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03:0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計算機類本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為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計算機人才,提出將MCLA模式應用到計算機類人才的培養中來。分析了我國計算機類人才培養現狀,構建了基于MCLA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模式,最后探討了模式構建的幾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MCLA教學模式;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許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積極結合自身學科專業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過論證、反思和實踐,紛紛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但是,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占我國本科院??倲档?0%以上,陣容龐大,是本科教育的主力軍。它們大多扎根地方,面向行業,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適應地方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另一方面,大多數院校對于應用型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系統性的指導,有的甚至還處于躊躇徘徊和選擇中。因此,研究和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體系,為本科院校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我國計算機類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和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宏偉目標。然而,高校培養的信息技術類人才面臨的實際情況卻并不樂觀。在現有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培養計劃中,大部分院校都是按照專業來設置課程,各專業之間課程相對獨立,我校也是如此,幾個不同專業之間又分為不同的方向,門類眾多,課程繁雜。學生在學習中也常常由于孤立的知識學習而難以形成較好的學習效果,課程也往往只能做到對特定部分知識或技能的理解和應用,難以形成綜合性的信息技術類開發和創新能力。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的工科院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培養相應的創新型專業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意義之所在。
二、基于MCLA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實踐教學中的構建
MCLA是基于榜樣的學習方法(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
ture)的簡稱。它能讓學生在典型的“案例”驅動下,以榜樣(教師或專家) 為中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知識的主動建構。運用這一獨特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相應的知識,還能讓學生掌握并實際應用知識,進行主動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贛CLA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實踐教學的構建,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通過MCLA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以及其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要探索一條適合我院發展定位的創新應用型計算機類人才實踐教學新模式,將實踐教學全面引入到課程教學中。
(2)創建基于網絡平臺、開放的實驗教學的新模式。在新世紀高校實驗教學改革中,實現實驗教學的開放是一項重要的課題。開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實驗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適應新時展要求的創新人才。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MCLA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開放網絡平臺中充分發揮獨立自主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共同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
(3)進一步拓展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開展校企聯合辦學新模式,準確把握IT市場需求,盡早讓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實際操作,并以企業實際運作模式來開展項目實訓中心的運營;通過項目實際操作進一步實踐MCLA模式理論的應用,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可持續創新能力。
三、構建MCLA教學模式要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
(1)基于MCLA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的理論建設。包括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專業培養類型的定位,即如何依據學科專業特點、社會需求和學校辦學實際,探索“創新型應用計算機人才”的培養體系。
(2)以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充分結合市場需求,動態適時完善和調整相應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方案等,探索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中如何發揮MCLA模式的作用。
(3)在MCLA教學模式理論中,特別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組織和引導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導教師將MCLA模式充分應用到課程實踐教學中來,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和積極參與意識,切實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是我們要解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不能沿襲傳統的“學科本位”教學模式,我們以過程學習、反思性學習、開放式協作學習等教學理論為指導,并引入MCLA模式理論,通過加強教師或專家的主體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構建基于MCLA模式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將推動計算機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摘 要]江蘇理工學院的計算機工程學院定位培養計算機高級應用型人才,以質量保障為核心,以學生的實際收獲為導向,以調動“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連接教育與就業為目標,深入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廣泛建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為抓手,形成了完備的“3+1”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升,實現了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的無縫連接,就業率、就業質量和就業競爭力得到不斷提高。同時,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也顯著提升了學院的辦學實力,學院社會聲譽也得到逐年提升,極大地支持和促進了學院其他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計算機類專業 校企合作 實踐教育基地 應用型人才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應用型大學本科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要,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項目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要求在就業階段尤顯突出。為了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適應高校招生與就業競爭形勢,改革已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深入調查研究,在試點基礎上從2009年開始在全院范圍內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大學前三學年主要奠定學生的學科專業理論基礎并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最后一學年主要以就業為導向,兼顧考研,綜合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積累實際項目開發經驗,以企業文化熏陶和職場要求指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企業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踐證明這種模式的實施效果顯著[1],其成功的關鍵主要在于深度校企合作和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
一、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背景
(一)計算機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
計算機工程學院現有本科專業5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設三個專業方向: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嵌入式技術)、軟件工程(設兩個方向: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字媒體技術(設兩個方向:影視后期制作和游戲開發)、教育技術學,這些專業的實踐性都很強,其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教學體系必須要充分體現學生成才和能力培養特點。實踐內容安排和項目設計、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教學計劃實施方案、實踐教學效果評估等都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綜合考慮的因素。
(二)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涉及的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四年為一周期,為了以一變應萬變,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必須適應這種發展現狀?!?+1”模式是比較科學和可行的一種嘗試,但前提是要有適應新技術發展教學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硬件條件是指實踐場所和設施,軟件條件是指掌握新技術的師資和相應的教學資源。就學校現有條件是無法完全滿足這一要求的,唯有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和教育機構聯合起來,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形成立體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才可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2]
(三)計算機人才需求形勢嚴峻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人才快速流動的現狀,很多企業不愿意招聘沒有工作(項目)經驗的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而是將目光投放在具有至少1-2年工作經驗的往屆畢業生身上。能否讓我們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就具有相當于1-2年的項目實踐經驗,對高校而言是個嚴峻的挑戰。幾年的實踐表明,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即在大學的最后一年,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就某一崗位的實際項目需求進行系統的訓練。前提是有訓練場地、訓練項目和訓練教師。就目前而言,學校難以完全做到,但一些相關企業或者培訓教育機構可以做到。高校只要與這些企業和機構互利合作,充分發揮校企各自優勢,精心設計合作內容和機制,嚴格執行合作方案,就能培養企業認可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精英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遠不能滿足大眾化教育的發展要求,學校辦學歷史、生源質量、辦學實力、辦學層次、辦學定位和專業特點決定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專業應該有自己特有的辦學模式、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3+1”模式是比較適合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而“3+1”模式中第四年的專業綜合實訓和工作經驗積累的改革必須依靠堅實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五)學生就業
江蘇理工學院培養的學生有大部分的畢業選擇是直接就業,從學校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使學生高質量就業和具有較強就業競爭力是學校、家長、學生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而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又是最能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所以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是我們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之一。唯有校企合作,廣泛建立適合各專業就業崗位需求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才能真正實現“零”距離專業就業。
二、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關鍵環節
本校計算機類專業涉及5個專業約9個專業方向。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的內容較多,但以下八項主要環節不容忽視。
1.學校重視,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
2.成立基層教學單位負責人牽頭和專業負責人為主要骨干的實踐教育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建設小組,保證基地建設重要決策的制定、實施和監督。
3.廣泛交流,深入調研,嚴格篩選優質企業和機構作為長期人才培養實踐教育基地,合作的基地必須具備以下主要條件:(1)有合法的開展計算機人才培養的相關企業資質;(2)有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一切以學生的成長、成才和高質量就業為目標;(3)有安全和完備的實踐教學場地、設施和基本的生活條件保障;(4)有專門的實踐教學組織機構和高水平的管理隊伍;(5)有先進的企業項目實訓教學計劃;(6)有充足的具有豐富企業實踐經驗和較強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有負責學生職場文化教育和負責學生就業的企業級指導教師;(7)有系統的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和有序的教學運行體制;(8)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行業和用人單位有廣泛合作,能夠保證人才需求和輸送“零”距離接軌。
4.校企簽訂實踐教育基地協議,簽訂人才培養詳細實施協議。
5.校企協商決定基地教學內容。
6.校企協商安排基地教學計劃的實施。
7.校企合作成立基地教學質量督導和評估小組。
8.基地要保證實踐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追蹤計算機新技術)、適用性(針對本科生)和系統性(完整的企業項目過程訓練)。
三、實踐教育基地活動
學校在實踐教育基地的主要教學活動是大四學生在第7學期(共8學期)進行的專業綜合實訓,其目的就是通過半年的實訓,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前三年所學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達到提升技能、系統掌握專業核心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這是學校聯系教育與就業的重要節點,也是關系“3+1”人才培養模式成敗的關鍵環節。除此之外,在基地還會安排其他一些實踐環節,如專業見習、社會調查、IT論壇、畢業設計、就業指導、師資培養、各類研究項目聯合申報、中高職骨干教師聯合培訓等。
專業綜合實訓是學生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進行的主要教學環節,本校在多年的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完善專業綜合實訓教學流程,即考察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協商制訂基地實訓方案、安排基地實訓帶隊教師、基地實訓項目、學生預報名、宣講實訓項目、正式報名和名單確定、學生提交專業綜合實訓申請表、學生和基地簽訂實訓協議、學生完成實訓、學生提交實訓手冊、帶隊教師評定實訓綜合成績、基地推薦學生就業或實習、學生和用人單位簽署實習/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實訓工作總結。
四、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成效
(一)建立了一批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彌補了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一是對學校實踐設備、場地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補充;二是通過聘任企業技術骨干指導學生實踐,減輕了校內實踐指導教師不足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學生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參加的是實際工作的現場培訓,十分有利于學生掌握崗位技能,培養學生在實踐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近年來,學院建成近40個實踐教育基地,涵蓋了IT行業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去向的主要領域,包括JAVA軟件開發工程師、C++軟件開發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嵌入式開發工程師、分布式云計算軟件開發工程師、ERP軟件開發工程師、ERP軟件規劃工程師、ERP技術支持工程師、大型數據庫運行維護工程師、游戲開發工程師、影視制作工程師、室內設計工程師、虛擬現實開發工程師、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工程師、UI(User Interface,用戶界面)設計工程師等,滿足了各專業發展和學生就業的不同需求。
(二)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促進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聲譽。通過基地建設,學院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現學院師資培養、專業設置、課程目標與內容、教學計劃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定期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與市場接軌的高素質人才;教師與學生一同到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同時學校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兼任實踐指導教師,也促進了學校的師資水平;聘請企業專家參與調整專業設置、調整教學計劃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整體培養質量,社會聲譽越來越好。
(三)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完善了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保證了實踐教學質量和“3+1”人才培養模式計劃的順利實施。2009年以來共有955名大四學生參加了校外基地3到6個月不等的專業綜合實訓,每屆學生參加校外實訓人數都在50%以上,學生的總體就業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逐年提升。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我校計算機工程學院2010屆參加校內、校外實踐的學生進行了畢業半年后的跟蹤調研,統計數據表明參加校外實踐的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平均月工資高約500多元,離職率低(9%),掌握的IT工作能力高出10%,專業就業率達83%(沒有參加校外實踐的學生僅達59%)。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所做的《江蘇理工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中,計算機工程學院2011屆和2012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全校排名分別為第一和第二,兩年的就業現狀滿意度、畢業半年后的非失業率、畢業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都高于江蘇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值。2012屆“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為全校最高(3488元),且超過江蘇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月收入(3212元)和全國本科生平均月收入(3366元)。[3] [4] [5]
(四)實踐教育基地是假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學院每年寒暑假都要組織學生到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學風建設意義重大。
(五)實踐教育基地是學校IT論壇的堅強后盾。學院每月組織一次IT論壇,做技術報告的教師基本都是從基地請來的IT高級管理專家、項目經理或者技術骨干。通過IT論壇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校期間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社會對IT人才的要求,對指導學生成才和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六)實踐教育基地更是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在大學第7學期參加基地的專業綜合實訓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企業工程項目實踐經驗,這樣的學生普遍受到企業歡迎,由基地推薦,經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招聘流程,大部分學生可成功選擇IT企業直接頂崗實習或就業,畢業時候可以積累相當于1-2年的工作經驗,保證了較高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七)實踐教育基地是各類重大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成功申報和完成的有力支持者和合作者。2012年本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共同申報獲批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計算機類重點建設專業;同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專業”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申報獲批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軟件類)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并在2013年首輪檢查中“軟件工程專業”獲評優秀;2012年申報獲批教育部、財政部“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本科專業職教師資培養資源開發項目:軟件工程專業職教師資培養標準、培養方案、核心課程和特色教材開發”;2013年申報獲批江蘇省“信息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2014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申報獲批江蘇省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課程體系建設課題:中高等計算機專業教育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2014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申報獲批2個江蘇省高等學校軟件服務外包類專業嵌入式人才培養項目。
(八)實踐教育基地建設也是對學校作為國家職教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工作的有力支持。學院每年都要承擔國家和江蘇省中高職學校骨干教師培訓任務,實踐教育基地在師資、場地、項目等方面都能給予全力支持,滿足了骨干教師培訓的企業實踐需求。
五、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改進思路
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是地方高校工科計算機專業和產業、企業無縫對接,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政府、高校、行業、企業應該高度重視,探討一種以質量保障為核心,以學生的實際收獲為導向,以調動“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連接教育與就業為目標的聯動機制,實現人才培養社會一體化。首先政府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行業應該加大指導和引導力度,企業應該自覺承擔人才培養的一定社會責任,高校應該主動和企業深入交流、探討人才培養新模式,將行業企業需求、文化以及創新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養計劃和實施過程當中,從而實現全社會機制聯動、理念一致、資源共享、質量保證的人才培養體系。
摘 要:職業教育一直以來被稱為"斷頭教育",主要是由于學生在畢業以后會直接參加社會工作,而很少會再繼續進行高等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中職、本科3+4這種分階段培養的教育形式,對于實現職業教育多元化,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新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課程銜接問題是中職與本科分階段培養過程中的關鍵所在,是分階段培養能否順利進行的核心環節。本文就計算機專業中職、本科課程銜接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類專業 中職 本科 課程設置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學生在畢業后通常會直接參加工作,而很少能進入本科院校進行學習,至于進入碩、博方向的中職學生則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斷頭教育”。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做好中職、本科這種分階段培養的教育工作,從而在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新體現,實現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高職業教育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關注度。課程銜接問題作為分階段培養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其對于分階段學生培養的質量以及中職教育能否順利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培養目標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關鍵
培養目標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關鍵,其需要中職、本科院校對于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共同的制定,同時這也是分階段課程教育中實現課程銜接的第一步。中職與本科教育在教學目標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中職區別于普通中職,本科也不同于普教本科。此外,在教學層次上,中職教育更加側重培養實用型技能操作人才,即學生可以有一技之長;但是本科教育則主要側重管理型、應用性和高能力的技術型人才,也就是培養那些可以工作崗位需要的工程師、高級技師等專業型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過程中,中職和本科院校需要對于兩者的共同目標進行詳細地分析和研究,確保兩者目標的一致性。例如計算機類專業需要專、本進行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需要明確在知識、技能、素質和能力等方面的具體培養要求。
二、制定兩個階段統一、貫通的課程標準
為了確保課程標準設計的合理性,需要將中職教育和本科教育這兩個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的認識和設置放在一個統一的課程框架中來進行課程標準的統一性制定,從而給課程的開發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和指導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課程結構的層次性,以及課程內容設計的連貫性,避免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銜接過程中出現趨同、定位模糊以及各自為營等問題的發生。
在計算機類專業中,體現中職、本科這兩個階段階段貫通和統一性的會好形式為模塊化學習,要打破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在“活模塊、寬基礎”的教學原則指導下,從計算機專業的教學目標方向入手。此外,對于各崗位工作內容的分析需要結合計算機類相關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內容,并需要以此為依據來確定所需要的技術結構、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并將其分解為多種教學模塊。中職、本科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均可通過模塊化來實現,如對于高級網絡管理人員這一工作崗位的培養可以沿著“網絡原理――數據通信――網絡操作系統――網絡技術――網絡管理”這一主線來進行相關課程的設置,在課程實施的具體實踐過程中,要注意將教學大綱動態化、豐富化。理論上來講,計算機領域的相關技術的更新頻率通常比較快,所以需要將這些新的知識和內容及時的加入到與教學相關的模塊中來,避免課程內容銜接過程中出現脫節問題,還需要加強各操作和知識單元的銜接性,進而實現分階段課程的整體銜接。
三、中職院校要重視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確保專業銜接
在專業銜接的過程中,課程設置通常主張“重實踐、寬基礎”的原則,“重實踐”主要是指職業教育需要區別于普通教育,“寬基礎”主要是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為高等教育服務,從而讓學生有更大的工作后勁。對于形式類似或相同的專業基礎課,不可采取盲目地撤銷辦法,而需要根據詳細的情況來進行安排。課程設置的內容上可以有所重疊,但是在深度上需要有所區別。例如,在計算機類專業中,程序語言課程是中職院校和本科院校這兩個階段都需要開設的,但是,該門課程在這兩個階段過程中的培養目標和語言均不一樣。該門課程在中職階段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編程思想和素養;而本科階段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程序開發能力和設計能力。對于分階段培養的中職生來說,如果一開始就教授給學生專業課程,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時間必然會相應的縮減,但是這不是輕視文化課程。如數學等類型的文化課程,它對于學生后續的本科教育中的高等數學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中職、本科課程教育中出現脫軌問題,要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要強調專業技能課程外,還需要重視文化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制定彈性化的學分制度
中職教育區別于本科教育,學生在中職教育階段就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將來的專業方向,而普教學生通常需要到了大學階段才可以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對于分階段培養的學生而言,高校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彈性的學分制度。通過彈性學分制度的制定,建立自有的選課制度,有助于學生全身心的鉆研自己的專業內容,這是培養應用性人才的核心和關鍵。鑒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為了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資源,計算機類專業中職和本科院校需要建立統一的選課和學分轉換機制。例如,如果學生可以獲得培訓證書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則可以適當地增加相關課程的學分,這樣就可以為中職、本科教育的銜接建筑統一的共享平臺和課程框架,從而為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日益深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職業教育多元化是當下中職教育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職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間需要加強溝通和聯系,做好相關專業、相關課程的銜接設計,確保課程銜接的適用性和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分階段項目的順利實施。
【 摘 要 】 文章分析了當前高等院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結合電子商務專業對培養對象能力的要求,就電子商務專業在計算機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計算機類技術基礎課程在電子商務專業中的定位與作用,整合課程體系等幾點改革措施。
【 關鍵詞 】 電子商務;計算機技術;教學改革
1 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目標與計算機技術能力要求
我院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目標要求:電子商務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和信息技術等多種知識和電子商務綜合技能的,較好掌握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商務技術的基本技能與方法,了解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及其貿易政策,熟練掌握英語和一門東南亞語言,能夠較好地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從事網絡環境下的商業、貿易和營銷管理等的實踐或研究、教學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化人才,以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北部灣經濟開發區對網絡貿易人才的需求。
1.1 電子商務專業知識結構
電子商務專業是一個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綜合性學科,從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的角度來看,主要由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訊工程構成其知識體系;要求培養對象在3~6年時間內,完成本專業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并通過管理、營銷、計算機應用技術方面的實戰訓練,達到掌握經濟管理、網絡貿易、市場營銷、在線交易、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商務應用系統規劃、可行性論證及評估、需求分析、設計、開發、部署與維護的技能;側重在分析和規劃的能力培養。
1.2 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運用能力包括:商務應用平臺規劃、網絡集成運營、網絡營銷。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應該具備:①掌握軟件工程理論與規劃方法,網絡信息安全技術與數據挖掘、決策支持系統等方面的知識;②掌握大規模商務應用平臺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規劃、可行性論證、概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設計、設計、測試、培訓、評估、部署等方法。
2 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類課程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與專業定位不夠準確
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課程的設置應該與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電子商務專業建立初期,我院為提高學生就業率,將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技術方向,一個商務應用方向。大一基礎課程結束后,學生必須確定其方向,每個方向的課程設置也存在差異,技術方向的課程偏向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側重于軟件工程、數據結構、數據庫、高級語言、商務應用等;而商務應用方向則偏重于會計、營銷、管理、物流等專業內容;兩個方向的交集是數據庫、會計、營銷等專業內容。這樣,偏重于技術的學生,缺乏商務知識,而偏重于商務應用的又缺乏信息管理能力,導致最終的結果是技術方向的學生可以被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替代,商務方向的學生可以被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替代,電子商務專業的優勢完全沒有得到體現,甚至學生都無法理解電子商務專業到底能干什么。
2.2 電子商務專業師資嚴重缺乏
我院電子商務專業缺乏電子商務專業的復合型教師,專業教師分別由機電、自動化、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領域教師組成;各專業領域教師對電子商務專業的認識程度存在差異,無法明確商務和信息技術真正、合理的切入點,導致計算機應用技術和商務應用知識類課程的隨意和簡單組合;在實踐環節,教師缺乏相應的實戰培訓和應用經歷,僅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講解并引導學生,難免出現教學實踐和現實應用的脫節。
2.3 計算機課程體系設計不夠合理
計算機課程設置隨意性比較大,目標不夠明確;例如為便于學生考二級,將Access數據庫原理列為基礎課程,大二學生要學習高級語言,又開設網絡數據庫作為先行課程,兩種數據庫課程的開設,缺乏整體考慮。計算機類課程設置不合理,例如計算機類課程設置課時均在50個左右,未能考慮該類課程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嚴重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綜合實訓類課程,先行課程安排不合理,例如管理信息系統、Web站點設計,所需的先行課程包括高級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動態網頁設計及網頁設計、項目管理等。一般為了拿出更多課時安排商務類課程,將必須的先行課程壓縮數個,導致綜合實訓課程無法正常進行,甚至成為演示課程。
2.4 實踐環節薄弱
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應該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其培養目標是商務+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近年來,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的實踐環節取得了較大發展,建立了相應的專業實訓基地和實驗室,但建設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重硬件輕軟件,認為組建了實驗室,配置了電腦,接入了網絡,就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這種思維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
2.5 缺乏綜合性實踐環節
綜合性實驗是高校培訓學生創造性思維、學生潛質的重要實踐環節。目前理工科教育開始逐步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了許多綜合性實驗環節,例如電子器件設計,給學生一個課題名稱和內容介紹(或者學生根據課題方向,自擬題目),讓學生綜合所學內容和翻閱各種文獻,完成設計工作,最后提交一個產品,并要求學生對設計過程進行總結。對于許多有創造性實用價值的產品,指導老師會協助學生申請發明專利,通過校企合作推向市場。和理工科相比,電子商務專業在綜合實驗環節還比較薄弱,其原因在于電子商務專業實驗環節起步較晚,高校管理層重視程度不夠和缺乏高素質實踐性教育人才。
3 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類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
3.1 將教學過程和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明確計算機類課程在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的定位和作用
重新審視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體系,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樹立“商務+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意識,熟悉商務過程、精通信息技術是電子商務專業培養對象的絕對優勢。在教學過程,應該合理規劃計算機課程體系,明確計算機類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計算機課程與商務類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不能片面的剝離;例如在講述市場營銷、物流、經濟管理課程時,可將涉及到的各類信息系統融入其中,并對各類信息系統所涉及的技術、架構、服務等進行講解,同時完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熟悉商務過程,同時掌握系統平臺的架構、技術、維護等方面的知識。
3.2 完善實踐教學的軟硬件環境,逐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計算機信息類課程是電子商務應用的基礎和平臺,作為電子商務專業,實踐、實驗教學是整個培養體系的重點,實驗環境、實訓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將直接影響理論教學的效果。在構建各門課程實訓任務的同時,不能忽略綜合性實訓平臺的搭建,綜合性實訓平臺應作為一項獨立實踐環節開設,由專門的教師團隊負責,旨在培養學生參與商務體系的整個生命周期,并靈活運用各類信息技術,為學生進入社會角色提前做好鋪墊。
3.3 推動電子商務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電子商務專業對教師隊伍的要求比較高,教師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業務拓展能力。教師隊伍的建設應該側重幾個方面。
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繼續教育不限于學歷、職稱的提升,應該“走出去”,和各類電子商務企業相結合,對教師進行培訓,甚至讓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商務活動,進行深入鍛煉、學習,教師的商務素養提升了,自然會影響到教學的實踐環節。
加強課堂教育。在當前科研氛圍濃重的高校,教學過程被許多教師輕視,這種趨勢要遏制,課堂教學必須保證質量,讓每位任課教師都能站穩講臺。
加強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按學科分類,加強各專業學科與交叉學科間的交流,促進各專業知識體系的融合。
提高專業教師待遇。這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所承擔的教學、實踐任務和其他專業相比,比較繁重,因涉及到信息技術,要不斷學習,在薪資待遇方面,要對其進行補償,這樣才能留住人才,穩固教師隊伍。
從企業、高校引進專業領域有一定建樹的專家,學者,作為學術顧問或者學科帶頭人,創建良好的學術和人才培養環境。
3.4 營造自由學習氛圍
在教學方法方面應該突破常規,去除說教思維,根據前沿的商務信息技術應用,實時調整教學內容;通過啟發式和案例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專業教師團隊可以走出學校,加強和商務企業合作,從企業獲取各種應用項目,為學生營造實戰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項目規劃、分析、論證、設計、開發、測試、試運行、部署上線、維護等全過程;讓學生在實戰中成長,在實戰過程發現問題,主動尋求解決方案,在實戰過程,可加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團隊思維能力的提升。該教學模式是電子商務專業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在設計綜合實訓項目時,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題目,根據自身情況,自由組合團隊,并協調團隊內部分工,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5 引入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
高校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就是要實現從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的轉化,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向轉化,從根本上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傳統的實驗教學是學生集中做實驗,密度比較大,時間安排比較緊促,學生很難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采用開放式實驗教學后,學生要做實驗,必須提前預約,學生預約實驗就需要提前主動的做好實驗的準備工作,有助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驗效果更佳,使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
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是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對學生來說,相應地增加了學習時間,強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對教師來說,意味著教學時間的延長、工作量的增大。在電子商務專業實驗教學中引入開放式實驗教學不僅可以解決實驗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也為綜合性實驗科目、獨立實驗項目的設立奠定了基礎條件。
摘要:本文提出將“競爭性”教學理念應用于程序設計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方法。通過分析當前程序設計類課程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以及“競爭性”教學理念應用于實踐教學中的優勢,探索如何將競爭機制引入程序設計類課程實踐教學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競爭性教學
引言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是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的重點。盡管學校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但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外部企業單位的實踐需求差距還是很明顯,一方面企業招聘不到合格的程序設計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計算機畢業生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崗位。市場需求和人才培養的反差需要高等院校采取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來減少與市場對人才培養質量需求的差距。對于產生目前這種狀態的原因,已經有研究人員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1]有的提出在實踐教學中引入競爭性機制,并在操作系統實訓進行了實踐。[2]有的探索專業學科競賽和“3+1”人才培養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專業興趣,提高實踐教學效果。[3]還有的通過制定實踐教學計劃、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實踐教學項目設計與監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的思路和方法。[4]
研究證明,一般情況下成就動機高的比成就動機低的學生容易取得優良的成績。[5]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對成就充滿渴望,帶有競爭性質的學習是激發學生成就動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6]
普通地方高校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目標,而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帶有強烈的實踐性,它不同于物理、化學等實踐課程,也不同于理論課程,而是兩者的結合,需要在實踐過程中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功能以及最后熟練地綜合應用。但是目前程序實踐課程中簡單的控制臺輸入輸出效果已經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達不到實踐課程的設置目的。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師布置實踐任務、學生各自低頭開始練習的實踐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競爭性實踐教學方法
純競爭性教學方法是精英化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學習較好的學生將占據非常大的優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競爭性教學方法時應做到鼓勵先進,促進后進,以先進帶動后進。[7]在實施過程中應該結合相關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整體程度,設置合理的競爭規則以及實踐內容。因而對教師有如下要求:
(1)自身要求更高。由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目的性明確,為準備實踐課題的限時實踐,需要提前進行相關的準備練習。在課后實踐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要及時解決,那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花更多的時間解答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在這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比較熟練地解決這些教材中沒有的案例。這樣,一方面要求授課教師對程序設計課程要有較強的編程實戰能力,能夠熟練解決各類程序設計的問題,對所承擔的程序設計課程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要達到應用自如的地步;另一方面,還需要了解前沿程序設計知識與技術,能對相關話題進行解答。
(2)實施過程合理控制。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學生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存在較大差別。在實施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在實施過程中控制教學節奏,充分考慮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和暫時落后的學生。不能在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情況,否則就達不到引入實施競爭性教學的目的。
競爭性實踐教學實施方式
在實踐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需要調整原有課程評價的方式,不能簡單地采用以卷面考試成績為主的最終成績評價方式。因為程序設計課程的重點除了課本知識點外,最為關鍵的是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程序排錯調試能力,這些能力的測試在筆試中難以實現。但如只采用上機考試,也存在一次考試定結果的問題,達不到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不能依靠一次考試解決問題,而是要通過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將評價分解到平時,這種評價方式更能反映真實水平且能激發學生間的相互競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競爭規則主要圍繞如何加強過程管理進行設置,具體設定如下:
(1)修改課程考核方式。將平時的限時實踐所得到的成績作為成績的一部分計入最終的總成績,每次限時實踐后要進行綜合評價排名,最終的綜合評價結果也作為一個重要部分計入總成績。
(2)調整原來的教學方式。平時課堂教學不能采用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而是要結合實踐教學的需要來布置作業,學生課后可以進行相關的實踐訓練。
(3)精心設置限時測試內容。提供限時實踐測試的題目每次需要有2~3題,難度要有梯度,要保證有1題是比較簡單,絕大部分學生只要認真即可完成的。測試題需要提供相關驗證數據,而且要保證學生間有所區別,防止抄襲現象發生影響效果。
(4)測試結果評價。限時測試完成后要求學生按照提供的模版,將編寫代碼和運行結果截圖即時提交測試結果電子報告,教師根據報告給定測試成績。成績不能是一個簡單的分數,需要使用包括代碼和報告規范程度、完成時間、代碼質量等指標。
(5)即時綜合評價。每次測試完成后,要根據本次測試結果結合前期測試結果進行重新評價,并進行綜合排名。綜合排名中考慮鼓勵后進學生,因此綜合評價不能簡單地將每次測試結果累加,還要考慮學生的進步情況。進步要考慮兩方面,一方面是絕對分數的進步,另一方面是排名的進步。進步指標要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計入總評價中,并且每次測試后要將綜合結果及時,以便學生及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
(6)最終綜合評價。最終成績的評定要考慮排名和綜合分值的情況,本方法的最終目標是使更多的學生達到程序設計的合格要求。拔尖、合格和不合格要有一定的區分度。
實施效果
從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課程的實施效果看,競爭性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整個實踐課堂的時間非常緊張,學生需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實踐任務,并在課堂結束的時候上交實踐的過程材料和結果。教師不需要在上課時反復要求學生在課后復習理論授課的內容,并加強實踐練習,因為學生會自覺復習并準備下一次課堂的限時實踐。在推行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過程緊張,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實踐教學的效果確實有明顯的提升。
結束語
競爭性實踐教學模式,將由學生自由完成任務轉換為限時完成任務,但這一變化提高了學生對知識掌握和應用的要求,并盡可能避免了部分學生抄襲上交實踐內容??稍诓捎迷摲绞降倪^程中,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假如能有相關的軟件系統配合,則一方面可以更加客觀和快速的評定,另一方面也能減少教師的工作量,教師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來設置合理測試題目以及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實踐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摘 要: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否成有效,直接關系到經管類學生以后的課程學習,還對于他們未來的就業和深造都會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就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隨著網絡經濟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在經管類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市場對于經管類學生計算機水平的要求也變得日益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否成有效,直接關系到經管類學生以后的課程學習,還對于他們未來的就業和深造都會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所以,應該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的實際情況和培養目標要求,從教學手段、課程設置等方面入手,對于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極為有效,本文就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研究。
1 從應用的角度考慮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
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應用”,教師應該準確把握這個詞語,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讓學生能夠獨立地運用幻燈片、電子表格、文字處理等基本軟件來進行綜合實訓。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完成以下三個任務。
任務一,Word軟件的應用,學生用Word軟件完成一篇關于對經管專業的認識或者計算機基本組成的論文,論文務必要符合例文要求,格式要求清晰、美觀,字數不少于兩千字。
任務二,Excel軟件的應用,學生用Excel軟件來記錄自己家庭在過去的一年中的財務收支情況,每月支出、每月收入情況要按照月季度來進行記錄統計,然后再將這一年的財務情況制作報表形式,用圖形的方式來比較,每個學生的工作簿中的工作表至少要有5個。
任務三,PPT軟件的應用,學生用PPT軟件來將任務一、任務二的情況展示出來,同時進行必要的解釋,要求幻燈片的張數要多于30頁, 合理使用聲音、動畫或其他媒體,PPT文檔內容要簡潔而清晰,每頁的內容和制作方法也要各不相同。
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插入如《計算機信息檢索》、《網絡應用軟件》、《電子商務》、《多媒體應用技術》、《管理信息系統》之類的選修課程,以此來滿足學生對于計算機技術廣度的需要。
2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和運用逆向思維
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影響,有些學生往往會在計算機基礎學習的過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往往會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就應該注重于加強逆高思維的訓練。文章貴在出新,應該在高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上機獨立完成某些任務作業時,讓學生獨立去思考,用逆向思維來提煉觀點。還可以自己提出新觀點,樹立起新觀念。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多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同一任務、同一問題,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完成。
3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
當前計算機基礎教學正在逐步地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而不再是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新型教學模式強調應該將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通過師生互動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令人遺憾的是,很多高中數學教師目前還是認為自己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上課只需要聽講記筆記即可,這樣一來,就使得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的興趣大大降低。
要想突破這個教學瓶頸,教師就應該將高中數學的教學重點切實轉移到學生身上,將課堂還給學生,相信學生的創造力,力爭于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分析解決問題、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不應該再是課堂的主題,而應該轉變為學生能力的培養者、教學結果的檢驗者、教學過程的監控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建議結合學情,突出針對每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加以釋疑解惑、指點迷津、出謀劃策,力求“點石成金”、給教師以啟迪,謹求拋磚引玉。
4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愛學習的老師。有些學生之所以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望而卻步,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他們覺得計算機基礎課程枯燥乏味,沒有實用價值,因此,應該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的實質內容要善于挖掘,為了有效地將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出來,應該讓抽象的知識和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原型相互聯系起來,使計算機基礎課程變得具體形象起來。
(2)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導言課教學設計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高度重視,將導言課備好、講好,為培養學生學習高中數學課程的興趣打下堅實的基礎。
(3)每節課建議增加課時建議、作業設計等,每章開始的“知識體系”建議細化為知識點內在聯系更為密切的“系統概念圖”。
5 大力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平臺建設
應該依托互聯網來建立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計算機基礎網上教學園地,主要由課程交流、討論和課程學習兩大塊組成。在課程交流、討論部分,可以利用聊天室、BBS、微信、微博、E—mail、MSN、QQ等技術來進行多對多、多對一、一對多、一對一等相互型交流,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都能夠有及時地了解;而課程學習部分則是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能夠讓學生瀏覽下載各種教學資源。實踐證明,計算機基礎網上教學園地對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極為有效,同時,計算機基礎網上教學園地還能夠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學有效地反饋,能夠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較好的參考意見。
此外,大力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平臺建設,還為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眾所周知,學生在計算機實踐能力和計算機知識掌握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傳統的均一化教學,效果往往較差。而由于網上教學園地能夠為學生提供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考慮靈活性和多樣性,給學生布置不同廣度和深度的作業,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
同時,加大實踐條件建設,創建優質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環境。在已有的公共計算機基礎實驗室的基礎上,各高校應該進一步完善公共計算機基礎實驗室的設施、設備、資料及其他條件,為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實驗平臺,為學生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大的空間,為學生創設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
摘要: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討論了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應對這種挑戰的具體措施和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本科 應用型 實踐教學 師資隊伍
1 研究背景
近幾年,應用型本科教育初步確立了“狠抓教學質量、突出專業特色、強化實踐環節、培養創新能力”的辦學思路,建立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時展的具有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高校實踐教師是引導及傳授學生實踐能力,挖掘學生創新能力的主力軍[1]。因此,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在應用型本科中顯得尤為重要。
應用型本科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要區別于傳統的學術型、研究型大學的,又要區別于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要從社會需求,滿足地方、行業對人才需求出發,構建既注重基礎理論教學,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技術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體系,加強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融合,通過實踐項目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優化、業務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計算機類創新人才的基本保障。培養一支高素質、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也是我?!笆濉卑l展規劃中的重要工作。
2 我校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我校計算機類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主要由實驗教師、部分兼職的理論課教師、實驗室管理人員組成,現有的隊伍結構和能力結構難以適應新時期應用型本科計算機人才培養要求,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實踐能力更新難以適應這種快速的發展和變化,實驗教師的業務能力不能滿足新平臺、新技術的實驗要求,急需進修提高。
第二,教師隊伍中,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所占的比例嚴重偏低,特別是青年教師,多數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際工程實踐鍛煉,因此,急需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第三,引入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企業兼職教師不足,急需構建“雙結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3 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措施和途徑
針對我?,F有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工作。
3.1 積極開展調研,明確新時期計算機類實踐教學技能的新要求
計算機信息系技術發展變化非常迅速,知識更新很快,技術發展迅速,云計算,大數據新概念、新技術不斷涌現,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必須適應這種技術快速發展和變化的要求。
人才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間接反映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變化,為了及時掌握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要求,我們對數十家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類相關的企業進行了調研,分析了這些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一些要求,其中,企業對于軟件開發技術方面,軟件架構設計和需求分析方面關注度較高,對于軟件編程工具掌握JAVA語言排在了第一位。另外,在我們的調查還發現,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發展,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的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加;隨著我國軟件產業的規范發展,軟件測試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對于以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應對這種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市場急需的人才,而培養人才的關鍵是師資隊伍的建設,而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計算機類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必須應對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要求。
3.2 努力構建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
“雙師型”教師應該是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上呈現整合為“一”的教師,即除了具備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的條件外,還應具備相應年限的實踐經驗或應用技能。“雙師型”教師能夠進行專業授課、實訓、實習,使學生掌握就業崗位所需的應用;“雙師型”教師應具備想動手、肯動手、勤動手、會動手的操作習慣和實踐修養,引導學生走“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知識提升之路的能力;“雙師型”教師應能夠進行應用項目的研究和應用技術的創新等活動[2]。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落實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是學校最根本的基礎建設之一。
為了打造一支“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我校在學校層面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政策,印發了“《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青年教師教學導師制暫行規定》的通知”、“《選派教職工出國(境)研修辦法》”等,從教師職稱晉升、工資待遇等方面鼓勵教師提升素質和能力,特別是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提升實踐能力。
計算機工程學院在學院層面也為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具體包括:
第一,積極配合學校政策,安排教師參加校級的進修提高以及下企業鍛煉。
第二,積極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去有實力雄厚的信息技術企業進行培訓和實訓,每年選派3-4名教師到企業進行新技術實訓。
第三,引導和鼓勵青年教師參加科研和開發項目,在項目研究和開發實踐中提升實踐能力。
第四,積極爭取各級各類資源,建立先進的學科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為教師開展校內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
3.3 構建一支“雙結構”師資隊伍建設
這里所謂的“雙結構”是指形成校內定崗的教師隊伍和企業工程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的隊伍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吸引企業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來學校進行教學活動。
第二,聘請企業工程師作為產業教授,吸引企業的優秀工程師來學校開展兼職教學活動。
第三,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在實踐教學基地聘請高水平的企業工程師進行實踐教學。
摘要:以工科專業本科生課程《有限單元法》的教學為例,討論了工具類課程教學特點。根據以往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提出短學時課程教學要點?;诶碚撆c軟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出實例教學、層層深入、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授課方式,以達到讓學生理論“聽得懂”,軟件“學得會”,實踐中“用得了”軟件的目的。
關鍵詞:工具類課程有限單元法本科生教學實例教學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務實。工作經驗往往成為一個單位選擇職員的主要標準。但作為在校本科生,往往并不具備這一要求。為此,教育部制定新規定,要求所屬高校大幅調整本科生的課程時間。簡單地說,將原來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向注重實踐動手能力轉變。以基礎課程(如力學課程[1]~[3])為例,
目前本科生的課時量尚不如上世紀90年代相同專業本科生課程量的一半。此外,大部分工科專業都新增了工具類課程、增加工具類課程的學時。這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本科生的就業。但另一方面,即不足之處是,后續研究生課程變得更加繁重,尤其以學術型研究生課程為甚,以彌補本科期間基礎不足的問題。本文以《有限單元法》[4]為例,討論了此類課程在短學時情況下的教學難點和要點,以期拋磚引玉,為教學改革摸索新的方法。
隨著當今計算機處理能力的飛速發展和科學研究規模的不斷地提高,有限單元法作為一種成熟的場問題分析手段,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諸如航空、航天、核工業、化工、建筑、機械等領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就業需求,本科生有必要進行該方面的理論學習及技能培養。這對于理論復雜、又無法單純依靠理論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科生尤為重要。比如,對于力學應用較多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的學生,在掌握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1]、《結構力學》[2]、《彈性力學》[3]等各種基礎力學理論之后,如何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成為他們要面臨的困難。學習有限單元法及相關軟件則是克服這一困難的捷徑之一。
對于廣大的本科生,特別是工科生,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前,僅教授他們理論知識而不指導他們高效地運用知識則無法滿足工程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此,學習有限單元法往往對于這些工科生的擇業至關重要。
作者所在單位已為本科生開設《有限單元法》課程已近20年。尤其近幾年,隨著“985”和“211”工程建設項目的落實,我校配備大型計算設備并先后購置了多種大型、通用商業有限元軟件,如ANSYS[5]、ABAQUS、ADINA。這為我校工科學生學習有限單元法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近幾年,筆者為水利工程專業和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有限單元法這門課程。針對這兩個專業本科學生的課程安排,有限單元法必須要安排在各種力學、數學[6]~[9]、計算機編程[10]、[11]等課程的學習之后,即在大三第二學期或大四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掌握程度不夠深入),但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很難對實際問題準確建模分析)。同時,由于課時有限(28~32學時),因此教學方式必須結合學生的現實基礎與未來需求展開。下面針對該門課程就這兩個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特點和效果做分析。
2課程特點
2.1理論繁雜
有限單元法的理論則涉及到了數學方面的泛函分析(能量泛函及變分),微分方程理論(微分方程解答方法),計算方法(數值積分等),矩陣分析(剛度矩陣、應力矩陣、應變矩陣、總剛度矩陣及其逆矩陣等)、微積分(變形能積分計算、位移-應變之間的微分關系)等理論以及力學中的變形體理論(梁理論、平面問題、板殼問題或三維實體變形問題)等內容。其特點是理論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即使力學專業本科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2.2學時安排受限
與力學專業課程相比,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專業的本科學生的培養計劃中,通常開設的專業課程相對較多。尤其在第三學年,學生往往需要學習各門與實際相關的應用類課程,而大四學生又往往面臨著畢業設計、考研或就業等事情。因此,有限單元法的課程安排的時間十分有限,并且通常僅有30個課時左右的學習時間。在這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如何將有限元法的思想、主要概念講清楚,而又能避免學生只會模仿,不會活用,甚至畏懼排斥這門課程,的確考驗授課方式。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僅理論部分花費的課時都需要30學時以上。沒有那么多學時,就只好壓縮這一部分的學時數(現將其壓縮到10學時內)。這樣做的后果之一是,學生通常很難清晰掌握理論、熟練運用理論,更難將其融會貫通。因此,理論分析部分的課時分配須有側重點,即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必須對知識點有選擇地深入講解。否則,學生面臨各種概念,拘泥于細節而忽視整體框架,并不利于后期學生在實踐中的學習。
此外,有限單元法課程教學與后期本科畢業設計相銜接較為有效。原因在于,大部分學生(基本不包括準備考研的學生,通常考研學生占總畢業生的比例大約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間)可以有更多時間投入到有限單元軟件的操作練習中,并基于此完成自己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2.3注重應用
學習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工程實踐中應用它。對于大部分工科專業的本科學生,畢業的選擇大部分還是去工程單位就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此課程之后,應具備較為清晰的有限單元分析思路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比如解決簡單的工程問題。并且,通過不斷地加強此課程的理論學習后,在其后續工作中可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
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僅分配8~10學時用于純理論講解。在此過程中,我們給出整個有限單元分析過程的重要步驟并給出由此形成的分析框架。細節部分也僅講述了節點、單元物理量的來源及特點、網格劃分與總剛度矩陣的特點和計算量的關系等內容,至于更多理論細節僅一筆帶過。許多內容被安排作為他們課后自學的作業。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以通用軟件ANSYS作為講解有限單元方法的工具。分析過程中則以典型結構為算例,結合算例講解實際結構的模型化及采用有限單元方法分析時需要的相關理論。這就要求學生須將實際問題和所學理論結合到軟件操作與應用中。
3教學特點與效果
針對以上課程特點,以應用為主要目的的有限單元教學可以在理論講授之后通過軟件的上機實驗提高教學效果和深度。教學過程中考察教學效果有三點: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了。若70%以上的學生能達到上述三點,則表明教學效果良好。
3.1學習要求
3.1.1“聽得懂”
根據課程安排,學生學習有限單元課程之前,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力學、數學和計算機編程基礎。有限單元方法的基本求解思想是將原無窮維問題轉化為求解節點解的有限維問題。把握這一概念展開教學過程中,抓住主要概念、提出重點細節概念、構建知識主線的邏輯推理,和重要知識點的強調反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易于實現學生“聽得懂”理論的目標。
“聽得懂”并不只局限于理論教學部分。在講解有限元軟件的過程中,由于是英文界面,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如陌生詞匯多、專業術語多,甚至許多專業術語的背后就是相關理論。因此,教學過程中,英文界面的翻譯隨時都要到位。學生隨問教師隨答。專業術語,如節點、關鍵點、約束、應力、材料模型等,也必須結合理論進行講解。因此,在學習軟件的過程中,對關鍵詞和理論的反饋式學習極為重要。這種學習和專業軟件培訓有區別,其中最大的區別是我們在授課過程中隨時將理論知識與界面操作相結合。這樣做的目的是彌補理論學時不足的問題。否則,“聽得懂”就很難保證,后期學生對軟件的活學活用就更困難。
3.1.2“學得會”
上文已提到,除了理論部分困難外,學習ANSYS軟件[12]要面臨一個主要的困難是英文界面操作。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各種國外CAE軟件涌入國內市場,并應用于國內各個領域,以其優秀的功能及售后服務很快占據了市場主流。軟件以英文界面為主。使得國內本科生在學習有限單元軟件時,首先必須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商用有限單元軟件中涉及到的英文又多為專業名詞,甚至其中很多對應的中文名詞也是在有限單元課程上才剛剛接觸。以ANSYS為例,該軟件有兩個常用菜單,Main Menu和Utility Menu,涉及了逾千條操作,如果不能了解其中的大意,很難進行恰當操作。另外,ANSYS的幫助文件也為全英文。如果學生的理論沒掌握,語言也有困難,則很難高效地學習這個軟件。
克服英文障礙,除了要有一定的英文功底外,更重要的是避免產生畏難情緒。了解菜單是熟悉軟件的第一步。只要不怕麻煩,在應用練習的過程中經常查詢,就可以逐漸掌握。另外,在用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編寫的命令流文件中的命令也是由英文簡寫或首字母縮寫而得,加強英文界面學習對程序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能提高學習理解程序的效率。學生應注意避免對命令的死記硬背,工作量大,枯燥且容易記錯。
此外,教學過程中,操作主要通過ANSYS軟件的上機實習得到掌握。在分析實例時,對結構的建模、求解和后處理要有相似性、典型性和易于重復等特點。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增加學習興趣,也就容易“學得會”。
我們在利用ANSYS軟件的教學過程中,曾采用兩種方式進行授課:一種是按照有限單元分析的思路,列清步驟,逐個講解相關操作。按照有限單元分析的思路,通常包括如下步驟:建模、劃分網格、加載、求解和后處理等。即按照步驟,講解菜單,操作按鈕。這種方法思路比較有條理,也更加全面,不會因為實例的獨特性而漏掉一些知識點。但這種方法每一環節信息量都比較大,容易使學生難于將各個步驟相串聯。故這種方式更適合于多學時教學。
另一種是針對具體問題,按照一定步驟,逐步實現。為了加深學習效果,往往要講解多個不同類型的算例(比如,桁架結構、框架結構、平面問題、板殼問題、三維問題、熱結構等),通過每一個算例的相似操作思路,在幾個算例的反復操作中體會共同點并掌握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第二種方式教學,其間穿插一些幾何建模與網格劃分技巧的講解。
3.1.3“用得了”
學以致用在有限單元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始終起到指引作用。但在“用”之前,所學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普遍性這個看上去矛盾的前提。“針對性”無非是指專業限制,如水工、土木專業以結構變形為主,則流體、電磁部分的教學可先放棄。而普遍性則針對專業內的分析對象要具有普遍性,比如平面問題、板殼問題、桿系結構等。如果這些結構的建模分析方法掌握,它們之間的組合結構的分析就不難實現。學生在針對實際問題時,會主動尋找所需內容中的相關部分加以調整實施。因此,選擇有代表性的算例很關鍵。
綜合而言,算例選擇的思路就是如何在互通的基礎上達到最大程度的互異。內容應當由淺至深,第一個例子步驟盡量簡單,可以使學生盡快入門并對軟件產生興趣。然后逐漸加強難度,豐富結構、材料和荷載類型。實際操作過程中,其互通性表現在對命令流的整理上,互異性表現在工程結構的差異上。但往往限于學時,教學過程中對命令流的整理只做簡要介紹。要想提高操作效率,還必須經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事實上,在目前的低學時下,我們也僅能讓學生做到分析簡單問題的程度,不涉及更復雜的建模、離散化、加載和求解等問題。通過對上述基本結構分析步驟及操作的學習,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在解決部分簡單的實際問題是用得了這個軟件。
3.2軟件教學的授課形式
軟件教學是這門課程教學的主體部分(大約占三分之二總學時)。因此,這關系到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們在理論課程結束后(8~ 10學時),會專門用2個學時概述有限單元軟件的研發概況。讓學生了解到當前哪些軟件被大量地應用于工業、科學研究中。簡單羅列部分軟件的優點、ANSYS軟件的基本情況等。讓學生了解到,工程設計領域對有限單元軟件的需求狀態。這有利于他們提高對后期擇業的認識。
其次,在講授ANSYS軟件過程中,我們首先描述軟件的基本框架、主菜單與主要功能選項。在講授這些內容時,我們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相關內容。
再次,我們在基于具體實例講授軟件操作時,同時使用投影儀(投放教師使用的計算機屏幕信息)和黑板。黑板主要用于把算例的模型、參數等主要信息固定放置在一側,供學生隨時查閱。講授過程中黑板內容與操作結合,使得學生易于接受模型與操作之間的關系。
最后,我們每次(2小時)授課會留出至少30分鐘,讓學生自己重復上述講授內容。期間,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教師給于指導。
3.3學生分組討論
對于初學者而言,在其理論基礎尚未掌握的情況下學習軟件操作,前期基本屬于按部就班地模仿,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這一問題后及時對學生進行分組,即將班級學生(30人)自由組合成3~4人的學習小組。在軟件學習過程中,分別負責界面操作、筆記和錯誤提醒等任務。最初,在我們沒有分組前,每名學生使用一臺計算機。當學習內容略復雜時,往往出現部分學生跟不上(找不到相應界面和菜單選項)的現象。教師只好再重復一遍。這樣做的結果是教學效率大幅下降,而教學內容的側重點無法體現。分組后,在我們授課過程中,小組成員同時聽講,但重點是完成自己的任務。待講授完畢后,他們相互討論,輪流學習筆記與操作。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此外,分組討論的另一個目的是讓他們協作完成一個小課題。該課題由教師給出。不同小組課題的內容、參數等不同。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確定方案,最終完成課題。最終,小組成員交一份相同的課題分析報告作為他們對這門課程的最終答卷。
3.4教與學的互動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非常重要。盡管這對所有課程都是重要的。但就這門課程而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除了在上機實習過程中進行。另外,教師還可制作視頻演示課件,將這些教學資料(視頻,源程序)上傳至校園專用FTP服務器供學生使用。這將方便學生深層次學習、自主實踐。課后,學生可以通過E_mail隨時提問討論。在這種一對一的交流過程中,除了學生獲得知識、解決疑問,教師也能從學生的問題中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知識薄弱點,進而調整進度,注意難點講解。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專業特點等不斷地調整講授方案,學生的總體反映良好。尤其在近幾年本科生的畢業設計中,有限單元軟件被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為完成畢業設計工具。這表明,通過該軟件的學習,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4結論
通過分析有限單元法的課程特點,討論了教學要點。在借助ANSYS軟件為本科生講授有限單元法的過程中,強調聽得懂基本理論框架和軟件操作及界面介紹、學得會基本理論和軟件操作、最終在實踐中用得了軟件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綜合學習這門工具課程的能力,真正達到學有所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目標。同時,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不但提高教學效果,且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近幾年來,使用有限單元軟件完成畢業設計的學生不斷地增加,表明該工具類課程正受到更多學生的歡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咸陽712100)
摘 要 基于協同創新的辦學理念,創建應用型本科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著眼于“崗位、應用、工程”,以“產業主流技術”和“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構建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搭建“政校企行四方聯動平臺”,引進國際水準的計算機產業技術和知識。
關鍵詞 協同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言
應用型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的一種,學位為專業學士,應用型本科與普通本科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全日制本科層次。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現場工程師或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基本任務的本科專業教育。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自2012年啟動實施,四年為一個周期,旨在建立一批“協同創新中心”,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目前,在國家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生產方式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走向“技術密集型”。特別是從2011年開始,制造業進行“龐大存量”的轉型之后,人才需求層次明顯提高。中國企業正逐步轉向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獲取市場,這需要建立結構合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計算機產業是一個智力密集型產業。隨著信息化的深入,大量屬于傳統行業的企業廣泛使用信息化技術,對于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十分渴求。但在這些企業中,從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數有限,因此,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較高,往往不僅僅局限于計算機開發維護能力,還要求具有一定的項目管理和協調能力。培養市場急需的高層次復合型計算機人才,已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現實問題。
二、人才定位
(一)與普通本科專業的區別
普通本科計算機專業主要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從事計算機教學、科學研究和管理的高級計算機技術人才。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計算機學科體系為主線,著眼點是“基礎、系統、學術”,面向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及生產企業的研發部門。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工程專業以計算機相關崗位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以計算機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計算機工程技術應用技能和創新能力,強化工程實踐解決問題能力,著眼點是“崗位、應用、工程”,主要面向技術密集企事業單位的信息技術部門。
(二)與高職專業的區別
高職院校根據其職業崗位要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構建理論基礎,重在使學生掌握實用技術并熟悉相關規范;而應用型本科適應面較寬,適應層次較高,要求理論基礎相對寬厚。高職院校主要使學生具備技能性的實踐能力,重在常規操作,即運用成熟技術,按既定規范操作,強調熟練性、規范性;應用型本科重視系統的專業思維訓練,培養技術性的實踐能力,重在非常規操作,即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高職院校主要培養一般企事業單位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線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應用型本科則主要培養技術密集產業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并擔負著培養生產第一線需要的管理者、組織者等任務,其畢業生要求是職業素質更好,理論基礎更厚,技術水平更高,應用能力更強,適應崗位更多,職業潛力更大。
三、人才培養方案
(一)構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計算機類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應突破學科中心主義課程,始終圍繞培養學生應用能力這一主題,將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有機結合,根據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需求,篩選出學科中與培養應用能力直接有關并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技能性、應用性為目的的課程體系。同時,根據專業的實際目標,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多樣性、復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養對象的就業面(適應性)[1],注重發展學生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
著眼于“崗位、應用、工程”,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行業企業專家的指導,構建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將專業的職業崗位能力模塊化,并按照職位崗位工作過程以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明確每個能力模塊所對應的課程,在消化吸收企業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構建符合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的學習情境。突出工程領域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培養,強調掌握計算機工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及應用領域的基本知識。注重發展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課程都以真實的工作過程、工作任務或項目為載體進行整體設計,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建設主干專業和拓展專業(方向)相結合的復合專業學習平臺,按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加強專業能力、職業變遷能力、社會普適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
圖1為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課程開設情況,圍繞工學必備能力、軟件開發設計能力、軟件工程管理能力、基礎運維能力和拓展復合能力培養設置課程。
(二)建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專業辦學目標確定上,以“產業主流技術”和“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教學內容,通過和國際主流IT企業合作,構建校企合作戰略平臺,進行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環境,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組建優質師資隊伍,進行高標準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2]。
確立“緊跟技術發展,瞄準業內主流”的指導思想,以搭建“持續雙贏”的校企戰略合作平臺為基礎,在“專業辦學方向(目標)的確定、專業辦學條件(環境)的建設和教學組織方式(手段)的探索”三個層面,立體交叉、整體推進,全面踐行“政校企行四方聯動,產學研用立體推進”的辦學理念。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所示[3]。
(三)建立基于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平臺
一是與企業協同合作。進一步加強校企深度融合,針對應用型本科生源較好、學生基本素質較高的特點,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引進全球知名企業的優質教學資源,在學生學習、項目開發、參與大賽、技能認證等方面,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服務與開發,推進“產學研”相結合,鍛煉師資隊伍。共建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實踐教學平臺,謀求教學與科研、教學與實踐等多方面合作。
二是國際化協同合作。借鑒國外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經驗,將世界最前沿的計算機技術引入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和體驗國際水準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術,了解頂級計算機企業運營模式。拓展學生國際化視野,借鑒其成功經驗,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是“政、校、企、行”四方協同聯動。加深政府、高校、企業、行業四方的協同聯動,深度進行合作,打造好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撐平臺。
摘要: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根據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結合“三元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要求,提出能力本位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策略。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三元互動;多層次;實踐教學
地方高校計算機類本科專業“三元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德國“雙元制”(學校+企業)本土化的一種吸收與創新,增加了“專業培訓機構”這個銜接環節,是一種基于就業驅動的學位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相結合,學校、專業培訓機構和IT企業有分工、有合作,“三元”相互滲透的專向性培養模式,實現的是“6(學校理論學習)+1(專業培訓機構項目實訓)+1(IT企業頂崗實習+就業)”分段式教育[1]。學校理論學習階段的“6”(學期)主要完成專業全部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教學;專業培訓機構項目實訓階段的“1”(學期)是根據IT企業的人才需求,以項目為引擎實施的針對計算機某一專業方向知識的專向化教學;IT企業頂崗實習階段的“1”(學期)是前移企業員工培訓環節、促進學生適應企業環境、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階段。實現“三元”共贏的關鍵是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其中構建科學、合理、可行、高效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基礎。
1、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指出,要“加強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其“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學科教育與技術發展、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普遍存在脫節現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尤為突出。
1)學科型師資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高校教師崗位的,即所謂的學科型師資。具有工程背景或工程能力較強教師的嚴重缺乏,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在財力和地域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使得絕大部分教師很少甚至沒有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普遍存在思想觀念不適應、知識技能結構不適應、教學方法不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難以承擔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任務。
2)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難以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要求。
實踐教學以課程實驗為主,僅限于滿足課程實驗教學的需要,實驗內容基本穩定且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很少有綜合I生和設計性實驗,更鮮見開放性和創新性實驗;實驗成績的評定以實驗報告而不是以學生綜合實踐能力作為依據;實驗設備更新速度慢,很少使用正版軟件,嚴重滯后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現實。
3)實踐教學體系不健全難以適應學生就業和企業用人的要求。
課程實驗均在校內實驗室完成,三大實習(認知、生產、畢業)中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實習實訓基地數量不夠、質量不高、專業性不強,導致學生的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IT企業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要求。
2、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基于“三元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教育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工程、管理與服務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實踐教學不僅要適應社會需要,反映計算機技術發展現實和IT企業生產與管理實際,促使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動態、企業基本運作與管理的基本知識,還要適合工程需要,強化教學內容使其與科研、工程和企業生產實際運用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符合現代工程技術的要求。由此可見,構建一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三元互動”模式人才培養質量和體現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關鍵所在。
2.1 實施“三元互動”,確立實踐教學新模式
“三元互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是企業,即專業培訓機構和下游IT企業。專業培訓機構參與興趣很高,而下游IT企業則不然。學校必須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的困難、需求和利益,聘請專業培訓機構和IT企業的專家作為兼職教授參與專業管理和建設工作,安排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利用學校資源為企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不僅可以提升IT企業的參與意識,還可提高學校專業的知名度。
1)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本專業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新途徑,為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長期以來,學校傳統的學科型師資缺乏生產實踐經驗、缺少工程應用背景,而聘請的企業專家雖然實踐能力較強但知識面較窄、理論功底不強,兩者都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的不足。學??梢酝ㄟ^校企聯合的方式將教師輸送到企業參觀、培訓甚至掛職,將IT企業的生產和研發等實踐崗位作為提升教師工程應用能力的重要陣地;引進企業專家來校開講座、講授理論課或承擔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教學任務,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儲備具有較高專業理論水平和熟練專業技能雙重素養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2)通過IT企業的深度參與,建立一批數量穩定、專業水平頗高的校內外實踐基地,構建實習、就業一體的長效機制。
很多情況下,校外實訓實習都要求企業提供相應的環境與條件。企業基本不得益使得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從而導致學生在校外的實訓實習基本以參觀為主,只是簡單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凇叭印钡膶嵺`教學體系是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安排經過雙向選擇的學生到企業進一步實訓實習;學生則要參與企業的實際運作,真正掌握職業崗位所需的技能和工作經驗,完成學校到生產崗位的過渡。這實際上是將企業員工培訓時間前移,既節省學生和企業的時間成本,又節約企業的人力成本,還完成了學校的實訓實習教學任務?;凇叭印钡膶嵺`教學體系還要求校外實踐基地的數量要多,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校和專業培訓機構的“人脈”作用。
2.2 強化能力本位思想,構造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融會貫通和交叉運用專業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但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校內實踐環節都是按照理論課程設置實驗,教學內容只局限于單門理論課程以及基本的技能訓練,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缺乏連貫性,使得整個實踐教學體系沒有突出層次感。這些都已經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障礙。
1)搭建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平臺。
我們應該立足校內資源,依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更新與完善計算機類專業實驗教學軟硬件系統平臺,盡可能將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融入實驗平臺,這樣既能滿足課程實驗的需要,又能滿足更新實驗內容和設計新實驗項目的需要,并以此打造基礎實踐平臺、綜合實踐平臺和創新平臺,形成層次分明、逐步遞進、鼓勵創新研究的實踐教學平臺。
①基礎實踐平臺主要針對本科低年級學生,是通過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理解和掌握計算機基礎和專業課程基本原理、鍛煉實踐動手基本能力的實踐平臺,要求學生在“學中做”。
②綜合實踐平臺主要針對本科2~3年級的學生,是通過建設信息技術及應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來配置一定數量的案例庫,打造跨學科、跨專業且能夠綜合或融合一門以上課程知識的實驗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乃至其他專業或學科知識的工程能力,要求學生在“做中學”。
③創新實踐平臺主要針對本科3~4年級學生,是通過大學生創新基地和創業實驗室的建設,鼓勵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的橫向科研課題、實施大學生創業孵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要求學生在“做中思”。
這種階梯狀循序漸進的過程,將創新能力培養滲透到課程學習的各個階段,實現學生基本實踐技能培訓與創新研究思維培養的有機結合。
2)構建多層次的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包括認知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5個層次。
①認知實習是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到IT企業等社會組織參觀、考察并聽取企業管理人員的專題講座以及承擔一些具體事務,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用于實踐,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了解不同類型社會組織的工作程序和運行模式。
②課程實驗是圍繞某一門理論課程設置的課內實驗或與理論課程相對應的獨立實驗課程,是針對理論課程教學知識點設計的,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引發深入思考,既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又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③課程設計是綜合與多門課程相關的實驗,形成具有綜合性、設計性特點的實驗,強調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系統分析、設計和集成能力,獨立實踐能力和科研素質。
④畢業設計是實踐課程體系中綜合性最強的實踐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獨立設計、團隊協作和問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是檢驗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學歷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⑤畢業實習是面向就業的實踐環節,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際項目開發過程,切身體會項目設計與開發方法,適應IT企業的工作環境,熟悉工作崗位和業務。
這種連貫性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體現了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內容、技術水平和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的系統性、系列性、完整性原則與要求。
3)建設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環境。
針對不同特點、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環境,主要可以分為3個層次。
①第1個層次主要針對所有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等實踐資源,達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目的,通過該層次的實踐教學促使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和基本實驗方法、分析方法,達到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要求的素質。
②第2個層次針對大部分學生,在利用校內實踐資源的基礎上,適當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尤其是IT企業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通過案例教學和項目驅動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培養學生探索科技的精神。
③第3個層次針對少部分學生,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教授和博士工作室等實驗開發條件,引導學生組建興趣小組、進行科學研究或在教師的帶領下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服務等活動,培養學術型和科研型人才。這種分層次、分類別的實踐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利用實踐教學有效地推進個人發展。
4)實施就業驅動的專向性實踐教學。
開發利用社會資源,推行市場導向、項目引領的實訓實習體系,是“三元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該模式采取學生自愿參與原則,學校、專業培訓機構和IT企業協同配合,明確權利義務,使得多方共贏。
①“三元”共同制訂實踐教學大綱。課程主講由專業培訓機構的資深講師和IT企業的資深工程師擔任,學校專任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實訓,并與專業培訓機構的助理講師共同承擔實踐環節的指導工作。
②“三元”共同提煉企業和教師橫向課題作為實際項目,結合專業方向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制訂教學計劃,經學校教學委員會審定后進行課程置換。教學經驗豐富的專任教師既要進行理論教學,又要協同專業培訓機構的講師和IT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指導實踐訓練,促使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并逐步進入準工作狀態。
③學校專任教師帶領學生深入下游IT企業,專任教師協同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指導學生在IT企業的實際環境中學習,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和職業素質。
④學校專任教師根據IT企業實際項目選定部分項目作為學生畢業設計課題,并按公司及學校要求安排畢業設計課題進度,按用戶需求提出所作課題的要求,最后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學生的答辯。
完成專向性實踐教學的學生可在實習的IT企業就業。這種專向性實踐教學為學校提供了天然的實訓實習基地,為企業解決了“適銷對路”的人才需求問題,為學生創造了零距離的就業機會。
3、結語
自2006年以來,湖北理工學院計算機學院通過搭建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平臺、構建多層次的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環境,較好地發揮了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2012年,學院開始實施“三元互動”人才培養新模式,嘗試引入武漢軟帝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作為“專業培訓機構”,確立了Java、a斗等專業教學方向,教師、學生、培訓機構及IT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從目前的實訓效果來看,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一些橫向課題的科研任務,數10名學生在全國信息安全競賽、全國程序設計競賽、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競賽等學科競賽中獲得全國大獎,有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開始創業,而更多的學生已經被下游IT企業看中,很多低年級的本科生也表達了利用這種模式進行學習的意愿。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計算機類專業在實踐教學改革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探討和解決,如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評價、專向性教學方向的選擇與調整、學校之外的“二元”選擇問題等。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參與研究與實踐,共同改進和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摘 要 新興本科院校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其開設的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存在教學內容不合理、教學方法不科學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革的意見,以期在現有的有限的資源基礎上提高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計算機 選修課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1 新興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現狀
1.1 計算機類相關課程開設數量較少
新興本科院校由于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教師重點精力都集中在本專業建設及計算基礎教學方面,對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的開設不夠重視,因此相關課程開設數量非常有限。這使得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相關知識擴展的需求遠遠不能得到滿足,從而出現了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程爆滿且選課困難的局面。
1.2 教學內容不合理
教學內容不合理是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開設課程與計算機專業課程相差無幾。作為沒有學科基礎的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很多知識顯得晦澀難懂,難以吸收。(2)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為規范教學,多數課程的教學都是盡可能地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來進行的。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們更關心的是新的技術和方法如何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陳舊的知識對學生毫無吸引力,從而導致了學生興趣缺失。(3)過于依賴書本。有的課程內容雖然是學生所需要的,但是由于學生對中規中矩、照本宣科的專業性課程抵觸情緒較大,和他們對公共選修課的期望背道而馳,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1.3 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是現有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的一個通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課時數少、教學條件等的限制、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老套以及不能和專業應用相對接等。
2 教學內容研究
雖然每所本科院校都會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但是這門課程授課的重點在于Word、Excel、PPT等相關辦公軟件的操作應用。而僅僅這些知識是遠遠不能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遇到計算機相關問題的。多數新興本科院校為保證招生數量,生源以西部和偏遠地區居多,這些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和操作能力較低,由于入學之前接觸計算機較少,因此相關技術自學能力較差。基于上述原因,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應該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慎重選擇。
2.1 計算機及網絡基礎知識普及
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計算機及網絡的基礎知識進行普及。包括計算機軟硬件的使用和維護方法、操作系統認識與維護、網絡的基本工作原理和Internet使用基本常識等,這是提高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和操作能力的基礎。
2.2 校園網的使用及簡單網絡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
校園網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很好地掌握校園網絡的基本架構和組成,以及校園內網共享資源的情況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共選修課程中,可將校園網絡的相關知識進行引導式講授。內容包括校園的網絡拓撲結構、校園網絡使用現狀、局域網的基本架構及組網技術、無線網絡技術、校內課程資源平臺、FTP軟件共享資源平臺、數字圖書館資源平臺、數字校園一卡通平臺等使用方法和技巧。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學校各類共享電子資源的利用率,使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2.3 信息安全基本常識
Internet發展至今,信息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每一位網絡用戶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開設信息安全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及相關技能,將對學生個人信息安全及校園網絡安全做出重要貢獻。考慮到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沒有相關信息安全的基礎知識,可以從安全類軟件使用方法、網絡安全基本常識、手機上網安全、個人敏感信息保護和常見網絡病毒攻擊原理及防范方法等方面進行知識傳播和普及。
3 教學方法研究
3.1 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
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公共選修課,因此對于該課程總是充滿期待。如果按照傳統的計算機專業課授課模式開課,是很多非機計算機專業學生難以接受的,因為沒有相關的理論基礎支撐,有的知識他們很難理解,這將在心理上給學生以巨大的打擊。故而要成功地開設公共選修課,就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將晦澀難懂的原理和技術,與貼近學生生活的人和事聯系起來,深入淺出,用風趣幽默的方法講述出來。
3.2 注重引導式講解
信息技術發展速度之快,讓人始料不及。如果想在有限的課時中,將全部的知識和技術講授給學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解決每一個問題。要很好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引導式講解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授課時應以案例方式為宜,多做操作和演示。直觀地操作和演示解決各種計算機應用問題的全過程,將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通過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計算機相關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判斷產生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留出新的問題進行課后思考和解決。反復多次引導之后,能夠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從而真正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
3.3 建立網絡學習平臺
建立課程資源平臺是很多高校加強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開放的平臺能夠將課件、視頻、文檔等各種電子資源進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論壇或留言板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外討論的空間。通過這樣的資源共享,建立師生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和操作技能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4 小結
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作為新興的本科院校在這方面依然有諸多不足。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集合學校自身情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提升課程的實際效果,可行性強,值得在同類高校普遍推廣。
摘 要:文中介紹了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式研究,主要從核心能力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及理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教學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質拓展體系構建和質量保障體系幾個方面加以闡述,該培養模式為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能力;計算機
0 引 言
我國本科生完成學業的標準是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這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標準,忽視了專業核心能力的構建與培養,因而導致各層次的本科大學都是一個標準。但現實并非如此,社會的行業與企事業單位各自有相應的衡量專業人才的標準。因而,對于高校來說,結合學科與專業的特點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厘定專業的核心能力來提升大學生的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應用型大學區別于傳統學術型大學的最主要特點是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辦學定位明確,辦學特色鮮明。應用型大學無論是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師資選擇,都將實踐性和應用性貫穿始終。此外,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應特別重視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的訓練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開設大量突出實踐應用的課程,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一類學科,該專業學生不僅要具有廣泛、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有比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作為金融特色鮮明的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里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明確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專業核心能力,突出專業特色,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強有力支撐,突出專業核心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強有力保障。
1 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提煉
大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也具備類似特性:第一,大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具有內在性。每個專業的學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專業的專業能力,這種能力將伴隨其從事專業工作的全過程,這種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其專業工作的成敗;第二,大學生專業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間學生可能掌握了某種或某幾種現階段比較專而實用的技術,但對應的面不廣,這就不能算專業核心能力。也就是說專業核心能力可以確保學生能在專業的不同層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適的位置;第三,專業核心能力還應具有獨特性。專業核心能力的獨特性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體現,分別為培養目標定位,服務面向定位和學校辦學特色。從這三方面考慮確定的專業核心能力使得競爭者無法模仿或模仿代價高昂,從而確保大學生能在某一專業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本校作為一所金融特色鮮明的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為目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核心能力構建的過程中,以京津冀地區為調研中心,通過走訪多家金融機構,深入了解金融機構對IT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通過走訪多家互聯網金融企業,參加中國計算機大會,全國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等各種會議,了解計算機服務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計算機技術需求;走訪軟件開發及軟件測試等IT企業和金融服務提供商,確定在軟件服務行業所需的計算機技術;通過跟蹤走訪畢業生,分析畢業生的就業領域及就業崗位,了解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的行業就業優勢,凝練本專業特色為“IT+金融”,明確本專業的專業能力為計算機編程能力、算法分析與應用能力、硬件系統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軟件應用能力、軟件開發與實施能力、軟件測試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為金融行業軟件開發與實施能力及金融行業軟件測試能力。
2 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模式
2.1 構建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本專業依托學校行業優勢,結合學校辦學特色,緊密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系統學習計算機理論和專業技術,熟悉金融、會計的基本知識及業務流程,受到良好的實踐訓練,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較強的金融軟件開發與實施、金融軟件測試能力,能夠運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解決金融領域信息應用問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良好發展潛質的應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
(1)知識要求:具備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具備金融、會計基礎知識及金融業務流程規范知識;掌握計算機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計算機軟件及硬件的應用技術;掌握金融軟件開發與測試的基礎知識。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其中專業能力又包括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灸芰榫哂袑嵤虑笫?、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較高的情商;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具有職業適應能力;具有正確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計算機系統維護和辦公軟件應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專業基礎能力為具有計算機編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與應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統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軟件應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為具有軟件開發與實施能力及軟件測試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為具有金融軟件開發與實施能力及金融軟件測試能力。
(3)素質要求: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法律意識,遵紀守法;熱愛本專業,注重職業道德修養;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具有緊跟國際先進技術發展的國際視野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2.2 構建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適應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經過廣泛的人才需求調研和專家論證,在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細分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路線圖,并構建以“基本能力+專業能力+拓展能力”為核心的遞進式能力培養體系,以期能真正達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為實現基本能力培養構建課程群,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教育、大學體育、大學計算機基礎、專業導論、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大學英語、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課外拓展教育。
為實現專業能力培養構建課程群,包括計算機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面向對象高級編程、離散結構、數據結構、算法分析與設計、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數字電子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網絡規劃與配置、網絡操作系統應用、金融信息安全技術、金融市場與機構、會計學、銀行業務綜合實訓、網絡數據庫應用、企業級項目開發、C/S項目實訓、云計算與虛擬化技術、移動應用綜合實訓、B/S項目實訓、軟件工程、項目綜合實訓。
為實現專業拓展能力培養構建課程群,包括金融業務軟件設計、云計算與應用、移動金融應用開發、網絡操作系統應用、金融軟件測試。
人才培養過程構建了課內實驗、實踐課、專業實訓課的實踐課程體系,并結合校外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以及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和學科競賽的形式,形成課上課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三大實訓平臺為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
2.3 開展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改革
按照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依托行業優勢,緊密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與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
(1)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始終秉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第一主角,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過程采用小組協作學習的形式,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運用“任務驅動、結果導向”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過程中,一改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研討法、啟發式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學方法引入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索未知的內在動力,針對不同教學環境,靈活應用這幾種方法,達到互相取長補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教學軟硬件資源,以驗證型、綜合型和設計型金融教學案例為依托,以“帶+練”的方式帶領學生分析案例、練習案例,培養學生“認真聽、仔細看、積極練、勤思考”的學習方式。將所涉及的知識點分散到多個驗證型案例中,并在綜合型案例中體現整門課程知識點的綜合應用,最后在設計型案例中引導學生綜合應用知識點的同時自學并擴充前沿技術。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練邊思,既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以貼近學生生活的金融案例應用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在教學案例的設計過程中,注重以貼近學生生活的金融案例為切入點,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支付寶、微信紅包、P2P網貸平臺、學生眾籌、滴滴打車、美團等特色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
(5)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實現學生與企業、行業零對接。依托學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業資源,發揮行業優勢,為學生打造實戰平臺。聘請行業專家為專業指導教師,并參與授課、開展講座、指導學生參賽以及指導畢業設計等人才培養過程,此外,還安排學生到相應的行業、企業參加校外專業綜合實訓和專業實習,實現與行業、企業對接。
(6)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將課程資源全部放到網絡教學平臺,學生通過學生賬號登錄后,能夠查看課程的大綱、計劃、授課說明書、課件、視頻及教學案例外,還可以查看教師布置的實驗,并能夠按要求提交實驗報告和實驗結果,查看教師的評定成績及反饋。教師可以通過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完成課程的大綱、計劃、授課說明書、課件、視頻及教學案例的基本資源的上傳,同時可以完成對學生的實驗下發、實驗報告收集以及實驗成績評定的功能,此外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在線答疑。
(7)積極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任課教師將學習資料提前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并為學生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教學過程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采用學生課前學習,課上學生講,或老師提問題學生討論,或學生問問題教師解答,或設置游戲環節及對抗賽等多種形式開展,課下學生復習、交流、總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8)課程考核加強學生過程評價環節,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同時,對于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通過以團隊合作的形式,設計開發具有一定實用性項目,最終以提交設計作品和設計報告并參加答辯的形式完成考核。這種考核形式既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檔撰寫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4 構建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適應的素質拓展體系
專業核心能力不是狹窄的“技術能力”,與專業核心能力相適應的良好的綜合素質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素質拓展的內涵不僅包括有利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養的拓展,還應包括社會綜合能力的擴充訓練以及身心品質的全面提升。
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素質拓展體系將第一課堂和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素養。比如課程設計大賽、宿舍文化微視頻大賽、指法大賽以及藍橋杯軟件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挑戰杯大賽等;組織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此外,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的研究或者橫向課題研發,并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給予相應的學分認定,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2.5 構建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適應的質量保障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掌握了本專業核心能力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因此,通過選派教師在企業一線掛職、鼓勵教師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等不同形式,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將對老師們教學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學生通過到企業實習、參與實際項目的開發,能夠將課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使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3 結 語
財經類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養特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下與線上相補充,校內與校外相對接的形式開展,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后序將繼續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實踐基地進一步開展深入合作。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滿足計算機人才培養要求,存在培養人才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在此,提出將MCLA模式與協作學習理論結合起來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MCLA模式;協作學習;計算機人才培養
0 引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不僅直接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效益,而且將長期影響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選擇和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發展環境和競爭實力,從學科、專業、課程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不懈的改革和建設,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計算機人才需求的類型主要有學術研究型、應用開發型、技術轉化型和技能操作型四種,其中的應用開發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養,這類人才主要從事將計算機科學原理及學科體系知識轉化為設計、開發方案并付諸實施。實踐證明,計算機應用開發型人才需求面廣量大,是其他類型人才所不能代替的。培養應用型人才要面向基層,面向一線,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經驗積累“舉一反三”,能通過大學期間訓練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持續學習,具備不斷更新自己知識體系的能力和改革創新能力,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1 國內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
信息產業特別是軟件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之_,軟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但一方面是很多軟件專業畢業生仍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軟件人才總體處于供不應求的態勢,軟件企業選不到滿意的人。軟件企業歡迎的是具有良好的技術基礎,經過專業化的培訓,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協作精神,同時具有實踐經驗的軟件技術人員。而學校在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其它的能力培養并不重視,特別是業界所急的工程實踐能力。
目前社會上出現大量的繼續教育機構,專門為企業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熟悉就業單位的生產模式并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專門人才,從中獲得高額利益。這些機構的絕大部分生源來自高校的高年級學生。一個從正規高等學校畢業的學生,竟然需要經過一個沒有穩定師資和固定實驗基地和場所的社會機構“再培養”才能被社會承認。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也就是目前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脫離了社會需求的實際,輕視了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實習內容和方法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
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深受企業的歡迎,原因很簡單:他們注重工程實踐能力,學生動手能力強。高職院校是一個新興的產物,他們認真思考了社會的需求,吸收了國外的成功經驗。但由于這個層次的學生理論基礎不夠扎實,從而決定了培養的學生只能是技術性工人。這里可以給我們一個思考,為什么本科學生的培養就不能吸取高職和社會辦學的經驗,培養出既具有寬厚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學生呢?
2 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即學習團體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在一起學習和工作。協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目標。將這種學習模式應用在教學中,則是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已定的教學目標,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為目標,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交流、共同討論、共同評價、共同建構,在教師的組織、幫助、指導、參與下開展教學活動。
協作學習教學模式主要優勢在于,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協作,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協調學生個體差異,取得較為理想的實際教學效果。將“協作學習”理論用于計算機類人才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原因有以下幾點。
(1)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人的社會屬性也越來越彰顯。尤其是在IT行業,由一個人完成整個項目的分析、設計和實現以及后期維護工作已不再可能,往往是由項目團隊的各個成員一起來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共同來實施。此時特別注重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學習精神。事實上,各大IT企業招聘人才的考核標準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團隊協作精神。
(2)國外大學對于“協作學習”理論在計算機人才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他們提倡在平時的課程作業和實驗教學中以小組(group)的形式,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優勢互補和協同開發,共同完成任務。通過協作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以及與人的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
3 基于榜樣的學習方式MCLA
MCLA是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樣的學習方法)的簡稱,它是印度NIT公司提出的一種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法。MCLA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解決實際問題,側重培養實際應用技能的教學模式。整個學習過程由許多小的教學循環組成,每個教學循環的流程為:根據業界中典型應用建立案例模型教師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構造與前者類似的問題模型-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解決-學生完成的獨立實踐-學生最終獲得解決該類方法的能力。
MCLA方法充分體現了現代學習理論,將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效融合。MCLA方法指導下的教學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素質、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掌握能力、演講能力、溝通能力。以具體案例來驅動教學,教學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強調自主學習,提倡情境教學,以便使學生在“學習―>實踐_>提高”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由于MCLA強調以“學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根據自己解決問題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知識的掌握并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技能。
4 MCLA模式與協作學習理論的結合
在此,提出將MCLA模式與協作學習理論結合起來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有機的將“協作學習”理論同MCLA教學模式結合起來,二者都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注重知識的建構和協同工作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并且對于計算機類人才培養有如下好處。
(1)以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對接”為根本切入點,全面構建基于MCLA模式與“協作學習”理論的計算機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踐教學”為支撐,融合學科屬性和現實需求,集合計算機教育要素,整合計算機教育資源,切實提高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質量。
(2)將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MCLA教學模式、“協作學習”理論,同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教、學主體區分開來,強調學生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與知識的建構作用。通過實踐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注重實踐教學的引導,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通過MCLA學習過程的循環以及“協作學習”,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參與意識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將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到一個突出的地位,強調作為培養高級專門技術人才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僅僅局限于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還要結合中國經濟的轉型,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一嬗變所提出的對新時期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的要求,將MCLA教學模式同“協作學習”理論結合起來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保障體系。
(4)注重實踐與創新之間的關系,突出實踐教學在計算機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實踐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創新來源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只有建立強有力的實踐保障體系,才能切實提高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
5 結語
因此,以建構主義、過程學習、開放式協作學習、反思性學習等教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基于MCLA模式與協作學習理論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強調和關注學生個體的知識創新和學習行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出既具有寬厚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學生,將推動計算機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正逐漸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很多工作崗位都需要大量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工作者。但是在傳統的育人環境里,由于教學方式的局限性,高校難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比較真實、可靠的職業環境,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的實訓。于是,高校畢業生就缺少足夠的崗位技能訓練,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出現陌生和茫然的情況。特別是計算機類專業對實踐性要求比較高,學生如果沒有合理的訓練,就無法適應將來的工作。高校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并且更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為高校在新形勢下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計算機專業;校企協同育人
近年來,很多單位和企業對于我國高校畢業生在工作崗位的發展情況給予反饋,本科高校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都是通過社會上的培訓機構,再次進行良好的工作培訓和技能培養之后開始工作的。其中還包括“985”在內的高校,很多學生在學校中的成績非常好,但是在參加工作時遇到計算機實際操作問題,就很容易暴露他們的不足。所以,本文探討計算機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分析當前比較流行的校企合作形式,提出關于計算機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課題。
一、以市場需求為向導培養人才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高等教育一般都是以市場的導向為最終的需求,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同時還需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針對具體崗位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例如,高校計算機類專業,還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素質,掌握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應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便于在未來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
二、校企協作過程中的主要思路
目前,我國的企業對于高校的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還缺乏一定的積極性,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具體需求。想要改善現階段的校企合作情況,吸引企業加入到人才培養環節,就需要高校改變傳統觀念,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切實實現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要以高校為載體、以企業為導向,按照高校人才培養的規律,結合市場需求,通過高校良好的教學方式,以及與企業之間人才、知識的交換,來實現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樣能夠保證企業在吸收人才的時候尋找到最佳切入點,利用良好的運行機制,合理解決“企業參與到校園教育中,共同育人”的基本問題,最終實現良好的校企育人合作機制。
三、人才培養的模式設計
我國的高校以培養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更應該以培養綜合型應用人才為最終的任務和目標,所以高校還需要面向市場和企業,把企業對畢業生的具體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導向。
1.按照市場導向改進教學方式
校企協同育人是保證校企良好合作的主要橋梁,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需要高校調整和優化原有的教學方式,同時還需要以市場發展方向為最終導向。由此可見,我國高校需要按照企業的需求,合理改善教學計劃,保證學生在上學期間能夠按照企業發展的要求進行學習和鍛煉。面對企業提出的相關要求,教師還需要進行合理調整,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2.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為企業培養人才
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在剛入校時都存在著基礎差異,所以高校應該在前期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良好的培訓。按照學生的專業水平,合理選擇校企合作的有效教學方式,并且按照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以及專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分類分層的教學。同時,這種情況也非常有利于老師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難易有別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未來進入企業之后的工作路途更加平坦。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提出校企協同育人的方法,積極推動學校和企業深入有效地合作,為在校學生創造更有利的成長條件,使在校學生都能夠提前接受企業的核心技能訓練。同時,高校還需要和企業共同建立和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既結合高校扎實的基礎教育,又能夠有效培養出市場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從而促進高校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發展。
摘要:計算機類相關專業是當前國際國內的前沿專業,創新領域也很多,該類專業的本科生有很多機會參與創新活動。該文對計算機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了思考,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和思路。
關鍵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本科生;計算機專業
計算機學科是信息技術領域的基礎學科之一,因此,高質量地培養計算機類相關專業的學生極其重要。高質量地培養,除了傳授給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以外,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意識是一種敢于向未知領域挑戰的意識,是一種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意愿,也是創新的重要前提。創新意識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前提。
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可能產生創新思想,結合創新能力探索未知領域。具有創新意識后,還必須培養創新能力,才能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本科學習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途徑主要是申請專利、發表科技論文、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參加科技競賽等,其中參加科技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符合本科階段學生的知識基礎。
本文主要介紹在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幾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培養方法。
1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計算機類相關專業主要是工科專業,但是與其他的理科專業不同,計算機類專業是前沿學科,學生需要掌握較好的英語閱讀和表達能力。該專業的學生需要用計算機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很多問題,因此需要計算思維能力和對實際問題的抽象與建模能力。而在培養這些能力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問題一:創新意識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是國內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教學方式方法問題。目前高校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是傳授式教學,也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教室里聽。對于計算機專業來說,該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計算機專業課的老師基本上都用PPT教課,如果PPT做得好,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否則會使得學生厭聽厭學。而實際上,目前很多老師講課用PPT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次,計算機的專業課程主要是工科課程,對于這些專業課來說,課堂上“填鴨式”教學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課程知識。上述問題導致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無法提出自己對課程知識的看法,教師也不能提出需要學生思考的專業問題,這就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問題二:創新自信不足。由于對計算機專業課學習和理解不足,數學基礎不扎實,對創新的理解不到位,認為創新是一項深奧且復雜的活動,以目前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無法達到創新能力要求。這一認識誤區使得很多學生不敢走出創新的第一步,不敢于面對各項科技活動和科技競賽,也就無法接觸到學生階段的創新需求和問題。
問題三:創新渠道不清。對參與創新活動有一定的積極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參加,參加何種活動屬于創新活動。由于很多學校創造創新類科技活動的條件有較大的局限,尤其是計算機類的很多創新類科技競賽經常有新賽事和新知識加入,如果不及時了解和更新,難以及時跟蹤創新渠道。而且很多學生不愿主動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檢索的意識和能力較差,對現有條件的依賴性高,缺乏向知識基礎和技能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同學請教的勇氣,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問題四:創新毅力不夠。創新過程是一個復雜且細致的過程,甚至有些枯燥,它不僅僅是一個純智力過程,還需要投入體力和情感,培養自己的興趣,而這一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探索。根據我們對學生在參與科技創新過程中的觀察和了解,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具有創新所需的知識基礎和創新能力,但很多學生遇到一點困難之后,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惰性開始起作用。學生能夠意識到參與創新活動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很容易放棄。
2 培養方法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根據計算機類專業本科生近些年的創新活動參與和取得成績情況,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過程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的思路。
針對創新意識缺乏問題,可以從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著手:1)在教材選擇、課堂授課方式、綜合實踐實驗、專業課考試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啟發式、探究式、座談式、講座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課程實驗與實踐學時,并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勤于提問。2)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質量,在課件中增加動畫和其他形象易懂的內容。3)對于高年級學生,重點加強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實施主講教師制,與現場兼職教師配合。4)采用研究生助教制度,對學生進行理論課程輔導、實踐課程指導,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疑難問題及時得到解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針對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如下方法解決:1)建立“導師制”培養模式。每年在計算機專業一年級入學新生中,按要求通過報名、筆試、面試等綜合考評程序,選拔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素質高、求知創新意識強的優秀學生實行“一對一”導師負責制和考核淘汰滾動機制。2)建立ACM班培養方法。采用選撥-考核-淘汰機制,探索和制定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與算法等課程置換體系,在興趣小組成立、ACM競賽場地提供和ACM系列課程設置等方面給予支持。3)豐富學生第二課堂。充分發揮計算機科技文化藝術節、學術沙龍、專家教授講座等第二課堂的作用,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針對創新渠道和條件保障的問題,首先需要學生管理人員和老師重視。由于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知識更新速度非???,經常有新的技術和理論出現,同時原有的一些技術會過時,所以相應的針對信息領域的科技活動也會經常變化。學生在校主要以學習課本知識和對應的實踐知識為主,對計算機理論的發展和技術更新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比較滯后,所以老師和學生管理者應該成為創新渠道的提供者,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和創新項目的指引者,提供參賽設備、場地和知識輔導的保障者。其次是學生本身應該具有較好的信息獲取能力和人員組織能力。通過信息獲取,可以盡可能早地獲取創新活動信息,并今早準備;通過人員組織和協調,可以把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組織成一個團隊,讓團隊成員發揮各自優勢,以更高的質量完成創新活動。
3 總結
計算機類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對于計算機專業本科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v觀往年計算機類畢業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在工作或科研領域取得的成績要比其他學生更好。因此,重視計算機類本科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與探索高質量的培養方法和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