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02:54: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本文闡述了后PC時代計算機專業人才“系統觀”培養的重要性;通過與美國幾所一流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和相關課程教學的對比,指出了我國大學在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系統觀”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介紹了國內大學特別是南京大學,在計算機專業人才系統能力培養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做法。
關鍵詞:系統觀;能力培養;教學改革;計算機系統
從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誕生到現在,計算機的發展經過了大型機時代(Mainframe Era: 1950s-1960s)、小型機時代(Minicomputer Era: 1970s)、個人計算機時代(PC Era: Mid 1980s-Mid 2000s)和后PC時代(PostPC Era: Late 2000s)。計算機教學模型機也經歷了從大型機、小型機到PC的過程。通常,課堂教學內容比業界技術要滯后幾年。20世紀80年代初,基本以IBM 360/370或DJS 200系列等大型系列機為模型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則以VAX 11/780等小型機為模型機,并同時開設以IBM PC為模型機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到21世紀開始,基本上都轉入了以Intel x86或PowerPC或MIPS等微處理器為模型的教學模式。
隨著多核/眾核處理器、嵌入式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以及大規模數據中心(WSC)的建立和個人移動設備(PMD)的大量普及使用,計算機發展進入了后PC時代。呈現出“人與信息世界及物理世界融合”的趨勢和網絡化、服務化、普適化和智能化的鮮明特征[1]。
那么,后PC時代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應該如何改革?計算機專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什么?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如何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這些都是我們從事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大學老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目前我國大學計算機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南京大學在學生系統能力培養方面的新舉措等幾個方面闡述筆者的思考及初步探索。
一、計算機專業人才“系統觀”培養的重要性
圖1描述了計算機系統抽象層的轉換。從圖1可以看出,計算機系統由不同的抽象層構成,“計算”的過程就是不同抽象層轉換的過程,上層是下層的抽象,而下層則是上層的具體實現。計算機學科主要研究的是計算機系統各個不同抽象層的實現及其相互轉換的機制,計算機學科培養的應該主要是在計算機系統或在系統某些層次上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才。
計算機系統由各種硬件和各類軟件采用層次化方式構建,不同用戶工作在不同的系統結構層,如圖2所示。
從圖2可看出,計算機用戶有最終用戶、系統管理員、應用程序員和系統程序員。顯然,計算機專業培養的主要應該是設計和研制計算機的計算機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系統程序員、應用程序員和系統管理員。不管培養哪個層面的計算機技術人才,計算機專業教育都要重視學生“系統觀”的培養。
所謂“系統觀”,筆者認為,就是指對計算機系統的深刻理解。具有“系統觀”的人才,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考慮和解決應用問題,具有系統層面的認知和設計能力,包括對軟、硬件功能進行合理劃分、對系統不同層次進行抽象和封裝、對系統整體性能進行分析和調優、對系統各層面的錯誤進行調試和修正、對用戶程序進行準確的性能評估和優化,以及根據不同的應用要求合理構建系統框架等能力。
圖2 計算機各類用戶所在層次
特別是在后PC時代,并行成為重要主題,培養具有系統觀的、能夠進行軟/硬件協同設計的軟/硬件貫通人才是關鍵。而且,后PC時代對于大量從事應用開發的應用程序員的要求也變得更高。首先,后PC時代的應用問題更復雜、應用領域更廣泛;其次,要想編寫出適合各類不同平臺的高效程序,應用開發人員必須對計算機系統具有全面的認識,必須了解不同系統平臺的底層結構,并掌握并行程序設計技術和工具。
只有具備“系統觀”,計算機工程技術人員才能夠設計研制出性價比高的適合特定應用需求或通用的計算機,系統程序員才能編寫出適合于底層硬件架構的易于上層應用程序員或系統管理員使用的系統軟件,應用程序員才能最合理地利用底層硬件實現機制和系統軟件提供的相應功能編寫出性能最優的應用軟件,系統管理員才能配置出最佳的系統環境并提供最好的系統維護和系統管理等方面的服務。
二、我國大學計算機人才“系統觀”培養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國外大學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情況,筆者對MIT、UC Berkeley、Stanford和CMU等4所美國一流大學在相關課程方面教學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2]。我們發現,中美大學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及課程教學方面存在許多不同。
首先,從課程設置上來說,上述美國四校在學完編程語言及其程序設計課程后都開設了一門關于計算機系統的基礎課程,而且在課程內容上特別注重在計算機系統各個抽象層上的縱向關聯,沿著一條主線,把每個抽象層都串起來,從而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計算機系統概念。而國內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基本上是按計算機系統層次結構進行橫向切分,自下而上分解成數字邏輯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匯編程序設計、操作系統、編譯原理、程序設計等課程,而且每門課程都僅局限在本抽象層,相互之間幾乎沒有關聯,學生對整個計算機系統的認識過程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很難形成一個對完整計算機系統的全面認識。雖然國內高校也有計算機系統概論、計算機系統入門或導論之類的課程,但內容廣而不深,什么都講一點,什么都講不透,基本上是計算機課程概論,而不是計算機系統概論。
其次,美國四校都采用了分流培養模式,都設置了偏硬件或計算機系統的專業或方向。例如,有電子工程(EE)、電子與計算機工程(ECE)、計算機工程(CE)和計算機系統等專業或方向。而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只有一個專業,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門分出ECE、CE和計算機系統方向進行人才培養的學校很少。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只能培養應用程序員,而且是對計算機系統底層知之甚少的應用程序員。
最后,美國四校在計算機系統入門課后面都開設了關于數字系統設計的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數字邏輯電路和組成原理兩門課的基本內容,并要求學生用EDA方式設計相對完整的流水線CPU,而且都是由EE(ECE)部門開設,但并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學,通常是偏硬件類的EE、ECE、CE和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學生必學,其他方向學生選修。反觀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基本上都是先上數字邏輯電路(有些合并了一些模電內容)課程,然后上組成原理課程(有些組成原理課程上的是微機原理與接口的內容),而且這兩門課程基本上都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并沒有考慮不同方向學生對于計算機底層硬件知識和硬件設計能力的不同需求。目前國內大多數學校的組成原理課程教學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還停留在計算機硬件的基本構成和基本設計原理層面,既不像國外的數字系統設計那種硬件設計課程,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如何用硬件描述語言通過FPGA來設計現代計算機硬件系統;也不是一門關于計算機系統的入門課程,能夠讓學生全面地理解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實現機理。因此,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校的組成原理課程的教學,既沒能達到培養學生利用現代化工具進行實際硬件設計的能力,也沒有讓學生學會運用機器底層硬件和系統結構知識來增強高效軟件開發和程序調試的能力,更沒有通過該課程讓學生建立起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整體概念。
總之,國內大學計算機專業教育在“系統觀”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點從近五年來全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抽樣結果可以得到印證。2009年開始,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采用全國統考方式,計算機專業基礎綜合統考科目包括數據結構、組成原理、操作系統和網絡四門課程,總分為150分。五年來的抽樣結果顯示,全卷平均分每年僅在60~78之間,試題統計難度(單選題的試題難度指答對人數/總人數,綜合應用題的試題難度指樣本平均分/該題總分,最終難度為加權平均值)僅在0.41~0.52之間,其中組成原理最低,特別是其綜合應用題的難度僅在0.181~0.440之間,五年共10個綜合應用題,只有兩題的難度達到了0.4以上,說明所有考生平均僅掌握所考內容的大約30%左右,有的方面只有20%不到,也即考生們對絕大部分綜合應用能力考核內容都沒有掌握。從抽樣省份來看,前三年抽樣的大多是高等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可想而知,全國的抽樣數據應該更差。近五年的綜合應用題抽樣數據表明,試題統計難度與解題涉及的知識點個數相關性較大,通常涉及的知識點越多得分越差,說明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較弱,平時缺乏對相關知識和概念關聯性的思考。
根據近年來對全國研究生計算機專業基礎綜合統考科目考試成績的抽樣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國內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存在“輕應用、缺關聯、少綜合、無系統觀”的問題[3]。
三、國內大學相關教學改革概況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發現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開始注重學生的系統能力培養,強化學生的“系統觀”。
目前為止,已經有一些高校以MIPS為模型機,對數字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講解和實踐,也有一些高校同時把CPU設計與操作系統和編譯的內容融合起來進行實驗課程的開設。浙江大學多年來每年在暑假都會開設有關CPU及其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選修課;東南大學也專門開設了面向所有學生的計算機系統綜合實驗課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2006年開始籌劃,花了5年時間實現了突破,在相關的數電和組原、OS及編譯原理課程中逐步讓學生完成一個完整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清華大學目前也已經完成了計算機綜合實驗平臺的所有軟、硬件部分的開發,準備在所有本科生中開設計算機系統綜合實驗課程。此外,中科大和國防科大等高校也一直在實施本科生的計算機系統設計能力培養計劃??上驳氖?,一些非重點高校的任課老師也在組成原理課程的教學及其相關實驗中,引入了以MIPS為模型機的 CPU設計的教學和實驗內容。
另一方面,像復旦大學軟件學院和上海交大軟件學院等則開設了與CMU的CS 213類似的課程[4],北京大學也在去年全盤引入了CMU的CS 213課程教學內容。但是,總的來說,目前在國內全面開展像CMU的CS 213那樣的課程教學困難還不小,對任課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四、南京大學相關教學改革思路和做法
根據對計算機相關領域目前發展情況的分析以及對國外一流大學計算機相關專業教學情況的調查,我系在新的2013版教學計劃中,實施分流培養機制,提供了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應用、軟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五個方向。
在“系統觀”培養方面,其基本培養目標為:建立計算機系統完整概念,深刻理解計算機系統的層次化結構。包括:理解計算機系統中各個抽象層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了解計算機指令集體系結構的設計原則和設計原理,具備使用HDL進行計算機硬件設計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OS和硬件之間的分工和銜接關系,理解掌握從硬件角度出發進行編譯優化的基本技術,深刻理解從硬件角度出發編制高效程序的基本原理,提高利用硬件知識進行程序調試的能力。特別對于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學生,在系統能力方面則要求更高,在CPU設計、體系結構、操作系統、編譯技術和并行處理技術等方面都有相應的實踐要求。
在2013版教學計劃中,重新規劃了相關的一系列課程,并采用以下思路對相關課程進行重新建設:(1)根據系統能力培養總體目標,規劃好相關課程各自涵蓋的知識結構和框架體系,合理定位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把每個知識點落實到具體課程中。(2)根據相關知識點總體框架,擬定各個相關課程之間知識點銜接方案,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各知識點在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3)根據規劃分頭編寫或修訂教材及教案,并在統一的框架下建設相關課程。(4)在保留各課程獨立實驗平臺的同時,構建一個公共實驗平臺,使相關課程的實驗內容按照一定的關系有機聯系起來。
2013版教學計劃中有一組課程是所有方向學生都必修的學科平臺準入和學科平臺準出課程。學科平臺準入課程是指轉系學生只有選讀并考試合格后才有資格轉入我系學習的最低門檻課程;學科平臺準出課程是指學生只有修讀合格后才能從我系畢業的最低門檻課程。
與系統能力培養密切相關的準入課程是“程序設計基礎”和“數字邏輯電路”;而與系統能力培養密切相關的準出課程是“計算機系統基礎”、“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
每個方向有幾門方向必修課程和方向指選課程。方向必修課程是該方向學生必選的方向基礎課程,方向指選課程是為該方向學生指定的選課范圍內的方向相關課程。例如,對于計算機系統方向,其方向必修課程是“計算機組成與設計”、“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編譯原理”;而在方向指選課程中,與系統能力密切相關有“計算機系統綜合實驗”、“并行處理技術”、“LINUX分析”、“微機原理與接口”和“嵌入式系統”等課程,也即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必須在這些課程中選修一定數量的課程。
圖3給出了整個教學計劃中與“系統觀”培養密切相關的課程設置,圖中箭頭描述了課程的先后依賴關系。
從圖3可看出,所有相關課程中,“計算機系統基礎”是最核心的課程,其先行課程是“程序設計基礎”和“數字邏輯電路”,與其相關的后續課程有“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與設計”、“計算機體系結構”、“編譯原理”、“并行處理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嵌入式系統”、“LINUX分析”和“計算機系統綜合實驗”。
課程設置基本思路是“從兩頭到中間、從框架到細節”,即先開設頂層的程序設計課程和最底層的數字邏輯電路課程;然后再在“計算機系統基礎”課程中,從兩頭到中間,把頂層程序設計的內容和底層電路的內容,按照程序員視角串起來,以形成對計算機系統的全面的和系統的框架性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在其他后續課程中,介紹計算機系統底層的硬件以及操作系統和編譯器等層次的實現細節。
圍繞系統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確立了各課程定位如下:
(1)程序設計基礎。該課程是學科平臺準入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它主要介紹高級語言編程技術的基礎內容,讓學生初步理解高級語言及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涉及的概念,初步理解圖1所示的計算機系統中最上面三個抽象層(問題、算法和程序)及其相互轉換關系。學完該課程后,學生能夠了解到計算機解決應用問題首先必須將其轉換為算法,然后用某種編程語言將算法編寫成程序才能在計算機上運行。因而,學完本課程后,應該希望進一步了解為什么計算機能夠執行程序、計算機如何執行程序等問題。
(2)數字邏輯電路。該課程是學科平臺準入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它主要圍繞組合邏輯和時序邏輯兩大核心內容,在邏輯門到功能部件這兩個層次展開,以后續課程中用到的功能部件(如半加器、全加器、加法器、比較器、編碼器、譯碼器、觸發器、寄存器、移位器、內存儲器等)作為數字邏輯電路設計實例進行介紹,初步掌握圖1所示的計算機系統中最下面的三層(功能部件、門電路和器件)相關內容。學完該課程后,學生能夠了解到目前主流計算機解決所有問題的最根本的基礎是布爾代數和數字邏輯電路,并了解到利用數字邏輯電路可以構建執行程序所需的所有功能部件。
(3)計算機系統基礎。該課程是學科平臺準出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它是一門新開設課程,主要介紹高級語言程序中的數據類型及其運算、語句和過程調用等是如何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從宏觀上介紹計算機系統涉及的各個層次,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計算機系統全貌和相關知識體系,初步理解圖1所示的計算機系統中的每一個抽象層及其相互轉換關系。學完該課程后,學生能從程序員角度認識計算機系統;能夠建立高級語言程序、ISA、OS、編譯器、鏈接器等之間的相互關聯;對指令在硬件上的執行過程和指令的底層硬件執行機制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增強學生在程序調試、性能提升、程序移植和健壯性等方面的能力,并為后續的“計算機組成與設計”、“操作系統”、“計算機體系結構”等課程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見,該課程可以作為“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深入內容,能起到為其解惑答疑的作用,學完該課程,學生完全應該能夠回答為何計算機能夠執行程序以及計算機如何執行程序等問題。
(4)操作系統。該課程是學科平臺準出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它將系統地講解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設計原理和實現技術。主要內容包括:處理器管理,同步、通信和死鎖,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操作系統安全和保護,分布式操作系統和網絡操作系統。既闡述經典內容,又以當代主流操作系統作為實例介紹最新發展;既注重操作系統的理論知識,又重視操作系統的實踐和應用。操作系統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習這門課程必須動手實踐。實驗將配合原理教學同步進行,課程實驗以設計性實驗為主,進行模擬類操作系統實驗,要求學生能夠基于虛擬機環境,實現一個可運行的操作系統。實驗通過對操作系統原理的剖析,輔助學生深入理解抽象原理,強化學生對操作系統總體結構的理解和認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幫助學生對操作系統建立起理性、全面、完整和準確的概念。
(5)計算機組成與設計。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必修課程。它主要從寄存器傳送級以上層次介紹單處理器計算機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設計細節,重點在CPU設計和存儲器設計方面,使學生在理解高級語言程序與機器級代碼之間對應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機器級代碼如何在具體硬件系統中執行的過程以及如何構造計算機硬件系統。因而,該課程主要涉及圖1中的第5層(指令集體系結構)和第6層(微體系結構),并通過實現細節介紹這兩個層次與上層的操作系統/虛擬機以及與下層的功能部件/RTL之間的關系。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硬件描述語言和FPGA開發板來設計基本的功能部件以及單周期CPU和流水線CPU。因而,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應該細化通用寄存器組、ALU和桶形移位器等功能部件設計的內容,細化單周期CPU和流水線CPU設計的內容,并講透流水線CPU設計中的各種冒險處理機制和基本的指令級并行處理的內容。
(6)計算機體系結構。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在完成單處理器計算機系統相關技術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該課程進行多核處理器、眾核處理器、多處理機系統、集群系統等不同粒度和規模的并行計算機系統的工作原理、實現方式及其應用方面的深入學習。因為學生已經建立了單處理器計算機系統的完整概念,因而該課程重點應該更多地轉移到超標量流水線、多核/眾核系統、多處理器系統、多計算機系統等并行處理系統方面。此外,該課程還涵蓋了數據中心、云計算系統和虛擬機/虛擬化方面的部分內容。
(7)編譯原理。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在掌握了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與分析、組成原理和操作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編譯器的設計原理和實現技術。它主要包括有限狀態自動機理論、形式語言分類以及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中間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的作用和方法,還介紹屬性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半形式化的中間代碼生成方法。該課程的各個知識模塊綜合起來對應的培養目標,是使每位學生掌握和編譯器設計相關的形式語言理論基礎、了解編譯器生成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及實踐一個簡單編譯器的設計與實現過程。該課程的學習能為后續的形式語言和自動機等課程以及在軟件工程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8)并行處理技術。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指選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并行環境、并行算法、并行程序設計、并行性能評價等部分的內容。課程總目標是通過并行計算和并行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與基本知識的講授與實踐,為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打下并行算法與并行處理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基礎。通過簡單介紹并行計算機的體系結構、并行計算模型與并行算法的性能評價方法,掌握并行算法設計、編程實現與性能評價時涉及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概念;通過介紹任務分解、任務調度、負載平衡、設計模式、設計技巧等知識,掌握并行算法設計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術;通過對MPI與OpenMP等編程語言或編程模型的簡單介紹,使學生掌握并行算法程序實現的基本知識;通過幾類典型的數值與非數值并行算法介紹,加深學生對并行算法設計基本原理與常用方法的理解,并為實際應用問題的并行算法設計與并行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9)微機原理與接口。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指選課程。主要定位為在PC上的實例化教學課程,以目前流行的基于IA-32體系結構的PC為實例,主要介紹IA-32提供的存儲管理機制、異常/中斷機制以及總線和接口技術。實驗重點內容在PC的I/O接口技術,包括在FPGA實驗板上利用CPU軟核進行總線、中斷和DMA實驗,利用硬件描述語言(HDL)進行UART等I/O接口設計的實驗等。
(10)嵌入式系統。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指選課程。主要定位為在嵌入式系統方面的實例化教學課程。主要介紹嵌入式系統概論、嵌入式處理器、存儲器及其總線互連,嵌入式系統集成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硬件與軟件協同設計方法與工具,嵌入式應用系統開發及其工具,嵌入式系統功耗分析與優化設計等。實驗重點內容是基于ARM處理器和μCOS-Ⅱ操作系統的簡單嵌入式軟件開發技術。
(11)LINUX分析。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指選課程。它是操作系統的后續課程,以剖析Linux內核實現技術為切入點,結合Linux內核代碼,從用戶層及內核層兩個層面,圍繞“原理、技術、應用”三個角度剖析Linux的內部結構與內核實現機制,幫助學生從系統實現角度理解現代操作系統的系統架構、實現機理及關鍵技術。課程以“技術專題”形式組織教學內容,每個專題由知識講授與課程實驗組成。核心知識模塊包括進程管理、進程調度、進程通信、存儲管理、系統調用與中斷處理、文件管理。每個知識模塊按“原理設計基本思想―實現相關技術問題―Linux內核實現途徑―用戶系統編程體驗”為主線組織具體內容。
(12)計算機系統綜合實驗。該課程是計算機系統方向學生的指選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將本科計算機教學中的基礎課程,如程序設計、數字邏輯電路、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等課程融會貫通,使學生從系統的角度對整個計算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并能夠設計和實現一個簡單的計算機系統。本綜合實驗區別于一般的基礎實驗課程從單個層面出發的設計局限性,它要求學生把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相結合,并強調各個基礎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聯系。實驗要求學生能夠對于從高級程序語言開發到程序的系統管理、編譯與代碼轉換以及硬件運行的選擇與實現等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實驗還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系統的設計能力,培養能夠獨立開發一套簡單系統并能對整個系統進行改進和優化的能力。
當然,除了上述課程以外,其他課程對學生系統能力培養也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學科平臺準入和準出課程以外,其他方向的學生還可以選修上述其他課程,有些課程還可能是某個方向的必修課和方向指選課,而計算機系統方向的學生除了上述給出的必修課和指選課以外,也還可以選擇一些偏理論或偏應用的課程進行修讀。
后PC時代WSC、PMD和PC等共存,使得原先基于PC而建立起來的專業教學內容已經遠遠不能反映現代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原先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強調“程序”設計也變為更強調“系統”設計。這需要我們重新規劃教學體系,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系統能力培養,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計算機系統整體概念,更好地掌握軟/硬件協同設計和程序開發技術,從而更多地培養出滿足業界需求的各類計算機專業人才。
【摘 要】在當前的知識經濟下,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更加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針對當前計算機專業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指導措施,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關鍵詞】就業 大學 計算機
伴隨當前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在社會資源的配置,尤其是勞動力資源方面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計算機技術更多地融入了其他學科和大學專業課的教學中,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很多專業課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各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以綿陽師范學院為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很多院系均開設有與各自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類課程,如地理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經濟類的電子商務、SPSS等。電子類的電子CAD,文科類的辦公自動化,藝術類的電腦音樂基礎、電腦美術等等。所以在大學教育中,更加重視計算機基礎教育。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要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教學內容更加科學、教學模式更加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更加靈活多變,教學效果要凸顯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應該時刻以就業作為重點,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按照社會對人才是實際需求出發,從而在課堂的教學中進行有效改革,突出就業導向。
一在大學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就業目標之間存在脫軌
當前的高等院校教學當中,對于計算機的教育目的不純,有很多的弊端,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從而使得學校的培養和社會、市場的需求出現了一定的脫節。當前的市場經濟主要是知識經濟,對于計算機的應用要求非常高。因此高等院校在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要注重對操作能力的培養。當前的高等院校中,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培養方便缺乏對崗位和專業方面的有效結合,培養的目標和質量之間不匹配,從而使得學生無法掌握過硬的技術,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后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需求。
(二)課堂教學和學生就業之后的實際應用背道而馳
當前的高等院校教學中,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因此學生只能掌握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而不能對實際的應用技能很好的掌握,從而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只能以低知識、低技能的水平步入社會,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現嚴重的脫節,完全不能適應社會對高應用能力、高創造能力人才的需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的一些老師更加偏向于機械的教學,方法上比較傳統,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只為了向學生灌輸知識,不會考慮對學生主體思維能力的培養。至于學生是否有這方面的興趣,是否愿意主動學習,所有的這些都不會考慮,從而將計算機課程變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還有一些老師,他們本身就沒有計算機操作方面的經驗,長期的執教只是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灌輸,并不注重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能和當前社會、企業的具體工作需求相聯系,從而導致教學模式更加單一、呆板,無法真正適應當前社會的就業發展需求。
二、在實際的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突出就業導向目標
(一)課堂教學設置要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聯系
在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設置方面,應該緊密聯系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針對性,從而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真正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在對課程進行設置的時候,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要和當前的市場需求相一致。同時學校在進行課堂教學設置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不同的學生要給予充分考慮,從而讓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將自己的個性真正體現,在計算機的專業特色下滿足學生的升學愿望,實現對基礎知識的更好掌握,并培養學生繼續深造的興趣。對那些需要就業的學生,多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在學好必要的基礎課程的同時,把某一兩門應用課程學精,增加就業資本。還可讓他們選學與計算機專業相關的課程, 以便于就業時有更多的選擇。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訓操作的關系,強化技能訓練。對于理論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實際的操作需求,按照具體的就業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從而強化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在高等院校的具體培養中,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是最終目標,將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作為首要目的,從而使學生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有更多的優勢。綜上所述,學校在課程設置方賣弄,市場需求、就業導向是最終的引導。同時在對計算機課程進行設置的時候,政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學校應該結合自身的條件,將學校的設備和資源充分利用,為學生的培養設置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二)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彰顯任務驅動特點
“精講多練”中“練”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任務驅動”實現“練”的最重要教學手段之一?!叭蝿镇寗印狈譃閮蓚€部分,目的驅動和實用技能驅動:
目的驅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認知到相關知識點的重要性,使之明確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對其專業的影響。
實用技能驅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計算機基礎》課程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進行知識點劃分,每個知識點提供具體的任務,而且這些任務結合了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實用性。讓學生在完成各個任務中完成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
(三)構建功能完善教學平臺、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平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及時的掌握各知識點,也可以幫助老師準確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做出教學調整?!队嬎銠C基礎》的“教學平臺”包括應該以下功能:學習資源下載、各學習階段的任務、作業上傳、及時評分、在線練習、師生互動、學習論壇等。
三、結論
當前,我國的大學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是社會中多種能力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對當前高等院校中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以就業導向為目標的教學措施。只有在就業的導向下,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專業培養才能為社會提供應用型的人才。
摘 要:信息技術領域新的理論與技術不斷涌現,其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快速拓展。而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卻相對滯后,存在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就業市場對畢業生信息技術能力需求的問題。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進行探討,針對學生和市場的需求,提出了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分塊,并提出應增加數據統計和處理、高級文檔處理、信息設備維護等新的內容,并對教學內容改革的合理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改革;非計算機專業
1 當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目前,社交網絡平臺、微博、微信、云計算[1]以及移動計算等各種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涌現,發展迅猛。而我國大學的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卻相對滯后,存在以下兩個主要問題。
1.1 教學內容落后陳舊,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就業市場對畢業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需求。目前各個大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主要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教學主要教授信息技術基礎、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與網絡應用技術。第二層次的教學主要教授計算機程序設計,主要開設的課程為C、Visual Basic 、Visual Foxpro和Fortran等程序設計語言[2]。這些程序設計語言大都較為陳舊,很多已不是當前IT行業的主流程序設計語言和技術。
目前在中學階段,大部分中小學也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甚至一些小學也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已經對計算的基本操作和應用比較熟練。因此不宜再將第一層次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而是要有所取舍,突出重點,對于大部分學生所掌握的基本的操作部分只作上機考試,這部分內容學生只要通過上機考試即可,不再詳細講授。在目前的第二層次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試圖讓學生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知識和概念,具備簡單的程序設計能力,為將來利用程序設計來解決自己專業和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打好基礎。但實際情況是學生無論是在畢業前的學習過程中,還是在畢業以后的工作中,都少有能將學會的程序技術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機會,造成學非所用的結果,同時,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卻沒有對應的課程。
1.2 教學方式單一。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上課方式采用的是理論+實驗的方式,即老師通過大屏幕演示的方式講授教材內容,再由學生通過上機實驗題來熟悉課程內容[3]。由于講授方式大都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再加上教學內容的落后,導致很多同學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失去了興趣,充滿熱情而來,卻失望而歸,最終大部分學生只是將它作為一門學校的必修課來上,或只是抱著考等級考試證書的目的來學習。這顯然沒有達到設置計算機基礎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
2 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加上當前移動網絡和便攜手持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和智能手表等)的快速發展,學生所面對的信息技術產品不再局限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講的PC。同時,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不再是僅限于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和辦公應用。用人單位對能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各種工作中的實際的問題人材有很強烈的需求。因此,應該從課程模塊的劃分和課程的設置方面,以及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方面,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2.1 將第一層次的教學設置為信息技術基礎課。信息技術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應分為信息技術基礎理論、信息技術基礎應用、程序設計理論和實踐。這一層次的內容作為一學期的課程。
由于大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所學習的信息技術課程中,主要偏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而不注重對信息技術整體理論體系的學習,在知識結構中,并沒有深刻理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對信息技術給自己所學習專業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缺乏深刻的認識,對于信息技術的整體理論框架沒有總體的認識。因此信息技術基礎理論部分主要注重對信息技術理論的總體框架、基本知識和概念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基礎應用部分主要講授辦公軟件和網頁設計與服務器管理等內容,但其中辦公軟件部分應精講、少講,而將這部分內容在考試時通過上機考的方式考察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作為一種條件性的考核,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督促其自學補強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再根據這部分學生的情況適時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教師應該將講授的內容重點放在計算機網絡的理論和應用部分。
由于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講,無論是在自己的專業上,或在將來的工作中,都甚少有機會去自己編寫程序,工作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計算軟件硬件的應用和維護工作。因此,程序設計理論和實踐部分只是要求學生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并對程序設計的過程和基本技術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而不深入到程序設計的理論和技術中。在內容上,理論和實踐部分簡略介紹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選擇一種程序設計語言,介紹程序的三種基礎結構,并通過少量簡單的程序讓學生了解程序設計的方法和流程。這一層次的內容作為一學期的課程。
2.2 將第二層次的教學設置為信息技術應用課程。這一部分的內容應根據學校所開設的專業、學生的興趣和將來工作的需求設計多個可選課程模塊,供學生從其中選擇至少一個模塊進行學習。每一個模塊設置為一個學期的課程。
如根據專業特點,可以設置CAD、Flash、Photo Shop和視頻編輯等課程。在我校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改變了以前給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上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做法,將大學計算基礎課程的第二層次教學內容設置為Flash動畫設計或Photo Shop圖形處理。這樣的課程設計為學生以后從事自己專業相關的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視頻編輯等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將來工作的需求或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設置數據統計和處理、高級文檔處理、信息設備維護等課程模塊。如在數據統計和處理課程中,主要講解數據的各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對結果的解釋和推論,以及常用的數據統計軟件(如SAS和SPSS等)的應用,這樣學生在到用人單位工作后,就可以利用掌握的數據統計理論和數據分析工具軟件來對工作中的各種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并將分析出來的有價值的結果通過合適的媒體形式進行展示。而在高級文檔處理課程中,可以主講Excel的高級功能和高級PPT的制作技術,Excel的很多高級功能在實際應用當中非常有用,如除了學生接觸的常用函數以外,可以將一些統計功能的函數通過案例進行講解,而在高級PPT的制作中應側重設計的理念和其它輔助工具的應用,能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后,能制作出具有專業水準和具有鮮明特色的演示文稿。在我校部分教師的課堂中加入的高級PPT的制作內容后,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以上的教學內容改革方案,即能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也有利于案例驅動等新教學方法的應用。部分新增加的教學內容也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實驗,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傊?,教學內容的改革應該根據當前IT技術的最新發展變化,面向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及時進行調整,這樣才能達到設置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目標。
作者簡介:張澤華(1975.7-),男,白族,云南洱源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云計算、復雜系統和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研究。
【摘 要】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的要求。目前各院?!洞髮W計算機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是學生人數眾多、生源復雜、基礎條件不足。學生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基礎水平存在巨大差異,學習興趣也有明顯差別。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我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三方面出發,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 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在高等院校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需要具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同學們畢業之后找工作所具備的基本計算機操作能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計算機早已應用于各行各業;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快速、精確、大容量和智能等優勢無限放大,計算機技術取代了傳統的運行與管理模式;三是計算機等級考試。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肩負著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任務。所以當代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好的掌握計算機知識是當務之急,下面就將分析下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路。
二、目前我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舊”且“淺”。目前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主要有兩部分:Windows XP和Office 2003兩部分。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反饋一些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相關的教材較為缺乏,計算機基礎內容涵蓋不廣泛,學生掌握的知識膚淺且陳舊。由于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理論層出不窮,軟硬件更新換代頻繁,單一的教學內容總是無法跟上技術的發展,無法適合實踐的需求,引入一些Internet 基本且實用的知識是必要的;二是由于課時的限制,課程不可能講授更多新的內容當今是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三是所學習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不能很好地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
(二)上機課時安排不合理,學生學習效率差。有些班級在上機課程中,一次上機時間過長,甚至有4節課連上的情況,這樣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反而不高,同學們身心疲憊,不易接受新的知識;另一方面,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已完成任務,就離開機房,出現早退現象。
(三)教學設備過于陳舊。學校一些多媒體教室,投影器材過于陳舊,投射的圖像模糊,顏色偏差很大,學生接受知識不方便,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對該課程失去了興趣。還有些機房中一些陳舊的電腦總是在維修中,不得以的有些時候總要兩位同學共用一臺電腦。
(四)過于偏向考級。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將面臨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面對這樣的壓力,不僅是學生,老師們也都將重心轉移到了考試內容的重點上,從而導致學生只局限于考試內容要點的知識上,其它非考試內容要點知識常常被忽視,這樣對學生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非常不利。
(五)教師的個人知識提升。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計算機知識更新也十分迅速,所以教師個人知識也需要不斷地得到升華,及時了解和掌握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從而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步伐,學生才可以掌握到與時俱進的科技知識。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思路
(一)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路。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應包涵計算機初步入門的相關知識,除了原有傳授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的基礎上,還應加入編程語言、網絡知識、硬件組裝和一些Internet 常用軟件,接近于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相關的內容。另一方面,所學計算機基礎知識也要盡可能地解決本專業的相關問題,或自己正在處理的事情。例如期末考試成績單的生成和各種排名的統計等,由此可見,在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中引入與本專業特色的實例進行講解分析,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學以致用,同時也拓展了解決本專業領域問題的思路。
(二)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路。由于各省市對中小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同學們進入大學后在計算機操作水平上也顯示出“參差不齊”的現象。對于計算機等級考試而言,是每位非計算機專業同學必須要面對的“敵人”,我們可以先鼓勵水平層次好的同學在大一時就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對其他同學學習計算機也是一種鼓勵;水平中低等的大一同學需要參加學校開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學期結束后,方才允許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從而分批分撥的完成計算機等級考試,有對比,有競爭,有壓力,提高了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
還有些同學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沒有興趣,不愛學習的同學,老師應該以鼓勵,引導,不放棄的精神來教學,例如我們以平時成績作為“誘餌”,每次提問或做題都以鼓勵的語氣引導這些同學回答問題,如果回答對了我們應該給予加分等措施讓這些同學覺得計算機也是不難的,也是有用的,從而誘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和創新潛力。
(三)教學環境改革的思路。逐漸“告別”講臺教學,加強實驗室的建設是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術動手能力的關鍵。計算機應用的核心是“動手”,如果長時間的在教室用多媒體器材傳授知識的話,那我們的同學在計算機操作的水平上一定止步不前,甚至履步維艱。我們需要定時淘汰一些廢舊的計算機硬件設備,購買適合學生上機所使用的比較新的計算機及其它周邊設備。教師應更好地利用實驗室局域網的優勢,利用遠程教學軟件,控制并演示學生電腦,“手把手”地傳授學生知識。在學生上機操作過程中,教師應主動發現學生掌握的情況,對于個別同學沒有掌握知識情況并給予及時幫助,使學生的學習不斷得到提升。
四、總結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計算機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所以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掌握自身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本文通過我校計算機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思路。
摘 要:《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是計算機類基礎課程中的重要組成,其主要的特點在于應用性強。本文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特點和學分制改革的需要,從當前職業院校教學現狀入手,探討了《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與實踐。
關鍵詞:職業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教學
在現代化教學體系中,職業院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當今教學體系中一個格外重視的內容。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計算機已成為各行各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也是現代化辦公、生產和制造的核心設備。因此,做好計算機應用工作對于提高學生就業情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當今職業教學工作的重點環節。
1 《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
在新世紀以來的社會發展中,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這種條件背景下,做好《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工作顯得尤為關鍵。目前,我們正面臨著社會飛速變革的新時期,也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轉折要求:首先,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信息技術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中都離不開熟悉本專業知識且精通計算機技能的人才。其次,新世紀是一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嶄新時代,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職能。再次,伴隨著國內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落實,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學不再是零起點,也具備著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生源,為此掌握和學習好計算機基礎知識也顯得十分的關鍵。《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當前職業院校大學生接受計算機知識的主要課程,做好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對于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熟悉計算機知識、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有著非凡的意義。
2 《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問題
在新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日新月異。當前的職業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因為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學中存在問題較為明顯,其中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學生水平層次不齊
通過有關部門對職業院校入學新生的調查統計得出,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都未曾學習過有關計算機方面的知識,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對計算機毫無所知。就算是了解計算機知識,那也是相當的粗淺,僅僅是會上網聊QQ,打游戲或者打幾個字而已,這樣的調查結果使得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后進行計算機學習就變得十分困難。由于學生本身水平的層次不齊,給教師教學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另外,我們還發現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時候錯誤的認為這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使得部分學生忽視這一課程的重要性。
2.2 教材內容不符實際
現階段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中,《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多的數不勝數,版本繁雜讓人眼花繚亂,但是真正適合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教材卻又寥寥無幾。很多的教材由于編寫時間過早而其中內容已經與當今計算機軟件與硬件的發展脫節。另外,也有一些教材在編寫的時候其中內容過于趨向計算機本職專業的學生,而忽視了其他專業特色要求,這就造成了計算機知識與學生所學習的重點專業出現背離,給學生學習帶來不必要的影響。
2.3 學習主客體顛倒
長期以來,在計算機教學中大多都是采用課堂教學的方法來進行的,是通過多媒體講解給學生聽,并給學生演示的一種教學方式。在經過幾天教學之后在進行上機實踐和操作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采用使得學生基本上在學習中不存在任何的主動性,只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感覺上都是機械地、被動的接受著老師講解的各種理論知識,對于學習可謂是毫無自主性、主動性可言。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3 《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措施
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學習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學會計算機的操作與維修,其次是掌握一定計算機程序的應用能力。基于這兩方面的要求,在職業院校開展《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時候,其通常需要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研究和歸納:
3.1 制動合理的教學計劃
根據當前現行的教學大綱制定出詳細的教學計劃是提高學習質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一體化教學的主要手段。一般來說,在教學計劃制定的時候包含了教學課程整體課時、學生自學學時、實踐課時等多個方面。也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提出問題、自我研究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態度。除此之外,在教學計劃制定的時候還需要包括所涉及到的每一節、每一章的實踐內容,并且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實驗進行系統化的研究。
3.2 課程設置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要著眼于學生信 息素養和信息能力的培養,包括通識素養和能力與應用創新素養和能力。通識素養和能力是對所有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術方面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例如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應用創新素養和能力是指學生能自主學習,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開發能力,能靈活自如地把計算機技術用于專業研究領域。實踐證明,許多在計算機技術領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他們既具有本專業的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技術,跨學科的人才知識面寬,富有創造精神。關鍵在于正確引導和培養。在研究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設置和教學時應當充分圍繞這兩個層次素質與能力。為此我們提出“3+1+X”(3門通識課+1門限選課+X門任選課)的分層課程設置方案,開設8門核心課程 。
3.3 做好教材建設
為了應對現階段發展挑戰,及時的跟上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時展要求,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不得不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更新,突出教學的先進性、應用性和實際性。在教學工作中逐漸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在目前的教學內容中,并且使得學生能夠基本上熟練電腦操作要求,增加學生對于學習的自我學習和認識能力。經過幾年的研究和總結,在當前的《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已經增添了許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新內容,如網頁的制作、使用,多媒體制作等,這些內容的添加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是吸引了學生學習興趣,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動力。
3.4 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力量可謂是衡量一個教學流程的關鍵,在教學的時候采取科學、經濟的態度來鼓勵教師積極性對于《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而言有著極為關鍵和重要的意義。在教學的時候組織好教師積極參與到目前的教學研討中,要求年輕教師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程體系研究中。同時,還需要不時的對教師進行《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培訓,使得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自身知識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 結束語
總之,教學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教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必須與時俱進,要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根據當今企業招人的標準來培養我們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摘要:本文針對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學生抵觸、教師理解不足和教法單一等問題提出了改進的方案。
關鍵詞:計算機;英語雙語教學;教育
2001年,教育部對雙語教學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從此,中國的雙語教學在快速的發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計算機專業自身的特點決定著本專業的學習對英語有很大程度的依賴,這就要求我們在計算機專業的學習中,應該多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與此同時,我國的雙語教學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還有一定的不足,這也必然導致了很多大學開設的計算機專業英語雙語課程并不是十分理想。這就意味著在計算機雙語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一、計算機與英語密不可分
從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的那一天起,計算機就和英語有著不解之緣。此后,計算機的每一步發展都可以看到英語的身影。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快速發展,軟件大約每一年半就會更新一次,硬件則更加迅速——每三個月就會提升一級。伴隨著這樣快速的發展,新詞匯、新術語更是層出不窮。這些新詞匯、新術語以轉化詞、合成詞為主。在轉化和合成的基礎上,這些新詞匯、新術語又派生出許多原來并未曾在計算機領域內使用過的新詞。許多原本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常英語詞匯在計算機專業內變成了專業術語,衍生出了它們在計算機專業中特有的意思。計算機網絡的突飛猛進使得縮略詞大量的出現,無論是在程序語句中,還是在軟件文檔或者網絡信息中,縮略語常常作為標識、名稱出現。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許多的原版計算機教材、論文和文獻都是用英文寫成的。這些文章中科學性客觀性更強,更有利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習者理解本專業的知識。因此,英語和計算機是密不可分的,計算機雙語教學的優勢顯而易見。
二、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對英語雙語教學的強烈抵觸。計算機專業是公認的理工科專業。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認為學習計算機,主要就是學習計算機的專業知識,英語雙語教學對計算機專業技術和本專業知識的加強沒有任何幫助。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精力的重心放在程序設計、系統研發等專業性強的方面上,而忽視了英語在計算機專業中的作用,就更會忽視了英語對于他們未來知識更新所起到的作用。他們認為所謂的雙語教學僅僅是為了幫助他們提高英語,而與計算機本身無關,尤其是英語本來就比較差的學生,他們對此的抵觸情緒更大,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
2.教師對英語雙語教學的理解不足。與學生類似的是,許多教師也認為英語雙語教學對于計算機教學沒有任何幫助。他們并不注重英語的文化背景,忽略生活英語轉化成專業術語的原因,更不愿意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和語言共識。備課時,他們只是在把上課要講的知識和課堂語言翻譯成英語;授課時,他們只是在給學生講解專業術語的表面詞義,然后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樣就造成了雙語教學枯燥無味的結果,反而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降低,更加不愿意坐在雙語計算機課的教室里。
3.英語雙語教學手段的單一泛化。在計算機專業英語雙語教學中,許多大學里進行的還是老師拿著教案(或者是翻譯稿)講,學生拿著筆記本記的模式。英語基礎好的學生還能勉強跟得上老師的步驟,英語基礎差的就只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英語理解上,從而造成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的結果。即使有的教師在使用課件,課件的內容也主要是單一的計算機知識或者英語知識的講解,而看不到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干脆將計算機課變成了英語課,完全以講解英語為主。
三、改進的辦法
1.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加強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可度。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說,授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如果學生對雙語教學進行抵觸,那么雙語教學必然失敗。所以,教師應該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們明白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編程語言的實驗環境講授英語知識。這樣的話,一方面能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意識到英語在計算機中無處不在,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地向學生講解了計算機知識,一方面還能高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未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重視度,從而促進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可。
2.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他們的引導才是課堂學習效果的來源。同時,教師的個人能力也決定著教師的個人魅力,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雙語教學的認可。根據素質教育的規定,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學生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學生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就是通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和發展自身。作為計算機雙語教師應該認清計算機與英語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不斷提高自己對于英語語言文化內涵的了解,同時也要不斷更新并掌握計算機本專業的前沿知識。備課時,他們應該不僅把重心放在課堂英語語言的使用上,還要更加注意背景知識和文化內涵的講解。一方面不斷更新自己的計算機專業內的知識,保證課堂知識傳授的信息量和手段的多樣性。
3.教學手段多樣化。在授課時,教師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手段,充分的利用課堂上的資源。教師應該摸清每個學生的情況,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親其師,傳其道,學其道”的效果,同時努力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能夠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雙語教學中也應該充分的使用多媒體設備,提供大量靈活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一方面鍛煉英語,一方面學習計算機。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挑戰項目,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的用英語對問題進行挑戰。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忽視了英語對于計算機教學的作用,但也不要把計算機課變成英語課,完全以英語教學為主,本末倒置。
在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雙語教學中,雙語教學不應該變成讓學生死記硬背專業術語的課堂,也不能成為讓學生脫離開英語專學計算機的課堂。它應該是一個圍繞著計算機專業知識學習這一目標,利用英語為媒介,增強學生對英語文化內涵和計算機專業知識的理解的一個教室。
【摘要】中國加入WTO,為大學計算機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同樣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大學計算機教師不僅要求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新理論,而且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掌握如雙語教學的新教學模式和理念。本文通過當前的教育形式,討論大學計算機教師開展計算機專業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及提高計算機專業英語水平的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英語;雙語教學;大學計算機教師
1.引言
當前,社會的信息化與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計算機的使用將成為人人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的迅猛發展和互連網的廣泛應用,使我們面臨大量用英文書寫的計算機信息,并要求我們將專業信息用英文形式表達出來以進行國際間交流。據統計,就計算機等電子類專業而言,85%以上的專業資料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現的。
2001年11月10日,我國正式加入了WTO,以此為標志,中國的經濟活動(含教育服務)將逐漸納入WTO軌道并按照WTO的規則運行;同年,國家教育部提出加強大學本科教學的12項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3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綱要”中,第十二條明確指出:“要繼續推進雙語教學”;2007年1月30日,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要求大學部分課程將會采取雙語教學。
作為機遇和挑戰,計算機教師必須開展計算機英語的學習。同時,計算機專業英語作為計算機領城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的工具,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主導計算機教學過程的大學教師,就應該不斷充實、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注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時代的需要。
2.大學計算機教師開展計算機專業英語學習的必要性
2.1 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計算機從誕生之日起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其軟硬件以幾何級數更新換代,相關專業領域的術語也在日新月異。我國的計算機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比還相對落后,這首先由于計算機本身是舶來品,而且最初計算機是以英語為開發平臺的,所以現如今計算機科技比較發達的都是用英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印度等。中國人學習計算機首當其沖的是英語水平問題。不可否認,由于語言的障礙,中國人學習計算機需要克服的困難比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要多得多。雖然現在中國計算機硬件的制造業在蓬勃發展,國人也自主開發了許多的計算機軟件工具(或稱為中文版的軟件開發工具),但其內部的編碼始終是以英語語言為基礎的。而且,要學習國外高精尖的計算機科技(引入計算機英文原版書籍)也要進行語言的轉換。
對于從事計算機專業的人員面臨的任務是要閱讀手冊、說明書、Readme及Help信息。因此,首先,應該從這方面考慮選取一些關于計算機硬件介紹、安裝說明、軟件安裝方法、用戶須知等方面的題材。通過對這些方面材料的學習,有助于掌握正確使用計算機軟件、硬件的方法,提高學習前沿技術、掌握探索專業領域高新知識的能力;其次,通常一本外文版計算機圖書獲得版權到翻譯出版通常要經歷一年的時間,就算原作者消化技術和寫作最短為一年,那么加起來這已經超過通常軟件版本的更新周期,這就意味著當你閱讀翻譯資料并掌握這一版本的軟件時,可能該版本已經淘汰或至少面臨著淘汰的危險。
2.2 計算機專業英語精確理解的需要
計算機專業英語的專業性體現在它的特殊專業內容和特殊專業詞匯。詞匯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對詞匯含義不能確定,就很難理解句子內容,甚至得出可笑的、相反的結果。很多公共英語在專業領域內被賦予了專業含義,這就要求我們熟悉所學專業。例如在計算機專業英語中,采用了大量的縮略詞作為標識符、名稱等??s略詞開始出現時,通常在其后跟有原形單詞,久而久之,隨著縮略詞地位的確認,人們的接受和認可,作為注釋性的后者也就消失了。通過將普通公共英語詞匯演變成專業詞意而實現。有的則是將原來已經有的詞匯賦予新的含義。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產生了眾多約定俗成的網絡縮略語。
計算機專業英語的語法特點是對客觀規律和過程、概念的描述,并不關心個人的心理情緒,因此專業英語具有客觀性和無人稱性,這必然要反映到語法結構上。專業英語的語法可以歸納為客觀性、準確性和簡潔性。1)客觀性計算機英語具有客觀性,反映在時態上則較多使用一般現在時,在語態上因并不關心動作的執行者,而著重強調動作本身,所以被動語態占了絕大部分;2)精確性。計算機英語最基本的要求是表達準確。首先用詞上要求準確,其次為了準確描述事物過程,經常使用長句,有些甚至一個段落就是一句話,因為長句能準確反映客觀事物中的復雜關系;3)簡潔性。計算機英語要求表達形式簡潔,用盡可能少的單詞來清晰地表達原意。因而廣泛地使用現在分詞、過去分詞、動名詞等形式。
2.3 雙語教學的需要
所謂“雙語教學”,《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給出了定義: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在我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教學外,同時再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目前絕大部分課堂外語是英語。具體可理解為在教學中使用母語時,還視不同情況,使用另一種通用外語作為教學媒介語進行的教學。以英語教學為例,包括使用英語教材、用英語板書、用英語布置作業、用英語命題考試以及使用英語口授等課堂教學形式。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需要,我國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雙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
2007年1月30日《北京晨報》消息,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要求大學部分課程將會采取雙語教學?!兑庖姟贩Q,教育部將鼓勵和支持校內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高水平專業人才承擔教學任務和開設講座,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雙語教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學校的競爭力,迎接新世紀挑戰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計算機課程屬于信息技術范疇,對計算機課程進行雙語教學自然成為了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開展計算機雙語教學,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英語,更是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核心知識和核心理論,使學生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學會用兩種語言思考與應用,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對國際型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2.4 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國外軟件基地向國內的轉移對軟件開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具備較高的軟件開發能力,又要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軟件人員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英語交流能力,才能獲得進人跨國軟件公司的鑰匙,才能在彼此的交流中發揮所長,并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許多人認為,閱讀別人翻譯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捷徑。但實際上閱讀別人的譯文存在很大的風險。首先,軟件開發中的技術文檔和資料大多來源于英文,但翻譯質量往往差參不齊,有時看譯文比看原文還難懂。特別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初次引人,許多詞匯的譯法往往是五花八門,使得相關參考書之間的參照性下降,也增加了閱讀、學習的負擔;另外,翻譯存在時滯,譯者需要專業領域的知識背景,還需要翻譯時間,加上引進時間和出版時間,與讀者見面的周期會拉長;其次,閱讀譯文往往使讀者失去了最好的學習、鍛煉機會。這種機會不僅包括英語水平的提高,還包括專業思維的交流與提高。最后,閱讀原汁原味的文獻資料,往往能獲悉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對學習計算機技術是極為有益的,因為計算機技術正是建立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基礎之上的。
3.大學計算機教師提高計算機專業英語的手段和方法
3.1 合理組織教材
要系統地學習計算機英語,必須選擇一本好的教材,一本好的計算機英語教材對系統學習計算機英語幫助極大。通常應遵循四個原則:1)教材的難易程度適中;2)教材的專業側重,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計算機英語教材;3)教材的體系結構。是按照語法體系結構還是計算機體系結構;4)教材的易用性。指教材的編排是否符合自己的習慣。建議選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作為計算機專業英語的入門教材。因為,一方面該門課程相對而言,實踐性較強,有大量的實例和實驗,可以通過實例和實驗來弄清楚原理,進而弄清楚原理的一般性英文表述獲得閱讀英文理論書籍的能力。
3.2 使用網絡平臺
網絡正是計算機專業重要的手段和活動,在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通過網絡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訓練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特別是大量泛讀,掌握專業語言結構,通過網絡學習計算機專業英語,運用專業英語技能,更好利用網絡獲取計算機專業信息的方法和策略。上網盡量訪問英文的網站和技術論壇不使用漢化的版本。注冊英文的電子郵件hotmail,加入網上英語聊天室,下載英文版的軟件進行安裝、使用,運用新的網絡技術。
為了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在平時就應該做個有心人,注意積累有助于教學的網絡資源。1)使用英文在線工具;2)在線英文計算機教程;3)專業網站;4)網絡英文教程;5)大學校園網資源。
3.3 經常閱讀相關英文資料,提高對專業術語的感悟能力
英文資料來自于報刊、雜志、書籍和電視等途徑。在日常工作中大量閱讀英文書籍和資料是提高計算機英語水平的最佳途徑。原版計算機書讀多了,就會找到很有規律的東西、獲得一種英語定向的思維方式。
所謂閱讀,實際上就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智力的綜合運用。在閱讀過程中,這三方面的作用是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是閱讀所具備的語言知識;但僅此是難以進行有效閱讀的,還要具備對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即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準確詞義和猜測生詞詞義的能力,辨認主題和細節的能力,正確理解連貫的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能力;以及記憶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因為閱讀計算機英語文章常常需要領悟文章言外之意和作者的態度傾向等。
3.4 參加培訓在短期內實現其快速的提高
任何教學中老師的業務水平是關鍵因素。在高校的雙語教學實踐中,普遍感到師資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雙語教學的不多,外語教師專業知識不足學科教師專業知識豐富但英語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語水平差,大學雙語教學需要英語水平高且專業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因此,學校一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國外留學人員來校任教或邀請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國外專家學者承擔部分雙語教學課程通過雙向交流提高師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教師進行雙語教學培訓。可以根據專業方向的性質和英語教學課程的比例,1)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教師到外語學院進修或選擇部分專業方向,強化英語教學,如以工程碩士研究生級別培養的學校,培養教師提高計算機專業英語水平;2)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國外語言專家進行師資口語訓練,提高其英語水平和英語授課水平;3)創造條件把教師送到國外培訓。
4.結論
英語和計算機知識是21世紀人才的兩大基本技能,而這兩種技能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就不能透徹理解許多計算機的語句和命令、不能通過計算機網絡了解更多的新信息、就不能把計算機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地利用起來;若能較好地利用計算機這一工具,就能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還能幫助人們學習英語。
在眾多專業中,計算機專業知識更新較快,特別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及與計算機相關的產業蓬勃迅速,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同時,很多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出現在國外,更快獲取前沿知識的方法是閱讀英文資料,用英文同國外同行交流。因此,具有良好英語水平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可以更快地占據國際競爭的前沿。而作為高校的計算機教師肩負了掌握前沿知識的重任,提高自身,并育之于人。
摘 要: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充分認識到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立足自身教學,從教學觀念、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進行
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目前各大高校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都開展了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非計算機專業的新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并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筆者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三年來,切實地認識到了實驗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實驗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大高校的計算機基礎實驗課通常安排在理論課后,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并對其中需要動手操作的部分進行實踐操作,通常課時比例是1∶1。筆者綜合三年來對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體會,認為目前實驗教學在教學觀念、教材內容、教學模式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實驗教學認識的不足
實驗課與理論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師生普遍都認為實驗課是理論課的補充,很多教師都認為實驗課不用備課,只要布置幾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練習即可。這導致學生認為實驗課是很隨意的,只需要做完老師布置的題目,就可以做別的事情,這樣就使實驗課喪失了其原有的意義,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
養了。
2.教學教材陳舊
目前實驗課教材都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教材,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如目前學生個人機普遍使用的是2007版的Word,而我們的實驗教材仍然是2003版的Word,因為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導致學生上實驗課就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任務,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教學模式單一
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很多新生在入學前已經有了一些計算機的相關基礎知識,而教師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一律采用統一實驗內容、統一講授的方式,結果導致一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很快就能完成實驗任務而無事可做,而另一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卻什么都不會。加上實驗課時間短,教師指導時間有限,從而導致這部分學生根本完不成實驗任務而產生挫敗感。
二、實驗教學改革思路
實驗教學的改革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加深認識,轉變實驗教學觀念
實驗教學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學者甚至認為可以將實驗課與理論課合二為一,讓其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師生都應該認識到實驗教學的意義與重要性,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實驗思想,將實驗課提高到與理論課同等重要的高度,積極備課,同時可以將新的教學思想引進到實驗課教學中,以更好地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2.優化教學內容,滿足不同需求
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基礎需求也不同。將實驗與實際結合起來,更能激發學生動手的積極性,促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對實驗課內容進行分類實驗,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采用分級實驗,將計算機技術的新知識融入實驗教學中。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注重設計性、綜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我院非計算機專業為例,我們首先根據理論課的內容,選擇實驗內容;然后將實驗內容按照理工類、經濟類、文科類進行分類,編成不同的實驗內容;最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級,比如設置全體學生都要做的和一部分優秀學生要做的實驗內容。
3.完善實驗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
實驗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實驗態度和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根據實驗內容選擇實驗方法,采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將建構主義的小組協同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到實驗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進行實驗的積極性。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不能直接將實驗結果呈現給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盡量少講,讓學生自己多動手去探究。同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加強個別指導,讓全體學生都能在上機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4.完善教學評價
將實驗結果作為課程結業評價的一部分是一種很好的評價方式,但是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通常都是大班教學,學生眾多,加上計算機基礎知識點繁多的課程性質,教師不可能做到每次實驗課都給出評價。筆者認為可將計算機基礎按照課程內容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給出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內容,制定出評分標準,并將評分標準公布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根據評價標準自測自己的實驗結果。將自測與他測統一起來,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保證實驗質量的提高。
21世紀是信息化的社會,計算機基礎的應用教學在培養信息化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經深入人心。全面推進計算機基礎實驗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扎實工作,為進一步提高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水平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珞珈學院計算機基礎課教研室)
[摘要]本文分析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現狀與行業需求之間的矛盾,結合計算思維,就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出關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計算機課程的改革思路。從教學目標、教改指導思想、新的教學模式的組成等幾個方面論述了新的教學模式和改革,力爭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以適應創新型社會的人才需求。
[關鍵詞]計算思維 非計算機專業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 改革
引言
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 電子 商務、電子政務、數字化校園、數字化圖書館等己向我們走來。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有增無減,計算機成為衡量大學生業務素質與能力的突出標志。
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育有兩類不同的范疇:一種是指計算機專業的學科教育即計算機專業教育;另一種是指面向全體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占全體學生數量的90%,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的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計算機、 網絡及其它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為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自己專業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但隨著新形勢的變化,很多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出現了頗多問題,無法真正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思想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和實力。
一、出現的問題
(一)基礎不同,學習需求各有差異的問題
本科院校的生源通常來自不同地方,使得學生間的計算機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連續三年在昆明理工大學做過問卷調查,在入學前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多限于網絡的初步應用,比如收發郵件和聊天,但是基礎知識仍然未達到大學計算機教學的目標。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中計算機文化層次的教學內容已經逐步下移到中小學。但由于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時間,新生入學的計算機水平會呈現出更大的差異。目前我校教學中出現的情況是,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同學感覺課堂內容簡單重復,學習興趣降低;計算機基礎較差的同學往往從零學起,希望能放慢授課進度。
(二)內容繁雜,興趣不大逃課率大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材,名稱很多,諸如入門、文化等等,都被認為是計算機基礎課的教材。內容基本上是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軟件、Internet基礎知識、數據庫基本知識等有關領域的濃縮版。教學突出了實用性,但給學生有操作培訓的感覺。教學內容也沒有針對不同專業進行區分,讓學生覺得和后續本專業的課程沒有太大關聯,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進入大學后,對第一門計算機課程興趣不大,逃課率較高。
(三)教學滯后,教學目的與社會需求不一致的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目的是不以學習純理論的課程為目的,而是作為應用技術來掌握。因此教師在講授內容時大都結合具體軟件,注重訓練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技能。盡管學生掌握了幾款軟件的使用方法,但在畢業后進入各自行業工作中,學生將面對不得不學習新的版本的境況;同時不同行業對信息或數據處理的需求是不同的,這不是使用幾款軟件的經驗就可以勝任的。
二、計算思維的思想
2006年3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統地闡述了計算思維,201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國良院士在“第六屆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倡議將計算思維引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以后,計算思維得到了國內計算機基礎教育界的廣泛重視。然而,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既由于認識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殊性。如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計算思維,使大學生學會用計算思維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水平、培養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等有關文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計算思維,但是貫穿了計算思維思想?!蛾P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提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能力。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課程目標是“使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中能夠有意識地借鑒、引入計算機科學中的一些理念、技術和方法……利用計算機、認識并處理計算機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簡單地說,是使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和方法處理問題,這是計算思維的目標。
三、改革措施
(一)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實施教學
首先,我們應當探索實施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方案。原則上分類實施:分為理工類、綜合類和人文藝術類。主要區別是前兩者增加程序設計算法要求,后者增加辦公軟件高級應用。
理工類、綜合類的專業的教學方案如下:弱化Office軟件課堂講解,強化實踐和自主學習;保持原來網絡、數據庫、多媒體基本要求,精簡了在后繼課程中涉及的多媒體制作;騰出6周時間開展計算思維和程序設計算法教學。其中:
①利用1周(2學時)開展計算思維基礎知識專題教學。主要內容包括;
科學思維;三大科學思維、計算思維及其主要內容、計算思維的作用。
計算理論;馮·諾依曼計算機、存儲程序,圖靈機、停機問題、圖靈猜想,可計算性問題、計算復雜性、P&NP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由于教學對象是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因此計算思維基礎知識教學必須有別于專業學生。在計算機專業中,某些知識點就是一門課程,如可計算性理論。在大學計算機基礎中,開展計算思維基礎知識教學要注意:對三大科學思維、計算思維及其主要內容、計算思維的作用、馮·諾依曼計算機、存儲程序等問題簡明扼要地闡述清楚;停機問題、圖靈猜想、可計算性問題、P&NP問題等本身沒有答案,僅僅是像公理一樣的命題,只需要簡單舉例提出并說清楚即可,不需展開。
②利用5周(10學時)講授程序設計基本知識和訓練算法基本功。讓學生明白計算機抽象、自動執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編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學生根據各自情況,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學習程序設計內容,拓展第二課堂的學習渠道。
(二)引入計算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充滿著大量的計算思維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計算機的應用,實質上起了培養計算思維意識的作用;從算盤到計算機的發展過程是計算思維內容不斷拓展的過程:計算機系統是用抽象和分解來控制龐雜的任務和設計復雜的系統;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是表示問題的方法;操作系統是用計算思維思想解決了計算機自身問題的案例;使用辦公軟件是一種基本的、低級的計算思維;網上檢索、網上購物、網上開店是典型有別傳統思維的計算思維活動;設計一個數據庫就是抽象和分解的過程;設計一個動畫,可以看成是一個建模和仿真的問題。
從計算思維的角度來講解計算機基礎概念和原理知識。例如;通過展示計算機科學的最新成果,了解計算機能做什么。思考計算科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什么事計算機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計算機做得好?計算機有沒有智能?從而培養計算思維意識。講授操作系統基礎時首先提出“車輛追尾問題所在?正常情況下公交車不來,責任在誰”等問題,說明操作系統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個預置和緩存問題,其思想是一個典型的計算思維案例。以前,可能僅僅講解Cache起什么作用;從計算思維的角度來說,則需要講解如何起作用。
(三)實施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課程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多上機、多實踐才能真正掌握課堂講授的知識。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按1:1:1的比例來組織教學,在安排與理論課學時相當的課內上機學時的基礎上,還為學生無償提供了同樣多的課外免費機時,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
很多同學都是在入學后的第一門課《大學計算機基礎》開始對計算機產生興趣的,因此我們加強了應用和實踐這個環節,除了要求學生在上機時間完成作業外,還布置了大量的課外大型作業,另外還為學生創造了參與實際工作的機會。比如指導學生參與我?!皵底只@網”的設計和開發、“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等一系列的實踐任務。通過親自動手,同學們嘗到了“我能創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學習計算機課程的興趣。
計算機技術的內容浩瀚無比,學生的興趣又各不相同,按步就班地統一教學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為此,針對不同的專業,我們引入了一些具體的運用,如:“Unix操作系統在金融業中的應用”、“存儲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最新進展”、“數字信號傳輸規范發展的新趨勢—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統分析”、“超級計算機現狀和發展趨勢”、“信息安全技術在金融業中的應用”等,以擴充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上機的實踐與鉆研。我們應該不能只有課堂教學,在現形勢下,網絡的應用給我們的實驗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們在學校的校園網上建立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在線教育平臺,教學中的高層次的需求在網絡中得到極大的補充。在線教育平臺的建設包含講義、實驗指導書、課堂教學錄像、網絡課程,還應該包含自學需要的素材庫、試題庫,以及可以開發出考試系統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軟件,它們各自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各種教學形式互相補充又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滿足了各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計算機基礎教學應該是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三位一體,相互促進,各方面全面培養學生的上機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強化學生的計算機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探索各種教學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學手段。
(五)創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內容
認識了當前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針對高等學校具體的實際情況,我們要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和進行教學改革,這就是:將多媒體教室教學和網絡輔助教學相結合,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實踐環節,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以及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確定了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各門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保證計算機系列課程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計算機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著重講授計算機技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識內容放在實驗教學環節,積極采用視頻教學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的優點,完善課堂教學。
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以及就業的前景需求,計劃內的計算機教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應該有選修計算機課程;該課程又是針對非計算機專業設計,因此,也要突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傊鲗I的計算機課程按照重基礎、強實踐,突出綜合應用能力的原則建立了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六)改革教學考核手段
為了保證計算機教學質量、促進計算機教學改革,同時應該改革計算機教學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對教師而言,重點在于對學生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是否符合白皮書和藍皮書大綱的要求。我們著手改革學生成績的評定,將學生的期末成績轉換為上機成績、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的有機結合,筆試成績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上機成績是操作技能的表現,平時成績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計算機,激勵學生創新追求全面的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每個計算機課程后都設置有一個綜合設計的課程設計,這樣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強,同時學生有很強的成就感。
(七)建立促進學生參與的激勵機制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創新教育項目,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凡是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云南省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得等級證書,可按學校的規定獲得“課外教育學分”;凡參加全國、省級計算機競賽獲獎的都給以表彰并記“課外教育學分”。
四、結束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本科學生,尤其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接觸到有關計算思維的第一門課程,其教學內容和體系仍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中科院院士陳國良教授在2011年7月舉辦的計算機科學前沿高端學術論壇(HPC China2011)上呼吁:要提倡計算思維,要提倡計算思維在教育和科學中的作用,要把這種思維普適化、大眾化,真正融入到人類的一切活動中。因此,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教學的模式、手段和內容,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計算思維能力,使所培養的學生能適應行業發展新需要。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計算中心 云南昆明)
摘要: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所有大學生必修的課程,它面臨著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和教學課程研究的不斷開拓。教學課程的改進越來越趨向于與科技的結合,同時顯示出教學效益的人性回歸。教學的生命在于與教育人,育人與理,引導教學,因材施教。針對計算機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對大學生專業課程的重要性,教學方案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革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案
1 教學目的明確,思路清晰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內容、技術和方法,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具備實用計算機常用軟件的基本技能,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建立必要的保障。以理論為基礎,目標為導向,實踐為依托,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使學生能夠達到以下教學目標:理解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解計算機的硬件組成與工作原理;理解計算機的軟件組成與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多媒體等技術的基本概念、相關技術和應用領域;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以及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
2 教學內容充分,因材施教
老師應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為核心,根據專業性質的不同,編寫不同方案的教材,分門別類講授,避免死板的“一鍋出”。在計算機應用技術更新頻繁的今天,必須改變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適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習熱情,并保持其持續性。通過對計算機基本理論的講解,使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能力;通過對計算機編程的講解,使學生具有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計算機信息工程的講解,使學生具有信息素養;通過對計算機相關軟件的學習,使學生具有利用計算機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針對新生計算機基礎不同的問題,計算機教學的內容必須有層次、目的明確。
由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是為了把它當作工具來使用,只要求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簡單操作能力即可。但是目前的教程內容偏多,一本書講了很多的內容,同時課時還少,一學期就幾節課,對教與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在教材中過于著重理論講解,稍微有深度的東西都只是泛泛敘述,學生掌握起來很困難,自學阻力也很大。同時與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課時較少,學生將枯燥的理論轉換為實踐專業課程中的應用難度很大,因此需緊密結合專業應用實際才能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3 革新教學觀念,有的放矢
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對《大學生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的忽視,認為可學可不學,缺乏學習原動力,同時老師也對這部分學生不夠重視,課件老套,傳統守舊的教學模式始終在沿用,造成無的放矢。這應該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重視,要知道,這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引領我們進入更高領域的地基,基礎不牢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將受到影響和威脅。計算機的普及要求高校學生必須掌握這門基本技能。教學不應僅僅是理論基礎知識的簡單傳授,更需要的是一種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拓展欲和創新能力。教師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需要轉換角色,課堂不是教學的唯一場所,同時課件內容也不應該守舊,要隨時更新,要建立一個輕松的教與學的方式和方法。教師應把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提高學生協作學習、主動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明確教師不再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工具,而是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引導者。
4 創新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效果
4.1 增設網絡平臺。針對我國貧富差距仍較大的基本國情,大學招生區域的擴大,教師在編寫教程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入學基礎層次,可以根據知識基礎編制網絡綜合基礎教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的知識量進行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就不必在課堂上浪費學習時間。對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來說如果從非常簡單的知識開始學起,很可能造成學生厭學或聽課不積極的現象。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學生不再被動,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對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可在網絡上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學習。如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在線輔導,既解決了學生知識構架層次不一的問題,也解決了時間調配問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網絡平臺內容需隨時更新,保證知識和信息的先進性和準確性;網絡平臺可設自主考評系統,學生可以通過一定的學習以后對自己的接收情況進行檢測,以完善知識結構;網絡平臺還可以增設論壇,讓老師明確教學的重點與深度,從而保持問題交流的持續性;促進學生的知識交流,提高學研互動時效性;拓展學生的知識維度和挖掘知識深度;增強老師與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反思意識;使學研內容公開化、共享知識成果,促進知識的良性有效交流,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
4.2 多媒體軟件的教學應用。多媒體軟件教學具有模擬性、互動性、針對性、重復性和高效性等特點。按“精講多練”的教學模式實施課程的教學、編寫教材,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制作學生們感興趣的“精講”和“多練”的數字資源,從而獲得顯著的教學效益??梢园呀虒W課件的內容做出Flash等動畫形式,模擬操作程序,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老師還可以結合學生本專業課程進行課程重組,例如機械學院的學生,可以穿插一些如UG、CAD等繪圖軟件,把繪制成功的工程圖作為課件,順應專業方向,教導合一,大膽實施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專研專業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從而發揮計算機作為基礎學科在專業課程中的輔助作用。
4.3 增加互動環節。教師照本宣科的現象致使了學生課堂出勤率低、聽課率低和聽不懂等問題始終嚴重,為此,教師就應該研究如何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性和學習的可持續性。教師可以增加課堂和課下互動環節。課堂上要打破死鉆課本的現象,避免只聽講不積極思考的被動接受模式,在學生端正態度,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的同時,也需要講授與接收的一種自主互動。課堂的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解,分析原理,提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制教學模板等形式。老師再不是機械的傳播手,而是與學生互相學習探討進步的學者,求知的欲望使教師變得更加多元化,向全面型教師發展;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收機體,享有課堂上的主動權,從而達到教師與學生共贏的目的。
4.4 建立課外活動平臺。高??稍O立計算機創新學習知識平臺,定期舉行計算機新技術、新概念的講座;設立研發基金或獎金,為學生的自主創新提供基礎保障,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定期組織與大企業間的合作,讓學生感受計算機在實踐中的地位,積極參與實踐,提高應用能力。
5 變革考試機制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F在各高校均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忽視了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考核評分可由原來的理論七分、實操3分的模式改為五五分制,畢竟學習的目的就是實際應用??己讼到y需將培養學生計算機能力作為指導思想,創建以能力主導型課程考核機制,破除“一張試卷死記硬背就過關”的傳統模式,不斷升級“機考系統”版本,豐富考試內容,并自主研制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的“機考系統”,不斷更新題庫,融入與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試題,增加創新試題。同時鼓勵學生不斷提高計算機應用技能,積極參與計算能力水平等級考試。
6 結束語
就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而言,其培養目標應該是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具備簡單使用技能、專業應用能力和創造革新能力。教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非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效益,通過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的改革,深化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和實用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與學相承,計算機基礎課與專業課相輔的目的。
[作者簡介]胡靖(1977-),男,河南內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科學發展日新月異,而培養計算機人才的高校計算機專業如何迎接它對專業教育形成的挑戰,這是每一所大學都不能回避的問題,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深入,許多教師在工作中發現原有的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存在著不少問題,普遍認為需要對計算機專業進行教學改革。
一 對當前大學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的主要意見分歧
由于每個教師所在的學校不同,學校所處的學術地位不同,個人所從事的學科方向不同,對計算機科學的整體認識以及對教育學的認識也不同,因此,對教學改革的意見很不一致。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意見認為,過去的教學計劃與方式主要是一種培養精英人才和科學家的方式,是以淘汰不可能成為科學家的大部分學生為代價的人才培養方式。其課程偏難、基礎理論知識所占的比重偏大、課程設置多年不變、教學內容陳舊、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知識太少、實驗動手能力培養較差,這些都使畢業生與社會需要相脫節。
另一種意見認為,計算機學科的發展正在日益深化,新方向、新知識層出不窮。如果按一級學科組織教學,其教學改革必須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教學的重點應該更注重對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術的傳授,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減少課程科目、學時數和適當增加課程的深度、難度,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從過去以聽課為主、自習為輔轉移到聽課與自習并重的方式上來,并通過將實驗課程單列的方式,強化實驗教學。
以上意見分歧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對計算機學科的基本認識和學科發展趨勢的整體把握;二是對數學和理論計算機科學基礎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三是對實驗教學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四是對教育的基本功能的再認識。
二 大學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建議
如何更好地將書本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理論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本人通過長期研究與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改善教學環境,網絡覆蓋整個校園,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的網站。學生選課、通知、課程要求、課件資源、成績查詢等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網上。任何一座教學樓內除教學專用教室、實驗室及科研專用研究室之外,應該設有專門的學習區域。每個座位都有電源和網線,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免費上網。所有教室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所有的實驗室都是全天免費開放的,學生可以隨時去驗證自己的各種想法,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第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高校應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站在講臺上的教師應該都具有博士學歷,這樣豐富的科研經歷使他們對專業課程的駕馭游刃有余,并能及時將前沿技術介紹給學生。各院系的教授崗位經常會由外籍知名學者任職,多舉辦學術講座。所有的授課教師都應該配備一定數量的助教,某些程序設計類課程還應該從高年級選拔出成績優異的學生輔助助教工作。從教授到助教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工作嚴謹。
第三,豐富授課方式。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授課方式應該多種多樣,既有傳統的板書教學,也有現代多媒體教學。大學應該重視基礎理論,在教學課程中間穿插眾多大大小小的考試、課堂測驗、課后回顧總結、家庭作業等。在此基礎上,學校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科研素質的培養應該更為重視,在開課之初主講教師應該要求4~5名學生組成一個討論小組,每周都會有一次討論。這種討論通常由助教主持,圍繞課程、實驗及一切有關該領域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時間一般在90分鐘左右。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組織一些與該課程相關的課外活動,如參觀某些技術中心等。
第四,活躍課堂氛圍。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授課過程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比較隨意,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可以隨時舉手打斷教師授課進行提問,對于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個學生參與討論,應該培養大學生對問題“刨根問底”的意識。應該培養學生適應教師點到為止的教學思路,課堂上,教師應努力創造學生的參與機會,討論式教學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上應該注重實踐。即使是課堂教學,只要條件允許,教師應帶著實物,通過投影機展示給學生。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還應將實物傳遞給學生觀看。
第五,改革課程設置。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應該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提前畢業或分段完成學業。課程設置應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應要求選修課程的成績至少在一定分數以上才有權利選修后續課程,如果學生沒能達到要求只能重修。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以及課程的選擇應該從興趣愛好出發。
第六,改革課程考核。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對一門課程的考核應該實行累加制,包括課堂參與、作業、課堂測試、實驗、期中考試、大作業、期末考試等幾項。期末考試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不應該超過50%,以40% 最為適宜。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應該對作業的要求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內容要求不局限于理解,而應有學生自己的想法。學生上交作業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為了與教師、同學討論交流自己的觀點。教師尤其應該鼓勵原創性工作,使學生樂于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摘要:為提高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出根據學科特點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并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了一些新的教學研究和探索。實踐證明這些新的探索,不僅能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專業性與實用性。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涉及了全校所有專業的所有學生。隨著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各領域的工作愈來愈依賴于計算機技術,同時也要求現代大學生要有豐富的計算機技術知識,有更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從而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專業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使計算機技術更有效的服務于各個專業領域。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從而保證教學的高質量、實用性與先進性。
1明確教學內容,掌握教學目標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是高校大學生必修課程,是學習其他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基礎課。其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計算機與信息論、操作系統基礎、算法與數據結構、軟件技術基礎、數據庫技術基礎、計算機語言與常用工具軟件。實踐部分強調WINDOWS系統、OFFICE及網絡技術基礎。
該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軟件、硬件的基本知識;了解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術;掌握常用操作系統、常用工具軟件以及計算機網絡資源的使用;具有多媒體技術;掌握計算機軟件技術知識(包括算法與數據結構、軟件工程基礎和數據庫技術基礎)。
2根據專業特色,調整教學內容
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前的全校所有專業的所有學生,由于專業的不同,各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學老師必須認真備課,能夠準確把握各專業的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努力實現“基礎教學為專業服務,為人才培養服務,為學生的未來工作實踐服務”的教學目標。
3正確引導學生,調動學習熱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學從中學就開始上微機課,認為計算機基礎課無非就是打打字,畫畫圖,思想上“先入為主”,認為該課程自己都會了,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因此必須正確引導學生,調動學習熱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與中學的“計算機基礎”在教學內容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礎操作,避免了與中學課程的重疊,同時增加了程序設計思想、數據庫、軟件工程、信息素養和多媒體等相關知識。第二:分析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主要課程設置可以看到:計算機類的課程(例如: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語言、工程制圖等)已成為我校很多專業本科培養目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中計算機基礎課作為計算機的入門課,這些知識和技能對于信息社會中的高校大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學意義可以體現為以下幾點:
1)通過講授一些相對穩定、基礎性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能力和思維方法,使學生具有終生學習和主動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2)通過講授數據信息類的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求;
3)通過講授計算機軟件技術知識的課程,為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計算機專業知識,利用計算機設計和研發專業系統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來解決所學專業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提供方便條件;
4)通過正確地引導學生對軟件的認識,有重點地強調相關軟件的學習和運用在該專業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學生對以后學習的其他計算機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為后續學習的其他計算機類課程奠定基礎;
5)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來解決所學專業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計算機基礎課程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 信息社會“因材施教”、培養創新性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使用顯得非常重要,它關系到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
1)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教學手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本門課程除了使用板書、投影儀等教學手段,還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輔以多樣的教學媒體。例如:在講常見的計算機硬件,輔以實物(如計算機主板、CPU、聲卡、顯卡、軟盤、硬盤、U盤等)教學,既能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積極進行思路引導。計算機基礎課程涉及的內容多,更新快。同時,任何專業都是一個發展著專業,要想在該專業中有所建樹,就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學生不但能夠學好計算機基礎課程,也同樣具有學好其它專業知識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課堂師生互動。課堂上穿插啟發式提問,激發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例如,在教學內容上,不全部給學生留“?!碧枺沁m當的留下一些“?”號;在批改作業時,“批而不改”,即在出現錯誤的地方,通過批語點出問題,引導學生自我修改。
4)聯系實際對比講授。本門課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統基礎、算法與數據結構、軟件工程基礎和數據庫技術基礎知識,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所要學習的專業課,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對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就要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將一些專業性的概念和定理聯系生活,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對比講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加強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非計算機專業的很多后續課程的教學,相關專業產品、專業系統的設計和研發都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寬教學內容,以充分體現計算機基礎課程與該專業其它課程的密切聯系,實現計算機基礎課程與該專業其它課程的整體融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6)改變優化考核手段??己耸墙虒W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夠準確的反映教學質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為了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應該針對本門課的特點,優化判定學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對于計算機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實物組裝法,以考查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對于專業性很強的部分章節,可以采用半開卷的形式進行等。
5結束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如何理解專業內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專業的特點開展教學是基礎課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通過筆者近兩年的教學實踐表明:根據專業特色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不但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專業性與實用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計算機技術是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是我們應該共同面對而且是應該解決好的一項課題。
摘要: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受科技快速發展而成的全新技術手段,它的教學方式決定了它與新的教學模式的不斷契合。本文通過介紹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家開放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來體現其科學技術的教學特點,并結合這些特點,進行完美的應用,解決傳統教學方式直觀性差,交互能力弱的問題。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教學;直觀性;交互能力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受科技快速發展而成的全新技術手段,隨著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在生活中也不斷被應用,在教學方面,這種模式也隨著新的課改需求不斷地被推廣。虛擬現實的教學特點決定了它與新的教學模式的不斷契合,通過介紹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家開放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來體現其科學技術的教學特點。
國家開放大學是在教育部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共同進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通過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1]。它以建立面向地區的高等學府為目的,將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需求相聯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國家開放大學實行普職成滲透、職前職后溝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人才培養。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以下簡稱VR)具有多感官、可視化、三維立體空間和可交互等重要特征[2]。本文主要分析了國家開放教學過程中VR技術的應用現狀,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簡單的探索,以期為相關教育學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資料。
1 虛擬現實技術的概述
1.1虛擬現實技術介紹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技術也應運而生。作為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面世,但是受到當下計算機技術和產品應用場景的局限,VR技術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已經作為熱門技術成為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和教育中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VR是一門綜合技術學科,它涉及計算算法、計算機圖形圖像、人工智能、人機交互和物聯網等技術以及人類行為學和工程學等關鍵技術。綜合這些技術后向更高層次的滲透和發展,為用戶提供更加逼真的體驗,克服了傳統視覺技術不能直接觀察事物和它們運動變化規律的問題,這是多媒體技術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一直以來,人們在感知事物進行學習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現實世界的實踐和知識資源的學習。前者通過現實社會的接觸進行感知獲取信息資源,后者通過他人的經驗間接的了解知識。VR技術從發展至今能夠為人類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覺概念,即虛擬世界,它能夠通過一定比例完全模擬現實社會的狀態,使人們能夠更加方便的接觸和感知世界。
VR技術能夠通過三維建模功能創建多感知的虛擬世界,虛擬世界包含人體視覺、聽覺、感覺、觸覺等多重感知,通過相應比例模擬現實,從而讓人們在這種虛擬的環境中產生同等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讓人處在“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環境中。VR的交互設計需要人們VR技術能夠具有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和實時的人機交互環境,通過這些技術保證用戶的沉浸感。
1.2虛擬現實技術應用
美國作為VR技術的發源地,從起源至今不斷的技術發展使得他們在虛擬空間領域獲得了遙遙領先的成績。虛擬技術目前已經應用在虛擬校園、虛擬游戲和虛擬購物等多個領域。在教育方面美國的辛辛那提大學、斯坦福大學很早就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創建了虛擬校園的教學方式,通過遠程技術實現在線教學,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在我國虛擬現實技術在航空航天技術、軍事科技和建筑設計等專業方向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國內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也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制作了一批虛擬高校的教學教程。同樣的在虛擬校園的建設中,通過虛擬漫游技術創建了多所虛擬圖書館的應用。研究這些VR技術在這些方面的應用可以幫助VR技術在目前大學教學中的使用,加速和促進VR技術在學校教學的普及。
1.3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Internet互聯網環境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數字圖書館的網絡化特征使普通用戶的使用越來越方便,在此基礎上加入VR技術,可以使其更加的具有可視化和交互性的能力,增加數字圖書館的在功能上的服務特色。數字圖書館沒有傳統圖書館的館舍場地的限制。將圖書館與VR的人機交互、生成虛擬空間技術相結合并引入到數字圖書館中,讓讀者能夠親臨其中[3]。VR技術能夠模擬模擬虛擬的圖書館館舍,使數字圖書館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更通過三維虛擬技術增加互動,給讀者帶了數字傳統圖書館的親近感。
在教學課程的過程中一個功能完善的虛擬漫游系統,不僅可以使用戶通過平臺在虛擬教室中學習,還可以獲得直觀的進行學習互動,了解教學內容的推進過程,充分體現數字課堂超越傳統視頻教學的優勢。這也恰到好處地彌補了視頻教學在描述教學課程時真實性、形象性的缺點,目前采用的視頻技術來對教學內容和關鍵知識點進行展示,既存在片面性,又缺乏連續性。
2 國家開放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教學現狀
2.1國家開放大學的計算機教學特點
傳統教學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也在不斷的進步。目前計算機技能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家開放大學也認識到其專業的重要性,基于計算機課程特點,采取合理的方式教學,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計算機課程特點:
1)計算機課程具有實時性,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內容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不斷更新。
2)計算機課程具有工具性。作為一個工具,方便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3)計算機課程具有應用性。在軍事、經濟高學科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計算機學科會與其他專業進行結合。
2.2國家開放大學的計算機教學的不足
在國家開放大學中,學生的來源是相對來說參差不齊,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知識儲備具有明顯的差距[4],這些差異性導致教學過程的可塑性較差。另外,計算機在很多國家開放大學使用普適度較低,理論基礎相當薄弱。這就給學生產生一種神秘感和畏懼感,認為計算機的學習非常困難,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把握學生的特點。
另一方面計算機教學很多內容非常的抽象,理論知識較多,學生無法具體的理解學習的內容,在理解和接受知識的時候存在困難。傳統的專業課教學,通過模擬軟件展示傳授計算機專業知識,對學生產生直觀的印象和認識。但是這些認識是片段的,只能通過部分的知識點進行教學,不存在整體的實踐印象[5]。
3虛擬現實技術在開放大學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3.1虛擬現實與信息資源建設
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向學生提供具有實操性基礎文化知識,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和演示作為大學教學體系的一部分,是教學過程的業務工作重點。而教學資源的演示是整個教學工作的基礎。虛擬現實教學是創建了網絡環境下新的教育行業形態,VR技術教學利用科學技術,對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形式化以及教學資源進行分布式存儲和管理,利用VR技術友好、可交互的服務特點,讓人們能夠真實感官的獲取信息資源。與傳統教學資源的建設一樣,在三維立體信息資源建設也是VR教學的基礎,缺乏信息資源的建設,VR技術的服務就會成為“無本之木”。
3.2虛擬現實技術再現計算機教學的信息資源
教學資源的本質是將信息原始化,它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傳統的教學方式方面,內容的原始性基于形式的原始性來證實和表達,尤其是理論性的知識,文字成為兩種原始性的重要方式。而對于計算機學科的教學資源,雖然具有便于可操作性直觀的特點,但其抽象化還是難以克服。目前已有一些技術可通過視頻演示來還原內容的原始性,但需要學習教學資源方便的同時,希望能夠提高資源形式的可交互性,使參與者能夠身臨其境復,與實體操作毫無兩樣。VR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能夠通過三維建模實現仿真方便參與者交互。VR不僅可以在教學課程實現三維信息資源的建設,還可以與其他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對一些實踐練習提供方便的機會。從而將信息資源的內涵再現,開拓新的教學方式。
3.3虛擬現實技術再現了計算機教學的實驗效果
人類感知的主要來源是視覺,可視化技術將人類的感知能力充分發揮。信息可視化在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信息技術的可視化就是提高主體與用戶之間的交互能力。計算機將可視化技術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靈活性?,F如今計算機利用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實現了復雜的可視化和虛擬化展示,VR技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圖像學、多媒體、網絡、分布式存儲等技術,將人類帶入身臨其境的環境中,改變了計算機教學生硬、枯燥、被動的狀態。目前在部分的高校中已經在進行了教學嘗試,通過VR技術可以在學科教學、練習等方面進行利用,實現了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可視化能力。
4總結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以下簡稱VR)具有多視感性、可視化、三維立體和可交互性等重要特征,是一門已應用于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技術。VR技術能夠通過三維建模功能創建接近現實的虛擬世界,結合人體視據、聽覺、觸覺等多重感知。虛擬世界按照相應的比例再現現實世界,從而讓人們在這種虛擬的環境中產生同等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讓人處在“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環境中。使人身臨其境,改變傳統計算機教學中生硬、枯燥和被動的學習狀態。VR技術在學科教學、學科練習等領域的應用,將信息資源再現,實現了計算機教學的可視化。
摘要:在響應國家號召努力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大多數三本高校正經歷教育教學改革的陣痛期。針對目前此類院校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面臨的窘境,提出辯證地引入高職高專倡導的“工學交替”模式。針對本科與專科對基礎知識體系、尤其是理論知識體系的不同需求,改進了現有“工學交替”模式。通過在三本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先行探索了本模式的實施過程,剖析了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工學交替;教學改革與實踐;雙師型教師;校企合作;計算機專業
1.概述
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該文第二條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指導性意見,并明確表明應“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等高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2015年國家更是加快了普通高等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的步伐,本次改革面向的主要是一些地方院校,包括高考后擴招后升格為本科的高校、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等,據統計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將會將培養重點轉向應用技術型人才。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充分表明國家將實施學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分類培養的重大轉變。
長久以來,大多數三本院校深陷究竟應該向社會輸送何種人才的窘境。眾所周知,教育領域對本科生培養有基本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尤其對本科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有很明確的規定。作為本科人才的培養基地,三本院校只能參照重點大學或名牌高校的培養方案來制定自身的培養目標和方案。然而,三本院校的生源和師資力量又不足以與重點大學相抗衡,這導致三本院校的畢業生理論素養比不過重點高校畢業生,而動手實踐能力又不如將培養重點放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職業院校和專科生。近年來,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三本高校的生存問題成為教育界的研究熱點。而如今,國家出臺的“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宏觀導向很可能成為這一類院校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的指路明燈。
與目前高校畢業生大多面臨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艱難環境不同,這兩年計算機專業的就業形勢一片大好,這主要歸因于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移動電子商務的極大發展。作為世界電子商務的核心地和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杭州,目前杭州市場上對手機app開發、網站制作、軟件測試和現場實施等技術崗位存在著大量的人才需求。然而,調查數據顯示,三本院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進入IT企業后仍然需要很長的過渡期、通過參與企業培訓才能達到崗位需求,這使得反思目前的培養方式和教學方法成為迫切需求。
“工學交替”(亦稱“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它指學生在校期間、尤其是高年級采取半工半讀的方式,學生課堂之外的工作也作為專業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設有嚴格的過程管理、階段考核和學分認定。這種方式通過讓學生學習的同時走向社會、參與實際社會生產活動,幫助學生更快融入社會、成為有用人才。
“工學交替”教育理念在高職高專教育體制改革中并不鮮見,然而將其原理應用于本科院校(主要指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卻是首創?!肮W交替”在保證本科生理論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通過施加“學中做、做中學”的情境不斷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就業能力。而這種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具有極強實踐性、知識更新迅速的計算機專業。然而本科教育與??朴兄艽蟮牟煌?,包括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學科門類等,需要對現有的“工學交替”教育模式按照應用技術型本科的要求進行修正,使其揚長避短,發揮最大效益。在傳統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中,“學”主要指課堂理論教學,而“工”則指真正的企業生產實踐。在此,我們拓展了“工”的范疇,認為帶有明確項目目標的校企合作課程、跨專業綜合實訓環節、“類沙盤”項目實施過程,以及傳統意義上實際進入企業實習均視為“工”的組成部分。通過“工”的延伸,進一步模糊了“學”與“工”的界限,增加了本科生獲得學分的方式、延長了建構完整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
2.面向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先行探索
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課題組在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先行探索,以下簡要介紹本項目的實施過程。
2.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層次產學合作平臺
2.1.1校企合作課程建設
針對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中部分課程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專職教師缺乏足夠的企業實戰經驗無法很好地進行能力引導等弊端,我們選擇了部分課程進行校企合作、企業導師進課堂的試點。
1)學科導論
學科導論是本科計算機專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承擔起既要完成專業認識的普及教育,又要完成向學生勾勒未來四年學科知識體系的任務。然而傳統的計算機學科導論往往無法順利完成上述兩種使命,其或者退化成為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課,或者演變成后續專業課程的精簡版大雜燴,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正確深入認識本專業,很難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也沒有很好地起到職業規劃的作用。引入校企共建學科導論課程之后,我們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純理論課程變成了由企業導師引導的多個專題的宣講,將企業工作經驗、社會需求和最新技術以鮮活的形式展現給大一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2)語言類課程
語言類課程既是計算機專業的特色課程,也是操作性和實踐性最強的課程。目前我校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語言類課程主要包括:C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等。傳統的語言類課程教學偏重于單個知識點的呈現,存在實驗課與工程實踐脫節的缺點。為此,我們在保留傳統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包括c和Java)的基礎上,引人校企共建機制,引進企業導師開設企業級框架、Object C、windows高級開發等高級課程,通過學校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等形式分類分級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同時,我們還定期組織教師和學生走進軟件企業、了解企業需求,參與簡單外包軟件開發等,讓學生更多感受和參與企業實戰,提高就業能力。
3)項目開發類課程
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軟件產品的開發、測試和維護能力。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相關技能,我們同樣引進了一系列的企業課程,主要包括:項目原型設計、網站設計與制作、Oracle等。經過幾年的實踐,我校學生在大型軟件設計大賽、服務外包大賽和多媒體大賽上均取得了優異成績,這也充分證明校企共建課程的有效性。
2.1.2校企合作校內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
根據目前就業市場對手機app開發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與北京千峰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校企合作協議,雙方共建了手機app開發的校內實訓基地,包括ios和android兩個方向。去年參與培訓的學生被IT企業一搶而空,薪資大大高于同期就業的其他同學。目前大三學生中又有70名左右參加了新一期的校內實訓,同時我們也有幾個專職教師跟進學習,有望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加強自有專任教師的能力。
2.1.2知名企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我校早在幾年前就提出1.5+1.5+1的本科四年培養規劃,其中前兩個1.5年分別表示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過程,而最后的“1”就是主要以學生校外實踐為主。計算機專業更是率先進行了更加大膽的嘗試,打通了原有的實訓和實習環節,學生可以通過企業實習來獲得綜合實訓的10個學分。近幾年來,我們跟杭州市的多家知名企業簽訂了校外實訓基地協議,包括:華信設計研究院、亞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優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網新科技有限股份公司、信雅達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學生在校修滿在校課程學分后,在企業直接參與多個項目的開發、測試、實施和運維工作。不少學生甚至將企業課題轉化為畢業設計的課題,取得了優異的畢設成績。
2.2培養方案和現有課程跟進式改革
2.2.1面向“工學交替”模式的培養方案和實施過程改革
為了迎合新的“工學交替”教育模式,計算機專業教研組多次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人才培養必須以“需求為導向”的方向。通過邀請企業與我們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去掉了不在學科必修課程內同時與實踐脫鉤的課程,同時加入了能夠反映當前市場需求或最新技術方向的課程,比如新增的項目原型設計、移動互聯網開發和云計算技術等課程。這種校企共建培養方案的方式,便于我們及時掌握企業最新人才需求資訊、真正做到了從純粹“學校教育模式”到“校企教育模式”的轉變。
在教學設計中,進一步加大實驗教學的比重,強調任課教師應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加強與企業對接,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挖掘理論教學、實驗和校內實訓與企業實戰項目的聯系,培養學生扎實的計算機理論功底和實踐技能,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計算機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2.2.2“類沙盤”和跨專業綜合實訓改革模式
在探索和實踐“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還同步進行了多項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項目,涉及的課程包括:數據庫課程群、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和軟件工程等,取得了不少有益經驗。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提出了“類沙盤”的創新概念,實現了多層次項目驅動、虛擬軟件公司運營等改革措施,以及跨專業綜合實訓項目,獲得了師生的一致肯定。
3.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3.1加強“工”的過程管理
在第一年實施“工學交替”模式、打通實訓實習環節時,經過跟蹤調查、我們發現存在少數只想應付了事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是自己找了某個公司,而該公司并非IT企業,或者找的是IT公司,然而學生自身并沒有從事計算機相關工作,甚至個別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企業實習,完成“工”的過程,而只是找熟悉的公司簽字蓋章完成階段考核以騙取學分。為此,在后續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加大了對實訓基地的考察和考核,只有與專業培養目標吻合、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公司才能成為我們的合作企業。同時,我們加大了對學生在“工”環節的過程管理,通過帶隊老師頻繁下企業、與企業定期溝通,學生回訪等方式,杜絕了之前存在的紕漏。
3.2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持續順利發展,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托于合作企業和企業導師,而是需要我們自己擁有一支了解行業規范、熟悉企業實際工作過程、崗位職責,熟練掌握企業相關技能的專業教師隊伍。為此,學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或鼓勵教師進入企業掛職。希望自有教師在企業實戰環境中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同時,在校企共建課程、校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求有相關專業教師全程跟進學習,以便在未來更好地勝任對應課程的教學任務。
4.結論
“工學交替”教育改革模式為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提供了一條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然而鑒于本科的培養目標有別于職業教育,需要在實施“工學交替”模式時,引人自身的機制。為此,本文拓展了傳統“工學交替”概念中的“工”的范疇,通過在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計算機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詮釋了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中如何實施這一教育模式。通過項目實施,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理順了教學環節,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就業能力。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類同性,將修正后的“工學交替”原理應用于正在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普通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實現“教”與“學”,“學”與“工”的有機結合,是本文的主要創新點。根據本科計算機專業的獨特性、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工學交替”模型,同時將成果推廣至相近的電子、機械等專業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
摘要:在當今信息社會,計算機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大多數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已不再符合學生的需求,而且不能達到學生步入社會的實踐性要求,這會給學生步入社會帶來困難。另外企業與社會,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具有實踐性的高要求。但是現在大多數高等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教學方法不合理等。針對目前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和教學現狀等改革,提出了一些有參考性的建議。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MOOC;分級教學
1 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現狀
1.1 學生基礎良莠不齊
由于地域與經濟的差異,剛步入高校的大學生具備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別很大,在進入大學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仍不在少數,大部分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都已經或多或少地系統學習過計算機基礎知識,但是在之前學習過計算機基礎的學生,大多數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練,大多數停留在簡單操作上。所以,大學計算機傳統的“從零開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適用了。因此,必須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進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學生為主體,最大程度上做到對學生因材施教。
1.2 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與所學專業內容脫節
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完全脫節,目前的現狀是整個學校的所有專業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樣的大綱、教案和講義,由此可見,眼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不注重學生在所學專業的計算機技術要求,單純是傳授課本知識,從而導致學生對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技術知識的實用性產生懷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學生在使用一些軟件時,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學習這些軟件,也不了解這些軟件在自己所學專業領域的重要性以及應用程度,因此,學生以“與所學專業沒關系、所學的專業課完全不會用到”等等為由,不注重培養自己的計算機技能。
1.3 教學方法單一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絕大多數高等院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仍采用理論授課與上機實驗相配合的模式。理論授課仍以多媒體演示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把菔尽钡臅r間相對于來說還是很快,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充分考慮解題的思路與方法,而僅僅是記住了解題的操作步驟。因此,多媒體演示的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習慣在 “演示”的引導下學習,不能滿足自主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也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
1.4 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導致計算機基礎教學跌入應試教學的泥潭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國各大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已成為公共必修課。熟練的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可以大大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墒牵诮虒W實施過程中,如果僅僅依據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要求與標準來組織教學,各大高等院校過分地追求等級考試的合格率,學生為了獲得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與考試相關的如考試技巧、大量試題練習等應試學習中,這樣往往就會導致教學以考試為主要目的。雖然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來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普遍很好,但是學生實際應用計算機的實踐能力卻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許多畢業生,畢業論文的排版、求職簡歷書等都不能自己通過計算機做出來,這是應試教育給學生造成的嚴重后果。
2 對非計算機專業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現狀思考與建議
2.1采用分級教學
采用新生入學分級教學的辦法,針對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進行進行計算機基礎能力測試,根據能力測試成績對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進行分級教學,然后可以針對各種層次的學生開設難度不一的教學內容。比如,將計算機水平差不多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教學,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學生都能各有收獲。
2.2 優化教材,合理安排課程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準確定位,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否則沒有準確的定位與合理的教材內容,學生將會很難入門。
對于那些“零基礎”的學生,還是要從計算機基礎教學開始,《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大學計算機教學中最基礎的學科應該全部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進行授課,這樣更有利于整個計算機課程體系的設置,也更有利于學生較早地通過全國計算機一級、二級考試。而對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簡單操作和能夠熟練炒作的學生來說,可以給予適當的加深難度和教學的多樣化,致使開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多樣化,由原來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改名為《大學計算機》,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把CDA、Photoshop、網頁制作、等一些興趣愛好的學習融入到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中來。
利于整個計算機課程體系的設置, 例如:EXCEL在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的應用等,與專業課相關的軟件教學可以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個學期根據非計算機專業各個專業的不同,制定不一樣的教案、大綱進行授課。注重學生所在專業對計算機技術的要求,能調動學生的計算機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2.3 完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學方式
在理論授課過程中,多媒體教學還是處在“演示”階段,學生多數情況下都記憶的是操作的步驟,沒有時間考慮解題的方式,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很容易忘記,因此,我們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學方式,實現輔導方式的轉變。MOOC作為學生課后學習和答疑的教學工具,使學生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很容易想起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教師在線交流,快速入門、提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在網上查閱教學要求、練習、教學課件,掌握授課內容,學習相關技術。
2.3.2 提高實驗課動手能力,加強課外實踐
在實驗環節上突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采用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任務驅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給出幾項任務后,學生要通過各種方法去完成教師給定的任務,并圍繞這些任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探索解決任務的各種方法。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任務開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互助協作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共同來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整個任務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并給予適當鼓勵。
課堂內容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各種方式去復習、熟練和提高。我們可以通過舉辦計算機基礎知識講座、成立計算機方面的工作室、開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輔導班、引導參加計算機基礎方面技能大賽和計算機知識搶答賽等形式來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切實地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課程設計考試
目前,大學計算機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國家等級計算機考試一級、二級考試水平來組織考核方式,導致教師們一味追求國家等級考試合格率,而學生為了順利拿到國家的等級證書,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與國家等級考試相關的應試學習中,導致計算機基礎教學跌入應試教學的泥潭。為了使普通高校學生掌握步入社會必備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和實踐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案例課程設計是精心挑選的各章節知識點與各個專業內容相關的綜合案例,綜合案例專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流程,針對計算機基礎案例的綜合性較突出的特點,目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在案例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中,體現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綜合項目訓練為主的考核方式。
3 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在各個行業的應用,用人單位對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計算機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信息化技術的普及,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基本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使學生具備更高的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必須隨著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地進行改革。因此,必須轉變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不斷地改革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教學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從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