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05:01: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在以往的教育中,學校、家長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品德的優劣,卻忽視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甚少注意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把心理問題當作品德問題來看待。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和深入,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開展,探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采取怎樣的措施是教育者履行其職責,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問題;對策
家長望子成龍,學校相互攀比優秀指標人數,給班級和教師下達優秀指標人數,為完成指標任務,導致教師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給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最近幾年,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對初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些先進地區率先開展了這項工作。如今,人們深深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學校對心理健康的呼聲是非常高的,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切入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開展。在提高初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不良現象,必須尋求有效對策予以根本解決,才能提高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績效。
1.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1 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表現。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初中學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緊張,學習所造成的壓力和“自我”方面造成的困難,這三方面聯系在一起造成許多并發癥。如任性孤僻、焦慮、神經衰弱、學習不良、厭學、逃學、違紀等層出不窮,青少年犯罪、自殺等惡性事件常見之報端。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初中學生心理素質不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是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后果將不堪設想。要預防、減少和解決初中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就離不開扎實而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2 對學生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
1.2.1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使個性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不良的學生在病態人格、攻擊性、撒謊、沖動性等測驗中,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生。對智力發展和學習來說,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意志薄弱、厭學、自卑、粗心、神經衰弱等心理行為問題,則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發展存在著交互作用,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焦慮、抑郁、恐懼等,往往會使人產生各種身體疾病,如“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毙睦斫】凳菍W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對他們來說,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種美,沒有健康的心理,也談不上外在美和內在美。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的培養,而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會在勞動中采取逃避的態度。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也是為其日后有效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一項基礎工作。
1.2.2 心理健康教育對發揮學生創造挖掘潛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1世紀的人才將是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相結合的人才,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學校家長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因為心理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具有基礎與核心的作用,是發揮人的能動性的唯一基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在學習、勞動中就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所創造、有所創新,挖掘自身的巨大潛能,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水平,這對以后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F今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號,如開發智力、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對某些重要心理素質的概括。
1.3 對社會的重要。
從社會的角度看,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檢出率不僅很高,而且還在逐年增高。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現代神經生理學家認為,只有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才把創造潛能付諸實現。初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時期,大都是獨生子女,競爭的日益加強,加上獨生子女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容易使其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產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在我教的120名學生中,11人有心理障礙;5人有心理缺陷;有9人有心理異常。1994年我國學者黎修禮寫的一篇文章《精神病是2 1世紀之患》中提到,1980年—1984年北醫大精神衛生研究所對我國的幾個地區抽樣調查,發現15歲以上人口各類中度、重度精神障礙的發病率為12.96%,以此推算全國共有各類精神病人1395萬。與此同時,上海的調查數據還表明這一比率在持續上升,人數每年以3000人的速度增長,在這種情形下,對初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2.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對當前初中學生心理狀況,形成心理問題成因的正確認識。
在當前,雖然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有了認識,但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往往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形成心理問題成因的分析、調查研究不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事實上,我國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形成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數目的增多,加上沒有正確的家庭指導,教師和家長們很多都不懂運用心理學去研究孩子的各種能力素質。而初中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如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家庭離異。超級恐怖片、一些有模仿性質的電視劇,社會生活的怕見所聞等,這些都是造成初中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然而學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對心理狀況造成的成因分析不透徹,調查不深入,導致心理教育取不到良好的教育。
2.2 誤用濫用心理測驗,致使過分夸大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
當代初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極易形成不健康的心態,這是一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過渡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危險期。伴隨其身心的快速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社會經驗的豐富和升學競爭壓力的增大,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滋生各種心理問題,萌發心理疾患,這是客觀存在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恰當運用心理測驗是必要的,但有些學校卻違反心理測驗的準則。一些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論,甚至使用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試題和問卷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測驗中,不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這樣做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影響其教育質量。事實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檢測有其局限性,加上初中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還處于不穩定變化之中,如果只用一次測驗就給學生定論,是極端錯誤的。鑒于上述原因而導致了過分夸大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的媒體甚至大肆宣揚。目前由于人們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有異,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計取樣不當。評判者的主觀隨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得出了許多相互矛盾的統計結果,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形成消極影響,誤導人們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評價。
2.3 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選擇的隨意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理論素質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從總體來看,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非專業人員兼任,學校對滿足開課的需要,在選擇從教人員時,隨意性強,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隨意安排幾個,這些從教人員既不知曉知識,也不懂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如我校是地處郊區的一所學校,于2000年開設心理課程教育,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視其為可有可無的事情。為了應付檢查和點飾學校形象,隨意安排了不能上英語課的老師,同時對機構的設置、組織規劃、實施途徑未做規范要求。
2.4 不能正確處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由于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定位不當,認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去開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區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間的界限。在具體的操作中,簡單地以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來替代心理健康從教人員,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機構,并在開展中套用德育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而實質上,兩者是有區別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其目標在于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強調道德灌輸、榜樣示范、實際鍛煉、陶冶教育和品德評價等方法的運用。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于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避免簡單機械灌輸和理論教化,強調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方法的運用。所以,學校應當正確處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忽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2.5 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和知識化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現代醫學、社會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就心理輔導而言,有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和心理測量等。但有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向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名詞、定義、概念,要求學生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這種用學科知識來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它不利于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反而加大學習負擔,增加心理壓力,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需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特定條件下,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能片面地用學科的方法去操作運行。因為心理問題具有偶發性、隱蔽性和緩顯性等特點,不是靠知識的灌輸、原理的闡釋就能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也不是靠某門課程的開設可簡單達成,要靠課程教學、學科滲透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靠家庭、社會學校多方面來形成合力,領導、教師、家長、學生的參與,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否則,強調學科化、知識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無力。
3.對初中學生心理實施健康教育的對策
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傾向,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維護初中學生的健康心理,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1 真正落實心理健康課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輔導系統,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
學校不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還要一一落實課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系統,包括組織機構,從教人員的配備,實施的手段和方法等,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后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不至于產生苦悶和壓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礙。由于當代初中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倍受呵護,基本上形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態。他們在家庭中缺少兒童伙伴,在家庭中又處于特殊的地位,家長為了孩子,寧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卻忽視了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產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實行了雙休日制度后,學生在家里度過的時間相對增加了,生活內容豐富也復雜了,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就更多了。這樣,對初中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就尤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中得到愉快和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和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開展戶外文娛活動,象春游、冬游等,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與祖國的錦秀山河,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教人員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
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確的認識,視其為重大事情,對從教從員的素質有明確的規定。學校應選擇具備一定心理學理論的從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專家講學、遠程教育等,提高從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并將心理輔導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從事心理健康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另一方面,盡快做好在職教師的受訓工作,使其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持證上崗,逐步扭轉目前雜拼人員的現象,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狀況。
3.3 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進行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培養和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教師首先要認清常見的心理障礙種類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閉、虛榮、妒忌、冷漠、厭學、趨向、求刺激、性差異、早戀等心理,以便對癥下藥,及時疏導,其次尋求心理障礙防治的措施與途徑,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
3.3.1 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條件。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長不但要生活中關心愛護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家長要做不溺愛和嬌寵孩子,而應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確認識和估價自己的孩子,有時還可以創設條件,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有著健康的心理。
3.3.2 正確的學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陣地,學生知識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絕大多數是在這時得到完成的。因此學校不能劃分班級等差,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導,忌用堵塞,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時,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
3.3.3 加強學生的修養是關鍵。
要讓學生有著健康的心理,必須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目標,適應各個年齡段的過渡,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在行動上要善于自我激勵和反省,通過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沖動,把自卑感、虛榮心、厭學癥成人化導向自強、自尊、自愛、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盡快適應、關心和熱愛班集體,團結同學,與大家建立真誠的友誼,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會辨別是非、美丑、真假、善惡,懂得堅持真理,抵制不良影響,完善自我的同時也完善班集體。再次告訴學生每當遇到煩惱、苦悶、失意時,要坦誠向老師、長者、朋友傾吐,求得理解和幫助。遇到表揚批評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誘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開朗和愉快。
3.4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僅僅靠幾堂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生活動中,而班主任是聯系班組最緊密的紐帶。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勢在必行。首先班主任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樂于與學生交往,關心學生的成長,有博大的胸懷和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為人正直、坦誠、樂觀;為事公正;善于學習、興趣廣泛、知識面廣;有較強的進取心和開拓精神。其次,樹立良好的心理環境??蓮拇_定一個實際的共同目標,抓好班級管理并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入手,根據學生身心需要,舉辦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開展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如文娛、體育活動、演講會、知識、智力競賽等,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能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蝕。再次,班主任要給學生一把維護心理健康的金鑰匙。學生具備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班主任要把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他們自我排除煩惱、保持健康情緒、避免消極心理、保持積極心理等能力,從而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3.5 全員參與,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時,伴隨此項工作的普及,它已成為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必將成為每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專業從教人員的事情。不論哪一個學生的問題,它指向全體師生,這就要求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知識的能力,使得專業化心理輔導和非專業渠道并齊。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整體教育合力,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更好更快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增強體魄,使青少年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
[摘要]本文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論述了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功能。
[關鍵詞]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 健康教育
對中小學生來講,心理健康與否主要看學生是否能適應環境,是否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保持良好心態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狀況以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期的學生身心處于一個迅速發展階段,心理特征表現為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獨立的愿望,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還是一個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對社會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獨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時好高騖遠,羨慕虛榮,遇到挫折也較容易灰心、泄氣、退縮,甚至有抵觸等逆反心理;還有因課業負擔重、各種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的單調性,面對父母、老師寄予厚望,形成無形的壓力,很容易使其在學習、生活以及平時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逆反心理、恐懼心理、依賴心理、強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嚴重者選擇逃避、離家出走、拒絕上學等現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二、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進行體育運動時,根據運動者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教師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1)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講,較多地采用游戲教學、情境教學,能夠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
(2)對于年級高的學生,心理比較復雜,單一的體育運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應多選擇綜合類有競爭性的活動為主,如在“集體過障礙”這個體育活動中,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各成一路縱隊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線后,教師鳴笛后各隊集體向前跑,滾過墊子,鉆過欄架,走過獨木橋,以動作快,脫手少和隊形齊的一方為勝。
2.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師要學會運用心理學原理指導體育運動,要耐心引導學生,不失時機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發展。
3.通過不同的體育項目改善學生情緒障礙。體育活動的特點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任何活動都有可能成為一種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體練習有機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體育活動可以改善情緒的效能。
(1)跳遠項目。女生害怕跳不進沙坑,即使勉強跳過去的學生樣子也不好看,還弄的滿身是沙子,這樣更沒有學生愿意跳了,教師首先排除學生心理障礙,恢復自信,對動作分解進行練習,再以小組比賽形式練習,學生學習的情緒也提高了,而且獲得了成功。
(2)跑類項目。相當一部分學生聽到跑,特別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觸情緒,容易退縮、泄氣、害怕的心理。在教學中必須注重了解學生產生懼怕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克服,引導和鼓勵學生用頑強意志力去克服困難,戰勝自己。
4.融愛與體育教學之中,排除心理障礙。教師平常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有助于學生在進行體育教學中能積極的表現自己,教師也往往因為學生的表現而變得更加敬業。
5.創建合作與交往機會,優化人際關系。相當部分的當代青少年由于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的關系,在客觀上也影響了他們心理成長,主要表現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師可以通過集體項目比賽,讓學生團結一致、協同作戰、彼此鼓勵,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及人際交往能力。
6.要特別重視社會適應的培養。在心理健康的諸多定義中,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就是以是否適應環境來劃分健康與不健康的。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選用些集體項目,團結協作完成的項目,讓學生之間有更多“碰撞”,以便發現和解決個性化的心理問題。
三、體育教學增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體育教學中不但能強身健體,而且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畏難、膽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學不會等情緒障礙,而體育運動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
2.可促進學生智力水平。如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話,能增進身體健康,進而促進的智力發展。身體好是腦子靈活的物質基礎,堅持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使大腦獲得充足氧氣,得到快速恢復,大腦良好的發育為智力發展提供了有效保證。
3.可以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是指一個人的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的特征,培養堅強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4.有助于學生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整體評價,由于中學生處于自尊心、自信心較強的階段,體育運動正好為其自我概念的強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表現機會。
5.有助于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學生身上肩負著沉重的壓力,當達不到他們預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標時,就會給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遭受挫折的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動作粗暴、語言粗魯、攻擊、不安、逃避和推諉等。針對這些表現,教師應采取正確的心理教育方式,運用體育運動特有的松弛、轉移、激勵和調控功能,使受挫學生的心聲得以自由表述,壓抑情緒得以徹底發泄。
6.有益于協調人際關系,培養合作競爭意識。體育運動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并與他人發生交往和聯系,其顯著特點就是在運動中人與人之間既有競爭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學生處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教師必須從適應社會需要的角度,結合體育運動特點,協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在運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和競爭意識。
四、小結
1.體育教學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健康知識,又能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體育教學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應加大力度,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
3.在體育教學中,體現現代健康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參與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但決不是全部。假如我們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視身體健康,那將會從一個極點走向另一個極點。所以,正確認識、理解體育與健康的概念以及兩者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轉變教學觀念的前提。
[摘要]長期以來,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21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人際關系
近幾年,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展。中學生他們是未來的生力軍,是時代的主宰,培養合格的中學畢業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故而,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者傾其心血,人們對中學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學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會亦如此。
一、中學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高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即恢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拔沂菍W校保送來的,學習不好,我無臉見老師和校長”,“有時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
2.人際關系不協調。由于學習成績好,常受到老師和家長贊揚,加之是獨生子在家多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顯得人際關系不協調。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以至于終于有一天發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我總加入不進同學們的談話中”,“我感到孤獨、寂寞”。這些學生常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質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學肯定沒有希望了”于是灰心喪氣,失去自信心。
4.早戀問題的困擾。中學生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成績開始下降。
二、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矩”。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點
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里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賭博,或忙于發財致富,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采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
3.社會環境污染
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嚴重的是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開始行兇、打架,尋求刺激,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對策
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將心理教育分布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只重智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要轉變。
(2)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
(4)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
(5)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21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摘要】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各方面競爭的壓力逐漸加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在增多,特別是中學生心理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理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心理障礙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健康”這一概念也有了很大變化。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當前,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各方面競爭的壓力逐漸加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在增多,特別是中學生心理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理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憑借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已很難奏效,那么怎樣對待中學生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呢?
1. 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一個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靠培養出來的。成功而健康的心理,是建立在自信、自強、自尊、獨立的個性心理基礎之上的。怎樣培養中學生的成功心理呢?
1.1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遠大志向。一個人只有有了遠大志向才能激發出火一般的熱情,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沖破重重阻力和障礙,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就必須引導學生向一些有遠大志向的名人學習,幫助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馬克思等名人無不從青少年時期就立下雄心壯志。名人的事例會點燃學生理想的火把,我們要鼓勵學生立長志、立大志。
1.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前提,一個人在事業上或學業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心理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一個人才華的積累,才能的發揮。只有堅定的信心,濃厚的興趣,才能喚起一個人強烈的進取心,才能激發出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從而為一個人獲得成功提供旺盛不衰的動力。要想使一個學生將來事業等方面獲得成功,就必須從小培養他樂觀向上,豁達開朗,自信自強的良好心理品質。為此教師要結合現實生活和歷史上事業獲得成功的人物案例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努力鍛造其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和剛強的品格,要求學生力爭去做好每一件事。使他們將來在事業上遇到困難或失敗不氣餒,不悲觀失望,不半途而廢。在成績和榮譽面前,不驕不躁,不孤芳自賞。
1.3創設培養學生具有成功心理的情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有目的地設置一些困難情境,讓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的任何一點成功都應給予肯定,并用自己贊賞、喜悅的心情去感染學生,引發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對付挫折,走出低谷的技能、技巧,讓學生懂得對待挫折,除了有積極正確的態度外,對付的技能更為重要。
2. 依據心理規律,培養創新精神與能力依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通過創造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學習一點創造的方法,會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2.1教育學生保持可貴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創新的基本心理品質,兒童最富于好奇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程度呈遞減趨勢。而創造性人才的特點確實永葆童心,每天都用敏銳的眼光,去觀察每時每刻變化的世界,渴望新知,對什么事情都能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眾多發明家的故事說明,具有好奇心才能發現創造的目標。
2.2喚起學生美好的幻想?;孟胧且鰟撘獾脑慈?。如“順風耳”、“千里眼”、“上天入地”……古人的這些幻想,今天都已實現。因而,培養學生的幻想能力,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2.3重視想象力的培養。思想活躍的人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梢哉f想象力是創造力的重要基礎。想象力能推動人類認識的提高和知識的進步,可以幫助人們在頭腦中“見到”無法直接觀察的事物和現象。所以人們應通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增加記憶儲備,培養想象力。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未來,展望太空等等。
2.4教給學生一些創新的方法。人們有了創造的欲望,創造的思維并不等于創造,還要掌握一些創造技法。
3. 根據氣質類型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們平時常論及人群中存在的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在我們的教育群體中,不管是受教育者還是教育者本身,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自己的氣質特點,從而形成在同一活動中不同的心理反應的形式和程度。那么,具體說應怎樣結合學生的氣質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對策呢?
3.1對膽汁質的學生進行教育時,首先要講明道理,然后耐心說服,尤其注意態度上不能簡單粗暴,要避免觸怒他們而造成矛盾激化。教師應常和藹地教育他們遇事要沉著,做事要持之以恒,要學會自制,培養他們富于理性的勇于進取,大膽創新的意識。
3.2對多血質的學生,要注意嚴格要求,使之養成做事有計劃、有目標并努力落實的習慣。教育他們保持穩定的興趣發揚他們熱情奔放、機敏靈活的長處。要求他們做事要專心致志和勇于面對困難等。
3.3對粘液質的學生,教師要理智、熱心和耐心。在把學習和活動的任務交代給他們時,要講清具體要求,要鼓勵他們主動探索新問題,誘導他們活潑,機敏靈活地完成任務。要防止墨守成規,謹小慎微,固執己見等不良品質的形成,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
3.4對抑郁質的學生,要注意多鼓勵他們發揮自己善于思考的優勢,鼓勵并及時肯定他們的見解,老師同學都要多給予他們關懷和幫助,決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和指責他們,要在他們能夠接受的場合和范圍,鼓勵其參加活動的勇氣,使其在交往與活動中樹立自信心,消除膽怯和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慮,孤獨等消極品質的發展。同事還要教育學生自己認識自己氣質的優缺點,教會他們在學習、交往和生活中,克服自己在氣質方面的不足,發揮自己的優勢,學會自制、自信、自省、實現自我教育。
4. 排除學生學習中的“注意心理障礙”所謂的注意障礙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難以集中或者過分指向和集中。“注意心理障礙”癥狀如下:
4.1注意強度癥狀。一是表現為注意“增強”,如課堂上有的學生把注意力專注于教室外的某處風景,而對教師的講課內容充耳不聞。二是表現為注意“減退”,如有的學生一上課就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不一會兒就昏昏欲睡,或者反應遲緩,教師的提醒甚至嚴厲批評包括學生自我克制幾乎都不起作用。
4.2注意范圍癥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注意的范圍要不就比常人狹窄,要不就分散,一方面由于有意注意的主動性下降,故導致注意范圍變得越來越狹窄;另一方面無意注意明顯增強,容易被外界的無關刺激分散注意力。
4.3注意穩定性癥狀。注意力分散且難以持久,好不容易靜下心來解了一兩道題,立刻又可能變得煩躁不安,難以穩定學習。
4.4注意速度癥狀。主要表現為注意力遲鈍,反應不靈敏,比如長時間學習后,注意力就變得遲鈍了,難以很快展開聯想,使學習效率大大降低?!白⒁庑睦碚系K”的產生多是由社會心理因素所致。當學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像抵抗力差的易患病者一樣,對于心理壓力過于敏感,對學習的關心和專注程度大大降低。如何幫助學生排除“注意心理障礙”呢?
4.4.1了解、調查、研究學生,找出其注意力不集中的病因,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切忌采取粗暴、歧視、冷淡的態度,而是要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4.4.2給學生設計矯正目標要具有現實性。不盲目求快,而是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講標準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4.4.3培養學習興趣。注意力不能集中,或多或少,也與缺乏學習興趣有關。引導學生擺正學習的位置,培養其學習興趣。
4.4.4適當安排娛樂和鍛煉,使學生宣泄過剩精力,從而保持體內能量平衡,能夠安靜的學習,然后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利于他們增強自我克制力。
4.4.5要求學生生活規律化。對有“注意心理障礙”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化、習慣化、自律化,這對于他們適應有規律的校園生活是大有益處的。還有行為矯正要注意獲得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做到多方位、多層次給學生幫助。
5. 學會科學用腦,教給學生記憶的策略人們在學習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科學用腦,根據自身的心理特點,在用腦時講究一定的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科學用腦的同時,還要掌握一些記憶的策略。如:系列記憶法、聯系記憶法、順口溜或口訣記憶法、多感官互動記憶法、娛樂記憶法等等。只要適合自己,就要經常使用。
6. 泯滅心中的嫉妒之火嫉妒是一種病態心理現象,會給人們帶來許多傷害。嫉妒心理會殃及自身的健康,嚴重的嫉妒心理會使人無法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因而要教育學生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敢于承認,確認自己對某人已產生了嫉妒心理。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嫉妒心理,所不同的是及早發現與糾正。其次是“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要準確地認識自己的長處,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學會悅納他人,理解他人??鬃釉弧叭诵校赜形規熝伞薄>褪墙逃笕艘朴诎l現他人的優點,并向他人學習。最后,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開放、公正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體驗成功,如采用班干部輪換制,對學生一視同仁。鼓勵學生公平競爭,使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凡是競爭總有輸贏,不能把競爭目的總放在輸贏上,而是要總結競爭的過程,從中發現自己之所以輸或贏的道理,從中體會競爭的樂趣,品味競爭的規律。這樣,通過輸和贏的心理體驗,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綜上所述,作為今天的教師,我們必須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教育活動,教會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控制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順利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中學時代是一個向“孩童”時期告別的時代,也是生理心理上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抓緊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們在21世紀能夠立足社會,在事業上和生活上都取得成功。
現代中學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一遇到不開心或想不開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現出來。中學生的年齡均在14-18歲左右,正處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即青春期),屬于心理未成熟時期。他們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樂觀自信,表現為參與欲強,好勝心強,有冒險精神。心理學研究表明,隨著中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逐漸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中學生的心理需要逐漸加強,特別是社會屬性方面需要明顯增強了。
一、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們對現代中學生的心理現狀進行深思。我們的目標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樣的人才?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們教育的成功與失???用什么來檢驗我們教育的得與失?在新形勢下,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重新加以思考。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的疏導,使陷于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回復到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偏態與變態的不適應行為,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維護好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成長的需要。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三)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的需要。青少年是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出現了心理和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作用——家庭、社會環境都給當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注重與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勢在必行。
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現在每個學校都在不斷的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為現在的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他們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們是我們國家以后的棟梁之才。
一是時展的要求。
21世紀的人才,除了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國際有關專家預測:21世紀精神疾病更為嚴重地威脅人類。當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發生著變遷,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21世紀人才的整體素質,決定著祖國的未來。然而,毋庸諱言,當代中學生是一個龐大的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社會群體。近年來,我國醫學界和殘聯調查結果表明:全國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齡是25歲,中學生所占比例為50%以上。只要我們打開各類報刊,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環境適應上;有的反映在學習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礙影響著當代中學生的成長。
二是教育發展的趨勢。
從國外心理教育的發展來看,社會的需要推動心理教育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20世紀末,世界各國都在調整學校心理教育的發展規則。以美國為例,在復雜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價值觀下,社會問題不斷增多,如虐待兒童、自殺、輟學等問題已不容忽視,美國學校心理咨詢協會因此規劃了《孩子是我們的未來:2000年學校心理咨詢》行動綱領,要求美國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紀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使學校心理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國學校心理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特別是在90年代,學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1994年,中央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在全國學校范圍內開展心理教育,國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但還必須看到,我國學校心理教育在實際操作中尚有不少領域有待開發,許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處在非規范性的探索階段,和發達國家相比,正規化、科學化程度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國家教育部又進一步明確要求,下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幾年在我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地區和學校間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偏低,理論水平較低,理論指導實踐不力,師資不足,專業人才發展較慢等。為了加快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尤其是葉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個地區乃至每一所學校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彪S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開發適合具體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顯得日益重要。
三、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難點
由于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加上涉世不深,認識問題不夠深刻、全面,形成了他們一定的個性特征(即封閉性、質疑性、叛逆性),從而造成了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艱巨性。其一,由于中學生心理成熟不盡相同,形成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復雜性;其二,由于中學生心理的成熟從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為基礎的,需要一定的時間個體的發展(同時也需要社會的引導),形成了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長期性;其三,由于中學生階段屬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對事物的認識經常出現反復,形成了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復性。
四、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學生特殊的年齡階段所決定的特殊心理狀態以及學生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心理變化發展正處在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在此階段,能否保證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長。因此,注重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學校如何才能有效的進行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一個好的班主任會使每一個學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體中,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很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班主任會教學生熱愛生活,直面困難和挫折,能寬容地對人,能容納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應是提高班主任的素質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比如,為每一位班主任訂閱雜志和書籍,創辦頗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龍”等等。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進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質的提高,組織部分對心理教育研究有興趣、責任心強的班主任參加課題研究。班主任要運用心理學知識處理學生中的問題,盡可能細致地去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平等民主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全面評價學生,而不以學習成績論好壞;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越來越多的班主任不再憑身份的權威管理班集體。各班可建立特殊學生檔案(包括學習困難學生、體育生、心理發展有障礙的學生、特殊家庭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查測試(內容有學習、家庭狀況、氣質性格類型、情緒特點等),以達到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
(二)課堂教學。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個重要渠道。各學科教師根據學科特點,訓練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任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課堂的管理,包括對出現問題的處理方法,對學生課堂反映的評價,對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關注程度。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應積極協調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正確處理課堂中出現的問題,促進與維持課堂的良好環境,創造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保證學生能在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并維護心理健康。比如,針對學生不敢提問,心理不穩定以及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問題,可以考慮如下做法:1.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讓學生敢問;2.善于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給予積極評價,經歷愉悅的心理體驗———讓學生樂問;3.教師應示范、啟發提問,訓練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善問。還可進行“教師人格的研究”,進行“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人格的調查”,并把學生喜愛的教師人格特征公布給教師;通過每一學期的學生評價,使教師反思教育教學工作。因為學生能否很好地學會知識,并不僅僅取決于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還要受教師師生觀的影響。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正確的師生觀,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家庭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得到家長的認同和支持,學校應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教育。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煩惱:“我的孩子怎么了,現在什么都不愿意給我們講”“我的孩子很難交流,遇到問題就很難溝通”“家長的話,他們根本不愿聽,只聽老師的”……我曾參加過某班組織的主題班會,學生的談話,值得深思:“每一次父母講那些道理,講他們的那些經歷時,我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但就是聽不進去,因那些話我幾乎都能背過了?!薄懊恳淮萎斘蚁牒透改刚f一些自己的煩惱時,可他們總是繞來繞去把話題繞到學習上,時間長了我什么都不想和他們說了?!边@說明許多家長缺乏最基礎的心理學知識,不了解現在的孩子,不知道他們的需求。所以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會,以及家長和班主任的交往,幫助家長在這方面得以提高。比如,在每一次家長會上,可安排心理學、教育學專家的講座。引導家長以正確的方法看待、評價、幫助自己的孩子。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切切實實抓好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只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讓我們學生們健康很好的發展,這樣我們的國家以后才能夠更加的強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我們必須很好的加強很實行。
論文關鍵詞:班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班級是學校管理和教育學生最主要的陣地,班級活動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現階段班級活動的主要類型,并進一步分析了每項班級活動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對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里,班級跟學校的關系就像家庭跟社會的關系一樣重要,班級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群,也有別于一般的社會群體。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班級是一個微型的教育學生的社會體系,班集體是學生自己的組織,他們是集體的主人,在集體中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充分利用班集體在學生個人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用集體的方式實現其不斷的提升和優化。班集體建設的內涵十分豐富,班集體建設包括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活動等一切班級教育工作,尤其是班級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班級活動的主要類型
從一定意義上講,班級活動乃是班級的一種重要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班級活動由于具有全員參與這一特性,因而能為班級所有成員發揮特長、發展能力提供一個大舞臺。因此,在班級活動中,才真正有可能貫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體性和主動性等原則,促進每個學生個性主動、全面、健康與和諧的發展。班級活動的范圍十分廣泛,這里主要是指以班級為單位的各種課內課外教育活動。從活動的形式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將班級活動分為班會活動、儀式活動、閑暇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班會活動即班會課,儀式活動主要包括開學典禮、入團入隊、成人宣誓和生同紀念等活動,閑暇活動主要指班級內外各種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參觀訪問、義務勞動、社會調查等活動。
2.班級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2.1班會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傳統的班會課主要是對班級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但這種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道理的灌輸這一層面,缺乏對學生情感體驗方面的關照,故而很難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使班會課的內容更加鮮活充實、形式更加生動有趣,而且也能加深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促進他們個性更加完滿的發展,與此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從而使班會課達到“德” “心”雙收的效果。在班會課上,班主任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對學生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游戲活動、心理劇表演、主題辯論等。以心理劇表演為例。心理劇表演以某種心理沖突情境下的自發表演為主,它通過特殊的戲劇形式,使參演學生的人格結構、人際關系、心理沖突和情緒問題在戲劇活動中逐漸呈現于舞臺,以達到宣泄情緒、消除壓力的作用。同時,學生受到參演過程中激情的影響,對所演角色可以產生某種程度的認同,從而使參演學生的日常行為發生改變。
2.2儀式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對于班會活動而言,我們似乎對各種儀式性教育活動(如開學典禮、入團入隊、成人宣誓、生同紀念等)的教育功能認識不足。但這些恰恰是我們更加需要重視、更加需要加以發掘的教育資源。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獲得的情景,可以營造出某種特殊的情境和氛圍,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喚醒、靈魂得到洗禮、精神得到躍遷。這些儀式性活動從教育功能上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要促成學生從對家庭、對父母的依戀中轉移出來,轉而形成對班級、對同學乃至對社會的一種新的依戀,儀式教育本來應該是一種包蘊著豐富精神內涵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中的各種儀式往往被簡化為一套固定的、僵化的操作流程,結果這種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沒有收到它們應有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各種儀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特別注意學生在儀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體驗和精神喚醒,使這些儀式性活動真正能起到開發心理潛能、促進靈魂喚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2.3閑暇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學生學習活動之外的一項帶有休閑性質的教育活動,班級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維護和促進作用。這種閑暇活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放松、玩樂活動,它應該是學校正規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屬于廣義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閑暇將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一意義上講,閑暇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突顯出其意義:一方面,這種教育可以使學生形成對閑暇活動的正確認識,養成健康文明的休閑方式;另一方面,從人的心理畢生發展的角度來看,豐富健康的閑暇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多種心理機能獲得全方位的、綜合的和可持續性的發展。豐富健康的閑暇活動不但可以拓展學生課余生活的時間和空間,使之免受不良活動的誘惑和干擾,而且這些活動更有利于學生發現那些自身所潛藏著的、被書本和作業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發掘他們的心理潛能。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學生參加有競爭性的運動并取得成功,可以促進其競爭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班級文藝活動可以使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保持朝氣蓬勃的狀態,有利于其消除學習的疲勞,恢復精神,陶冶性情。如書法活動不僅可以鍛煉臂力,而且要全身用力,排除雜念、專心致志、定氣凝神,因而能培養人的審美意識、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遠足活動可以讓學生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領略到秀麗的景色,令他們忘卻憂郁和煩惱。
2.4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參觀、訪問和實踐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領悟到更多的人類文明。它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們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所有這些都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同時,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使學生對他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社會有一個比較真實而全面的認識??陀^地講,我們面對的現實社會總是一個不那么完善、不那么理想、存在許多陰暗面的社會。相比而言,學校環境則較為純真、理想。二者之間的差異極易使學生在心理上陷入各種矛盾和困擾之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及早對社會現實有所認識和知覺,這對他們在心理上形成一個“緩沖區”,以便調節心理失衡狀態是十分有利的。
班級活動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學校要更重視班級活動,開展更豐富更合理更科學的班級活動,在活動中教育心理和鍛煉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同時也讓班級活動更具有現實存在意義。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大量農民工的出現,農村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一新群體的出現,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現了一種捉襟見肘的窘態,這就讓我們做學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們通過實踐探索與思考,認為可以從走進學生心里來強化教育,并在營造一種氛圍中,加上日常禮儀教育等方面來對農村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農村中學教育環境,辦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的制約,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是無可厚非的。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在這里主要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與同行們商榷。
一是用傾聽走進學生內心里實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過程中,可以通過恰當運用傾聽,對受教育者的內心需求、思想現狀的了解得諒能依據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從而提高德育的針對性;運用傾聽,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際關系,使教育對象感受到教育者對他們個性的尊重和人格的關懷,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度,為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傾聽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能夠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呼聲、他們的要求和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們的行為。事實上傾聽不僅是為了明了情況,也是為了建立一種和諧的輔導關系,以獲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傾聽并非僅僅用耳朵聽,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去設身處地地感受,不僅要明了當事人通過語言、行為所表達出來的內容,還要知曉當事人在交談中所忽略的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正確的傾聽要求教師以機警和同情的態度深入到當事人的煩惱當中去,細心地注意當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對方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意,如何談論自己和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所遇問題做出如何反應,還要注意當事人在敘述時的語調變化以及伴隨言語出現的各種表情、姿勢、動作等。從而對言語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二是正負強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徑之一
在德育中適度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批評與懲罰的實質是負強化,負強化會造成客體某種程度上的心理傷害。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批評與懲罰要適度運用尤其不能經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論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評與懲罰才能將暫時的心理挫折變為一種激勵力量。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消極悲觀、喪失信心或習以為常、滿不在乎。同樣,表揚與獎勵的實質是正強化,若過多運用就不能使學生感到光榮,也容易使學生不重視,視為無足輕重。在德育中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即依據學生的特點,特別是學生當前的心理需求,選擇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懲惡揚善的方式。適時地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達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級管理和師生交往中實施德育
德國著名教育家涂爾干說過:“一個沒有紀律的班級一定沒有道德”。從進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則,建立班上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如學習、紀律、品德、勞動、衛生等各項獎勵制度和嚴禁打架、抽煙、喝酒、賭博等管理規定。以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為主,批評為輔。對嚴重違紀學生除寫出書面檢討,在管理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抓好班委、團支部的建議,注重培養“小助手”,鍛煉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紀守法、勤奮學習、熱愛勞動、愛護公物、愛惜糧食、節約用水電等,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另外,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矯治與幫助。?一般說來,后進生具有成績差,自我約束力不強,缺乏自信心等特點。?如何正確對待將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這是班級德育工作的難點,也是德育工作的重點。班級可以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梢詫Π嗉墝Ρ憩F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分析排隊,找準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由班主任將這些學生安排與各科任教師結對交朋友,并建立幫教聯系本。對幫教活動、幫教過程以及談話記載、轉變情況、均做好記載,以便對學生進行跟蹤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強傳統禮儀實施德育教育
這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級要把禮儀教育作為本班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一入學,就將學生分禮儀學習小組,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并結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競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通過教育,使學生的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禮貌習慣不斷增強,學生見到家長、長輩、老師都能自覺打招呼。不文明言辭不斷減少,不文明行為正成為歷史。
總之,新時期農村中學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德育工作者應力求從根本上改變重智意輕德育,重書本知識輕社會實踐,重校內教育輕社會教育的現象,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來抓,這樣才能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開展得好與壞,從個人來講,影響到學生一輩子,從長遠、從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講,又是影響到國家將來與社會和諧的大事情。因而,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擺正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學質量,還應該高度重視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思維和方法,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摘要]宏觀認知教育是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而設計的一種教育方法。其核心內容是通過設計,呈現關于時間、空間和物種進化發展三個方面的宏觀問題,引發人們進行積極思考、想像,逐步重新構建以時間、空間、進化觀念為內容的宏觀認知結構,形成豁達、包容、大度的生活態度,從而達到不拘小節、淡化人生境遇、喚醒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境界。在中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宏觀認知教育時減輕中學生學習壓力、提高挫折承受力以及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宏觀認知教育;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積極和發展為取向,核心是對人性堅持積極的評價取向,加強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和潛能的開發,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用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解讀,用積極的內容和方式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品質,讓個體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狀態得以豐富和發展,從而塑造與和諧社會相匹配的充滿樂觀希望、積極向上的美好心靈。
目前,我國有上千個地區和學校正在實驗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宏觀認知教育”正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探索總結而形成的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適用方法,它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宏觀認知教育”的內容設計與策略簡述
認知結構是建構主義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學習者頭腦里的知識結構,他們已有的全部觀念內容和組織。格式塔派的德國拓撲心理學家勒溫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根據這一觀點,我們通過設計,呈現關于時間、空間和物種進化發展三個方面的宏觀問題,引發人們進行思考與想像,就可以在學生的意識層面上逐步重新構建以時間觀、空間觀、物種進化觀為內容的認知結構。因重建的認知結構的內容對象都具有“遠”“大”的特點,所以稱之為宏觀認知結構;而這種宏觀認知結構的重建及重建后直接引發認知者不斷實現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被稱之為“宏觀認知教育”。
(一)宏觀認知教育的核心內容——宏觀問題的設計與呈現
首先是關于時間方面的。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宇宙是無始無終的,而人類呢?其歷史有多長?作為個體的人生呢?這類問題可設計為“宏觀認知教育”的內容。例如:“請思考并想像,在遙遠的過去你的祖先是誰,現在何處?”“假如在100年、1000年后回頭看你的今生,你會怎么看待所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
其次是關于空間方面的。利用高科技在極為遙遠的太空中拍攝,地球及其他太空星球就是懸浮在空中的“細小微塵”。相形之下,人類所能感知的空間在宇宙中是極其微小的,因此,有關空間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設計為“宏觀認知教育”的內容。如:“面對茫茫太空,請思考并想像你自己在哪兒?”“假如你處在太空中,你所看到的地球會是什么樣的?你及你家會在哪兒?”
再者是關于生物進化方面的。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并不斷進化的物種是極為多樣的,人類只是其中的一種,我們應該怎么看待人與萬物的關系呢?這類問題也可以設計為“宏觀認知教育”的內容,如:“人從哪兒來?你從哪兒來?”“地球上的生命是怎么形成和進化的?人與其他物種有何異同?”
這三方面問題的設計與呈現是引發學生產生順應和同化過程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宏觀認知結構重建的關鍵環節。關于時間觀方面的內容,可讓學生形成“人生是短暫的”的觀念;關于空間觀方面的內容??勺寣W生形成“人是多么渺小”的判斷;從生命的進化進程和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看??勺寣W生認識到人只是萬千物種中的一種。學生們形成了以這些為內容的宏觀認知結構,在生活中就會趨向積極的價值取向。比如,學生認識到人的生命只是眾多生命中的一種,受自然規律的無條件制約,就會認識到個體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使然?;谶@種認識,學生就會形成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可怕的心態,從而積極面對人生。這不但是宏觀認知結構意義的體現,也是觀念改變心態的具體表現。
(二)宏觀認知教育的操作策略
第一,在進行上述三類問題的設計時,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區別對待,年紀越小所設計的問題越要具體。一般而言,高中及以上學生由于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宏觀認知結構的重建比較有利,也就是說“宏觀認知教育”更適合于高中及以上學生。
第二,在宏觀認知結構重建過程的各環節中,其具體的操作方法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問題的設計可以是某方面問題的單獨設計,也可以是某些問題的系列設計,還可以是多個問題的組合設計等;問題呈現方式可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問題討論方式呈現,在講座過程中以分享方式呈現,還可以是在課后以思考題、家庭作業方式呈現等;問題表征方式可以是書面語言、口頭語言、電子幻燈(圖文音結合)等。
第三,認知者宏觀認知結構的重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面對所呈現的問題,人們的思考與想像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會直接產生一個固定的結論或是直接重新建立一個穩固的認知結構。在一個較長的階段里,人的大腦常處于興奮狀態,并時常與自己所面臨的生活問題相結合,許多觀念此起彼伏,不斷相互碰撞,直到自己有所感悟,才會重新構建宏觀認知結構;建立起來的宏觀認知結構還會在新的感悟中不斷重建。這個復雜的重建過程不是簡單靠外界影響形成的,而主要是以無限的時間、空間及自然規律對人的制約等觀念為內容,通過討論、思辨、交流等方式,啟發認知者內部的積極思維活動,經“同化”或“順應”過程,重建一個對人生而言更為積極合理的、適應性更強的宏觀認知結構。
第四,“人性本善”,正像一粒橡籽“迫切趨向”長成一棵橡樹那樣,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也“迫切趨向”人性的完善實現。換句話說,人們有與生俱來的不斷向積極方向發展的固有品質與善端,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認為,人類心靈深處確實有著積極的種子,這是不用懷疑的,但如果要讓這粒種子開花結果,我們必須小心、主動為它澆水施肥。因此,在宏觀認知結構形成后,自然會促使人們向積極方向發展,對人生幸福生活的追求起到促進作用;但我們還是要特別注意觀察認知者的情緒變化及行為表現,防止個別人因“迫切趨向”人性完善實現的力量較弱而走向反面。
二、“宏觀認知教育”在中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一)為中學生緊張的學習減壓
因為學習負擔過重,中學生常會有沉重的心理壓力,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常來源于對學習現狀的不滿、不恰當的比較或過分注重結果等。如果教師在給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對其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可以過100年甚至1000年后再來看你現在的學習,那你會怎么看呢?”要求學生進行思考、想像(一般思考5—10分鐘為宜),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寫下來,然后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們會想到很多,如:“學習成績好與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學習與不學習一個樣,人都要死的”“學習好與學習不好沒什么區別,其實不見得學習成績好以后生活就好過”“學習太累會短命的”“過了100年之后來看,我想他學習比我好我就不會嫉妒了”等。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只要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場來看現在的學習就行,對學生的陳述、討論不作任何評價。所有的觀點都陳述完后,教師還可以再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上帝’,掌控著每個高中生的學習,掌握著高考的‘發榜權’,你會怎么安排呢?”(同樣要求學生思考并寫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這個問題討論的最后結果還是只能一部分人讀清華北大,一部分人讀普通大學,還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學等。
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生們會有很多收獲。第一,學生們好像暫時忘了學習的壓力,大家都會很開心,因為在討論時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場來看問題,當前的功利性思維明顯受到抑制。第二,學生們學會并體驗以第三者的身份審視自己的學習生活。第三,學生學會比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學習,無論成績好還是不好,這都是正常的。第四,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還存在按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甚至可能使自己的學習進入“福樂”狀態。
對于中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來說,隨著高考的臨近,他們進入到緊張的復習備考狀態,你追我趕,不少人感受到競爭的激烈,壓力增大,心情緊張,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通過“宏觀認知教育”,學生對宏觀認知問題進行思考、想像和體驗,其學習壓力感自然就會下降或淡化。
(二)訓練中學生挫折承受力
受到教師批評、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同學吵架、睡得遲還得早起、高中生就是學習機器”……凡與做人、做事失敗有關的體驗都會引起學生的挫折感?!昂暧^認知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們正視這些挫折。在生活中,我們常覺得小螞蟻實在是太小了;但當我們在遙遠的太空看到地球都只是一粒微塵時,當我們從物種進化的角度得知人和螞蟻都是自然界萬千生命中的一種時,那么人與螞蟻又有多大區別呢?于是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將自己所碰到的挫折問題、所遇到的具體困難等安排到小螞蟻身上。比如,你今天在課堂上因與同桌探討問題而被老師教訓了一頓,心里郁悶。你就可以找個地方,把自己的經歷安在一群螞蟻上。有一只螞蟻是你,一只螞蟻是你的同桌,還有一只是老師,當然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螞蟻。你把自己受委曲的過程在小螞蟻身上重演一遍,那會怎么樣呢?你很容易感覺并認識到:小小螞蟻受點委屈算什么,我們人在不爽時,還經常故意用腳踩死它呢。
宏觀認知結構的形成,會使人們得到人與螞蟻沒有多大區別的認知。通過小螞蟻反觀自己,我們的挫折感就會減少甚至消失,因此達到淡化人生境遇、提高挫折耐受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中學生需要處理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關系。相對而言比較單純,但處理不好一樣會影響學習和生活。有個成績不錯的農村中學初三學生,一次因作業馬虎而在課堂上被語文老師嚴厲批評。因為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使他感覺很沒面子。因此他發誓“從此不再學他(語文老師)的語文”。這導致他后來沒考上高中,成為終身遺憾之事,并對這個語文老師懷恨在心。
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建立,對于中學生來說需要經常訓練和學習,學會分清大事小事尤為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我們把那些對自己一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或對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包括生命、名譽、地位)有威脅的事件稱為大事。中學生常遇到的同學之間的磨擦幾乎都是小事。從理論上說,人們對待小事應該抱著不要太在意、太認真的態度,然而,因為大事小事都會引起人們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中學生難以把控。如上述初三學生,自己學習的事是大事,因老師的批評而臉上掛不住是小事,可他卻完全搞錯了。如果當初他在碰到老師批評而生氣時,能把這事安到小螞蟻身上試試,能自己思考再過100年回頭來看老師的批評等,他就很有可能感悟并認識到這是小事一樁。
要讓學生從整體上學會分清大事小事。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昂暧^認知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豁達、寬容、大度的生活態度,對學生學會區別對待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事情,特別是對同學之間的雞毛蒜皮之事一笑了之,從而逐步建立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和諧人際關系有重要促進作用。
【摘 要】 本文根據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從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三個方面闡述了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對目前進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心里學研究表明: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是否正常、健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對父母、同學、老師以及對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前途的看法。這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2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一份報告曾這樣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期,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據有關心理咨詢機構統計,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不健康或出現心理障礙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我認為,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 心理承受能力弱。風險和挫折是人生中難免的事,敢冒風險和戰勝挫折,這才是人生應有的品格??墒怯捎谇嗌倌陮W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們對復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危機感。
2.2 自私狹隘,虛榮心強。一些學生,缺乏包容開放意識,學習和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越自己,對強于自己的人,當面冷嘲熱諷,背后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2.3 缺乏意識和毅力,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現在中學生獨生子女多,有的從小過著眾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讀書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難與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
2.4 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在決定成功的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來自于其它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健康穩定的情緒及抑制沖動、延遲滿足的克制力,也包括如何理解他人,接納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接納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觀因素。概括起來主要在三個方面:①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②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③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3.1 家庭環境因素:從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很大作,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位老師。因此家庭環境的好壞與孩子的心理素質形成有極大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是維護學生健康心理的基礎,家庭成員間關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開朗樂觀,適應環境能力也會更強。相反家庭破裂,父母不合,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將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使孩子養成孤僻,難以交往的性格。
3.2 社會負面因素: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復雜性和持久性。在社會大環境下,難免使一些學生產生理想破滅的失落感,缺乏目標和追求的空虛感,出現一些病態和人格障礙,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潰。
3.3 學校教育管理因素: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的發展起著主導的作用,具有針對性、選擇性和計劃性。然而,在目前學校教育中,某些地方應試教育十分嚴重,片面地追求升學率,高強度的學習要求,高頻率的考試,超限度的加班加點,強烈地刺激著中學生幼稚的心靈。
5 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中學生思想健康最適合的場所,學??梢越o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因此,在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采取以下對策。
5.1 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高尚品質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保證,要培養出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全面的跨世紀人才,學校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學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自信意志是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遠大理想、確定人生目標,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才能激起學生的自信、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5.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各科在教學中滲透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策。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改變只看成績不看能力的測評方法。
5.4 多形式的心理咨詢服務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信箱、電話,使學生心理障礙有處釋放,有處傾訴,從而找到良好的應對方法。
5.5 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搖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培養方式和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利用家訪,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宣傳教育,做到校家相互配合,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目前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處事的心態平衡健康與否,將事關他們適應挑戰的成敗,因此在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摘 要】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內容的確立上應遵循目標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差異性原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方法和途徑: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注重家長與社會量的參與。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心理失衡或人格方面的偏差,將對他們一生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目前,中學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殺、犯罪等,迫切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實踐和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呼喚我們應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89年關于健康第四次定義:健康的涵義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性。
我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
1.個性心理: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既能悅納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強,個性結構完整;善于、樂于與他人合作相處,人際關系協調;具有樂觀向上的品質,在群體中有安全感,適應能力強,具有較好的社會心理。
2.學習心理:認知能力正常,輕松、愉快的上課,能基本掌握上課基本知識,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出廣泛的興趣愛好,正常發揮自己的潛能;對于學業有滿足感、成就感;對考試成績既看重又不過分依賴,對考試既重視考試結果更重視過程,能客觀的對待冷靜的分析考試結果,制定出今后學習更切實際的計劃。
3.生活心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關心身邊的人,熱愛生活,富于幻想而不沉溺,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現在;社會適應能力強,行為規范,行為與年齡相符;樂于交友,珍惜友誼,與異性交往正常、自然。
4.擇業心理:人生目標明確,人生態度積極,對未來充滿信心;富于進取心,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一旦確定切合實際的目標,就會采取行動向既定目標努力。
二、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提出的,它是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內容的確立上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目標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圍繞這些目標,學校應進行相關內容的課程安排,進行咨詢輔導、心理測驗、活動訓練等。
2.科學性原則。學校應組織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認真學習學校教育學、心理學。在教材選擇上要注意教材的系統性、可操作性,教材必須是經過一定科學研究篩選后確立其內容;在教學手段上,要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以人為本,強調學生心理能力提高;在評價方法上,多采用科學方法,如測量工具、統計技術等。
3.活動性原則。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突出活動。但又不是純粹的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認識他們面對的一切,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不是靠“聽”得到的,它是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實現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從而豐富心理世界,提升心理素質。
4.差異性原則。即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差異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獲得實效性的前提。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里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升學的激烈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現代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對學生的愛和尊重,對教育事業的執著,飽滿的教學熱情,奮發向上的理想,頑強不屈的意志,樂觀的人生態度,嚴謹的治學風格,樂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學生為基礎,以創設和諧氣氛和良好關系為前提,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同學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再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心理缺失來有針對性地輔導、咨詢或訓練,而是針對學生的整個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隱形的,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課堂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耕具有靈活性。
3.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情緒調節、情感體驗,是心靈的溝通理念的認同,決不是干巴巴的說教所能奏效的。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與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密切相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應在有機的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關活動,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動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的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生活中有意識的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心理健康的知識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體會心理健康教育來源與生活。
4.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
人的情緒極易被周圍環境所感染,因此,創設良好氛圍,對于影響學生心理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局限于校園內,而應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條途徑對學生施加影響,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條途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形成最大的合力。要改變家長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舊觀念,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家庭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同時,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凈化社會環境,通過使學生參與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在文明的社會環境中塑造學生的心理品質。
【摘 要】本文通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及自制的一般項目調查表,對行唐縣某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200名進行分析,探討了中學生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行唐縣某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200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調查工具為scl-90癥狀自評表及自制的一般項目調查表。scl-90共有90個題目,各題目為5級評分,0=無,1=輕,3=偏重,4=嚴重,每個因子分最高為4分,最低為0分。90個題目分為10個因子,分別代表不同類別的癥狀(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因及附加項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輕度不良反應,≥3分則提示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問卷同時調查學生家庭環境,包括家庭類型、父母間關系、住地社會風氣、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被調查學生出生時情況等。
2 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共檢出陽性38名,檢出率為9.74%。
2.2不同行為問題檢出率
輕度不良反應學生檢出20名,檢出率5.13%;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 15名,檢出率3.48%。
2.3學生家庭環境因素的比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
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3.02%和55.20%;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4.50%?和52.41%;兩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構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職業統計結果是: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29.26%和13.53%,從事服務業、商業、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的分別占58.53%和74.25%。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30.61%和16.06%,從事服務業、商業、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的分別占57.18%和71.82%。兩組學生父母的職業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顯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
2.3.2 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
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達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別占31.49%、45.03%和20.18%。顯然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提示我們父母對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適當的學習壓力,不會導致孩子行為問題,相反,如果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放縱,可能會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時間太多,缺乏明確的目標,對學生行為問題的產生會起到促進作用。
2.3.3家庭類型
非行為問題學生單親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為家庭單親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從兩組學生家庭類型構成情況看,對應家庭類型的構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類型與高中學生行為問題關系不大。
2.3.4父母關系
行為問題學生和非行為問題學生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分別占64.50%和77.84%,對應的非和家庭分別占23.25%和10.0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關系的好壞對學生的行為問題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3 討論
國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5.67%的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城鎮和農村中學生之間比較差異無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為9.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男、女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調查的家庭環境因素中,結果顯示學生的家庭類型、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均沒有直接關系,父母關系是影響學生的行為問題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
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注重到他們對不同社會應激的反應,加強對中學生的健康教育,減少負性生活事件。同時,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營造輕松的氛圍,定期開展心理衛生講座,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預,以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學校方面
從學校方面來講,要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因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學習潛能的發揮,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或方法,優化心理教育環境,使之適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對待問題的學生要多給予寬容、溫暖和關懷,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正確疏導、引導,幫助解決困難,矯正不良行為習慣,不應歧視、放任、漠視,讓問題學生在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
3.3家庭方面
從家庭方面講,要培養孩子正常的行為,父母應該盡力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關心愛護孩子,提高照料質量,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安全感。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完全依賴的關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認可和存在的價值。
3.4社會方面
從社會方面講,要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人,也會受到社會的行為準則、價值趨向、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影響,所以社會應該創造環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相理解、信賴、勉勵,增強社會凝聚力,培養他們對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反過來,和諧社會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發展。這樣學生的生活才會充實、快樂,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統一體,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協調,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摘要]注重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F代社會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要健康,還應該關注精神及心理的健康。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要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影響,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從學校方面來看,競爭激烈使學生陷入無休止的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之中;從家庭方面看,離婚率上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中學生很容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及原因
1.學習類問題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
2.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3.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及途徑
1.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內容:(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學會微笑面對學習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個人和社會,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
(3)人際關系心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和技巧,養成寬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4)個性心理教育。把塑造個性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
(5)青春期教育。加強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識,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讓學生形成自我調節的控制能力,正確處理好男、女同學間的交往,做到自尊與互尊。
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1)以心理衛生為中心的教育內容。這部分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處理學生的教育,問題行為的早期發現及矯正。(2)以心理治療為中心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對中學生常見心理疾病的咨詢和診斷治療和護理等,從而讓學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長。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1)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同時遵循聆聽、保密、疏導、交友性原則,這樣就能建立起一種信任關系。信任關系是咨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雙方的情感與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
(2)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熱線信箱十分有利于與中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
(3)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等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
(4)發揮家庭教育功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競爭日益激烈,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代中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著重探討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的職責以及如何更好的發揮班主任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班主任
1 充分認識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努力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當代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有一個和諧寬松的良好環境,而且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與能力。
2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種類
2.1 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2.1.1 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1.2 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2.1.3 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2.2 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2.2.1 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2.2 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2.2.3 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2.3 青春期心理問題
2.3.1 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3.2 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2.3.3 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2.4 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3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系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4 班主任主要職責
4.1 用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感染學生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班主任自身素質的高低,對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1.1 更新觀念,增長知識,時刻注意提高自身修養。當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社會觀念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這自然也影響到教育界,波及到學校,基于這種認識,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質是建設班集體的首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不斷加強教育學、心理學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的學習,研究教育新特點,適應新形式。
4.1.2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始終在學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 以滿腔的熱情、樂觀的精神面貌感染學生。班主任的言談舉止,甚至于服飾都為學生所觀察、注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F在的中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復雜性都提高了,他們不再輕易相信教師的“光環效應”,更注意教師的“示范效應”。面對學生的沖動及不良言行以冷靜態度為自己的心理筑起堅固的保護墻,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我心理調節適應能力;對待學生要熱心、誠心、耐心。
4.1.3 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關愛學生,首先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敖逃晒Φ拿卦E在于尊重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從本質上熱愛學生,教育、教學才能獲得成功。這種愛,絕不單純是一種情感的傾注,而是精心構筑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用一顆平常心、寬容心看待學生的不足之處,甚至可以淡化他的某些缺點或錯誤,給他們自悔、自改的機會。
4.2 建立中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力求做到早預防和早糾正。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在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影響下,生理、心理趨于成熟,思想活躍,經常產生思想矛盾,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表面看來難以預測,俗話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班主任就要做到腿勤、眼勤、口勤、腦勤,多觀察,多留心,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力爭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
4.3 主動聯系各科教師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隨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4.4 與家長密切配合,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的結構、氣氛、文化、經濟背景等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班主任要以多種形式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反映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告訴家長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點,教給家長一些教育方法,讓家長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多關心子女的成長,主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敝行W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沖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當前的中小學教育更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心理需求。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言必談中考、高考,升學率成了學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學習成績決定了一切。從家庭到學校,學生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被認為是沒有“正事 ”的表現。有的學校評“三好學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學生”。我們的德育工作很多時候也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習為目標對學生進行教育。致使有的學生厭惡學校,逃避學習,甚至產生仇視心理。
當前,中學生存在的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我們學校亦有類似情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各中小學雖然早就設有心理咨詢室,但形同虛設,更不要說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課了。
“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們對現代中學生的心理現狀進行深思。我們的目標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樣的人才?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們教育的成功與失???用什么來檢驗我們教育的得與失?在新形勢下,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重新加以思考。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就目前狀況而言,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的疏導,使陷于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回復到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偏態與變態的不適應行為,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維護好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保證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成長的需要。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三、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是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出現了心理和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作用——家庭、社會環境都給當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注重與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切切實實抓好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一個重大任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