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9 11:2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 管理科學與工程 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西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經濟的全球化直接推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視角分析教育領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種新興學術研究范式。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旨在通過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為經濟組織運行達到最佳狀態提供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方案,必須也必然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個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僅表現在人才定義與觀念、使用與流動、競爭與評價、環境與待遇的國際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素質與培養的國際化。本文著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的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我國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類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學,管理科學業已成為信息社會促進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定量研究組織的決策、運營與管理模式規律,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兩個特點,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經濟全球化亞需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樹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領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現實選擇;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適應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和培養價值由均衡、漸進、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創新型轉變的客觀需要。
人才隊伍靠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素質由培養模式決定。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戰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全球化條件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略是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意義重大。
二、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特征與面臨實際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給該專業的受教育者制定一個培養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模式集中體現了該專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且規定了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其實質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為管理型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相比專業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寬”、“?!?、“交”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組織、執行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質要求與國際社會趨同。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結構、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化的運作水平與能力等,這業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要求走向國際化。具體體現在:目標認同國際化,能否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體制的多樣化,例如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聯合辦學模式正成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課程設置綜合化,更著眼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手段現代化。另外,還有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人才培訓的國際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根源
當前,在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問題??傮w而言,一是專業設置與分類不規范,二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三是培養模式“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一是以學術標準設置的課程模式應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多是“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模式。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對學生畢業后的多元社會工作環境和角色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和方向: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發展前沿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二是工科主導的培養取向與管理型研究生實用價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橫跨經濟、管理、數學、系統、信息、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專業。但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為工科專業或文科專業,而不是回歸管理學這一社會科學的學科本質,單方面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實踐平臺和濃厚的管理實踐環境氛圍。管理實踐、實習環節少,實施困難.管理型人才對研究生能力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有較多的管理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課時、經費、場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課程式的學習和考試型的評價為主,造成與管理實踐相脫離、理論學習多、管理實踐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學碩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科化,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本科教育某種程度上只是時間上的延續和理論層次的簡單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高與院校符合要求的導師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雙重核心素質,其培養對導師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導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社會管理經歷和經驗,但現實中這種學、管兼修的“雙師型”導師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視野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戰略實施
(一)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針對國際化視野下現代化建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管理型應用人才。具體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二是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本領域內有較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綜合的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可從事專門管理工作,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評價和咨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實的創新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更需要具有創新求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選擇
一是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創新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成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想體系。“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白⒅啬芰Α敝饕w現了培養人才的內容和重點。在培養對象上,主要面向在職人員;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皠撔陆虒W”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上。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兩主三多”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種互動方式、多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是構建“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注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專業、專業大類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式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的結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上,設置若干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堅持學術標準和應用標準的統一?!熬C合性”是指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力與素質構成的綜合性,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掌握系統思維與分析能力。“學習型”指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識與技能.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是辨證統一的,倡導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與變化中的管理實踐的進行互動。
三是實施“學習+管理+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借鑒“雙元制”模式,即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社會和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樣,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模式曾被譽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鑒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它的核心是從管理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優化。首先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是必須以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為核心,重點突出信息社會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觀點重新審視課堂理論、具體實踐與人員素質的關系,對培訓教材按照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調整。其次是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探索,采取導師指導與專業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研究生培養統一標準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貫徹系統理論學習與科研并重的原則,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實現從“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導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方法的轉變。再次是學習方式改革。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應改變被動式接受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建立以發現和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同時積極參與到各種部隊管理實踐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
五是注重“三大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訓練體系包括科技競賽、社會調查、學術活動、組織管理、科學研究等。一是社會實踐。深人企業、社會,進行同本專業方向有關的調查、分析與實踐活動;二是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要求研究生擔任1 ~2門課程的助教或主講任務,并規定一定的學時數。這是培養研究生、提高業務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三是科學研究實踐。培養和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內容。包括參加學術報告、文獻檢索、撰寫學術論文和參加導師課題或項目等。尤其要實施以學位論文為中心的質量監控。學位論文工作是培養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決管理實際間題能力的重要環節。要著力把握四個階段:一是開題報告,二是實證研究或現場實習,三是論文撰寫,四是組織答辯。
六是打造高素質的“學管型”師資隊伍。要培養高素質的管理型人才,必須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型導師隊伍。要求導師既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換言之,既能做導師教授,又能做高層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論型人才培養管理型人才”的現象。為構建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帶、引”的方式:“送”就是選拔部分導師出國或到兄弟院校進行深造,重點是針對管理實踐能力強而理論相對薄弱的導師;“下”就是讓部分導師下到社會單位進行掛職鍛煉,重點是有理論基礎而社會管理經驗相對缺乏的導師;“帶”就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引”就是從其它實力較強的院校、社會機構引進優秀人才,或直接從社會行政管理部門、社會實踐領域聘請既有豐富管理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專家擔任兼職導師。
論文關鍵詞:科學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社會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從認知、生產力、社會變革、生態調節和經濟五個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對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發揮的有利作用加以闡述,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等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因之——科學技術,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科學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茖W技術,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它們雖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開發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術是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和生產的中介,沒有技術,科學對生產就沒有實際意義。然而技術對科學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的現象和提出新問題,可以擴展科學研究的領域,技術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
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科學技術就其生產和發展過程而言,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由生產決定的;就其內容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意識的結晶,就其實際的功能而言,科學技術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征的“一般社會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并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產力功能。
(三)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于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
(四)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茖W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后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五)經濟功能
在當代,科學技術作為復雜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以自身的功能為社會服務并影響社會,最主要的就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茖W技術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科技進步不僅導致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改變了整個經濟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資源和資金的配置,從而導致經濟結構中最主要部分—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和日益高級化。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還是由勞動力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約式經濟形態及其結構的轉變,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防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可以說,科學技術在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廣泛性,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制約和促進。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科學技術帶來的影響深度和廣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個時代的科學技術都深刻的影響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 管理科學與工程 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西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經濟的全球化直接推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視角分析教育領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種新興學術研究范式。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旨在通過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為經濟組織運行達到最佳狀態提供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方案,必須也必然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個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僅表現在人才定義與觀念、使用與流動、競爭與評價、環境與待遇的國際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素質與培養的國際化。本文著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的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我國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類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學,管理科學業已成為信息社會促進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定量研究組織的決策、運營與管理模式規律,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兩個特點,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經濟全球化亞需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樹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領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現實選擇;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適應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和培養價值由均衡、漸進、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創新型轉變的客觀需要。
人才隊伍靠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素質由培養模式決定。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戰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全球化條件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略是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意義重大。
二、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特征與面臨實際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給該專業的受教育者制定一個培養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模式集中體現了該專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且規定了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其實質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為管理型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相比專業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組織、執行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質要求與國際社會趨同。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結構、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化的運作水平與能力等,這業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要求走向國際化。具體體現在:目標認同國際化,能否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體制的多樣化,例如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聯合辦學模式正成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課程設置綜合化,更著眼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手段現代化。另外,還有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人才培訓的國際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根源
當前,在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問題??傮w而言,一是專業設置與分類不規范,二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三是培養模式“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一是以學術標準設置的課程模式應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多是“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模式。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對學生畢業后的多元社會工作環境和角色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和方向: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發展前沿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二是工科主導的培養取向與管理型研究生實用價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橫跨經濟、管理、數學、系統、信息、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專業。但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為工科專業或文科專業,而不是回歸管理學這一社會科學的學科本質,單方面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實踐平臺和濃厚的管理實踐環境氛圍。管理實踐、實習環節少,實施困難.管理型人才對研究生能力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有較多的管理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課時、經費、場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課程式的學習和考試型的評價為主,造成與管理實踐相脫離、理論學習多、管理實踐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學碩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科化,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本科教育某種程度上只是時間上的延續和理論層次的簡單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高與院校符合要求的導師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雙重核心素質,其培養對導師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導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社會管理經歷和經驗,但現實中這種學、管兼修的“雙師型”導師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視野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戰略實施
(一)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針對國際化視野下現代化建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管理型應用人才。具體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二是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本領域內有較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綜合的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可從事專門管理工作,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評價和咨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實的創新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更需要具有創新求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選擇
一是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創新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成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想體系。“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白⒅啬芰Α敝饕w現了培養人才的內容和重點。在培養對象上,主要面向在職人員;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皠撔陆虒W”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上。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兩主三多”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種互動方式、多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是構建“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注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專業、專業大類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式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的結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上,設置若干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堅持學術標準和應用標準的統一?!熬C合性”是指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力與素質構成的綜合性,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掌握系統思維與分析能力?!皩W習型”指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識與技能.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是辨證統一的,倡導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與變化中的管理實踐的進行互動。
三是實施“學習+管理+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借鑒“雙元制”模式,即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社會和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樣,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模式曾被譽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鑒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它的核心是從管理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優化。首先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是必須以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為核心,重點突出信息社會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觀點重新審視課堂理論、具體實踐與人員素質的關系,對培訓教材按照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調整。其次是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探索,采取導師指導與專業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研究生培養統一標準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貫徹系統理論學習與科研并重的原則,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實現從“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導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方法的轉變。再次是學習方式改革。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應改變被動式接受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建立以發現和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同時積極參與到各種部隊管理實踐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
五是注重“三大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訓練體系包括科技競賽、社會調查、學術活動、組織管理、科學研究等。一是社會實踐。深人企業、社會,進行同本專業方向有關的調查、分析與實踐活動;二是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要求研究生擔任1 ~2門課程的助教或主講任務,并規定一定的學時數。這是培養研究生、提高業務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三是科學研究實踐。培養和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內容。包括參加學術報告、文獻檢索、撰寫學術論文和參加導師課題或項目等。尤其要實施以學位論文為中心的質量監控。學位論文工作是培養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決管理實際間題能力的重要環節。要著力把握四個階段:一是開題報告,二是實證研究或現場實習,三是論文撰寫,四是組織答辯。
六是打造高素質的“學管型”師資隊伍。要培養高素質的管理型人才,必須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型導師隊伍。要求導師既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換言之,既能做導師教授,又能做高層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論型人才培養管理型人才”的現象。為構建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帶、引”的方式:“送”就是選拔部分導師出國或到兄弟院校進行深造,重點是針對管理實踐能力強而理論相對薄弱的導師;“下”就是讓部分導師下到社會單位進行掛職鍛煉,重點是有理論基礎而社會管理經驗相對缺乏的導師;“帶”就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引”就是從其它實力較強的院校、社會機構引進優秀人才,或直接從社會行政管理部門、社會實踐領域聘請既有豐富管理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專家擔任兼職導師。
論文關鍵詞:科學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社會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從認知、生產力、社會變革、生態調節和經濟五個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對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發揮的有利作用加以闡述,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等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因之——科學技術,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茖W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茖W技術,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它們雖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開發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術是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和生產的中介,沒有技術,科學對生產就沒有實際意義。然而技術對科學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的現象和提出新問題,可以擴展科學研究的領域,技術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
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科學技術就其生產和發展過程而言,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由生產決定的;就其內容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意識的結晶,就其實際的功能而言,科學技術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征的“一般社會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并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產力功能。
(三)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茖W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于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
(四)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茖W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后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五)經濟功能
在當代,科學技術作為復雜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以自身的功能為社會服務并影響社會,最主要的就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茖W技術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科技進步不僅導致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改變了整個經濟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資源和資金的配置,從而導致經濟結構中最主要部分—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和日益高級化。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還是由勞動力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約式經濟形態及其結構的轉變,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茖W(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防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可以說,科學技術在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廣泛性,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制約和促進。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科學技術帶來的影響深度和廣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個時代的科學技術都深刻的影響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摘 要:本文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代碼為基礎,以1990~2000年各領域發表文章的關鍵詞檢索統計為依據,通過對檢索到的文獻的閱讀與比較,回顧了20世紀最后十年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和特征,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并重點就熱點問題的形成、熱點問題內容的異同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出了有意義的結論。它將對我國21世紀初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主體及資助主體活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比較分析
一般認為,國外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國外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和管理叢林,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的是初創、重建發展和繁榮三個不同階段。二者的起止時間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卻有很大差異。時間上,國內研究要比國外晚20-50年;內容上,國內基本上是在學習引進西方的理論和方法。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和知識資本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豐富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并帶來管理方式新的變革,給我國管理科學研究帶來了機遇與挑戰[1]。隨著理論研究自身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舊的領域在逐漸淘汰,而許多新的領域已誕生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及出現時間、熱點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斷變化。
1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代碼可以看出國外對管理科學的理解與我國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理解比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過吸收、改造、轉換其它學科如運籌學、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為管理科學其它兩個領域提供合適的基本技術、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本文首先通過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關資料,選定了有代表性的59種國外期刊;然后通過關鍵詞檢索的方法統計了1990年-2000年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錄的全部論文[5]。
從總量來看,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其次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論;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工業工程等領域論文數量相對少得多(見圖1)。出現上述研究格局是因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直到70年代,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在于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決策的精確度和管理的效率,這些領域一貫以來都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資助。而工業工程、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則更多的被從工程角度和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如果得不到新的學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則會逐漸變弱。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所有領域的論文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論文數量增長最快,隨后就進入一個平均量比較平穩的增長時期。論文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有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和運籌與管理。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運籌與管理、信息技術和管理仍將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繼續保持上升的態勢。
圖1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1.2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在考察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時,本文綜合了四個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認定的18種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針對重要管理學術期刊進行的調查結果;三是2000年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四是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據這些材料,確定了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的44種專業性學術期刊。
本文通過關鍵詞檢索,對所有這44種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間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6]。
從總量來看,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其次是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管理科學與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和復雜性研究則在20篇以下,尚未成為主流(見圖2)。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且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系統論的產生在國外已經有一個世紀之久,雖然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但在與管理問題相結合方面,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且持續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產生;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等傳統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在解決新的企業管理和社會經濟問題時,得到了檢驗和新的發展。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評估技術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組織理論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可以預見它們仍將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研究領域。此外,大部分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長都不是很平穩,落差比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諸如政府政策、資助環境的影響太大,這對于一個學科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剔除掉這些影響,我們還發現,1996年和1999年分別是研究論文數量增長的波峰期。由此在沒有更長時間序列資料作為實證的情況下,推測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周期大體上是3年。這也提醒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資助機構,在制定資助計劃時應該最少覆蓋3年以上。
2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的比較分析
“研究熱點”反映著某一個時段內,學術界對于一些特定問題或領域的關注程度。對于理論研究來說,這一關注程度指標同樣可以用這一領域內的情況或相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來反映。熱點問題是隨著理論研究的進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變遷的。
根據熱點問題形成的來源不同,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來源于實踐的熱點和理論發展自身形成的熱點;根據熱點持續的時間長短,熱點問題可以分為持續的研究熱點、前一段的研究熱點和當前的研究熱點;根據熱點問題的地域差異,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國外的熱點問題、國內的熱點問題和共同的熱點問題。
圖2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2.1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的主流領域有驚人的同一性。
領域 國外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
運籌與管理 隨機多目標問題及算法、生產系統的調度優化、網絡沖突分析和資源罪優分析、交互式組和優化、金融/保險市場的定價模型
決策與對策理論 多目標決策、不確定性方法、神經網絡、多參與主體信息不對稱決策問題、風險和微機決策分析
組織理論 組織變革與創新、網絡組織的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對傳統組織的影響
管理系統工程 系統分析方法、模擬技術
評估技術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造、評估技術在項目投資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應用
工業工程 并行工程、供應鏈、人因工程
信息技術與管理 面向應用的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數據挖掘、信息系統開發的全面質量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可擴展數據庫模型
復雜性研究 混沌理論、量子理論和復雜策略的模仿
2.2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管理科學理論逐步滲透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來,并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國理論界與決策界的高度重視。
通過對我國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論文和最近3年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與發展管理》、《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國軟科學》的全部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熱點見表2。
表2: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 國內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 人本管理理論、人性假設及管理研究方法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
運籌與管理 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多重運輸調度算法、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決策與對策理論 實際管理問題的決策模型、群體決策(委員會決策)問題研究、決策準則、多目標決策、模糊決策、公共選擇的方式及決策規則的選擇、可拓學在決策中的應用、事元、物元分析與決策過程、博弈分析
組織理論 組織結構、組織變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術的組織再造、虛擬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
管理系統工程 管理系統分析方法、系統最優控制、網絡計劃技術、灰色系統與灰色理論、系統效能分析、系統模擬與仿真方法
評估技術 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灰色關聯評價模型、模糊評判、數據包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的應用、風險評估、具體對象的效益與競爭力等指標的評估
預測技術 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糊預測、數據包絡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預測、遺傳算法
數量經濟分析方法 經濟計量模型、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統計方法、投入產出模型、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的貢獻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業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產調度模型、先進制造技術及其評價、質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供應鏈管理、先進制造系統的抓鉤排序問題
信息技術與管理 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模式與安全研究、組織決策支持系統、數據挖掘技術
復雜性研究 灰色系統、集對分析、復雜系統的分析方法、社會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研究、混沌理論、非線性復雜經濟系統
2.3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通過分別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們的異同點(見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統工程、信息技術與管理和運籌與管理是國內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內容。持續的研究熱點將集中在這些領域。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是國外當前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預見,受國外的影響,國內未來3-5年內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大量出現。
表3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內容的比較
國外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 我國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
決策與對策理論 信息技術與管理
組織理論 管理系統工程
運籌與管理 預測技術
信息技術與管理 評估技術
管理系統工程 運籌與管理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差異比較大,即使是共同的熱點問題,研究側重點也不同。如線性規劃,國外的重點是隨機多目標優化問題[9],而國內的重點是傳統線性規劃問題的求解算法和應用;此外,在熱點問題的形成來源來看,國外基本上來源于管理實踐和其他學科的啟示上,而國內則更多的是應用國外理論結合我國國情來解決管理問題(見表4)。
表4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類型 問題 特征說明
國內外共同的熱點問題 線性規劃、優化理論、決策模型組織結構、組織學習、系統分析方法、決策支持系統、并行工程、電子商務[10]、數據挖掘 經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在與實際管理問題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內外研究的共同重視。
國外熱點問題,國內尚未成為熱點問題 復雜性研究[11]、供應鏈與價值鏈、知識管理、虛擬組織、績效評估技術、復雜決策問題的博弈分析、風險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問題上,國內要落后于國外。
國外非研究熱點,國內為研究熱點問題 管理信息系統、敏捷制造、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評估指標體系 國外前些時候的研究熱點,在國內有很強的應用背景,所以成為研究熱點。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異還包括:
(1)知識管理、復雜性研究[12]等國外研究熱點,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國則引入的時間不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13]。
(2)對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為理論、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等國內外研究成果日益減少的領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學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將難以繼續引起學術理論界的重視。
(3)國內關于一般管理理論、組織理論等一般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現在,我們已基本了解了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狀況,所以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在國內不會成為熱點,但其應用研究在國內還有前景。
(4)在信息技術與管理、決策與對策理論等領域,國內研究與國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比較的啟示
(1) 研究的主流領域越來越多地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蛘哒f,這些新技術、新的時代特征給管理研究主流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突破。
(2) 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有些研究領域要逐漸被淘汰,像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同時也會出現新的研究領域,如復雜性研究和電子商務等。這就要求國內研究主體要跟蹤最新研究動向,培養發現研究熱點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熱點問題大多來自管理實踐的需要,即問題導向,注重技術和可操作性。這要求國內研究主體更多地關注管理實踐,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
(4) 國內的研究熱點普遍地落后于國外,但也有自己領先的領域,如工業工程。
(5) 國內的資助機構應加強對研究熱點問題的資助,因為研究熱點與管理實踐聯系得最緊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實踐中產生效益。特別是那些國內外共同的研究熱點,其所在領域將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國內研究熱點的形成,基本上有兩個前提:一是國外已經是研究熱點,國內研究主體加以介紹和引入,結合國內實際,形成研究熱點,如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二是國內出于國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動而形成研究熱點,如復雜性研究。
(7) 從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管理科學基本上處在借鑒應用的階段,根據中國的管理實踐提煉出自成一體的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研究還不多。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 管理科學與工程 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西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經濟的全球化直接推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視角分析教育領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種新興學術研究范式。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旨在通過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為經濟組織運行達到最佳狀態提供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方案,必須也必然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個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僅表現在人才定義與觀念、使用與流動、競爭與評價、環境與待遇的國際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素質與培養的國際化。本文著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的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我國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類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學,管理科學業已成為信息社會促進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定量研究組織的決策、運營與管理模式規律,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兩個特點,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經濟全球化亞需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樹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領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現實選擇;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適應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和培養價值由均衡、漸進、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創新型轉變的客觀需要。
人才隊伍靠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素質由培養模式決定。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戰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全球化條件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略是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意義重大。
二、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特征與面臨實際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給該專業的受教育者制定一個培養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模式集中體現了該專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且規定了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其實質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為管理型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相比專業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組織、執行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質要求與國際社會趨同。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結構、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化的運作水平與能力等,這業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要求走向國際化。具體體現在:目標認同國際化,能否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體制的多樣化,例如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聯合辦學模式正成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課程設置綜合化,更著眼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手段現代化。另外,還有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人才培訓的國際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根源
當前,在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問題??傮w而言,一是專業設置與分類不規范,二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三是培養模式“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一是以學術標準設置的課程模式應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多是“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模式。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對學生畢業后的多元社會工作環境和角色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和方向: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發展前沿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二是工科主導的培養取向與管理型研究生實用價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橫跨經濟、管理、數學、系統、信息、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專業。但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為工科專業或文科專業,而不是回歸管理學這一社會科學的學科本質,單方面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實踐平臺和濃厚的管理實踐環境氛圍。管理實踐、實習環節少,實施困難.管理型人才對研究生能力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有較多的管理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課時、經費、場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課程式的學習和考試型的評價為主,造成與管理實踐相脫離、理論學習多、管理實踐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學碩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科化,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本科教育某種程度上只是時間上的延續和理論層次的簡單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高與院校符合要求的導師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雙重核心素質,其培養對導師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導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社會管理經歷和經驗,但現實中這種學、管兼修的“雙師型”導師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視野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戰略實施
(一)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針對國際化視野下現代化建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管理型應用人才。具體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二是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本領域內有較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綜合的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可從事專門管理工作,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評價和咨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實的創新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更需要具有創新求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選擇
一是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創新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成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想體系?!耙匀藶楸尽敝饕w現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體現了培養人才的內容和重點。在培養對象上,主要面向在職人員;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創新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上。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兩主三多”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種互動方式、多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是構建“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注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專業、專業大類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式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的結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上,設置若干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堅持學術標準和應用標準的統一?!熬C合性”是指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力與素質構成的綜合性,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掌握系統思維與分析能力?!皩W習型”指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識與技能.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是辨證統一的,倡導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與變化中的管理實踐的進行互動。
三是實施“學習+管理+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借鑒“雙元制”模式,即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社會和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樣,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模式曾被譽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鑒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它的核心是從管理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優化。首先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是必須以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為核心,重點突出信息社會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觀點重新審視課堂理論、具體實踐與人員素質的關系,對培訓教材按照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調整。其次是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探索,采取導師指導與專業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研究生培養統一標準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貫徹系統理論學習與科研并重的原則,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實現從“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導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方法的轉變。再次是學習方式改革。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應改變被動式接受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建立以發現和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同時積極參與到各種部隊管理實踐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
五是注重“三大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訓練體系包括科技競賽、社會調查、學術活動、組織管理、科學研究等。一是社會實踐。深人企業、社會,進行同本專業方向有關的調查、分析與實踐活動;二是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要求研究生擔任1 ~2門課程的助教或主講任務,并規定一定的學時數。這是培養研究生、提高業務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三是科學研究實踐。培養和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內容。包括參加學術報告、文獻檢索、撰寫學術論文和參加導師課題或項目等。尤其要實施以學位論文為中心的質量監控。學位論文工作是培養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決管理實際間題能力的重要環節。要著力把握四個階段:一是開題報告,二是實證研究或現場實習,三是論文撰寫,四是組織答辯。
六是打造高素質的“學管型”師資隊伍。要培養高素質的管理型人才,必須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型導師隊伍。要求導師既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換言之,既能做導師教授,又能做高層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論型人才培養管理型人才”的現象。為構建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帶、引”的方式:“送”就是選拔部分導師出國或到兄弟院校進行深造,重點是針對管理實踐能力強而理論相對薄弱的導師;“下”就是讓部分導師下到社會單位進行掛職鍛煉,重點是有理論基礎而社會管理經驗相對缺乏的導師;“帶”就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引”就是從其它實力較強的院校、社會機構引進優秀人才,或直接從社會行政管理部門、社會實踐領域聘請既有豐富管理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專家擔任兼職導師。
論文關鍵詞:科學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社會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從認知、生產力、社會變革、生態調節和經濟五個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對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發揮的有利作用加以闡述,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等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因之——科學技術,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茖W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茖W技術,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它們雖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開發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術是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和生產的中介,沒有技術,科學對生產就沒有實際意義。然而技術對科學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的現象和提出新問題,可以擴展科學研究的領域,技術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
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科學技術就其生產和發展過程而言,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由生產決定的;就其內容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意識的結晶,就其實際的功能而言,科學技術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征的“一般社會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茖W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并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產力功能。
(三)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茖W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于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
(四)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后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五)經濟功能
在當代,科學技術作為復雜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以自身的功能為社會服務并影響社會,最主要的就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茖W技術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科技進步不僅導致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改變了整個經濟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資源和資金的配置,從而導致經濟結構中最主要部分—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和日益高級化。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還是由勞動力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約式經濟形態及其結構的轉變,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茖W(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防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可以說,科學技術在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廣泛性,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制約和促進。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科學技術帶來的影響深度和廣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個時代的科學技術都深刻的影響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不斷提高,國內高校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就業技能成為我校建設和發展中的核心問題,為了整合和優化教學資源,提高學校發展和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本文結合國內高校的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管)專業建設中的普遍問題,針對我校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管專業協調發展的幾點方案。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信管;協調發展;學科建設
1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管專業概述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是我國管理學科中發展最早的學科之一。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對科學管理產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依托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首先發展起來,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已經建立了一支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在國內,知識管理、信息技術與管理、風險管理等這些領域是當前學者關注的焦點,可以預見它們仍是未來幾年的重點研究領域。信管專業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重點專業之一,目前全國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但它又是~個年輕的新專業,其教學內容與課程如何設置,一直是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我校信管專業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近1000人,專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摸索和研究過程。
2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管專業發展中的問題
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和信管專業的發展與國內其他高校一樣存在著很多共同的問題和不足。
2.1學科建設不足和差距。
①學科方向:現有的四個研究方向,優勢特色不明顯,缺少優勢特色學術方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
②學科隊伍:學科梯隊成員職稱和學歷偏低,碩士生導師人數少,成果水平不高,獲獎層次低,沒有國家級獎勵。
③科學研究:整體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國家級課題,橫向課題少,科研經費略顯不足,發表高水平國家級論文或檢索論文數量不多。
④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氣,招生生源和途徑單一,梯隊成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次數少,與國內外學術機構聯密切。
2.2專業建設不足和差距。
①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中,師資隊伍建設尚不充分,本專業教師職稱與學歷層次相對較低,本科學歷年輕教師較多。在教師隊伍方面專業師資隊伍的職稱等結構尚欠合理,低職稱教師數量偏多。由于年輕教師多,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響。
②課程建設方面:受師資隊伍高職稱教師比例低的制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課程建設方面尚處于較低層次。
③教學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輕教師較多,忙于教學與學歷提高,沒有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教學、科研項目與成果缺乏。
3如何促進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本科專業協調發展方案研究
3.1學科建設方面要采用目標管理,任務分解到人,激勵和考核并用,重在隊伍建設。
積極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創建良好的科研條件,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科對外影響。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的同時,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中應用并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科研成果,進一步重視學科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廣泛吸引省內外優秀的專家學者專職或兼職從事學科的教學、研究工作。
①進一步加強學科梯隊建設。積極培養、引進高素質人才,選送有潛質和發展前途的青年教師到著名高校進修、培訓;鼓勵更多的教師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逐步形成適合學科發展,年齡、職稱和學歷結構優化的教學、科研學術群體。
②積極提高科研水平,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隊伍成員要跟蹤學科前沿,積極申請國家級課題。
③緊密結合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需求,加強產、學、研結合,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④加大對學科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強學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
⑤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聘請國內知名專家為我校講座教授,進行講學,共同合作承擔科研課題:派出人員去國內外著名學校進修提高。
⑥進一步加強校企聯合,完善學科實踐基地建設。不斷拓展學科實踐基地,為學科隊伍成員和碩士研究生提供廣泛的社會實踐舞臺,使教師更了解經濟社會的需求,使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社會需要。
3.2專業建設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養方案,加強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在不斷的變化,這就要求專業培養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也要有其靈活性,要根據發展需要和畢業生動態反饋調整完善培養方案,因此,新的培養模式應側重考慮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訓練,拓寬基礎,擴大口徑,同時還應有地域特色。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培養目標,本著重視基礎課程,加強主干課程,擴大選修課程,突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特色,加強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同時開展與各有關課程配套的教學大綱、教材建設工作。
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等教育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責任心強的教師隊伍,專業建設的根本也是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等結構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師隊伍質量的重要指標,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現有師資隊伍看,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等結構還不很合理,還應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學歷層次,通過合理的人才流動引進外校高學歷人才調整學緣結構,建成一支結構合理、梯隊明顯、具有發展潛力的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努力提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
③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跟隨教師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工作,進行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優秀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進行檢索并統計,根據檢索結果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進行分析,歸集出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的方向,并指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研究未來發展趨勢。探討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方向與研究趨勢,有利于了解管理科學于工程專業研究的熱點,追溯學科前沿與研究動態,為推動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向縱深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 選題方向 研究趨勢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選題方向分析
近年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非常迅速,其中,碩士研究生已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碩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礎課和管理類必修課學習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領域選擇研究方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學習。
本文依據《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該數據庫是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高質量、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至2010年11月1日,累積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文獻87.5萬多篇,文獻的來源是全國530多家碩士生培養單位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本文統計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論文選題的主要方向,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輸入榆索控制條件。“發表時間”輸人從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學位單位”輸人模糊,“優秀論文級別”輸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單位”輸入模糊。第二步,輸入內容榆索條件。“主題詞”輸入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方向,如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等,點擊“檢索文獻”。第三步:按文獻分組排序方式選擇文獻。文獻分組點擊“學科專業”在下拉菜單中選擇“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即可。其統計結果如圖1:
從圖可以看出,物流、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學與t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說明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熱點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日.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的發展、以信息技術構建傳統物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系、物流系統優化的工具化與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與創新是研究熱點。在項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應商和項目外包管理項目成為焦點,高級管理層更加接受項目管理和項目群管理的價值,在金融危機之后要追求項目的項目組合管理得到重視。在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約與員丁績效、組織公平感與組織績效是研究熱點。
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趨勢分析
根據以上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選題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
由于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管理變革,管理科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術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手段獲取、傳遞、存儲、處理、顯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術。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以及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當今世界,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所以信息技術和知識資奉的發展,不僅豐富了管理科學的研究內容,也給管理科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
2、管理科學與一f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由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生產與流通的變革而產生了如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服務管理等研究領域與-向。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學者在營銷與運作的整體優化、多渠道供應鏈管理、綜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應用成果,并且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的熱點。
3、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向知識經濟的影響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作為一種新的資源的觀念已經逐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知識管理成為最為關注的話題。當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所以企業必須不斷獲得新知識,并利用知識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知識管理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知識管理包括幾個方面工作:建立知識庫;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等。在未來幾年知識管理的研究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知識本身的特征;知識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識產生知識在企業間的傳播機制;個體知識與組織知識的相互作用關系。
4、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越來越側重系統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探索管理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復雜系統管理理論基礎包括: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從線性到非線性非線性理論,其中的非線性理論涉及到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協同論、混沌動力學以及分形理論;從他組織到自組織;從時間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從簡單性到復雜性;從復雜系統到復雜網絡;從硬系統到軟系統方法,這里主要指的是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方法;從單元系統到系統集成。例如,運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從組織內部的各組元間以及組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中尋找組織發展和進化的動因和規律,以使組織能適應社會、經濟及技術的迅速發展。
5、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向低碳管理方面發展
隨著新型電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會隨之增加,低碳產品意味著制造業低碳制造、農業低碳種植等也會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低碳成本增加終會作用在消費者身上。這說明受低碳經濟的影響,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將會選擇低碳管理作為研究方向。通過研究,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綜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迅速,研究熱點不斷涌現,現今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物流、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向。同時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研究熱點和趨勢與專業設置有待進一步協調,科研與實踐的結合還很薄弱,社會效益有待研究等。此外,基于主題詞榆索對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優秀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別是針對特定的研究領域,選用不同的主題詞會現不同的論文數量,統計結果會有一定的偏差。
[摘 要]管理科學與工程作為一門具有極強實踐性的學科,其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去進行理論知識的培養外,還需要與社會經濟相適應和協調。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我國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上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來達到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綜合素質
一、改革背景
現如今,人才成為一個國家發展所需的重要資源,我國國家如今也在實施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可以說人才的培養對于國家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高等教育作為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承擔其相應的責任和能力,培養出大量的創新型人才?,F階段,我們國家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然而,在教育特色和人才特點上仍不具備鮮明的特點,并不符合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程中,需要明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針對社會的服務需求來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樹立自身的特色來發展教育。作為省部共建的地方性大學,其服務的宗旨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因而,大學就應當以發展地區經濟,服務地方社會為己任。面對全球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也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改革,如何才能夠滿足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梢哉f,人才的培養對于國家的戰略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管理科學與工程”作為具備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其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上具備著較高的需求,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后備人才。在新形勢的發展需求下,該專業不能夠滿足過去僅僅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還需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自身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對自身的計算機技術以及數理能力等進行提升和擴展。
二、研究現狀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一級學科,其自身具有著獨特的學科特色和研究價值,為此,國內外的眾多專家和研究機構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針對其人才培養和學科的長遠發展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十分豐富的研究成果。
林敏、熊向陽(2008)認為,工程造價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學科,其學生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以及包括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育課程體系之后,需要對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及創造能力進行剖析和具體的實踐,來豐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具體的實踐能力。他們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的應用型本科工程造價管理專業所處的現狀進行分析,認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夠有效的提升當前學生所存在的諸多問題,通過實踐操作來解決其在實踐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
三、“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案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學進度同科研進度的相互統一,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同時對教師的能力進行提升,擴展教師的能力,豐富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優秀的教師資源從而教育出更多優秀學生。在提升教師能力的過程中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素養,使得學生的教育能夠立足與地區經濟的發展基礎上,加強豐富社會經營和實踐。
2.教學質量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而教師則是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教師需要切實關注由于入學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學生成績差異,并結合教學實際制定更為科學的教學計劃。首先,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從多元成才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對學生成才抱有信心,尤其是注重精英技能人才的培養,其次,在課程設計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針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重點培養。再次,高校要進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充分發掘企業在學科教學中的資源優勢,在課程設計中結合企業人才需求,實現學科與企業的良好合作,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企業實踐,而企業有經驗工作人員可也以到高校進行講解。
3.學校需要針對學生能力不同、特長不同制定更為靈活的課程規劃,教育者需要客觀認識到不同入學方式下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客觀認識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在教師引導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將全面貫徹成才教育理念,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良好的優秀人才。
4.同時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切實認識到不同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學習成績差異,并根據教學實際在課程設置上進一步優化,增加課程體系的靈活性,豐富教學內容,在成績評價、專業能力評估中不斷創新,從而使人才培養機制更為完善。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與未來的社會發展改革方向一致,突出應用型人才特點,深化素質教育理念,增加實踐類課程,以此突出教學特色,形成“管理科學與工程”畢業生分類發展、錯位競爭的新形式,使人才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尤其以分類培養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在生源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進一步創新教育模式,塑造優秀教育的品牌效應。
5.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能力和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能夠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開展和舉辦一定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活動,例如學術講座以及社團活動等,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和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多渠道的擴充來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
摘要: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不斷提高,國內高校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就業技能成為我校建設和發展中的核心問題,為了整合和優化教學資源,提高學校發展和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本文結合國內高校的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管)專業建設中的普遍問題,針對我校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管專業協調發展的幾點方案。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信管;協調發展;學科建設
1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管專業概述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是我國管理學科中發展最早的學科之一。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對科學管理產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依托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首先發展起來,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已經建立了一支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在國內,知識管理、信息技術與管理、風險管理等這些領域是當前學者關注的焦點,可以預見它們仍是未來幾年的重點研究領域。信管專業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重點專業之一,目前全國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但它又是一個年輕的新專業,其教學內容與課程如何設置,一直是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我校信管專業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近1000人,專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摸索和研究過程。
2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信管專業發展中的問題
我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和信管專業的發展與國內其他高校一樣存在著很多共同的問題和不足。
2.1 學科建設不足和差距。
①學科方向:現有的四個研究方向,優勢特色不明顯,缺少優勢特色學術方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
②學科隊伍:學科梯隊成員職稱和學歷偏低,碩士生導師人數少,成果水平不高,獲獎層次低,沒有國家級獎勵。
③科學研究:整體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國家級課題,橫向課題少,科研經費略顯不足,發表高水平國家級論文或檢索論文數量不多。
④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氣,招生生源和途徑單一,梯隊成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次數少,與國內外學術機構聯系不密切。
2.2 專業建設不足和差距。
①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中,師資隊伍建設尚不充分,本專業教師職稱與學歷層次相對較低,本科學歷年輕教師較多。在教師隊伍方面專業師資隊伍的職稱等結構尚欠合理,低職稱教師數量偏多。由于年輕教師多,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響。
②課程建設方面:受師資隊伍高職稱教師比例低的制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課程建設方面尚處于較低層次。
③教學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輕教師較多,忙于教學與學歷提高,沒有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教學、科研項目與成果缺乏。
3如何促進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本科專業協調發展方案研究
3.1 學科建設方面要采用目標管理,任務分解到人,激勵和考核并用,重在隊伍建設。
積極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創建良好的科研條件,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科對外影響。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的同時,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中應用并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科研成果,進一步重視學科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廣泛吸引省內外優秀的專家學者專職或兼職從事學科的教學、研究工作。
①進一步加強學科梯隊建設。積極培養、引進高素質人才,選送有潛質和發展前途的青年教師到著名高校進修、培訓;鼓勵更多的教師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逐步形成適合學科發展,年齡、職稱和學歷結構優化的教學、科研學術群體。
②積極提高科研水平,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隊伍成員要跟蹤學科前沿,積極申請國家級課題。
③緊密結合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需求,加強產、學、研結合,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④加大對學科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強學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
⑤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聘請國內知名專家為我校講座教授,進行講學,共同合作承擔科研課題;派出人員去國內外著名學校進修提高。
⑥進一步加強校企聯合,完善學科實踐基地建設。不斷拓展學科實踐基地,為學科隊伍成員和碩士研究生提供廣泛的社會實踐舞臺,使教師更了解經濟社會的需求,使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社會需要。
3.2 專業建設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養方案,加強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在不斷的變化,這就要求專業培養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也要有其靈活性,要根據發展需要和畢業生動態反饋調整完善培養方案,因此,新的培養模式應側重考慮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訓練,拓寬基礎,擴大口徑,同時還應有地域特色。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培養目標,本著重視基礎課程,加強主干課程,擴大選修課程,突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特色,加強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同時開展與各有關課程配套的教學大綱、教材建設工作。
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等教育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責任心強的教師隊伍,專業建設的根本也是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等結構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師隊伍質量的重要指標,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現有師資隊伍看,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等結構還不很合理,還應采取多種途徑提高學歷層次,通過合理的人才流動引進外校高學歷人才調整學緣結構,建成一支結構合理、梯隊明顯、具有發展潛力的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努力提高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
③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跟隨教師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工作,進行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摘 要: 管理類研究生的分析能力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分類和非線性預測與決策問題的解決能力。本文研究了管理類研究生支持向量機預測與決策實驗教學的設計、實驗課題的選擇,并討論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 BI&A3.0 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研究生培養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商務智能與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A)與大數據相關的分析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在工業界及學術界變得越來越重要。來自于Bloomberg商業周刊的報道(2011)顯示,97%的超過1億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務分析技術。據麥肯錫全球機構預測,到2018年,僅美國一年就會面臨14到1萬人的深度分析技術人才的需求,同時約有150萬數據分析經理的缺口[1]。
“智能”一詞自20世紀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員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被企業界和學術界熟知。自2008年大數據的一系列論文在NATURE上發表,大數據分析技術已被應用到從文本、計算機日志、傳感器、社交媒體等產生的大量非結構化、體量巨大、類型繁多、價值低密度、要求快速處理的大數據。BI&A經歷了BI&A1.0,BI&A2.0和BI&A3.0的演進。他們分別對應面向基于關系數據庫的結構化數據、基于web的非結構化數據、基于移動及傳感器的非結構化大數據。因此,BI&A3.0是面向大數據分析的新興領域。
BI&A3.0面向大數據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它涵蓋了電子商務及營銷智能、電子政務及政治2.0、科學與技術、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術領域包括大數據分析,例如統計學習、序列及暫時挖局、空間挖掘、過程挖掘、網絡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數據庫挖掘、內存數據庫、并行數據庫、云計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靜態NLP信息抽取、主題模型、問答系統、選項挖掘、情緒及影響分析等。除此之外,還包括web分析、網絡分析、移動分析等大的技術分析方面。因此,BI&A3.0是未來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礎和研究熱點。
BI&A3.0的發展和應用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BI&A聚焦于理解、解釋、戰略并服務于組織。一些學科對BI&A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例如信息管理、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管理學和市場營銷學。
然而,目前的課程體系設置相對于商務分析技術及大數據的發展來說較滯后。雖然大部分學校針對學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養開設了一些BI&A課程,例如復雜系統分析與決策、隨機過程、應用統計學、矩陣分析、Matlab、現代管理分析技術等。這些課程的設置對于面向大數據的BI&A3.0的研究及應用來說尚有差距,缺乏系統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A3.0的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及急迫性。
1.教學研究的內容及實踐內容
圍繞如何培養面向大數據及BI&A3.0數據分析及研究能力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借鑒國際國內針對從BI&A1.0到BI&A3.0的知識體系及技能相關的教學改革,注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專業內涵。
(1)教學研究的內容
①對國內和國際當前的面向BI&A3.0大數據分析能力培養的知識體系及技能進行梳理。
②對本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的研究方向進行梳理,調研面向BI&A3.0大數據分析的具體能力和層次要求。
③結合國際國內面向BI&A3.0的知識及技能體系與本校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A3.0的管理類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方案,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考核方式、教學目的與要求。
(2)實踐內容
通過設計與理論相配套的課程實驗、研討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科學問題、及時追蹤研究熱點,使得實踐環節成為提高研究生BI&A3.0創新和研究的推動器,同時也提高學生在實踐方面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2.教學及實踐改革的目標
(1)教學目標。通過建立面向BI&A3.0的管理類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A3.0的基本知識體系、知識網絡、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終培養研究生掌握面向BI&A3.0的創新能力。
(2)實踐目標。通過培養學生面向BI&A3.0的實踐技能,培養研究生面向BI&A3.0的實踐能力,包括文獻檢索能力、借助計算機的分析能力、數學建模能力、數據收集能力。
3.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圍繞面向BI&A3.0的管理類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建設,本課題將要解決如下問題:
(1)如何劃定面向BI&A3.0的分析及計算機技能。面向BI&A3.0的分析及計算機技能涵蓋的面十分廣泛,本校管理類研究生所依附的學科方向及研究重點決定了這些技能需有選擇地納入。因此,需要解決具體納入哪些分析及計算機技能的培養。
(2)如何結合研究方向與BI&A3.0的應用。培養面向BI&A3.0大數據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將BI&A3.0大數據分析應用到具體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場營銷、工程管理、運營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將這些領域的知識和BI&A3.0的應用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培養的目的。
4.擬采取的方法
(1)借鑒國內外先進的BI&A3.0教學教改經驗。對國際和國內BI&A3.0相關的教學教改文獻進行分析,并參加相關的國際國內會議,與國內外同行進行交流學習。
(2)對本校管理類研究生現狀及改革反饋進行調研。通過以往教學實踐的總結、專家學者的討論、課題組集體研究的方式,調研適合本課程體系服務學科專業的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目標、方法與手段。
(3)對企業界進行調研發掘BI&A3.0實際應用能力的需求。通過對企業界進行調研,發現潛在的BI&A3.0應用方向。通過這些方向的發掘彌補課程體系設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發表的一系列大數據相關論文,到2012年,美國《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成立“大數據高級指導小組”,再到2015年,我國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針對大數據分析的BI&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項目將本校管理類研究生數據分析能力培養和BI&A3.0發展的大趨勢結合起來,具有前沿性、現實性和急迫性。
摘要:以國內外部分高校為情報源,通過分析國內外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現狀,采用比較研究方法、邏輯推演方法等從多方面分析國內外各高校現行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劣點、異同點及存在問題,借鑒西方國家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經驗,提出適于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1引言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自國內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首次招收從事管理科學研究的碩士研究生以來,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逐步發展與完善,截至2015年,全國設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高校已多達289所。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集管理、經濟和、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科學交叉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多,但現今社會仍面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質量和數量上的需求不對稱的“尷尬”狀況,所以,讓管理科與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經濟實踐相一致變得刻不容緩。基于此,本文對國內外部分高校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期望進一步揭示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統一性,對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2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劃分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為了實現管理目標,綜合應用工程技術科學、數學、系統科學、經濟和行為科學、工程方法及社會科學知識,結合信息技術,對人員、物資、設備、技術、能源和信息等組成的各種系統進行設計、評價、決策、改進、實施和控制,研究解決社會、經濟、工程等方面的管理問題。此外,管理科學與工程體系劃分在國內外略有不同,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
3國內外典型高?,F行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對比
3.1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的比較
通過查閱國內外高校官網資料及相關文獻,整理綜合得出表1所示的國內外典型高?,F行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對比,通過分析我們知道,近年來,國內外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均趨向于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根據學校綜合實力或院校特色的不同,致力于培養全面或專業人才,課程特征總體都貼近現實,考慮到社會需求,注重社會實踐,但國內高校仍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影子;在考核方式上,國外高校較之國內高校更加多元化,國內高校對學生考試成績較為看重。故國內高校在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上,課程設置和考核方式仍有很大完善和發展空間。
3.2國內一般院校與“985”、“211"高校的比較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及各高校官網信息,綜合分析得出表2所示的國內一般院校與“985”、“211”高校關于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比較,“985”、“211”高校在經費投入、教學設備、學術交流等方面較普通高校有著較大優勢,并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對普通高校起著引領的作用?!?85”、“211”高校放眼于國外高校,積極學習國外優秀經驗,為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做出積極探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3國內重點綜合類大學與同層次財經類高校的比較
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下設的專業類可授管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國內一般偏理工類大學多把管理科學與工程劃為工科,對于財經類院?;蚱芾眍愐话惆压芾砜茖W與工程劃為管理學門類。對于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國內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科學學科培養模式有兩個顯著特點:(1)重點綜合類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更注重編程技術的教學,偏工程應用,重視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為發展重點方向;(2)財經類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更注重管理類知識的教學,偏財經應用。此外,根據各個學校的特色會略有不同。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更注重農林信息的教學,偏農林信息應用。
4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分析
4.1學科范圍廣,但不深入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涉及管、農、工、理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交叉性的學科特征導致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概念及其關系沒有明確的界定,像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情況,外加教學時間的限制,導致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出現“范圍廣,不精”的誤區。
4.2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偏離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人才社會需求對其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通過我國部分高?,F行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大多數學校與企業缺乏一定的交流與溝通。社會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我國高校在管理科學與工程教育實踐中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導致學校教學與實踐需求脫節,以致人才市場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人才“供需”不等,增加了學生就業的難度。
4.3教學平臺建設有待加強
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平臺建設起步較國外晚,由于教學經費及師資、學術交流上的限制,導致大多數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教學設備不齊全,或存在功能單一、運行封閉、低效性等諸多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4.4教學模式單一
通過與國外高校對比,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教學課程較國外高校更為看重傳授理論知識,教學模式較單一,不能很好地踐行實施“多元化”目標,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一定力度。而國外高校大多比較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并且通過設置實踐課時和課外實踐課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運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5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認知度、認可度不高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涉及管理與計算機技術的交叉學科,即該學科學生既學習管理類知識,又學習計算機技術。這是一個學科優勢,然而,卻也形成了一個“誤導”疑惑,不同的高校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下的專業根據學校側重點不同設置在不同的學院,有的設置在管理學院,有的設置在信息學院,還有的設置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故導致大家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認識存在一個普遍的困惑,到底它是屬于管理還是屬于技術呢?再者,企業招聘時,也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產生了疑惑,有的企業甚至沒聽說過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可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在社會上很低,很不利于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5關于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5.1科學定位,明確培養目標
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的定位應以社會需求為基準,結合發展環境,科學定位,加強學生對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的結合。故建議各高校加強管理科學與工程下所屬專業特色,打造不同的專業特色,有利于促進學科的知識創新與科學定位。例如像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可以醫學信息系統或企業信息管理等為特色,培養具備管理與專業知識的實踐性人才。同時,各高校應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要求其閱讀一定數量的相關課外專業書籍,增加學生專業知識的寬度和深度。
5.2與時俱進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及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起步慢,使得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一直在不斷完善和改進中,其研究問題和研究背景也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都在不斷變化與發展。因此,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對稱問題也需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故建議各高校積極與社會企業、業內專家及其他高校交流學習,多舉辦一些學術交流會或實訓講座,把握最新研究進展,用最新的知識與技術來進行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與應用,不斷完善本校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并且,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校方,要想拓展學生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視野,就得不斷學習世界先進技術與經驗,引進新思想、新理念。
5.3加大教學平臺建設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知識涉及計算機技術,因此很多課程要求我們實際上機操作,并要求設置一定時間的實踐課時,因此加大教學平臺建設,保障教學設備與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故建議如下:(1)作為校方,學校須得積極鼓勵教師利用假期到國外高校進修,或參加相關培訓課程并為其提供一定補助;再者,鼓勵教師在不影響本職工作時,繼續進修博士學位或者積極參與實踐項目。(2)作為學院或者相關負責人,須得積極爭取政府和學校資金,建立管理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室,像沙盤模擬實驗室、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高質的教師資源和優質的教學設備。
5.4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網絡信息一體化,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已不能滿足現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要求,故建議各高??梢酝ㄟ^積極發展MOOC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優化教學模式。實現網絡化教學與課堂式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網上共享教學資源,還可以節省老師的備課時間,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甚至,還通過MOOC網絡資源實現學生在宿舍也可以上課。其次,建議各高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構建校內平臺與校外企業合作的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同時不斷跟進企業對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的需求,進而培養出企業優秀的管理人才。最后,不斷加強師資建設,通過企業調研豐富教學經驗,充實教學內容。
5.5腳踏實地,注重宣傳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歷經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其科學體系不斷完善,培養出來眾多優秀的管理人才,但現今國內高校普遍上存在一些共有的問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在國內知名度不算高,最近幾年就業競爭激烈,但政府和各大高校對外交流時,積極宣傳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正確闡述該學科下各專業的定位和該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公眾和各企業提供正確的視聽,盡量消除之前的“誤導”疑惑。同時,也建議各高校積極設立該學科相關比賽,通過比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可以打開一定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可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
6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全球化,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將有很大的需求,但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現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仍存在一定欠缺之處,主要表現在培養目標較不明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略有偏離、教學平臺建設有待加強、教學模式較單一等方面,不論在外部環境還是各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設置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因之――科學技術,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茖W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茖W技術,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它們雖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開發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術是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和生產的中介,沒有技術,科學對生產就沒有實際意義。然而技術對科學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的現象和提出新問題,可以擴展科學研究的領域,技術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科學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重要;我們將從認知,生產力、社會變革、生態調節和經濟五個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闡述科學技術在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功能
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科學技術就其生產和發展過程而言,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由生產決定的;就其內容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意識的結晶,就其實際的功能而言,科學技術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征的“一般社會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并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產力功能。
三、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茖W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于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
四、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茖W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后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五、經濟功能
在當代,科學技術作為復雜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以自身的功能為社會服務并影響社會,最主要的就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茖W技術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科技進步不僅導致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改變了整個經濟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及資源和資金的配置,從而導致經濟結構中最主要部分―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和日益高級化。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還是由勞動力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約式經濟形態及其結構的轉變,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防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可以說,科學技術在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廣泛性,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制約和促進。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科學技術帶來的影響深度和廣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個時代的科學技術都深刻的影響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變生產面貌和人的生活條件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令人信服地為客觀實踐所證明。“科學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兩句名言已成為人們所日益能夠接受的真理。我們看到人類如何跨入浩瀚的宇宙,又如何探索微觀世界的奧妙,創造寶貴的人造物質,改變大自然的雄偉創舉和成百倍地提高社會生產力。這一切都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