導學生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開展了千名學生練太極活動,從體育方面來平衡學生們心理情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自我心理控制辦法。
4 結語
大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歷來都是高等學府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面臨的問題也是復雜多樣的。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筆者認為,在有效地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短板之后,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素質的教育,多進行一些情商方面的講座,多開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輔導,多宣傳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并結合當代大學生們在校園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強化心理素質研究與實踐,就一定能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優質人才。
摘 要:本文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的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大學生是一類承載社會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正處于風華正茂的青春時期,個人價值心理定位較高,面對學業、情感、就業等多重壓力,容易產生悲觀、消極甚至是厭世的情緒和行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預防。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
心理健康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應該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及人格和諧。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沒有煩惱和痛苦,而是面對這些煩惱和痛苦能夠以積極的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扭轉不利情緒,主動適應周圍環境。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轉折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心理、生理和所處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變化,他們的心理就容易產生問題。
根據嚴重程度,心理問題一般分為不良狀態(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一般來講,大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處于第一級別,即處于心理的不良狀態,或稱為心理困擾型。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擾問題的誘因主要有同學之間的矛盾、學習的壓力、戀愛等個人感情問題、就業壓力和家庭變故等。心理困擾的主要特點是不良情緒的持續時間較短,通過休息、娛樂、體育活動等自我調適可以恢復。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心理困擾的誘因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其持續時間一般較長,且很難自愈,因此需要配合專業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學生中開展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其中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的基石。其次,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力地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堅韌的毅力、不屈不饒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使他們正確面對人際交往、學習、生活和今后的職場中產生的壓力。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措施
第一,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學校要重視課堂教育,還可以定期邀請社會上的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等到學校開設講座,有助于他們快速融入大學的集體生活。
第二,學校要和學生家長建立起便捷的溝通渠道。學??梢约皶r將學生在校的生活、學習狀態反饋給家長,家長也應該將孩子在家的一些情況及時告知學校,雙方做好信息共享,共同應對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擾。
第三,大學生喜歡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體育課的出勤率相對較高,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體育活動中。
第四,高校應該在校醫院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為大學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問題咨詢窗口,同時要嚴格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大學生身邊建立心理健康問題咨詢窗口,便于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可以有效防止心理困擾等一般心理問題演變成更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第五,高??梢詾槊總€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記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對于在問卷調查中發現異常的學生,要重點跟蹤。班主任或輔導員要及時和他們談話,了解原因,鼓勵他們克服眼前的困難,并將了解到的情況及時通報給學生家長,讓家長協助學校共同幫助學生戰勝心理疾病。
總之,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疾病預防的重要策略,防范大學生群體重大惡性事件的發生。
摘 要: 隨著社會發展及教育進步,現在我國教育已經不僅局限于注重學生成績,而是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心理健康是學生綜合素質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當前大學生由于就業壓力、情感、社會交往等各種原因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有的甚至會影響一輩子。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當前已經不能被忽視,作者結合多年經驗總結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應對策略,希望可以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應對措施
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狀態,主要指內部環境給人安定感,面對環境變化時或者遇到困難及障礙時,心理不會出現失調現象,可以找到合適的社會形式加以克服,這種狀態就是心理健康。衡量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主要有三個原則,分別是心理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心理和行為的統一性及人格的穩定性。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學習和生活,而且關系未來和家庭,對社會和國家的影響很大,因此高校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把它作為一門必修課,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1.1學習成績差導致自卑心理
大學里,有的學生所學專業并非自己喜歡的專業,有些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的志愿,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有的被學校調劑,導致這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熱愛,很難做到努力學習,成績較差;還有部分學生由于不能適應大學生活,學習方法不當,很難將成績提上去。在這部分學生中,有的不能調整好心態,總覺得是班上的“差生”,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1.2家庭經濟困難導致自卑和仇富心理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一般學生更能吃苦耐勞、更勤奮好學,以此改變家庭現狀。然而,也有很多家庭較為困難的學生,由于經濟上的壓力較大、周圍人消費方式的影響,容易產生自卑和仇富心理。他們經常要為吃穿犯愁,而看到有的同學衣食無憂、出手闊綽,容易使他們感到巨大的反差,使他們感到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觀和失望,形成自卑、焦慮、孤僻等心理。
1.3感情問題
對許多大學生來說,戀愛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感情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因為感情問題而做出過激行為的大學生屢見不鮮。
1.4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就是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大學生多背井離鄉在外求學,周圍同學來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性格和認知。部分學生不能學會與不同人相處,使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困難。
1.5網癮造成孤僻心理
網絡對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對部分學生而言,它的吸引力超過了一切。他們可以不上課,可以不和周圍同學交流,可是就是不能沒有網絡。仿佛有了網絡就有了一切。這部分同學過分沉迷于網絡,已經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由于長期依賴網絡,和周圍同學缺乏交流,久而久之,極易形成孤僻心理。
1.6不正確看待社會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進了大學以后,部分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更深了。以前老師和家長跟他們講的社會的美好逐漸被破壞,他們看到社會上不合理、不美好的一些現象,他們知道這個社會上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引導,則容易成為“憤青”。
1.7就業壓力導致的焦慮心理
現在的大學不像以前,畢了業還要包分配,學生畢業后都需要自己找工作。部分學生就業壓力較大,導致他們產生焦慮心理。
2.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措施
分析我們在正確認識以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能解決這些問題,使大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2.1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工作
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與此相關的一系列課程,甚至有些課程已經成為必修課。但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讓這項工作變成單純的“說教”,要注重方法,在課堂上下都營造一種良好氛圍。
2.2開設心理咨詢工作室
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咨詢工作室。心理咨詢工作室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部分大學生正確認識他們遇到的問題,并引導他們走向健康成長的道路。
2.3多種渠道開展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同時有助于大學生全面認識社會,接觸社會,從而提高大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校園里,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品性。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多種文體和學術活動,從而營造積極健康、寬松愉快的良好氛圍。大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才感到身心愉悅,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
2.5建立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動機制
要讓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僅依靠學校努力是不夠的,還要依靠家庭、依靠社會。建立一套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動機制。大學生一直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家人應該是對他們最為了解的人之一。學校與家庭應該經常溝通,全面剖析大學生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經過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3.結語
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綜合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學生日后學習生活和工作。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人才質量的關鍵任務,高校可以通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及自我調節能力等發展他們的心理素質,這對大學生來說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摘 要
當前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挖掘是在大量的數據中提取有用的有價值的知識。本文結合高校學生心理測試產生的數據,采用ID3算法構造決策樹分析預測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數據挖掘 ID2算法 決策樹 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有角色轉變、環境變化、家庭因素的消極影響、就業形勢嚴峻帶來的心理壓力等。大學正是人快速成長發展的時期,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會出現一些問題誘發的心理疾病,如何增進身心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
2 數據挖掘在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分析中的必要性
2011年教思政廳[2011]1號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中提到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科,保證學生在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高校應開展課外時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活動,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文件中體現出教育部非常重視心理健康建設。目前,各個高校每年舉行心理測評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心理測試結果,更重要的是從測試結果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采取對應的心理治療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如何充分利用在測評結果數據幫助心理健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使測評結果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到心理輔導工作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開展,提高心理輔導工作的水平和效率,這是體現出數據挖掘的必要性。
3 數據挖掘的工作過程
目前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大數據,但并非所有數據都是完整有價值的,許多數據還受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希望從數據中找到有規律的知識,這就是數據挖掘。數據挖掘的工作過程如下:數據準備:包括數據的選擇、預處理和轉換。選擇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學生的心理測評結果,存儲在心理測評系統數據庫,每年的高校開展的各個年級學生心理測評,測評多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其中廣泛采用癥狀UPI或者SCL-90收集大學生心理健康指標。對收集的數據進行預處理、轉換、集成得到目標數據集。數據挖掘:選擇合適的算法對所得到的經過轉換的數據集進行挖掘。在心理問題分析中可以采用ID3算法的挖掘方法獲得知識庫。
4 基于ID3算法的數據挖掘分類預測
ID3算法是最早由Quiulan提出的一種采用自頂向下的遞歸分治方式構造決策樹,構造決策樹時首先利用信息論和數理統計的方法(信息增益)尋找數據庫中具有最大信息量、最重要的數據項,通過自上而下的遞歸方法建立樹的結點。采用ID3決策樹算法計算出哪種屬性與哪個心理問題最為相關(即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屬性),以此作為決策樹的根結點,然后采用迭代遞歸方法將剩余的屬性也進行分類,形成決策樹分析模型,用它來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數據預測分析。
高校采用SCL-90來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該測試將90個項目分為10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飲食等)。SCL-90的每一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沒有(1)、很輕(2)、中度(3)、偏重(4)、嚴重(5),SCL-90的統計總分為90個項目的得分之和,10個因子分反映某一方面的心理情況。
結合大學生的4個主要屬性(性別、獨生子女、家庭住址、家庭經濟狀況),將10個因子和4個屬性進行數據預處理后并給它們標號,如性別(男A10,女A11),獨生子女(是B20,否B21),其他類似進行標號,每個學生測試結果形成一條記錄,共14個字段,將標號代入表示轉換為屬性值向量,下面設挖掘任務為分析敏感癥狀與學生的哪些屬性相關,關聯程度如何,因此選擇學生的4個屬性和敏感因子作為挖掘字段,選練元組如表1。
將該表中的每條記錄轉換為向量,如(男,是,城市,不困難,無)、(女,否,農村,困難,有)分別表示為向量(A10,B20,C30,D41,M50)、(A11,B21,C31,D40,M51)。以某高職院校的400名新生測試結果為例,利用ID3算法構造決策樹過程如下:
(1)計算決策屬性(有無敏感癥狀)的熵:S1(有)表示有敏感癥狀人數、S2(無)表示無癥狀人數,S=S1+S2表示測試人數。P1=S1/S(P1表示有癥狀人數的概率),P2=S2/S(P2表示有癥狀人數的概率),I(S1,S2)=-P1log2P1-P2log2P2。
(2)計算各屬性的熵(過程如(1)),分別計算平均信息期望E(x)和性別信息增益Gain(S,x),其中x表示各屬性。
(3)根據個屬性的信息增益選擇結點構造決策樹。
從決策樹的結果預測大學生的敏感癥狀與性別、獨生子女最有關,在心理輔導工作中要特別關注這一類的人群,做到有計劃性、針對性和有目的性的心理指導,達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5 結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心理測評的結果是順利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必要準備。本文闡述了基于決策樹的心理問題分析預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況,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十分普遍,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閱讀療法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指導方法。本文重點針對閱讀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問題指導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就在大學生心理問題指導中有效采用閱讀療法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閱讀療法;大學生;心理問題;指導應用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高校大學生面臨的求學、擇業等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如何通過心理指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當前擺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重大課題。閱讀療法綜合了心理學、醫學、信息學等多門學科,通過選擇合適的讀物及閱讀指導,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解除內心的困惑,有助于防范心理疾病的產生。因此,利用閱讀療法可以科學地引導高校大學生閱讀有益的圖書,這對于解決其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閱讀療法的定義及作用分析
1.定義
閱讀的保健及輔助治療功能早已為人們所了解,閱讀療法被正式收入了《韋氏新國際詞典》中,并被做出如此解釋:(1)有選擇性地采用讀物為醫學精神病給予輔助性治療;(2)利用有指導性的閱讀,解決個人心理問題。我國圖書情報學詞典對其如此詮釋:為行為偏差或精神障礙人員所選讀物,指導其通過閱讀輔助心理治療的方法。
2.閱讀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問題指導中的作用
由于閱讀療法靈活、隨意、易被接受等優勢,因而在大學生心理問題指導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1)排解煩惱。大學生因心理問題難以紓解而形成的焦慮、自卑、抑郁等情緒通常很難自行排解。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可以情不自禁地同作品感情產生共鳴,有助于排除其原本的煩惱,為讀者帶來愉悅之感,增強其自信。(2)振奮精神。高校讀物通常具有較高的質量,且內容積極向上,因此,對于因目標不明、失戀、成績差等原因所造成的精神萎靡不振等情況,可以利用閱讀振奮精神,幫助大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3)開闊視野。由于擇業、就業等壓力的困擾,不少學生焦慮難安??梢岳镁蜆I書刊等使畢業生盡早了解國家就業政策及招聘信息,以幫助其順利就業,拓展視野,解決由此帶來的心理問題。(4)汲取知識。高校圖書館心理學書刊頗多,有助于指導大學生交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對常見的心理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指導中閱讀療法的有效運用
1.加快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為了確保閱讀療法的有效實施,必須先讓大學生了解何為“心理健康”,怎樣辨別自身的心理問題,幫助其掌握心理問題的成因、癥狀以及危害,從而提高其心理保健意識。如若受負面情緒困擾,可能是因學習或生活壓力造成,也可能由于隱私難以傾訴,不便向心理咨詢師求助,此時,可以選擇閱讀療法來釋放精神壓力。
2.多角度、全方位宣傳閱讀療法教育方式
“閱讀療法”對于許多學生仍顯陌生,必須多角度、全方位地展開宣傳,使學生掌握普通閱讀同閱讀療法之間的差異性。通過海報、知識講座、網站、校園廣播、社團、讀者協會等多種途徑進行宣傳,使更多大學生認識閱讀療法,讓一些備受心理問題困擾的大學生了解問題所在,使其學會了解自我,通過閱讀療法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3.培養一批優秀的閱讀治療人員
閱讀療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專業人員的科學引導與心理輔導,因此,圖書館員除了要具有圖書管理等專業理論知識體系以外,還必須具有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應在圖書館全員上下開展專業化的心理學、醫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教育,提高全員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應選拔一批業務能力強,有責任心,服務意識好,閱歷及經驗豐富,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員對大學生開展閱讀指導,構建一支專業化團隊,將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同相對應的書籍相結合,推薦給大家。
4.構建相應的閱讀療法服務性機構
高校應組建相應的閱讀療法服務性機構,由心理指導教師負責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如利用問卷調查等方式開展,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如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群體性指導服務,對于存在特殊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需對其進行個性化跟蹤服務。館員平時應多同學生保持聯系,隨時將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反饋給治療服務小組,并將相應的治療書目交予學生。
5.為閱讀療法的有效實施營造良好的環境
為了尊重學生的隱私,可將閱讀療法的場地建在圖書館這樣一個相對較大的閱讀環境中,在宣傳中使學生掌握各類別閱讀書籍的存放位置,以便查找。此外,閱覽室環境應輕松、舒適、溫馨,以便使讀者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館員應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開展微笑服務,以消除學生的顧慮。
總之,閱讀療法可以使讀者內心產生共鳴和暗示,有助于凈化其心靈,調節其情緒,鍛煉其各項器官的機能,最終達到保健治愈之功效。雖然閱讀療法不像心理療法那樣能夠直接產生效果,但其保密性、靈活性等優勢更易為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可以利用閱讀療法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各類心理問題,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更好地面對學習、生活及未來工作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
一 當今文科女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接受了高等教育,接觸了更多新思潮的文科女大學生,享有更多機會去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身價值。與此同時,文科女大學生在自身定位、人際交往、校園戀愛和就業競爭等方面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1 自我認識偏差
文科女大學生性格細膩,她們往往比較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并且渴望通過他人的認可來體現自己的價值。然而,這也使得文科女大學生在自身定位方面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定位。
孟彩2013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女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首先就是自我問題。在UPI測試中有58.3%承認十分在意別人的視線,55%有缺乏自信心的表現。[1]由此可見,文科女大學生在自我認識過程中過分依靠他人來進行自我定位,從而無法明確自身主體地位。
很多文科女大學生都具有自卑感,尤其是在進入大學之后,從高中的“唯成績論”到大學“各顯神通”的轉變,使得她們不能很快適應,她們往往覺得自己技不如人進而自慚形穢。一部分的女生會出現強迫心理現象,感覺自己達不到自身要求。自我認識的偏差和自我定位的不恰當使文科女大學生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對自我價值的期待也由此降低,不利于以后的發展與進步。
2 人際交往問題
文科女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在大學階段更是對人際交往有多重需求和期待,她們也比較注重人際距離的拉近和人際溝通的順暢。
首先在需求方面,在親情、友情、同學情的基礎上,文科女大學生開始追求親密關系,尤其是戀愛關系。文科女大學生對親密關系的訴求不只是出于愛慕,除了是被對方吸引,她們更多的是想尋找一種情感寄托,增強自己的安全感;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對戀愛的好奇心理或者生活孤獨、空虛,希望通過這種關系來了解異性,填補內心對異性的空白。但是大學期間的戀愛往往成功率較低,文科女大學生也因此在感情受挫時容易陷入孤獨和恐慌,受傷較深。
另一方面,除了對親密關系的渴求,文科女大學生也渴望順利的人際關系和適宜的人際距離??墒且驗閬碜匀珖鞯?,成長環境不同,文科女大學生往往在興趣愛好以及特長方面存在很多差異,甚至有時會產生分歧。并且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趨于復雜,已經不是之前單純的同學關系,文科女大學生很難敞開自己的心扉,及時地與同學溝通與交流,因此也會容易陷入焦慮和憂愁。
3 對未來規劃感到迷惘,壓力較大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文科女大學生在就業方面更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清晰的規劃,在考研和就業之間猶疑不決。考研面臨的年齡風險和“畢業等于失業”的現實,讓她們對未來規劃感到迷惘,對于大三大四高年級同學來說,就業難問題尤其突出。她們會陷入到選擇的苦惱當中,加重強迫心理。
其次,因其學科性質和性別身份在應聘時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視,文科女大學生就業前的期待和就業時的境況產生巨大落差,她們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焦慮甚至是抑郁。
另外受社會“男強女弱”觀念的影響,文科女大學生多數情況下甘愿做“配角”,主體意識不強,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樹立和進一步的發展。
二 文科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文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形成因素也并不單一。既有其自身特質因素,也有社會環境等客觀方面的因素。
1 自身特質導致自卑心理
從男女心理對比上來看,男性更傾向于自信、獨立、堅強,相比之下女性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容易表現出自卑、依賴、脆弱。文科女生往往感情更為細膩和敏感,容易產生多疑、猜忌的情緒,獲得不被喜歡、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等負面情緒的體驗,產生自卑等過低的自我認同感。文科女大學生也不同程度地擁有這些特質。雖然她們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文科相對較少的社會實踐機會,以及文科學院女生較多的特殊群體結構,限制了文科女生接觸社會和人群的范圍,使其生活環境單一。一方面這容易造成思想局限;另一方面文科女大學生接受了相對較多的教育,反而不易接受其他人的建議,更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維死角中,從而一遍遍地否定自己,促進自卑心理形成。
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女大學生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但男女相對不平等,甚至是女性遭到歧視的社會現實,仍在很多方面切實存在著。女大學生,尤其是面臨形勢更為嚴峻的文科女大學生,作為接受著高等教育的女性,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切實摒除人們對女性偏見這一社會認知。急切想證明自己的自尊心、好勝心,使其對自身的心理預期過高,導致一旦無法達到自己預設的要求,其挫折感便會被無限放大,承受超過事情本身不順利帶來的糟糕體驗,使其勉強拼湊的自信心瞬間崩塌。愈加強烈的求勝欲望,便會演化成愈加強烈的自卑感。
2 安全感的缺失是尋求多種人際關系的一大動因
文科女大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無法抹除,自身認同感低,便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來增強對自身的認同,以使自我感覺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來獲得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實際上是一種對安全感的需求。由此,文科女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會形成對人際關系的需求過多的情況,尤其表現在戀愛過程中對親密度的要求上。她們通常會在戀愛中尋找一種被保護、被呵護的感覺,往往會過分依賴對方,來獲得“自己其實很重要”的潛意識層面上的心理體驗,滿足自身對安全感的需求。一旦兩人之間的這種距離和空間沒有得到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感情的破裂造成的心理上的沖擊,很可能會演化成“我不夠好”“我沒有價值”的負面認同,使其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
3 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就業焦慮
女大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與男大學生幾乎各占半壁江山,但初次就業率卻遠不如男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指出:從性別來看,男性初次就業率顯著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業率(77.3%)高出女性(65.9%)11.4個百分點,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已確定單位”和“自主創業”兩項上,男性分別高出9.8和1.3個百分點。[2]一些企業招聘時往往對女大學生敬而遠之,就業的性別歧視仍然不容忽視。對于就業更加困難的文科女大學生來說,儼然成了就業弱勢群體。面對前途、未來發展、就業等問題,更易于產生焦慮心理。由于女大學生畢業時基本已達到婚孕年齡,如果公司聘用一名孕婦,不但要承擔其休假期間的工資,承擔期間崗位空缺帶來的額外成本,以及返崗之后的再培訓費用和哺乳期工作時間減少等方面帶來的損失。懷孕即面臨下崗的潛規則,也使得女大學生對未來充滿恐懼和不安。
三 文科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措施
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女大學生,因其本身文化素養較高,加之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更通情達理,思想覺悟較高,更具深度。然而,改革開放沖破僵死格局至今,時代在變遷,經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變化。近年來虛榮心和嫉妒心不斷滋生。心理學家認為,虛榮心是自尊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大學生,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驕縱、懶惰、抗挫折打擊能力很弱、不懂得與人溝通與合作等問題,而這在文科女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學校應當多提供成功女性代表的知識講座,為文科女大學生設計專門的心理課堂,展開如校園最陽光女大學生評選工作的活動。幫助她們遠離過分炫耀、攀比,對榮譽、面子、外在相貌持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引導她們以學術專家、不圖虛名的人為榜樣,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努力在自我人格上完善自己。培養文科女大學生堅強、勤勞、換位思考、合作和集體意識,幫助文科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戀愛觀、就業觀。
2 加強文理工科學院的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文科學院班級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過多,導致女生相對而言缺乏重視,缺少和異性的溝通,人際關系也不容易協調。中國教育報指出,文理交叉更能激發高校創新能力。實行文科學院與理工科學院在創新項目上的合作,有利于培養文科女大學生的思辯和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文理科班級也應積極進行共建,共同舉辦并參加活動,共同上一部分公共通識課等,從而促進文科班級與理工科班級理念上形成一個大班,拓寬視野、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3 拓寬心理咨詢途徑,教師一對一指導
完善文科女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讓學生不僅能面對面進行心理疏導,也能通過電話、網絡等途徑進行咨詢。針對文科女大學生在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分層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文科女大學生能順利度過大一迷茫期,大二、大三懶惰期,大四的再迷茫期。同時指導她們盡早地進行職業規劃,豐富充實大學生活。此外,讓每個文科班級都應該有相應的心理老師做持續指導,在大學四年建立起極其信任的師生關系,讓文科女大學生感受到關愛。
文科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得到社會、學校和女大學生自身的關注與重視,只有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文科女大學生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平臺,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從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當代大學生面對生活方式改變、愈來愈激烈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心理問題以及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問題也越來越讓人憂慮。
一、心理問題與違法犯罪行為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而人的行為受其心理的支配。犯罪心理是一切犯罪的前提條件,它是犯罪行為的內在動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現。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界定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一般性的概念,它可以描述為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異常等等。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在心理學界,心理問題是與正常人對比而言的。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擁有的心理與行為稱之為常態,與眾不同的、異于大多數人的心理與行為稱之為異常。
(二)把“違法”與“犯罪”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原因有二,一從刑事法學的角度看,是違法與犯罪兩種行為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但就行為人的心理而言,很多犯罪人的違法與犯罪心理卻沒有太大的差別。再者,從辯證唯物主義觀來看,一般的犯罪行為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由違法行為演變為犯罪行為是多種犯罪的發展規律。
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違法犯罪行為的相關性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意、偏執等方面。具體表現在:
第一,敵對的顯著性高,反映的是大學生對他人的敵視傾向。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學習的壓力,學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這是校園大學生暴力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的心理原因。
第二,大學生精神偏執,也反映出大學生固執己見,盲目自信,缺少溝通與協作精神等,因而造成人際關系惡化,導致人際交往障礙,另外敵對的體驗越發深刻,結果只會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增加。
第三,人際關系敏感,也反映出大學生交往知識和技能上存在不足,造成了大學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從而增加了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為突出。事實上缺少和諧的人際關系,往往會造成大學生封閉自我,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大學生很難走出這個“怪圈”,很容易造成行為的異常。
(二)違法犯罪行為的調查
1.統計結果發現大學生犯罪主要以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為主。其中以搶劫、傷害、盜竊和殺人尤為突出。
大學生犯罪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物質欲求的驅動、一念之差而犯罪。二是青春期體格健壯、血氣方剛,為發泄過剩精力而犯罪,表現為很強的暴力性。
2.大學生心理問題與違法犯罪相關性分析。相關是指兩系列度量之間存在的數量上的相互依存關系。關于個人的欲求(心理)與違法行為之間的研究較多,其中“挫折攻擊”理論認為,人有各種的欲求而且希望每一種欲求都能得到滿足。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挫折心理,這種挫折心理的產生必然伴生相應的“攻擊”行為。如果行為人把攻擊的目標指向社會或他人,必然會伴生出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大學生也不例外,不健康的心態是導致自殺、自我挫敗和違法犯罪等越軌行為發生的充分條件。個人前途與就業、學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問題、經濟問題等需求不能滿足時,產生的心理壓力及其心理問題,最終引發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行為人的性格特質與其心理、犯罪行為問題的發生密切相關。一些大學生自制力弱,容易受外界的引誘,也容易屈服于內心的私欲或懶散,面對當今這個復雜紛呈、充滿誘惑的世界,容易出現迷茫、甚至誤入歧途。
三、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與犯罪行為發生的對策
預防大學生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各個部門積極參與配合,相互補充。
(一)社會方面――凈化社會環境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端正輿論導向,消除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凈化社會環境。同時加強優良傳統教育,使大學生素質得以提高,從而預防犯罪。
(二)學校方面――思想、法制教育
1.強化法制教育。學校要多組織在校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如組織學生旁聽法院庭審;組織學生到監獄考察參觀。同時,各大專院校應增設法制宣傳欄、宣傳刊,采取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律常識教育。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常設心理咨詢機構,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學化軌道。通過教育和調適活動,使大學生出現的心理沖突得以緩解和消除。
(三)家庭方面――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努力協調家庭關系,維護家庭結構的完整。同時家長要提高素質,學會正確的教育方法,多與孩子溝通。要規范自身行為,更好地進行言傳身教,使孩子從小懂得基本道德生存規則。對孩子的違法違紀現象,要多加教育、引導,使他們認識錯誤,更正錯誤,促進其健康成長。
【摘要】家庭是大學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所,家庭及父母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也往往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家庭干預在大學生心理問題處理中的作用,不斷探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家庭干預方式方法,是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家庭干預 大學生 心理問題 作用
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和極端事件,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同時,各個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是大學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所,家庭及父母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和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也往往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據相關研究顯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積極的心理情緒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具有良好家庭支持的個體較少地遭受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痛苦”[1] 。由此可見,探索家庭干預在大學生心理問題處理中的作用,是解決部分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個案簡介
大學生小張,女,來自于內蒙古一個貧困的農村,父母以務農為生。小張從小學習很好,高考時,以高出當地一本線70多分的好成績考入理想中的大學。但是進入大學以后,面對許多優秀的同學,小張逐漸產生了消極和悲觀心理,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后無奈之下,小張辦理了休學手續。一年后,由于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小張重新回到了學校。但是返校后,她的情況一直不好。為了幫助小張盡快康復,學校老師請來了小張的母親陪讀。經過與小張母親的深入溝通,發現小張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問題,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輔導員老師與小張的母親制定了專門的解決方案,針對家庭教育的部分問題,重點對小張進行社會性教育及挫折承受能力性教育,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更加勇敢,更加積極。經過一年多的專項訓練,小張的情況有了明顯好轉,學習成績有了較大提高,性格變得更加溫和,與同學相處也越來越融洽。
二、案例分析
經過深入的案例分析,以及一年多來對于小張情況的實時跟蹤,逐漸掌握了小張嚴重心理和精神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家庭環境導致的性格缺陷
小張的家出在內蒙古一個十分偏遠的內陸山村,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父母的務農收入,在上大學以前,小張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甚至連鎮上都很少去。涉世未深,使得她過于天真,性格脆弱,人際關系和情感承受能力較差。
2.家庭教育導致的性格缺陷
小張父母的思想比較傳統和保守,在父母的觀念里,女孩就應該家教嚴格一些,懂規矩,少出門,因此,從小,小張就接受了十分保守、十分嚴格的家庭教育,這一方面使得她懂事、聽話,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她保守任性的偏激性格,遇到事情,往往愛鉆牛角尖。
三、家庭干預措施
認識到小張心理問題形成的具體原因之后,在心理中心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對小張進行了專項的治療,形成了家庭式的治理方案,從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角度對小張進行有效治療。
1.與母親的面對面談話,扭轉偏激性格
為了讓小張真正地敞開心扉,訴說自己心中的困惑,同時也為了能夠真正從家庭的角度對小張進行有效治療,學校利用小張母親在校陪讀的優勢,由輔導員組織,與小張及其母親每周進行一次深入的談話,讓她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真正地敞開心扉,向母親表達自己多年以來的想法,同時,再由其輔導員和母親適時的對其進行現場分析、現場開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小張的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從嚴重時期的暴躁、自閉,到后來的樂觀、開朗。
2.與父親的良好溝通,塑造溫和性格
為了消除小張對于父母干預治療的抵觸心理,在心理中心老師的指導下,學校安排輔導員和小張的父親定時溝通,轉變小張父親與小張溝通的方式,由原來的“命令式”轉為“商談式”,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多的要求他以尊重的商量的態度來與小張進行溝通,使得幫扶工作更能得到小張的認可,也讓小張更加愿意配合治療;同時,也在這種良性的溝通過程當中,讓小張體會到父母的苦心與不易,深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濃濃愛意。
四、家庭干預在大學生心理問題處理中的作用分析
從小張這一典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中,不能完全斷定家庭干預在大學生心理問題處理中的絕對作用,但是卻從一個側面上真實地反映出來家庭干預在大學生心理問題處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充分重視家庭干預的重要性,不斷探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家庭干預方式方法,是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我們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都應當十分重視的問題。
[摘要]大學生朋輩支持與組織支持、家庭支持、自我支持都屬于社會支持體系的范疇。由于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獨特性,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朋輩支持的應用和完善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朋輩支持;大學生;心理危機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社會轉型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撞擊下,我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逐年上升。樊福珉等人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顯示,在校生活期間,個人前途和就業(80.7%)、學業問題(78.3%)、人際關系問題(53.8%)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面對心理問題,部分學生不能及時、主動地尋求幫助,導致心理問題發展為心理危機,有的甚至選擇輕生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征,憑借高校專業心理咨詢老師的力量已經無法及時并且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心理咨詢需求量大的難題。
朋輩支持,是指非專業心理工作者對需要心理幫助的年齡相當的朋輩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心理輔導。它的實質是一種“準心理輔導”。由于“朋輩”含有“同伴”和“同輩”的意思,通常具有年齡相近、所關注的問題相似、享有共同的經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特點,也具有自然性的共通性大、鴻溝小、防御性低、互動性高的先天優勢。因此,朋輩支持在大學生心理問題干預中有著重大作用。
一、大學生朋輩支持的現狀
朋輩支持最早源于美國,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我國大陸,所以我國的朋輩支持具有起步晚、起點低的不足。高校擴招后,這種不足更加明顯,具體表現為我國高校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數量嚴重不足,據調查,2006年我國高校專業心理咨詢師與學生的平均比例是1:10986,這顯然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大學生有了心理問題,選擇首先向朋友傾訴的占了79.8%,然后依次向母親(45.5%)、同學(38.6%)、戀人(30.9%)、選擇向心理咨詢師傾訴的僅占3.2%。
為了彌補專業心理咨詢老師的不足,同時考慮到大學生的偏好選擇,朋輩支持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補充為我國許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和推廣。我國沿岸地區,如浙江、廣東地區的部分高校最先開始這方面的實踐嘗試,之后全國許多高校都開始逐漸更新和轉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與方式,朋輩支持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國的朋輩支持實施時間雖然較短,但目前卻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成果。
二、大學生朋輩支持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表演的方式來啟發團體成員對心理問題及自我情況有所認識的一種方法。角色扮演法適用于群體式的朋輩支持活動,它對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既是訓練者,又是被訓練者,學生通過扮演特定的角色,模仿現實中特定的生活情景,有利于宣泄和釋放壓抑的情感,達到排除心理困擾和解決心理問題的目的,而且也能取得教育其他同學的效果。
2、匿名互動法
匿名互動法是學生采用匿名的手段與朋輩進行互動,從而對朋輩的心理和行為施加積極影響的一種方法。匿名的意義不是取消身份,而是在于建立身份。同時,匿名的隔離功能可以跨越時空障礙與生理上的限制,從而實現面對面交談中一般不能達到的功效。當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往往由于自尊心較強,不愿意受到別人的當面干涉和控制,所以從效果上看,匿名互動法要優于直接的建議和命令式的要求。
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指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的一種方法。其具體又可以分為環境暗示法、語言暗示法、肢體暗示法、榜樣暗示法等。由于大學生之間通常具有默契多、模仿多、從眾多、強迫少、要求少、命令少的特點,所以朋輩之間采用心理暗示法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采用心理暗示法要注意把握積極暗示,克服消極暗示。
4、換位思考法
換位思考法就是平常說的“將心比心”,是通過“設身處地”的角色換位來了解、分析和處理對方心理問題的方法。運用換位思考法,朋輩支持的輔導員能夠對支持對象的具體情況與各自特點進行了解與掌握,進而認識到支持對象的實際需求。同時,換位思考法的運用要堅持不違背道德的原則,因為如果無原則地使用換位思考法,可能會導致過于偏袒對方或者角色混亂的后果,使心理問題更加復雜,不利于朋輩支持的開展。
三、大學生朋輩支持的問題
1、朋輩支持缺乏專業的督導
由于朋輩支持的輔導員都是由學生擔任,雖然他們本身足夠優秀,并且他們之前也或多或少經過了專門的培訓,但是由于都是同齡人且專業能力有限、本身人生閱歷有限等因素,他們更偏向于解決一般的心理問題,比如一些生活問題、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當遇到一些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時,作為朋輩支持的輔導員不但無法解決,自己反而容易產生新的心理困擾,需要向更高一級的心理咨詢老師求助。因此為了提升朋輩支持輔導員的素質,提升其輔導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作為朋輩支持的輔導員必須接受定期的專業督導。督導的根本意義在于為朋輩支持的輔導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及時的、具體的、恰當的幫助與指導。然而我國很多高校由于沒有開設心理學專業,專業心理學咨詢老師數量很少,這就使得參與朋輩支持的輔導員的輔導能力缺乏專業的督導。
2、朋輩支持缺乏較好的載體
現階段,朋輩支持的載體很多并且深入到了大學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海報宣傳、拓展活動、個別幫扶、群體講座等,但是由于其連續性較差和缺乏經費支撐等因素,這些載體并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大多數高校開展朋輩支持基本利用心理嘉年華、“5.25”心理健康日作為載體,這也只是蜻蜓點水,往往熱鬧一時,沒有真正將朋輩支持做到普及到全校、落實到個人。身為校級組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作為校園中活躍的組織形式,尚未充分的發揮它的重要作用,而網絡平臺,作為大學生活動最密集、最頻繁的空間,尚且還沒有在朋輩支持中作為極佳的載體充分發揮作用。
3、朋輩支持缺乏校際的合作
我國的朋輩支持是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準心理輔導”。如果我們的借鑒只是模仿或者是簡單的嘗試,而沒有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后發優勢的話,我們必定將是永遠落后的。以美國的朋輩教育聯合會為例,它由美國500多個致力于朋輩心理輔導推廣的組織構成,其中大多數組織就是學校,并它制定了一個朋輩心理輔導的統一標準。然而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朋輩支持的開展都是各自為綱,每個學校都有其自己的工作流程、工作機構、培訓機制和考評方法,同時,各個高校間溝通和合作很少,這也導致了學校之間的差異很大,總體水平很難得到統一的提高。
四、大學生朋輩支持的完善和提高
1、注重朋輩支持的質量督導與效果評估
朋輩支持是在學生之間進行的互助活動,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所以無法和專業的心理輔導那樣進行科學的督導,但是可以進行一些類似的工作。其做法是相互督導,即在督導的過程中,朋輩支持的輔導員相互交流心得體會,互議互評,從“同行”的經驗中反思、提高,形成一種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的局面。此外,對朋輩支持的輔導員進行效果評估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舉措,它包括過程性評估、總結性評估和追蹤性評估。而它的目的在于了解朋輩支持的每個環節是否科學、其效果能否持續以及成員對朋輩支持是否滿意。
2、探索靈活多樣的朋輩支持新載體
為了使朋輩支持的意義廣泛深入人心,各高校要依托各種載體展開朋輩支持。如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心理知識競賽、講座、廣告欄等形式開展朋輩支持,大力宣傳朋輩支持的優勢,傳播朋輩支持的理念,擴大朋輩支持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作為一個校級的組織,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我們可以借助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這一載體擴大朋輩支持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的影響,更好的發揮朋輩支持的積極作用;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建立大學生朋輩支持網,開辟網上答疑欄目,增強朋輩支持的深度和強度。
3、建立朋輩支持的區域性組織機構
在全國不同區域內建立高校朋輩支持的管理組織,這個區域可以是一個大學城、一個區或者是一個市、一個省。其目的是用來協調和統籌管理各高校,從而可以通過制定一個統一的工作機構、工作流程、培訓機制和考評方法,開展校與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如師資共享、心得體會交流、定期舉辦主題沙龍、活動評析、個案會商和現場檢討等形式來提高朋輩支持的實施質量,拓展這項工作的深度與廣度,擴大朋輩支持的影響。
摘要:在校大學生學歷層次較高,作為高素質人群也是心理問題高發群體的,尤其當代大學生面臨更多的社會壓力,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通過心理調查問卷等方式,將大學生中心理問題高危人權進行篩查、甄別,以確定大學生群體中心理危機的高發群體,進而通過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導機制,降低該群體心理危機發生的頻率,確保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大學生 高危群體 篩查 疏導
心理危機的發生一方面取決于個體本身所面臨的社會環境,長期置于高壓以及精神緊張的狀況下,容易造成個體精神過敏等癥狀,從而誘發心理危機的發生。另一方面取決于個體本身的狀況,個體對外在壓力的反映不盡相同,面對壓力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是造成一部分個體心理危機高發的原因。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群,但也正是這個群體近年來心理問題發生的頻率不斷增高,基于心理問題為基礎的突發事件不斷出現,尤其是馬加爵事件的發生,具有很強的警示性。因此,對心理高危群體的篩查與疏導是我國高等學校管理者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
1 大學生高危群體篩查方式選擇
高校大學生群體處于從高中階段到社會、工作的過渡期,也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重要時期。隨著整體上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期的提前,高校大學生在生理上已經成熟,具備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基礎,但心理成熟程度較低,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完全形成,在處理社會問題、面臨各種抉擇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目標不明確、方法選擇不確定等心理不成熟表現。這種心理上的不成熟也致使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高發,同時加上高校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有效的篩查和疏導機制,致使大量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能及早的發現,錯過了最佳的心理咨詢與疏導期。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高等學校大學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教育教育資源卻沒有得到相應提升,專業的心理輔導、教育教師隊伍欠缺,也沒有完善的心理疏導機制,這些都使得高校對大學生群體中心理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管控體制,完備的高危人群篩查機制已經是高校必須建立的教育管理制度。
心理問題高危群體的大學生大多在進入高校之前,受到家庭經濟以及成長環境的影響,心理上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傾向,由于高中階段教育普遍管理較為嚴格,問題傾向不易表現出來。進入高校之后,在較為寬松的管理環境下,個體心理問題傾向更容易表現出來。但大學相對獨立的生活環境,導致心理問題高危的個體不易被發現:相對獨立而又處于自尊心較重的年齡,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一般更加不愿與人交流,反而加重了心理問題的病發率?,F在我國高校普遍實施的針對大學新生的心理普查的方法,通過使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在大學生自身完成問卷的基礎上,由高校教育管理者完成問卷的整理與分析,但數據處理分析主要是由高校學生管理者、輔導員等完成,高校輔導員群體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在問卷調查實施、調查以及分析過程中,都缺乏專業心理教師的專業分析能力,造成數據分析不夠準確,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新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群體。同時UPI問卷的調查方式也過于單一,調查數據缺乏其他檢測方法的印汪,需要通過多種有效檢測方法進行補充檢測。
除使用UPI調查問卷之外,我國高校還在使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CCSMHS)、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近期精神健康狀況(SCL-90)等。EPQ問卷是由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教授編制的,在艾森克看來,人的心理問題是由性格特征、人的情緒特征以及心理變態傾向特征等三個基本特征決定的,其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是建立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問題設定的基礎上,通過設定內外傾向、神經質、精神質以及效度量表等四個維度的度量值,通過對制定針對性的問卷??梢杂行У亩攘砍霰徽{查者的心理問題傾向。SCL-90同樣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心理癥狀篩查方法,這個調查表同樣是通過對調查者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以及人際關系等外在行為特征,以及調查者的情緒、思維、意識等等內在特征,綜合來考察調查者的心理狀況。CCSMHS我國學者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具體特征,在SCL-90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調查維度,作為度量表,這使得CCSMHS較傳統的調查表更加全面。通過使用多種調查方式,可以使得各種數據能夠相互確認,獲得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群體的準確數據。
2 大學生高危群體的特征
通過使用多種調查問卷,針對我國高校在校學生的篩查,發現我國高校心理問題高危群體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群體中,大多家庭存在問題。大學生的生長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有著重要影響,家庭環境是否健全以及家庭父母關系是否融洽都對大學生心理狀況有影響,在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分析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群體存在著家庭不健全、單親家庭或是失去雙親家庭,由于長期家庭成長情感環境的不完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情感長期得不到滿足,家庭對其心理、情感長期缺乏關注,都造成這部分學生的缺失感和被忽視感。同樣由于家庭成員之間長期關系緊張,致使大學生心理上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狀況也存在影響,尤其是經濟困難群體,大學生在進人大學后,隨著心理成熟和獨立社會關系的形成,有著自身獨立的人際交往群體,在與群體的交往的過程中,由于家庭經濟閑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現自卑感和孤獨感,不愿意與其他人進行交往,造成性格孤僻,促使心理問題高發。
其次是大學生心理高危群體普遍存在學業上的閑難。在我國現在高等教育招生體制下,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尤其是重點大學的學生,大多數是在高中階段學習的佼佼者,但高校對教學模式和知識結構,不同于高中的應試教育模式。單純的考試成績不再作為唯一衡量學生成績的標準,致使一部分原來學習優秀的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學習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績,尤其是在各種獎學金等獎項的評選中,學習成績不是單一的衡量標準,成績上的不如意造成大學生心理落差較大,心理出現問題。此外學業上的困境還存在于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高中階段的教育屬于應試教育,高中生學習很難出于興趣,僅僅是為了參加高考。但在高考專業選擇報考中,受到專業就業前景、不同學校各個專業培養方式以及不同專業之間的差異,都導致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專業教學不符合大學生的興趣,大學生不能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對待學習,從而在學習中表現出消極、厭學等心理。
再次是人際關系處理不恰當。大學階段不同于高中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學階段學生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有著各種人際關系需要去處理,這種社會關系一方面表現為同學之間、與老師之間、與社會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個體處理人際關系方式的不同,在處理社會關系中表現為人際關系處理的不融洽,不能很好地融人到集體生活中,遇到心理問題缺乏傾訴和溝通的對象。另一方面關系表現為戀愛關系的處理,在大學階段,戀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另外一項重要關系,戀愛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更為嚴重,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普查中,由于戀愛挫折誘發悲觀、絕望等不恰當情緒傾向,會較長時間影響到大學生心理情緒,長期的情感關系處理的不恰當嚴重影響大學生心理。
3 大學生高危群體的疏導
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如果能夠及時的進行疏導,能夠有效的降低心理疾病發生的幾率,尤其是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全體的處理,通過篩查機制,將具有心理問題的高危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問題疏導機制:
首先建立更為全面的新生入學教育體制,對篩查出來的心理上存在人際關系處理不恰當等方面存在傾向的高危群體,進行較為有效地入學教育,將大學期間人際關系、人際交往的特征,以及正確處理戀愛關系的方式等內容進行教育,讓新生及早的適應大學的生活,確立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同時對高校專業知識學習特征與高中學習的不同,以及高校各個專業的知識特征與學習方式的教育,把大學階段的學習的特殊性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及時的處理專業學習中的各種閑難,克服由于專業學習不順暢造成的心理問題。
其次是對大學生進行完善人格教育。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期,由于人格不健全造成的心理問題,同樣是造成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障礙,我國現有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中,對知識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知識的傳授被界定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這本身的是對高校教學任務的曲解。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對大學生進行完善的人格教育,這也是我國傳統教育應有的內容。在我國高校現行的課程教學體系中,除了通過思想道德修養、社交禮儀等課程教學之外,還可以再設置針對我國大學生人格形成的專業知識課程,完善大學生人格教育。
再次是對大學高危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國的高校已經認識專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嘗試建立心理健康教學、咨詢以及治療機制,但由于專業師資教學力量的不足,造成在我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學、咨詢過程中,對高危群體的教育、疏導不夠及時。在高校課程教學中植人心理課程教育、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室,將社會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以彌補高校專業心理教師的不足,實現高校對心理問題高危全體心理健康教育、疏導的全覆蓋。
高校心理高危群體的存在對該群體本身而言,在缺乏疏導的情況下會導致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現在高校頻發的走失、自殺等都是因為不能及時有效的對高危群體進行發現、疏導。該群體的存在對高校本身的穩定也是個重要障礙,我國高校學生管理者面臨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維持高校學生的穩定,心理問題高危群體的存在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的高校教學秩序,也容易對其他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傾向的影響,這種心理問題傳染效應對具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有著重要影響。這些都要求通過使用各種心理調查等方式,及早篩查出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及早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疏導機制,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的幾率。
摘 要 文章探討當代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四個主要問題及其表現,并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指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和現實因素,進而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心理問題 教育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同傳授知識與技能同等重要。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有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等等,但鑒于他們學習與生活是直接或間接在學校的管理之下,他們的心理狀況與學校教育有最密切的關系,所以學校教育與引導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應高度重視,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預防機制。
1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原因分析
1.1 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
新生入學后,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自我意識還比較模糊,看問題與處理問題往往容易片面主觀,伴隨著自身的心理易損性,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就會表現出怯懦自卑、灰心喪氣。同時,新生對于他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有時一些并不重要的隨意評價,也會引起他們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甚至喪失了自我。
1.2 心理適應障礙
大學與中學的環境差別很大,環境的改變會導致大學生極易出現矛盾和困惑心理,情緒上表現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為了激勵高中生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習慣性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世外桃源”,學生也將考入大學作為終極目標來激勵自己。但當學生真正進入大學校園后,當最初的興奮慢慢消退的時候,他們發現一些現實和事實與想象中的差別很大,由此在心理上會產生落差,會表現出各種不健康的心態,嚴重影響學生生活與自信心,學生對專業學習也會相當的困惑。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相比,方法迥異,大學學習更注重的是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部分學生進大學后,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模式中解放了出來,終日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無法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導致心中苦悶和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大學新的生活環境不適應,從原來過多的依賴父母到完全獨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空洞感。
1.3 人際交往障礙
部分大學生不善言辭,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人際交往時有心理障礙。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內心情感封閉起來,害怕與他人溝通,表達釋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內心總是處于需要交流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情緒難以釋放,最后極易導致孤獨、抑郁,甚至自卑。另外部分學生因為性格上與大眾有差異,平時與其他同學不合群,遭到多數同學的冷漠或者排斥,漸漸地,他們便獨來獨往,鮮與他人接觸和交流,長時間之后就會產生受冷落、性格孤僻、性格粗暴等心理問題。
1.4 畢業生的危機感
當今社會迅猛發展,大學生順應時代要求肩負起祖國發展的重任。但面對當今社會就業難的問題,畢業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目前的大學教育普遍重視課本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不太關心,也不太注重自己求職技巧的學習與了解,缺乏必要的就業技巧。當面臨畢業的時候,突然感覺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加之很多畢業生對就業期望值的過高,就業成了畢業生最大的心病,隨著畢業的臨近,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表現為情緒上的焦慮、自卑,對未來生活的迷茫與恐懼。
綜上,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和現實因素。學生心理問題的實質主要在于兩個方面:(1)社會交往方面部分學生進入高校后,不知道該如何具體地發揮自己的優點。與班上一些能力強、多才多藝的同學相比,感覺自己事事不如人,逐漸產生自卑心理。對于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又無法有意識地克服或者改善、完善自己,進而逐漸產生自卑心理,產生抑郁心理。(2)學習方面部分大學生易產生學習焦慮。有的學生在中學成績名列前茅,但進了大學后,人才濟濟,雖很努力但有時事與愿違,致使心理落差很大,造成精神高度緊張、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學習效率下降等心理焦慮,有的還恐懼考試,出現精神緊張恐懼,心煩意亂等癥狀。
2 大學生心問題解決的對策
2.1 注重人際交往引導與訓練
針對大學生在生活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應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合理設計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活動和實施程序,傳授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并進行具體的實踐,鼓勵他們踴躍參加,在團體活動中,開放自己,接納別人,形成新的人際交往理念和交往行為,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大學中新的人際交往和人際環境。另外,引導他們注重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品德修養,讓他們在訓練中學會人際交往間的真誠、尊重、信任和寬容,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真誠的友誼。同時,學?;虬嗉墤洺=M織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實踐條件,充實生活,密切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體驗個人同他人、集體、社會的復雜關系,在實踐活動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精神世界。對于個別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學生,可進行心理咨詢,通過建立特殊的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班等形式,使他們得走出自我,融入新的大家庭之中。
2.2 磨煉意志,提高情緒的調適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要積極制定與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他們的意志得到磨煉,正確地面對挫折與困境,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并總結經驗和教訓;指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遇事冷靜,嚴以律已,寬以待人,適度地自我安慰,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提高對挫折與困難的心理承受力,具有較為過硬的心理素質。
2.3 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形式,加強心理教育師的師資隊伍建設
我國的心理學科建設還不是很完善,應注重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活動來檢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心理教育老師的師資隊伍,進行專業化的訓練,當學生需要心理咨詢時,學校老師可以擔當心理開導的工作,讓學生可以找到傾訴對象。要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針對客觀事實,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對策,引導學生走出困境和誤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之間互相進行開導,他們之間是距離最近的,了解最多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更加有助于心理問題的提早發現和解決。
2.4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重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代大學生充滿激情與理想,敢于追求,每個人的內心對社會、對自身都有美好的設計,但是由于他們還不夠成熟,情緒波動大,感情時而強烈時而脆弱,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不夠,在對很多事物的認識上經常帶有主觀性,或者是比較片面和膚淺。高校教師需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教育他們在體現自我的同時,關注周邊的社會而緊密聯系社會實際,使之達成一種和諧的平衡,保持健康心理的水平。
總之,大學生心理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師、學校教輔人員、家長和其他不同領域的社會角色都應給予高度重視,不斷探討其成因和提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