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03:05: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心理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對新入校大學生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從個人、家庭、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改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大學生肩負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責任,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 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興旺發達。然而,據調查和心理學家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測查顯示,新入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相對較多,反映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比較突出,大學新生群體中將近14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應適當加強心理衛生教育。解決好這些問題,對他們的個人人生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入校新生的心理問題
就目前來說,入校新生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其一,學習、生活的范圍從高中校園和家庭,轉變為外地新的大學校園。在高中階段他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學習和高考上,一般情況下,家長都能盡最大努力,做好他們的后勤保障,為他們提供好的學習條件,想方設法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一心一意學習,他們基本上不需要考慮自己的衣食住行這些問題,但是,來到新的校園,在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中,與來自不同地區甚至全國各地的新同學同居一室,要面對不同的社會地域文化環境、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等,需要他們去適應,極易使他們處于心理應急狀態,人際交往困難,產生一種孤獨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其二,新入校的大學生從緊張的高中學習和高考備考階段,轉化為學習相對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他們不再需要頭懸梁、錐刺骨般廢寢忘食,不再需要千軍萬馬擠高考的獨木橋,沒有學校和家長施加壓力,他們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了綁”,他們的心理壓力突然釋放,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時變得無所適從。其三,個人可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在高中學習特別是高考備考階段,絕大部分同學起早貪黑,夜以繼日,犧牲了星期天和節假日,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而用在個人愛好方面、娛樂方面的時間很少,甚至是幾乎沒有。而進入大學后,學習完全靠個人,屬于個人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了,但有些學生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怎樣有效利用時間,以致心中憂郁、焦慮。其四,現在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新入校的學生年齡大都在十八歲至二十歲之間,正處于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轉折階段,也是心理變化最為復雜的時期?!巴映升?望女成鳳”,家長都對他們寄予厚望,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比較嬌慣,造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缺乏責任感等等性格缺陷。在高中學習和高考備考階段,因學習的壓力,他們沒有時間去認真思考這些變化,僅僅是被動的從生理上適應,進入高校這個新的學習環境,要與眾多的同學共同生活,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克服缺點感到迷茫,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其五,有不少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特別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嬌生慣養,要什么家長給什么,極力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特別是落后貧困山區的,經濟條件非常差,往往是一家人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才能夠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所以,入學后他們不得不申請助學貸款,或在業余時間去打工。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在巨大的貧富差距面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二、新生入校后存在的教育問題
新生入校后,各個大學都通過各種方式,歡迎新同學,對新入校的學生開展教育,以期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的新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還有不少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一、新生入校教育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新生入校教育大都是通過開會、看錄像片或上課,給同學們講一講學校概況,課程設置,入校注意事項,生活安排等等,溝通的方式是單向的,入校新生都是被動接受。其二,入學教育時間比較短。入校教育僅限于剛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在以后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幾乎不會再專門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其三,輔導員配備嚴重不足。按教育部規定,高校輔導員的配備比例是1:200。但是,高校普遍擴招,在校學生人數急增,許多高校達不到這個比例,有的僅僅是1:500,并且,任何一項與學生有關的工作都要交給輔導員去做,輔導員成了事事都要關心的“保姆”,“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是許多輔導員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四,輔導員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心理專業正規的教育培訓,僅憑工作熱情和有限的一些知識從事學生工作,不懂心理教育深層次的要求,工作效果比較差。其五,輔導員職業認同度低。輔導員很難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實現自我"的價值,缺乏方向感和目標,不愿意長期從事這個職業,僅僅作為職業生涯的過渡。其六,家庭教育逐漸淡化。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習比較緊張,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在一起所能交流和溝通的話題比較單一,也不是很深入,入學后離開了父母,遠離了家庭,有不少父母對子女教育大大松了一口氣,認為這一切都是學校的事情了,即便自己有責任,也是鞭長莫及,只能通過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或網上聊天的方式進行。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
入校新生的心理問題是個人、家庭、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造成的,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共同攜手進行教育和引導。其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不能把對新生的入校心理健康教育當成短期的階段性工作,要使入校新生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不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的心理變化逐步穩定。其二,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溝通,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校園人文環境。例如,有的高校為新生專設心理疏導熱線,分別由心理專家或高年級學生接聽,為新生服務;有的高校挑選心理素質好、樂于助人的高年級學生組成“心理健康使者團”,對入校新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有的高校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建立網上校友錄,鼓勵他們在交流中互相疏導,形成健康開放的心態;有的高校組織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對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入校學生給予咨詢或治療等等。通過多形式溝通、交流,引導新生消除陌生感和緊張心理,盡快融入大學生活,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其三、建立輔導員職業發展良性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準入制度,公開招聘,把好入口關,應側重于輔導員的專業結構優化和學生工作經歷,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把熱愛教育事業、專心學生工作、具有奉獻意識、能吃苦耐勞、德才兼備的人員選聘到輔導員隊伍中來。同時,建立輔導員發展通道,在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特點可自愿轉到行政管理或教學崗位,對那些考核不合格的輔導員進行調崗、離職培訓或解聘?;拘纬梢恢刭|較高、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相對穩定的輔導員隊伍,使學生事務管理隊伍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其四,開展多層次教育和培訓。高校要提高對學生事務管理的認識,將學生事務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加以研究,組織專家編寫輔導員培訓教材,設立培養學生事務管理碩士研究生專業,開展輔導員在職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工作等,注重素質和能力的培訓,提高輔導員學歷層次。其五,按比例配備輔導員。按照教育部規定的比例配齊輔導員,在新生入校的新學年,甚至可以根據情況多配備一些輔導員,而在學生心理狀態比較穩定的高年級適當降低輔導員比例,同時一定要明確輔導員工作職責,不能把任何與學生有關的工作都交給他們去做,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和學生在一起,隨時了解新生的思想狀態,解決新生的問題。其六,家庭教育不能放松。家長一定不能有松一口氣的思想,要了解、掌握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心理變化情況,關心、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正確面對遇到的心理問題,積極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隨時與輔導員取得聯系,掌握孩子入校后的心理動態。 新入校的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更是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折問題。高校要積極應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科學地解決好這些問題,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心理斷乳期”,以良好的心態走過大學生活,使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所崇尚的體育教學思想就是“快樂體育”,而在“快樂體育”中,最能于體育中見快樂的是游戲。而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更好的發揮游戲的作用,成為現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點研究課題。本文主要是從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來論述游戲教學在小學階段的重要作用,進而分析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設計游戲的具體原則。
關鍵詞:體育教學;游戲設計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指出,當前在社會急劇轉型期,各種思想層出不窮,乃是在人的心靈上喪失了三種東西,那就是:共識、秩序和意義。由于缺乏共識,產生許多誤會和沖突,引發彼此的疏離和仇恨;因為缺乏秩序,顯得無規范、無紀律,似乎倫理和組織都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加上缺乏意義,使得生活沒有目標,人生迷失方向,當然困惑而混亂。現今高職學生尤其受媒體報道大肆渲染,接受的信息泥沙俱下,大多非主流信息負面太多,主流的聲音越來越少。尤其父母、老師和社會所要求的想法越來越不能協調,以致讓學生無所適從。構建和諧社會,教育先行。構建和諧校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如今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很少注重他人感受,以致在人際關系中處處受阻而不知之,不能安心學習生活,甚至校園還會有自殺暴力的悲劇上演。為此,我們為構建和諧校園,首先先達成共識。大致如下: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傳統的教育管理只涉及到學生工作的表層,未深入去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造成學生情感淡漠、意志薄弱、人際關系不和諧,在做人方面缺乏最基本的常識。我們通過心理咨詢老師、兼職的心理輔導員開展這方面課程,讓學生平時在日常生活中能運用自如,進行友好的相處。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由于是一線管理者,與學生走得非常近,在進行學生管理中,無論是獎助學金的發放、學生干部的評選以及安排學生勤工儉學崗位、黨團員的發展等都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相關,不論每次做得如何公開、公正、公平,總會一部分學生的不滿,通過各種渠道來抗議、謾罵。甚至引發一些學生的心理扭曲,以后造成隔膜,在做別的工作中很難得到同學的理解與支持。我們通過輔導員對班級進行交叉管理,及時了解一些學生的動態,然后及時反饋,以后為更好地開展工作做好準備。
二、實行人性化管理
如果說傳統的教育強調師道尊嚴,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無可厚非,現如今強調民主和自由的社會,實行嚴格管理已經明顯過時,并會遭到學生的強烈抗議。以學生為本, 強調師生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只有這樣, 教師和學生才能敞開心扉, 真誠地交流。那種咄咄逼人、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往往成效甚微, 甚至適得其反。我們通過實行人性化管理來感應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大家都將心比心,在愛的無形熏陶下,學生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其次,通過培養學生干部,如班長論壇、學生干部論壇等傳授優秀的管理經驗和方法,使他們開展工作的同時,更能得到大家的配合。
三、通過心協開展心理健康活動
協會通過招募會員,進行系統培訓,通過出版刊物雜志讓更多人關注自己的心理問題。其次,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心理,通過bbs、blog、貼吧、qq等新興的網絡資源,它替代了傳統媒體面對面交流,少了幾分恐懼和緊張,更多了幾分坦誠和舒適,可以更好的與學生平等溝通。還有每月定期開展心理健康進班級活動,搜集大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心理話題,及時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釋放煩惱,青春飛揚。最關鍵的是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到團隊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并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朋輩咨詢幫助前來的學生化解問題,迅速排解學生的不良情緒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四、通過班級設立心理委員開展工作
“班級心理委員模式”是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鞍嗉壭睦砦瘑T模式”著力于兩個建設:一是我系心理健康的防控,逐步建立健全輻射到每個班級的學校心理健康監控體系,目的是及時發現和預防大學生中的心理問題,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減少校園危機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如通過定期例會制度及時掌握異常學生的動態和不定期的隨機抽取部分學生進行集中座談反映問題。二是逐步建立健全輻射到每個班級的學生心理素質拓展體系。通過專業的團體心理輔導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等,優化、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五、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首先先學會賞識教育,用賞識的眼光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差生,讓學生無形的生命不斷的茁壯成長。情感之花孕育好心情,好的心情講會渾身有勁,效率十足,帶著這樣飽滿的熱情會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培養其良好的興趣后,其次我們要不斷的改進教育方法,不斷的通過上課的體會,在不斷臨摹名師的教學經驗、在結合學生的建議,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F在許多教師在上崗之前都認真學習心理學,其實每次在講課之前先預熱一下,通過講故事或者一些典型的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案例來調節學生的心情,讓他們在良好的狀態下聽課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我們需要不斷借鑒一些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在結合高職學校的具體情況,來實施人性化管理,并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科研,來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教學行政兩線實行兩手抓的策略,來保證高效的行政管理隊伍和高水平的教育精英的中層管理隊伍,無形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隨著全球網絡化的普及,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精神依賴也越來越重,網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操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網絡發展在給大學生帶來全新的理念及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了影響。在網絡新時代下,強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培育正確的網絡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想教育的狀況,列舉了大學生存在的網絡心理及具體現象,在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及實踐成果,探討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行為導向,切實分配好學習與上網的時間,提出了些許網絡心理教育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心理;狀態;教育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從生活方式、思維理念、交際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龐大的信息資源鋪天蓋地的涌向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使網民的數量急驟增長,虛擬的網絡世界與現實的物質世界不斷融合,使網絡大軍成員的身心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的嬌子,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都走在社會發展的最前沿,在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知識的同時,也帶來了大學生們過度沉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現實生活中反映的負面影響日益地凸顯出來。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優化大學生的心理認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這是擺在現代高校教育面前一個新的挑戰。
一、網絡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所謂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內部協調狀態與外部的影響因素達到適應并相互統一的一種心理效能狀態,可以良好調整個體內部的心理結構,達到與外部的平衡與協調。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精英,關系到祖國的明天和未來。所以,心理健康是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條件,促使他們對自身的能力有個正確的認知,對自身的人格完整和自信都有著實際的評價。但是,部分大學生由于對網絡世界的沉浸,產生了一系列的成長障礙因素,最終導致了他們社會生存心態的動蕩,具體表現在:第一、學習系統障礙;廣泛便捷的網絡信息資源,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短平快的節奏,他們可以很快地在網絡中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料以及疑問答案,節省了大量的探討思考時間,學術知識的奧妙在互聯網的開放顯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深層次的知識內涵不再被學生去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落千丈,簡約式的斷章取義使得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依賴,惰性從而產生。第二、情感心理問題;網絡場域的開放,給正處于心理發育和完善漸進的大學生一種視覺及感官的刺激,生理發育的身體變化,從網絡上可以給他們帶來心理安慰,使他們對欲望的本能和獵奇心理得到了歸屬。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學生,會無視社會法律道德的約束,放任自流,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第三、交往心理問題;網絡的虛擬特性造成了網民之間的匿名,虛假的面孔和假意的交往危機隨時存在。大學生通過網絡擴充自己的生活范圍,在網絡場域里自由地游戲人生。第四、自我認知問題;沉浸在網絡世界中,大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自信心缺乏,社會責任感淡薄,心理認知的天平產生了偏差,心態滑坡隨著學習態度及實際能力的減弱而轉化成必然。
二、網絡新時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一)從社會層面來看
1、資源泛化現象嚴重。在網絡環境之下,大學生的網絡資源過于龐大和繁雜,出現大量重復的文件和信息,導致資源的重復率較高,降低了網絡資源的利用效能。同時,垃圾網絡文化相對較多,對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效應,這導致部分學生的生存心態轉變,產生網絡環境下的自我迷失。
2、網絡中的管理機制尚未完善。在網絡之中,缺少對個體行為的約束機制,在這個虛擬的自由空間之中,大學生個體的行為不確定,難以真正實現學習資源的充分利用,也導致學生道德滑坡現象,產生網絡負面效應。
(二)從學校層面來看
1、教學規范還不夠到位。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這種教學場域內規則的失衡現象,改變了社會生存的心態,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文化氣息不足。在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活領域,大學生的物質追求遠高于對精神的追求,他們關注自身對物質的索取,而對自身的文化內涵修養不足,缺少精神方面的補充和供給。同時,高校的環境也體現出一定的商業化特征,在高校的網絡平臺上盛行網絡交易和買賣,這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三)從家庭層面來看
1、家庭支持過多。大學生在家庭的充裕條件的支持下,弱化了大學生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導致大學生的本我能力下降,心理抗壓能力減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一些家長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壓力和心理負擔,一味地指責和苛求,這就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和陰影,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心理狀態,難以生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觀念。
(四)從大學生個人而言
1、自我控制能力弱化。大學生對于網絡中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弱,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難以形成穩定的生存心態和學習心態。
2、缺乏自信心和責任感。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程度逐漸弱化,出現片面看待問題的現象,顯露出自信心不足和責任感缺失的問題。
三、網絡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心理狀態優化實施策略
網絡世界是一個充滿誘惑和幻想的虛擬空間,是種植在現實世界的層面上加以虛幻化。因此,要使當代大學生的人社會心態達到穩定的狀態,自我能力的強化,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整合網絡場域資源。要將現實的有限資源盡量增加,減少一些不切實際的虛幻觀念。讓網絡資源盡可能地接近現實生活,讓大學生不失本我,懂得并有能力約束自我,掌控自身能力范圍內的資本。同時在游戲下載的資源上加以控制,對學生身心健康有危害的資源嚴格予以阻截,不讓進入網絡綠色通道。增強現實與虛幻世界的平衡點。例如: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獲得有用的信息,對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有一定的幫助,但在上網時間的限制可以合理優化,在制約點上汲取到更多更好的知識營養,為學習的進步提供條件。
其次,網絡資源的上下利用和組合要趨于合理和平衡。由于新的網絡資源不斷的更新,千變萬化的資源信息投入到網絡平臺,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網頁,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當然,在一定程度上,網下資源的合理規劃通過現實世界的洗禮,創造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文化體系,以積極向上的網上文化資本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網上與網下的文化交織促進網絡文化的綠色健康。
第三,排除網絡垃圾,建立關鍵性的防御機制。網絡場域資源可以通過相應的法律機關實施相應的監督和監管,并走法律程序制定網絡法律體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公正執法,嚴格制止違法犯罪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場所,絕不姑息網絡犯罪行為,穩定人們的社會心態。
第四,回歸教育之根本,規范學校教育網絡系統。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場所,合理凈化網絡空間,消除網絡不安全隱患,抑制垃圾網站的侵入,保證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F代化的網絡科技對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網絡實踐能力是必須的。教師也大力引導學生的科學思S模式,將超越傳統的學習思維模式引入到新型的技術傳授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育他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從內心深處意識到網絡教育是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的得力助手,現代網絡科學技術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階梯,網絡的資源共享,滲入合理的嶄新的結構元素,優化個人心態的資源信息,實現大學生的良知與人格魅力。
第五,將網絡場域成為大學生改善個人能力發展的重要場所。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各類資源應接不暇、精彩紛呈。大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知識和信息,提升自我品位和科學文化素質,優化個人的心理涵養及生存心態,為自我修養增加新的砝碼,提高學生的個人自信心,塑造出優秀的個人形象,散發出網絡文化知識的巨大能量。比如:當代大學生在網絡場域中得到前人的真知灼見,結合現代的實際情況,博覽眾長,取其精化,對新的知識領域進行攻關,在前進的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但是他們要深深地懂得,人生的歷練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只有增強內心,強化個人的內力,提升心理承受力,才能成長,才能行使自己的責任,與此同時,增加自我控制力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抵止住糟粕的文化的誘惑,建設并擁有一個強大的心理空間。
第六,全方位多角度地完善大學生網絡教育體系,實行網絡心理教育系統。在網絡信息時代,部分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存在非健康問題,大學生在網吧的停滯時間多過正常的學習時間,對不健康的網絡數據無抵抗力,使他們對網絡的癡迷和顛狂的崇拜,理性地認知已蕩然無存,所以,在校園內應開設網絡知識普及課程、講座,充分利用校園的綠色通道、網絡小報等形式進行網絡宣傳教育,舉辦各類學生主流的網絡興趣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關注網絡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心理狀態,要依據網絡特征和大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合理規劃和建設網絡場域資源,并通過挖掘和開發資源的整合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激勵和教育,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網絡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對策,以更好地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培育大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正確的生存心態。
摘要: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當今高校的重點工作。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肩負著振興國家的任務和使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創新研究,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應對社會壓力,增強社會認同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網絡技術在高校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文主要對網絡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方法進行了分析,闡明做好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創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網絡媒體;心理教育;創新研究
一、網絡媒體語境的內涵及特征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網絡技術正在不斷發展當中,網絡傳媒隨之誕生并日漸深入人們的生活與教育,各種網絡教育都隨之誕生并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在網絡當中,人們的溝通方式和溝通語言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一種新的語言――“網絡語言”便隨之而生。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便捷。網絡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信息在網絡世界中的傳遞速度卻是非??斓摹B撓档碾p方雖然不能面對面地交流和溝通,但是在一方發出信息后,對方卻能夠馬上收到并回復,如果對方不能馬上回復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給予回復。因此,為了使雙方溝通能夠更加及時,溝通效率不斷提高,就要使語言盡量簡約。例如常常使用文字、單詞的縮寫或者是諧音,如英文thanks縮寫為3ks。
2.新穎。網絡剛剛興起時,用戶集中在學歷較高的人群中。但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學習、娛樂的工具,網絡這種交際性決定了網民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才能更好地使用好網絡。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世界的主體,大學生教育程度高、知識儲備足,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能夠走在時代的前沿、個性獨特、無拘無束,在網絡上創造出了非常多的新穎語句。在這種環境下某些詞語被賦予了時代意義,如貶義詞匯“白骨精”經過重新構造便有了新的含義“白領+骨干+精英”,成為了褒義詞,而且非常詼諧。又或者一些新的詞匯被創造出來描述某些新的內容,如高富帥、白富美、宅男等。
3.多元化。網絡所承載的內容是非常多的,信息存儲量也很大。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對語言的選擇也變得多元化。網絡中人們為了增加交流的樂趣和便捷,各種數字、符號、表情成為了人們表達心情、傳遞信息的主體,而這些符號也使人們的情感交流變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如QQ、微信、Facebook等網絡交流平臺中的自定義表情、圖片等更是千變萬化,形式各異,人們可以隨意創建和增加可以使用的表情等,這使得人們的溝通和交流變得豐富多彩。
二、網絡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優勢
1.網絡媒體下大學生心理教育特征。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高校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情況并不新鮮。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網絡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大學生分解心理困擾,讓大學生能夠對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國家有正確的認識,重新接納自己和他人,使大學生能夠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這種網絡媒體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起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下幾個有點:首先,通過網絡媒體實現了心理健康信息的宣傳和信息的共享;其次,突破了傳統心理教育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學生的自由性和選擇性提高;最后,借助網絡平臺的虛擬性、保密性等功能使學生個人隱私得以保護,能夠使學生在網絡屏障下盡情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并能夠獲得更多的心理援助。
2.網絡媒體語境下為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互動的平臺。大學生最常接觸和應用的就是網絡媒體,通過網絡媒體學生之間能夠實現在線溝通和交流,比如,在寢室、教師、圖書館、計算機房等地都可以相互借助網絡溝通,在網絡上學生內心的壓抑、煩躁、迷茫等都可以相互傾訴和安慰,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使內心情感得以排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心理疾病的產生,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平臺。通過網絡的互動,學生有不懂的知識可以隨時詢問教師。可以說,網絡媒體語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虛擬、平等、互動的平臺,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
3.網絡信息資源豐富,能夠使教育資源變得豐富。網絡是一種大型的交互媒體,其信息的儲存量是非常巨大的,并形成了以計算機為中心的信息網絡系統,也使其成為了教學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網絡媒體借助其強大的信息量為學生心理健康學習提供海量的知識和信息,其時效性和連續性是非常強的,在溝通和報道上是其他媒體形式所不能比擬的。另一方面,網絡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能夠實現最大范圍的共享,學生通過復制或者是下載就可以獲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并使信息得以共享。有了網絡信息的儲備,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開展將更加及時、高效和便捷,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會更加充實。
4.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較快,學生的執行力增強。網絡在傳播信息方面是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而在網絡媒體語境中則表現得更為明顯,通過上面對網絡媒體語境的特征分析可以知道,網絡媒體語境具有簡約化特征,使溝通變得更加及時和高效,高校教師在借助網絡溝通平臺對信息、新聞、通知等進行傳播時能夠節省非常多的時間。
5.通過網絡媒體語境學生的互動體驗性增強。網絡媒體語境比起傳統的媒體,實現了雙向的交互和溝通,并使信息實現了互動。在心理教育工作開展中,傳統媒體只實現了信息的單向互動,教師是課程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聽,但是在網絡媒體語境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比如,學生會利用微博、貼吧、論壇等添加教師的工作QQ,或者邀請教師到互動平臺中進行交流和互動。建立學習群組是當前大學生應用較為廣泛的交流平臺,能夠實現多人同時交流和互動,在這些學習群中學生之間會應用時下的網絡媒體語言交流,增強了趣味感,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提高,并且教師在和學生溝通時也會受到感染,教學也會變得幽默、新潮,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
三、網絡媒體語境下心理教育創新方法
選擇利用網絡媒體語境,凈化語言環境,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網絡媒體語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及時、高效,并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是這種主流媒體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語言中有很多都具有調侃的成分,在與教師溝通中表達這種調侃的話不合時宜。并且,學生們的思想是非常前衛的,而教師卻比較注重實際,相對保守,必然存在矛盾。為此,要有選擇地應用網絡媒體語言,使學生能夠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下學習。
實現語言應用的兼容性,符合不同學生的需求。網絡媒體語言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也在不斷改變,但學習存在于生活,學生要正確認知網絡媒體,將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使大學生心理教育不脫離實際??梢詫⒕W絡媒體語與現實生活中的教育理論結合到一起,既體現出網絡的新穎還具有現實意義。此外,在高校中學生的生活層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由于經濟條件等原因不能時刻通過網絡學習,也要充分將網絡媒體與現實教學結合起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本文結合了網絡媒體語境的具體特征對網絡媒體語境給大學生心理帶來的好處進行了分析,表現了網絡媒體語境下能夠使大學生心理教育更加有效率,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摘 要:高校的單親家庭大學生由于受其生活經歷的影響,是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單親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提出對策,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教育對策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婚姻觀點的改變,我國離婚率急劇上升,離異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帶著孩子的父(母)沒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漸增加的單親父(母)群體。家庭支離破碎給孩子帶來的打擊根植于心,時刻影響著他們,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種心理障礙。因此,關注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本文旨在分析類似這樣的單親家庭學生的問題,以積極地態度從正面探索單親家庭學生的特點及規律,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聯手營建有利于單親家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思考。
一、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心理特點
筆者通過近三年對在校單親大學生問卷調查發現,他們身上存在著比正常學
生更多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存在的最明顯的心理問題,他們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沒有信心。當他們做錯事受批評時,更沒有一種正常的、積極心態去面對,往往覺得很自卑,他們總是認為沒有父親(母親)會低人一等。這類孩子往往怯懦悲觀,狹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進取精神,總有一種不如人的感覺。
2、情緒敏感多疑。調查研究發現,與正常家庭大學生相比,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緒敏感多疑,是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心理異常的突出表現。單親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遠,容易產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遺棄感。由于缺乏親情以及父母雙方的疼愛和有效保護,再加上家庭的變故受到一定打擊,使孩子對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賴感等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進而引發對家長的不信任甚至厭煩。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處于發展階段,這種不信任感的范圍容易擴大到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都產生敵視、戒備、厭煩的心理。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后議論自己父母的離異和家庭的缺損,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顯的焦慮心理。經調查研究發現:在對人焦慮方面,單親家庭子女與完整家庭子女有著明顯的差異。很多孩子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入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慮。
4、沖動傾向嚴重。沖動傾向指遇事不冷靜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表現出極端行為。調查發現:沖動傾向較為嚴重的離異家庭子女占了總體檢出人數的32%。離異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由于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在調查中,有許多離異家庭予女表示他們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有很多子女曾經有過想離家出走或想死的念頭。
二、根據上述現狀和原因,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離異家庭單親大學生進行教育
1、積極彌補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當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難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親給了關愛,父親給了孩子勇氣。單親家庭學生缺少的就是這一種榜樣。離異單親家庭父(母)不能因為個人矛盾剝奪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長愛的權利,應該鼓勵他們彼此互相接觸。
2、建立社會幫助機制。單親學生社會化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問題和學校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街道、社區可定期組織單親家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婦聯、共青團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做好單親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強單親大學生及其家長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加強公共輿論環境建設,排除世俗偏見,為單親大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3、學校建立父親類、母親類關愛教育制度?!皭郏且环N強有力的教育者”。當單親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愛時,他們渴求在學校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愛護,去感受來自集體的溫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靈。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師的愛與理解。因此,對這些學生,班主任、教師要具有熱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勵和想象的傾向性,首先要從生活、學習等方面去關心他們,彌補他們缺失的愛,使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愛,更多的溫暖。
4、監護人承擔雙重角色教養關懷。單親監護人在子女面前應該多表現出積極樂觀向上的一面,在加強自身素養的同時和孩子及時、并盡可能多的與孩子交流、溝通,多對他們的所為感興趣,給他們的努力和成功予贊揚和鼓勵,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并主動與他人交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因離異等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必將呈日益增加的態勢,由此產生的單親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廣大單親家庭和教育培養機構乃至整個社會都必須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筆者在只是對學校中出現的問題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會多觀察、多總結、多探索,為單親孩子的教育問題作出應有的努力。
摘 要: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和分析,并且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以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信息教育課程;問題;對策
1.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存在的幾點問題
(1)教學目標偏離實際。心理教育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但高職院校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的目的是掌握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并且通過心理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自我調節。這種教學目標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正確的,但是不現實。大學生在面對學習壓力的同時,還要承擔著就業壓力,如果一味地強調心理教學以及自我調節,就偏離了心理教育課程的最初目的。
(2)課堂性質模糊。心理教育課程是融合行為訓練、心理體驗以及知識傳授為一體的課程,教師特別注重心理知識傳授。將課程性質與普通的專業課程混為一談,一味地向學生講述方法、技巧以及原理,忽視了學生的訓練、體會以及感知。當前,心理教育課程基本都以知識講授為主,行為訓練和心理體驗為輔,出現這種教學現狀就是由于心理教育課程性質模糊所導致。
(3)課堂管理死板。課堂管理是確保課程順利開展的關鍵,其主要包括加分、提問、考勤以及點名等形式,一些教師會對在心理教育課堂上玩手機、說小話以及睡覺的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雖然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但同時也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容易導致學生對課堂產生抵觸心理。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要以學生的體驗為主,因此課程管理不宜過于死板。
(4)教學評價不科學。高職院校心理教育課程教學評價基本以教師評價為主,雖然也引入了學生評價,但是其占比很低。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因此,教學效果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而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評價方式不能真實、直觀地反映出教學質量。
2.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的相關對策
(1)提高學生興趣。教師要將心理教育課程看成是緩解學生情緒以及壓力的工作,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心理教育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于一個自由、輕松以及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將課堂行動權以及話語權還給學生,促使學生自動調適不良情緒。
(2)根據學生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在課程開始之前,通常教師會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學大綱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計劃等備課環節,然后根據備課內容按部就班地完一節課。這種模塊式的心理課程容易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因為學生往往想通過心理課程學習一些需要的知識,例如,如何進行人際交往等。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并且以學生興趣、真實感受以及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心理教育的預期目標。
(3)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與教學有關的訓練活躍課堂,為學生營造快樂、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心理教育具有復雜以及抽象性特點,因此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并且組織與心理教育有關的短劇演出,通過視頻角色的肢體、表情,充分體現心理知識的調適作用,帶給學生知覺和視覺沖擊。
(4)開展學生評價。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主要以學生的親身體驗為主線開展課程教學,而其他學科則是以專業知識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因此,要重新設定心理教育課程的評價指標,增加學生評價的比例,并且通過網絡調查、課程問卷以及課堂反應等形式。建設教學反饋體系,使教學評價可以更直接、更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這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
3.結語
高職院校應從整體對心理教育課程進行科學設計,建立和完善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心理教育課程,完善教學方式,創設教學環境。對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并最終加以解決,進而減少高職院校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確保學生健康的發展。
摘 要: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因素,阻礙其個人心理品質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這部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進行適當的心理教育是化解其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本文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教育;大學生;農村留守經歷
一、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
(一)性格內向、人際交往能力低下
幼年和童年時期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這類大學生幼年時期長期遠離父母,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和完整的家庭教育環境的熏陶,造成其性格內向,進而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進入大學以后,這種幼年時期的成長經歷造成的性格內向、人際交往能力低下的心理特征在開放、活潑的大學生生活和人際關系環境中更加凸顯出來。通常這部分大學生在學校往往不愿或者難以與人進行溝通,內心自卑感強烈。
(二)感情意識淡薄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這類大學生在年幼時期往往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愛和來自于正常家庭生活的感情熏陶,久而久之,他們對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感情缺乏應有的意識,這與他們內心深處極度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的感情期盼形成了矛盾,造成在感情他們愿望沒有得到滿足進而導致缺乏應有的感情意識。
(三)法治意識淡薄、學習目標不明確
由于家庭教育的確實,許多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幼年和童年時期沒有收到來自家庭和父母的嚴格的管束,造成了從小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慣,行為上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于學校紀律、甚至國家法律等社會學習和社會生活規則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通常受到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生活的影響,從小能夠立志讀書學習,以期能夠找到體面工作拜托父輩的命運,但是進入大學以后他們幼年、童年時期的學習目標已經實現,于是在學習上關于以后的發展他們往往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習目標也不再明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有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實際應用分析
(一)運用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建設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建設目標,是全社會、全民族奮斗的終極目標,同時更是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的遠大理想。當前,由于一系列社會外部因素以及具有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特殊的個人成長經歷和心理特征,他們往往缺乏正確的社會理想,這造成了這部分大學生在個人學習和奮斗中目標不明確或者是方向不對,給他們的成長造成了及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認為在具有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心理教育時,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建設目標作為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奮斗目標的思想價值觀念。
(二)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這反映了廣大人民渴望建立一個人人參與、公平自由的社會秩序的美好追求。由于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其幼年和童年時期遭受了生活的艱辛和困難,因此,應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作為標準,對他們進行深入的心理輔導和教育,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對社會的美好的向往,消除留守經歷給他們造成的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三)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個人品質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與合格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規范和個人品質。在對具有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價值目標引導他們養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道德素養,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能夠按照這一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傳遞社會正能量。養成優秀的個人品質,為個人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的進步做出來自個人的貢獻。
三、結語
具有農村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由于其成長經歷的特殊性,其個人心理具有明顯的特征。在對其進行心理教育時,我們應該針對其具體的心理缺陷,利用相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教育,使他們在學習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個人道德品格和思想價值觀,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大學生。
[摘 要]高職學生心理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地實施心理教育,及時發現和化解高職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是當前高職院校開展穩定工作面臨的一個難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學生的心理存在問題,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做了認真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
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標,學生心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大學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角度的變化導致難以適應新生活的焦慮心理
作為大一新鮮人,在剛進入大學時就會遇到生活上的不適應。中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體系使得學校忽視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造成了相當嚴重的隱患。大部分的同學們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在家里通常是飯來張口,衣來張手。而進入校園后,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常束手無策,焦慮不安,日積月累極有可能出現煩躁、緊張、疲倦失眠等神經衰弱癥。
2.戀愛的煩惱
經過了高中嚴酷的學習生活,進入大學后的學生們不再受到過多的限制,學校也不像以前那樣明文規定不準學生談戀愛,而大學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現一些傷害他人或傷了自己的結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3.自我意識不正確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學之前,很多學生都是中學的尖子。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自己總是受矚目的,能干的,優秀的。而進入大學以后,環境改變了,原有的優勢不再了,由于經驗不足,屢遭挫折,進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淵。
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壓力是無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際關系、環境因素給我們造成的緊張感。大一新生剛進入校園,還不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學的專業并非自己感興趣的,就很容易在學習上感到些微壓力,更不用說加各類證書考試等等帶來的應試壓力了。
5.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二、解決以上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強、時間跨度大、社會化程度高,且十分緊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全面推動。高校應當對學生未來職業所要求的心理素質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在校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的內容體系,把職業心理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育整體規劃加以實施,具體有以下幾點對策。
1.采用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
心理教育工作應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預防。學校要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選修課、講座、心理輔導網站、熱線電話等形式,對高職學生進行宣傳,普及應對心理危機的基本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危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防范心理危機的意識,幫助他們提高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使他們能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困境,并懂得當靠自身不能解決心理危機時如何尋求幫助。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雖然在高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校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
4.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研究工作
學校可以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定期性地進行學生的必理健康調查,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來源進行分類,做到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系統化的了解,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5.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6.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普及心理衛生知識
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大學生充分了解有關心理上的專業知識,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通過有效途徑解決。學校也可以開展并提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讓大學生了解情況,找到傾訴的對象,受到正確的引導,及時走出心理誤區。
7.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良好的,高效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學校可以組織觀看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電影,聽講座,提供大學生互相交流的活動平臺,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會不同程度出現焦慮、自卑、壓抑等心理,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標。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了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輔導員的地位以及功能,旨在為大學輔導員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教育 輔導員 地位 功能
1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就業心理因素。畢業是大學生重要的人生轉折點,目前大學生在畢業、就業的過程中處在被選擇、被分配的地位,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內心焦慮的問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2)自我因素。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實現自我理想的意志不斷增強,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許多大學生都沒有形成穩固的自我意識,再加上心理的易損性,當自己遇到失敗或者挫折后,甚至會產生自卑、怯懦的心理。(3)戀愛心理因素。大學生戀愛是導致其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在戀愛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例如,脆弱理智與豐富感情的矛盾、心理不成熟與發育成熟的矛盾等,導致出現多角戀、師生戀、單相思、失戀等問題,如果學生的感情不能夠得到正確地處理,將會導致出現許多心理問題。(4)人際交往因素。大學生群體是由五湖四海的學生組成的一個社會群體,他們的興趣、性格、習慣、背景等不同,在交際過程中會出現情感損傷、沖突等。
2 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輔導員的地位優勢
2.1資源優勢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進行分析,想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就必須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與實踐性。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擔任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長期直接管理大學生,對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心理素質具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創建以自身為中心的學習工作隊伍,為全體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班級環境以及學習環境,尤其是對于心理有問題的個別學生,通過利用班級群體效應,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以此規范、發展以及完善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此外,輔導員還應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積極、主動地組織一定規模與數量的適合當代大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學習以及自我提高,進而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由此可見,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地位優勢,這對于做好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教育優勢
輔導員承擔著學生學習、生活管理工作的責任,大到學生的就業,小到學生的吃飯,對學生各個方面狀況都比較了解。因此,在大學生心理狀況方面,輔導員最具有發言權,并且輔導員始終處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與學生具有亦師亦友的關系,還有一些學生將輔導員作為自己的知己,主動向輔導員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輔導員應該盡可能提高自身的親和力與信任度,以最強有力、最持久、最直接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3整合優勢
輔導員是聯系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的紐帶,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地位優勢,科學地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有利因素,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是輔導員從事大學生心理教育所獨有的優勢。此外,輔導員還可以利用學生干部隊伍(例如學生會)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全面地掌握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應對,以此做好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3 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輔導員的功能分析
3.1疏導功能
輔導員始終處在大學生工作的第一線,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和學生的心靈交融,以良好的可操作、可行的疏導方式來引導學生。這就需要輔導員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心理疏導理論知識,在自身實踐工作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徑與工作方式,進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3.2顧問功能
輔導員自身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將自己作為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良師益友,做好大學生心理咨詢的顧問,加強與大學生的心理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進行“善導”,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3.3榜樣功能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輔導員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為大學生樹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榜樣,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與引導學生,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地位優勢,發揮自身的疏導功能、顧問功能以及榜樣功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最早在西方興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學力量,它關注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征、積極社會環境,力圖完成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的心理學模式轉換,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強調用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適當的解釋,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及研究領域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塞里基曼。什么是積極心理學?謝爾頓和勞拉?金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包含的主要內容是:積極是對前期集中于心理問題研究的消極心理的反動;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強調用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適當的解釋,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主觀層面上積極情緒體驗研究: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意感、對現在的愉悅、對未來富有建設性的認知,如希望、忠誠;二個人層面上積極人格特質研究:樂觀、愛和職業能力、勇氣、人際技能、美感、寬恕、創造性、天賦和智慧;三群體層面上積極組織系統研究:如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使個體發揮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如責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職業倫理等。
二、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視,發展較快,全國各大高?;径荚O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誤區,認為沒有心理問題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保持積極健康的良好心態并未實現。然而,關注人類積極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潛力,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的積極心理學在這方面卻表現出獨特的潛力,它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結合,勢必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生機,以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創新思維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的內容可概括為:創新意識,即不斷探索創新的興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求新、求異;創新思維,即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創新知識,即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或較深的造詣,具有扎實的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并及時汲取最新的知識;創新能力,即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創新人格,即具有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險的科學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調整自我心態,在任何不利環境下都不動搖對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時困難和挫折放棄個人的想法和計劃,有較強的獨立性。
(二)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積極心理暗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謂暗示:“就是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重視灌輸教育的“智育化”說服作用,也要積極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說服作用,改變單純灌輸的教育方式,通過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使被教育者愉悅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產生心理抵制情緒,對于促進被教育者的個性全面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人格暗示、環境暗示等。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很大幫助。一是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感受。二是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最后一次。三是不要總對自己強調負面結果。四是在狀態最好的時候迎接挑戰。五是別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簽。
2.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積極道德人格的培養。積極道德人格是指個體人格表現為積極追求一定道德原則規范所認定的各種善的品質。在當代中國國情之下,大學生積極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現為大學教育要引導大學生積極追求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規范所認定的各種善。
第一,增強道德理論教育的實效性,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一是在理論灌輸中確立主體的本質、價值和尊嚴。二是在促成認知失調中矯正扭曲的道德價值觀。三是在滿足大學生道德需要中增進道德判斷力。
第二,開展道德情感教育,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義務感和正義感?!暗赖虑楦惺腔谝欢ǖ牡赖抡J識,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的一種愛憎或好惡的情緒態度體驗,它是一個人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在處理相互道德關系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體驗的到的心理活動”。一是培養愛的情感。二是培養義務感。第三,科學引導道德行為,促進知行統一。
三、積極心理學的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
(一)積極心理學的存在的問題。從以上方面來看,積極心理學似乎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常光明的前景。但就積極心理學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它還有著許多尚待克服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和早期的一些相關研究存在著一定的脫節。如早期的原始預防、增進幸福等的研究成果就沒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之中。就以積極心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觀幸福感來說,主觀幸福感其實早就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斯達克、阿杰勒和斯沃茨等人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一個主觀幸福感的專輯,這一專輯的書名就叫做《主觀幸福感》,其中包含有12篇極有價值的研究論文。但積極心理學在其研究中卻很少提到,積極心理學這種脫離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顯得基礎單薄,又顯得內容不夠豐富。
(二)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逆境和損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F在,積極心理學已成為當代心理學新的研究方向,建構完善的積極心理學體系、發展積極心理學技術、促進人類生活質量提高,將是其主要任務。
1.完善積極心理學體系。積極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的宗旨是要培養和造就健康人格,將個體的人格優勢體現到整個生命過程中。加強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與整個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聯系。不能孤立地考察個體的積極心理,而應綜合考察和諧、安寧的社會、積極的社區、積極的組織、良好的社會關系、文化規范和家庭背景對人的積極品質形成和發揮的影響。
2.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積極心理學研究人的優點和價值,重視人性中積極方面,使心理科學更加科學的理解人性,并實施更有效、積極的干預,以促進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良性發展。積極心理學更關注于重建人類的新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其發展和壯大的本質和目標。積極心理學是既體現對人類命運深切關懷又理性嚴謹的新型學科。(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邊防系)
摘 要:沙盤療法是融合西方心理分析理論和東方易經哲學思想而形成的心理療法,各高??梢栽谛睦斫逃龑嵺`工作中對沙盤療法加以具體應用,構建以沙盤教學用具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運用沙盤促進共性問題的解決和團體培訓的開展,在個體心理咨詢中借助沙盤讓個體在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內獲得自性化成長,從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工作上突出體驗性、互動性和分析性。
關鍵詞:沙盤療法;教學模式;團體培訓;自性化成長
沙盤療法是融合西方游戲理論和心理分析理論,吸收東方易經哲學思想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心理治療方法和技術。對沙盤療法的探究可以幫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加深對大學生自我的產生、人格的發展規律、自性化實現過程的理解,從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同時,高校也可以在心理教育實踐工作中對沙盤療法加以具體應用,從課程教學、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入手進行深入研究,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沙盤療法的發展現狀及基本設置
瑞士榮格分析心理學家多拉?卡爾夫(DoraKalff)是沙盤療法的正式創立者,她在1962年的國際分析心理學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沙盤療法的思想,1985年成立了國際沙盤游戲治療學會(ISST),標志著沙盤治療體系的形成。目前,國際上有幾十個沙盤游戲治療組織和專業研究機構,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發揮著積極的影響與作用。沙盤療法的應用模式也已由個別療法、長程療法、獨立療法模式逐漸發展為團體療法、短程療法以及整合療法的多元應用模式,并會向更多的模式研究方向發展。
沙盤療法的基本設置包含了沙子、沙箱和各種模具,沙箱的規格一般為57cm×72cm×7cm,沙子有干沙和濕沙之分,模具通常包括人物、動物、植物、交通工具、飛行物、建筑物、生活用品、怪獸等。作為一種適應廣泛的心理分析技術,沙盤療法涉及潛意識水平的工作、富有象征性的積極想象、內在兒童式的自然溝通,從而實現感應性的轉化、整合的自性化發展,它在心理輔導中的意義和價值也相應地得以呈現。
二、沙盤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1.沙盤療法可以引導學生接觸潛意識,從而進入心理的深層世界
沙盤是意識和潛意識溝通的橋梁,大學生在創造自己的沙盤圖畫時,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到無意識的工作中來,并通過自由且富有創造性的操作將其潛意識在三維圖畫中賦予形象的呈現。沙畫可以幫助學生激活那些大多屬于無意識的心靈意象和存在狀態,開啟其心靈歷程,導向個體心靈的治愈和人格的發展。
2.沙盤療法可以通過象征輔助學生進行自由的積極性想象
通過沙盤,學生有一個機會讓那些補償性的意象進入,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在沙子中塑造這些意象,可以對沙子本身和各種各樣的沙具進行積極想象,進行個性化的塑造和變形。在積極想象之中,沙盤成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發生交互作用的場,而沙畫即是制作者為這一特殊的交互作用賦予的可見的和具體的形式。
3.在沙盤中手的運用和身體的參與將學生全身心地帶入體驗
在沙盤治療中,手可以給無意識中活躍的能量以形狀,手可以聯結學生的內在和外在,聯結精神和物質。沙盤制作的關鍵也在于借助手以及身體活動的參與,在沙中創造各種各樣的三維圖畫,通過圖畫將自己的身體、靈魂和精神全都投入到這個體驗的過程中。
4.通過沙盤,學生能夠溝通內在兒童,從而獲得自然的創造力
通過沙盤制作,學生可能會發現自己身上的“小孩”,他不能說出“哪里受傷了”,但可以通過沙盤的三維圖畫表現出來,教育者則可以運用自身的觀察力使用所有感覺來找出制作者隱藏的傷痛。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沙盤來表現與發展兒童本身所擁有的一種完整性,這種完整性是人類自出生起就帶有的潛能,它對心靈的治愈會發揮重要作用。
5.在沙盤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中學生可以得到整合的自性化發展
自性化是指個體人格發展的過程,是個體朝著全面、成熟的方向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人最終成為一種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發展過程。沙盤為學生提供了自由與保護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他的意識能夠得到放松,他的心靈能夠走向有效的自我調節,從而實現自性化與整合化的目的。
三、沙盤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路徑
那么如何將沙盤療法融入大學校園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建立基于沙盤療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呢?具體而言,高?;谏潮P療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構建以沙盤教學用具為載體的教學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進展
沙盤制作完全可以作為大學生心理類課程課堂教學的輔助模式。我們可以構建以沙盤教學用具為載體的教學模式,融團隊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為一體,通過直觀的沙盤模擬現實場景,突出教學的體驗性、互動性、分析性,從而強有力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如心理學課程有關人際理論的教學、個性分析的內容就可以以沙盤制作的方式來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沙盤的制作來模擬團隊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沙盤制作過程中學會觀察個體的言語及非言語行為,分析人際合作中的行為特點,從而進一步分析個體的興趣、需要、性格等個性特征,體驗人際交往中個體的合作傾向、群體的心理特征等。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逐步體會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分享,學會人際交往的具體技巧。
2.運用沙盤進行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共性問題解決和團體培訓的開展
團體沙盤是運用沙盤療法對大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有效方式,它融合了沙盤游戲和團體心理輔導的優勢,提供了單純的沙盤游戲或單純的團體輔導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團體沙盤輔導一方面可以促進大學生共性心理問題的解決,如個性問題、抑郁傾向、焦慮傾向、人際關系問題等健康性心理問題的系統性團體心理輔導;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大學生團體培訓工作的開展,如各種團隊合作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管理能力提高等發展性心理問題的團體培訓。沙盤可以為這些團體輔導和培訓提供很好的載體和依托,讓學生在共同制作沙盤這樣一個平臺上互相激勵、互相促進,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借助沙盤進行個體咨詢,讓個體在自由而受保護的空間內獲得自性化成長
個體心理咨詢是實施沙盤療法的主要模式,高校在大學生的個體心理咨詢方面,可以將沙盤療法與故事講述技術(Storytelling Technique)結合起來,讓個體在沙盤制作過程中得到心靈的完全解放,獲得充分的內在體驗,并在自己的故事講述中充分表現與表達自己。學生在完全自由與受保護的沙盤制作過程中進行心理和情感的深層體驗,他們在沙盤的制作過程中很快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是可以接近整合的,并且這種整合包含了多個方面,它們可以表現為意識與潛意識的整合,也可以表現為軀體與心靈的整合,還可以表現為內我與外我的整合。學生可以通過制作沙畫找到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沙畫會將學生引入一個新的轉化過程,并將其轉化到現實的生活中來,最終實現自性化發展和人格的整合性發展。
四、沙盤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1.在沙盤療法中教育者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輔導者
在沙盤療法中,教育者需要打破原有心理咨詢中咨訪雙方地位不平等的現象,擺正自己在咨詢中的角色。教育者們要有這樣的意識,在沙盤治療過程中自己的角色是陪伴者而不是輔導者和專家,要借助于沙盤讓自己深入到學生的人生故事中去,在傾聽與感受中加深對學生的理解。
2.在沙盤療法中教育者要特別注意掌握提問的技術
在沙盤療法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教育者不是解決問題的專家,而是提問的專家。沙盤療法雖然是一種非言語性的療法,但學生要在潛意識的制作中對內在心理進行充分體悟與感受則需要教育者的適當引導。這時,教育者針對沙盤的提問就顯得十分重要,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思考與感悟,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心理成長。
3.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學生沙盤表象之下的深層次意義
很多教育者在理解學生制作的沙盤時可能只注意到了表象,其實表象可能很簡單,但背后的意義卻很豐富。沙盤療法屬于深層心理學的一種心理療法,需要從人的潛意識層面出發來促進人格的改善。在運用沙盤療法時教育者需要知道無意識世界的分析法則,綜合細致的觀察、敏銳的直覺感受、深入的解析等各種方法來挖掘學生的潛意識。
4.在沙盤治療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過多的主觀性參與
沙盤療法作為一種非言語的、直接與無意識相接觸的心理療法,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如果在沙盤療法中,教育者過多地進行主觀性的分析與詮釋,可能會產生偏差,也很容易將這種理解性的偏差通過言行在無意間傳遞給學生,從而產生誤導。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沙盤治療的過程中要避免過多的主觀參與,而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體悟與感受沙盤所引入的精神世界。
5.要注意沙盤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的結合
任何一種心理療法都有其針對性,孤立地單純使用一種療法會有較大的限制,沙盤療法也是如此。其實沙盤只是以談話為中心的心理教育的一種輔助方式,我們需要思考沙盤療法如何更有效地融入整個心理教育領域中來,成為一種適應性更為廣泛的心理教育方式。因此,并不是倡導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單純使用沙盤療法,恰恰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將沙盤療法與其他療法有效融合、互相補充,實現沙盤療法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更廣闊的應用。
【摘 要】目前,在大學生心理教育領域存在著消極的態度,教育者過于關注大學生不夠積極的層面而忽略了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層面,導致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處于對立的狀態,阻礙了大學生積極心理學教育系統的發展和完善。應該把研究的側重點放在人們的積極力量方面,關心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本文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分析與研究,希望能夠對大學生積極心理教育有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啟示
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表明,所謂的積極心理學不僅僅在于如何治療心理疾病和保護人類心理健康的研究,還是研究幸福、快樂、滿意的一門心理學科學。積極心理學要求,每一位心理學家都要以一種極其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審視人類的潛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并基于原來較為完善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技術,對積極心理學中人類的力量和人類的美德等方面進行研究。最近新興起的積極心理學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鉆研,積極心理學主要強調擺脫以往的研究對象,對人的負面心理不要過分地關注與鉆研。
一、積極心理學簡要介紹
(一)積極心理學的重點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種新型研究模式,它由1998年美國的心理學運動者倡導,對心理學的發展過程與發展狀況進行了批評總結。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個方面:一是如何治療心理方面的疾病,二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三是識別少部分的天才兒童,并加以訓練。在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中,過分注重心理學中消極的方面,范圍較小,始終圍繞在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而忽略了對人類積極心理方面的研究與探討,從而給外界造成心理學就是所謂的“消極心理學”的錯覺。由于心理學這種不正常的發展情況,20世紀末終于有人首次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發展,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心理學運動。
(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主觀層次上對主觀體驗的積極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對幸福、滿足、樂觀、快樂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在于使人們滿意自己過去的生活,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對未來保持樂觀的態度,主要是對人類主觀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對個人層次方面的個人特點進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巧,對美麗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處理事情的寬容,發明創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個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養或加強這些方面,必須具備來自個體的積極情緒;三是對群體層次組織系統積極方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積極社會、學校、家庭的建立,從而達到提高群眾美德、增強群眾責任感、提升職業道德的目的。積極心理學是根據消極心理學而產生的,保留了消極心理學好的方面,舍棄了消極心理學不好的方面,對消極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同時,應用消極心理學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積極心理的研究,對人類的優點和價值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學,使心理學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潛力和創造能力,激發人類的活力。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使人們對生活的信念更加堅定,幫助人們尋找獲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在消極心理學影響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來自于消極的態度
一直以來,我國心理學始終采取消極的取向來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研究的對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態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操作性定義為測量有沒有具體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論學者和理論實踐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解,他們基本都認為只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說明心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心理疾病。這種對心理的理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對當代大學生的潛能意識的開發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的核心目標,這就使得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方面上。使人們對大學生積極良好的心理教育培養缺乏應有的標準和內涵。
(二)因過于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忽視了積極方面的培養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過分注重消極方面,具體就是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這種消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生通常被老師當作是問題的根本來源,教育者常常覺得大學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或是將消除心理缺陷或弱點當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沒有問題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身的消極方面,從而忽視自身的積極品質。所謂的消極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幫助大學生開發潛能、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因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學生的自身發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培養意志力的問題以及良好的行為等等,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學生工作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該問題,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意見、對策,并且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內容,進行相互討論。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測試的手段去判斷學生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解決心理問題上,導致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組成的,甚至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準備的,認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過分注重心理問題,從而忽略了潛力的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個體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積極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終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所謂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研究,以發現人類本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良好品質,并通過這些進一步深入挖掘人類的無限潛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啟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極的,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問題的方面,把所謂的心理健康定義為沒有精神疾病。很顯然,這既不全面又不科學。心理健康存在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主觀,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觀體驗,影響主觀因素的潛在因素只能作為客觀條件。二是積極層面,所謂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極方面少,而是積極的方面比較多。
(二)關注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并且應當有著積極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積極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極心理的重點需要放在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向上的思維、積極的心態、積極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過積極心理學教育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多數來咨詢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因而大學生與心理學教師處于對立的狀態。雖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觀念中,也時刻強調不要使大學生與心理教育教師的關系處于對立狀態,他們之間應該相對平等,因為良好的咨詢關系,更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過程中,應該做到熟練運用解決心理問題的溝通方式,但這僅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和原則。在咨詢者,即問題學生觀念的影響下,這些都形同虛設,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相對立。教育者沒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學生即被教育者放在問題學生的位置上,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這樣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潛意識,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小心翼翼地生怕因為過多的接觸心理教育老師或心理室,而令同學感覺自己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四)重視積極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資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積極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只關注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面,這樣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常常處于校園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所開的一門學科,或者,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甚至有的學校還把心理教育與其他的學科劃分開來,好像大學生心理教育課只是心理輔導和咨詢者的工作,別的老師與心理教育沒有關系,這必然導致大學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組織和健全系統的支持,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本文的分析和闡述我們還可以了解到積極心理學的實際概念,積極心理學不僅僅在于如何治療心理疾病和保護人類心理健康的研究,還是研究人類面對生活的態度和樂觀的心態的一門心理學科學。積極心理學要求,每一位心理學家都要以一種極其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審視人類的潛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基于原來較為完善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的技術,對積極心理學中人類的力量和人類的美德等方面進行研究,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有效地達到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的最終目的。
摘 要:心理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重點,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武器。新時期的大學生個性更加鮮明,自主意識更強,這也加大的增加了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難度。通過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推動大學發展,引導大學生更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教育 原則 方法 途徑
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視和關注,促使眾多高校不斷提高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幫助大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在這種背景下,眾多專家和學者開始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進行研究,并且已經取得一系列的學術成果。但這些成果并不系統與全面,還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論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以前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推動大學生心理教育的發展,幫助大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1]
二、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強調的是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就是要通過心理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和障礙,使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使學生建立正確長遠的人生目標,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換言之,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斥責與責備,而應該經過有效的教育,使學生逐步克服心理問題,最終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則
尊重性原則是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態度所提出來的原則。尊重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學生的權利,承認學生的獨立性,承認學生與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強調的是對學生的尊重,即使學生擁有心理方面的問題,教師也不能對學生產生輕視的情緒,要平等的對待學生,使學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在此基礎上,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隱私進行保護,必須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嚴格的保密,使學生能夠在同學之間得到公平對待。只有保證尊重性原則,教師才能夠得到學生的信任,才能夠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心理咨詢。
(三)全面性原則
最后,教師必須明確的是大學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針對于某個個體的,而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心理教育課程時充分考慮到大眾的需求,考慮到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而不是僅僅針對與個別現象展開教育。
同時,教師也需要針對個別學生給予特殊的幫助,要使其能夠得到特殊的關懷,幫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一)引導學生進行傾訴
傾訴法是心理學中較為常用的疏導方法之一,及引導學生傾訴自己內心深處的陰暗面和心理問題,使學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時也讓教師掌握真實的信息,進而制定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有效性。
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要讓學生對自己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信賴感,愿意在教師面前吐露心聲。教師必須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則,面對學生的傾訴一定要平等看待學生,同時為學生保密。做到這一點,學生的傾訴才會更加直接,才會暴露更多的問題,才能為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二)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懷
從某種程度而言,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安全感和愛。這也是性格孤僻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懷和慰藉,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愛。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才能夠感到溫暖,才能夠感到自己不再孤獨,才能夠在遙遠的異鄉獲得精神上與心靈上的支持。
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需要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的朋友,使學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關懷。在此基礎上,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關心,更應該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關懷。[2]
基于此,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才會真正將教師當作朋友甚至親人,進而獲得更大的支持與鼓勵。
(三)組織學生多參與集體活動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多參與集體性的活動,通過集體性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友誼,使學生受到其他同學正面積極的影響,進而保持樂觀、積極和開朗的態度,逐步克服內心的心理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中的學生開展足球比賽。通過足球比賽,學生能夠在運動中釋放內心的壓力,緩解心中的疲勞,逐步克服心理問題。同時,在足球比賽中,學生還能夠收獲更多的友誼,使學生的交際變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際中,學生才不會感到孤獨與無助,才會得到朋友和同學的鼓勵和支持,重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快速擺脫心理問題的糾纏,使其成為健康樂觀的大學生。
此外,教師還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班會,在班會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與失,暢談自己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設想。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團體的帶動,能夠得到同學的鼓勵和支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
(四)開展拓展訓練
同時,當代大學生需要承受來自于家庭、社會、交際圈等各個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通常讓學生感到無力,這是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就應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各個方面的壓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應該開展拓展訓練。在時代的發展中,拓展訓練已經被普遍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它是增加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拓展訓練,學生不但能夠在參與集體性活動中收獲友誼,還能夠在特定的訓練項目中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進而更有力的面對各種壓力,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
這就高校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拓展訓練,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增添相應的設施設備和場地,并安排相應的教練人員,為拓展訓練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結束語
總的來說,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探索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并且經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交流,對其進一步完善,提高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使學生能夠成為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是以體驗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運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心理教育模式,有較大的實際應用價值,該文從心理教育模式的概念特點入手深入淺出的分析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
一、什么是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模式有那些特點
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就是學生在模擬、或者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模式的具體活動,并通過活動獲取真實的心理體驗和感受,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團隊和成員之間的互動分享達成共識,然后自我的反思、總結以及不斷的學習,來達到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把自我認知學習到的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學習中的模式學習過程。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有五個密不可分的環節組成,一是體驗,二是分享,三是交流,四是整合,五是應用。學生在學習體驗中達到心理教育和預防的目的。
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中的教師的位置不是處于決定、控制、指導學生的位置,而是與學生處于同等的位置,其明顯的特征就是在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中,所有的體驗都是模擬真實的能夠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參與的學生,能夠真實的理解學生的感情,以及學生的情感需求,能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模式中的教師是學生的幫助者和情感的傾聽者,也是課堂中的協調組織者。在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思考,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模式的學習能夠尊重學生的獨特的心理體驗,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
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是有區別與傳統心理教育教學模式的學習方法。傳統的心理教學模式中老師是處于主導地位的,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在心理體驗教學模式中,老師和學生是處于同等地位,學生為學習的主題,學生的體驗是至關重要的,模式的關鍵是為學生創造一種可以真實體驗的情景,在情景中,學生可以把自己以往的經驗換發出來。模式的教育中老師要積極主動的去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體驗,并運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學有所用的最終的層面上來,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更好的體驗環境。體驗式教學非理論灌輸的方法,是通過學生在情景中體驗來達到學習的目的,體驗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更具有真實有效性。
二、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的功效有哪些
體驗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在傳統的心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以理論灌輸為主的教育模式,在本質上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是機械抽象的過程。對于學生的學習普遍感到厭煩。在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中,就打破改變了這種現狀,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體驗活動,使學生能夠經歷各種情景,能夠真正的參與到教學中來,能夠在情景的體驗中學習、感悟,學生就容易切身體會到理論知識在現實中的運用,體驗式教學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的教師主導地位中,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角色,師生關系的主輔關系導致學生和老師的關系較為生硬。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師生的關系就會做到融洽,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的灌輸者,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協助者,教師的導和學生的體驗學習處于一種和諧的氛圍當中,在課堂的體驗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互動,以及體驗課堂中的各個環節中來,教師與學生一起感受學習體驗帶來的感受,一起學習認知課堂中的心理活動,一起領悟情感體驗,在學習互動中拉近師生的關系,從而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教師和學生成為一種和諧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
三、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運用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利用體驗教育,設置各種情景模式,讓學生在各種體驗中學習、感受、分享。應用過程中需要創設各種情景,體驗感受,學習應用幾個環節。
創設教學情景。體驗式心理教學中,老師在教課中的情景設置中要有目的性,有意識性,能夠有效的選擇設計課堂中的教學的情景。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學習的前提之一。體驗式心理教學中需要有良好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在設計中做到,一設計情景中需要有一個相對安全自由的空間,空間的設置需要人人都能夠得到尊重保護,在情景中不進行人為的價值批判,讓人與人之間都能夠平等進行互動,達到一個和諧的教學情景的設置,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二教師的角色扮演設計,在情景中的教師是一個主導者協調者,要平等的參與到情景的教學中來,要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要尊重感受學生的心理體驗,關注學生的參與動態,讓學生在情景中真正的體會到課堂中的學習知識,能夠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教學情景的設置,可以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情景的設置。教學情景的設置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進行展現,也可以創設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達到真正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多媒體教學中的,圖片、影片、音樂的運用是基本常用的手段,在多媒體的運用過程中要結合課堂的實際進行有效的設計。在活動的創設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創設中要能夠思路清晰、主題明確,活動的設置手段都能夠與教學的目的相一致,不能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
心理體驗中的分享交流。心理體驗教學中的活動是重要的前提,分享則是重要的環節。在體驗分享中,能夠真正的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體驗的感受,通過分享交流,感受到每個學生之間的不同差異性,進行學習吸收消化,提高自我對于知識點的學習,拓展自己的經驗體會。在分享交流過程中,一般要進行小組的分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校的分享體驗,在分享中要做到每個學生都能夠進行真正的發揮主觀能動性,體會出自己內心真實的心理體驗,學會感受、認知、學習,主動去挖掘自身的心理體驗。小組的分享完畢后,教師要帶領全體學生進行歸納性的體驗總結,一般采用學生的自我評述、學生之間的評述和教師的評述方式,其中以學生的自我評述為主。要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心理體驗中的內化應用。心理體驗中的內化應用是課堂中的重要應用環節。學生的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習的知識應用的實際的生活學習當中去。內化應用本身也是一種體驗,學生可以在學習體驗應用中不斷的進步。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體驗式心理學習模式是明顯的優于傳統心理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心理課程是有較大的應用價值。體驗式心理學習模式對于教師的要求來說是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心理課堂的設置,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靈活性,提高課堂的效率。
(作者單位:武警北京指揮學院教研部軍事心理學教研室)
摘 要:本文從創建心理教育網站、安裝網上評估系統、健全網上心理檔案、開展網上心理咨詢等方面提出了網上心理教育體系的新建構,使之成為傳統心理教育的有益補充與良性拓展。
關鍵詞:網絡資源;心理教育;網站;心理評估
一、網上心理教育的獨特優勢
(一)突破時空限制。利用網絡這一現代技術能夠有效打破時空限制這一獨特優勢,開通信息交流雙方的互聯網絡,無論你身處何地,距離多遙遠,都能得以實現及時的對話與交流互動,這種靈活、快捷、動態、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其覆蓋面廣,局限性小,可操作性強,不僅能使因師資匱乏與條件限制未能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地區和學校的學生能及時接受教育,同時使他們能根據自有條件有選擇性的進行心理教育活動,這樣更具有可接受性,更切合學生與學校自己的所需所求,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解決自己的個性問題與學校的共性問題。
(二)實現資源共享。許多學校由于專職的心理咨詢師配備不足,師生比例懸殊,因此,要想滿足全體學生在新形式下日益增長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而若是利用網絡,開通心理網站,必然能更有效的將許多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加以整合與連接,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同時網絡的快捷、交互性強,轉換、復制、傳送方式方便準確,就能達到一名咨詢師能“同時”與多位求助者進行交流聯動。不論是團體還是個體心理輔導都能有效開展,這必將能使服務對象大大增多,省時省力,經濟實效,提高心理輔導效率。
(三)強調學生自主。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歸結為自我教育。要選擇一種具有自我選擇性與自主教育功能的心理教育活動,它必須能積極調動起學生自身已有或潛在的教育資源,學生才能成為教育的主體。從教育的人本意義上說,網絡心理教育更能體現自主性與可選擇性,更能快捷的實現針對性,更能突破傳統心理教育的局限性:在網絡這個既具有獨立空間,又具有人群聚集快,交流范圍廣,信息量大而全面的的平臺中,即使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自由、自主地選擇網站上豐富的學習版塊和服務項目,這些方式可以極大地增進學生自信、自尊的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達到自助的目標。
(四)有效降低阻抗。傳統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偏向性,一部分學生有了問題自己扛著、憋著也不愿暴露,寧愿“猶抱琵琶半遮面”,也不去“走出深山向云霞”。更有個別學生即是有了心理問題也認識不到這是問題。而互聯網所具有的獨特的匿名性與隱密性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交流自由和交流安全,學生不必具有害羞與害怕心理,因而可以少有顧忌的直接開放自己真實的內心,大膽地向咨詢師傾吐自己的苦衷、秘密,不再掩蓋自己,不僅擴大了咨詢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還有效降低了傳統心理咨詢過程中求助者的心理阻抗問題,實現心理教育的順利有效。
二、網上心理教育體系的構想
(一)創建心理教育網站,獲取心理健康信息。要建立網上心理教育體系,首先就要創建心理教育網站,網站頁面的設計和版塊的設計可根據心理教育的專業特點和各學校的特點進行個性化設置。版塊的設計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多樣化,通過在網上設立各類板塊,構建宣傳體系,提供健康方法,普及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為師生掌握健康心態的調適和訓練方法開辟新途徑。為學校心理教育搭建新的平臺。
(二)安裝網上評估系統,開展網上心理測評。心理測評是指采用專業的心理量表對被試者的智力、人格、能力、壓力應對、應激源或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對結果給出數量化的特征。建立網絡測評平臺,可提供兩類心理測評途徑:其一是專業測評,主要由專業人員根據咨詢對象的身心及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規范、科學測評;其二是自測,大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測評,科學地了解自身智力、個性特點、能力傾向、職業適應性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狀況,為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和科學規劃自我、激發自我潛能奠定基礎。
(三)健全網上心理檔案,強化后續跟蹤服務。心理檔案是對個體基本情況、生活歷程、心理特點、測評結果、咨詢記錄等情況較全面的記錄。將心理檔案上網,可使學生本人及時了解自己的心靈成長軌跡,了解自己心態積極主動改變的歷程。學校要健全網上心理健康檔案,可以網絡心理工作室為主體,培養安排專職專業人員來負責管理檔案,制訂管理制度,落實個人信息隱私保密制度,規范檔案借閱制度,完善檔案原始與真實不可隨意改變的規范要求,落實管理程序等。大學生網上心理檔案應處于動態的管理過程中,通過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專業施測和學生不定期的心理自評,廣泛收集他們的心理行為資料,并及時對其整個心理面貌給予綜合評定,如有異常,及時處理,通過約談等方式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將干預結果再填寫至心理檔案中,保證建立心理檔案后的后續跟蹤服務,健全完善的網上心理檔案,將成為高校有效開展網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據。
(四)開展網上心理咨詢,健全學生人格。一是利用BBS進行心理咨詢,幫助大學生改變不合理、不健康或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維方式,締造積極向上和諧美好的大學生活;二是利用QQ、QQ群進行心理咨詢,通過有效的在線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各方面的困擾;三是利用 E-mail進行心理咨詢,為學生提供經濟方便的宣泄不良情緒并得到及時心理援助的渠道;四是利用視頻聊天室進行心理咨詢,這是對無聲文字交流咨詢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五是利用Fetion(飛信)進行心理咨詢,當心理咨詢師離線不在網上時,學生同樣可以和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隨時隨地保持暢快有效的溝通,成為可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幫助的有效方式。
三、網上心理教育實施注意事項
(一)積極引導學生科學上網。我們不能否認,目前網絡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一旦上網,由于信息的快捷性和方便閱讀性,使得大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接收大量的參差不齊信息。因此,要加強和端正學生上網動機,增強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識與文化內涵,加強養成教育,避免“網絡成癮”“戀網沉迷”“不良信息閱讀流傳”等現象出現。
(二)和傳統心理教育相結合。在傳統心理教育中,咨詢師和求助者雙方的信息交流既有語言的,更有肢體的與表情的交流,既能傳達“弦外之音”又能表觀“言外之意”,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有了網絡就擯棄傳統心理教育。學校心理教育工作應把心理教育網站的建設、運作與傳統心理教育相結合起來,成為傳統心理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和補充,實現網上與網下的有機銜接,構建立體的、全方位的心理教育體系。
總之,網上心理教育體系的構建與落實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需要全體心理學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斷更新理念,科學發展,完善體系,共享資源,規范操作,常態及時,有效整合,才能收到實效,在科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網絡資源若能更有效的整合與共享,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將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