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04:58: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生心理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社會的急劇變化使高校大學生成為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高校公共體育課在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質、提高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起著特殊作用。深入挖掘和開發公共體育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新機制意義深遠。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公共體育課 機制研究
前言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日趨激烈。這些變化給人格結構尚未完善的大學生造成了心理障礙。早在上世紀末國家教委的調查報告就顯示:在調查的12.6萬名大學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
一、新時期對心理健康內涵和價值的解讀
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更是明確定義出心理健康的含義: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致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完整統一的人格。(2)正常的智力發展水平。(3)情緒健康穩定,心情良好。(4)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5)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6)能正確的認識了解自己[2]。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現狀以及原因探究
大學生的生活相對獨立,學習緊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節的缺失和松懈更是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學習、考試、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探究大學生心理障礙多發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原因:
(一)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學生被當作學習和考試的機器,缺乏價值觀和情感素質教育,往往易于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特征,抵抗壓力的能力孱弱。
(二)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遠遠沒有有效的開展起來,由于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缺乏,在事業和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難和挫折時,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不強,這些都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禍根[2]。
(三)社會環境的改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決定性的影響。社會價值觀發生的重大改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良現象如行賄受賄,暴力欺詐等等都使望公平的大學生感到失望和難以忍受,致使有些學生心理失衡、行為偏激[4]。
三、公共體育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和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現狀分析
(一)公共體育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著積極影響作用。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緩解緊張情緒,消除焦慮。具體而言,公共體育課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激烈的對抗性是體育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負荷,有助于其形成機智靈活、沉著果斷的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5]。
2.有助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體育活動中參與者要去面對和處理虛擬化社會關系,并且每次體育活動都是認知選擇的重現??梢砸龑W生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公共體育課發展現狀。由于現實條件制約,公共體育課很難完成既定教學目標,擔負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具體表現為學校相關部門領導對公共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足,認為公共體育課就是跑跑跳跳,就是讓學生玩玩;課程設置僵化呆板,硬性設置教學內容,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不顧。
四、建立公共體育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新機制
(一)深入挖掘當前公共體育課程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創新教學目標,充實教學內容,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納入到大學公共體育課的教學目標之中。
(二)探索潛在教學資源,從學生興趣出發,引入對于大學生心理發展具有特殊作用的運動項目。我們應該開闊眼界,不斷引進新的教學內容、充實教學資源,使公共體育課在培養學生強健體魄的同時更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把大學校園心理咨詢部門和體育教學聯接起來,全面統籌配置學校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多渠道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把心理咨詢中心納入高校公共體育部門的建構體系中。
[摘要] 本文針對健美操教學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進行分析、討論。提出當前健美操教學應加強對學生進行自信心、表現力、健身意識等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大學生具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和承受各種復雜的環境,在個性上逐步走向成熟健康,為大學生的終生心理素質奠定基礎。
[關鍵詞] 心理素質 大學生 健美操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寧夏大學2006級本科生53人,2007級本科生67人,共計120人。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對這120名學生分別發放兩次問卷,第一次為新生剛入校時,第二次為大二上完健美操專項課后,在第二次的問卷中,同時發放一份能力創造測試題(內容在結果分析中)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2.2教學中的心理訓練方法
1)素質品質的形成,強調表現力的培養。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健美操不僅能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還能塑造美的形體,培養高雅的氣質。教學中遵循的是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原則,嚴格抓好站立姿勢,手法、步法的靈活運用動作力度、動作協調性、頭的方向、眼神的處理等方面的訓練。運用量的積累和一定負荷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對基本動作形成最初的表現意識。
2)強調表現意識
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健美操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塑造美的形體,培養高雅氣質。完美的動作節奏和音樂旋律的結合可以造就出最完美的動作表現,可以渲染動作的感染力。
3)強調自信心的培養,選修課的初期在注重表現意識形式的同時也使學生建立初步信心。隨著動作幅度的加大,力度的增強,難點動作的完成,對動作的層次美、流動美的體驗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4)動作語言(形體語言)的應用,讓學生了解人們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動作要靠頭、眼、胸、腰、肢體等動作語言來展現美的風采。當學生運用好動作語言把內心對動作美的體會,對動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養全部表現出來時,他們就會體驗到心理上的變化,得到心理上的訓練。
5)語言刺激的運用。課堂上不斷通過語言刺激,對學生的心理過程施加影響,為了鼓勵學生,我們常常提醒學生“當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時就應想我是最好的?!弊寣W生做到從內心里自我欣賞。通過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調節情緒、思維和意志的作用。同時,我們在教學中后期的每節課,在教學完成一段(節)動作或成套動作后,讓學生進行感動或想象訓練,時間在5~10min之間,以此提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心理生活。
6)盡可能提供心理穩定能力的訓練機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采用分組練習、個人練習,增加預測、補測的機會,讓學生在不同的氛圍中經受心理鍛煉。
2 結果與分析
2.1心理訓練是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定向訓練和對個性心理特征施加影響的過程
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心理的穩定和成熟,增強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狀態。從兩個年級教學班的信息反饋中看出,我們在大學生健美操課中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2表現力的提高
在教學初期(1~6周),很多同學都有一些顧慮,覺得自己在做動作時有很多人在盯著看,越想心理越緊張,動作表現的很疆硬,不協調。這種時候我們通常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師身上,采取集體練習,安排簡單,節奏較慢的動作,讓學生逐步度過這段動作學習的非常時期,同時,不時的用語言鼓勵大家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中期(7~12周),盡管大多數同學對健美操有了一定了解,也學會了不少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但大多數同學還是害怕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此時,創造一種和諧友好的課堂氛圍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身體力行,有目的地培養那些表現欲望強烈,動作熟練,動作規范的同學,讓他們先站在臺上做動作,最后,在教授新動作過程中不時抽調同學上臺,以此鍛煉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穩定性。
在教學中期(13~18),針對表現力和自信心的訓練,我們在考核內容方面做了一些改革,規定內容考核占50%,自編動作考核占30%,理論知識占20%,這樣一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以體現,為了完成自選動作的創編,教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勾通密度加大,人際關系與交往能力都得到極大改善,學生的綜合表現力有了很大提高,見表1。
2.3自信心的增強
隨著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提高,心理狀態也更加穩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斷高質量完成動作并取得好成績的過程中,使他們更增強了自信心。
由于學生表現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強,考試的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從前后兩個學期學生自編自演了min健美操的考試成績對比看(看表2),優秀率由原來11.7%提到39.2%,而及格和中等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證明了學生心理素質有了顯著的變化。
2.4增強了鍛煉的自覺性
高校的體育旨在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讓我們培養的大學生以健康的體魄迎接競爭和挑戰,而增強鍛煉的自覺性和獲得終生體育的關鍵在于引導。從學生選修健美操課的初期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覺地鍛煉,這就要在健美操課中通過提高表現力吸引學生熱愛健美操,并從膽小拘束到投入熱愛而獲得認同,達到自覺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2.5磨練了意志,陶冶了情操
健美操不僅是體育課,而且是一門綜合課,是一門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課,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陶冶學生的情趣,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在形體美的練習中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在大運動量中磨練他們的意志??傊?健美操課愉悅了學生的身心,使他們將來能以健康的體魄,優雅的氣質,開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賞能力邁入競爭社會。
3 結論與建議
在普通高校健美操課中強調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學生接受技術訓練之外的心理訓練,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生的表現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強和鍛煉自覺性的提高等,充分說明在大學體育課中所實施的心理訓練方法是有效的。普通高校的健美操課不僅能增強大學生的體能,而且是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建議在健美操的教學過程中應多加注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和承受各種復雜的環境,更有利于他們走向社會。
摘 要 案例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效性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存在業界相對缺乏精當的教學案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應用條件不足、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運行模式等難點。據此,高校應通過控制教學班級規模、加強案例庫的開發與建設、不斷提升教師案例教學能力等渠道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水平。
關鍵詞 案例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課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許多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公共選修課或必修課。在教學中積極使用案例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尚存在許多現實問題需要不斷探索與研究。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的內涵分析
課堂教學中,習慣上將以教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稱為“知識講授法”,而以案例分析為主的方法稱為“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最早應用于醫學教學,20世紀初,哈佛商學院在工商管理課教學中引進案例教學,教學質量大大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很大發展,至此案例教學開始被教育研究者重視,并在各科教學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學,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案例是對現實事件的完整描述,包括心理問題產生的家庭(社會、學校)背景、原因分析、應對方案與調適方法等內容,學生可以在案例中找到與自己心理相似的情境和問題,從而受到啟發,將書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識遷移到自己或他人心理問題的調適上,從而實現心理教育教育課自助助人的教學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不等同于“舉例教學”,它不是平常所說的“例子”,而是在大學生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是大學生某一心理問題的典型化實例,它主要是將教學內容通過案例討論的方式而展開,重視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詢案例”,心理咨詢案例側重對心理問題的診斷、咨詢目標的確立、治療方案的實施、咨詢效果的評估等,這樣的案例讓學生感覺缺乏真實的情境性,難以調動討論的積極性,因此不適合用于教學。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應用的難點分析
隨著案例教學在越來越多的課程中應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也開始更多的關注和使用這一教學方法,但是從目前實踐教學效果上來看,案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優勢教學效果并未顯現出來。這固然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正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有關,但也有著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影響著案例教學效果的發揮。
2.1 業界相對缺乏精當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案例
精當的教學案例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高質量的教學案例,那么案例教學就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和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大多數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時,都是根據自己對案例教學的理解和認識,對教學案例文本的挑選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或報刊雜志轉載而來,沒有根據教學目標和主題進行深入加工而直接在課堂上呈現。這樣背景下呈現出來的案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性質的系統性研究,難以實現同一主題下多個教學案例的有序整合。
2.2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應用條件不足
案例教學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有賴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課堂中的案例教學分為案例呈現、案例分析、案例評述這三個主要環節,教師處于指導和引領的角色,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達到案例教學的最優教學效果。目前,各大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學期, 16學時1學分,以大班授課(人均在150人-280人之間)講座為主要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上難以組織案例教學,或者組織案例教學,因學生人數過多,不能充分參與互動,難以產生深刻的體驗和感悟,而有限的體驗和感悟也難以得到挖掘和提升,最后教師生硬拋出結論,卻沒有真正觸動學生心靈深處,使得案例教學流于形式。
2.3 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運行模式
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藝術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一個高超的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造詣,還要具備廣博的文化修養和極強的課堂駕馭能力。②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正處于探索階段,高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因此對于案例教學的模式、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特點等缺乏系統的學習和認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理論構建和實踐經驗,只是在教學實踐中模仿其他傳統學科的案例教學模式,這些都在很大程度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3 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實效性的對策探索
3.1 控制教學班級規模,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的空間環境
控制教學班級規模是實現案例教學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合適的班級人數,對于教師而言,能夠準確把握教學思路,將學生的討論分析有效地引導到教學目標的實現上,避免被學生牽著走,出現偏離主題、喧賓奪主的局面;對于學生而言,能夠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討論、分析、點評,從而將心理健康知識應用于自身及他人。以高校標準班級30人為例,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適宜安排1~2個班級合班授課;所選擇的案例應與大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學習經驗為基礎,避免選擇對背景知識等需大量說明的案例;一堂課中適合安排1-2個案例,并配合使用多媒體課件,但對于結論性的語句,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方法的獲得主要是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分享的過程中自我生成,這種生成有時比較片面,有時比較幼稚,有時又超出教師的思維空間,但是這些是非常寶貴的生成,如果把事先結論性的語言通過多媒體課件做好,有時并不符合學生的自我感悟,甚至是游離于學生的感悟之外,這樣就失去了案例教學的初衷,其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3.2 加強案例庫的開發與建設,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提供較為完整的操作支持和資源服務
開發案例庫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庫應該能夠體現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的最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水平,并且能夠代表未來幾年案例教學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所入庫的案例應該實現資源共享、定期更新?;谏鲜鲫U述,高校應首先成立一支職稱結構、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研發團隊,通過研發團隊優勢互補、聯合攻關,編制與大學生心理特點相符、與教學內容有著內在實質性聯系的優質教學案例,案例類型可分為文本案例、視頻案例、多媒體案例等,從而使教師以較少的時間投入獲得高質量的、可信賴的案例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可模仿、借鑒,形成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高質量教學案例,從而在整體上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水平。
3.3 教師應不斷提升案例教學能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感染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教學,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對案例不感興趣,或覺得教師對案例的駕馭能力不強,因而會在課堂上出現講話、玩手機、耳機聽音樂等現象。在實施案例教學時,首先,教師應具有豐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夠引領學生對心理問題深入分析,否則就會使案例脫離課堂教學,變成教師列舉的“例子”,失去了案例教學的功能。其次,教師應情感豐沛,教學語言應豐富幽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往往有較高的期望,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心理素質方面、人格方面應比其他教師更好,他們希望教師精神飽滿、耐心善良、理解寬容、知識淵博。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認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只有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學內容中,教學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才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歷史不到20年,但是對于大學生完善人格、優化個性、提升心理素質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將案例教學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這是課程教學的一種創新與嘗試,但目前存在很多現實問題,需要更多的學者給予關注與研究。
摘 要:體能教學課是高校教學課程的重要環節,對于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體能鍛煉水平,尤其是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期新背景下,加強體能教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文旨在體能教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提高體能教學課教學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體能 教學課 大學生 心理素質 影響研究
大學生是一類特殊的群體,一般的年齡在18~22歲左右的年光,換句話說,大學生正好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的旺盛時期,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學生的心理更加的微妙,處于由幼稚到成熟的重要時期,其心理素質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可塑造性。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緊緊抓住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對大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文中主要研究體能教學課中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方法,探討體能教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方面提供借鑒。
1 體能教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經驗,對于體能教學課有著豐富的經驗,也有著自己的認知,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體能教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表現力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可以看出,學生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學生由原來的怕鍛煉到后來的積極鍛煉,他們的表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這就是體能教學課的重大作用,學生由當時的不敢到現在的積極參與,這絕對是一種超越。
第二,自信心增強。體能教學課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體育課程,一般的體育課程由于趣味性不強、枯燥,很多學生很不愿意參與,但是體能教學課則不同,它不僅需要老師在理論上進行引導,還需要老師在實踐中進行指導,使得學生不僅僅懂得鍛煉的意義,而且還能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掌握科學正確的鍛煉方法,從而使學生在實際的鍛煉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信,提高對自我的認知。
第三,自覺性增強。大學的體育在于增強學生的健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我們的大學生以健康的體魄迎接社會的競爭和挑戰。增強學生鍛煉的自覺性和使他們獲得終生體育的關鍵在于正確的引導。從學生體能的增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出發, 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鍛煉,從膽小拘束到投入熱愛而獲得認同,達到自覺,使他們真正體會到鍛煉的價值。
2 體能教學課中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方法
2.1 強調表現力的培養
在進行體能教學課訓練之前,老師必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讓學生在思想意識上認識到體能教學訓練的重要性,從而使得學生認識到體能教學訓練的作用,進而更加專注地做好體能訓練教學訓練。體能教學訓練不僅僅是簡單的身體訓練與簡單的發展體能,更為重要的是身體素質的培養,還有就是意志品質的培養。在實際的體能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注意教學過程的循序漸進,很多學生心理素質不是很高,老師需要抓好對量和度的把控,逐步加強量和度的把控,從而使得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增強自己對體能訓練課的認知,從而從心理上建立起良好的鍛煉動機。
2.2 強調自信心的培養
心理素質鍛煉的一大重要方面是關于自信心的培養,可以說自信心是大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重要目的。在實際的大學生體能訓練過程中,老師需要將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與大學體能訓練課程相結合,更加地體現出體能訓練課程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作用。一般來講,在體能教學的初期,大學生在慢慢地接觸大學體能訓練課程的過程中,在與課程訓練的磨合過程中,就已經慢慢地建立起了初步的自信。通過初步自信的引導,老師可以在逐步的訓練過程中,加大負荷,提高量度和力度,從而使得學生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潛力,從而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3 強調自我意識培養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在體育鍛煉的實踐基礎上,提高自身體育鍛煉認知,通過體育鍛煉實踐和認知的統一,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體能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地形成鍛煉的習慣,形成體育鍛煉的愿望和興趣,即使在平時,學生也會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從而形成主動鍛煉以及終身鍛煉的意識。另一方面,加強體育教學環境的塑造,體育教學環境對于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形成以及鍛煉質量都有著重要影響。同時,也更加有助于大學生心情的培養與保持,在愉快的心情下,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培養體育意識。
2.4 提供心理穩定能力控制的訓練機會
在實際的大學體能訓練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注意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穩定能力控制的訓練機會,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以及最快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訓練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分組練習以及預測、補測的方式,在循序漸進中,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對于那些表現良好的學生,老師需要注意給學生最為充分的肯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而對于那些表現一般的學生,老師也需要鼓勵,同時對于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問題原因與根源,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與水平。
3 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素質訓練是高校體能訓練課的重要環節,通過加強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格與魅力,培養學生的勇敢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生漫長的人生道路有著巨大的輔助作用。因此,必須要注意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競爭力,從而使得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摘要】“微課”在教育教學中日益應用和推廣,帶來了教育教學觀念的深刻變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微課”教學方法,將會建構新型師生教與學的互動關系,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微課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迅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移動學習、微學習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方式的新常態。尤其是以“微博”、“微信”、“微電影”以及“微課”為代表的新媒體應用技術使得互聯網進入了“微時代”。深刻認識“微時代”下大學生認知心理、認知習慣和學習心理,積極借助“微課”教學手段,發揮其因“微”而“大”的教育優勢,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微課”涵義
國內外一提起“微課”大多指音視頻資源,近年來隨著“微課”的應用,對其研究也逐步深入。綜合教育行政部門、專家和學者的定義和研究,主要圍繞“學科知識點”、“教學視頻”、“微課件、微教案、微反思、微點評”、“學習資源包”、“情景化、個性化、趣味化”等關鍵詞對“微課”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讀。目前關于“微課”的內涵主要有三種典型觀點:“微課”是一種教學視頻資源(Micro?鄄lecture);“微課”是一種微型教學活動(Micro?鄄teaching);“微課”是以微視頻為中心的資源包所構成的微課程(Micro?鄄lesson)。
筆者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定義和參加“微課”教學比賽的實踐,認為“微課”是教師借助互聯網應用平臺,就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以視頻資源方式呈現,開展的完整、簡短、精趣、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設計主要內容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微課”教學形式,可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動性和形象化,增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更好的實現教育教學效果。
借助“微課”教學方式,可以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進行主題建構,以視頻化教育教學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形象、生動、趣味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樂學、易學,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設計思路
用下圖可以形象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設計思路,主要包括前期準備、內容設計、資源設計和微學習與評價四個主要環節。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框架體系設計
“微課”不是簡單的將教學視頻拍攝好就可以了,而是包含著主題內容的系列教學資源包,同時還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因此,根據“微課”教學設計思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框架體系中要包含“微課”主題、輔助性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因為篇幅的原因,筆者選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專題內容中的幾個主題進行“微課”教學框架體系設計。
如在“大學生自我意識”專題中可以設計“我是誰”、“做最好的自己”(自我意識塑造)、“哈哈鏡中的我”(自我意識的偏差及其調試)等主題“微課”內容;在“大學生人格發展”專題中可以設計“面具與真我”、“星座靠譜嗎”(人格測試與分析)、“接納自己的個性”(人格的協調發展)等主題“微課”內容;在“大學生人際交往”專題中可以設計“心與心的距離”、“解讀人際密碼”、“孤島突圍”等主題“微課”內容;在“愛與性心理”專題中可以設計“愛情解碼”、“夏娃的誘惑”、“開水與白面包”等主題“微課”內容;在“情緒管理”專題中可以設計“讀懂你的心”、“積極情緒培養”、“幸福的追求”等主題“微課”內容;在“壓力管理”專題中可以設計“不能承受之重”、“生命的低谷”、“逆境中前行”等主題“微課”內容;在“生命教育”專題中可以設計“生命的禮贊”、“危機之禍”等主題“微課”內容;在“生涯規劃”專題中可以設計“描繪人生”、“選擇和責任”等主題“微課”內容。同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中輔助性教學資源應包括:課件、研討式話題、文獻、參考書籍、社交平臺等資源?!拔⒄n”教學活動形式有:“微課”視頻觀看、師生研討、學生線上、線下參與活動、學生作品匯報展評等。
從上面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微課”既要突出主題,主題名稱也要有新意,有趣味性,能吸引學生“眼球”,只有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才會使學生有求知、求解的探究渴望。另外一方面,因為“微課”涉及視頻播放時間和教學容量的問題,因此不可能對專題中的內容做到全面而詳盡的論述,應在“一事一議”上下功夫,做到短小精悍。下面以筆者制作的情緒管理主題中“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微課”作品為例子概要闡述“微課”教學設計的主要流程。在制作“微課”作品前,先按照下圖展示的教學導入、知識點呈現、小結拓展等三個環節開展教學活動設計,逐次展開,環環相扣。
第一步先用圖片和漫畫的形式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和營造,用問題的方式引出大學生如何做到積極情緒培養。第二步通過生活化的語言、生活化故事還原增強講解內容與學生的“切身性”,逐步引出8個積極情緒培養的方法,通過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和配以和諧、生動的圖片、音樂,使學生聽后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第三步對主題進行小結,提出思考問題并對學生做出作業要求。這樣“三步走”的教學設計緊密相連、承上啟下、相互呼應,始終圍繞著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這個知識點進行教學。根據上面的教學設計模式,“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微課”作品的教學設計主要內容如下:
教學主題: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
教學目標:通過對心理學中情緒內容進行設計,從積極情緒作為教學切入點,以動態、活潑的漫畫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以生活化的語言作為教學語言,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掌握積極情緒培養的技能。
教學重點:積極情緒培養的技巧。
教學難點:將刻板的心理學理論做生活化的轉化。
教學過程:導入(從情緒的一般意義出發,闡述情緒的作用。視頻情境設置要生活化)提出問題(大學生如何培養積極情緒)分析問題(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分析。采用漫畫、動畫方式講解,生動有趣)解決問題(共從8各方面提出積極情緒培養方法。層層推進,知識點解答緊密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使學生樂學、易懂)總結提煉(對教學內容進行小結,歸納要點)拓展思考(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反思:效果方面,現場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反饋方面,學生反饋授課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授課形式活潑,教學內容深入淺出,易于掌握。
三、“微課”教學方法發展的思考
(一)“微課”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時,要樹立學生為本的觀念。從學生的認知心理、生活環境以及興趣培養等方面考慮教育教學介入,尊重學生、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從傳統的教育教學支配者、管理者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者、組學者和幫助者轉變,改變趾高氣揚的說教,多一些生活化的交流。無疑,“微課”創設的教育教學情境就適合師生平等交流,合作學習,師生才會成為“學習共同體”。正是因為“微課”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把準了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的“脈搏”,教育教學效果才會大大增強,就會做到時間上“微”,但效果上不“微”。
(二)“微課”要做到精細化的教學設計
“微課”打破了傳統課堂以及面對面的學習方式,但也考驗著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設計能力。教師要對教學主題進行深度提煉,提高“微課”教學主題的含金量。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選取主題的哪個知識點講授,如何切入,如何選取合適的圖片、音樂,教學活動分幾個環節,如何在線上與學生互動等等就需要做到精細化教學設計。要按照教學設計的思路,分步準備,提煉精髓,環環相扣,這樣的“微課”才會做到時間上“微”,但教學內容分量上不“微”。
(三)“微課”要求師生的信息素養要與時俱進
當今大學生作為“數字土著”,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適應性,但要做到不要成為微時代的技術奴隸,而是應用新媒體技術為我所用,用之在學,就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廣大教師也要更新觀念,提高信息素養,及時鉆研新媒體技術,應用新媒體技術到教育教學中,用之在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如此,就會實現“人人皆學、處處皆學、時時皆學”的學習愿景。這樣的“微課”就會做到時間上“微”,但價值上不“微”。
【摘要】本論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160名男大學生參加乒乓球運動的心理發展效應進行了調查研究。目的是為大學體育課教學效果評價提供心理參考依據。研究結果顯示,乒乓球課可能對大學生產生心理發展效應:使他們在面對緊張、憤怒和疲勞時,有應對調節的自信和能力;乒乓球課的身心交互作用可能對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和精力感有促進作用;對于他們的情緒調節和改善心境亦有積極影響;乒乓球課對抗比賽練習的特點可能誘發大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關鍵詞】乒乓球課;大學生;心理發展;情緒
引言
學校體育對心理發展的效應有7個方面:1態度改變并影響不良行為的改變;2提高社會適應能力〔1〕;3提高知覺敏感性和反應準確性;4提高自我良好感;5促進精神放松;6解除身心障礙;7獲得運動技能〔2〕。Berger;Cox;Petruzzello多名學者的研究發現,學生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以調節治療焦慮〔3〕,抑郁等消極情緒〔4〕。Bos.K的一項分析表明體育活動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有積極效應〔5〕。梁德清和劉紹君;蔣碧艷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有助于消除疲勞,減緩緊張,憤怒,抑郁,慌亂等情緒反應。乒乓球運動是隔網對抗的技能類運動項目〔6〕 ,如果產生心理效應會有什么特征?乒乓球課中那些因素可能導致心理發展效應的產生?本論文將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為大學體育課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提供心理參考依據。依照Scott 的理論,本研究做出假設:大學生上乒乓球課可以產生心理發展效應。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物理、計算機、材料專業大二學生160人,男性,平均年齡20.88±0.66。2002-9選修乒乓球課至今已有一個學期,每周2學時。開學第一周(2013-02)進行第一次調查,發放問卷160份,收回有效問卷157份。第八周(2013-04)進行第二次調查,發放問卷160份,收回有效問卷137份。
1.2研究工具
(1)POMS量表
(2)自尊量表
(3)10項陳述測驗。指導語:以下是有關“練習乒乓球我…”的10個句子,請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它續寫成完整句子。句子沒有對錯之分,只要真實即可。謝謝合作。
1.3 程序
(1)第一周乒乓球課,專業人員向大學生發放問卷,并宣讀指導語和測試要求。大學生答卷后,專業人員統一收回問卷。
(2)第八周采用同一程序對上述大學生進行第二次調查。
(3)為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大學生匿名填寫所有問卷。
1.4全部測試數據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統計方法為多元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描述性統計。
2結果
2.1POMS量表研究結果
大學生兩次POMS測試結果請見1。表1顯示POMS第二次測試緊張、憤怒、疲勞、精力感、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其中憤怒、疲勞和自尊感有顯著性。
2.2自尊量表研究結果
大學生兩次自尊量表測試結果見表2。表2顯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測試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沒有顯著性。
2.310項陳述測驗結果
10項陳述測驗結果見表3。
作者反復閱讀了10項陳述測驗的問卷,參照Scott的理論對所有句子進行了分類,共分為兩個維度,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生理狀態包括:形體改變、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增強、睡眠食欲良好、疲勞肌肉酸疼。心理狀態包括:學習知識、增進人際交往、提高自信、調節情緒、精力感增強、態度積極、單調枯燥、信心不足。我們把“臂圍增加了兩公分”“肌肉變結實了”等類似句子歸類為形體改變;把“感冒不來找我了”等類似句子歸類為免疫力增強;把“力量提高了”“協調性變好了”等類似句子歸類為身體素質提高;把“吃得多睡得香”等類似句子歸類為睡眠食欲良好;把“腰酸腿疼”“累得筷子都拿不起”等類似句子歸類為疲勞、肌肉酸疼;把“學會鍛煉身體各部分肌肉的技巧和學問”等類似句子歸類為學習知識;把“認識了許多外班同學”等類似句子歸類為增進人際交往;把“更有魅力了”“發現了自己以前沒有發現的好品質”等類似句子歸類為提高自信;把“心情變得很好,尤其是在郁悶時有發泄的快感”等類似句子歸類為調節情緒;把“精神飽滿的學習其它知識”等類似句子歸類為精力感增強;把“處世更積極心胸更開闊”“不再是斤斤計較的我”等類似句子歸類為態度積極;把“面對冷冰冰的杠鈴有時感到很乏味”等類似句子歸類為單調枯燥;把“我身體素質比別人差”“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態難以承受大強度的練習”等類似句子歸類為信心不足,把對有關練習器械要求,考試形式等句子歸類為其它。
表3顯示,乒乓球課對大學生影響的兩個維度13個方面依照百分數高低,兩次調查排列順序分別為:(1)調節情緒;提高自信;態度積極;形體改變;學習知識;精力感增強;疲勞、肌肉酸疼;免疫力增強;身體素質提高;信心不足;睡眠食欲良好;人際交往;單調枯燥。(2)調節情緒;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強;態度積極;形體改變;免疫力增強;疲勞、肌肉酸疼;學習知識;身體素質提高;睡眠食欲良好;信心不足;人際交往;單調枯燥。
表3還顯示,第二次10項陳述測驗有關疲勞、肌肉酸疼句子的百分數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有關提高自信、精力感增強句子的百分數也比第一次有所提高,單調枯燥和信心不足句子的百分數比第一次有所下降。
3討論
3.1乒乓球課對大學生情緒的影響
本次研究發現,經過8周乒乓球課后,POMS量表中7個維度有5個(緊張,憤怒,疲勞,精力感和自尊感)得分高于第一次測試,其中憤怒,疲勞和自尊感有顯著性。有學者認為〔7〕,體育課的心理負荷是各種與體育教學有關的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內部心理壓力或負擔。乒乓球課要求大學生不斷挑戰個體的力量和技術的極限,完成訓練計劃,還要進行考試,這些因素有可能形成心理負荷,使大學生在第二次測試中緊張,憤怒和疲勞上升,但是大學生的精力感和自尊感也同時上升。研究結果提示,面對緊張,憤怒和疲勞,大學生應對調控的自信和能力也可能提高了。POMS的研究結果支持本研究的假設。
對大學生自尊的調查結果顯示,第二次自尊量表測試得分高于第一次,但是沒有顯著性,結果支持“自尊與個性相似,自尊水平是長期恒定的”理論〔8〕。
3.2乒乓球課的身心交互作用
10項陳述測驗研究表明,乒乓球課對大學生的生理狀態有較大影響。如:練習乒乓球“我的肌肉發達了,腹肌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去掉了腹部多余的脂肪,身材變得挺拔了”;“近一年來我很少得病”;“我的耐力好了,協調性好了”;“胃口大開,失眠不治而愈”等等。這些身體變化對大學生的心理亦產生了積極影響,由于形體改變,“我有了男子漢的陽剛之美”;“我找回了失去很久的自信心”;由于健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我學習其它知識精神飽滿而不覺疲倦”;“注意力更加集中,記憶力更好”;“我的反應敏捷了”等等。10項陳述測驗研究結果提示,乒乓球課對大學生生理狀態的積極影響可能延伸到心理狀態,對他們的自信心、精力感、知覺敏感性和反應準確有積極影響。
3.3乒乓球課“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10項陳述測驗研究還表明,在乒乓球課中,大學生們一次又一次在球臺邊揮灑汗水時,也誘發了他們“積極的思維和情感”〔9〕。如練習乒乓球“我汗流浹背,渾身疲憊,但有一種淋漓盡致揮灑青春的舒展,體驗到與對手抗爭的樂趣”;“在比賽練習中,深切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乒乓球技術難度的不斷增加,使人產生一種征服感,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我品嘗了向極限挑戰的快感,使我相信人的體能是無限的”;“我更自信了,以前讓我戰勝某某想都不敢想,可現在卻成功了”;“我鍛煉了意志,其實任何事情只要咬住牙堅持一會兒沒有不能成功的”;“處世更積極,心胸更開闊,進取心更強”等等。Bandura認為人們完成了一項自己認為較為困難的任務后,會體驗到一種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10項陳述測驗的研究結果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同時也提示乒乓球課可能對“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有促進作用。
3.4乒乓球課調節情緒、改善心境
分散注意力假說認為〔10〕,身體活動可以分散人們對自己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乒乓球課面對對手,大學生們必須聚精會神,認真練習,否則舉不起杠鈴。這對于他們調節情緒,改善心境有積極作用。如練習乒乓球“我不僅找到了科學鍛煉的途徑,也找到了宣泄郁悶的方法”;“疲勞、全身肌肉疼,但精神確卻很輕松”;“我很累,但卻有一種充實感和滿足感”;“我疲憊的心靈得到解脫,一種仿佛重生的信念油然升起”;“我心情愉快,氣血通暢”等等。兩次10項陳述測驗調查表明,調節情緒排在首位。研究結果支持注意轉移的假說,同時也提示乒乓球課可能對調節情緒,改善心境有促進作用。
10項陳述測驗的研究結果也支持本研究的假設。
4小結
(1)乒乓球課可能對大學生產生心理發展效應:使他們在面對緊張、憤怒和疲勞時,有應對調節的自信和能力;(2)乒乓球課的身心交互作用可能對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和精力感有促進作用;對于他們的情緒調節和改善心境亦有積極影響;(3)乒乓球課對抗比賽練習的特點可能誘發大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4)本次研究的對象全部是男大學生。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該課程中使用獲得親身感受及情緒體驗的體驗教學,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大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起著重要作用。文章從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在詮釋體驗式教學內涵的基礎上,提出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 體驗式教學 應用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材的被動使用者。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化傾向特別突出,當前課堂教學大量講授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甚至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非常嚴格的考試。課程化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學科課程,使學生承受了更大的負擔,最終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方法單一,講授法運用不當極易成為灌輸式的教學,抑制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心理健康教學又是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的過程,是教育科學性、系統性、生動性的具體體現,所以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將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綜合運用。最后,原有的考試評估體系單一測評教學結果,這種課程化的考試應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的、學生充分參與的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
二、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體驗是個人通過親自參加實踐活動,在親身經歷中體會知識、技能,從中獲得體驗和感受。體驗式教學是以體驗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觀和教學模式。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親自去感知、領悟知識,并在實踐中得到證實。體驗式教學所創設的環境和氛圍能愉悅學生的心情,增加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變得更加開放和放松,更樂于參與學習,從而更好地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應用
要使體驗式教學富有成效,需要設置凸顯生命關懷的教學目標,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學過程,需要科學靈活、貼近實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
(一)設定重視生命關懷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命
這強調的就是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適應。個人的生命成長需要增長知識、提高能力與發展情感、意志、態度并重,只注重一個方面都不能促進個體的完整成長。在大學教育階段,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學習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意志追尋和精神養成,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可能是“沒有靈魂的專家”。因此,大學教育需要完善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態度養成以及價值觀的確立納入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還能充分感悟生命、感悟自己,享受體驗,成為德才兼備、富于高尚品格的完整的人。
(二)實施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實現人格成長
這強調的是教學過程的開展不能脫離學生的體驗和需要。體驗式教學是學生特殊認知和心理全面演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善于觀察學生的情感投入,善于創設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和獨特體驗,善于接受學生突發的靈感、不同的認識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讓學生在輕松、放松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從而在體驗中獲得人格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科學靈活、貼近實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快樂和自由
近些年,關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研究者們提出了眾多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如段康的感受――感知的教學模式、岳素萍的主體教學模式、吳彩霞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及劉海燕提出的“點線面”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等。根據劉海燕的研究,大學生認為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實踐或活動鍛煉模式(28.9%)和審美或音樂熏陶模式(25.3%)。就教學方法而言,大學生傾向于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因此,他們更喜歡情境模擬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輕松教學氛圍創設(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綜合性教學方法的使用。
由此可見,將貼近學生實際,易于學生接受的實踐或活動鍛煉模式、審美或音樂熏陶模式,情境模擬、案例分析、氛圍創設等多種教學手段融合的體驗式教學適合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其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說教的教學方法,但體驗式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花費時間較多,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參與到體驗式教學中的學生,他們會有非常深刻的感受,通過內涵豐富、啟人深思的活動,讓他們在歡笑中有所領悟,分享心靈收獲,以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升華。
摘要:本課題探討了以健美操運動為手段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運用實驗、數量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參加健美操選項課的大學生進行實驗前后的測試數據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此運動處方適合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抑郁、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偏執等六個因子的效果顯著,但是對于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等三個因子的效果一般。
關鍵詞:健美操運動;大學生;運動處方;心理健康
目前,國內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成果非常多,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而對于如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研究的卻很少,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干預的研究較少,并且大部分的干預研究重點集中在對個別心理干預效果研究上,缺少有效治療和干預措施。在國內,對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比較多,但將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干預來考察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有關心理障礙的運動處方就更少了。本課題的研究價值所在是結合心理學,研究健美操運動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什么影響。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課題組教師所在學校哈爾濱理工大學為定點單位,從中選取該課題組教師所執教的2011級健美操選項課319人,使用SCL-90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篩選出有心理不健康傾向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哈爾濱理工大學電子圖書館查閱2005~2011年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書籍13部,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cn)、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等期刊、學術論文46篇,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對哈爾濱體育學院宋文麗老師、哈爾濱醫科大學石建慧老師、黑龍江科技學院劉宏輝老師等專家進行實地訪談,聽取專家想法建議,并對運動處方設計和調查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
1.2.3 心理測量法 本課題組使用國際通用Derogatis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進行被試篩選。問卷的每個題目以5個等級評分計算(0-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發放問卷319份,收獲問卷319份,有效問卷312份,有效率97.8%。經前測發現強迫傾向有12人,軀體化24人,抑郁傾向20人,人際關系不良傾向32人,焦慮傾向13人,偏執傾向6人,敵對傾向7人,恐怖傾向14人,精神病性傾向7人。先將312人進行測試,進而再將這些具有傾向性學生作為研究被試,經過5周的實驗處理后,再對參加實驗的被試進行測量,考察其心理健康傾向是否發生變化。
1.2.4 實驗法 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前后測實驗設計,通過健美操運動處方模式對被試進行教學實驗(教學時間為5周),測量被試在實驗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記錄統計,問卷的每個題目以5個等級評分計算(O-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1為運動處方設計詳情。
1.2.5 數理統計法 通過對統計記錄的調查數據進行樣本分析,使用SPSS 11.5對兩組被試實驗后的SCL-90分數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實驗的效應。
表2顯示了通過5周的健美操運動處方鍛煉,被試在SCL-90上表現的t檢驗分析。SCL-90的后測分數表明,經過健美操處方鍛煉,具有實驗組被試的不健康心理傾向得到緩解。針對各項目上實驗組前后測分數的t檢驗分析表明,健美操運動處方鍛煉對強迫、軀體化、抑郁、人際關系、焦慮、偏執因子影響在統計意義上均具有顯著效果,而對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影響在統計意義上均效果不明顯。這說明健美操運動處方鍛煉對強迫、軀體化、抑郁、人際關系、焦慮、偏執幾項不良心理傾向有較明顯的改善效果,但對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則改善不明顯。
2.2 健美操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現今大學生時間與書本為友,而對于同學之間的溝通嚴重缺少,甚至還有很多學生連自己班的同班同學名字都不知道,容易心情低落,看到別人穿著華麗或是成績優秀,再或是在某些活動或比賽中表現突出,就會產生羨慕、嫉妒、恨等心理,總是妄想自己能夠巨人、美麗、受關注,在別人面前撒謊或夸大自己,而在各科考試前夕又精神緊張,神情低落,甚至胃痛或是其它身體疾病產生,容易產生恐懼,對自己的情緒難以控制,害怕自己會發瘋,做出不道德行為,看到女生穿著性感和對女生寢室總是做出偷窺行為,甚至去偷女生晾曬的內褲和襪子,容易受到情傷,產生自殺的傾向。針對于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5周的教學實驗,我們發現本課題的健美操運動處方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針對人際關系、抑郁、偏執、焦慮因子特征,注重個體需要,發揮教學情感功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懂得學生,并通過健美操運動作為一項平臺,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搭建心靈的橋梁,鼓勵學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狀況,例如在分組練習部分中,5人一組合作練習這個項目可以使得學生建立一個小的社交群體,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配合,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的培養;小組內互教互學這個項目可以提供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溝通和表達能力,改善抑郁癥狀;創編隊形項目可以提供一個思考和發揮想象力的空間,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回憶腦中各種舞蹈片段,從中截取和搭配,并進行改善,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模仿能力和創編能力,改善偏執癥狀;“華山論劍”提供一個競爭的舞臺,讓學生感覺自己想武俠小說中的大俠一樣,勇于打擂、保擂、敗擂,堅持不懈,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堅強的意志和勇于接受受挫的精神,改善焦慮癥狀。
第二,針對強迫、軀體化因子特征,注重音樂的功能,選擇富有時代感的旋律。健美操音樂具有較強的節奏性,一般情況它都會選擇曲調歡快、節奏感強的音樂進行伴奏,它是為了讓訓練者在音樂節奏氣氛的烘托下,將訓練者逐漸地帶人運動狀態中,然后隨著音樂節律,激發訓練者的情緒,使之始終保持飽滿精神、情緒激昂的狀態,將幾個或幾十個動作一氣呵成完成。學生在音樂的引導下,培養起良好的韻律感,改善身體機能,提高對動作的掌控力和協調性,極大的改善心理狀態環境,健美操是其他體育項目不可相比的特殊的鍛煉身體的方式??梢栽诩w練習中選取例如“中國好聲音”里面吉克雋逸的Halo、張瑋的High歌、丁丁的愛要坦蕩蕩、黃鶴的Rolling In The Deep等現今最受大學生所關注和喜愛的歌曲。
第三,注重健美操的美育作用。健美操運動過程就是一種感知美、體驗美的過程,它要求訓練者在準確、舒展、協調、優美并且富有韻律和節奏感下,由固定或自由創編的成套動作組成來展現藝術的“健、力、美”,它的表現效果是塑造出具有激情、剛健、優柔、敏捷、粗狂、細膩、富有青春活力的動作展示,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美的鑒賞和評價能力,還能啟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健美操這項運動有一特點就是可以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官動作技術,并提供空間去培養大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意志力,使學生充分感覺到自己是這項活動的主人。
第四,本健美操運動處方對于敵對、恐怖、精神病因子的改善效果一般,針對此問題,本課題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討。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健美操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狀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且實驗歷時5周,時間較長,而學生在非實驗時間的活動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做出健美操教學就是被試心理健康狀況改變的原因的結論。而健美操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改善作用的機制及影響程度,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首先,健美操運動具備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功能;其次,本課題組制作的運動處方加入到體育教學課程中進行實驗后,受實驗對象在抑郁、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偏執等六個因子中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提高,適合加入到體育教學課改項目中;第三,科學的認知健美操運動教學中的情感功能、音樂功能、美育功能所發揮的作用,合理搭配運用,將健美操運動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3.2 建議
本課題組制作的運動處方設計在敵對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沒有達到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效果,此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建議相關部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助健美操運動成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為行之有效的運動。
[摘要]文章指出大學生課外活動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發揮中,課外活動應堅持必要的原則,應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課外活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課外活動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功能
為了切實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使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十分必要,它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基礎性工作,應當抓實抓好。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促進大學生心態的平和發展,對他們進行心理的調節,切實解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發展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困惑,不但需要課程教育,而且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從各個方面來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促進他們心理的成熟。其中重視發揮課外活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課外活動的自身特點
1.課外活動具有自發性特點。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專門人才,對于學生來說,學好專業知識、掌握一門學科本領,這是大學生期間的主要學習任務。但是在完成本專業學習任務的同時,學校應從大學生全面發展出發,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養。所以每個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自身需求、個人興趣、愛好特長,參加一些課外活動,有意識地全面鍛煉自己、提高自己。事實上,在大學校園生活中,有很多學生的社團組織,這些社團就是由很多志趣相同、有共同愛好的大學生組成的。他們開展的日常活動是自發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的,這對于拓展大學生知識,開闊大學生視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他們心理的成熟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自發性,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性、積極性、能動性,是高校實現以人為本教育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2.課外活動具有群眾性特點。課外活動是學生自主、自愿參加的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決定參加各個種類的課外活動。因為課外活動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所以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可以是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也可以是不同性別,來自不同地域的,這就是課外活動的群眾性。高校提倡大學生課外活動的群眾性,其意圖就是擴展課外活動的學生輻射面,增加課外活動參與的學生人數。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特質的大學生在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中,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可以使他們在認識、思維、技能等方面得到改善,尤其是有利于調整他們的精神和情緒,促進他們心理的和諧發展。
3.課外活動具有創新性特點。在大學生課外活動中,雖有教師的必要的指導,但這種指導也是方向性、原則性的,具體活動的創意、設計、組織、開展,完全由大學生自主決定。因此,對處于思維活躍、敢想敢干年齡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這個平臺,自主決策、自主創新,創新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創新活動意境等。通過自主性課外活動的開展,大學生可以獲得全新心理體驗和認知,使得他們在課外活動中很容易閃現創新的靈感,爆發出創新的火花,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創新發展。
從課外活動的特點來看,課外活動可以減輕大學生的心理疲勞、減緩甚至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困惑,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情緒,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高校,課外活動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很多學校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外活動,強化了對大學生課外活動的指導。在對待學生開展的一些特色課外活動方面,學校還給予了必要的技術服務、資金輔助和場地支持等,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課外活動,來滲透、施加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影響,促進學生生活觀念的確立,使他們在課外活動中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激勵。同時通過課外活動來達到消除大學生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問題,促進他們身心和自我的放松,教育學生以平常之心面對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成長。
二、開展課外活動的工作原則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課外活動來推進其工作的開展,應當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堅持全面育人的方針。在工作實踐中,應當掌握必要的原則。
1.課外活動應堅持全面性原則。大學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不僅是要發揮優秀學生的特長,提高他們的素養和能力,也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那些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問題,在溝通、社會交往或其他方面存在障礙的學生,要特別地關注。在課外活動中,學校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外活動,重視發揮每個學生個體的才能和潛質,激勵他們奮進成才。
2.課外活動應堅持能動性的原則。外部環境固然對學生個體發展有重要影響,但學生內在驅動力是決定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當今教育環境下,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學習任務較多,學生課外活動的作用不大明顯,而在高等教育中,學生有了較為寬松的時間、有了較多參與各種課外活動的機會。因此,大學應在各種課外活動的組織上,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善于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努力發揮學生的特質和特長,激發學生在課外活動的主動性、能動性。在課外活動中,在學校老師的必要指導下,要盡量放開手來,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發揮、去創造。學生能動性激發與調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只有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其在心理上才能自我有意識地自我調節,才能主動釋放內心壓力,促進心態的平和、穩定。
3.課外活動應堅持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原則。當前,在大學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困惑和矛盾,都是現代社會各種因素影響作用的結果。作為高校,在課外活動中,要從化解他們存在的問題、矛盾入手,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加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的機會,使大學生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真切感受,增強他們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從而使他們端正自己生活、學習態度,樹立健康發展的標準,促進他們心理上的成熟。
4.課外活動中應堅持倫理發展的原則。道德倫理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它與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在課外活動中,應當重視對大學生的基本道德倫理的引導和教育,重視基本行為規范的要求,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為人處世態度,促進其心理機能的完善和心理健康的發展。
5.課外活動中應堅持指導性原則。盡管課外活動在很多情況下是學生的自發活動,從學校管理層面來看,他們是一種在學校計劃之外的活動,但作為高校,應緊緊抓住學生課外活動這個重要載體,重視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進行必要的指導,保持課外活動的方向性、健康性。在必要的情況下,學校還要通過組織學生課外活動,來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拓展大學生的活動空間,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指導和活動的掌控是第一位的,對大學生課外活動始終保持引導和教育不能放松。
三、積極組織課外活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
盡管課外活動具有自發性、自主性的特點,但是作為高校,應當充分看到它的作用,組織大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課外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1.開展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鼓勵學生充分展現自我。文體活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通過文化活動的開展,既可以展現大學生的才華,增強學生發展的自信心,又可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使他們的青春激情得到充分釋放,使他們感到生活的快樂,獲得心理上的愉悅和放松,這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有益的。而對于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大學生來說,可以通過鼓勵他們參與課外活動,使他們也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優勢,從而改變對自己評價不足的認識,增強他們參與生活的信心。所以,通過體育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廣大同學都能得到身體和心理的放松,能夠使同學之間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團結、友愛的情感,這對于他們的人格發展是極為有利的。而對于文藝活動而言,文藝活動節目的精彩綻放,容易使同學們得到精神上的升華,有利于他們生活品位的提高以及個人素養的發展。
2.組織各種形式的競技比賽活動,使學生獲得美好心理體驗。針對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合作、協調意識不強,競爭精神、進取動力不足,交往性、互動性不強的現狀,必須充分借助舉辦各種形式的競技賽事活動的機會,提高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其競爭意識、協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堅定其拼搏奮斗的勇氣。在高校中,學校既可組織體育競賽活動,也可以組織一些諸如演講賽、書法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競技比賽活動的組織,使廣大同學獲得共同努力、奮進發展,互促進步的美好心理體驗。
3.課外活動中要關注特殊群體學生,努力實現他們與全體同學的共同進步。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些學習有障礙、經濟有困難、交友有困難、生活有煩惱、生理有缺陷、精神有問題等特殊群體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或不足,在課外活動中表現為不活躍,不愿意參與,有的退縮、畏懼、自卑、害怕,有的逃避、抵觸。面對這些群體,教育工作中絕不能放棄。在課外活動中,要積極動員他們參與,采取多種措施加強與他們的溝通,讓他們在活動中承擔一定角色和任務,鍛煉和提升他們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要在活動中,通過與他們開展的互動、交流,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增強信心。通過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注、引導,來帶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健康發展。
4.開展專題性的課外活動,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完成心理健康課程教育教學計劃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活動,開展團體和個體心理咨詢,組織心理成長征文,播放心理影片,開展學生心理互動等專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既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又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既給學生們帶來了生活上的情趣,又使學生得到學校心理上關愛,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總之,課外活動作為教育途徑中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實效顯著的課外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個體充分全面地發展,而且可以推動和諧校園的構建。
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質量卻在下降,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身心健康。在很多小區都會有健身器材,然而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互聯網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不斷地更新換代,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自然發配在體育鍛煉上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善變。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紀健康教育的主題。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保守的治療方法,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界定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善狀態。即應該從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來對人的健康進行評定。
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擇業、交友、經濟壓力方面還不成熟,因此加強體育教育,鼓勵我們大學生的經常、主動、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是預防疾病、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老一輩的革命家和無數的革命烈士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時代在變,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是不是就沒有心理問題?答案是否定的,下面列舉幾組數據,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屬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原國家教委曾對12.6萬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和測試,發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到20.23%;在我國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梢姶髮W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影響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早日成才。因此,開展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現代大學生的現狀:
1 特殊性
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同時家長的過度溺愛,像溫室中的花朵。不經歷風雨,以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差、依賴性性強,遇到競爭、挫折、情感等方面的問題逃避、缺乏承受力。
2 人際交往障礙
人們都說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人際關系比高中要復雜的多。在大學不僅要學會專業課,還要學會和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但部分學生總是要求別人以自己的要求,很難去適應社會,因而造成人際障礙。
3 就業壓力
近年來教學體制改草、大學擴招及雙向選擇就業等,大學生畢業分配被素質和能力靜的人才市場代替,因而大學畢業生面對龐大的競爭壓力,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劇增。
近年來,全國高校普遍進行“擴招”,很多學生都走進了大學校園,同時,高中課業負擔重,不注重體育鍛煉。人們希望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豐富知識、健康體魄,而且還要有健康心理的人。而作為大學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體育課,在保證增強大學生體質的同時,也面臨著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任務。
如今,在社會上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惜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屢有發生且有上升趨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的獨特功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在中國,大學生是祖國的后備軍,是初升的太陽,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每一次成功都離不開健康,促進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意義重大。
體育鍛煉過程中帶給個人快樂的同時,提高人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同一個團隊中,每一個隊員都是其中的一員,通過一場球賽一次配合培養了團隊的凝聚力也有利于消除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諸多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學生可以通過體育課形成健康的心理,通過體育教師仔細、風趣地講解,以及生動形象地模仿練習動作來影響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練習來培養自身的情緒體驗、滿意感、輕松感、情緒穩定性,激發自己參加學習活動的強烈動機,提高活動水平。
當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從表情、行為、意識上可以發現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而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生活緊張,化解不良的情緒也舒緩了壓力。許多研究也發現,經常參加愉快的、非競爭性的或有節奏的體育鍛煉會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如曾有人對運動后的受試者立即進行了測量,發現他們的焦慮、抑郁、緊張和心理紊亂等水平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
既然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此重要,那么高校體育課應本著一切為學生,培養德智體全面的人才,關于高校體育課給出的幾點建議。
第一,從社會、家庭、學校方面入手,學校應鼓勵學生多參加體育鍛煉,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活動,比如拔河、跳繩等,這樣不僅強身健體而且還增加了學習的樂趣。體育運動的不同項目,不同的運動強度、速度、幅度和節奏對人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可以破壞心理障礙患者的消極心理導向,消耗他們長期聚積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為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公開、合理的發泄口,達到心理平衡。
第二,體育鍛煉也離不開自身,學生應從自身做起,強化體育鍛煉的意識。年輕人的朝氣和活力,他們有堅強的意志和努力向上的進取心,較強的求知欲擁有良好的人際關有系,善于自我調節。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以期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首先,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有效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起到良好的調節與促進作用,體育可以“強筋骨、調感情、強意志、增知識”,有著獨到的教育功效。因此,加強健康教育,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是提高我們大學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再次,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傊?,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是當代大學生成才和成長的重要保證。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體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任重而道遠。我們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一定要注重體育。
摘要:“兩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簡稱,也是馬克思主義和大學生修養課程的簡稱。作為高校課程中指導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直是教育者探索的課題。本文從需要、興趣角度分析大學生心里需求與“兩課”實效性的相關性。
關鍵詞:大學生;心里需求;分析
“兩課”作為高等院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盡管教育者一直在努力,也總結了不少好的教學方法,形成不少新鮮的教學模式,但“兩課”的實效性研究仍然有相當長得路要走。本人擬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需要、興趣和教學實效性的關系,試圖為“兩課”教育者提供一些思路。
一、“兩課”教學現狀分析
本人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兩課”教與學的現狀仍然沒能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狀況。(一)教師厭教。“兩課”內容理論化較強,加之一般都是上大課,學生多,老師通常也管不過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說話、看小說、玩手機甚至逃課的現象嚴重。一部分學生只滿足于“考前三天背,考試60分”,學生對課堂教學根本不重視,上課非常不配合,與其他課程相比教師從教學上獲得的成就感不強,所以積極性也就不高。(二)學生厭學。目前,“兩課”教學基本上還是“一張嘴,一支筆,一本書”為主要方式教育方法。大部分學生說“兩課”的內容都是枯燥無味的,認真聽課的學生很少,訪問中,許多學生都把近一半的原因歸結到教師身上,他們認為,不想上課的主要原因是老師上課講得不好,沒有吸引力。一位教育部負責人在受采訪時也表示,“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取決于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藝術,否則,教材再好也達到不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不難看出,師生在抱怨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師生雙方對“兩課”都缺乏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力求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相聯系的。課堂如果缺乏興趣是很難產生求知的動力。那么興趣又該如何培養呢?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所謂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從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機體自身或外部生活條件在人腦中得反映。鼓勵人們積極行動,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的心里,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由此可以看出,若想提高“兩課”的實效性,必須培養師生雙方的“兩課”興趣,而興趣的培養必須從他們的需要出發。
二、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分析
一個人的需要總是與其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的需要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的特點,同時也帶有他們自身文化層次的特點。根據有關學者的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的需要心理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需要程度的強烈是隨著身心不斷發展而發展的,大學生的需要表現得尤為強烈。其中發展、尊重、交往等占需要結構的地位明顯;需要的差異性,大學生需要的差異性,不但表現在個體之間,同時在專業、性別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大學生需要的矛盾性,多表現為大學生的需要在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需要之間的矛盾;大學生需要的不穩定性,多表現為大學生的需要強烈易受外部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強弱變化;大學生需要的功力性,多表現為大學生在求知、生活、就業等方面帶有強烈的物質性色彩。
大學生的需要心理情況表明,“兩課”的實效性取決于怎樣才能抓住大學生這些心理需要特征,如從需要出發激發他們的興趣,那么,熱情和張揚的他們定可使“兩課”課堂生動、朝氣蓬勃、豐富多彩。
三、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心理需要與“兩課”實效性要求協調的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需要是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根本動力,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起點。若想要改變“兩課”課堂教學的“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實境況,提高“兩課”的實效性,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但本人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從大學生的“需要”兩字出發。一方面,要正確把握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所表現出的心理需要和現實狀況,另一方面,要正確把握“兩課”課堂教學要達成的學生認知和行為上的課程目標。如果能將兩者很好的銜接起來,那么“兩課”的實效性也就有了保障。
根據對河南省高校的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富于幻想、思想活躍;關心國內外大事,熱烈擁護我黨的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政治方向模糊、意識淡漠;什么問題都希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追求自主、自強的人格,但過于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對別人和對自身的道德標準不同,價值追求多元易變,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甚至步入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誤區;心理素質脆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時但又帶著盲目的自我優越感,缺乏誠信意識和憂患意識。
需要是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源動力,是當代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綜合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心理需要及現狀,“兩課”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及思路應始終貫穿“兩課”教學課堂的全過程
“兩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必修課程,必須將“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精神貫穿其中。課堂教學要“創新化”,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必須和社會現實相互聯系與時代同步。大學生思想活躍、正義熱情,對國內外的時政有著強烈的好奇感,他們雖然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但他們有信仰迷茫的現象,同志說過:“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兩課”課堂教學就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將理論教育融合社會現實,組織學生討論最新鮮的社會熱點,通過課堂討論,發現學生的價值觀沖突所在并及時疏導,預防大學生政治的偏激。實踐也證明,與社會相結合的“兩課”都會受到學生的喜歡。曾有位學生這樣評價他的“兩課”老師:“我從沒想到政治課也可以這么生動有趣,它就像我們觀察社會的一雙眼睛,有了老師的講解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現在的社會?!?
(二)教學要重視互聯網的作用
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成為改變人們認知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成為彰顯大學生心理需要的重要渠道?!皟烧n”教學要利用網絡的特性,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思想道德狀況,從而更好的引導他們。一方面,要利用網絡來豐富教學的手段和內容,同時要把網絡現象作為內容將引進課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認識真理,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兩課”教學應充分體現“生活化”特征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苯逃从谏?,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樣決不能離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大學生心理需要的不穩定性表現為價值追求多元易變,容易步入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誤區;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他們心理素質脆弱,自我調控能力差;在處理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上,對自己和別人的道德標準不同等等。這些具體的現象都應成為思想教育的素材,這種置身于學生生活中的生命關懷不但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更是體現了“兩課”教育的終極目標。
(四)“兩課”教學必須完成教學內容的“內化”過程
教育規律認為,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要經過兩個過程。第一步,學生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觀念。第二步,學生將其自覺外化成為自己的正確行動。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及行為的養成同樣要經過這內化且外化的過程。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表現出的不穩定性也表明,也只有將思想道德理論內化了,才算真正地用科學理論武裝了自己的頭腦,形成了科學的價值觀;只有將內化的觀念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了,“兩課”的實效性才真正成為現實。因此,課堂教學必須要實現教學內容的“內化”過程。“兩課”要引導學生形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如鄧小平所說:“能進行反思就是一個最大的教育,比讀什么書都重要?!北热?,要大力弘揚正氣,抵制邪氣,就要使大學生由自省、自警到自律、自覺,進而形成學習先進、抵制邪惡的良好社會風尚。
綜上所述,需要作為興趣的前提和基礎,興趣是產生動機行為的關鍵?!皟烧n”若想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從大學生思想道德的需要心理出發,根據其需要培養其興趣。也只有在興趣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才會自覺內化為觀念進而外化為自覺的行動,“兩課”的最終目標也方能實現,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以后走向社會成為社會有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該綱要在課程目標設置上,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目標列為重點。在此宗旨的指導下,一些普通高校紛紛舉起了體育教學改革的大旗。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體育選項課教學是比較好的教學模式,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諸如:體育選項課內容結構單一,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場館建設、器材添置滯后帶來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不足等。為了解決以上實際問題,我校創造了“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積極地解決體育場地、器材不足的客觀條件的限制,還能主動以豐富多彩的體育內容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充分發揮體育運動的整合功能,全面發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以“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這種教學模式為視角,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了實驗性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3級、2004級、2005級大學生,男女大學生的比例為1∶1。研究對象中男子年齡平均19.7歲;女子年齡平均18.9歲。平均從各個選項班中隨機整群抽取10人,合計共570人。
2.研究方法。一是問卷調查法。采用Derogatis,L.K編制(1975)、上海鐵道醫學院吳文源引進修訂的SCL90臨床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包括9個因子,分為5級評分,即沒有、很輕、中度、偏重、嚴重,按0、1、2、3、4計分,每一個因子反應出測試對象的某方面的癥狀痛苦情況,通過因子分可了解癥狀分布特點。單項因子分≥3,即程度達到或超過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問題。二是訪談法。對選項班的學生及其任課教師就“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的上課情況進行訪談。三是數理統計法。實驗中的所有數據均在SPSS11.5上統計。
二、實驗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的實驗設計是:根據研究對象自身的身體條件及興趣、愛好選擇學校開設的主選項課(即籃球、足球、排球、形體、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體育舞蹈、形體舞、武術、散打、保健等課程)和相應的輔選項課(即籃球、排球、體操、武術、散打、體育舞蹈、健身秧歌、形體舞、瑜伽等課程)。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別對二年級上體育課的學生采取“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模式進行教學,以觀察和比較實施這種體育選項課前后,研究對象在心理健康、運動自信心上的改變情況,再通過訪談,了解研究對象對這種選項課的切身體驗和感受,如身體狀況、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等問題是否得到了提高等。
1.實驗結果
(1)SCL90自評量表實驗前后學生檢出率
從表1可以明顯看出,實施“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后,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比率顯然在下降,這說明這種體育選項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實驗前后在SCL90自評量表各因子中得分情況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經過一學年選項課的體育鍛煉和學習,大學生在軀體化、抑郁和人際關系這三個因子上出現了顯著性差異。
在軀體化因子上,實驗前后存在較為顯著性差異(P
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由于大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選擇運動項目的,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大大縮短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以運動項目為紐帶的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主副選修項目中,大多數都特別強調團隊精神和群團意識,長期從事這些項目的練習,對增進大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強迫癥狀、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因子上,實驗前后沒有顯著差異;其原因是:這些心理因子所涉及的社會因素較多,僅僅因體育選項課的教學內容形式及環境的優化還不足以使大學生在這些基本心理上產生較大的改變。
(3)實驗前后自信心量表的統計與分析。一般認為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對自己有效地應付各種環境的能力的主觀評價,對實驗對象運動自信心的描述統計分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實驗后大學生的運動自信心有了顯著性的提高,因為大學生從事的運動項目是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愿選擇的,是他們自己真正喜歡的,甚至可能是他們自己最擅長的運動項目。因此,在上體育選項課時,他們能滿懷熱情地投入到該項目的練習之中,從而有更多的收獲感和成就感,能夠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運動自信心。
(4)訪談結果與分析。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應該對現代的競技運動和時尚運動有所了解。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后,希望再能多學習一些順應社會潮流(如,體育舞蹈、男生散打、女生形體舞、健美操)以及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太極拳、秧歌)的體育輔項課內容,既可以培養自己的體育興趣與終身體育的觀念,養成經常鍛煉的好習慣,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能夠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另外,輔項課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至于給自己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上課時情緒穩定、心情愉悅,這對良好個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幫助。實驗對象訪談表明,這種“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深受大學生們的歡迎,大學生普遍對“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的教學模式感到滿意。任課教師也同樣認為大學生上這種體育選項課時,一般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較強。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教學模式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在參與“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后,大學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因子上有顯著性的改善;而且,大學生的運動自信心也顯著提高,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2.建議。其一,“主、輔內容相結合”的體育選項課是一種倍受學生歡迎,符合大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教學內容除選擇具有強身健體的項目外,還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學、趣味性強、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項目,使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健身性、實用性和情趣性。其二,體育選項課教學評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合理化,不僅僅只是結果評價,更應注重過程評價,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上,使體育基礎參差不齊的大學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能,滿足其體育鍛煉的需求,又有利于培養他們的體育興趣,保持良好的情緒,從而有效地提高其身心健康。其三,體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要有超前的意識,積極拓寬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應強調因人而異、區別對待,確實調動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體育課部)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目前在校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運用體育選項課分層次教學教育模式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調節。結果發現:通過體育教學來調節學生的心理,對改善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明顯效果,對促進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良性轉變有顯著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近年來,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質是心理素質。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現實而緊迫的任務。通過體育教育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體育素質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是一種適合高等院校特點的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選項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為主要手段、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良好的體育選項課教學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為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把體育教學工作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全面滲透到整個學校教育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西南科技大學2008級本科新生為調查對象,年齡均在18-20歲之間;在西南科技大學新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支持下,對2008級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以測量結果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為實驗對象。其中,實驗組共47人,男生20人,女生27人;對照組是其余的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共99人,男生42人,女生57人。
2.調查工具與數據處理
根據需要在實驗前、后對兩組學生做統一的問卷測試調查,實驗前的目的是調查學生所處心理健康水平狀態及確認實驗對象;實驗后調查的目的是給實驗的效果提供對比參數。應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做統一的評分。運用SPSS11.0進行常規的數據統計分析。
3.實驗方案的設計
實驗目的:論證體育選項課分層次教學是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導和依據。
實驗周期與時間:實驗周期為1個學年,2個學期,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校期間每周參加學校安排正常的體育選項課教學。
選項課內容:舞蹈、健美操、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
實驗組織形式:實驗組教學班按照學生所選運動項目的已有基礎分為A、B、C三個層次進行組織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大課統一教學模式。
實驗過程要求:實驗組要求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有較強組織能力的體育教師參與;每次課要依據交友、誠聽、解說、尊重、保密和教育性原則,注意給被測試的學生相互交流(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和環境,讓每一個被測試的學生在課的組織過程中擔當一定的任務和角色,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或表現較好的方面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二、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心理調查狀況
在12個學院(體育學院除外)中各發放100份心理測量問卷,共發放1300份,回收1198份,回收率為92.2%;其中有效問卷1192份,有效率為99.3%。其中男生為539人,占有效問卷總人數的45.21%;女生653人,占有效問卷總人數的54.79%。
根據調查的數據統計,被調查的1192人中,共有146人存在心理問題,占被調查人數的12.25%。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處于正常狀態。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中,男生人數為62人,占到總人數的5.45%;女生人數為84人,占到總人數的6.80%。學生具體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憂郁、焦慮、偏執、敏感、人際關系、孤僻和故意8種問題,其中強迫、憂郁、焦慮3項所占份額相對較大,人數較多,女生中存在心理障礙的比例略高于男生。
2.實驗組和對照組存在心理問題人數比較
根據實驗前和實驗后發放問卷對比,所得出的存在心理問題人數數據(見表1)。
從實驗結果的數據統計看,實驗組成員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由47人到試驗后的18人占到實驗組總人數的38.3%,表明有61.7%的學生心理得到改善;而對照組99人中仍有76人存在心理問題,占到對照組總人數的76.77%,有23.23%的學生心理得到改善。可見,實驗組采用選項課分層次教學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問題比實驗組有明顯的效果。
3.實驗組和對照組心理狀況分類比較
實驗后,再次發放《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問卷并進行了數據統計,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存在心理問題的8項指標中,所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的比例,特別是選項課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學生對強迫、憂郁、焦慮和人際關系有良好的改善。所以,選項課分層次教學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效果。
4.實驗后各因子變化的統計分析
表3顯示,經過兩個學期的實驗,實驗組再測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各項因子均值有較大的下降幅度,心理障礙的總均分與對照組相比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
調查和實驗的結果與分析表明,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在體育選項課分層次教學模式中,教師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并進行健康的心理誘導,具有使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人際關系、增進情感交流和解除憂郁等效果,從而調節與疏導消極情緒,對改善高等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積極的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1)高等院校的絕大部分大學生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不能忽視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2)體育教學中運用選項課分層次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完成體育課教學目標的同時,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顯著的提高,較好地改善了學生的心理狀況。(3)實驗組學生心理改善的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體育教學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是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2.建議:(1)學校體育教育與衛生保健教育蘊含了豐富而積極的教育因素,它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學科綜合教學的課程,要注重與實踐的結合,才能充分實現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2)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現代大學生的需求和現代教學觀念,體育教師在授課前應明確授課的對象,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和體育鍛煉產生的心理效應的結合,才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良好的效果。(3)在體育教學中,注重不同項目之間、有氧鍛煉和無氧鍛煉之間、集體練習和個體練習之間的差異,采用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才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4)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鍛煉強度、鍛煉持續時間和頻率的掌握,力求尋求到每一學生最適宜的時間和頻率,才可能使體育鍛煉獲得最大的心理效應。(5)在體育教學中,既要注意到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的生理健康,也應提高教學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正確處理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特有功能,真正實現“身心兩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